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周朴园的长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就当今研究者对《雷雨》的研究来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很单一,率以阶级对立观念论之。周朴园等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自私冷酷,毫无人性;以鲁大海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则勤劳勇敢,敢于反抗权贵。本文适度从全新的视角解读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11-01
关于《雷雨》,阶级论的诠释我们不好全部否定,因为文本中也确有上述情况的出现,但仅仅就此角度理解雷雨,不免把这部好作品糟蹋了。阶级论的缺点之处就在于一刀切,资产阶级身上就没有人性的光芒,无产阶级就得十全十美?关于劳资矛盾,抛开阶级论,我们认为周朴园花钱雇佣工人干活,在罢工之后使用各种办法包括金钱诱惑让工人们复工,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即便是社会主义的今天,又何尝没有类似情况?所以正如先生自己所说:“在国内这些公演之后更有人时常的论断我是易卜生的信徒……认真讲,这多少对我是个惊讶。”阶级矛盾等社会问题并非是作者批判的重点,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作者为了鲁大海与周朴园以敌对形象出现而安排的一个背景罢了。所以抛开阶级观念,从纯粹人性的角度去考察这部作品,分析人物形象应该可以更好的诠释这部剧作。
关于周朴园,即便抛弃了阶级论,他的专横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作品中有直接的文字描述:“她的脸带着多年的世故和劳碌,一种冷峻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逼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果然刚出场,作者便安排了他逼繁漪喝药的一幕,这的确是会令读者感到厌恶的的。但是我说,如果从我们的角度认为周朴园是坏人,那么他是一个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坏人”。换一种说法,这种专横并非周朴园就真是为了压迫家人,作威作福,为了一己之利,他却是为了他的理想:“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作为丈夫,他专横地逼让繁漪喝药,因为他觉得繁漪的身体真的是有问题的,是发自内心的为繁漪着想,在他看来繁漪顶多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人,身体的大问题怎能有着她自己的小性子来?况且原因仅仅为了药太苦,在子女面前,他觉得她是有必要做出为人妻母的表率的,偌大的一个家庭,若是母亲带头任性而为,那还了得?
作为父亲,他以自己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儿子,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要比繁漪好得多得多。长子周萍与繁漪的私情,连鲁贵都已觉察,凭着他多年世故与观察力,怎会没有洞悉?但它作为父亲,他又怎么忍心揭穿自己的儿子。于是就有了父子对话中的欲言又止:“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看到周萍吓得惊恐失色,只好言他以代之。只能通过旁敲侧击而希望儿子警醒并收手。对于周冲,包括剧中对其呵斥,也是一位严父对自己的儿子要守礼节的警告,本心仍是表达父对子之爱。然而,我觉得周朴园最引起我同情的是在第四幕的开头部分,当周朴园说出:“家里的人也只有我一个人还在醒着。”我的心深深深的被震撼了,是啊!他只不过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啊!他的一生为周家的产业奔波着,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这个家庭,这个家里的人,然而他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当周冲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他的第一表情是“露喜色”,他渴望与儿子能够亲切的交流,于是他关心他的生活,关心他的身体。他当寂寞的告诉儿子自己觉得自己老了,只换来了一声冷淡的不知道,这是作为一个父亲何等的悲哀!
关于周朴园对于侍萍的爱,历来是饱受争议的话题。我觉得受争议的原因大体是他认出鲁侍萍后的两句话:“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然后拿出钱打发鲁侍萍走。我们从鲁侍萍的角度来看,这确实不可接受的。然而如果我们从周朴园的方面考虑一下的话,这必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在周朴园的思想里,鲁侍萍早已死去是确定无疑的,然而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大大出乎了周朴园的意料。经历了几十年摸爬滚打,尔虞我诈的周朴园早已并不是三十年前那个毛头小伙了,他自然不会见了鲁侍萍便激动得说不出话,“执手相看泪眼”了,作为一只“老狐狸”即便见了曾经或者一直深爱着的人,由于时过境迁,他的第一反应也会是防备,防备自己跟周家的安全。至于给鲁侍萍钱打发她走,因为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已年过半百,鲁侍萍也以下嫁他人,两人又怎可能再续前缘?他能做到的也只能是赠送鲁侍萍足够的金钱,让她能够安享晚年罢了。况且在第四幕当周朴园误会鲁侍萍的来意的时候,也是经过他一天理智得思考之后,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悔意,并让周萍认母,告诫他不要忘了天伦人性。这都表现了他对鲁侍萍的真心。如果不爱一个人,又怎能三十年如一日的保持她“生前”的习惯?又怎能每次搬家都不动她喜欢的家具?又怎能闲下来就会看她的照片怀念她?当然我觉得这样做的原因除了他对鲁侍萍的爱之外,那种深深的良心的自我谴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当年周朴园没有辜负她,是否还会如此之深沉,又要另当别论了。序幕尾声之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默默的照顾着两个疯女人,又当作何解释?
