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评价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产城融合 评价体系 空间融合 资源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48-02
“产城融合”是新近提出的一个理念。“产城融合”的内涵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城融合”指的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或者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狭义的“产城融合”则主要指“产业区”与“城区”的融合。进入“十二五”,“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被提出。
伴随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产业及城市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融合,“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
当前,学术界对“产城融合”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产城融合”概念出现的背景,以及“产城融合”实现路径的定性描述,对“产城融合”的定量评价关注不够。理德斯普在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团及*团进行产城融合规划编过程中,初步构建了“产城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1 现阶段产城关系
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产业区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生活空间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产业区土地利用仍然主要着眼于“工业区建设”,产业区的空间形式主要以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生活要素严重不足。如大多数产业区生活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多数人的工作在产业区,而在市区居住,“职住分离”情况严重,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压力;同时,产业区生产设施匮乏,造成产业区建设基础支撑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困难。
2)土地利用混乱
由于早期产业区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协调,厂区布局比较分散。同时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周边现状村庄比较多,村民自建沿街商铺、农家小院、娱乐场所等现象普遍。有的大厂区还单独建有工人居住小区,职工宿舍等设施,用地混杂,对产业区未来的用地整合、空间拓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3)浪费土地资源
产业区虽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是以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产业区迅猛扩张,但土地利用仍然十分粗放。产业区的扩张并没有带来土地单位效益的增长。这主要反映在用地布局分散和地块开发散乱。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一味迎合开发商的要求,城市土地利用率低;对己出让土地的监管措施不力,土地闲置、“占而不用”的现象严重。
2 产城融合的评价标准
31团产城融合要处理好产业园区与城镇之间的关系。二者的融合,包括空间融合、人口融合以及功能整合。
1)空间融合
需要明确城镇的用地扩展方向。产业园区需要位于城镇空间扩展的主轴线上,产业区用地的扩展必需与城镇扩展方向一致,避免四面开花式的扩展与摊大饼式的蔓延。
将产业园区纳入城镇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使产业园区与城镇在空间组织和空间联系上成为有机的整体。
城镇和园区空间融为一体。避免把工人的宿舍建在园区里面,与城镇脱节。应该将园区工人的宿舍或公寓设计在城镇居住区内。而且职工从城镇的家里到园区工厂上班时间耗费不多。
2)功能融合
应将产业园区的功能、空间布局与城镇的功能布局协调起来统一考虑,特别是产业园区与城镇要有便捷的交通线,共同构成等级明确的城镇中心体系,满足发展的需要。
如果城镇的基础设施具有供给能力和水平,就应该首先考虑利用城镇的设施,形成设施一体化的局面,尽量不要自建单独的配套设施。这样既可以提城镇设施的利用率,也可以降低产业园区的启动成本。而如果城镇的设施不能满足产业园区的需要,可以建设新的高标准设施,但必须考虑其服务城镇的可能性,并通过其设施的建设,带动城镇设施的更新和改造。
园区充分享受城镇的商贸、交通、医疗、教育等资源,而城镇也能够依赖园区发展服务业。城镇就是产业园的服务区,产业园就是城镇的动力区。园区工人在城镇就医、孩子就学不受限制。
3)人口融合
园区能够吸引城镇的居民到园区就业,而城镇能够吸引园区的工人到城镇买房、居住、落户。园区工人在城镇买房率高,园区工人户口落在城镇不应受到限制。
3 产城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产城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直观性三个原则。
1)科学性
力求立足实际情况,对产城空间融合程度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以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性。
2)全面性
产城融合的实施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工作。涉及空间融合、人口融合和功能融合等各个方面。本文力求全面兼顾各个方面,全面评价一个区域产城融合的程度。
3)直观性
本评价体系尽量做到简洁易懂,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综合评价体系中各层次指标的赋值打分,可较直观的验证区域在产城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产城融合综合评价体系”能够从“产城融合”的角度,较直观地评价产城融合程度,同时还可验证区域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及科学性。通过综合评价体系中各层次指标的赋值打分,可较直观的暴露出各区域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方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产城进一步融合。
对于产城融合程度的评判,我们设定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体系层,第二个层次是目标层,第三个层次是指标层。
目标层包括空间融合、人口融合和功能融合。其中每个目标层都下设两个指标,构成了六个指标所构成的指标层。指标层包括园区与城镇空间距离、居民平均出行时间、园区职工在城镇购房率、园区职工在城镇落户率、市政设施产城共有率和公共设施产城共有率。
“园区与城镇空间距离”和“居民平均出行时间”反映了空间融合的程度。园区与城镇的空间距离越短,居民平均出行时间越短,产城空间融合度越高;反之,园区与城镇的空间距离越长,居民平均出行时间越长,产城空间融合度越低。
“园区职工在城镇购房率”和“园区职工在城镇落户率”反映了人口融合的程度。园区职工在城镇购房率越高,在城镇落户率越高,产城人口融合度越高;反之,园区职工在城镇购房率越低,在城镇落户率越低,产城人口融合度越低。
“市政设施产城共有率”和“公共设施产城共有率”反映了功能融合的程度。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产城共有率越高,产城功能融合率越高;反之,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共有率越低,产城融合率越低。
其中,空间融合是产城融合体系中最重要,其直观的体现。因此“园区与城镇空间距离”和“居民平均出行时间”所占的权重是最大的,各占0.20。而其他四个指标所占的权重都是0.15。
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对产城融合度进行量化评价。评价体系由一个体系层、三个目标层、六个指标层共同组成的。根据各评价指标影响产城融合度的程度,请专家打分,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然后对各指标所得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累加得出产城融合度的总重分值。分值越高,产城融合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根据专家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赋值,对产城融合度状况评价。产城融合度评价基本公式为:
i=1,2,3……n
公式中,D为各层次产城融合度评价值;Qi为各指标对应权重;Di为各评价指标综合赋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
产城融合度的评定共分为五个类型:按融合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高度融合型、中度融合型、低度融合型、基本分离型及高度分离型。0.80-1.00为高度融合型,0.60-0.80为中度融合型,0.40-0.60为低度融合型,0.20-0.40为基本分离型,0.00-0.20为高度分离型。
本评价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融合值的确定。首先,请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打分,然后对专家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计算出每个指标的赋分,指标赋分采用百分制,各指标赋分乘以相应权重,累加最终得出产城融合度值。
应注意的是,每位专家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评价体系指标的赋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可以通过增加专家数量和权威性的方法来增加客观性。其次,在不同区域,各评价指标对产城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存在很大的变动性,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及赋值做出适当调整,科学确定权重,量身定做一套适用当地情况的综合评价体系。
4 结语
本文尝试将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应用于产城融合度的评价,构建一套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体系有效的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评价构架,确保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全面性;通过专家打分法,将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确保评价体系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使对产城融合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主观性,增强了客观性。
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框架,能够为产业区和城市的建设提出指导意见,促进产业区和城市的发展及融合,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高纲彪.“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研究――以商水县产业集聚区为例[D].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06.
[2] 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
[3] 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
【摘要】在医院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医院管理关注的核心是患者安全,落脚点是医院优质高效的运营。我国现行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也是以此为中心,这与国际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和方法有相似之处。文章综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并与我国医院评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以提高医院管理者对标准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 医院评价;医院评审;患者安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Enlightening from Comparison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System in China with Other Countries/TENG Miao,CHEN Xiaohong,WANG Shengyou,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22-25
AbstractIn mode aiming higher medical quality, refined and information-based management, the core concern of a hospital should always be patient safety and its management focusing 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The current national standard of hospital accreditation also centers on this point, which has similarities with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hospit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d some representative hospit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implement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review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for reference, and compared with our national hospit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to promot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andards for the hospital managerial staf.
