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短篇小故事

短篇小故事

时间:2023-05-30 10:4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短篇小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短篇小故事

第1篇

排队的时候到底该干什么?几分钟的时间读不了书、看不了报,什么都不做又颇显尴尬。能不能充分利用起这些碎片时间,让其变得更加丰富?

在国外的机场、火车站、银行、市政大厅等需要排队等待的场所里,有一台特别的“取号机”。按下按钮,“取号机”就会吐出一则则精致的短篇故事。故事题材从悬疑、科幻、古典文学、现代散文、诗歌、段子中随机选择。机器上还有1分钟、3分钟、5分钟三个按钮,对应适合该时间长度阅读的故事。

而这台排队神器实际上来自于两位法国小伙脑洞大开的灵感,他们管它叫“小故事分发机”。

2013年,“小故事分发机”的创始人Quentin Pleplé和Christophe Sibieude在使用自动贩卖机的时候突发奇想:在排队、等车、候机的时候,能不能像买吃的一样买一则小故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后,两人辞去IT公司高管的工作创办了Short Edition。他们相信,“让人们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这件小事,也能做成大生意。

一开始,Short Edition与政府合作,免费向市政大厅等场所投放机器。人们纷纷被这独特的创意吸引,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小故事常常供不应求。随后,故事分发机在数月内逐渐占领了法国的各大机场、火车站。

除了分发故事,机器本身还出现了一些Short Edition自己都没想到的功能,衍生出其他的商业模式。火车站内的分发机已经成了一处吸引游客的“景点”,许多游客会在机器旁边拍照,将照片和小故事一起保存为一段独特的旅行回忆。

而这些游客当中不乏企业主、经营户,他们也想利用这台机器招揽顾客,于是纷纷向Short Edition发送订单:突尼斯的一所高中定购5台;澳洲黄金海岸音乐节定购15台;美国一家连锁商店定购40台;英国一家连锁加油站订购100台……客户们通常以每台每个月4 000元左右的价格进行租赁,在Short Edition 2016年的营收中,仅租赁一项就达到7 000万元。

伴随着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Short Edition开始发力上游内容生产端。

过去,Short Edition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向志愿者征集原创稿件,现在Short Edition利用积累到的资源,将自己打造为“作家孵化器”。Short Edition在网站和App上评选“最佳”,帮助人气最高的明星作者出版电子合集,并在各路渠道进行传播。同时介入发行、出版环节,为最具潜力的作者出版实物书,组织粉丝签售会。

第2篇

“小故事的大师”的文学风采

邬 拉

这是一本被搁置了四十六年的书。1940年哈佛大学怀顿图书馆组织了一场名为“1933年1月30日之前与之后我在德国的生活”有奖征文的活动,该次征文邀请流亡于世界各处的德国流亡者将1933年前后在德国生活的印象写下,为获得此次征文的奖金,当年正流亡日本的洛维特凭记忆、信件以及自1933年起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完成了这本书。也许是因为洛维特的文字太过冷静,也许是因为内容不符主办单位的期望,总之,洛维特的这份书稿没有获得奖金,此书稿遂被掩埋在故纸堆中。直到1973年洛维特逝世后,他的遗孀整理其遗物时才使此书重见天日,并于1986年于德国出版。

在众多的记录二次大战的文章中,洛维特的这份书稿无疑是平淡的,甚至有些过于平淡,书中记录的全是一些小事,洛维特说他这本书“没有不得了的事件,传达的是平凡的景象”,但洛维特最善于通过小故事来表现大历史,因为故事虽小但记录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经历,还有一位德国籍犹太裔知识分子的观察与思考。伽达默尔曾说:“洛维特是小故事的大师,这项才能并未因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丧失。”洛维特在书中记录了自身早年的知识形成与纳粹主政后被迫流亡的经历,除了展现哲学家如何理解纳粹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从德国到意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动。在这本书中,洛维特经常以简单的观察就让当年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书页面前,纳粹时期的德国知识状况因而清晰呈现。因此此书虽平淡,但更见沉重。

作为国际学界重要的哲学家,洛维特的哲学研究独树一格且著作等身,而这本洛维特自述1933年前后德国生涯的传记,很可能是他的作品中最适合通俗阅读,也最容易让人认识到他鲜明的思想性格的一本书,除了作为历史证言,在他浅白的叙述中,更是处处可见其被誉为“小故事的大师”的文学风采。

评全国畅销书《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

共青团工作项目化运作,是近年提出工作方法创新的一种新模式。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共青团工作如何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共青团工作中的时间、人力资源、经费、风险等进行有效管理,《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一书已有了答案。

《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一书是在共青团全国团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充实拓展而成的。该书从高效共青团工作角度出发,较为详细阐述了共青团工作项目管理的构架、环境、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等,全面地介绍了项目管理在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和实现技术。这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多学科结合,将管理理论与共青团工作理论、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理论前沿、实践--性强、内容简明、深入浅出的专著。书中的案例丰富多彩,均选自团干部身边的鲜活事例,帮助广大团干部联系实际应用项目管理知识,设计最经济的工作路线,组织最有效的各种活动,在有效推进共青团工作的同时,增长经济管理知识、锻炼组织谋划能力。

该书从理论到实践,搭配得当,相得益彰,对团干部高效工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以团代会、技能大赛、社区建立青年中心、组建乡镇“青年科技图书站”、评选“十佳”、“三大品牌”系列活动案例,讲解项目管理方法的运用,讲解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广大团干部经过较短篇幅的学习,就能举一反三,应用好项目管理知识。该书深受广大团干部欢迎,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该书列为畅销书。

第3篇

一、在课程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Flas制作课程是动漫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对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提升本课程为专业课程,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精力。例如制作一部短片需要较长时间,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耐心、毅力等。有了这些素质才能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知识,提高相应技能。

2.有利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仅仅学习掌握课上教师所教的知识,学到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学生要具备自我探究、举一反三、创新等能力。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即使教师不在身边,学生也能很快学到课程的其他知识。

3.有利于尽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学生在校学习,最终要走上社会,从事动漫的相关工作,如原画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动漫文案编剧、平面设计师……这些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例如,有耐心、有责任心、有创新、团队合作、善于沟通,有工作热情,有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在该课程中培养出这些素质,对快速适应工作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

1.重视三分钟演讲在上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这样的活动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要求每位学生为大家讲一个哲理小故事,在课前做好准备,必须要脱稿演讲,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胆量。讲完之后让学生共同讨论,该故事对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从一个个小故事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事实证明学生较喜欢这个环节,都能够认真对待。

2.注重教学主题的选择在进行过基础教学后,要让学生尝试着制作一些动画短片出来,教师要精心准备主题,可结合各种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要求学生制作出相关的电子贺卡;也可结合一些社会问题,如,食品安全、禽流感等,制作出安全知识宣传小短片。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感恩、关心他人等素质。

3.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学生怎么做,而是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学习新知识点,我会先要求学生自己分析案例,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个过程教师起到引导、解惑、答疑的作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只要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他的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自愿,满怀热情。

4.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会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短篇,每个人的分工不同,有擅长编剧的,有擅长做导演的,有擅长绘制动作的……大家齐心合力,发挥能力最大化,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及与他人沟通等能力。在Flas制作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观念、思想等的教育,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善于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要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目的和要求,使教学走上合乎时代要求的崭新轨道上来。总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明确教育教学任务,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姚娟

第4篇

关键词:自传式小说 文体学 叙述结构

《猎人笔记》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屠格涅夫用浓浓的抒情笔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俄罗斯中部广袤的草原和幽秘的树林风光。他的创作在中国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沈从文曾经谈到他散文创作的主导思想,他要尝试运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的方式,糅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②郁达夫在《小说论》里提出,“风景描写对人物的作用有‘调和和反衬’两种,俄国的杜葛纳夫(屠格涅夫),最善用这两种方法……”③现代作家艾芜16岁便踏上了文学之路,尽管如此,如艾芜自己所言,“这时,我对文学还是注重内容,不留意文体和描写的”。④1931年,艾芜在上海偶遇沙汀,之后在两人同住的期间,两人“不断地讨论、阅读契诃夫的小说(赵景深译本)、莫泊桑的小说(李青崖译本)、屠格涅夫《猎人日记》(即《猎人笔记》,耿济之译本)等等”。④

