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卖木雕的少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3、在大瀑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4、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5、“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6、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7、“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8、“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9、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10、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11、“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12、“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13、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14、“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关键词:想象力;补白;创作;悟情;熏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01-01
“想象是创造之母”,想象能力越强,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当人们看到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时,就开始“想入非非”。正是有了这种“想入非非”才有今天的飞行器。也正是人们有了这种“想入非非”的精神,如今的科技才能如此发展。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想象就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发挥的想象力应该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引导学生想象来补充课文的空白处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异想不到地表现,言尽而意未尽,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抓住这些地方,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创设的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抓住了作者对生病妈妈描写的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生病中的妈妈急需喝水的那种样子。这时同学们就根据平时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有的说小姑娘的妈妈病得可真不轻,苍白的脸,浑身乏力,连站也站不起来了;有的说小姑娘的妈妈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喝到水了,嘴唇都裂开了,正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呢;有的学生说小姑娘的妈妈病得可严重了,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嘴里叨念着水……水…。这与后来的妈妈舍不得喝水硬把水让给小姑娘喝这件事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那种母女相让的伟大亲情来。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你认真去挖掘教材随时可以挖掘出文中的各种“空白”处。再如在教学《卖木雕的少年》时,我抓住课文中“各式各样”、“栩栩如生”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当一回卖木雕的少年,通过想象把卖木雕少年摊位中各式各样的木雕向游人介绍一翻。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趣盎然,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了木雕,木雕中的主角有人、有物、有景,特别是童话中的木雕角色,学生介绍得活灵活现,有的甚至还当场叫卖了起来。这时我趁热打铁地问学生,在这各式各样的木雕当中有一件象墩子雕刻得栩栩如生,作者特别喜欢,老师也特别好奇,这象墩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向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同学们把自己在脑子里想象的象墩子形象地介绍了一翻,说得津津有味。通过想象,如此一来即填充了课文的“空白”处,又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引导学生想象来进行写作上的创作
写作能力主要是由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构成的,而想象具有浓厚的创新色彩,它是打开思维的钥匙,让思维活跃于无限的空间。因此在习作中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写出“标新立异”的好文章。如在引导写作一次旅游的习作时,我根据小学生天真、可爱,又特别喜欢想象的特点。让学生扮演孙悟空,拿出七十二变的本领,把自己变成自己最想变的人或物,再进行一次有趣的旅行,并把自己旅行中的见闻写下来。小学生一听到自己是孙悟空并有七十二变的本领都异常的兴奋,立刻进行了“异想天开”。有的说他想变成蒲公英,随着风娃娃到田野里、山冈上旅游;有的说他想变成一朵小白云,在空中飘行,一定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有趣的景象;有的说他想变成一只辛勤的小蜜蜂,游遍花的王国,肯定能学到很多花的知识;有的说他想变成一颗小水滴,去寻找清澈的泉水,与泉水唱着丁冬丁冬的歌曲游遍祖国的千山万水等等。这样学生摆脱了习惯思维的羁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下子被激活起来了,笔下的旅途见闻无奇不有,充满了个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思维有所创新。
三、引发学生想象来领会文章的情感
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说:一个词,一句话就是一幅画。他可能是特写,也可能是全景。学习中,如果不充分想象,这样的文字学起来就如同嚼蜡一样无味。而一旦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黑字变成多彩的画面,那么同样的文字就会变得趣味无穷,易于理解。如《草原》一文中,为了让学生读出草原的美丽景象,我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图,唤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草原的美,从而品味出了文中蕴含的语言美、风景美。再如在教学《荷花》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一边听录音范读课文,一边闭着眼睛,把自己当作荷花,把课桌当作荷叶,把教室当作池塘,进行尽情想象文中的场景。听着听着有的学生举起了双手,随着朗读声翩翩起舞。这一个环节过后,有的说他看到了一池穿着白衣裳的荷花仙子随着音乐尽情的舞蹈;有的说他感受到了调皮的小鱼正在他的脚下游过来游过去,还不时地用它的小嘴挠一挠他的小脚丫;有的说他看到了蜻蜓他的身边飞来飞去,还轻轻地落在他的肩膀上,正在与他说悄悄话呢!通过这样的想象,孩子们得到了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引发学生想象进行语言文字美的熏陶
语言是人的生命中最美的花朵,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熟练运用美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使人感情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身心结构更完美和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审美功能,品评语言,培养语感,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我抓住文中的第四节“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这节美妙的诗歌引导学生通过“辽阔的音乐厅”去捕捉大自然中秋的各种声音,再把大自然中秋的各种声音引到“辽阔的音乐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展现一幅崭新的画卷,让想象把学生带入语文带入创新的境界,使语文的课堂更形象、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
[2] 罗纪荣《培养想象能力的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3);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相应的空白。比如画画,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叶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欣赏者提供了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思考、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给人以想象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作画是如此,文学更宜如此。在中国诗词中,留白可以说大放异彩,阅读诗词会让你体悟到深远的留白意境。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像这样的诗词,给人以空灵的精神境界。关注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会强化我们的审美意识和想象能力。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智慧留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中留下的“空白”,充分利用留白特质选择思维发散点进行训练,深入质疑、探究,启发想象,发展语言,让学生表情达意,从而培养创造力。学生对于这些“空白”的想象与思考,最能体现创新精神,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生机勃勃。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它给我的回报是让人欣喜与兴奋的。
1.利用词语留下的“空白”进行探究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的词“琳琅满目”,文章中并没有介绍木雕怎样琳琅满目,给读者留下了“空白”。我就在学生查字典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木雕有多少?有哪些样子?”,学生的思维马上被激活了:“木雕之城随处可见,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每个摊上都有各式各样的木雕。”“有人物、山水、花卉、鱼虫、仙佛、鸟兽、面具等木雕,还有日常使用的床、桌、椅。”“双狮抢球、两狮争斗、大象驮神仙……都在吸引你的眼球。”“古代人物、现代人物、珍禽异兽、山水风光、奇花异卉。”……在丰富的想象中,学生理解了“琳琅满目”,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2.利用句子留下的“空白”进行探究
从《荷花》中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姿势?”学生有的说:“有的荷花藏在荷叶下,像害羞的小姑娘打着伞。”有的说:“有的荷花两朵靠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有的说:“有的荷花低着头,像在仔细聆听流水声。”……此时,再让他们朗读这段话,那情感、那快乐早已融入朗读中。“《燕子专列》一文:它在说谢谢你们!”“我们和人类永远是朋友!”“我还会飞回来看你们的!”“贝蒂:你好,我是一只燕子,今年春天,我们在南方回北方时,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很多昆虫都冻死了,我们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十分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听说你在皑皑白雪的山岩之间,救护了我们。谢谢你!”……
3.利用标点留下的“空白”进行探究
从《荷花》一文中“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导:“句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请你想象补充。”有的说:“小蝌蚪游过来,告诉我他们找到妈妈了。”有的说:“青蛙跳过来,为我们歌唱。”……从《可贵的沉默》中“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引导学生思考:“老师和孩子们沉默着,省略号中的他们在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孩子们在想:我怎么都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真不该呀!”有的学生说:“孩子们在想:要是我以前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多了解一些,就会知道他们的生日了。”……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就在这“教学留白”中迸发了出来。
4.利用结尾留下的“空白”进行探究
《七颗钻石》一课,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课文后,我利用结尾“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引导学生续编故事:“请发挥想象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后来的情景是怎样的?”学生的想象大出我所料,如同学的习作中有这样的描写: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地上的人们知道了那是小姑娘的爱心变成的永恒的仁爱之星,挂在天空,普照人间。人们有的急忙装起水拿回家给生病在床的老人喝;有的大口大口地尽情喝个痛快;有的激动地往脸上泼水;有的欢快地唱起歌,跳起舞;有的兴奋地互相泼水祝福……人们的脸上重现了笑容。地上万物复苏,所有植物有了生机,所有动物有了活力。从此,人们更知道水的宝贵,懂得珍惜水资源。如此这般的想象续写不禁让我叹服,说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围绕“爱创造了奇迹”这一主题,大胆想象进行了故事续写。对文章中的留白艺术进行充分开掘,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阅读时经常关注留白,教学时巧妙利用留白,教学双方都会有不同凡响的收益。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远远不止以上几种,我想,如果课堂教学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巧妙利用留白,选择好思维发散点进行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那么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们会因为不断思考而养成思考习惯。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广大教师通过留白艺术,营造鸟飞的天空,鱼跃的海洋。
什么是悬念?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手段。那么,如何设置悬念呢?笔者就平时教学体会来谈谈设置悬念六法:
1、倒叙法。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如朱自清《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让读者心中泛起波澜:在过去的两年多了,最让他难忘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不是嘘寒问暖,却是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为什么会让“我”如此难忘呢?接下来,作者追叙往事,层层铺叙,把父亲的背影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下,感人至深。
2、设问法。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起首提出疑问,或用问题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羚羊木雕》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妈妈的问话不仅让“我”的心一紧,也让读者的心提了起来:这是一只怎么的羚羊木雕?它贵重吗?被“我”拿去干嘛了?
