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以微笑为话题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些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作文为了鼓励和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都有让考生“自拟题目”的要求。毫不夸张地说,文章标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篇文章的艺术魅力,不但存在着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问题,甚至是高分或满分的第一环。因为新颖的标题,会让阅卷老师“惊鸿一瞥”,“一见钟情”。这样,作文就可能播下优良的种子,一个好的分数可能就“一锤定音”了。
“自拟题目”的好策略有哪些呢?
策略一――妙用辞格增情趣
妙用辞格策略指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拟题。辞格的妙用,能让题目生动形象、美妙贴切、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定能激发阅卷者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如,2005年南通市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作文,一考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拟了个《生如夏花》的题目,说明一个人活在世上要充分展现自身应有的价值,不负作为一个人的身份:“生,应当如夏花一样绚烂。就算只是一朵不知名的野花,也应该对着生活展开自己的花瓣,让自己绽放,才无悔于生命的原野。”又如《风云絮语》、《母亲河在哭泣》、(拟人),《着一袭美丽的绿袍》、《生活好比一桌宴席》、《父亲为我撑起蓝天》(比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躺着读书,站着做人》(对比),《我闻到了阳光》、《绿色可听》(通感),《读书乐,乐读书》(顶针),《谁染枫林醉?》(设问)等。这些标题巧用辞格,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很有创意,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策略二――引用古诗显典雅
此类题目引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较能展示考生的文学修养。如,有一位考生在以“离别母校”为话题的作文中,借用杜甫的名句“恨别鸟惊心”为题,形象地突出了依依惜别母校的感情。再如,比喻人物晚年无私奉献精神之类的话题作文可拟《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新生事物发展的话题作文可拟《小荷才露尖尖角》,又如《淡妆浓抹总相宜》、《柳暗花明又一村》、《霜叶红于二月花――谈枫叶变红的原因》、《邻家有女初长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句的应用,反映考生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以诗的意境,诗的享受。
策略三――巧(化)用歌名翻新意
此类题目巧用或化用流行歌曲为题,令人先睹为快。
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它们的名字或歌词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能巧(化)用歌名拟题翻新意,一定会给阅卷老师带来美好的享受。如有一位考生在以“真情”为话题的作文中,化邓丽君的《恰似你的温柔》为《掐死你的温柔》,指责生活中有的人矫揉造作。阅卷老师一看题目就笑出声来,其他老师看了也全乐开怀。据说尽管此文在语言上还存在一点不够流畅的遗憾,却被阅卷老师一致评为满分。再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可拟《为了母亲的微笑》、《让我悄悄地告诉你》等,以“春夏秋冬”某个季节为话题的作文可拟《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大约在冬季》等。又如以下这些满分作文标题《该拒绝时就拒绝》、《爱上“错误”没商量》、《痛并快乐着》、《一夜无眠》、《我是一只小小鸟》、《都是作弊惹的祸》、《竞争不相信眼泪》等,都巧(化)用一些深入人心、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能令阅卷者一睹为快,甚至拍案叫绝。
策略四――追求时尚亮眼眸
此类题目能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元素与话题结合,以新奇的方式让题目别出心裁。
如,以“沟通”为话题的作文,一位考生化用曾流行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名,拟了个时尚的题目《谁动了我的日记》,不能不说该考生心有灵犀。又如:《点击乡村画页》、《刘姥姥上网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聊也罢》、《保鲜诚信》、《清空回收站》、《人生,请带好两本护照》、《走近那张“牛皮癣”》、《“尘埃落定”众生相》等,其中的“点击”、“上网”、“网络”、“回收站”、“护照”、“清空”、“聊”、“保鲜”、“牛皮癣”和“尘埃落定”等时尚词语仿佛一股股清新的凉风扑面而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也仿佛点点星光,点亮阅卷者的双眸。
策略五――反常求异引人思
有意以不合常情、不合逻辑的说法作题目之未发,自然会别具一格,启人深思。
如,以“自嘲”为话题的考场作文,重庆一位考生拟的题目为《我胖,我快乐》,该作文以调侃的笔调突出自己的“体胖”:“终于造就了一个横看成筒侧看成箱的胖女孩儿”,达到“自嘲”的效果。再如,《我想当差生》、《遗憾真美》、《我们不要“减负”》、《为“攘鸡者”喝彩》、《为“懒汉”辩解》、《“杞人忧天”不该贬》、《人生应该做点错事》等不落窠臼,富有悬念,引人深思的题目,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此外,矛盾法(如《才,钱,权,我选择哪一个?》)幽默法(如《摸一摸猴子屁股》)、算式法(如《1+1+?》、《7-1>0》标点法(如《?――!》)、中西合壁法(如《N年前VSN年后》)和形象描绘法(如《把握别人垂下的藤索》)等等,都可以带给阅卷者极大的视觉冲击,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近一部叫作《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美食唤醒了国人舌尖上的滋味,而它在满足人们食欲的同时,还勾起了人们的故园情思、亲情百味等滋味。生活中处处充满滋味,美食的滋味,亲情的滋味,人生的滋味。
