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曹文轩简介

曹文轩简介

时间:2023-05-30 10:44: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曹文轩简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曹文轩简介

第1篇

就好似风动了,然后影子移动那样,灵魂深处的我随着小兄妹的成长或喜或忧,直到渐渐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沉浸在那一片金色的花海之中。

曹文轩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从他的早期作品的书名中便可知,譬如《没有角的牛》、《哑牛》等。当然,这源于他多年的农村生活阅历。后来,他生活在北京,作品就发生了变化,创作的主要灵感和选材来自于儿时的记忆,但又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理性的思考替代了以往的浪漫风格。

曹文轩的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他将人性、欲望、美丑都通过奇异的手法转化为审美对象,超越了唯美主义写作的传统方式。这和他一贯追求文学特质是分不开的。

经历了漫长酝酿的《青铜葵花》,曹文轩将苦难、大美、至爱融为一体。《青铜葵花》保持了他张扬真善美的主题追求和纯净的性情,但与《草房子》不同的是,《青铜葵花》充斥着苦难。这是一部书写苦难,向苦难致敬的作品。这本书还延续了曹文轩小说一贯的童年视觉和乡村记忆。他以美好的幻想、幽雅的韵味,编织美丽奢华的梦境。

突然发现书中有着这么一个孤傲的身影,原来是作者的自画像。曹文轩在当下文坛的写作姿态是孤傲的,他眼前的大河奔涌着时尚潮流,但他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家园。曹文轩就像是当下文坛的一枝孤傲的葵花。他的孤傲不仅决定了他的文学意义,也决定了他的文学价值。

他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候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是一位强者。

读过《青铜葵花》,这种观感确实得到了证实。书中描述的就是两个少年成长路途中所经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不凡的风度。他们遭遇了许多天灾和人祸,比如水灾、火灾和蝗灾,在风雪、严寒、饥饿的折磨中挺立,他们便是青铜和葵花。

在紧急关头,全村人都“把腰杆挺直,挺成一棵槐树”,以度过难关。这一场景明示我们,曹文轩这部书所呼唤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民族对待苦难应有的强劲风度。另外,他们的大麦地,也是一处和谐家园。尽管那个养鸭富户视钱如命,蛮不讲理,却也不敢去犯众怒。乡亲们都理解因哑巴而古怪的少年青铜,怜爱娇美又聪敏的孤女葵花。这独特的小环境,为人间至爱的焕发与传递提供了契机。

青铜,葵花,这是作者的匠心独到之处。它们既合成了书名,也分别是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它们让人想起葵花父亲的作品――那闪耀着清冷而古朴光泽的青铜葵花雕塑;再则,它们既让人感到一种刚毅,又让人觉察到一丝柔和,而两个主人公的性格也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在特定的年代,葵花早早地失去了母亲,随父亲一齐下放到农村劳动,后来父亲溺水而死。于是,7岁的孤女葵花来到了青铜的家。祖孙三代,都极“干净”与朴素。这“干净”不仅在外表,更是在于内心,圣洁高尚,清澈透明,宛如水晶,至美至纯――面对苦难,继承文化的传统,维护家族的尊严,他们正直勤恳,相爱相亲,倾其所有,各尽所能,开拓生路,玉汝于成。

葵花成了这一家子的成员。她与青铜以兄妹相称。粗茶淡饭,一家人尽心尽力地养育着葵花,而青铜更是在沉默中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葵花。为了能让葵花照相,他冒着风雪站在街头卖芦花鞋;为了让葵花能够读书,他点亮萤火虫南瓜灯;为了让葵花看马戏,他把妹妹驮在自己的肩膀上;为了葵花在舞台上更夺目,他亲自制作了那条美丽的冰项链……对于青铜而言,似乎这一切所代表的贫穷只是小小的不顺意,因为他可以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一切,俨然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子汉。

“青铜家只有天,只有地,只有清清的河水,只有一番从心到肉的干净。”在曹文轩的笔下,贫穷成为诗句,苦难可以让人变得更坚强。这是何种纯美的意境!苦难是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磨练。

文中的苦难,令我在阅读时有近乎窒息的压迫感。然而我相信那些都是真实的,因为就目前而言,世界上的苦难远远多过于此。那些难民营里的孩子,非洲埃塞俄比亚饥饿的儿童,中国西北部那些连喝水都成问题的人们……所以那些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裸地呈现在现实世界中。

然而,苦难却能令人坚强,苦难是生命中的必修课。青铜因为葵花而变得真挚,葵花因为青铜而变得动人。他们的生活虽然由苦难填充,由痛苦着色,但是这一切已然不重要了,因为这是在苦难与痛苦中挣扎过后的温暖,以及他们在人生之旅中的意外收获。

岁月维艰,爱亦显得弥足珍贵,正是这至爱给了人民战胜苦难的勇气和力量。

曹文轩坦言,这部作品的写作缘起,是因为他发现现在很多人对苦难的态度和认识已经走入误区,对当前社会的苦难渲染过多,而对曾经经历的苦难过早地忘记。曹文轩面对自己的孩子考大学时对学业艰辛的抱怨时说:“苦难不是从你这一代开始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苦难本身。”

