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博物馆设计

博物馆设计

时间:2023-05-30 10:4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博物馆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博物馆设计

第1篇

博物馆形象设计概述

形象设计是一种识别系统,因最早应用在企业中,所以它也被称为企业识别系统设计,CI是企业识别系统的简称,它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进行统一的视觉设计,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符号,运用于企业相关的各类载体中,是一套整体的企业营销系统。近年来,形象设计广泛应用于企业运作中,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创立品牌形象,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员工凝聚力,形成认同感,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传播企业文化理念,树立品牌形象,以极赋亲和力的独特个性,吸引消费者关注,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博物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历史文化的缩影,它与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尽相同,但其运行方式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企业要树品牌,竞争市场,博物馆同样要树品牌,竞争观众市场;企业依靠消费者购买产品,博物馆依靠观众浏览博物馆消化精神食粮。由此可见,博物馆要吸引观众,展示其独特价值,就必须像企业一样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使博物馆具有更高的识别性,在新颖而又富有个性的同时,具有概括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所以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这是博物馆在新形势下更好发展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博物馆形象设计源自CI理论,包括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个要素。其中理念识别是博物馆办馆理念的提取,是博物馆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集中体现,是最内在的东西,它决定了博物馆的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的设计,同时又需要借助行为和视觉设计让观众感知到博物馆的理念。行为识别设计是博物馆理念的动态表达方式,它蕴含于博物馆员工礼仪、员工守则、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之中。视觉识别设计是博物馆理念的静态表达方式,是博物馆形象设计中最易被观众接受的部分,它包含博物馆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辅助图形以及基础部分在各类物料中的应用开发,在观众浏览、欣赏、记忆博物馆形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的必要性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的功能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可以说,博物馆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对博物馆的功能要求更加全面,传统的博物馆办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博物馆正处于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从单一的展品展出到多元互动展出、被动接待观众到主动宣传、吸引观众等现实问题,博物馆必将走向“市场”,接受消费者(观众)的检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博物馆一直以事业单位的形式承办,致使博物馆对其社会影响及观众数量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面对形势变化带来的观众人数下降博物馆显得无所适从,这不仅对博物馆的发展不利,还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破坏博物馆的形象。在这种状况下,就必然要求博物馆重塑自身形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吸引观众浏览博物馆,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选择,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日益提高,对文化消费场所的环境、设施、管理、服务、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场所,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因此,当前博物馆在满足观众对藏品文化的观赏、学习,也要关注观众浏览过程中的满意度。博物馆应该将观众看做“上帝”,以满足观众在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中的身心愉悦为首要目的,例如:博物馆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使得观众进入博物馆前对博物馆文化、展品有兴趣;博物馆内的设施、环境要被观众所喜爱;博物馆的服务要到位等,这些都是博物馆在新消费观念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博物馆形象设计思路

主题性:当前博物馆界迅速发展,博物馆的种类趋于多样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文化,许多学科也建立了相应的博物馆,还有许多专题博物馆、露天博物馆等。在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前,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该博物馆是什么类型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可以是什么样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形象设计应该提取什么相关元素。博物馆的类型不同,因此每个博物馆的主题性也存在着差异,明确了博物馆的主题文化,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内部展馆、视觉形象设计也就呈现出来了。例如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地学博物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导入了形象设计。形象设计的所有元素都是围绕博物馆内藏品文化展开的,在标志形态上表现最为突出,标志是将水晶单晶的横断面图形进行组合,在表现地质博物馆收藏特点的同时,也彰显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在标志的色彩方面,选择了光的三原色(RGB:红、绿、蓝),三原色可以组合成千变万化的色彩。整个地质博物馆形象设计的各要素都是围绕博物馆主题开展的,纵使形态、结构不同,却都传达着统一的观念。

美学性:博物馆在人们心中是知识的殿堂,博物馆的形象设计必须符合美的原则,人们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也是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视觉形象在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更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能使人们在浏览博物馆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加倍。以“美”的形态呈现出的视觉语言,赋予博物馆建筑、展览、标志、色彩等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博物馆的态度、情感,从而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系统化:博物馆的视觉要素样式要与博物馆的结构形成系统化的整体,能够将博物馆的形象信息按照主次、先后等传递给观众。博物馆内外环境设计是一个整体,在整体把控下每个区域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在逻辑上要保持一致,另外,每个区域要在不破坏整体的情况下具有相对独立性,既保持整体的高度统一,又要在局部上细化差异,做到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形象设计,不同的传播载体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却都忠实地传递着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内涵,在办公用品、信封、书签、小礼品包装等设计中,都与故宫博物院的形象相吻合,树立了故宫博物院良好的品牌形象。

人性化:在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时,要重视观众的需求,设计上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使博物馆形象设计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在对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设计不应凌驾于人之上,应该与人的需要融为一体,创造出轻松、舒适的浏览环境。例如:在参观途中设置休息区、讲解人员要掌握多种语言、入口处设置存包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陈列展示部分要尤为注意,如果陈列的手段、内容太陈旧则无法唤起观众的兴趣,由于陈列展示一旦固定难以经常改变,博物馆可以利用不断变换临时展馆的展示内容来吸引观众,既可以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又达到了树立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效果。

结语

良好的博物馆形象设计可以吸引观众,促进博物馆的发展,增强博物馆的集体凝聚力,统一的博物馆形象也便于管理、节约支出。博物馆除了做好收藏、教育、研究外,更要改变观念,借鉴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适时地导入形象设计,塑造符合时展的博物馆新形象。

第2篇

实体博物馆是指按照某一主题, 将文物、标本等物品陈列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 配以辅助展品或艺术形式, 有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展示场所。其陈列构成主要包括:展示空间、展品、设备、陈列技术四项基本要素。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展品通古识今、展望未来, 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实体博物馆离不开展览, 文化内涵和价值是从展览中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实体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则是将实体展品的各方面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整理和设计, 并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 向参观者展出藏品和提供相关信息等数字化服务的系统形式, 例如法国巴黎的世界数字博物馆、古埃及亚历山大虚拟博物馆、德意志国家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博物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 在我国出现虽然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比较

1.展示载体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通常比较庞大, 其建筑内部展厅、展室以主题来划分, 所展出的展品以及相关素材都是以实物为载体, 通过摆放搭配和组合实现的。参观者需要通过在实体空间漫步的形式, 配以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来进行参观游览及交流学习。数字博物馆虽然就外观来说, 不及实体博物馆那样雄伟庞大, 但相比于实体博物馆静止、固定、有限的物理空间, 它很好地展现了自由、开放的一面。它摆脱了传统建筑条件的束缚, 无需占有大面积的展览场地, 只需通过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 即可为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一个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展示界面。它是没有空间限制的, 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打开方便的大门, 以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形式带领其大开眼界, 领略各国文化的风采。以我国某市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该馆的数字展示专区包含了诸如地区矿物、昆虫生态、古代文物等横跨不同领域文化的多个展示主题, 通过地系统划分, 详细地将其文化信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全面性、系统性、趣味性以外, 还为参观者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提供了方便的服务。数字博物馆并没有展厅, 展品大多以实物藏品的数字化形式出展, 没有展厅展架等设备, 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虽然数字展出方式在质感、视觉效果、文化气氛等方面无法让参观者得到感知, 并享受那种亲临其境的乐趣, 但却在某些方面上弥补了实物展览方式的不足, 使死板的展品活起来, 与实物展出所营造的气氛也是完全不同的。

2.展示方式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品展出过程是在现实空间进行的, 凭借大量的标本、模型等实物依托展架展台等设备来向参观者传达主题信息。参观者必须身临其境, 在实地感受展品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在展品的有序陈列中欣赏其本质魅力。这种以实体为展出对象的展出方式, 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使参观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印象深刻。尤其是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的实体博物馆, 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听到, 甚至还能亲自操作体验, 从而对展品的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了。但是实物展出方式会受到资源、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遗憾, 影响展出效果和参观者的心情。比如说展出空间会制约展品的数量和大小, 像远古生物类的展品, 类似于恐龙、猛犸象等就必须选用空间面积大、建筑举架高的展厅, 然而展厅面积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展出的数量, 同时也减少了参观者开阔眼界的机会。再如一些无价文物的展示, 因为年代久远, 其实物的抗氧化等能力也呈消退状态, 不便移动, 稍有不慎, 就会为国家乃至于全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文化损失。不仅如此, 实物展出的形式、主题和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 只能针对性地满足少数人群的参观需求, 如果参观者想要了解其他主题, 就要移步其他展厅或是去另一座主题博物馆, 为其带来很多不便。

3.展示手段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文字、语言等进行单体实物展示说明;另一种是陈列语言的运用展示, 这种方法是体现实体博物馆教育特点的最理想的展览表现形式。例如在展示古代钱币的形式中, 可以在平台上将钱币按其时代顺序排列, 使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古代的钱币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是采取数字化技术, 由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组合构成。流媒体音视频、Flash动画等动态方式是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法。通过各种科技展示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藏品所反映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信息, 还能利用逼真的、数字化的藏品三维模型进行多角度仔细观察。例如, 在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的多个主题展示中都运用了图文和3D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表现主题。在大马琳遗址中, 用3D动画展现了古代农耕渔猎聚落殉葬等古代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在中部多媒体考古主题展示中, 完全运用3D虚拟复原技术并通过全荧幕播放向观众呈现了台湾中部地区的文化史, 形象生动而丰富。