3、欲言又止法。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这样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却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是什么样的奇景让“我”停住了脚步?是什么样的仙境让“我”惊叹?让读者急切地想读下去,一探究竟。
4、误会法。利用误会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来妙趣横生。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一次,接受了部长举办的晚会的邀请。玛蒂尔德由于虚荣心作祟,向一个贵妇人借了一条项链。后来这条项链不慎在舞会上丢失,玛蒂尔德为了赔给朋友一模一样的项链,落入高利贷的陷阱,就此开始了艰辛的生活,葬送了十年的青春。最后,当她在还清欠款后,偶遇那位贵妇人时,妇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这简直是天大的误会,天大的讽刺。其实在前面早有暗示:她的朋友居然爽快地答应,还有珠宝店说只是卖出了这个盒子,而虚荣的玛蒂尔德居然毫无察觉。这样的故事读来让人欲罢不能,结尾却让人掩卷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误会法的运用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误会设置要合理,要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避免出现不真实的细节;二是要想出各种办法,有意识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误会要到文章结尾处才解开,因为解得太早,读者就不愿意把文章看下去了; 三是要避免悬念落空,如果设置的误会悬念,既无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在读者的预料之中,文章就显得过于做作了。
5、插叙法。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当写到“我”回故乡准备拜访亲戚本家时,情节突然中断,插入一大段回忆少年闰土的文字,给读者心中留下了许多悬念:“我”拜望亲戚本家了吗?闰土为什么很想见“我”一回面?“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闰土现在怎样了?“我们”见了面,闰土还会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吗?
6、矛盾冲突法。事件叙述过程中利用人物之间的矛盾展开情节,引人入胜,让读者有欲罢不能之感。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第一幕“法庭”一场是全剧的。这场戏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前后两半,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作者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推波助澜,将矛盾的双方推向白热化,前面是夏洛克步步紧逼,寸步不让,一定要置安东尼奥于死地,眼看矛盾无法调和,剑拔弩张,让观众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为安东尼奥的命运捏一把汗,这时鲍西亚上场了,先是肯定夏洛克是对的,然后求情,在各种办法无效后,决定按照契约判决割下一磅肉,条件是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流血。这时奇峰突起,使剧情急转直下,安东尼奥得救了,轮到夏洛克求情了。
悬念能制造某种气氛,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收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那么,学生在写作文中设置悬念要因文制宜。只有多体会、揣摩经典作品,并在平时的练笔中,多加尝试,才能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刘倍珠,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自从1959年建成开放以来,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1959年至1993年,这是苏联式建筑的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二是1993年到2010年,这是重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第三次是2010年至今,这是第二次新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新开发的珠江新城。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一次飞跃,不仅是硬件的改善,在管理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历经三个阶段的时代变革和制度改进,现在广东省博物馆运营状况良好,比先前的旧馆无论在部门设置、人员配置还是办公条件、资源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馆藏展品内容方面,主要以书画、陶瓷、端砚、木雕、工艺品、出土文物、青铜器、玉器、钱币等为主,其中书画和陶瓷是两大强项。尤其是书画方面,所藏明清书画和岭南画派,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总数更是达到16万多件之多,其中一级文物就有400余件。
广东省博物馆概括
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于1957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广东省博物馆积极在广东地区展开考古发掘,通过征集、收购、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各种形式和题材的陈列展览,努力向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淀,在藏品收藏与保管、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现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2年12月广东省委在全省九届二次全会上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促使整个广东文化环境于无声处渐渐蜕变,脱胎换骨。广东省博物馆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上的重要里程。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的文化艺术广场(珠江东路2号),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总建筑面积6.7万㎡,地下一层,地上五层。西面是广州歌剧院和广州市第一少年宫,北与广州图书馆新馆相邻,南濒秀丽的珠江,与海心沙亚运主会场隔江相望。环境优美,交通通达。四座文化设施并列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与中央林荫大道、滨江绿化带共同形成广州文化艺术广场,构成广州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工程于2004年12月12日奠基,累计投资8.842亿元,经过五年多的紧张筹建,目前已完成基建、安防、智能化安装和外围配套设施工程建设,达到开馆条件。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通过国际邀请竞赛方式,选定中国香港的许李严建筑师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绿色飘带上盛满珍宝的容器。外观看来,广东省博物馆仿如一个古时完美及精雕细琢的透雕宝盒:漆盒、玉碗等,里面盛满各种珍宝。它的空间组织概念源于传统的象牙球,层次深远,展示了一层一层的隔断吸引着观众层层而进。容器形象简明突出,色彩处理大胆,与广州歌剧院的砾石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层层相扣的建筑空间,为观众回廊、展厅和后勤提供了视觉上和实质上的分离,在保持宝盒完整性的同时,亦为每个展区提供独自运作的灵活性。它将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标记,盛载着人们对展品欣赏的回忆。一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以建筑结构新颖,设计独特著称,尤其是巨型屋面钢桁结构高空滑移工程,由于其重量大(8700吨,目前世界重量最大)、难度高,被称为世界第一滑。除了建筑结构和外观造型新颖独特,新馆内部功能也十分先进,除了有智能化、数字化、安防等先进设施,由于采用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在宽23米的展厅中间是没有柱子的,其空间构成和高度也充分根据展览实际需要设计,因此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类型展览功能的需求。如历史陈列中的广府骑楼、客家围屋、古代木船、南海神庙、唐人街牌坊,自然陈列中的丹霞西樵山地质地貌,潮州木雕陈列中的潮汕传统民居等高大展示场景都能在展厅中得以复原展出。
作为新时代博物馆的典型代表,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为建设目标,立足广东,面向岭南,走向世界,力争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新馆主要配置有展馆(20500㎡)、藏品保藏系统(8300㎡)、教育服务设施(3100㎡)、业务科研设施(4700㎡)以及安防、公共服务、综合管理系统等。
在陈列布展方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以广东历史民俗、艺术、自然为三大主要陈列方向,在展陈内容编写上遵循功能、经济、创新、信息、科技、艺术、合理的原则,以求充分反映岭南文化的独特个性和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水平。新馆展馆包括历史馆、自然馆、艺术馆三大部分和临展馆。广东历史文化展览把握岭南文化的主脉,用丰富的物证和文献重点展示广东三大民系,海上贸易历史、广东华侨史和近代史,显示广东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贡献和创造智慧。广东自然资源展览为观众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广东自然风貌,自然资源包括地质地貌、动植物、矿物、古生物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强化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反映人类对自然美的孜孜追求。艺术展分为翰墨流芳宋元绘画与历代书法精品展览、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和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展览。他们既充分展示新馆在宋元绘画与明清书法、历代陶瓷方面的丰富馆藏,又展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潮州木雕,端砚等艺术财富。
博物馆运营现状及藏品构成