纵览近几年的各地中考作文,这类话题也不时地被关注。2013年,湖北宜昌卷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题,这道命题作文直接要求考生着眼生活,体察人间百味,感受“清欢”的滋味;湖北孝感卷以“滋味”为话题,引领考生体验生活的滋味;重庆卷以“微笑的味道”为题,引领考生关注生活的真善美,品味微笑的滋味。其实,从大范围来看,生活体验类作文题都可归类于“滋味”这类话题。2012年中考中,安徽省卷以“ 在其中”为题,这道半命题作文,也是引导考生感受生活,写出在某件事情中感受到的生活滋味;江苏无锡卷以“幸福就是现在”为题,引领考生品尝幸福的滋味。
那么,我们初中生如何写好此类话题的作文呢?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审题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十分宽泛,如果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要务是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就是“化大为小”的功夫,把话题具体化。也就是要给“滋味”一个限定条件,比如,什么样的滋味,在哪里品尝到的滋味。抓住一点,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二、叙写以小见大。
别人给我们的帮助、激励,在我们内心是感激的“滋味”;做错了事,在我们内心是愧疚的“滋味”;回报了别人的帮助,在我们内心是感恩后的愉悦的“滋味”……“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越是生活中的细节越是能够贴近人心,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要擦亮眼睛,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也就是说,不一定非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选取生活中的温馨小事,从一个小事中品味“滋味”,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
三、抒发人生感悟。
不同的人,人生经历不同,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写作中可以结合生活的某一方面,谈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这要求考生,先要充分进行叙事,把从生活中感受到的“滋味”写具体,由此激发出内心的感受。然后在结尾有针对性地进行升华,把这种“滋味”上升为人生感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关键词:实践 演讲 笑对失败 活动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活学活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增长才干的目的。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师要理性地引导学生将实践活动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写作演讲稿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小学生作文,它与生活联系密切,有一定的演讲对象。好的演讲稿能起到启迪思想、教育引导的作用,能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笔者现以“笑对失败”为主题,介绍一下小学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及方法。
用演讲稿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真情,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重点。只有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来驱赶失败的阴霾,用心来写作文章,抒发人生感悟,才会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和思索,也才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安慰。
演讲稿是小学作文在形式上的创新,是一大文体上的亮点。以“笑对失败”为例,写作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在掌握好演讲稿的写作规律基础上,深刻把握演讲主题内容,领悟人生真谛,积极乐观融于感悟,才会写出面对失败,坦然微笑以对的美文来。具体说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观察生活,让生活的气息溢彩生光
对于学生演讲稿,演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其目的就是让听众信服,增强自己说理的感染性,达到传播思想、教育引导、形成共鸣的目的。针对演讲稿的主题,要想写好“笑对失败”的演讲稿,小作者必须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让生活的气息在文中活灵活现。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指导小学生,让他们举自己的、身边的事例来旁证。如写自己,考试的失利,在痛苦中煎熬,在沮丧中无奈,然而终于豁然开朗,用微笑冲开了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阴影”,自己站起来了,走向了自信。又如,写别人,邻居、亲朋在生意上、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遭遇失败的打击,他们没有放弃,没有自卑,他们硬是靠自己的“闯劲”与成功“握手言欢”。
