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记叙文阅读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长期以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概括总结得太多,感受鉴赏得太少,导致美学形象的割裂化和符号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有如下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针对的是文学作品,就是《标准》中所说的虚构作品,也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艺类作品(叶老对语文教学文体类型的分类:文艺类和非文艺类)。在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它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作品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品位。教学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和感悟上。这种体验和感悟以语言为媒介,注重语言的表意功能和美学特征,这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即是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了这一基本要求,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目标”理解作答记叙文阅读题。
二、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关于阅读方法,《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旨在有效地把握文章中有价值的内容,所以有精读与略读(浏览可归入略读的范畴)之分。朗读可以检查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初中阶段正是一个过渡期,朗读教学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先求准确,再求生动。前者指的是读音标准、节奏无误、语调规范;后者指的是能体会文字的感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利于心境的沉潜。它是注目会心的过程,因为没有口诵耳闻这个中间环节,速度要快得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解答记叙文阅读题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刻意闭嘴,控制眼球的运动,教会学生一目十行的扫读方法。略读和浏览的能力,在考试中做记叙文阅读题时相当重要。因为在中考考场中,在阅读时间受到限定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效率,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让学生迅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遴选最佳答案,最大可能地实现阅读理解的优化,从而提高得分率。
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标准》中两次提到“鉴赏”一词:“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初中生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有限,更不用说评鉴能力,所以只能说“初步”了。文学鉴赏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后一个段位,同时,它又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语文课之所以有语文情味的一个前提。如果教师不能在解读文本时从鉴赏的高度来把握文学作品,学生就意识不到文章有多好,学它有什么趣味,甚而觉得它 “面目可憎”。
鉴赏能力如此重要,当务之急倒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是尽快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美学特征深有体会,就可以根据学情,在讲解时可详可略,可深可浅。教师有史学的修养,方可知人论世,以知其文;有哲学的修养,方可高屋建瓴,明辨是非;有文学的修养,方可体察情味,曲尽其妙。其要领唯在多读书,“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侧重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侧重批判性阅读,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侧重反复涵泳,有助于感受文章的艺术特征。如此种种,都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解答记叙文阅读题时形成相应的答题能力。
一、指出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如2012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试题:
联系全文品读语句:“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这一切”指的是_________。(请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经常考的代词有“它”“此”“其”“这”“那”等,要找到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需要使用“寻读法”,一般要在前文中找寻该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如上例,该句前一段的内容(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就是“这一切”指代的内容,找到内容,再按题目要求用概括性语句(家园落日时刻的美妙景色)回答即可。
二、解释人物描写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如2012年重庆市中考试题:
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
首先要解释该词的词典义。如上例,品析“黯淡”的含义,就应先解释“黯淡”一词在词典中的意思――“阴暗”。接着结合语境解释该词的意思。“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一句中,“黯淡”指女孩的神色无精打采,情绪低落。如果这个句子是人物描写句,还应进一步分析这个词刻画了人物什么性格,或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心理等。“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是一个外貌描写句,结合语境(“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可知,“黯淡”一词流露出女孩的一种悲观心理。
三、解释文中比喻性词句的喻义
如2012年四川成都市中考试题: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请你结合文章第⑨段和第⑩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6分)
答题时,首先要锁定关键的比喻性词语。如上例,“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是个比喻句,句中最关键的比喻性词语是“路”和“一个人走”。
接着,再次阅读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目标区域,结合语境探究比喻性词语的本体。如阅读题目指定的第⑨段和第⑩段,不难发现“路”指的是“人生之路”,“一个人走”是指“独自面对”。
最后,结合该题的分值分条拟写答案。如上例的分值是6分,根据经验应该有三个得分点,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拟写答案:①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长经历是我们必须独自面对的;③生活中种种失去是一种必然,所以应该勇敢面对这些失去的痛楚。
四、解说人物描写旬的含义
如2012年湖北黄石市中考试题:
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描写人物的眼睛,阅读文中画线句子“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题时,要通过分析该句所描写的语言、行动、神态、外貌、心理等,揣摩人物的情感,即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首先,确定描写类型。如上例“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是通过想象对眼睛进行的描写,可以称之为外貌描写。
阅读,就是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新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记叙文,本课题所指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解读,本课题所指的解读,就是记叙文的阅读解释;分析、研究;理解、体会。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
1.如何正确地解读记叙文文本?
