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独立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他是指诗词艺术创作中善于运用和发回调式或韵律之形式者甚众,而创立新意境的人才很少。
对于艺术创新立意确实难度颇大,究其原因大都与艺术家之心境,人生历练和秉赋有关。纵观当下艺术创作虽呈出多彩之光,但其绚烂的光环之中常常充斥着的是符号化的、表面化的、图像化似曾相识的急于求成之色彩,而缺乏艺术创作的独立思考。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复制、嫁接甚至挪移已有的符号做一些模棱两可的“创意”在作品中注射进“观念”“思想”之类的浅表层的“高深”。二是制造图像符号,以利于市场对自己的识别,一旦被接受便不断地去复制,君不见“小孩”“青花”“假山”“瓷器”等已蔓延成为当下图像的主体。三是癫狂的精神发泄,和不知所云的“禅意”。
对于缤纷众多的“创意”思维向线上大致可归纳为两条路径,一类是常规的正向思维,另一类是非常规的逆向思维。这其间常伴有发散性的和辐合性的方法。为了梳理一下人的思维结构的模态,不妨归纳一下人之思维特征。人的思维方向一般是线型方向,常用的思维方式是正向思维,也即垂线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有逻辑性的,它可以沿着一种方向、一个目标,一个观点走向思维的纵深之处。而逆向思维呢?则大不一样,它是对似乎是已成定论的观点、方法等逆反而思,使思维向对立的方向进展,因为它具有普遍性和批判性,因而利于新观念新方法的呈显。就其这两类思维方式在其间运用的发散性和辐合性之方法,可产生由外及内,由一个起点或多个起点向外发散和由多个起点向内聚合的“思维运动”。艺术思维与一般思维虽有共同之处,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对零星材料进行不断的概括、整合得出一个结论,而艺术思维则是把审美经验不断进行捕捉的过程,更具有发散性。对于我们艺术家来说,这些思维方式已不自觉地运用了。但问题的关键是,你的艺术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艺术思维下的结果――作品,是否具有新、灵、识的独立思考。新即出新,灵即灵性,识即见识。而“新”不仅仅代表艺术的形式不同,“灵”也不能混同于“脑筋急转弯”,“识”也并非是故弄玄虚。为了对此有进一步地理解,请允许我讲一点“题外”的话。
试以唐代清寒苦吟派诗人孟郊为例,他的《朝饥诗》中曰:“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诗人以琴弦被冻折,来借代饥寒交迫的贫寒之状,入骨三分。这是单线递进式思维的典型例子。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以老槐之根凸起地面来形容这个地方(县)的古老,以老马(坐骑)的瘦骨来比喻为官之清廉,这类以“类似并置”关系产生的对比是一意穷追,带有相似对比的特征,而非正逆并用的方法,凸显的深刻的艺术意味,可达意境的极致。接下来举一下正逆对比并置的构思方法,如陈陶《陇西行》中有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一种同时反衬的构思方法,诗的意思是说,无定河边的白骨,好似是梦里的情人。但反言之,既然是白骨,怎可称为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意义上两极对立又含化统一的构句特点,因此,若从诗的意境上来品味这个“情人”,只能是家人意念中的亲人。这样一来诗中的“是”字具备了既肯定同时又否定的矛盾关系,更加强化了思念亲人的心绪,试想,此句若写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里情人”那便诗意大减,因为情人的实像是由白骨直接联系而生出的联想,没有多大的意念空间,但原句妙就妙在当看到河边白骨这种人的原本时,并不直接写“这就是情人”,而是由此联想到的是春闺里的情人的梦象,这样便从一种“虚影”引向了更深一层的“虚空”,而这个虚空的存在又恰恰是依赖于河边战场遗留下的一堆“实在”的白骨,这种构思方法是利于表现性艺术创作的,是可以通过反衬对比从另一个角度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的。这种意象转折与互生的方法对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是具有广义性的。
当然文学与美术是不同的,不能生硬地将文学的构思方法直接用到造型艺术中,但两者在形而上的思维层面上是可以相互比照,借鉴和沟通的,这里要牵扯到关于通感的一些问题。通感,即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发感觉的转移,以体悟到超脱感官本位深度的有趣体会,如我们常常说的“热闹”“冷静”等词语便是具有感觉的相通之处。因为“热”一般是指触觉,而“闹”又往往是听觉器官首先感觉到的。而“冷静”也是如此,还有明代人说的“听音”,即形容香气的浓郁似乎可以用耳听到,诸如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因而,“热”与“闹”,“冷”与“静”组合成词,便具备相互衬托的连带关系,提升了对于感觉的感悟程度。