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给儿子的爱

给儿子的爱

时间:2023-05-30 10:4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给儿子的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这时太太走了过来,我灵机一动:“茂茂,给一小块给妈妈吃,好吗?”

儿子明显不情愿,似乎很为难。

我开导儿子:“妈妈爱不爱茂茂?”

“爱。”

“茂茂爱不爱妈妈?”

“爱。”

“爱妈妈不仅表现在言语上,更应该表现在行动上。你总不能说,‘妈妈我爱你,但是有好吃的东西我不能与你分享’?”

儿子低头想了一会,就拉着我的手,示意我蹲下身,他附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说:“爸爸,我跟你说个悄悄话,这只有四块糖,给妈妈吃了一块,就只有三块了,太少了!”

我也轻轻地说:“如果你给妈妈吃了,放学后爸爸再买一小包奖励你!”

儿子动心了,给了一小块给妈妈吃。正在此时,老妈从天台晒衣服下来,我又对儿子说:“再给一块给奶奶吃。”

这下儿子嘟囔着小嘴:“你刚才又没说要给奶奶吃!”

“刚才奶奶不在家,而且奶奶也很爱你呀!去,去跟奶奶说,‘奶奶,你辛苦了,我奖励一块糖给你吃!’”

儿子心不甘情不愿、表情凝重地将糖放在奶奶的手上,“说话呀,说‘奶奶,你辛苦了,我奖励一块糖给你吃!”’我鼓励儿子,但他就是不说。

在送儿子上幼儿园的路上,我问:“茂茂,是不是不开心?”

“是。”

“是不是因为少吃了两块糖。”

“是。”

“那你说是两小块糖多,还是一小袋糖多?”

“一小袋糖多。”

“其实你很划算呀,少吃了两块糖换来一小袋糖!”

“可我还是不开心。”

第2篇

前夫要再婚,前妻实施荒唐复婚计划

许爱英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肖劲松从医学院毕业后,先是分到一家医院工作,后辞职下海成立了公司。两人经别人介绍认识后,互相感觉不错,交往了一年后步入了婚姻殿堂。2009年10月,许爱英生下了儿子肖青阳。

2012年6月,许爱英发现丈夫的应酬越来越多,回家越来越晚,有时甚至夜不归宿。看到许爱英极为不满,肖劲松说:“我整天在外面累死累活,还不是为了你和儿子、为了这个家吗?”

再后来,夫妻之间连一点亲热之举都没有了。许爱英判断丈夫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几次跟踪后,终于把丈夫和一个女孩堵在一家宾馆的床上。肖劲松满不在乎地说:“我早就不爱你了,咱们离婚吧。”

丈夫竟然当着情人的面羞辱自己,许爱英颜面扫地:“离就离,谁怕谁。”其实,许爱英说的是气话,在心里她还是爱着肖劲松的,可要强的她不想被肖劲松小看。商量离婚事宜时,许爱英坚持要儿子的抚养权和一半财产,她以为视子如命的肖劲松不会同意把儿子给她。但肖劲松爽快地答应了,并且把公司财产的一半折合成300万元,连同家里的房子都给了她。2012年12月,他们办理了协议离婚手续。

很快许爱英就后悔了,她时常回想起两人过往那些恩爱的时光,而儿子也整天吵着要爸爸。她这才意识到儿子在单亲家庭长大,对身心发展很不利,要是肖劲松再婚再生个孩子,儿子得到的父爱就更少了。看看周围那些离异女人的艰辛生活,她觉得自己离婚太冲动了。

许爱英去找肖劲松,说儿子需要他,她可以原谅他,希望两人能复婚。肖劲松恩断义绝:“已经离婚,我不可能再回头了。”

2013年春节,许爱英听说肖劲松要再婚了,女方叫杨萌,是一名舞蹈老师,他们买了一幢别墅做婚房。许爱英的心里更不平衡了,她怀疑肖劲松隐瞒了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分给她的财产只是一小部分。她想,不行,不能让他们结婚!

可怎么才能阻止肖劲松再婚呢?想来想去,许爱英盯住了儿子青阳——肖家三代单传,肖劲松的父亲非常疼爱小青阳,肖劲松对儿子更是溺爱,以前每天都会抱着他亲个不停。如果让儿子失踪,肖家肯定会急坏的,肖劲松也就没有心情结婚了。她可以利用与他一起去寻找儿子的机会修复感情,等肖劲松同意复婚后再让儿子出现。

许爱英通过家里原来的保姆小张,找到了其在河北省老家的亲戚张婶。许爱英声称自己要照顾患绝症的老公,一时没有精力照顾儿子,将儿子暂时托付给对方看管。张婶见许爱英给的钱很多,便痛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许爱英对儿子说:“妈妈和爸爸要出趟远门,不能带着你。妈妈给你找了个人家,那家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还能去田里逮青蛙、捉蟋蟀。你一定要听话,妈妈办完事就去接你。”

许爱英开车将儿子送到了张婶家,买了好多儿子爱吃的东西,又对张婶千叮咛万嘱咐,然后依依不舍地走了。

寻子之路步步相随,关爱倍至欲挽前夫心

回到北京后,许爱英给肖劲松打电话,哭得非常伤心:“我早晨带青阳去菜市场,等我买完水果发现青阳不见了,前前后后我都找遍了,没有找到,怎么办啊?”肖劲松急急火火赶了过来,连骂带埋怨:“连儿子都看不好,你还能干什么?别嚎了,赶紧去报案吧。”

二人到派出所报案,民警做了登记后,让他们回去等消息。许爱英对肖劲松说:“现在丢失儿童的案子太多,警察哪管得过来,我们还是得亲自去找。”肖劲松也认为不能被动地等待。他急忙打印出一沓寻人启示,并在上面标明悬赏10万元。

许爱英把肖劲松带到菜市场,肖劲松挨个摊位询问,把寻人启示发给大家,苦苦央求说:“麻烦大家帮我注意着,谁帮我找到儿子,我立即给10万元,决不食言。”

第二天早晨,许爱英在菜市场门口等来肖劲松。见面后,她将保温盒递给他:“我估计你还没吃早饭,这是你爱吃的发面饼,我刚刚烙的,还热乎呢,快趁热吃吧。”肖劲松没好气地说了一句:“我还有心思吃东西……”但他还是接过发面饼,大口吃了起来。这天,两人自然又是无功而返。许爱英说:“昨天出摊的小贩,有几个人今天没有来,我们明天再来问问。”

接下来的日子里,许爱英陪着肖劲松找遍了附近的商店、居民楼。每天见面她都会带上肖劲松爱吃的贴饼子、炸素丸子等,而肖劲松每次也都吃了下去。

更让许爱英暗喜的是,肖劲松果然暂时取消了婚礼。

与此同时,许爱英心里时刻牵挂着儿子,每天都要给张婶打电话,询问儿子的情况。张婶为了能多赚些钱,总是说青阳很好,让她不要担心,别急着把孩子接回北京。

北京找遍了,肖劲松快要急疯了,他决定扩大到周边的省市去找,在当地的报纸、电视台刊登寻人启示。许爱英害怕去了河北省后,寻人启示被张婶的家人看到,便赶紧说:“我觉得青阳要是真被人贩子卖了,也会卖到远离北京的地方去,比如四川、贵州的边远地区。”肖劲松说:“有这个可能,那我先去贵州,那边有我的一些朋友,可以让他们帮忙找。”许爱英说:“我跟你一起去,相互也有个照应。”

二人一起赶往贵州,通过朋友在一些重点市县的媒体上刊登了寻人启示,然后又去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查找。由于多日奔波和着急,肖劲松病倒了。许爱英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又是喂药又是按摩。肖劲松吃不下饭,她便找到一家饭店的后厨,亲手做了他爱吃的打卤面。

肖劲松一口气把面条吃尽,随口说道:“还是你做的饭好吃。”许爱英的眼圈一下子红了,抓住他的手说:“劲松,跟我复婚吧,我天天做你爱吃的菜。”肖劲松眉头立即皱紧,甩开她的手:“不可能的事,我们是出来找儿子的,你少往别处想。”

儿子意外死亡,复婚闹剧酿出一场悲剧

肖劲松意识到决不能让许爱英生出幻想,从贵州回北京后,他开始减少与许爱英见面。许爱英很着急,如果不能和肖劲松继续接触,就没有挽回感情的机会了。她提出马上去四川找儿子,并说在四川的同学可以帮她。为了找儿子,肖劲松不能不去,于是他和杨萌商量,让她一起去。