他说,现在有些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就要轻生,所有舆论都在追究教育体制,却忽视了孩子内心承受苦难的能力。升学压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不是中国特色。他想用《青铜葵花》告诉孩子苦难,也告诉他们选择坚强。曹文轩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甚至“有好几次陷在故事里不能自拔,几度流泪”。 “《青铜葵花》是爱的故事。这部书,又把我带进那个虽苦涩却甘甜,虽清冷却温馨的一个沁人心脾的纯美境界。”作家崔道怡先生这样评价。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世界沉沦于一派轻飘的、浮泛的“至佳境界”中――欢乐、欢乐、欢乐,再欢乐,欢乐至死!所以意象唯美、文字优美的《青铜葵花》,也是一个孤傲的身影。在享受主义泛滥的今天,无疑是一种别样的声音,是天籁。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确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

《青铜葵花》充分体现了曹文轩的悲悯情怀,他营造出的一种特别的纯净淡然之美。美和善是他一贯的文学理念,这本书也不例外。文中的语言和主题都充斥着张扬着人间的“真善美”,它因为自己的美丽而打动着别人!

第2篇

我储书我快乐,我阅读我收获

六二班李妍 辅导老师尚秋红

我储书,我快乐,我阅读,我收获六二班 李妍 辅导老师尚秋红

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失去了书,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人生中永远以不开的便是书。

在家中,书柜里边全是书,一共有五十多本。每次从书店买回来的书,看完都会放进那个红色的书柜,久而久之,书柜里面都塞满了书。有童话类的、有作文类的、有故事类的……各种格言的书都让我的精神食粮变得更加丰富,带给我无穷的快乐,从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到现在看的作文。一切都在变,我的知识丰富多了。在储书过程中我选书一般都要花几个小时,有时会花一天,其实并不是选书而是看书。反复颠倒之后才确定,在新华书店,总是看完这本看那本,看完后总感觉自己充实了许多。

读书过程中方法很重要,每一次看书,我都会先看内容简介,先了解大概内容,后来才会去看目录,然后读时总会子昂把自己融进去,理解作者的情感,遇到优美的句子,词语,总会反反复复的读几遍。含义深刻的句子也会读,仔细的品味,久而久之这种学习方法也包含了很多乐趣与收获。比如《根鸟》这本曹文轩的小说,读完后,我深有感触,根鸟这个男孩为了那个大峡谷坚持不懈,同时让我也明白,遇到困难在于坚持辟邪,不放弃就会成功。

书是我一生的朋友,带给我我穷的乐趣,我储书,我快乐,我阅读,我收获!

第3篇

是什么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心仪已久的课外书,享受阅读的快乐:是什么让同学之间在漫漫暑假互不见面却能尽情畅聊,如同近在咫尺。你一定猜到了,那就是神奇的网络。无数条网线把地球编织成神奇的网络世界,成千上万的人在网络中任意遨游。一不小心,我也进入网络,当了一回网虫,过了一把购物瘾。(对网络世界的描述非常形象!)

暑假里,我跟着爸爸在学校里值班。爸爸在网上登录博库书城,书籍的信息在网页上清晰地滚动着,看得我跃跃欲试,也想上网淘些好书看看。在我的再三央求下,爸爸就把座位让给了我,在我旁边当起了我的网购辅导老师。

我迫不及待地浏览起了儿童图书。杨红樱阿姨的马小跳系列,曹文轩的纯美小说书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书系,黑柳彻子的小豆豆系列……各种各样的书籍信息扑面而来,冲击着我的视觉神经。这时,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系列深深地吸引了我——漂亮的封面设计,有趣的内容简介,最实惠的是有6~7折的优惠!订单满39元还包邮,条件实在太诱人了!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下了订单,还通过支付宝平台在网上付了款,便开始期待新书的如约而至。不到三天时间,书就送到了学校传达室。我闻着芬芳的墨香,津津有味地阅读了起来。这第一次网购的经历让我尝到了网上购物的甜头。难怪,现在有些叔叔阿姨成了网购一族,成了网购达人,因为足不出户、动动鼠标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真是方便又快捷啊!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购物平台,创造了新的购物模式。爸爸说,网络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平台,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实惠。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海量的信息需要我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去分辨和筛选。让我们驾驭网络之舟,把握好网络之舵,在信息王国里乘风破浪,起航!

点评

前面的叙述和描写很成功,网购前的好奇、中途的兴奋以及收到书以后的幸福感,写得简洁明了,特别是最后因爸爸的启发引起的思考,将文章的层次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引导;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使人精神充实。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完成课堂上必须的读书任务之外,从不愿再多读一本书甚至一段话。有的学生虽然偶尔也看书,但是不能坚持。针对这种现象,我就想办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故事简介法。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抽出少量时间,给学生讲某本书的内容梗概,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设置悬念法。结合文本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比如,向学生介绍沈石溪的《虎女金叶子》,我简要讲述到六指头看到金叶子被金雕欺负,非常愤怒,发誓要除掉可恶的金雕时发问“那么他能不能除掉凶猛的金雕呢?金叶子会不会再次受到伤害?同学们如果想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请借阅沈石溪的《虎女金叶子》。”一下吊足学生的胃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借阅或者买书来看。

3.激发群体效应。我把书中的某个精彩段落用大屏幕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朗读、去品味,勾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并且产生群体效应,让学生积极寻找读物。

二、营造阅读氛围

为了让班里的学生都有书可读,我在班里建立了一个“图书角”,让同学们把自己的藏书贡献出来,把自己家里的好书也拿出来,做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三、培养阅读习惯