德国的汉学家莫芝宜佳在研究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中关于通感的文论里说:“更为新颖的是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扩展。西方人类学家和语言家指出,在绝大多数语言中,较为复杂的时间观念是较为简单的空间概念表达出来的。”又说:“《管锥篇》中,这一事实是作品‘通感’加以解释的,如果‘曲调’(音)被描写为‘彩色的花纹’和‘珍珠’,那么这就是‘空间’的‘颜色’和‘形式’向‘时间’的‘音乐节奏’的挪借。”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这种空间向时间上的挪移,便是感觉之间互融、互化、互换的境界,对于造型艺术创作,这种由外及内,由内延外的方式是否可以予我们一些启发作用呢?另外,在当下社会中原来的明晰区分真与假、美与丑、崇高与卑下的二元对立区分法,随着非物质社会的进展,这种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观念正在消解,这在艺术中表现的往往是正反同时出现、善恶共时而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而相互融合。法国的马克・第亚尼针对当前的艺术现象曾指出:“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所以我们还可以在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中寻找创作灵感,在学科交叉的边缘中碰撞出创作的智慧。
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般都是寻觅着属于自我的表现语言,甚至苦苦寻求着通往大师的路径。然而区别杰出艺术家与一般艺术家的分野在于:杰出者应是创立新观念、新思维者。一般来讲,杰出者不重复已有的思想、观念,但却可以在新观念下利用已有的样式或创造出新的样式。而一般艺术家往往是重复别人的观念,又重复别人的样式,甚至手法。有时这种重复别人的观念或样式往往被自己处理成换汤不换药的“改制”,这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紧紧把握好所表现的事物所特有的或突出的性质而将之“出彩”。
如果你搞的是观念的艺术,就应该有认识问题、洞悉事物的深度,如果你玩的是感觉,那么便须有敏锐的直觉与灵性。如果你是一位惯于沉思的人,就应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如果你是一位富有灵性的人,就应回避艰涩而直抒心灵。举个例子吧,眼下正在举办的意大利当代雕塑回顾展“物质的微妙能量”中所见作品给人以轻松、空灵的印象,我想这大概源于他们的艺术观的单纯吧。
王国维曾日:“客观之诗人,不可不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王公所言甚善,道出了此情。总之,艺术的创意,须站在艺术史的高度来审视自我,要有精神含量,因为艺术史中大致只留下两类人,一是叛逆者,二是集大成者,余者可有可无。
自中国股市有了第一批“QFII”之后,人们对他们的心态就一直很有意思。
媒体的态度多半是“敬”。无论哪家机构出来放个什么风声,几乎都能掀起不小的浪。没办法,人家头上有光环,股市大底从来是被他们抄去的。
管理层的态度没有人明说过,但根据我的观察,是颇有点“畏”的。这些年来人家提出的要求,几乎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也没办法,人家在本国的势力一般都很大,动不动扣个“不是市场经济”或者“违背WTO承诺”的帽子过来,谁吃得消。
投资者呢,早先是很“敬畏”的,很多人模仿QFII的投资风格,打听他们在哪些股票上减仓;但最近几个月来有些转变,因为这些机构往往跑输大盘,甚至彻底踏空;待到他们齐刷刷唱空A股时,更多的人开始从“敬畏”变成“悲愤”,情绪激动者甚至要求清算他们。
其实,这些情绪都不必存在。对市场中的任何一方来说,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应该是始终保持冷静地独立思考。
QFII的管理者也是普通人而已。笔者也认识几个QFII的管理者,套用一句俗话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他们中间固然有保持价值投资理念长期持有蓝筹的,也不乏热衷短线投机刀口舔血之辈。本不是铁板一块,你非要把他们当一个整体看待,没必要。
QFII的业绩到底怎样,我觉得也就是不好不坏而已。抄到底的固然有,但跑输指数的多的是。其实不光在股市场,不光是QFII,我们本土的基金,或者这些老外在本土的母公司,能连续几年跑赢指数的有几家?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多方观点博弈的地方,任意放大其中某方,也没必要。
对投资者来说,学习、参考QFII的投资理论和技巧,很好。但是唯他们马首是瞻,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忙于打听他们是买进还是抛出,我敢说,你输定了。
对媒体来说,听着风就是雨,有个来中国走穴的老外(包括格林斯潘)就盯住问A股有没有泡沫,然后大标题登出来。我觉得,你真无聊。我知道格林斯潘他们很强,但面对有些什么上市公司都不知道的中国股市,他们有什么发言权?就好像你问罗纳尔多中国女足该不该用洋教练一样,你不是没话找话吗?
