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天才小说

天才小说

时间:2023-05-30 10:4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天才小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天才小说

第1篇

1、《邪瞳》,作者是北棠;

2、《大小姐驾到》,作者是万夜星城;

3、《蔷薇天下》,作者是慕澜;

4、《凤傲苍穹》,作者是梦溪夜雨;

5、《天纵妖娆》,作者是李尽欢;

6、《控天》,作者是日辰睡莲;

7、《天魔》,作者是无意宝宝;

8、《狂帝》,作者是随风清;

9、《傲风》,作者是风行烈;

10、《艾因之风语》,作者是晓月听风。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天才为什么常常活得这么狼狈?为什么总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

比如张爱玲。

她是举世公认的天才作家。

她7岁试写小说,9岁向编辑投稿,中学时文采受老师称赞,习作在同学中传阅,很有影响。19岁在《西风》杂志发表《天才梦》。牛刀小试之后,用熟练的英文写稿寄给英文刊物《二十世纪》,主编大为惊喜,认为“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出世”,连续刊用她的系列文章。

她自信地去撞上海文坛的门,《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大为欣赏,断言这位年轻小姐的作品可与英国名作家毛姆的作品媲美,很快拍板登出并特加按语推荐。

年轻的她初露头角,浮出海面,显示出写小说的才能。

她四处出击,短短几个月迅速“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出名的文学杂志。小说之后是散文,杂志之后是专集,万绿丛中一点红,红透了上海滩。

用优秀、聪慧、洒脱、新潮、才华横溢等词语来描绘张爱玲,似乎都不能表达到位,只有用“天才”二字才恰如其分。

天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天赋的才能,超出一般人的聪明智慧。

张爱玲就是词典里解释的“天才”。

这个天才23岁时,一见钟情,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叫胡兰成的汉奸。她将他视为偶像一样崇拜,做了他的妻子。可他除了妻子之外,外面还有许多女人。

她无法忍受,结婚三年,就扔掉了人生这件华美的长袍,一段幸福的时光匆匆打上了句号。

她在文字里痛苦地写道:“人生是华美的长袍,长满了虱子。”

张爱玲受到“汉奸”的影响,以难民身份只身到了美国。

她无处栖身,住进了纽约救济贫民的职业女子宿舍。她靠写作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时认识了比她大29岁的又老又穷的老作家赖雅——她的第二个老公。他们居住在黑人的贫民窟里,互相依靠,互相鼓励,不停地写,成了“画字符的机器”。他俩饱一顿饥一顿,住处也没有保障。在台湾时,张爱玲得到赖雅再一次中风昏迷的消息,但她却凑不起一张回美国的机票钱。

人生经得起多少折腾?婚姻饱受煎熬,爱情不能善终,她终于被折腾为一位孤独的老太太。

她的文字是孤独的,小说里的爱情没有一个女主角的结局不是以悲剧收场。

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原本是多情、热情、阳光的,她说:“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可是,现实很残酷,她的生活中一直没有这样一个人。

她热烈地投入,等来的是孤独。她享受不到一般家庭的乐趣,没有丈夫,没有儿女,什么亲人也没有。

英国有句谚语说:“没有人是座孤岛。”而张爱玲却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听来让人心酸。

晚年的张爱玲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对人事极其淡薄。她选择了静寂封闭、离群索居的生活。有时她连信都懒得去拆,就是好朋友也几乎不见面,至多通通电话。

她在美国加州韦斯特伍德市公寓的“家”极为简单,简单得“家徒四壁”。

白色的墙壁空空的,没有悬挂任何饰品;地上摆着的纸袋是存放服装的“衣橱”,窗前堆着一堆纸盒,是“写字台”,张爱玲就坐在这堆纸盒面前的地毯上写作。门边靠墙放着一张窄窄的行军床,床前的地上放着电视机、落地灯、日光灯……她买了大量的灯泡,因为她怕黑暗怕冷清,她的电灯、电视一天到晚都开着。

1995年9月8日,她75岁那年,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去世了。她躺在行军床上,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头朝着门,脸向外,出奇地瘦。

第3篇

努力,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得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可见努力多么重要,

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导致我的自信心过度膨胀,不太努力。直到升入初中,我才在压力下省悟,不努力怎么行呢?