广东省博物馆自从1959年建成开放以来,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1959年至1993年,这是苏联式建筑的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二是1993年到2010年,这是重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第三次是2010年至今,这是第二次新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新开发的珠江新城。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一次飞跃,不仅是硬件的改善,在管理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历经三个阶段的时代变革和制度改进,现在广东省博物馆运营状况良好,比先前的旧馆无论在部门设置、人员配置还是办公条件、资源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馆藏展品内容方面,主要以书画、陶瓷、端砚、木雕、工艺品、出土文物、青铜器、玉器、钱币等为主,其中书画和陶瓷是两大强项。尤其是书画方面,所藏明清书画和岭南画派,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朱万章介绍说。
目前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16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04件,二级文物7273件,三级文物12606件,自然标本、化石4万余件(套)。该馆馆藏中的古字画、古陶瓷两类传世文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均名列前茅,尤以岭南画派书画藏品丰富而闻名。其中代表作包括赵孟頫《陋室铭》等。而南宋画家陈容的绘画精品《墨龙图》, 代表南宋时期画龙的最高水平,也是陈容最大、最精彩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与交流的窗口,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广东的牙雕、广彩瓷、端砚、金银器、潮州木雕、刺绣、广式家具、外销画等工艺美术方面的藏品,都是具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品,也都是广东省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另外,如雷州窑瓷器等广东省本地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代贵族墓葬出土的文物等,都是广东几千年来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的珍贵物证,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色,是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展示的重点藏品。另外,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还有一些远古动植物及海洋生物的化石、标本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青玉璋、南海一号出土的鎏金腰带、宋代沧海龙吟琴、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西周信宜铜盉等都堪称瑰宝。自然标本中的须鲸骨骼、巨型孔雀石和五吨多重的信宜玉石等亦极其珍贵。粤博还收藏有图书资料10余万册。
2010年8月,于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广东历代绘画展》汇集了全省各地和港、澳地区30多家文博机构、数十位收藏家的广东画家历代重要作品3000余件,堪称广东历代名画大全。
展览中首次展出了现在已知存世最早的广东绘画明代画家颜宗的《湖山平远图》卷。朱万章告诉记者,颜宗是广东南海人,曾出任福建邵武知县,但以独特画艺扬名于后世。整幅山水画卷长5米,烟波浩渺、气势跌宕,曾由上海徐氏所收藏,辗转流于国外。1949年后辗转收购回国,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但由于旧馆展览条件有限,一直未能完整展出,此次是首次全部展出。
广东另一位明代著名宫廷画家何浩的作品以前也一直未见真容,仅有一幅《万壑秋涛图》卷被辽宁省博物馆所藏。2008年,广东省博物馆在一个北京的拍卖会上偶遇何浩的《万壑秋涛图》,花80万元在拍卖场上购得,此次也得以亮相展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著名宫廷画家林良的《双鹤图》、《双鹰图》,一实一虚,一工笔一写意,飞鸟翅膀上的羽毛栩栩如生,堪称精绝。朱万章说,林良代表了明代时广东画家的最高水平,也是第一个扬名京师的广东画家,其花鸟画作在明朝时首屈一指。
文献资料显示画史上记载最早的岭南画家是晚唐的张询,在宋代时广东还有全国著名的画家白玉蟾,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金农曾自己写道画梅师白玉蟾。但由于南方水土不便纸张保存,张询、白玉蟾的作品一直未见踪影,因此目前已知存世最早的广东绘画就是明代颜宗的《湖山平远图》卷。明末清初广东画坛主要以一批画僧为主,表现出一股遗民之风。一幅赵焞夫所作的《袁崇焕督辽饯别图咏卷》在展览中亮相,引人注目。这幅长卷描述了袁崇焕当年离开广东启程到北方抗外族侵略时的情景,当时广东的文人陈子壮、邝露等19人在广州光孝寺为袁崇焕举行饯别雅集。这幅长卷在描绘珠江水景的图景之后,由广东的志节之士题咏赠别诗文,颇有曲水流觞雅集的意味,明末清初,广东是反清重地,番禺的海云寺汇集了一大批遗民书画家,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海云派。海云寺的天然和尚有3个弟子番禺屈大均、顺德陈恭允、南海梁佩兰,日后成为文坛著名的广东三大家。海云派的不少珍品这次在展览中得以亮相。省政协书画会副会长、研究员林亚杰告诉记者。
李铁夫《音乐家》
林亚杰说,岭南画派最早创立时就是以革新日益走入穷途末路的国画为口号的,大胆吸收了日本等国外的技法,比如展览中有一幅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的《枫鹰图》,盘踞古树的鹰,眼眸放光,吸纳了当时日本画派的透视、光亮等技法,画面一股蓬勃之气,一改清末中国画死气沉沉的气象。20世纪初期的留流中,广东籍学生出国最早,李铁夫是第一个到西方学习油画的中国人,当年他在美国被誉为东亚油画第一人,此次他的代表作之一《音乐家》也在那次展览中亮相。
2011年,广东省博物馆的《吴南生捐赠书画展》共展出书画作品共74件(套),很多已成为广州等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他捐赠的北宋人的《群峰晴雪图》估价过亿,成为省博镇馆之宝;他捐赠的元人绘画《平沙落雁图卷》成为汕头博物馆镇馆之宝;另外,他所捐的《西丽湖图》成为深圳博物馆镇馆之宝;清代《苏仁山自画像》则成为广州艺博院的镇馆之宝。
北宋古画《群峰晴雪图》
1996年,吴南生将所藏的北宋古画《群峰晴雪图》捐赠给省博。朱万章道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人们以为这幅画是明清绘画,后来装裱的时候,在画中的石头缝里发现了熙宁辛的字样,才被断定为宋神宗时期的绘画。吴南生也回忆说,1978年,著名鉴藏家谢稚柳断定这肯定是宋代的东西。吴南生曾将这件宝物喻为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省博。
如今,北宋绘画的市场估价都已过亿,这件作品也不例外。这幅画代表了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一个创作水平,跟范宽、李成的创作水平不相上下,也许就是他们其中一人所作。朱万章告诉记者。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还介绍,关于镇馆之宝,广东省博物馆在新馆开馆之际,举办了一个全民参与票选的镇馆之宝活动,在404件一级文物中挑选出了30件极富特点的珍贵文物,由市民在网上投票,从这30件文物中选出得票最高的10件成为市民心目中的新馆镇馆之宝。从统计的结果来看,市民们的选择和专家的观点还是存在较大差异。这次入选前10名的文物大部分是广东本地文物,体现出一种地方特色,由于参与投票的网友以广东人为主体,表现出市民们的乡土情结。而专家的选择,则更多地从专业方面考虑。这次镇馆之宝的评选活动,拉近了市民与文物的距离,是对文物知识的一种普及。
收藏生态与经费来源
对于广东特色艺术品在广东民间的收藏情况,广东省博物馆馆长肖洽龙认为:广东的民间收藏群体庞大,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像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中山等城市和地区的民间收藏非常活跃,成立了不少民间收藏组织,比如广东省文物收藏家协会、广东文物鉴赏家协会、佛山文物收藏家协会等。近日,广东省博物馆组织专家义务进行了一次广东民间收藏品的鉴定活动。从现场情况看,由于市场空间比较大,瓷器杂项等仿品较多;而外销画由于了解的人不多,且存世品大多在国外,因此仿品较少。
目前在广东比较受市场追捧的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艺术品,陶瓷杂件类包括广彩瓷、石湾陶、潮州窑瓷器、雷州窑瓷器、广东牙雕木雕等;书画类中比较受欢迎的是岭南画派艺术家居巢、居廉的作品;广式家具近些年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海外回流的广式家具数量不少;古代的端砚由于量少,真品不多,民间对其有足够鉴赏能力的人较少,缺乏炒作空间,而现代的一些雕刻精良的端砚在市场上表现得比较活跃;广绣在市场上流通量较少,民间收藏的人数不多,市场不是很活跃。
在具体馆藏文物的收藏主要来源方面,广东省博物馆的朱万章老师介绍: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购买和有关部门移交。社会捐赠主要集中在80年代以前,广东省博物馆所接受的大批捐赠有广州的商承祚、上海的孙煜峰、钱镜塘等著名书画收藏家,90年代以后,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及香港的李国荣等都曾捐赠宋元时代的珍贵书画给广东省博物馆。经常会有一些考古发掘或海关罚没的文物也会移交给博物馆收藏。在购买方面,近年来主要是在一些大型的拍卖行中竞投,原则上是以博物馆稀缺的文物为主,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一
我第一次参观雨果纪念馆是在1969年,那时我首次到驻法国使馆工作。虽然上大学时读过雨果小说的只言片语,知道雨果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但毕竟缺乏系统的了解,不免印象朦胧。
第二次参观雨果纪念馆是我再次到驻法国使馆工作的1989年。那时,我已经认真地阅读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和《九三年》等名著。阅读了这些经典著作后,我初步认识了雨果作为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和伟大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今年五月是我第三次参观雨果纪念馆。初夏的巴黎,百花争艳,万物争辉。我们迎着和煦的阳光,从旅馆驱车直奔雨果纪念馆。
雨果纪念馆坐落在巴黎孚日广场6号。雨果与妻子和四个儿女于1832年至1848年在此居住了16年。当时,雨果只租用了这栋楼的二层,面积约280平方米。正是在这里,雨果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写就了名著《悲惨世界》的一大部分。1902年,为纪念雨果百年诞辰,他的老朋友保罗・莫里斯将整座楼房捐赠给巴黎市政府,改建为现在的雨果纪念馆。整座雨果纪念馆从底层到阁楼共三层,挑高设计,华丽考究。
取了票进门,沿阶而上,参观从二楼展厅开始。无论是社交客厅,还是书房、卧室,全部采用繁花盛开的壁纸营造富丽堂皇的氛围。走廊尽头是雨果的卧室,法国路易十三时代样式的木雕四柱床搭配猩红丝绒沙发,床边的多抽屉长橱上摆放着青花瓷与景泰蓝,鲜润质地穿越光阴,传递出雨果的精致心思,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了雨果极其丰富而不平凡的一生。