在机场看到杨萌时,许爱英心里一颤。肖劲松解释道:“青阳丢了,她很着急。再说,她也不放心我,要照顾我。”许爱英无话可说,看着肖劲松和杨萌手拉手,她气得咬牙切齿。

更让许爱英生气的是,在四川期间,肖劲松一直和杨萌腻在一起,很少和她说话,似乎在告诉她,他和杨萌是多么相爱,与她根本不可能再有感情纠葛。许爱英非常痛苦,但她还是不想放弃。

从四川回到北京后,许爱英四处奔走去打听杨萌的情况。之后,她又悄悄跑到张婶家看望儿子,青阳哭着要跟她回北京。见儿子变得又黑又瘦,她心如针扎,但一想到自己的目的还没达到,她只好狠下心,留下一大堆吃的、用的,不顾儿子的哭闹,转身走了。

回到家,许爱英给肖劲松打电话,说是有重要的事告诉他。肖劲松以为有了儿子的消息,立即赶了过来。许爱英问:“你了解杨萌吗?”肖劲松不耐烦:“你只管说儿子的事,哪这么多废话。”许爱英说:“本来我不想管你们的事,可你要是娶了杨萌,她就是我儿子的后妈。这几天,我去调查了她,她是个水性扬花、人品极差的人。”

肖劲松恼火地打断了许爱英的话:“你对杨萌有成见,可你也不能污蔑造谣啊。”许爱英说:“我说的都是事实。她上大学时,和一个男同学在外面同居,还打过胎。后来,她又与舞蹈班学生的家长乱搞,被人家的妻子打了。这种女人要是娶回家,你能幸福吗,你以后怎么和儿子交待?”

看许爱英说得有鼻子有眼,肖劲松半信半疑,他马上去调查,结果发现事实与许爱英所说的根本不符。杨萌上大学时是谈过恋爱,但根本没有同居,也没打过胎。她与学生家长的“绯闻”,是那个男人纠缠她,她一直严词拒绝,男人的老婆误会了,才打了她。后来,对方向杨萌道了歉。

肖劲松打电话警告许爱英:“你再胡说八道,破坏杨萌的声誉,别怪我不客气,告你诽谤罪。”没能拆散他们,反而让肖劲松越发反感自己,许爱英伤心又绝望。这场自导自演的闹剧也折腾得她身心俱疲了,正在她琢磨着如何收场时,2013年4月21日,张婶突然打来电话哭着对她说:“青阳出事了,他自己跑到河边去玩,不小心掉河里淹死了。”许爱英眼前一黑,瘫倒在地。

许爱英赶到张婶家,抱着儿子的尸体痛哭:“儿子,是妈害了你啊。”张婶内疚地说:“都怪我,我去上厕所的功夫,青阳就自己跑出去了,我对不起你啊。”

第3篇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傅雷家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傅雷家书心得1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心得2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内容,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通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希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努力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可以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傅雷家书心得3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作为一条人类的公理,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其间的每一个人。傅雷对傅聪的爱也是如是,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而又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尘事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舔犊情深的人间第一情。“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真爱呀。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代之的却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相互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那类人,在他的骨子里都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当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却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少了几分唏嘘不已,更没了世事钻营的技巧,写下的却是对人生、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人生何其大,真理又何其空!而这又是多么可能会使这些家书变成概念的准则!然而没有,做父亲的以他自己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般的揭示却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却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傅雷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在艺术之外所遇到的问题,譬如交友、感情、花销等等。家书中有一句话是“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在生活上,他教给儿子外国的礼节,指导儿子的为人处世;在事业上,他为儿子搜集资料,一起研究音乐艺术,他们是一对父子,却更胜似一对朋友。在儿子跌入人生低谷的时,他以激情的语言唤起儿子的自信;在儿子演出成功时,他以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儿子的躁动。他为儿子所付出的,远远胜过自己。

在那段父子离别的日子里,父亲用一封封家书,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延续了一段远隔重洋的父子情,让远在他乡的儿子不再孤独。是那一封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读懂了父亲那份热烈却又深沉的爱。傅雷对儿子的爱,不是那么强烈,也不是那么震撼人心,更不是那么耀眼,但它很温暖,慢慢地流入心里,滋润着整个灵魂。

傅雷家书心得4做家务之余,再次重读了《傅雷家书》。掩卷之后,怎一个字能表达心绪!父爱的博大精深局在其中矣。父爱的专注与专心,父爱的深沉与深刻,父爱的永远与永恒,就是我对这部书的理解。

这部书是傅雷的儿子傅敏所编,是在傅雷于1966年9月3日去世后,十年--的剩余书信的精华荟萃。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学者。因为不满--而上吊自杀。伉俪情深的妻子朱梅馥不愿独存世上,易陪同自己的丈夫坦坦荡荡共赴黄泉。14岁开始相恋相爱,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早已经把两个人的躯体融汇为一个头脑,一个心灵。

傅雷的两个儿子都是杰出的人才,大儿子傅聪是著名的音乐家,二儿子傅敏则是教育家。家书体现的就是傅雷关心着关注着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信然。

傅雷对孩子深沉的爱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微不至的生活上的关心。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亲情、友情,出国留学的傅聪在国外偶遇时间短,不可能有好朋友,在这个阶段,傅雷写了好多信,开导儿子,帮助傅聪树立信心,让他战胜困难。给他寄衣物、食品,书籍,既给他物质上的光怀,也为他战胜孤独寂寞提供精神食粮。

第二,事业上的谆谆教诲。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许多法国作家的作品,至今脍炙人口,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好几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这部书中寻找精神食粮;比如他译的巴尔扎克,几乎可以出全集了。这已经让我很佩服了。前几年还读过傅雷写的一本有关美术的书,《世界美术二十讲》。他还懂音乐,还懂戏剧,还懂。。。在艺术领域,它似乎无所不知。关于莫扎特,关于贝多芬,他都能做孩子的参谋,孩子的知己。。。

傅雷教子,素以严格著称。名不虚传。就是傅聪弹钢琴的时候,身体摇摆不定的问题,傅雷整整关注了十年,千叮咛,万嘱咐,最后终于克服了这个弱点,傅雷为之彻夜难眠。也许搞艺术的人都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都需要对艺术、对生活本身进行深刻、深入的思考,父子俩的天性竟是那样的相近。其中,有在波兰的肖邦比赛后获得第三名的欣喜若狂,有得知儿子的音乐在华人世界受到欢迎的欣慰,有听到儿子结婚的消息后的失落与快慰,有听到自己的孙子诞生后的兴高采烈;也有对儿子连续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音信杳无的担心,也有对接到儿子在香港来的电话的高兴,也有对孩子少叫一声父亲的见怪。。。

这封书信集,让我看到了全貌的傅雷。

其实,我一直也弄不清楚,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的大师级的人物,都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王国维、弗吉尼亚。伍尔夫、茨威格、海明威、老舍、川端康成、大岛由纪夫。。。还有傅雷

傅雷家书心得5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之初即受迫害,于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傅雷一生孜孜不倦,在文学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呕心沥血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著名的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他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父母与儿子的这些家书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

在人们的印象里,傅雷先生是一个非常理性而较少只露感情的人,而在给两个孩子的信中,却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着自己的悲欢苦乐。如,开篇的第一封信中有那么一段字:“聪:车一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有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这是1954年傅聪应波兰政府的邀请,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傅雷全家及亲人们到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准备出国。第二天晚上,傅雷给傅聪写了这段家书,读来割肚牵肠、感人肺腑。

《傅雷家书》中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如,1955年1月26日的信:“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的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欢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是多少人欢乐而快乐!”又如,1961年4月15日信中:“果然不出所料,你的信告诉我们在十三号收到……妈妈(傅雷的妻子朱梅馥)跟我两人把信念了好几遍,每遍都同样使我们兴致勃勃,欣喜莫名!……你的天赋禀资越来越有所发挥,你是对得起祖国的儿子!”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大音悉声,大爱无痕。”《傅雷家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渗透了一种伟大的、理智的父爱。他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如何对待生活:“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

傅雷总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儿子如何做人。如,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耀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1956年2月29日夜信中,他关于傅聪对于莫扎特作品认识的不断深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艺术方面给儿子讲了情理交融的一课:“……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刻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你活在他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同样再此信中,他提到对艺术乃至人生的态度——“真诚”。“真诚是第一把艺术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比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去爱”。“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会做人。艺术家一定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韧。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较少不完美之处!”