月考我考入了前百名,于是我又懈怠起来,休息的时候老看小说,小说中一句话点醒了我:努力的人可能成为天才,不努力的人肯定成不了天才。于是,我开始认真复习,迎接期中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用处不大,还是退步了。于是,在平时,我努力积累,认真听老师讲课,仔细地做好上课笔记。终于,期末考试到了,我紧张地走进考场,迎接考试。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进步了二十几个名次。这几次考试让我明白:即使你是天才,不努力,也将变成庸才。

鲁迅我们都知道,他的文章有不少进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他为什么如此出色?因为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能不比别人出色吗?付出难道没有回报吗?

在开学典礼上,一位初三的学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她的一位学长,初一、初二时不努力,到了初三,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他开始后悔,后悔为什么要虚度光阴。他开始努力,发奋读书,在毕业考试中,他考上了长沙的南雅中学。他在南雅中学里也毫不懈怠,终于,在高考中,他考上了南京大学。最后,这位学姐语重心长的是说:“努力吧!现在还不晚。”是啊,只要肯努力,什么事完不成呢?

努力,是人生的财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它是一把金钥匙,带领我们打开了成功的大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你努力了,就有回报。

六年级:文旭惠

第4篇

关键词:情感 内心世界 天才 解密 人生态度

麦家很重视对天才情节的描述,也很注重写天才的内心以及命运压抑情节等,这些都写出了麦家对人生态度的看法。《解密》书如其名,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数学天才身上的故事,从他的身世(容大算盘的孙儿)开始,书的第一部分讲了数学天才的传奇人生历程,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天分才给容金珍的解密事业埋下了伏笔。

一.在麦家眼里的天才情感世界

《解密》围绕着两条线索娓娓道来,一条是容金珍的情感经历。身世悲凉的容金珍,从一出生就像很多悲情小说主人公一样,无父无母,孤苦伶仃,但是详细说来他还是出身名门,所以无论是老黎黎的恻隐之心还是老家主人的慈悲,他还是活了下来,洋先生对于他童年的教导和关爱,使得他虽然活在老宅里,在众人的嘲讽下生活,可是还有这一片生活的小天地。

麦家的文字在今天依然有这么多人去喜爱,也正是反映了目前文学精神需求。我们知道麦家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同时也是畅销书作者,把这种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不得不说他的文字很好地把握住了大众的心理,不仅仅是对于谍战文化的一种猎奇心里还是对于读者精神世界的渴望。

二.麦家眼里的另外一个强大天才内心

对于容金珍而言,他的智慧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从推算洋先生生活的日子开始,就已经将这种天分崭露头角了,对于未知事情的睿智,书中有个比喻,假如把你关进黑屋子里,告诉你屋子里有什么,你慢慢摸索总会知道,可是如果一切都是未知的,要你摸索出来,那么就很了不起,而容金珍就是这类人,能够探索出未知的东西。

对于常人而言,遇到困难必然是趋利避害,正面迎敌是下下策,可是麦家给了我们另一条道路,就是勇敢坚持着,在这个浮躁的物质世界,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踏踏实实地去迎接挑战活的胜利,每个人都渴望走一条捷径,避开这些困难,这个朴实的道理在面对诱惑时早已经记不起了,可麦家通过起承转合这些篇章巧妙的结合,用平淡的文字力透纸背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三.麦家眼里的命运压抑冲破描述

所有人都觉得容金珍破译紫密是云淡风轻的,可是背后那份执著是谁也想不到的,坚持读着密码史,藐视规律,坚持自己的方法。但是他把对手看成是洞悉一切的天才,因此,始终用坚韧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难题,于是陷在其中不愿自拔,这是这位天才对于自我的挑战和自信,可是命运偏偏同他开了一个大的玩笑,因为,这个秘密就是这么简单,和他的笔记本没有放在密码箱里一样,是不是潜意识里面他已经有了答案,可是却始终没有跨过这一步,天才的幸运在于他超群的智商,可是他的悲剧也在于此。

《解密》中有这么一提,在破译紫密时,他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可以一边下棋一边去斟酌,因此看来悠闲,可是他成为处长以后,黑密本是不应该去解的,可是他却不得不接受这个任务,像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天才一样,他也走上了这条悲剧的道路,身不由己。在政治因素的压迫下他也在从事自己并不情愿的工作,这和我们很相像,每个原始的自我都在被社会同化,价值理念守着冲击,把最本真的自己压缩得已经快见不到了,精神世界的荒芜,更呼吁着去找到一种归属感,平衡我们的内心和外部的世界,这也许就是解密能够为大众接受的原因之一吧。