2.如何有创意地解读记叙文文本?
3.如何正确地驾驭记叙文教学课堂?
4.如何有创意地驾驭记叙文教学课堂?
这四个问题贯穿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每个环节,是每节课都必须回答和反思的。当然,前两个问题侧重于备课时解决,后两个问题侧重于上课时解决。
(二)基于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
1.探索实现记叙文文本解读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2.探索解决记叙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记叙文文本解读与记叙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4.探索建构务实、有效、健康、灵动的记叙文文本解读机制和记叙文课堂有效阅读教学模式;
5.探索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注重文本的个性解读
解读文本,挖掘内涵,巧妙运用文本,是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着力点、突破口。
1.做一个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者。
2.突破教参藩篱,发现文本价值,力求新颖的教学设计。
(二)优化处理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内容的优化就是选择所授课文中的片断作“例子”,精要地讲解,使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举一反三,达成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
第一,选择能体现有效知识的“例子”。
第二,选择能体现和落实本课教学目标的“例子”。
(三)探寻教学最佳切入点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切入点,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高效,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好的切入点一般应具备这样几个特点:1、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迅速集中思维,让学生直奔学习重点;3、准确抓住整篇文章的要害,“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
(一)将记叙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合而为一。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解读是为具体教学服务的,不同的解读结果所形成的教学设计千差万别,优劣泾渭分明,效果也大相径庭。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文本解读有三种形态,一是文学欣赏,二是文学欣赏之中偶有对教学有用的点上的知识,三是为搞好教学设计而研读文本。三种形态之中,我们不欢迎第一种,不拒绝第二种,尤其欢迎第三种教研形态。推崇不同执教者对同一课文的不同设计(以三种为宜),从而通过“同课异构”,寻找记叙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更好途径。
(二)将课例研究与主题教研相结合。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连续性文体。该体裁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描述人物、事件的存在、发展和变化过程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通常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常见的记叙文可分为文学类记叙文和说明类记叙文两大类。
一、 文学类记叙文的教学
文学类记叙文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传奇故事、叙事散文等。学生普遍喜欢阅读这类文体,但在解答与这类文体相关的试题时,往往因缺乏相应的阅读策略及对文本的整体概念,导致“看得懂,做不对”的结果。因此,笔者从这类文本的特征(以人物、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事件“起因—发展——结果”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展开故事,情节性较强,等等)入手,指导学生按其故事情节逐步展开的显著特点,采用略读、查读等策略快速把握文章的细节内容,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把握文本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如在Green Orchids的教学中,笔者重点关注文章的体裁特点,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顺序,尝试在各个阅读环节使用多元化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章,理清这篇小说事件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分析作者所描写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外表、言语及行为来深入理解全文。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 找主题句,把握文本的文眼
【活动1】查读细节与主题句
浏览课文1~2段,回答如下问题:
(1)What i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Harry Saleem?
(2)What are the two choices Saleem faced?
(3)Which sentence can be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ssage?
分析 这一活动前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查读策略,从阅读材料中迅速查出所需要的某些特定信息;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尝试找出主题句—— Life is a series of choices, and we cannot always foresee the consequences.主题句是文章的“神”,即文本的文眼,抓住了文眼就意味着抓住了文本最本质的东西。
(二) 抓情节,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活动2】使用流程图
使用如下流程图梳理故事脉络,抓住故事中心(如图1)。
分析 阅读文学类记叙文的关键是抓情节。使用流程图对梳理故事脉络、抓住故事中心是很有效的,它能通过一个个箭头帮助我们获取相关信息并概括前因后果。在这过程中,学生运用“梳文脉抓中心”的策略,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逻辑推理,并归纳出全文的中心。
(三) 品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
【活动3】分析故事主角性格
在完成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后,笔者请学生根据表1内容来分析故事主角Saleem的性格。
分析 教师在处理文学类记叙文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意义,抓住作者描写人物时所用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词来分析、判断人物个性。在本课的教学中,表格中的selfish,foolish,impatiently等评价人物个性的词语,就是学生通过品味文字而归纳出来的隐含意思。
(四) 扣主题,设置开放性问题
【活动4】开展小组讨论
在查读、预测、梳理、分析全文之后,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开放性问题,供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1)How would Saleem feel when he heard what the doctor said? Give your reasons.