第4篇

我制作了一本儿子的成长记录册让他保存,里面有他的新老照片,记录着他每一阶段的进步。儿子很喜欢翻看。

儿子喜欢吃糖、香蕉,喜欢画画,我偶尔会把令他惊喜的糖果、香蕉、水彩笔、小玩具放在他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他的口袋里、书包里、书桌里、枕头下。当他意外地发现了并惊喜地问是不是我放的,为什么放那里时,我就告诉他:“因为妈妈爱你,想为你做一些特别的事。”有一次,我把一根棒棒糖放在儿子的书桌里,他过了两天才发现。兴奋地打电话问我:“妈妈,那根棒棒糖是不是你送给我的礼物呀?”我说是的,他又追问:“你为什么放在书桌里不告诉我呀?”我说:“因为妈妈爱你,想为你做一些特别的事,想给你一个惊喜。”

让儿子听到我在别人面前夸奖他。孩子总喜欢听别人夸自己,尤其是在无意中听到的夸奖更让他高兴,更能增强他的自信,更能让他深信那位正在夸他的人是多么的爱他!

我经常对儿子说:“我很高兴上天把你给了我!你是我最珍贵的宝贝!我喜欢做你的妈妈!”让儿子感觉到我是多么高兴和他在一起,他是多么重要。

尽量每晚给儿子讲故事,可以是故事书中的,也可以是编的,最好在编的故事里把儿子安排进去当其中的一个角色。

每晚跟孩子道晚安时,总结一下他这一天中做的好事,比如收拾了玩具、认真听故事、主动完成功课甚至是大声地跟长辈问好。深夜回到家,就算儿子已经睡着了,我也会到他的床前,摸摸他的头,因为我知道儿子一定能感觉得到。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让儿子钻进我的被窝与我偎依一小会儿,让他感觉到我是多么需要他,是多么爱他。

我经常紧紧地拥抱一下儿子,不管儿子有多大,一个深情的拥抱总会令儿子难忘的。家里要养成互相拥抱的家庭习惯,身体语言很重要。

在教训儿子后,我总会对他说一句表达爱意的话:“妈妈批评你是因为你的行为我不喜欢,但妈妈还是很爱你的,妈妈永远爱你。”这句话很重要。只要儿子深信我是爱他的,那么我的批评他才乐于接受并改正。

让儿子知道无论他长到多大都是可爱的。我经常对儿子说:“你长到5岁、15岁、25岁、35岁,甚至你长到了100岁时我都爱你。”

最近经常与儿子玩:“我对你的爱比......多”的游戏。我说:“我对你的爱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然后让儿子模仿我说类似的话。儿子很喜欢这个说话的游戏,有一次他说:“我对你的爱比红绿灯还要多。”因为当时我们正停着车在等红绿灯。这个游戏不但可以让儿子明白我有多爱他,他也要努力地表达对我的爱,同时还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

就算在我很忙或很生气的时候,儿子跑过来向我表达爱,我都会马上温柔地接受他的表达。因为爱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给予,一个是接受。

自从有了儿子,我就像一个初恋的少女,时刻问儿子:“你爱不爱我?”5年来,这句话从我的嘴到儿子的耳朵已经像是岁月的回声,数也数不清了。

第5篇

12年前,博士毕业的陈锋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同样刚刚博士毕业的吴晓洁。吴晓洁时年27岁,比他小3岁,出身于高知家庭,文静高雅,秀外慧中,陈锋一见倾心。2001年春节,两人踏上红地毯。次年4月,吴晓洁生下儿子陈程。

为了让儿子出类拔萃,陈锋和吴晓洁专门请教教育专家,为儿子制订了培养计划。每天,他们都要让儿子听交响乐,吴晓洁负责给儿子读唐诗宋词,陈锋则用外语给儿子讲故事。陈程两岁时,他们买了一架钢琴,每周请老师来家里教学。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好身体,一到周末,他们就带着儿子去游泳、打球。

在他们的精心培养下,陈程比同龄孩子显得都聪明。3岁时,就能用流利的英语与父母对话,能背几十首唐诗,钢琴课上也多次被老师夸奖“有音乐天赋”。上小学后,陈程更成为“风云人物”,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第一,各种奖状、证书多得装了半个抽屉。班主任老师对陈锋和吴晓洁说:“了几十年教育工作,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聪明的孩子。”

儿子如此优秀,令陈锋和吴晓洁倍感自豪。然而,因性格差异,他们的夫妻感情却逐渐出现了问题。

吴晓洁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小生活在蜜罐里,养成了任性、颐指气使的性格。结婚后,在家里她总习惯把陈锋使唤来使唤去。陈锋爱吃大蒜和大葱,吴晓洁看不惯,总是指责他说:“你别把农村那套习惯带到家里来,东西要放整齐,袜子要天天换,别吃那些味重的东西。”

陈锋最听不得妻子说自己是农村人,总是生气地回应:“我在自己家里吃,难道我连这个自由都没有吗?”

吴晓洁不断地挑陈锋的毛病,而陈锋也对吴晓洁的有些行为看不下去。吴晓洁不太会家务,偶尔做次菜,不是咸了就是淡了。更让他丢面子的是,父母或者亲戚到家里来,吴晓洁总是拉着脸,非常冷淡。

因为越来越看不惯对方,他们的争吵也越来越频繁,感情陷入了僵局。

父母暗中较劲,儿子从中钻空

2010年8月,吴晓洁向陈锋提出离婚。两人很快就财产分割问题达成一致,可在儿子的抚养权上却各不相让。吴晓洁说:“儿子是我生的,抚养权应该归我,你不愿意给抚养费都行。”陈锋却说:“儿子姓陈,当然应该跟着我。”吴晓洁说:“我家条件好。”陈锋说:“条件好不一定能教育好儿子。”两人争执不下,陈锋说:“干脆让儿子自己决定吧。”

于是,陈锋和吴晓洁把儿子叫到跟前。吴晓洁拉着儿子的手对他说:“爸爸妈妈要分开过了,你愿意跟谁?”儿子瞪着吃惊的眼睛望了望吴晓洁,又望了望陈锋。陈锋说:“小程,你是男孩,跟爸爸吧。”吴晓洁打断陈锋的话:“儿子,妈妈将来会送你出国留学,你跟妈妈吧。”

陈程茫然地望着他们,半天没说话。突然,他猛地甩掉陈锋和吴晓洁的手,大声吼道:“我不让你们离婚。如果你们离婚,我谁也不跟,自己出去流浪。”说完,陈程冲进自己房间,把房门“砰”地一声用力关上了。

儿子的反应,让陈锋和吴晓洁心里很难过。但他们离婚的决心已下,于是开始暗中较劲,发誓要把儿子拉到自己身边。

10月的一天,陈程学校要开运动会。吴晓洁立即将一双耐克鞋放到了儿子面前:“小程,这是妈妈花一千多块特意给你买的,穿着它去参加运动会吧。”陈程正抱着心仪已久的新鞋高兴着,陈锋又将一套阿迪达斯的运动服拿了出来:“来,小程,爸爸买的这套运动服将近2000块呢,快来试试。”陈程立即放下鞋,穿上新衣服在镜子前照着:“太酷了,老爸,你还挺有眼光的。”看到丈夫占了上风,吴晓洁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了赢得儿子的心,陈锋和吴晓洁除了在物质上争着满足他,在生活上更是极力表现自己的爱。在父母不正常的讨好中,陈程开始利用这点。每当他想要什么东西时,都会先到妈妈那里去说,然后再去爸爸那里,说妈妈已经答应给他买什么样的了。于是,爸爸就会给他买来更贵、更高级的东西。

之后,陈程在学习上也耍起了手腕。放学后,他希望能和小朋友一起玩,或者打会儿游戏机,但吴晓洁对他练琴要求很严。于是,他跑去找爸爸:“我不想练琴了,可我妈老逼着我练,真烦死了。”陈锋想了想说:“跟妈妈不好吧?如果你愿意跟我,你以后就可以自由了。”

有了爸爸撑腰,陈程开始和妈妈讲条件了。一天,吴晓洁再次督促陈程练琴时,陈程说:“我不想练了。”吴晓洁说:“那怎么行!”陈程一扭身子:“我爸说,如果跟了他,我就可以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吴晓洁愣了:“你爸真是这样说的?”陈程说:“当然,不信你去问他。”吴晓洁沉默了片刻:“算了,不练就不练吧。”陈程一蹦老高,立即跑回房间打开电脑,昏天黑地地玩起了游戏。

