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讲座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讲座

时间:2023-05-30 10:4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讲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讲座

第1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小学生;问题;对策

一、引言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与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目的更强,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学校系统、专业的培养过程;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家校合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并被越来愈多的教育学者所关注。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家校间缺乏实际联系

多数家长和教师都知道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然而,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实际交流却十分有限。一般学生成绩严重下降或违纪时,教师才会与家长沟通联系。而家长一般在学生生病或有事不能准时到课堂等需要请假的情况下,才会主动与教师联系。还有部分家长(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学生主要是学校(家长)的事。一些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低,对学生缺少必要的关注,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类活动。这些都是家长和学校在学生教育问题方面观念不统一造成的。

2.家校间的联系单一

当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和学校的联系主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不定期家访、教师与家长间电话短信联系等几种常规方式进行。这些方式难以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家校之间的联系应该是多样性和科学性的,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新的联系方式,如学校邀请专家讲座,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联系家长,分享培养学生的心得。

3.溺爱学生

计划生育导致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告诉我们“尊老”在“爱幼”之前,要教会学生谦让。而今,出于对学生的溺爱,一些家庭无形中培养学生“学生先挑”“先幼后老”的行为意识,这是现阶段许多中国家庭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出现的一大问题。

4.过分关注成绩

在传统的人才选拔模式下,成绩成了学校最关注的因素。分数为主首先会使中小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其次,过分强调成绩可能会使低分考生产生自我否定的心态,容易被教师边缘化。分数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或者家长乃至学生本人过分关注分数是一种错误的意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5.新时代下的中小学生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接触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产品。互联网时代本应方便他们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用学习软件直接搜索作业答案导致成绩下降;在家沉迷于手游、网游,缺少户外运动。这ρ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家长和学校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关注。

三、解决的对策

1.从学校的角度

学校需做好与家长方面的沟通,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家长既是家庭教育的主持者、执行者,也是家校合作的参与者、当事者。学校应和家长开展关于家校合作的交流会,制订家校合作的具体实施计划,这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同时,学校可设置专门的家校合作机构,以此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学校领导要带头做好工作,如开通热线电话、校长信箱等。同时,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师资管理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来自家长群体的意见,让家长真正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

2.从家长的角度

家长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家长间还可以建立家长交流群,交流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并对学校教学情况密切关注,提出反馈意见。家长应从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在与教师进行充分交流后,为其制订有效的家庭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变化适时改变。

3.从政策的角度

教育资源不均也是阻碍家校合作的一个因素。有些落后的地区严重缺乏师资和教学资源,而家长与教师之间难以见面交流。因此,国家应加大、加强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另外,家校合作在具体实施时缺乏引导和理论性。因此,家校双方有必要针对现阶段家校合作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制订一套较为客观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

[2]黄河清,马恒毅.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23-29.

第2篇

1.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我国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从这一时代前瞻出发,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第3篇

陶行知先生非常崇尚这样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粮食”。

在中小学校构建美德教育的精神特区,源于中小学生所处的青春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活动载体,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中小学的全部教育活动和行动准则中,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行为和人格追求,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文明。把学校建成一个美德精神特区,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统道德教育。

一、牢牢占领中小学美德教育主阵地

在中小学构建美德教育的精神特区,是抵制不道德精神鸦片侵袭的最有效方法,是长治久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首先得益于经济特区的建设,中国美德教育的弘扬光大也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特区。

中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优化中华美德教育,探索其最佳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重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校教育的有机整合。

1、针对中小学教育的特征,强调美德教育做到“四入”

一是入目:办传统美德礼仪手抄报,设礼仪画廊、板报、立礼仪标语、做礼仪连环画、编写美德礼仪教材。如《弟子规》、《走进儒家文化》、《传统美德故事》、《中华美德在闪光》等丛书,这些书融知识性、故事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以达到明理、激情、导航的目的。

二是入耳:开设礼仪课、办礼仪广播站、让学生广泛歌唱爱国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爱我中华》、《把根留住》、《走进新时代》等等。

三是入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正面树立典型,让美德、礼仪走进课堂,落实到中小学生的行动中。注重文明举止,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善待动物,体味博爱、母爱。如柳州市雅儒路小学开展的“护蛋活动”,体会母亲孕育的艰辛,在“护蛋行动”的一周里,有的孩子想方设法给鸡蛋穿上防碎的“保护衣”,有的孩子给鸡蛋设计了舒服的小床,有的在睡觉前精心将蛋放在床前,还有的孩子不小心磕破了鸡蛋伤心地哭了……大家小心翼翼地守护那枚小小的鸡蛋,深深地去体会母亲守护的辛劳,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是入魂:从自知到自律,养成好习惯,把美德教育和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相结合,树立“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世界观,放飞理想,立大志,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理想中完善,在礼仪中升华。

2、立足正面“灌输”