截至1935年底8单篇的《南行记》刊印之时,艾芜的文学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建国后周良沛为艾芜《南行记》的《书前》所作的序文中,对单篇《山峡中》 则认为“是篇‘技艺圆熟的作品’,对于还没有多少创作经验、属于试笔阶段的艾芜,短篇人物、故事的完整、结构的匀称,是熟读了不少名著,是可以大段大段背诵《猎人笔记》的回报”。⑤它一共8个单篇,均为游记式的短篇传奇小说,以作者个人亲身流浪生活为蓝本,建构了一个独特的滇缅边地生活图景。

卡顿认为:“文体是散文或诗歌殊的表达方式。文体分析包括考察作家的词语选择,他的话语形式,它的手法(修辞手法和其他方面的)以及他的段落形式――实际上即他的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所有可能的方面”。⑥文体就是文学作品的话语体式,是文体的结构方式。文体是一个揭示作品形式特征的概念。小说的结构形式、叙述方式和语言传达都被认为属于小说文体研究的范畴。以下从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在普罗普的代表作《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提出叙事功能是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正是叙事功能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结构类型。⑦他全面梳理了俄国民间故事,归纳出俄国民间故事的三十一种叙事功能。今天套用此法,可以发现《猎人笔记》和《南行记》中,由于两个文本叙事功能的相似性,也导致了叙事结构的类似。

《猎人笔记》有着明显的叙述分层,在文本当中,叙事结构的层面可以从文本中分离出来。它以猎人的游猎为主线,以接触到的人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里面通常都会有一个故事,但作家又没有刻意追求故事的曲折和完整,故事仿佛是作家漫不经心地讲出来;它里面都有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但似乎是作者顺手牵进来的,而且作者并没有对他们的形象进行精雕细刻,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猎人笔记》根据各篇章的叙事结构,可分为两个类别。这一类(《泉》、《塔佳娜・鲍利索夫娜和她的侄儿》、《两地主》、《列别强》、《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孤狼》、《里郭甫》、《霍尔和卡里内奇》、《歌手》、《活尸首》、《车轮子响》、《叶尔莫来和磨坊主妇》、《事务所》、《白净草原》、《幽会》)该类故事开始的“最初情景” 是一段抒情性的风景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如《叶尔莫来和磨坊主妇》最初情景讲的就是太阳落山前树林间的色彩和气息,这是作者在“守击”时观察到的美妙情景。

紧随“最初情景”就是下述功能:

(1)介绍游猎过程中主人公的姓名、身世或某一家庭的各个成员等等。在《叶》篇中,介绍叶尔默莱的外貌、打扮、它的猎狗华列特卡和自身的古怪特性。

(2)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或者是通过他而引出的他人的故事。通常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主人公自己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或者是叙述者“我”在偷听的状况下听到了有关主人公的故事。在《叶》篇中,“我”和叶尔默莱夜宿于磨坊主的干草棚时,“我”小寐期间,听到了叶尔默莱和磨坊主妇的对话。由于对话,叙述者才又道出磨坊主妇与其前主人夫妇的故事。

第二类的篇目有:《县城的医生》、《我的邻居拉其洛夫》、《独院地主奥夫谢尼科夫》、《总管》、《事务所》、《死》、《彼得・彼得罗维奇・卡拉塔叶夫》、《希格雷县的哈姆雷特》、《且尔托泼哈诺夫和聂道比斯金》、《且尔托泼哈诺夫的末路》。

这些篇目则以讲述故事为主,最初情景都是开篇就交代人物的全貌、职业、婚姻、爱好等等。作者用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除了作者自身能参与其中之外,通常还会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牵出另一个人物的故事。如《希格雷县的哈姆雷特》,“我”最初到富裕地主亚历山大的村庄里做客,作者介绍了宴会上的形形的人物形象和举止。晚宴结束到就寝时间了,同住的房客“希格雷县的哈姆雷特”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家世、求学、婚姻……《县城的医生》的体例和这篇也非常的相似。

《南行记》篇目众多,依据表现出来的文体特征,划分为两类:《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乌鸦之歌》、《松岭上》、《边寨人家的历史》、《野樱桃》、《群山中》为第一类;第二类有:《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我的爱人》、《森林中》、《左手行礼的兵士》、《快活的人》、《流浪人》、《荒山上》、《月夜》、《瞎子客店》、《山中送客记》、《偷马贼》、《私烟贩子》、《寸大哥》、《玛米》、《卡拉巴士第》、《海岛上》、《红艳艳的罂粟花》。

第一类作品表现出强烈主观意绪色彩,有“写意”小说的特色。艾芜散记式的小说是一种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讲述,利用自身的内容特征传递叙述者某种情调或意绪的小说。它将叙述者的情调或意绪潜藏于事件的讲述中,利用讲述的“行进”逐渐“发散出来”。往往是借助于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描述以及对某一人物或道具的刻画,制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在具体的描写对象中寄托其情调或意绪。这类小说写法上的特点是:一,具有一定的事件过程;二,在对事件的描述过程中抓住某一特定的描写对象;三,描写对象具有隐喻性的特征;四,结构上具有大致的叙事框架。景色描写是其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 与《猎人笔记》的15篇随笔相对应,通常也以风景描写为开始情景,以《乌鸦之歌》为代表,小说的开头写的就是有关自然场景的描绘“林里突然起着可怕的呼啸……原是静寂的山,淡淡抹着向晚烟霭的,也在谷里反送出强烈的回声……”接着的叙事功能有如下的部分组成(以《乌鸦之歌》为例):

(1)“老汤哥”偶遇中间人(年轻猎人询问寄宿的地方)。

(2)故事某个触发点(入睡时,听到了令人惊恐的乌鸦般的叫声)。

(3)中间人讲述背后的故事(同住的猎人讲述了乌鸦般叫声的发出者的故事)。

此种叙述结构均为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模式,叙事功能(2)较有深意,通常都在该环节牵出另外的故事。山峡中的老货郎的故事、松岭上一干人的故事……都是通过“老汤哥”的参与其中,以及与主人公或与主人公有关系的旁人讲述出来。

《边寨人家的历史》、《野樱桃》、《群山中》三篇,除了具有以上的叙述模式外,在叙事时间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故事时间有着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在小说的开篇叙述的是作者第二次南行的见闻,在他人重述三十年前的故事时,整个故事时间又回到解放前的边地。《边寨人家的历史》开篇叙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流浪生活,一句“很多年过去了,今天重又来到这个山寨,非常想看看以前的朋友们”,故事时间指向的是1961年,当寻访到了一位老者重述当年钟家的遭遇时,时间又回到从前(30年代);民兵报告敌情打断了叙述,故事时间回到眼前。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不一致成为“时间倒错”。⑦一般来说,越复杂的故事对自然次序的变动也就越大,为了交代纷繁的故事线索,作者就必须时而回溯往事,时而预示未来。在现代很多长篇小说和绝大部分短篇小说中都可以发现时间倒错。尽管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叙事策略,但就应用的广泛和形态的复杂而言,它仍然可以看做现代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⑧

第二类作品,在文体学上有着鲜明的特征――截取生活片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肖像、心理的描写来重现塑造,叙述事件可以根据情节加以安排,倒叙、插叙的叙述方式也加以运用。传统小说是以叙事为第一要务的,现代小说则又增加了塑造人物性格、传达主人公心绪的抒情。《左手行礼的兵士》就以左手行礼的士兵的三次敬礼和一次乞讨时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之外又插叙了两个军阀争夺地盘的大战,点明了兵士受伤的原因。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主人公“吴大经”的四个画面,结构紧凑,直接以展示型的语言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游记式的传奇短篇、作家自传性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语言的丰富和幽默,都是艾芜个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游记体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体式演变的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性框架,引入了以“旅行者”的见闻为叙事结构的情节组合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采用了叙事人的限制叙事;由于上述两点变化,在叙事功能上,开始由传统小说明朗化的“讲述”向含蓄化的“显示” 转变,带来了小说叙述话语的变化。⑧我们通过叙事功能的梳理,叙事文本表达的层面上,发现《猎人笔记》和《南行记》在文体上的相似性,证明了《南行记》确实是受到《猎人笔记》影响的。

注释

① 传统文化播及的不平衡造成了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边地”的歧义.

② 沈从文.新废邮存底・一首小诗的讨论[N].益世报・文学周报,1947-9-20.