四.麦家眼里的另外一种人生态度

文章末尾是范丽丽的一段话,真实反映她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正是她体会到了密码给她带来的痛苦,因此内心更加渴望平静,渴望自由。

密码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人们绞尽脑汁地去想出来,又有一群人想方设法地去破解,然后密码就变得没有用处了,和人们总是去追求功名利禄,甚至可以不计一切手段,但是到了最后渴望的还是情感的归属、内心的祥和一样。人们总是受困于自己设计的“密码”无法自拔。被眼下的华丽所迷惑,看不清道路,钻进迷宫里出不来,但是其实最简单的不过就是自由。麦家用内心来写作,告诉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不做作,诚恳。因为他笔下的容金珍是没有内心的,他个人是空白的,尽管他拥有情感,可是为了忠于这个事业,他并没有找到爱的归属。

第5篇

在讲故事已成为一种商业策略、从好故事到热门IP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的年代,许荣哲解剖故事的一招一式,在他看来,故事是最原始的虚拟实境,像海绵体一样能包含任何你想要传递的信息。

人物PORTRAIT = P

许荣哲 =X

P:你的书和写作课在罗辑思维上发售时,推广语是,“市场、销售、公关、宣传等工作的本质都是:沟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产业。”这个说法会不会夸大了讲故事的重要性?

X:夸大本来就是故事或文学里的某一种本质。逻辑思维在讲这句话的时候,是一个广告的概念。它不是在陈述一个百分之百的事实,它在说个故事给你听。我们容易被故事吸引,被故事里面放大的那个处境吸引。以故事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是合理的。

P:你觉得一个好故事的标准是什么?

X:简单来讲就是跟你的沟通对象产生共鸣。一个可口可乐的广告,1971年拍的,不同种族的年轻人在山丘上唱歌,喝可口可乐。为什么这支广告是可口可乐有史以来最经典的一支?1971年,是越战后期最胶着的时候,美苏冷战的时候,东西德分裂的时候,朝鲜战争的时候,全世界的烽火连天。在那个年代,有天打开电视看到一群来自各地的年轻人,唱着一首《我们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歌,眼泪都掉下来了。处在那样的时代,和平有多么难以到来,可是我们还是去期待它。

假设你的故事是拿来沟通的,那么共鸣点就是最大。

P:不管非虚构还是虚构,大家在讨论写作时,总会提到:写作是可以被训练出来吗?

X:我是读理工科的嘛,后来去编剧班学小说,第一堂课就被震撼到了。老师说,10分钟之内教大家会说故事,他教了一个说故事的公式,七个步骤,人物要有目标,紧接着要给他阻碍,有阻碍之后他开始努力,然后得到一个结果,结果通常不太好,要有一个意外把他往回拉,意外之后就会转弯,转弯后得到一个新的结局。老师说他花了30年时间,总结出一个这样的公式。我一个不会说故事的人,但在那个瞬间,我有一种我会说故事的冲动了。

能不能被训练,百分之百可以,可能不能被训练成天才,不可以。天分跟技巧之间,在某个点上相遇,需要时间。你开始学的技巧是生硬的,但随着时间演进,每个技巧都会变成像从你身上流出来的。

P:你在写作课上是鼓励说谎的。你说过,好的说故事的人不断偷换概念,重点是会让人愉悦,还是痛苦。你怎么训练“说谎”这件事?

X:通常第一堂课自我介绍,大家叭啦叭啦,乱讲一通,很无聊。我就讲,下礼拜再自我介绍一次,要在你的真实人生里面加入一个虚构。在沙丁鱼群里放入它们的敌人,它们更活蹦乱跳,这叫鳗鱼效应。你的故事为什么无聊,因为里面没有鳗鱼啊。

那个同学本来讲了一个故事,哦,我是一个剧场的团长,剧场很难经营,很惨。他大概讲了不到30秒,你可以看出那个沮丧。加入一个虚构进去,他就把李安加进去了。他说他们在演出前吃了一个最后的晚餐,大家觉得团长要宣布要解散了。吃完饭,他发现那餐厅里有一个人,就是李安。他鼓起勇气拿张票给李安。演出过程中他一直在看李安有没有来,结束的时候,他走出剧场,李安站在门口。李安说我迟到了,不好意思进去,在门外看了,我给你两个意见,第一个意见就是你演得非常非常差,请你永远不要再演戏了。第二句话是,写这个剧本的人是个天才,无论如何一定要继续写下去。剧本就是他写的。讲完之后,李安走了。他把手机里要解散剧团的简讯删掉了,发了简讯给所有演员说,我们是天才,必须再继续努力。

这是他虚构出来的故事。可他讲完的时候,我们哭了。讲到一半他自己也哭了。你就知道故事的力量是什么,假的里面传递出他对自己的认同,这才是他要讲的故事。

P:为什么虚构的东西反而会更有力量?