Key wordsHospital Accreditation; Hospital Evaluation; Patient Safety; Quality Management; Continuously Improv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
伴随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如何评价现代医院管理的质量显得刻不容缓。医院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引导着医院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此,原国家卫生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一轮《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卫医管发〔2011〕75号),并出台了以《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为代表的医院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
本周期医院评审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是突出医院内涵建设。通过评审评价把医院管理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轨道,达到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进医院全面质量的目的[1]。这一核心理念与国际上许多国家医院评审评价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通过介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并与我国评审评价标准相比较,以帮助我国医院管理者深刻解读现行评审评价标准,为医院全面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借鉴和思路。
1国外医院评审评价现状
1.1评价组织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开展了医院评价与医疗质量认证工作[6]。代表性的有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等。国际上医院评价工作一般由第三方组织具体承担,见表1。
1.2评审评价特点
现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医院评审评价体系虽然名称不一,形式不同,但基本原则基本一致。其共同特点有:(1)评审评价标准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基本一致。虽然标准来自于文化背景、经济实力和社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国家或地区,但其核心理念均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关注医疗服务过程的质量和安全。(2)由第三方评审评价组织组织完成评审评价工作。不同国家或地区均成立有健全、完善、独立运行的第三方评价组织,能够确保评审评价过程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正性,其评价结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3)标准定期修订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KTQ标准一般每两年修订1次,JCI 已于2014年起执行第5版标准,ISQua也于2014年起执行第4版标准。(4)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引入社会力量监督。KTQ由德国联邦健康保险公司、医院协会、护理协会和医师协会等组织参与。JCI由美国外科学会、内科学会、医院协会、医学会以及加拿大医学会等联合组成。中国台湾医策会有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台湾医院协会、私立医疗院所协会等参与。这些评审评价机构能实时听取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声音,以便及时调整和持续改进评审评价工作。而不同的参与组织能够互相监督,以确保评审评价的公平开展。
2评审评价目的
纵观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台湾等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医院评审评价体系发现,其开展医院评审评价目的是为了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科学化管理水平,促进医院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与发展[4-8]。其目的主要有3个方面:从政府角度,通过制定针对本国医疗机构的国家标准,建立医疗服务的质量保证与改进制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医疗机构角度,通过评审评价发现自身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安全医疗服务方面的问题,借助相关咨询,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从患者的角度,希望通过评审评价反映他们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并最终获得适宜的、安全的、可负担的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3中外评审评价标准比较
目前,国际上效果较好并受多国借鉴的医疗机构评审评价或认证标准主要为国际JCI标准、国际ISQua标准、澳大利亚EQuIP标准、中国台湾医疗品质评鉴指标。其中ISQua评价体系还对各国评审评价体系和组织实施评价和认证。这4类标准与我国现行标准的对比见表2、表3。
从表2、表3可见,虽然不同标准的具体条款数量差异较大,但是均把医院内涵建设,尤其是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放在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尤其作为对各国评审评价组织实施认证的国际ISQua标准,其从不同角度要求各评价认证组织要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评价和认证。我国现行标准与之相比更细、更具体。这一点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关。相对于其它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医院评审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经验尚不足,因此需要积累经验,以便持续改进。
通过对比发现,我国现行标准的理念和思路是正确的,是能与国际接轨,且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但是我国的标准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过多的条款导致医院在短期内整改面积太大,时间和人手出现捉襟见肘的窘相;同时,条款过多也不利于评审员同质化的培养。我国现阶段的标准相对于国外的标准在可操作性和可及性方面还有差距。国际上的现行标准已经多次修订,我们只要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在使用标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实时收集和整理评价各方反馈的信息,调研论证并定期修订标准,未来我国医院评审评价的体制将会更加完善,医院也将从中收获质量提升、患者满意的双赢果实。
4我国评审评价体系的特点
我国现行评审评价体系是在充分汲取国际先进评审经验,并总结20余年来我国医院评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现状制定的。主要特点有:(1)理念更科学。本体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在“精简高效,公正准确”的前提下,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方针,以医疗品质和医疗服务成效为评审重点,将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强调服务质量及持续改进。这一理念与国际评审评价理念基本一致。(2)标准更全面。新标准促进医院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高效型转变,引入科学管理方法,调动医院管理自律性,强调基础质量管理,关注医疗全过程的质量和安全。(3)方法更科学。创新性地采用4个维度的评价方式,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包括医院书面评价、医疗信息统计学评价、现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尤其是现场评价一环,在基于大数据、全样本病案首页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由6~9名评审员针对性地采用追踪法现场检查,力求达到评价结果可信、科学,公平和公正。(4)积极探索建立基于第三方的评价机制。新一周期医院评审工作伊始,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技术性评审的工作[12]。随后,在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支持、医药卫生各领域专家参与、社会代表大力协助下,国内许多地方成立了卫生行政部门指导的第三方评审评价机构。如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委托上海市医院协会组建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开展本地区医疗机构评审评价工作。这为探索开展第三方机构实施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医院评审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做出了重要保证[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评审暂行办法[Z].卫医管发〔2011〕75号,2011-09-21.
[2]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s[Z].5th edition,2013.
[3]高欢,王华,冉丽梅,等. 我国医院第三方评价模式的SWOT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3,26(1): 43-45.
[4]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for external evaluation organisations[Z].4th edition,2013.
[5]The ACHS EQuIP 4 Hong Kong guide[Z].The Australian Council on Healthcare Standards by Steering Committee of Pilot Scheme on Hospital Accreditation,2010.
[6]何有琴,刘岩,刘亚民,等. 国外医院评审的历史与经验及其对我国医院评审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07,21(6): 458-461.
[7]高欢,王华,冉丽梅. 国外医院评审评价发展历程[J].中国医院,2013, 17(1): 34-35.
[8]冉丽梅,王华,高欢,等. 德国医院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解读[J].中国医院管理,2013, 33(4): 14-16.
[9]张宗久主编. 中国医院评审实务[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10]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品质策进会,主编. 医疗品质指标理论与应用[M].台湾:合记图书出版社,2006.
[1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通知[S].卫办医管发〔2011〕148号.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Z].卫办医管函〔2012〕196号,2012-03-06.
通信作者:
王吉善: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管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E-mail:wangjishan@vip.sina.com
[关键词] 品牌价值;品牌强度;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10-03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指标,品牌建设事关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品牌评价更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长久以来,国人对苹果、可口可乐、微软、麦当劳等国际知名品牌耳熟能详。国人争相赴海外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具有国际品牌竞争力的企业少之又少,国人对于本国优秀企业的品牌价值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由于缺乏对于自身品牌价值的科学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对自身品牌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品牌定位模糊,在营销和推广方面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其营销的精准度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使“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除了在技术、质量、创新方面的提升之外,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品牌价值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市场美誉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品牌价值相关定义及内涵分析
(一)品牌的定义
GB/T29187-2012《品牌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要求》对品牌的定义为:与营销相关的无形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名称、用语、符号、形象、标识、设计及其组合,用于区分产品、服务或(和)实体,或兼而有之,能够在利益相关方意识中形成独特印象和联想,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从而产生经济利益(效益)。
(二)品牌价值
1.品牌价值的定义
根据《品牌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要求》(GB/T29187-2012),品牌价值(brandvalue)也称为品牌货币价值,是指以可转让的货币单位表示的品牌经济价值,所计算的品牌价值可以是单一数值或数值区间。
2.品牌价值的内涵
品牌价值主要指顾客基于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对品牌所做出的差异性选择,而为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带来的现金流或其他附加值。品牌价值与市场认可度的匹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匹配度越高、品牌价值越高,匹配度越低、品牌价值就越低。在现代市场环境下,由于品牌整合了企业的各种内在和外在资源,品牌价值就成为企业价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品牌价值链(brandvaluechain)
品牌价值链是指以企业向用户承诺的最终品牌价值为导向和目标,从企业经营的整体业务链入手,梳理和改善每一个环节,使之符合品牌价值的要求,品牌的价值链包括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分销、服务、传播等。
4.品牌强度
品牌强度(brandstrength)是指品牌与竞品品牌相比所处的地位,以衡量品牌在将其未来收益变为现实收益过程中的风险。按《品牌评价多周期超额收益法》(GB/T29188-2012),品牌强度由组织行为(质量先进性、创新能力、品牌建设)、客户关系、市场地位、法律权益等因素组成,可反映品牌的影响力。
二、品牌价值评价的支撑体系
品牌价值体现了消费者对于企业及其a品总体的综合评价,品牌价值支撑体系涵盖了企业的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同时也受到法律法规、经济景气程度等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如图所示。支撑体系中每个要素作为一个变量,都会对品牌价值产生影响,各个要素与品牌价值的关联强度也各不相同,强关联度的要素发生变化,则品牌价值波动幅度也会相应增大,反之则亦然。
三、品牌强度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品牌强度指标是计算品牌价值的必要要素,目前存在多种类别的品牌强度指标体系。
(一)国家标准GB/T29188-2012中品牌强度指标体系
《品牌评价多周期超额收益法》(GB/T29188-2012),企业品牌强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基于相关方感知的品牌强度指标体系
在分析和评估利益相关方感知的品牌竞争优势或弱势、反映品牌未来收入的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品牌强度,利益相关方通常包括顾客、消费者、供应商、雇员、投资者、政府当局和非政府组织等。
1.顾客和消费者
(1)美誉度和毁誉度。美誉(毁誉)度=[褒奖(毁誉)人数/知晓人数]×100%;
(2)知名度和抱怨度。指名(抱怨)度=[指名购买(抱怨)人数/购买人数]×100%;
(3)回头率。回头率=(再购买人数/购买人数)×100%;
(4)投诉率。投诉率=[投诉人数(次)/购买人数(次)]×100%;
(5)退货率。退货率=(退货量/销售量)×100%;
(6)维修率。维修率=(维修量/销售量)×100%;
(7)消费者流失率。消费者流失率=(流失人数/已购买人数之和)×100%;
(8)产品推荐率。产品推荐率=[产品推荐人数(次)/知晓人数]×100%;
(9)产品缺憾率。产品缺憾率=(缺憾产品数量/产品数量)×100%;
(10)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增长率
2.供应商:投标与合同履行满意度。
3.雇员:员工满意度。
4.投资者:品牌投资情况。
5.政府当局:品牌保护实施情况。
(三)相对强度六要素指标体系
乔均教授从2003年起发表中国家电品牌的品牌强度测试报告,通过借鉴Interbrand模型中关于品牌强度计算的理念,提出影响中国家电行业品牌强度的六大要素,详见表2。
(四)基于行业特点的要素指标体系
咸玉成归纳出影响电信企业品牌强度的要素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根据行业特点,依据重要性(核心能力主要在市场和客户两个方面)和可操作性原则挑选出8个指标构建品牌强度计算模型,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见表3。
四、品牌价值提升的路径
(一)定位
品牌定位是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品牌在文化取向以及个性化上的战略决策,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换而言之,品牌定位是有利于其相关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特劳特经典的品牌定位理论的成功案例,使消费者在炎炎夏日很自然的联想到具有清火功能的凉茶饮料。
(二)个性
品牌个性是一个品牌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及其存在形式,一个要想有效地吸引住目标消费者,就必须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并明白无误地传递给消费者。否则,即使是产品质地优良,也极有可能难以抓住目标顾客。品牌个性是品牌辨识度的重要依据,成功的品牌无不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辨识度。
(三)创新
创新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品牌如果不能做到推陈出新,就容易被市场所边缘化。品牌的创新就是不断丰富品牌的内涵,即通过质量、科技、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品牌保持与时俱进,维持品牌旺盛的生命力。
(四)文化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价值取向。文化往往是品牌价值和品牌竞争力的内在。离开了文化,品牌价值就如无源之水,难以永续发展。正如一家知名酒类企业高管的名言:没有文化的酒,就是一瓶兑了酒精的水而已。因此,打造品牌价值,就是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实现民族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古典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品牌的生命力、竞争力可以内化为品牌文化力,品牌文化力又能反过来提高品牌的价值。
(五)传播
成功品牌的美誉度,并不完全决定于质量的优劣,更多的在于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有效地宣传与推广。企业要以品牌定位为指针,传播企业的产品、理念和文化,只有加品牌实施管理力度才能促使品牌资产增值,加大品牌影响力。
