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经济企业管理

数字经济企业管理

时间:2023-05-30 10:4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经济企业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经济企业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 企业生产 技术支持 改进措施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含义

企业管理信息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企业管理的全部流程、标准、制度等深入细化,使用计算机语言进行更深层次的规范,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管理、生产实现自动化,把标准强化到企业经营的细节中去。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把流程、职责、权限、指标等各方面都深刻的规范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来。原本很多不合理的企业经营过程,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需要重新的设计,直到符合流程的要求;原本很多不清楚的核算、审批,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必须细化到个人;原本很多含糊不清的事情,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都必须明确职责,明确数据指标。企业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业的科学化决策;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提高企业业务办事程序的合理性;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效果,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率;企业管理信息化,提供给企业一个很大的交流平台,使企业更快速、更准确的得到先进的经验和成果。

企业管理信息化,大大的阻塞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与漏洞,加快了企业运行的节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二、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推动国民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而伴随着信息化的浪潮,我国信息化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推进。而在宏观额微观两个方面理解,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仅仅属于起步的阶段。在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深刻的认识到我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性。

1. 企业生产

在企业生产中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客户在下单子的时候,会下上百个单子,有上百种品种,各种只需要几个,甚至只需要一个,这给企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并且这样的订单每天会接到几十上百个,那就麻烦了。首先速度慢,因为如果每天接到十几或上百个这样的单子,跟单员需要将这些单子一一发到企划部,然后再安排人员去生产,显然这样的速度不能满足需求的。其次任务分配到个人之后,每个工作人员都要逐一的询问当前进度到哪里,下一步该怎样做,这样程序过于繁琐,并且还容易出错,当领导想知道工作人员的任务完成的如何、成绩怎么样、进度快慢、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解决、订单的利润如何等,如果在一一去问,或者用excel来排版的话,这显然会很慢,难易应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客户想直接的了解自己订单的进度,该怎么办。以上问题都是企业生产中经常面临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来解决。使全部的流程、制度、标准更细化。

2. 技术支持

企业在生产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没有一个好的技术,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国一些企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重视技术方面的支持,重视企业管理的自动化。但是我国企业的自动化水平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的水平。以我国的机床为例,在1994年,我国出口的机床为43.37万台,外汇收入是3077万美元;在同年我国进口机床3262台,支出的外汇为1.1亿美元,出口的机床数是进口的132.96倍,外汇支出是收入的3.77倍,为何反差如此之大。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我国出口的是普通的机床,数控的机床少,而进口的机床含金量高,价值高。所以说,技术是企业生产中重要的环节。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企业已经建成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简单的说就是硬件设备安装的多,软件设备安装的少;在应用方面,简单的项目应用的多,而能支持管理和决策的应用的少。在90年代的初期,一些专业人士对我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评估,成功和失败的比例是1比8。

3. 经营领域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企业管理也进入了另一种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国有企业管理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中国企业管理经营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领域变的非常的狭小,面临着许多生死存亡的问题。

(1)经济体制的问题。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以国有企业管理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占有着主导地位,有着非常大的权力,给“寻租”和“设租”一块肥沃的土壤,使得快速的在中国蔓延,中、小企业管理经营领域存在很大风险。

(2)中、小企业的政治地位问题。中国的中、小企业就像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对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近几年中、小企业的政治地位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势必会引起一些人的不安,他们将会阻止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国际经济形势的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处于没发育完全期,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企业的自身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弱。而从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要不断面临着全球优秀企业和国内同行的竞争,这种状况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领域更加狭小,难以生存。

三、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1. 改进措施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技术运用于改革,而是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管理理念。它可以推动一系列企业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观念的产生。

(1)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企业管理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形式是金字塔式的,随着企业管理规模的壮大,出现了一支庞大的管理人员的队伍,造成了信息传达的阻塞与失真。如今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中间的管理人员不得不给管理信息系统让位了。因为管理信息技术能更准确,更明了的表达出需要表达的意思,大大削减了管理人员的规模。

(2)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简单的形容就是把复杂的事件,变成数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有效的处理。企业数字化管理就是将数字变成企业的“大脑”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企业数字“大脑”是一个数字信息的交流平台,通过电脑与网络的连接,在配上管理的软件,最后把数据进行整合,让企业成员分享与运用数字信息,从而实现企业数字管理信息化。

(3)实现人才与技能的培养。中、小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个问题。客户的要求在不断发展,而自己企业的人才跟不上形势,仍然满足于现状,这是最可怕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我们的企业才会在不断的进步,才会更具有竞争力。

2. 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更加明确怎样去改革企业管理信息建设。

(1)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支持。2000年初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统一规则,相关规定与标准,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针对企业的特点建立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专项基金”的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引导,组织实施各种引导工作,增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2)紧密配合经营体制改革。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且是将一些不适合企业运作的方式和模式进行变革。而企业改革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变革的深入进行。

(3)重视信息人才培养。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提高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管理信息建设中去,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有着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化管理的队伍,来应对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四、结语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信息化更是被人们所需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最近的调查表明,企业管理信息建设在不断提高,各个企业都应针对企业管理信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引进新的技术、完善经营领域等,这是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所在。要正确的估计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总结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意义重大,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重视信息人才培养,紧密配合经营体制改革,实现人才与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甘利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1)企业。

企业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主要经济活动一般涉及生产、流通、服务等内容,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企业的基本功能,企业只有在满足社会的需要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否则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此外企业还应当拥有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权利和能力,能够独立的承担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在市场中拥有比较自主的权利和地位。但是由于政治体制的特殊性,企业的自主性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也没有完全解除,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重要资源时人力资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能够为企业所用,且对企业的生产和服务等各项业务开展服务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的总称。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初次之外,企业还应当具备物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概念非常广泛,例如土地、厂房、建筑物、构筑物、机器设备等都属于物力资源,而且这些物力资源都应当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有所显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资源时信息化过程得以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和现实条件,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

(3)企业中的管理者。

企业中的管理者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应当懂得合理的使用管理方法,并且具有设计和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化管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心理倾向,能够认同信息化管理给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对传统信息管理系统与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差别能够进行客观的分析比对。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管理思维。

