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时间:2023-05-30 10:4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二、文章知识:

(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三、语音:

豁然(huò)开朗俨然(yǎn)阡陌(qiānmò)此中人语(yù)云诣(yì)太守邑人(yì)黄发重髫(tiáo)间隔(jiàn)问津(jīn)便要还家(yāo)。

四、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

五、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六、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舍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名词,房子)

2、属:有良田美池桑田之属(名词、类)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3、寻: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4、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标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5、向:寻向所志(名词,先前)眈眈相向(动词,对着)

6、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倒装的标志,不翻译)

7、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当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七、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沿着。

2、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4、欲穷其林:穷尽

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一变为开阔明亮。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6、土地平旷:空阔、宽阔。

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9、悉如外人:全部、完全//桃花源以外的人。

10、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11、并怡然自乐:都。///喜悦的样子。

12、问所从来:处所,地方。

13、咸来问讯:都

1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同乡人。

15、不复出焉:再。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17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8、此中人语云:告诉(他)说。

19、便扶向路:沿着。

20、诣太守:晋谒,拜见。

21、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

22、无问津者:探访、访求。津:渡口。

八、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九、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0)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衣:悉如外人貌:黄发垂髻行:往来种作神:(见人)大惊情:怡然自乐。

十、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的世界: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十一、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十二、开放题:

1、请你联系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是一个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追求理想、热爱自然不慕名利的人。

第3篇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桃花源记》)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V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解]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V(yì):安定。

甲乙两文都传达着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请选一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的古文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备选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捕蛇者说》《岳阳楼记》

解析:这道题目其实就是以古代文段论证现实观点。回答此题,关键要抓住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主旨(题干中常常会明确提出),并应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启示也许会有多方面,此时千万别面面俱到,抓住一点,谈深刻一些即可。

答案: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阅读时,须着眼全篇,从宏观上驾驭诗文,并从整体出发,抓住诗文中的基本要素,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笔下人物所持的态度。

2.锁定范围,准确摘取。答题时,必须确认题目涉及到的语句、段落或区间,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选出最有用的信息。

第4篇

文言文的翻译,应力求做到准确、流畅。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在坚守“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下,做到“留”、“补”、“删”、“换”、“调”五字之法,就等于牵住了它的“牛鼻子“

【留】:即留下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无需翻译的词语。无需翻译的词语包括年号、帝号、人名、地名、国名,官职、度量衡单位、朝代名等。

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①句中“庆历”为年号,“滕子京”为人名,巴陵郡”为官职名,②句的“安陵”为国名,均无需译出。

翻译①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②我想用五百里的地方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补】:即补出一定的成分。①将古代的单音节词补为现在使用的双音节词;②数词后补出量词;③省略的主、谓、宾等成分要补出。只有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

例: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解析:①句中将单音节词“京”补为“京城”,②句补出量词“只”和“根”;③句补出“为”的宾语“村中人”和“皆叹惋”的主语“他们”。

翻译:①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表演的人。②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根手指……③这人详细地为(村中人)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

【删】:即删去无实在意义的又没有和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虚词。如某些句中的“之”、“而”、“也”、“焉”等。这些文言虚词当只做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时,译时可删去。。

例:①温故而知新――《论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解析:①句中的“而”表示联系两个动作、无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无类似词语,故删去。②句的“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省略不译。③句的“焉”是语气词,可不译。

翻译:①温习旧的(知识)知道新的知识。②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③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换】:①即把句中的通假字换成本字的意思。②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例: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两则》

②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出师表》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解析:①中的“畔”同“叛”,即“背叛”之意。②“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询问”。③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

翻译: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②我认为军中的事情都拿来询问他们,③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调】:即把某些文言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正常顺序。调整对象包括①主谓倒置;②宾语前置;③定语后置。由于文言倒装句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解析:①句为主谓倒置,翻译时要调成主谓语序。②句宾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未能谋远”,③句为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即“日行千里的马”。

第5篇

晋大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大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予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 )词的意思(4分)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便(要)还家

D.寻向所(志)

2.下列各组加( )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复前行,欲穷(其)林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士卒多(为)用者

D见渔人,(乃)大惊

(乃)重修岳阳楼

3.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

翻译: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______________

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___________

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

6.有人说结尾写渔人复求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是为了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

7.比较上文与下面《桃花源诗》的节选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暖(ái):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1.A沿着 B对……感到诧异 C同“邀”,邀请D标记

2.B(代词 那)

3.(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关键点:渔,异)

(2)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关键点:乃,无论)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不足为外人道也。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6.参考:陶渊明心怀理想,设计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作为自己政治理想的寄托。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桃花源只是他政治理想的乌托邦。(言之成理即可)

7.C(应是人人劳动,和乐富足)

阅读下面两段文盲文,完成各题。

(甲)

十年眷,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长勺之战,曾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成(咸:普遍),独恭不优(优:富足)。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享:祭品)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选自《国语・鲁语上》)

1.解释下列加( )词在句中的意思

A.又何间(焉)