(六)顾客
深入了解顾客对于产品的诉求,持续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实现路径。通过建立顾客关系网络,对于客户在细节上进行关怀,提供一种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将有利于提高顾客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增加忠诚客户,建立市场口碑。通过忠诚客户与企业之间关系网络的循环交互,企业的美誉度持续提升,品牌价值也逐步上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品牌价值的提升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品牌价值提升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市场规律品的牌价值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要随着消费者的诉求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进行动态优化,只有掌握品牌价值评价的内在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品牌营销和推广,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品牌价值,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郑春东,陈通.品牌价值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现代财经,2004,24(9):34-37
[2]魏恒姝.品牌价值评价综述[J].经济论坛,2015(5):129-13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
作者简介:徐小惠(1974-),女,河北承德市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旅游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47-02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速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是否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是高职教育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职教育应该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保持一致,通过高职教育使高职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生产、技术、管理以及服务的一线工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无法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主要原因在于高职学生的能力较差,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不利于未来的就业以及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构建出完善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职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最终能够实现高职学生的能力和社会实际的需求相一致的目标。
近年来,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得到了国内外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并且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S.N.Kirby对对高职医学专业学生能力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以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建立的能力评价体系,并且进行了实际研究。S Martin等人为了能够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进行了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并且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应用结果表明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L Sturin等人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数学模型,深入地剖析了高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实践能力等方面指标体系的权重,并且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高维春等人深入地剖析了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讨论了传统的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且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新体系。张呈琮等人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设计了相应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促进资源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梁伟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专项能力评价体系为例,分析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以及实施措施。牛同训从企业的角度提供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并且进行了案例分析,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顾力平等人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模式,并且通过实例分析对评价模式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剖析。童泽针对《PLC及其应用》的教学改革,结合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对于教学改革是一个有利的补充,并且能够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贺宪春等人根据高职学生能力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并且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而能够起到“以评促建”的作用。
一、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高职学生能力的基本含义是高职学生以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依据,在学生和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力量。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决定着高职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地思维,并且最终进行正确地判断,能够有利于高职学生外来的就业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社会适应能力(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高职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通常情况下找不到方向,一些情况下由于个人的失误将误入歧途,因此,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其能够融入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动手能力(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在毕业后顺利地实现就业);社会交往能力(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和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从而能够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表达能力(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从而真实地表书自身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展示自我);管理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应该能够科学地对人力和物力进行管理,从而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才能,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
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本质区别在于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能够在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服务和管理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能够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就业岗位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是高职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门,通过及时地、有效地评价可以及时地掌握高职教育所处的状态,并且针对高职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调控,从而使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水平以及高职教育管理能力上都能够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可以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可以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并且针对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教育应该坚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体系,从而能够使高职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实现就业,并且较快地适应就业岗位,从而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通过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从而使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增加高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经济性,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高职生能力评价体系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无法准确地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因此,评价的结果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严重时还有可能产生一些错误的评价结果。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体系不能充分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目前高职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为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的能力,而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体系通常情况下采用了普通高校的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因此不能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仅仅关注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无法体现高职学生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不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准确地、综合地评价。
(二)评价教师队伍不健全。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中,主要是通过一些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角度比较单一,从而不能全面地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评价人员过于单一,从而使评价结果主观性过强。
(三)高职生能力评价体系的功能比较简单。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通过学生在学业上的成绩排名确定奖学金发放名单,这种评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也给高职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评价体系激励功能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对策
(一)高职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关注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并且对各个评价指标的内涵进行合理地分析,进而能够有利全面地、客观地评价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合理地分配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充分地发挥出评价指标的导向激励功能。此外,在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的同时,尽量地简化指标体系,保证通过比较少的评价指标来获得更多评价信息,从而能够提高学生能力评价的效率。在实际的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考察评价指标量化的可行性,并且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是否获取容易,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尽量选择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并且能够采集到评价指标的数据。
高职院校应该意识到评价不仅仅是评价的终止点,同时也是评价的起始点,学生能力评价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评价的结果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在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将评价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采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一个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可以为其建立一个评价档案,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后,评价也就完成了。过程性评价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设计大量的学习任务表和学生能力评价表,为学生建立评价档案,从而可以为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提供评价指标数据。
(二)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评价模型
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的实施可以利用层次分析,该方法是由美国科学家T.L.Saaty提出来的,通过比较判断矩阵来确定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主要的思路如下所示:获得全部的两个指标之间的比较结果,同时对这些比较结果进行量化,接着,利用数学理论获得各个指标之间的综合比较结果。
在进行评价指标之间的定性比较的过程中,通常情况有五个比较显著的比较等级,分别是一样好、稍微好、较好、非常好、明显好,可以利用1、3、5、7、9来表示。如果比较结果介于两种比较等级之间时,可以利用2、4、6、8来表示,如果比较结果恰巧相反,则可以利用1、1/3、…、1/9来表示。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建立评价体系中不同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矩阵。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同时进行一致性的检查。按照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对应的权重,求解出综合的权值,从而能够对得出最终的学生能力的评价结果。
(三)开发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软件
目前,信息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把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中,可以解决评价人员匮乏的缺陷以及评价工作量过大的难题,从而能够加速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能力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通过开发功能完善的学生能力评价的软件西容,能够建立更加有效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从而能够确保学生职业能力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学生能力评价软件应该具有跨平台、跨架构和跨数据库的特点,并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评价软件可以选择Windows系统、UNIX系统等操作系统,从而能够为不同的学生能力评价人员提供帮助。通过评价软件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可以针对能力上的缺陷进行强化,从而能够不断自身的能力。学生能力评价软件应该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从而便于查询,从而能够上使高职院校、社会部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全面地了解,最终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并且为高职院校的网络化提供有利的依据。
四、结论
根据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能力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弥补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不足,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能力评价的准确性的提高,通过评价结果及时地调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能够使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样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最终能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实现,进而能够全面地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使社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给予认可,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高水平、高能力的高职学生提供充分地条件,从而能够有利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高维春,等.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1(7):58-61.