不良的阅读习惯不但起不到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有的学生因为读课外书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的废寝忘食沉浸其中,把眼睛都用坏了,还有的耗费大量时间只是去阅读一些毫无价值的书籍。作为老师,既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外阅读要有选择

要挑选那些适合于自己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思想健康、文笔优美而又不乏趣味性的书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指引学生读好书,我制作了一些“好书推荐卡”,把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题目及作者公布出来,以供学生选择。

2.课外阅读要有计划

课外书,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外阅读的,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时间。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每天安排适量的内容和合适的阅读时间。课外书一般应该在家里阅读,不过学生也可以自带课外书到学校,或者借阅班级“图书角”里的图书,但是不能在课堂上偷看,要每天从大课间中抽出10~15分钟时间阅读。

四、指导阅读方法

很多小学生读课外书完全是兴趣使然,只是大略了解一下情节,对于那些心理描写、人物对话,都是粗枝大叶草草翻过。为了让他们读有所得,我要求每人准备一个记录本。我指导学生,读书前先看书本首页或末页的内容简介,对内容有大致了解,然后再深入去读。每读一本书,必须用自己的话记下内容梗概、主要人物、印象深刻的情节、感兴趣的人物等。定期进行展览与评比,选出“阅读之星”,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

五、进行阅读积累

在记录内容梗概的基础上,我提醒学生注意积累优美词句和精彩段落,把它们记到笔记本上。如曹文轩的《红瓦黑瓦》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孤单,很可怜,很惨,是天下一个大不幸的人。我居然哭出声来,哭得泪水汪满眼眶,把不远处一根栏杆看得有柱子那么粗。”句子很朴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是让人感觉很真实,仿佛身临其境。我要求每个学生平均每两星期读一本书,及时记录好词好句,然后在每周的阅读课上互相交流、分享。

六、提升阅读价值

在平时的阅读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此时可以让他们就文中人物或情节进行分析讨论,深入了解图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学习写作技巧。

总之,合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不但能够使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而且对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掌握阅读技巧和写作技法等都有很大裨益,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善香.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策略初探[J].东方青年:教师,2012(11).

第5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65-02[作者简介]秦秀丽(1973―),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红英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先导,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并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笔者对培养小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可以以多种形式激发兴趣、多渠道尝试运用两方面培养小学生阅读积累习惯,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一、多形式激发积累兴趣,培养阅读积累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投身于阅读和积累之中,必须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

(一)在朗读中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是“读”,可以在朗读课文中积累。在教学中,首先,初读课文时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第一感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进行积累。如描写人物的课文《少年闰土》,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初读时可摘录文中描写云雾姿态万千的词语,初步感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其次,重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用以读代讲、以赛激读、配乐诵读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和储备。

(二)在背诵中积累

如果熟读是积累的基础,那么背诵则是关键。只有将语言文字牢记在心,才是真正的积累,才能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学段均提出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对背诵的数量和篇目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小学阶段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教师可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笔者在教学中,一是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重点段落通过课堂上当堂背诵、课后组内背诵、期末集中抽查等形式加以落实,二是将教材中的各年段古诗、名言、警句、歇后语、描写优美的语句等加以归类整理,形成班级背诵篇目。如同一作者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描写同一类事物的古诗,如孟浩然的《春晓》、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描写春季的古诗,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引导学生利用每日晨读和课前三分钟以个人领读、集体诵读、小组接龙背诵等形式强化背诵积累,将古诗文的精华、经典语句内化为语言储备。

(三)在阅读中积累

大量阅读经典作品才能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笔者一方面根据课文适度拓展阅读,如教学《海上日出》后,让学生再阅读巴金的其他著作或其他作者写日出的文章;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繁星》《小桔灯》《再寄小读者》等。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养成摘抄积累经典语句的习惯,让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并赋予“酿蜜集”“聚珍册”“汇美小书”等名字,分类摘抄,如写景类的、人物外貌类、性格类、心理活动类等,配上插图、注解,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笔者搭建系列交流展示平台,如:在黑板报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开展 “最佳采蜜者”评选活动,评选最佳摘抄本等。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二、多渠道尝试运用,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揭示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如果学生只是积累不会运用,那么积累的语言就是简单的堆砌,如同摆设,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要边积累边尝试运用,才能学以致用。

(一)在书面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笔者引导学生在写话、习作等书面表达中积极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如写春天景物的习作,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描写春雨的“淅沥淅沥”“叮叮咚咚”等象声词,以及“整个森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等比喻句、拟人句进行仿写,再将自己摘抄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如写人物的习作,笔者引导学生将课外读物曹文轩的《草房子》中各种儿童形象的描写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帮助学生把人物写活。对于学生引用合理的诗句、用得巧妙的词语和句子,笔者就用红笔标出并予以好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慢慢运用积累的语言了。

(二)在口语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积累语言必须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角色创编等具体语境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如在讲读课文《守株待兔》的教学中,笔者设计语言运用的训练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扮演邻居、庄稼人劝说种田人,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打破课内与课外界线,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积累,学会表达。在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中,常采用辩论会、小记者会、演讲等形式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如指导学生开始阅读冰心、老舍、朱自清、鲁迅、巴金等名人名作后,笔者开展名人名作简介活动,让学生将积累的精美的、有哲理的语句用于介绍活动中。

积累与运用密不可分,重视积累,养成习惯,多形式引导,积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兴趣书目 童话故事 儿童文学

让孩子在书中快乐遨游,这里的“书”说的不是语文书,也不是与语文书相配套的作文书或辅导书,这里的“书”指的是课外读物,俗称“课外书”。经常有家长或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要写好作文有没有什么小窍门?”我的回答是有,那就是多读多练。在“读”和“练”中,我认为“读”更应该排在第一位。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果仅靠阅读小学语文课内篇目,连这个要求的一半都达不到,大量阅读肯定得放在课外。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能让孩子们在人类文明的浩瀚书海中快乐遨游呢?