当然,生活气息强的伟人、名人的事例也是写作本主题的重要素材。如我们可以列举发明大家爱迪生8000次失败、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从失败中摸索规律等事例。只有在文中融入浓浓的生活之味,才能让读者、让听众感受到文章的“精髓”之美。
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感悟生活,彰显文章主题之美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在写作演讲稿时,我们要指导小学生根据自己文章的内容,确定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我们也应指出,演讲稿中作者要阐述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它流露在“表面”,读后、听后,会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见解、主张。
对于“笑对失败”这个话题,我们不应选择消极、悲观的论调作为演讲稿的“核心”,而要把微笑面对失败,敢于在失败中奋起,走向成功作为文章的“灵魂”。我们再以此为轴线,设计若干个小论点作为文章的分论点,围绕主题逐层挖掘思考,彰显文章主题之美。
波澜壮阔,让多样表达方式流光溢彩,是文章出彩的重要方式。在演讲稿写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选择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选择记叙、议论,也可以选择说明、描写等表达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我们在文章开篇可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之后夹叙夹议,在事例中穿插议论,在描写中抒发感情,有血有肉,让读者感同身受,从不同角度感受主题的韵美。
三、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让演讲稿盎然生趣、浑然一体
成功的演讲稿,既要在文笔上仔细推敲,也要在技法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在演讲稿写作中,要使文章富有情趣,溢满生机与活力,就要借助恰当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指导小学生采取举例的形式,运用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方式,也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感染性,在凸显文章亮点中使文章熠熠生彩、风光无限。
当然,演讲稿在结构上“一体化”,会给人一种完整的、清晰的印象。我们可以借助前后呼应、过渡等形式,使行文自然流畅、连贯统一,让演讲稿在结构上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吸引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在材料组织上,我们要讲究事例之间、人物之间、记叙与议论之间的过渡;在段落层次上,要侧重行文的前后呼应、步步深入等技巧;在感情上,要紧扣听众心理,以前文为基础,深化文章的主旨。
写演讲稿要针对演讲的对象,但其根本还是要回归到文体、回归到生活中去。写文章都是为了表明看法、抒发感情、传播思想。在演讲稿的构思中,我们要切实指导学生扎根生活,不要脱离生活,成为“空中楼阁”,让人听后“莫名其妙”,或者感觉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崔现龙.微笑面对失败,让成功不再遥远.语文学习报:八年级版,总第186期.
友情,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谈论颂誉的一个话题!人们都在赞美她,颂扬她,讴歌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了她的魅力、她的美好、她的伟大!是因为她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人们赞美友情,称颂她是严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是啊,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荆棘,有坎坷,有艰辛,有困苦,然而,朋友,唯有朋友,才会在你陷入困境和苦闷之时,伸出援助的手,为你披荆斩棘;伸出温暖的手,为你融化坚冰;伸出亲切的手,为你遮挡住炙人的炎炎烈日,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
人们讴歌友情,称誉她是沙漠里的绿洲,是大海里的航标灯。是啊,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有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之日,也有烟雾弥漫颓废迷茫痛苦之时,而这时,朋友,唯有朋友,才能给你安慰,给你鼓励,为你拨开浓雾,为你指点迷津。所以,友情,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能使陷入困境的人们感到人间的温暖;友情,就像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情,好似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我珍惜友情,我珍爱朋友,因为---朋友是我生命的绿洲,是我心灵歇脚的驿站,也是我收藏心事的寓所,更是我储蓄感情的行囊!朋友,就像是生命中的一盏灯,在你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你送来温暖;就像是你的精神支柱,在你最颓废的时候给你勇气。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朋友的一个问候、一条祝福的短信就会给你带来莫大的感动;在单调枯燥的生活中,朋友的一通电话会给你带来无比的欣喜;在郁闷烦恼的生活中,朋友的一句“你好吗”,就会使你热泪盈眶,中学生作文
孤独的时候,仰望满天繁星,我会想起朋友;寂寞的时刻,低眉敛首,我会想起朋友;难过的时候,泪痕满面,我会想起朋友;伤心的时刻,忧郁无助,我会想起朋友;快乐的时候,畅怀大笑,我会想起朋友;开心的时刻,微笑凝望,我会想起朋友!
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就因为有众多朋友的支持和关怀,有众多朋友的帮助和理解,所以,我才走得这么从容,走得这么安定,我才生活的这么充实,这么安静,这么坚强!
