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3-05-30 10:4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说课方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54-04

说课,是一种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技能与艺术。说课,主要展示的是教师的风采,而课堂教学的主要评价指向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文题中用“亮丽”,而没有用时髦的“靓丽”,是因为笔者觉得“亮丽”是一种自信,一种神采,其显露的是智慧,它来自于眼睛和表情以及言语,而非衣着和装饰。笔者以为,在说课中要展示亮丽的自我,就得努力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一、说出理所当然

所谓“理所当然”,就是“在事理上应该这样”。反映在说课中,就是要体现说课的基本规律。

1.把握说课基本板块

说课的基本板块包括:说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这是基本常识,无需做过多说明。

2.体现语文教学本质

这里要分清两个概念,一是语文本质,二是语文教学本质。

对于“什么是语文”,历来表述不一。有语言文字说,有文学说,有文化说……笔者以为,语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个工具来传达各种信息。语文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生成的。这里的“信息”,范围广泛,如所反映的事物特点,记叙的事情发展过程,描述的自然及社会现象,表达的丰富情感,揭示的种种道理……

“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以及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都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但学科不同工具也是不同的。美术学科的工具是线条、色彩等,音乐学科的工具是音符、节奏等,数学学科的工具是数字、图形等,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可以通过不同的工具来反映相同的人文内容,且各有优势,可以形成互补。语文说课,不能违背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

3.用好基本教学方法

有些教学方法在学科间是通用的,比如讲授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但我们必须要把握并用好语文学科基本的甚至特有的教学方法。笔者以为,“读”就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读,从声音的角度说,包括默读、朗读和诵读;从深入程度的角度说,包括略读、精读、研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阅读教学还必须通过读来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感悟法”,也有人称之为“朗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中,阅读感悟法与其他方法并不排斥,是完全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如在探究过程中、小组合作中、情境创设中都可以进行读与悟。事实上,各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合在一起的,彼此不可截然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其他方法都是为学生读好课文而服务的。

语文阅读教学还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要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表到里,由说到写,由课内到课外,由吸收到表达,由一到三,由三到一的过程。

4.恰当处理详略关系

目的不同,说课的详略安排不同。比如,自己有了疑问,拿不准怎样教,就要重点说自己的疑惑及教学设想;自己有了创新设计,要与别人分享,就要重点说自己的教学设计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以及这样设计的好处。

通常情况下,说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解决上。当然,还可以重点展示别人所忽视的,而自己有独特见解的,以及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非重点、难点的要略说,人云亦云的也要略说。

二、说出与众不同

说课,在教师上岗竞聘以及专项竞赛中运用得较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与众不同往往能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就是在常规基础上追求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

1.言语表达上的变化

说课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这种个性化主要表现在言语表达上。要通过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流程。但现实情况却不如人意,一些教师经过说课的反复训练,往往会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话语模式。尤其反映在分析教学内容这一板块上。下面是《三顾茅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说课的两种言语表达:

(1)课文写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2)《三顾茅庐》这篇文章通过衬托的手法记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的故事,充分表达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也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选自《三国演义》,选入时有所改动,将“文白相间”的语言变为纯白话文,行文更加简洁,更适合小学生阅读。

上述两种言语表达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是教参的原话,是用教参编者的话表达教参编者对文本的理解,当然是正确的,却是没有个性的。在说课竞赛中往往会出现“撞车”现象。而第二种言语表达,是说课者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除了文本内容,还点明了“衬托”的写作方法,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效果要优于第一种。

2.说课程序上的变化

说课的基本程序并非一成不变,有的板块可以合并,甚至可以省略。如教师间开展讨论式的说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大家都很熟悉的方面就可以省略,此时的说课其实是围绕教学流程而进行的。即使是参加说课竞赛,也是可以变化的,还以《三顾茅庐》为例。

一位老师开始时是这样说的:《三顾茅庐》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我不必多说。教学这篇文章,目标定位是什么呢?除了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人物特点外,我以为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也体现了编者的刻意安排。因为,本人在读课文时产生了一个疑问,即描写卧龙冈的环境在原著中出现在“一请”诸葛亮时,而本文却安排在了“三请”时。经过思考,我明白了:编者这样安排,是有意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上述说课是与众不同的。说课者没有按照先说教材分析再说教学目标这一固定模式,而是将两者合二为一。在陈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分析了课文与原著的不同,以及编者的精心改写。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说课者解读文本的深度,也巧妙地说出了别人文本解读的忽视之处。

3.教学思路上的变化

教学思路最能体现说课者的创新思维。说课,最主要的是说出这篇课文究竟怎么教,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与他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妙招。在这一点上,更不能人云亦云,甚至照搬教参。还以《三顾茅庐》一课为例。

