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通讯稿怎么写

通讯稿怎么写

时间:2023-05-30 10:45:09

通讯稿怎么写

第1篇

一、加强企业通讯员队伍建设

企业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如何,首先要看企业通讯员队伍素质怎么样。在目前各供电企业出台激励措施、明确宣传报道任务的情况下,企业内领导和通讯员都很重视,积极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加班加点写稿,及时通过有关渠道向外投稿。这样总体数量有了,但高层次新闻媒体发表稿件少之又少,上稿率肯定也不会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每年初只对企业各部门下达报道任务篇数,有时举办新闻培训班,不管各人基础怎么样,老师一人在上面讲,所有人在下面听。而平时对基层通讯员的业务指导帮助力度不够,未能使他们的效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

新闻写作人才,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一定的环境、温度、土壤条件下产生的。企业中优秀的新闻写作人才,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企业领导要善于当“伯乐”,要为企业通讯员提供必要的条件,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接受正规培训,或者到上级新闻单位学习锻炼,到生产一线体验生活,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因此,笔者认为,企业要针对现状,积极与各社会新闻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一支热爱新闻写作的基层通讯员队伍,每年举办企业通讯员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全面提高新闻宣传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写作能力。在企业内部,开展“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活动,组织相关通讯员进行现场采访,各人写稿,统一讲评,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还可以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企业通讯员队伍,推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增强企业通讯员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每个企业通讯员应该具备的一个特质。要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就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敏于捕捉蕴藏在事件内部、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和题材。这种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每一个企业通讯员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还要有较高的新闻理论修养。

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充电,做一名学习型通讯员。企业通讯员多是兼职,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公司下达本部门的宣传报道任务。因此,需要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尤其是企业宣传部门的通讯员,还需要与各个层面的职工打交道,要对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内容有一定了解。否则,是无法适应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做好一名称职合格通讯员的。除了学习本企业的知识,还要学习研究各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把握他们栏目的要求,结合自己单位发生的事实,选取角度,表达新闻主题,达到采用发表的目的。

其次,注意积累知识素材。只有见的多了,才能对新闻有感觉,新闻敏感性才会不断增强。拥有丰富的知识,需要持久地努力和日积月累、长期的积淀。随时摘抄各方面的知识,看报刊、电视、网络,读材料、听报告,发现有用的东西及时作笔记,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归纳,进一步加深记忆。久而久之,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完善自我适应新闻宣传报道的知识结构。只有善于积淀,不断丰富,新闻敏感才会日益加深。

再次,勤于专注分析和思考。新闻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处处留心。新闻敏感还来自通讯员对新闻报道的执着和专注,他们要随时随地关注那些发生在身边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和信息。所以,对于一条新闻线索,必须由表及里去认识分析,只有经过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写出越来越好的新闻稿件。

三、要求企业通讯员勤写多练

新闻是一门科学,写作是一门学问,“爬格子”更是一项苦差事。有时看到自己采写的稿件在不同的新闻媒体发表,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新闻写作没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勤写多练,才能熟中生巧。

凡搞新闻写作的人,大体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一是读。多读各类报纸,读好的新闻,读名家名篇。二是看。看人家如何谋篇布局,怎样起标题、写导语。三是仿。仿别人的写作方法,仿名篇消息写作导语,仿通讯稿件的表述和描写。但不能照抄照搬,应该有自己的思路。四是独。独立写作,标新立异,逐步创造自己的风格,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耐人寻味的新闻作品,向“好新闻”冲刺。

第2篇

究竟是什么拯救了这张报纸?在探求自身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它又有怎样的尝试与心得?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解国记先生。

从记者到总编

《传媒》:解总,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1月份,《新华每日电讯》突破了百万发行大关,这里向您表示由衷的祝贺。我们知道您是一位从普通记者成长起来的总编辑,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生涯。

解国记:我从小就比较喜欢新闻。那还是1968年“”中,我到离我村8里路的大屯集(当时的河南省清丰县大屯公社)上初中。校园和烈士陵园在一起,陵园里最大的一通碑是烈士柳朝琦的。柳朝琦是《冀鲁豫日报》的一位记者,数次冒枪林弹雨采访,在一次执行采访任务路上被日伪打中,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临死前把所带文件一口一口吃掉。从那时起,我对记者就产生了强烈的敬仰之情,立志好好上学读书,长大也当一名记者。大学毕业后的1982年,如愿当上了新华社记者,先在河南分社工作,后来到黑龙江分社工作,1999年12月调到总社,任《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

《传媒》:从记者到总编,这样的身份转换您是怎样实现的?

解国记:记者的劳动形式是个体,是个人采写。总编是管媒体,是一个集体,是编用记者的稿子,为记者服务。我任总编后对我的同事说:我虽然没有当过编者,但我当过记者,又是读者。作为记者,我最清楚什么稿子是下了功夫的,什么稿子是抄材料的,什么稿子是拍(马)的,什么稿子是拉(关系)的,瞒不过我的眼睛;作为读者,翻开报纸后我最清楚爱读什么,不读什么,最烦什么,心里偷着骂什么。因此,当《新华每日电讯》的编者,就是要用好那些记者下了功夫的稿子,读者最爱读的稿子;其他的,不用、少用、弱用就行了。记者转任总编,就有这点优势。

《传媒》:那么,在《新华每日电讯》经历挫折和取得成功的不同时刻,您有着怎样的心态?

解国记:在未认识《新华每日电讯》本质,找不到其独有规律,左冲右突,碰得头破血流时,也是苦恼之极,甚至痛不欲生啊。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个角色,对不起把自己放到这个位置上的社党组和社领导,对不起新华每日电讯社的兄弟姐妹。在逐步摸索、感觉、捕捉、描述、概括出《新华每日电讯》的本质和规律,按照这个规律用兵用力,报纸有些起色,甚至现在成长为百万级时政大报时,又自然对当年创办《新华每日电讯》才使我们有了这个舞台的决策者充满感恩,对新华社给了我们很多探索办报的宽松条件充满感激,对推动《新华每日电讯》成为百万大报的新华社战略转型由衷叹服!当然,我感到庆幸,老是让我内心充满喜悦的是我们“电讯人”这个团队。我们团结一心、屡败屡战、百折不挠才使《新华每日电讯》走到了今天。尤其是全体新华人的支持、鼓励和付出,舍此,《新华每日电讯》绝不会成为百万级时政大报。

我现在不安的倒是,我们能不能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新华每日电讯》的质量,对得起我们的读者。

《电讯》的本质和理念

《传媒》:您在编辑手记中曾经说过“一张报纸,如果认不清其本质,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举措,或上述东西与别的报纸大同小异,甚至没什么两样,它就只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您是怎样界定《电讯》本质的?

解国记:《新华每日电讯》是新华社1993年1月1日创刊的。创办的主要目的解决新华社通稿落地问题(媒体不用或很少用通稿)。由于通稿不直接对受众,没有特定的读者指向,因此刊登它的《新华每日电讯》自然也没有市场定位,发行极其困难。不但社会不买账,连新华社自己的人都说它是自娱自乐的“卡拉OK”。

传播的有限,意味着通稿落地《新华每日电讯》的无效。为了走出困境,我们从2002年开始了艰难的风险探索,主要是进一步加强通稿处理和扩大稿源。这样做的结果是,报纸面目一新,大受读者欢迎,订阅量稳步上升,文摘类媒体大量摘转。通稿借以实现了有效传播。

我们由此发现了《新华每日电讯》的本质:它不具备一般日报的核心特征――直接策划指挥原创报道,最大化地追求独家新闻;反而具备了文摘类报纸的本质特征――占有丰富的成品稿源,广挑细选,删节重组,精编精排,靠出色的二度“创作”奉献读者。如此,《新华每日电讯》实际上也就逐步演变为新华社稿件精华为主体、覆盖全国主要媒体、每天出对开8版的“新华大文摘”、大型文摘日报,或者说是大型文摘日报的雏形。

《传媒》:办大型文摘日报在中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且也可能“外无洋人”。那么,您是怎样主导这份报纸的编辑工作的?它的基本构成和特性又是什么?

