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时间:2023-05-30 10:4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第1篇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引资料——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引用故事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3、作比较——鲜明、突出、具体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作用: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准确、严谨、具体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较多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5、分类别——条理、层次清晰,直观明了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6、打比方——生动、形象、具体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7、摹状貌——更形象、具体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作用:描摹了……的……特点,生动形象详细具体地说明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准确更详尽更生动。

8、下定义——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9、作诠释——通俗易懂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

作用: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10、列图表——更直接、了当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

作用: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直接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11、作假设

作假设是用假设的想法表示出将来会出现的情况。

作用:用假设的环境来预设将来可能要出现的状况。

12、引资料

引资料是在说明文字中通过引用一些固有的资料来说明事物特征。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语文复习 说明文 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96-02

初中语文复习时,对阅读技能的训练,多以记叙文为主,忽视和冷落了说明文和议论文。近年来,说明文的考查,从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不难看出,说明文的阅读逐年呈递增趋势,因此,初三语文复习,注重说明文的阅读的方法的探讨,不可小觑。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谈初三语文总复习时,强化说明文的复习,提高阅读能力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把握命题趋势,明确考纲,找准考点

1.语文阅读命题趋势

从全国各个省市的初三语文中考试卷分析,阅读部分,所选的文章很少涉猎教材中文章和篇目,一般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现代文的阅读部分,更为明显。但所选的内容,又以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身边的人或事为主。这些方面的话题文章,记叙文、说明文居主导地位。

对阅读题的考查,也逐渐由“主观型”和“开放题”转化,所谓开放,就是答案,不局限于阅读文章中的只言片语,而体现思路和答案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创新思考,用完整的一句话表达。

2.说明文阅读的考点

把握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利于针对性指导,学生整体提高,也利于落实阅读复习课的有效性,提高阅读复习教学质量。(1)基础字词的音形义;(2)说明的对象和特征;(3)说明的顺序和结构;(4)筛选信息,归纳文章的要点;(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6)说明的方法和运用;(7)主题的延伸。

二、依据课标、遵从考纲,巧妙设计真题演练

1.以教材说明文文章为依托,强化方法的训练

对于教材中的说明文,一轮复习时,按教材分册进行重点性复习;二轮复习,在专题训练时,将每一册的说明文,再次集中“品读”,根据考点和考试要求,重新将这些说明文而定位,设计新、实、开放的思考题,让教材中的说明文,成为学生复习方法、形成策略的依据和抓手。

2.注重真题演练,提升说明文阅读的策略

真题演练,就是根据考纲要求、考试的试题特点以及说明文的考点,而巧妙选择阅读文章,重点以科技、信息方面的为主,以提高阅读能力和解题技巧。

如提供给学生《中国石拱桥》的文章,教师引导学生从文题上先入手:这篇文章是____文。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最好不要先阅读文章,从文题的研究着手,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不难得出答案“说明文”,并得到: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石拱桥。再让学生细读这篇文章,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石拱桥的。引导学生阅读前,对这个问题,也可以放飞思维,而想象:如果你要写“石拱桥”,你会从哪几个方面重点说明和介绍,得出形状、结构、历史等几个方面后,再阅读文章,验证自己的猜想,完善问题的答案:形式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这样,从“思”“猜”“验”等几个层面,层层深入,逐渐使答案明晰。

三、探究提升,强化技巧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提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宗旨,也是复习阅读课的主要目标。教师精心选择例文,让学生探究、提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如《苏州园林》的阅读,教师可以针对“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而巧妙设计问题: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应给以方法的点拨和指导:(1)明确说明内容,抓住说明的对象和特征;(2)说明对象的把握,从三个方面入手:文题、中心句和首尾的关键句;(3)说明对象的特征,应抓住关键词,回答简明扼要,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多多益善”;(4)回答的模式最好为:介绍了……的……这样的回答,既包含说明的对象,更包括说明的对象的特征。

四、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1.辨析说明方法

中考说明文的阅读,命题方式,一般以考查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会判断;(2)会分析其作用。

如:我从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提出问题:这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思考、作答的基础上,完善答题方法和技巧,采用下面的模式而回答: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_______特点。这样的回答,给阅卷者清晰、自然的感觉,想扣分都不易。

总之,初三语文复习,在全面复习时,说明文的复习不能成为遗憾,应加大说明文的阅读复习的力度,从阅读考试题型、说明文的特点、考试技巧的点拨、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力求抓实、抓牢、抓紧说明文的复习力度,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有余、策略掌握、应试技巧提高,为学生在中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而打下基础,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房瑞新.初中语文学科学案的有效编制和设计研究――说明方法及作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07).

