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问题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 教学
然而,当前的物理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接受式、被动式学习为主,采取灌输和接受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不能快速培养出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质量的需求。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应当不改变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应该转换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放在问题的中心位置,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其中构建问题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内涵及问题教学现状
“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是问题的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借鉴科研探究所采取的途径,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的解决问题的三大主要步骤过程中不断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最终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当前对于物理问题教学模式具体的构建和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步骤。由物理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物理教师在提出课堂设计后,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科学认知活动;课堂教学结束,教师进行总结。
当前,不少学校的物理问题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主观意识过强,代替学生的全过程思考;问题的设置未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还不够科学显得比较空泛;问题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教师讲的很多,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被压缩。这些不足都会影响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构建“问题教学模式”探索高中物理教学方案实施的一些建议
2.1 要求学生课堂提前预习和报告,以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先进行教材阅读,预习过程中及时记录重要的物理概念和重要的观点;理出不理解和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完成课后的习题,标注疑难题目,并说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对于复习课,应该通过表格或属树形图的方式理清章节内容及内容的间的联系;对于涉及课外的问题,应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和参考书,并提问,阐述初步的理解和看法。
2.2 教师对预习报告进行批改和分析,以发现当成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预习报告的制度下,应该认真批改,发现和记录学生的原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备案;教师应剔除学生预习报告形式的干扰,寻找共性问题,把握学生问题提出和理解思维。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针对性,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的成效。
如在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二章《能的转化与守恒》的关于“动量”知识点对学生来说,理解还是会有难度,很多学习不理解现有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已经可以把物体运动的情况描述的足够清楚了,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因此教师从预习报告发现问题后,认识到学生缺乏对“动量”概念的感性认识,所以理解上比较困难,并且容易忘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做好与“动量”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复习。
2.3 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问题不同来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方式
首先,采取诱导型教学方式,应考虑学生的实际经验,注重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诱导学生发问。如不少学生对高中物理必修一中《运动部分》的布朗运动预习时,对课本介绍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推理提出疑问,对与这类锻炼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联系实际猜想花粉运动产生的原因,诱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后,教师再结合现有的条件来否定学生不正确的猜想,以让学生明白物理科学知识的探索总是在错误和纠正的循环运动中实现。
其次,可以采取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牛顿运动定律部分》多安排课时,教师可以设置挑战“牛顿运动定律”的预习题,请学生参与其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不满足牛顿运动定律的例子。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再次,采用探究合作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如高中物理必修一的《运动部分》中关于物体作曲线运动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方向的确定;合外力、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轨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教师可以将4-5个学生安排成一组,由学生先进行讨论,再发言,最后有教师进行总结。
2.4 课堂教学结束应不断总结和反思
教师在教授结束后,安排对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教师可以将这一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又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的讲义引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课下的复习和深入分析探索。对于考试的情况反馈,可以设计专用的订正表,要求学生对自己考试出错的题目进行分析,说明出错原因。这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反馈,帮助教师和学生不断总结和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持续改进。
三、小结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有所突破,构建“问题教学模式”探索高中物理教学方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勇于不断探索和钻研,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中获取知识,夯实物理基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窦宝玲. 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激励方法
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仅有完整的科学体系,而且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是科学技术创新和革命的动力和源泉。高中物理是物理学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学生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中物理涉及力学、运动学、电学、磁学以及原子等方方面面比较抽象,使得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觉得物理太难、物理枯燥无味,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理想,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好和掌握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兴趣成为学好高中物理的关键。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大多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主动性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2.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法使得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的内容,只知表面的内容却不懂得物理学习是不断记忆和理解的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时往往还进行着反复的机械记忆,单纯的思维记忆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全方面学习和发展。
3.学习观念没有转变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有着较大的跨度,是从表面现象的理解到内在本质的转变,很多学生没有从初中物理学习观念中转变过来,认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一样,因此不能对高中的知识点完全理解和掌握。
4.习惯的恶性循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基础,目前高中物理学习差的人往往都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下课不认真复习、平时学习一知半解等坏习惯。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往往是学生成绩下滑的开始。
二、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方法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应从教师、学生以及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1.从教师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人格魅力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教学和引导教学的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高中物理教学中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知识点的重要性,构建起整体的物理教学体系和知识点框架,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难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良好的教学艺术可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热情和活跃,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让学生在一个清醒和舒适的教学环境中求知和学习。比如教师在教学语言上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师“读课本”,让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更有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变成一门艺术;当然影响学生学习的不仅仅只有教学艺术,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可以激励和鼓舞学生。大部分学生小时候都评价教师“好与坏”,喜欢学习自己喜欢教师的课程,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会产生厌学心理,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高中的物理课堂也是这样。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应该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在学生犯错误时找合适的时间、地点,用合适的口吻去批评和提醒,做到“以德服人”,成为一个让学生从心里尊敬和敬佩的人民教师,从而让学生在上课时本着对教师尊敬和爱戴的心理去学习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2.从学生方面激励学生学习高中物理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有难度的知识点变得透彻。首先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更加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从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开始,最终去完成大目标。其次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在课前应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多都有点抽象,若不能提前对其有所了解,在课堂上遇到新概念的时候会花掉大量的时间。第三,由于高中物理的知识具有递推性和联系。对一章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就会导致其他章的学习出现问题,所以学生也应在课后对课上的内容进行总结,把课上的难点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理解,不给学习留下“尾巴”。本文就高中物理教育中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就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方法展开一系列探讨和分析。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作者:童玉刚 单位: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
1 高中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发现学生感觉物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教材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1.1 教材因素
(1)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或者要求定性和定量并举.