③ 郁达夫.郁达夫文论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28.

④ .艾芜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115,159.

⑤ 艾芜.南行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8.

⑥ 卡顿.文学术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1976.

第5篇

Many of the people who came to us were of the kind who would be a 6)nuisance anywhere, but have special opportunities in a bookshop. For example, the dear old lady who “wants a book for an 7)invalid” (a very common demand, that), and the other dear old lady who read such a nice book in 1897 and wonders whether you can find her a copy. Unfortunately she doesn’t remember the title or the author’s name or what the book was about, but she does remember that it had a red cover. But apart from these there are two well-known types of 8)pest by whom every second-hand bookshop is9)haunted: One is the 10)decayed person smelling of old bread 11)crusts who comes every day, sometimes several times a day, and tries to sell you worthless books. The other is the person who orders large quantities of books for which he has not the smallest intention of paying. In our shop we sold nothing on credit, but we would put books aside, or order them if necessary, for people who arranged to fetch them away later. Scarcely half the people who ordered books from us ever came back. It used to puzzle me at first. What made them do it? They would come in and demand some rare and expensive book, would make us promise over and over again to keep it for them, and then would vanish never to return. But many of them, of course, were unmistakable 12)paranoiacs. They used to talk in a 13)grandiose manner about themselves and tell the most 14)ingenious stories to explain how they had happened to come out of doors without any money―stories which, in many cases, I am sure they themselves believed. In a town like London there are always plenty of not-quite-15)certifiable 16)lunatics walking the streets, and they tend to 17)gravitate towards bookshops, because a bookshop is one of the few places where you can hang about for a long time without spending any money. In the end, one gets to know these people almost at a glance. For all their big talk there is something 18)moth-eaten and aimless about them. Very often, when we were dealing with an obvious paranoiac, we would put aside the books he asked for and then put them back on the shelves the moment he had gone. None of them, I noticed, ever attempted to take books away without paying for them―merely to order them was enough. It gave them, I suppose, the illusion that they were spending real money.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Like most second-hand bookshops we had various 19)sidelines. We sold second-hand typewriters, for instance, and also stamps―used stamps, I mean. But our principal sideline was a 20)lending library―the usual “two penny no-21)deposit” library of five or six hundred volumes, all fiction.

Our shop stood exactly on the frontier between 22)Hampstead and 23)Camden Town, and we were 24)frequented by all types, from 25)baronets to bus-conductors. Probably our library subscribers were a fair 26)cross-section of London’s reading public. It is therefore worth noting that of all the authors in our library the one who “went out” the best was―Hemingway? 27)Walpole? No, 28)Ethel M. Dell, with 29)Warwick Deeping a good second and 30)Jeffrey Farnol, I should say, third. Dell’s novels, of course, are read solely by women, but by women of all kinds and ages and not, as one might expect, merely by wistful 31)spinsters and the fat wives of 32)tobacconists. It is not true that men don’t read novels, but it is true that there are whole 33)branches of fiction that they avoid. Men read either the novels it is possible to respect, or detective stories. But their consumption of detective stories is terrific. One of our subscribers, to my knowledge, read four or five detective stories every week for over a year, besides others which he got from another 34)library. What chiefly surprised me was that he never read the same book twice. He took no notice of titles or author’s names, but he could tell by merely glancing into a book whether he had “had it already.”

In a lending library you see people’s real tastes, not their pretended ones, and one thing that strikes you is how completely the “classical” English novelists have dropped out of favor. It is simply useless to put 35)Thackeray, Jane Austen, etc. into the ordinary lending library; nobody takes them out. At the mere sight of a nineteenth-century novel people say, “Oh, but that’s old!” and 36)shy away immediately. And another―the publishers get into a 37)stew about this every two or three years―is the unpopularity of short storie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asks the librarian to choose a book for him nearly always starts by saying “I don’t want short stories,” or “I do not desire little stories,” as a German customer of ours used to put it. If you ask them why, they sometimes explain that it is too much 38)fag to get used to a new set of characters with every story; they like to “get into” a novel which demands no further thought after the first chapter. I believe, though, that the writers are more to blame here than the readers. The short stories which are stories are popular enough, 39)vide 40)D. H. Lawrence, whose short stories are as popular as his novels.

There was a time when I really did love books―loved the sight and smell and feel of them, I mean, at least if they were fifty or more years old. Nothing pleased me quite so much as to buy a pile of them for a 41)shilling at a country auction. There is a peculiar flavor about the 42)battered unexpected books you pick up in that kind of collection: 43)minor eighteenth-century poets, out-of-date 44)gazetteers, 45)odd 46)volumes of forgotten novels, 47)bound numbers of ladies’ magazines of the sixties…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没在旧书店做过事的人,很容易把这种地方想象得和天堂一样,永远有气度儒雅的老先生徜徉在书架面前,翻阅着小牛皮封面的典籍;然而就我在一家旧书店的工作经历而言,印象最深的却是:真正的读书人可谓凤毛麟角。我们那家店的书都异常有趣,但我怀疑能从其中挑出孰好孰坏的顾客不知有没有十分之一。店里最常见的顾客得算那些来给子侄们挑选生日礼物的迷糊的女士们;其次就是来买教科书的东方留学生,他们只知道没完没了地讨价还价;至于说文学爱好者,则还没有专买初版书的附庸风雅之辈来得多。

我们的大部分主顾恐怕去哪里买东西都不会招人喜欢,但只要踏进书店,他们倒能享受“上帝”的待遇。比如说,某位可亲的老妇人“想买本书送给一位缠绵病塌的人看”(实在常见的一个要求);又一位可爱的老妇人说她1897年看过一本不错的书,问你能不能帮她找找,糟糕的是,她既不记得书名,也不记得作者姓甚名谁,更说不清书里讲了些什么,她就记得那本书的封皮是红色的。这还不算什么,还有两种人更讨嫌,成天如孤魂野鬼般盘桓在每一家旧书店,人见人厌。一种是每天都会光顾、有时一天来几次的穷困潦倒之人,浑身散发着一股隔夜面包皮才有的味儿,缠着你买下他那些一文不值的破书。另一种人会向你预订一大堆书,但却从来没有一丁点儿掏钱的打算。我们店里从不赊账,不过顾客看中的书要是一时不方便带走,我们也可以为他保存起来,必要的话替他预订,待他日后来取。然而真正回来取走预订书籍的顾客,就我们店里的情况看来,不到一半。起初这让我颇有些疑惑不解: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做呢?他们走进来,询问有没有某本罕见而价格不菲的书籍,再三要求我们答应为他们保留那书,之后便消失了,永远不再踏进这书店。不过最后我明白了,这种人大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妄想狂。他们惯常于为自己说些冠冕堂皇的话,编造出种种精彩绝伦的故事,说自己如何凑巧出门没带钱,我敢肯定,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自己都对这样的故事信以为真了。在伦敦这样的城市里,总是有大量无法被确切诊断患有精神病的人在街头游荡,这些人往往爱到书店里来,因为书店是少数几个可以逗留很长时间而又用不着花费半个子儿的地方之一。到最后你几乎只消瞥一眼就能认出这种人。尽管他们大话连篇,但他们所说的大多是一些陈旧过时而又无伤大雅的事情。对待这类显而易见的妄想狂,我们通常是当面把他指定的书单独放起来,他一离开便立马放回到书架上。我注意到,这些人从来没有不付钱就把书带走的企图,仅仅是预订一下,他们就满足了――我猜,这能带给他们一种自己在花真金白银买东西的幻觉。

和大多数旧书店一样,我们店里也兼售一些其他商品。比如,我们出售二手打字机,也卖邮票――我指的是用过的邮票。不过,我们的主要兼营业务是图书租赁――“两便士租一本,免押金”,书目大概五六百种,全都是小说类。