第3篇

说明文是人们生活中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因此,说明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种很重要的文体,也是中考语文试题中必考的内容。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说明文阅读一般设置4—6小题,分值在10—12分,约占总分值的10%左右。近年来,说明文阅读考查的方式已逐渐由以客观题为主向以主观题为主转化;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题目的比重不断加大;尤其是以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主,并关注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题目居多。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有:(1)判断说明对象;(2)体会被说明对象的特征;(3)了解说明的顺序;(4)划分说明文的结构;(5)辨析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7)整体感知文章(文段、文句)的内容(含义),并品析重点词句的作用;(8)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深化认识,谈“感想”、“感受”或“受到的启示”。随着“新课标”的修订与实施,预测2013年的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考点设置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可能会有一些细微性的调整。

【技法指津】

根据近年来中考的命题角度和题型特点,说明文阅读的备考可采用如下技法。

技法一:明确说明对象——瞄准文题首尾段。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应考对策: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例1(2012年贵州铜仁卷)

说明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原文略)

【问题】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解析】该题考查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顺序,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内说明文的节选。节选部分主要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选文开头用一个设问旬独立成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由此就可推断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显然是逻辑顺序。

技法二:抓住事物特征——紧扣首段关键词。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考查类型一般有两种:①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应考对策:一是看题目;二是在首段中找;三是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②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考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例2(2012年山东临沂卷)

说明文阅读《天外飞来准晶体》(原文略)

【问题】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对象主要特征的概括。按照应考技法,细读文本第一段,很快就找到了介绍准晶体突出特征的关键性语句:“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摘录该语段作答即可得分。但也可以作出条理性的归纳来回答:①结构很特殊;②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很差,易破碎。

技法三:理清说明顺序——依据标志来辨识。

理清说明顺序的前提是整体阅读文本,逐段概括要点。

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应考对策:一是透彻了解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基本常识和特点,可根据标志性词语准确辨识。二是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3(2012年湖南株洲卷)

说明文阅读《超级网银》(原文略)

【问题】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辨识。一般来说,说明不同的对象便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说明建筑物常常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进程常常采用时间顺序,说明科学事理常常采用逻辑顺序。本文说明的对象“超级网银”属于科学事理,再者从整体阅读文本、依据标志性词句来判断,本文先介绍“超级网银”的特点,然后介绍其用途,都是逻辑顺序。

技法四:归纳说明方法——了解特点及作用。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考查类型一般有两种:①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应考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②回答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应考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分类别——条理清晰;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形象);作比较——突出强调;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作诠释——通俗易懂;摹状貌——具体生动;引资料——增强说服力;列图表——直观形象。

例4(2012年四川南充卷)

说明文阅读《第二代生物燃料——草油》(原文略)

【问题】说说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归纳。如果平时大家对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比较透彻的了解,细读文本中的画线句,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归纳的。很显然,这里的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准确地突出了全球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产量丰富,预示了生物原料开发前景乐观(意近即可)。

技法五: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结合特征找规律。

说明文结构层次的划分,往往跟说明顺序密切相关,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的文章,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变换来划分层次;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文章,可以按空间的转变来划分层次;而逻辑顺序应视具体情况对待,如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等。

考查类型主要有两种:

①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文意、层意、段意的要点进行归纳和概括。应考策略: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了……。

②对文章层次结构特点的分析。应考策略:“总一分”结构常见于用逻辑顺序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连贯式”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另外还有“并列式”的结构,多用于使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例5(2012年四川成都卷)

说明文阅读《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原文略)

【问题】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从说明文安排层次结构的规律来看,说明科学事理的说明文一般采用“总一分”结构,本文正符合这一规律。而该题需要回答的是“分写部分能否调换顺序”,按照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逻辑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顺序的。由此可以得出答案: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语意相近即可)。

技法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围绕“准确”来分析。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考查一般有以下五种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应考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应考对策: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应考对策:①表态(不能删去);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应考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应考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6(2012年山东滨州卷)

说明文阅读《学会看食品的“简历”》(原文略)

【问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与体味。依照应考技法,解答此类题,规则是先要表态,接下来对加点的词语定性,然后解说删去后句意的变化,最后围绕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作结。示例: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或起限制作用),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事实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技法七:拓展延伸与发散思维——调动积累巧迁移。