初中教材大纲只要求初步了解,较少涉及定量研究,描述上也不是要求很准确,只需要将物理知识放入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感受对照就可搞定.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或者要求定性和定量并举,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例如在“力与运动关系”这一问题上,初中物理只要求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至于“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为什么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定量关系如何……”初中物理课本中没讲也不做任何要求,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必须扎实掌握.
(2)知识结构化增强,内容增加而课时减少.
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线索,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但课时大为减少,要求老师高效、精心组织上好每节课,可很多老师不能与时俱进“穿新鞋走老路”使得学生学得是懂非懂.
(3)学科间知识综合性增强
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加深了学习难度,如分析物理计算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如高一物理上学期学习速度图象中用到的斜率概念在高一下学期才能学到,学习力的分解用到的三角函数也要到高一下学期数学教材中才能学到;理解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用到极限的概念在高三才学;这种学科间横向联系的失调,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的难度.
(4)物理学科能力要求提高
在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科学的表达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1.2 心理因素
(1)思维方式不适应
初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一般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提出问题,或者由实验得出结论,是以“直观形象化教学”为主,即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实验中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认识过程基本上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规律.而高中物理大量的教学要求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的,是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其中有些无法借助直观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结果,学习程序未必都遵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必要时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规律.对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方式,高一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会感到物理难学.
(2)学习方法不适应
由于高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教材知识间联系紧密,步步深入,因此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随着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单纯的“听”,机械的“记”,死记硬背的“练”,是不能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的.多数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课外阅读及实验观察的习惯.到高中,有些学生仍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物理,有的不预习,不复习,不看书,下了课就做作业;还有的到外找题做,却不及时总结,时间花了不少,却收效甚微.因为初中物理课程对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并记忆的较多,推理、论证方面要求较少,而高中物理学习则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不仅要理解,还要能灵活应用.如果学生仅能背诵概念、定律,而不理解,则不能灵活运用,也难以真正掌握.另外,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比较通俗,学生易看懂,易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较严谨,学生有时能够读通文字,甚至背诵,但并不代表已经理解其内涵,可见理解教材是一大难关.
(3)课前预习、课上听课积极参与、课后强化、章末复习和梯度强化才到章末检测或月考不对接.俗话说“跳一跳,桃李到”和“学有所用”,前面学的东西在课后练习、章末检测或月考中没有相关的、难度适中的题体现而者出得太难,学生几经努力还是得十几不到二十分,几次下来觉得学不好物理彻底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彻底放弃.
1.3 社会因素
家长和社会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学校将学生成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唯一指标,于是有些高一教师不根据学生实际,盲目地将教学内容加深加难,在初始阶段就要求学生一律达到高考水平违背教学规律,一口吃一个胖子,这种深、难、急的教学要求,严重阻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 帮助学生学习的策略
经过我们近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取得的效果来看,新课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我们新时代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整体规划时时高效,注重每一个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俗话说“细节决定成功,点滴铸造辉煌”.
首先:要树造班级灵魂,培养班级文化氛围,组建强有力的班集体,同时将班分成“Aa Bb Cc……”分组帮扶模式.这样有组织有规划的小组在平常上课便于小组学习讨论共同完成导学案,上实验课时便于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容易培养竞争意识:小组与小组竞争,组内成员竞争,组与组的领军人物间的竞争,强化领军人物对组内帮扶力度更大同时提升领军人物自身能力站在出题者的高度来看题,在以后见到同种类型的题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一目了然.
