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桥的诗句

有关桥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10:4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桥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桥的诗句

第1篇

跟除夕有关诗句《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跟除夕有关的诗句精选《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辛巳除夕与彭同年同宿道观中》【作者】:龚自珍

亦是三生影,同听一杵钟。

挑灯人海外,拔剑梦魂中。

雪色惮恩怨,诗声破苦空。

明朝客盈座,谁言去年踪。

《庆宫春》【作者】:姜夔

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铦①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松,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阕,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予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予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馀解。

跟除夕有关的诗句推荐《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宋]姜夔 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唐 王湮《除夜》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迎春》[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宋]朱淑贞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唐 杜甫《杜位宅守岁》

《除夜》[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柱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霄。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 又将憔悴见春风。

《岁尽应令诗》[南梁]庚肩吾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梅花应可折,倩为雪中看。

《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新岁》[宋]陆游 改岁钟馗在,依然旧绿襦。老庖供餺飥,跣婢暧屠苏。载糗送穷鬼,扶箕迎紫姑。儿童欺老聩,明烛聚呼卢。

《卖痴呆词》[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 创设情境;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170-02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它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想象丰富,它独特的魅力是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浩大与深邃的文化内涵让世人惊叹。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对初中语文诗词情境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

1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为学生重温那些旷古绝唱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上课时师生交流。

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发现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这时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1]作为一代枭雄,他当时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也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此时,教师再介绍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结出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曹操纵横天下的博襟。

2抓住诗词意象,为学生打开意境欣赏之门

古诗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诗人想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诗词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词精髓。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寂寥的氛围。诗句有:李白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斜阳"多表达诗人在苍茫暮色中的万千愁绪。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 《忆江南》中的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杨柳"、"芳草" 等意象多含有离别之情,难舍之意。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另外,笛、箫等乐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多代表相思之情、离别之痛和内心的无边愁苦。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实,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意象,如用 "流水"代表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在的感叹,用"磐石"代表对爱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羁的那种豁达态度,用"夕阳"来形容愁肠百转的心情,用"柳"来抒发离情别绪,……总之,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应用,一些常见的物象,几乎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熟悉古诗词的人,几乎一看到出现的物象,就能猜到诗人心中所想,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归纳意象,犹如给学生一把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诗词,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自由飞翔

艺术离不开想象,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想象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独特意境,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深切的体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学习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是呀,在秋天这个容易触动愁情的季节,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缠满枯藤的老树、回巢的暮鸦、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恬静安适的人家时,一定会萌生很深切的惆怅之情和悲凉之感,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将自己和瘦马的影子越拉越长,在暮色苍茫中,自己的乡愁也越来越深,孤寂的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叫人怎能不愁情满怀、肝肠寸断?学生借助想象,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孤独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够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4播放音乐,将意境渲染的妙如乐曲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3]根据诗词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使学生既为文学所感染,又为音乐所激动,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辛弃疾的《破阵子》之前,先播放雄壮苍凉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雄壮的音乐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郁而激情飞扬的氛围中,为理解诗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谓千古忠信之言,它将无数爱国志士怀抱梦想、立志报国的心情一语道破。激烈跌宕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5诗画相融,将意境展现的美如图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图画可以更好的表现诗词内容,使诗词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真切的感受诗词意境,迅速的感知诗词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授《钱塘湖春行》时,用多媒体展现图景或让学生根据内容,发挥想象,用画笔展现美好的图景。结果学生们画出了春水初平的堤岸、舒卷的云、柔柔的垂柳、初绽的春花、初生的春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这样的绘画教学,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

6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诗意课堂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我在诗词教学中,组织各种形式的诗词竞赛:如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背诵自己喜爱的诗词,进行古诗词朗读比赛、古诗故事比赛,默写比赛等,还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按意境、技巧等评奖,优秀作品进行交流展览。让他们在诗词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笑洒江天!

总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诗词的含义,让学生在诗词的殿堂中尽情徜徉,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M]《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第3篇

有关乞巧节的诗句汇总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4、玉钩斜傍西南挂。——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5、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6、陈迹晓风吹雾散。——《凤栖梧·甲辰七夕》

7、鹤钩空带蛛丝卷。——《凤栖梧·甲辰七夕》

8、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9、梦魂偏记水西亭。——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0、黄四娘沽酒当垆,一片青旗,一曲骊珠。——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11、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2、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3、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4、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5、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6、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第4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积累体验,发展能力的动态过程。阅读的过程不是对文本内容的“镜式反映”,而是学生在个性化生命的体验基础上对读物的重构。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古诗,以其独特的意境美、韵律美、言语美,显示着无可比拟的文本魅力。教者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指导学生通过体验、欣赏、感悟等形式,层层深入地与诗人对话交流,从而达到身临其境,心濡其情的韵读效果。以前我们教学古诗常用的教学方法:解释诗题——理解诗意——创设情景——体会感情,平铺直叙,按部就班,每一首古诗词教学方式都大同小异。长此以往,教师失去了激情,学生没有了兴趣。因此,我尝试着改变,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爱上古诗。下面以执教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为例,谈一下如何激发小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背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在课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知道汪伦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演示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课件,教师开始问:他是谁?他的诗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他“手可摘星辰”“欲上青天揽明月”。在孩子们的一片惊喜声中,李白诗风如春风拂面,给孩子们一个李白诗歌风格的印象,也为本节课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的理解做铺垫。接着,让学生自己认真阅读这篇古诗,感悟诗意。然后,我对学生说:“刚才,你们自读自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现在,能否抓住诗句中关键词来感悟诗人的情感呢?”一学生说:“我从‘忽闻’这个词体会到李白惊喜的心情。李白是忽然听到歌声的,他原先没有想到汪伦会踏歌来送他,所以他惊喜。”又一学生说:“我补充。我从‘将欲’这个词也能体会到李白惊喜的心情,因为李白乘坐着小船将要离开,人在那一时刻,听到了歌声,心情一定是格外惊喜的。”还有一学生说“根据查找到的资料,我知道了‘踏歌’是一边唱歌,一边跳着舞,可以看出汪伦对李白的友情是十分深厚的。李白此时一定被汪伦的深情厚意感动了。不然,他怎么写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批文入情,只有调动了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有滋味,闪烁着人文光彩的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若是一味机械反复地背诵,或停留在词句理解上,那么学生又如何领会言外之情,象外之意呢?