近几年来,“拓展延伸与发散思维”的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几方面考查:①提供与文中相同的链接材料,通过探究找共同点。②用文中的知识解释链接材料中的问题。③对文本的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④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⑤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⑦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⑧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如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应考策略:这类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本中来。答题时可以从这样三个角度作答:①就材料回答问题,言之成理即可;②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和感想,应具有个性化;③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他方面。总之,这类试题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又考查表达能力,应力求发表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观点。

例7(2012年四川成都卷)

说明文阅读《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原文略)

【问题】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解析】这是一道发散创新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回答该题,需在准确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积累,再巧妙地迁移到文本中,适当地拓展联想与想象,然后作出富有创意的回答。示例: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QQ聊天这样的交流方式,从形式上直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为广泛,视野更为开阔,这些都必然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真题回放】

(2012年黑龙江牡丹江卷)说明文整体阅读: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将会怎样 杨妮

①人类的活动给地球带来了文明,也改变了地球的环境。我们相信,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使我们想到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人类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活动终止了,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毁灭”的第一周

②人类突然消失后,全世界核电站紧急用燃料一周内将用完,柴油发电机无法工作,导致核反应器外的水无法循环冷却。随后,全世界几百个核反应堆将发生灾难,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柴油发动机由于失去燃料供应,将会全部罢工,核反应堆将一个接一个由于过热而燃烧、熔化甚至爆炸,地球上将同时发生数百起切尔诺贝利式的核泄漏灾难。城市建筑将坍塌

③沿海城市将最先“覆灭”。因为抽水用的水泵不再运转,地铁、地下公路等地下世界将成为水世界。

④水和野草从根基腐蚀掉整个城市,任何用木头建造的建筑物将开始坍塌,尤其是在白蚁繁盛的地区。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在一个世纪内,几乎所有的汽车都将生锈腐烂掉。

⑤玻璃和钢结构建筑会在200年之内倒塌。而曾经是巴黎标志性建筑的埃菲尔铁塔也将被严重的锈蚀所摧毁。当然,所有的桥梁也将遭受类似的命运。

⑥500年后,城市的核心区已被森林所覆盖。那些处于温带气候条件下的城市中将只能看到茂密的森林,曾经辉煌的摩天大楼和高大教堂将只剩下一片片的残骸。地球重新变成动植物的天堂

⑦当人类消失后,一些依赖人类生存的动物将会遭受苦难,譬如老鼠、蟑螂、八哥、母牛、绵羊和其他农场动物。寄居人类身上的头虱将会在一年之内灭绝,艾滋病病毒也将从地球上绝迹。地球会变成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上万种濒危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的数量。人类文明记录将消失

⑧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几乎不会留下人类曾经存在的痕迹。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它们正巧被掩埋在沙土层中,由于缺少空气和水,它们或许仍可以幸存成千上万年,并且1万年后仍然可以被阅读。

人类最长久的遗产

⑨事实上,在人类的所有发明中,塑料袋也许是最拒绝被大自然力量毁灭的人类遗产之一。即使过去1万年,大多数塑料袋仍然不会消失。如果这时有外星人来到地球,那么他们将只能找到一些青铜雕像的残骸、不锈钢器具和大量的塑料垃圾。当然,要找到这些遗存之物,他们必须进行广泛的挖掘或是潜入到海水底部。

⑩这个假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1)人类在改造地球时不要忘了。

(摘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1期)

【阅读训练】

1.全文用了很多表示猜测的词语,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试说说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1)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

(2)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

2.全文用了许多表示事件的数量关系词语,作者这样列出来的目的是什么?

第4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教学说明文,要求教师要有说明文的文体意识,突出文体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对当前说明文教学的问题审视

1.“文体性”“语文味”彰显不够,等同于记叙文和科学课

小学中年级教材中的说明性文本,一般以喜闻乐见的童话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对话等形式介绍了身边的新事物,如《航天飞机》《水上飞机》等。有的老师在教学时把他们等同于一般的童话故事来组织教学,把逐字逐句品读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却忽略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通过阅读文本,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了解相关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的文体和记叙文、散文、诗歌、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说明文的文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品析词句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模仿表达的方法等“语文”的东西。有的老师往往纠缠于对文本中出现的知识进行反复解读,却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如,一位老师教学《神奇的克隆》纠缠于克隆的“有性、无性繁殖”等专业技术探究,殊不知这是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达不到的,不管怎么讲,也是讲不清,讲不透的。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语文味淡了。

2.表达方式“被忽略”,品味语言“公式化”