三、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思考

1.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实体博物馆首先从陈列主题入手, 要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考虑, 包括展架展厅容纳产品的数量, 博物馆本身的性质、群众的基本需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通过全面的分析、设想, 从平凡发现亮点, 从琐碎发现独特, 制定出既对社会有益、有固定的受众群又有足够的展品, 既要保证展出效果又要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可行而合适的方案。在展示内容设计方面, 要环环紧扣, 在确立框架结构上, 要善于发掘题材展示的最佳视角, 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思考实现主题的方法, 将展示内容具体化, 并对如何实现主体进行阐述, 对其中各方面元素的互动关系进行合适的把控和调整, 使各展示元素相互呼应并紧扣主题。在展品的组织搭配方面要根据主题, 使每个展品的选择都要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要在整体中突出个别的特色, 所有的特色都要围绕着统一的主题。辅助展品的选择要合理, 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 一件晚唐的瓷器, 首先要查阅该朝代的相关历史资料, 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 制造该瓷器的条件等, 最好能找出其背后的故事, 然后, 经过推敲揣摩, 并在展品介绍中通过文字讲述出来。可以配以古代的画作为其装饰, 也可以从其背后的故事选出一幕, 将其置身其中, 不仅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展出的生动性。在文字编写方面, 需要简明扼要, 用词要通俗易懂, 格式依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合理安排大小标题、单元说明、展品说明等。陈列的文字内容是帮助参观者了解展品的一种方式, 起着传达和补充展品信息的作用。

实体博物馆陈列展览在选择展品时, 需要认真考虑藏品真实性问题, 不允许将赝品作为真实的实物安排进内容设计之中;如使用复制品或仿制品必须予以说明, 这也是为了尊重科学, 对社会负责, 更有利于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实体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多为从事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设计师, 因而, 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应注意使用符合他们各自专业背景的语言, 以实现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良好沟通, 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实体博物馆的展览文字编写须综合考虑展览的形式、观众站立、行走的参观方式以及有限的参观时间等诸多因素, 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一般力求精练、简洁、通俗易懂, 且富有情趣, 切忌冗长枯燥。这是实体博物馆基于自身的展示特点对文字说明提出的要求。

2.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数字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选择主题方面的约束。馆中所有展品皆可示于人前, 即便是博物馆中没有的展品, 依然可以向其他博物馆借调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凭借网页链接就能很详尽地看到展品,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展物丰富的要求。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实现主题展示和更新, 可以随时引进新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关注的热点等热门问题列入展出主题选择中, 让参观者全面细致地了解, 跟紧时代的动向。内容设计是数字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设计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搜集数字化资料, 根据参观者的需求, 合理安排, 精心布局, 展现出展品自身的特色, 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和特点, 使其发挥娱乐、教育和服务等功能。

数字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的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一是实体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资源都可经数字化后用于陈列展示;二是展品信息资源可以随时进行采集;三是可以随时添加有利于贴切表达展品和主题的信息资料。数字博物馆具有无限的互联网展示空间, 更加多元化的观众, 而且可以随时以任何姿态进行无限时的参观。数字博物馆中的展品的文字说明的编写可以灵活调整, 例如, 可以对同一数字展品或主题设置不同版本的文字说明信息, 以满足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阅读需要。可以专业学术化一点, 也可以通俗化一点, 可以介绍得深入一些, 也可以介绍得浅显一些。还可以提供文字说明的详细版和简短版, 感兴趣就阅读详细版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泛泛而看的观众只要阅读简短版就可以了解展品或主题的大概情况等等。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者在进行内容设计和文字说明信息编写时, 应该注意到观众参观的广泛性、自主性和极大的选择自由性, 并为此设计、编写出适合数字化展示特点、令更多观众满意的内容。

四、结语

无论是实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或是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都要经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新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在展示之中。目前, 作为新事物的数字博物馆还未能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展示设计模式, 一切仍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需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充分注意到二者的差别, 要按照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和规律进行设计, 唯有如此, 才能把设计做好, 使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 实现应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妮佳.VRML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1) :90-92.

第3篇

随着城市与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建筑建筑中一般适宜从地上转入地下的空间为展厅、展品库房、服务用房、设备机房、停车场等。尤其是作为博物馆主体的展示空间与收藏空间两大部分,在地下均有良好的适应性。

从建筑空间环境和使用特征角度看,地下空间具有温度稳定性、隔离性(防风尘、隔噪声、减震、遮光等)、防护性和抗震性等特征。同时,在地面空间紧缺的情况下,成为保护地面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景观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优势,得到满意的建筑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和谐统一,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于博物馆建筑来说,其积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中心区的博物馆建筑在树立自身形象的同时,还重视市民的参与性,体现在建筑空间与街道形态的融合与优化。由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美术新馆通过一条自东向西绕过建筑中央下沉陈列庭园的公共步行道,将建筑两侧有高差的道路联系起来。这条步行道结合直线与曲线的坡道在不断变化当中与下沉庭园的雕塑艺术品相遇,成为一条充满趣味的交通路线,使市民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美术馆的艺术魅力。美术馆成功地将城市道路引入建筑内部,以完全开放的格局融入城市当中,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部分。该建筑的成功设计也为建筑师赢得了1981年的普利策奖。

美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位于一片新规划的金融行政中心,不久,博物馆的周围将会高楼林立。在摩天大楼包围的"混凝土峡谷"之中,博物馆应该发挥文化建筑的亲和力,创造迥异于周围冷漠的环境气氛。而且,博物馆在楼群包围的广场中,更应该是一座雕塑。这便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对该博物馆的理解和定位。他把建筑分解成若干片段,围绕下沉式内院组织成封闭的格局。博物馆的入口便从这里到达。地上部分的3层为行政办公和图书馆,地下层是展览空间和地下供货层,还有3层地下停车场。博物馆在大尺度、大规模的都市空间中,为人们赢得一处宜人的具有文化氛围的休憩空间。

我国的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与市政府办公楼相对,位置比较重要。建筑师邢同和根据建筑的空间环境、建筑气势和内外关系,积极利用地下空间配合城市中心广场的尺度。建筑地上部分主要是展示空间,地下是行政办公、库房、机房等辅助用房。地上和地下的面积基本相当。利用地下空间成功地塑博物馆建筑形象,其做法不失为一较好的例子。

1城市改造、更新和发展的需要

2保存地面原有历史环境的需要

3保存地面自然风貌的需要

4遗址展示和保护的需要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大阪飞鸟博物馆(HistoricalMuseum,Osaka,Japan,1994)位于大阪一处古墓冢众多的山林之中。为了尽量减少对已有环境构成的干扰,博物馆大部分形体隐埋于地下,而且使得参观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时期的风俗和祭祀观念。安藤采用抽象简洁的大台阶与景观塔为参观者提供观赏周围环境全景的场所。两者作为室外空间制高点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纪念性效果。博物馆室内具有典型古王陵风格?quot;锁孔形"展示空间暗示出遗址的存在。

汉斯?霍莱因设计的法国火山学博物馆(VolcanosMuseum,France,)具有强烈的仪式性和象征性特征。博物馆位于在历史上曾有过火山活动的自然区域。建筑的大部分空间掩埋在地下,以保全基地周边可资料学考证的地理、地貌环境,使人清晰地观赏到历史上残留的自然火山现象的宏大场面。而且,通过地下洞穴的营造,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火山现象与大地本身的密切关联。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由地下千起的总高度近22m的圆锥体,锥体顶端被截成平顶。这个高大、单一、集中的窨既是博物馆的入口大厅,又是地下呈发散状自由布局的洞穴群的组织枢纽。锥体外表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内侧嵌入金色的金属箔。这一空间从形式的运用到内外材质、色彩的转换都给人以炽热火山口的强烈空间意象。该主题的博物馆强调强大的自然力量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自然现象使人类得到启示,从而了解自然规律。

1、环境意识的丰富多元

当代社会的环境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因此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充分融合是建筑师追求的目标。在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地区、自然景区的博物馆以及遗址博物馆,它们的外部环境具有各自的秩序和特点。其中一部分博物馆是通过地下空间的利用,在环境中求得适合自身的存在方式。这种得体的、具有亲和力的表达方法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和欢迎,并且为地区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2、建筑设计手法的开拓创新

由于地下空间与室外地坪的特殊关系,博物馆建筑在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空间构成以及与地上部分的衔接等方面都要有所考虑。为了打破地下空间在土壤包围中形成的封闭性特征,建筑师借助阳光、树木、流木等自然因素的引入,使空间更加生动并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气氛。而且建筑师还利用地下空间的内在意义与特点,配合博物馆展览的主题渲染室内空间气氛。

3、地下空间优势互补利用

根据博物馆的功能特点,地下空间良好的热稳定性、安全性和防灾功能使得博物馆建筑在地下空间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从而与现代建筑注重生态与节能的趋势相一致。

4、技术手段的完备及应用

在技术设备方面,地下空间的建造,使用与地上空间关注的问题有所不同。而且,博物馆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较高,在良好的地下环境中,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良的设备支持。因此,在施工水平、技术设施等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创新。

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现状;设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博物馆室内设计的现状

中国博物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针对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则是一个新的课题。而且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博物馆已衍生很多分支出来:比如现在的企业博物馆设计,工业旅游博物馆设计等。在国外,新家坡在规划馆和展览性的博物馆方面尤为擅长,而且已开始更注重专项的博物馆设计:比如新加坡的GREG企业博物馆设计。所以在这方面他们已领先我们很多。

博物馆的室内设计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设计,不但包括立体空间的设计,还包括展览展示设计、照明设计和标识设计等。大量的地方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等遵循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博物馆进行设计分化,这样的设计结果是展示内容和知识量也相当丰富,比较注重空间的打造和材料色彩等运用,对于形式美的追求多于文化意识内涵的追求。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研究,可归结为三大问题:

第一,设计师对博物馆的整体把握不够,空间之间联系不强,对建筑主体空间的理解也有分歧等。

第二,博物馆偏爱循规蹈矩地参照过去式,没有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趋势,采用更具吸引力的表现手段和创意。因此展览内容未能发挥理想的文化教育效果。

第三,博物馆室内设计往往与当地文化不协调,风格不一致。

第四,尤其新生的企业博物馆设计,在结合文化,历史的层面更多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历史发展过程。如何通过工业旅游项目来教育社会,来扩大企业影响力?

