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时间:2023-05-30 10:4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第1篇

拓展即开拓展示。为什么要在计算中加入拓展?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小学低年级的计算主要为中年级的计算学习打基础,也就是说中年级的计算的算理与算法其实是在低年级算理算法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从知识的前后关系上看:整数的计算内容到中年级基本结束,学生升入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小数与分数的计算,而小数计算的方法以整数的算法为基础,因此整数计算的基础扎实了,才更有利于小数计算的学习。从学习方法上看: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知识点合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拓展呢?

一、口算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年级要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在学生学习理解了口算的算理,明确了算法以后,教师将被除数的位数从三位改到多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算,为什么能这样算?例如:学习了300÷3以后,拓展到“如何口算3000÷3、30000÷3?”使学生明确“不管被除数是几位数,只要末尾有零”的一类口算题的算法。学习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后,拓展到整十数乘整百数、整百数乘整百数等口算。这样学生学到的口算方法就从一道题类化为一类题的计算。在进行以上拓展的时候并没有加重学生过多的负担,学生只要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就能很顺利地掌握一类题目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遇到单位转化的问题,出现整百或整千数的计算,学生也能灵活解决了。学生学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是很容易的,但只掌握这一种题目的算法,如果题目稍有变化,有些学生是很难迁移运用的。因而拓展口算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思维方式的好方法。

二、笔算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年级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四年级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关于整数部分的笔算学习就全部结束。其实学生到了五年级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内容。比如计算圆周长面积的时候常常需要用到3.14这个数去乘,乘数的数位会变多,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的数位也会变多。如果在整数计算阶段进行乘数及被除数、除数位数的拓展,到了五年级,多位数乘除法的笔算方法就可以直接迁移到小数的计算中。如果在整数计算阶段不拓展,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碰到了多位数的乘除法计算题就不能正确计算了。乘法从两位数乘两位数拓展到多位数乘多位数分两步走:先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进行一次拓展,从三位数扩展到多位数乘一位数,让学生通过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迁移,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就要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然后到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后拓展到多位数乘两位数,多位数数乘三位数。以上乘法笔算的拓展都不需要另外增加课时,只需在新授课时加入一两道题,进行算法迁移即可。而除法的笔算拓展内容需要一个课时,原因是对除法的笔算法则进行全面梳理,并且重点突出跟商0有关的笔算书写格式。除法笔算的拓展也分两步走:首先是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之后进行拓展,将被除数拓展到多位数除以一位数,本次拓展不需要增加课时,只要直接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新授课上增加一道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学生就能将算法进行迁移了;到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这次拓展需要一个课时,帮助学生对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整体构建。实际上乘除法笔算的拓展不仅仅帮助学习五年级小数乘除法打基础,也促进学生在四年级阶段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能顺利计算。

三、简便运算中进行拓展

四年级学习了混合运算以后,学生开始学习整数计算中的简便运算,到了高年级这些简便运算就从整数拓展到小数与分数中。教材编写时,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四年级上学期课本上只要求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学期学习乘法分配率,整数阶段的简便运算就结束了。书上虽然没有涉及减法与除法的性质,但是学生学习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律,是否能避免将这些简便方法进行负迁移呢?学生遇到有些复杂的简便运算题涉及减法与除法的性质时,教师是否就题论题讲完题目就算了呢?到了高年级小数的简便运算的学习是否只限于加法与乘法的简便计算呢?基于这三点,我觉得讲授完整数的简便运算后需要拓展,而且拓展的内容较多,需要增加一些课时来帮助学生对比消化,以达到灵活运用。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加法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需要增加减法的性质与除法的性质,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又可以避免学生将这些运算律进行负迁移。

总之,在中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拓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基础,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责编 金 铃)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教学;方法

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达到高效低耗呢?针对一节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来探讨如何上好计算课。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优化算法

1.提倡独立思考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知识与技能,因此,上课之前,我就先组织学生比较扎实地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新课开始,就提出探索的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探究、思考后,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将问题得以解决。