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要帮助学生理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文本蕴含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特有的表达顺序、文本结构以及语言运用。一名老师教学《麋鹿》,分析了文中写麋鹿生活环境、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几个方面内容后,带领学生沉浸在国家落后,麋鹿遭殃的愤慨中,有的学生情绪激动,痛斥当时社会黑暗,,与本课作为说明文的文体以及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对于本课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结构等表达方法却没有认真体会。

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时,学生的回答总是停留在公式化的层面。如,这句话用了某某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更生动、更准确,更形象。似乎所有的说明方法的好处都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回答。其实,说明文的语言也充满了魅力,闪耀着“言语智慧”。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的运用,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鲜明、形象的语言特色。

二.文体意识观照下,对说明文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探索

1.凸显文体意识,寻找“最佳价值点”,确立准确的教学目标

(1)凸显文体意识,确定文本解读的视角

说明文的文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选择的艰难,这对教师的文化科学素养、学科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笔者以为,说明文的文本解读的视角应该立足于语文课标理念和对说明文的要求。体现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并兼顾学生的学情需要。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指出,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依据课表理念,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文本解读,就避免了把说明文上成其他文体或者科学课。

(2)找寻最佳价值点,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建构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和表达方法的“言语智慧”才是说明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最佳价值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几篇说明文的教学,了解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会了如何阅读说明文,明确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正确分清使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能理清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那么,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肯定会得以提升,实现了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 如第十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小学语文观摩交流活动同课异构《只有一个地球》中,澳门老师就把目标定位为:了解文章体裁,区辨说明方法。了解文本内容,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她”这一中心。能联系实际和课外知识,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的目标定位,彰显了说明文的文体意识和教学价值,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兼顾了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目标。说明文应该上出说明文的味道,彰显说明文的文体性。

2.品析说明语言,扎实语言训练,提升言语智慧

(1)仔细推敲,研读品析说明方法之妙

“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说明方法”是课标对说明文的唯一一句要求。我们在引领学生品读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好处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进行品味。

如笔者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品读“这座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一句,学生对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精妙之处表达不清。于是,提出为什么作者选择40层高的摩天大厦作比较?如果选择300米的高塔做比较会如何?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40层高的摩天大厦在城市中可见,即使没有那么高,通过其他高楼大厦作为参照物,也能有具体的形象。如果选择300米的高塔做比较,则不能显示金字塔的高,反而显出金字塔很矮,这样的比较就起不到效果,从而感悟到说明文言语的智慧。

(2)联系实际,借鉴运用说明方法之趣

学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许多学生有试一试这种表达方法的冲动。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抓住这一语言运用训练的契机,借鉴文本中的说明方法,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笔者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进行了一次课堂小练笔。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名塔阿育王塔进行介绍。

海清寺阿育王塔名片

【位置】花果山进山处不远的大村水库旁。

【外形】塔高40余米,仿阁楼式,九级八面,塔的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其它四面各隐出一扇直棂窗。

【年纪】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年),至今已近千年。

【特点】1.结实。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2.壮丽。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赞叹不已。

请根据名片内容,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改成一段说明文。

海清寺阿育王塔

在花果山进山处不远的大村水库旁,矗立着一座宝塔,它就是海清寺阿育王塔。这座塔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至今已有近 年的历史(列数字),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

这座塔高 (列数字)相当于 (作比较)。塔共 级 面,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门,其它四面各隐出一扇直棂窗。这座塔十分结实, (举例子)。这座塔还很壮丽, (形象描述)。

虽然只是简单的填空,但是此项语言训练体现了非连续性文本(名片)和说明文的转换,又训练了学生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能力。促进学生用规范、简洁、准确的最具说服力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3.发掘文本知识趣味,引领课外阅读,培养科学精神

(1)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

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知识的趣味,同时又不失语文味。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克隆的神奇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读这样的课文会很自然地激发他们的猜想,对于生活中的多种现象他们甚至会有想试一试的冲动。“人可以克隆吗?”“假如你被克隆了,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增。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情趣”“理趣”,这样,学生对这种文体就不会再存有陌生,而是成为一个引发阅读期待的源点了。

(2)引领说明文的课外阅读

我们发现,课外订阅的《小哥白尼》《我们爱科学》《科学画报》等杂志深受学生喜爱。这些杂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寓科学科普知识于生动鲜明的图画中、故事中,把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起来。这些杂志就可以作为教材的拓展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学生对潮汐发电站、建立海底城市特别感兴趣。老师就可以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通过上网或者阅读课外书了解新科技,培养科学探索精神,还可以指导学生把研究成果以科普作文、制作专题报纸和剪报、设计科学园地等形式展示出来。

