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组合作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要掌握分组技巧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心理素质、性别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按照以下原则,建立较为固定的合作小组。
1、遵循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6名同学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不同但互补,便于互相学习、帮助,发挥小组的作用。同时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就使得各小组间又是同质的,便于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这是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原则。
2、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际关系。
3、遵循就近原则,尽量拉近组员之间的空间距离,以便合作学习。
二、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迁移。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学生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产生刺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
3、发散型问题。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1、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2.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六、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也就是说,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生应该先独立思考,使得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品质得到发展;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将各组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交流。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3、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34-01
一、划分合理的小组
给学生分组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学生凭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这是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法,这种分组后的小组成员可能兴趣、爱好、性格等彼此相投,因而合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另一种是在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同异,优势互补”的原则下,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的不同特点,把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学生的不同特点包括性别、个性、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等。把特点不同的学生编在一组,可以促使不同学生的共同发展。我在进行任务性教学时通常在分配新的任务时要求不同特点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这些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组里得到了不同发展,倡导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分组后要进行合理分工。设定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人。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时在教师知道下组织组内成员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 职责时将小组学习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中疑难问题、遇到的困难及解决过程、所得的结论等。汇报员的职责时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汇报。另外所分小组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或教学内容能够进行组之间的变化,同时组内成员也要进行角色互换或轮换,给每个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
二、把握合作的时机
任何教学方法或学习形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只有在其适用的情境范围内,它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恰当,对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根据我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下列几种情境下安排小组合作交流常常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1、在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或仅靠个人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不全面时。如果分组活动,将每组探究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既可节省时间,又提高教学效果。如探究《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时,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六种调节情绪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我指导学生分组活动集思广益,学生小组合作的结果是不仅知道了书上的六种,还另外找出了其它的很多办法。
2、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如果直接给出答案,只是授人以“鱼”,学生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可能又会出现模糊状态。要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就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在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时。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不同,使得他们对于同一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这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如我在教学《拒绝不良诱惑》一课“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当时有的学生说利大于弊,也有的说弊大于利。面对两种结果,不宜立即给出对或错的结论,我把学生分为红、蓝两大组进行辩论。通过两组成员联系现实生活各抒己见,唇枪舌剑的争论,最后形成共识:上网有利也弊,网络是一把“双刃箭”。
三、适时检查小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教师的指导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指导必须讲究时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手包办。有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就马上说“小组讨论一下,开始!”对于具体讨论什么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的讨论往往不了了之;有的教师在学生讨论后从来不总结学生的发言,只是说一句“好,讨论到此为止。”然后继续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
这样的小组讨合作似乎成了摆设;更多的老师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会检查学生的讨论结果,但却总是以学生个人的名义来检查,比如“经过刚才的小组讨论,哪个同学来说一下你的结论。”,这样的提问,使得教师的检查和对学生发言的表扬最终仍然落到了个人的头上,这会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保留意见,等到教师点他起来回答的时候才说。小组合作的本意是为了使得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正确的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检查任务,如“经过刚才的小组讨论,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结论”。
四、及时评价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搭配;座位调整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点认识及做法。
此前按照学校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四人一小组,组内以学习好、中、差搭配组员。我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以学习成绩为依据,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类,然后按照“S”型的方式,分配到组,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习上各自为政,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帮扶关系,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学困生的学习没有得到提高。(2)小组内部凝聚力不足,集体荣誉意识不强。(3)组内虽有分工,但结构松散,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力不足。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找班干部及小组长和部分学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将他们反映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方面原因:(1)在组里,学习上虽然是好、中、差搭配,但有“我不想帮”和“不愿帮”的想法,因为相互之间缺少一种默契。(2)由于学习能力上有差距,对讨论的问题认识深度不一致,学习好的提升受限,学困生理解有难度,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分歧较大,或参与度较差,往往是学习好的说了算。(3)缺少共同的兴趣爱好,没有那种“志同道合”的感觉。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和学生的强烈呼声,和学生代表商定了新的分组原则:自愿、自由、公平。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作好充分宣传准备工作,告知规则和程序