“灌输”是一种让受教育者汲取精神营养的教育方法,中小学生在世界观尚未成型的时期,需要大量灌输健康有益的精神营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养成怎样的言行习惯,才是文明之举。中小学更应该将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列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应多层次,多渠道地组织“国学与先进文化讲座”。讲座中注重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至理名言、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德行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志向,塑造学生的人格,旨在传承中华美德,拓宽视野,学会为人处事,塑造健全人格,指导人生之路。

3、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家庭保障体系建设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的“教”字,是由“孝”和“父”组成的。是一种“孝”的文化。而“孝”字,不是老在上,子在下吗?这一点用《弟子规》来解读最为恰当。教育把失去或正在失去的文明找回来,通过学生来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有计划地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热线电话、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配合学校教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让美德教育的基础―礼仪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特殊读本

重礼仪,讲礼貌,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的由来源远流长。周公提出了“德政”的思想,主张“礼乐”治天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主张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是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是一个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要继承古代礼仪文化的精华,赋予其现代文明的新内容,创造出当代的礼仪文化。

首先,礼仪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其次,礼仪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将礼仪教育分为如下5个方面。

1.仪表礼仪

仪表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在姿态、举止、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仪表美即是一个人自尊自信的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反映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

2.交谈礼仪

交谈礼仪是人与人在相互交谈中谈话方式的礼仪规范。交谈即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愉快的交谈使人身心愉悦,有益的交谈使人增长智慧,坦诚的交谈能增进友谊。萧伯纳有这样一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将有两种思想”。

3.校园礼仪

校园礼仪是学校生活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各种场合相互交往的礼仪规范。良好的校园礼仪是创建和谐校园生活的基础。

校园礼仪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进出学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礼仪、班集体礼仪、食堂礼仪、宿舍礼仪、聚会礼仪、升降国旗仪式和少先队活动礼仪等等。

4.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是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及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之间关系的礼仪规范。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关爱长辈,不仅培养了自己的良好品德,还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和谐、幸福和欢乐。

家庭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敬爱父母老人礼仪、关爱兄弟姐妹礼仪、家庭餐饮礼仪、家庭宾客礼仪、家庭电话礼仪,邻里之间等方面。

5.公共场所礼仪

公共场所礼仪是人们在公共场所相互交往的礼仪规范。我们在外出办事和休闲娱乐的时候,都希望有一个互相尊重,彼此谦让,秩序井然,和谐融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公共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营造。中小学生学习的公共场所礼仪,不仅在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第4篇

一、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曾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情绪问题。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就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因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不明确,内驱力不足,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不愿学,产生厌学情绪。

2.智力问题。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智力异常、学习技能障碍、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

3.意志问题。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中小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遇到困难、挫折和障碍时就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看不到有利的因素和发展的前途,盲目地否定自己,消极悲观。

4.人格问题。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中小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怯懦、自控力差、自卑、自闭等。有些学生非常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别人,缺乏同情心,缺乏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

5.人际交往问题。学生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对他的学习效率、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形成发展、身体健康及班级集体,都有重要影响。中小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感;同学间关系不够亲密融洽;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遗传及肌体疾病因素,客观因素来源于枯燥的学习生活方式、激烈的学生竞争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1.先天性遗传基因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中小学生某些心理障碍与遗传有关,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都会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减少遗传疾病、创造良好的产前环境和早期生活环境,是防止出现某些心理障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6000多名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的家长认为在子女教育上是失败者,“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未来走向没有把握”。多数家长缺乏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常识,对子女缺乏正确引导,较少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只关心孩子学习。

3.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尽管广大教师已认识到要以培养学生素质为己任,但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依据是升学率,导致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无味,课业负担沉重。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积极到挫伤进而到泯灭,失败的阴影长期笼罩着他们,致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衹,造成学生厌学、倦怠。

4.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和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小学生心灵起着腐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上坏人的影响、品行不良同伴的诱惑,都会导致心理障碍。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是一个解冻、变化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配合,采取适合当代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规律和特点的方法,矫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素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避免引起心理冲突的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矫正办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诸如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演讲会、辩论会等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可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和模范事迹影响他们,向他们印发《健康心理标准表》,让他们对照学习,防止种种心理偏激的发生。

2.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聘请有较髙理论水平和教育工作经验的资深班主任、教师组成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权益,在教学和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宽容、尊重、关怀和引导。同时,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掌握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分析性格的优缺点,自觉进行性格锻炼,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

3.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带领学生多参加实践锻炼,如“青少年志愿者行动”、“军事夏令营”,通过意志体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耐挫折能力。针对不同的不良心理因人施“矫”,比如对心理表现孤僻、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她)感到集体可爱,从而培养他们开放的性格。针对职中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好等情况,可以采用个别辅导、集体辅导、小组辅导、家访等方法,有效矫治学生的不良心理。

4.加强人际指导,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通过正向强化、口头指导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教育学生对人热情、真诚、守信,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从而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充满关爱、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5.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带出学校,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同时绝不回避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尽力将社会立体地展示给他们,帮助他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同时,教师应帮助家长加强亲子沟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教师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第5篇