博客,最初的我根本不知是何许东西,我以为它只是一个独属于我的封闭的小小的世界,所以,我就把它当成是我----心情郁闷时倾诉的对象;痛苦烦恼时述说的场所;开心快乐时共享的朋友。然而,却原来它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一个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世界,南来北往的朋友都可以在这里浏览、观光,都可以在这里停留、驻足、歇息。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人们相互交流,彼此探讨,加深了解,增进友情。也正因为这,我才有缘结识了众多的朋友;也正因为这,我才有幸得到了诸多朋友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有这么多朋友的理解和帮助---我将不会再孤独,不会再寂寞,我将不再是人世间的一个孤独的过客,我将不再是昔日的那个孤寂的我。从今往后,我希望我能是人世间的----一个能给他人带来开心带来快乐带来欢欣的天使!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我不由想起大学时我教同学们唱过的一首歌---友情,人人都需要友情,不能孤独走上人生旅程。要珍惜友情可贵,失去的友情难追,诚恳,相互勉励,闪耀着友情的光辉,永远永远让那友情温暖你我心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世间最难得的是朋友!最可贵的是朋友!不管人生路上有几多风雨,朋友们,你们将是我心灵永恒的守候!永远是我心中那道亮丽的风景!
相逢是首歌!遇见你将是我的缘!淡淡想念起的是朋友的你,淡淡的牵挂的是朋友的你!淡淡的温暖将友情的灯光点亮,温馨地照耀这人生的旅途!拥有朋友的人生不再孤单。
高三:dhlkdf
古人云:“意犹帅也。”所谓“意”就是立意,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的统帅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还表现在它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等方面。因此,立意的“高下”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提炼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
一、小题大做,立意显真情
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时,选择的内容不一定是大事,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写出好的文章。有时,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小题大做,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某同学的习作《一碗面条》里就有这样的情节:“每次回家,我刚把钥匙锁孔,妈妈的身影就会准时出现在门口;当我把目光移向桌面时,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那一瓣瓣的蒜头和绿绿的葱丝,看着就让我心动,面里的蔬菜更是天天变换着。我品尝着面条,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消散得无影无踪,一种家庭的温馨渐渐地从心头升起……”读到此处,相信同学们在感受小作者笔下浓浓的亲情时,也会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小作者善于从小事入手,小题大做,流露真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角度标新,立意见新颖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同学们还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也能让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筹。
比如一次以“关心”为话题的考试作文,绝大部分考生把笔墨放在了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关心上。然而有的考生将目光移到了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写作角度与众不同,文章因而新颖别致,写出了新意。如一名考生写申办奥运,文中把“对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上申奥内容的关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显出的那分孩子般的烦躁,写得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对楼上楼下人们言行的描述,让人感觉到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对申办奥运寄予的希望。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那一颗颗正在跳动的爱国之心。还有一位考生写环境保护,小作者把地球比作一位美丽的少女,通过古今的变化,写出了她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当代中学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关注。还有的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形式,对社会上残害自然界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这些作文由于写作角度不同,立意就显得高远,读来倍感新颖。
三、反面着笔,立意求深刻
在写作过程中,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而从反面着笔,却能显出新意,使主题深刻。
有篇题为“这个名字最贱”的文章,写的是亲朋好友为一个百日的小孩取名的事,孩子的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于是大姨给取名为“苦草”,舅舅给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原来,躺在小黑屋里病床上的爷爷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脏兮兮的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里吐出了这样一句话:“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苦草’‘狗儿’,都没有‘爷爷’两个字贱!”小作者从反面着笔,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不孝敬父母的现象。正是因为反面着笔,文章因而立意深刻,收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一、真正转变授课观念