在一个展厅里,我们看到了跟随雨果50年、以“雨果情人”见诸史书的朱丽叶・德鲁埃年轻时的画像。画像旁边附有雨果在《内心的声音》中隐约描写其情人的诗句:
“你还没有见过她,那个晚上/众星现于天上/她突然来到你眼前,清新而美丽……”
二
令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一间中国风格的客厅。在这里,具有东方肌理和时光润泽的瓷器,如碗、碟、花瓶、茶具等,被精心镶嵌在房间的板壁上,沉默地传达着某些美好回忆。中国厅的橱柜、壁板上都雕着兰、竹、梅、凤等吉祥如意图案,线条纤丽的燕子让人想起“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的词句。厅里的一面墙上挂有竹编画和丝编画,画着中国的神仙,比如三眼杨戬、道童炼丹等。另一面墙上装饰着木刻画,中国的花卉、文官武将栩栩如生。其中一个拿大顶的少年,绘有阴影层次,眉目非常传神。人物都是清代打扮,戴瓜皮小帽。还有一面墙,缀满瓷器,多为青花碗碟。屋顶饰有竹画,中央悬挂着一盏八角宫灯,八个面都绘有仕女。漆木家具、瓷器、书画、宫灯、灯笼、门神、寿星公、观音像……每一件古董记都折射出雨果的才情与独到审美。
据介绍,这是雨果在英国格恩济岛居住时专为其情人朱丽叶・德鲁埃设计的“中国厅”。1863年至1864年,已是耳顺之年的雨果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亲自设计装修了这所房子,朱丽叶随后搬入居住,直至流亡结束。很长时间以来,雨果和朱丽叶都痴迷于东方文化,常常一起到各处淘中国的艺术古玩。天才的雨果同时也是个禀赋非凡的画家,他从欣赏中国艺术到直接模仿,这间客厅里全部木雕作品如花草、肖像、生活场景等,都是雨果亲手创作并彩绘而成的。在大多数作品上,雨果都巧妙地镶嵌入他本人或情人名字的首字母“V・H”和“J・D”。后来,整个中国厅从格恩济岛被搬到这个故居的二层。徜徉于中国厅,从每个角落里都能感受到这位法国文豪对中国文化的情有独钟。
三
留连于雨果故居的一间间展室时,想起今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反对,依旧拍卖中国、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的事件呈现在我的脑间,想起了多年前我曾认真阅读过的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莱上尉的信》。信中雨果叙述了圆明园的辉煌价值,怒斥了侵略军毁灭东方文化的罪行。雨果在信中说: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我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如果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大家也会梦见过它。这是一部令人惊骇、从未见过的杰作,从神秘的晨曦中远远望去就像是耸立在欧洲文明地平线上的一个亚洲文明的朦胧轮廓。
然而这个奇迹现在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我们欧洲人,我们是文明人,中国人对我们则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强盗叫英吉利。但是我抗议。我感谢你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申明:统治者所犯的罪行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误;政府有时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做强盗。
法兰西帝国侵吞了这次胜利的一半成果;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彩调、桂剧、壮锦、绣球、侗族大歌……曾经光彩夺目的美丽、智慧与欢乐,在绵延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后,如今已成遗产,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正面临着失传。如今许多非遗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非遗如何继往开来,得以传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为了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从2006年开始,中国就陆续确定并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于是,在现代中国的一个个喧哗的都市中,徽墨、陶艺、风筝、剪纸等等听上去显得古早的“绝活儿”如今成为年轻人坚守传统、传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而为了保持生命力,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90后”等青年吸收进来,作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者。无论是“家学深厚”的非遗传承人,还是普通的城市青年,中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正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与责任感。
嘎藏加措 “热贡艺术”唐卡
出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嘎藏加措是一位“80后”藏族青年,刚满35岁,他自11岁进入寺院为僧,成长为一名唐卡绘制名师,也是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传承人。
在修行道路上,嘎藏加措未止步于独善其身,而是选择了兼济众生。2011年,他与热贡艺术发源地之一吾屯上庄的桑杰法师一道,四处奔走筹款,在同仁县的隆务河畔创建热贡民族文化宫,并于2013年6月落成。“我以前看到很多唐卡艺术家,技艺非常精湛,却因为没有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无法向别人阐释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痛心。我认为艺术的传承者不但需要学习技艺,也应该好好学习文化。”
何鹏飞 山西绛州剔犀技艺
“80后”何鹏飞7岁就开始跟随父亲接触漆艺,上学的间隙也会与父亲一起创作,并在大学毕业后专攻剔犀作品的纹路设计。何鹏飞对云雕的花纹很感兴趣,这也正是绛州剔犀技艺的独特之处。在过去,山西的新绛云雕就曾被作为珍贵的艺术品供皇宫贵族使用。如今,这种云雕花纹作为绛州剔犀制作技艺的“魂”,也是何鹏飞痴迷、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将剔犀发展与各种文化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更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做出符合现代审美方式和现代需求的作品,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聂鹏 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
“90后”聂鹏和父亲分别是聂家庄泥塑第21、22代传人。“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流传山东高密的俗语记录了聂家庄泥塑曾有的辉煌。而今,据聂鹏介绍,聂家庄以制作和出售泥塑谋生的农户仅存10余家,且经营者的年龄平均在70岁以上,传自明代万历年间的“百年遗产”缺少年轻的继承人。
做泥塑的人虽然少了,但喜欢泥塑的人并未减少。年轻的聂鹏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后,建立了泥塑作坊和实体专卖店。聂鹏对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想法。“传承民俗文化事业,不能再继续照搬老一辈人的方式了,要打破聂家庄泥塑传播的区域性,必须在推广上创新”。
方斌 安徽徽州石雕
方斌今年25岁,2013年从合肥城市管理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回到安徽省黟县渔亭镇石门村,师从父亲从零学起石雕技艺,希望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承下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成为父亲方如金进行石雕创作的得力助手。石雕和木雕、砖雕一起并成为“徽州三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粟未希 重庆大足剪纸
23岁的粟未希是大足剪纸的第四代传承人,两年前,大足剪纸正值濒临失传的时候,他接触并热爱上这门传统手工艺。从学习技法到创作作品,他逐步掌握了大足剪纸的各类技法,并设计原创作品50多幅,其中一半以上作品被酒店和企业家购买收藏。
大足剪纸产生和发展于重庆市大足区,取材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石窟造像,运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的技法,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为一名“90后”非遗传承人,他希望传统的非遗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更为活跃地传承下去。
畅杨杨 河南孟津剪纸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教育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以促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得到无意识的培养,对积累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重要性,甚至不能有效参与到语感培养工作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中,相关教育者应针对教学实践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尤为重要,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首先,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发挥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语文内容。其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进行主动的阅读,并非被动式接受,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可促进小学生深入挖掘语文世界中的美,获得良好效果,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最后,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够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性[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建议