2.注重质的提高

鼓励算法多样化能让我们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1)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样,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教学中,教师展示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有的学生用学过的口算方法:24×10=240 24×2=48 240+48=288;有的学生将12分解,变原式为连乘:24×2×6=288或24×3×4=288;也有学生直接用竖式来计算。在肯定和表扬学生多样的、创新的思维之余,细细分析他们的方法来源。24×10=240 24×2=48 240+48=288是将一个因数按加法组成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变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其实这里就是乘法分配率),再将两部分的积加起来;24×2×6=288或24×3×4=288是将两位数乘两位数变化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原来学生将“新知”转换为“旧知”的思维如此之妙,能力如此之强!仅仅有这三种算法是不够的,通过学生分小组用三种方法进行计算并比较,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实际上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三个竖式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学生已经有这样的经验,数学就是追求简便的学科,它体现的是简洁美,最后得出竖式最为简便。优化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3.讲清算理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的规定。不能想象一个连基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怎能会具有计算多样性的能力呢?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教师在学生尝试自己解决例题,计算并汇报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竖式算理进行强调,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在求什么,学生不难发现原来竖式计算的方法和口算方法:24×10=240 24×2=48 240+48=288有异曲同工之妙。及时总结,学生很容易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对乘法笔算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更加明晰了。

二、保证适量练习,利用游戏活动“刺激”学习

计算教学正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运算方法,熟练计算的技能。追求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课堂练习。首先要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地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适中。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如游戏来“刺激”学生,促进练习的高效率。针对小学生不论做什么,都想争第一的特点,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在本课练习中进行了计算比赛。在比赛时,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以平时十倍、百倍的信心仔细地检查着自己的试卷。练习情绪高涨,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迅速地利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效果喜人。

第3篇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其次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再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要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有些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2×24,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把答案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地把102写在上面,把24写在102的下面。

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4写在上面,把102写在24的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能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四、简便方法的灵活应用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地列出了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比如25×4=100、125×8=1000等等。

第4篇

一、首先使学生弄清计算的理由,掌握法则

例如:要掌握乘法口诀,就应理解口诀的来源。如“三五一十五”是表示3个5是15,即:5+5+5=15,这就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同时还要使学生理解口诀的用法,如:3×5、5×3都是用口诀“三五一十五”;15÷3,15÷5同是用前面口诀求商。

二、要加强口算训练

在进行混合计算时,都要用到口算,一个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乘法题,就要多次用到加、减、乘的口算,分数的通分、约分都要用到乘、除的口算,所以,小学1~6年级都应重视口算训练。口算的要求不宜过高,经常出些简单易口算的题目,让学生口算,使他们尝到“甜头”,学生就会对口算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如果一开始就出一些不易口算的题目,学生觉得很难口算,渐渐地学生就会对口算丧失信心。在教学中,应先要求正确,再逐步达到迅速。同时,加强口算方面的练习要有针对性,例如多位数乘、除法的笔算,它的基础是乘法口诀、20以内进位加法和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口算的内容应配合笔算的需要,口算的方式有视算、听算,可以口头回答,也可以书面写出得数,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参加运算。还可以采用口算的方式,以增强同学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例如教师口头报“18+5”,甲生回答:23。教师接着报“加7”,乙生回答:30。教师再报“减5”,丙生回答:25。教师再报“乘2”,丁生回答:50 ……这种短暂的记忆,在笔算时经常用到。又如:53×7,先算3×7等于21,写1脑中暂记2,再算5×7等于35,35+2等于37,结果就是371。

三、应加强计算训练,计算的要求不宜过高,从简单易计算的计算题目引导入门

计算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现阶段的小学生年龄大都在6~13岁,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做什么事情都是靠一时的兴趣。在教学中,尽量选择一些难度较低,容易计算的题目给学生计算,使学生尝到计算的“甜头”,学生就会对计算题目“上瘾”,也就是说对计算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反,学生一接触到计算就有难度,无从计算,渐渐地学生就会对计算知难而退,从此丧失学好数学这门功课的信心。

四、培养学生计算方法的合理与灵活

低年级的小学生知道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但遇到题目时,不一定能灵活运用。例:他们知道3+6=9,但计算到6+3时仍感到十分的困难。高年级的学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遇到:3÷5+4÷5的题目,多数同学也不善于用3/5+4/5=7/5,来计算。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计算方法的学习。

五、培养学生检验和估算的习惯

第5篇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其次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再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要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有些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2×24,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把答案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地把102写在上面,把24写在102的下面。

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4写在上面,把102写在24的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能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四、简便方法的灵活应用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地列出了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比如25×4=100、125×8=1000等等。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汤兴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1.