面对种种问题,设计者们应该逐步思索,将各方面统筹兼顾,以求获得更完美的效果

2、博物馆的室内环境设计特点

2.1流线空间的趣味性

博物馆室内设计,是一个信息传达系统,作为创作主体的设计师需要从观众的欣赏考虑观众的角度来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处理为观众都能接受的形式,结构,视觉符号。而空间序列链接和参观流线的顺畅清晰的合理设计是衡量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博物馆并不只是展示的场所,在所有的博物馆中,其种种的功能都是连动着的。因此,博物馆建筑物的造型和空间的分配必须充分考虑与功能的适当平衡。新型博物馆的空间分配基准为:接待观众设施为 25%,藏品收藏为 25%,展示为 25%,服务支援系统为25%。而中小规模的博物馆则必须以展示空间为主而兼顾其他需求和功能,或是利用种种方法和手段对藏品进行定期更换,从而在有限的空间中求得一定的理想效果。人们参观时,不愿意迂回和逆行,如果流线发生流线交叉,会造成人流拥挤和碰撞。此外,博物馆的流线和空间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有异曲同工之处。表现在步移景异、疏密有致的陈设方式。人们游览博物馆就像欣赏园林,享受一步一景带来的新鲜感,感受起承转合营造的趣味性。空间早已告别了过去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变得非规则化,传统的横平竖直被奇怪的形状打破,观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览方式进入场所。近期建成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流线设计中,一方面参观者可拾级而上、循序连续参观,另外还设计了一条由序厅直接通往任意展厅的路线。各展厅有单独出口,又相互连通,为展厅的单独开放提供了可能。

2.2展示媒介的科技化

设计的目的在于营造激活展品的氛围和语境,同时帮助参观者与展览产生关联,拉近展览和观众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结束观众在展览中的消极被动状态,让观众参与是博物馆信息传播从被动到主动的表现,也应当成为设计师最关心的话题。博物馆所采用的展示表现方法也应适应科技的发展,除了声、光、电手段的普遍应用外,还出现了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比如“界面设计”,“互动模式设计”,“感官设计”等这些传播信息新技术。在博物馆中游览,不再只是眼睛一个器官的事了,人们置身精心营造的环境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身体的许多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将来的博物馆中,人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展品,可以触摸,可以对话,可以参与,甚至展品本身已经不再重要,它可以因为参观者的设计而呈现不同的面貌等。

2.3主题、形式与文化的协调性

面对一个展览的主题,需要选择最优的展示手法来表达。传统设计过程中。在历史类博物馆内,有时铺开展品来依次陈列,有时制作模型来重现场景,有时图文并茂来重读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型博物馆的出现,“讲述”展品的手段多样化了,导致设计者有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而忽略了展览初衷。比如明明是展现厚重历史、激发观众内心的主题,却不小心被安排在轻薄的材质、明快的色彩中,不免显得尴尬。 博物馆的展厅在不同的主题节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囊括了展览、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等内容,它使博物馆成为了城市中吸引游客的一处旅游景点,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尤其现在的新生的企业博物馆设计更需要注重这些细节。

2.4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灯光

展品不是聚光灯下等待人们的朝拜公主,空间不再严肃拘谨,室内灯光设计应让博物馆更具亲和力。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灯光设计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区域,因为它反应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是希望在公共空间是自然光线,这样可以使参观者感到舒适,而展览的管理人却希望保护脆弱的展品,并且能控制人们欣赏他的方式在最好的展示中,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的结合使用的。自然光线的运用展现出空间的宏大,人工光线则把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单个的展品上来,借助于一系列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这些先进的技术包括把自然光线和戏剧性的灯光效果结合起来,在保护展品的同时营造出令人兴奋的氛围。利用灯光的色温可以控制以人群为基础飞展示气氛。而且经过改造后的灯光对展品有更好的保护作用,LED和光纤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减轻紫外线和热度的影响。

3、未来博物馆设计的发展趋势

纵观现代博物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博物馆作为展示城市自然与城市文化、历史的载体,要注重博物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思想备受关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和 技术上,涉及藏品保护的成果层出不穷。然而,随着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博物馆的功能体系已远远超出单纯的收藏和研究,而传播和教育的职能日益显现。对公共交流的关注成为当代博物馆的重要特征,重视参与性与互动性,观众将成为组成展示的一个重要部分。

博物馆的设计是所有展示设计中艺术效果和技术含量要求最高的。它秉承了“科技+文化”的设计理念。不仅结合了美术、视觉传达和造型艺术,而且广泛涉及到制造、IT、电气等现代科技行业,并以静态的、动态和互动的手段使参观者主动地参与到展示活动中。也是遵守出图流程标准化,最缜密、严谨的设计思路。

4、结束语

现代博物馆也好,企业博物馆也好,都应改变过去集中于专家和历史,应离现实生活更近,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如果只定位于收藏,就成了一个单纯的文物,失去现实意义。打破以往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传播社会文明和普及科学知识,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与现代社会更紧密结合也是博物馆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一个好的博物馆设计是以展品为元素的连接,展示超越时空的人文生态。观众留连在展厅,那些默默无语的文物,仿佛在讲述一个日渐远去的生动故事。这个故事有起始、有过程、有结尾,这就要求展陈设计的路线等系列的构思与建筑设计有一个完美的对接和整合。 用现代的视角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来营造这样一个展示平台是每一个设计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曙. 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王其钧.编著室内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黄铁成编著.展示空间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尚慧芳.展示光效设计,陈新业中国青年出版社.

[5]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吴爱莉.展示设计,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10

第5篇

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首先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原则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和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三条设计原则。然后通过“内容理解、空间规划、氛围营造和陈列布置”四种关联性设计方式,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方式问题进行论述。最后,运用“原则和方式”开展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实践。

关键词:

川菜 博物馆陈列 原则 方式 成都川菜博物馆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复苏驱使着我们更加关注这种技艺、经验和精神。博物馆的存在为这些内容的留存和发扬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方法。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空间的合理规划装饰和对展品本身的解读性呈现,让观众获得良好的参观氛围和兴趣。川莱博物馆陈列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一、设计原则

1.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

川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风格,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巴蜀大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的熏陶和孕育。川菜既是巴蜀文化的产物,又是这―文化最为形象和生动的承载者、传递者。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有效运用可以塑造陈列空间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地域文化需要通过视觉符号予以表达,这些视觉符号可以从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提炼形象、结构、材料、色彩、肌理、材料、图像等物质载体进行再创作,获得全新的视觉语言来构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陈列空间。例如,川菜饮食活动主要场所是在民居建筑内,在博物馆内借用四川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结构和建筑材料,如天井、挑檐、院落、木材、青砖、石灰、青瓦等,有助于构建独特的空间尺度和形态。

2.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

陈列形式设计的目的在于根据陈列内容,创造完美艺术形式来表现和强化主题。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应该为川菜展示内容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在形式结构和艺术氛围中传递出川菜主题特色,使川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主题特色展示环境的塑造,应该继承和发扬川菜民俗文化传统,在展示环境中抽象化、符号化地提炼川菜民俗文化,最终通过色彩、形态、材质等视觉语言来表达。例如,在局部空间可以运用红色、灰色来表达川菜麻辣特点,也可以从餐饮用具提炼形、色、意来装饰空间等。

3.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

相对于文物类展馆中的精美展品,餐饮用具就略显平庸。这种客观条件使得单一的展柜式陈列就显得呆板和无趣,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可以解决这种缺憾。动态场景可以使展览从单纯的看文物转变为有文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式观看。川莱博物馆中“川菜技艺”内容特别适合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来表现:一种川菜从原材料到出锅盛盘,需要经过选料、刀工、搭配、烹调四大工序,但是在博物馆内,不可能出现真实的厨师在制作真实的菜肴。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空间中搭建真实的厨房、客堂等场地,配合雕塑、展柜、展板、多媒体互动装置、灯光等,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情景化空间。观众置身其中,既受到环境的引导融入展示情景中,又可以参与多媒体互动,或选材、或切莱、或煎、或炒……制作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川菜。

二、设计方式

1.内容理解

内容决定形式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殊准则。在川菜博物馆陈列设计开始之前,应该充分理解川菜展览大纲中的每一个部分、每个单元以及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设计工作。例如,通过理解展览大纲,可以知道每一个部分、单元中餐饮用具的数量、级别、年代等数据,从而根据这一数据,在空间规划时,餐饮用具的数量多、级别高的单元,以展柜、文物为主,反之以展墙、图文为主。

2.空间规划

陈列艺术离不开空间形态,是对空间重新进行规划分布、组织利用的视觉艺术。川菜博物馆空间规划应服从建筑本身的形态和结构,以空间功能和川菜展示内容为主导,划分各展区空间形态和大小,通过形态大小、材质色彩等视觉元素将展示信息传达给观众。川菜陈列的空间规划有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展示功能完备。从宏观来说,川莱博物馆功能空间可分为公共空间、陈列空间、辅助空间等。从微观来说,公共空间要考虑询问、休息、指示等功能。陈列空间要考虑展柜展台、道具设备等功能。二是览线合理畅通。合理畅通的览线能够引导游客适时参观,提高观看效率和缓解观看疲劳。三是空间动静结合。川菜博物馆既有展品又有图文,在以展品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安静纯粹,突出展品的重要性;在以图文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静中有变,从形式上来吸引参观者。

3.氛围营造

氛围营造是表现主题的最佳手段,恰当的氛围可以有效的引导观众进入角色,较快的进入参观状态。川菜博物馆陈列空间的氛围营造不可过于花哨以博人眼球,造型、色彩、材质方面的运用应该符合历史人文类博物馆陈列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做以下考虑:一是对四川传统建筑的借用,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形态色彩在川菜博物馆空间中重复使用,可以获得地域氛围。二是对餐饮器皿的借用,对碗、筷、坛等器皿或放大、或阵列、或解构重组,可以获得雕塑感极强的装置造型。三是餐饮空间环境的原状复制,真实的人物、事件、物品等可以创造出真实氛围。