我们书店正好开在汉普斯特德和卡姆登陶恩两个城区的交界处,经常来租书的顾客上至准男爵,下至公车售票员,形形,什么人都有。这些来租书的人可谓是伦敦阅读人群的一个缩影。因而值得留意的是,在我们租书处最受追捧的是谁的作品呢?既不是海明威,也不是沃波尔,而是爱塞 尔・M・黛尔,其次是沃里克・狄平,排在第三位的,大概就是杰弗里・法诺了。黛尔的小说当然只有女性才会捧读,但千万不要以为她的读者只是些愁苦的老姑娘或者卷烟店的胖老板娘,实际上其女性读者形形,且年纪长幼不一而足。若说男人不看小说那倒也不尽然,但男人们的确不怎么看某些类型的小说。男性看的都是有可能在交谈时成为炫耀资本的小说,再有就是侦探小说。不过,他们阅读的侦探小说的数量大得吓人。我记得我们店有位常客,有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每个星期要看四到五本侦探小说,这还不算他在另一家书店看过的。最让我吃惊的是,同一本小说他从来不会看第二遍。他根本不去留意书名或者作者是谁,但只要翻开哪本书随便扫一眼,他就能告诉你这本书他是不是“已经看过了”。

在租书店,你可以看到人们真实的阅读品味,而不是他们假装出来的那一套,你会赫然发现,原来英国的“古典”小说家们已经彻底失宠了。你根本毋需将萨克雷、简・奥斯汀这些人的作品摆上租书柜台,即便摆了也租不出去。人们瞟见这些19世纪的著作就会说:“哇,这书好老!”说完便跳过这本去看下一本。另外,短篇小说也不甚受落,出版商们每两三年就得为此发一阵子愁。有些来租书的顾客总是让我们帮他选书,但几乎总是一开口就在强调“别给我拿短篇小说”,或者“我对小故事没兴趣”,一个常在我们店里租书的德国人就是这样。如果你去问他们为什么,或许有人就会告诉你:每读一个小故事都要重新认识一大群人物很麻烦,他们喜欢看篇幅长一点的小说,因为只要看过开头一章,后面就不用再费心去弄清谁是谁了。我倒觉得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怨读者,作者自身的原因恐怕更多一些。真正称得上是小说的短篇小说始终是深受欢迎的,就拿D・H・劳伦斯来说,他的短篇小说就和他的长篇小说一样口碑甚好。

……

第6篇

万斯写作生涯的早期并不顺利,当时充斥市场的都是庸俗杂志和廉价的平装本小说,而且他独有的写作特色还没有成熟。他那时写科幻奇幻、悬疑推理和神秘小说,还为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写过剧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间,万斯与妻子诺玛一直在各地旅行,每到一个风情迥异的地方就逗留一两个月写作,所以这期间他写的太空歌剧和星际罗曼史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异域感。虽然他忙于描绘光怪陆离的异星生活、遥远的未来世界,但从不曾忘记将笔尖探到那种环境下的人类的内心,述说他们在感性和理性间摇摆的两难境地。

1952年的《大行星》、1958年的《保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Pao)和1963年为他夺得雨果奖的《龙主》都是这段时间的作品。

某种意义上说,万斯开创了科幻小说中的一个新流派,写的是“仿佛旧日重现的遥远未来世界”,被一些人称为“未来奇幻”或“科学奇幻”,同属这种风格的还有吉恩・乌尔夫的“新阳”系列。

1950年的《濒死的地球》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故事读起来仿佛是童话,又好像是已消逝的文明那些古远的传说,也是那种“旧日重现式未来”,一派国之将亡的末世气息。《濒死的地球》以六个各自独立又彼此相关的短故事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

“地球,”潘德鲁姆陷入冥想,“一个昏暗无望的地方,不知有多么古老。那里曾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云烟氤氲,江河波光潋滟,旭日耀眼灿烂。年年岁岁的风吹雨淋挫平磨圆了磐石,阳光也变得惨淡红黯。陆地已几经沉浮,千万都城兴建过高塔,又塌颓为尘墟。人们往昔的住处如今盘桓着数千陌生的灵魅。地球上现在只有邪恶,由时光浓缩的邪恶……地球正濒临死亡,已走入暮年……”

(引自《特赛》)

二十亿年后,太阳已走到星体生命的末期,光焰衰微,而地球上已罕见人迹,变得死气沉沉。人们要么已经在历史长河中化灭为埃尘,要么在末世情绪中沉沦。除了人类,地球上还有种种奇异生灵,比如遗传工程的遗留产物迪奥殆、以情报换盐的骑蜻蜓的图克人,甚至还有从其他空间来的异种灵魅。因为年代久远,现在的种种记录到那时几乎已完全消失,绝大部分人类对地球遥远的过去知之甚少。科学在那时已经蜕变为魔法,只被少数人掌握,而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某种彼此隔离、困在自己田园以内的中世纪时代。魔法师在自己工作室的营养槽里培育生命,在花园里种植有动物血统的混血植物,在黑暗秘宴上召唤神祗企图将之毁灭。虽然与托尔金的《魔戒》一样将故事背景设在末世前的黑暗时期,万斯却不在意善恶力量的争斗,也没有从各地召集一群试图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拯救世界。他只是用颜色和光影铺开一个又一个末世之城,任由里面的人物随自己的意志生活。他笔下的末世,没有悲壮恢宏的两军对垒,而是寂渺荒芜中单人匹马,孤影茕立,突现的是松散的人际关系和孤立的个人内心。

《濒死的地球》的每个故事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展开,全书不平常的故事组织方式使之成为一部更着重于感情与人物的作品,情节和事件则变得次要。前四个故事里的人物彼此关联,但各人都有唱主角的时候。“米尔的图亚安”是一个想制造生命的巫师,他跟从大法师潘德鲁姆学习,并达到了自己的目标;“魔法师玛兹瑞安”企图靠折磨图亚安得到这些知识;“特赛”是潘德鲁姆培养出的人造人,但因为一个心灵上的小瑕疵使得她是非不分,美丑不辨;“劫匪莱纳”曾想逮住特赛,自己却中了一个女巫的圈套。其余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域都与前四个相同,但角色则不一样。“钨兰・铎尔”是个被派往古都墟迹寻找魔法奥秘的王族,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物,但带来的后果出乎意料;“斯费尔的古亚尔”则是一个从小就满脑子疑问的男孩,成年后他到处旅行,四处寻找人类博物馆。在那里,他所有的疑问都会得到解答,但事实和他想的并不一样。

作为一本书,《濒死的地球》只有这六个短故事,但是作为一个幻想世界系列,“濒死的地球”还有三个长篇:1966年的《灵界之眼》(The Saga)和1984年的《了不起的莱尔托》(Rhialto the Marvellous)。相隔十几年后再投入到这个世界设定中,万斯的写法已经完全不同。《灵界之眼》和《库葛传奇》为之前那个短篇集所描绘的世界中带去了讽刺的色彩,如果说《濒死的地球》是阴郁的正剧,那么这两部就是闹剧。这两本书带有些痞气,它们的主角都是反派人物,是四处游荡的冒险者和自信满满的骗子。《灵界之眼》讲的是“聪明人”库葛在完成笑面法师指派给他的任务时,一路上的经历。形形怪诞可笑的人物纷纷出场,演出一幕幕活剧。文中不乏猥亵与暴力片段,命运与魔法在这个以牙还牙的世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给人一种诡谲奇异和不现实的感觉。《库葛传奇》是《灵界之眼》的后续,说的是库葛被法师戏弄了以后设法报复的故事。《了不起的莱尔托》则以大法师莱尔托为主角,讲述他与其同伴们的冒险。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小报;语言运用能力

一、回顾和分析当前“点击率”较高的制作英语小报活动

新课程越来越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们都在思考着如何让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得到提升。我认为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是本着为了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生活而采用的。看着展板上出自可爱的学生之手的一幅幅精美的英文小报,许多人都为之赞叹,打心里佩服孩子们高超的水平。

二、培养小学生制作英语小报能力的意义

在倡导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读编英语小报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通过活动能帮助学生间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丰富学习资源,拓宽视野

我省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PEP小学英语》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存在,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教材文本的学习还是停留在机械的模仿,朗读,死记硬背占很大的比例。特别是五、六年级的Let’s talk教材所提供的文本只是呈现主干结构,缺少吸引人的情景。通过阅读他人的英语小报或自己创编英语小报,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资源,开拓他们的视野。

2.发展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阅读和交流相关的英语小报时势必会获取一些新的信息,有些语言和知识是课本上接触不到的,有些内容是令人非常感兴趣的,也有些是第一次欣赏到的英语歌曲、歌谣或小故事等。学生在创编英语小报时肯定要查找相关的资料。因为布置学生编英语小报时对于版面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图画的添加和色彩的点缀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此一来,孩子们必须认真搜寻适合自己的内容,长此以往,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肯定会提高,并且有特别好学的能力。