二、选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对于组长人选,在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前提下,自愿担当,超过预定人数进行投票,按票数多少保留人选,人数不够的情况下,由投票方式选出不足的人员,并征得本人同意,确定组长最终人选。
三、选组员
由组长挑选组员,按照“S”型的顺序选组员。组员同意才能归为一组,不同意可以再选,双方必须都是自愿的。须明确的一点是:每增加一名组员,前组员都有对新加入的组员的表决权,即新加入的组员需得到前组员的共同认可才行。
四、选座位
将教室按照小组的多少分成若干区域,定好顺序,再由组长代表小组抽签决定自己的组号及所坐的区域,小组内部成员的位置由小组内部安排。
五、座位调整
以周为一个周期,整体调整,调整方式是整体向右再向前,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小组可以坐到教室的任意一个区域。
以上的分组方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自愿、自由、公平的原则。责任是自己主动承担的,人是自己相互选的,地方是自己抽的。当然,这种分组方式也有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在管理上完全可以将它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因为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
纵观新课程改革的教材,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如同渺无边际的大海,在这众多的知识中并不是全部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内容如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浪费时间,效果不好,如在一年级数学教材第一册中的“比高矮”“比长短”中出现的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就能轻而易举地比较出来,这样就没必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内容很关键,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合作研究。
2.注重环节的适时性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有很多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课中什么时间实施很重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一定要合理,恰到好处,才能一促而成。如一年级第一册语文教材中二类字都蕴涵在与之对应的儿歌、古诗或课文中,只有在学生通读文章,发准字音后,对这些字有了自己独特见解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效果才会更明显。正所谓“人无全才,人人有才”。通过学生互动、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使每个学生求得新发现、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如若不然,不仅会使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得不到提高,还会使部分中差生产生依 title="如何让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让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地盘我们做主 初中班主任班务管理问题研究 中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浅议新时期下的班主任工作 教师发展 开展有效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高中生物情感型教师的自我培养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敌睦恚刹话越畹幕迪肮摺
3.注重组织的实效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完成的学习内容一定要具有实效性,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一种形式,走过场。例如个别课堂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但实际上还是自己顾自己,根本没有合作的迹象。只是桌椅的分组而不是学生的合作。另外,有的内容适合分组合作,教师也安排了这一环节,但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不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布置完分组合作,有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学习,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则喊“停”。前后不超过1分钟,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组织严密,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会和会学。
4.注重要求的明确性
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否明确可以通过学习效果反馈出来。所以看效果就能知道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否明确。低年级学生的自主性认识能力还较差,教师更要清楚地交代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例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四中“我会拼图”这部分内容,因为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所以在交际前要有个准备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结合与此及学生年龄特点,在组织学生合作完成这一内容时,可提出以下要求:①小组合作剪一剪、画一画、贴一贴。②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③评出组间最好的拼图。这样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合作学习,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注重分组的策略性
分组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学生自主交流的学习情境,通过口头语言和动态语言来求得沟通和共识,学生存在差异,差异导致交流,交流促进提高。因此,分组要有策略性,要采用平衡分组法。将具有不同优势、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分到一组。考虑性别差异、个性差异、认识水平差异、家庭环境差异、性格气质差异等。同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并定期对分组进行调整。
6.注重问题的重要性
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法,换言之,问题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含金量的问题,要不偏不倚,正中要害,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众多问题当中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将逐渐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久而久之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逐渐提高含金量,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
7.引导的规范性
无论在数学课还是语文课,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例如在数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认知过程,从而获得新知。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认识》这一课中,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按学习内容分组,然后为小组提供相应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内沟通交流、讨论探索,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到各组观察其学习情况,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其次,创造氛围让各小组成员积极主动交流自学情况,力争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激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中接触困惑,明确认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分享自己与他人的思想与成果,实现知识共享,体验共享和成功共享。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下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还不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讲授。
分组一定要合理,学习优秀生、学困生要均匀。我们倡导合作学习人数一般要4-6人左右,人员太少达不到讨论交流的目的,人数太多,每个人不能均衡发展。学习成绩有优秀生、一般生和学困生。这样我们才能先进带后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切不能把爱表达的同学放在一起,导致不能均匀的发展。
小组分工明确,教师及时指导。合作学习就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分组一定要把组织能力强,有一定号召力的同学选出来当组长。组长分配组员的任务,并且确定发言的顺序。每一个小组设立一个书记员,负责记录学生的学习的记录过程。教师应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多加练习,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中,使其小组得到良好的成长。
要明确小组各成员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交代学习的任务、怎样评价等,小组长安排每一个成员的任务,小组的任务应该经常更换,小组刚开始交流时一定要按重点进行交流,一定要确保时间,让同学们有充分交流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每一个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后,就进入了合作探究的阶段,探究期间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在各个小组进行巡视,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给与引导和指导,在各个小组中应多巡视稍微弱一点的小组,才能是各组得到发展。