这几年的语文教改历程可概括为: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师生双向互动学生自主,教师指导点拨。“导读自学式”教学法采用的是第三种教学理念。这种观念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观念转变看似容易做则难。你必须从内心真正接受,才能主动地积极实践,学生自主的梦想才能飞起来。
二、创设和谐氛围,培养兴趣,使学生敢于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科产生兴趣,爆发的热情会让你想象不到。学生的兴趣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形象、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授课的魅力。我从下面三点做起:(1)带着微笑上课,始终营造一个亲切民主的教学氛围。(2)适时鼓励,把课堂变成学生大胆质疑、民主发言的乐园。(3)经常与学生交流,用尊重赢得学生的爱戴。这三点做法让每一届学生都把我当做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再给他们一个民主的环境,他质疑的胆量便会茁壮成长,他的主人意识也会日益增强。放飞学生自主梦想渐渐就变成了现实。
三、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真正做素质教育的倡导者,为学生提供机会。“导读自学”把学习的自交给了学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做好导
用激情的语言和变幻的手法导入课文,激起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表达的兴趣。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从身边的事例导入,立马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以“诺贝尔奖的获得中为什么没有大陆本土的中国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雨说》以优美的配乐朗诵导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激将法导入。总之,“导”的核心是感染熏陶,是激起学生压抑不住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
自读自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其前提是教师一定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参与、主动质疑解疑。如《傅雷家书两则》,引导学生以写读书笔记、当堂交流的方式自学,学生在深情赞美傅雷舐犊深情的同时,谈到了亲情,一种浓厚的人文性在笔记中流淌;《孔乙己》一课,学生跃跃欲试参加课本剧表演,表演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凉及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树立了正确的读书观;学过《谈生命》后,学生在读后感中对生命的本质作了延伸:谈到了积极进取,无愧于自己。更多的时候,导读时教师设下思考题,让学生在自读中找答案,讨论中学会分析,发表见解中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导读自学中,教师应是高明的导演,引导学生体验做主人的愉快,品尝成功的喜悦。
3.激发写
“言之有物,言之自愿,言之快乐”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一直盼望的写作境界。怎样能让学生言之有物呢?一是学课文时引导他们结合现实写感想。二是每周抽出一节课来阅读课外书,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能力。三是常给学生读极富感染力的美文,既熏陶思想,又可作为写作的材料。怎样让学生言之自愿、言之快乐呢?一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让学生在写作中倾吐心里话,把每一次写作都看做自己的独创。二是写作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往往是班内刚发生的事或是热门话题。三是教师要抓好批改评价,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读学生范文,让他们有成就感;要用充满爱心的文字写批语,把作文看做交流的平台。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如果说语文教师应该有诗人的激情,那么语文教师在写作中更应该激起学生诗人般的激情。记得教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新诗时,窗外寒风呼啸,于是,以“风”为话题的诗歌创作在课堂上燃烧。两天后,一本厚厚的学生诗集就挂在了教室,老师们看了,连连夸奖;学生们看着,满脸自豪!
语文,应该充满诗情画意;语文,应该满含人文关怀;语文,应该立足社会生活。“导读自学”让学生低耗高能地学好我们的国语,让学生高素质地做好中国人。
作答仿写试题的基本要领是:重视阅读题干,深入研读被仿写句以求深度理解;确定“不变”和“变”的部分,明确思考搜寻对象;确定具体试题的综合程度,分项(句式、语气、修辞、扩展、连贯得体鲜明生动等语用原则)落实,整体表达;检查阅读效果,必要时调整修改。最重要的是平时有意培养自己铸炼语句的习惯,熬出你的语言“老卤”。而训练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程序。
对于仿写试题,根据不同标准,可分成不同类型,这里我们将仿写试题分为三大类型,即命题仿写、半命题仿写和自命题仿写。
所谓命题仿写,就是题目已经限制了话题,你只能就这个话题表达你的理解,采用规定的句式、修辞等。读准被仿写句的句式特点,正确运用规定的修辞方法,表达题目暗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倾向,成为作答此类试题的三个关键点。 这类题目拟定出来,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命题人相信所有考生对这个“话题”都熟悉,都有相当丰富的储备。假如我们答题人觉得这个话题比较陌生,平时读到它或想到它的时间很少,临题没有发言权,这很可能说明我们的知识面需要大大扩展。
【高考真题】(2012年高考山东卷)16.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4分)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______, 又如______, 还有什么用呢?