X:一个是他在这个虚构里放入了一点点技巧,第二个就是,他在这个故事里面放入了他的处境跟感受。你用了某种技巧让我们进入你的情境里面,跟你进入那个超级沮丧的情境,你从里面逃出来的,我们也被励志了。

人很复杂,人接受的不是一种直接语汇的信息,而是一种体验式的。故事最接近体验。现在很红的虚拟实境或者密室逃脱,都是在越来越接近那个真实。可是在接近这个真实之前,人类已经用了几万年的东西就叫故事,故事就是一种身临其境。

P:故事是最原始的虚拟现实?

X:对,故事就是最原始的虚拟实境。我们在故事里面可以不断去塑造各式各样你所需要的张力。只要会说故事,再怎么平凡的东西都会被拉出一个高低差,反差,的东西出来。故事是一个海绵体,太容易包含任何你想要传递的讯息了。偷换概念,转换叙述,制造高低落差情绪起伏,你所希望的东西都可以在故事里做出来,这就是它可怕或者厉害的地方。

P:好的故事是由好的情境来搭建起来的。

X:对。你不能讲一个遥远的、我们无法置信的东西。情境非常有用,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我们无法真的面临危险,但我们喜欢贴着那个感受去跑。这一两年有一个很短的故事传出来,大陆有个人要离职了,写了一封字条给主管,上面写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只讲了两句话,就搭了一个这么辽阔的场景,打动人心。所以故事可大可小,一两句话故事的力量可能也不会差。

P:故事的世界是鼓励可能性的。你会如何带领写作新手碰触这种可能性?

X:一次课堂,来的都是一些妈妈。我就讲一句话,你们这个族群是最不利于写小说的。因为你们被现实绑得最紧,柴米油盐酱醋茶,把你们绑得太紧了。我跟她们开玩笑说,还好,我是个天才,只要一句话就破解你们的现实感,你只要在小说里面第一句话写着“我死了”,从“我死了”开始写起。死了之后会通往哪里?带着这个未知的想象,她可能走到一个从来没想过的答案去的。

小说不只允许你虚构,还强迫你一定要虚构,所以当然要从拒绝现实开始。

P:在《小说课》中你反复提到了“黑暗之心”,一个好小说要具备的“黑暗之心”是指复杂幽暗的人性吗?

X:我们都以为死亡最大,这种判断是错的。为什么那么多人自杀,因为他生命中发生了一件比死亡更巨大的事情。我举了6篇短篇小说来讲黑暗之心,就是人心中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告诉别人的。隐藏在心中的事情比死亡更巨大。所谓耻感是有不同程度的,有些人需要巨大的耻辱,有些人只是轻微的。讲个故事,一个人在约会时把酱油滴在鞋子上,他开始紧张、发狂,躲进厕所里用各种方法刷,可油渍越来越大,最后他自杀了。为什么故事可以成立?故事的重点不在于剧情多么剧烈,而在于人有多纤细。

第6篇

我记得我跟王安忆有过这么一次讨论。她说,作家百分之三十的天赋,百分之七十的是要靠后天的努力,我说我认为正好是相反,我说作家要靠百分之七十的天赋,百分之三十的努力。但是现在我觉得我的想法有改变,我现在认为作家百分之五十的是靠天赋,然后我还要加入百分之二十的职业训练。

职业化的训练不能给你天才,但是如果你有天才的话,它至少可以让你在使用你的天才的时候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使你的所有的天赋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我记得我在1988年的时候,刚刚出道不太久,写了三部长篇小说,就被美国大使馆的有一个叫新闻文化处的机构发现了。他们看到有我这么一个军中的作家,初出茅庐,势头还不错,于是他们请我到美国去访问,我在美国看到了他们怎么样训练职业作家。

美国有一些写作中心,会邀请很年轻的作家在一起探讨,一起批评,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自己的作品,他们个个都是写作家、小说家,也个个都是文学批评家。我看了以后我觉得非常羡慕,因为当时虽然中国有一些作家班啊什么的,但是他们没有给过一个作家职业上的训练和规范式的教育。