解国记:办大型文摘日报,无规律、经验可循,一切都在摸索中,我们的基本经验就是要有时政大报的风骨和普通受众的口味。目前能概括的特性大约有以下几点:

以新华社稿件精华为主体的必然性。日报有很强的时效性,文摘日报同样要讲究时效性。而要做到讲究时效性,就必须以新华社稿件为主要文摘稿源。因为新华社是全国最快、最丰富的“消息总汇”,只有及时选摘萃取其精华,才能保证读者获取新闻的时间与其他日报同步,同时这样的特性从根本上保持了《新华每日电讯》时政大报的风骨。

选摘社会各媒体稿件的必要性。这个道理很简单,新华社不可能包打天下,它也有迟发、漏发的新闻,有被消息封锁、信息不灵“挡”掉的新闻。社会媒体遍布天下,获取线索、采写报道的手段各有千秋,什么新闻都可能有。选摘好相关稿件,既是对新华社报道的补充,又是对《新华每日电讯》读者知情权的满足,是对读者必须负的责任。《新华每日电讯》早已把中央电视台等广电媒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新京报》等都市报,纳入自己的选稿视野。

少量原创稿件的不可或缺性。这是文摘日报不同于文摘周报、周二刊文摘、周三刊文摘的最大不同之处。因为在每天涉猎的稿件中,谁也没有绝对把握避免这种情况:各媒体对于某一新鲜事物,在报道上都缺位了;某种应该引起关注的事物、现象、问题,已长时间存在,却没有媒体光顾,成了“冰点”……尤其是言论类的东西,其他文摘类报纸都有可“等”稿,但文摘日报没有,必须当天夜里写就、上版,否则第二天读者看到的报纸就“欠火”,就不到位。所以,根据特殊需要,有一点原创稿件,对于文摘日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声音”、“草地”等专版专刊,就是履行这一“职能”的。

为读者当新闻秘书 替读者选新闻精品

《传媒》:您刚刚谈到《新华每日电讯》成功的秘密就是采用了“新华大文摘”、文摘日报的操持手法,并且确定了为读者当“新闻秘书”的理念。这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

解国记:从一个原本只为新华社通稿落地服务的自娱自乐型报纸,到一个越来越为受众欢迎的新锐主流大报,是我们铁了心为读者当“新闻秘书”、替读者选新闻精品的回馈。

如果我们说网络出现以后加剧了信息爆炸,那么连续爆炸到今天是什么状况?信息拥堵!受众作为一个个体,他想要的信息拿不到,不需要的信息堆如山。一个关键词敲下去,相关者百千万条不稀罕。过去“海量信息”是优势、是骄傲,现在却成了一些受众头疼的事。特别是主流受众群体尤甚――非主流媒体不屑看,而有的主流媒体大话空话充斥,几张报纸拿在手上,翻来覆去看不到多大点儿自己中意的东西,实际上处于一种信息“饥渴”状态。他们需要“新闻秘书”,需要有人从新闻信息的大海中,选取出他们最需要阅读的新闻精品。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做读者“新闻秘书”的定位。

《传媒》:这个“新闻秘书”是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呢?

解国记:做读者的“新闻秘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心说话。

用心说话,说自己的话,才让人觉得真实和亲切。大话、空话,一说一串的“套话”,虽都很“正确”,但总让人觉得不实诚,总感隔膜。

我是一个喜欢收藏时期、时期报纸的人,可以说看够了那些把大话、空话推向极端的所谓“主流报道”,特别不愿意大话空话套话登上《新华每日电讯》,或者尽力减少、弱化这类东西,而突出、放大那些用心说的话、自己的话、实实在在的话,远离那些“不打粮食的话”。

其实无论多正统、高深的东西,都可以以自己的话语方式来说,都可以有个性地表达。充当读者“新闻秘书”的《新华每日电讯》,在内容追求实实在在的同时,标题追求通俗晓畅,大白话、口语化,甚至标题里可以有情节细节。总之,就是要确确实实的“三贴近”,形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风。

《传媒》:您一直很强调文风,您赞赏什么样的文风?同时,文风在更高层次上有着怎样的作用?

解国记:后的白话文,打通了“文”(读、写是文言文)和“言”(实际生活中的话)分离的格局,只能由上层和文人才能使用的语言工具逐步走向大众,“文”成为大众能听懂看懂的东西,社会真情更多地进入“文”中。我们现在追求的“白话新风”,实际上是对“文”(读、写多大话空话套话)和“言”(社会生活中用语)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分离”的又一次打通,是更加接近生活、更能还原生活的“真话”。

《新华每日电讯》形成的文风和白话口语化实践,实际上是主流媒体舆论场、群众口头舆论场、网上舆论场三种话语风格的贯通,这样的文风更易为受众所接受,更能实现引导力。

《电讯》未来:穿越“严冬”走向春天

《传媒》:在我国,2005年就有人预言报纸的“严冬”到了;网络在内的新媒体越来越火时,更有人哀叹“报纸将走向消亡”;美国教授菲利普•迈耶也写下一本名为《正在消失的报纸》,称以1967~2002年日报读者数下降图表推测:到2043年春,日报就没有读者了。您是怎样看待这些言论的?

解国记:或许,这是可能的;甚至,报纸的消减趋势已经是肯定的。但决定报纸消亡与兴盛的,不光在网络,还在于报纸自身是否还能适合受众的需求,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网络确实好,但没有电源,没有电脑,没有显示器(或手机)看不了。只想清清静静读,不想被别人打扰,不想与谁对话互动,自己边看边思考,拿笔圈圈点点,批几句话,写几句感悟,拿剪子剪下来存放,网络岂能做到?躺床上不经意地翻翻,就为放松入睡而看,睡意一来顺手滑落也不用管……恐怕连再小巧的笔记本都不敢这样玩儿。就是说,报纸的好些功能,是不能由网络替代的。网络发展,报纸还照样发展。2008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第61届世界报业大会上,来自232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报业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与2006年相比,2007年世界付费报纸发行量增长了2.57%;如果加上免费报纸,世界报纸的总发行量增长了3.65%。与2003年相比,全世界的报纸发行量增长了14.3%。

金融危机袭来之后,美国、日本有些报纸倒闭了。原因很多,但报纸很厚,发行赔钱,靠广告补贴,危机一来,广告来路一断便生存不下去,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靠发行就能基本维持再生产的报纸,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第3篇

铁路新闻工作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部分,是整个铁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基层通讯员是业余的新闻工作者,搞好基层通讯员的培训工作,提高通讯员的素质,使之更好地明确方向、把握原则、熟悉业务、提高技巧、拓宽知识,适应新时期铁路改革与发展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对办好企业报尤为重要。

通讯员的特点铁路企业由于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通讯员大多工作生活在基层一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专业性比较强,工作比较忙。他们的文化水平与过去的通讯员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对新知识也有着强烈的追求愿望。基层一线的工作、生活,使他们养成了豪爽的性格特点。他们参加新闻培训积极性都很高,恨不得在几天的时间里就把新闻采写知识全学完、学会,今天参加了新闻培训,明天就想在报纸上发表作品。鉴于通讯员以上的特点,我们对基层通讯员的培训应当采取灵活的培训方法,以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要挤去水分――讲“干货”新闻专业有《新闻理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等20多门课程,大学里也要学好几年。因此,对于培训时间相对较短的基层通讯员来说,我们就要选择他们最需要、最重要的内容来讲。《内蒙古铁道》报社对通讯员的培训,采取把新闻理论分成采访、消息、通讯、言论、摄影等10余个专题分块进行讲解的方法,把新闻理论与实际采写相结合,通过培训使学员知道了什么是新闻、怎样寻找新闻、在采写新闻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提高通讯员的新闻写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讲解要通俗化新闻理论是丰富的、深奥的。对通讯员的培训应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用具体的、通俗的语言来说明深奥的、抽象的理念。《铁路新闻教程》中对新闻价值的定义表述为:“新闻价值指的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也是新闻取舍和衡量的标准。”这一定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培训通讯员的过程中,我们把它表述为“新闻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讲课的老师还结合具体的文章穿插了采写过程中活生生的事例,加深了通讯员对新闻理论的理解,使学员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理论学习和作品分析要结合在对通讯员的培训过程中,除了要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新闻学深奥的理论外,还要与分析作品结合起来,以加深他们对新闻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讲解通讯写作课时,讲课的老师结合具体的作品给学员讲什么是通讯?怎样挖掘、提炼主题?通讯和消息有哪些区别?并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加深了通讯员对通讯的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除分析文章以理解新闻学理论外,我们还组织通讯员分析自己的作品存在着什么问题,通过认真比较来查找差距,提高了学员新闻写作水平。