【参考答案】 做出的饭菜不能吃,买来的衣服不合身;买来的床不能卧睡,建好的桥不能行车;买来的资料不能用,采下的果子不能吃 ; 汲取的井水不能饮用,买来的汽车不能驾驶。
【高考真题】(2012年高考四川卷)20.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6分)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希望______;回忆______,希望______。
【参考答案】 (回忆)毕竟是秋日的缤纷落叶,(希望)才是枝头的盎然春意;(回忆)毕竟是扬尘远去的背影,(希望)才是迎面而来的微笑。
【高考真题】(2012年高考重庆卷)20.请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运用比拟,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排比,语意连贯。(2分)
水,有着很强的可变性:伸长脖子,就变成了江河;站直身子,就变成了喷泉;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敞开胸怀,就变成了大海。
【温馨提示】该题是一道综合试题:从题干“仿照下面的句子……”看是仿写试题;从被仿写句和仿写句之间的关系看,是扩展语句;从题干“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看,该题又是修辞运用。对此,我们要有综合眼光,整体把握题意,努力做到仿写句能扩展画线句(被扩展句),且是比喻性扩展,且扩展的句式为“动词+的+名词+不能+动词”。
“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______, 又如______”这种表达句式,很有思想容量,也是很多人喜欢使用的,尤其是在议论文或者议论性的散文抑或议论性的谈话里常常出现。诸如以下句式: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这就有如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______;______。(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是的,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
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这就有如花朵的终点是凋谢;_________;_________。(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通常是死亡。)
当然,仿写是引导我们去铸炼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要求我们写起文章来都如此“循规蹈矩”。钱钟书笔下的类似文段,不仅透视着思想的深刻,更显现语言的灵巧与智慧。如钱钟书《谈中国诗》中有一句:“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要按照上述试题的句式,就只能说成是:“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这就有如每逢有人讲到‘本店十大特色’之类的商业广告,我们不可轻信。”
我们这样分析,既是要引你欣赏句式的表现力,又是让你明白洞悉句式的实质和底蕴才是高考如此重视仿写的真谛所在。
所谓半命题仿写,就是命题人给定有限的命题范围,让考生自主选择其一作为话题进行扩展仿写。这种试题,要求考生选择迅速,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确定自己的话题,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就一个话题深入思考。这样操作,就将半命题试题转化为命题仿写了。
【高考真题】(2012年高考天津卷)22.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4分)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参考答案】 与王维共赏落日,与马致远沦落天涯。
【温馨提示】这是一道半命题仿写试题,要求选择“我”读某两位作家的感受来写。所填语句还要考虑到能从逻辑上扩展尾句,如果“与李白共攀蜀道”可以算作江南的话,所写语句最好要有塞北。如此才能保证题干中的“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得以在答案中体现。至于题干要求“构成排比”,只要不变句式,很好实现。所以类似的写法很多。诸如与李贺督战雁门,与杜牧游春江南;与沈从文缅怀凤凰,与张承志品味大漠;与老舍茶馆品茗,与汪曾祺云南看云等。
所谓自命题仿写,就是命题人不给定话题,让考生自主选择话题进行扩展仿写。当然,仿写仍有句式、修辞等方面的严格要求。这种试题比较开放,能给每位考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空间。但是,选择什么话题,能不能在最短时间里确定自己的话题,就成为考生的考试能力的表现了。为此,我们最好能在平时有意选择几个话题(态度、习惯、亲情,或坚韧、隐忍、宽容,或人生、事业、家庭,或挑战、竞争、合作,或儿童、少年、青年,或蚂蚁、蜜蜂、翠竹……),进行必要的积累储备和思考,仅从备考层面来说,这不仅为仿写,也为作文打基础。
【高考真题】(2012年高考全国课标卷)17.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参考答案】 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意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意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
底蕴成“目”
所谓底蕴成“目”,就是考生在拟题时可以化用或引用名人名言、古诗词、经典歌词等,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以增强标题的文化底蕴,从而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比如:以“传统”为话题作文。考生可以参考以下示例。
引用或化用名人名言、古诗词等拟题:回归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传统深深深几许/腹有“传统”气自华/失“雅”猛于虎/时尚诚可贵,传统不可抛/莫让流行遮传统/传统时尚应相宜……
运用修辞手法拟题:我和传统有个约会/留住我们的“根”/都是“时尚”惹的祸/传统。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传统与时尚的对话/传统。永不老去/与传统一路前行……
底蕴成“段”
所谓底蕴成“段”。就是考生将众多有关传统文化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具体行文时,可以将这些素材同类叠加或异类叠加,亦可以用诗词将其串联起来。
1.同类叠加
例1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你的歌声若不显出你最独特的嗓音。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庄子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中国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超凡脱俗,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的性情中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一面。作者只有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此例叠加使用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文化素材,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作品与人品”变得真切可感。下笔如有神的背后,必然有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
2.一“线”串“珠”
例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至圣先师孔子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王无罪岁”“民贵君轻”,这是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大思想家孟子教给我们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教给我们的立身之道……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有所启迪。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素养,陶冶我们的情操,更教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也就由此可见一斑了。
对于孔子、孟子等许多传统文化素材,作者没有进行过多的阐释,而是引用其最具代表性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其思想精髓便可见一斑。如此行文,不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而且语言简练。
底蕴成“文”
所谓底蕴成“文”。就是考生仅选取一则有底蕴的素材,将其成文。具体方法可深度解读,可反弹琵琶,可情景再现……
1.深度解读
例3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感知着对方。他在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关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那样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正是庄子的智慧吗?