后来我回到中国以后,我就下决心争取去美国留学。我去美国留学的这个经过是很励志的,一年零七个月就考过了托福研究生线,当时美国的研究生线是550分,我从一个只认识ABC的水平,到后来的577分,这当中受的这种苦大家是应该可以想象的。

我考上的是是哥伦比亚大学在芝加哥一个私立艺术学校里的文学写作系。这个学校除了文学写作系,这个学校还有电影系,还有舞蹈系。我是文学写作系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外国学生,你可以想见,英文不是母语的话,是很难用英文来写小说的,所以我这么大的一个野心,就居然进了这么一个班。当时系里也非常看重我当时的成就,比如我写了三部长篇小说,所以他们就给了我一个全额奖学金。

我当时就感觉到他们的训练方式是非常科学的。上课时,我们的同学都是坐成一个圈,十二个同学,老师坐在中间,然后他就说,某某某,你出一个词儿。被点名的同学先出一个名词,然后老师叫第二个人说你接一个动词,接了一个动词以后他就说,用任何一个你想到的最最独特的一个动词来让这个名词动起来。这样一种训练就是首先是他告诉你什么能使文章变得非常有活力的、非常有动作的、非常往前走的,走得比较快的是动词而不是形容词。

比如说老师跟你说这里有个烟灰缸,我告诉你一个object,然后让所有同学就用这么一个东西,这么一个非常微小、微不足道的一个东西,当场构思出一个故事来。轮到你来构思的时候,如果你想不出来,老师会说You see it,With your minds' eye。就是用你脑子里的那双眼睛来看着这个东西,You know,Whathappenedtoit。

如果没有东西happen,老师就说Let it happen,就让你脑子里的那个画面再往前走。所以这种训练也形成了我写作会有一种画面的感觉,如果我写不下去我就对自己说:See it,You know。老师老是教我们看着它,直到看见它,看见它的形状,Do you smell anything?你闻到了吗,你嗅到了吗?调动的是你所有的感官,来把这个故事往下进行。

我觉得这种写小说的训练在美国是独一家的。为什么我现在写小说的画面感很强,我觉得这是跟我们学校的训练是很有很有关系的。写一个东西要有质感。这段文字你写出的一个场景,要有质感,最好还有触感,就是说有六种感觉都有,六种感官都有。这种职业训练对我后来的写作帮助很大,因为它还有第一人称写作、第二人称写作、书信式写作、嘲讽小说、各种各样的小说的体裁的训练。

老师说,我不能给你天才,但是如果你有天才的话,我至少可以让你在使用你的天才的时候要方便得多,容易得多,使你的所有的天赋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我在这个学校读了三年得到艺术硕士及写作学位(MFA)出来以后,明白很多事情,比如如果你想转换一个视角,应该用什么转换,比如说用对话转换是最容易的,从一个女主人公转变到男主人公,或者从她的心理的世界转换到他的心理世界,其实是非常有技巧在里面,这个技巧学会了并不影响你的天才的发挥,那么你有天才也有技巧,所以写起来就省力一些。所以我从这个学校出来以后,就大量将这种技能运用在在后来的写作里,写出了很多作品。

我觉得中国作家很多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架起来,社会也把他架起来了,很快他就在一个不落地的生活当中。

在美国,任何人,作家也好什么也好,我自己感觉跟我全班同学一样,他们后来出去有写广告词儿的,有写剧本的有写什么都有的,我也就是跟所有的这些同学一样,就变成了一个每天用写作来尽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

我当然还有其他的使命。比如我比较喜欢中国近代历史,对我们中国这一百年间发生的这些人的这些故事,或者说我在写个人命运的时候怎么样映照了中国的这一段近代史,我是有一种使命感的,我觉得我想写,我这辈子好像不写就会死,就激情到这种程度,有了这种自己的使命感。

还有一种就是说,我就是一个职业的作家。我是一个靠卖字为生的这么一个人。我喜欢这样一种职业的独立性,我喜欢它的自由,那种没有极限的自由。

比如说我写《陆犯焉识》,我花了很多的钱,要去青海去体验生活,要花钱去开这个座谈会,把劳教干部什么的请来,然后我要找人陪同我,我要找很多关系来了解这些故事,很多时候我是不计成本的。去了三次日本,我要请一个会说日文会说英文的一个翻译跟着我,翻译每一天都要150块美元,然后我们还需要住,需要生活。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陆犯焉识》这本书印十万本的话,成本正好和我的这个收入是差不多打平的,在这些情况下,我基本上是只有使命,而没有养家活口的一个概念了。