(2)What was his response and what would his fate be? If Harry had made a different choice,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or what would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分析 这一活动采用的是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讨论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再次阅读与思考,并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尝试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也在提高,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所读故事的戏剧性和讽刺性。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作出合理推断和解释的能力。
[关键词] “象、巧、入” 记叙文 循文明象 开门见山 巧设悬念 巧引诗句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记叙文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等。
一、循文明象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文到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破译文字符号,组合文字意义,复制形象。这是一个循文明象的过程。在常规教学中,对文字的破译和组合往往是教学重点,词意、句意、段意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这是教学的要求,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严格地说,对文字意义的破译和组合,首先是为了复制形象。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尤其如此。复制形象是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将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复现出来。它的作用在于:
1.理解作者意图。形象是作者意图的载体,是经过作者思想情感浸润后的产物,要找出作者意图,只有从形象中入手,通过对形象进行抽象和提纯之后获得。比如要理解作者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意图。首先要让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形象感受,包括他的画面形象和总体形象。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复制出若干画面形象:面色苍白身材高大穿着长衫的外貌形象;站在柜台边喝酒,弯腰和孩子门说话,被打折腿后坐在蒲包上进店喝酒,喝完酒爬出店等动作形象。
2.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记叙性语言材料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作者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无形象就无记叙。要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台阶。学生对形象的把握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学习到记叙的技巧。一般来说,作者在记叙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是通过形象来实现的,尤其集中在对形象的选择和组织上。使学生在感受、理解形象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技巧,并且通过练习牢固的掌握技巧,进而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绘象、抒情、达意,这是记叙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
3.开发学生的智力。文艺理论上有个习惯的说法是“形象大于思想”,这就是说形象中包含的东西往往比作者想要说的东西多。对此接受美学有个很好的解释:文学作品是一个预设系统,它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合作实现的。读者因为受到自己的理解作用,在他通过形象理解作者意图时必然融合进自己的知识经验,会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填补和发挥,是智力开拓的表现。
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三、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
四、巧引诗句,活泼流畅
根据这些要求,下列诸点就成了记叙文考查的热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理顺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探究文章的中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区别文章中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别的话题,考查学生与作者、文中人物、自己的多层次对话的能力,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
了解中考记叙文考查热点有助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和复习,但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还应该掌握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一、读懂文章,把握主旨
读懂文章,是分析理解的基础,它与把握主旨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读懂全文才能把握主旨。读懂文章、把握主旨的主要标志有:
1.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人物上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把握住主要人物的各种不同的描写,才能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
2.准确把握情节。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握住了文章主要的内容。如上海市中考《孩子和书》中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由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向顾客推荐合适的书帮助陷入困境的少年诗人留言示谢卖书给孩子们。系列的情节构成事件,刻画了“女店主”的形象与品质,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3.准确概括文章内容。考生在浏览阅读材料后,要学会能以最简洁的语句反映出这个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就会对选文有一个正确的总体印象,以利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如《孩子和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成为诗人后向当年救过他的女店主感恩”的内容。考生把握了文章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
二、读懂题意,明确考点
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考生还须读懂题目的意思。它问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里蕴藏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明确了考点,才能正确答题。
1.读懂题干的语言。中考试卷命题者可谓呕心沥血设计题目,所以题干语是明确的,科学的。考生做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语。
2.明确题目的考点。中考记叙文阅读考题仅5题左右,涵盖面却很大,考查知识和能力,既有一定的适度,又讲究梯度。因此,考生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熟悉考点,那么在考试时就会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如2008年徐州中考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第四题:“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这道题考点是考查文中人物形象及作用,人物形象要从思想和性格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作用也要从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考生如不熟悉中考语文考点,何以回答?