其次:制作导学案――上课一条龙
导学案分为六个板块:课前思考、课上关注、课堂练习课堂强化、章末复习、梯度强化和单元检测.六个板块环环相扣.
课前思考,让学生先思考课堂上要讲的重要问题将知识前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书上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握重要知识点,搞清方向.
课上关注,将本节课要讲的重要内容给以指明,让学生知道哪些是重点,力求把这些知识点搞清楚.
课堂练习、让学生讲课前思考的问题弄清楚试着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强化,精选代表前面所讲知识点的好题,巩固强化前面所讲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把所讲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梯度强化,由于新课程的改版,系统性理论性增强,内容增多而课时减少,这就要求老师高效,我们经过两年的探索,发现要弱化一课一练,在章末复习和章末检测之间要做一个过渡――梯度强化.才能在后面的章末检测有所面熟正常发挥.[HJ1.3mm]
单元检测,必须精选代表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的好题组卷,使学生从“题海”跳出来,题要结合新课标和课本重新编写,难度有梯度这样有助于检测学生对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的把握,同时给老师正确的反馈,加强对学生难于弄清的知识点重复反复强化.
上面六个板块要统筹规划,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一个环节把握不好就可能全盘皆输.
再次:要求老师与时俱进,在要求学生有一碗水时要求老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源水,终身学习从横向和纵向剖析自己,从横向和纵向剖析教材,从横向和纵向剖析学生.对书本单元知识进行定位,对每一节课进行定位,精心组织课堂同时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和调整.
2.1 寻找初高中知识的连接点,填补空白点
(1)寻找初高中知识间的连接点
高中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其内容,知道初中阶段学生学过哪些知识.例如高中学习《物体的平衡》的连接点就是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知识,即在学习三力平衡问题时可应用力的等效方法――力的合成的知识将其转化为二力平衡问题来处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2)填补数学知识的空白点
现行的高一数学必修教材与物理必修教材衔接明显不当,这样就导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及熟练程度跟不上物理的需要,形成知识应用的空白点,所以教师应对所需数学知识作必要的讲解.例如,在讲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时,要讲解极限概念等;在讲开普勒定律时要补充椭圆的知识;在讲力的分解和合成时,要讲解三角函数知识;在讲解图象直线的倾斜程度时要补充斜率的概念.
2.2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
(1)采用“梯度式”进程,降低知识台阶
所谓“梯度式”进程是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各阶段的教学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能一步求成.首先应打好基础,然后再滚动提高,使教学难点分散,后移,有利于降低教学的梯度.
(2)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这为学生进行物理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2.3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逐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要让学生懂得高中的学习应处于主动状态,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多分析、作业要独立的“四步法”,在每单元结束时要进行单元知识的整理、归纳、总结、应用的“四步法”.
重视知识的理解,逐步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在引人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
2.4 重视学习信息反馈,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物理;应用
新课标对高中物理课程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培养目标,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正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该种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化。因此,对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物理是高中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基础性学科,物理课程不仅将学生对物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作为主要培养目标,也将学生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更加重要的培养目标,并且注重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养成。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其课堂主体地位并未得到体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限制,使学生的学习十分消极与机械,使得物理教学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对人才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人才的合作能力,这是因为一项复杂工作的完成,往往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因此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言,特别注重人才合作精神及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而高中物理教学正以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因此高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意义重大。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学有观点指出,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认知行为以及情感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可使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之间进行深度交流,能够使彼此间的距离被拉近。经课堂实践表明,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交流与沟通的强化,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互相帮助与支持,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加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合作学习在课前复习阶段的应用分析
学生需要通过课前复习加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课前复习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过渡,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点的衔接。所以,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新课教学前落实好上节课知识的复习。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复习阶段,凭此进行知识点的回顾,这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课前复习方式,其具有以下优势,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教学前的复习中即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具体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将学生分成适当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提问,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由于该节新课的内容和之前知识点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或者说就是牛顿三大定律的应用,所以必须确保学生对所学力学原理具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好的表现。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复习,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及发展,并且也有不少学生被忽略,从而拉低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用于学生课前知识点复习,教师可让所有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点的回顾,然后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对学生进行考察,从而确保所有学生均能参与到课前复习这一过程中,并且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活跃,提问以及回答问题也将更加积极,复习的知识将更加全面,对学生复习效果的提升产生有利的影响。
(二)合作学习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新课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并且也对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由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索,而教师应当做好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以及整体知识框架的把握。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以及探讨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并且这一过程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使学生巩固对知识的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判断力以及逻辑力的培养。教师首先向学生进行关于单摆基础知识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演示关于摆的实验,在对单摆运动周期的影响因素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鼓励学生就单摆周期和摆球质量、振幅以及摆长的关系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探讨得出的结果以及实验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给出单摆周期和其他因素无关,但是和摆长成正相关的结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摆运动周期的规律以及影响单摆运动周期的因素,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也将更加活跃。