理论学习和实践要结合人类认识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提高。这一规律对基层通讯员的培训也同样适用。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并丰富理论、完善理论。特别是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以及标题的制作实践性很强,与实践是分不开的。一周的新闻理论课后,我们让通讯员回到各自的单位进行采访,让他们将所学的新闻理论融化到实际采写中。再由辅导老师带领他们深入基层站段进行采访,组织学员对采写的稿件进行分析、修改,通过具体的实践,使通讯员体会到新闻写作的技巧,增强了搞好新闻写作的信心。

学员讨论要充分在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对通讯员培训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给通讯员讲解新闻理论和新闻采写的知识外,还要组织他们针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培训班理论课讲授之后,我们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员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大家围绕对新闻理论的理解、新闻稿件的采写、新闻素材的挖掘、怎样提高稿件的见报率等内容畅所欲言,辅导老师再针对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模糊认识进一步进行讲解,使他们对所学的新闻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达到了共同提高培训目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铁道报社)

第4篇

拥有大批忠实读者,有一批“铁杆通讯员”积极为报纸写稿,让报纸内容时刻保持新鲜度和亲和力,是办报成功的关键。然而,近年来,不少企业的通讯员队伍建设普遍较弱,其具体表现是:观念淡化了,队伍老化了,工作弱化了,报纸版面上通讯员稿件见报的数量减少了。笔者在与部分基层单位领导的交谈中,经常听到其反映本单位高素质的通讯员太缺,通讯报道工作难以开展。那么,导致企业通讯员队伍中高素质人才匮乏、通讯报道工作被动的原因何在?

随着重组改制、竞争上岗、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陆续出台,广大职工在危机感、紧迫感不断增强的同时,忧患意识和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通讯员队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冲击。“五年经商成富翁,十年写稿一场空”的顺口溜虽不一定符合现实,但也确实反映了一些人的心态。有一些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热情也较高的骨干通讯员因退休、买断、转岗等自动或被动辍笔,致使一些企业的高素质通讯员出现了“断层”。与此同时,企业近年来新招聘的大学生专业性(一般都是理、工科)都很强,不愿意改行从事政工工作,而且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压力较大,业余时间写稿的积极性不高,使得企业无法为通讯员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另外,最近几年,企业强调低成本发展战略,从上到下各级领导都在竭尽全力狠抓生产经营和降本增效,造成通讯报道工作中许多问题解决不了,通讯员的具体困难无人问津,使其写稿的积极性一次次受到挫伤。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导致了高素质通讯员人才的匮乏,影响了企业新闻通讯员队伍尤其是骨干通讯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制约了企业新闻宣传报道水平与质量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努力营造提升通讯员素质的良好环境。环境要改变,领导是关键。只要单位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打心眼里对这项工作重视,良好的环境一定会创造出来。例如中原油田天然气产销厂采气二区管理的文23气田是我国东部最大的砂岩性气田,生产压力和管理难度都非常大,但管理这个区的两名主要领导十分重视提高通讯员素质这项工作。自工区一成立他们就着手为创建一流报道组营造良好的环境,工区没有专职政工员的编制和定员,他们就从生产组选了一名基础较好的职工兼职抓这项工作;有位骨干通讯员是采气工,孩子小,下班后在家里写稿不方便,工区主管领导得知后及时安排,给他配了办公室,装上了电脑、空调,还及时选送这名通讯员到中原石油报社和中国石化报社去培训。良好的环境不仅激发了他的写稿热情,也使他的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他多次被评为厂最佳通讯员和油田优秀通讯员,这个区的通讯报道工作几年来在全厂一直名列前茅。

培训通讯员,及时提供必要帮助。通讯员写作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文字基本功、对新闻知识的学习、受到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企业宣传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将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放在首位。对热心写稿的通讯员,宣传部门在采访和写作上应给予应有的帮助和业务上的具体指导,应经常向他们通报上级或本单位近期的宣传报道重点,不厌其烦地为他们想思路、出选题,指导他们如何去写稿、改稿和投稿,并通过多种渠道让他们参加各种文化基础和新闻专业培训班,以培养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在通讯员的培训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创新培训形式。这几年,中原油田一些单位的通讯员培训方式值得借鉴。例如不少单位培训通讯员注重互动交流和“实战演练”。通讯员培训课堂更多地设置成“圆桌会议”形式,不分尊卑主次,以方便大家交流、讨论,并采取寓培训于笔会、寓培训于实地采访的办法,使得培训既有课堂上的“纸上谈兵”,更有现炒现卖的“实战演练”。

激励通讯员,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基层通讯员在工作中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同时又要平衡生活、家庭和写作的关系。有时他们还要面对众多不理解、不支持等方面的压力去采访、写作。干好这份额外的工作并取得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更需要一种理想和信念作为支撑。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一些小小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仅会影响到他本人,并且还会打击其他正在写稿或准备写稿的通讯员的热情。所以企业宣传部门在培养、发展通讯员时,应争取本单位党委、行政部门的支持,拿出专项资金对取得突出成绩的通讯员进行奖励。在政治上,要像表彰先进工作者那样对先进宣传单位、优秀通讯员进行表彰。在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等方面给予通讯员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可以使他们有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保护通讯员,为他们做坚强后盾。显而易见,保护通讯员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通讯员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支持,这也是保持新闻报道队伍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宣传部门应是通讯员的“家”,应该时刻为他们着想,尽量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一些通讯员在写作中,由于掌握的信息较少和所处位置、角度的局限,写出的稿件有时有表达不清、内容不完整或用词不当的地方,这可能会引起一些领导或上级部门的不满或少数人的冷嘲热讽,这时,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挫伤通讯员的积极性。因此,宣传部门这时应从保护通讯员写作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在提高通讯员采访和写作能力的同时,明确指出稿件中存在的不足,要求通讯员在写完新闻稿件后,一定要交给相关领导审核把关,确认没有问题后,再向新闻媒体投稿。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房产管理处)

编校:赵 亮

第5篇

新闻类软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新闻通稿。新闻通稿是公关与营销界人士最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它来源于传统媒体,所以其写作形式也与传统媒体一样.即消息稿和通讯稿。简单地说.消息稿就是先对整件事进行简要而完整的说明.要包括整个事件;通讯稿则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可以是背景介绍.也可以是事件中的一些花絮、具体的入或故事等。新闻通稿涉及的技巧相对来说较少,基本上只要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能把事情表述清楚.表达完整即可。

第二种则是新闻报道,即以媒体的口吻、新闻的手法对某件事情进行报告,甚至直接聘请真正的记者操刀。文章完成后.也会与正常的新闻报道一样,发布到相关媒体的新闻栏目。由于其夹杂在正常新闻中间,且完全用新闻体组织正文结构,让人防不胜防.对于非专业人士.根本无从分辨。

最后一种是媒体访谈。相对于新闻通稿的公式化语言及新闻报道的说教式、单向灌输式内容而言.媒体访谈这种形式更容易让入接受.它由一般新闻的单向灌输向渗透式、感召式、互动式转变。企业与媒体通过访谈聊天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和理念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综上所述,新闻类的软文撰写需要注意以上这几点。因为软文能够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基础上还能够达到既定的广告效果.所以备受开发者们的推崇。因此,了解软文该如何撰写,是开发者们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那什么时间发?发什么内容?如何挖掘新闻点?选择怎样的渠道发?以《愤怒的小鸟太空版》等为例。

一、什么时间发?