4.陈列布置

博物馆陈列的本质还是把展示内容布置在空间中,这一过程是集文化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设计活动。陈列布置主要包含实物布置和图文设计。

1)实物布置

川菜博物馆内的实物布置是对餐饮器皿和仿真菜品的组合摆放,根据展览大纲所列餐饮器皿的年代、级别、数量、大小,在展柜内进行科学、艺术的布置,形成重点突出、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视觉效果,使毫无生气的实物传达出内涵信息,产生新的意味。

2)图文设计

博物馆图文设计包含展墙画面设计、展品说明牌设计、多媒体界面设计等。川菜博物馆属于历史人文类博物馆,而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图文设计,构图应该稳重,大气,突出历史人文的沉淀;色彩多选用中性雅致的颜色。所以,在川菜博物馆中,图文设计应该既有传统意味,又有现代形式感。版面构图简洁大气、图文编排精致儒雅,色彩可以选用暗红、褐色、棕黄等中性暖色。

三、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

成都川莱博物馆是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郫县古城镇,博物馆内分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等,占地约40亩,藏品6000余件。笔者以《典藏馆》为实践对象,进行陈列设计。

(一)典藏馆现状

典藏馆面积12000平方米,陈列展出3000多件各个时代川菜饮食器皿。整个展厅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内容设计比较薄弱和散乱。对川莱历史文化展示不够,展品太多太杂,应该选择品相和级别相对高一点的展品进行展示。此处可以参考笔者撰写的《川菜展示资源调查报告》。二是陈列形式设计陈旧,制作粗糙,不具备现代博物馆的审美要求。1、典藏馆陈列采用全通柜形式。室内展区整体采用全通柜的优势在于能摆放更多的实物,但是它的弊端却远大于优势。首先是主次不分、游线不畅,游客在观看的时候难于顾忌前后左右。其次,形式单一,展示手段贫乏。2、在展品摆放、图文设计上层次不明、凌乱不堪。3、在制作工艺上材料单一老旧,作工粗糙。(图1)

(二)改造方案

《典藏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作,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选取部分节点方案进行解读。

1.空间营造

川菜博物馆所在地域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悠久,历史灿烂。两千多年的的建城历史中,留下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川西民居建筑。在《典藏馆》空间营造中,可以提取“青砖、白墙、灰瓦、门头、石板、天井、老树”等建筑元素。(图2)

2.复原场景

博物馆陈列中的“场景”是通过实物与场景的组合,塑造一个特定的情节场面,表现陈列主体活动的环境,及主体与环境中各种客体的相互关系。在《典藏馆》中,复原场景可以打破单一展柜陈列的呆板和无趣。在设计中,选择清末明初的“名馆名菜、前堂后厨、小吃摊点、坝坝宴”等有史可查的节点进行场景复原,并将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文物和川菜制作多媒体互动与场景结合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设计民国某一“随堂便饭类红锅馆子”内景,前为就餐客堂,后为厨房,来展现民国时期川菜饭馆基本格局和川菜制作过程。场景中,石板地面、剥蚀的木柱、斑驳的白墙和青砖、褪色朱漆的雕花门窗……,无不渗透着民国时代的原汁原味。前堂桌面摆放的碗筷、仿真菜,食客和堂倌仿真雕塑,后厨物架、灶台和栅板上的文物、图片、文字,厨师仿真雕塑,无不传递着川菜的相关信息。(图3)

3.多媒体

多媒体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硬件设施模拟真实世界,如4D影院、360度幻影成像、多媒体互动装置等。川菜博物馆中的多媒体既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也是观众参与互动的重要平台,一些重要的、有趣的、可动的内容节点可以选择多媒体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可以设置一个多媒体虚拟灶台,模拟厨房互动参与系统。虚拟灶台精选三大独具特色的川菜名肴――回锅肉、麻婆豆腐和开水白菜供观众进行烹饪制作,以展示川菜“博采众长”的多样性。游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筛选、组合配料,把握火候,“十指不沾阳春水”,便“料理”出这三道川菜名肴,并有大厨为其打分。(图4)

结语

第6篇

展示与互动的相关理论

展示活动的设计是一门综合了现代设计艺术和设计科学成果的综合性设计学科。在有限的空间和场地内,依附于各种展示手段和信息载体,如展品、道具、文字、图表、文字、多媒体等进行高效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通过不同的手段调动人的心理感受、生理感受而创造人性化环境的行为。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将“以人为本”和传统的“以物为本”同等重视起来,将蕴含着丰富文化背景的实物,从参观者的需求出发,以代表着时代的展示手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展示给参观者,以人为本将体现在博物馆展示自始至终的方方面面。

博物馆互动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博物馆的功能往往忽略了参观者的感受,基于博物馆的服从于“我”,我摆什么你看什么,一整套围绕着文物的收藏、陈列、教育的行为模式,造成了原有的博物馆观念和行为模式越来越显示出迟滞、僵化、毫无生机,我们不禁要对“被动”的模式提出质疑。以一种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突破原有模式应运而生,强调人“主动”的规划和策略,以参观者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中生产文化产品,实现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人性化实际是指人类生存意义上一种最高设计追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运用与人机工程学与物的设计,展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产品、人与自然和谐的结合设计。一般研究体系为:(1)人的“舒适感”物理层面。(2)人的“亲和感”的心理层面研究。(3)弱势人群的需求。(4)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层面研究。(5)针对文化层面的人性化。

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的策略与应用

很多展品不适合直接陈列,需要经过一定的设计之后,才能有效地与参观者进行互动,有效地表现出展品的内容与美感,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设计展品并充分考虑互动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静态”博物馆互动设计

“静态”形式对于珍贵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等静物更适于观察、鉴赏和研究,暗示的导览形式则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展示,是相对较高级的导览方式。例如场景还原的设计方法,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微缩的故事,场景是剧情发展的构成单位,将展品在合适的环境中展开,这样会使展品超出本身所传达的作用,场景作为“角色”,叙说着展示的内容。对于参观型的展示场景,不通过简单的罗列,而是把参观者的情绪和视觉融入到环境之中,采用场景还原的方法使展示空间叙事更加直观、生动。

2.“动态”博物馆互动设计

动态”形式的主动性的引导导向明确,能够明确、清晰地指示人们的行为。例如电子多媒体的互动展示中的幻影成像技术,它是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角色扮演和模拟实践的展示形式,满足了教育学习经验理论中“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理论。

3.“数字化”博物馆互动设计

第7篇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 新馆新馆的设计 民族性 设计特色

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和世界接轨,世界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提出了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要求。所以建筑物作为我国文化和艺术载体应该为弘扬和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责任感做出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设计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在第一时间就能吸引人们眼球的建筑,对于我国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是一种要求。所以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应运而生了,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老先生将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建筑物进行结合的一个成功的典范,也是我国现代化建筑中能体现出民族性的一个典型的建筑。

本文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中的民族性进行探索,并研究它是如何将现代建筑和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并从中找到一条将民族性在建筑中合理体现的道路。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使我国的建筑具有民族化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借此使我国的建筑设计和传统文化都走向国际市场得到更大发展的舞台。

1 建筑艺术的“民族性”和发展历程

通过建筑艺术的“民族性”可以将民族文化很好地体现出来,也可以很好地让世界各国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帮助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建筑设计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了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可以对我国的建筑发展史有一个很好地理解,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以后的建筑设计的发展有一个很好地帮助,也可以为我国以后的建筑设计提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1 建筑艺术的“民族性”

民族性主要是指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的生活,使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建筑是一种活生生的实物,而文化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将这种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文化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建筑的艺术,在进行建筑的设计的过程中将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进去就构成了建筑艺术的“民族性”。同时,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周围的建筑,怎样将设计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进行融合也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筑的民族性的精华在于如何将建筑中的现代化设计和民族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像苏州博物馆的新馆的设计中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要将博物馆新馆周围的建筑即苏州古老的拙政园等等建筑考虑进去,这样形成一种一体的文化设计才具有美感。

1.2 建筑艺术“民族性”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建筑艺术“民族性”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建筑艺术“民族性”的探索和表现是一个逐渐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首先是在1997年吴良镛先生提出了“探索新的文化建筑,发展地区建筑学”,将民族文化融合到了建筑设计之中,同时将我国的文化背景、园林设计等等都运用到了建筑设计之中,这也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然后是繁荣创作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国的建筑设计都融合了民族的特色。最后是对建筑文化的新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开始了如何将民族文化更好的融合到现代建筑中进行了新的反思和探索。

2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园林设计

博物馆在人们的意识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收藏了大量的本地的和人类的所生产的物质,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将博物馆也设计成一种文化的艺术品,将会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

苏州是我国的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处在江南地区,这里的环境优美,园林的设计也是非常的典雅。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在我国的苏州地区,私家园林很是出名。到了明清时代以后,苏州地区更是将园林的设计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将园林中上式和亭台楼榭设计的也都是非常的合理、恰到好处的。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不仅应用了传统的苏州民居的建筑特色,还将博物馆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而且在新馆的设计中还有很多的院落,例如,在博物馆新馆中央大厅北部的那个院落,是精心设计的也是整个博物馆中最吸引眼球的一个院落。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既不同于传统的苏州园林的设计,同时又没有脱离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气息。在新馆的设计中利用了桥、亭等元素。利用桥可以很好的将水景进行分割,并且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的惬意,为新馆添加了一笔浓重的诗情画意。利用亭的设计使江南园林设计的经典在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中重现,这也是对于古典文化的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让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到苏州园林的独特的设计风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苏州博物馆新馆也有很多新颖的设计内容。比如,借用“枯山水”园林、镂空的墙体设计等等。将枯山水园林的设计应用到新馆的设计中这也是对新馆设计的一个创新。用这种创作手法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江南的那种明净而又深邃的江南文化和吴越文化。利用镂空的墙体设计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这样利用墙面的镂空图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也是一副完整的画面。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园林设计很好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合进去,也很好地体现出了我国特有的江南水乡的那种感觉,将江南的建筑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3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色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色也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这才使得最后的新馆是一个独具民族性的博物馆。