(三)合作学习在课内巩固阶段的应用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后练习的开展同样不容忽视,这也是保证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确保学生的新知识点得到及时有效的巩固,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然而,学生个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存在区别,所以为了确保学生整体掌握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生知识巩固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凭借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内巩固阶段的应用,使学生的新课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巩固。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用于课内巩固,能够使学生个体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方面使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更加顺利,也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进步和发展。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过程中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确保各组学生的整体水平差异不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开展课内练习的过程中让各组学生一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使学生的优点得到体现,从而凭借小组合作方式带动全班知识掌握得到提高。
(四)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合作学习在各种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分组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全面,需要对各个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分析,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最有效的提高。其次,需要制定严谨的合作要求,使学生对时间的利用更加合理有效。并且,制定的合作要求中可以要求成绩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而使成绩较差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促使小组合作的整体效果得到提高,并且总评小组的综合学习情况,凭此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注重团队合作以及小组竞争。再次,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并且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述,教师对学生及其观点给予尊重,同时给予学生时间上和空间上足够的自由,激励学生,使物理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加理想。最后,注意凸显合作学习的本质,也就是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促使合作学习的作用得到发挥,凭借小组讨论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全体参与。
四结语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教师应促使合作学习的优势及作用得到发挥,通过合作讨论活动的开展,使所有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凭借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促使合作学习的本质得到凸显,并且促使学生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同时让高中物理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陈鑫理 单位:湖南省衡阳市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渠建军.基于“问题设计”开展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贾圣芳.高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61.
[3]陈文.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高中数理化,2016,16:38.
[4]朱惠忠.分层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6,07:147-148.
[5]俞家平.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177-178.
[关键词]备考策略复习方向考试真题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66
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我国高中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有利于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制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备考策略,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也有利于深化新课程的实施。如何备考,下面就总结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克服畏难心理,明确奋斗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物理很难学好,以致产生了厌学心理,这有自身的原因,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也有外在的原因,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班级班风的影响,特别是现在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丰富,学生更是沉迷于手机当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此外,这也和高中物理的特点有关,高中物理和初中的相比,知识点多,综合分析计算量大,更注重抽象思维,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而且教师在授课中增大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更是难以接受,实际上学业水平考试并没有要求这么高,过度拔高让大多数学生更难以适应高中物理学习,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要克服这一畏难心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的意义,生活中处处都用到物理知识,如人走路靠的是人与地面间的摩擦,手机的使用和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有关,避雷针利用了尖端放电原理,复印机利用了静电的吸附作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在教学中设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创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等,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
二、认真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方向
《考试说明》是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的指导用书,它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领会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为复习指明方向,提高复习效率,少走弯路。对于如何研究《考试说明》,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研究“考试内容”,明确考点及其相应的能力要求,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考试要求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水平层次。例如“质点”这一考点,属于“了解”的层次,在复习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质点”这一概念,然后再举一些例子来判断是否能把物体视为质点;“牛顿第三定律”这一考点,属于“认识”的层次,在复习中就要求学生回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考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在复习中就可先让学生回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并举出例子来让学生分析和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属于“应用”的层次,在复习中可先回忆相应的规律,再举一些较为复杂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和计算,以提高应用能力
其次,研究“试卷结构”,明确题型有哪些,各题型的题量有多少及相应的分值是多少;考试模块有哪些,相应的模块分值是多少,如2013年的《考试说明》中,《物理1(必修)》分值为43分,《物理2(必修)》分值为40分,《物理(选修1―1)》或《物理(选修3―1)》分值为17分;试题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赋分比例是多少,如2013年,这一比例为7∶2∶1;考试内容的比例是多少。研究“试卷结构”,对把握复习的侧重点都有很好的帮助。
还有,研究“题型示例”,“题型示例”中的例题具有典型性,是考试内容和命题原则等的具体表现,通过学习和研究“题型示例”,明确各道例题中考查了哪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以什么题型出现的,属于什么层次的要求,是怎么样分析解答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就能牢牢把握复习的方向,为指导学生复习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考试真题,提高应试能力