B小惠未(),民弗从也

C.余不(爱)衣食于民

D.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2.给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

公 曰 余 听 狱 虽 不 能 察 必 以 情 断 之 对 曰 是 则 可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_______

(3)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翻译:______

4.读了这两则选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字)

答:______

参考答案:

1.A参与 B同“遍”遍及,普遍 C吝惜,吝啬 D从事

2.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因此,使用百姓,没有不听从的,祈求保佑,没有不满足的。

第6篇

——桃花源记 [南北朝]陶渊明

—————————————————引———————————————————

在喘着气爬上最后一个山头后,呈现眼前的便是一阵古朴,典雅的小镇了。伊唐清澈的小河与古镇擦肩而过。大大小小的水车在缓缓转动。一切都是那么朴实。想来人透露着一种类似于清新淡雅,不谙世事的美。

来人步履艰难地走到了一户人家的门前,敲了门。他是在太累了,就坐在了门槛上。

许久,门开了。一个女孩怯生生地把头从门缝里伸出来。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坐在门口的来人。

“你……你是谁?”女孩细细的嗓音惹人怜爱。而,来人却从女孩的话语中听出了有点不欢迎的意思。

“小妹妹,你好啊。”来人尽量使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比较和善。“我是已经报社的编辑。同时,也是个三流画家。我偶然听说这儿的美景。所以特地来这儿写生。”来人想门内的女孩说明了来意。

女孩低头想了想。拉开了门,转身回屋子了去了。这算是代表欢迎吧。来人猜测着。起身,拍了拍土。随着女孩走人了屋里。

在用青砖与古木砌成的古老房屋内,星星亮光闪烁不定。来人定睛一看。发光的竟是古老的油灯!!来人心里不禁一怔。果然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小镇啊。

灯下,坐着一位大概年近七旬的老人。她正借着微弱的灯光缝缝补补,忙得不亦乐乎。好似一点也没察觉到有陌生人来的了家中。

“奶奶,这位是从外面来的编辑叔叔。”女孩看看来人,率先打破了沉默。把身边的外乡人介绍给了老人。

“嗯。”老人抬起头来,打量着面前的年轻气盛的来人。又是许久,老人再度开口:“你叫啥?”浓重的乡村口音,质朴的语言。惹得来人嘴角上扬,面带笑意。

“我姓罗,叫罗锭。”来人笑了出来。

“小罗崽子……”老人喃喃地念到。一直站在旁边的女孩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老人也似笑非笑的咧了咧嘴。屋里的气氛骤然明朗起来。能肯定,他们三人成了朋友。

后来,罗锭了解到。那个帮他开门的女孩叫祁?,现在和奶奶住在古镇中。父母在深山中勤奋耕耘,很少回家。?曾有个哥哥。但,三年前去世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罗锭跟着?儿走遍了古镇里的人家,了解这古镇的往事。罗锭记着他所听到的每一句话,画了所有古镇里的美景。没得此时,?儿总是静静的看着。想说什么,却又从没开过口。每当罗锭与她谈起那些事时。?儿也是不冷不热的回答着。或是摇头拒绝回答。奶奶好像也总有什么事瞒着罗锭。罗锭就在不解中沉默了。他没什么可求的了。

美好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离罗锭告别古镇的日子不远了。似乎古镇里还有些地方是罗锭没到过的。

大概,是?儿不想带我去吧。也许,我注定有带着遗憾离开这里吧。罗锭望着天边那一抹红色的落日。坐在门口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袅袅炊烟从古镇的房屋上升起,融入了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中。还平添了几分情趣。“?儿,小罗崽子,吃饭了!!”屋里传来了奶奶的叫声。这声音仿佛就是命令一样。小镇顿时热闹起来。到处都是唤人回家吃饭的叫声。罗锭听着,笑了。拉着?儿回到了温暖的“小窝”—这是对?儿家的爱称。罗锭已深深爱上这个小镇了。

饭后,时辰尚早。古镇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镇南的大树下谈笑风生。这是在古镇了唯一的消遣方式了。罗锭对这种集会方式乐此不疲。总是跟着?儿,奶奶一起的树下纳凉。

赶上今天放晴。天空中繁星点点,月亮正是圆时。大树下,萤火虫漫天飞舞。那场景十分浪漫,唯美……

罗叔……”?儿凑了过来,“今晚不要休息……恩……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儿凑着罗锭的耳根子低语。

三更半夜……

“罗叔……”?儿敲响了罗锭的房门。“背起你的行李,跟我来……”说着,?儿转身走了。罗锭虽不知?儿这葫芦里买什么药,但还是照做了。

一路上,?儿默默不语。罗锭也只能默默的跟着。许久,?儿示意让罗锭停下。

“我们到了……”?儿喃喃自语。罗锭借着天空中的微光发现,这儿可以看到小镇的每一角。还能看到西边山上的坟茔……

“罗叔……你来这儿有什么企图?”?儿有坚定的语气质问着罗锭。那并不是一个小孩该有的语气。

“我……”罗锭决心把来意真正挑明了。“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儿美丽的风景。一起享受这美丽的大自然。”