1.APP上线前发新闻,例如:

《愤怒的小鸟来到太空3月22日全平台发售》

《愤怒的小鸟:太空版下月登场誓破销量纪录》

2.APP上架后,新闻稿举例:

《新iPad抢先试玩:愤怒的小鸟太空版》

《愤怒的小鸟:太空版已上架现场试玩视频》

3.APP版本更新后,举例:

《虫虫部落更新版已登陆App尽显中国味》

4.搞限免等活动时发:

《5.15限时免费APP:将手机画面无线投影》

二、如何挖掘新闻点?

一般以APP自身特点、下载量、分类排名等方面寻找新闻点,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说特点:《彩色短信app:让短信字体和背景炫酷起来》

说下载量:《愤怒的小鸟·太空版国内下载破千万》

说使用:《愤怒的小鸟太空版更新解锁10个全新关卡》

说排名:《愤怒的小鸟太空版席卷全球排名升至第一》

三、选择怎样的渠道发?

1.首选和你APP类别相关的渠道,APP游戏当然首选游戏网站、摄影APP首选摄影网站或频道;

2.选择门户新闻或IT、移动互联网相关频道;门户新闻,增加用户的信任度。

3.选择其他网站,但需要是百度新闻源的即可;这类发布价格便宜,而且百度、谷歌等新闻源内都可以看到。

4.toB稿件和toC稿件选择的渠道应有所区别。

四、如何让文章像病毒一样传播

1、只要你敢写,就有人敢看

文笔很差?错别字很多?病句很多?没关系,只要接地气,有亮点就有人看,传播效果也会很好。很多出书的人前期也这样,文章火爆,被N多媒体转摘,慢慢的就积累了些自信。只要你敢写,就有人敢看!

2、好主题好标题,你就成功90%

现在每天网络上产生非常多的文章,大家在浏览的时候都是根据标题来选择是否点击阅读,所以文章的标题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就有了标题党的出现,当然近有诱惑人的标题,没有吸引人的主题,一样无法真正火起来。如何选主题?如何起标题呢?

我把吸引人的主题分几类:

a、争议型热门主题

关键点:

话题要有争议话题

留上可被攻击漏洞

b、故事案例型话题

关键点:

故事要与众不同

故事要有启发性

c、经验分享型话题

《如何…..》或者《…..的策略》等等

关键点:

是许多人需要的经验

内容要朴实有启发

d、评比排名类话题

《....排行榜》《十大...》

关键点:

围绕大众关注的焦点来评

适当的制造一些争议让人讨论

3、文章要有情绪,方能传染

文章好不好看,除了是否偶好内容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融入一种情绪进入,这样不管你的观点是否正确,别人在看你的文章的时候,都能够被你这种情绪感染,自然而言就喜欢去读你写的文章,同时读完之后可能还会帮你转摘,甚至和其他朋友分享讨论。

第6篇

《“三把尺子”量政绩》讲述的是18年前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不凡事迹,中国新闻奖推荐意见中说:

本通讯真实再现了一个“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刊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示范意义。作品通过纵贯18年的生动事例透析“王伯祥热”,向人们昭示:身为党的领导干部,如何使自己的政治作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的检验,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看待政绩、怎样干出政绩、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为党员干部熔铸了一面镜子、竖起了一个金质标杆……记者深入寿光市半个月,沿着王伯祥当年的工作足迹,访农户、下农田、钻大棚、进工厂,采访了近百名当年跟随王伯祥,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农民、镇村干部、企业负责人、县领导等,获得了大量鲜活的素材,收集到数十万字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编辑部领导、同事与作者一起,精心提炼润色,巧施画龙点睛之笔,成此见报稿件。

这篇通讯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我从事新闻工作23年来从未有过的,一段时间内,电话、短信、来信不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五莲县退休干部马先吉老先生给集团领导的来信,信中写道:

……我拿起7月2日的《大众日报》,一看一版头条,刊登的是《“三把尺子”量政绩――寿光入眼中的老县委书记王伯祥》,此文像一块巨磁把我紧紧吸引住了……我强烈感到:文章太教育人了。大标题就是一面旗帜、一把火炬,统帅照亮全篇,5个小标题,如同5颗明星,紧扣主题,亮光闪闪。所述内容,选用典型,鲜明生动,活龙活现,通篇血脉相通。越读心情越激动,越读心灵越震撼,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当读到伯祥书记回到寿光北部的岔河村,四五百人闻讯自发围上来的动人情景,读到国家农业部原部长林乎加,在会战工地窝棚前,握着脚穿胶鞋,满腿泥巴的伯祥书记的手,动情说的那段话:“一个县有这样的县委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我激动得热泪直流,两眼模糊,再也看不下去了……读学通讯和评论,对我触动很大,使我深受启发教育。我信服地看到,作者以满腔的热情,翔实的材料,生动的笔调,朴实无华的语言,付出很大辛劳,描绘出新时代焦裕禄式的党的好干部――王伯祥的光辉形象。为学习王伯祥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要领,指明了方向。在通讯和评论里,对什么是党性觉悟,什么是群众观念,怎样为党工作、干好党的工作,干出什么样的政绩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爱戴和肯定,都做了清楚而明确的回答,对推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用推荐意见和读者来信并不是通过这个机会来张扬自己什么,只是说明这篇通讯所以能获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并不是我有什么多大本事,而是王伯祥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事迹给我们提供了宣传的机会,又是集团领导的信任给了我去采写的机会,更是大报领导与同事们热心的帮助与无私的支持与指点才有了这篇有影响的作品,因此我深深地感恩与此稿件有关的所有人,包括地方领导和通讯员,那么多的人为树立这个全国重大典型付出了无数的劳动,而最后竟然只以我个人的名字发表,我深感惭愧与不安。因而,我只有时时处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待人做事,心里才能得到些许安慰,我仅借助一位老朋友的一首诗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态度:

感恩的心,让我们知足。

感恩的心,使我们谦卑。

感恩的心,教会我们同情。

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拥有的一切不再觉得理所当然。

感恩的心,除去我们心中的浮躁、不满。

感恩的心,让我们看他人的长处胜过看自己的长处。

感恩的心,使我们不再以己之长取笑他人之短。

感恩的心,帮助我们体察他人的需要。

第7篇

电视现场报道是以最快速度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件的一种节目形态。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现场报道显得特别重要,但是由于现场新闻发生比较突然,电视记者很难拍到第一手材料,难以满足观众如临其境的需求。电视台应该怎样加大现场新闻的报道量来满足观众需求,提高节目收视率?近几年,吉安电视台《今晚八点》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15分钟的《今晚八点》栏目每天都能确保2至3条现场新闻的播出量,可以说现场新闻已经成为《今晚八点》的一大特色,深受业界和观众的欢迎。

与行业部门合作办栏目

2007年,《今晚八点》与吉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合作,共同开办《一路平安》子栏目,每周不定期播出交警送来的稿件。这一栏目播出后,交警的宣传报道多了,老百姓对交警在烈日下维护交通秩序、在深夜里处置交通事故、在雨雪中整治醉酒驾车等工作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交警的形象在这些宣传报道中得到了提升。同时,电视现场新闻量也多了起来,辖区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以及交警在进行专项整治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等等,都能以最快的时间通过电视向大众传播。这些新闻由于现场感强、报道及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栏目的收视率也自然有了提高。这种通过合作方式采写的现场新闻不用电视台记者到现场去采访,节省了新闻制作成本,一举多得。现在,《今晚八点》栏目已经和公安、消防、民政、卫生等多个部门进行合作。这些部门的DV通讯员都能及时将发生在本单位本行业中的新闻拍摄记录下来,在《今晚八点》现场新闻板块中播出。