教学思路一:刘备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人物特点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学思路二:什么是“茅庐”,在深山茅庐里一般会住什么人(隐士)本文怎样描写隐士居住的环境,其作用是什么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此人有“三请”的价值)刘备是怎样请的(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绝大多数说课者都采用教学思路一,形成了人云亦云。而教学思路二,带给人的一种新意,是由题入手,关注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抓住了别人所忽视的地方(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学的创新。如果这样展开教学,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展示方式上的变化

说课,最主要的是言语表达。除此之处,还有“读”,即范读。教学中,对精彩的内容,范读有时是必须的。因此,说课时亮一亮自己朗读的功夫,也是必要的。“唱”,比如教学的内容是一首歌词,像《让我们荡起双浆》等,说课时唱上一两段,完全可以。因为在教学这首歌词时,唱一唱就是对教学的有益补充。“写”,写课题,写板书,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画”,以画的方式再现课文情境。“演”,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通过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说课中,恰当地使用上述方式,可以增强说课的感染力,充分展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说出高人一筹

正如前文所说,说课的意义与课堂教学不一样,其主要考量的是说课者,而非学生。因此,教师就要努力体现出高人一筹的本领。

1.文本解读高人一筹

文本解读是重要的基本功,是说课高人一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这恰恰是说课者所容易忽视的方面。说课者在文本研读的时间与精力上往往投入不足,很快就过渡到写说课稿的程序之中,致使说课效果不佳。这里以《少年王冕》(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

一些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造成了误读。他们以为这篇课文反映了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和勤奋好学的特点。其实,“勤奋”与“好学”是不同的概念。这篇文章并没有反映王冕勤奋,而是反映了他的好学。因为,王冕是利用白天牛吃饱了的时候在柳树下看书,而不是一边放牛一边看书;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而不是白天放牛看书,晚上一回家还是看书;王冕每天画些画,读读古人的诗文,陪伴母亲(春天用牛车载着母亲,到湖边走走),而不是整天整夜地画画。二是有的教师以为王冕爱画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更是误解。如果爱画某一事物,都是因为这种事物有高贵的品质,那么如何解释达・芬奇小时候反复练习画鸡蛋呢?

其实对于这篇文章而言,教师要深入思考的应是:作者为什么在第五自然段(王冕放牛三四年后)才写湖边湖面的美景?事实上,在三四年前这样的美景就存在,为什么不在第三自然段写呢?经过认真阅读,才会发现,王冕读书使他懂得了“人在画图中”的奥秘,使他形成了发现美的眼睛。如此,方能体现说课者解读教材的高人一筹。

2.内容选择高人一筹

说课要有学情分析,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尊重学情。要将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说课者千万不要忽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比如《最后的姿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我们就要估计到学生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解是有困难的:(1)“5月12日,和平常一样。”为什么要写“和平常一样”呢?(2)谭千秋上了很多课,为什么文中仅写老师讲“人生的价值”一课呢?(3)文中写了谭老师在“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中的形象,为什么要选取三个不同类型的人来讲述呢?(4)文末为什么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而不用“英雄不死,精神长存”呢?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说课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

3.切入角度高人一筹

教学的切入角度十分重要,它体现的是教师的匠心独运。不同的切入角度,对教学的走向影响很大。比如《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就有如下两种切入角度。

切入角度一: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主要研究艄公,然后顺带其他内容的学习。

切入角度二:全文共五百字左右,但课文写艄公的只有一百零几个字,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一。文章的写法是不是有问题呢?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看看课文除写了艄公外,还有五分之四的内容分别写了什么,这些内容与艄公有无重要关联。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黄河的凶险、羊皮筏子的轻小、乘客的谈笑风生、“我”的心理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写这些是为了衬托艄公的本领,突出他不愧为“黄河的主人”。这种以写法为切入点的教学,与众不同,也十分巧妙。

4.突破方法高人一筹

说课,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突破重点。对于重点段落要“抓得住、盯得紧、展得开”。突破重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将文字转化为形象就是其中的重要方法。把学生带到文本描绘的情境中去,增强学生的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

比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描写老天鹅破冰的场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五自然段)。教学中教师这样描述: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它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突然,它收起了翅膀,“呼――”地往下落,“笃”……教师停住,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老天鹅的身体及内脏的疼痛,再体会老天鹅的第二次,第三次……一次比一次疼。这样,学生就能真切地体会到老天鹅的破冰之“勇”。

5.理论阐述高人一筹

说课与说教案不同。说课不仅要说怎样教,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样教,这就是理论简述。理论阐述的水平,取决于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多读理论书籍、经常反思是必须的。

理论阐述要注意三点:一是匹配,即对应。比如,在陈述教学方法时引用了某种方法,那么,在教学流程中就一定要有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不能前后不呼应。其次,是某处教学环节与所陈述的教学方法要匹配,两者不能若即若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二是适度。说课的重点是说清楚课文究竟怎么教,而不是过多地陈述教育教学理论。没有具体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步骤,说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与价值。三是深刻。说课者要对所引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深刻理解,要透过具体的教学环节阐述其背后的本质。