3.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直接反应了英语教学的效果。除了常规的英语教学之外,通过阅读和创编英语小报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互相交流彼此小报的内容、学唱英语歌曲、吟唱英语歌谣、讲述英语小故事、小笑话、写短篇文章、创编歌曲和歌谣等都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分年级谈培养小学生制作英语小报能力的构想

1.面对三年级英语新生巧妙安排接触各种小报

学生们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建议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让学生逐步接触小报,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前两个月让学生稍微接触小报,特别是手编报,可以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不受学科的限制。

2.牵手英语学习小主人走进英语小报大天地

四年级第一个学期开始安排并组织学生阅读英语小报,主要的英语小报来源于五年级同学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所编写的。也可能有人怀疑,学生能读懂吗?那当然需要教师恰当的指导和引领。四年级第二学期孩子们开始学习书写句子,第一个月教师可以给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在心中先构思,主要是板块的组成、图案的设计、色彩的选择、内容的查找等。

3.适时的放手努力成就孩子们的精彩

五年级开始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英语小报的编写,最初可以对主题、内容部分不做更具体的要求,让他们自由发挥。但是必须要满足一个要求,那就是小报中的文本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语言和知识,如此方式的坚持,相信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4.让孩子独立行走在英语小报精彩的世界里

六年级对学生来说时间相当宝贵,特别是第二学期语文、数学的复习迎考很关键。因此可以安排的时间主要是第一学期,我建议英语教师们可以安排学生每两周编一张英语小报。

参考文献:

第8篇

在《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所展现的那个神奇的世界里,小主人公带领我们经历了一个个奇幻的境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探索之旅。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还可以让我们认识社会和人生,了解宇宙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米切尔・恩德,1929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其父埃德加・恩德是德国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米切尔・恩德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长大,从小聪颖过人,自幼喜欢艺术和文学创作,从14岁起就开始创作诗歌和短篇小说。“二战”结束后,年轻的米切尔就读于奥托・法尔肯贝尔格演艺学校。在校期间,他学业优秀,一毕业便活跃于戏剧舞台。其后,他一边在慕尼黑大众剧院当导演,一边为巴伐利亚广播电台撰写电影评论。然而,他真正的兴趣却在创作幻想文学上。他的代表作有《小纽扣吉姆和火车司机卢卡斯》《毛毛》《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等。他曾获得德国青少年图书奖、欧洲青年图书奖、“布克斯胡德公牛”文学奖、费尔卡赫德国青少年图书学会大奖等多种奖项。

【内容介绍】

小说的主人公巴斯蒂安・巴尔塔沙・布克斯是一个胖胖的、因行动笨拙而经常被嘲笑和愚弄的、不快乐的男孩。有一天,他从一家书店偷了一本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个神奇的王国――幻想王国。这个王国正在走向毁灭,天真女皇生命垂危,只有当一个人间的小孩为她起一个新的名字时,她和幻想王国方能得救。于是,巴斯蒂安被拉进故事之中,成了天真女皇和幻想王国的拯救者。从此,他便有了无限大的权力,他的每一个愿望都能得以实现。可是,随着他的愿望一个一个地实现,他的记忆也在一点点地消失,他甚至忘记了自己是谁。就在他可能永远也回不到人类社会的时候,他的朋友阿特莱尤帮助了他。最终,阿特莱尤让巴斯蒂安从阿伊欧拉夫人那里找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那就是他丢失的爱。而巴斯蒂安在图画矿工――约尔的图画矿井中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梦境,在用掉自己的最后一个愿望的同时也失去了最后一点记忆:他忘了自己的名字。于是,没有名字的男孩在朋友们的护送下找到了生命之水,回到了人类社会。他依然是那个胖胖的男孩,依然行动笨拙,然而,心底的一些东西却发生了改变。他可以拥抱他的父亲,向他讲述幻想王国发生的一切;他可以勇敢地走进那家旧书店,承认自己偷了一本书。也许,他依然会受到嘲笑,但至少,他不再那样不快乐了。

这本书在大故事中套着许多小故事,每个小故事既可独立成章,又互相关联;内容既是幻想世界的故事,又是现实世界里的事。其想象之丰富、情节之曲折、篇幅之长,堪称恩德的经典之作。

【精彩片段】

幻想王国告急(节选)

在好乐森林里,一切飞禽走兽都蜷缩在自己的窝里或洞穴里。午夜时分,高大的原始森林的上空刮起了狂风,塔身一般粗的树干也发出嘎吱嘎吱的。

忽然,树林里有一点微弱的光,颤颤悠悠、忽左忽右地闪烁着,一会儿停在这边,一会儿停在那边,接着又向上飞起,停在一根树枝上,然后又飞起来。那是一个闪亮的小火球,大约和小孩玩的皮球差不多大,它能跳得很远,有时会接触地面,但马上又飞起来,不过那不是皮球。

那是一团火。它迷了路。那是一团迷了路的火,即使在人们的想象中,这也是十分罕见的。

其实那团火中有一个小人儿,它非常灵活,它在这黑暗中飞快地跳跃不会撞到树上,因为鬼火精行动极其灵巧、敏捷,能在跳动中改变方向。因此,它虽然左拐右拐,总的方向始终没变。

在眼看就要跳过一块岩石的刹那间,它惊恐地倒退了。它像一只小狗那样喘息着,蹲在一个树洞里,想了一会儿,才重新走出来,小心翼翼地绕过岩石。

它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那儿有一堆火,火堆旁坐着三个形状大小不同的怪物。一个巨人,看起来浑身都像灰色的石头,它四肢伸开,肚皮朝下趴着,足有一丈多长,两肘支撑着上半身,看着火焰。它的脸上满是皱纹,与它那巨大的肩膀相比,它的头却显得格外小。它的牙齿像一排钢锉,暴露在外面。鬼火精认得它,它属于以岩石为生的家族。它们生活在离好乐森林很远很远的大山上――它们不但生活在那座山上,而且以山为食,大山渐渐地被它们吃光了。它们的食物就是岩石。幸好那里的石头很多,对它们来说,那种唯一营养丰富的食物还足够它们吃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因为以石头为生的人并不很多,而且山很大。但是,由于这种怪物在那儿生活了很久很久――它们比幻想王国里的大多数其他生灵老得多――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座大山也变得面目全非了,像一块巨大的瑞士艾门塔尔人生产的奶酪,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所以,那座山也可以叫做会走路的山。

这种以石头为生的怪物不仅吃石头,而且用岩石制造它们所需要的一切,如家具、帽子、鞋、工具甚至闹钟。所以,当你看到它们骑着用石头造的脚踏车、看到那像石磙似的两个轮子时,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整个看来,那脚踏车就像一种带脚蹬子的压路机。

坐在火堆右边的另一个怪物是一个很小的夜精灵。它顶多有两个鬼火精那么大,或者说就像一个坐着的大黑毛虫。它一边说话,一边激烈地打着手势,挥动着两只玫瑰红的小手,乱蓬蓬的头发散在脸上,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像两个小月亮。

在幻想世界里,夜精灵也有大有小、各种各样而且无处不在,所以,很难猜出它是从附近来的呢还是从远方来的。当然,它也像是在旅行,因为它使用的坐骑是一只大蝙蝠,现在它正吊在树上,头朝下,翅膀收起,像一把收起来的伞似的挂在身后的一根树枝上。

看了半天,鬼火精才看清火堆左边的第三个怪物。它那样小,几乎不会引起注意。它是小人国的人,四肢纤细,穿着一身花衣服,头戴一顶红色的高筒小帽。

鬼火精对这个小人一无所知,它只听说过这个民族的全部城市都是用树枝建造的,所有的房屋都是用软硬梯子或滑板连起来的。它们住在无边的幻想王国的另一个地方,比那个吃石头的巨人住的地方离这儿还要远得多。更令人奇怪的是,它们骑的是一种蜗牛。那蜗牛就在它身后,粉红色的壳上有一个银白色的小鞍子,正闪闪发光,拴在它触角上的笼头和缰绳也像银丝一样闪烁着。

赏析:

节选部分向我们展示了鬼火精在游荡的过程中看到的景象,描述了三个怪异的人物即怪石巨人、夜精灵、小人国的人。作者对这三个人物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其描法值得我们学习。