陈锋和吴晓洁在争夺儿子的过程中,对对方的怨恨堆积得越来越多,他们甚至都不愿意再看到对方。为此,两人都觉得备受折腾。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离婚。

2011年8月,他们再次找儿子谈话,准备让他做出选择。陈锋觉得,自己在这场争夺战中占了上风,儿子一定会选择自己。没想到,陈程却仍然说:“我不同意你们离婚,我谁也不跟。”

无奈之下,陈锋和吴晓洁只得暗自发誓继续努力,改变策略,一定要把儿子的抚养权夺过来。

坠入深渊,“爱”的战争悲剧收场

2012年春节后,陈锋发现吴晓洁及其父母每天都轮流去学校接陈程,带他出去吃饭。每次回来后,儿子都很高兴。陈锋觉得再这么下去,儿子肯定会被抢走了。于是,他决定开始行动。

之后,陈锋每天下午请假提前赶到学校。接到儿子后,他问儿子想干什么。儿子说想看电影,他就陪着去看;儿子说想吃比萨,他就带着去吃;儿子提出不写作业先玩游戏,他也不阻拦。总之,只要儿子高兴,他都全部应承下来。

吴晓洁和父母几次扑空后,都觉得不能这么听之任之。于是,吴晓洁和父母每天更早地赶到学校。在学校门口,他们和陈锋总能遇上。一次,吴晓洁的母亲和陈锋又为谁接走陈程而在学校门口吵了起来,有不少同学都在围观。情急之下,陈锋对吴母说:“儿子是我的,离婚后,他的抚养权绝不会落到你们吴家,你们死了这份心吧。”

第二天,陈程父母要离婚的消息立即在学校传开了。有同学故意问陈程:“你爸妈真要离婚了吗?那你跟谁过啊?”“你就要有后爸后妈了,好可怜啊。”陈程紧紧咬着嘴唇,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为了让儿子选择自己,陈锋故意在儿子面前说:“如果你跟了你妈妈,她将来找个后爸,后爸会把你打死的。”而吴晓洁吓唬儿子:“你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吧?后妈没有一个好东西。别说出国留学了,也许学都不让你上了。”

听父母这么一说,陈程很害怕,变得越来越沉默,不愿与人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这种压抑、恐惧的精神状态下,陈程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批评了他。

那天晚上,陈锋和吴晓洁睡下后,陈程打开日记本:“爸爸妈妈,我恨你们。如果不是你们闹离婚,我不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你们太自私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了。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再打架了。”

陈程将日记本放到桌子上,拿出裁纸刀,向自己的手腕划去。顿时,一股鲜血涌了出来。夜里,吴晓洁看儿子的房间还亮着灯,便走了进去……因抢救及时,儿子脱离了危险。

陈程醒后,两眼茫然无神地望着天花板,不肯和任何人说话。陈锋和吴晓洁在家里发现了他的日记本,看到日记内容,不禁愣了。儿子出院后,陈锋和吴晓洁找到心理医生,医生判断,陈程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看到曾经那么优秀的儿子被自己“爱”的斗争所毁,陈锋和吴晓洁心如刀绞,后悔不已。(文中人物均为化名。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网摘等。)

第6篇

她停止不了这种爱

当她看到儿子疯狂地冲进厨房,拿着一把菜刀,对她声嘶力竭地吼道“你闭嘴!你再说一句,我就宰了你”时,她知道,一切都晚了。她绝望而恐惧地扶着墙,渐渐地蹲了下去。儿子把刀往地上一扔,冲出了那扇厚重的防盗门。

儿子3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她一个人带着幼小的孩子生活,没有再结婚。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生命的全部,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只要儿子开口要的东西,她都像得到军令一样不折不扣地执行。她不要儿子哭,不要儿子不高兴。不许其他小朋友欺负自己的儿子。儿子是太阳,是至高无上的。

当儿子骄横的个性开始显现的时候,她有所警觉,但是她停止不了这种爱。“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就好了!”她总这样安慰着自己。

到了初二,儿子的蛮横任性暴露无遗,欺负弱小同学,对抗校规校纪,多科功课不及格,和不良少年接触,第一次打群架。这时,她开始用眼泪苦求儿子。但是,每次儿子都对着她大发脾气,嫌她唠叨,让她闭嘴。儿子动不动就嫌她给的钱少,威胁妈妈离家出走,永不回来,并摔碎了一只只水杯。

还有一次她病了,发着高烧在家躺着,儿子回来了,看见饭没有做好,就大声地质问她,并恶毒地说:“还没有老呢,就不行了!”初三的时候,儿子因为打群架被公安人员带走,回来后,她苦口婆心地劝说儿子,儿子却拿起了菜刀。她感到自己完全失败了,未来看不到一丝光明,她的整个精神支柱坍塌,陷入一片迷茫和黑暗中。

点评:常常因为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导致无原则的行为。助长孩子骄傲,任性,造成人格的扭曲,形成一种狼性心里。

儿子已经一年没有叫一声“爸爸”了

这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家庭,夫妻两个都是有文化的人。当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时,就给儿子设想好了一个前途:上名牌大学,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从上小学起就是考好了奖励,考差了打。儿子很聪明,总是名列前茅,可是爸爸妈妈认为应该考得更好一些。

初中的时候,因为一次物理考试成绩不好,爸爸用上了皮带。那次暴打,儿子铭刻在了骨头里。分数成为儿子最关心的问题,天天就是学习,放假后也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学习。学习成绩一直没掉下来,只是越来越内向。很少和同学交流,喜欢独来独往。回家后唯一和爸妈交流的就是学习,这也是爸妈最为关心的。

爸爸妈妈为儿子的成绩骄傲着,快乐着,在朋友面前兴奋地夸奖着儿子对学习的专注,认为儿子一定大有出息。初中毕业,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进入高中后,为了保证儿子更好地成长,妈妈办了病退,在家做起全职太太,做好儿子的后勤保障。儿子的学习成绩在高一更加突出,更加专注,对其他的东西视而不见也更加独来独往,连和老师同学打个招呼也看成是耽误学习。过年拒绝去奶奶和姥姥家,说耽误学习。

学习成为儿子的唯一,做题成为唯一的快乐,考试成为唯一的目标,虽然如此,爸爸妈妈依然没有认识到儿子出了问题。到了高二,儿子更加孤僻,脾气也越来越坏。自习课上同学讨论问题有声音,他认为影响了他学习,就开始生气。风吹窗帘发出声音,他也认为干扰了他的学习,于是烦躁生气,背起书包回家。

在家里,他不准爸爸妈妈进入他的房间。妈妈在家走路必须悄悄的,儿子放学之前把水果削好了,把水凉到不冷不热,端到儿子的房间里,早上起来把饭做好,再把牙膏挤在牙刷上,盛好水,然后叫儿子起床,天天如此。儿子在房间看书的时候,爸爸或者妈妈如果走过去看看,儿子就会大声地吼:“出去!耽误我学习,惹我生气!”妈妈如果不小心多说了话,儿子也会说:“闭嘴!走!”儿子和爸爸妈妈交流越来越少,走路时头也低得越来越深。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干脆不叫爸爸了。到高三下学期,爸爸才意识到儿子已经一年没有叫一声“爸爸”了。

点评:父母的爱高度集中在学习成绩上,导致在孩子的心目中成绩是第一位的,这就形成了病态的价值观,没有情商的开发与培养,成为偏执人格――这也是狼性的一种。

没有爱的女儿

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爸爸和妈妈都是高级工程师,对女儿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但是,面对独生女儿,做父母的不知道该怎样去表现自己的爱。看女儿哪里都好,一举一动都可爱。女儿从小不做任何家务,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公主一样生活着。女儿也比较乖,认真读书,成绩优异,一直是班长。在老师眼里是优秀的学生,在家长跟里是优秀的孩子。

有一次,爸爸病了,需要住院治疗。爸爸在医院里很想女儿,可是已经10天了,女儿也没有来看看爸爸。爸爸就想女儿学习忙啊!这时女儿已经是高一了,在妈妈的督促下,女儿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可只说了两句话就把电话挂了。爸爸住院近20天的时候,女儿放假了,于是妈妈让女儿去医院看爸爸,女儿竟然说同学约她出去玩,明天再去看爸爸。