研究考试真题,能对试题的难易程度有一个切实的感受,可以了解试题中考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没有考,如2013年试题(以下均以该试题为例)实验探究部分,就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是进行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的辅助和基础,同时也是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类不同层次考试的热点内容,该实验可单独成题进行考查,也可与测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实验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实验之一。在旧版教材中本实验的定位是:通过利用特定实验方案和器材,动手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注重知识再现,强调知识传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虽能做到亲自操作,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多数学生以机械操作为主,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益处不大。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中小学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切实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探究过程,感受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新课改实验教材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要求通过科学合理设计实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针对猜想与假设合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并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等一系列环节,在这诸多的环节中尤以实验的设计环节最难突破,让学生倍感压力。本文主要针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提供的参考案例二“重物牵引法”,结合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师如何通过“四步法”引导学生突破“重物牵引法”实验方案设计的障碍,实现有效教学。
四步突破“重物牵引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思维障碍的具体操作如下。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学时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指导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规律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2).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教学手段;激励性教学评价
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指的是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具体而言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45分钟),教师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与精力,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那么,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保证高效课堂的实现呢?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教师一贯采用传统教具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而高中物理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特点,如果仅靠教师口头语言的传授和传统教具粉笔在黑板上的写写画画,某些物理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长时间下去,学生就会因为学不会而对物理产生极为强烈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开始出现在各学校的实际教学中,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喜爱。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的特点,它可以将物理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一方面渲染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必修2第五章第8节《机械能的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时,因为机械能是一个极为抽象和细微的物理概念,如果仅靠书面文字的描述和我们口头语言的讲述,学生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因此,我就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涉及到机械能的图片介绍和录像资料,如,钱塘江大潮、泥石流等,这样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就对机械能的概念有了清晰、正确的认识,而且因为同时调动了学生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所以,物理知识是与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物理理论知识与人们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以体现物理学科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然而,在高中物理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物理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根本无法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导致学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学不好,并对物理产生畏难和恐惧心理,实际上,这正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结果。而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更加强调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物理知识以学生熟悉的、亲切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欲,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选修1第四章第三节《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这部分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就给学生讲解这节内容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对学生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磁波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无线电通讯或是航空、航天中的通信联系灯光,都离不开电磁波,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主持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记者通过同步通信卫星通话、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进行通话联系等,这些都涉及无线电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无线电波是怎么发射和接受的?学生明显对这个话题充满了好奇,并齐声回答:“想!”这样,我们就将生活中所涉及的物理现象转化成了物理问题,既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运用物理视角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三、重视激励性教学评价,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所谓激励性教学评价,指的是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并且尽量使用鼓励性质的语言,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欣赏和鼓舞,而且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即将高考的压力,他们更加需要来自外部力量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以促使他们继续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跟学生进行一些学习上的交流和互动,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如:“你对这道题的思考角度很独特,老师都没想到呢。”“不错,可以当作标准答案了,来,大家鼓鼓掌!”“没关系,虽然方法不如其他同学的简便,但是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气!”等等,或者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温暖的微笑,都能向学生传递出我们对他们的欣赏和赞美之意,从而使学生慢慢克服心里对物理的畏难、恐惧心理,并慢慢走入课堂,逐渐树立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总之,高效物理课堂并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跟风之举,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以创新研究出更多可以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高中物理课堂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1]张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
[2]张向红.优化教学策略,推进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创建[J].考试:教研版,2012(01).
关键词:高中物理;抽象思维;思维障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47-01