对管理层来说,谁都可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但你最不应该缺。因为人家最多是赔点小钱或者落个无聊名声而已,你是要闹笑话闯大祸的。老外们入股国有银行再上市赚了钱,夸你两句“够市场经济”,等会踏空了又挑拨说“有人故意跟管理层博弈”,要求“再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措施”,他们怎么不要求“市场经济”了呢?
在我看来,有些外资机构学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得了精髓了,这么本土的“乡愿”用得都很自如了。
有时候人总会莫名其妙的陷入了一些颓废或者孤独的状态当中,后来我看到一于快乐定律的故事,想一想,其实有的时候真的是有点庸人自扰之。
这是我很久以前看到的故事。一位秀才要去上京赶考,旅程住店的时候,一天晚上做了两个梦。一个梦是一颗大白菜种在了墙上,还有一个则是下雨天,他既打伞,又带着斗篷。
秀才就找人帮他解梦,那个人告诉他:你还是回去吧,不要考试了,你看大白菜种在墙上,那不说明不靠谱嘛。另外一个你既打伞又带着斗篷,岂不是多此一举?
秀才很郁闷的准备回家,当他跟店老板辞行的时候,店老板很是奇怪:“你不是还没考试吗?怎么就准备辞行回去了呢?”
经过秀才的一番解释,老板笑道,“我也会解梦,帮你说一说吧!白菜种在了高墙上,那不就是代表高中的意思吗?打伞又带斗篷,这不说明说双重保险有备无患吗?那肯定是会中的!”
听到这里,秀才开心地留下,后来真当真中了一个探花。
通过这个故事,我不仅看到了凡事要学会看积极面才会变得快乐,还有一点,就是要有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自信,不能够人云亦云。就像故事中的秀才幸好遇到了老板给他积极建议的意见,否则他按之前帮他解梦者的意见,不就错过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最为关键的是他居然对于自己是否能够通过考试,对于自己才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差点就错失掉很好的机会!
真正的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一些什么,不应该总是被一些外力所干扰。你可以去把外力给你的意见进行思考,但并不要让他成为你的主导!
处于潮流之中的赵耀民,创作了《寻死觅活》、《红马》、《街头小夜曲》、《天才与疯子》、《亲爱的,你是个谜》、《原罪》等剧。他在剧本中创造了两个叙事者――一个是高高在上将现实生活尽收眼底,却喜欢寻根究底作形而上思考的叙事者;一个是具有浓郁的批判现实主义情结,对现实热点问题异常敏感,喜剧思维活跃,叙述故事左右逢源,批判现实则毫不留情的叙事者。
赵耀民剧本的独特性,在于这两个叙事者之间存在的“断层”。也就是说,赵耀民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兴趣与他的现代或后现代的哲学思考形成某种对峙,其鲜明的标志就是,虽然他的剧作叙事指向性非常明晰,却无法也不肯在剧本结尾给出明晰的答案,而是引导观众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现实。
在80年代探索戏剧思潮中,哲理性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不过,这种普遍性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对共时性推论结构的青睐,而并非哲理思考本身,因此常常显得较为肤浅。正是在这方面,赵耀民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和深刻性,尽管其中包含着少许风格上的不协调。
赵耀民剧本在80年代的叙事形式成型于《红马》,成熟于《天才与疯子》。《红马》虽是独幕剧,却呈现出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掘土者、烤火者、滑雪者、丢失了红马的骑手,这些人物都是各种人生观念的象征。在荒漠上,传统意义上的权威、集体或真理等统统缺席,他们绝不盲从,只顾实践自己的信念。赵耀民对新的时代特征把握得相当准确深刻,然而这只是他思考的起点。他发现,这些人物因享有绝对自由而成为纯粹的个人,内心萌生的却是对权威、集体或真理的归属感。该剧中对红马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神秘的红马总是让他们心神不定,而最后荒野上狂奔的红马群彻底引发了他们内心的归属感。但是,这仅仅是一群动物,它们的力量和方向都来自大自然,与人类文明毫无干系。这里,赵耀民已敏锐地触及到后来声势颇大的“寻根”思潮的主题。