爸爸在病床上开始思考女儿的行为,突然感到不对劲:女儿不想也不愿意付出哪怕是一点儿爱。爸爸开始回忆一些平时没有在意的碎片:有一次,爸爸让女儿把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女儿坚决不干,还说老爸是老古董。有一次女儿生病住院,妈妈和爸爸轮流陪夜。有一晚妈妈陪夜,爸爸让女儿往边上靠靠,让妈妈躺在床上睡一会儿,女儿就说自己腿疼,于是妈妈趴在床边半睡半醒。一次在公交车上,只有一个座位,爸爸妈妈站着,让女儿坐着,那时女儿已经上初三了。车上上来一位老人,爸爸让女儿给老人让座,女儿装作没有听见,头朝着窗外……

想到这些,爸爸的眼睛潮湿起来。爸爸从来没有这样难过,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教育孩子很成功,好多同事也都羡慕他有这样的好女儿。而今天突然感觉自己做爸爸很失败,心里很痛,却说不出到底是为女儿痛还是为自己痛。

第7篇

可以想象,在黑暗的旧中国,年老体弱的孤寡老人面临:是什么。不要说亲情的呵护,就连最平常最基本的生存都有困难。那时,纵然人心尚未泯灭,也是无能为力。如今,应是社会大好的时候,这些老人在物质上有了着落,可精神上心灵上又有谁来安抚呢?或是子女外出工作不在身边,或有子女嫌父母年老碍事,老人们只能守着摇摇欲坠的亲情树独自落泪,试问,谁又懂得老人们的心?谁又曾试着了解他们凄凉的内心世界?

暑假,本是带头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的心情的我为一位老人打扫房子。老人见到我很是开心,要我坐下来陪她聊天,老人很健谈,尽管已是满头银发,但讲起来便觉精神许多,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看她,有的也只是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便了事。老人言谈中不乏对儿子的自豪感,可我也听得出这自豪的背后隐藏着一丝悲凉。人到黄昏,总想有人陪伴,对老人来说精神上的安慰是最有效的药物。那一天上午,我听老人讲,末了她说,虽然经常也会有人到她那儿,但总呆不上多少时间,怕是闲自己年老话多,又糊涂,不愿搭讪,今天我会来,又听她说一上午,她真希望我下次能再来。老人说着说着,眼里不觉泪水已满,我答应一定会的。老人默默送我离开。也许她也是这样注视着她的儿子或孙子离开的。那眼神里饱含着多少酸楚和期待,只有看到过的才可能了解。与这位老人相比,我们村子的另一个虽然年纪不是很大,但却不幸得多,她的丈夫很早过世;有几个儿子,大儿子也很早死了,小儿子前年生病先她而去,在连遭亲人逝世的打击下,人顿时变得苍老许多。现在靠清理垃圾,由村里提供工资生活。

只是几个小小的事例,我想,在我们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尚有许多这样那样在物质精神上急需关怀的老人,何况西部内陆,他们的生活谁来扶助。

老人,最需要:是爱,他们大半辈子倾注在后代身上的爱,又有几个子女会完完整整地给予老人。其实他们所盼的并不多,子女能常来走走,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一起聊天,他们便感到很满足了。可这么小小的要求,作子女的都不能满足吗?有人借口说,自己也有自己的家庭,要为此奔波,可为什么不懂,正因为有了家庭,才应该更清楚地了解父母的位置,他们是如何辛苦地将你们拉扯大,父母给子女无限无私的爱,子女回赠甚少,那么当你成为老人时,又敢期望你:子女对你尽孝心吗?

幸福的老人大都是相同的,不幸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让世界充满爱”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老人得到幸福了,这个世界才算有了爱。“尊老爱幼”这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真的只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时代在进步,未必样样跟着进步,有些反而没落,但这绝不能遗忘,不能丢弃。忘记“尊老、爱老”,社会如何成社会?

黄昏中的老人是孤独无助或是幸福快乐,取决于你,给老人一点关爱,一些问候,让老人有个美好的晚年。

老人更需要爱,谁来给予?你,我,全世界!

第8篇

天一直阴着,上午第三节课时果然下起了小雨,似乎雨中还夹带着小小的冰粒,气温一下子降了下来,早春的天气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坐在教室里的我这才想起了早上出门换鞋时,妈妈给我准备好的那个塑料袋竟被我落在了楼下客厅的沙发上。妈妈也真是的,出门的时候干吗不再叮嘱我一下。

上午最后一节课时,雨还在下,刘老师正给我们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那篇课文写得实在是太感人了,刘老师低沉而有磁性的范读声和着窗外“沙沙”的雨声,让同学们不禁眼中涩涩,鼻中酸酸。那是一堂气氛相当好的课,出人意料的是进行到一半时,史小艺提的那个傻傻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美好。

当时,史小艺高高地举着手,老师微笑着等待他一贯的高论。

“老师,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怎么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室里一阵骚动,刘老师先是一怔,随即笑容僵在脸上,好一会儿,他才慢慢说道:“我不懂你的意思,你能说说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吗?”

史小艺一本正经地解释道:“父子离别,父亲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应该吗?这么平常的一件小事怎么就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啊!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是千万个父母都会做的一件平常的事,怎么就体现了父母的爱呢?妈妈呢?妈妈在哪里,她难道没看见我落在家里的衣服和伞吗,我心里不禁想到。

刘老师稍稍思考了一会儿说:“一盏灯一直亮着,你们就感觉不到它的光辉了。父母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如果我们都看成了应该的,那么我们就感受不到其中的爱了。”

说到这儿,刘老师停了一停,沉默了一会儿,又接着说:“假设一下吧,如果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他会给自己的儿子买橘子吗?如果你们的爸妈不爱你们,他们会……”

刘老师的话让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特别是在我的心里激起了一串串的涟漪。

窗外的雨还在下,寒气又一次袭上身来,教室的玻璃蒙满水汽,透过那些用手指擦过的、亮晶晶的痕迹,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我知道,那个身影就是妈妈。是啊!哪一个突如其来的雨天,妈妈不是这样默默地给我送来衣服和雨伞?不同的是我从今天的课堂上明白了一个最简单而又最深刻的道理——妈妈为我所做的一切不是应该的,而是中间包含着一个“爱”字。

妈妈一直站在教室外的走廊里等我下课,我眼里不禁噙满了泪水!

点 评:

第9篇

美丽而贤惠,不计得失,很爱女儿,对女儿尽心尽力,事业心很重,只想通过自己的女里给女儿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事业尽职尽责。宽容大度忍辱负重,前夫总是在身边纠缠,不给抚养费,三番五次无理取闹,以各种理由,自己带孩子辛苦生活从来没抱怨过,但是最终选择原谅。时时刻刻为弟弟妹妹着想,等着弟弟妹妹婚事都定下来才想着自己,希望弟弟妹妹幸福。对待爱情也是一往情深,中间无数次与爱人擦身而过,无数的东西在阻挡着他们的爱情,一开始选择放手,后来在爱人的感动下,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的生活下去。

2、李达 (刘佩琦 饰)

孝子,母亲说不能爱,为了母亲,放弃了爱人。对母亲很是顺从听劝,细心地照顾母亲,自己也有一段婚姻但是因为爱人出轨而结束,在爱的人离婚后有不离不弃的帮助她,在生活上的一些琐碎的小事上帮助她,帮她走出困境。事业一波三折,不是很顺利,但是很上进很要强,在最苦的日子里始终没有放弃,为了自己的理想付出很多。一开始不敢面对爱情,因为之间繁盛了很多事情,自己的爱人在这一段时间也有了追求者,自己在这段时间还事业,给不了爱的人任何东西,但随着自己的心走,想开看淡,最终和爱的人在一起。

于建红 (张玥 饰)

建平的妹妹,美丽大方,其实敢爱敢恨,不计较男方富贵与否,但因为事业的特殊性,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对于事业拼名赚钱,跟姐姐一样拼,有理想有追求,后想开了放弃引非议的职业开始售楼。因为自己的职业一开始不敢爱,但后来被爱人感动,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相爱携手。面对挫折不放弃,也为姐姐的幸福煞费苦心,希望姐姐幸福加一个好人,知道姐姐过的辛苦,同情姐姐,在生活上也帮了姐姐不少忙,听姐姐的劝说,最后幸福的走下去。

3、金玲 (孔琳 饰)

乡下进城的姑娘,善良大方,一开始是李达母亲介绍给李达的,但是和建平的弟弟建伟相处久了,日久生情相爱在一起,既识大体有懂礼节,很有教养,家中富甲一方,但没有公主架子,从不炫耀。很爱丈夫,小两口也是经历了好多生活上、事业上的挫折。一直认真照顾侄女和父母,对公公婆婆十分的体贴,懂事。有事业心,对待事业也是尽心尽力,有理想追求,做事认真。