三、朗读入心,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怎样用朗读加以体现?带着这样的思考阅读有关诗人的资料,有关友人之间的故事,学生读出了李白为意想不到的相送“惊喜“,为了解自己的个性“感动”及读者对友人之间的情深“赞颂”等不同的情感,实现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然后,放轻音乐,再度感悟、体验诗的意境,升华学生对该诗的理解。师:“李白被深深感动了,小船轻轻地划开了,一圈圈涟漪荡漾开去,生性豪放的诗仙又要寻仙访友去了。离别时刻,道不完声声珍重,望着岸上汪伦飘舞的身影,耳畔传来友人美妙歌声,(下转第37页)(上接第28页)李白,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悟一悟。”学生按捺不住,纷纷举手表现不同形式的朗读,有激动,有喜悦,有深情……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孩子认为:“李白是个天才诗人,天才都会有点疯狂的!应该是很激动的样子。”我当时赞许地笑了,并肯定了他的想法:“你的体会真独特,李白确实是个激动型的人,生性豪放不羁,不然怎么会有“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这样的诗句呢?你就来当回天才李白,把李白当时激动至极的心情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激动地大声朗读。学生们品位得非常到位,都读出了自己的独特经验。我同意大家的不同读法,让他们合在一起,以大合唱的形式吟诵出来。以往我们教完古诗后,要求学生背,很少引导学生诵,背完了就等于学完了。而韵读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有韵味的吟诵,学生可通过韵读吟诵的训练,激情迸发,入情入境,入耳入心,达到易记难忘的效果。

四、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兴趣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古诗词诵读的活动,穿插表示离情别绪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当学生遇到难点时,可以让学生质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创设一个开放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境,让思维、情感与文本撞击出绚丽的火花,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仿佛回到了唐朝,仿佛正在与李白对饮畅谈。最后以大合唱的形式肯定了学生的多元解读,体现了阅读过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种肯定与鼓励。

第5篇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 下列加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

A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

B 不惑(huò)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

C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

D 三省吾身(shěng)不逾矩(yú) 好之者(hào)

2. 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线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我寄愁心与明月

A.和 B.一起 C.给

3. 对<<天净沙*秋思》》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C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游子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 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烘托风筝欣欣然 沁人心脾

B. 健壮胳膊协奏曲 谈笑风声

C. 薄烟蝴蝶捉迷藏 心旷神怡

D. 筋骨渲泄软绵绵 蓬勃生机

5.下面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扬花落尽子规啼B闻道龙标过五溪 C我寄愁心于明月D随君直到夜朗西

二、文学常识填空(共5题,共15分)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________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我们学过他的诗作有《》《 》等。

2. 东临碣石 临: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次:________

4. 《论语》是________(思想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___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5.《诫子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题目“书”指的是________。

二、默写(共7题,共35分.)

1. 《观沧海》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对景物做总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最能体现作者博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

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 《次北固山下》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4. 《论语》十二章,求学应该谦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论述君子对富贵应该坚持这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5. 《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 。

阐述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7.桃树、杏树、梨树,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的像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共4题,共25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天的朗读者

①春天在睡意蒙昽的暖意里,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后,终于睁开慵懒倦怠的双眼,彻底醒了过来。是的,春天来了!迈着轻快的脚步,穿着绿色的衣裳,就这样猝不及防,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春风拂过之处暖意流动,花草、小鸟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朗读春天。

②不信你听,廊檐下有滴水的声音,禅意幽远,清脆悦耳,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嘀嗒!嘀嗒!在屋檐下唱着欢快的歌,仿佛是想告诉你,春天真的来了。清泠的滴水声,有着童话般的诗意,在屋顶、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遇到骄阳的暖意后,迫不及待地放下封存已久的冰冷,身段变得柔软起来,闪着银色的光亮,径直坠落到泥土里。

③不信你听,原野上有肆无忌惮的风的脚步声,那风不像夏天的风那般绵软无力,那风不像秋天的风那般冰凉蚀骨,那风也不像冬天的风那般粗暴狂躁。春天的风虽然张扬,但却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徒然把架势拉得很大,但吹到脸上却没有冰削刀割那般疼痛,是典型的风声大雨点小,是虚张声势。春天里的凤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

④不信你听,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就有花开的声音,娇嫩的柳枝在风中摇摆,跳着风情万种的舞蹈。花朵也不甘寂寞,在春风里低吟浅唱。梅花在冰天雪地里送来早春的花信,告诉你春天来了;迎春花在春风里低吟浅语,述说着一个和春天有关的秘密;还有原野上各种野花,都在春天里静静绽放,给点阳光,给点春风,就会各自妖娆,灿烂无比。尽管花朵终难逃脱凋谢的命运,但没有关系,我曾在绿意滚滚的春天,用心倾听过花开的声音,于我,已是无憾。

⑤不信你听,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述说着对春天的情话,廊檐下,小鸟迫不及待地飞出冰冷的巢穴,在树林里穿梭时,发现树木已经发出嫩芽;在田野里俯冲时,发现大田里的麦苗返青,身段婀娜;在河流上飞翔时,发现冰凌破碎,河水化开;在植物园的上空漫步时,发现一大片迎春花,开得招摇美丽。最后小鸟飞得累了,倦了,落在枝头栖息,忽然间如醍醐灌顶,不是这世界变了,而是春天来了!

⑥是的,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万物苏醒,春潮涌动。春天的夜里,我躺在床上,听春风走动,听春雨飘洒。这雨,嘀嘀嗒嗒,不甘寂寞地打在屋檐,落在窗台,大珠小珠,不紧不慢,优雅从容,润物无声

⑦这一夜的春雨下得正及时,想着那杏花含苞,也该盛开了;想着那梨花素雅,也该灿烂了。想着那人那事,那花,那草,想着因这春雨,有多少人会高兴?

⑧春天的朗读者们,是一个个多情的使者,用心倾听,你会听到很多不同版本的天籁之音。

选自《阿克苏日报》)

1. (8分)

文章第②一⑤段描绘了四幅春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内容】

_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 ________图

2. (5 分)

第③段“春天里的风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

3. (7分)

结合第④段,说说作者在描写春花时调动了哪些感官,突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答:

4. (5分)

请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说说此文和朱自清的《春》有哪些相同点。

答:

四、翻译(共五题,共15分)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博学而笃志,于我如浮云。

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6篇

文学界普遍认为,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难翻译的,它对译者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高超的语言翻译能力,同时必须在诗歌上也有较深的造诣,即既是优秀的翻译家又是诗人,而能兼备这两个要素的人寥寥无几。

但,即便具备了上述两个基本要素,诗歌翻译仍是困难重重,译者还得了解诗人所在国度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此外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也必须了如指掌,这就给诗作的翻译增添了难度。

某种意义上,诗歌是一种根本无法翻译的文学样式,因为诗歌带有诗人复杂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具有唯一性,外人很难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我们平时不是能接触到很多国外的诗作吗?”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在阅读世界文学泰斗的诗作时,总觉差了些味道,体现不了诗人的灵性。泰戈尔、雪莱、普希金、叶芝、艾略特这些诗人够如雷贯耳了吧,如果就目前国内我们所能看到有关他们的译作而言,可称道的并不多。这并不是他们不够优秀,而是诗歌本身具有不可翻译性。