第9篇

关键词:鸡蛋 象征主义 “美国梦”

一、引言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威廉・福克纳曾在1956年回答《巴黎周报》提问时评价安德森“是我们这一代的美国作家之父,开创了即使是我们的后人也未必承袭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1]191921年安德森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 其副标题为“一部用故事与诗歌记录美国生活的书”,其中包含13篇故事,均以典型的美国城镇为背景,描述人们心灵上的挫折以及心理失调引发的种种“畸形”。[2]109《鸡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一个迷惑而悲观的小男孩为第一人称,讲述他的父母受到美国人那种要出人头地的欲望的影响,起先试图经营一家养鸡场,失败后又搬到镇上开了一家小餐馆,但生意一直不景气,父亲为招徕客人而进行的各种把戏最终也彻底失败。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作为小说的标题,“鸡蛋”形成了这个故事象征主义的核心。本文将主要从三个角度谈象征主义手法在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运用,即从儿子、作者或读者和父亲的角度。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陈庆揭示了小说中“人的异化”这个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并用圣经原型批判解读进一步探讨出“父亲”异化的根源:脱离伊甸园、让渡人对物质的权利、让渡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权。[3]96白德铭和章媛媛以象征主义手法为切入点,重点讲解“异化疏离”,[4]5通过探寻安德森的内心世界,分析“父亲”被异化的深层原因。这些研究的角度比较全面,既涉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也有对小说写作手法、叙述艺术的讨论,并且大都与“美国梦”有关。

三、儿子眼中的鸡蛋

男孩的生活以及他的观念的形成都深深受到鸡蛋的影响,他对鸡蛋所形成的概念也只是表层的象征意义。

(一)寄生虫

男孩的父母在经营养鸡场的时候,那些小鸡“成堆地吃掉你老爹辛勤汗水换来的谷粮”,而父亲之前所挣的钱都用来购买各种催蛋剂、鸡瘟特效药,为整个鸡场耗资不少。但这些小鸡并没有知恩图报。它们破壳而出,吃掉大量的谷物,有的会染上各种疾病,然后死翘翘;幸运的话,会挣扎到成年,随后母鸡下蛋,再孵出小鸡,这样一个恐怖的轮回会一直继续下去。“寄生虫”这个词在小说中也有出现,“寄生虫是他们健康的大敌”。所以,从一个小孩的角度来看,父亲的所有心思与积蓄都花费在鸡身上,但是这些小鸡像寄生虫一样,只获取而不回报。

(二)盗贼

男孩拟人化地把鸡蛋看成“盗贼”,让这个故事读起来更具有趣味性和幽默性。“盗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盗走了男孩原本天真快乐的童年;二是盗走了父亲原本安逸快乐的天性。

男孩从养鸡场获得了人生的第一印象:到处充斥着死亡与不幸。这种印象影响了男孩的一生,并时不时地提醒他人生中黑暗的一面,以至于男孩最后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小说中男孩产生过三次富含哲理性的思考。第一次,在养鸡场上男孩懂得了可怕的生命轮回“母鸡下蛋, 孵出小鸡, 恐怖的生命轮回”。第二次,男孩把父亲光秃秃的头顶描述成“就像凯撒大帝的大路, 将他的疆土从罗马通向未知世界”。最后看着桌上的鸡蛋,男孩又纳闷为何世上要有蛋,而蛋又生鸡,鸡又生蛋。这些富含哲理的思考本不该属于一个天真的孩子,正是鸡蛋让男孩过早成熟。

男孩的父亲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人,但是由于“常年与妈妈和鸡相伴使他变得习惯性的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父亲的婚后生活一直不幸福,根源也在于鸡蛋。

(三)父亲或男孩自己

故事开头描述了父亲惬意开心的单身生活,与鸡蛋无关。婚后由于“我”的出生及母亲的影响,父亲萌生了想出人头地的念头,开始创业,对于前面的路是黑暗或光明却无从知道:这与鸡蛋非常相似。鸡蛋被母鸡孵化成小鸡,幸运的话可以健康成长,不幸的话就会畸形,或是染上种种疾病,活不上几个月就死了。“有的人生得歪瓜劣枣,有的鸡生来也奇丑无比”。父亲与儿子在鸡蛋和野心勃勃的母亲的影响之下,人也变得很怪。父亲狂热于向客人展示那些畸形鸡,男孩则变得悲观消极,过于早熟。“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鸡蛋象征了父亲,小鸡象征了儿子;也可以说鸡蛋象征了儿子,小鸡象征了父亲。”[5]4

通过男孩的叙述,我们很难判断他对鸡蛋是喜欢还是憎恨,因为鸡蛋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男孩所能做的就是接受鸡蛋并继续他的人生。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安德森为何会选择一个男孩作为这个故事的叙述者。

四、作者和读者眼中鸡蛋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鸡蛋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一)美好但易碎的“美国梦”

故事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此时美国已经成为完全工业化的世界强国。工业化进程结束后,美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期,每个人面临着挑战,都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疯狂追求与道德沦丧以及精神堕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中的父亲也在一直苦苦追寻着他的“美国梦”。父亲婚前生活舒服惬意。但婚后,尤其是有了儿子之后,“他放弃了过去稳定简单的生活方式,选择从头开始,踏上了一段漂泊不定的寻梦生涯”。[6]259开办养鸡场就是为了实现其“美国梦”的最初尝试。鸡生蛋,蛋生鸡,鸡再生蛋,蛋再生鸡,这样周而复始,用不了多久,就能发家致富,实现“美国梦”。可事与愿违,父亲辛辛苦苦养的小鸡,要么死于各种疾病,要么被车轮碾死,很少能存活下来。在养鸡场不断死去的小鸡象征着父亲夭折的“美国梦”。第一次尝试失败之后父亲并没有气馁,转而进行第二次努力。想要开始新生活却又将以前养鸡场保存下来的那些畸形小鸡带在身边,并把一篮子鸡蛋放在餐馆的柜台架子上,这其实已经预示着第二次尝试依然会失败。小说最后父亲拿着原本看起来要朝人砸去的鸡蛋号啕大哭,此时父亲醒悟了,最终放弃了对“美国梦”的追求,屈服于残酷的现实。

事实上,父亲“美国梦”的破灭正是美国工业化的结果。小说并没有提到这一家三口的名字,这暗示了这一家人的困难和处境在当时是具有普遍性的,父亲和母亲只是那些追求“美国梦”的人的典型代表。鸡生蛋,蛋生鸡,可以给人带来希望,但同时鸡蛋皮薄易碎,没能让父亲出人头地,发家致富,这就类似于美好但易碎的“美国梦”。

(二)残酷的现实

一战后的美国社会面临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人们都在苦苦追寻自己的“美国梦”。父亲也是其中的一员。而母亲就像是一个助推器,时不时地提醒父亲要出人头地,发家致富。在当时,人们相信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要他们抓住机遇,并且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但是机遇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这正如鸡蛋的命运,不可捉摸。正是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父亲进行了两次创业,都与鸡蛋有关,尽管父亲已经费尽心思,使出浑身解数,但都没能成功。故事的部分,即父亲绞尽脑汁摆弄鸡蛋去招徕取悦他的客人,而客人的名字“Joe Kane”的读音与英文单词“玩笑joking”非常相似。这是命运对男孩的父亲开的一个多么大的玩笑啊。也正是这样一个玩笑,让父亲明白失败是自己无法避免的结局。鸡蛋是父亲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反映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三)父亲的秃头

用“鸡蛋”来象征父亲的秃头是最基本的象征。小说中儿子是这样描述他父亲的脑袋的:“令我感兴趣的是:父亲头顶上的那一大片路颇像一条大道,沿着这条大道,恺撒率领他的兵团走出罗马,开创了征服未知世界的丰功伟绩。父亲耳朵上的那几缕头发,恰似大路两边的森林。”道路通常被理解为通向成功之途,而文章中的鸡蛋或者确切地说父亲的养鸡事业可能会让父亲获得成功,也可能让父亲破产失败。从这层意义上讲,鸡蛋象征父亲的秃头。