“果然……”?儿把头扭向一边。似乎有难言之隐。罗锭好像察觉到了什么。他忽然觉得自己好似《桃花源记》里的那个渔人。难道,自己的想法错了么?罗锭扪心自问着。

“那边的坟茔中,有一座是我哥的……”?儿开始向罗锭讲故事。

“家传祖训:这古镇似深在闺中,为人不知的美人。又似那即将丰收的稻谷。而那游人似流逝的岁月,又似那铺天盖地的蝗虫。开放,迎接游客不就是将古镇置于死地吗?为守古训,古镇牺牲了多少人。为的不就是安宁吗?哥哥是抗洪灾时去世的。为了安宁,宁可不去叫救兵,也要自己扛着……”说着,?儿已流下了热泪。罗锭万万没想到这古镇里埋藏了那么多心酸的故事……他,再次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大早……

罗锭要回去了,古镇上的人都前来相送。?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看着罗锭。难道,他就这样带着古镇的秘密走了吗?

许久,罗锭走远了。人群散去。?儿已不报什么希望了。她真要回家,却听背后传来了喘气声。罗锭二话不说,一把拉住?儿。往“窝”里闯。

“哄——”罗锭把自己的本子烧掉了。有把画夹挂在墙上。

第7篇

与现代文文本细读一样,文言文同样是文本细读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并特别指出,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可见,文言文文本细读也必须重视言语形式,而这一言语形式,不仅指“实化”的内容,也理所当然包括“虚化”的部分。只有“实”“虚”并重,才能引导学生全面体悟文言文的内涵,提高文言文文本细读的能力。

一、文言文中常见的“虚化”言语形式

(一)“无足轻重”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言语形式之一。对于虚词,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用法,学生也因其“虚”而茫然无措,多半死记硬背。这样一来,更造成学生对虚词功能把握的肤浅和混乱。孰不知小天地里有大世界,无足轻重的虚词却往往意蕴十足。

1.副词。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并”,教材解释为“都”,教师应该借助“以形说义”的方法,引领学生更加到位地理解成“两者都”(即“两人一起”),这样,桃花源中的老人小孩相嬉相乐、融洽和睦,老人怡养天年、小孩茁壮成长的“大同”社会风尚就跃然纸上了。

2.连词。如《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连用三个“与”,一气呵成,把天、云、山、水连成一片,且与“上下一白”照应,使天地合一、苍茫一片的空寂之感氤氲纸上,也反衬出了下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渺小。

3.语气词。如《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也”,不仅让读者感到语气的舒缓,更感受到桃花源人的善良淳朴――即使告诫,也很委婉,很真诚,甚至带点请求的味道。如去掉“也”,就变成了生硬的命令语气。

(二)“漫不经心”的特殊句式

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上进行操作,文言文特殊句式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文本细读的难点。如果把特殊句式还原到文本语境中去,引领学生深入揣摩,不仅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而且有助于他们触摸文本内核,抵近作者灵魂。

1.长句短句。如《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由两字、三字、四字的短句组成,尤其是后面三个句子,竟连个修饰语都不用,直接动词开头,让读者仿佛看到渔人急不可耐的样子,再与桃花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吩咐一联系,便自然产生更多的感受:不守信用的渔人到底是去邀功领赏,还是想让太守带大家一起去破坏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这些独特的言语形式,并非妙手偶得,只有引领学生细辩,方能体悟作者看似不经意中透出的良苦用心。

2.整句散句。如《陋室铭》《答谢中书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都以整句为主,散中有整,整中有散,错落有致,又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摇曳多姿。引导学生关注整散句式的变化之妙,就能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韵律之美。

3.省略句。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省略句,省略了十来处的主语和宾语,不仅言语简洁,而且隐含着桃花源人开朗热情的性格。对此,教师不能止步于让学生弄明白省略了什么,更应引领学生细读,体会省略的好处。

4.倒装句。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句中,“甚矣”提前,以加强讽刺的力度,活灵活现地彰显了河曲智叟自以为是的丑态。如按一般的语法规则叙述,便会平淡如水,了无意味,也严重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刻画。这种倒装句,不仅起着加强语气、强调内容的作用,还能使文句灵动,实在值得细读。

5.反问句。如《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何事”一词,是诗人对天对月的质问!东坡居士在仕途不济、命运多舛、亲人天各一方时也难免抑郁愁苦,不禁要“把酒问青天”!然而,此问恰恰为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积蓄了豁达乐观的力量。

(三)“平淡无奇”的修饰语

文言文一般比较凝练,许多看似平淡的修饰语,实为意蕴丰富的神来之笔,犹如人的“衣妆”,能大大增添形象的生动与内涵的丰富。如《三峡》“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句中,用“高”修饰“猿”,用“空”修饰“谷”,粗略一看,平淡无奇;细细揣摩,滋味无穷――树枯草衰的深秋,万物遁迹,两岸的山峰更加高峻,峡谷更加空寂,唯闻猿猴哀鸣不绝,久久回响,作者置身其中,该是何等悲凉!