2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和途径

企业的管理信息改革不仅仅是对具体技术的革新,而且还应当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每一种改革必将以理念的更新和进步为前提,管理理念与新技术的融合才是彻底的完成一场革命的基本保障。

(1)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实施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因为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一些企业中的信息都集中在不同的部门。而现在我们要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放到一个信息平台上必然要与这些掌握信息的部门发生联系。而且这些信息的呈现方式也应当以各部门的职能为前提。至少应当方便相关部门对相对应信息的查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中包含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管理信息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在任务越来越繁重的前提下就会出现庞大的管理队伍,信息便在这一队伍人员中流通。

(2)数字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手段便是数字化管理,要旨就是将各种复杂的信息变为数字,转换成计算机语言,在计算机处理之后,转变成有用的数据供人们参考。企业应当在这种信息化管理中实现数字化的管理,这与传统的信息管理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化优势。具体而言,数字化管理程序首先将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实现语言的转化,信息转化成数字,在管理平台上呈现出来,工作相关人员参考。

(3)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政策支持。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对社会整体生产水平提升有利的事情,为此政府应当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社会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理的出现明显提升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而社会信息管理水平又以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为中心。企业发展受限需要制定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规定,针对企业的特点来对企业的信息管理进行专项的管理。不断引导企业在完成信息化发展中发展自己的潜力。同时政府对于企业推行信息化管理还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例如制定税收优惠,设立专项资金等等。

(4)重视信息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时企业管理信息化得以开展和实施的第一资源。一支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队伍是企业做好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本身都对当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给予重大关注,但是当前对人才队伍的建设还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关注。

3.总结

第3篇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知识管理

 

1、前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广泛影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引起了企业竞争行为和态势的革命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知识普及化的今天,知识管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面对着无限的发展机遇,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的利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科学管理之树常青。那么,如何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知识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之利于不败之林,首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这是由于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最真实的写照。它便于企业各方面的利用,为企业的各类活动提供档案服务,是企业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再现历史面貌的重要依据。论文格式,知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员工通过档案展开对企业经营文化、历史的追忆和回顾,在追古意今的思绪中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的改革政策,为员工及企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企业档案是企业丰富知识资源的象征,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因此实现企业管理的知识化首要任务即是对企业档案的全面管理。

2、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趋势信息化的社会决定了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这种应用同样体现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它们多样化、复杂化、细致化、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决定了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和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在众多档案中快速查询到需要的内容,对档案进行年代的编排与录入,档案的全面分类管理、档案的借还、归档、档案的查询及共享管理均需要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也给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有利于企业提高档案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流通,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因此,便捷、高效、有序、统一的自动化、共享化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3、企业知识管理概述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价值,为此知识管理必须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企业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有着科学的导向作用。论文格式,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讯进行全面的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通过促进知识的共享、创新来实现知识的增殖,从而达到企业全面升华的目的。市场分析、经营战略等特有的经验和成熟的方法需要知识的协调统一,进而优化为全面的企业知识体系,成为企业最薄厚悠远的战略资源。

4、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是目标,档案管理是手段,因此,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业务流程、营销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系管理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决定着企业档案管理的转变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即从注重档案实体管理转向注重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智能化、科技化、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服务,实现企业档案知识的资源共享。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将工作重心向信息、知识的综合管理转变,而非对文档、案件的具体管理,是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机械到自动化的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全面数字化,高质量的提供信息资源提供了必要保证。

5、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功能的结合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主要包括:采集与转换、挖掘与发现、分类与建模、反馈与推荐等。采集与转换从档案中采集各类数字信息,并按知识管理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包括信息整理、格式转换、信息录入、信息集成等环节。经过这些环节的加工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向知识管理系统的转换。挖掘与发现则通过建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数据库和相关链接实现信息资源的编辑、集成、存储与修改。同时将原始数据和信息作统一分析并总结出隐含的规律,挖掘出知识的联系。分类与建模中的分类通常按照数字档案分类标准构建分类体系,形成资源分类库,从而为知识管理服务提供便捷、高效、自动化的分类方式及有序的信息基础。建模则是在用户信息获取、描述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建立用户需求偏好模型。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分类与建模更好的实现了数字档案信息向知识管理服务的切实转变,为其提供了规范、科学的模型和算法支持,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反馈与推荐从前者所得的用户的需求分析、操作记录、对系统的建议及反馈入手,进行用户信息的编辑与量化,为用户需求模型的优化及整改提供反馈与支持。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针对用户的习惯性需求还可向用户推荐适合自身的知识系统。

6、结语为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加快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程,促进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丰富档案管理的资源配置,使之向高科技、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资源、知识信息的全面共享,使企业经久不衰,常胜、常青。

[参考文献]

[1]张涛.知识管理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5):12-13.

[2]刘水.数字档案答理中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J].档案学研究,2009(4):23-24.

[3]冯惠玲.拓展职能—“夹缝时代”档案职业的生存之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9-90.

第4篇

1现阶段加强企业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1.1竞争的加剧及环境变化的快速决定企业要加强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国家整体出现了产能过剩,很多的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助进行生存,企业整体的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一些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决策的时候没有借助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造成企业的资源浪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东莞等传统的制造强地都出现了大批企业倒闭,经济整体下滑,这些问题的发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投资和生产的时候更加科学化管理。另外,现代社会由于新媒介等的介入,很多环境因素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市场价格变化速度及其传导速度更快,企业如果依托于以往的手工计算的投入产出管理,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变化,无法获取最新的数据进行决策,导致其决策无效,反而被市场淘汰。

1.2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及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内部也选用了以市场机制运行的方式,对各要素进行内部的层层分解,实现内部的核算,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较快,很多的内部管理需要更加高效,及时将市场的变化融入到管理之中,而且目前很多公司内部的员工、车间、厂房和班组的工资都是和投入产出的管理系统挂钩,因此投入产出的管理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和公司各个班组的成本、能耗的降低,这样的内部管理才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才能够推动企业的改革。