然而赵耀民似乎并不喜欢《红马》这种离现实生活形态太远的叙事形式,因为这使他对现实的关注热情和喜剧思维都受到了抑制。在《街头小夜曲》中,赵耀民尝试了一种既能表现当下现实问题、又能巧妙导向哲理思考的叙事形式。作为赵耀民最好的剧本之一,《天才与疯子》对现实生活的拷问与形而上的思考、犀利而冷峻的喜剧才能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天才与疯子》在现实层面对接的是《街头小夜曲》,但主人公任渺这个人物却是从《红马》中走出来的,或者说是该剧所有人物的集合。“什么才是完美人生?”这是赵耀民始终求索的命题。但他就像任渺一样,不肯俯首于所有“既定”的规则,因此往往显得很另类。不过,正是这种另类赋予了赵耀民剧本一种超越当下的思想穿透力。如果说《红马》是对“寻根”的预言,那么《天才与疯子》和《亲爱的,你是个谜》则是对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叙事的预演。
《天才与疯子》最后陷入了“命名”的困惑――任渺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是高智还是低能?是先进还是落后?这里缺少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让人心悦诚服的标准。《亲爱的,你是个谜》以荒诞剧的形式把这种“命名”的困惑置于前景――那个叫“宁馨儿”的人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宁馨儿”不过是一个词汇,当它犹如吹泡泡似地从众人口里吐出时,它突然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你知道究竟指涉的是谁?或者就像剧中人一样,谁都可以指涉?《亲爱的,你是个谜》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具有浓郁后现代思辨色彩的剧作之一。
《原罪》在叙事上的变化,犹如从郭沫若的自由诗转为闻一多的现代格律诗。《原罪》的故事发生在一幢洋房里,人物关系按照写实原则设计,情节的推动也依靠传统的情境突变来展开。但是,《原罪》人物关系的深层结构依然延续着《红马》和《天才与疯子》的路子。赵耀民敏感地发现,性的自由化将会产生诸多婚姻问题,他把这一命题通过概括,让剧中人物分别代表某种观念,以致一幢楼里到处弥漫着“性与婚姻”的烟雾,连外来的小保姆、容晖和莫默也深陷其中。
《原罪》堪称是赵耀民话剧创作的一个转折,其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把握现实的角度从俯视到平视,写实的叙事形式对赵耀民产生了很大诱惑。从小保姆、木林森等人物身上,显示了他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深厚功力。其二,赵耀民似乎觉得自由奔放的叙事难免会使形而上思考显得直露,因而趋向于一种更含蓄内敛的写作风格。其三,生活的感情苦恼,以一种更深层的生活体验使赵耀民难以保持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绝对自信的叙事姿态。这第三个方面,成了赵耀民90年代话剧创作的基本旋律。
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经济效益成为评判价值的先决条件,对包括艺术家在内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历来对现实生活有着高度敏感的赵耀民,对此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如果说,80年代赵耀民思考的是宏大背景下的人生命题,那么这个时候他直接面临的是自己的人生问题。如果说80年代的赵耀民保持着一种形而上的尊严,那么这个时候他仿佛从云端突然沉入了现实的谜团中,沉入他焦虑的内心中。他的剧本仍然保持着很强的思辨力量,但似乎浸透了浓浓的忧郁情绪,为自己、也为痴迷地内心守着一片净土的人去抗争。这一时期,赵耀民剧本的叙事者就是他自己。
《闹钟》写出了赵耀民对传统价值崩溃的担忧。房子、金钱、职称成为衡量知识分子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而知识分子的尊严、意识无法转换为一定度量的房子、金钱、职称,意味着一钱不值。这是我国知识分子面临的又一次生存方式的威胁――上一次是极“左”思潮的逼迫,这一次则是经济唯上的市场化威胁。由于没有房子、金钱和职称,何人杰固有的诚实、知识分子的自尊以及善良都成为拜金主义的妻女的蔑视对象。何人杰唯一能保持本来面目进行交流的对象,是系办公室秘书夏霜,因为夏霜和他一样看轻房子、金钱和地位,并和他一样自甘边缘。剧本中不时出现闹钟,它“该闹时不闹,不该闹时闹”,看起来只是揭示何人杰身上喜剧性元素的道具,但其深层则是对观众的拷问――这样的闹钟有没有价值?有没有修理的必要?闹钟与《午夜心情》中刘来娣那不现实却异常美丽的梦、《良辰美景》中继承昆曲大师衣钵一样,都出之于赵耀民苦苦思索的一个抗争性的命 题:纯精神性的东西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中国唯有经济效益这一个价值尺度,这是进步还是灾难?
赵耀民的90年代话剧作品弥漫着忧郁,这是因为他用自己微薄的身体去呵护那些纯精神的、美的东西,连他自己也不相信会有什么效果。80年代豪情万丈的激情,左右逢源的喜剧才华,逐渐变成陶渊明似的自恋、自思甚至自嘲。《闹钟》结尾,夏霜挽住何人杰的手走了,他们能走到哪里去呢?