参考文献:
[1].雷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论文关键词:语气隐喻;言语行为理论;《雷雨》
一、引言
语法隐喻(grammaticalmetaphor)这一概念最早由M.A.K.Halliday提出。通过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韩礼德区分了两种体现关系,一种是一致式体现,即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结构:另一种是非一致式体现,即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的关系,这种不一致的关系是语言单位之间的隐喻过程,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这种不一致式的隐喻就是语法隐喻。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而有关语气隐喻的讨论主要结合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二、语气隐喻
1.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的概念虽由韩礼德提出,但是这一语言现象却由来已久。
在古典时期,语法隐喻体现在“许多语法属于来自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其特征是,“现实世界一语法术语”。
正如胡壮麟所言,西方在中世纪语法隐喻就已被大量使用了。它在宗教、政治、哲学等生活领域广泛运用。而这一时期语法隐喻的特征是“语法形式一现实世界”。
2.人际功能
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1),是语言的参与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主要有两个言语角色(speechrole),即给予(givnig)和求取(demanding)。而且在人们的交际中,交换的既可以是信息(information),也可以是物品和服务(goods&services)。我们把言语角色和交换物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提供”(ofer)、“陈述” (statement)、“命令”(command)、“提问”(question)这四种最主要的言语功能。
“语气”和“情态”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气系统所表示的是小句的互动,它使小句成为一个交际行为。以上四种言语功能都能够通过语气来体现,陈述旬通常用来表示“陈述”,疑问旬通常用来“提问”,祈使句通常用来表示“命令”,而“提供”则可以通过各种旬式来体现。
小句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语气成分具有明确的语义功能,主语是是肯定或否定一个命题的基点,是对命题(或提议)的有效或成功负责的成分。而限定成分的作用是限定命题,使其成为可议论的概念。
3.人际语法隐喻和语气隐喻
功能语言学认为,选择即意义(Choiceismenanig),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种“多对多”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同时一种意义也可以由多种形式表示出来,这就是语法隐喻产生的根源。在人际意义的表达上,除了一致性之外,也会出现语法隐喻的现象。
在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中,提出有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niterpersonalmetaphor)这两种形式。而在人际隐喻中,又区分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尽管言语功能可以由一定的语气来体现,但是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言语功能和语气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如:
(1)Givemetendollars.
(2)Cna yougivemetendollars?
(3)1wonderifyouCna givemetendollars.
以上三句话表达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即讲话者向对方索要十美元,但是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语气,依次是祈使、疑问和陈述。例(1)功能与语气相一致,而后两句是语气对功能的偏离。同样,同一种语气也可以表示不同的言语功能,例如:
(4)Soyouraetheplumber.
(5)1wouldn’tlendthecartohim iflwereyou.
(6)You’dbetternotputthesofainthecorner.