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为例,冰心、郑振铎都翻译过他的诗作,其中,郑振铎翻译了《新月集》和《飞鸟集》,冰心翻译了《园丁集》和《吉檀迦利》。迄今为止,他们的翻译被公认为最为国内泰戈尔译本中最出色的。这些译作中出现了“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等妙曼而又脍炙人口的诗句。但就整体而言,这些翻译过来的作品依然存在灵性不足的毛病。

其实,也有不少人指出,由徐志摩翻译泰戈尔的作品最为合适,北京大学毕业后,他1918年赴美留学,期间结识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经过后者的举荐,1920年,徐志摩又以特别生的资格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诗歌上具有很高成就,其代表作《再别康桥》更是现代诗不可多得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徐志摩也与泰戈尔相识相知――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徐志摩就是陪同人员兼翻译,泰戈尔第二次来华还在徐志摩的寓所住过几天。但据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透露,徐志摩之所以没有翻译泰戈尔的诗作,是因为担心翻译过来会伤及泰戈尔的完美。

今天,在我们接触的诗歌译作中,很多作品都平淡如一杯白开水,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西方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效果。

其实,中国的诗歌更难翻译,因为中国诗歌通常会运用很多表现手法。《诗经》中脍炙人口的《硕鼠》,就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如果将其直译,艺术性就大打折扣了。而格律、押韵等,都具有唯一性,使得翻译成外语根本行不通。而在李白的诗歌中,夸张用法十分普遍,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可以说,外语再好,文学成就再高,翻译成外语后就彻底变了味。

而且,诗歌的用词十分微妙,往往差一字,味道就大不相同。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宿”字的妙趣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更别说用外语翻译。所以,诗歌讲究用字,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当然,可能有人认为,虽然古体诗难翻译,现当代诗还是可以翻译的――现当代诗的表达更灵活自由。必须指出的是,现当代诗同样无法翻译,越是优秀、情感体验深刻的诗歌,其表现手法越多,比喻、借代、夸张、复沓等难以尽述,在郭沫若长达300多行的《凤凰涅》一诗中,回环往复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汉语最适合表达这种“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势”。此外,诗歌都有跳跃性的特点,翻译后其实已经不是诗人的东西了,破坏了原味。

中国还是一个多流派的诗的国度,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为例,这种先锋性的创作,诗人在诗作喜欢采用总体象征的表达方式,使其作品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阅读这类诗歌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人是通过“合理误读”欣赏他们的作品。朦胧派尚且如此,更别说后现代诗歌了,后者在不翻译的情况下也很难懂。

第7篇

什么是多媒体?狭义的概念专指融合两种以上“传播手段、方式或载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或者说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把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混合在一起交流传播的手段、方式或载体。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如何让课堂跟随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多媒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一些教师不顾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为了使用而使用,为了展示而展示。这样脱离了教材实际,脱离了语文课堂,使课堂显得“热闹纷呈”,但一片“繁华”过后学生并没有真实的语文体验与感受,更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这不是人们想要的语文课堂,也不是教改的意图。那什么是人们期望的语文课堂呢?怎样让学生有扎实有效的收获呢?这就需要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怎样将两者有机融合,使多媒体的应用能更好地表现语文味呢?

首先,语文教学是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人生感悟,积累生活中的智慧,培养语文素养为前提。语文素养,其概念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春雨的色彩》时,在课件的设计上,找到蒙蒙春意图,再插入《小雨沙沙》这首歌,学生一定会被教师营造的画面所吸引,然后提出春雨色彩的问题,学生自然会从书中寻找答案。另外,这篇课文生字较多,可以制作闪卡等形式让学生来读。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语文味”应该是诗一样语言的表达,体会其中的诗意美景。这就需要教师去想方设法营造诗意境界,让所有人能融进其中。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时特别注意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诗意美感与境界。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课件的背景选用的是淡淡的水墨枫桥,营造怅然意境。接着用陈小奇《涛声依旧》中描写无眠钟声的诗句,以及一系列古人描写有关枫桥钟声的诗句,刷红了有关钟声的语言,让学生感受那孤寂的钟声。接着是配合《空》的乐曲看着寒霜初上的寒山寺背景感受诗文语言。随着“寒山寺钟声”的响起,学生再一次吟诵诗句,感受诗人心境。然后伴随者《梅花三弄》的乐曲让学生感悟:“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最后,伴随一轮圆月的画面出示一系列思乡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思乡之切,再回到课前那组“寒山钟声”诗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诗人的心境,感受诗句语言的深邃。意境的美、语言的美尽在其中!

再次,语文课堂应该使学生体验一种感觉,让其拥有兴奋的感觉,体会其中的魅力。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语言,再介入一段震撼人心的视频,让学生体会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时学生的读自然就会有了激情。最后一段表现鼓声的文字,让学生看着那充满激情的画面,耳畔慢慢地、由远及近地响起动人心魄的鼓点,那气势自然就会融入其中,师生就会共同进入那场景之中,语言也自然会深入学生心中。

再者,具有“语文味”的教学应该是先融合了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再让生命去感染生命,让学生也拥有了自己的体会。在教学冀教版五年级作家作品单元“走近李白”时,通过设计诗文闯关的游戏(诗文用行楷加粗显示),让学生再次了解李白,感悟诗仙名句,接着就是通过师生诵读诗篇来展示对诗文的理解。最后用自己感悟写的藏头诗作为结尾:“诗就诗成泣鬼神,仙风仙骨谪仙人。太歌虽已羽化去,白也诗魂万古存。”这样学生也就能深切感受到李白的风骨与成就。

然后,“语文味”还要能通过学生的情感触动和对文本语言的品读等来获得。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与象共舞》时,在开始的语言学习、语句体验、关键词引领时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泰国人与象的和谐相处。在此基础让理解“与……共舞”这样句式的含义,再接着延伸,让学生练习表达,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得到提升。

最后,“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教学手段以及多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文味”还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激情。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可以采用分层推进的学习方法。教材设计颇有心意,第一层有图有文,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学生读文读图;第二层有文没图,学生感知文字,想象“金鸡叫天都”;第三层没文没图,只有一些奇石名字,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笔来写出文字、画出图画,在多媒体上展示,这样就交流了想法,展示了独特的感悟。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实验,他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1%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既能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又能获取语言感悟,这样会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另一个是关于知识保持及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所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的保持大大优于单一刺激获取的信息。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正是利用它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所创设的情景,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知识得以感悟和保持,情感得以熏陶。因此,现代技术引领下的语文教学,应该让文本中所体现的语文味在教师的感悟理解下,引导学生去丰富人生经历、文化阅历和生命感悟与积淀,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感悟空间中去体会、品鉴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文体、情感和语言的认同与欣赏,能产生较强的阅读欲、创作欲。经过这样长期的濡染,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就会自然形成,同时还会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涵养学生优美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修养。学生也就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栋.实用网络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第8篇

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农村与城镇的交界处,一望无际的田野就是丫头阅读的第一本无字之书,亲近自然,是她孩提时必做的功课。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阡陌小径,我和丫头一前一后,到田野去漫步,享受最自由自在的时光。