[2]杨洪萍.如何强化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

第6篇

吉埠镇中心小学

黄小芳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但是大数的概念相对于较小的数而言,要抽象的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对数字究竟有多大产生疑问。我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万以上的数,目的旨在让学生在收集的时候体会一下。至于较为确切的感受大数,教材针对这个问题在第4页安排了阅读材料“你知道吗?”,并在后面设置了“一亿有多大?”这个课题。通过这2个方面以及学生在生活中对大数感觉的逐渐培养,对大数概念的理解变得相对容易。而这部分教学主要的难题在另一方面。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先分级、后读写”,就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具体为:读数的时候,先按从右往左,4个数为一级,划上分级线,然后从最高位起,逐级依次往下读,每一级的读法都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读完一级,就加上这一级的级名“亿”或“万”,每一级中0的读法都与个级中0的读法一样。“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亿”“万”,有时没有“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习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有将新旧笔算进行很好的对接。特别是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新知,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口算除法 》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了演化而来,是本单元知识的前提,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很容易。下面是我上这一节课的一些感悟。

1.重视计算的过程,允许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2.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3.一堂课引起我的再次思考: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设计练习更实效?怎样把新知识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一堂课下来,如何轻松的让学生接收新知识。

通过这节课口算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同时涉及的都是计算题,应该让学生多一点训练。我们作为指导者就可以了。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关键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7篇

三、四年级的混合运算内容虽然不同,经过六年的探讨,发现他们有共同的错误,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习惯性错误等。

1.上课不专心,知识没掌握

不管是竖式计算、口算还是混合运算,它们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例如竖式计算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等。如果这些知识没有专心听,计算时必定会错误百出。

运算顺序是混合计算区别于一步计算题的关键。学生没有掌握这些概念和正确的运算顺序,即使每一步计算结果正确,最终还是错的。例如:4+4-4+4=0。这就是没有掌握同级混合运算出现的错误。

熟练、正确的口算是计算正确的基础,任何一道混合运算或是竖式计算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乘法口诀”和“十以内的加法”不熟练,是造成计算错误的最大杀手。

2.注意不稳定,大意又粗心

学生考试没有考好,问他们原因,都知道是自己“粗心”。造成“粗心大意”的原因既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又有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上的原因。

计算时,学生首先感知的是由数字和符号所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不够精细,比较笼统,而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枯燥单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计算52×36时,学生的竖式经常会抄写成53×26。还有些学生总会在横式上面忘记写答案,这也是考试扣分的地方。

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运算律之后,经常会为了简便计算忽略了计算的正确,尤其遇到“0”和“1”时,学生在计算时忽略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例如遇到25×4÷25×4,很多学生会得出25×4÷25×4=100÷100=1,就是为了“凑整”而忽略了运算顺序。

书写不认真也是很多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连续六年教的三届学生都有不少学生会把“0”和“6”互错。

二、共同探讨,教会学生正确混合计算

混合计算正确率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好与计算有关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还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多方位、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1.踏实教学,牢固掌握计算的知识

首先,要重视数的认识。一些中、高年级教师往往忽视简单的数的认识,觉得学生一定能够掌握好。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认知水平来代替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是进行简单“数的认识”的教学。只有认真踏实地上好每节课,让学生认识万以内、亿以内的多位数,并明确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位关系,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读法和写法,才能教会学生正确的计算。

其次,要教会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例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率等,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一些老师忽视了让学生自己写乘法分配律这样的等式来体验,导致学生没有理解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方法。

再次,还要让每位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乘数的个位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乘数的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积的末尾个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等。

混合运算最关键的是理清运算顺序。运算的先后次序是一种规定。例如算式里,只含加、减法和或乘、除法的同一级运算,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还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运算等运算顺序,这些知识不能只是说教,而是通过踏实的课堂教学来完成,通过例题的踏实讲解来实现,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来熟练。