《午夜心情》是赵耀民写得最好的剧本之一。但笔者第一次看这个戏时,竟然感到很陌生――这是赵耀民的戏吗?因为从该剧中,已看不到赵耀民那种火光四射的喜剧锋芒,有的只是浓得化不开的柔情。刘来娣,这个散发着纯情、纯净、纯朴之美的女孩,拥有着被人几乎遗忘的类似乌托邦的美。这样的人物在赵耀民以往的剧本中从未出现过。刘来娣十分漂亮,追求浪漫纯情的生活,然而她住在苏州河边的棚户区里,父亲是垃圾大王。这是个巨大的反差。究竟为什么赵耀民要一反常态、以最不可能的情境来写这个人物呢?笔者认为,这同样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抗争欲望,以致他不惜以罕见的柔情去展现刘来娣的浪漫故事。刘来娣与安然午夜邂逅,一见钟情,两人无视一切现实阻碍,义无返顾地开始了一段艰苦而又浪漫的爱情旅程。尽管他们的梦想最后被现实环境所粉碎,但这个故事的魅力依然存在――在于美丽,在于纯粹,在于不可能,犹如城市上空飞过的丹顶鹤,来无踪,去无影,却把一瞬间的美丽留在了人们的心里。这种美丽与纯粹虽极短暂,却意义深刻,因为它毕竟存在过、发生过。
同样,在《良辰美景》中,赵耀民坚持着对精神价值的近似执拗的追问。昆曲大师吴一蕉历经劫难后,总算等来了可以大展身手的时候。但他已经老了,他的宏愿和他的艺术只能通过后代来继承了。于是问题来了,他的宏愿和他的艺术在如今有没有被继承的价值,后人愿不愿意为此穷尽一生呢?他的徒弟、儿子都不肯或不能继承,他那有着极佳昆曲禀赋的孙子居然在酒吧唱歌。为了让后代继承他的昆曲衣钵,他做了应该做的,甚至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依然无法如愿。《良辰美景》给笔者最深的印象,是吴一蕉瘫痪失语却顽强地活着。他沉默地见证了自己的后代以各种方式背离昆曲,在临近彻底绝望之际,他却奇迹般地复原了,重新穿上戏装、吟唱起昆曲。这一瞬间绝对完美――有对昆曲的痴迷,有绝佳的技艺,有经典的剧目,有亮丽的戏装,只是没有后人,没有时间,所以是一次完美的绝唱。
《歌星与猩猩》延续了赵耀民80年代的叙事风格,大幅度的空间转换、妙趣横生的场面、凌厉的批判锋芒以及荒诞的情境,都隐含着深刻的思考。赵耀民对这种叙事形式依然具有很高造诣,驾驭起来得心应手――这正说明赵耀民在90年代创作风格的变化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结果。
赵耀民的戏剧创作具有极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果说他在80年代意气风发的创作还能融入到整个中国话剧创作的潮流之中,那么他在90年代的创作无论是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退居到了边缘。比如,90年代话剧形式变革的话语权似乎为实验话剧所掌握,对此,赵耀民早在80年代就有了心得并用《歌星与猩猩》应和了一下,之后归于沉默。赵耀民不写农村或遥远的边寨,也不写历史剧,他只写他熟悉的大都市,但在他的剧作中几乎看不到直面经济发展主潮的内容。赵耀民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他始终低着头,只关注视线所及之处,总是在狭小区域中人物的活动中表现市场经济主潮带来的深刻影响。
那么,如何来评价赵耀民的剧作呢?
最重要的,是赵耀民的独立思考及其思考的深度。作为一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剧作家,作为生活在中国最大城市之中的剧作家,赵耀民亲身经历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时展唱赞歌,或正面叙述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都有大量的现成题材可写。但赵耀民没有这样做。他曾写过《本世纪最后的畅想》这样的主旋律话剧,结果并不理想,所以也可以说他做不到。然而,他可以做到独立思考,他可以在时代高速发展的时候执拗地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然后去表现他思考的内容。这,就是赵耀民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在今天广泛谈论唯经济效益的时代中精神的贫困和沦丧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的时候,其实赵耀民早在90年代初就已在思索并开始着手表现了。他认为社会不能没有纯精神的东西,没有经济价值的、不现实的美依然是美的,人的尊严、诚实和善良即便不到经济效益的天平秤中去估价,也应有它们的位置。在上海乃至全国话剧界,人们对赵耀民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他频繁革新话剧叙事形式这一层面上,或高度评价他的讽刺喜剧才能、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但对赵耀民思考现实的深度、独具一格的思想风采关注得较少。
赵耀民多年来始终坚持话剧创作,执著地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思考,他想得太深、太超前,因此离经济效益太远。
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方法。独立思考是指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给予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而且还能切实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但对于那些不属于探索性的内容,采用合作交流就不合适;从学生个体参与探索的心理视角分析,独立探索有利于全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逐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使主体参与具有广泛性。合作交流有利于思维的互补,使探究解决的问题更全面。但由于学生个体学习习惯、基础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旁观者”。因此,当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太大、学生“跳一跳”可摘到果子时,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流程进行;对于思维要求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在教学中,处理好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如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同桌之间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好的圆的模型,固定一个圆,让另一个圆不停地改变位置,一个学生操作,另一个学生记录两圆之间交点的个数,随着位置的不断变化,交点个数也在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交点的个数但是不能准确地说出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合作交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利用合作交流。在复习课和练习课上,学生写作业和做练习时,就要独立思考了,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性格各异,因而自习课上就有一部分学生随波逐流,总是等着别人的答案,久而久之,就忘记了思考的真正内涵。因此要合理利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才能充分体现现行数学大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作者单位 河南省清丰县双庙乡第二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生; 独立思考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50-001
我通过观察与思考,认为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年龄较小,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缺乏独立思考的坚实基础
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13岁到1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是在百般呵护下长大的,生活经验少,比如当学到质量、速度、温度、热量、功等物理量时,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估测题:一热水瓶水大约有多少千克?人步行一分钟通过多少距离?洗澡水大约为多少度才能不冷不热?……这些问题就物理学本身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学生遇到它,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手到擒来。因为他们几乎从没烧过水,走过路却不知道一步有多长,爬过楼却不知一层楼有多高,对温度、冷热更是没有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们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初中生虽然还是未成年人,但是应该说他们对待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然而在家长和老师眼里,总是觉得他们都还是纯粹的孩子,往往事无巨细统统包办,扼杀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们老师和家长惯出来的。
2.我们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忘记了其实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远比让他们记住某些知识重要的多。曾经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中学校长教高三毕业班的化学,他所教的同学在高考中化学的平均成绩是94分,这些同学绝大部分进入了大学的不同专业。一年后这些同学放假回乡后纷纷来看望这位校长,他突发奇想,拿当年高考的化学试卷对这些同学再进行了一次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平均成绩只有16.3分。所得分数主要是与化学思维方法有关的内容,换句话说具体的知识和运算方法几乎遗忘殆尽。从这个例子笔者看到知识的记忆只是暂时的,然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将伴随一个人的终身。