说课显露着理性的光辉,说课者的风采才会更加亮丽。

Discussion on Strategy for Primar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Plan Oral Presentation

SHA Hua-zhong

(Jiangyan Bureau of Education, Jiangyan 225500, China)

第2篇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要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参与教育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展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需要特别强烈。”只有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最大化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代教育者认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地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要着力培养他们求真、善思、好学的学习品质,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讨论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课堂上的多边多向交流,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促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地获取,充分地发展,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内涵和要求。可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误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听名教师上课,能体会的就体会,能模仿的就模仿,然后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且美其名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到底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新课程的理念能不能内化为教师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一些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轰轰烈烈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其表现为:

(一)撒大网捕小鱼――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蜻蜓点水

近年来,语文课堂越来越讲究“读”与“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新课程又特别强调学生的感悟与自主学习。于是,在一些公开课上,一些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着根本的变革,无论是说明性的文章如《逛野生动物园》,还是情感类的文章如《雪儿》,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读:“同学们,把你们感兴趣(或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于是,学生就开始漫无目的地读,然后,就这一两句话发表着自已的观点。整节课就处于随意性的对话中,学生对课文没有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不抓住学科本质,学生无论怎样动,思维水平都不能上去,整体素质无法提高,更谈不上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二)明合作实独揽――学生合作控究的有名无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便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看到学生的小组合作。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前后四人便开始忙活起来,至于怎样合作,如何分工,教师是否会评价与关注他们合作的质量,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事。老师关注的只是他们在合作中有无完成布置的任务,并且通过这种形式,向大家显示已经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彭刚在《关于问题的问题》中提道:“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显得非常稚嫩,非常不成熟,一些教师引导得不好,做不到位,课堂失控,给人乱糟糟的感觉,甚至给人留下故意作秀、过度表演的印象。”

(三)重预设淡生成――课堂的生成资源视若无睹

一位语文教师在上《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精心设计了教案,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导下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对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奖了纸剪的红苹果与绿苹果。一个一直没有机会发言又没有得到苹果的学生在下面说着:“这苹果又不好吃,我才不稀罕呢!”立即引来了旁边同学的窃笑。此时,老师也听到了他的意见,却没有作出任何反应,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着教学。在有些课堂上,有些小组合作时团结、高效,有些小组合作时互相推诿。很多教师只注意了他们合作的成果,甚至只是叫已完成的小组来汇报一下结果就行了,很少关注学生是怎样进行合作的,以及在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进行评价与利用。新课程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手段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扩充并且延伸了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情境,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于是,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似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有些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既定的流程上来,对课堂上生成的各种教学、教育资源弃之不顾,使得原本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课堂教学、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化的关系被教师脑海中预设的程序所代替,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正是以此为基础的,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探究起来,自主进行学习呢?

(一)产生真实的问题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深有体会地说:“打开一切科学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突破口。其中最关键的是产生真实的问题。所谓真实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而不是教材规定的问题,不是老师所决定的问题,更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在教学中,假如学生围绕教材规定的或老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究,他们内心往往缺乏那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学习则变得比较被动。因此,老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他们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使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如在教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我就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中。先询问学生:“在你的记忆中,母亲都为你做了些什么事情?”然后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我有感情地叙述,在恍如身临其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激发,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想,体会天下母亲对子女的拳拳之心。为了让学生自己决定要研究的问题,我引导:此时此刻,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思维活跃,问题自然产生,有的研究“为什么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有的研究“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是什么含义?有的研究“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母亲为什么要流泪”?然后,依据学生想研究的问题,根据自愿原则,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性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出来。

(二)提供操作的“市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动手操作并非手工劳动课、常识实验课的专利。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操作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设想,运用材料,放手让他们搞一搞,试一试,从而经历真正的“自主探究”过程。

《詹天佑》一文中,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和“人”字形线路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光借助图理解还有一定困难。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探究起来呢?我借鉴一些老师的做法,搬来一些沙子,让学生当小工程师。在学生充分读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把沙山分别当作居庸关八达岭和南口,来演示詹天佑的开凿过程,再现设计思路。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涨,或独自斟酌,或同桌探讨,不懂的再来个四人合作。在老师的导演下,在自主探究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开凿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体会到了詹天佑的才能和技术。

(三)开放学习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因此,老师不能唯教材,而应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努力使自己的课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自主探究拓展途径。

开放教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打破教材不能改动的神话,根据培养目的、需要,将教材内容适当增删、重组: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结尾没有写儿子的回信,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给父亲的一封信》。既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一片深情。二是加强与各学科间的联系。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策略,提倡并鼓励老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自组教材或自编教材,进行综合教学。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以和常识《认识方向》组合,《树叶画》可以和美术课《秋天的画》组合。由于探究内容、途径的多样化,学生的探究非常投入,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四)共建交流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