三、学会总结解题技巧
1.关于人物描写。人物描写通常考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近几年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题型有上升趋势。确实,一个行为,一句话,一个神态皆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从一个人物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中,便能揣摩他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考生根据语言环境来准确认识人物的各种描写。要明白,一个人的心理往往就是他的感情、脾性、品质,而心理的流露自然要通过他的言行态度来表示。有的考生不明白肖像描写怎能表露人物的品行,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描写,作者都是刻意的、有目的的。
2.关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不会作纯客观的描写,“环境描写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环境描写一般起到这么几个作用:①往往表现自然条件(氛围)的良好或恶劣;②往往交代故事、人物的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③如在文首,往往为后文的情节、人物作铺垫;④往往渲染、烘托或反衬出一种氛围;⑤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如《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中第二道题: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这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方面的作用,二是内容方面的作用。所以答案是: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3.关于修辞手法。根据《标准》的规定,中考语文涉及7种修辞方法。我们知道,每一种修辞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异类才能相比,回答本体的作用时要抓住喻体的特征,结合内容来回答。如2009年常州市中考《在可可西里回头》第四道题:第(15段)“思贤忽然泪如泉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实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一是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帮助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本题运用了比喻(兼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思贤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更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各种修辞手法作用不同,考生首先要识记其作用,然后根据文本来回答。
5.答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准确简洁。记叙文阅读大多数的答案都是以议论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因为这是在剖析事件或人物的“为什么”,所以,回答问题一要准确,二要完整,三要简洁流畅,唯有这样,才能把考生的观点表达清楚。千万不能含糊其辞或简言答之。
一、整体感知
1、理清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如2005年山西临汾市中考试题《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一文中的第二题“请按事情发生的本来顺序,为本文另写一个开头。”本文采用了倒叙的顺序,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对素材进行重组的能力。只要熟悉文章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进行合理的想象,就会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再如2006年沈阳市中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的第三题“选文第4、5两段在记叙的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里采用了插叙的顺序,只要理清了事件,再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回答。
3、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如2006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不落别处》一文的第一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是以“奖券”为线索,只要通读全文,联系文题,理顺内容,此题不难作答。
二、分析综合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④ “抑扬”的表现手法。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注意把握。⑤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如2005年辽宁沈阳市课改区中考试题《月光饼》一文中的第4题“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得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写作上的特点和运用的手法,这里用了对比(或衬托),其用意十分明白,就是表达思乡情怀。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题“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此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这类题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词语。
4、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五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此题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作用的分析,记叙文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通常有点明(或突出)中心、深化中心等作用;从结构上说通常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
三、鉴赏评价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考点综述】
记叙文是指那些只摄取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片断,来刻画人物讲述故事,以表达作者情感倾向或人生思考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记叙”为经,以“描写、议论、抒情”为纬。“记叙”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或生存环境;“议论”阐明作者的见解或寓理;“抒情”倾诉作者的心声与真情。记叙文阅读是培养和提升写作能力的基础。因此,记叙文阅读在历年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一般占40%左右。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概括、思路把握、形象分析、主题归纳、感受启示、写法鉴赏、推测想象及精彩词句品味等方面的能力。命题的方式以简答题为主,兼以填空题、选择题、续写题,以及以考查阅读独特体验和感受为目的的开放式探究性试题。
阅读记叙文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弄清楚文章写的是何人、何事。此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此事,起因、经过、结果如何。二是重点突破,品味词句。即抓住文章集中描写人物的语段,特别是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或穿插在叙事中的景物描写、抒情议论性的句段,结合所处的语境进行研读,理解其含义和作用等。三是综合观照,鉴赏体验。即综合前两环节所获得的诸多信息,对文章的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做出鉴赏评价,并阐述阅读体验与感受。
【答题点拨】
一般说来,解答这类试题要坚持“注重整体感知,锁定问题指向,链接文段内容,捕捉有效信息,追求准确表达”的总体性原则。但对于不同考点的题目,还得采取不同的策略。