庄子的智慧,就在这一花一草中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这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么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例3借蝴蝶、老龟之口,展现了庄子的智慧。在对材料的处理上,考生仅选取庄子这一则素材进行解读,不仅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解读出了厚重与新意。
2.反弹琵琶
例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后来,驴被虎“断其喉,尽其肉”,驴可谓死得悲,死得惨!死后还留下个“黔驴技穷”的骂名,又可谓死得冤,死得屈!H本来是拉车推磨的,无车可拉,无磨可推,当然也就无可用,无可用当然也就无法显其能。驴倘若不到黔这无用武之地,那么就不会出现无可用的局面,当然也就不会有被老虎吃掉的厄运。驴到黔是其自觉自愿的吗?非也!柳老先生说得很明白:“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显然,驴的悲剧是好事者造成的,故好事者才是罪魁祸首。人们不追究好事者的责任,却把罪责加在驴的身上。这实在是千古奇冤。所以,黔驴技穷的责任不在驴,而在好事者!
黔驴技穷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喻仅有的一点儿本领早已使完了,再没有别的办法。此例却反弹琵琶,为驴正名。作者从“只有尽其用,方可显其能――英雄要有用武之地”的角度切入,得出了黔驴技穷的责任不在驴。而在好事者,把罪责加在驴的身上实在是千古奇冤的结论。这样处理素材,可谓视角独特。见解新颖。能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自然可以为作文增光添彩。
3.情景再现
例5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的,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因为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地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女子。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着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地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地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呀!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他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那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撑起那个不完整的家。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能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提问技巧必须围绕教学中心设计重点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曲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所创新。富于技巧的课堂提问,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提问技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强化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它在阅读教学中的新授、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巩固知识、拓展智力大有益处。
一、提针对性问题,实现教学目的
成语“有的放矢”,一语道破了针对性的奥秘。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明确难点。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问题,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心所在。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也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这样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难点给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活泼的气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难点呢?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让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这一点。
二、提曲折性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简单问答,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这就是提问的技巧所在,它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这就要求教师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例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并懂得如何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相比的。
三、提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活跃他们的思维,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让知识辐射开。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仅此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惜墨如金。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增删法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学生马上就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做碧水,把竹柏影比做藻荇,再问(2)体会到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通过优化提问,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课堂中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在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时,教师可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一些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一些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可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在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地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不断创新提问,强化阅读效果
在课堂现场以学生的自主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教学互动,从而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例如:教学《故乡》时,在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可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可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从而引出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较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好奇与质疑是创新之源,世事就是在一次次质疑与一个个解答中不断进步和发展。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郭晓静.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关键词:语文;“听”的能力;培养