春暖花开之际,行走春之原野,散生的野豌豆随处可见,我会停下脚步,告诉丫头,这野豌豆有一个极美的名字:薇,就是《诗经》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薇”;遇到那被叶片包裹的直直地竖向空中的茅针,我会告诉丫头,毛针也有一个极美的名字:荑,就是《诗经》中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的“荑”。然后,再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述《诗经》的来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说完了,轻轻地把银亮柔软的茅针,放入口中,满嘴的清甜与清新,顿觉这“荑”字,是初春的气息混着童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田埂上,有啃着嫩草的羊群,草汁横流,染绿了羊的嘴唇。此时,我会用树枝在地上写个“羊”字,再写个“大“字,最后把两个字合在一起成为”美“字,告诉丫头,古人认为羊大就是美,与当时的农耕思想有关。回到家后,再把相关的书籍找出来,读给丫头听。虽然丫头似懂非懂,但是,书香的土壤有了知识的萌芽,这,就足够。

夏天是稻子生长的时期,因此,观察稻谷准确无误地踩着节气的鼓点来分蘖、拔节、抽穗、扬花、授粉、灌浆、结实的过程,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会找来与稻谷相关的诗句,一句一句教丫头读背:或是杨万里的“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或是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背之中,仿佛又闻到插秧时禾苗的清香,扬花时花骨朵的芳香,抽穗时穗粒的果香,长成谷粒时的岁月之沉香,我们感受并体会一饮一啄来之不易!

秋天,最喜欢仰望蓝天,那天空像一个倒扣的蓝花瓷碗,盛满了如绸缎的湖水,干净亮堂。那颜色,像鸭蛋壳一样青,有着蛋清一样的透明,是水墨难绘的儒雅,在一层宣纸上晕化,一点一点地青,整个画纸上是一片宁静安详。天青色之下,桂花开得正盛,风动桂花香,香得心里仿佛盈满了蜜。乡野人家爱在桂花树下吃饭,三五盘菜肴,两三杯家乡酒,携浅浅乡间尘苦,藏淡淡暖风微甜,丫头见状,脱口而出:真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冬天,最爱带丫头到菜地里扯萝卜,那些萝卜,不管是红的,还是紫的,亦或是青绿的、象牙白的,均因没施用化肥的缘故,个个嫩生脆甜,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响;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汁水溢出。我和丫头站在田地间,欢喜地吃着萝卜,身后簇拥的是朝夕相处的庄禾,满世界摇曳。这样的时刻,胜似诗篇!

后来,丫头上学了,把无字之书转化为有字之书时,最看重的是融会贯通。学完《记承天寺夜游》,为了加深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理解,我选择有月光的晚上,带她欣赏门前的月光:月之光穿过三层楼高的香樟树,一缕一缕漏下来,那香樟树的月下之影,真的如水中藻、荇交横!丫头感叹:以前的我怎么没有发现如此美景呢?

见丫头沉溺于美景之中,就找来李白写明月的诗句,你一句我一句地诵读着,在李白的笔下,明月可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可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明月可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可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可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可攀,“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明月可赊,“且将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明月可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们望着明月,想起李白的生花诗句,思绪也摇曳成诗。

随着丫头长大,读的书越来越多,我们就试着把书本的文字变成可以触摸的美景。学完《观沧海》,我们来到河北昌黎碣石山,站在海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自然诵出。学完《枫桥夜泊》,利用国庆长假,我们来到苏州枫桥镇寒山寺庙的古树下,听钟声。一声声悠悠扬扬的钟声,经月光传来,入耳又入心,那钟声穿越千年的风霜还是那样清脆,那寒山寺的空灵还是那样令人遐思无限。学完一系列的山水古诗文,暑假我们来到神农架林区,爬山,自然会想起“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观水,自然会想起“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最喜欢作家乔叶的一句话:精神生活从来就是慢的、低的、软的,慢得像银杏的生长。因这慢,我们得以饱满和从容,得以丰饶和深沉,得以柔韧和慈悲。慢是人性的本质,是心灵的根系,是情感的样态。正因为如此,我们慢慢地行走于书香之旅,我喜欢丫头的脸上洒满阳光,眼睛盈满希望,心田播下真善美。我这样一个不完美的母亲,带着不完美的丫头,因心润书香,一步一步走向完美!

第9篇

论文摘要:对秦观诗风的评价,自元好问之后众口一词,均以“女郎诗”目之。事实上,秦观诗风格多样。绝非“女郎诗”所能囊括。他的诗歌风格可以概括为:清新妩丽;女郎诗;严重高古;紊而且工。

    自从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之后,秦观诗歌自此就被人目为“女郎诗”。其实,秦观诗歌风格多样,并不是弥望皆为“女郎诗”。通观秦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清新妩丽

    综观秦诗,我们会发现“清丽”是其主导风格,而“丽”的风格更是贯穿其一生的创作风格。相对来说,前期诗歌更恰合“清新妩丽”的评价。如前期的力作《田居四首》,这四首诗写乡间四季劳作和生活的情景。且看其三:

入夏桑拓稠,阴阴璐墟落。街麦已登场,余蚕扰占箔。隆曦破层阴,雾霭收远壑。雌宽卧沦漪,鲜奴泛丛薄。林深鸟更鸣,水漫鱼知乐。嵌老厌烦敲,解衣屡盘礴。荫树淮凉皿,起行遗带索。家妇怕初还,丁男耘有托。倒筒备青钱,盆茗恐垂囊。明日精绢租,郁儿入城市。

    这首诗用词明丽,如“稠桑”、“新麦”、“隆曦”、雾霭”、“雌霓”、“鲜机”等。展示的画面生动可爱,如“林深鸟更鸣,水漫鱼知乐”。此诗明显有学陶、谢的痕迹,只是缺乏陶诗的自然,而多了二谢的清丽。另一首《寄曾逢原》:

孟夏气候好,林塘媚晴辉。回梁转清流,藻符相因依。丛薄起疏籁,众鸟鸣且飞。高城带落日,光景酣夕霏。即事远兴托,抚己幽思微。超摇弄柔翰,徒侍弦金徽。美人遨云妙,志愿固有违。丹青优不渝,与子同装。

    这首诗无论从句法、遣词上,还是风格上,更像二谢。

    秦观还有一些诗具有唐诗的风格,语言流畅,意境鲜明,含蓄不尽,耐人寻味。没有秦词中常见的那种凄迷的景象和缠绵的愁绪。

    依徐培钧先生的划分,秦观诗歌前期是指从熙宁二年(1069)作《浮山赋》至元丰八年(1085)止。这一时期,秦观除两度漫游,三次应举之外,基本在家读书。(z)这时候的秦观还未卷人党争,较少遭到重大挫折,对前途抱有希望,充满信心。流向笔端、注人诗中的就较少凄婉与哀怨的感情。再从这类诗歌题材来看,多是些纪游写景一类的诗。因此可以说,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也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原因。