关键词:中职语文 学业质量评价 评价体系 建构
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业质量评价以传统的评价模式为主,对职业性特征、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的评价涉猎甚少。传统的评价模式不适应中职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求,甚至混淆了师生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知和视听,造成了学业评价和现实需求失衡的状况。故此,如何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成为了中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职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清晰的中职教育特征和现实需求,既包含对学生内化能力、素质、意志品质的评价,又需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与社会实践、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建立完善的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水平、能力素质、情感态度、职业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全面塑造优秀的中职人才,增强中职教育发展的内蕴和动力,创造中职集约型发展前景。
一、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业评价内容偏颇,与中职学生能力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相悖。
2、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者多为语文专任教师,学生、家长、实习单位鲜有机会参与到评价之中。
3、评价功能简单。传统评价只注重评价结果,以结果来认定学生所在的层次和水平。评价者以分数论“英雄”,并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等级,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
4、评价观念陈旧。评价者观念落后、陈旧,往往认为学业评价即为考试,评价体系即为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的组合。
5、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统一、规范检测,方式、方法简单。
6、评价体系缺失。目前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未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缺乏评价制度、模式、标准等要素的整体建构,致使评价未真正走向实效。
二、“二三四”学业评价质量体系的构建的探索。
(一)“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内涵的阐释。
所谓的“二”是指目前中职学制下的两个阶段。以文秘专业为例,三年的学制中,前两年为校内学习,第三年为校外顶岗实习。目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评价内容缺失,集中于校内的学习阶段,忽视了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
“三”是指中职语文学业的三个模块,即理论基础模块、职业素养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是以理论和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旨在奠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文化素养。职业模块侧重与学生所学专业对接和融合,促进学生专业领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模块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指的是中职学生应具备的四种语文能力。在学校和校外教育中,学生应展现良好的基础水平、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素养品质。
(二)“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功能。
1、诊断。建立学业评价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学生学业完成的程度,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故此,在评价体系的指引下,诊断出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亟需提高和改进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2、总结。通过全面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学业质量和成长状况进行甄别和定位,一方面发挥评价体系的总结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业质量。另一方面,适度强调总结,防止片面追求评价结果,压抑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形成。在评价中,形成性评价的大于总结性评价的作用,一多元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提高学生的民主性和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使学生形成评价的主体意识。二是评价指向
当前的学业活动,提高了评价、改进的针对性。三室评价重质轻量,引进课外知识,以高效的机制和模式来实现客观全面的评价。
4、导向。”生本”理念是建构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取向,秉承高度负责、务求实效的理念,以学业建构评价体系为契机,引导教师树立”生本”理念,改进策略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并且,通过评价体系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重点以及职业发展的方向,对未来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认识和规划。
5、激励。学生是一个多元智能的集合体,也具备异于他人个性特征。这些特征有些被视为长处,有些被视为短处。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肯定学生的优势和成绩,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劣势和问题。在评价中,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肯定学生学业进展和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兴趣。
6、约束。 评价体系本身具有内容、制度、标准等的限制和约束,一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和评价行为。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认识学业完成的规范和要求,在评价体系的框架中,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
(四)“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内容。
“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水平、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素养品质四个方面。学生的基础水平包含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主要以测试的形式来体现学生的学业状况。职业能力包括学生的职业认知、岗位适应力、专业技能等。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内化的素质、精神显现出的成果,以及在工作中个性引领下的独特的实践能力。素质品质是学生的个体具备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评价体系的内容丰富、具体,是对学生综合化、多元化的考量,充分展现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五)“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价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者以公平公正的态度,避免个人情感介入和主观臆断,使学业评价真实、有效。
2、发展性原则。学生学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业进步和持续发展,在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课业学习的努力,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弥补不足。教师和学生深入挖掘的潜能,形成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完善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全面性原则。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评价外,还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岗位适应力等进行检测。此外,在关注校内评价的同时,加强校外评价,完善评价的功能、内容。
4、计划性原则。学业评价体系必须与学情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次序地开展,并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评价方法和策略,完善评价体系。只有加强计划性,才能使评价体系发挥其功能,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5、指导性原则。评价体系既是对学生学业情况检测的工具,又是学生如何高质量完成学业的导向。评价在考量学生学业质量的同时,以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建设性的目标和意见,既能够指导评价者顺利完成评价工作,又能使学生的到清醒的认知,指导学生裨补缺漏、不断进步。同时,也应能够起到指导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作用。
6、回馈性原则。学业评价不光是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而应将其视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传统评价只是将分数告知学生,评价得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习惯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学业水
平,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故此,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与专任教师和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学和学习真正走向实效。
(六)“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机制。
1、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建构体系和实施评价的保障,要制定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明确评价标准和要求、评价纪律、工作反思、步骤、策略等内容。
2、建构评价组。评价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评价工作组协同完成。在建构评价组时,要包括多元评价主体,明确评价者的分工、职责、任务等。
3、评价主体的素质培养。对评价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形成对评价体系、评价工作全面的认识,以便于顺利、有效开展评价工作。
4、运用多元评价方法。
(1)试卷评价法。适用于对学生阶段性和终结性知识和能力的评价。
(2)单项能力测试法。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对学生职业情境中某项专业技能进行单独、细致的检测。
(3)档案袋评价法。以形成性材料为依据,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采用表述发、作品展示法、调查法、观察法等。
学业评价体系建构解决了学业质量评价工作与中职教育理念脱节的问题,以明确的指向性满足学生学业需求。“二三四”是一个多元、智能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摆脱了标准化、单一的测试模式,突出了评价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为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收获成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当前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浅析[J].教师,2013(23)
[2]周筠.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学习评价的设想[J].法制与社会.2007(7)
[3]曲海霞. 浅谈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
近来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讨论成为学术界和期刊界关注的焦点。一些评价机构相继公布新一年度来源期刊目录,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同时,《CSSCI,我们这样看》《破除学术神话:Nature杂志高影响因子的背后》等一系列文章或演讲的,引发了更多学者参与相关讨论、各抒己见。不久前“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去世的消息,也进一步引发对影响因子的相关争议。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以影响因子为内核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呢?在笔者看来,当一个举动、一个事件或一种思想引发持续性的热烈讨论甚至争议时,这或者说明它在一定范围内与现实利益关切的特殊重要性,或者说明它自身存在一时难以纾解的困惑和矛盾,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当前以影响因子为内核的学术期刊评价之争如此热烈,足以说明期刊评价体系对于学术期刊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它甚至可能决定着学术期刊的未来走向和命运。同时,这也意味着此种以定量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和问题,或是有身不由己的苦衷。
起初这种以影响因子为内核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本质上只是一种便利于检索的引文数据库。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学术期刊界所持的是欢迎姿态,因为它能够让期刊具体、直观地得到以影响因子为表征的客观数据指标,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判断出一本期刊在业界所处的位置与状况、优长和不足,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这确乎是新时代所带来的以往难以想象的数字便利。
然而随着发展,当下期刊界所普遍担忧的是,此种引文数据库因为在评价领域的体制性因素的介入,逐步被“异化”为绝对性、排他性甚至强制性的评价标准,有的部门或机构以此来评定一本期刊的高下优劣。由于在评价领域的体制性因素的介入,使得此种评价体系与期刊等发生了利益纠缠,而失去了本初单纯以数据服务为目的的纯然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而对于学术期刊的自然成长与发展规律造成了干扰。
其一,由于量化评价体系更加偏好一两年内的当下指标,难以考察期刊的长久性、历史性学术贡献和学术史价值,因而客观上限制了期刊对于长远办刊思路的布局,导致短视性、功利性、碎片化办刊思路盛行。
其二,在影响因子的指挥棒下,有些期刊领域从业者不惜采用有违公平正义准则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或组织“互引联盟”,或发动“单位自引”,或与作者建立有偿引用的利益关系。这些不正当竞争手段严重恶化了期刊界的行业心理和生存环境,引发了负面办刊效应的恶性循环。
其三,迫于严峻的定量排序压力,一些办刊者置期刊的既有学科与专业特色于不顾,决然朝着高被引学科与研究方向调整,致使几代人辛苦积累而成的办刊风格这一无形资产在旦夕之间坍塌。其客观后果是消解了学术期刊的固有风格与特色,压缩了传统学科、冷门学科、小众学科学术期刊的成长空间,进而危及该类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无论是学科性质、研究方法,还是从业者和受众量,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目前带有功利倾向的学术研究环境下,一些传统的小众学科门可罗雀,乏人问津;一些新兴学科作为“显学”则为全社会所瞩目。在从业者、受众群体、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等级,不具有可比性。二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也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注重对原典的爬梳,较少对当下研究成果的引用,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对刊布于学术期刊最新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援引。这就造成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和侧重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间在引文率和影响因子上存在巨大差异。现有的绝大多数学术评价体系并未因此对评价对象作出相应的界定区分,而是用“一把尺子”进行一揽子衡量。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于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不公评价。在这里,一味地把板子打在量化评价体系的行政性异化上,也非客观公允的态度。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