(一)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语感培养,有必要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首先,在背诵时,不提倡机械式记忆,应引导小学生在背诵中融入情感,可加快小学生的语感培养进程。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中,要求小学生进行全文背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小学生提取“小溪、细雨、小路”等意象,在激发小学生联想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更好更快的背诵。其次,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基于此,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朗读示范,使小学生能够精确掌握文章的基调,以感受文章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利用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进行朗读。如在《村居》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朗读录音,使其感悟古诗意象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2]。
(二)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应注重从语言文字的心理活动、认识过程视角着手。首先,语感培养,不应停留在言语直X、经验方面,而是应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小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对语文文本中的精彩句子、段落等进行深刻领悟,以增强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其次,教师要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必须从语言文字进行语感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语言文字的重点语句。如,“文眼之语句、形容性语句、修辞手法的语句”等。通过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能够使小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容,并逐渐感知语感的艺术魅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应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将语言进行内化,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能力,在无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存储知识完成语感的培养。首先,加强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积极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在小学生识字过程中,应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小学生的识字体会,并尝试多元化识字方法。在词汇积累过程中,小学生应根据已有认知、生活经验等,鼓励小学生产生联想,以不断深入的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3]。
(四)在语境中挖掘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必要将其放置于语境中,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置于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情感有不同,所以应在语境中深入挖掘语感。例如,在学习《买木雕的少年》教学中,其中蕴含的“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具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如若能够在培养学生语感中,与语境相结合,则可以增强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如,其中的“洁白”,在课文中表面描写的是“牙齿”,但实际上是表达卖木雕少年拥有一颗纯洁的内心。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对文本字词的深入理解,可促进语感能力的提升,为语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在写作中提高学生语感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重要环节,只有鼓励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习惯,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素养。要在写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语言,有助于其语感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小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促进其与他人交流。首先,引导小学生写作时,应激发小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小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期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为写作奠定基础。基于此,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生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只有确保对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至关重要,因而相关人员应提出语感培养的合理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二是在文字中构建语感桥梁;三是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四是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
[2]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一、自主学习的诱因――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学生把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生动、轻松。因此,教师要着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用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而一席精彩的导语尤为重要。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有效的竞赛活动会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
最后,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应及时抓住时机予以表扬和鼓励,如:“你真聪明”,“你真棒,真善于动脑”、“读得真优美”……教师每个细节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富于积极的情趣性鼓励语言,都能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自主学习的关键――引探导学
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续保持下去,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
1.引探导学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自主,讲究学法。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我是这样引导的:(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大胆说出来。(2)学习四个季节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汇报。(3)学完课文之后,我设计了“美丽的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2.启发思维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启发学生:课文主要写“将”还是“相”?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文,既了解了故事中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3.激发质疑
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有法可循。例:对重点句质疑、对标题质疑、对矛盾质疑,等等。例如:《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学生对文后“我们是朋友!”中的感叹号质疑,从而更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三、自主学习的动力――开展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要提供机会;在读写过程中加入说和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
远去的兔爷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兔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
兔爷在山东又叫作兔子王。兔子王有十几个品种,大小20多个样式,有的眼睛、手臂还能牵动,非常有趣。做兔子王用胶泥,加入棉花或毛头纸,和水摔熟,用模子做成泥坯,再镶上五官和头饰,干后淋上白粉浆,再干后上色。济南曾经是兔子王鼎盛时期的一大码头。那时的老济南农历八月十五圆月时要摆月饼和兔子王,谁买月饼和水果馈赠亲友都要捎带买一个兔子王。
现如今,拜月、祭月等老风俗不再被重视,兔子王这项寄托着美好愿望的民间工艺却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周景福重拾旧业,成了济南仅存的兔子王手工艺人。
据一位多年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介绍,除木雕、石雕、蛋雕等个别工艺还“健在”外,济南的民间工艺整体上已日趋渐危,尤其是泥玩具、捏面人、印花布、织布、刺绣等更是趋于衰亡。
在现代化的生活下,过去的“三百六十行”再无往日的风采,这些辉煌的手艺正在我们身边沉寂消失。手工艺是传统自然经济、农耕社会的产物。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涌现,手工业种就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如今已所剩无几。保护得再好的老手艺也无法改变无人使用或日渐减少的需求这一事实,通过工艺品市场保存下来的手艺也无法和它的原版相比。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说:“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着体温,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觉温暖。”
脆弱的蛋雕
“哎呀,这个葫芦画得好漂亮啊!”