二、女郎诗

    元好问说“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但他的本意是否就一定是说秦观所有的诗歌就是“女郎诗”呢?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渠”字其实更可能是指“这一首诗”或“这一类诗”,而不是指秦观“所有的诗”。如果这样去理解元好问的诗句,那么他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秦诗中确有不少“女郎诗”。所谓“女郎诗”,借用翁方纲在《石洲诗话》评秦观诗的话“秦淮海思致绵丽而体气轻弱来定义,最为恰当。按这一标准来衡量秦诗,所谓“女郎诗”所占比重并不大。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第一,婉丽而卑弱的写景诗,如(春日五首》、《荤下春情》、《睡起》等诗。这些诗多写春景,春景中又多为残花败絮,弱柳清风,夕阳暮霭等等娇艳妩媚的景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所选的景物多为量少、质轻、色淡、体柔一类。其佳句有:

    清渭日长游女困,武陵春去花落迟。(《燕筋亭》)

    蛛网留晴絮,蜂房受晚香。(《睡起》)

    乱絮迷春阔,嫣花困日长。(《荤下春晴》)

    风惊玉霉不成国,一夜芙蓉泣秋月。(《和王通史琵琶梦》)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普菠卧晓姿。(《春日五首》其二)

    悲风鸣叶秋宵冷,寒丝萦手泪残装。(《拟题织锌图》)

    这些诗句,写景细腻,构思精巧,词语艳丽,情致凄婉,意蕴缠绵,风格卑弱,谓之“女郎诗”毫不为过。

    第二,是直接写爱情或者妇女生活的诗。这类诗不多,也许是受到“诗庄词媚”的影响。但秦诗里还是有几首的,比如《赠女冠畅师》:

    睦仁剪水腰如束,一幅鸟纱裹寒玉。飘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

    雾阁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礼罢晓坛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

    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妆素、姿态别具风韵,气质飘逸,超凡脱俗的畅道姑的形象。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指出:“末句不着一字,而浓艳独至。

    另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所载与少游侍儿朝华有关的三首男女情爱的诗:

    天风吹月入栏杆,乌鹤无声子夜阑。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

    月雾茫茫晓析悲,玉人挥手断肠时。不许重向灯前泣,百岁终当一别离。

    玉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肠断龟山离处,夕阳孤塔自崔兔。

    这三首诗写得缠绵徘侧,清丽哀婉。宋诗像这样以男女情事人诗的不多见。

    三、严重高古

    李鹿评价秦观诗说:“少游之文,词虽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如钟鼎然,其体质规模,质重而简易”(6),这就是说秦观还有气格高古的诗,不只是浮艳之作。比如《次韵萃老》、《鲜于子骏使君生日》、怔仲左垂生日》、《进南郊庆成诗》、《次韵蒋颖叔南郊祭告上清储祥宫》,这些诗歌铺陈典实,古朴奥衍,古色斑斓。秦观后期,屡遭贬滴,历尽坎坷,诗歌洗尽铅华,诗风日趋高古。吕本中《童蒙诗训》云:“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自成一家,与旧作不同。l秦观后期诗作有的写自己迁臣之感、思乡之情。如《海康书事十首》之二:

    荔子无几何,黄柑遮如许。迁巨不惜日,悠意移寒署。

    层巢俯云木,信美非吾土。芳草自有时,鹤鹅何关汝。

    又如《宁蒲书事六首》之二:

  鱼稻有如淮右,溪山宛类江南,自是迁巨多病,非关此地烟岚。

    不再是前期的缠绵情思、仕途期待,而是迁巨多病,思乡情浓。

    有的诗写自己“誓当反初服”,决意斩断“区中缘”,而复归本初,如《反初》;有的写自己以酒销忧,如《饮酒诗四首》:“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认为人世间只有“醉中真”,其他一切均是虚空。

    这些诗,一反前期用词清丽妩媚,而趋于古朴质实。试看《饮酒诗四首》之三:

    客从南方来,酌我一欧茗。我醉初不喂,强喂且复醒。

    既凿浑沌氏,遂出华香境。探戈逐儒生,举筋还酩配。

    即使是写得较为清丽的《滕州诗三首》,也是“词华而意古”。虽是写所见之景物:流杯桥、玉井泉、光华亭,然而三首诗仍然各有寄托。《流杯桥》写自己高风亮节,鄙视荣华。(玉井泉》写自己虽然处境艰难,却满腹珠矶。《光华亭》写自己自视甚高,卑视众人。这三首诗足以称得上“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载”。

第10篇

沈阳世博园自2006年5月开园以来每天观者数万,“玫瑰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景点。踏进“玫瑰园”,我抛下30元钱收获了几束干花,诗人王久辛空手而来又拂袖而去,什么都没带走又什么也没留下。末了,当我正沉浸在干玫瑰花所散发的悠悠清香中时,一首长诗随短信呼啸而至,开键一看,是王久辛为“玫瑰园”作的一首《玫瑰辞──赞沈阳世博会玫瑰园》,滚烫的、刚出炉的、还冒着热气儿,足足占了我手机8个格的短信空间。“玫园信步踏歌走,令我诗心重抖擞。三千花仙万媚生,木头有眼也风流。黑土万丈蕴豪气,奇葩含情不染羞。更喜魁星诗点斗,华章如焰照九州。芳比红颜似知己,香若莺呢夺魂眸……”全诗于洋洋洒洒、浩浩荡荡之间,将叙事、抒情、言志,结合得水融又相得益彰,既有白居易《长恨歌》的遗风,又有李太白《将进酒》的酣畅;既写出了男人的豪情逸致,又不失女性的温婉娇柔。我第一次领教了一位诗人诗兴大发时,对事物快速而又美妙的表达能力,不禁深深地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所折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胸怀,能盛下那么多的欢喜和悲哀,豪情与雅致?我汗颜了,我无法想象当我在“玫瑰园”讨价还价专注地采买干花之时,诗人王久辛是如何将“玫瑰园”平凡一景,升腾成曼妙的诗句并镌刻在他的脑海。我为自己的俗气自惭形秽,也许这就是庸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吧。

沈阳夏季的夜空华灯初上,好客的沈阳人在世博园气势磅礴的“凤之翼”广场为“中国诗歌万里行” 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在《同一首歌》唱罢的舞台,万人瞩目的“中国诗歌万里行──诗歌朗诵音乐会”拉开帷幕。这个城市注定将沉浸在诗的海洋。我再一次坠入诗歌的渊坛──被委以重任、与沈阳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杜桥一起,在万人瞩目下朗诵王久辛的这首《玫瑰辞》。在荧光缭绕的聚光灯下,我将《玫瑰辞》的诗句抛向了夜空,伴着徐徐微风和闪烁的霓虹,如玫瑰般精巧的诗词像仙女散花一样散落开来,又坠入茫茫人海。整晚,我都在诗的疆界中驰骋,第一次感受到了诗的神奇。那一夜,我失眠了。