2.细心讲解,牢固掌握计算的算理

在混合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没有什么算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还是出现275-75×2=200×2=400这样的错误。竖式计算也是如此。如教三年级数学52÷2的竖式计算时,第一步,先按算式上的数目摆出5捆小棒(一捆10根)和2根小棒;第二步,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么分,每份是多少。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先分什么,再分什么;第三步,边操作边口述过程,先把5捆里的4捆分好,再把剩下的1捆拆开和另外2根合起来分;第四步,将口述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上展现出来,52÷2=26;第五步,根据操作过程列出竖式计算,竖式里每一步表示什么,都要让学生自己弄明白。

3.不厌其烦,牢固掌握口算、心算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乘法口诀表内的乘除法,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即使到了三、四年级,带着一些“后进生”基本口算的准确和熟练程度,直接制约着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计算的正确率。熟记25×4=100和125×8=1000等,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4.讲求实效,混合计算练习形式多样

要学生掌握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既要进行一般的练习,更要做一些以灵活的思维活动为主的练习。例如混合运算中经常有一位数除几位数步骤,商中间或商末尾有0的除法是教学的难点,像236-318÷3,一些学生会把318÷3=106中间的“0”丢掉错误的算成236-318÷3=236-16=220。

每次新授课结束时,要做一些典型的、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将一些相近、相似、易混、易错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进行对比练习,以便区别异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108-8÷2,(108-8)÷2等。

三、结语

形式多样,引发兴趣也是混合运算正确率提高的有效方法。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起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例如课后的“算24点”,一定要给学生时间玩这一个游戏,让学生产生兴趣。

第8篇

[例1]用3、9、6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在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

分析:该题分三类情况考虑:第一类,如果3放在十位上,那么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36、39;第二类,如果6放在十位上,那么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63、69;第三类,如果9放在十位上,那么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93、96。最后,将得到的六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36

此题主要采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解决。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还可以拓展到三位或者四位数。

[例2]用小数表示下面的价格:

3元8角5分=( )元 4角5分=( )元

2元5分=( )元 6分=( )元

分析:由于学生刚刚学习了小数,而小数的概念在教材中只是做了一个模糊的定义,所以学生在理解小数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此题设计的出发点是考察学生会不会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解题的难点在于用小数表示物品价格时小数各个部分和元、角、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针对此种题型,设计了如下的解题模板:

只要学生将元、角、分前对应的数字填入空格中,就可以迅速将其转化为用小数形式表示的价格。

下面以“ 3元8角5分=( )元”为例,将 3元8角5分前面对应的数字分别填入上面的空格中,很快将其转化为用小数表示的价格形式。

[例3]在里填上“﹥”、“﹤”、“﹦”。

35×1232×15 15×20150×2

63×1818×36 79×4680×46

分析:此种形式的题目在平时的练习及测试题中屡见不鲜。大部分学生一看见此种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动笔计算。殊不知,此种题目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果将此种题目按照计算题去做的话,那就有点小题大做了。下面将题目中的各题逐一进行分析。

类型一:35×1232×15

分析:左右两边的算式都含有相同的单个数字:1、2、3、5,只是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而已,这种题主要采用做差法,将繁琐的乘法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减法运算,差越小,积越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具体做法如下图:

所以,35×12

63×1818×36也属于这种类型。

类型二:15×20150×2

分析:先对左右两个算式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左边的算式是两位数和整十数的乘法,右边的算式是三位数(末尾有0)和一位数的乘法运算,针对左右两边算式的特点,可以这样思考:先不看末尾的0,此题就转化为15×215×2,我们立刻就会发现左右两个算式其实就是同一个算式,显然左右两边是相等关系。

类型三:63×1818×36

分析:左右两个算式含有相同的数字18,可以将表面上看是乘法算式积的比较的题目,转化为63和36的大小比较。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迅速将此题解答完毕,避免了繁琐的竖式计算。79×4680×46也属于此种类型。

通过以上三种类型题目解题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思考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几道三年级数学常见习题的解法探究过程,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小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处理相应的数学问题。面对同样的题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的解题策略千差万别,虽然都能将题目的结果做出来,但是隐藏在解题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多体现的是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9篇