在当前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通过对教学方式的不断设计与完善,能够使学生有效扩大其知识层面,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今后更难的物理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以此提高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光学”教学中,首先要精心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比如,“同学们,在你们平时生活中,哪些地方会出现透镜成像,而你们所看到的透镜成像又是怎样形成的?”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共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用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区分虚像与实像,依照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点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凸透镜与蜡烛的变化导致的成像变化及其变化规律。不仅如此,还要指导学生对一倍与两倍焦距的附近进行反复观察,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二倍焦距是缩小或放大实像的一个分界点,焦点是虚像与实像的分界点等。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反复观察,以及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就能够依照文本知识与自己对实验的理解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而且还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分析能力及观察能力有效提高。在物理教学中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利于学生在思考知识难点时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这样自然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的能力。
二、应用实验教学,突破学生思维障碍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课本会设置很多实验让教师进行演示,这些实验的演示对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些能将学生的固定思维进行重建,有些能证实课本当中所论述的知识,有的则能引起学生思考,而这些演示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将情景教学导入实验之中。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学生们的青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压强”一课,教师在对“压强”进行讲解时,可进行一个瓶吞蛋的实验。可以魔术方式来进行:教师拿出一个去壳的熟鸡蛋及广口瓶,保证鸡蛋的直径略大于瓶子直径,然后用鸡蛋盖住瓶口。这时候,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来思考:“如果不将鸡蛋用手挤压进瓶子,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可以将鸡蛋挤压进瓶子?”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将标准量的热水向瓶中导入,之后轻柔地摇晃瓶子,再将水倒出来,接着将鸡蛋迅速地放置在广口瓶瓶口处。这时,就需要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观察,然后会发现鸡蛋正被瓶子一点点地吞进去。学生对此神奇的现象非常兴奋,渴望知道其中的科学原理,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实验教学法最大的应用价值,就是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突破思维障碍,将之前书本知识中无法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掌握,同时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思维障碍突破能力
一般来说,在物理实验设备中较为常用的是打点计时器。首先,教师将打点计时器以及重物进行连接,在打点计时器启动的同时,使重物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而纸带在通过打点计时器的时候将针孔留下。因为物体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时,其速度一般是越来越快的,打点计时器一般都是等时打孔,因此,针孔在纸带上的距离自然是越来越大。这个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可让他们对速度变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此更加明确加速度的存在。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亲自动手实验所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因为不管教师讲解多少次,都不如自己亲自进行实验来得好,至少在认知上是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应用实验的方式来进行验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近距离观察与感受,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在动手做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有效突破,并且还能深入了解知识重点,充分掌握物理知识。
四、结束语
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的必修科目,也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物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学生必须将这门学科学好,提高自身的物理水平。对此,教师应该将问题教学充分融入高中物理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行突破思维障碍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荆宝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提高物理总复习教学效率[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2]刘晓晴.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的即时思维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高中物理对很大部分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对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影响较大.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讲究所谓的“人人平等”会使物理学习中的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上的具体情况分成不同的等级,再根据每个等级的理解能力、学习水平进行相关的教学,这是类似因材施教的的教学方式.以下是对分层教学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几个要点的分析.
1 按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
在高中阶段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更容易出现极端分化的现象,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情况作为分层的依据,而不仅仅从测试、考试成绩出发去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将学生平时在课堂的听课表现、问题讨论的参与和解决的表现、课后习题完成表现以及平时的测试和期中期末等考试的成绩综合起来做为学生分层的依据.只有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层,才能有效地展开分层教学.在综合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可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在物理学科方面学习、理解均比较吃力的基础层,第二层为在物理学科方面学习、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平时表现良好,但是在面临难度较大的物理问题前没有进一步探究的精神和能力,这一层为中等层,通常是每个班级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层级.第三层为在物理学科方面基础十分牢固,平时表现突出,对于物理学科中的难题喜欢钻研的能力层,这一层级的学生数量与基础层都是占班级人数比例较少的一层,一般只占全班人数四分之一甚至更少.
2 制定符合每个层级的学习目标
制定符合每个层级学生的目标即将教学、学习的目标分层,这样可以使每个层级的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更好地达到目标,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会分为基础知识需要学生掌握,也有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每个层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和理解能力等具体情况制定相符合的目标,如对基础层学生要求掌握基础的知识,能够简单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中等层的学生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能力层的学生要求不仅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以及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还要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挑战含有重点、难点知识的题型.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1中的《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制定符合各个层级的学习目标.基础层学生要掌握位移、速度等相关的概念和公式,并且能够看打点计时器和运用相关知识计算简单的物理问题.中等层要在基础层的目标基础上能够更加熟练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时间和位移的相关物理问题.能力层要在中等生的目标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使用描点法将物体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象描述出来并获取相关的物理信息.
3 教学过程要层级化
因为每个层级的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展开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的目标.将教学过程分层可以简化每个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可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信心.比如在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中《摩擦力》这一课的教学中,可分成3个阶段的教学,首先在第一阶段是基础的概念和理论的解析和渗透,这一阶段要充分考虑基础层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比较仔细的讲解,这对打好基础层学生的基础知识十分的重要.第二阶段通过实验演示进行教学,第二阶段采取实验演示的教学方式,这一阶段更侧重于中层和能力层学生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是在实验演示过程针对能力层的学生渗透物理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去总结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与规律.