一、推荐书目,为孩子的阅读领航

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孩子们不喜欢阅读,通常是因为这是老师和家长强加给他们的“功利性阅读”,他们在书中得不到“享受”。许多老师和家长认为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便将其当做最好的读物一摞摞送给孩子,最终导致他们丧失阅读兴趣。“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领航,让他们喜欢上阅读,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为他们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

如低年段的孩子天真活泼,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可以推荐一些童话、故事、经典、科普类的拼音读本和优秀绘本。这类书大多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能很快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我给低年段孩子的推荐书目清单里,童话类的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童话》,故事类的有《爱心企鹅》、《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经典科普类的有彩绘本《三字经》、《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些书简洁、轻松,不会给孩子增加任何的负担。

中高年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可以为他们打开儿童文学名著的殿堂。我给中高年段孩子的推荐书目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杨红缨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郑渊洁的《皮皮鲁与鲁西西》,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伍美珍的《非常班级系列》、《阳光姐姐小书房系列》和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等。外国儿童文学有《会飞的教室》、《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桥下一家人》、《爱的教育》、《小王子》、《哈利・波特》、《水孩子》等。文学名著能净化孩子的心灵,展现他们心中善良与温柔的一面,让孩子的心灵得以呵护,精神得以滋养,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知世界。

老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要注意“趣”、“广”、“适”,不但要体现趣味性、合适性,而且要注意广泛性。鲁迅先生曾经告诫青少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的推荐书目最好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科普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从而让孩子博览群书,在书海中快乐遨游。

二、且读且思,为孩子的阅读护航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爱好,只有让学生享有一定程度的阅读自由,才能帮助他们培养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家长要为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以自主选择文本的权利,在“开卷有益”这一大前提下,不要太多地干预,让他们自主地选择,愉快地阅读,津津有味地阅读,尽情地体味,自由地阅读,有时收获会更大。

三、阅读提升,让孩子远航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外阅读常常没办法持之以恒,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阅读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1.开设“班级读书会”,倡导孩子们读好书、好读书,为学生开启一扇交流的大门,引导学生在读书的世界里渐入佳境,加强对孩子们读书的指导,让孩子们品味读书的乐趣、交流读书的经验、分享读书的快乐。

2.制作书讯板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开辟一个读书宣传栏,介绍一本好书、新书、受关注的书,如果贴出书的封面,或者书的内容简介,效果会更好。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促使孩子们了解更多的阅读资讯,让他们知道该读什么书。

3.创立“读书讲坛”,让孩子们走上讲坛,像“百家讲坛”节目一样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研究特长。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讲好自己那一讲,必须学习很多相关的知识,做大量的积累和准备工作。孩子们为这一个讲座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心血,但是他们得到的也更多――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已经播下“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的种子。

第7篇

一、阅读推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之先,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首选的方法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世界,形成阅读期待,让学生自然走进课外阅读。

上课伊始,我就以《青铜葵花》封面的一段话为切入口:“青铜将绳子的两头分别系在窝栅里的两根柱子上,然后朝他们笑:灯!这是灯!晚上,葵花不用再去翠环家或秋妮家了。这是大麦地最亮最美丽的灯。”同学们,知道这盏灯是什么灯吗?它为什么就是大麦地最漂亮的灯呢?然后引导学生看封面,封面上有什么?这是什么地方?给你什么感觉?这个小姑娘是谁?接着了解作者,指名读《作者简介》。这段话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获奖特别多)。这么一本书,为什么就会受到这样的赞誉、获得这么多的奖项呢?引读《内容提要》,默读,说说你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你特别想知道的?再浏览目录,猜猜看,这九个小故事会发生些什么呢?当学生交流后,再适时引导:是的,精彩的故事就在这本书里。要想知道详细内容,就得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通常,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一些方式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诵文章精彩片断,介绍文章梗概,讲述文章开头或结尾,观察文章插图,指导学生表演故事的生动情节等等。经过这层层铺垫和渲染后,学生的阅读胃口往往会被吊足,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书中。

二、阅读指导:教给方法

当学生已经被激发并进入阅读时若只有一股热情,兴趣难以持久维持。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阅读课,对学生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方法,引导他们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让“趣”和“法”齐头并进。阅读一般有四种阅读方法: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精读”也叫细读,就是一字一句地精细地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圈点批注,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出文章的妙词佳句、优美片段。精读方法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以这本书中第一个故事《小木船》为例,我就重点指导学生学会批注的精读方式,让学生试着跟书中人物对话,跟自己对话,将觉得最美的文字或者印象最深的地方、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进行圈画、写批注。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自己读完整本书。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也能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阅读交流:推动检测