因为我的这个小说的故事也好,人物也好画面感也好,尤其是画面感,给很多影视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严歌苓每个作品呢都是可以拍电影的。像《扶桑》这样他们说基本上就是给电影拿来就能拍了,因为画面感实在太强了,对话都是很精彩的,马上拿来就可以拍。但是等拿到手,每个人都会发现有点上当,实际上因为它的画面是很意象的,就是非常抽象的、形而上的东西,在后来的影视改编当中其实不大帮得上忙。

我这时候感觉就是使命使然,感觉到这些故事我非写不可,我不写,这辈子我就白活了,就这种感觉。

像很多故事,比如说写《第九个寡妇》也是,我到农村去住啊什么的,整个开销也不少。当时我的这些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说你一下子花出去上万去花这个钱,将来这个钱能不能挣回来都是个问题,我这时候感觉就是使命使然,感觉到这些故事我非写不可,我不写,这辈子我就白活了,就这种感觉。

我今年一月份出叫《妈阁是座城》的书,是写赌徒的。中国的很多成功企业家都是赌徒,他们发财后会到澳门这种地方,把这个手赚来的几千万上亿,那个手就丢出去。有一些非常惊心动魄的赌博故事,很悲壮的,有那种发誓不赌了,把手指头一刀剁断的,剁断以后还不行又剁断一根的,我写过一本书叫《一个女人的史诗》,他们说你可以写一个《一个赌徒的史诗》。

为了写这本书,你就要了解这些赌徒,你自己得会赌啊,对吧,不会赌博的话,很多细节是没法写的,心里也是没底的。所以我就去澳门,我就去当赌徒。赌徒没当上,当的是赌客,第一次赢个一万多,后来就开始猛输,但是我真没输到输急眼,就是输得完全没有理智,输得脑子白热化,就坐在那儿不走啦,就跟那个赌桌死磕,一直要赌到赢的那种地步,因为我就没有感觉到那种人热血冲头的感觉,而且丢掉的钱我也不觉得好像那么痛,所以我就觉得可能我天性里我不会成为赌徒。不过就是这样的话也输掉好几万,还没算上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费用。

就这样把这本小说给写出来了,这本小说如果没有影视版权,售出的话我估计也是得赔本。但是我就是觉得职业作家就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说你要写什么要像什么,要为了这个目的去生活,要扎扎实实的学会一样东西,就像做农民他什么时候种红薯,什么时候起红薯,怎么起红薯,这些种种具体的知识。

农村生活当然不容易适应,我到了农村包括上厕所都非常困难,但是你得住在那儿,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非常可爱又非常恐怖的一个场面。在农村一个镇上好像就那么两三个厕所,我在那儿上厕所,有一队人就排在后面,我记得有个小姑娘就搓着她的作业纸,站在我面前,一脸“你快点儿”的意思。

但如果你对你的职业很敬业的话,一定会要做这些功课,不做这些功课怎么写?像写《小姨多鹤》,我已经听了这个故事二三十年了,但这个故事我一直不敢写,因为第一我没有这个钱到日本去住下来,然后有一次我记得我跟陈冲一块讲起这个故事,她说这个故事真好,为什么不写出来?我说我不敢写,我哪知道日本人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好在我们后来做《扶桑》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们的制片是个日本女人,她给了我们一些日本人那种宁可死也不不投降的这种生坯子,后来我说这个故事好,但是我还是写不了,有一个跟我们一块玩的男生,就跑到一个日本店里给我买了一件和服他说你穿上吧,穿上这件和服说不定你就会写出多鹤来,就写出这个日本女人来了,后来我穿来穿去也找不到这个感觉,最后我把这和服送给了一个日本朋友。

然后最后终于就在我觉得我有了一点钱了,我可以到日本去雇人,去住在乡下,然后去好好的体验生活,于是我就到日本长野的一个山村里。那个村子当年有一半人被弄到当时的满洲国去垦荒,这一半人有些回来了有些人没回来,那些没回来的人当中,就包括我写的这个叫多鹤的人物。