量化评价体系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固然简单片面,但当前的一些评价体系自身不乏值得检讨之处。应该说,当前一些评价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更带有本源性和实质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评价体系自身的定位。目前众多的评价体系的创办初衷大都在于以数据库的形式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但出于种种原因和动机,后来它们多演变为对评价客体进行等级划分和排序为重点的评价体系,从而把自己置于矛盾的焦点位置。
其次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各种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以总被引频次、两年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作为期刊排序依据,以此来抽象、统摄和约化评价客体,因而过滤掉了学术期刊的历史传统、学术史地位、学科背景和风格特色。因此,难免遮蔽和消解学术期刊本有的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导致其评价结果失之片面甚至武断,甚至在客观上起着引导期刊走向同质化的不良作用。而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唯量化是从、对数据的性质不加辨析的做法(比如无视引文数据形成的研究背景是正向引用还是反向引用)等,更是久为学界所诟病。
事实上,学术界并非一味拒斥外部评价,学术期刊所拒斥的是违背办刊规律的非理性评价,所期望的是客观而公正的理性评价。从建设性批评的角度出发,重塑学术评价体系的社会形象,营造公平、公正、合理的期刊评价氛围,应是当务之急。客观地说,对于业界的建设性批评,当前有的评价机构已经通过自身的积极变革作出回应,如尝试建立应对恶意引用的“黑名单”制度、引入定性评价、增加二级学科期刊的分类,等等,这些无疑都是可喜的现象。不过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来说,显然还远远不够。期刊学术评价体系的重构,应该明确和秉持重质轻量的根本性评价原则,大幅度削减量化指标的比重。在此前提下,进行以民主化评价为目标的有益尝试,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搭建以读者、学者和业界同行为评价主体的基本架构,以此对学术期刊进行以内容为本的评价,并最终构建起超越功利的、合理可行的民主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此种评价方式将评价权转移到众多读者、学者和业界同行手中,而不是仅仅掌握在评价机构和若干评委手中。这无疑将大大增加评价过程被人为操纵的成本和难度,从而使试图操纵评价过程、谋取不当评价结果的行为失去暗箱操作的可能,由此实现非可操纵性评价对于可操纵性评价的取代,同时也可救期刊学术评价体系于“水火”,最终获致评价过程与结果公开、公平、公正的理想目标。
【关键词】企业业绩 评价 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119-01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企业不仅要依据评价结论对经营管理者和职员实施奖励和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将评价活动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引导企业行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传统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现状
利润最大化虽然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这样一套以财务评价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在评价企业的业绩,利润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评价指标。为了追求会计账面利润,管理者极有可能利用他们手中的经营自来做出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即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评价体系中利润成分越高,企业的短期行为就可能越发膨胀,即使有最好的会计准则与公正的审计,以及会计师客观的审核也无法充分显示企业的未来潜力。
(2)目前的业绩评价体系,其评价内容预测能力较弱,时代特征体现不足。发展循环经济也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体现对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视,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绩效,目前的评价指标过分注重企业业绩的财务指标评价和评价指标的价值方面,然而,激烈的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管理层重视经营决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等前瞻性方面的内容,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质量与服务等这类非财务指标应该在企业业绩评价方面起更大的作用。针对以上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不足,必须加强对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充分利用非财务指标。
二、企业绩效评价及其意义
把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作为一种反映企业过去的历史经营状况,建立起除财务指标考评之外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视角的动态绩效评价制度体系。(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企业业绩是多层面的,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既可以是财务性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直接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衔接且具有综合反映企业业绩的功能。1、财务指标:包括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等。2、非财务指标:主要从创新能力、研发费用率、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开发率、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和合同交货率等方面来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考察公司的社会效益主要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其他责任四个方面进行,如是否合法地进行生产经营,是否导致严重污染,是否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员工,是否恰当处理社会关系,是否正确处理顾客问题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公司清楚自己的社会绩效在同行业中的位置,知道公司资源应重点分配给哪些利益相关者,还能促进公司经理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三、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
1、企业绩效评价应该与企业的战略规划有机结合。把绩效评价体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促使企业按照长远规划发展。绩效评价指标应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竞争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战略远景上。
2、企业绩效评价,其实就是通过对企业各项绩效指标的计量与反馈,对其生产经营活动效果进行考察的过程。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规范,企业绩效评价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建立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到奖惩公平;第二,有利于正确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经营者的贡献,促进经营者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长期的整体利益;第三,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阶层的优胜劣汰和企业家队伍建设;第四,有利于建立一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规范企业制度,逐步做到产权清晰、产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四、企业绩效评价新体系的建立
1、财务评价指标。财务评价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已经发生的可以计量的经济成果。典型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通常是和企业的获利能力联系在一起的,而核心能力强弱则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如果一个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其利润主要是由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支净额甚至于补贴收益组成,说明企业经营是不正常的。
2、非财务评价指标。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为了弥补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是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许多世界级的厂商已将越来越多的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融人绩效评价体系之中。知识取代了资本要素成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只有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智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3、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应当从内部效益、社会贡献、循环经济三个角度评价企业绩效,强调循环经济方面的评价指标应因行业而异,并且相应设置了循环经济方面绩效的评价指标。可以料想,今后企业绩效评价必将更加全面,除企业内部效益外,企业对员工、客户、社会、环境等的绩效都将是评价的一个方面,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设置及评价标准的制定也可因企业性质、规模及所处行业而异,绩效评价的计分方法也将更加科学、合理。
五、健全企业业绩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议
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有机结合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非财务指标是利用财务报表以外的企业资料以非货币方式计量的各种指标,比如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害物质生成量、污染控制程度等;反映产品服务销售晴况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反映员工状况的人均工资水平等。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务指标的不足。
优点主要表现在:1、反映内容全面,能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人力资源、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非货币信息;2、利用动态反映,实时跟踪,有较强的预测能力;3、适合长期评价,与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关键词:市级烟草公司 绩效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
从改革开放至今,烟草行业在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烟草的专营专卖是现行阶段经营管理体制的最大的特点。由于是垄断行业,因此烟草行业的利润远远高于其它非垄断行业。这种高利润在通讯、电信、电力、石油、食盐等垄断行业中普遍存在,由于国家开放的政策某些垄断行业实施了开放的政策,造成了开放的行业的利润快速下降,高额的利润损失殆尽。但是烟草行业的垄断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并不是完全由其的垄断性带来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烟草企业都依靠垄断经营才赢得的高回报,其中一定有她自身的体系来决定的,我们就烟草行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来简单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市级烟草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现状
烟草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经济地位不可动摇,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烟草行业的发展也是逐年稳步提升,近年利税已经超三千亿元,约占国民经济10%,代表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也是“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体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扩大,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来,我国烟草经营企业即将面临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在新的时期,提升我国烟草企业管理水平已经被提上了桌面,到了决定烟草行业命运的时刻。中国市级烟草公司已经建立了 “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制度规范、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适应性广”的市级烟草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只有对市级烟草公司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客观的作出评价,只有将烟草企业引向正确的经营发展方向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强化烟草行业的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效能、才可以保证烟草行业持续、稳定、良好发展。
针对我国的烟草行业来说,早在2002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就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文件、在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局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这就上形成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为标准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我国的烟草行业垄断经营,烟草行业一直都是实施的责任制,从上面到下面都是以“目标责任书"作为对考核依据,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政策兑现。最近几年,烟草行业在在考核的方法以及内容上,也不断做出调整和修改,但考核指标大体上都是按照在1999年《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规定来进行的考核,主要针对企业资本效益情况、资产经营情况、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16项修正指标、8项基本指标、8项评议指标三大层次对我国的烟草企业来进行考核,具体的考核方法是根据企业实际完成情况与上年完成情况对比,考核内容都是以公司的年报表、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基本数据为依据,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