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我们今天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试想对于在这种处境中的人如何能具有思考的能力?而作为教师我们经常给学生们总结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经常告诉学生能牢牢记住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在比较重力和压力时,因为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比较薄弱,于是我总结“只有单独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的大小才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如此种种,教的时间越长我们的经验越多,学生得到的现成的东西越多,自己思考的机会越来越少,也因为我们总结的东西毕竟要比学生的全面精辟一点,所以他们也不再需要自己去思考,使他们养成“拿来主义”的懒惰习惯,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的功能在无意中逐渐丧失。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时代在发展,时代呼唤我们要努力培养学习型人才,人不可能一辈子不脱离学校,大多数时候的学习需要自学,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缺乏自学能力,这是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
现在看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贯彻实施这一思想呢?
1.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激发独立思考的热情
就初中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假如我们能适时抓住他们的这一点,一定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独立思考的热情。
八年级的第一节物理课——“有趣的物理现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张狭长的小纸条压在粉笔下放在讲台边缘,要求学生把纸条抽出但粉笔不能倒。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失望之余都希望知道怎样操作,此时我轻描淡写的用手指抽打了一下露出台面的纸条,纸条飘飘摇摇的落到了地面,学生几乎都没回过神来一致要求再做一遍,再次成功之后教室里一片惊叹,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不需我的指令,学生自发的热烈讨论,不需要他们讨论出严谨的答案,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与探究欲望也就足够了。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容置疑,我们是要考试的,我们是要对学生负责的,但是剥离物理的本质,把它幻化为一道一道习题,这明显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在“粒子与宇宙”这一章中,宇宙的形成只需学生知道“宇宙大爆炸”这一名词,其余在考试中基本不做要求,但这里的内容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最心向往之的,所以趁周末给他们布置了任务:以“我们的宇宙我们的家”为主题分组在课上展示。各种关于宇宙星系的知识通过学生们自己展现在大家眼前,每一组都把课件做的美轮美奂,相信在了解宇宙的过程中他们也是经历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
关键词:小组合作 独立思考 有机整合 促进发展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互助协作精神的培养。
但在课堂上,有时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还出现了“合而不作”、“合而无为”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有些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虽然充分考虑了交流问题的探究价值,注重了学生交流时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生交流前没有留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独立思考更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两点应该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忽略独立思考,这样孩子们将减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反之,也不能独专独立思考而忽视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也会失去合作交流的机会,更体会不到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数学学习的合作交流,并把两者予以有机的整合呢?多年的教学,我对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思考和研究。
一、独立思考推动小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前提
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用故事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列举了几组除法算式,出示例题后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什么是比。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仿佛都被孙悟空用定身法定住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做什么,课堂出奇的安静,小组合作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合作交流了。又如我在上汇报课《按比例分配》时,出示尝试题后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号令一出,课堂顿时热闹非凡,整个课堂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了。然而,结果是小部分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却是一脸茫然,在汇报时人云亦云,只好老师自己来个“启发诱导”,得出结论了事。这两次失败的小组合作又让我认识到了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当学生有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时再组织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心理初步有了想法,合作就会有意识地去进行。可见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更有效的合作。因为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二、合作学习促进独立思考,是独立思考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例如在一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根据图形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学生经过讨论,当一组学生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合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的一名学生马上说梯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一会儿,又一组的同学说如果知道梯形的中位线,那么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不断推向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让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牵手”,造就创新人才
【摘要】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关键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Abstract】The cooperate learning which promote a student can't neglect a student of independence thinking.Cooperate learning's conduct and actions is a kind of new study way, is BE extensive adoption by the teachers.That kind of the everyone participate, set set interaction,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hour have thinking collision spark Shan now of classroom definite ability to person with enjoy with inspire.