徐天建已经50多岁了,最早开始的是蛋雕。后来又开始在葫芦上做烙刻画,用烙铁和刻刀作画,曾经用葫芦烙刻过徐悲鸿的《双骏图》和《现代仕女图》,都很精致传神。
但徐天建同样遭遇难隐之痛。在一年的千佛山山会上,他忙活了三四天,在蛋壳上完整雕出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人物神情惟妙惟肖,连睫毛、嘴唇的纹理都栩栩如生,摆在庙会上却没人理会。好不容易有位买主看着新鲜,却只出8元钱。老徐气得揣上蛋雕扭头就走,这门手艺差一点从此搁下。
每次民俗文化展上,徐天建的蛋雕和葫芦烙刻画总能引得一片叫好声。精致的蛋雕、栩栩如生的葫芦烙画,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可是现在他的心愿不是自己的作品如何受关注,而是希望收到一个满意的徒弟,将自己研究了近20年的蛋雕、葫芦烙画传下去。
“不怕工艺复杂,就怕看不到这门手艺的明天。”徐天建说:“小小蛋壳雕,技法含微雕、浮雕、传统雕刻等,不上颜料,全凭蛋壳本色,工艺相当复杂。”而且,由于手工成本太高,原材料平淡无奇,又没什么装饰作用,因此顾客主要是收藏家和少量游客。有保留价值但没有经济效益,无法推广,使得蛋雕分外落魄。想保住这种绝活,即使是在徐天建这样的能工巧匠眼里也真的很难。
面对随时都会消亡的民间绝艺绝活,抢救工作十分紧迫。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映雪说,听说临沂农村80多岁的曹金枝老太太有一门祖传的水印花布手艺,但没有传人,准备前去搜集整理。就在动身前几天,曹老太突然去世,这门手艺就此失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枣庄石雕艺人张宗元、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莒县制作桃叶虎的刘汉珍等人,都已八十高龄,香火继承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民间文化抢救、普查、整理和出版工程。抢救工程对56个民族存在于田间炕头和城市角落中的如木版年画、泥塑等行将消逝的民间文化,展开次“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的拉网式大搜救,不仅要用文字记录,还要动用摄影和录像的手段,将现存的民间文化遗产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保存下来。山东先期确定的抢救重点有杨家埠、东昌府年画,菏泽面塑等,对全省民间文化品种的历史环境、现状、传人、制作流程、代表作等,将以丛书的形式整理出版,并举行一系列的民间文化推广活动。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省民俗专家就针对包括民间工艺在内的各种民间文化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保护与抢救工作。“我们经常深入各地了解民俗,通过走访老艺人、拍照、购买作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民间文化的原始风貌。”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说。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主持的“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工作更是历经5年的时间,以山东为重点,深入考察全国58个县市、137个乡镇、285个生产专业村,就37项农村手艺项目进行调研,形成了系统的民间手工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尴尬的泥塑
很多民间艺术衰落,一方面是社会需求减少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社会认可程度不够,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停留在打把式卖艺上,不愿学习继承。
在民间艺术之乡山东高密,泥塑不再是单纯的泥老虎,还有水浒一百单八将、西游记人物,甚至还有动漫卡通,增添了很多时尚、休闲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高密泥塑不仅走出了家门,还走向了国际市场。2008年,高密泥塑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塑艺术品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
虽然泥塑带领一些从业人员走上了致富路,但是效益转好了,从业人员反而越来越少了。学艺苦、见效慢、枯燥无味是阻碍年轻人从事泥塑创作的主要原因。目前聂家庄从事泥塑制作的不足30户,大多数都是以中老年为主,而顶峰时候从业人员多达300多户。而且受家庭单传思想的影响,民间艺人一旦后继无人,部分泥塑工艺品就会走向消失。
泥塑艺人聂臣希说,聂家庄泥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多年来高密市投入人力物力,加大对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经过民间艺人的努力抢救回了一些失传的品种,但是现在的从业状况,令人担忧。
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泥塑不是个例,在全省乃至全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中,还有很多民间宝贵的绝活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国家在大力鼓励和扶持,一方面民间艺术又后继乏人。
天游峰海拔409.6米。最为精彩的是从茶洞起步沿陡峭山崖爬越828级石阶。登天游览胜,如登天云游、有惊无险,九曲奇观,尽收眼底。可观日出云海,可赏晴空月色。徐霞客曾评价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看水之一:大峡谷漂流
武夷大峡谷长14公里,相对落差150米。桐木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为九曲溪的源头之一。大峡谷漂流即在桐木溪河段,全长6公里,漂流时间约1.5小时。所用橡皮艇可乘坐游客6人,由2位训练有素的水手划舟。桐木溪漂流是一种有惊无险、野趣横生的体验。两岸高山峭壁,森林铺盖,猿啼鸟鸣,溪水怪石嶙峋,水质剔透,鱼石相趣。舟行其间,水路弯弯,下险滩,浪花扑面,惊心动魄。过深潭,波澜不惊,悠然自得。在险滩与深潭、激跃与平凡之间,充分体验和品味人生的内涵。
看水之二:龙川大峡谷
位于景区通往保护区的途中,距度假区22公里。龙川东侧为来龙岗,西侧为狮子山,终年飞瀑流泉,川流不息。春和景明,万木葱笼,雨后初睛,山泉鼓足了劲奔腾而下,飞花溅玉、气势雄浑,尤如大自然的交响曲章,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秋高气爽,层林尽染,丹桂飘香,山泉细致而柔情万种,沿山崖变化着姿态,展示着少女般的柔情,耐人品味。山泉流淌的红岩上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如竹柏,其叶形似竹叶但更厚,与水杉、银杏等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还有一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蛛网萼,属虎耳草科,因其形密集如蜘蛛网状而得名。这种植物只能在毫无污染的环境里生长。峡谷内有几处落差百米的瀑布,坠落击石飞花间,产生了大量的负氧离子,龙川大峡谷内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万个/立方厘米,是绝佳的天然氧吧。
武夷品香茗
武夷岩茶种植区的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明代徐渤《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工气宜茶”。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的珍品,讲究品质。品赏武夷岩茶是一种极富诗意雅兴的赏心乐事,自古以来,文人学士非常崇尚这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品赏武夷岩茶讲究环境、心境、茶具、水质、冲泡技巧、品赏艺术。
环境:品茶的环境、场所,要清雅、明)争。厅室布置可悬以国画、诗文,摆以兰花。古乐低回,古色古香。品茗不宜人数过多。明代张源《茶录》说:”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曰施”。五六人就嫌多,七八人则是喝茶解渴。这当然指品赏而言,否则平常难以做到。
心境:品茶先品人,品茶讲人品。品茶者心境要平和、矜持、不躁,这样才能体现传统茶德:即信奉人与人之和美、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社会之和静。这是茶之精神、茶之风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茶具:武夷山品茶茶具有茶盏、白瓷壶杯、紫沙壶杯等等。但较为通用的是宜兴紫砂壶,配以白瓷杯或外紫沙内白瓷杯,茶海(可漏水、盛水的托盘)。茶壶大小如拳头,杯小如核桃。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它质地细密,不易散热,宜于保温,又不炙手。紫砂壶使用越久,器身越加光泽油亮,光滑古雅,冲泡出的茶味更加醇郁芳馨。使用白瓷杯主要是便于观看茶之汤色。