目前,中小学教育暴露一些问题,令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担忧和深思。例如,单亲家庭的子女增加、孩子与父母矛盾增加,表现出“以我为尊、自私任性”等不良行为。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即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因素,又有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注重中小学行为习惯的培养应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将几年的具体做法提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潜心研究,形成共识

影响一个人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智力因素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学校、家长、学生必须清楚哪些行为习惯着重培养、哪些行为习惯加以纠正,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善于听他人意见等,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找存在的原因。

二、齐心协力,因材施教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1)教师应做学生的表率,是学生的榜样。中小学生会有意地将教师的行为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自觉养成好的习惯。

(2)学生从小在家里长大,与父母时间最长,家长理应成为孩子人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举止行为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教师要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搞好家长培训,提高家长育人意识的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时进行。另外,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法制讲座,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3)在平常的活动中,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及时发现不良现象。有许多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毫无顾忌,将缺点都暴露无遗。这时,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对他们进行指点,督促其尽快改正不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持之以恒,巩固效果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必须通过制定规则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师和同学善意的提醒下,逐步变成自觉行为。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参与,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就会见效的,必须持之以恒,自觉形成为止。

四、环境熏陶,净化心灵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教师在环境创设上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校园是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在校园内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动态墙饰,校墙四周书写了《三字经》《弟子规》等名篇,让他们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并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从网上、图书馆广泛搜集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布置到宣传栏里。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操作、讨论,丰富活动内容,从而使教育内容深入到学生心里,落实到行动中。如主题班会“我爱读书”等,让学生把读过的书名说出来,并把书中的故事讲一讲、感受谈一谈、想法说一说,在轻松愉快地想说中培养读书的好习惯。

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学们能把雷锋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他们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如通过主题班会“学会感恩”,我们在让学生分享别人感恩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他们回家后将自己想的、听到的讲给爸爸妈妈,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这样做的意义及怎样才能做好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6篇

一、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的少。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虽然课表上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上的很少甚至不上,更不用说深入研究。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空白。心理健康课教师都不是专任教师,均为代课老师兼任,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一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部分老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讽刺挖苦、嘲笑贬低,各种过头话或者错误的批评,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于落实到位。民族县由于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学校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即使建立起的组织体系,工作也开展得不尽人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从实际出发,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

二、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受独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孤僻、自私、依赖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父母娇养、过分保护,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尤其是“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牧业留守家庭、“低保”家庭等问题型家庭的不断增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2.学校认识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人员,缺乏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

三、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调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为了有的放矢地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运用问卷、观察、测量等方法,掌握中小学生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采取教师、学生、班主任、家长进行座谈的方式,了解中小学生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和他们的心理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关注个别差异,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设立心理信箱,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7篇

1.镇直中心小学规模小,学生多,留守儿童多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数量的逐渐增多,学龄人口的不集中,和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学校的生源锐减,在资源整合中,部分农村学校被撤并。这样往往一个镇直中心小学的生源开始覆盖十几个村甚至几十个村,学校的覆盖半径越来越大,家校间距越来越远。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对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如今某些镇直中心小学的规模还很小,生源又多,无法成为寄宿制学校,这让许多偏远地区的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带着孩子租住在乡镇中心小学附近,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家庭的负担。好在国家加大了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生每天能享受4元营养餐补贴,每生全年享受200天,寄宿制小学每生每年享受1000元生活补贴,以保证每个农村中小学生也能健康成长。作为义务教育供给的重要形式,农村小学在农村地区将长期存在,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不断深入,县镇的中心学校、完全小学在办学条件、师资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某些方面仍有不足。学校规模小,教学设备不足,学生较多,采用大班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多方长期通力合作来解决。

2.当前留守儿童的安全及其心理健康与性格发展堪忧

镇直中心小学有部分孩子是由校车接送的,但由于校车少,每辆校车往往需要往返十几次,这让每天早晚陪孩子等候校车的家长身心疲惫。孩子早出晚归,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变少,而更多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难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家庭教育的环节逐渐消失了,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无法得到关注,这种亲情的缺失容易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也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认识不够深、意识不够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短时间的相聚使父母大多一味迁就孩子,以此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使一些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父母关爱不足、与监护人关系异常、行为习惯不良,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对亲子关系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父母的职业特点都有直接关系。

3.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由于学校撤并,乡镇教师相对集中到了中心小学,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大部分教师是民办转正,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观念守旧、教法单一,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太低,一些师范类大学生不愿应聘到农村当教师,学校新生力量缺失。部分镇直中心小学教师的待遇也不高,小学老师工作在基层,战斗在一线,每年职称晋级指标少,教师工作激情不高。除此之外,教师承载的责任又普遍增加,老师既要上好课,又要负责好每天学生的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安全、校车接送等等,还要搞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和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在农村,无论怎样提倡素质教育,人们关注的始终都是学生的成绩。有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缺陷,本来应该送去特教学校,但还是被家长送到了普通学校。这些孩子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学习、生活,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部分镇直中心小学,由于教师及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加上学生又多,这些特殊的孩子一旦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出现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部分家长认为他们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孩子学习不好,便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老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得不到支持和理解,达不到校方与家庭对孩子学习、思想品德共育的目的。