(四)“不值一提”的标点

古人写作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文言文中的标点都是今人加的。既然加了,肯定有其道理。标点不同,句意就不同,有些特殊的标点更需要像现代文一样去关注品赏。如《答谢中书书》“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实是”,本带有很强的感叹语气,句尾理应用上感叹号,但文章却用了句号。联系全文内容以及陶弘景的身世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句号背后的隐含信息――平淡。这份“平淡”,不仅是语气,更是作者那份超凡脱俗的心境――面对如此美景,内心始终波澜不惊。如果改为感叹号,就不符合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了。

(五)“朦胧隐晦”的空白

优秀的文言文犹如一幅幅国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往往留下许多空白,任由读者的思维自由驰骋。此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转换角色,走进文本,联系具体语境,展开合理想象,填补言语背后的空白,体会丰富的意蕴,“于无字处读书”。如《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叹惋”就留有很大的空间――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为何“叹惋”?“叹惋”什么?通过对这些空白的细读,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感悟“叹惋”的丰富内涵――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外人”备受战争之苦的同情。

二、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文言文文本细读

文言文的言语形式不仅有“实化”,也有“虚化”,虚实相间,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某种意义上说,“虚化”部分常常更具“实质”内涵,因为它还包括文章、文学、文化等诸多鲜活的因子。所以,文言文文本细读时,要对“虚”“实”一视同仁,萃取、积累、内化富有生命的言语素材,使之成为默会知识而在实际的言语运用中焕发文言文言语的生命力。

那么,文言文文本细读如何以虚衬实、虚实相生呢?

(一)朗读涵泳

我国古代的国文教学以朗读、吟诵为主,这是一项眼口耳脑并用、情感参与、操作性很强的言语活动。《荀子・大略》有言,“少不讽诵,壮不议论,虽可,未成也”,强调的就是诵读对于理解作品的重要性。而且,不同的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大多是“虚化”的重要因子,潜藏着不同的情感意蕴。

如《桃花源记》的“后遂无问津者”,重音若落在副词“遂”上,会让人感到作者对人们不再追寻“桃花源”所流露出的淡淡遗憾。重音若落在副词“无”上,则强调探寻的人再也没有了,读来让人生发无尽的悲哀――“外人”连梦与希望都破灭了。梦还在,心还在;梦灭了,心就死了。所以,叶嘉莹先生说:“这是最悲哀的一句。”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秦王先是“怫然怒”,妄言“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谓盛气凌人,最后却“色挠,长跪而谢”,这一“怒”一“挠”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从中可以探摸到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本质。所以,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融入文本,化身为文中人物,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脉动。

(二)替换比较

通常而言,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言语形式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那个,以创造独特的文本情境,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增、删、换、改等方法,变换原词、原句、原序,进行对比,在对不同词语、句式、语序的反复推敲中,让像海上冰山一样潜藏着的内容、情感、思想浮出水面,从而领略其运用的妙处。如把《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中的“入”字换成“插”字,不难发现“入”字更为妙趣横生――化静为动,体现山峰与云的相触相融,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峻,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以显刚柔并济、和谐之美。而“插”字却突兀生硬,美感顿失。

(三)想象补白

古人写文章总是“意则期多,字惟期少”,用最少最精的言语表达最丰富最深远的意义,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文言文一般言简意赅,凝练含蓄,多有弦外之音。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和特定语境,针对文本的空白,进行适时适度的想象,以丰富文本内涵。如《湖心亭看雪》中的“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问其姓氏,曰:‘金陵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充满了很强的思维张力。我们不禁思忖:这两位金陵人怎样上湖心亭的?他们的志趣如何?张岱与他们是怎样对话的?谈了些什么?为什么单单强调“金陵人”?张岱为什么要“强饮三大白”?这说明张岱又是怎样一个人?如果能让学生借助想象,进入此时此刻的湖心亭上,想必会对文本内容以及张岱的思想感情有更丰满贴切的体验。

(四)据境索义

“境”即语境。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角度下了这样的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要理解“虚化”的言语意义,就必须联系“实化”的言语内容来体会“虚化”的言语表达效果。脱离语境或断章取义,“虚化”的言语就无法理解或理解不到位,甚至和作者的本意截然相反。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我知之濠上也。”怎样准确理解“安”的意思?不妨让学生通读全文,并重点联系下文“濠上”一词,便知庄子与惠子是在濠河的一座桥上对话,惠子的“安”是语气副词“哪里”的意思,而庄子偷换了观念――解释为“何处”,这样学生就会欣喜地发现,这种狡辩确实带着庄子的几分调皮、几分童真。

(五)以“诗”解“诗”

第8篇

随机教育 因情而调 动态生成 随机评价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开放性、生成性,要求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养成的教学程序的固定模式,不能再按照这个定式来引导学生。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所以要求教师在灵动的课堂环境下,根据学生的情况,准确地把握情势,巧妙地变换教学思维,在课堂上进行随机教育。