关键词:计算 习惯 训练 能力

计算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知识之一,计算素质的高低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小学生计算素质的培养。我们平时的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试卷上,最让老师头疼的就是计算错误,把学生叫到身边问问错在哪儿、应怎么做,学生对答如流,可到下次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素养?根据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认为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素养,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千万不能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看准题。不少学生在计算时出现的错误,往往都是错看数字或运算符号。

2、规范写。小学生初学计算时,不管是口算还是笔算,都必须要求规范训练,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如减法中被减数的对位、差的对位,乘法中积的定位,除法中商的定位等等,都必须要求学生规范书写。

3、细心算。计算时要看清数字,弄清运算顺序,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看准题、规范写、细心算是提高计算效率的第一步,是计算正确的保证。

二、培养口算能力的训练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正确率高,计算才会正确率高。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口算的基础要求也不同。低年级主要是一、二位数的加法、减法。高年级可以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具体训练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

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三、进行记忆性的训练。

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

四、 进行运用定律计算的训练

计算不但要正确,还要有一定的速度。合理运用运算定律,可提高计算速度。运算定律指“五大定律”,即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合理运用就是指用得恰到好处。例如104×12+84÷7×96,解答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把104×12先算出来,然后按题目顺序解答结果,但也有个别同学在算出结果等于2400后,才发现这题先把84÷7算出来,就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五、进行验算、估算能力的训练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把计算器带进课堂,所以可以借助计算器既方便又迅速地验算结果是否正确;也可用笔算进行验算,但学生平时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验算的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养成验算、估算的习惯。首先要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一些方法。例如教四年级多位数乘法时,就让他们掌握看积的位数及尾数,如三位数乘三位数,一般可采用看首位两个数字相乘,如果进位积一般是六位数,不进位则是五位数,有的情况下看尾数。到了五年级在小数运算当中,就要看小数点的定位。另外还可以介绍弃九验算等方法。其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学生做完题后,要养成对答案有个粗略的估计,发现低级的错误就及时改正的习惯。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错误;原因;种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25-02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计算错误,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计算错误的原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下面,我通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寻找错误的原因,使学习成为一件“静待花开”的事情。

一、学生计算错误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计算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不仅关系着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态度、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计算。

1.学生出错是客观存在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计算经常会出现错误,我也常听到很多教师抱怨:“这么简单的计算题,学生明明都会做,为什么还会出错?”“这样的题目已经算了一百遍了,为什么学生还是算错?“学生的计算能力怎么会这么弱?”……一般来说,教师这时候会对错题进行讲解、分析,然后督促学生改正,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还会犯类似的错误。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学生觉得数学学习越来越难,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难以建立,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事实上,学生的错题也是极好的教学资源,因为学生的错误充分暴露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原因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加以改正,提升做题的正确率。

2.学生有能力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处理学生的错题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1)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表达能力。

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半形象、半抽象的阶段,有了一定的辨析能力。对于题目当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他们基本能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2)学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中高年级学生经过数年的语文学习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将错误的原因找到并写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印象。

6.漏写

学生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时候,会出现数字抄错的现象,也经常会漏写横式当中的答案。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并不仅仅是因为粗心。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学生计算出现错误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口算不熟练,导致计算错误。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是学生进行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之前的学习内容,那么后面的学习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第二,概念不熟悉,方法用错。在初步接触多位数乘法的时候,有个别学生会出现从上往下乘的错误,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学生在遇到中间有0的多位数乘法时,会在计算过程中出现数位不对齐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只关注计算当中的数值,忽略了数位的意义。第三,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学生计算出现错误,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数字和符号的感知有时候是粗略的,所以计算时会把数字抄错,也会把符号看错。

三、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原因的好处

对小学生来说,做错题目是一件情有可原的事情,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过程来慢慢学习知识、理解概念、掌握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错题产生的原因,这样不仅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都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的快慢程度不同,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如同一道计算题,不少学生做错了,但他们做错题的原因却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是因为计算方法没有完全理解;有的学生是因为口诀没有记清楚;有的学生是因为数位没有对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提倡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其实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因为每个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主动寻找错误原因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分析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哪些知识比较欠缺,从而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计算能力。