组织培训DV通讯员

在与一些部门共同开办子栏目的做法取得成功后,《今晚八点》栏目从中受到启发。为了进一步加大现场新闻的报道量,2008年,《今晚八点》栏目在新闻资源较为丰富的单位中招聘了100多名DV通讯员,建立了一支专门为电视台提供新闻线索的DV通讯员队伍。但是由于这些人员的流动性较大,DV通讯员无法长期固定,很难得到系统的培训,他们拍摄的画面往往不规范。导致一些好的现场新闻缺乏可看性。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今晚八点》栏目每年都通过举办DV作品大奖赛,免费开办培训班、业务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对DV通讯员的培训和指导。对于消防部门这些人员变动相对频繁的部门,当上一任DV通讯员离开部队后,栏目组会及时聘请新的DV通讯员,并指派相应记者手把手现场教其摄像,直至其能够比较熟练地单独完成拍摄为止。

挂片结对确保新闻播出

在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中,《今晚八点》栏目发现,由于缺乏好的选题策划,DV通讯员的新闻报道往往流于对事件现场的表面报道,缺乏对新闻事件本身更深层次的挖掘。这个问题如果在采访前没有解决好,很容易导致整条新闻采访失败。

DV通讯员都是各单位的兼职人员,他们有的是因为爱好摄影,有的是单位领导指派,由于电视台不可能给予较高的稿酬,单位的奖励也是依据上稿量来计算,因此。如果DV通讯员所采写的新闻不能确保播出,势必会打击他们的采访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今晚八点》的做法是,让记者包县挂片,与辖区DV通讯员结对子,由记者和所包县挂片的DV通讯员点对点进行直接交流。不管DV通讯员在采访中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及时与结对记者取得联系,记者就必须尽快帮助解决。凡是记者参与策划及改稿的新闻,尽管是DV通讯员全程拍摄的,只要播出,不但计算DV通讯员的上稿量,同时也计算记者的任务。这样不仅提高了DV通讯员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确保了DV通讯员采写现场新闻的质量。

第8篇

区委通讯组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要点和承诺目标,2011年上半年。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认真开展通讯报道工作,先后在各级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稿件111多篇(山西日报发稿8篇,运城日报发稿43篇)有效地提高了区对外宣传报道力度。

一、反映我区农民怎样看待惠农政策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长篇通讯《惠风满田畴》以3000多字的规模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上刊发,全面报道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情况。对区、乡、村三级贯彻“一号文件”精神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反映我区农民抗旱保麦情况的消息《区农民全力以赴抗旱保麦》运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还有《区“四下乡”活动紧贴农民需求》区村级主要干部,干瞎干好大不一样》等稿件在山西日报》运城日报》重要位置上刊发。

二、有意识地组织了战役性报道,扭住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不放松。围绕区委、区政府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中心工作报道发稿量占到发稿总量的30%以上。反映我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区敲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区今年要落实好十件惠民实事》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实行承诺立状责任制》等稿件在山西日报》和《运城日报》显著位置刊发;反映我区植树造林情况的区启动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区今春植树数量多质量高》龙居镇今春栽树栽得多栽得好》等稿件在运城日报》重要位置刊发;反映我区党组织建设情况的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人气指数渐长》区开展“学、论、讲、评”竞赛活动》区确保重大事项群众说了算》区八项活动庆党建》等稿件在运城日报》刊发。

三、深入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与经验。反映我区现代农业建设热火场面的区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区引导农民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区帮扶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石碑庄村农民冒着酷暑建大棚》等稿件在运城日报》上刊发;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区高效能推进“六个全覆盖”工作》区2.5万名农民群众得到党和政府关爱》等稿件在运城日报》发表。

四、采写和发表了区大力扩张第三产业》区今年实施九大项目建设》等5个稿件,为建设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营造舆论氛围。围绕这一主题。营造了较好的宣传氛围。

加强全区对外宣传报道力度的同时,积极采写新闻稿件。还为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领导活动留取摄影资料200余幅,配合3家区直单位制作宣传版面,接待区外记者3次,并联系北京联合导视广告有限公司改版提升政府门户网站,承担了不少的联络接待、网页策划和影视资料收集工作,为新版政府网的开通做了不少的前期工作。

承担着对外舆论宣传的职责,通讯组是区委、区政府的喉舌。作为通讯组长的不仅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从事新闻工作,而且要堂正做人、廉洁从政,以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行为准则。

和其他区直干部一样,今年。再次到区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接受了一次党性党风党纪再教育。通过警示教育,觉得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应当在工作中紧绷廉洁从政之弦,提高保持清正廉洁的自觉性。

不在物质生活上搞攀比。积极向上,首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不贪图享受。比工作,比贡献,真正发挥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是进一步转变了工作作风。认为,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贡献和价值,不在于耍的牌子大不大,关键看做的事情怎么样。因此,自己从来不在工作条件上和别人比高低,而是比在工作上干出了什么大事情。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该花的钱掰着花,不该花的钱决不浪费一分钱,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第三是坚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带头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带头倾听群众呼声,有针对性地开展通讯报道工作;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原则;带头执行廉政规定,自觉接受监督。工作中,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清贫自守,从来没有搞过有尝新闻。

决心持之以恒,今后。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理》严格要求自己,警钟长鸣,洁身自好,扎实工作,无私奉献,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9篇

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回国在科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新莱茵报》。与此同时,为办好该报,他们以人为本,组建了广大而牢固的通讯员网络,在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有出色的通讯员,如维也纳的法学家兼政治家爱德华・弥勒・捷列林格。1848年10月,他在奥地利人民革命起义失败后逃离维也纳,但他到了德累斯顿、布勒斯顿等地后,就继续坚持为《新莱茵报》写稿,特别是有关维也纳的革命的稿件,更是具体生动感人。驻巴黎的通讯员是共产主义同盟巴黎支部的负责人、医生兼文学家奥古斯特・海尔曼・艾韦贝肯,他帮助《新莱茵报》与法国的民主主义运动建立了联系,促进了德法两国革命思想的交流。同时,他还是当时巴黎工人起义的目击者,他报道的巴黎街垒战生动有力,感动了无数读者。驻法兰克福的通讯员古斯达夫・阿道夫・施略费尔,他曾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民之友》报的编辑,参加柏林人民的起义,后在匈牙利人民革命中壮烈牺牲。作为报纸创办人、主编的马克思十分重视这些通讯员,报刊工作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征求他们的意见,甚至《新莱茵报》的创刊时间都与他们商量过。他们有什么要求,马克思总是想方设法满足,他们写了好稿就及时给予鼓励。1848年12月5日,作为《新莱茵报》总编辑的马克思还亲自给捷列林格写信说:

“您可能已经收到您缺的那几号报纸了,但其中大多数我们这里没有。因此,我们还在尽力为您弄到所缺的那几份……”

“您的通讯无可争辩地是我们收到的通讯中写得最好的,完全符合我们的方针,因为法文、意大利文和英文报刊已经从我们的报纸转载这些通讯,所以您为教育欧洲读者做出了很多贡献。”最后马克思还写道:“请接受我对您的永恒的友谊!”①