什么是随机教育?随机教育指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课堂教学的流动状态,课堂教学进行中应随时把控变化着的教学情境,积极发现并捕捉到教学情境隐含的一闪即逝的新课程资源,并充分运用捕捉的信息来调整教学。

一、随机教育能给教学设计留有巨大的空间

现在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上课不仅要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习程度的差异等情况设计教学。因为,教学设计无论准备得怎样具体、详细也不可能完全适合一堂课,所以就要实行随机教育,使教学设计随课堂动态的变化而进行及时修整、并不断完善。因此可以说随机教育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可调节的,是有空间性的。这样也可以给学生留出想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完成一堂有生气、精彩的课。

我在教授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这堂课时,本来设计好以介绍作者的方式导入,然后再进入文章的整体感知,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但是当我在一个班上完后感觉效果并不好,学生并没有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鸟的可贵,它与人类的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当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突然耳边传来清脆的鸟鸣声。我随机一动,改变原来的计划。我让学生先闭上眼,静静地聆听来自窗外的声音。这是全班顿时安静下来,那清脆的声音更加清晰地传入室内。“小鸟的叫声”,一个学生不禁喊道。“小鸟唱的真动听”,又有一个学生说。接着,很多学生都开始谈论自己的感受了。是呀,在嘈杂的城市里,很少有人能静下来聆听这天籁般的声音了。接着我把珍珠鸟的图片给他们投影出来,而且还放了几张人类残杀鸟的图片。这时同学们都纷纷说:“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好朋友”“人类真狠毒,连这可爱的小东西都伤害”,等等。我不失时机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品读课文,看一下作者是怎样对待他的珍珠鸟的,和它又建立了一种怎样的关系,从而直奔文章的主题,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堂课效果很好,同学们感触很深,直到下课还久久不能平静。现在,面对纷扰复杂的社会,枯燥无味的说教已经不能很好的感染人们的心灵,适时的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体验来进行反而更有感染力。因此,在灵动的课堂环境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抓住有利时机,用不固定的方式来随机地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的,实现有效学习。

二、随机教育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因情而调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说明,即使课备得再好,也无法预料课上的所有情况。教师应机智灵活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开放性、交际性,也就很难实现其教学目标。

我在教《桃花源记》时,按照教学计划详尽讲述这景色优美,社会安宁,物质富足,民风淳朴,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把这些内容讲好,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当我问同学们喜欢这里吗,很多同学都一致说:“向往、喜欢。”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却说:“老师,我不认为这种生活很美好。”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请他说出原因,他说:“我认为,这里虽然美好,但是消息闭塞,人们全都孤陋寡闻。”啊,这是我从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我随机一动,带着鼓励加请教的口吻说:“好,你是第一个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的人,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他指着课文说:“你们看,课文上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正说明他们因信息闭塞而孤陋寡闻吗?”我眼前一亮,对啊,走出传统,学出新意,敢于质疑,不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吗!我于是借此,让同学们分组搜集讨论能证明这个观点的信息。这样同学们热情讨论着。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体现他们也叹息自己消息闭塞,孤陋寡闻了。还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纯粹是闭关自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发言热烈。我及时引导问:“假如这个世外桃源一直存到今天,它会是什么样子?根据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特点,它还是一处理想境界吗?”同学们纷纷表示:他们可能永远都是那个样子,早晚会被淘汰。

一节课在热烈、活泼讨论中结束了,我意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新问题、新情景,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显示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才能,发挥教学机智,能随机应变在极短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多种方案,获取可靠信息,随机地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

三、随机教育能使课堂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捕捉住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常常跳出定式思维。学生在课堂中经常迸发出有创意的、建设性的、闪光的想法,教师应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评价。

如我在教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文章主要体现了愚公坚韧不拔,为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但是有很多同学却一致觉得愚公傻,迂不可及,他的做法不可取。于是,我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所想所感。最后,我非常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并指出,其实本文的一个关键是让学生学习那种精神而不要在乎他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并且又为同学们讲了一些为理想而不断拼搏奋斗,不懈努力的名人故事,那节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随机教育要求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和方式

语文教学应注重问题提出的方式、价值以及是否适时。教师要巧设问题,要把握住时机,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机进行。

紧扣重点,选准角度。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还可以应时机转换视角,一问可多个角度。例如,教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教师一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在教学时,我一反常规地发问:“这首散文诗是由三幅画组成的。每幅画面上有背景,有海燕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这一问,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扣住了主旨。

五、随机教育要求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随机评价

现在有的教师对学生评价以鼓励性为主,不管学生回答的如何都说好。这样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学生,自己都没有答对,老师还说好,所以不再重视回答的准确性,反正结果都是好。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随机,表扬观点而不表扬人,否定答案而不是否定人,