二、改进农村乡镇中心小学现状的策略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广泛宣传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校方多多开展活动,如有可能,组织一批由城市退休教师组成的访问团体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的访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智力上有缺陷的特殊学生,鼓励家长送到特教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培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卡,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开设生活指导课,实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导师制”;多开展丰富多样的留守儿童课外活动;通过开办心理健康辅导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

2.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规划并建设标准化的学校,改变镇直中心小学,规模小,学生多,教学设备不足,大班教学的局面,如有可能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度。同时,学校应多招聘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晋升高级职称适当倾斜于农村教师,让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针对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师资年龄偏大和学历较低的情况,在配备师资方面需要有机动灵活的标准,可采取选派优秀教师到各个乡镇中小学进行巡回授课,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提高本地区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当作一项必需的和长期的工作来对待。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必需的指导与关爱。农村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多,若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更多的留守儿童父母就近就业,便能让家长更多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同时,解决乡镇学校校车难的问题,与汽运公司合作,在学生上下学期间增配学生专车,合理收费,让学生上下学不那么辛苦,安全也更有保障,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4.完善校园管理制度

学校要做好家庭学校的联系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的管理,提升经费管理规范化管理,并充分寻求社会各界经费资源。要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改变只用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观念,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要搞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建立留守儿童亲情服务热线,让每个留守儿童每月至少能与父母通一次电话,进行亲情交流,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三、结语

第8篇

“9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的世纪之交,生活条件优越,备受宠爱,是经济腾飞的最早受益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教育体制改革的保护对象。“90后”有何特点,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呢,现在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谈。

“90后”的健康危险行为首当其冲是

一位成绩非常优秀的高中生说:“心里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好好睡上一觉,最烦恼的事情是按时起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读书!” 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得睡眠严重不足,造成了身体机能(肺活量、血压、脉搏)和身体素质(握力、耐力、速度等)未能同步提高。抽样调查,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每到开学前,眼镜店里配眼镜的学生接二连三;学生的肥胖率占到20%左右,与其相延续的高血压病等成年疾病在中小学生中时有发生,这与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膳食不平衡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位中学教师曾这样概括他的学生:“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主要心理问题是学习焦虑,面对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和父母的期待,对学习有着紧张和恐惧。还有就是代沟冲突多,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弱,他们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

“90后”的健康危险行为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初次的年龄竟然下探至12岁,还有因妊娠高血压晕倒在学校的医院报出:某小学一名13岁少女怀孕8个月去做引产;有穿着校服到医院做人流、引产、上环的中学生;某中学一名15岁的女生在医院的厕所中生下男婴。据抽样调研统计,高中生中三成有特殊异性朋友,三成有拥抱、接吻、抚摸等边缘,凸现了“90后”过早引发的种种问题。

加强早期独立性和自制力训练很重要

首先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常规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如:采用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开心理课、活动课讲座。某学校开展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收到良好的效果;某学校采取定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有些学校注重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还加强对课间操、眼保健操、活动课的有效性,这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重视家庭和学校沟通,同时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

同时要改善家庭教育模式。首先要优化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家长是促进孩子发展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港湾。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家长在介绍经验时说:“浇树先浇根,育人先育心,让孩子愉快地生活学习,重视习惯、人际交往、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加强早期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情感世界和心理轨迹,把握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脉搏;家长还应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鼓励孩子多参加实践活动,真诚的倾听孩子的心声。”美国教育家MoSo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注重孩子的早期人格培养,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到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

加强性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要。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的老师说:“对中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一定要科学,讲究实效,要注意把握时机。”性健康教育是一种超前的知识储备,性无知会造成青少年对自己正常的身体发育产生困惑、好奇、恐惧,感到苦恼,以致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对青少年进行适度的健康教育能使其性观念更加明朗,学生性知识主要来源是学校和家庭,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的性教育不足,他们往往会从大众媒体甚至黄色读物中寻求答案,导致学生性观念混乱。

第9篇

【关键词】活动中心;素质教育;校外教育;智力开发

庐江县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全县唯一的一所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全县中小学生喜爱的校外乐园。中心占地面积6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总投入650余万元,设置体育、美术、音乐、科技、图书等活动室,各类设备配置齐全。坚持公益性办学方向,面向全县青少年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活动资源,让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家庭都拥有回报的喜悦。

自2009年7月对外开放以来,中心先后举办了书画、声乐乐器、形体与体育健身、益智类等40多个培训项目。至2012年底,累计培训9500余人次。通过培训,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发了全脑,挖掘了潜能,培养了兴趣,发展了个性,锻炼了能力,激励了创新。中心先后有280多名青少年学生在省、市、县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中心在发挥作用,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活动中心优势,丰富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除了在学校学习外,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和家庭度过的。这样,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在校外也给青少年学生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多年,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了,他们积极向上,求知欲旺盛。同时,也应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和某些负面的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作用,充实和丰富青少年学生校外生活,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