19世纪5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报刊通讯员的理论和实践又有重大发展,呈现着鲜明的反机会主义特色。1862年9月,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斐迪南・拉萨尔跑到伦敦同马克思商量合作办报问题,马克思深知他是德国工人运动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没有同意。马克思的意见是:“如果报酬优厚,我愿意担任英国通讯员,不承担任何责任,也不同他搞政治合作。”②这就是说拉萨尔别想借马克思的名义宣传右倾机会主义,而马克思却要以通讯员的身份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这意味着当时马克思担任报纸通讯员是对付右倾机会主义的最合适的身份。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更加泛滥,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社会的一些领袖竟然发表声明,要求解散党的组织,停办党的报刊。针对这种情况,恩格斯曾两次指示党的报刊要动员广大通讯员和党员向党的右翼领袖发起猛烈的进攻,最后终于纠正了党领导集团的右倾错误。1882年1月,恩格斯在给《社会人报》负责人的信中说:“工人的斗争是唯一伟大的、唯一站在时代高度的、唯一不使战士软弱无力而是不断加强他们的力量的斗争。您能在真正的,没有变成‘领袖’的工人中间给自己找到通讯员愈多,您就愈有可能对抗‘领袖’的号叫。”③显然恩格斯把工人通讯员看作是反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到了20世纪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的通讯员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报刊的通讯员就是建党的骨干力量,《火星报》的工人通讯员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巴布什金就是俄国工人阶级政党即社会主义党的创建人之一。

1898年虽然召开了俄国社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但是党并没有建立起来,因为没有制订党纲、,选出来的中央委员会还没有形成中央的集中领导就遭到了破坏。为了建党列宁提出要创办全俄政治报,为了办好报,要在各地党组织的基础上建起报纸的全俄性的代办员网,这种代办员既要为报纸供稿,也要搞好发行,显然代办员已把我们今天所说的通讯员包括在内了。列宁说:“这种代办员网将称为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那种组织骨干,――这种组织,其规模之大使它能够遍布全国各地,其广泛性和多样化使它能够实行精密而细致的分工;其坚定性使它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转变关头’和意外情况下都能坚持进行自己的工作;其灵活性使它一方面在敌人把全部力量集中在一点的时候,善于避免同这个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公开作战,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这个敌人的迟钝,在敌人最难料到的地方和时间突然攻其不备。”④显然“这种组织”是指筹建中的俄国社会,“那种组织骨干”正是指这种工人阶级政党的骨干,即党报的通讯员、发行员。

正因为这样,列宁十分注意党报的通讯员工作。早在1900年12月创办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之前,列宁就把办报的目的、任务、方针、计划同通讯员进行过商量,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特别是工人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巴布什金,在报纸创刊后,他不但写稿而且为报社组稿,此外还建立了代办员点和印刷所。列宁说:“翻阅一下《火星报》的最初20号,所有那些寄自舒亚、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奥列霍沃―祖也沃和俄国中部其他地区的通讯,几乎全部经过致力于建立《火星报》同工人之间最密切联系的伊万・瓦西里耶维奇之手。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是《火星报》最热心的通讯员和最热烈的拥护者。”⑤列宁称他是“火星派工人”,称他是“在革命前10年就开始创建工人社会的先进工人之一。”⑥

1903年俄国工人运动中“经济派”、“调和派”活动猖獗,他们甚至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贩卖右倾机会主义货色。这时列宁就指示巴布什金写信要他坚决回击:“我们恳切地建议你们现在以委员会(即地方党组织)的名义印发一个传单(如果不能印就寄到这里来)提出抗议,断然拒绝任何调和主义的讨好行为和做法,对维希巴洛分子(即经济派)展开坚决无情的斗争,揭露他们脱离社会(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投靠‘革命社会主义的’、‘自由社’的行为。”⑦显然列宁是在直接指挥党报的通讯员参加反击右倾机会主义的战斗,1903年1月6日,他还在提醒巴布什金:“亲爱的朋友,”“请注意,一旦发现有密探跟踪,你就必须躲起来。”⑧1906年1月巴布什金在赤塔为革命运送武器时遭到敌人的袭击,壮烈牺牲,列宁闻讯,亲写悼文,认为他是“党的骄傲”,称他是“人民英雄。⑨”

继《火星报》之后,1905年列宁又创办了俄国社会的另一机关报《前进报》,为办好报纸,他重点抓了通讯员工作,要求所有的社会党员都把它看成自己的报并意识到有为它当通讯员有为它写作的义务。列宁说:“所有社会人都应当为社会的报纸工作。我们请所有的人,特别是工人,给我们写些东西。”他还说:“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不仅需要5个从事领导和经常写作的著作家,而且需要500个、5000个非著作家的工作人员。”⑩显然这“500”、“5000”主要应该是指像巴布什金这样的通讯员。

1912年4月,俄国社会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的《真理报》创刊后,列宁的“500个”、“5000个”的通讯员变成了生动的现实,《真理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拥有大量的通讯员,特别是工人通讯员,几乎每个工种都有工人参加报纸的工作,每天都有许多工人带着稿件、情况或问题来到报社。第一年《真理报》就发表了5000多篇工人通讯,第二年增加10000篇,尽管通讯员来稿很多,国内外的重要稿件列宁还要亲自处理。1913年他收到卡斯帕罗夫的文章后就回信要他注意辞章,他说:“亲爱的同志:您的文章我已经收到和读过了。依我看,题目选的很好,论述得也很对,就是在辞章上下的功夫不够。有许多过分的(不知怎么说才好?)‘鼓动’并不适合这篇理论性的文章,依我看,或是您自己加一下工,或是我们试改一下。”{11}这真是如同好友对面谈心一样。

十月革命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由政治、军事转向经济建设,党的新闻工作重点也随之转移,1918年11月在莫斯科列宁又亲自参加创办了俄国第一份专业经济报《经济生活报》,他认为:《经济生活报》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注意和研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全部经济工作的实际经验,以及根据这些经验提出指导性的指示。”为完成这个任务,列宁又交代了工作方法:“编辑部应挑选和扩充党和非党的地方通讯员,以便了解各地工作情况。”{12}1912年9月,列宁还亲自给编辑部写信,要《经济生活报》成为战斗的机关报,要“建立党和非党的地方通讯员网,并用更多的大篇幅来登载地方、工厂、矿山、国营农场、铁路机务段和工厂等的通讯。”{13}

由以上材料可知,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列宁都十分重视党报通讯员工作,他把通讯员看成是建党和办好党报的坚强骨干,看成是建党的中心任务的生力军。列宁关心通讯员的政治和业务活动,关心他们的生命安全,找他们谈话,为他们改稿,通讯员把他当成导师,他称通讯员为“亲爱的朋友”,像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他和通讯员建立了“永恒的友谊”,他也为我们做好通讯员工作,树立了榜样。

但是,我们今天有的编辑记者对通讯员的态度实在令人遗憾,他们为了完成发稿任务,凑足领奖篇章,竟把通讯员辛辛苦苦采写的稿件改头换面以自己的名字发表出来,有的虽有通讯员的名字,但位居二三,他们倒成了第一作者!他们到下面去,要通讯员“进贡”、送“红包”,连洗脚水也要通讯员去倒,他们下去甚至要求通讯员所在单位必须送厚礼,否则就不能发稿。他们成了通讯员的“无冕之王”,联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通讯员建立的“永恒的友谊”和“亲爱的朋友”关系,这些编辑记者还不该深思和改悔吗?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510页

②同上书,第27卷第511页

③同上书,第30卷第272页

④《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第129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⑤ 《列宁全集》,第20卷第80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⑥同上书,上卷,第81页

⑦同上书,第44卷第308页。括号内是本文作者的注释

⑧同上书,上卷,第300页

⑨同上书,第20卷,第82页

⑩《列宁论报刊和新闻写作》,第229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11}同上书,第379页

{12}同上书,第564页

第10篇

【关键词】穆青 散文笔法 新闻通讯

中国新闻文本写作是不断发展、完善、变化的。从最早的古文体例到后来形成的新华体,都是应时而起,为时而作,与时俱进的。在新闻文本写作中,穆青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尝试、成功和倡导,在中国新闻界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其新闻通讯代表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对其散文笔法进行解析,以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启发。

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开始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他说: “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比如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突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能随之改变了。”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作为穆青最重要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材料的真实感人。没有焦裕禄的真人真事和真情真意的这些客观事迹存在,无论穆青等人有什么神来之笔都写不出如此之文。但是,同样的人、事,穆青等人写的人物通讯就非同一般了。下面试就其文按照散文笔法的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思想红线”

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这就是所谓的“神不散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文由8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篇,而且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但是这8个小主题无不是贯穿“榜样”的大主题来展开的。

作为全文的引子,一开头,作者就用简洁准确冷静的陈述把焦裕禄所面临的“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和“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的兰考推到读者面前。接着,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兰考“灾害景象”图。这样的困难和灾难场景令人不寒而栗!