在那个村子里住下来以后,我看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仪式,看到了那些老年的日本女人。有个老人给我们端了茶和食品,然后跪在地上放好,退着走出去,始终是这样地对着我们,我觉得这个形态使我想到小姨多鹤大概也是这样的一个样子。所以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她的倔和她的温柔,她的这种内向和她的这种暴力,都是我在日本待了三次才找到的。

假如说一个人,他不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的话,他肯定会想,好了,编一编就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认认真真的职业,只能像我这样,用很笨的办法,也可能是很危险的办法,才能写出来。像《陆犯焉识》这样的小说写出来,我甚至以为是它出不了的,因为它很敏感,有个杂志就给我退稿了,说这个我们不敢出。

那么你图什么呀?我图的就是,我要做好所有的功课。假如说这本书不能够出版也好什么也好,但它是我一辈子一定要写的故事,我就把自己武装到牙齿,一定要把它写出来,用我做的最好功课把它写出来。

所以我觉得这可能就叫做一个职业作家,包括我前面的训练也好,后面做这种调查啊什么,这次我给路金波先生出版的《老师好美》,也是在六七年前,姜文跟我说网上有这么一个故事,特别好,我说我看看去。一看我也觉得这个故事非常的震撼,但是我哪知道当时的高中生是怎么回事儿,2007、2008年的时候,那种高中生的状态我完全不了解。

我当时就去了一下北京的161中学,知道他们高中生有心理咨询有什么,种种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一种经验,从那以后,我每年都到都到高中去,争取选一个高中去那么两三天,看他们上课跟孩子们聊天,跟高中生交朋友,在网上通信,了解他们的语言,进入他们的语言系统。

对我来说,他们讲话是很奇怪的,有一个小朋友让我进入他的人人网和校园网,用他的账号登陆,进去了我看他们相互之间的那种交流,虽然都是中国字,但我好像就是看不懂。需要很长时间来学习他们这种语言,当然我后来也不可能用他们这种语言来写,写也写不像,但是我在脑子里就有了这样一种背景声音,就是这些高中生的声音,他们的语言,我在写的时候这个声音是在那儿的。

第7篇

1、秦苒程隽是小说《夫人你马甲又掉了》中的人物。

2、《夫人你马甲又掉了》是潇湘书院作者“一路烦花“所著的一部现代言情小说,目前还在潇湘书院连载中。

3、小说简介:秦苒,从小在乡下长大,高三失踪一年,休学一年。

一年后,她被亲生母亲接到云城借读。母亲说:你后爸是名门之后,你大哥自小就是天才,你妹妹是一中尖子生,你不要丢他们的脸。京城有身份的人暗地里都收到程家太子爷的警告:隽爷老婆是普通人,不懂京城规矩……脾气还不好。直到一天,调查某个大佬时,他的手下望着不小心扒出来的据说什么都不懂的小嫂子的其中一个马甲……陷入迷之沉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1、一共24集到大结局。剧情介绍:拥有逆天颜值的女演员苏矜北和同自己一样拒绝娃娃亲的天才男医生周时韫之间的甜蜜波折、命中注定的爱情故事。荷尔蒙女神和低调贵公子的结合,一反往常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套路,女性也能拥有情感主动权。

2、《韫色过浓》电视剧是由蔡聪执导,张予曦、丁禹兮领衔主演,完颜洛绒、吴恙、林昕宜、张垚、师铭泽主演的蜜都市爱情剧。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天才医生周时韫和女演员苏矜北的爱情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张爱玲去世于1995年9月8日。

张爱玲,原名张煐,是中国现代作家,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张爱玲从小就显露出天才的一面,12岁时发表了短篇小说《不幸的她》。1942年,张爱玲开启了写作生涯。1943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1995年,张爱玲去世,终年75岁。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1、剧情:君武大陆昔日的天才少女凤舞(杨超越饰)惨遭宿敌左青鸾暗算,丢失凤凰真血成为废人,师父牧九州为救凤舞耗尽元气陷入沉睡。与此同时,现代宅女、中医专业大学生孟媛因游戏意外进入这个修仙世界成为了废柴凤舞,并与君武一族圣子君临渊(徐开骋饰)有着似有似无的婚约。在以凤舞身份生活修炼的日子里,孟媛用自己的现代思维与中医知识保护着异世界的家人,结交了并肩作战的伙伴,也与君临渊相知相恋,开启了她甜爽交织、与君临渊相互扶持的第二人生。