水质:泡茶与水质关系极大。陆羽《茶经》云:“山溪泉水为上,河上之水为中,井中之水为下。”若用自来水最好放上半天时间,待氯气挥发。煮水最好用砂壶或铜壶,并用炉子、硬木炭。如此煮出之水无杂味、无油腻。所谓“活火煮活水”,即用有焰无烟之炭火煮流动之山泉。冲泡岩茶宜用刚开的开水,煮至“水面若孔珠,其声若松涛,此正汤也。”汤未熟则茶浮于上,香不能出;过熟则茶沉于下,而味则多滞。科学而言水煮过老则缺氧,于身体也无益。
冲泡技巧:泡茶前要洗净茶壶、茶杯,然后用开水烫过。
加放茶叶因人而异。嗜浓者多加,喜淡者则少放。将沸水冲入,满壶为止,然后用壶盖刮去泡沫,再用开水冲净盖上泡沫。盖好后,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提高壶温,又能洗净壶的外表。约过1―2分钟,即可斟品。现今流行的是不喝第一道,而是用第一道茶水烫洗茶杯后注入茶海,第二次冲泡的茶才开始斟品,有“头泡汤,二泡茶,三泡五泡是精华”的说法。斟茶有讲究,各杯先斟少许,然后均匀巡回而斟,喻为“关公巡城”,茶水剩少许后,则各杯点斟,喻为“韩信点兵”,以免淡浓不一。冲水要高,让壶中茶叶滚动促进出味,斟茶要低,防止茶香散发,避免产生不雅之泡沫,这叫“高冲低斟”。献茶讲究礼节,朋辈对品时,应先敬长者;以茶待客时,则先宾后主。接受敬茶时,不必起身迎接,只要以食、中二指轻轻敲桌,如下跪状即表谢意。据说是,清乾隆皇帝化装为仆人,微服私访,当众给随员斟茶时,臣慌惶不安,急中生智,用双指点桌,以示下跪。后人沿袭成为礼仪,很是方便。这样免于杯小不使双手递接,防止起坐纷纷,干扰静寂秩序。端茶杯时,宜用拇指和食指扶住杯身、中指托住杯底。如此端法,既稳妥,又高雅,喻为“三龙护鼎”。
品尝艺术:武夷岩茶首重岩韵,味以”香、清、甘、活”者为上,十分讲究“山骨”“岩韵”“杯底香”等。品茶时,应先闻其香,再看其色,三品其味,后观叶色。品茶是精神感应、高层次文化享受,因而要慢助细吸,徐徐入口。古人云:小杯曰品,大杯饮驴。牛饮只可解渴,小杯方能品出真味、领略情趣。初品者体会是一杯苦,二杯甜,三杯味无穷;嗜茶客更有“两腋清风起,飘然欲成仙”之感。品茶时,如将所泡过的茶叶放入清水中,观看叶色,为“绿叶红镶边”,这是武夷岩茶之特征。品尝岩茶时,也可备些茶点,一般以咸味为佳,如瓜子、菜干、咸花生之类,也可用咸味糕饼。因为咸食不会掩盖茶昧、“喧宾夺主”,不会影响品茶的效果。品茶不仅是一种享受,而且是交友联谊、沟通情感的好形式。以茶会友,和敬谈心、说古论今、吟咏诗词、欣赏茶歌、探究茶道、切磋茶艺、熏陶茶德。武夷山人不但擅长种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在挖掘继承古人煮茶、斗茶、鉴茶的基础上,把品茶和观景、赏艺融为一体。
九龙窠“大红袍”
九龙窠是“茶中之王”――“大红袍”的生长地。
一个幽奇深邃的峡谷,从峡口高处往下看,两侧长条状单面山,左五右四, 九座石骨嶙峋的岩峰漆黑如铁,仿佛九条将要腾飞的巨龙。峡谷里岩石错落,岩缝中渗出细细山泉,汇成小涧清流,曲折东流。沿峡谷往里,一路上有一片片、一层层的茶园,映衬着竹木花草。有些武夷岩茶的名丛就生长在这峡谷的岩壁上,小涧边,像盆景一样争奇斗巧、充满生机。因此,人们把九龙案称为“茶树王国”。
“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最后一窠的岩壁上,环境得天独厚:一是峭壁的岩缝,终年不断供应富含有机物质的泉水,且以点滴方式浇灌,不急不缓,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二是土壤湿润肥沃,是包含有机物质的砂岩碎屑土;三是四周崖壁耸立,阳光照射时间适度,空气湿润,气温稳定;四是茶农精心呵护、栽培管理;五是制茶名师的精湛制茶技艺等使得“大红袍”品质优异,具浓郁的桂花香味,可冲泡九次仍有余香,饮后口齿留香,舌下生津,缓缓回甘。
1997年,“大红袍”在香港拍卖,以每公斤136万港元之高价出售25克。2002年,在广州茶叶博览会上“大红袍”20克拍卖价达18万元。“大红袍”每年仅产2000克左右,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武夷山茶科所经过多年的研究培育,现已将“大红袍”进行无性繁植成功,并有了批量产品上市,普通百姓也能喝上“大红袍”了。
武夷访古
访古之一:柳永纪念馆
柳永纪念馆位于武夷宫,为纪念宋代著名词人柳永而设立的。柳永(987-1053年)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因在柳姓同辈中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少年时曾有“金鹅峰下一枝笔”之称。他生于北宋前期的太平盛世,受家乡武夷洞天仙人灵气的影响,意气豪放,倜傥不羁,柳永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如意,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参加贡院考试时,因一首《鹤冲天》词铸大错,给之后连续5次科场考试留下祸根,第五次虽得到贡院之榜,却被仁宗批为“且去浅酌低唱,何用浮名”,未被录用。到了宋景佑元年(1034-年),才被赐为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由于一生历进坎坷,身处逆境,因而把自己人生的无奈,当作茶余笑料,酒后戏言,并以写词的方式尽情地表达出来。他的词多反映下层社会生活,不仅“市井之人悦之”,而且被称为“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笑在青楼,醉在街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正是对一代词人柳永的生动写照。
访古之二:武夷书院(古称武夷精舍、紫阳书院)
武夷书院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建造的书院,世称“武夷之巨构”。朱熹在此广收门徒,著书讲学,培养了大批学生,理学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闽学。
朱熹,字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朱熹在武夷山生活、从师、讲学、著述长达50年。在他的一生中著作有《四书集注》等70余部460多卷,创办书院27所,门生数子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为纪念朱熹,同时也为了便于学者和游客研究、了解朱熹和理学,内有朱熹塑像、楹联、匾额,生平介绍图像照片及文字介绍,还有一部分朱熹手迹和著作。
复旦大学蔡尚忠教授有诗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访古之三:桃源洞
桃源洞因“风光近武陵”而得名。游桃源洞之前,先回忆一下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颇能增添游兴,其开头写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沿着松鼠涧往峡谷有石阶可行,一路上听山泉叮咚,看山岩俊秀,落叶流花,意境无穷。至“疑无路”、“问津处”,似乎山穷水尽,却见有一小岩洞,仅通一人,洞内迂回曲折,走十余步即出洞口。有石门,上刻“桃源洞”,门边是一幅对联:喜无樵子复观弈,怕有渔郎来问津。进入石门,豁然开朗,果然是“洞天绝境”。四周岩峰耸立,遮天蔽日,中间是平旷幽深之谷地,方圆20亩,几间屋舍,有桃园、竹林、石池和流泉。山泉注入醌间,青藤攀附寿桃石,苍松翠竹挺拔于山坡岩崖。端坐的老子岩雕高16米,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子坐像,戏称“老子天下第一”。开元堂道观的门联写的是:到此已非尘世客,进来便是桃源人。点明了“世外桃源”之意境。
访古之四:天心永乐禅寺
“子万峰中梵室开”,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武夷山人)形容武夷山佛教鼎盛的诗句。而最有气派,香火最旺的要数天心永乐禅寺了。它是武夷山最大的寺庙,位于天心岩边上。初建时称“山心永乐庵”,是因其位置处于武夷山景区中心而得名。明朝嘉靖七年(1528),道土韩洞虚重建时,改名“天心庵”,是道教的宫观。
进入天心景区,映人眼帘的是一座弥勒佛岩雕,地处风水宝地,就地取材,依崖打造,堪称天成杰作。正如俗话所说:后面有靠,两边有抱,前面有水,水中有泡。像高19米,宽13米,像后的巨型“佛”字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字,字高11米,宽9米,计99平方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访古之五:闽越壬城
闽越王城景区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距离度假区28公里,游览时间为半天。
闽越王城遗址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于1958年,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块绚丽的瑰宝。闽越王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是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时营造的王城,总面积48万平方米,干栏式宫殿建筑,封闭式的宫殿组群,极富闽越文化色彩。在西汉初年的近一个世纪内,使福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陶器、铁器、罐、盆、钵、壶蛊、铁矛、铁剑、铜镞、弩机等,现建有大量博物馆来展示这些文物。保存最完整的代表明代皇权的木构楼坊,面阔7.9米,进深5米,高8米。
访古之六:五夫朱子文化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距离度假区51公里。游览时间为1天。汽车站每天有定期班车前往。