1.内容概括题。这类试题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同学们解答这类试题最大的毛病是“急功近利,没有耐心通读文本”,往往习惯于“就题目,找答案”,总认为考试时认真阅读文本,会浪费考试时间。因此,对问题的回答常常出现“挂一漏二,片面偏颇”的现象。其实,只要同学们能够做到“带着脑子读文本”,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看清题目,明确答题要求之后,不要急于作答,而要将这些要求印记在头脑中,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即要学会捕捉那些与问题有关的,或对回答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句子”或“语段”,因为这些关键词、重要句就是正确解答问题的“钥匙”。譬如,概括《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特征。我们在通读全文时,先要找出描写白杨树的相关语段,然后在相关的语段中抓住最能表现白杨树特征的词语或句子,如“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丫枝一律向上” “紧紧靠拢” “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等,再结合全文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加以提炼概括,便可知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它象征了根据地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思路把握题。这里所说的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贯穿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在记叙文中,用来作为线索的往往可以是人物的活动;可以是某种事物;可以是人物感情的变化;可以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也可以是某一中心事件。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弄清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譬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如果要理清其写作的思路,就必须认真阅读全文,接着要搞清楚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怎样?然后,便可以概括出“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写作思路了。
3.形象分析题。要想准确分析人物形象,一要通读全篇,缘事求解。因为事件是人物形象刻画的载体,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只能通过具体的事件才得以表现,所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必须弄清文章记叙的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和起承转合。二要注意刻画人物的方法。魏巍先生在刻画蔡芸芝老师这一人物形象时,就综合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传神的动作描写,如写蔡老师假装发怒一事,“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居然也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落下的时候,却轻轻地“敲”在“我”举起的石板边上;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如“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我的蔡老师”等文字就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抒发作者对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从侧面衬托了蔡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此外,文中还有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精致逼真的细节描写,等等。
4.主题归纳题。准确地归纳记叙文的主题思想,一般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仔细分析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发掘这件事的内在意义。记叙文不外乎是写人和记事,写人也离不开事,因为事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载体,所以要归纳文章的主题就得仔细分析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歌颂父爱力量”的主题就是主要通过对四次“背影”及四次“流泪”的记叙来表达的;二要注意体会文章中的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具有深刻含义的议论,往往是归纳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三要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是针对那些记叙内容十分久远,或特殊年生的事件而言的。虽然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绝大多数都是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时文,但作为一种阅读的技能,还是做到有备无患比较好。
5.感受启示题。据了解,我们有不少同学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存在下列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回答不够全面,常常只答其一,不及其二,反映出对文章理解程度的欠缺;二是抓不住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反而抓了很多,结果答不到点子上;三是不能作深层理解,感受的深度不够;四是角度不新,人云亦云,没有真知灼见;五是不明题意,信口开河,特别是对部分要求联系现实或生活实际的题目,不能从实处作答,而是空话口号连篇;六是语言组织不够简洁、明白、流畅。要克服这些毛病,一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主题。因为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是答题的原点,只有由此生发获得的感受和启示等,才是切中题点的,也是主要的和深刻的;二要学会联系现实生活,找出文里文外的联系。最好能选择典型的生活细节来阐述,这样才能做到真实、生动、深刻。当然,如果对答案有字数规定的,就必须严格遵守;三要力求用简洁明白、流畅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一、积累素材,勤于练笔
在小学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勤于写作,乐于写作。其根本宗旨是: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正反对比、表达见解,学会欣赏、勤于记录。其基本方法有三个:一是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如公共汽车站、社区和公园等)仔细观察不同的人对某些事情的不同态度,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能力。例如:有的人看到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等现象会及时制止,而有的人会视而不见。二是教师可要求学生评价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或令人痛心疾首的恶性事件,以使学生在正反对比中表达个人的独到见解。三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不胜收的自然景物,并记录观察所得,抒写情感体验。只有持之以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才能逐渐养成勤观察、细体验和常练笔的良好写作习惯。
二、借鉴教材,间接体验
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使学生间接体验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再要求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味生活的真谛,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最终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例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在完成《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后,我设计了“安塞腰鼓演出记”和“安塞腰鼓观赏记”这两个作文题,要求学生任选其一,以演出者或观赏者的视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演出安塞腰鼓的经过及体会(或观看安塞腰鼓演出的经过及体会)。