当已经有了推荐和指导的两节课后,速度快的同学已经读完,即使读得慢的同学也有所进展。这时,就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以达到交流、鼓励、推动、提醒的作用。检查主要方法有:朗读、叙述读物内容,回答问题,评论人物,抽查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精心安排交流环节,将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的机会。

四、阅读鉴赏:回归整体

在经过三个星期左右的全书阅读后,需要指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让他们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以《青铜葵花》为例,它是一部小说,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赏析是必要的。另外,作为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的代表,文中的细腻精致的语言也是值得深深琢磨和推敲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四个交流话题:

(1)九个故事中,你能讲讲最喜欢的那个小故事吗?(主要内容)

(2)这些小故事里有哪些人出现,你是怎么看他们的?(人物形象)

(3)这些故事那么吸引人,离不开描写的语言,所以我们还要注意情感表达的细腻,景色描写的瑰丽。(语言特点)

(4)在这本书中,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呢?(主题思想)

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读书所得,选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以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然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在此处多交流,然后再回归到整体,从而对全书有整体认识。比如在初次探讨嘎鱼这个人物时,许多同学都是持反对态度。但是,很快在读完全书后,同学们对嘎鱼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他能知错就改。这样一个顽皮却又不失天真的孩子赢得了学生的心,对于文章中的“美”、“爱”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五、阅读表达:丰富积累

第8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个性言说;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21-03

【作者简介】王树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300),一级教师,南通市通州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一、关注:新媒体技术对语文学习生态的影响

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以微博、微信、QQ、论坛、个人电台、直播平台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可以看到很多这种基于新技术、新媒体背景下的“语言生活的巨大变化”:

――用耳朵阅读。“喜马拉雅听书”“蜻蜓FM”等网络音频平台勃然兴起,听读时代来临。金庸、郑渊洁等著名作家纷纷授权将其所有文学作品制作成有声读物。很多人已经改变了原有的阅读习惯,改为“听”这样一种更为新颖的“悦”读方式。听和读原本相对独立,现在可以实现无缝同步。

――能说就能写。大数据时代使得智能语音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学生说出来的话可以借助云平台瞬间处理转化为文字,打通了说话和书写的“鸿沟”。在人机对话的过程中,力求简明化口语化,也成为未来世界语言发展的重要趋势。口语和书面语在一定范围内将面临“统整”。

――我说故我在。“自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更迭使得人们对语文各项能力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基于文字和图片信息的社交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网络直播平台更是给了“说”以展示契机。一个人就是一个“电台”,一个人就是一个“电视台”,且听(观)众数以万计。“能说会道”已然成为“90后”“00后”新生代们的社交新技能。

这些变化对语文学习的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提醒着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重新审思。

当下语文教学在处理这四者关系时依然厚此薄彼,即只关注语文的“眼睛”和“手掌”是否机能敏锐,却不关注“耳朵”和“嘴巴”是否发育良好。表现为:口语交际在课堂上的生存空间仍然极少,未能在课内外有效延展口语交际的教学效用,对于海量的网络语音资源和平台未能有效利用。

在移动互联深刻渗入生活的当下,在信息技术深刻改变教育生态的时候,听和读、说和写的界限被打通,技术层面上对听说读写的整合度要求提高,语文课程实施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言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躬行:“互联网+语文言说”的实践

作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其本质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升级。作为小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也许很难从行业发展的宏观面去审视“互联网+教育”的大命题,但可以从语言生活中去发现,从语文教学中去进行“微创新”,尝试属于我们自己的“互联网+语文言说”微课程,进行新媒体时代下“个性言语”的实践。

基于新媒体的创新发展,“互联网+语文言说”着力于言说能力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这种融合必须借力于当下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平台,具体可细分如下三类:

第一,社往类平台。如QQ(群)、微信(群)、BBS(论坛)等。此类平台进入容易,用户广泛,互动即时,缺点是数据流烦冗,不易保存,不支持检索。第二,主播直播类平台。如“喜马拉雅”“为你诵读”“映客”“斗鱼”等直播分享平台。此类平台进入相对较难,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但作品受众较为广泛。第三,信息传播类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等。主流的信息传播平台,能有效实现点对面的覆盖性传播,且可涵盖图文、音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较为综合。上述三类信息传播平台其受众面由窄到广,选择时应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层级化的使用。

笔者所在学校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学校”。在进行相关试点实验的工作中,组建教研团队进行了“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语文生命创新言说实践研究”,逐步探索出如下“互联网+语文言说”的实践策略:

(一)寻找专业读书人――“说”与经典阅读的融合

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有很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创生叠加出更优的策略――听读与阅读的融合。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时,在“喜马拉雅”电台搜索到了与原著高度匹配的网络音频资源《草房子》,该读书主播音色优美,配乐精当,制作精良。阅读指导时,听读与阅读同步进行,能够极大地提高初级阅读者的兴趣,克服其阅读上的障碍。对于不能深入阅读的学生,亦能使其放慢阅读节奏,沉浸到情境中。对于本身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也可通过重点听读赏析,帮助其丰满人物形象,深刻领悟小说主题。

听读与阅读统整后的进阶形式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读书作品。笔者所在班级已经有二十几位同学在“喜马拉雅”电台上发表了整本书的诵读音频。他们的作品大都是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如:《星球大稹贰侗坷堑墓适隆贰…虽然作品还略显稚嫩,但录制整本书音频的经历无疑会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财富和“无形资产”。