这样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六、随机教育也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有的语文课,特别是文言文、议论文等,很多同学都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讲这些的时候,教师随机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插一个小幽默,或是讲一个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小故事,或是补充一个课外文学知识,甚至做个小游戏,等等,对学习都会有很大帮助。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教师都要致力于不同时间,不同情景,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向,根据学生不同特点,用不同方式恰当地进行随机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有效学习,这才是最有生命灵性的、和谐的教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阻遏(è) 歼灭(qiān) 呵斥(hē) 接济(jì)

B.颓唐(tuí) 差使(chāi) 箱箧(qiè) 俨然(yǎn)

C.琐屑(xuè) 奔丧(sāng) 诘问(jié) 竹篙(gāo)

D.地窖(jiào) 迫击炮(pò) 寒噤(jìn) 缭绕(rào)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肃穆 能耐 狼籍 荡然无存

B.蹒跚 忧闲 瓦砾 月明风青

C.取谛 尴尬 惊赅 转弯抹角

D.拂晓 烦躁 愧怍 穷形尽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很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汇聚成爱的海洋。

B.老师突然出现在自习课上,让正在偷看小说的李红不禁张皇失措,连手上的书都掉地上了。

C.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座一条板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多读多写,至今仍不失为好的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

B.那些制造抢盐风波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

C.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D.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曲靖市总人口为5855055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了7.12%,文盲率由16.2%下降为7.31%。

5、在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由于街上过分清静,楼上飘出的小提琴声也就越显得 。

②我再三警告他,要公私分明,千万不可 用事。

③在商业竞争上,我们应该提倡平等竞争的原则,而不应该耍阴谋,使手腕,互相

挖 。

A.清越 意气 墙脚 B.清脆 义气 墙角

C.清脆 意义 墙角 D.清越 义气 墙脚

6、下列关于文字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雨果,是法国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不用韵。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于这部书。

D.《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正直善良,吃苦耐劳,有骆驼一样坚韧的精神。但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他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少壮不努力, 。(《长歌行》)

② ,山山唯落晖。(《野望》)

③情哀深处,万物同悲。杜甫《春望》中的诗句“ , ”就是借花鸟来创设此意境。

④《爱莲说》中高度概括了莲品质的句子是“ , ”。

⑤登上寥廓山靖宁宝塔,俯瞰日新月异的曲靖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滚滚诗情涌上心头,请你写出连续两句登高咏怀的诗句 , (课内处均可)。

二、语文综合运用(本大题含8-9小题,共8分)

8、请给下面这段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得超过20字)(3分)

昆明正全力以赴缩小与“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距离,明年底将正式向国家住建部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63项评审指标中,昆明目前已有40项达标,基本达标4项,总达标率为68%。对照“中国人居环境奖”的63项指标,昆明还有19项未达标,主要是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用地面积;市区植被、水系、湿地、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林荫路推广率;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

9、自进入初中,同学们与语文书朝夕相伴,从语文书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对语文书产生了很深的感情。班级组织了一次以“我与语文书”为专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下面活动。(5分)

【活动一】手抄报名称征集赛(2分)

请你为小组手抄报拟一个名字,并简洁地说说拟这个名字的理由。

名称:《 》

命名理由 。

【活动二】人物故事比赛

从所学课文中选一个印象最深的人物,并概括讲述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3分)

人物:

故事:

三、阅读(本大题含10—24小题,共42分)

(一)(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阡陌交通 交通:

(2)便要还家 要:

(3)便扶向路 向:

(4)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虚构的目的是什么?(3分)

14、文中的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3分)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小题。

昆虫?间谍?/ 惟真

①还记得日本科幻游戏《昆虫大战》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幻也要变成现实。据报告,美国科研人员要建成一个动物间谍反恐部队,派一批千奇百怪的虫子上前线。

②最早人们仅仅利用昆虫来运载超微型电子装置。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曾用飞机把臭虫撒在北越的丛林中,臭虫对人体的汗味特别敏感,当它嗅着汗味爬到越军官兵身上吸血时,它背上的超微型发射器就发出信号,美军的轰炸机就按着臭虫发出的信号进行轰炸。

③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开发出多种传感器,然后将其安装在幼虫体内。随着幼虫的成长,这些探测器与昆虫自然结合,成为昆虫身体的一部分。科研人员称这种间谍为“生物混合体昆虫”,与纯机器人和其他动物相比,它拥有许多优势。昆虫体型虽小,嗅觉系统却很发达。同时,因为控制器植入体内,外表跟同类动物几乎没有分别,因此是十分理想的“间谍”。昆虫在环境中可以分泌各种激素,由腺细胞所分泌出的一种极易挥发的化学物质构成。激素能引起同类昆虫的共性行为,使同类“兄弟姊妹”齐聚一堂,以此可以蒙蔽对方的视线。