(四)作者的忠告

安德森身处19世纪到20世纪的转折期,他目睹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他看来,现代工业社会是“令人堕落的,使人丧失尊严的,剥夺人性的”。[7]以务农为生的小镇居民被硬生生地卷入商业文明的浪潮中,在大城市里突然感到无所适从,同时还疯狂地去追寻自己的“美国梦”,但只可能有一小部分人会成功,“美国梦”的背后还是失败。有的小鸡生来奇形怪状,人也如此,在“美国梦”的强大压力下,有的人因无法承受挫折与打击,心理发生扭曲与变形。所以作者告诫人们,不要对“美国梦”抱太大希望,盲目追求只会带来失败。

五、父亲眼中的鸡蛋

从最初的养鸡场到之后的小餐馆,父亲的两次创业都与鸡蛋有关。刚开始,鸡蛋是父亲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希望。但小鸡却总让人失望,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活下来。之后父亲在餐馆的柜台上常年放着一篮子鸡蛋,位置是那么的显眼,看到鸡蛋,父亲就看到了希望。对于那些畸形鸡,父亲把它们装在瓶子里,用酒泡起来,并且非常自豪地向别人展示它们。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把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鸡蛋身上。但是到最后,当鸡蛋在父亲手中破碎的那一刹那,父亲恍然大悟,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他根本无法与命运相抗争,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他的所有梦想瞬间破灭。

六、结论

谈到鸡蛋的象征意义,我们会不由地从自身角度去思考,而忽略孩子的想法。安德森故意让一个男孩作为第一叙述者,可见其用意。文中鸡蛋的象征意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象征“美国梦”。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轻松安逸的生活,人们开始弃农从工从商,完全被金钱所迷惑,一个个怀揣着“美国梦”,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成为当时社会的无辜牺牲品。“故事不仅仅是这一家人的人生悲剧,更是普通大众在盲目欲望的支配下被摧毁的悲剧。”[8]44

了解鸡蛋的表层和深层象征意义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小说中的反讽、幽默等写作手法,更好地体会小说的主题:美国社会的腐败。作者将鸡蛋贯穿全文,作为故事发展的引子,让我们认识到造成人性扭曲的深层次原因,用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和事物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George Plimpton.The Art of Fiction No.12 William Faulkner[J].The Paris Review,1956(12).

[2] 万永芳.试论象征主义手法在《蛋》中的运用[J].云梦学刊,2002(6).

[3] 陈庆.安德森《鸡蛋》中“人的异化”之圣经原型批判[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4).

[4] 白德铭,章媛媛.现代社会的异类――论安德森《鸡蛋》中的父亲形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5] 李培.试析“鸡蛋”的象征意义[J].安徽文学,2011(1).

[6] Cunliffe,Marcus.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M].Beijing:China Foreign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1985.

[7] Booz,E. B.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第10篇

    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震荡转型和变革中,空间理论突破线性时间思维的约束,以令人瞩目的方式成为当代学术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人们将其称为“空间转向”(spatialturn)。空间转向意味着当代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蕴含着提问方式、言说方式和解释方式的重要变革。空间转向波及当代各种学科,空间已是当代思想重要理论资源。麦克?克朗主编的《思考空间》一书指出:“空间在现代思想中无处不在。……空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呈现不同的不同的性质。例如在文学理论中,空间往往是操作者处理文本的一种方式,用来转换文迹。在在传媒理论中,空间呈现出叙事及时间的美学转向特征———一种基于视觉传媒的构建模式……在所有的学科中,空间是一种表现策略”(转引自麦永雄38)。

    当代空间诗学理论资源引人注目。巴什拉的《空间诗学》(1957)强调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和想象,他分析了20世纪众多文学作品的空间意象蕴含的诗性体验。巴赫金的“时空体”、“超视”、“外位”等诗学话语丰富了空间诗学资源。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提出一个文本断片、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所以,在她看来,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这里引文的拼接,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就是一种不同于时间思维方式的操控文本的手段,俨然是一种空间思维的范式。福柯、列斐伏尔、德勒兹等人的空间哲学又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空间诗学。当代诗学的交叉性、跨学科性、文化间性等特征均显示出了它的空间特性。

    卡尔维诺的诗学话语中虽没有出现“空间”的字眼,但是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空间特性。卡尔维诺的诗学观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较为清晰的联系,而从空间理论的视域看,结构主义文论和后结构主义文论都是关于空间的诗学。对作家和批评家来说,空间是处理文本的一个方式,空间是对世界的一种感知方式,结构是一种空间存在和感知方式。1967年卡尔维诺移居巴黎,在那里停停留留有15年之久,与法国着名的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等人来往密切,与原样学派和乌力波文学圈交往频繁。在这个璀璨的文化之都巴黎,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先锋思想丰富了他的创作,充实了他的小说诗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诸多概念在学理上与空间理论密切相关。结构主义强调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后结构主义强调开放性、生成性、流变性、碎片化等。它们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处理空间的方式的区别,是审视世界的思路的不同。卡尔维诺虽然没有使用空间这一术语来,但是他较多地使用了具有空间性的诗学话语,有意识地将空间视为处理文本的一种方式。他的迷宫、时间零、结晶体、大百科全书等诗学概念都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概念,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检验小说的空间诗学问题,极富思想启迪。

    卡尔维诺的文学思想具有典型的空间思维特质,他的诗学及其创作实践都朝向一种开放性、繁复性和生成性。“迷宫”、“时间零”、“结晶体”、“百科全书”都具有浓郁的空间的思维特质。此外,卡尔维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互文性”特点也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思想。

    迷宫这个空间体系有许多复杂的通道和死巷,比挪?韦斯认为“迷宫因它的多层次性和复杂表征而成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Beno71)。迷宫繁复的空间特点启发了卡尔维诺,他追求多头绪的写作,追求多重理解的生成性,试想,卡尔维诺的哪一部小说不是像穿越迷宫一样费解呢?《命运交叉的城堡》、《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皆是如此。

    时间零这个术语极具卡尔维诺的独创性,在他的论文集《你和零》中有提及,更是在短篇小说集《时间零》中用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时间零》、《追赶》等试图图解这个理论。在《时间零》中卡尔维诺是这么阐述时间零的:“弓弦松弛,我伸开左手持弓,我右手向后拉弦,羽箭在空中飞鸣,悬停在它轨道三分之一的地方。同时一头狮子张牙舞爪向我扑来,也悬停在它轨道的三分之一的离我的箭稍远一点的地方”(Calvino95)。这个绝对的时间卡尔维诺称它为时间零。羽箭和狮子的空间运行轨迹是微妙的,是通向多种可能性的,空间的敞开性的文学空间实验就是《寒冬夜行人》,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到某个点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关注的都是写作的开放生成,极富空间思想。结晶体无限延展,有多个琢面,百科全书有众多的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诸多的线索可以无限发展生成。这些空间体验卡尔维诺十分精巧地运用到了《看不见的城市》、《帕洛玛尔》等小说创作中。

    “互文性”(文本间性)这个概念有着丰富的空间诗学思想。卡尔维诺的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对另一些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拼接、引用等等。《命运交叉的城堡》编织进了很多意大利的民间故事,《寒冬夜行人》模仿了多种国别多种文体的创作,《看不见的城市》化用了历史人物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的相关背景。

    卡尔维诺的空间诗学和文学空间生产在现在看来极具前瞻性。卡尔维诺在1986年去世,那时候的空间理论尚没有像现在那样丰富。但卡尔维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和诗学理论中已经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空间的多元性,看到了多维空间交叠的特征,他精巧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多维叙事空间的创造者。他对空间问题的思考和文学空间实验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点,体现了后结构主义哲学、美学已和空间理论融汇的特点。

    荷兰哲学人类学教授约斯?德?穆尔在《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中指出赛博空间是“超越人类生命发生于其间的地理空间或历史时间的一种新的体验维度,而且也就是进入几乎与我们日常生活所有方面都相关的五花八门的迷宫式的关联域”(穆尔2)。卡尔维诺的诗学概念“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的多维叙事空间就具有赛博空间的特点。结晶体的多面结构,不断生成不断变化。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的“繁复”主题中提到:“当代小说作为一部百科全书,作为一种知识方法,尤其是作为一个联系不同事件、人物和世间万象的网络”(卡尔维诺105)。结晶体和百科全书的不断生成变化就好比是赛博空间,赛博空间的特点是瞬息同步性、多媒体性、超链接性、互动性等。如超文本超链接一样,结晶体的每一个晶面都能发展,百科全书的每一系统每一个细节可以发展成为繁复的系统。这样的创作,使得传统的线性阅读已经不太适用于卡尔维诺的小说,他的《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帕洛玛尔》等章节之间不存在时间的逻辑关系,更多地体现了空间的多元、开放关系。