重视全班交流和集体性评价。让每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回报小组内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的汇报情况,尽量让其它组的同学来帮助,对于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多鼓励学生,多指导学生。在评价中,我们一般采用自评和小组评价相结合,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注重个人交流,注重小组中各个小组中的交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努力帮助他人以及锻炼学生对于评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小组合作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多加指导,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只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就一定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良性发展。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不完全适用于每门学科。
1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具有共同学习任务,明确任务分工的情况下进行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分工合作,是小组成员间互动交流的过程,个人的任务是小组整体任务的一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涉及的基础理论
小组合作学习涉及的基础理论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是人脑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构建联系的过程,所有的新知识都不可能从空白学起,必定是建立在以前旧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结构的构建。[2]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构建出符合自己思维逻辑的知识体系。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3]从认知发展的角度讲,注重的是儿童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等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方面的综合发展。
3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
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好处,它能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提高,但这并不是说小组合作学习就适用于所有的学习课程。在这里我把学习内容划分成2个种类,第一种是必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二种是采用和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的。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进行了讨论。
3.1从数的认识中谈分组原则:数的认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数学的第一步,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分组,在分组的时候我采用了一个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之所以采用这个原则,是为了保证每一组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学习任务,毕竟老师不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但是为什么又要求组内异质呢?这是为了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孩子都有事情可做,通俗的讲,就是让聪明的孩子进行任务的分配,让平常一点的孩子进行具体任务的完成。这里可能有的学着会认为学生应该一视同仁,觉得我这个老师的教学理念有问题。在这里说明一下,“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正是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是有差别的这个事实,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对所有学生都进行一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比如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有的学生一节课就可以学会所有的知识,老师给了100分的课堂评价,而有的学生只能学会1-5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有的学生能掌握加法,但是不是很熟练减法,这些学生老师在给课堂评价分数的时候应该是40分?50分?不及格?都错了,同样应该是100分,有人说这样的课堂评价分数还有意义吗?所有的学生都是100分。这里提出我的另一个观点,课堂评价分只有0分和100分,虽然说的有点极端,但这正是我的想法,下面说下理由,首先,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会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他做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那他掌握1-5这5个数字并且学会5以内的加减法就会很轻松,如果学生能力较差,那他能认识1-5这5个数字的时候,跟那个既能认知1-5这5个数字又能学会5以内加减法的学生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是一样的,他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已经是他最大努力的结果了,我凭什么不给他100分。要知道所有的学生都用了相同的时间和相同的精力进行了相同内容的学习,能掌握多少是他们自我认知能力的结果。这里可能就有人问,虽然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同样的学习内容,但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玩耍导致他没有学到自己应该学会的内容呢?这就是我把课堂评价分数设置为0分和100分的原因,这部分学生我会给他们0分,我的100分是对认真努力学习学生的一种表扬,而0分则是对上课贪玩不好好学习学生的告诫。
3.2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并在课堂上举办了一次竞速比赛。游戏背景和游戏道具:学生有很多学习文具和娱乐道具,比如笔筒,文具盒,足球,手帕纸盒。墨水盒,水杯,甚至还有健力宝,肥皂等很多小物品,我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胡乱放在一堆,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游戏的道具。游戏规则:游戏中,小组的5个成员要把这对乱七八糟的小物品放置到教室前面名字的大箱子里,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最后哪个小组速度快,哪个小组获胜,获胜的小组成员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作为裁判,在讲台上进行计时,现在同学们有3分钟的时间进行作战计划的交流,现在3分钟倒计时开始”。我按下秒表之后走下讲台巡视,听学生们讨论的作战方案,我发现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这时候会主动积极的出谋划策,平时人缘好的学生会进行任务的分配,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会受到其它同学的鼓励,让他选择一种类型的物品搬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对于教师而言,最终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图形,了解图形,让学生在回家后能自信的指着足球对爸爸妈妈说,“这是球形,我还知道咱家的茶几是长方体,我睡的床也是长方体。”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入日常生活元素,以玩游戏,讲故事,画图画等各种方式把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结束语:小学数学是学生认识学生的基础。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理论出发,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重的要点进行了讨论。
作者:黄春英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
参考文献:
[1]王作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41-42.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 有效性 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略谈几点探索与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合理分组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进步;三是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2、规范操作
(1)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2)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
(3)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学生在回答时不应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而应该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4)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合作学习的时间,6个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只有对合作学习规范操作了,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真正体现新课改的作用。
3、明确任务,合理分工
共同的任务与合理分工是促进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小组的共同任务和独自承担的任务,明确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关系到小组完成整体任务的好坏,这是个责任问题。在明确任务之后进行合理分工,教师可以事先和同学们共同商讨明确分工,明确小组负责人(组织者),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关键是互相信任,支持和配合。