(二)我的地盘我做主――“说”与口语交际的融合

网上社群是学生进行学习展示的新型平台,可以将课堂上未能完成的口语交际任务实现“转移”。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上《第八次》时,设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布鲁斯王子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并想象布鲁斯王子是如何演讲号召群众的。课上,仅作个别指导,课后,要求学生在班级QQ群中录制语音进行展示。这个特别的作业让学生兴奋不已,个别学生还反复揣摩语气,斟酌字句,展示很精彩。可在QQ群中展示、交流、互动的口语交际类型还有:倡议、建议、评说、介绍等。

(三)人人都做小主播――“说”与诵读表演的融合

自媒体技术让个人的“主播梦”得以实现。学生可以诵一首优美的小诗,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读一段隽永的美文,配上富有意境的音乐,制作成精良的诵读作品在社交平台进行和展示。为了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笔者学校还申请了微信公众账号“蕊春读吧”,为学生的经典诵读开辟了网上展示空间。“蕊春读吧”拥有师生、家长等用户群体数千人,开辟有“蕊春娃娃讲故事”“蕊春娃娃爱诵读”“华老师为您读诗”等栏目,定期推送经典诵读的节目,一个个诵读小明星在平台的推介下诞生,受到了学生的拥趸。个别微信公众平台的作品经过大量的转载转发实现了上万次的点击量,对诵读的作者――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超越物质的“强激励”。

(四)我口说我心――“说”与习作的融合

在苏教版教材中,日记起步学年段是三年级。而对于有初步表达能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有记录下自己一天见闻的意愿。但让其过早地动笔“写”日记,又可能会打消其积极性,形成畏难情绪。而“说”日记这一形式恰好能弥补这期间的空白,形成有效的过渡衔接。在低段年级可以让学生回顾一天中所经历的事情,挑一个“最快乐”“最有趣”“最感动”“最难过”的事讲述出来,发表在喜马拉雅的个人电台里。学生小组合作,结对收听并相互点评。“说”的形式降低了日记的难度,又能提升学生的定向表达意识。另一种“言说”方式是读习作,适合于中高年级学生习作修改之后,以声音形式进行的“发表”。学生反复练读之后,还可以利用语音输入软件完成文字录入,免去了手工输入的烦恼。这既能考验学生的朗读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个性言说”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融合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新课标建议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1.新闻评论,表达观点。

笔者在班级中选定了部分新闻收集员,定期搜集适合儿童的新闻素材。在每周末的QQ群里组织讨论。话题如“二孩政策放开,你同意父母再生一个小孩吗?”“出游时应该给老师打伞吗?”议题新鲜,切合时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广泛讨论,每一次的讨论在最后环节邀请一名家长做“专家点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概括提升的作用。

2.应时应景,网上联欢。

春节,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利用语音或视频在QQ群中拜年。规定时间段和内容,要求自创和模仿结合。学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个个说得都很好。基于公众平台的展示言说,对学生个体而言是一个挑战和历练。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诗歌朗诵”“说笑话”等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个性化言说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公益短剧,说出心声。

让语文的“言说”创造出公益价值,是对语文“言说”最大的肯定。笔者学校的红领巾电台曾组织了公益广告大赛,以广播短剧或语音小品的形式来进行公益宣传,内容围绕学校的“光盘行动”“你好行动”“弯腰行动”等德育主题展开。这样的活动看上去虽小,但包括前期的文案策划、声音素材搜集、播音员排练、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很高,能极大提升其语言素养和言说能力。

三、凝眸:“互联网+语文言说”的旨趣

1.用“我”的声音说话:学生个性得以彰显。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儿童分为“听觉型”“视觉型”“感觉型”等不同的学习类型。在语文过度强调读写的重要性时,答案趋同或唯一,学生的个性被逐渐“抹平”。但在语文“说”的维度里,色彩变得丰富,价值变得多元。通过分析学生“说”的日记作品,能感受到感彩特别明显,喜怒哀乐洋溢于不同的语调中,令人感受到这才是儿童的语言,这才是儿童的个性。相比较于写成字的学生日记,多了一分天真,少了老成,多了自由,少了束缚。

2.让童年的声音“增值”:儿童自我的生成。

面对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新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成人都显得无所适从,但是儿童却兴致盎然。在“互联网+语文言说”的实践中,学生的每一个语音作品,都会有小组、团队成员的互动点评。同伴的评价促进了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形成了儿童文化生长的土壤。在大数据时代,每一种声音,每一个评论都是一个数据,在云空间里积淀,伴随着学生的终身。在不久的未来,溯源一个人的发展轨迹,童年时的“说”的声音将会在电台、微信、QQ空g中被唤醒激活,成为记录和评价一个人的重要依据。

3.做声音的“创客”:创新教育的有效路径。

第9篇

关键词:低年段;识字教学;目标;精彩

我们常说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低年段的语文教学该如何体现学科本位呢?根据课标精神,低年段语文教师应该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深入研究识字教学的目标,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引领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这应该成为低年段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责和使命。

一、看到的故事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的《青铜葵花》感动了无数人,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葵花上小学了,她要教仍在家放牛的哥哥青铜识字。葵花指着太阳,用树枝一笔一画地在沙土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太阳。然后她大声地念着:“太――阳!”她给青铜也找来了一根树枝,让他跟着她,在沙土上写着。