4、于建伟 (房子斌 饰)

建平的弟弟,热情善良,心疼姐姐,总为姐姐出头,打抱不平,对姐姐的前夫更是,一直撮合姐姐和李达在一起,为了撮合姐姐阴阳差错的找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敢爱敢恨,对心爱的姑娘勇敢表白,不计较得失。并没有因为爱人是乡下女孩就放弃,反而更是爱的深情,得知其富甲一方也并没有自卑,而是更加自信,在事业上更加努力,最终幸福美满,对待父母也很是照顾,帮忙照顾姐姐的孩子,知道姐姐吃了不少苦,也不敢爱,很是理解姐姐,对姐姐也很是照顾。

5、达母 (童正维 饰)

第10篇

坐在我眼前的韩鲁川,圆圆的脸庞,眼睛里闪烁着孩童般的清亮和光采。当谈起孩子和儿童摄影的话题,她表情丰富、灵动而神采飞扬,根本看不出她已到不惑之年。

大学毕业后,她在中外合资企业做国际贸易。那时天天飞来飞去,穿梭在国内外,考察市场,看货定货报关,就像“空中飞人”。结婚生子后,因为爱孩子,她放弃了“空人飞人”的工作,做了幼儿早教智能产品的山东总。伴随儿子的成长,因为经常给儿子拍照片,她又选择了儿童摄影行业,一股脑地扎在了儿童摄影里……

李小舟:你在40岁时选择了新的行业,是什么样的心态和勇气让你倾其所有投入儿童摄影事业的呢?

韩鲁川: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一个女人到了40岁的年龄,孩子尚小,收入稳定,家庭和谐,怎么放着安逸的日子不过,又出去重新创业?内在原因是,实现自我和“我能行”的心理在驱使着我。这一行是我喜欢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拥有更大的成就感。投资之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并且考察了高端、前沿、成功的摄影中心。看他们很轻松、很享受地做这一行,我想,别人能够做好,我也一定能做好。这也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一旦决定就会义无反顾。我天生喜欢孩子,有孩子一样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喜欢未知的事情并不畏艰辛地去探索。更有意思的是,我的生日是六月一日,天生和孩子有缘,而且细胞里充满了快乐。特别是有了儿子后,跟儿子玩在一起,乐在一起,我会把点滴的瞬间抓拍下来做成影集,那是无比快乐的。

为了给儿子留下成长的脚印,我每年都给儿子拍很多照片。特别是儿子一岁前,变化是最大的,我给儿子拍了初生照、满月照、百日照、周岁照,将儿子的成长点滴全部记录下来。经常爱不释手翻看儿子从出生到现在的一本本成长相册,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

喜欢归喜欢,真正投资几百万做个影楼也不是闹着玩的。为了这件事,我们全家开了家庭会议,我的想法起初遭到家人的反对。他们很不理解,现在日子过得好好的,济南的影楼又多如牛毛,再做这一行太难了吧?都劝我不要头脑发热,说如果为自己孩子拍照而开一家儿童摄影中心,太不值了!我是个愈挫愈勇的人,一边说服他们,一边顶住周围的压力,在2010年1月9日开设了“宝宝秀”儿童摄影中心。

李小舟:正如你所说,现在的儿童摄影中心多如牛毛,你是如何在这个饱和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的?

韩鲁川:每个行业都是大浪淘沙,要立足,必须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和沉淀。

我是孩子的妈妈,曾经有过一次难忘的拍摄经历。那年给儿子拍生日照,来到一家儿童摄影中心,环境卫生条件不够好,服装道具看上去脏兮兮的。于是,我带儿子换了一家,卫生条件好了,可是衣服却选不出几件满意的。于是再换,对这家的卫生和服装总算比较满意了,但拍摄服务不够热情和专业。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形:摄影人员不去调动孩子的情绪,只是生硬地让孩子摆姿态。孩子拍得很不情愿,两套服装下来,实在受不了了,大喊:“我再也不要照相了!”看着儿子不开心不情愿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拍照的过程本应该是快乐的,现在孩子却当作任务来完成,这样的摄影实在不适合儿童。本来拍照是为了留下美好的感觉,那一次却成了痛苦的记忆。这次经历,让我萌生了做一家儿童摄影中心的想法。我想,如果儿童摄影中心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家长们一定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都想找一家卫生好、服装全、服务优,最重要的是爱孩子、懂儿童心理的摄影中心。

所以,我的摄影中心从接待到拍摄、制作的全过程,都注重挑选有爱心有激情求上进的年轻人来做,强调质量意识,定期学习培训,推行贴心服务。孩子们和他们玩在一起,会很自然地“秀”出很多活灵活现的造型和动作!

李小舟:从你的谈话中,我感觉到你内心有很强的动力,这种动力是什么?你认为儿童摄影的灵魂和精髓是什么?

从爱自己的孩子,到爱别人的孩子、爱所有的孩子,这对我自己的成长和领悟也是一种提升。所有的妈妈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宝宝,这种心情是一样的。

韩鲁川:这种动力缘于“爱”。这种爱是天然的、纯净的、博大的。现在回想,我做儿童摄影,也是因“爱”而起。从爱自己的孩子,到爱别人的孩子、爱所有的孩子,这对我自己的成长和领悟也是一种提升。所有的妈妈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宝宝,这种心情是一样的。由此我经常思考,怎样提供高品质的儿童摄影,生动地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成长瞬间,带给家庭永恒的幸福和纪念呢?为什么有的儿童摄影效果平平,而有的就如此令人震撼、如此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呢?思考后,我得到一条结论:爱,是表达摄影作品的灵魂!

在拍摄过程中,包括摄影师在内的所有参与者,一定要把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和精益求精表现出来,把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爱表达出来!这样,我们的摄影才能充分体现生命的活力和作品的张力。儿童摄影与成人摄影有很大区别,在每一个细小环节中,都要按照儿童的特点和规律去把握。比如,成人可以为了拍摄效果主动配合摄影师,但孩子拍照多数是妈妈要求宝宝拍的,是被动的。而孩子具有好动活泼的天性,这就需要摄影师和摄影助理去配合儿童,充分调动孩子的情绪,挖掘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在玩耍中快乐地完成拍照过程。这样,才能拍出儿童自然真实可爱的状态。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试图把孩子当作物品一样生硬地摆放,这种拍摄方式只能让孩子厌恶和害怕摄影。有些摄影师之所以不会调动孩子的情绪,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说到底是因为对摄影不够热爱,对孩子缺少爱。如果心中有爱,就会很投入地去做,很容易进入孩子心里。所以,爱是成功摄影的根本。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用心投入的,在你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时,自然会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融为一体,你的思路和智慧会源源不断地往外冒。这时,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你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小舟:是不是有了爱,就可以做好儿童摄影工作?你是如何让一个小企业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的?

韩鲁川:爱是很重要的核心精神,但只有爱是不够的。一个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站在行业前沿,不断满足客户与时俱进的要求。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儿童摄影是一个时尚性行业,所以了解最前沿的行业信息非常重要。市场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有了时尚新潮的概念和产品,年轻父母都乐意追随和使用,愿意给孩子穿最新版服装、拍摄最新背景、最新潮流的照片风格、定制最新款式的相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行业人员不断成长,经常关注国内外的行业动态,发现和掌握最新潮流趋势。我经常参加国内外的儿童摄影展览会和研讨会,将时尚的理念和产品快速引进到山东,为家长提供时尚和多样化的选择,引领摄影潮流。

一个小企业要想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做好品牌基础很重要。一个品牌的树立跟它的基础是否牢固有关,这需要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所以我在招聘员工和员工试用过程中,把有没有爱心、是不是喜欢孩子列为聘用员工的标准。在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日常管理中,把关爱他人、道德诚信和责任意识作为重点,培训他们如何适应儿童心理特点,做好摄影服务工作。我们的营销师、摄影师、引导师、化妆师、设计师等每个岗位,除了具备人品好、技能好,还必须喜欢孩子,懂得儿童心理,热爱这项事业。

李小舟:你是如何把握儿童摄影行业的消费心理的?