4、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含方法方面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但解决学困生问题不能忽视优生的继续发展,在这一点上很多学校没有引起注意。我们应该创造一个优生继续发展的空间,让优生自主探索、自我尝试。教师应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组内互组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与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实现优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提高的目的。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倡学生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是从哪儿来?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学生课前预习或者课堂自主学习为前提的,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堂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及疑惑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课堂交流与解决。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策略;困境
引 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兴起与美国,并在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有显著的实际效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教育理论和策略的主流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育改革。
一、合作学习困境分析
我国自从 20世纪90年代初起,在课堂上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出对合作学习的探讨。从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到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都推动了我国合作学习的发展。然而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必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成立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合作学习成了“微缩课堂”,好学生能者多劳“包办一切”;教师对小组活动的监控失去力量等等。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准备不充分影响合作学习效果。一是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重视不够,二是因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资料收集不足造成合作学习前准备不充分。
2.学生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原有的听课方式上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中起着支配作用,另一部分学生则被动学习,甚至成为了旁观者。
3.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的不同。英语水平高的尽可能地表达以体现自己的优越性;水平差的只能望洋兴叹;有的甚至根本不敢发言。因此,教师要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协调学生之间英语水平的不协调性,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二)教师的原因教师的因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而不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了解不够全面,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对课堂组织和管理要有能力充分的掌控。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频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两种认识。一方面,教师们通常忙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成绩,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内在教学潜力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把万能剑,于是频繁的开展,结果疲于频繁的设计组织和评价。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要适当适度的开展,不应该使它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应该使它成为学习中的节日,让学生渴望,让教师因它而激动。
3.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班额。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更适合40人左右的班额的班级,班额过大,会使得教师在组织过程负担过重、难于管理和控制活动过程,而教师的评价更难以涉及尽可能多的学生。
(三)关于评价
1.关于评价的作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有很多种方式。但是任何一种评价方式只能作为教师把握教学情况促进学生学习和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长生跟浓厚的兴趣。一定不能使得评价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损伤学生学习热情。因此,如何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2.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四个: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强化物感兴趣,有的学生却很难对这些强化物感兴趣。有时小组弱势成员之间的竞赛更能使他们提高兴趣,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而有的学生则希望通过合作获得更多的物质奖励;对于没有参与兴趣的个别学生,则需要教师和其他学生鼓励敦促,使其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和对策
(一)精心分组,细心组织
一是分好组,教师可以按前后座位或者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以2~6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争取做到在学习能力上互补又能互相提升。同时合理安排角色轮: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依次轮换,争取做到人人都有具体任务。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力争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如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合作意识。二是明确活动要求。活动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三是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再探究。
(二)自主学习打基础,合作学习
提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小组确定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每一个学生必须在课下认真学习,从而做到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并能够带着问题思考。一方面,教师要激励、引导、组织学生充分预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用来解决后进生预习不充分、优等生思考不深刻,知识不够巩固的问题。
(三)选好内容,讲究梯度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选择恰当。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又要考虑到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有效性。同时学习内容有梯度,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又能使教学内容在学生那里得到扩展和升华。通常内容可以选择教材中比较开放性的内容,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扩展的方向和主流思想。
参考文献: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合作小组的科学划分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划分合作小组的时候,经常就近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没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较为科学的小组划分。这样的小组划分对于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实施是非常不利的。要实现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的合作小组划分,教师在划分同一小组时,要尽量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分层次的小组划分。在划分不同的小组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不同小组间学生之间的差距,这样的划分,也可以让小组间的合作更加的顺畅,不会因为组间同学的差异而影响不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效率。在确定合作学习小组长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扬民主,要让同学们民主推选威信比较高的同学作为小组长,这样选出来的小组长更有号召力,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实施。与此同时,在小组划分时,要尽可能地突出不同小组的特点,发挥不同合作小组自身的优势,以此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更好提升。