1.3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制造业也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迁移的风险,周边国家越南等国也慢慢在制造业上与我国企业进行竞争。未来我国企业的发展要向更高级的产业主动性转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这种转移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其投入产出的管理,通过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强研发的投入,向一些蓝海竞争领域发展,避免简单初级的加工业,实现我国整体产业的结构调整。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产出管理就随意进行调整,将可能导致很多企业没有获取相关的动态信息,缺少数字化的管理,而导致企业盲目转型,这样企业可能反而会失去发展的机会进入发展的陷阱,这最终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2建立完善的动态化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

2.1建立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

企业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建立起符合自身业务特色的动态化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查明企业生产管理所存在的基本数量关系,明确企业生产的界限,通过这一系统获得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其他一些重要的情报信息,在系统的建设中要将企业的业务和产品统一在这个系统中,清晰地发现人财物的关系。这个系统要实现对产品分配方向、价值构成的集成和查询等功能,系统内的数据要能够实时根据原材料的价格、委托加工的费用、人力的投入、产品价格的变动等进行更新。

2.2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模型建立及其与ERP系统的对接

在系统的建设上要着力建设一个模型库、数据库和方法库,企业内产品、业务的投入产出数据要归集到数据库,用以对模型库等提供数据来源,数据库应当将企业的财务数据库、计划数据库、物资供应数据库、生产调度数据库、设备数据库、销售数据库、人事定额数据库等集合在一起,做一个综合的数据库,面向企业的管理层,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库就包括了矩阵、基本统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和数据规划等,为不同的决策内容和生产要求提供相应的方法分析。模型库包括了决策分析模型、相关性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等,这是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进行选择。企业需要将ERP系统与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统一,利用ERP所拥有的计算机高速运转的能力处理制造生产和管理运营中的海量数据,提升ERP系统的动态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在双方的统一中要确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实现ERP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转换、利用投入产出表提升ERP系统的功能,对于输入数据可以利用原有的公用数据模块和其他模块进行提取,并通过手工添加一些必要的数据,将生产计划书、产品定价文件、成本核算文件、原材料供应清单等输入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块、生产模块、车间模块、采购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生产计划模块等,从而根据生产流程得到各类投入产出的消耗关系矩阵,得到总产品矩阵及总产量向量,设计ERP模块中的数据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价格模拟提供依据,满足多种经营的需要。

3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加强成本管理

3.1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加强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

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最主要的运用是在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中的投入是指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消耗,产出是指产品的分配和数量、方向,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将这些关系以矩阵式的方法进行棋盘式列示,综合分析双方的数量关系和匹配关系。由于现在技术的变化也导致很多消耗关系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但是技术的改变也将导致其消耗比例出现变化,而且采购价格、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系统必须是动态化的,对目标成本中的各要素变动也要进行动态管理,这也需要对成本内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分解,确定足够细的基础数据。成本管理需要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进行分层设计,综合考虑实物投入和价值投入的不同,企业需要对成本中所涉及的流程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经济关系,结合会计核算特点对该流程进行归集合并,全面反映企业生产中的物料投放和产品产出关系。

3.2加强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与多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

由于现在很多生产都是柔性生产,多数企业也接受了定制化生产,这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带来了变化。传统的财务成本核算已经难以反映这种生产的变化,投入产出管理也需要对财务成本的分摊标准和核算提出新的要求,投入产出管理应当结合一些最新的技术和财务方法,对成本进行更好的分摊。例如投入产出管理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对生产流程中的作业进行归类,利用作业分摊成本,并以作业动因归集成本,投入也应当利用作业对各类消耗资源进行归集,进一步提升成本管理的准确性,通过提升成本分摊的科学性,企业也可以提升其投入产出管理的准确性。相对比而言,对于一些新的产品,由于要明确其作业,在对新产品的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的初期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作业成本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一些作业可能在柔性生产系统和敏捷生产系统中面临着人员和物料组合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生产任务也随时进行调整,容易造成一些资源的消耗难以追溯到活动中,这样可以利用列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记录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产出活动、货币投入,计算中间投入成本和初始投入成本,汇总的投入成本,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单位成本向量、物理单位计算的投入产出表,得到单位成本,从而得到成本核算。

4加强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第5篇

[关键词]统计工作 适应 企业管理

企业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而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做好企业的基础工作是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迅速达到现代化管理轨道上来的根本途径。因此,加强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搞活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就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的需要。

一、要适应决策性管理的需要

决策在企业主要是指经营决策,即是对企业总体活动和各种重要经营活动的目标,方针策略进行决择的工作,它主要是企业最高领导层承担的管理职能,统计工作要适应决策性管理的需要,实质上就是如何更好地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的服务问题。怎样实现统计服务的优质化呢?统计优质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数字准确,二是适时对路,三是形式多样,四是内容丰富。

1.统计服务要适时对路

统计工作要更好地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服务,必需调查、了解领导对统计信息的要求,要经常向领导请示工作,请他们提要求,出题目,要学习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从统计报表资料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我们也可采用“统计工作为您服务征求意见单”的方式,向厂长、部分中层干部进行调查,征求他们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提供的资料切合领导的需要,做到适时对路。

2.统计数据要准确可靠

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也是做好统计优质服务的首要条件,维护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对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统计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的原则,上报的数字必须真实 ,只有这样,各级领导能了解真实情况,据此制订的计划,确定的方针、政策才是正确的,如果数字不真实,做为制订制度、计划的依据,必然会脱离实际,造成决策失误。。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计算、检测、原始记录等基础工作。建立各类计量基础管理图表,要配齐和完善计量手段,使计量准确,同时企业要加强抽样检测,以便核实和校正。企业在做好一级计量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二级计量制,即在企业与车间,车间与车间之间,在生产收付、领用以及原料、能源的消耗方面有计量;在制品、半成品的质量有测试和检验手段。在原始记录的管理上,实行分工负责,统一管理,对各种原始记录要进行统一编号、编制目录。健全一整套的原始记录制度,加强各环节之间原始记录登记、传递管理、按章办事、按章检查、做到各项变化活动,都有记录,使汇总的数据准确可靠。只有这样,才能向各级领导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3.统计资料要及时