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主要特点是使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它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包含的教育内容丰富,知识范围广阔,技能种类多样。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青少年活动中心有利于把校内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实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习惯,抵制社会负面影响;有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我县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遵循“今天给孩子一次机会,明天还社会一个奇迹”的宗旨,坚持“最大化地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建设高质量的、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人文活动环境与素质教育基地”教育理念,加大活动开展力度。中心不但成了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激发了他们的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效地引导众多“网瘾青少年”、“心理困惑学生”等走出困境。

二、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开发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和才能

为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需求,中心积极打造培训品牌项目,举办了儿童画、素描、水粉、书法、围棋、中国象棋、少儿舞蹈、拉丁舞、跆拳道、乒乓球以及各类乐器如钢琴、电子琴、小提琴、古筝、二胡、竹笛、葫芦丝等培训班,指导教师实行“一对一”教学,积极开启学生心灵的求知之门,以美促情、以美立志、以美塑魂;尽心尽责地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养。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青少年学生特长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许多培训活动只有坚持下去,形成传统,才能抓出成效。

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应用技能,促进全面发展。除了平时课余时间接收青少年学生免费活动外,还利用双休日、假期集中组织各种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中小学生技能、素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青少年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家长联系制度,通过定期开展公开课、召开家长会、进行问卷调查等,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三、增强活动吸引力,扩大中心规模

青少年活动中心任何对中小学生有吸引力,使他们乐意到中心来参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得到高尚情趣的精神上的享受。活动中心是公益性教育单位,不是一般的娱乐场所。我们在设置活动内容时,坚持考虑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水平,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各培训项目指导教师在活动开展中,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每年暑期培训结束前,中心均举办一次大型的培训成果展示及汇报演出活动,邀请县人大、政府、政协及相关部门领导观看演出。通过这种活动,既展示了中心的培训成效,又让全体学员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送活动到基层,为青少年学生服务

工作中,我们虽然想方设法吸引中小学生到活动中心,但偏远的中小学生来中心的机会很少。为此,中心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定期开展群众性科普、“送艺下乡”等活动,指导教师义务下基层,到农村中小学指导和开展活动,在普及中促进提高。每学期参与的中小学生达3000人次以上,从而提升了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心还发挥桥梁作用,积极组织策划各类科技、艺体公益性活动。暑假期间,邀请清华大学等有关教授、专家和志愿者来开展讲座,与学员互动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科技普及、文体健身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性活动,在城区部分学校建立校外乒乓球队、武术队、合唱团、民乐团、舞蹈队等各类兴趣小组,每学期参与人数达1500多人次;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场所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参加人数每月达800人次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服务社会的功能。

第10篇

关键词:校外辅导站 校站结合 青少年教育

如何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推进“校站结合”,发挥校外教育辅导站育人功能作用,我们经过对全镇15个行政村校外教育辅导站的调研,我们感到“校站结合”更能有利于社区内育人功能的开展。行香、白兔、茅庄三个村的校外辅导站活动开展的比较好,就是因为他们都能和学校结合起来进行系列活动。特别是茅庄村校外辅导站,由于它与白兔中心校关工委联办、江苏农林学院关工委共建的,所以辅导站活动在两个学校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展,被省、市关工委评为优秀校外辅导站。现就根据我们对全镇15个行政村校外辅导站调研的情况谈几点“校站结合”发挥校外辅导站育人功能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校站结合”的重要性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外辅导站办在村、社区,是基层群众身边的社会教育阵地,校外辅导站的育人功能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校站结合”有利于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使辅导站活动水平得到提高,增强辅导站的吸引力。

“校站结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孩子离校不离教,使学校教育在假期中在校外得到坚持、延伸和拓展。

“校站结合” 有利于学校开门办学,增强与社区和群众的联系,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向群众学习。

二、“校站结合”有利于组织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一起参加校外辅导站活动

办好校外辅导站,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关建。在职教师了解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配合起来,开展校外教育辅导站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茅庄村校外辅导站聘请该村在校的在职中小学6名教师为兼职教员,聘请该村退休在家的5名中小学教师为专职教员,为保障辅导站活动常态化,该村辅导站建有青少年活动联系卡、安全出入记录等多项保障活动常态化的制度,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按照青少年的所求、所需、所爱,常年组织开展以下活动:1、寒暑假春节期间开展文体娱乐竞赛活动。2、请农林学院专家、教授开展科普知识专题讲座活动。3、走进军营,开展国防知识教育活动。4、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关工委联合举办“大手牵小手”夏令营活动。5、开展好一年一个主题教育活动。6、开展电脑学习和英语、数学等学科的专题辅导活动。7、开展绘画、书法、乐器等才艺培训活动。8、开展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在开展的8项活动中,辅导站的专兼职教员精心组织、科学策划、拓展形式、创新载体、做到常抓创新,由于活动有新意,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原参加活动的学生正常只有20多名,现在已增加到近40人,基本上达到了应参加活动学生的100 %,全年活动次数也达到了80次以上。