二、市级烟草公司现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
目前我国烟草企业不但采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外,还有部分企业还积极采用了由美国学者和实业界提出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经济增加值”(EVA)等评价方法。这几种绩效评价方法虽各有长处,但每一种方法在企业绩效评价中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结合我国企业目前的状况及特点,应采用多因素全面评价原则和定量分析与定性评议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维的基于绩效预算管理的动态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就当前的市场状况来说 ,现行的市级烟草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设计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1、我国烟草行业企业都是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估规则》和《企业资本金效绩评估操作细则》作为依据,是一套较以往相对完善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估系统,首次把企业的整体素质、内部控制、公众形象、未来潜力四个方面的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估系统,并将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还对指标采取了综合评分的方法。该体系的推出和实施,标志着新型企业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但该体系也没有将企业对雇员、顾客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纳入绩效考评。
2、EVA经济增加值
EVA经济增加值克服了传统指标的上述缺陷,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整个EVA系统的目的就是以价值驱动力和资本成本为中心,确定发放激励薪酬的基础并达成企业内部以及与投资者的良好沟通;应用EVA不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而且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但EVA就其性质而言仍属财务业绩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以其为中心的业绩评价系统具有如下缺点:
(1)只能对全要素生产过程的结果进行反映,过于综合,不利于指导具体的管理行为;
(2)侧重于财务战略,忽视了对战略过程进行评价,容易削弱企业创造长期财富的能力;
(3)针对性不强,不能指出具体的非财务业绩动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4)没有充分考虑相关的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的使用情况及其业绩评价。
3、税利不分。2002年国务院五部委联合下发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已经见不到实现利税指标,但是我国的烟草企业依旧把企业实现利税作为考核指标而使用。实际上,税金和利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概念,税收是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期间内获得的经营成果。税、利性质的不同,必须要分开考核。但至今烟草行业还存在相当严重的税利不分,抓税源是各级政府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而烟草企业可以凭借其烟草行业的高利润来实现高税收,同时,烟草行业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多年一直执行绩效挂钩工资制度,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与企业实现税利直接挂钩,企业税利数字自然演变成决定经营者前途和职工钱途的硬性指标。
4、烟草企业对现金流量的控制不足。对于市级烟草公司来说,由于垄断经营,正常情况下企业都能实现大笔的盈利。但利润和现金不是同步的,所以造成会计计算出的利润不准确。其一表现为,计算的利润不精确,这实质上是虚增了利润;其二,由于在权责机制下,会计的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上层管理者经常钻空子。因此,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更多地关注现金流量指标,将能有效促进市级烟草公司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5、没能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我们国家烟草行业已经进行了联合重组,很多烟草企业强强联合正在成为趋势,自从中国加入WTO后,国际烟草跨国公司就打入中国市场,随着进口关税的降低,对烟草公司的宏观经济环境正在产生很大变化。而我国的滞后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势必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我国烟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烟草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在绩效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对草公司综合绩效进行评价,就是评价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的市场竞争能力,既包括对现在生存状态的评价,也包括对将来发展前景的评价。因此,对烟草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思路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要点:
1、在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主要考核收入增长与构成指标、成本费用降低及生产力改进指标、销售净利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指标、资产周转率指标、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等;客户层面:主要考核指标是客户满意度(这与国家局提出的商业环节要做到让厂家、零售户和消费者三满意完全吻合),卷烟品牌市场价值等;员工自身发展层面:主要考核指标为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和技能、员工流失率等;企业内部流程面:主要考核指标为对客户满意度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最大化的那些业务流程,包括供应链管理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改善情况等。
2、在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存在三类主要的非财务指标:经营、顾客和员工。目前,经常使用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目标,如完成一项并购或项目的关键部分,公司重组和管理层交接;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如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培训、团队精神,管理有效性或公共责任;创新能力,如研发投资及其结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目标;市场份额。常用于对公司进行绩效评价。
3、绩效评价指标要能反映企业战略目的。绩效考评的同时也必须把不同类型指标之间结合起来。对于烟草企业而言,其战略具有二点:第一点,烟草公司要“维护消费者利益”,承担“保障供应,满足消费”的行政职能;第二,烟草公司还要:“维护国家利益”发挥国有企业的职能。因此,在今后很长时期内,烟草公司的基本使命是保障烟草的供应,切实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
总上所述,我国的烟草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只要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必然会使我国的烟草公司发展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刘俊勇.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研究――兼论中国企业业绩评价模式选择[J].管理世界,2004。(4)
科技评价是科技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正合理评价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和贡献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高校内部科技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科技决策和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现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实践中科技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与学科有关,与科学家的素质有关,与评价活动的目的等都息息相关。近年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科技评价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由于科技评价问题属性的多样性、评价目标的多重性以及内容的综合性,单纯用一种评价模式涵盖科技评价的所有因素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应该有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如在科研基地评价体系构建中,由于科技人才的专业性、科技过程的复杂性、科技创新产出的多样性等问题,使得对科研基地投入与产出的量度难以全面而完整,因而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形成一套国际认可、相对标准化、可普遍适用于科研基地绩效评价的测度体系。
(2)科技评价指标重数量轻质量。目前的高校职称评定、科研评价及其激励机制,通常是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数及其获得项目经费数、数量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所承担的项目完成质量以及成果应用情况往往被忽视。虽然也考虑了诸如论文级别、项目来源等区分成果质量的指标,但总的来讲数量是硬指标、质量是软指标。这种简单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在评价中的份量的评价准则其实是与科学研究的精神相悖的,科研评价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恰当和合理地处理好量化评价和质量评价(主观评价)间的关系。量化评价比较直观和公平,但往往会扼杀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术风气,不利于“十年磨一剑”产生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3)科技评价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较差。高校科技评价体系对于过程的重视偏少,机动灵活性较差。科技人员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科研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将科学研究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对这种人进行评价,只会打乱他们的研究计划,挫伤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二是有潜力可挖、但具有较强惰性的和科研目的性的人,对这种人进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他们的研究进展激励他们科研的积极性。目前,对这些人员及项目的评价仍然采用了一刀切的方法。另外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应该作为重点评价的指标,目前这类指标仅以获得专利数来进行表达,对成果的产业化程度、获得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评价,很难设置指标,数据采集也比较困难,如果用定性指标进行描述,则很难客观、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这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的评价导向,往往导致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为科研而科研,更多的关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和发表学术论文,申请政府各级科技奖励,而对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关注不够,其结果科研项目的可转化性和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了高校科研结构的失调。
(4)强调对个人的评价,对团队的评价有待提升。现行科技评价体系更加倾向于对于个人的评价,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等大多认可第一负责人或第一作者,这样的科研评价和利益分配制度强调的是个人的奋斗,不利于科研人员的跨院系自由流动和科研合作创新,不符合学校创新团队建设的需要,更不利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不利于科技联合攻关、资源共享,与国家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更是背道而驰。
2 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议
2.1 建立以质量与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只有关注成果的原创性和研究者潜心研究与深入探索的独立精神,才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科研评价体系,营造追求真知、崇尚科学、激励创新的学术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大师的出现创造学术土壤。合理的评价机制应放宽评价的时间,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改善科研时间限定所带来的压力,规避急功近利的短期科研行为。例如:实施“代表作”制度,鼓励出精品大作。将教师年度履职考核、教师职务聘期考核由原来的三年一个周期的延长为五年一个周期。逐步实施带薪学术休假制度,主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教师可提出学术休假申请,使承担重大项目的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投入科研,保证重大研究成果的产出和质量。
2.2 实行分类指导,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
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有着不同的研究规律,因此科研评价的侧重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学科属性不同,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产业化项目是三种主要的科技活动类型,对于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主要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以保障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精神,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注重研究的创新意义、科学价值。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对于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牵引为导向,以技术原理、方法和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要素作为评价重点。对于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评价则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
2.3 结合自身特色,建立具备弹性的科技评价体系
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以有利于科技创新积极性调动,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为原则,建立具备弹性的科技评价体系。在激励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在竞争机制上实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在项目类型上强调纵向和横向均衡发展,加强科技果转化。同时对于新兴、交叉学科,试行科技评价特区。根据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和骨干教师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资助和考核评价力度,建立符合学校特点、市场需求、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