3.1 新材料的选用

新馆的屋顶使用的是瓦片,其实这不算是一种新材料,只是在现代建筑中几乎不使用。瓦片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材料,在我国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瓦片运用到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不仅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保留。并且在屋内顶部采用古代的藻井设计,这样既美观同时又很好保留我国的传统工艺。

3.2 光影手法的利用,传统元素的体现

将公共空间中的光影手法运用到了新馆的设计中,达到情景交融、相辅相成的效果,这也是我国传统的空间追求的本质,采用这种设计之后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会给人展现一种与众不同的光影的效果。同时,我国建筑设计的传统元素在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沿用大屋顶,这种大屋顶的设计是我国古代建筑物的特色,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还有就是屏风等等,对于屏风的设计位置也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将这些都引入到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之中,是人们在欣赏博物馆藏物的同时还可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4 苏州博物馆新馆成功的原因探索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上不仅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宏伟,将现代化的设备很好地运用进去,而且还融合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它对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苏州博物馆新馆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原因有很多的方面。

4.1 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设计的内涵

建筑的创作者很好地把握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设计的内涵。新馆的设计师是出生于广州的贝聿铭,他有很好的家庭背景,并且童年都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中度过的,他曾经住在苏州最有名的“狮子林”中。这样中国传统的江南水乡的园林设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他对于苏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都有很好地了解,这使得它设计的新馆得到了苏州人们的广泛的认同。其次是他接受了现在建筑教育体系的熏陶。年轻时期的贝聿铭设计师就离开家乡去美国学习建筑设计,这使得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接受美国现代建筑设计的熏陶。他对于现代建筑所使用的材料都有很好地了解。回国之后,他就潜心研究如何将艺术和建筑结合起来,这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之后可以完全的看出。这是现代建筑的熏陶,使得他能够设计出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

4.2 设计师经验丰富,风格严谨

苏州博物馆新馆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设计师能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虚心求教。同时也因为他们严谨的做事风格。这就使得新馆的每一处设计都是值得推敲的,并且每一处设计都是那么的匠心独运。正是这种种原因共同造就了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成功。

结语

建筑的设计和当地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现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建筑已经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如何体现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对于提升本国的国际文化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我国苏州博物馆新馆民族性的设计特色进行了研究,得出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物不仅要体现现代性,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同时还应该具有民族性。只有民族性的建筑物才能更好地向国际市场发展。苏州博物馆新馆是我国进行民族化建筑物设计的一个成功的典范。对于以后我国建筑物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盂远.康定斯基抒情抽象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5,4(5):23-26.

[2]陈薇.苏州博物馆新馆[J].世界建筑,2004,2,18(1):12-15.

[3]旄建文.建筑与音乐的比较研究[J].福建建筑,2006,6,5(1):78-79.

[4]祝晓峰.苏州博物馆――园林新意和纪念性的二重奏[J].世界建筑,2007,10.19(4):101-104.

[5]张岱年.论中国的建筑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集刊,2010,11,23(7):89-91.

第8篇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创新

创新是博物馆陈列的核心和灵魂,理念是陈列展览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博物馆是一个区域、民族或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经济、科教和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窗口,也是市民和游客求知、游玩和休憩的重要场所。作为高品质的博物馆陈列展览,若要持久地吸引观众,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尤其是要注重理念的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以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在陈列理念上,要摒弃陈旧的传统陈列理念,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兴趣为主要目的,告别单调枯燥的说教;在陈列内容上,不能贪大求洋,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喧宾夺主,要突出主题,有所取舍,努力契合观众的求知、求美需求;在陈列的手段上,更要体现绿色陈列的理念,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落实到陈列展览的每一个环节。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博物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博物馆陈列设计必须在陈列设计理念创新上狠下功夫,不断推出更多的高品质、有特色、观众喜爱的精品陈列展览。

一、全面理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创新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空间艺术组合,如何从观众的视觉出发,实现展品、信息和研究成果的有机组合,使博物馆陈列主题更贴近观众,陈列内容更好地满足观众,必须在陈列理念、陈列手段、陈列内容以及陈列形式上进行创新。首先,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向观众展示历史文化、推介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陈列设计说到底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把静态的文字方案转换成生动形象的陈列展览,是设计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实现艺术再创作的一个过程。它需要根据陈列主题、陈列展品、陈列方案的具体个案情况,结合现实的场馆、设备、材料等条件要素,采用一定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手段,方能完美地进行呈现。而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不仅要准确有效地表现陈列的主题内容,更应突出对自身审美理念和艺术价值的追求和体现;在形式服从、服务于内容的根本前提下,更应着力传播科学和人文精神,彰显陈列展品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满足观众求知、求美的需求。其次,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具有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由于设计服务的对象具有社会和市场两大要素,而这两大要素又因国家、区域、行业、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单就设计主题的类别而言,便可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名人类、纪念馆类等多种。因此,综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其陈列艺术设计没有统一的模式和风格,也不能具有一成不变、一以贯之的模式和风格,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也是各具特色的,这便是艺术设计本身的特点,也是艺术设计本身的魅力所在。因此,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生命与活力在于理念之创新,只有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内容之异而异,因市场之需而变的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陈列艺术设计才能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文化的新天地。反观目前我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陈列设计的形式和风格雷同、相似,缺乏创意和个性,给人“千馆一面”的感觉,很难激发观众走进博物馆的观赏兴趣。第三,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体现着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是一个艺术创新的实践过程,它是设计师设计理念、文化底蕴、想象力、表现力和控制力的集中表达和呈现;同时,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博物馆,一个成功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在高度体现设计者设计风格和思想的同时,也必然高度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深深地打上区域、民族文化的印记。例如,备受称赞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出自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贝聿铭之手,无论是其建筑,还是其陈列设计都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很好地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吸引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也为苏州增添了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的创新应坚持几个原则

展览陈列设计的终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手段更好地表达展览的主题和展品的内涵,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理念创新的实现,也是多种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特别是设计者自身思维、视野的开阔与否和理论知识水平的综合提升。只有具备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博大的人文情怀,并善于不断地从国内外优秀的展览陈列设计作品中汲取丰富有益的艺术营养,才能设计出一个个既高端又大气、既新颖又接地气、既现代又富有内涵、既个性鲜明又迎合大众口味的优秀作品来。第一,理念创新必须彰显人性化。观众就是上帝,对于博物馆来说,观众是否满意及满意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标签,也是一个城市品位的重要体现。但现实中,不少观众对参观博物馆的兴趣索然,认为“博物馆都差不多,看一个就够了,”“一个展览不看,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针对这种现状,博物馆不应,也不能过多地对观众求全责备,而应反诸求己,更新设计理念。博物馆只有了解观众、满足观众,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才能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博物馆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准确定位观众和展览主题,主动研究大众的观赏行为和观赏心理,陈列主题力求贴近观众,力戒“曲高和寡”。博物馆要努力练好内功,不断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意识,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真正把博物馆陈列办成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雅的文化体验活动,实现博物馆陈列由为“物”服务向为人服务的转变,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以期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理念创新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随着我国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大众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升,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目的在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欣赏艺术、陶冶性情和愉悦身心,这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之旅。为广大民众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是博物馆和文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博物馆及文博工作者只有尽其所能,精益求精,不断推出展览主题鲜明、文化品位高雅、陈列设计独特、制作工艺精湛的高品质的精品力作,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接受精品艺术的熏陶,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当然,这种高品质的陈列展览,也是建立在博物馆众多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而这种高品质的陈列展览又无形中成为博物馆向社会、观众展示自身科研实力和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基于此,博物馆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多出精品力作,创品牌、树信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理念创新必须根植于区域、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明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陈列艺术创新也必须根植于区域、民族文化之中,也要生动体现区域、民族文化的特性和色彩,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无论是陈列的形式,抑或是陈列的内容,一旦失去了本民族区域的文化特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得毫无特色和生机,也就很难吸引观众。对于区域性、民族性鲜明的博物馆来说,理应让观众走进博物馆时有一种“入乡随俗”的感觉,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淋漓尽致地展示本民族区域的辉煌文化和悠久历史,给观众留下能够永久记忆和回味的东西来。对于广西区内的博物馆而言,无论是历史、文化类,还是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都应当突出体现浓郁的区域性、民族性特点,都应当突出区域民族文化的优势和特色,都应从不同维度综合反映地方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的面貌。第四,要树立绿色陈列设计的理念。人类进入21世纪,资源和环境问题已上升为全球化的难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大背景下,博物馆陈列设计亟待从单纯的审美价值取向转化为生态价值取向,积极构建绿色陈列和博物馆陈列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绿色陈列应遵循对文物、标本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将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筹展、陈列、展示、设计、运作的全过程。例如,在整体设计上要建立绿色设计思维,多在“简约设计”“内涵设计”上下功夫,删繁就简,追求简约、大气的风格;在采用材料上,尽量使用无污染、使用寿命长的设备、材料以及可再生、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在解决能源问题上,要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降低光照能耗。