三、“校站结合”有利于发挥校外辅导站育人功能

校外辅导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平台,是加强思想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外辅导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茅庄村校外辅导站利用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优势,每年都组织中小学生,到学院开展“夏令营”等各项活动。

2013年暑期,12名专兼职教员带领36名中小学生走进江苏农林学院“大学生示范园”,听取三名大学生介绍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成人成才”的亲身经历,使青少年们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张辉同学当即就表示要主动团结同学,互帮互爱、做后进生的结对好伙伴。同学们同时也参观了“农耕馆”,然后到学院会议室请学院团委田老师给大家讲文明礼仪讲座,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文明礼仪实践游戏活动,通过一天的夏令营活动,使36名中小学生受益匪浅。

白兔村校外辅导站利用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暑期组织27名中小学生,开展了各项专题教育活动,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课外学习兴趣浓厚,身心健康也得到大大的提高,受到家长的一致赞誉。充分体现了辅导站“站校结合”育人功能的优势。

四、“校站结合”有利于校外辅导站设施、设备的提高和完善

茅庄村辅导站是由原村一所小学校舍改建而成的单门独院辅导站,设施设备老化,很难满足活动需求。共建以来,村校双方都高度重视辅导站建设,做到资源互补、同建同创,几年来,茅庄村在辅导站的硬件建设上共投入23.5万元,农林学院在设施、器材和绿化上共投入12万多元。使辅导站的设施、设备得到完善。

在教育设施上有独立的可供开展活动用的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教室、学习辅导室、电子阅览室、老少谈心室、办公室等标准化校舍,有独立的可供开展活动的篮球场等场地。

在设备上,电子阅览室配有10台电脑,图书阅览室配有5个书橱、有可供青少年阅看的3500册图书[包括农家书屋],学习辅导室配有40套课桌凳和一套多功能教学仪,多功能室有一套音响、10个腰鼓、2把电子琴、10把笛子、4把二胡、2个葫卢丝,办公室配有2套办公桌椅、1套电脑桌椅、1台电脑和1个文件柜,文体活动室有2张乒乓桌、4架健身器材。

第11篇

将安全教育列入工作重点

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996年,教育部、公安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为扫除校园安全隐患,国家教育部已将安全教育列入工作重点,并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不仅是学生安全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当前,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学生安全工作。教育部已相继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生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我们要真正提高认识,牢记“隐患就是事故”、“校园安全工作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还要树立“安全教育重于泰山,师生生命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安全保障,制定学校安全工作预案,班主任老师应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观念,站在构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高度,始终将学生的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做到经常教育,及时教育,教育到位,教育全面。还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挤出时间,利用班会、自习课时间,向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能够真正进入课堂。

确保广大学生的安全健康,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祥和,保护中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家长 怎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教育是一个终生事业,这句话不仅对孩子适用,同样也适用于父母。然而,当前针对家长的专业教育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安全教育方面。每到假期,孩子发生意外屡见不鲜,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不免提出疑问:家长的安全意识是不是需要提高?

家长应掌握安全技术、冷静技术,并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为家长提供不同的安全教育策略,以便于家长们有针对性地创造良好安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提升孩子对于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最重要的是,这个训练在培养孩子的防御安全的过程当中,提升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而这些在孩子日后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信心的提升等情商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必须要让其认识到养成好的安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引导其心灵深处对产生好习惯的渴望;特别要建立必须遵守好习惯的约束机制,从而逐渐铲除“习惯性违章”赖以生存的“土壤”,使新的好习惯得以建立。下面是一些必须养成的安全习惯和必须有的安全意识。

1.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孩子要尽可能早地记住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的全名及联系电话和工作单位、紧急求救电话号码,以备孩子不小心走散或遇到危险时呼救或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络。

2.不玩火、水、电。要从小就告诫孩子:远离火柴和打火机一类易燃引火物,不可开启煤气开关,更不能用手去摸明火;玩鞭炮和焰火时要特别小心。

大人不知情时,不要扭动自来水开关,切不可自己进浴室随意开启热水龙头,甚至在浴室里推、拉、打、跳。

在湖、河边上玩耍,要在安全地带,决不要乱跑乱蹦,以免失足误入水中。

不能去触摸正在运转的电风扇等电器产品,更不可用湿手去摸电器的开关、插头;千万不要将手指、别针、回形针等放进插座,以免触电。

3.远离尖锐危险品。告诉孩子,不要把铅笔、筷子、冰棍、玻璃瓶或尖锐的东西拿在手里或含在嘴里到处跑;也不能随便拿刀、剪或其他尖锐器物当作玩具,这样不但容易伤了自己还可能会扎伤他人。当然,孩子大点后,必须教会他正确使用刀、剪等用具。