太阳落下去,一片树叶从树上也慢慢地落下去,葵花在“太阳”后又写了三个字:落、下、去。然后她望着太阳,念道:“太阳落下去。”

他们看到牛写“牛”,看到羊写“羊”,看到牛吃草,写“牛吃草”,看到羊打架,写“羊打架”。写“天”写“地”,写“风”写“雨”,写“鸭子”,写“鸽子”……那个从前在青铜眼中美好无比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一个的字,这些字,像刀子一般刻在了青铜的记忆里,一辈子也不可能忘记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动于葵花的智慧,感动于汉字的神奇,感动于世界万物的美好。作为一名也教孩子识字的低年段语文教师,故事还让我顿悟:识字教学本应是快乐的、自然的、富有无穷生命力的。

二、目睹的现状

识字教学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但走进我们低年段日常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识字教学还存在偏颇,下面结合几个实例分析低年段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状。

1.课时内容安排模糊,年段特点难以体现

曾经听一年级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读了几遍生字词,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学习。这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进行语句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教法让人误以为进入了中高年级的课堂。面对生动的阅读教学,不少低年级老师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忽视了自己的教学对象,偏离了年段的教学目标,让识字教学成了走过场。

2.方法单一、枯燥,教学有效性不高

将所听的低年级识字教学课放一起研究比较,很容易发现教师们在选择识字教学的方法时都有共同的模式:出示生字所在的词语,用多种方法进行练读,如,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看上去热热闹闹,还有少部分教师总会在认读生字词之前让学生先提醒每个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几乎成了教师们识字教学的模式。我们不禁想问:难道识字教学就是读读生字吗?重复的辛苦劳作,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在哪里呢?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学生还剩下多少识字的兴趣?

3.目标制定笼统、模糊

针对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检查教师们的备课,发现不少教师制定识字教学的目标完全照抄教参,不能体现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情的分析、把握,针对性不强、叙述笼统、不合理,拿到哪一课都可以用。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导航灯,目标把握不明确导致了教学中心的偏离。

综上所述,这反映出识字教学在家常课中目标达成度普遍过于单薄,课堂缺乏趣味、缺乏活力、缺乏生成。教师受低年段知识结构的影响,缺少研究力,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己陈旧的教学经验,导致学生在低年级这一以识字为重点的特殊年龄段里获得的信息量太少,难以达到目标,产生的影响让人担忧。

三、生发的思考

1.重温目标――给识字教学准确定位

面对目前单薄的识字教学,如何将她丰厚起来呢?首先要对识字教学有正确的理解,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突破口。“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下面综合“课标”中识字教学目标、识字教学建议和识字教学评价,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对识字教学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理和明确,以实现对识字教学准确和全面的把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字教学要指导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比照识字教学的“三维”目标,不难发现在目前的低年段识字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注重了对汉字音、形、义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识字能力和对汉字情感的培养;忽视了对识字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层隐性目标的深入研究。如果在教学中将识字教学的目标全面把握,并实施到教学过程中,将识字教学效果加以体现,这样的课堂怎能不精彩?

2.紧扣目标――坚守识字教学的精彩

(1)以趣促识,快乐为先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中,单一、重复地一遍遍认读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识字,是识字教学应有的学习氛围,也是“课标”积极倡导的识字要求。

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让学生感到愉悦,创设轻松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有些低年级教师过于追求课堂纪律的严格、学生面貌的整齐,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学生举手投足小心翼翼,这样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更谈不上智慧的闪现和灵感的生成。曾有幸在“相约魅力南京品味精彩课堂”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聆听了许嫣娜、熊海滨两位教师展示的《荷叶圆圆》一课,教师的亲切让人如沐春风,在识字过程中他们是学生的大哥哥、大姐姐,也仿佛是儿童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课堂轻松、快乐,充满童趣,充满自然。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幸福的。

②追求形式上的活泼。低年级的教师应该保持一颗童心,想着法子带学生将学习变成游戏,将玩融入学习过程中,顺应学生的天性。在识字教学中练读词语是重要的训练环节,可是每节课都这样读来读去多没意思啊,有的教师就想出了好办法,如从竖着小组“开火车”到横着“开火车”,现在又发明了“开飞机”,同桌一起站起来读,还有“放鞭炮”读,点到谁,谁读,真是趣味十足,学生反复练读也不厌烦,而且还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精彩。学生喜欢听故事,可以将识字与故事结合起来,除此以外编儿歌、玩游戏、闯关、挑战、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等等,都可以将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将识字成为学生愿意做、喜欢做的事情。

③学会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如果说前面所说的快乐识字都是教师的外在干预,那么“学会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则是一种源于内在的成长需要。将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局限于开展各种趣味活动,最终导致学生的心理成长缓慢,教师工作疲惫,学生的学习永远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当学生的这种需要被满足时,他们会享受到获取知识带来的快乐,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快乐。教师在识字过程中用汉字本身的魅力、趣味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的知识,不断地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让他们形成极大的求知欲,这样的识字教学才更加富有生命力。