二、要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应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也应是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更是高中化学教学的组织者。在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中教师的有效组织是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在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觉得自己的水平是远远高于学生的,只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开展的旁观者,更谈不上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了。这对于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教师要将自己看成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一员,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地参与到对于问题的研究当中,并且在与同学们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应更好地组织同学们做好相关的合作研究工作。教师在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时,要注意仔细地倾听每一个同学的发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合作的具体情况,当同学们在交流中偏离了研究的主题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组织,及时地加以纠正,当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遇到了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同学们排忧解难,通过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可以更好地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
三、以问题的巧妙设计促进小组合作的高效开展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中,教师往往缺乏问题意识,不重视合作的问题设计,让同学们开展合作学习时所提出的合作问题往往缺乏挑战性,大多都是一些比较平庸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同学们是缺乏吸引力的,难以激发同学们参加合作交流的热情,这种缺乏创意的合作问题只能够让同学们在合作中变得更加被动,让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合作问题的设计,在提出合作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具体的合作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巧妙地设计一些合作问题,在设计合作问题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合作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让问题能够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充满悬念的合作问题中同学们逐步地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彼此的合作,在问题的巧妙设计中培养了同学们参与合作的兴趣,这对于同学们开展高效的合作研究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要以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
在以往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缺乏应有的重视,在合作学习实施后,很少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即使进行相应的评价,其评价的内容与评价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这样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后,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地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学生合作学习开展的实际情况对于评价的内容进行调整,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其评价的方式不仅要有组内成员间的评价,还要有组间的互评,不仅要有老师的相关评价,还要有学生针对自身表现的自我评价等等,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及时地发现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不足,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
对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问题展开研究,对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本文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作者:张颖 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化学组
关键词:做好学具准备 直观示范 明确合作要求 及时指导 提高交流技能
对于刚刚步入校园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都十分有限,对他们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那么,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结合我一年来的运用实践,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缺乏定性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来的结论,就尽量让学生自已去探索。比如,一年级上册中的"比一比""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数的分解和组成",下册中的"图形的拼组""统计"等等都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应积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动手实践来理解掌握新知。我在教学"5的分解"时,就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先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每小组发一套小棒,一张记录表。我先提出合作任务:"把5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然后,要求学生4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分小棒,一人记录,一人监督记录是否出错,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操作结果,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5的4种分法:4和1,3和2,2和3,1和4。实践证明,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抓住特点,适时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算法多样的题目,进行算法优化,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十几减9"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小组学习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了16-9的多种算法:
生1:9个再加几个是16个呢,我就把9记在心里,再往下数到16,看数了几个,那16-9就等于几。
生2:因为9+7=16,所以16-9=7。(取名为"想加算减法")
生3:因为16-10=6,减多了1个就还1个,6+1=7,所以16-9=7。(取名为"破十法")
生4:把16-9看作10-9=1,再加上少掉的6就是7了。(取名为"联想法")
生5:16-9中16的个位比9少3,得数是7,那我想是不是可以用"少3得7"的方法来计算。(取名为"差得法")
此时,我巧妙地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各小组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同一组题目,看哪一组计算得又快又准。让学生对这5种算法进行优化,最后,得出第5种方法既简单又快速。
低年级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乱哄哄的一片,争抢学具、争吵发言;有时却相反,气氛冷淡、被动应付。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设计好活动的每一步,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如何让活动过程活而不乱、井然有序呢?
(一)做好学具准备,充分自主探索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要准备充足的学具和时间,让学生有条件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在教一年级上册"分类"第二课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组学具,提出分类要求后,立刻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分类的方法。课前,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课上,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试分铅笔,在每个学生自主探索出简单分法以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得出了10余种不同的分法(除前面介绍的四种分法外),还出现了二次分类,如:先按颜色分三组,在同种颜色下又按图案或是否使用过,是否有橡皮再分类。
(二)直观示范,明确合作要求
一年级学生缺少合作交流的经验和技能,对有一定难度的游戏性、练习性的小组活动,应先做出示范,给学生的小组活动提供一个活动模式,让学生明确如何合作。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33页"立体图形的认识",在初步获得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后,设计了一个"摸一摸"的游戏。根据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技能,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我先培养了一个模拟小组(5人),活动前由他们给大家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由组长用布条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并分别给他们指定一个评委,组长自己当主持人。主持人从桌上拿起一个圆柱向大家展示,并说:"请摸圆柱。"参赛的一名学生摸对,允许继续摸,直到把所有图形都摸完;另一名学生摸错,则取下布条,并和他的评委交换角色。通过示范,学生不但明确了如何合作,更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
(三)及时指导,提高交流技能
一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于人交往的技能弱,在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交际"问题:如,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了其他同学,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甚至各说各的,发言混乱。此时,应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小组内部发言都尽量小声,发言要一个一个地说,别人说的时候要认真听。表达不同观点时可以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我帮你补充一下......"