大家知道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这是对别人应有的尊重和礼貌。人际交往中“听”很重要,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教学又是以听说教学为基础的。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在学生听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如我在讲《白鹅》时,先让学生猜谜语《鹅》,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听”的欲望。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培养其“听”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分步训练:
1 所故事后用图画来表达故事内容,这是为了训练形象记忆。据心理学研究,最简单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2 教师说一段话,然后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两个词概括下来,训练重点词语记忆。这种方法,既练听觉记忆,也练概括能力,这样的训练我们在每节语文课上都可以做,训练的机会很多。
3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让他们听得不盲目。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把听话行为贯穿始终,就能够对他们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理解主要意思。
二、培养学生“听”的礼仪
在全班集体交流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位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位学生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就马上打断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对发言者的不尊重。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礼节。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发言时,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绝不在学生发言时打断学生。教师的“倾听”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控课堂,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说话,潜移默化中,学生会感到倾听是一种礼貌、一种尊重,更是一个人的修养。
三、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听”常以“读”为伴,如教学《去年的树》时,我让学生男女读、分小组读、同桌互相读、分角色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听、领会和理解。学生发言说:他从同学们的读中感受到了小鸟在寻找大树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他听出了保护环境迫在眉睫。这样,课文中要解决的问题在同学们“读”与“听”的互动中迎刃而解。
总之,“听”作为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培养,训练“听”的途径需要我们去探究。
(作者单位山西省曲沃县实验小学)
竖起大拇指/王艳琴
最初想写这个题目,缘于一次周末的自学考试监考。记得当时有四堂考试,第一堂有两位老师迟到了,校长当即批评了他们,杀一儆百,当然后面几堂大家都早早来到考点,但当我们正襟危坐,期待着领导的赞许或表扬时,校长只是扫视了一圈,发现人都按时到齐,连点名都省略了。当然,不迟到是我们理所应该做到的,但心里还是难免产生了些许的失落,就是这件纤尘小事,却在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些感悟,并由此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教学。
上课时,我总认为学生坐得端正,听讲认真,作业整齐都是应该的,平时对上课做小动作、作业不完成的同学关注过多,对好学生却熟视无睹,他们的心灵是否也有一点失落呢?后来的一件事使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是去年的国庆前夕,学校组织教职工大合唱,当时第三首歌难度较大,练习时,唱了几遍,效果都不太理想,这时,唱完一遍后,指挥老师有力地竖起了两个大拇指,并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尽管当时已经站得双腿僵硬,两脚发麻,但我们都不禁为之一振,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就连平时唱歌跑调、五音不全的我也不由得大声吼了起来。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呢?在平时,我们对待学生,何不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赞许,少一点责备呢?从此,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态度,多看同学们的长处、优点,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也及时肯定、表扬,还可以进行全班性的表扬,如:“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这节课很高兴。”后来,我发现同学们的积极性、自觉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师生关系也融洽了。陈思翔主动补写作业交到办公室;沈柱、李博、翟佳元这些差生一下课都围到我身边来说东道西,表现很活跃。有一次,在默写《敕勒歌》时,翟佳元没有过关,那天,他正好请假,当念到他的名字时,李博、鲍安鹏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替他写,我替他写。”我知道他们是想表现自己,就说:“好,你俩到黑板上来写。”他们到黑板上都默写对了,我当即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并及时表扬了他们:“你们今天表现得都很好,翟佳元明天来后;你俩负责检查并督促他过关。”第二天,李博在楼道碰到我就说:“老师,我检查了翟佳元,他还没背会。”我从他的眼里读出了得意和期待,于是进一步鼓励他:“再督促,争取让他今天一天内背会。”他头点得像鸡啄米,高兴地跑开了,此后我发现他上课听课、记笔记更认真了,读课文时声音也洪亮多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并且他还得出结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表扬、激励的重要性。而我认为表扬、激励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竖起大拇指。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说:“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后进生,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称作欠优生,他们是迟开的花朵,而每一朵花都有它开放的理由,作为园丁的我们,又何不多为这样的花朵培植一块成长的沃土,让他们多一次开放的机会呢?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些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可能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或者劳动积极,搞卫生认真等等。作为老师,不仅要发现他们的这些闪光点,更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前进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如,参加学校体育队,办墙报或板报,参加兴趣小组,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一种荣誉感,品尝成功的喜悦,产生追求成功,追求发展的意识,激发其努力上进的自信心。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他《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讲到鼓励更容易让人成功时,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40多岁的人,要重新学习中断了20年的跳舞,但他请的第一位老师告诉他,必须忘掉过去的一切,重新开始。由于灰心,没有动力,所以没有几天他便放弃了。第二位老师告诉他跳舞的姿势或许有点陈旧,但基本功还不错,并不断鼓励他:“你有天生的韵律感觉。”“你真是天生的一位跳舞专家。”最后他终于学有所成。由此可见,激励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而找的一次不经意的失误也印证了这一点。
那是一次检查课文背诵,我指定几个优秀的同学负责检查几个差生,把刘婕的名字叫成了杨澜。当天下午,在我指定的四个同学中,杨谰是第一个到办公室向我汇报检查隋况的人。第二天上课时,我欣喜地发现,这个上课从不主动发言的孩子,4竟自信地举起了她的手。在前几天以“幸福”为话题作文时,她的《幸福的七分裤》又被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一年多来,我第一次见到这个羞涩的小姑娘的笑脸,由此,我更加坚信:我们的学生是多么需要老师的肯定与赞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