2、《且听凤鸣》是由陈家霖执导,杨超越、徐开骋领衔主演,傅菁、陈意涵、王皓轩、郭丞、高基才等联合主演的仙侠玄幻甜宠剧。

3、该剧改编自苏小暖所著小说《神医凰后》,讲述了昔日的天才少女凤舞被暗算成废人,凭借智慧和勇气开启第二人生,与君武一族圣子君临渊重逢并相知相恋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20世纪50年代初,沈从文摆脱最初的窘迫状态,不再是浪子,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作家、名教授。他和商青子于1933年至1935年之间相识。

有一次,沈从交给青岛的亲戚带礼物,送给熊希龄家的女主人。他去了熊希龄在西山的别墅,女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双方交谈,都留下极好印象。

一个月后,他们再见面,高青子不仅读了沈从文的小说,而且还相当熟悉他小说中的细节,特意穿了小说里写到的“绿地小黄花浅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以着装传情。沈从文不能不动心。

1936年春节刚过,沈从文将自己与高青子的婚外恋,告诉妻子张兆和。

张兆和震惊、不解,一气之下回了苏州娘家。

无助的沈从文请林徽因帮忙。他辩解说,自己出格的行为和对妻子的爱之间没什么冲突。当他爱慕和关心某个女性时,他就这样做了。他可以爱这么多的人和事,他就是那样的人嘛。

林微因以自己的经历开导他,理解他承受了怎样的痛苦。1936年2月27日,林徽因还给他写信,说:“我认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闪亮的、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进出神奇的――如同两个人透彻的了解:一句话打到你的心里,使你理智和感情全觉得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地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这些种种都是一生不可多得的瑰宝。”

她还把这件事写信告诉美国的好友费慰梅,说:“这个安静、善解人意、‘多情’又‘坚毅’的人,一位小说家,又是如此一个天才,他使自己陷入这样一种情感纠葛,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一样,对这种事陷入绝望。他的诗人气质造了他的反,使他对生活和其中的冲突茫然不知所措,这使我想起了雪莱,也回想起志摩与他世俗苦痛的拼搏。可我又禁不住觉得好玩。他那天早晨竟是那么的迷人和讨人喜欢。而我坐在那里,又老又疲惫地跟他谈,骂他,劝他,和他讨论生活及其曲折,人类的天性、其动人之处和其中的悲剧、理想和现实。”

当事人张兆和当然不会理解沈从文。实际上,她和沈从文结合,真有点强人所难。在她,一直是被动的、躲避的。要她理解、欣赏这样的天才夫君,比较苛刻。

到了晚年,张兆和在编完《沈从文家书》后,方有所悔悟,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从本质上说,张兆和毕竟不是林徽因,不是那种诗性的人,他们没有多少相通的感悟点。但沈从文只在情感上一时受到高青子的牵引,理智上他坚定地留在张兆和身边。

但故事并未结束。1937年,爆发,沈从文离开北平,1938年4月,经贵阳抵昆明。张兆和因刚刚产子,身体虚弱,未曾同行。1938年11月,她才携二子辗转到昆明,与沈从文团圆。

高青子这时也到了昆明,在西南联大图书馆任职。登记的到职时间为1939年6月,离职时间为1941年2月。住在昆明市玉龙堆四号,和熊希龄的侄女熊瑜同住。

沈从文与高青子交往随之密切,引出流言。有人说他备受争议的《看虹录》,正是放纵情感的产物。

沈从文和高青子的关系,没有一直维持下去。与长久的婚姻比起来,这短暂的婚外恋要脆弱得多。当情感退潮,理性又回到了沈从文身上,高青子也选择了退出沈从文的生活,时间大约在1942年。

第12篇

1、唐晓天邢菲演的电视剧有:《我的小确幸》、《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

2、《我的小确幸》是由杨龙执导,邢菲、唐晓天领衔主演,黄一琳、李川、邓郁立、付伟伦等主演,刘畅、潘时七特别出演的都市职场剧。该剧改编自东奔西顾所著的小说《你是我的小确幸》,讲述了实习律师丛容与外科医生温少卿青梅竹马再度重逢,在“工作伙伴”、“体贴邻居”的多重身份助攻之下,势均力敌的两人从互怼冤家到互相陪伴的故事。

3、《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是由祝东宁执导,邢菲、林一、唐晓天、郑英辰、周峻纬主演的都市青春爱情网剧。该剧根据赵乾乾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氧气少女司徒末与物理天才顾未易意外合租后发生的一段暖甜逗趣的恋爱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