面对这样的困难,焦裕禄的态度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榜样”主题的?

“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第二天……他已经下乡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间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焦裕禄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这些都已渐现一个务实、坚定、为民的县委书记的新形象,已见一个敢于面对困难,信念坚定,敢于战胜灾魔的县委书记。这也为下文展开作了铺垫。

接着,作者写焦裕禄亲自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灾害源头做好灾害根源调查,深入群众寻求、研究治“三害”对策,并总结出“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是“兰考的新道路!”。这样作者已经将能够把全县干群凝集到一起战胜“三害”的县委书记的榜样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了――这是以事立人;这是一个坚强的“班长”,是一个信得过的领路人;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

从第四个标题开始,作者从焦裕禄作为一个党员领导时刻把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里,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从对自己、家人严格要求,对同志和风细雨和对犯错误的下级极力挽救、帮助,对群众关爱有加的事迹叙述开去。这些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无不凸显焦裕禄同志的真性情,其形象也饱满可感、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不仅如此,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以焦裕禄的活动来展开,通过他的工作、言行以及其部下的工作、言行等等来表现其领导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当然这些主题只有通过描写、议论、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多种手法,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节奏感好而不僵硬、没有说教感。文章最后三个标题“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没有死,他还活着”把生前对同志的爱护、对工作的认真、尽责,并且全然忘记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为了人民,忘记自己的焦裕禄,展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在全篇行文中,“榜样”是主线。但每一部分还有各自的中心,只是每一个小中心都是主题的一个方面和表现。

二、表达方式灵活,多用散文常用的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该文主要是运用记叙的行文方式,但是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适时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用数字来记叙兰考的受灾程度,并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灾区面貌,用抒情的笔触来表达对文中主人公的深情。比如在最后一个标题下的文中:“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爆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查看水情;……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文中抒情的地方都是发乎自然。文中还在适当的地方通过议论点明了焦裕禄的精神和意义。比如全文最后一段中:“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撼人心魄。我们在写人物通讯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波澜和感染力。

三、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叙事情多

全文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直到1965春季,从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工作、生病、逝世到次年春季兰考老百姓的祭奠等等。空间则从兰考县城、兰考火车站,包括阳、韩村、秦寨、赵朵楼、双杨树等等公社和所走到的兰考的120多个大队,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等等地方。所叙的事情更多,诸如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灾情,和县委副书记交流,风雪夜召开别开生面的会议,亲自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沙下雨最厉害的时候去探源头搞调查,冬夜到许楼问寒,对有分歧的同事、犯错误的下级和家人的相处等等,这些事情多而不杂,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典型性,都是焦裕禄感人形象的一个侧面和表现。这些也是散文和人物通讯可以共同采用的表达方式。

该文另外一个特色是,全文的记叙的事情都是有根有据,实事求是的。

据《穆青传》介绍:“第七稿改完好,穆青再拿给吴冷西(时任新华社社长)看。吴冷西通过,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让他带着稿子到兰考核对。一再嘱咐:‘必须保证全部事实绝对无误。

周原带着稿子到兰考,正赶上县委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张钦礼(时任兰考县长)拿着稿子在大会上念……在场两千多名干部哭成一片。最后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点,大家都认为事实全部准确,一致举手通过。”

参考文献

(1)穆青:《穆青散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一版

(2)张严平:《穆青传》[M],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3)蒙南生:《新闻断想》[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4)谢晖:《新闻文本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第11篇

**新闻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一年来,县新闻信息中心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密切联系县情和部门工作的实际,全体采编人员,始终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克难奋进;始终自觉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六不准》,严守新闻宣传纪律,塑造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在具体的工作中,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务实创新的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县委政府的新决策新举措,倾听群众的呼声,发挥舆论监督着用,传播科学文明,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而扎实工作,做到了办好《**时讯》搞好外宣的工作宗旨,尤其是自年初《**时讯》创刊以来,在实际工作中实实在在取得了六大工作突破。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是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主动协助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组建并培训基层通讯员队伍,截止10月底,前后深入9个乡镇、一个县级机关部位协助培训基层通讯员9场次540人,建立了12支48人的基层一线通讯员队伍,改变了以往稿源少、稿件质量差、信息渠道不宽的情况。 二是建立制定针对性强的工作制度,做到了信息中心采编人员分工明确合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团结友爱等工作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个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正常运作《**时讯》的采编工作打牢了基础。 三是通过严肃的采编时效制度后,实现了《**时讯》期期逢周一按期见报,截止12月30日,共编发了50期《**时讯》,还末出现过拖延的现象。 四是在实际工作中改变了以往夜夜加班、双休日天天加班,工作效率又不怎么明显的不正常现象。 五是自《**时讯》创刊以来,完全杜绝了用人情稿、关系稿的现象,严肃采编纪律和宣传纪律,根据宣传舆论导向和当前全县宣传工作重点。进行统一组稿编辑。并使版面做到了信息量大、影响广、时效强、宣传实,图文并茂,小报虽小,可拿起一份《**时讯》就知漾濞近期大小事的效果,在其他部份县市中评价较高,使《**时讯》逐步成为彝县的一道形象窗口、宣传窗口。 六是一年来,信息中心采编人员在认真采编好《漾濞时讯》的同时,积极给《大理日报》、《云南日报》、《人民日报》、《云南支部生活》、大理人民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党报党刊和广播电台撰写新闻稿件,信息中心5人一年来给州级以上报刊和广播电台投稿3036件,被采用309件,为全县的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存在的困难。一年来,主要的困难是一是人员不足。目前信息中心共有5人(包括一个副主任借调一人),按期编印周报,还要兼做宣传部的其他工作,显得人员极大不足。二是设备简陋。目前信息中心做着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工作,但可以正常使用的只有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和两台照相机,其他用于采编工作的设备暂缺,严重影响着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高。三是经费的不足。目前信息中心一般的正常开支都难以维持,尤其是照像费缺口比较大,部里核定的照像费只够购买电池及胶卷,大头的冲洗费还无处着落。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取得的工作经验,今后在工作中,信息中心全体人员将注重克难奋进,努力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努力使2008年的工作更进一步。 2008年的工作要点:一是宣传好**彝族自治县县庆?痰诙?熘泄?颂椅幕?凇⑾匚???峒叭舜???傲交帷薄6?俏??亍叭?鑫拿鳌苯ㄉ杌疃??煲桓隽己玫男??瘴АH?亲橹?闯鲆慌?幸欢ㄉ疃鹊男挛鸥寮?????刻峁┣炕???咚鳌K氖墙?徊阶龊门嘌?凸?谭⒄够?阃ㄑ对倍游楣ぷ鳌N迨窃诮?徊蕉ㄆ诎旌谩?*时讯》同时,对其版面进行一些积极性的创新试探性工作。六是在办好《**时讯》的同时,积极给《大理日报》、《云南日报》、《人民日报》、《云南画报》、《云南支部生活》、大理人民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党报党刊和广播电台撰写新闻稿件,信息中心采编人员年内每人要给州级以上报刊及广播电台撰写新闻稿件不少于150件,其中采用不少于30件。 **县新闻信息中心 **年**月**日

第12篇

作为“群众办报”中最重要的一环——党报的通联工作,是新闻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是既通俗广泛又有重点的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通联工作仍然是新闻媒体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的体现。人们一直把它比成“桥梁和纽带”,这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经验之谈。凡是重视和改进通联工作并有所创新的新闻媒体,必然能率先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开展全方位的服务,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忽视报纸通联工作的倾向程度不同地存在着。