以上各句都是陈述语气,表达的却是提问和命令的意义。
这类语气的变异现象,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外一种语气域的转移,被称为“语气隐喻”。在语气隐喻中,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三、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是由Austni、Searle等语言哲学家提出的。言语并不止表达字面的语义信息,很多情况下,讲话者是为了“以言行事”(doingthingswithwords),于是把在一定语境条件下实施许诺、警告、命令、请求等功能的话语称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又被三分为发话行为(1ocutionaryact)、话中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话后行为(pedocutionaryact)。
发话行为是说话的物理行为,人们发出声音,讲出一定的结构,并且表达一定的字面意义或所指关系。如:(7)听说游乐场很好玩儿。
例(7)的字面意思就是讲话人听别人说游乐场很好玩儿,没有其它的意思了。这就是它的指事和叙事功能。
话中行为是话语在一定的语境下所体现的言外作用(illocutionaryforce),它是一种语用意义。
比如在一定的语境之下,例(7)可以传达“咱们去游乐场玩”的信息,表示建议、请求。
话后行为是指讲话者的言语对对方所产生的效果。在一定语境里,听话人明白了讲话人讲例(7)的用意,接受或拒绝讲话人的提议,就是该言语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20世纪70年代,语言哲学家JohnSearle又对话中行为作了分类:
表述类(representatives),表示某一命题和状态;承诺类(commissives),讲话人承担某种义务,做出许诺、担保、威胁等;指使类(directives),讲话人通过一定的言语指使听话人去做某事;宣告类(declaraitons),讲话人通过话语进行宣告,如宣誓、命名、任命、宣判等,言语行为可以导致事物或情况发生变化;表情类(expressives),讲话人通过言语行为来表达心理状态、感情和态度,如祝贺、慰问、感谢、道歉等。
四、《雷雨》第一幕对话的语气隐喻及言语行为分析
在的话剧《雷雨》中,除鲁侍萍外的其他主要人物在第~幕中依次上场,根据对话参与者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第一幕的对话分为七个部分:鲁贵.四凤,鲁大海.鲁贵、,鲁贵.四凤,蘩漪-,周冲.蘩漪、,周萍.周冲、蘩漪,周朴园.周冲、蘩漪、周萍、。下面以其中鲁贵-,鲁大海.鲁贵,周冲.蘩漪,周朴园.周冲、蘩漪,周朴园.周冲五部分为例进行说明。
开幕时是在周公馆,使女正在给太太蘩漪滤药,而她的父亲仆人鲁贵在给老爷周朴园擦皮鞋。二人的对话中多次使用了语气隐喻,鲁贵使用l5次,而也使用了13次。对她的父亲说“老爷出门穿的皮鞋,您擦好了没有?(拿到鲁贵面前,拿起一只皮鞋不经意地笑着)这是您擦的!这么随随便便抹了两下,——老爷的脾气您可知道。句①是功能与语气的一致,即疑问语气表示询问,讲陈述语气的。句②的目的是要表达祈使的功能,提醒、警告他好好擦鞋。而鲁贵洋洋得意、自命不凡,却又不被女儿重视,所以颇有些不平,在他的言语之中,以疑问语气表祈使、陈述等功能的俯拾皆是。
父女二人谈话中,四凤的哥哥,身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走进周宅。对其心怀不满的鲁贵的言语是冰冷而傲慢的:
鲁大海 (冷冷地)他在哪儿?
鲁贵
(故意地)他,谁是他?
鲁大海 董事长。
鲁贵
(教训的样子)老爷就是老爷,什么董事长,上我们这儿就得叫老爷。
在鲁大海与四凤的对话中,鲁大海咒周家大少爷受报应要死,生气,说“你——他待人顶好,你知道么?”如果按字面意思理解这句话,大海应回答“知道”或“不知道”,但他的回应是“他父亲做尽了坏人弄钱,他自然可以行善。”此处的疑问语气起的是强调的作用,如果删掉该句也不会影响交际。
周冲是蘩漪的独养儿子,他对自己亲爱的母亲说话就不迂回,非常直率。蘩漪问他知不知道父亲为何要搬家,他答道“你想父亲哪一次做事先告诉过我们?”这里的疑问语气表达感叹的功能,相当于“父亲就没有一次做事先告诉过我们的!”从反问的语气可以看出周冲对他父亲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出场的是一家之主——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家长式的人物,他要求家庭成员对他绝对服从,这从他的话语之中可以清清楚楚地反映出来:
周朴园 (点头,转向蘩漪)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
周蘩漪 病原来不很重一回来身体好么?