2.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已深刻理解“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机会”这个理念。对学生来说,研究与他们自身相关的事物总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而让学生自己寻找错题的原因,就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因为他们面对的错误是自己造成的,这比教师提供的错误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一个拥有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首先要做到字迹端正。有些学生由于字迹潦草,经常会将数字写得很模糊,如明明是6,看起来却像0。通过让学生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字迹潦草也会产生错误,从而起到提醒学生把字写端正、避免错误的作用。其次,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审题仔细。有些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抄错数字的现象,如将三位数抄成两位数或将数字的顺序抄反等。所以,经常性地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比教师一再强调更有效果,因为这是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学习是一件“静待花开”的事情

让学生自己寻找做错题的原因,这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一开始实践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如学生写错误的原因时,常常都是写“做错了”。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这道题你哪里做错了?是方法错误,还是口算错误”,让学生再一次认真寻找错误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基本掌握寻找错误原因的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兴趣;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而计算则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计算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一般策略。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教学同样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做,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又能享受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困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对于计算教学,学生都感觉很枯燥,而且没有兴趣。

二、加强口算训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口算,从口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到二十以内进退位的加减法。再到下学期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计算学习就像爬台阶、滚雪球一样,计算难度越来越大。教师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数学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对于动手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现实教材内容,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能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

五、练习要有针对性

虽然多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数量,只会损伤学生计算的兴趣,最后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

六、要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基础的知识不过关,就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困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检。

一看: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二想:确定运算步骤。

三算: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除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

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第12篇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小学阶段作为启蒙教育阶段,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他们数学成绩的高低。计算能力的培养也能够提高学生迅速反应的能力,所以说,计算能力培养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锻炼

引言

计算是整个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并且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势在必行。低段小学生的口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相对较高,这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们的后继学习和智力的发展。那么,现阶段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如何走好这一步,把好这个关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如何提高小学生们的计算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由此也可以得出数学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也就是计算教学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主要指的是他们在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一项基础能力。现阶段的新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不断的降低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还是需要学生们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的,要能够正确的进行数学的逻辑运算和推理,这也就使得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迫在眉睫了。计算能力作为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技能,在很多教师眼里应该是比较简单的、理所当然会的技能,现实则刚好相反,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很大程度都直接取决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等,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取决于小学生低年级的计算能力的高低。因此,在教学数学时,培养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也就非常重要了。

二、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数学教材中,有一些计算学习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较简单,就算教师不教,大部分的学生也都能够正确的算出来。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就行了,要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其中的算理,总结出相关的法则,然后再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时,105×39,首先可以从回顾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理作为切入口,然后再顺利的过渡到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大部分的学生也都能快速的把答案计算出来,学生们在列竖式的时候也都会习惯性地把105写在上面,把39写在105的下面。从表象上来看来,学生们貌似都掌握了,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对计算过程没有多加解释,而是突然把39写在上面,把105写在39的下面,然后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这个时候他们也就很容易出错了。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也就是说,一节计算课不能决仅停留在计算正确上,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计算能力,让他们参与到计算的整个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会算,而且还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道理,这样的计算课也才是正确的、高效的。

三、加强计算题的练习

教师在布置练习题时要注意层次化,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信的学好数学。安排练习时要由易到难,先让学生专项练习再综合练习。通过层次化的练习,让他们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把相近、相似、易混的习题加以比较练习,让同学们在比较中深刻的理解数学的算理、算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题组的对比练习,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对计算算理、算法的精确理解。

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计算能力培养的规律

在开展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弄清其中的算理,不但让他们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计算教学也会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的小学生直观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们的思维也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主要都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则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有效的桥梁。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他们主动去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这样也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的相关内容奠定好基础。也可以利用小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这些新知识。教学中恰当的借助一些旧知识,然后再通过类比同化新知,有效地促使知识实现正迁移,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一些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例如,“加算减、口诀求商”等一些知识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的继续学习。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都是需要教师讲清楚的,教师讲的清楚,学生也就会理解的透彻,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有效的计算。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良好的计算习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恒心,要多探究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此外,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还需要教师将这种教学意识贯彻到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当中,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开展实际工作中,也要不断的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完善,只有这样,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也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们的耐心引导和教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生自身的认真学习态度和不懈努力,坚持下去,他们的计算能力也能够逐渐得以提升。

作者:申慧 单位:新疆库车县第十小学

参考文献:

[1]富秀美陈启新《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北京教育出版社。

[2]孔企平.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