三、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创新的几个维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能为消费者提供的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博产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并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可能。在电子化、现代化、空间化、艺术化正逐渐成为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新方向的情势下,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的创新也必然体现为多维度的,区域博物馆陈列也必须从内容到形式,从策划到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检讨和变革。首先,观念创新维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观念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不同的思维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突破固有的观念和习惯,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才能实现理念上的创新。因此,博物馆的建设和陈列设计都应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积极探索,善于借鉴,敢于超越,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有内涵、有品位、观众喜爱的精品展览,在不断满足广大观众求知、求美欲望的同时,实现博物馆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形象的提升。其次,战略创新维度。战略是以未来为主导,与环境相联系,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发展的策划、规划。博物馆创新战略的形成和制定会受到市场、受众、文化产品、消费者群体、竞争对手以及营销策略等市场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制定战略时,首先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充分而全面的调查分析。要以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博物馆文化理论为指导,树立战略思维和品牌意识,深入研究旅游市场和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找准博物馆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短板,集思广益,制定出高端、新颖而又切合实际的战略,进而策划、设计出高品位的陈列,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接受高品质展览陈列的熏陶和洗礼。第三,形式创新维度。内容和形式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好的展览陈列形式,更有利于彰显陈列展品的内涵、价值,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推介效果,对观众产生广大的吸引力。形式设计面对不同的主题,要用不同的手段去表现、去创作。博物馆的陈列是凭借展品,用尽可能精彩、生动的陈列语言向观众叙述某个陈列主题,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简单地说,形式设计的任务就是,既要让陈列吸引人,又要给人以启迪,以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例如,语言、文字解说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在深刻理解陈列主题的基础上,深刻挖掘每件文物的内涵,用形式设计语言,将深奥、抽象的东西,转换成简洁、易懂的文字,直观而艺术地展现给观众,引起观众的联想与遐思。此外,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色调、灯光、展柜的样式以及参观路线的设计等也都是陈列形式的一部分,温暖和谐的色调、柔和雅致的灯光、精致古朴的展柜以及科学、简洁的参观路线设计都会引人入胜,提升观众的参观兴趣和展示效果。当然,形式终究是服务于内容的需要的,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受特定的内容制约并为其服务,陈列设计也必须符合突出陈列主题的实际要求,过度的包装设计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喧宾夺主,影响人们对展品本身的欣赏和关注。第四,服务创新维度。由于博物馆多属于文化事业单位,多少会沾染一些机关的习气,导致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习惯于“等、靠、要”,满足于现状,进取意识和精神不够。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博物馆也应当增强危机意识,不断创新服务的方式、手段,拓展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和质量。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盘活现有资源,整合区域相关资源,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在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博物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第五,营销创新维度。在当今旅游大发展的时代,既给博物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还必须放下身段,解放思想,消除“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例如,广西区内的博物馆应充分利用与东盟地理相近、文化相同的优势,利用广西-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来推介自己;同时,利用八桂文化与中原文化等其它区域的巨大差异和独特魅力,主动走出去,组织多姿多彩的文物和文化精品展到内地和沿海地区巡回展出,以扩大区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更要利用当今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上博物馆,扩大宣传力度,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有庆,王妮.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和新体系[J].古今农业,2003(2):96-100.

[2]陶伦.浅析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J].博物馆研究,2009(3):83-85.

[3]黄秋野,叶萍.数字化博物馆陈列设计新构想[J].美术大观,2008(12)):74-75.

[4]马俊.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之理念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6-37.

第9篇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展示柜 包装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选择更高层次地文化娱乐活动,旅游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休闲生活方式。博物馆参观作为旅游内容中的重要一种,受到游客的广泛关注,而其中的陈列展示柜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媒介平台,博物馆所展示的物品和所蕴含的文化气息都通过陈列展示柜予以呈现。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博物馆中的陈列展示柜的包装以及设计,使得博物馆展览物品能够通过陈列展示柜更好地展现个参观的游客,能够让博物馆的陈列展示物品和博物馆主题完美融合。

1博物馆陈列展示柜的包装设计法则

(1)以功能为先。陈列展示柜的设计必须要保证展览文物的安全,由于在博物馆中所要展现的物品都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因而保护文物安全不被损坏显得尤为重要。陈列展示柜的设计必须要按照国家标准予以设计,采用较低反射性质的玻璃从而减少反射光和其他杂光,柜体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同时展示柜还具备调温调湿的作用,展柜的平面板、背面板等材料选择都要更具环保性质。

(2)美观实用并存。陈列展示柜在展示设计上要具备相当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平面、立体的展现手法,在展示柜的材料选择上应该更具有美观性和可重复使用。在展示架和承托的固件可以选择更为轻巧的方式,既要简单、突出展示文物,同时也要美观大方,做到美观和实用能够相统一。

(3)整体性和局部性相统一。在陈列展示柜的设计上体现出形式设计和展示主体相统一,由于博物馆的所展示的都是文物,因而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展示柜的造型和色彩等和展示文物整体相统一。同时,陈列展示柜的设计也要和博物馆整体主题相一致,比如说历史博物馆色彩、灯光效果要尽量深沉,配合展示柜的古朴和造型上的庄重来体现,整体的设计变化要和整个展览理念密切相联系。

2博物馆陈列展示柜的基本设计流程

(1)确定陈列展示柜的基本设计理念。要确定博物馆的设计思路和展览的路线相统一,明确展览艺术设计元素。收集博物馆展览设计的相关资料,对于展览文物的介绍、文物图片、文物影像资料、文物材质大小等等,这样给陈列展示柜的设计能够提供充足的“积淀”。

(2)实现陈列展示柜的创意设计和制作。依据展览文物的内容和文物的规格和大小确定展览文物的摆放位置,而后对于展示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区域的划分,确定不同的陈列展示柜的标准,像重点展览文物的位置要放在博物馆的中间等重要位置,而对于体形较大的文物要注意陈列展示柜的材质安全。

在确定展示文物的展示柜的规定之后,文物要根据时代或者是特定因素进行划分,将博物馆陈设的文物共通点作为设计要点,采用多种的辅助陈列展示方法,像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板、支架等应用,从而展示立体的展示效果。对于相同类型的文物陈列展示柜,可以通过各种技术灯光、音响效果调整和突出不同的文物特质,从而给游客不同的体验。

(3)进行文物展览的陈列展示顺序。陈列展示柜要遵循和依据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整体设计程序,从而实现陈列展示的整体和局部的结合。当然,对于展示文物的陈列方式要注重选用牢固的材料的材料制作,在制作背景板的时候可以采用喷绘的方式而后再进行文物的背景说明,还可以放置说明和辅助说明技术,让参观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物。整体的陈列展示柜设计按照一定的程序顺序进行,当文物进入到陈列展示柜中,需要对陈列展示柜进行重新设计或者调整时就会更加困难了,同时也会给陈列展示文物带来更大的风险。

(4)科学预算和制作费用。要根据陈列展示柜的设计需要做好陈列展示柜的材料选择,在陈列展示柜的设计上要注意选择可循环利用的材质,整体设计制作要求要达到标准要求,科学控制设计制作费用。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柜的整体设计要以参观游客为根本要去,在体现博物馆主题的同时要遵从包装设计的原则,使得陈列展示柜在做好文物安全保护的同时还能充分展现出作为一个景点的美观性,更好地为游客参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乐.博物馆陈列展示柜内设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5:201-205.

[2]成萌.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J].新西部(理论版),2014,21:59+77.

[3]彭建祥.基于天然材料的包装设计方法研究[J].西北美术,2015,02:121-123.

第10篇

一、初识博物馆

1. 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作为收集、珍藏和探究作为环境与人类遗产的代表物品的地方, 其设计的魅力就在于交通空间和展示空间的衔接。伴随着多种人文文化的融合发展促使了现代博物馆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一个合理的博物馆空间设计, 会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历史的长河。即使帝王将相风云际会的尘埃已落定, 即使文人墨客讴歌颂吟的余味已散去, 但我们也就可以在博物馆中感受历史的质朴和恢弘, 文明的凄美与雄健, 以及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2. 博物馆的历史渊源

博物馆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缪斯, 是公元前三世纪在亚历山大城建立的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 也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这是被公认的最早的博物馆, 其没有明确的空间划分。现在我们提到的博物馆是17世纪后期从欧洲发展起来的, 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 是世界第一个对外公开的大型博物馆, 根据需求所建立的博物馆此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展示功能和收藏区域的空间划分。

现代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相比, 其设计的概念、空间和文化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已不再是旧时的历史文化场所, 而是集保藏、陈列展览和研究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作为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 不仅展示人类历史文化, 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和延续。进入二十一世纪, 博物馆的空间艺术设计被提升到了一个关键的位置, 博物馆不仅具有学习、教育的功能, 它还是观者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现在的博物馆规划更要注重空间设计, 即展示空间的规划与休闲场所的合理搭配。

3.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

罗丹曾经说过: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 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 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 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促使博物馆文化建设和科技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给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今天的博物馆不仅以笔墨字画和古玩为主要收藏, 而且也成为科研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同时也成为公众修身养性的城市一角。博物馆对普及地方文化、传播精神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博物馆空间分析思路

1. 空间理念

作为博物馆空间设计, 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在吸引游客的基础上更要留住游客。既要加强空间环境的感染力, 又要重视博物馆的功能多样化, 在观展过程中也要通过必要手段来给参观者提供沟通参与的机会。空间是博物馆的灵魂, 空间设计就是对展馆的总体设计,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博物馆建设最为重要的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欧洲学者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博物馆建设的概念, 但是在后续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一句空口号。但个人认为每一个参与博物馆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大胆思考和探索, 努力实现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人本理念。

一个好的博物馆设计, 可以使文物爱好者在玩味历史痕迹的过程中流连忘返并且回味无穷。那么现阶段就要提高博物馆的环境氛围, 如现代简约风格博物馆通常非常含蓄, 往往要达到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的效果;中式博物馆则涵盖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欧式博物馆更多是浪漫和惬意, 通过完美的曲线来达到精益求精的细节处理。如今, 当代博物馆展览形式和内容追求的更是环境的新颖型和文化的多样型, 不仅要加入历史的底蕴, 更要加入现代文明的元素。