2.4 建立鼓励协作创新,有利于团队考核的评价体系
坚持“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建设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平台、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组建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针对重大科研项目在跨学科组织、经费管理、项目管理上的特点,探索有利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团队考核评价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作为紧迫的战略任务。重点在创新团队的聘用和管理,建立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绩效评价 体系构建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绩效越发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控股的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形式,其企业绩效更加受到了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但是截至目前,针对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很明确的绩效评价体系。由于国有企业众多,其评价标准一直难以得到统一。本文在阐述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念及重要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究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拟从战略的高度去制定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助于现代国企健康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更加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
1.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企业通过统计和科学分析的手段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评价企业在某段时间内取得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效率。企业的绩效评价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是通过财务绩效评价企业一段时间取得的经营成果。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一些财务指标,比如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等。通过财务指标,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可以分析出企业这段时间的经营效果,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非财务绩效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率。其中非财务评价指标可以为顾客满意度、企业的创新程度、流程再造能力等。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很快地传达给管理者和股东,以便更好地完善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1.1 企业绩效评价要素
企业绩效评价要素主要有五个,分别是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分析报告。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评价目标,大部分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目标主要有:评判企业一段时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效果;评价企业一些项目的实现进程,完成状况;可供改进措施实现情况等。总之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且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绩效评价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企业,另一个经营管理者。对企业评价主要是基于一个整体的绩效评价,以此来判断企业的运行状况。对管理者进行绩效评价主要是为了考察管理者的经营绩效和效果。管理者的经营绩效和效果也是企业绩效的一部分。评价指标主要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一般可以量化,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等。这些指标主要来考察企业一段时间的经营业绩。非财务指标主要有顾客满意度、企业的再造流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非财务指标有些不能量化,但是可以依靠基本的书面分析和报告得出。评价标准也因企业不同而不同,主要有预算标准,企业竞争对手标准等。预算标准是指在一个年度开始前制定本企业需要达到的目标,在评价时根据制定的预算,以评价企业是否达到标准。竞争标准是指以行业标准为标准以此来判断企业绩效是否达到标准。分析报告指的是将企业绩效评价输出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评价对象,标准,目标等,以报告的形式展示给企业管理者或者股东以评价企业绩效的实现情况,以便更好地投资决策。
1.2 企业绩效评价的原则
企业绩效评价要遵循目标一致、成本效益、沟通、激励、客观公正以及比较和可控原则。目标一致指的是企业的绩效考核需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这一点是企业绩效评价的最重要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进行绩效考核时需要考虑相关成本与效益问题,倘若企业绩效评价成本比它产生的效益要低,那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不适合企业。沟通原则要求企业与管理者、员工等共同沟通,不管是在执行过程还是评价结果的讨论。激励原则指的是企业的绩效评价要以激励为重要手段去促使管理者或者员工更加努力地为公司服务以更好促进企业发展。客观公正指的是凡是以客观公正为标准进行绩效评价,不能任人唯亲,而要以客观数据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价。比较原则要求企业制定出来的绩效评价指标不是只是书面的形式,应该将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必要时采取打分制以便明了企业取得的绩效。可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应当剔除不可控因素,也就是将评价对象的责任划分好,以便更好地对评价对象进行绩效考评。
2.现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现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主要有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财务和非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现代企业大多采用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现代企业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有经济增加值法、专家团评价法、数据包络法、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等等。
2.1 经济增加值法
经济增加值法英文缩写EVA,它是全面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真正盈利或创造价值的一个指标或一种方法。所谓"全面"和"真正"是指与传统会计核算的利润相对比而言的。会计上计算的企业最终利润是指税后利润,而附加经济价值原理则认为,税后利润并没全面、真正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盈利或价值,因为它没有考虑资本成本或资本费用。所谓附加经济价值是指从税后利润中扣除资本成本或资本费用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为,EVA=税后利润-资本成本。经济增加值法将财务管理和薪酬体系联系起来,将资本预算、业绩评价以及薪酬奖励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2.2 专家团评价法
专家团评价法是一种应用较广的业绩评分方法。专家团评分法指的是在企业中,由专家组成一个专家团,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打分这样的方法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专家团评分法以打分的形式定量地给企业绩效做出来评价。其优点是,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目标一致性,简单方便。缺点是,可能会有一点主观性,且专家团假如是内部成员构成,则有可能伤害打分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现阶段,还是有大部分公司采用专家团评价法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
2.3 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法用来评价部门间业绩产出的相对有效性。此种方法利用资源输入与输出的产出比来评价部门的业绩。数据包络法应用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数据比来分析项目间或者部门间的绩效,数据包络法在多输出和多输入的评价问题中更为有效,因为其原理就是利用输入和输出的比来进行分析和评价。数据包络法有利于部门与部门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相对比较,通过比较得出某个项目比某个项目更有益。
2.4 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财务分析法和非财务分析法结合的一种企业绩效评分方法。它反映了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业绩,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以及管理业绩与经营业绩的平衡。平衡计分卡主要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流程角度以及创新与学习的角度考核企业的绩效。平衡计分卡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评价了企业的绩效,使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目标达成了很强的一致性,同时也加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2.5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然后将各个目标进行打分并赋予不同的权重,将这些权重平均加总得出的分值作为企业的绩效评价。在层次分析法中,权重一开始需要专家团确定,确立相应权重后会由相应的矩阵检验各个目标的权重分配是否合适,直到确定分配的权重合理。层次分析法相较于平衡记分卡和专家团评分法克服了一定的主观性,此种方法较为简单,实用性比较强,模型相对具有固定性,因此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被广泛采用。
3.国企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参考以上各种企业绩效评分法后,构建了一套现阶段适合我国国企的绩效评价体系。其主要包括模型的建立,权重的选择,指标打分及加权分值的计算,评价结果的输出。
3.1 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我国国有企业相对于私人企业有其特殊性。国有企业除了拥有一般企业的特性包括以营利为目的,还肩负着我国国计民生和社会责任。因此在对其绩效评价体系模型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社会责任这一块。本文参考了申志东(2013)构建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模型。其模型包括三个方面,目标层、战略层和指标层。目标层指的是企业的目标,即一个综合指标或者综合评价。战略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务效益、管理效益和企业社会效益。其中财务效益包括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管理效益包括内部控制、管理基础和计划决策等。社会效益主要指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员工满意度、投资者关系和社区服务等。
3.2 指标权重选择及判断
根据以上构建的企业绩效体系模型,应当选择相应的专家团为相应的指标设置权重。将相应的专家进行分组,最好分成三组,然后根据各组讨论情况对各指标设置权重。根据两两对比得出相应的权重。意见不统一则进行再一次讨论,或者由其他专家进行裁定。在进行权重选择时应当注意,挑选专家应当慎重。倘若是企业内部专家,则应当选择一些部门精英熟悉公司业务流程者,其次应当在各部门挑选,不应当只在一个部门挑选,避免不客观因素产生。倘若选择的是外部专家,那么应当选择行业内精英或者专门制定相关规则的专家,也应当保持一定的客观性。
3.3 指标打分及加权分值的计算
根据模型中设计的财务效益、管理效益和企业社会效益分别对各项进行打分。其中财务效益包括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管理效益包括内部控制、管理基础和计划决策等。社会效益主要指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员工满意度、投资者关系和社区服务等。财务效益如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等可以根据年报计算可得;管理效益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各项评价进行打分,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管理基础可以按照员工匿名打分取加权平均值以及根据企业经营业绩如税后净利或者经济增加值作为参考;社会效益中社会责任可以根据五个维度进行打分,这些指标都有相应的参照物。根据对财务效益、管理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评分后,结合专家团对各权重的分配,应用加权平均得出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成绩。
3.4 评价结果的输出
将企业的绩效评价成绩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输出,分别给管理者和相关员工。针对相关绩效评价结果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作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更是应该定期地将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公示,以便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和相关监管部门了解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以及对相关经营绩效和成果的分析。根据企业绩效结果的输出,企业可以奖励完成得不错的部门,使其能够再接再厉,更加积极努力地为企业多做贡献。而对成绩不大理想的部门是员工提出口头警醒,督促其更加努力为企业干活。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繁琐且漫长的过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征构建符合自身行业、自己公司特色的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需要领导的带头,员工的积极配合。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特殊性质存在的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的企业绩效评价。在构建自身绩效评价体系时,应当保持着目标一致、客观公正、可比较以及可控等原则。领导主动带头构建体系,实现目标,倡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其中,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本文在阐述绩效评价体系的概念及重要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简单描述了现阶段企业实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拟从战略的高度去制定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有助于现代国企健康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更加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志东.运用层次法构建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J].审计研究.2013(3).