④最适合作间谍的昆虫应属甲虫,如天牛、象鼻虫以及金龟子等。原因有三:首先,甲虫外部裹着一层“铁甲硬壳”,耐蚀、耐晒、耐风雨,生命存活力、适应力极强。其次,甲虫体积很小,不会被敌方轻易发现、怀疑、捕捉,可以算是最可依赖的“隐形杀手”。更重要的是,甲虫遇到温度变化,其反应的灵敏度堪称昆虫界第一。远在50千米甚至更远的地方发生森林火灾,它都能敏锐地侦察到,从而早早逃离。

⑤蟑螂全身布满人眼难以看见的绒毛,这一特征使蟑螂的反应十分灵敏,具有闻风而逃的本领优势。日本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种“遥控蟑螂”,他们将微型芯片植入蟑螂背部,以多个电极与其大脑相连,以便自由控制蟑螂,使之左转右动,前爬后跳。摇控技术让它既能深入恐怖分子的餐桌宴席,发挥反应灵敏,闻风而逃的本领,又能随时随地迅速侦察到恐怖分子的行动轨迹。

⑥科研人员现在还研制出了“人造昆虫间谍”遏制恐怖活动。西方某国研制出一种人工苍蝇,仿照了苍蝇的生物特性,并安装了一套完整的窃听收发装置。像真苍蝇一样,这种人工苍蝇不仅能寻觅着带有人体特殊气味的目标,叮在不易被人发觉的地盘进行窃听,它的飞行方向还可以用无线电遥控,使它在完成窃听任务后再返回基地。

⑦加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制成了一个蚂蚁状的人造昆虫,用来对付敌方的电子战系统。它们隐藏在系统的主机设备中,平时无声无息,一旦战事爆发,通过微型遥控装置可以诱发它们群起而攻之,从而导致作战指挥系统瘫痪。

⑧科研人员认为,昆虫能做很多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它们为人类服务的潜在应用范围极其广大。

(选自2009年第8期《生命科学》,有删改)

15、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来。(4分)

昆虫间谍技术的演变过程 应用该技术领域的昆虫 该种昆虫在技术应用中的优势

(1) 臭虫 臭虫对人体的汗味特别敏感

生物混合体昆虫 甲虫 甲虫生命存活力、适应力极强

(3)

甲虫遇到温度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堪称第一

遥控蟑螂 蟑螂 (4)

(2) 人工苍蝇、人工蚂蚁 人工苍蝇能寻觅着带有人体特殊气味的目标,不易被人发觉;人工蚂蚁可以隐藏在系统的主机设备中

16、文章以科幻游戏来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

17、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 

18、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几乎”的表达效果。(2分)

昆虫体型虽小,嗅觉系统却很发达。同时,因为控制器植入体内,外表跟同类动物几乎没有分别,因此是十分理想的“间谍”。 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昆虫间谍,主要说明了昆虫间谍对人类的威胁。

B.“生物混合体昆虫”与纯机器人和其他动物相比,它拥有嗅觉发达,外表与同类差别小,分泌的激素能引起共性行为蒙蔽对方的视线的三大优势。

C.“遥控蟑螂”之所以能左转右动,前爬后跳,是因为科学家将微型芯片植入蟑螂背部,用多个电极与其大脑相连,从而摇控操纵它。

D.本文在语言风格上具有平实性、准确性、科学性的特点。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4小题。

如果可以这样爱你 / 丁立梅

母亲坐在黄昏的阳台上,母亲的身影淹在一层夕照的金粉里,母亲在给我折叠晾干的衣裳。她是来我这里看病的,看手。她那双操劳一生的手,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已严重变形。我站在她身后看她,我听到她间或地叹一口气。母亲在叹什么呢?我不得而知。待她发现我在她身后,她的脸上立即现出谦卑的笑,梅啊,我有没有耽搁你做事?

自从来城里,母亲一直表现得惶恐不安,她觉得她是给我添麻烦了。处处小心着,生怕碰坏什么似的,对我家里的一切,她都心存了敬意,轻拿轻放,能不碰的,尽量不碰。我屡次跟她说,没关系的,这是你女儿家,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母亲只是笑笑。

那日,母亲帮我收拾房间,无意中碰翻一只水晶花瓶。我回家,母亲正守着一堆碎片独自垂泪,她自责地说,我老得不中用了,连打扫一下房间的事都做不好。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小女孩时,打碎家里值钱的东西—— 一只暖水瓶,我并不知害怕,告诉母亲,是风吹倒的。母亲把我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看我伤了没有,而后揪我的鼻子,说,还哄妈妈,哪里是风,是你这个小淘气。我笑了,母亲也笑了。现在,我真的想母亲这样告诉我,啊,是风吹倒的。尽管我一再安慰她没事的没事的,母亲还是为此自责了好些天。

送母亲去医院,排队等着看专家门诊。母亲显得很不安,不时问我一句,你要不要去上班?我告诉她,我请了假。轮到母亲看病了,母亲反复问医生的一句话是,她的手会不会废掉。医生严肃地说,说不准啊。母亲就有些凄然,她望着她的那双手,喃喃自语:怎么办呢?出了医院,母亲跟我叹着气说,梅啊,妈妈的手废了,怕是以后不能再给你种瓜吃了。我从小就喜欢吃地里长的瓜啊果的,母亲每年都会给我种许多。我无语。我真想母亲伸出手来,这样对我说,啊,妈妈病了,梅给我买好吃的。我小时病了,就是这样伸着手对着母亲的,我说,妈妈,梅病了,梅要吃好吃的。母亲就想尽办法给我做好吃的。有一次,母亲甚至卖了她珍爱的银耳环,给我买我想吃的鸭梨。