统计资料做为经济信息,具有较强的时间要求,它的时效性关系到信息的价值作用,统计工作要更好地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服务,所提供的统计资料,做为制定政策、编制计划、部署工作的依据,应该提供在领导决策之前,在政策执行过程之中、计划执行过程之中和经济运行之中,满足各方面对统计资料的急需,使统计工作真正发挥其“指示器”和“校正器”的作用。为了提高统计资料的时效性,还要搞好统计预计和统计预测,变事后统计为事前统计,以便领导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4.服务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统计人员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灵活运用,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形式。灵活采用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计资料手册以及厂内统计信息等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克服统计人员任务就是加加减减,填报统计报表“报表报表,报完拉倒”,对统计工作的片面认识。统计工作对各级领导决策的作用,要从一般的参考作用,发展到参谋作用,再发展到直接参与决策的作用,由信息库、数据库的作用,发展到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必须跳出单纯搞报表的圈子才能更好地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二、要适应伸向企业外部开系统管理需要

我们过去的统计工作,多是局限在统计本企业、本部门的情况,多是利用统计部门自己加工整理的统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与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市场有了更多、更直接的联系,市场供需关系、竞争状况,对企业各方面工作发生着强烈影响,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搞好市场预测,企业管理对统计工作资料的范围扩大了。不仅需要本企业、本部门、本地区的统计资料,也需要同类企业、同行业和外地区的统计资料。要实现由“狭窄型”的信息向“宽广型”的信息转变,必须与有关方面建立资料的供应、交换关系,占有同行业、同部门以及国外的有关统计资料,利用财政、金融、税务、物价等部门的统计信息资料及时进行加工整理和对比分析,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满足企业管理向外部开系统的需要。

三、要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第6篇

对于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国企而言,经营机制转变、激励与约束、分工与协作、生产与服务以及降本增效等一系列长期无法解决的难题,在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浮出水面后,终于有了出口。9月16日,在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举办的机械行业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现场推介会上,来自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上汽集团以及各地机械行业主管部门、各行业协会领导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该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是结合机械企业特点,通过改革企业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创新模式。在此次会上,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孙祖梅宣读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关于全面推广“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的决定》。决定说,上海易初通用机器有限公司原任总经理赵凤高等人创立的这一管理模式,是我国机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大突破。

该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细有效、整体优化的管理思想,具有管理手段数字化、协作关系数字化、核算单位最小化的特征。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新、先进的管理理念,其基本思想是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形成企业内部模拟市场以及虚拟经营者,使每个员工都从经营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二是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员工身份经营者化和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化;三是现代、高效的管理手段,创造性地应用ic卡企业经营综合管理系统。

该管理模式一经推出,很快就在全国机械行业得到广泛认同。近年来,先后有300多家企业到易通公司学习交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许多专家学者甚至认为,该模式代表了我国机械行业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管理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鉴于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决定授予易初通用机械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企业”称号,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还决定授予该模式的创建人赵凤高“机械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大师”称号。

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发表了《大力推广“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经验,加速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讲话。于珍指出,此次会议的目的是要通过推广易通公司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推动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加快机械工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加速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装备制造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通用管理能力;项目化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各行各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1]。数字经济时代不仅要求慕课、在线课程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手段要大力创新,而且对包括培养目标、人才标准、课程体系等在内的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高职管理类人才需求

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平台经济、新零售等商业模式创新,共享经济、智能制造等企业内部流程再造,以及项目化、协同管控等管理功能提升[2]。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也要与之相适应。

(一)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1.“无边界”的协同式管理。传统的企业组织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变成了开放的生态空间和平台。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从零和博弈变成合作共赢。基于此,海尔提出“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发展观,并提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理念[3]。此举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形成了“无边界”的协同管理新模式,实现了资源更好地被协同利用。2.“去中心”的平台化管理。数字技术将传统企业从流程驱动、中心控制的组织形式转型为高度去中心化的共享平台等新型组织。企业运营生产的整个过程得到了改变。数字企业搭建了以产业链电商平台为中心的,集信息、交易结算、物流仓储、加工配送、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企业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打破原来的部门和科层结构,只保留承担具体职责的岗位,每个岗位随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化组合,科层或部门并无决策权。这种以节点管理为核心的平台化管理模式,使企业实现了“按需生产、零库存”。3.基于数据的标准化管理。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参数等,对生产经营做具体要求和明确。企业的各项活动也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展露无疑,也都留下了相关的数据捕获记录。大数据分析有利于获取需求、生产、交易、售后等信息,了解员工工作情况、消费者消费信息等等。大数据思维可以帮助企业很好地进行标准化管理,使企业实现精准生产并降低成本。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类人才的新要求1.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在互联网“去中心化”模式下,社会化思维的联结是网络。企业面临的客户以节点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物流等整个形态。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极快。每位客户都可能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个性化推广、个人评论等现象不断涌现[4]。每个员工、消费者、合作者手中都有话语权,其沟通与反馈也更加及时。每个个体都可能是企业形象的树立者、维护者。管理目标通过社会化媒体进一步扩展到企业外部人群。这需要职业管理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跨界管理理念来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具备一定的危机处理能力,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2.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在内的通用管理能力。此“项目”非工程项目,而是指根据市场需要或管理要求,各类组织生产运营过程中活动、作业、任务、事项等的总称。平台化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要求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科层管理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管理目标,并将所做事情包装成一个个“项目”,通过整合资源、组合岗位来实现管理目标。腾讯马化腾实施“谁提出、谁执行”的策略,才有了微信张小龙的诞生。因此,职业管理人才应具备项目的形成、组织、跟踪、协调、评价等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各个管理岗位都适用的能力,是一项可转换、可迁移的能力,属于个人的无形资产。3.数据分析能力。企业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工作计划、员工发展等各项活动,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做出理性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管理者在工作中将接触到大量的数据。那么,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获取、清洗、分析数据,从而进行有效管理,即数据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未来管理从业者的必修课。