韩鲁川:把握就是满足。把握消费心理就是,满足客户的消费心理。首先要知道客户的消费心理是什么?然后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人都是需要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注的。客户来消费,首先要满足他的基本心理需要,重视他、关注他、认真地听他讲,并接受他的想法。当你满足了客户被认可和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后,下一步的事情就好办了。

李小舟:女人40岁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重新开启一个领域,你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韩鲁川:创业之初的感受让我刻骨铭心:难、累、压力、坚持、收获。当家方知柴米贵,创业之初,过惯安逸日子的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段时间,每天很晚才回家,工作至少14个小时以上,精力和体力消耗到了极点,一到家就动不了了。即使这样,依然会有问题不断出现。因为运营成本高,刚开业都是出帐多、入帐少,前期总有资金缺口。我一边跑销售渠道,一边筹钱补缺口。面对着一个个关口,有时也感觉无法进行了,但员工的工资要发,如果我倒了,员工怎么办?家里所有资金都投在摄影中心,我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我是一个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的人,对于这个选择从来没有后悔和报怨。我不断对自己说,任何事业开始都是需要付出的,何况自己还是个“门外汉”,自然要比别人多付出、多努力。这种信念,让我克服了一个个难关,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从亏本到收支平衡到赢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体力折磨和精力消耗的心理煎熬过程。这段经历非常锻炼人的心智,使我的心灵和抗压能力迅速成长和提高。

李小舟:在你最艰难的时候,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

韩鲁川:家庭永远是我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撑。创业初期,我经历过很多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那个阶段,工作是我的全部,家庭一点都顾不上。招聘、组织培训、制定制度、开拓市场、办理各项工商行政事务等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自己安排和处理,可谓千头万绪。当我感觉最无助最无力的时候,是老公和家人支持我度过了一次次难关。工作忙了,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少了,照顾家人的精力少了,他们不但不怪我,还从精神上、资金上、时间上支持我。那时,我经常拿着老公的工资给员工发工资,经常入不敷出,老公从来没有怨言。正是因为家人的爱,我内心一直坚定地拥有着前进的动力。

老公既宽厚又有学问。我们10多年走过来,我一直活得很主动、很幸福。我觉得好的家庭和好的店铺一样需要用心经营。经营中最重要的两个法宝,就是爱和行动。有了爱,就有了理解、信任和宽容,就有了目标、依据和动力。有了行动,就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和幸福。

李小舟:事业和家庭对你来说哪个更重要?你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第11篇

爱,不一定是烈烈红火,也不一定是耀眼的太阳,或许不如夏日般炙热,或许不如大海般浩瀚,它不过是在不经意间绽放,只为能够像春风拂过被爱人的脸庞。

悄无声息,不易发觉。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吧。这是一户穷家庭,儿子带着年事已高的母亲去看牙医,儿子眼睁睁的看着母亲和医生为假牙的价钱讨价还价,却一句话也不说。母亲向医生预定最廉价的假牙,便和儿子离开。医生和病人们说儿子太不孝顺,条件再不济也不能屈了老人家。将母亲送回家的儿子当天又回来了,他重新给母亲办理手续,给母亲订购了最优的假牙,并请求医生一定保密,怕母亲知道后不依。说完,儿子从口袋哆嗦着掏出余下的钱离开,那一枚一枚的硬币在桌子上发出碰撞的声音,留下一室的寂静。

原来爱也可以悄无声息。

雨果曾说“人生是花,爱是花的蜜”,那白芳礼老人,应该就是这么想的吧?白芳礼老人从74岁起,蹬着三轮车在车水马龙的街道间穿梭,靠着蹬三轮车资助贫困的大学生。15年间他先后捐款35万元,帮助了300多名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使他们顺利毕业。15年的风风雨雨,15年的奔波,他只说“我帮助别人,也就是我的快乐”,于是我在感动中明白:爱,不一定是长势茂盛的苍天大树,不一定是光芒四射的彩霞,或许不如至死不渝般伟大,或许不如舍生取义般慷慨激昂,它不过是一道皎洁的月光,只不过用了最平凡的力量,就简单诠释了什么是真爱。

原来,爱不一定张扬。

也许,爱是细微的温暖,因为我们只是行走在爱之路上的小孩,所以才不易被我们察觉。也许我不知道是谁半夜为我掖被子,只觉得晚上睡觉更安稳;不知道为什么我闯了祸却是哥哥主动替我背黑锅,只觉得心疼不已;不晓得是谁在我生病未来学校时悄悄帮忙做了值日,只觉得同学们看起来更亲切;不明白朋友怎么总是给我买橘子,我只知道我爱吃;不清楚为什么炎炎夏日同桌却关电风扇,只是突然想起我刚刚打过喷嚏……

我们不必要求爱非要轰轰烈烈,因为爱不一定张扬,它只是悄悄地,悄悄地在钻进我们心中触摸叫做“感动”的东西。

浙江省温州市温二十中初一:郑思思

第12篇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这样描述父亲:“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的作者孙云晓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一个隐患。”

他还说到这样一件事:在某未成年人犯管教所,每到母亲节,这些未成年人犯都争着领贺卡给母亲送祝福。到了父亲节,管教所提供的贺卡却没有一个人去领。他们对母亲还抱有感激,对父亲却无话可说,很多都没什么好感。

冷落父亲节,恐怕跟“父教缺失”有着很大关联吧。

据最新调查,60.7%的网友认同父教缺失。对父教缺失的原因,有69.2%的人认为是“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还有40.0%的人觉得是“父亲不知怎样教育孩子”。

从调查来看,“没有时间”成了爸爸不参与育儿堂而皇之的理由,而“不会教育”又成了父教缺失的第二大理由。

不管是没有时间,还是不会教育,赶快改变“只要妈妈教育孩子就够了”的观念是首要。有人说,如果爸爸能在孩子5岁到7岁的时候倾听他们,那么孩子到了15岁、16岁或17岁时也会倾听爸爸。当你抱怨孩子和你不亲、不愿意听你的话时,也许是你自己没有好好把握住打开童年之窗的时间,而等你有了时间,孩子的童年之窗恐怕已经永远地关上了。

当父亲这个角色缺席时

春 子

阳阳刚满4岁,先生就因工作原因,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了。

我成了一个“单身妈妈”。上班时间将儿子交给幼儿园,一下班就急急忙忙去将儿子接回来,尽可能多陪陪他。但幼儿园的老师说儿子的性格偏文静了些,还爱和女孩子一起玩。于是,我在朋友的建议下和先生通过电话商量下来,决定改变教养方式。

首先,我开始鼓励儿子多和男孩一起玩。一开始他很胆怯,我就将小区里的男孩们请到家里来,儿子在家里比较放松,和小伙伴很快就熟了。从那以后,儿子和男孩们能玩到一块儿了。我又考虑到家里没有男性,就每个周末带儿子到我弟弟家去住2天,让弟弟带着他出去踢踢足球、坐坐“过山车”什么的。儿子偎在他舅舅的怀里,又是拍手又是尖叫,一张小脸兴奋得通红。

其次,我要求先生每个月给儿子写封信,和他谈心、教他做人。我会告诉儿子:“看,这是爸爸专门写给你的信!”然后读给他听,儿子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信的内容,但是他会知道在遥远的美国,他有一个爸爸,爸爸虽然不能每天接送他上、下学,却是那么爱他、关心他,他和别的小朋友是一样幸福的。每周,先生还会通过电话直接和儿子交谈。他们会沟通一些男孩感兴趣的话题:“拿破仑为何兵败滑铁卢?”“世界杯上巴西队能获胜吗?”俨然像成年男人之间的谈话。最后,先生总要叮嘱儿子一句:“阳阳,爸爸不在家,你要照顾好妈妈!”“我知道!”儿子每次都一脸郑重地回答,我想当父亲这样信任儿子的时候,儿子一定觉得自己是个肩扛责任的男子汉了吧!