2. 空间灵感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传承下来的一种中国建筑风格,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这与博物馆的文化底蕴有相似之处, 再者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对于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也有可鉴之处。四合院有几进院的划分标准, 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甚至有五进四合院, 除中路主院外, 两侧还有东西跨院, 庭院越深, 越不得窥其堂奥, 可谓深宅大院.四合院内的房屋虽有游廊链接彼此, 但又各自独立, 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 但关起来门来又自成体系。博物馆的空间主题可采用了四合院进院式设计, 从起始、进阶、、最后到结尾的一脉相承, 串联在一起的建筑个体既有相似之处又能彰显各展示空间的个性化。每组建筑之间用中式庭院串联, 山水之景既能作为观赏用, 又能调节院中微气候, 可谓抚琴听流水, 闲坐观春秋.空间划分和建筑构成的组合使其具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 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博物馆空间艺术设计具体分析

1. 空间色彩设计

马克思曾说过:色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博物馆外观展示设计中, 色彩的配置是表现展示内容和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色彩配置是否得当将影响整个建筑的情调和气氛, 影响观众的感情。建筑色彩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展示空间主题文化, 由于现如今博物馆的类型多样, 主题不一, 所以, 我们要根据特定场合配置不同的色调。同时, 选择适宜的空间色彩既能突出主体思想、又能衬托出建筑外观环境和文化内涵。陈列展馆是为广大观众服务的, 所以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要以把握观众生理和心理平衡为原则, 不外乎就要用到对比手法。

四合院建筑以冷灰色调为主, 并用灰红、灰绿、灰蓝、灰黄等色彩修饰细节。灰瓦青砖, 红门绿檐, 彰显古老质朴的平民文化。借鉴老四合院的主题格调, 即作为一个院进式博物馆在色彩选择上就要考虑建筑空间与庭院植物及自然环境的搭配, 高度统一的灰色调建筑群, 降低装饰材料用色的纯度和明度来点缀气氛。青砖旧瓦, 树影斑驳, 透露满满的文艺气息。同时配合新型镀膜材料的使用, 传统的历史沉淀与当代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凸显建筑的朴质大方, 古朴典雅, 演绎不一样的文化情怀。并且在四合院传统坡屋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波浪线条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添生动新颖。在形式适宜的同时确保统一且不单调, 沉着且不沉闷、变化且不紊乱。

2. 区域空间划分

空间是博物馆设计的第一要素, 而文化的载体和展示也取决于空间。北京四合院作为庭院中心建筑, 通过精美巧妙的元素运用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缩影, 庭院博物馆可以借鉴此空间布局, 使建筑群的内部布局成为庭院中隐藏的一大特色。其中,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都要直接用于与展览相关的区域空间, 可以说是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和核心空间的内部。同时也是划分建筑空间的核心。如果建筑空间是对称式布局, 那么展示主题空间则要放置在中轴线上, 中轴线两边的副厅文化主题要和主厅一脉相承。所以这就意味着博物馆每一院进空间的主题要在统一中寻求细微差别, 提升大众的观赏趣味, 亲身遨游在每一个历史故事的海洋之中。其中中式庭院的景观意境也与展示主题遥相呼应。序厅也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交通枢纽, 它引导游客水平和垂直流动。它也可以是聚会和社会活动的仪式空间, 展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 展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作为博物馆建筑的内部空间, 展览厅、展览室等都是固定的空间, 但如果进行展览和陈列, 则会成为整个建筑的主要可变空间。建筑的外部空间也应引起设计者的重视和考虑, 它对于室内营造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交通空间运用

走廊、楼梯、自动扶梯和博物馆建筑的坡道都是独立的交通空间。当中庭式入口大厅与与交通空间连接时, 会形成一个复合式的交通空间。此时, 除了交通的功能外, 作为中庭空间的装饰和陪衬的作用也极为显着。博物馆中的交通空间既能组织和疏散人流, 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参观路线[12].如今的博物馆交通空间在兼顾交通的同时还能改造成展廊, 也为展示空间创造了一种新形式, 从而使交通作为这一空间的主要功能但也是不唯一的功能。

四、结论

通过对博物馆空间规划的学习分析, 针对当今社会形势发展的审美变迁和空间形式多元化, 展开对当前博物馆空间艺术形式的研究探讨。通过对博物馆空间的自由化分, 在结构合理和表现形式统一的前提下, 营造出博物馆空间形式艺术表现效果。同时, 当代博物馆要从以物为本迈向以人为本, 不断满足群众艺术欣赏的需要, 重视观众的体现和感受。

参考文献

[1]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6) :201-207.

[2]张蕾, 孙迟, 杨丽橘。探析展陈空间中的点线面设计元素的构成[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10) :110-111.

[3]张攀。依托西岳庙建设华阴博物馆的一点思考[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2017, (12) .

[4]冼宁, 倪东舒。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10) :112-113.

[5]徐波, 卢晓萌。用设计思维的系统方法提升环境设计的创造力[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7) :116-117.

[6]陆烨, 俞兰。地域性古建筑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3) :29-31.

[7]马涛, 许柏鸣。空间设计中材料手法化的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2) :82-83.

[8]刘金凡, 张政, 张乘风。形态知觉心理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2) :24-25.

[9]彭曲云, 范伟。陈设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5) :62-63.

[10]刘栋, 程越。西方艺术的逻辑化审美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5) :38-39.

[11]杨云峰, 熊瑶。意在笔先、情境交融--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J].中国园林, 2014, (4) :82-85.

第11篇

关键词:博物馆设计;元素;人性化

一、当今博物馆室内设计与传统设计相比的进步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兴建了很多各式的博物馆,同时博物馆室内设计和传统设计有了一定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博物馆展品的趣味性增强

人们参观博物馆能学到知识和得到享受,然而长时间观看展览时可能会感到乏味。当代博物馆设计会更加注重于营造出能激活展品的氛围和语境,增加展品的趣味性,同时帮助参观者与展览产生关联,拉近展览和观众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结束观众在展览中的消极被动状态。

2.展示方式的科技化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手段有了巨大的进步,博物馆所采用的展示表现方法也日新月异,除了声、光、电手段的普遍应用外,还出现了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比如虚拟图像、三维特技、计算机合成、数字投影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应用。将来的博物馆中,人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展品,可以触摸,可以对话,可以参与,甚至展品本身已经不再重要,它可以因为参观者的设计而呈现不同的面貌等。

3.增强了博物馆流线的顺畅

博物馆室内设计中,参观流线的顺畅清晰和空间序列的合理安排是衡量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人们参观时,不愿意迂回和逆行。如果流线发生流线交叉,会造成人流拥挤和碰撞。此外,博物馆的流线和空间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有异曲同工之处。表现在步移景异、疏密有致的陈设方式。人们游览博物馆就像欣赏园林,享受一步一景带来的新鲜感,感受起承转合营造的趣味性。

二、博物馆的室内设计技术

1.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1)运用色彩的温度感来突出主题

色彩学中,每种色彩都有特定的温度感,暖色系在人的心理上易产生舒展的感觉,冷色系一般易产生紧缩感。利用色彩具有温度感这一特征,在展览主题特征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如表现历史题材的展览时我们就可以用一些比较深沉、凝重的色彩,比如:黑色、灰色、暗红色等。

(2)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来突出展品特性

展品颜色和背景的对比,展品颜色和背景的局部呼应,都能更好的凸显展品的特性。例如金银器等贵重展品,由于其本身闪亮耀眼的色彩,需在深色的背景中衬托,更显其珍贵性。而青铜器给人冰冷庄重的感觉,而在很多出土文物中青铜器已形成斑驳的色泽,选用白色作对比或是浅灰绿作呼应,更显文物的精美。

(3)运用色彩不同的性格来塑造主题特征

每种色彩都有特定的性格,有的色彩可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视觉印象,有前进的性格;有的色彩却是消极地远离人们,具有后退的性格。同时不同的色彩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感觉,或兴奋或沉静。通常红、橙、黄等暖色系以明度高,饱和度高,对比强烈给人以兴奋感。相反,蓝、绿、紫等冷色系明度较低,对比较弱,给人一种沉静感。

2.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灯光设计

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自然光线的运用展现出空间的宏大,人工光线则把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单个的展品上来,借助于一系列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这些先进的技术包括把自然光线和戏剧性的灯光效果结合起来,在保护展品的同时营造出令人兴奋的氛围。利用灯光的色温可以控制以人群为基础飞展示气氛。

3.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与环保的融合

对博物馆的室内展示设计来说,与环境的融合正在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于设计师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在博物馆设计过程的初级阶段就考虑到使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才能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设计方案把环保策略和展示融合在一起,让观众们可以看到展览所使用的材料的可持续性本质。

三、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

1.博物馆设计的公共性

(1)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不同人群会因性别、爱好、年龄、层次的差异对博物馆的功能有差异化的需求。以博物馆专业阅览室的设计为例,专业阅览室是搜集、整理、收藏专业图书资料,以供专业研究、阅览、参考的场所。参观的人群中有固定群体,也有随机群体;有高端学术群体,也有普通阅读群体。可以细分群体对应在设计中的运用:对于固定群体,如定时学习、研究的“专业人士”,可考虑划分明确的读书区域或专属领域,使其适得其所拥有归属感。之外则考虑灵活地安排散读区。从年龄结构分析,老龄人、低幼是需要特殊“关照”的群体。在设计中需人性化考虑阅读时的书架设置、座位摆放、家具的尺度与舒适性等。之外还有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应考虑无障碍设计,极力削除限制性的通过方式。

(2)考虑到人群行为习惯的多样性

人的行为确定功能,功能引导形式,设计是以相互关联的方式看待一切的。行为方式的研究实质是对人在空间中能做什么,可能做什么,将要做什么的探究。考虑人行为的多样性也是追求服务人性化的思维起点。例如:在公共环境中,人们总是喜欢寻求视野最开阔而自己却很难被看到的区域。在博物馆的众多过渡性空间中,如过厅、休息厅、临展厅的设计中,需关注某种适于视线交流而且又保持一定距离的行为存在。