二、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新要求与现存问题分析

1.“跨界”“融通”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特征。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非常重要,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亦是如此。“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实施,但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实施效果却不太理想。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义工商”)为例,管理类的专业散落于几个二级学院。例如,工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在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外语外贸学院,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在人文旅游学院。管理类专业分散导致诸多问题:一是经济学、管理学、数据分析等基础性课程的教师资源并未整合到一起,出现了各自设置课程标准、各自授课等“各自为政”的现象。二是学生填报高考志愿呈现出盲目性。三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存在必修课的比例偏多、选修课较少,或是在实际中出现选修课也开成了必修课的问题,两种课程的比例不协调[5]。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资源并未得到合理分配,并未满足培养“管理能力+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四是除专业设置分散外,高职管理类专业方向也存在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以义工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延续以岗位为中心,专业方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行政管理等内容,力求包罗万象的结果却造成培养靶向不准确,并未打破原有的科层制结构而将诸多岗位整合起来,缺乏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通用管理能力将这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个能力统领起来。

2.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尚未形成。“供应链”原指涉及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客户”的网链结构。高职人才培养供应链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提供给企业所涉及的“供应源(普高、职高、中专等)-高职院校-人才市场或大学-需求方(企业)”的网链结构[6]。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未根据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对人才的需求快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合理规划专业发展方向。这就导致人才培养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学非所需,就业难或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等现象。

3.数字经济时代背景更加要求高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为此,学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与实际深入结合,共同开发市场调研、讲座报告、实验实训、技能实战、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将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课堂。这将有助于实现“无缝对接”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7]。然而,管理类专业相对理工科专业而言,涉及大量社会活动且具体工作不确定性较强,其实践教学面临更大的困难。义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缺乏服务区域经济以及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亦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地增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由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一端,滑向做简单游戏、看网络视频、分析网上案例等易操作的另一端。很多实践教学课程人为割裂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这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8]。二是一些实践活动收益不大,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后即束之高阁,教师下企业锻炼只是堆积文字,学生到企业参观只是走马观花,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低价、低端劳动力而所学甚少,师生参加竞赛也是注重作品包装而轻视内涵建设……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框架

1.基于能力目标的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效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包括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在内的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创新与重构。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职业管理人才是具备通用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内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职业人才的供需分析,结合义工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构建了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详细内容如图1所示。为了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职管理类职业人才,课程体系应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学校应构建出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也应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其创新性素养。

2.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过程柔性化设计。一是高职院校应与生源机构、用人单位联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共享数据来研判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和新的规律,科学管理与规划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高职院校应快速响应企业需求,面向学生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流程和指标,一方面结合当年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学生的行业和岗位取向,设置“定向式”课程系列或“订单式”培养模块,灵活增添相应的课程模块或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实行弹性培养,减少教学计划、常规管理对学生的约束和限制,为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自主规划职业生涯[6]。三是建立“推-拉”混合式人才培养供应链下的课程体系结构: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推动阶段以高职院校为主,搭建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而拉动阶段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专业模块建设。“推-拉”混合式人才培养供应链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高度融合,课程体系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而且使高职院校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3.“全程项目教学”贯穿三年教学始终。灵活、实战性强的“项目化教学”,是应对数字经济“去中心化”“无边界”等形势变化的良方。项目教学不仅仅是将所授内容在教学形式上的项目化、模块化,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体现。此处的项目既包括参加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讲座等观摩性项目,又包括校内实训等仿真模拟性项目,还包括参与教师课题项目,实践实习等真实性项目。在课程开发中,教师应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来选择、设计、开发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强化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最终完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课程开发。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包括市场调研、讲座报告、实验实训、学科竞赛、技能实战、创业创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在态度、方法、技能上更符合企业的要求。项目教学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入职教育”,并将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课堂,有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管理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

1.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应摒弃挥舞考核大棒、层层传导压力和层层推卸责任等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只重指标与结果的功利主义思想。这样只会助长不涉及指标则形式主义、关乎考核则机会主义的不正之风。为此,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秉持服务理念,学校高层应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师生与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铺路搭桥、创造条件;行政部门应提高行政效率,打破界限与藩篱,使师资、实训等资源在学院之间、专业之间能够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强化绩效管理和过程性考核,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评审、中间监管和最后验收把好关,杜绝“假大空”、玩“文字游戏”“标题党”等性质的课题项目产生,识别、鼓励和服务好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项目。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全校管理类专业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进行改革,在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方面进行整合资源,在分方向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合理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变化。具体做法为:以专业群为基础重构教学院系,以管理类专业群教学为中心,重构跨专业教学组织,成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组织,促进管理类专业融合发展。

第8篇

1.1投入产出法概念

投入产出法属于现代化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它主要是研究不同经济体系中每部分投入及产出相互关系间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产业关联法或是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材料、辅材、能源以及劳动力及机械折旧等方面内容,“产出”则是指生产的产品数量及其的分配使用,也叫做流量,比如生产生活消费以及积累、进出口等。经济体系当中,每个生产企业都是投入单位,又是产出单位。企业的总投入理论上与总产出相同。投入产出法必须先将生产车间的投入来源以及产出去向绘成投入传出表,再根据表格中的两者的平衡关系创建出数学模型,借助表格以及数学模型就能够对经济进行具体的分析及预测,也能对生产计划进行平衡管理。所以,投入产出法属于经济的预测及生产计划平衡的一种方法,同时能够对经济进行综合的分析。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字模型以及前两者的应用。

1.2投入产出法的特点

首先,投入产出法基本分析形式为投入产出表;经济体系中每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都是由一个线形的方程组进行描述的,它们的经济联系主要是依靠方程组中的各种系数反应出来,并且这些系数都能反应出在一定条件下的生产组织及生产技术间的经济关系,还能够测定社会产品以及中间产品两者间存在的数量联系。其次,投入产出表的表现形式具有交叉性的特点,它能够明确的反映出生产消耗以及分配使用在企业的每个部门间的运转情况,直观的表现出社会产品的一个再生产过程。企业既是投入单位,又是产出单位,它具有双重的身份,及生产产品提供给社会中其他领域消费的产品,还要消费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这样,国民经济中产品的生产及分配通过互相的交织,形成了所有部门互相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投入产出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之上,采用现代数学的计算方法,创建数字模型,来实现经济分析及预测研究的。