4.防止异物入体。不随便把东西如小石头、花生粒、瓜子、小纸团等放入口腔、鼻、耳,以免发生意外;不可拿清洁用品或杀虫剂喷着玩;不可随便捡食地上或桌上的东西;不要用塑料袋或棉被蒙头、把绳子绕在脖子上或躲在柜子、箱子里,以避免窒息之险。

5.避免运动受伤。教育孩子,不做危险性游戏,在运动或游戏时注意规则,按顺序进行,避免碰撞或因抢夺玩具受伤或受到破损玩具的伤害;教育孩子,尽量不要攀缘登高或从高处随便跳下;不拿超过自己承受力的东西;更不可在阳台、窗边及楼梯口嬉戏,避免发生坠楼和滚下楼梯。

6.交通出行要注意安全。从小就要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停留和玩耍,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给孩子讲解一些交通标志和交通指示灯的意义。野外旅行散步时,教育孩子不得随便采摘花果,抓捕昆虫;更不能将野外的花果等物放入口内,避免中毒等意外事故发生。

7.提高警惕,保护自己。告诉孩子,单独在家时,如有陌生人来访,不要私自开门,不经大人同意,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接受他人的诱惑,以免被骗。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经常听到活泼可爱的孩子遭到意外伤害的惨闻,这大多是因为孩子在遭到危险时不知应该如何应变所致。那么孩子能学会在紧急情况下避免危险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要孩子做到这一步仅仅告诉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者“遇到火灾时不要惊慌”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问孩子应该如何去做。比如:

1.你跟妈妈一起在一个大购物中心购物(或者在海滨浴场、公园等地方游玩)。你停下来张望了一会儿什么事情,当你抬起头时找不到你妈妈了。

应告诉一个可靠的人,你走丢了,找不到妈妈了。如果是在购物中心,找最近的收银台。如是在海滨浴场,告诉救生员。切莫随便找一个大人告诉他你走丢了。

2.你独自在家,门铃响了,你从门上的窥视镜中看到一个陌生人。

决不要为任何陌生人开门。哪怕他说有什么紧急情况,或者说他是警察,或者说是你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等等。但也不要门铃响了而不理会,因为小偷有时会按门铃试探是否有人在家。你可以隔着门告诉陌生人,你妈妈在睡觉,而你打不开门,让他过一会再来。然后,给家长或邻居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外,让他们不要挂断电话,直到陌生人离开为止。

3.当你回家时,发现有一个成年人在你后面跟着你。

应穿过马路或者走另一条路,以避免与尾随者接触。如果这个陌生人仍然跟着你,或者他强迫你跟他走,你要大声尖叫并跑向附近有人群的地方,例如,一个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见的某一所房子跑,因为房子有可能是空的。如果这时你家里没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4.夜间,家里的人都已入睡。突然你发现家里失火了。

要大声叫“失火了!失火了!”以叫醒其他家庭成员。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离开房子,到达户外预先观察好的安全地带。如果屋里充满了烟,应尽量让身体贴近地面爬出屋外。如果你发现你寝室的门是热的,说明火源在客厅。因此,不要打开你寝室的门。如果你住在楼上,又不能从窗户逃生,那么就打开窗户,用床单之类显眼的物体向楼外的消防人员发信号。然后,尽可能地让身体贴近地面,等待救援。因为贴近地面的空气中烟的含量最少,人可以生存的时间最长。

5.你发现家中的大人躺着一动不动,甚至当你叫他时他仍然不醒。

应立即给急救站或者医院打电话。如果你不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可以让接线员帮忙,也可以叫邻居帮忙。

6.你独自在家时不慎用利器将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严重划伤。

如果伤口流血不止,应马上用干净布,例如毛巾等,将伤口包紧。包紧的程度应能止住流血,但也不能太紧以至于伤害了自己。然后,给家长或者邻居打电话请求帮助。

7.你和朋友在湖边或者游泳池边玩耍,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并且他不会游泳。

你切莫跳入水中企图救他,除非你受过专门的救生训练,而应该将救生圈或者其他任何可以漂浮的东西扔给他,让他抱住并坚持,然后,跑去叫人帮助。也可以找一根树枝或者一根竹竿,抓住一头,人趴在岸边地上,让你的朋友抓住树枝或竹竿的另一端将他拉向岸边。切记!你必须肚皮向下趴在岸边,以避免落水者把你也拉入水中。

除了上述的7种情况外,您还可以根据具体的生活环境补充1?3种情况以及应变方法。这样可以将孩子遭受意外伤害的机会降低到最低,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道自我保护的安全屏障。

帮孩子远离不健康的模仿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模仿也是孩子的本能,12周岁以前,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少对危险的辨识能力,家长须格外注意,您的安全意识和谨小慎微的习惯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当然,还要帮孩子远离不健康的模仿。比如,根据孩子的年龄,为其挑选一些适合观看的动画片、影视剧,让孩子远离暴力、血腥的影视剧。

养成好习惯有诀窍

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模仿性极强,父母要时刻注意为孩子树立安全行为的榜样。

例如,看到爸妈使用工具、餐具、电器时总是小心翼翼,孩子自然也会小心。父母要通过言传来促进身教,使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比如,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可以边示范边讲解:“当我炒菜的时候,我非常小心地不去碰摸铁锅的边缘,这样就不会被烫伤。”