4 课后练习的布置要分层
课后的练习是巩固知识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每位学生的习题量和习题难度一样的话,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层的学生负担会比较重.因此对课后练习的布置实施分层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相关的课程教学结束之后针对知识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将习题分为1~5个星级,1~2星级为基础知识题,难度等级低,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3~4星级为中等难度的提高型习题,要求中层与能力层的学生要完成,基础层的学生可以进行尝试.5星级为难度较高的综合性习题,可以让能力层的学生尽量完成,中层学生进行尝试.通过将习题分层可以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较轻松地完成习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高中物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难度较高,而且课程的进度比初中更快,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两端分化的现象,有些学生可能因为一时的困惑而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一落千里.分层教学可以避免班级中学习物理较吃力的学生听不懂、学习物理很轻松的学生感到课程进展慢等现象的出现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层教学主要有对学生进行分层,对目标分层,将教学过程分层,将课后练习分层等几个分层的要点,在分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结合每个层次的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并且注意培养基础层和中层学生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不断地发展进步.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情境;合作学习小组
本文就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问题提出几点见解和意见,望能给其他物理教育工作者一些帮助和启示。
一、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奠定自主学习的基础
预习是学生听好课、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前提。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熟知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也能从中发现问题、知晓重点,从而在听课过程中依据自身状况有针对性地听,进而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且高中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通过预习,他们可以使自己遇到的基本问题得到解决,并促使本身的学习精神、学习热情、探究兴趣等得到培养和提升。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对预习环节给予高度重视,并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习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奠定自主学习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时,我们就可为学生制定出以下导学提纲:(一)知识准备: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当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时,_____,用数字式子表示就是:a F。(2)当保持物体受力不变时,_____,用数字式子表示就是:a 1/m。(二)教材助读: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怎样的?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表达式中的F指什么?(三)预习自测(即几道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题目)。这样,我通过为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案,既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也帮助学生奠定了自主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以往的高中物理课堂,过于平铺直叙、过于简单直接,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物理教学效果自然也是处于不理想状态。因此,我们应改变这种平淡、无涟漪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一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如,我们可以在教授物理知识点之前,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动机。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按照牛顿第三定律,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在拔河比赛中,双方的力也是相互的,而且大小相等,那为什么还会有胜出的一方,应该是不分胜负才对呀?这是不是违背了牛顿第三定律?还有,假如让我们班最强壮的一名男生穿着溜冰鞋与一名瘦弱的女同学进行拔河比赛,这位女同学会赢吗?”如此生动、有趣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也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有利于促进他们新知识的增长。这样,我通过为学生创设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动机。
三、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合作学习,即以群体为学习单位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开拓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可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给他们布置相关的合作学习思考内容,然后让他们通过自主研究、分析、探索,总结出物理学习理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搜索、分析和归纳能力。
比如,在学习《超重与失重》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并让学生有一个清晰、深入的理解,我们就可将班里学生三人分为一组,每一组发一个弹簧秤和钩码,要求学生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下端,然后仔细观察以下状态下弹簧秤示数的变化: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时、缓缓下降时、突然上升时、突然下降时,并将结果填在一个表格内。当然,在进行这一实验探究时,组内成员要进行合理分工,如一人操作、一人观察、一人记录。这样,我通过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对它们有了深入、清晰的理解。
以上即为我个人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意见,在此作此阐述,权当抛砖引玉。
全面启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之后,新课程理念不断地被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从教学质量年、教学管理年到教学效益年等措施的制订,从学洋思模式、学杜郎口模式到教学高效模式的实施,都是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与技能,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但是,目前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不少低效的教学行为,例:教师费了很长时间的精心备课,由于忽略了备学情,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当堂完成等。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大家谈谈如何走出物理课堂低效教学的现象及对策。
一、常用简单的问题替代教学过程
在新课改中。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探究课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很强,如何提问是关键,但不恰当的提问根本就无法做到学生思维的启迪、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比如:很多根本就没有思维力度的“对吗?是吗?好吗?”等小问题;“你的看法如何?这种题型的思考”等大而空洞的问题。老师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的次数过多――这反映了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的无效、低效,要么搞得课堂活跃,但缺少深度,要么课堂很生硬,空空而谈。形如嚼蜡。对新课的提问,一般用承上启下的问题设置。也可以创设必要的物理情境,然后提问、思考。比如:我们在进行“变速直线运动”这节新课的时候。教师复习直线运动,提问: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所有的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呢?引起这样的思考,然后做实验,很自然地就引入新课。
二、例题的随意选择,拓展练习脱离学情
教学模式中的精讲一般都以知识点和例题的形式出现。内容的巩固需要一定的例题加以辅助,再通过一系列的拓展,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例题的选择以及拓展,教师完全是为了凑题,为了更多的讲解,出现了好多不必要出现的例题,比如讲解第一章“加速度”这节时,都用到了第二章匀变速运动的相关知识,一提而过,起不到作用,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例题的选择,应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还要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点拨,精讲点拨到位但不能越位,要把握好度。讲题时老师读题快,学生还没深入地了解题意,老师就开始进行讲解――这是教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不了解而导致的无效、低效教学。
三、物理知识的直接给出,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
对于探究的课堂,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或者用探究实验得到的知识点。教师要为学生的互动探究提供方法指导,营造质疑、探究的过程。教师要把知识点得出的过程适当地展现给学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不能以一两句话就交给了学生。比如在高中物理必修I课本中有“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节,课程的安排是在牛顿第二定律之前教授的,教参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实质,有的教师提前上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而后的探究,是在已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失去了探究的实质性内容。再者是历史物理学家认识某一规律时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这些得把当时的情景重现,让学生体会其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的认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强化相关的知识点,物理必修I中的“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选修3-1中“库伦定律”“电流的磁效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等章节,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想象能力,还要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四、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升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实现课堂的统一模式到多种变化,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不能被原有的习惯所操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以教师总结提升日常教学中的有效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教学习惯。
1 当下高中物理课堂提问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考,而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提问的这一根本目的,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所提出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到无法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要么太难,使得学生无处着手.很多时候,教师问题的提出只是为了引领自己的教学活动,没有和学生形成积极的互动,因此自问自答,提问的过程也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失去了本该具有的效用.