2投入产出法应用效果

投入产出法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使得企业得到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2.1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加快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帮助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

2.2完善定额指标

利用投入产出表,企业能够明确生产所发生的能源消耗、原材消耗、劳动力消耗等的实际数量,然后经过一定的计算分析,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就能获得完善的定额指标。这样就将企业的计划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工作贯彻到实处。

2.3完善计量管理工作

如果企业生产车间的计量管理不完善,计量器具误差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浪费,导致了经济效益的损失。我们利用投入产出表以及基层调查表,能够推进且完善计量工作的开展。

2.4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通过投入产出法的使用,能够分析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然后对比分析,找到调整生产结构的措施。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使用,一方面实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同时还能精确、迅速的确定企业生产以及成本计划,帮助企业实施全面的计划管理工作。

3投入产出法在化工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3.1控制企业的生产计划

投入产出的数字模型能够模拟出现实中企业内部的各种产品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平衡计划,进而编制生产计划、验证计划以及调节计划。首先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现有的资源进行规划管理,分析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量,然后预测企业的计划产量。利用投入产出法能够明确企业的这些内容:计划期的最终产品计划、总产量计划、自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计划、外购产品供应计划和分配计划。由于影响企业生产的因素存在主观及客观这两方面的影响,所以,企业必须要作出及时的生产调整计划。如果有任何一种产品或是外购消耗品发生了变化,那么,在企业内部来说,会引起一系列的自产产品及外购产品的变化,投入产出数字模型能够准确并及时的掌握这种变化。

3.2控制企业的成本计划

投入产出法的应用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不同产品间生产消耗的相互关系之上,它将企业的投入及产出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结合。尤其是投入产出表中的纵列能够明确的表现出不同成本资料投入到生产中的消耗,也就是生产产品的成本消耗。横行则反映出来产品的使用价值补偿生产消耗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分配。数学模型的创建则反映出了生产消耗量以及最终产品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在进行生产、销售以及供应等等全部的生产经营过程就全面的反映出来。并且,投入产出的数字模型能够全面的将企业计划时生产经营活动模拟出来,测算出产品在不同阶段的成本情况,能够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控制提供合理准确的依据。调整成本计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利用投入产出的数字模型能够快速便捷的调整成本计划,它对企业的计划、财务等工作的进行了整合统一,以较少的投入获取了产出。

3.3成本分析

化工企业利用投入产出法能够明确自产产品单位成本的大小,它是通过模型来完成对企业实际生产产品分配使用以及其成本的模拟表示,能够真实的表现出企业不同产品间数量的依附关系以及消耗成本,对企业进行成本分析以及成本管理带来巨大的帮助。数字模型的创建是对传统成本变动分析的升级,它对传统方法所不能出来的问题也能很好的解决,对企业而言,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语

第9篇

目前,企业统计工作削弱、统计人员地位下降,既有客观原因、也有统计人员自身原因。

1.对企业统计工作存存着认识上的误区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目前的企业统计缺乏反映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状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统计不能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因此,在多数企业管理者眼里企业统计是多余的。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仅反映计划完成情况,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无足轻重;有的认为统计只是为政府统计部门服务,且加重企业负担;有的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规模,统计可有可无。

2.企业统计人员缺乏主动参与管理意识

由于对企业统计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激励机制,一些企业统计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和主动服务企业管理的意识,对待统计工作抱着应付的态度,搞单纯的事后统计,统计人员缺乏高度敏锐的观察能力、思维和分析能力,没有对统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开发,只会出数字,不能出思想,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服务。

3.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整体素质偏低

企业统计人员除个别大中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较差。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不能向企业管理者适时提供有效的统计信息,更谈不上开展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二、企业统计人员摆脱现状的几点建议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关注的是资产增值,这要求企业统计人员围绕经济效益做文章,及时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标监控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统计职能,适时开展统计信息、咨询监督服务。

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人员应懂统计理论方法,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决策;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统计人员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现代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2.转变对企业统计的认识

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首先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人员要树立服务观念,企业统计主要应服务于企业,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要树立参与观念,企业统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统计工作的价值,要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对统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与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树立时效观念,及时搜集与处理统计信息,使经营管理者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迅速的决策。

3.夯实企业统计信息职能,为科学决策提供适时信息

信息社会,统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保证发挥其咨询监督职能的基本前提。首先重点抓好统计信息源头,及时、全面、科学的采集数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家的政策导向、市场的供求变化、新产品的开发、同行业的竞争等都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企业统计要拓宽信息覆盖面,建立完善的信息库,应当拥有企业必须的各种信息,既要有内部信息,如,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等,也需要外部信息,如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方面的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包括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状况)、市场竞争态势主要竞争对手的状况、技术开发动态等有关资料和数据。企业统计人员应及时掌握企业活动发展情况,抓住重点,由被动变主动,及时收集有关信息。统计信息的采集要以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为转移,企业管理需要什么,就统计什么,企业管理何时需要,就应何时想方设法统计,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全方位信息。

4.强化企业统计咨询职能,当好科学决策的参谋

统计人员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自觉投入到企业管理中去,紧紧围绕着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敏锐地发现和预测管理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统计的咨询职能的发挥是建立统计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观察与综合分析,正确评价、判断、揭示客观事物的趋势、本质、规律,拟定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或建议。统计人员要提高知名度和权威性,突破口是强化咨询职能。掌握全面、系统、大量的统计信息是统计人员得天独厚的优势,统计人员要善于对统计信息作科学的精加工,要利用现代统计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研究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中复杂信息,形成更高级的智力成果——思想、观点和决策方案,生成有战略性的决策信息,捕捉有预见性的对策信息,为管理和决策等工作提供咨询建议和预选方案。新晨