学校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学校是增长知识的教育殿堂,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甚于家长,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主要阵地还是学校。

安全教育是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少教师总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如何把安全教育这门功课开好、开生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喜爱而实用的知识课和实践课呢?中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为了不增加其负担,学校不妨采取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的形式,加强实用性,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

安全教育应纳入中小学必修课

统计显示,我国每天大约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还有很多孩子受到意外伤害。“这与未成年人的安全宣传教育不够有很大关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项宗西委员认为。

项宗西在提案《关于将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纳入国家课程的建议》中指出,现代社会中,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交通事故、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与健康,而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受到意外伤害的概率更是大大增加。

“由于传统教育的观念,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安全教育。”项宗西说。他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国务院2007年下发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系统性的国家教材,缺乏固定的、定量的课程课时要求,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方面的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不能完成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行为的训练。

为此,项宗西在提案中建议:

首先,在现有中小学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安全教育基础上,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国家课程,规定教材、课时,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们能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自救逃生本领。

其次,教育部应依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制定并完善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审查并向全国推荐安全教育学科教材,并将其纳入免费教材配发目录。

第12篇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教育形式简单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太过形式化、表面化,很难服务于全体学生。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还不完善,尚未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室,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甚至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1]。师生关系不融洽,教育环境不和谐,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始终不尽人意,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二)教师知识碎片化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引导者,由专业教师进行教育指导,学生才会更加乐于接受。但是目前,部分中小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尚未设有心理健康教师的编制,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大多是在优秀的教师骨干中选出来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难得的心理教育知识的培训,常常时间短、内容单一,使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技能不到位,不能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

(三)教育途径单一化

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都会使用讲课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常常被迫接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在叛逆心理的作祟下,会十分厌恶教师的规范指导。教师授课时难以把控节奏及力度,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感受到心理教育的那种探及心底的温暖与力量。还有一些学校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试课,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生无法实际的体会学习,负面情绪明显:这样的心理健康指导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体验活动,引入团体拓展训练

活动即体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载体。在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改变认知观点、调节情绪,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活动形式有个体、小组、团体活动等多种。活动期间,学校可开展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袋鼠接力跳、二人捆绑接力跳、二人捆绑踩气球等心理健康活动游戏,通过激烈、快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团队沟通合作的力量;征集“我爱我、开心笑脸”图像,将征集来的单人、多人微笑、开怀大笑的正面或侧面像,制作成“微笑墙”,展示在校园,以此引导学生们开心面对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制作“心愿墙”,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愿望和想对他人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贴于可移动黑板上,制作成“心愿墙”,通过这种形式,给同学们一个情感表达的机会,加强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举行集体签名仪式,将心理健康活动周主题“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制作成横幅,让全体的师生签名,通过这一郑重的仪式,来增加呵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能有效促进全体同学心理健康。

引入团体拓展训练也是很易操作又有实效的策略。近期,我市教体局组织部分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集体观摩罗老师对滁州中学高三学生的减压训练,更有了具体的感悟。本次拓展环节为:“异掌同声”,调动注意力,营造氛围;“班级口号大比拼”,展示班级风采,激发集体凝聚力;“龙卷风”,塑造不抛弃、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动力圈”,感受集体的动力与能量;“励志手语操”,励志和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心语心愿”,团队成员勇敢表达,互相鼓励;再一次“异掌同声”,最终检验团队的精神状态,验证拓展训练对团队合作起到积极作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时间,但学生在活动中放松了心情,改变了状态,打开了心灵。

有心人可以有针对性的整理出适合不同阶段的体验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编册,让不是专业的心理人也能操作、推广。

(二)融合校园养成教育,拉近心理健康教育

提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会让有些人误解,会认为与精神病有关,会躲避、会少谈。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个体提高身心素质,维护心理平衡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过程,它帮助学生有效改变消极情绪、行为和认知。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养成教育关系非常密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养成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人们接近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更好、更快实现。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过程、分阶段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我们要不断调整引导方向,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养成教育内容做出调整,在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的辅助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启发学生的自助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新能力。再次,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指责学生、不恐吓学生,使其顺其自然的步入一条健康的成长轨道。最后,教师也要精心组织,让心理健康教育有物、有序,生动、受欢迎。

(三)利用多方位平台,建立教育网络

学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很多的心理问题均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单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很有限的[3]。适时举办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比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市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大众,有讲座、有活动、有体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目前,还能充分利用的平台如微信群、校园网络平台等,在这里可以实现集体聊天,也能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咨询,易操作,也方便交流。

结语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教师能力不高、教育途径单一、指导方法固化等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加深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及理解,开展体验活动,引入拓展训练,与学校的教育机制融合,利用好多方位的教育平台,注重实效,使学生们能走出迷惑、回归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兰.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对中职生的影响作用[J].才智,2017(32)26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