五夫镇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美称,古代名人辈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为繁荣,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遴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出自五夫;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可谓“群英荟萃”。五夫镇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省产白莲、板栗、杨梅、香菇、田螺等。
主要景观有二处:一是朱子故居一一紫阳楼;二是兴贤古街,包括兴贤书 院、朱子卷、朱子社仓等景点。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兴贤书院曾是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现今在书院内可欣常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
朱子巷,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家里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原武夷山籍的挚友教养。于是,朱嘉随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从此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路经。这条巷子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了近50年。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紫阳楼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山之意。
访古之七:下梅古民居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面,距离度假区约10公里。游览时间半天。
下梅村保存了以邹氏祠堂为代表的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典型清代民居特色建筑群。900多米的人工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有凉亭美人靠,造就了一个江南水乡的风貌。
一、游园・惊梦
因为前日飞机延误,加之一个人旅行难免散漫了些,所以走进苏州“拙政园”时已然午后三点了。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绘“大观园”之精美灵巧让我向往,如今置身书中一样的亭台楼阁、池馆水榭,忽然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错觉。
刚刚入园,便被一抹浓郁的花香吸引,我问旁边的陌生人,这是什么香?他操着一口南方音不以为然的说,桂花呀!并指指头顶儿。我望了望,树叶间密密的嵌着或深或浅的黄色小花,一簇簇,很可爱。也才知道桂花开两季,一季是八月,一季就是现在,十月底。
伴着桂花香行走于凹凸不平的石砖路上,两边绽放郁郁葱葱的植被,忽然看见前面有座亭子,唤“嘉实亭”,亭子依水而立,像一位羞涩的少女,掩映在绿树之间。
江南的亭子很有美学之感,四个飞檐直逼天空,像把利剑,料峭着。我坐在亭子里,看着树叶冷不丁儿落到水中激起一圈圈涟漪,午后三点的阳光也簌簌地碎在水中,灿灿一片。
此时,我仿佛能看见流光缓缓从身边划过,划过我微红的脸颊,划过“嘉实亭”,划过徽派建筑独有的黑瓦白墙以及曲线蜿蜒的屋脊,我想,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前,或许也有一个人,在这一段时光里,坐在我的位置上,双手抚摸木头栏杆,从镂空花纹的窗棂后面眺望远方,他是旅人,是宅中无趣的闺秀,是哪家提亲的公子… …
在假山之下我看见一对儿年轻恋人,他们坐在石板上,相互依偎着。假山上有一座木屋,漆深色,据说是古代小姐做女红的地方,木屋视野很好,可以看见大片园子景色,那对儿恋人就在我眼里,女子靠在男人肩上,男子环住她的腰,水中,有红白两色大鲤鱼,风一吹,桂花树“哗哗哗”发出声音,鲤鱼便群聚群散开来,偶尔,还有不知名的鸟儿在鸣叫,清脆悦耳。
这不就是《牡丹亭》唱词里的景致么!我看住这对儿恋人不放。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一个杜丽娘,一个柳梦梅,在湖山石边,在牡丹亭前互述衷肠。
“拙政园”里亦有许多典故,什么鲤鱼跃龙门(一边是像鱼的假山,一边雕琢像龙的假山),什么“黛玉葬花”取景地等等,我对这些典故并不关心,因为太多都是后人杜撰的。
一个人在园中游荡才能被它的美折服,所以我没有请导游,喜欢屋内檀木底雕刻花纹的屏风,就多看一眼,喜欢“小沧浪”的湖光山色,就多驻留一阵,一切随心,随性。
二、一路忧伤
寻找“评弹博物馆”着实费了些周折,顺着观前街“太监弄”一直往前走,越过马路,钻进弄堂里,弄堂很窄,不到双臂张开的距离,上面横七竖八吊着洗过的衣服,后来才知道,这算是苏州的老住宅区,基本保留了古时的格局,虽然弄堂墙壁翻修过,涂了新油漆,但顺着狭窄市井的小路,依然可以感触到古时苏州人的生活状态。
弄堂尽头有一条河,河水青绿,不新鲜了,我听见“咿咿哝哝”评弹的声音。我对评弹了解不深,只知道,无论哪一出,它的乐曲都是忧伤的,像这古老的河流,像两岸古老的弄堂,用千年的忧怨默默地诉说着许多故事!
河边有一座叫“书虫”的书店,古香古色,书店外摆着几把藤椅,老人坐在藤椅上,任黄昏的光洒下来,洒到布满皱纹的脸上。他们喝茶,下棋,闭目,苍老的手指和着乐曲的声音,一下一下打拍子。我在河边,听着评弹曲调,看着他们,忽然有一种惆怅感,河水就这样慢慢地流淌着,多少年前也是这样流淌着,但河边的人却慢慢的老去,又慢慢的成长。
河的那边,有一个男孩子正蹲在树荫下为一只小棕狗搔痒,他专心致志地做着仿佛全世界最重要的事情,这样的对比,更让我感叹唏嘘。
我实在不晓得“评弹博物馆”该往哪里走了,便问起听曲儿的老人,他说话我听不懂,该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但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没到几步,转个弯,就看见了。
有时候旅行的乐趣也在于此――寻找。这是随团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评弹博物馆”像旧时的衙门,两座石狮子蹲在门口,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它不要门票,其实里面也没有什么,一些评弹名角儿的图片而已,但我赶上了周末听曲儿的时间,只须付4元钱。
坐在木椅上,看舞台上的两个人,老者手持三弦,年轻女子抱着琵琶,舞台由古木雕镌而成,背景用竹帘挂起大大的“福”字。他们唱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曾听过这个故事,本来就是一出悲戏,加上抑扬顿挫,轻清柔缓的说唱,更添三分忧愁了。
出门时,仿佛还没从它的婉转中抽脱出来,又见绿色的河水,石桥,书店前老人离开了几位,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竟坐在了藤椅上,远处还残有一丝玫瑰红色,两岸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我忽然知道,这才是“江南”!江南的风韵,在这柔光里,在评弹的忧伤中,在喧闹间更加迷人了。
三、故事里的山
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为了不留下遗憾,到苏州的第三天,我去了虎丘。
虎丘离市区很远了,坐在公车上,看着苏州低矮仿古的建筑从眼前闪过,忽然想起张爱玲《重访边城》中写下的一句话,去一座城市,除了步行,其余皆属走马观花,这几天,我一步一步走过苏州的街市跟弄堂,开始爱上了这座千年的城。
下了车便看见远山顶上耸着一座斜塔,近处立着“吴中第一山”的红色牌坊,我顺山往上走,那天人很多,恰好赶上了“庙会”,这是我不太喜欢的。
虎丘这座山并不高亦不险,如果走马观花,不足20分钟就可以游尽了,但这从下到上的距离,有太多太多故事,似乎每一处景致都有一个故事,憨憨泉、千人石、睡枕……但我独爱一处依山势起伏而筑成的墓地――真娘墓。
有故事的女人总是能吸引我的驻足。
我从假山石攀爬上去,墓在石亭子里,听说真娘是从北方逃难到这里,沦为青楼卖艺,被豪绅看上却坚决不从,自刎而死。我靠在墓碑旁边的石墙上,想这个女人当年怎样独领、倾国倾城,又怎样坚决于男人面前,她一定是不爱那个男人,她的心里一定有钟情的他,只是世事难测,身不由己。青楼女子,都爱的那么苍凉,那么战战兢兢。
周围的人渐渐多了,穿五颜六色衣服的演员也往山上赶,他们要在千人石那里表演传统玩意儿,高跷、花船,人偶……我还在真娘墓这里,不知道她是否习惯了每日游客的瞻仰和喧闹,墓的后面长满绿草高树,阳光从叶子间隙坠下来,斑驳一片。
就在不远的杭州,西湖边儿上,也有一位女子,与真娘相似,唤叫苏小小。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她们有同样的凄凉吧!
庙会中,苏州昆剧团的演员唱起《牡丹亭・皂罗袍》一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四、姑苏城外
姑苏城外有座“寒山寺”。
无论去哪里旅行,我都是不愿拜庙的人,但我却想看看姑苏城外的这座寒山寺,深陷在“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宁静中。
坐在车上,心完全陷入张继的《枫桥夜泊》里,我相信我将看到的寒山寺与张继不会相同,我没有他当时的心境,亦不是他那个年岁,不过,我还是去了,车子越行越荒凉,姑苏城外,当初又该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