统计咨询要适需、适时、对路,关键在于企业统计人员要紧跟形势,密切注视企业经济活动的新情况、新问题,勤于思考,抓准选题,集中精力,组织攻关提出决策方案。

5.完善统计监督,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统计监督以其特有的方式——数字语言,进行数量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监督,失去或削弱统计监督,企业监督体系就难以发挥整体功能。统计监督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保证决策实施不偏离目标,对方案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监督预警;另一方面通过对决策过程的检查,对决策本身是否合乎客观规律要求进行监督。企业统计人员应根据所掌握的统计信息,以丰富的统计数据、完善的指标组合开展统计监督,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督和预警,揭示决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给决策者,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企业是统计人员生存空间,要拓展生存空间而必须有所作为,需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要把统计判断的准确、统计分析的深刻、统计预见的灵敏、统计警告的及时和统计建议的超前作为努力方向,当好企业管理者的参谋,使企业管理者改变对企业统计的认识,为自己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创出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郝燕:改革和完善企业统计工作浅议[J].新西部,2007(6)

[2]周波: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思考[J].湖南有色金属,2006(5)

第10篇

关键词:改革;企业统计;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

我以为改革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11篇

企业经济统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他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企业经营状况,有助于企业战略计划的拟定和内部各项资源调整。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价值链的拓展,使得企业经济形式和相关信息增多,原有的统计模式必然不能适应这一系列变化,进行经济统计改革及相关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从经济统计改革背景入手,通过对比现实找出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已经出现的一些改革形式和成果等进行粗略统计,并提出一系列科学建议,以此为未来各企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背景;意义;内容;途径

1 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背景

1.1 企业经营规模的改变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本市场扩张的壁垒——地域壁垒被进一步打破。文化、信息、交通等的全球化发展,为各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在该方面最具代表的当属不断兴盛的跨国贸易和以互联网和物流渠道为依托的虚拟商业,而复合式的企业形式也成为众多大型企业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商业界有一个著名的理念——“不能将鸡蛋放于同一个篮子里”,讲究的是价值链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以此分散风险同时增加收益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现状都在表明一个问题,即是现代企业正逐步摆脱原本单一的经营形式,向着更加复杂的道路前进。在此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将会出现一系列的“扩张问题”,单论经济统计而言,如何做到对各个方面经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不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是决计办不到的。

1.2 行业内相关理念的转变

自原始资本主义萌芽直到现今,商业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变革,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人们不断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实现利益更大化。以我国而言,加入WTO之后,国内商业格局经历了大小数次洗牌,而后又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在产业格局、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却又离不开国际环境的独特形势。20世纪末至今经济危机影响,商业界从西方商业变迁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各种新式的企业管理设想和研究结论不断被提出。由此背景影响下,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及相关研究成为一种必然。

1.3 未来市场竞争日渐激烈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国家对自主经营的鼓励,使得我国新兴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四处林立,国外经济形势的长久萎靡,令国外企业纷纷对准我国市场,在当前乃至于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我国企业都将被动接受竞争激烈这一事实。唯有改革经济统计,精确掌控企业成本和财务,才能把握住企业核心脉络,巩固管理效能,提高竞争力。

2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企业适应社会变革。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其经济行为的实施以及与外界利益的置换,都需要依靠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市场和行业。加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能够使企业整体企划更加迎合市场发展需求,通过一段时间内企业经济数据的统计,企业能够较为直观地掌握一些市场情况,便于调整经营策略。同时,随着企业管理改革成为一种潮流趋向,而企业经济又是管理的重点,因此作出相应的作为是现代企业适应社会变革的表现。②有助于明晰企业经济状态。从企业经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经济统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等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处理,对调节企业人员、企业关系和经济状况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换而言之,企业经济统计即是用经济手段调查、分析和表述企业发展情况的一种途径,它有利于明晰企业状况,特别是企业在成本、投资、收益和分配方面的实际情况。③有助于企业管理精细化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普遍方向,面对庞大的企业结构,唯有实现细化管理才能准确把握企业各个环节的状况,找出企业症结,针对性的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或意见。成立专门的统计管理体制、划分专门的部门和人才队伍,并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有助于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冗杂部分,提高工作效率。

3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3.1 改革内容

①统计内容的细化:企业不再实行笼统的经济统计,而是对宏观意义意义上的“收支”进行细化,建立直观的统计体系。主要分为成本统计、产量统计、销售统计、利润统计、后勤统计、指标构建、时间段对比研究、动态跟踪监管等若干方面,对企业的所有经营生产环节进行统计和分析。②在制度建设方面:根据传统统计部门规程设计新式制度,划分具体工作范畴,落实部门责任权限,确保统计工作顺利进行。③技术层面:凭借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升级换代,包括数据搜集分类统计系统、对比分析系统、决策系统以及ERP技术等。另外,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构建,也为企业经济统计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基础。④人才方面,着重甄选具备“企业经济统计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或者企业自行培养相关人才队伍,实现人力资源的专门化和高端化,提高经济统计效率。⑤思想观念方面,重点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念,重在尊重和利用人、企业、经济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建立起可循环的企业经济统计模式。⑥运行模式: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同时运行,实现综合高效管理模式,特别是信息处理和指令传达方面,杜绝完全意义上的集权形式,多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队伍的智慧,集思广益地探知管理真谛。

3.2 未来建议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与研究,应当被有机统一起来,未来的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当向着如下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快速处理问题,准确判断经济现状。精细化:在已有的基础山进一步细化管理项目,并做好新项目的应对工作。

4 总结

面对未来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发展权限,就必须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不仅包含企业综合结构和战略定位方面的改革,同时还包含了企业各项内部机制的配套完善,其中经济统计相关改革尤为重要。在未来发展道路中,必须树立起足够的意识,有机利用包含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等一切形式的因素,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统计机制,以便观察和审视企业发展路线,及时地制定相关策略,引导企业良性发展。而以盈利目的的现代企业,重视成本和经济管理将会是恒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平莉.关于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贸. 2013(02)

[2]魏成发.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3(26)

第1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促进现代化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额大、交通流量大、车速快、安全要求和质量要求严格,而后期养护管理成本较高,在制定养护计划中要对建设期和前期养护形成的科技档案材料多次反复利用,公路的档案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的作用绝对不可轻视。随着现代企业发展模式的不断转变,对于企业的档案发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档案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相辅相成。加强档案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实际出发,谈谈加强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路。