可见,通过借鉴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可引导学生间接体验社会生活,欣赏艺术风采,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为学生开发记叙文写作的生活源泉,更能引导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通过重组和转化等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为了让小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愉悦、和谐、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具体做法有三个:一是关爱学生,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无限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三是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放松心情,在记叙文的写作中畅所欲言。
例如,在指导学生以“我的家乡”为题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写作前我反复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交流(诸如,家乡的景物或民俗风情等),并强调学生在写作中要真实反映家乡的面貌(贫穷或富庶,进步或落后),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是热爱还是失望等)。结果出现两种情况。有的学生歌颂家乡的美丽风景、丰富物产及淳朴民风,并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的学生恳切叙写家乡的物质匮乏、封建迷信盛行及生态环境遭破坏等状况,并表示长大后要改变家乡面貌,带领家乡人民努力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四、“活”的教学,妙笔生花
在小学记叙文写作中,如何使教学“活”起来,方法有两个。其一,“文无定法”和“文而有法”。虽然记叙文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写文章应有其内在的章法。例如,指导学生以“记一件有趣的事”为题写记叙文,具体应注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紧紧把握“有趣”这个关键词,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精心选择材料、认真组织材料,审慎梳理文章的结构;二是通过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精心描述这件事的“有趣”之处,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共鸣。其二,“之所以能,是相信能”。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具体方法有三个。一是教师应鼓励写作态度好、卷面整洁的学生。二是教师应将优秀的学生作文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中,供其他学生欣赏和学习。三是教师可将特别优秀的学生作文推荐给报刊,以便为学生创设分享写作成功喜悦的平台,最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逐渐走向记叙文写作的成功之路。
此外,教师还应在文体思路方面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按照文章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线索,从而使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
高中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多样,体裁各异。从文学角度来分,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但从写作方式上来看,一般都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记叙文包括传记、故事、传奇和游记等。说明文中涉及了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医疗救护和饮食文化等主题。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近年英语高考中必考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考查在高考阅读的考查中所涉及的题目一般属于较容易的事实细节型题目,兼有推理判断型试题,写作意图型试题,主旨大意型试题以及猜测词义型试题的考查。记叙文又可分为传记类和故事类。
1、传记类:传记类文章在高中英语课本中有十几篇。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年代或时间这一主线来理解文章。例如,在学习高二下册第74课阅读文《马丁・路德・金》一课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与马丁・路德・金的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年代。按照这个线索学生便能很快找到相关的事件。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还可以减轻他们复述课文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年代和发生的事件复述课文),而且还能学到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2、故事类:小说和故事文章情节性较强。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就能使他们很容易地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
二、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是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果或功用等进行介绍、解释或阐述的文章。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定义法、解释法、比较法、比喻法、数学法、图表法、引用法和举例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说明文按照数字、解释和举例等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1、数字说明文:用数字说明事物容易给人留下具体和深刻的印象,让人读后一目了然。指导学生阅读数字说明类文章时,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也可以先就这些数字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答案。
2、解释说明文:解释说明文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功用等。因此,教师应先向学生提出诸如“是什么”,“怎么样”等一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快速抓住文章的主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和寻找答案。这是一种主动性的阅读,它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举例说明文:举例说明文是通过实例说明问题的文章。教授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举出这个实例,通过实例作者欲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积极思考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一次。金泰斗乘人力车外出办事。一路上满脑子思考着一个哲学问题,突然有所悟。于是马上想到要与好友陶孟如交流,遂急令车夫停车,跑到路旁的电话亭前打电话。
“我找陶孟如。”他拨通了电话。
“您哪位?”陶孟如的女佣在电话里问。我哪位?金岳霖摸摸脑袋,一时竟想不起来。
“我是陶孟如的朋友。请他说话。”
“您贵姓?”佣人是个较真的人。可金泰斗还是想不起自己“贵姓”。无奈。只好央求女佣高抬贵手,让他与老朋友通话。女佣恪守职责。不予通融。无奈中。金岳霖转而向自己的车夫求教。“我是谁?你知道吗?”车夫刚给他拉车,也叫不出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的名字。但他依稀记得别人都叫他“金博士”。“别人都叫你‘金博士’。”金岳霖一拍脑门念了声:“阿弥陀佛!原来我姓金!”这下终于想起来了。
后面有一道题目:本文对这位大学者的描写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栩栩如生,请对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这其实就是一道记叙文阅读赏析题。在记叙文阅读中,赏析类题目常常是“压台戏”。由于这类题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分值一般较高。
那么,如何解答记叙文阅读中的赏析类题目呢?