2.博物馆服务界面的人性化设计

(1)提升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的提升要求设计理念不断地跟进,从而使其真正成为追求品质、追求便捷、体现人性的场所,形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良好对话。例如专业阅览室的书架排放遵循的传统原则是“人围绕书”的原则进行安排的,而人性化服务性的观点认为书架排放应该遵循“书围绕人”的原则。同时阅览还需满足光线良好、座位舒适、查阅便捷等要求。

(2)人性化的尺度设计

博物馆设计尺度应与其功能使用要求相适应,恰当的尺度感是良好空间感的前提与依据。博物馆空间中过大或过小的尺度都会使空间失衡,使人产生冷漠或压抑的感受。充分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依据人的生理尺度和人的心理维度,结合形式、比例、色彩、肌理、材料等诸多元素的综合运用,创造出亲切宜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极佳的文化空间感受。

3.博物馆设计中关于文化的人性化设计

文化空间中文化性的彰显是其建筑内在要求与外在要求的统一,更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从历史、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融入到博物馆的躯体中,使文化与文化空间真正成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同时映现出博物馆室内设计的文化观、历史观及人性化态度。

文化符号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从具象到抽象、从象征到隐喻,可以是雕塑、装置、壁画、招贴、图形、文字等形式,也可以通过声、光、电等高技术手段加以表现。极力营造互动式的交流沟通方式,提升信息传播界面的趣味性,达到唤起足够关注度的效果。

四、总结

近些年,我国博物馆不断发展,功能从简单到复杂,造型从普通到新奇,陈设从单调到华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博物馆室内设计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设计师们去探索,需要更多设计者为美好的展示环境的营造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袁恩培,林珍香.解析动画场景中视觉语言的意象表述[J].电影文学,2011.

第12篇

关键字:数字博物馆;实体博物馆;陈列设计;三维展品

博物馆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法国拥有1700个博物馆,平均三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陈列设计各具特色.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但人均所享有的博物馆资源却十分有限而且分布不平衡,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依靠传统的博物馆显然已不能很好的承担教育、保存、研究以及资源共享的任务,数字博物馆作为传统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它为文物鉴赏和保护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全新方式,陈列展示是履行现代博物馆中心职能———教育职能的主要手段与方法[1].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形式并非以简单的二维、三维形式呈现,而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现实体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收藏、信息传播、教育、研究等功能,是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博物馆职能的再现、延伸与扩展.不同于将实体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数字化成照片、影像连接到互联网上展示,更不是将文物数据库的所有信息进行初级分类的罗列[2].相对于实体博物馆陈列语言,它以互联网作为展示平台,将展品数字化、动态化和互动化,是另一种新型的向观众传递信息的传播媒介.

1三维展品陈设是传统陈设的革新

传统博物馆陈设模式是简单的实物陈列、图文介绍,形式单一、片面.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是在继承传统博物馆陈设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现实体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收藏、信息传播、教育、研究等功能,是运用数字技术对博物馆职能的再现、延伸与扩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数字技术,将陈设模式以传统的“实物导向”向“信息导向”发展,即将展品三维化的基础上对展品的内涵作为展示的重点.从而突破传统博物馆陈设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见图1)

2三维展品陈设是数字化陈设的延展

数字博物馆展品陈设形式以投影、二维动画、三维静态模型展示为主要陈设形式,而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是在此基础上将三维展品动态化、全角度的展示,是以陈设形式为依托将一个展品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观到内涵,由个体折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的延展.2.1360度全息成像展示360全息成像也称为全息三维成像、三维全息影像,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四面锥体,从任何一面观众的视线都穿透它.通过透明材料表面镜射和反射,四个视频发射器将光信号发射到这个锥体中的特殊棱镜上,汇集到一起后形成具有真实维度空间的立体影像,观众能从锥形空间里看到自由飘浮的影像。

2.2多媒体4D影院展示

从视觉角度讲,摆脱了平面视觉束缚,采用180度的柱面环幕立体影像———它是指银幕保持在有相同圆心的一段弧度上,而不是一个平面(平幕)上.银幕的高宽比例为16:9,柱面环幕3D物体运动影视范围变广、视野开阔,影视空间和现实空间也更为接近,以产生横越、环绕等多种运动方式产生时空变换的感觉.

2.3幻影成像展示

幻影成像系统是由立体模型场景、造型灯光、光学成像、影视播放、计算机多媒体、音响及控制系统组成.将所拍摄的影像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把“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虚实融合,给人留下生动、直观的印象.

3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与实体博物馆陈设特点比较

3.1陈设载体不同

实体博物馆展品数字化的陈列展示,需要大型展厅或陈列室,一切与展览相关的实物要素都要通过组合构成体系化的陈列形式展现在参观者面前,而参观者也只能在此展览空间接受有限的信息,展厅承载了陈列展示的全部.数字博物馆的展示载体只需要一台电脑.所有数字化信息通过数字技术综合运用于电脑上进行呈现.它比实体博物馆更有开放、自由的优势,浏览者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打开一个广阔空间的数字化信息展厅更便捷的从中获取信息.

3.2陈设形式不同

实体博物馆的陈设形式是在实体空间里进行实物展示,大都以静态形式展示,缺少“活”的气氛,文物被玻璃窗封闭与参观者产生距离感,观者被动接受有限信息.削弱参观者学习、交流的主动性.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是个虚拟的场所,陈设形式由数字技术通过电脑屏幕来实现静态、动态、二维、三维等功能展示,浏览者自由选择参观藏品种类从而获取藏品相关信息,增加了浏览者对文物参观的主动性.

3.3陈设内容不同

实体博物馆展出的实物藏品信息量仅限于文字、图片、视频影像介绍,内容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数字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加以多种数字技术和艺术形式结合,能够挖掘出藏品自身及藏品间更多的内涵及其历史脉络.可以随时把新的信息、相关热点等时效性强的内容添加其中,让浏览者在把握前沿信息的同时感受到展品展示的不仅是过去的辉煌还有现代的精彩.

3.4陈设媒介不同

实体博物馆通过单体实物、展柜等客观媒介展示藏品,形式单一、展示效果不太理想.数字博物馆主要运用数字化陈设展示技术,包括文字、图片、超文本链接相互组合的二维和三维展示技术.把文物通过三维建模还原其真实面貌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利用有效地技术手段通过互动对其功能性展示.

3.5传播途径不同

实体博物馆在时间、空间及陈设形式上的局限性给观者带来不变.数字博物馆可以使浏览者在无需受时间、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到“故宫”“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实现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流和传播,让浏览者尽情享受异国的文化和数字宝藏.

3.6信息载体不同

传统博物馆陈设模式是简单的实物陈列、图文介绍,形式单一、片面.浏览者获取信息量有限.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管理相关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综合展示.信息载体由传统博物馆的实体藏品变成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3].把“实物展示”转换成“数字展示”,以静态转换为动态的陈设形式为浏览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4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应具备的条件

三维技术和虚拟技术在文物复原及交互方面都较为成熟,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新的陈设应用形式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4.1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贯穿整个展示构架,如何去表现主题和藏品信息,是所有类型博物馆必须涉及的首要问题.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运用.逻辑思维主要展示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展示内容符合客观规律.形象思维主要运用陈列语言对展品进行组织、展示.综合运用这两种思维,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客观规律的又有展示特点的陈设形式.

4.2丰富的数字化藏品信息

以丰富的博物馆馆藏品、标本以及相关文化资源和信息作基础,还可以不断的进行资源的扩充和信息的更新,对藏品相关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声音、配乐、视频、藏品三维模型及内在信息等内容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展示.只有这样,数字博物馆才能起到较好的文化传播、研究、教育功能.

4.3辅助信息组织

辅助材料是为了帮助浏览者更好的了解主题、加深文物印象的一些非实物展示材料.如禹墟展厅三维展品陈设就是将复原场景作为祭器功能展示的“展厅”,目的就是让浏览者身临其境,通过互动让浏览者体验虚拟文物内涵展示和动态的情景模式带来的妙趣.从而达到丰富展示形式,完善整体展示效果.

4.4技术团队

拥有一批开发、设计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及一套多媒体数字系统软件.这样有利于数字博物馆陈设的建设更加科学化、艺术化和人性化.

4.5三维虚拟场景

虚拟场景是对文物当时所处的环境进行模拟,将场景作为“展厅”这种新的陈设形式应用是文物进行全方位展示的良好载体.

4.6立体仿真

通过数字技术制作,将文物复原,要做到尺寸、纹理、颜色和实体文物没有差别.将仿真的文物放置那个年代的虚拟环境中,可翻转欣赏、观察其细节,满足用户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加了鉴赏文物的乐趣.浏览者从一个被动接收转为主动获取,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陈设理念.

4.7集成展示

弥补传统陈设造成的内容分裂和时空限制.通过数字化实现文物的集成展示,可以梳理馆中繁杂的藏品信息,一是建立起藏品的关系.二是数字技术可以把这些出土的器物陈设在当时的时间、地点背景中统一展示祭器的实用功能,使祭器之间的关系以互动的形式变为“现实”.目前全国中小型博物馆面临较普遍的问题,文物藏品不够丰富、陈设形式不够新颖、文物研究不够深入、事业经费不够充裕、人才结构不够合理、观众参观不够踊跃.要摆脱困境,解决问题,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推进数字化建设.因为一件文物不但能体现出制造者的思想和世界观,同时也能反映出当时的民俗风貌、工艺水平以及相应的生产消费能力、社会关系等具有艺术、实用价值的信息.因此,通过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来展示文物本身这件信息化了的历史见证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士进.数字博物馆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