(2)追溯汉字文化,汲取民族智慧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记载和传承着古老而厚重的华夏文明。在“备字”过程中,教师除了有敏锐的眼光发现生字里的规律和特点,还要具备一定的汉语言文字功底。当我们翻开许慎的《说文解字》、清代的《康熙字典》、现在的《辞源》、《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深厚的汉字文化让人着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汉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她的象形意义始终没有改变,看到“光”字就似乎看到光芒万丈的景象,“焦”字让人觉得似火烧心,“哭”字泪流不止,“重”字稳如泰山。教学《会走路的树》一课中生字“角”这个字时我结合汉字文化帮助学生记忆它的字形。我告诉学生,古时候的人看到动物头上尖尖的角就把它画了下来,随即板书角的甲骨文,学生觉得画得很像一只牛角,于是我告诉他们这就是古人创造的“角”这个字,但这个字写着写着又发生了变化,我接着板书“角”的金文写法,接着出示现在的“角”字,进行字形上的比较。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记住了字形、理解了意思,同时“角”字的教学为学生了解汉字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仅是记忆了一个生字的形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母语的热爱和了解,为今后学习一系列的象形生字奠定了情感基调、培养了学习能力。

汉字不仅是一种直观性的符号,还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汉字本身的丰厚文化内涵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知识背景,如果识字教学仅仅停留在“把词语拿出来让学生读几遍”的做法上是多么的肤浅,资源的浪费是多么的可惜。神奇的汉字凝聚着智慧的力量,想象的天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这份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

(3)关注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调动生活经验,巧析多义。一字多义是汉字的一大特点,汉字的多重意思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呢?除了结合部首表义外,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中提取相关信息,唤醒学生的知识共鸣。如,“角”在字典中有很多含义,课文中的角表示动物头上的角,如,“牛角、羊角、鹿角”等,我问学生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角这个字,学生想到了钱币上也有“角”字,理解了角还表示钱币的单位;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身边找找角,学生又发现了“桌角、墙角、拐角、嘴角、眼角”,这又是角的一层意思,甚至有学生还联想到在数学课上学过表示图形的“直角、锐角、钝角”。在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生感知了角的四种含义。这个片段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而不断生成,学生享受着发现的快乐。

掌握偏旁规律,巧记字形。汉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这些字做偏旁部首时往往会发生变化,如,部分独体字做偏旁,并且组成左右结构的字时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如“禾、木、火、失”等;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 如“王、牛、车、土、子、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笔顺也要发生变化,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形成规律可以加深记忆,帮助学生将汉字写规范、写正确。

掌握构字特点,巧解字义。利用形声字的形旁、声旁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读音、理解意思;利用象形字通过画简笔画加深印象;遇到会意字让学生观察组字的部件,联想生字的意思。汉字的构字规律让识字变得轻松的同时也带来了乐趣。在低年段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大量的揭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不同构字特点的教学内容,形式活泼多样、直观巧妙,学生非常喜欢。所以教师要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发挥好教材中提供的这些学习汉字构字特点的机会,利用汉字这种特点帮助学生巧妙理解字义。

3.目标评价――识字教学精彩的延续

识字教学现状与识字教学的评价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课标”中关于识字教学的目标在最终的检测中却难以体现,所以才会造成将识字教学简化为读读、抄抄的过程,但往往机械训练的后者还能带来较好的考试成绩。所以,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识字教学评价直接影响了识字教学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识字教学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学生自主评价

基于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识字的学习效果大多由教师或家长来帮助评价。让学生自主评价识字的效果是一种创新,通过一些主观性问题或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例如,在教学前问问学生哪些字已经认识了,哪些字的意思还不明白,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向别人进行提醒,简单的对话不仅仅是了解学习情况,更是让学生关注、思考、反馈自己的识字情况,这样评价更加亲切、自然充满人文性。再例如,让学生阅读同一些资料,圈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然后相互交流,与同学相比的过程中感知自己的识字量,作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内驱力。

(2)家、校联合评价

识字教学虽然是在学校进行的学习活动,但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是远远超越学校环境的,它能辐射到学生的生活、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发动家庭与学校共同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是最真实的,也是对教育效果最好的检测。这种方法的评价在形式上可以有问卷调查、问题诊断、拓展活动等等。例如,在课堂上认识了各种家具的词串后,发动家长将家里的家具名称写成小卡片贴在相应的地方,不仅帮助家长了解在校识字的情况,而且通过加强识字的情境性让孩子的识字效果进一步得到巩固。

(3)过程评价多样化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对识字教学客观、真实的评价机制,为学生的识字过程设计一套多样化的过程评价方法对学习也将起到促进的作用。我们班的过程性评价方法不仅是进行单元检测,还有识字大王、读书摘抄、小小故事家等等称号的评选,在学生有了一定识字量后将识字融入阅读中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识字量、识字热情、识字效果。在这里评价不再是沉重的话题,它成为学生乐于接受、乐于挑战的游戏。

(4)终结评价能力化

终结评价是教师和家长都十分关注的,仿佛它就是一锤定音,一下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它的导向性非常重要。一次好的终结性评价不应该只是知识方面的反复纠缠,而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识字教学的终结评价很容易缺失能力方面的体现,只是在问法上、题型上不停地给学生设置“陷阱”,带来的结果就是教师只好进行反反复复的机械训练,练到万无一失。在终结评价中体现学生的识字能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一定的主观性。

识字教学的精彩源于她自身的美丽,识字教学的精彩还源于我们的教育理解。低年段的识字教学如果以一种研究的态度走下去,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从知识、技能的掌握扩展到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用牢固、明确的目标来领航,相信我们的教育行为一定不背叛、不偏离,获得与学生共同的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