1 档案管理在高速公路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 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保证。企业经营要借鉴历史以确保企业发展的连续性,档案管理部门保存着企业的各门类档案,能够为养护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数字依据。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质量影响着道路通行的质量,影响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企业的效益。好的路,交通畅顺,为大家赞扬,车主乐于选择;差的路,被老百姓骂为豆腐渣工程,被社会唾弃,通行效率低下。而要保持好路,则要不断进行养护和改造,而好的措施,必须精确地了解和掌握高速公路在建设期的情况和高速公路前期养护的情况,高速公路的线路走向、各路段、路层路基的结构的情况,使用的材料,施工机械和方式、特别是对特殊地段、特殊结构物的特点、技术特点等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交通工程改造和养护,也要充分了解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措施,方可节省每期的养护成本、提高效率。而项目建设的情况与养护的变更等信息资料的建立和更新,这些工作需要档案部门在项目初期至以后的时期,都要跟踪和建立完整的、长期的基础资料和信息资源,以保证上述工作及其他企业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 档案是企业实力的体现。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它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档案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类凭证、报表、图纸、文件和原始记录等,记录着项目的实施、延续和发展、见证了企业发展的历史,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还能帮助企业解决各类疑难问题,如分析桥梁病害、路面裂缝、路基下沉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另外技术人员的使用培训、干部的提拔,都需要从档案中查找其以往的资料提供佐证。企业历年取得的业绩、奖励的记载,也成了企业树立自身形象、激励职工向上的动力证明。所以,资料齐全、记载全面、查阅方便、形象清新、使人一目了然,是企业自信和具有实力的表现。

3 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档案能直接和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后,由于时间的推移,材料老化,车辆车辙、公路的病害将不断增加;也由于人们对公路安全性、舒适性的不断提高,需要对高速公路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利用档案资料能系统地分析公路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最可靠和有效的解决的办法,避免造成资料浪费;利用档案资料能对症下药,合理地开发和推广使用各种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提高公路养护的手段和效率,提高高速公路路面性能。所以档案能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创造社会经济效益。

2 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高速公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出行中要求较高,前面已经谈过高速公路档案管理的质量影响着道路通行的质量,影响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企业的效益。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档案管理的优劣。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自身水平,从而推进档案管理的质量。提高档案管理对人员素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2.1 注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习

目前我们处在信息时代,企业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服务对象较广,需要知识更新。高速公路档案管理涉及力学、材料、机械、气象、水文、电子技术、企业管理等多学科,档案管理人员应有良好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应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公路专业、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掌握网路信息技术及操作技能,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好经验好方法,取长补短,拓宽视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以适应高速公路养护及企业管理工作众多专业的需求。

2.2 了解并关注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发展趋势

档案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信息依据,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科研活动应及时关注,了解并熟悉企业的基本业务内容和需求,弄清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了解并关注高速公路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主动提供相关的档案信息服务。

2.3 了解并关注档案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档案工作要有的放矢,档案管理人员要针对本单位的实际,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创新档案管理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使本单位人员能更多、更好、更便捷地利用档案的资料,以提高档案信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

3 强化档案管理的方式

3.1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训、引进、出省出国进修、座谈交流等多方面的手段,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使本单位档案管理的设备水平和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3.2 促进管理功能向利用型转变

建好、管好档案,保证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在利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档案管理应善于从“死档案”中找到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推动其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如档案管理应围绕推动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企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提供文化资源服务。主动参与到有关企业专项技术研究、课题讲座、文化项目建设、文化展览活动等活动中,当好主力军。

3.3 促进管理手段向科技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企业管理正在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档案管理技术也从传统的实体、纸质档案管理向数字化档案管理发展,从而将面对面的服务,转变成以网络化服务为主。因此,企业档案管理必须强化科技意识,重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和载体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坚持“以开发保服务,以服务促利用”的原则,围绕方便查询,提高利用效果的目标,积极探索并推进管理技术的创新,注重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建立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服务系统和检索系统。要将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与新技术同时进行,积极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做到安全保密与方便利用的统一。要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强化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纂、保管、查阅、使用,要从传统手工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化;从一维向多维转化,从低效的简单人为方式向标准化、程序化和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与服务发展,从而提高使用的质量和效率。

3.4 促进档案服务手段的多样化

档案服务应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可以采用超前服务、跟踪服务和现场服务等方式。档案工作者应随时了解企业档案需求者的需求趋势,将他们所需的档案材料及时送递过去,做到服务的针对性和超前性;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年度专项工程的计划,主动接触相关人员,进行信息沟通,有针对性的搜集、提供相关的技术和经济资料等。要加强档案的深层开发工作,为企业的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积极参与高速公路项目活动的交流,搜集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中的最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建立新的档案资料,更好地为本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4 档案管理现代化对高速公路的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

路通财通,高速公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民出行要求更高,需要更舒适、更安全的通行条件;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额大、交通流量大、技术要求高,后期养护成本较高;高速公路在建设中,特别是桥梁、隧道、路基,大量的数据埋藏在地表以下,交通工程三大组成部份的收费-通讯-监控系统更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隐蔽工程,其底层数据和编码系统深不可测;这些都需要对建设期和营运期养护管理的档案材料需要多次反复地使用,没有档案资料的支撑,要做好高速公路的现代化管理几无可能。从广深、广佛、广珠东、虎门等多个效益较好的高速公路项目中证明,档案管理好的,高速公路的管理就好,效益就高;反之,一些对档案管理不重视、手段落后的企业,效益就比较差。高速公路档案管理的质量影响着道路通行的质量,影响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企业的效益。档案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相辅相成。加强档案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档案管理在高速公路的发展中的作用是重中之重。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以后的项目建设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有好的档案管理,会有好的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对高速公路的现代化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 小结

高速公路管理与一般企业管理明显不同,高速公路在建成后,大量的数据埋藏在人们的视线以下;高速公路后期的养护管理任务繁重,费用较高,档案管理能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档案管理突显其重要性。因而加强档案现代化管理,注重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使用、注重档案管理新技术开发利用,对实现高速公路管理的现代化管理,对推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国兰.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