    当代法国着名哲学家德勒兹(1925-1995)为20世纪空间哲学贡献了以下重要的概念:如生成、褶子、块茎等。这些空间性的哲学概念为我们审视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式。《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中说:“生成是一个根茎,它不是一棵分类树或谱系树”(德勒兹加塔利336)。“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的诗学概念也体现出了这种根茎的空间诗学思想。根茎,又称“块茎”,是迥异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分类树”或“谱系树”的模式,后者具有中心论、等级制等特点。“根茎”(块茎)则强调开放性和逃逸性。

    时间零诗学像根茎一样具有开放性和逃逸性。“对于每一个多元体,都存在着一个边界,它绝不是中心,而是包含之线或极限的维度(我们根据这个维度对其他那些维度计算)———所有这些线或维度在某个时刻构成了一个集群(逾越这个边界,多元体可能会改变其本性”(345)。雄狮纵身跃起、羽箭空中飞鸣那一刻不是,不是中心,而是边界,越过这个点,事物会朝着不同的性质和方向发展。同样利用时间零诗学创造的《寒冬夜行人》里是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的结束点与其说是,还不如说是叙述的某种维度,或边界,逾越这个维度,叙述会朝着不同的空间发展。可见时间零诗学具有开放性、变动性的特点,它打破传统叙事的一维性,强调跨越边界,叙事可以有自由驰骋的空间维度。

第11篇

关键词:《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应用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以作者幼时生活在北平的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叫英子,所以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集的时候也给小说的主人公取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名字,借助这个小女孩的视角描写了小孩眼中的成人世界,以此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城南旧事》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叙事手法的应用,为后来女性小说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城南旧事》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叙事模式,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向读者展现出人物多面性的人物性格,使叙事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一、连续性的叙事方式

连续性的叙事方式是指通过连续的思维,将不同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的叙事方式。《城南旧事》虽然是五个故事构成的小说集,但是五个故事之间都是通过英子这个小姑娘的视角把它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五个互不关联的故事,其中天真活泼、善良可爱的小主人公的形象贯穿始终。比如:英子一家从台湾搬到北平,除了英子的北京话比较地道外,其他人说“惠安馆”时都带有浓重的乡音,来自闽南的妈妈说成“灰娃馆”,爸爸说成“飞安馆”,来自顺义的宋妈称“惠难馆”,还有小英子帮着母亲纠正数数的发音等等,英子生活中这些小插曲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同时人小鬼大的英子也给惠安馆的秀贞带去了欢乐。所以《城南旧事》的整体特点就是连续性的叙事方式,作者用这种叙事方式将北平的记忆通过英子这个小姑娘展现出来,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二、由内到外的叙事方式

由内到外的叙事方式就是先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注重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进而引出整个故事的叙事方式。比如在《惠安馆》这篇小说中,大家都说秀贞是疯子,但是在英子眼中就觉得秀贞笑的很好看,这就是通过英子的内心活动对秀贞的看法,为后来秀贞与大学生相爱,大学生被抓走以及秀贞生下女儿,女儿被扔掉等等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也表达了英子对秀贞的同情。通过由内到外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情节的发生到发展更加自然生动,也符合读者的思维方式。

三、回忆性的叙事方式

回忆性叙事方式并不是对往事的重新再现,而是把作者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的叙事方式。林海音写《城南旧事》的目的就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种怀念还带有丝丝的乡愁。而这里的童年生活是指的北平而不是台湾,因为当时林海音写《城南旧事》时42岁,她3岁从日本回到台湾,5岁举家迁到北平,在北平生活了20多年,30岁后才再次回到台湾,可以说她的成长阶段都是在北京度过的,而这种影响也是刻骨铭心的,所以林海音塑造的英子这个形象有自己的影子,并借助英子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自己对老北京那胡同,那四合院,那叫卖声的怀念和回忆。

四、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

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是作家比较常用的叙事方式。林海音擅长从细节入手,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城南旧事》就是通过英子这个小女孩眼中的世界,展现整个社会这一大世界。比如:英子帮着秀贞找到自己孩子的故事。当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子的身世和秀贞女儿的身世很像,又看到她脖子上的胎记,就把她带到秀贞那,母女相认后,秀贞带着女儿去找父亲,最后父亲没找到反而惨死在火车下。这个故事反映的是成人眼中对未婚先孕的不容和英子眼中对秀贞的同情。作者通过这种小故事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性。

五、互相交叉的叙事方式

互相交叉的叙事方式就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打乱顺序、交替的叙述两个或多个故事的叙事方式。《城南旧事》一方面从英子的视角去叙述孩子眼中的世界。比如,爸爸说骆驼脖子上挂铃铛是为了赶走狼,而在小姑娘看来骆驼要走远道,脖子上挂铃铛“叮叮当当”的响,听起来很热闹,可以赶走寂寞。另一方面从英子视角看到世人的不幸和悲哀。比如,英子亲眼所见的秀贞,未婚先孕,又失去孩子,虽然后来找到孩子,但最后母女却惨死在火车下的悲惨遭遇。大部分故事是秀贞断断续续讲给英子听的,而英子又是个孩,虽然叙述出来感觉很平淡,但平淡中读者也能读出其中的悲伤。这样的叙事方式虽然表面上是孩子的视角,实际上内在表现的也是成人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郭群.儿童视角下的成长书写与精神返乡――论《城南旧事》的叙事视角及其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2] 楚恒叶.《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

第12篇

一 让诵读点亮课堂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而我们的教学偏偏将读这一方法弃置一旁,安排的诵读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有限的朗读也多为机械性的,结结巴巴,破句连连,不见美感。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

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因而第一遍诵读我主张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继而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第二遍诵读我主张学生自由诵读。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能多响亮就多响亮,摇头晃脑地踱着方步尽情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第三遍我主张配乐诵读。有古香古韵的乐曲背景下,学生自然能领悟其中的感情。这种无拘无束的诵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最后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二让昨天走进今天

现在学生的眼光很开阔,他们接触的信息量也相当大,记得上《公输》这篇课时正值伊拉克战争,课下他们对此十分关注。我开始积极准备课件,找好现代战争与墨子思想的切入点,以拉近文言文学习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战争是文明的挫败,战争是人类的灾难。战争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又使多少家园变成废墟?假如同学们是一名外交家,面对曾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你能扶大厦于将倾,消战争于萌芽之中吗?”同学们大多摇头或者微笑表示不能,“但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墨子却能够以自己的大智大勇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今天我们学习《公输》。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播放一段时事新闻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敢于充当世界警察,世界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伊拉克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无能为力等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实力紧密相关。再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在,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并萌生出为国之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字词注释、分析人物形象等问题。是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古文的枯燥乏味,拉近了古文与现实的距离,我觉得学生是带着兴趣去钻研去赏析的,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效果也很好。

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读读记记,不能单纯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抓住契机,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有机架起五彩的桥梁,让学生与我国古贤先哲零距离接触、品味欣赏我国灿烂文化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表达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让活动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对此我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传奇故事》这个栏目,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观后我深受启发: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着把抽象的枯燥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很适合表演,我于是敲定了角色,把全班分四个小组来表演:第一轮: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第二轮: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以便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我再次请同学们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之后,我总结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最后,在同学们充满感情的朗朗齐读声中结束了课文。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他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激发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还发现了他们好多除了学习知识以外的能力。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 让学生展开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国际剑联主席豪克也对想象作过高度的评价:“幻想使具有社会本质的人超越自身,在卡尔・马克思看来,幻想有助于‘人性的丰富发展’”。由此可见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像,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呢。

《木兰诗》时,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很感兴趣。当讲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为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学生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故乡?在朝做官,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更有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替父从军本已是万不得已,花木兰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学说:“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会治女英雄的罪!”“对,如果木兰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说不定通过她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妇女就会解放,也不用忍受这么多年的屈辱了。”好大胆的一个想象,学生们依然在争论着,我没有去争论结果,但一个想象的开放性的作业却已形成,于是,我写了以“假如花木兰留朝做官”为题的训练题目,同学们进入了更激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