周朴园 还好。——你应当在到楼上去休息。冲儿,你看你母亲的气色比以前怎么样?周冲母亲原来就没有什么病。
周朴园 (不喜欢儿子们这样答复老人的话,沉重地,眼翻上来)谁告诉你的?我不在的时候,你常来问你母亲的病么?(坐在沙发上)
朴园与蘩漪互问身体状况,虽有询问的意思在里头,但更多的是起寒喧的作用。朴园不爱听儿子的话,连用了两个反问句,这种诘问的语气非常生硬,不予人以辩解余地。
在其后周朴园与大儿子周萍的对话中,周朴园虽使用陈述语气,但表达的是祈使、命令的作用,告诫长子注意自己的行为,也是属于指使类言语行为,所以周萍答“是”。而朴园道“我有点累啦”在此环境下也有其语用用意,并产生了话后行为(周萍扶他至沙发坐)。
一是从文学知识方面考查。
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和简答题。
例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2007年湖北卷)
(1)林冲是一位 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 形象。
误答 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扣题准确、表述具体、语言简明。答题常见错误是填空时人物形象记得不清,或张冠李戴,或写错别字;做简答题时常常对课文印象模糊回答起来泛泛而谈,不具体,不准确或漫无边际。
二是从阅读赏析方面考查。
常见的命题格式是“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句含意)作一赏析(点评)”等。
例2 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不超过40字。(2008年湖北卷)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富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误答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常常局限于对所供材料的阅读,而忽略对所供材料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样在理解上就容易出现偏差,游离中心或重心。有很多同学就是从比喻角度错答的。
三是从引申、探究方面考查。
即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常见的题型有:①对课文中某句话、某种行为的体会;②针对文本解读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让考生做出选择,并予以阐述。
例3 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2013年湖北卷)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
误答 在针对不同观点做出回答时,只要抓住一个观点做出阐述即可,不要对每个观点都予以阐述。面面俱到,不如说深说透。另外,对于自己认同的观点做论述时至少要分二个角度,切忌只讲一点,本题赋4分就暗示了这一点。
四是从材料运用的角度考查。
即把课文内容作为语言运用的背景素材。常见的以课文内容作背景材料的语用题有拟对联、串台词(导入语)、颁奖词、扩写、压缩、仿写、改写等。
例4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2011年湖北卷)
例5 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12年湖北卷)
例6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2012年湖北卷)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误答 在具体作答时,既要做到准确引用材料,也要注意写作要求,特别是要注意对联、题解、颁奖词、书评等应用文体的写作要求。
建议
1. 复习全面。与课本相关联的语用题,命题视野涉及到必修、选修和读本,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必须要对5本必修教材和2本选修教材烂熟于胸,但又不能只局限于此。
2. 突出重点。纵览近年出现的试题,考查课本知识,从体裁方面看,主要集中在小说和戏剧上。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注意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精彩场面、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经典语句等。此外,在古诗文学习中要注意对经典课文、名家名篇的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发散。
1. 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段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后的感受。
甲: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我能真切地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屈原塑造的湘水女神的哀怨与执着,杜甫感受的五更鼓角的悲壮与苍凉,陆游描写的沙场驰骋的激愤与豪迈。
2. 诨名,又叫外号、绰号。这种称谓一般是由他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下列人物均出自高中语文课文,试给他们起一个诨名,并根据课文或原著内容,简要说明起这个诨名的原因。
葛朗台:
别里科夫:
3. 观察下面这幅《苏武牧羊图》,结合苏武生平,描述画面内容。要求展开联想,写出其精神,150字左右。
4. 余秋雨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请从所学中外文学作品中各举一例,并谈谈这种结尾的好处。
1. 学习《外国小说欣赏》,我能深刻地感悟到小说里体现的人格魅力:丹柯带领大家走出黑暗的果敢与智慧,牧羊少年寻梦之旅的勇气和执着,朗德纳克侯爵在濒临绝境时的赏罚分明与指挥若定。(这是一道仿写题。答案要做到三集中:同一教材,同一体裁,同一话题;在写法上第一句总写特点,后几句紧扣课文内容举例印证)
2. 葛朗台:守财奴。因葛朗台费尽心机地占有金钱,到死都不忘抓金子。别里科夫:套中人。因别里科夫思想保守,顽固地维护旧制度,害怕一切变革。(本题虽是延伸理解题,但只要回顾课文或联系作品简介,还是很容易解答的。葛朗台出自《守财奴》,而别里科夫出自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它的另一个译名就是“套中人”。明确这些,只要将人物性格特点与课文情节联系起来即可。语言要尽量简洁)
3. 北风刮得正紧。漫天飞雪,被卷成一条条白色的鞭子,直鞭向白茫茫的大地,直鞭向那个白须白眉、手握节杖、颤巍巍临风而立的老人。在冰天雪地中,那个孤独的老人深情地望向那遥远的南方,他在想些什么?他手中那根节杖上的白毛已经脱落,剩下稀稀疏疏的几小撮儿,和他下巴上的胡须一起在北风中飘动。匍匐在他脚下的羊群,似乎读懂了他的思国之心,静静地,一动不动。(写作时要注意:画面描述与苏武精神世界的揭示要不露痕迹;尽量做到情感饱满,语言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