也许是受到诗人们的感染,也许读了王久辛诗的缘故,在沈阳的那几天,我一直被诗歌浸染着,诗歌惊醒了我少年的梦,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诗一样的情怀。懵懂少女时的我,也曾写诗、读诗、咏诗,将内心的悸动和渴望放逐于诗的海洋,让充满诗意的语言牵引我的欢喜、忧愁和悲伤。如今,整天奔命于钢筋水泥城市中的我已经很多年不读诗了,不是这次与“诗歌万里行” 的偶然接触,我内心躁动着的诗歌情怀还将继续被压抑和埋藏。

我将内心的真情实感告诉了王久辛,没想到他也生出同样的感慨。“遥想年轻时代的同学、战友,只要坐在一起,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诗,无论古今中外,我们常常因为能背诵出大家提到的诗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又常常因为能背出某位诗人比较偏涩的诗篇,而成为更亲近的朋友。诗使我们记住了许多原本记不住的人和事,又由于许多的人和事,使我们多出了许多原来不可能获得的人生经历。这些多出来的人生经历,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培养了我们的性情,甚至铸造了我们的人格,所有这一切──便是诗的恩赐了。”王久辛如是说。

尽管诗歌曾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动,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已不是一个读诗的年代了。就如同已封箱入库的文言文和旧体诗与日渐沉寂的曲艺和戏曲一样,诗歌也难逃没落的命运。如今现代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已不再是诗歌,许多诗人也因此改行写歌词──当了词作家或编剧。“我这辈子认定就是写诗了。”王久辛说这句话时干脆利落,一如他军人气质的坚决、果敢。“不管时世如何变迁,我依然热爱诗歌,这种热爱已经不是学生时代的热爱了,而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诗不仅使我获救,同时还使我再生。若不是热爱诗歌,我不会去思考那么多、那么大、那么重要的问题。也正因为我去思考了,所以才有发现,才有冲动,也才有源源不断的诗。”王久辛向我诉说着他永不言悔的诗歌情结,这辈子他爱诗爱定了,而且还要一直爱下去。

自沈阳回京后,我有幸与王久辛成了朋友,更有幸得到了他的《狂雪》和《狂雪二集》两本诗集,一黑一蓝,装帧雅巧娟秀,朴素精致,与他诗歌的大气磅礴全然相反,掂在手里我已感觉到他的诗的分量。我告诉王久辛:“一定会将诗认认真真读完。”

当《狂雪》字字句句展露在我面前时,我竟被这首诗深深灼伤了,的惨状令我血脉喷张,我的心在流血,我读不下去了。此时,王久辛发来短信询问我读诗的感受,我一时语塞,沉默许久后,回去一条短信:“一个热爱诗歌、如诗的女孩,读不了残酷的战争诗!”“读后二分之一。”他回复说。末了,又发来一条短信:“我很累!”我一时惶恐不安,不知如何解释我的无知和鲁莽。那可是囊括全国全军各个奖项、包括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呀!应该饱含热情地将它读完才对,怎么读不下去呢?但我就是读不下去,我不想撒谎。《狂雪》字字句句写得太真切,太淋漓了,我读到了力透纸背的残暴与血腥,它是我所读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作品,这种分量令我的心抽搐般的疼痛。

王久辛的诗大多是关于战争的,充斥着血色和死亡,涤荡着寂静与恐怖的巨大悲哀。当然也有写日常情感的,但决非以事论事,小家子气的情感宣泄。他是征服世界的诗人,他的诗决不萦绕哪一个人、哪一段情,没有庸人自扰、顾影自怜,作漫无边际的。他的诗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历史和现实的苍穹之下驰骋。拿到他的诗集后,我们便时常交流。我知道,他迫切地想要收集所有读完他诗集人的感受与心声,并希望每一位读过他诗作的人都能成为他的知音。“读完我的诗后,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我,以及我为什么要成为诗人。”王久辛说。他显然高估了我。我于诗是门外汉,只是数年前曾被诗沾湿过衣襟。王久辛那些充满张力和质感的诗句将历史推远了又拉近、拉近了又推远,我读到了其中的磅礴、悲悯和沧桑,却无力解读诗句内在的神韵和幻化了的真情。是啊,那样史诗般的宏大气魄注定是一个诗歌门外汉所无法企及的,那样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也是我──一个平凡女子所不能够完全理解的。我感到,如果不是一位有责任感、有抱负的文学理论功底深厚与创作经验积累厚实的评论家,恐怕也是无法真正理解他的诗歌精神与艺术追求的。如果一定要我对王久辛的诗给出一个评价,我只想说一句话:王久辛的诗是长了眼睛的,他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我向来是个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我希望那惨烈的中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永远不要在地球上发生,那些无辜的老人妇女与儿童不要因战争而被夺去生命,世界各国都守着自己的疆界不要去别人的领土上为所欲为。我们可以有智力、科技和生产力的较量,而不要有战争的较量。我向王久辛透露了这一单纯的想法,没想却引起共鸣,他居然也是憎恨暴力的,虽然他写下了《狂雪》《艳戕》《蓝月上的黑石桥》《肉搏的大雨》《钢铁门牙》等那么多关于残酷战争的诗篇,但他内心深处仍然是抵触暴力的,也正因为抵触,他才书写了那么多悲壮的诗行。

“我的诗,从头到尾,到将来的未来,肯定是属于痛苦的了。”王久辛这样向我解释他的诗。他十分赞同诗人纪伯伦和波德莱尔给诗下的定义:诗是从伤口里喷出的歌声。灿烂的阳光有什么诗意呢?只有那些阴森恐怖的境界,才更能调动人的想象。所以,王久辛的诗歌便有了创痛感觉的艺术表达、生存恐惧与生存抗争的艺术体验和想象,以及语言内蕴的最大化追求。

静观王久辛,平日的他话并不多,作为一本杂志的编辑,与我记者的生活圈子差别不大。只有当他进入诗的意境,我才感觉到他与我的不同──他是大诗人,生活在诗的世界。有段小插曲我不得不提,这段对于别人不足为奇的片段于我却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想写一写王久辛的冲动。王久辛一直是一个敢说、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人,这一点在他的新作《致大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致大海》是王久辛在沉寂数年后激情而作的又一首长诗,与以往创作的诗歌不同,这次他将尖利的笔锋从战争沙场转向了当下社会,开天辟地地抨击了权力腐败、私欲运作等众多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样的题材也许是其他作家诗人和艺术家都不太愿意触及的,原因:一是怕犯忌,受责难;二是怕人说离政治太近,有追风之嫌。但王久辛不怕,而且一旦觉悟,立即就用诗歌勇敢地表达了出来。“诗是什么?诗是先知啊!”王久辛这样对我说。于是,我又从中看到了诗歌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不随波逐流、有着强烈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的诗人在沉沦、丑恶面前毫不回避和躲闪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英雄情怀,他用诗人的良知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呐喊:作为诗人,我们不能缺席!