关键词:化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一个彼此尊重、关心、协调、互助、分享的支持性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更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培养自律性,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高客观分析能力;善于创造性思考,不为旧习惯和周围的环境所约束;具有协同和协调的精神,重视相互团结和帮助。运用好“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对“合作学习”的运用中出现很多的弊端与不足,从而造成的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化学教学合作学习探究,仅供参考。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1.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新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会灵活利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对化学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也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控制权,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第一,合理划分合作小组,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为了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构建要科学合理,针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估,使小组成员在各方面的差异趋于合理,体现小组的异质性。小组成员一般都为4~6人,组内成员有着不同的分工,还可以不定期交换角色,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兴趣是一种最强的合作动机。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有效的合作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乐于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积极的体验,从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第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育部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这并不是说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应该安排合作学习。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例如,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或者一些学生能够独立理解的教学内容,我们就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了。而那些具有探究性的教学内容,才具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和价值。让小组成员各自发挥优势互补,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对那些内容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那些内容不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习惯。1.良好的组织纪律。小组中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要想合作学习有效,需要一定的纪律约束,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展开,避免没有价值的争论。当然所谓的纪律约束,并不是限制学生的自由,把学生管死,不让学生自主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纪律约束下,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而不乱。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合作中,不代表自己不用思考问题,不动脑筋。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每一个学生有准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的,否则合作学习就不会成功。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形成依赖的心理,不习惯主动思考,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3.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敢说,才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用通顺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使他人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表达很有必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表达的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4.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效的合作学习,既需要自主思考,畅所欲言,又需要学生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发现问题,达到优势互补,一起进步。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掌握合适的时机。否则,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方式,要用之有法,更要用之有度。
总之,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本质,切不可盲从,而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霜.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课改操作策略:小组建设与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分组;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19-01
合作学习自古以来都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对同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说明。我国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同样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有利于培养其竞争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
一、考虑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分组
一个班级的学生之中存在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的时候应该尽量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因此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要有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一来,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对基础水平较低的学习进行帮助,从而更好地发挥学习中的优势互补作用。在合作学习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成功只是成功的一部分,还有对所在小组的同学负责,大家协调一致,相互帮助,共同走向进步。对一个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分工可以进行经常的轮换,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不同的角色美丽,从而获得不同的成功感受。
二、激发合作兴趣,树立合作意识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热情地参加小组合作学习,为了提高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可以在学习中引入游戏、竞赛等形式,激起学生的求胜欲望,这样的组间竞争会促进更好的组内合作。对此,教师要对课文的知识点结构体系进行巧妙的构思,使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学生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可以对合作学习的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并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和理论灌输,而是要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优势,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学会合作的方法,提高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合作阅读、对知识的讨论、对练习的交流最终使自己得到知识上的增长、能力上的提高和态度方面的转变。
三、发挥教师作用,明确角色定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做一个无所事事的旁观者,也不能做一个指手画脚的干预者,而要成为合作学习活动开始时的环境创设者、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中的指导者、合作学习活动结束之后的总结者。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在这个时候教师要进行适时点拨。但是这种点拨不是对学生自主思考的干预,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启迪和方法上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有以下几个情况:当学生缺乏讨论内容时,教师可以出示疑点,引导思考。比如,《鸟的天堂》一文的合作学习中当学生忽视对两次去岛上时的比较时,教师可以提示:“为什么说自己的眼睛骗了自己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对其指点迷津。比如,在《小虫和大船》一文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小虫和大船的关系的讨论得不到要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再读一遍,仔细品味,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加一把力,向前推进一步。在学生的思维固着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扩散思维。比如在《比金钱更重要》一文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尽量多的想出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只要自己能说出理由,自圆其说就是值得表扬发言。
四、精选合作内容,培养合作能力
虽然说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具备许多优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进行合作学习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一般情况下,当教材中的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时候,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思考可以有更多的思路,得出多元化的答案。当需要动手操作时,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可以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使成果更加优秀,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共享成功的机会。
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有一个努力的方向,自觉地寻找一个有利于自己,同时也有利于小组的学习结果。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还可以在课外进行。许多语文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是一个学生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因此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必定是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合作学习的指导经验,是合作学习越来越有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