可分三步进行。首先,要准确切人。在记叙文中,一般以写人叙事为主,穿插写景、抒情和议论。赏析类题目的命题语段无非就是写人、写景、抒情和议论几种。在解答赏析题之前,首先要确定所给的语段属于哪一种,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因为写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赏析方法各不相同,如果一开始切人错误,那就有可能“走错路”。答错题。比如前面所举的例段中的画线句子就是写人,赏析就要围绕写人进行。
其次,要全面分析。所谓全面分析,就是在对相关片段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要力求多角度。把所出现的赏析点全部列举出来。
写人对于写人,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常用的手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在赏析的时候,要力求把出现的写人手法都搜寻出来,不出现遗漏,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些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及蕴含哲理上有何作用。比如上述例子中的画线句子,就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金博士的“健忘”,表现了他钻研问题的投人。
写景写景常借助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特征,揭示景物描写的内涵。除此之外,还经常运用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从动静态的角度来刻画景物;当然,有时还通过观察的远近来展示景物的不同风貌。在赏析的时候,同样要把所有的写景手法都罗列出来,然后据此分析景物描写所寄托的人物情感,以及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抒情对抒情性语段的赏析,主要就是判断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记叙文中常见的情感有报国、思乡、怀人、激动、悲叹等,一般情况下,一个语段只有一种主要情感,但也不排除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包含作者复杂多样的情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把这种复杂的情感全都梳理出来。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性语段,一种是直接亮观点,对某一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表扬或批评;二是借用他人言论来曲折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传达自己的观点:三是发表自己独特的感悟,比如人生体悟、生活感受等。赏析这类语段,一般只要指出议论中的道理就行。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议论性语段中含有多层道理。一定要讲全面,讲透彻。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体裁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应掌握的语篇体裁和题材作了明确描述,如“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这些体裁和题材不仅与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还与他们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各省份高考英语命题也在听力、阅读和写作中体现了体裁和题材多样性这一特点。以阅读理解试题为例,所选文章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描写文。题材包括社会与文化、教育、人物故事、自然与人、个人经历与情感、旅游等等。高考对这些体裁与题材的考查要求学生除了在平时阅读中多涉猎这方面文章,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体裁方面知识。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英语的语篇意识,近些年来,体裁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越来越多。 体裁教学法强调的是相互交流合作,而阅读教学正是属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的过程。
一、传统阅读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自下而上阅读法存在的问题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需要注重英语语言的知识点, 将阅读过程作为英语语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模式只能够见到了解课文字面的意思,没有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语言的真正意义,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英语单词、句型的具体含义,但是由于没有整体连贯性, 无法综合认识整篇文章的语境语义,也无法了解作者的创作意义和思想。 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仅仅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1.2 自上而下阅读法存在的问题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需要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整体意义,而不仅仅是掌握英语语言的单词、句型的含义,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理解课文整体含义的思维意识。 但是,该阅读模式虽然明显改善了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中无法理解全文含义的问题, 也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包括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课文整体的连贯性理解,忽略了词汇、句型等知识点在阅读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二、体裁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2.1 教学思路
本文提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英语记叙文的文体体裁特征,记叙文主要是以叙述故事情节为课文核心内容,整个记叙过程包括故事发生、发展和结束等,学生通过阅读英语课文能够找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并且能够迅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2 教学内容
本文设计的教学案例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标准教材(必修版),Unit 4 中的“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一文。 课文属于典型的记叙文文体体裁,包括了记叙文中必不可少的六个要素。
2.3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英语记叙文的文体体裁和叙述特征,即能够快速找到英文记叙文的六个要素,短时间内能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主旨大意,对于段落细节内容也要能够清楚明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在阅读其他英语课文时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2.4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Do you like animals”,由这个广泛性的问题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其次,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出下一层问题:“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it?”;最后,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濒临灭绝的动物的照片,让学生用英文说出动物的名字。
第二步:预读
教师先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再以分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言,该过程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也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阅读
教师设定阅读时间,在此时间之内使学生阅读英语课文,阅读之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How many places does the carpet take Daisy to?
(2)What are the endangered animal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裁阅读法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找到六个要素,从而分析英语课文的整体意思,抓住重要锻炼的细节内容。
第四步:复读
教师让全体学生根据六个要素分组讨论英语课文记叙的故事,再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按照六个要素讲述课文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 并尽量按照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使学生在讲述课文时能够流利清晰。
结束语
体裁教学法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即从宏观角度建构阅读教学。体裁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重视细节分析而忽视语篇整体结构把握的倾向,能增强学生体裁敏感度从而迅速准确抓住语篇中心大意。体裁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养成阅读英语课文的语篇意识,从整体上掌握课文的结构特征和中心思想。 将体裁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