好诗的光芒是遮不住的。王久辛的新诗《致大海》在《中国作家》和中国诗歌网刊发后,《中华文学选刊》破天荒第一次全文转载,在诗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诗歌网将其作为重点作品推出,并在中国诗歌论坛中发出帖子,发动诗友们就此诗展开讨论。各路诗歌豪杰“蜂拥而至”,争相留言,掀起了诗歌界前所未有的热潮,仅中国诗歌网的点击量就超过了八万多,有上千跟帖评议,全国有3000多家网站转贴,总点阅量超过了250万以上──中国诗坛终于又聆听到了一种久违的声音。

“快上网看!《致大海》的点击率已突破150万人次,没有哪首诗歌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王久辛的短信“呼啸”而至,我似乎听到了短信那头蕴藏着的兴奋的喘息声。我相信,此时,同样的短信也一定会在另外无数个人的手机里响起,那些人也一定是可以与他的诗歌产生共鸣的人。之后,每隔几日,我便能收到王久辛关于点击率的最新数字,他仿佛急不可待地要把长诗《致大海》的最新消息诏告天下,告诉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此时我想象着手机那头王久辛的模样,也许他正像匍匐在战壕里的侦察兵,趴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诗歌被点击,每一次被网友击中,他都如“跳蚤”般为之躁动,诗歌俨然已渗进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的每一根神经都随着诗歌的脉搏而跳动。此时,我想起了王久辛在他诗集的自序中说的一句话:我白天的每一个空闲,深夜的每一个梦境,都是属于诗歌的。

我被王久辛对诗歌的忘情和痴迷深深感染了,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那是一个生命的缔造者在面对自己孩子被关注时的一种惊喜,那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在发出时代强音后内心深处的呐喊──我猜,他想说:你看你看,快来看。诗歌没有没落,还有那么多的人在注视诗歌。此时,作为记者,也作为朋友,我顿觉有责任与他一同呐喊,用诗歌所不便表述的语言帮他发出时代的声音:诗歌没有没落,诗歌仍在人们的心潮中涌动,诗之所以被边缘化,是因为欠缺发出时代强音和心灵颤音的诗歌!

王久辛有句名言:好诗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换句话说,他太在意读者了。他生怕这个快餐时代,会将他拖入快餐式的写作。因此,他常常将他写好的诗作压入箱底,时不时地翻出来在日光下“晾晒”,字斟句酌地删掉几句或添上几行,直到改不动为止。我不知道像《致大海》这样的好诗是否也将被压入箱底,5年甚至10年后再随他的诗集重见天日,所以,乘《致大海》活跃在中国诗歌网之时,我狼吞虎咽地将它读完,并将这首诗储存并锁定在了我的电脑里。

《致大海》无疑是王久辛继《狂雪》之后的又一部巅峰之作,也是他向更宽领域拓展的代表作。在写完大量战争的诗篇之后,王久辛近年将笔触转向了其他领域,但敢为天下先的本色依然不变。他挑战着诗歌的极限,尝试着常人不可想象的诗歌题材,像《下毒》《更年期的智慧》《隔离墙》《安娜的荒生活》《公主的预言》等都是无法想象居然能写成诗的诗歌。什么难写写什么,什么没人写写什么,就是王久辛骨子中的“劣根性”。因为刘晓庆、萨达姆没人写,他就写了《刘晓庆之“最”》《萨达姆地宫》;因为李白没人写,王久辛又萌生了写诗圣李白的冲动。近日他正在阅读大量有关李白的文献丛书,相信不久就会将这个豪气冲天的人物搬上当代诗坛。他告诉我:李白太伟大了,他那样的性格和人格在今天这个时代太容易被消磨了,所以他要“大写李白”。他说他要为中国人的性格重建,用诗歌来做一点点──贡献。哈,他难得有这点谦虚。

熟悉王久辛的人都用“狂放”两个字来形容他,但我不想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多少带着点夸张,我更想用“本真”来概括他。在这个个性压抑的年代,我们往往拘谨的生活、小心的做事,即使偶尔有点个性喷张而“狂躁”的念想,也被世俗的樊篱压制着。是啊!有多少人明明觉得自己很优秀却不敢说出口,有多少人明明想这样却那样去做,又有多少人怀揣着一颗“虚伪”的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而在这一点上,王久辛无疑是纯洁、磊落而高尚的,他真实、不矫情。如果他不真,他怎能成为用灵魂歌唱的优秀诗人?如果他没有真性情,他何以能用自信树立民族的脊梁?我理解他,我相信他的读者也会理解他,读者不会视这种为他们上天入地寻找诗神的诗人是“骄傲的” 或是“不谨慎的”,因为时代太需要这样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因而显得有点个性鲜明的诗人了。

第11篇

教学要契合儿童的精神

如何打破教学的模式化?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归根究底是我们还不够了解儿童,是自身的教学方式还不够契合儿童的精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东在其所著的《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说道:“儿童的存在首先决定的是游戏和教育很自然地存在。儿童通过游戏来展现其潜在的精神。”可以这样说,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要义,并渗透、贯穿儿童生活的全部,演绎儿童学习、成长的历程。大家不难发现,儿童总是在游戏中生活、学习。游戏总能给孩子们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自由的身心体验,从而推动他们去探索、去创造。

那么,教师是否可以找到古诗词教学中能够激发孩子兴趣的一些游戏点呢?在课堂教学中多一些游戏精神,用一些游戏手段,让孩子们的古诗词课堂活起来。

给诗与词“找不同”

在学习古诗词时,对于什么样的是古诗、什么样的叫词、读起来该有一个怎样的节奏和韵律等常识,学生们理所应当有了解。这些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很多教师却认为只要直接“告诉”学生就行。每每接触到新的古诗词,他们就会“告诉”学生:这首是五言绝句,那首是七言律诗;这是词,那是诗;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你说我且听,听了我就忘”。如此把诗词混在一起细问,恐怕没几个小学生搞得清楚“绝句、律诗、词有什么不同”。可见,一味地“灌输”教学并不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相关知识。笔者想到,学生们似乎都很喜欢玩一种游戏――“找不同”,即呈现两幅差不多的图,请学生们找找其中不一样的地方。从一些幼儿杂志到网络小游戏,都可见到这种类似的游戏。大人或许觉得这没有什么意思,可孩子们却玩得不亦乐乎,觉得有趣极了。在“找不同”的过程中,他们全身心投入,极其专注,用上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最后找到了不同,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受此启发,在学生首次接触到词《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就引入了这种“比一比,找不同”的游戏方式。同时出示了古诗《村居》,请学生仔细比较两者的不同:“从题目,到字数,再到它们的排布,你发现它们的不同了吗?”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首先,他们发现诗只有一个题目,而词的前面还有个词牌名“清平乐”。笔者相机介绍:古代的词都可以合乐歌唱的,就像一首歌一样,词牌名就定下了唱的曲调,后面“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题目一般和词的内容有关,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读起来要有停顿。其次,学生们发现诗每行字数一样,而词每行的字数不一样。笔者相机介绍:词又称为“长短句”。然后继续引导他们:第一行几个字?第二行呢?第三行呢?第四行呢?下面四行都是几个字呀?接着,笔者出示了另外两首词,问:“这些词的词牌名都是‘清平乐’,孩子们又发现它们句数和字数上的秘密了吗?”学生们通过比较,对词有了进一步了解,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句数,连每行的字数也固定。最后,他们通过比较发现:诗不论是四句还是八句,中间都是不分开的;而词的上下部分是分开的。笔者又相机介绍: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在整个“比一比,找不同”的过程中,孩子们非常积极,完全忘了在上课,他们还在比谁找的不同更多,气氛非常愉悦。相信通过如此投入的“找不同”游戏,孩子们对“词”就有了较为深刻的初步认识。