我原本的担心渐渐消失,但同时我也陷入了思考:在如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年代,也许一家三口长相厮守的生活已变得有些奢侈,为了自己的事业和发展,我们不得不一次次离开家、一次次面对分离,可是为人父母,我们有责任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不让这种分离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至关重要的。

爸爸给孩子的另一种爱

何彩平

虽然妈妈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但是爸爸的爱对孩子来说是另一种不同的爱,它深沉含蓄又富有力量。

爸爸在孩子眼中就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权威。你亲近他,他会十分地自豪和快乐。而孩子幼稚可爱的表现,可以让你下班后疲惫的身心为之一松。

在工作之余照顾孩子,既可以减轻妈妈的负担,促进夫妻感情,更有利于家庭和睦。据一项家庭满意度调查显示,爸爸越是积极参与育儿,家庭生活的质量和满意度越高。

1.形成完善的个性

爸爸经常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刚强与温柔、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有利于孩子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经常得到爸爸的肯定和鼓励,就能够不断发展其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进取、富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等现代社会必需的个性品质。

2.获得更多知识技能

有人说,妈妈的爱是促进孩子感性思维的发展,爸爸的爱则是理性思维的催化剂。有一项研究发现,爸爸照看的男孩拥有更高的自尊心,更成熟自立。由于爸爸的一些性格和智力特征,孩子可以从爸爸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自尊心、想象力和创造意识,也更容易激发他的求知欲和形成各种兴趣爱好。

3.形成性别意识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既是生理、心理的性别角色使然,也是文化、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所决定的。孩子在性别角色形成期,更多的是从爸爸妈妈身上得到对两性的最初感性认识。一般而言,爸爸应该是严格而宽容的,理性又富于感情的;而妈妈则是温柔感性的,刚柔并济的。这样孩子形成的是双性化的健康人格。有研究表明,孩子对爸爸妈妈性别、性格等的认知还会影响到其长大后的择偶标准呢!

爸爸,要说爱你也容易

上海市南汇区周浦镇幼儿园

从调查来看,冷落父亲节的缘由,到头来还是爸爸自己造成的。爱是互相的,要让孩子爱你,爸爸也要爱孩子。也许爸爸们有意见了,我赚钱也是爱孩子的表现,可问题是孩子不一定能感受到那份爱。

庆幸的是,现代老爸也在改变,不善言语的他们正在蜕变,他们在妈妈眼里变得越来越温馨。

3个现代老爸的蜕变

A 忙爸爸:放任不管积极参与

以前幼儿园组织孩子春、秋游,都是他妈妈带着去的,我平时工作忙,孩子的事都不太管的。听说这次幼儿园让爸爸参与亲子活动,我开始没当回事。谁知道,孩子的态度非常坚决,使出了浑身解数讨好我。当我终于点头说好的时候,孩子乐得勾住我的脖子不放手,在我脸上亲了又亲。当时,我心里挺开心的,他已经好久没和我如此亲热了。

秋游那天,我们玩沙滩足球赛,让我重拾童年的快乐时光。赛后,我们班的爸爸队赢了,孩子飞奔过来拥抱我说:“爸爸,你太棒了!你真行!”那是我当爸爸以来最自豪的一刻!秋游后的那段日子里,孩子几乎天天在家夸我。表面上孩子是在夸我,其实他也在无意中提醒我以前对他关心太少,对他爱的表达太少。我想我要好好参与教育儿子的事了。

B 天使爸爸:一味溺爱严爱结合

女儿最喜欢逛超市,每次都要买玩具,以前她喜欢什么我就买什么。直到发生了那件令我非常难堪的事后,我才有所醒悟。

那次,我们带女儿去参加同事的婚礼,在饭店门口女儿看中了新娘手中的花球,吵着要花球,我们不同意,女儿便在饭店门口哭闹起来。我抱起女儿,一边往里走,一边向她保证喝完喜酒一定带她去买新的娃娃。没想到女儿还不罢休,边哭边抓我的头发,甚至还扯掉了我衬衫上的纽扣。

我终于明白,无原则的满足只会让女儿越来越任性、蛮横。爱不仅是满足需要,还要正确引导,有时更要坚决说“不”。记得第一次拒绝女儿买玩具的要求时,她哭了好久,后来很久都不理我,我还是坚决不买。现在,我们带她去超市前总要“约法三章”,并依原则坚决执行,我再也不怕女儿出难题了。

C 严厉爸爸:严厉管教榜样引导

我一直对儿子严格调教,所以儿子见到我一直很害怕。不过,在他升入大班后,他的个性越来越强。我不能容忍儿子和我唱反调,儿子便在我的“武力镇压”下和我越来越疏远。

有一天,我看到儿子画了个妖怪样的人,边上写着“我的爸爸”。我的怒火一下子被点燃了。妻子把我拉到镜子前,指着镜子里的我说:“你看,儿子画的不就是现在的爸爸吗?”我看着镜子里气得吹胡子瞪眼的自己,开始反思⋯⋯我不想和儿子变成“冤家”,我要尝试改变和儿子的对立关系。

改变从我去幼儿园接他开始。在和老师沟通后了解到儿子是个热情、勇敢、乐于助人的小男子汉。但遇到不能解决的事,就和对方打架。接着,老师问我:“你在家里也经常打他吧?”我尴尬默认。老师接着说:“你儿子在遇到问题时,也是先用武力解决,这种解决方式可不好。”听了这话,我的心情一落千丈。老师安慰我说,今后要换一种和孩子讲理的方式,要多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点评:

理想的爸爸是“严爱结合”的,但要把握好“严”和“爱”的度是需要思考的。曾经有一位父亲这样对自己的儿子说:“在你16岁之前,你遇到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跟我说,但最终要听我的;当你过了16岁以后,希望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听我说,但最终还是听你的。”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是对母亲教育的一种强化、配合与补充,也能减少母爱中的负效应。父亲对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其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协调母亲与孩子或祖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都会起到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爸爸们正在学着适度地教育孩子,并在生活指导之外,用上了一个有效的方法――亲子游戏。不过我们发现,爸爸掌握的亲子游戏很少,很多是“拷贝”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的游戏。这些游戏中并不能体现爸爸的权威、力量和坚强。爸爸们,要加油哦!

和爸爸的快乐约定

陈昌

创意玩色

――激发孩子的无限创意,感受色彩的多样性,发展孩子的精细动作。

准备 空的眼药水瓶、广告颜料、各种纸

玩法

将调好的颜料水注入空的眼药水瓶。

在纸的上方滴上各色少许颜料,再将纸轻轻对折,然后打开,呈现出对称的图样。

可以尝试用各种纸,感受不同的吸水效果。如干的纸、湿的纸、蜡光纸、铝箔纸等。

爱心提示:

还可以用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如:海棉、棉花球、牙刷、粉扑等辅助工具在纸上着色,感受不同的纹理带来的美。

除了在纸上作画,还可以在布、木材、购物袋等材料上作画,会有新的乐趣。

玩细沙

――发展触觉和视觉,感受游戏的快乐和趣味。

准备 胶水、较厚的纸、细沙、广告颜料

玩法

做一做

爸爸在较厚的纸上画出字母的形状。

让孩子用足量的细沙铺在字母纸片上,粘上白胶。

等胶水干后摇动纸张,使多余的细沙落下。

鼓励孩子为字母涂上喜欢的颜色。

认一认

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用脸或手,或者干脆赤着脚去感受字母,直接用感官去认识字母。

猜一猜

将做好的字母放在桌上,蒙上孩子的眼睛,听指令找字母。指令由爸爸说,可以比赛速度,也可以考概念、方位等。比如,让孩子从桌上的字母中找出一个字母可以完成某个单词。如:猫,c_t,孩子找出字母a,即cat。

3人球赛

――感受多人游戏的快乐,体验合作的乐趣。

准备 小球1只

玩法

全家3人围成圈,在圈内互相传球。以最快、最准为胜。

游戏指令可变,3人球赛开始喽!

当指令为“高球”时,参赛者将球举过肩传给接球者。

当指令为“矮球”时,参赛者抬起腿,并将球由腿下方传给接球者。

当指令为“转球”时,参赛者在原地转一圈后,将球传给接球者。

待孩子熟悉游戏规则后,可发出双重指令,以增加游戏的难度和趣味!

爱心提示:

鼓励孩子学习倾听,并加强身体的协调性和变化性。

宜在宽敞的地方进行,去户外就更好了。

小编的话:

在教育中还是“half time”原则好,父母亲分工合作,设定“白班妈妈”和“夜班爸爸”,或反过来。这样就可以把两人的优势最大化。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两人的教育理念一致。还可以是这样的组合:运动爸爸+知识妈妈,既静又动,既有才智又有体魄。

孩子不仅仅需要母亲的温柔陪伴,更要爸爸用爱伴他成长。不要说你没有时间,不要担心你教育不来,孩子是从生活中学习的。不要做传统式的严父,别再把爱深埋心底,换一种方式爱你的孩子!你喜欢什么让他知道,你爱玩的带他一起玩,这样你就会成为孩子心中最棒的好爸爸啦!

海外链接

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自1985年起逐渐发展实施“父亲支持方案”,政府还设立了美国父亲与家庭研究中心等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