【Key words】Independence study;Independence thinking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习惯;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
一、在小学教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分析,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好动的特点。而小学数学教学又是一门逻辑性思维很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从心里上都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制情绪。因此,在学生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上习惯,能独立的思考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考到小学课堂教学当中来[1]。另外,学生在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获得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对小学生独立思考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能有小提升学生在创新方面、思维模式和系统逻辑等方面的能力,就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来说,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通过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一些常规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有效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能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1、在独立思考方面学生缺少主动性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2]。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小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由于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导致他们在遇到常规问题后,没有能力采取措施进行解决,知识习惯性的直接向老师或是家长寻求帮助,只有在以“独立思考”为又内回绝之后,学生才会被动的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很显然,在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缺少主动性,还未建立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
2、教师在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意识比较薄弱
有些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数学课程的过程中观念上出现偏差,习惯性的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解数学习题时,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解题的每一道步骤,都会对学生都会给学生进行非常详细的讲解,学生在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过程中,会更加透彻的理解每一道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便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还是无法掌握关键知识点和具体的解题思路,所谓的“理解”针对的只是谋道题而已[3]。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意识的薄弱,是导致学生无法养成独立思考问题习惯的重要原因。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1、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更注重传授数学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很强的学科,但是课堂教学氛围又非常枯燥,这都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当中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以便更好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
2、将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与有趣的素材相结合
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逻辑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就对数学教学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这方面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要根据将数学教学联系到实际的生活情况,为数学教学内容增添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数学教学学习的兴趣。
3、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通过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能通过建立讨论小组的方式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寻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得到正确的答案[5]。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制定有针对的教学措施,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吕晓茹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西陕县第一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吴立宝,杨凡,王新民.小学数学教科书使用情况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天津市河西区、郑州市金水区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03):27-33.
[2]张红波.构建“全景全程式”模式培养小学数学领军团队——以宁波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家培养”高级研修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03):34-38.
[3].信息时代为什么要学习珠算的思考——日本珠算连盟珠算有识之士交流会提议(摘要)[J].珠算与珠心算,2011(05):16-24.
关键词:独立思考;探求新知
(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
学生A的解法是:8×7=56(小时) 因为一星期有7天。
学生B的解法是:8×6=48(小时) 因为我妈妈每星期只休息一天,一星期工作了6天。
学生C的解法是: 8×5=40(小时) 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两天,我妈妈和我一样,休息两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应按5天计算。
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了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引导学生尝试探索新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
(三)将问题现实化,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上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
(四)设置悬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你真聪明。(表扬并演示 )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它也是一种生活,是孩子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每个人都希望快快乐乐的生活。但现实中我们却往往在做费力不讨好让学生深感厌倦的事情:教师不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结果,教师深感费心费力,苦口婆心,学生却情绪低落,索然寡味,教学效果寥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就是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真正把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以取得教育的主动权。
普通的教师总是害怕自己没有把知识讲明白,而那些名师往往是害怕自己把问题讲得太明白,让学生没有了主动权和求知欲。
在于永正老师讲解三年级语文《水上飞机》一课时,在板书完课题以后,于老师并没有急于讲述新课,而是问学生读了题目之后有什么疑问。学生开动脑筋七嘴八舌地讲出自己的疑惑,这既有利于学生最好最快地融入课堂,又激发起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讲解“汲水”一词时,于老师也没有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和思考,自己说出了“汲水”的意义。笔者认为,这种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所得到的答案要比教师单纯讲述上百遍要深刻透彻得多。
林格先生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指出,教育者要做“拉拉队”,不要做“陪跑者”。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所以,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为急于求成,学生不会读的帮他读,学生不会写的直接让他们抄写,学生不懂的告诉他答案。在家庭教育里,更是有很多父母在做“陪跑”的工作,陪读、陪学,陪着做作业……有很多家长经常向教师诉苦,很多孩子必须家长死盯着才会专心看书学习;很多孩子不愿自己读书,依赖家长读给自己听;家长盯得紧,孩子的学习就跟上了,一松手就完了……其实,种种情况都是咱们一手造成的。笔者完全能够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但是这些做法会限制孩子的思维,扼杀孩子学习的自主意识,会无意中使孩子失去一个自主独立成长的机会,不知不觉中使孩子懒于思考。