2 有效提问的基本特点
有效的提问应该是怎样的呢?有效的提问应该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的内容应该放在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的边缘地带,以引而不发地姿态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已有认知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进而实现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问的时机要恰当,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适时地提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收敛心神,集中注意力.此外,有效的提问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兼顾到学生个体水平上的差异.
3 优化提问的基本策略
物理教师要实现提问方式的优化,就必须从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所在,结合以下几项策略提升提问的质量.
3.1 挖掘物理实质进行情境式提问
物理知识和规律是通过各种物理现象总结出来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创设情境,将相关物理图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引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背景下,开始对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更为真实地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
例如,将介绍“超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整个情境可以由提问逐渐铺陈开来.教师问:在乘坐电梯上楼时,电梯刚刚开始启动的时候,你有过一些奇怪的感觉吗?部分学生会说有,可能也有部分同学因为平常缺乏观察,有点不知所云.教师不应就此打住,而应继续通过提问来引起他们的回忆:电梯启动时,你的腿部有没有什么感觉?有没有感觉到腿有点重?这时同学基本都能回想起这一感觉.教师继续发问:腿部的感觉源于腿部的受力,当时人体所受外力有哪些?学生答:这就要进行受力分析了,可分析出,应该有重力和电梯地板提供的支持力.教师继续问:相比于电梯启动前,这两个有无改变?学生分析:重力肯定不变,支持力…….此刻,学生认知水平的[HJ1.15mm]差别必然导致对问题解析的速度,教师应该给予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对节奏较慢的同学,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提问.就这样,通过一系列问题,学生又一次对结合运动状态来进行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进行了体验,同时也自我探究出了超重现象的本质原因.
3.2 对物理问题进行分解式提问
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当某些物理问题交给学生来进行探究时,有部分同学感到无处下手,此时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成凸显层次感的子问题,让这些层次分明的子问题引导着学生由浅入深地对问题进行探究,而且这些子问题也成为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支架.
例如,对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中有关“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先演示这样的实验:用力推动原本静止在地面上的小车;之后将小车翻转过来,用力推小车.演示完毕后,教师提问一串串问题:哪位同学能将刚才老师演示的现象描述一下?对应有关现象,你有什么看法?玩具小车前后两次运动位移大小的差别说明了什么?如果将小车放在气垫导轨上,你来猜想一下,小车的运动会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给出猜想后,教师将气垫导轨架设在讲台上,给学生演示在其上推小车的实验,并进一步提问:若延长气垫导轨,则小车的运动会如何继续下去?在这一系列层层推进的问题框架下,学生逐渐将生活中常见模型演变为摩擦力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的理想化模型,进而归纳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并最终能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单纯地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相比,这种以分解式提问来推动学生逐步探索的教学效果更好.
3.3 在易错点进行陷阱式提问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有时会想当然地自我解读某些物理概念,导致认知上的错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这些错误,经常性地进行反复.在某些问题的分析和讲解时,遇到那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教师可以用具有诱导性的语气进行陷阱式的提问,当学生将错误认识脱口而出时,教师停顿片刻,学生略一思考,突然意识自己的错误,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强化他们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多过程问题的典型例题:机场和火车站常用传送带来运送客人的行李,如图1所示为一水平传送带的示意图,已知该传送带长2 m,正以1 m/s的速度运转,某质量为10 kg的物块(可视作质点)无初速[TP3GW218.TIF,Y#]地放于A端,该物块与传送带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求:物块从A端运动到最右侧的B端所需要的时间(g取10 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