读诗句“猜一猜”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诵读始终都有距离感,觉得学古诗是很难的。所以,笔者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课堂,让学生们喜欢上读古诗,让他们感到古诗离自己很近,读懂古诗不再是一件难事。为此,笔者选择了必读书《千家诗》,决定给学生上一堂导读课。《千家诗》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诗启蒙本。该书选录的大多是唐宋名家的作品,集中绝句和律诗体裁。篇幅小,比较浅显,诗味浓郁,情趣盎然。笔者希望通过这样一堂课,让学生们感受到古诗描绘的就是生活,诗离我们并不遥远,诗的内容很丰富。

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笔者想起了上幼儿园的儿子经常跟自己玩的游戏――“猜一猜”,儿子经常会让笔者猜猜他手里有几个硬币,讲个学校里学的故事让笔者猜猜是哪个成语。笔者发现:这种游戏不仅小孩喜欢,也挺招大人喜欢的。娱乐活动时,不是经常会设计这种做动作猜词语或者描述猜成语这类的游戏吗?于是,笔者就设计了一个“读诗句,猜一猜”的游戏。有依据地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笔者选择了《千家诗》中的诗句,设计了三个回合。

第一回合――猜季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第二回合――猜节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第三回合――猜情感: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虽然学生对大部分诗句都很陌生,但是这种“猜一猜”“小组间比一比”的游戏方式,让他们激动不已。学生们认真地读,积极地想,尽情地猜,最后都猜出来了。这说明学生们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自己吟诵是能大概读懂的。他们在诗中读到了四季美景,读到了民俗风情,读到了各种真情。在成功的喜悦中,一下子觉得缩短了与古诗的距离,激发起了读古诗的兴趣。

利用情境展开游戏式想象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语言精炼,意蕴却丰富。要透过这寥寥几字,感受每首诗词独特的诗情韵味,就需要带着学生细读、精读。很多教师在这里又会进入一个误区:他们常常无奈地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立竿见影的短时性的物质化的外显上,为了“应试”,常常进行“灌输式”“权威式”的唯一解读,致使学生只会觉得古诗词越学越苦,越学越无精打采。

小学生都喜欢编故事、过家家之类的游戏,喜欢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创编,体现他们的个人意愿和自由的精神追求。而每首诗词相当于都预设了一个固定情境,为教学提供了一些大概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引入游戏的手段,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进行古诗词的深入学习。例如:学习《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推敲“卧”字,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小儿”的“无赖”,设计了这样的环节:①词虽短小,但词人填词时也是经过一番推敲的。大家一起来看这个“卧”字。想想:这个“卧”能不能换成“躺”“趴”?②出示字典中“卧”的解释,有更清晰的想法了吗?可以躺,可以趴,还可以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③看看图,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怎样?累了,会怎样?学生根据初步的理解、课本上的插图、已有的信息储备,对“小儿”的形象进行游戏式的想象勾勒,每个学生描述的“小儿”各不相同,但他们想表现的“小儿”的形象特质却是一样的顽皮、自由。

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意境;想象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选入小学教材的浅近古诗,更是传诵千古而富含教育资源的佳作。古诗词的教学便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跳跃的音符,在小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熟读成诵、理解大意”水平,更需要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激发想象以感知意象、感悟意境而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唯此才能符合中国文化“重经验、尚感悟、趋向反省内求”的特色,才能有效实现关于“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教学诉求。

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诗之“韵”,走进那四句话背后的广阔天地?我想实现这一目标的极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意境之美,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意境。

一、 品析――张弛有度

引导学生读懂诗句,品词析句不仅可以理解古诗的内容,进入诗的境界,还有助于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

(1)解字面之意。小语教材中选用的古诗,或抒情、或状物、或议论,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就要帮助学生先读懂诗句。读懂诗句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理解“接天”、“映日”,如何感受一望无际的湖面,被碧绿的荷叶遮得严严实实,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分外红艳的西湖美景。

(2)抓诗词之眼。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全诗的诗眼,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时,扣住诗词本身的词语,启发学生想象、理解诗句的美,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有同学说山的重重叠叠,水的弯弯曲曲;有同学说“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还有同学说“暗”修饰柳,“明”修饰花,明暗相映、色彩艳丽……扣住这些关键词语来把握全诗,学生就不难理解诗的内容了。

二、想象――连象成画

作家冯骥才曾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然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要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从而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

如《游园不值》一诗,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一枝红杏”入手,合理想象“满园”的“春色”。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既扣住了诗句本身,又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又如《江雪》一诗,学生根据诗的大意闭上眼睛想象意境:高高的群山,长长的小路,无边的江水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漫天飞雪的江面”、“渔人孤舟独钓”的情景整首诗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脑中,个中情味,就会越来越浓。

想象,载着学生的思绪感悟了诗词意境的艺术美。通往诗词意境的旅途上,必须给学生一个足以帮助他们到达目的地的载体,读而悟,悟再读,通过反复的朗读明“意”入“境”,合理地运用想象。

三、画演――感悟意境

苏轼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数语,道出了“诗画相通”的“玄机”。所以,古诗有可能“画演”。所谓“画演古诗”,就是读者以绘画的方式,演绎自己对古诗意境的感悟。

小学生画演古诗,不在乎画出什么水平的图画,而是在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笔我一划的建议与争议中,交流共享古诗学习成果,促进对古诗意境的进一步感悟。如在教完《江南春》后,就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辽阔的江南,青山绿树,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飘动,还有些象征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庙,这些亭台楼阁留在春雨之中。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只要学生试图以自己的理解和方法把意象的大意表达出来,怎么画、画得怎样都是无关紧要的。该关注的是:是否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特别是富有个性的感悟。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好的古诗教学,更能给人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令学生回味不尽、余音绕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汪裕雄著《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林弗尧主编《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