[2] 王冬梅,李娇.论企业绩效评价中非财务指标的设计[J].管理评论.2007(7).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一般由学校领导或教务部门组织督导员进行。它往往采用同其他学科课程相同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同时,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学管理方为中心,以定性的方法进行,对学生的态度、情感、社会适应目标的重视度不够,因此评价难免有所偏颇,不能真正体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科学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管理方进行,更要依靠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河南理工大学2004、2005级在校学生。
2.研究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体育教学评价和其他学科教学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第二,问卷调查法。针对本课题中有关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效度,信度和权重的科学性,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第三,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和模糊数学原理方法对指标信息、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第四,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方法对收集信息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二、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在学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因此,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现状,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自觉地朝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标准不断前进。
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将着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忽视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或者说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从观念上就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将对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将“评教”与“评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科学地、全面地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才能真正满足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
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实施科学教学管理的需要。以往高校一般依靠工作量制度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管理,仅仅强调教师教学上作量的多少,忽视了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实行体育课堂教学质价,可以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给教师一个客观评价,这对完善教学管理,健全教师业务档案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1.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吝。根据体育课堂教学
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要涉及以下内容:(1)教学内容。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紧扣大纲,信息是否丰富,重点是否突出,这些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都有重大影响。(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正确运用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强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妥当,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注意启发和引导,是否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言是否简明生动,是否注意因材施教,是否重视能力培养,这些都是对教学方法的考查点。在教学手段方面,则要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掌握与运用。(3)教学态度。教学态度也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它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态度可以从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重视以德育人,是否关爱尊重学生,仪表是否端庄大方,精神风貌是否良好,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价。(4)教学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要以教学效果来反映。因此,教学效果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掌握,师生互动是否满意等指标来衡量。
2.评价指标与等级。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学
生评教、同行专家评教、学校领导和督导组评教以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与规范情况评价四个方面组成。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应实行量化考核,采用百分制计分,具体计算公式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学生评教×0.4+领导或督导组评教×0.3+同行专家评教×0.2+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情况×0.1。(I)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评价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学生应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4个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同行对教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因而他们对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教材处理是否妥当,教学组织是否成功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所以,同行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由于同行对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具有一定的相同教学活动,它的评价重点应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具体评价项目为:第一,教学日标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第二,教材选择合理,教学设计层次清晰,善于利用和开发教材。第,场地、器材布局合理,利用率高,安全措施到位第四,教学组织过程分配合理,层次清晰,调控得当第五,教学组织多样化,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第六,教育主体明确,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学生积极参与:第七,教学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全面提高,又照顾到薄弱群体的学习与需要:第八,教学目标的实现度。第九,学生参与程度与表现:第十,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第十一,心理与生理负荷是否有利于学生健康:第十二,教师的语言及示范动作具有感染力。第十三,教师的教态、仪表、举止自然大方。第十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第十五,驾驭控制课堂教学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程度。第十六,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教学特色显著。每个评价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差五个等级。(3)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领导(或督导组)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领导或体育界退休的老教师专门组成督导组,代表学校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依然处于监控者的地位。在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过程中,他们应注重对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具体评价项目为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例证恰当、难点突出、精心组织、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等10个方面,每个评价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4)各种教学资料的完备与规范情况评价。任课教师应按时间要求及时提供以下教学资料:教案、教学日历、教师工作记录手册、课程考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学生的成绩单、课程考试分析报告等。
四、结论与建议
1.以评促改,重在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这就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绝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等级,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2.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重在指导上下功夫。校系两级专家评估组,不仅要对各单位课程教学质量监督、指导,还要耐心帮助教师对授课情况进行分析,从备课、内容、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提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 中文图书 图书评价 评价体系 文献计量学
1.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图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出版过的图书浩如烟海。如此众多的图书,如何选择,如何利用,对于图书工作者和使用者来说,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图书出版、传播和典藏的过程中,图书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图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编制、出版发行、筛选、典藏和淘汰的过程。
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图书评价的研究,由于其出版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相关数据统计困难等诸多原因,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相对薄弱和滞后。图书评价的主要方法基本仍停留在传统的定性分析层面。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易操作性,但往往规模较小,且带有主观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定量化的精度和力度。
为了促进新环境新技术下的我国图书出版事业有序发展,增强我国图书出版的持续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全民阅读素质,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图书综合评价体系,能针对图书的不同类型、特点和功用选择不同的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图书的质量以及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活动中的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得到改进和完善图书出版质量的方向和途径,同时,更好地发挥图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2.图书评价文献计量理论依据
文献计量统计研究证明,文献的许多特征是有规律的。如: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发现学科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多少依次递减排列时,可以分成对该领域论文有显著贡献的核心区,以及与该区论文数量相等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n1n2……的关系。布拉德福在此首先提出了核心区的概念,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这部分位于核心区内的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称之为核心期刊,而布氏揭示的这一规律也被后人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集中与离散定律。
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发现了引文分布规律:大量的引文都集中在多个学科的一小部分核心期刊中,而少量的引文则散布在大量的期刊中,因此,一个基本的、集中的期刊集合,就可以代表所有学科的核心。这一“集中效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并不随时间推移呈现出显著变化。这就是著名的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
美国文献学家特鲁斯威通过对文献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20%的馆藏,就可以满足80%的流通需求。他据此认为,帕累托的80/20定则同样适用于图书馆活动,并可用作确定图书馆的核心馆藏的参考。同样地,图书使用情况也存在类似的核心效应。
上述研究揭示了文献的使用特征确实存在集中和分散的规律,即少数文献集中了大量的使用量,而其他大多数文献只具有少量的使用量,因此,我们认为,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图书评价研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对图书进行评价,筛选出少数使用量和影响力都较大的核心图书。
3.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原则与方法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和范畴图书之间的差异,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据和事实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兼顾各类型图书的外在形式、内在质量、使用规律等各方面,设计互为作用和补充的多个评价指标,形成一套能达到最优化评价效果的多元互补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在研究建立中文图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大致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明确评价对象,分类型分学科进行评价。
图书品种繁多,包括各种类型。有学术理论专著、实用技术图书、科学普及读物、大众通俗读物等等。不同类型和范畴的图书,彼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内容各不相同,特性也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和衡量,因此,我们在进行图书评价时,应针对各类型图书的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分类型分学科的评价。
(2)多指标综合评价。
要对图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分析,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之一。能反映图书质量和水平的因素很多,因此,在构建图书综合评价体系时,必须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进行全面分析,从多个角度考虑设置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选择完成之后,还需要认真分析选择评价指标统计源,只有以准确客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3)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图书的定性评价方法是由学科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书的价值做出主观判断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权威全面,但往往也会受限于专家的个人学识、偏好等因素,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定量评价方法强调数据计算,具有客观化、精确化、标准化的特点,但同时也会因为选取的评价指标自身的完善程度、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等种种原因产生偏差。所以,无论是定量评价方法还是定性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局限性。正因为此,科学合理的图书评价体系,应考虑从多维度视角对图书进行评价,努力将各种指标数据与专家评议与用户评议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两者平衡的最佳结合点,以求得到更客观、更公正的评价结果。
4.构建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
根据上述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总体原则,我们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图书评价的各方面因素,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有关图书编辑质量的评价在图书的质量管理规定中都有较成熟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就不在此详细论述了,重点介绍有关内容质量评价部分的设想。
如何对图书的内容质量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图书的内在价值的评价,包括对图书内容的思想性、创新性、科学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二是对图书的使用价值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图书的影响力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上。对这些价值和效应的评价,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定量指标来进行量化测算,有的则是难以计量的。因此,我们在构建中文图书内容质量的评价体系时,选择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虑对这两方面因素的评价。
4.1定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性评价是指根据人们的经验和主观认识来直接判断和确定图书价值,与定量方法相比,它更强调对评价对象的主观观察、归纳、判断、分析,侧重于对图书难以量化的内在价值部分的把握,因此,我们在设计确定定性评价指标时,更多考虑的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从整体着眼,努力平衡指标的“充分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使得评价指标体系既能满足多样化需求又同时具备可行性。
“中文图书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图书内容质量方面共设置了“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等8个定性指标,基本涵盖了评价质量所需的各个方面。
如何使用上述定性评价指标对图书进行综合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我们可考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将各个具体指标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请专家根据各个具体指标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直接纳入评价数学模型。这种方法数据更为精准,但操作难度大,可行性较差。第二种方法则是由专家根据上述各个指标,结合对该图书的整体认识,直接给出综合评价结果,这种方法易于操作,更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评价,但缺点是在精准性上有所欠缺。
4.2定量评价方法和指标
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图书或与其某部分特征相关的定量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和数据分析,来评价图书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功用,它更强调数据统计和计算,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等优点。
在定量评价指标方面,我们共设立了8个指标。包括:
(1)被引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被期刊或其他图书引用的次数,以此来表示该图书在科学学术交流中被利用的程度。
(2)借阅频次。指被评价图书在统计年限中在图书馆等文献情报机构被读者借阅的次数,它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图书的被使用情况。
(3)被摘频次。指被重要检索工具摘要或书评的次数。
(4)网络下载频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的使用和阅读提供了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平台,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网络化传播日益广泛。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趋势,我们在计量评价时,也设立了相应的网络下载频次指标,通过统计图书在互联网上被下载阅读的频次,反映图书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
(5)获奖频次。指在图书评奖活动中的获奖次数。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本身的质量和社会对其的评价,可以借鉴吸收其他项目的图书评价成果,进一步提高对图书质量的评价作用。
(6)出版次数。指图书再版的次数,是反映图书被利用的持续程度的重要指标。
(7)发行数量。指图书销售发行的册数,它通过读者的消费体现图书的价值和影响,直接从市场角度反映了读者对图书的认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