教育无痕,课堂同样也不能太说教,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听课、复习、纠错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更要培养和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智慧,是求知解惑的智慧,是探索真理的智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悟就是自我体验、自己思考,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提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这说明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讲得再好,也是给学生一个思维示范,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思维训练。笔者常常想,真正精彩的课堂,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一定要深沉,学生不是在文字中走马观花而是在思考中前行,不是在传输别人的思想而一定要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真正精彩的课堂不一定是笑声不断、掌声连连的课堂,但一定能够听得到思想拔节的声音,有思考才会成长。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即质疑。人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大脑积极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读书存在的疑问,大胆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讨论上进行培养。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从“敢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埋怨和批评学生。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可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质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课题质疑;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质疑;从重点词句中质疑;从文章的思路、表达方式上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从所配插图质疑……质疑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训练学生做到在学习中多读、多思、善思,做到学了问,问了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学生作这方面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而且有助于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同时也使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学习的快乐,一种成为学习主人的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自己拥有一桶水。”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给学生水,学生一定会喝吗?会饶有兴致地喝教师递过来的水吗?笔者认为,我们在给学生水之前,必须让学生拥有喝水的渴望,就是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有求知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会真正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给学生答案之前,不如先教会学生质疑,因为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能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育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人的一生而言,教师的“教”显得太短促了,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才能实现教育“不教”的最高境界。教师如果甘做蜡烛,却没有点燃火苗,当蜡烛被拿走时,学生依然会在黑暗中摸索,把蜡烛点燃,给它燃烧的条件,自然会带来光明。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 257091)
中国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中国的文化历来是悠远而长久的。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磨难。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对中国企业文化做一个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中国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早在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中国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中国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桎锆中觉醒起来,这些“中国企业文化”也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的企业中。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中国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热潮。有些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中国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固然这些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般做法,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就给人一种误导,似乎中国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逐渐降温,许多在当时中国企业文化热中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星辰坠落。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此期间,也曾有学者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示过担忧,他们提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几个误区:
1.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中国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内涵。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
2.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
有些企业家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有学者曾经指出,中国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 将企业文化视为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运用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就是用文化来管理企业,如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儒家学说来管理企业,还有些企业家认为应该用老子学说来管理企业。这些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代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理念,应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来调整对中国员工的工作激励,这需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找准其中许多具体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家庭的归属、对权力的依赖,重感情、重面子,突出以人为本、知人善用等,将这些文化因素和传统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对人性的超越,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应该说突出了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充满了哲理与思辩,可谓左右逢源,在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中时,需要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因素,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等,这些都是抑制企业创新的隐型杀手。
4.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
中国的企业文化发展之所以走入以上四个误区,其原因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的企业发展规模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另一方面,也有其社会原因。中国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表面上看起来是企业自身的问题,然而,如何从总体上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何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这就涉及到社会引导、社会支持、社会评价和社会激励等许多社会的因素。政府对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做何判断,对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做何预期,又如何实施,中国企业文化具体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政府、社会、企业和研究机构分别在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何种作用,这几方面又如何协调,共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不是靠简单地舆论引导和喊空口号能够解决的。
再者,走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反映出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理解得还不够深入,这是由于在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直接引进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形式,而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及适用条件等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致使人们对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的表层形式与企业文化的实质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与国外八十年代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到九十年代应用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首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其次,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有些有专家学者的介入和参与研讨的企业文化,就明显地好于没有专家指导者。但是由于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许多中国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因此,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
综观国外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和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管理也面临着与国际化接轨的严峻课题,既要面临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同时又面临着全球化经济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科学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适应于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体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企业文化研究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中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
二、 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
三、 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独立思考
中国式世界四大古国之一,中国的文化历来是悠远而长久的。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磨难。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对中国企业文化做一个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又通过其新技术、新产品所倡导的理念引导市场潮流、引领社会时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企业家这个载体,将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这是社会文化渗透于市场经济运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