民族地区党报的通联工作近年来有着一种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些媒体认为,通讯员来稿必用,一方面会导致通讯员因“旱涝保收”而不讲求稿件质量,另一方面通讯员稿件的大量使用会影响记者的写稿积极性,因此为了照顾记者用稿,编辑便大量挤掉通讯员的来稿,致使通讯员在媒体中的作用逐步减弱;阿坝日报的通联工作由总编办公室兼任,没有专门的机构如通联部等,总编办公室工作繁杂,因此诸如沟通、培训、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做得就比较表皮,许多工作无法向纵深延展;来稿较弱时,有一些编辑转而依靠“线人”报料,获取新闻线索,或依靠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按照版面的要求随手摘取,这样既节省编稿时间,又能节省稿费开支,便忽视了通讯员来稿;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报社内部量化考核的实行,记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于是记者们便顾不上与通讯员联系了;阿坝日报社基层通讯员,特别是各县委宣传部的骨干通讯员,宣传工作一旦搞出了成效,便随时会被调动工作,因此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通联工作投入再大,都是白忙一场;有些通讯员来稿不多,质量又不过关,一些编辑认为顾及这些稿子是又费精力又费时间,于是忽视了这部分稿件和通讯员……

以上的做法是弊多利少,既影响了报纸质量,又削弱了报纸通联工作。应当正确地认识到,网上资源只能有选择地利用,它代替不了当地新闻,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媒体必须靠当地新闻取胜,舍弃这点何谈特色?看来,只有广泛发动基层通讯员共同抓好地方新闻,不断拓宽报道面,扩大信息量,才是根本的途径。在充分肯定内部考核与奖金挂钩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使其制度不断完善、更趋合理,应当将记者、编辑联系通讯员的情况如何,列入考核的范围。同时,通联工作要把基层领导重视报道的积极性普遍调动起来,让他们看到报道的效果,感到报道的益处,同时要与多方面共同协商,解决好通讯员的工作报酬、福利待遇、稿酬标准等,并且要落实好通讯员工作责任制,经常保持联系,加强指导,巩固和稳定通讯员队伍。

总之,民族地区要办好新闻媒体,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抓好通联工作。实践已经证明,通联工作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而是非要不可,是大有作为的。

二、民族地区报纸通联工作的对策

众所周知,基层的通讯员最接近新闻源,也最懂得哪些新闻受欢迎。他们与干部群众的接触比较频繁,关系比较融洽,一方面能搜集到许多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另一方面还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基层通讯员的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有多有少,用稿率有高有低。针对这些情况,报社的通联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与编辑、采访、发行、广告等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全社职工都来关心和重视通联工作的良好格局,长久地考虑新闻媒体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舆论、搞好服务,考虑宣传报道的社会效应及其良性循环,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对通讯员注重“投入”,力图在创新上互相协作、共同努力,这是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力量之源、战略之举。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充实基层报道力量,建立和健全通讯员网络,并加强制度管理。阿坝日报社通讯员网络是随着《阿坝日报》的逐步成熟而逐渐建立壮大起来的,主要由各县记者站骨干通讯员、部分部门记者站通讯员和业余新闻写好者等构成,网面覆盖全州,但缺少精心的经营。本人认为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通讯员管理制度,比如坚持通讯员的标准和条件,明确任务和要求、权利和义务、组织和纪律、奖励和惩处等。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与基层党政有关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共同提高“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自觉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帮助调整和充实好通讯员,采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素质较好、业务较精、能力较强、比较稳定的通讯员队伍。同时应该考虑为所有的通讯员建立工作档案,入档材料可作为考核、表彰的依据。为了方便采访活动的开展,重新核发通讯员证,确保通讯员采访活动的合法性。

——采用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提高通讯员的政治、业务水平。邀请一批资深记者、编辑、专家、学者,运用多种方式加强通讯员的培训工作;要组织通讯员及时学习中央和上级领导对当前宣传报道的指示精神,通报每个季度的报道计划和报道要求,征求来自基层的意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通讯员不同的水平、层次,报社选派骨干采编人员深入到各县开展基层通讯员培训工作,有计划地传播新闻业务知识和写作技巧,认真听取通讯员提供的重要信息,共同研究深入采访、精心写稿的有关事宜。

——实行激励机制,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通讯员及先进集体。为了满足广大通讯员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相互学习的要求,报社应从原来一年一度的通联工作会议着手进行改革,采用分片集中、异地互动的方式,不定期地召开“片区通讯员业务交流会”,通过有效的互动,使编辑部与通讯员感情得到交流,信息得到沟通,彼此获得理解,将为以后的编辑部约稿,提供有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联谊活动,使通联工作不仅是总编室的事,而成为了全报社的事,让更多的人来一起关心通联工作,关心通讯员。同时表彰优秀通讯员,表彰支持和关心通讯员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介绍他们的典型事迹和心得体会,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新闻系统各级各类好新闻、好作品评选中,要注重推荐通讯员的佳作参评,对获奖的通讯员也要按规定发给奖状或证书以及奖金,并公布于众。——把办好阿坝州记协刊物《阿坝通采》作为一种智力投资,为通讯员提供业务学习、经验交流、意见反馈的园地。为了让《阿坝通采》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2008年《阿坝通采》将实行栏目的重新增设,除了开辟“每期一评”、“政策传真”、“业务研究”、“编辑声音”等栏目外,将着重打造对通讯员的好稿件进行“好稿评析”,注重通讯员培训的“新闻写作”、“摄影广角”,反映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以及成长历程的“通讯员园地”,介绍优秀通讯员的事迹和优秀作品的“通讯员风采”等栏目,这样既从理论和实践上讲述现代的新闻采写方法,又通过对通讯员刊登在阿坝日报上的稿件、照片进行评析,肯定作者捕捉新闻的敏感性、写作的个性,同时中肯地指出其中的不足。这种贴近性稿件评析,极具针对性,不仅对作者本人、对其他的通讯员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转变观念,服务基层送“温暖”。阿坝日报总编室,是既为记者站服务,也要为通讯员服务的一个部门。为改变对通讯员用时想起、闲时搁起的状况,总编室要转变观念,不仅树立起为通讯员服务的思想,更把服务体现在行动中。对于那些为党报作过贡献的通讯员,报社应铭记在心,努力为他们做一些实事。

——从维护群众的利益来看,通联工作必须倾听和反映老百姓的呼声。“为百姓解难,帮政府分忧”,这是新闻媒体喉舌耳目功能的重要体现,可反映出舆论监督及舆论引导的作用。也就是说,新闻媒体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反映群众的疾苦,实现群众的愿望,从而更好地依靠和团结广大群众,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联工作能够达到这些要求,就是具有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通联工作的责任确实非同一般,那么在新闻媒体上应该怎样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开辟《读者来信》、《基层之声》等专栏,是集中反映群众呼声的常见形式;还可以有奖征集新闻,接受通讯员、读者提供线索等形式,迅捷报道群众反映的有损公众利益的信息,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专栏、栏目、均以批评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为己任,充分履行“群众喉舌,政府镜鉴”的职责,特别是对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更要加大报道的力度。媒体在发表读者来信的前后,要注意投放力量对事实真相及来龙去脉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而且要及时地做跟踪报道,发表“调查附记”;同时要依靠有关主管部门、执法部门促使问题妥善解决。通讯员来自新闻发生的第一线,重视、鼓励他们参与新闻工作,使他们不仅仅成为新闻的接受者,而且又成为新闻报道者,让他们把自己耳闻目睹到的事实,亲自用笔头表达出来,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把党的新闻事业变成同时又是人民群众的新闻事业。党报也由此构建起千千万万条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群众的渠道,使新闻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生活在群众中,全面、深入、真实、迅速地反映实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阿坝日报在通联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最“靠前”的通讯员如何进一步加强联络和组织,在平时如何稳定这支队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更加有效地加以组织和指挥,充分发挥这支最靠前队伍的作用,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