带母亲上街,给母亲买这个,母亲摇摇头,说不要。给母亲买那个,母亲又摇摇头,说不要。母亲是怕我花钱。我硬是给她买一套衣服,母亲宝贝似地捧着,感激地问,要很多钱吧?我想起小时候,我看中什么,总闹着母亲给我买,从不曾考虑过母亲是否有钱,我要得那么心安理得。母亲现在,却把我的给予,当作是恩赐。

街边一家商场在搞促销,搭了台子又唱又跳的,我站着看了一会儿。一回头,不见了母亲。我慌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如果离开我,她将怎样的惶恐?我不住地叫着妈,却见母亲站在不远处的一颗梧桐树下,正东张西望着。看见我,她一脸惭愧,说,妈眼神不好,怎么就找不到你了,你不会怪妈妈吧?突然有泪想落,我上前牵了母亲的手,像多年前,她牵着我的手一样,我不会再松开母亲的手。大街如潮的人群里,我们只是一对很寻常的母女。如果可以这样爱你,妈妈,让我做一回母亲,你做女儿,让我的付出天经地义,而你,可以坦然地接受。

(选自《读者•原创版》)

20、请选择文中母女相处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文加以概括。(4分)

21、文中画线句有何作用?(2分)

22、笑和泪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母亲把我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看我伤了没有,而后揪着我的鼻子,说,还哄妈妈,哪里是风,是你这个小淘气。我笑了,母亲也笑了。”这句中两处“笑”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2)第六段中“我”为什么“突然有泪想落”?(2分)

23、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2分)

2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3分)

链接材料:你知道如今的孩子内心都在想什么吗?他们将一向管着自己的父母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互相商量着如何让父母不好过。居然想出这样的方法来:寒冬里穿很少的衣服,吃很多的冷饮,冻到生病,让父母既花钱又担心,急死他们。我转述给别的母亲听,无一不冒冷汗。父母亲用心血辛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究竟是他们的过错,还是我们做家长的失败?

(摘自一位家长的博客)

四、写作(50分)

25、一年又一年,春草绿了;一年又一年,春花红了;一年又一年的南风吹拂,牙牙学语的孩童变成了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亲爱的同学,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亲情友情的滋润,有成功快乐的伴随,也有烦恼挫折的困难……请用你手中的笔,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它成为你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珍藏。

请以“想起了 ”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 B ) 2、( D ) 3、( C ) 4、( D ) 5、( A ) 6、( B )

7、①老大徒伤悲 ②树树皆秋色 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语文综合运用

8.昆明明年底将正式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

9.[活动一]《慧心》,意在是大家用智慧和心血凝聚而成的,也有秀外慧中之意。

[活动二]老王。一辈子很苦,由于杨绛夫妇很尊重他,所以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图报,临死也要去感谢好心人。(所选人物必须来自课文,能讲述有关这个人物的情节即可)

三、阅读

(一)10.(1)愁

(2)文章的“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互交融,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愁思。

(二)1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先前的 (4)探访

12.(1)(村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2)自己说先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了,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丰衣足食,和平宁静,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从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4.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5.(1)利用昆虫来运载超微型电子装置

(2)人造昆虫间谍

(3)甲虫体积很小,不会被敌方发现、怀疑、捕捉。

(4)蟑螂全身布满人眼难以看见的绒毛,反应十分灵敏,具有闻风而逃的本领。

16.文章以科幻游戏来开头是为了①引出昆虫间谍这一说明对象;②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7.这一段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是为了准确、具体的说明甲虫遇到温度变化时的反应迅速。

18.“几乎”一词说明被植入控制器的昆虫的外表和同类动物区别极为细微,不易察觉,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从而说明这种“间谍”十分理想。

19.A

20.(1)母亲打碎花瓶;(2)“我” 打碎暖水瓶;(3)陪母亲去看病;(4)母亲卖了银耳环给“我”买鸭梨;(5)带母亲上街,给她买衣服;(6)母女走失后互相寻找。

21.表现母亲不惜一切照顾好生病的女儿,对女儿的关爱之情。

22.(1)“我” 的笑是对母亲的宽容的心领神会的笑,是调皮的笑。母亲的笑是识破孩子的谎言而又无意责备的宽容的笑。(2)明明是自己没有照看好年迈的母亲,母亲却深深自责,揪心之痛使“我”有泪想落。

23.表达了“我”想报答母亲的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感激母亲对自己无私关爱,真诚渴盼母亲能坦然地接受女儿对她的照顾。

24.父母的爱才是最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我们要理解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不应该伤害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