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文体特征,善于发掘其中的教学价值,捕捉其中的语文味道,通过精心地解读与设计,让学生喜欢学,学得好。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J]语文教学通讯 2012.2C。

第5篇

说明文的作用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认识,它的客观性特别强。所以在说明文阅读试题中,答案大都能从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

关于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常常是介绍某一事物或这一事物的某一现象或某一特征。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感知,可知说明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文的阅读是知识和能力的大汇集,是中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阅读中快速地识别、捕捉和利用文章的重要信息,对我们作答,寻找正确答案,提高答题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人认为,要提高中考说明文答题的有效性,就应该掌握如何快速捕捉说明文的重要信息的方法,下面拟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 要明确说明文阅读考查的内容

纵观历年中考说明文的考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的是事理、事物、现象,或是某种技术。

(2) 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4) 理清说明思路和说明的顺序。

(5) 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 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

(7) 根据文中现象或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8)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二、了解了所考内容后,阅读就有了目的性、有针对性,可特别关注捕捉文段中以下的一些信息:

(1)中心句。文段中的中心句常用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中心句常常是文段的首括句。

(2)小结句。在文段结尾概括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的特征。标志性词语有“总之”、“所以”、“因此”、“一句话”等。阅读时这是捕捉的重点,要留心。

(3)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考题中常会出现有关说明方法的题目。

(4)表示衔接的词语。标志性的词语有“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

(5)过渡句。标志性的词语有:“不仅……而且”、“……同时……”、“……更……”、“……另一方面……”等等。

(6)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和表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7)设问句。常常提示了下文内容。

(8)下定义的句子和作诠释的句子。文章常常会在这方面设置问题。

三、说明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的方法和手段

在阅读时,除了要重视和捕捉以上八个方面的信息,还需在阅读时运用快速捕捉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学会用笔对有用、重要的信息进行批画和圈点。

所谓“批”,就是对文中出现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批注。即阅读时发现有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就在旁边批注。为了不影响文面,只需用一个字来替代标出。如“打比方”批注为“打”、“分类别”批注为“分”。简批后,在完成考题时能很快找到答案。

所谓“画”,就是对重要句子勾画。如中心句、过渡句、总括句、设问句、下定义、作诠释等语句,这些句子能帮助分析说明顺序。

所谓“圈点”,就是对文中重要的词语进行圈记、点示。阅读时,发现文中出现限制修饰性词语、表明事物特征的词语、连接性词语时就要进行圈点。圈点可增强记忆,引人注目,方便做题时前后联系,分析解决问题。

第6篇

一、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1.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科普说明文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探究精神的有效教学载体。在科普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情感和探求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起对大自然、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品质。

2.培养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掌握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科普说明文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获取科普知识。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其次,说明文教学还必须使学生掌握科普说明文的表达方法。科普说明文的语言有独有的特点,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文本采用的说明方法、表达的顺序、独特的语言表达等。

二、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相对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它的语言也比较平实,缺少优美的语句,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少学习热情,课堂总是少有波澜。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就可以通过设疑火星与地球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才会被称作“孪生兄弟”,激发学习情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进行探究学习。

2.概括整合提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章,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说明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提炼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帮助掌握提取信息的能力。

(1)圈点勾画明重点。学习《石头书》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提出:今天老师还想和大家来读一本特殊的书,它叫“石头书”。书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明确石头书的特点:一页一页、有字、有画、有知识,然后思考“石头为什么像书呢?”,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可以拿起笔把你认为石头像书的地方画出来。通过勾画,帮助学生明确文本重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设计图表提信息。画图表的方式是提取信息的有效手段。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比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教者就可以设计表格:

这样的表格直观清晰,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

3.品味语言明方法

(1)品味语言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内容表达准确无误。科普说明文同样如此。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准确用词的艺术。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有一句“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句中“可以”一词,思考能否把“可以”去掉。又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抓住“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中的“也许”一词,体会通过表示揣测、估计的词语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似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咀嚼,进行对比研读,深入思考,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独特的语言特点,语言表达的严谨、精确性,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2)明确方法求效果。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科普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在介绍国际互联网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4.揣摩顺序练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科普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科普说明文文章思路清晰流畅,教者在教学时要适时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比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先总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然后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岩、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科普说明文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文章按照“人与海洋关系密切人类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开发海洋,必须先保护海洋”的顺序铺排展开。其中,说到人与海洋的关系密切,又从热爱海洋、敬畏海洋两方面展开,层次清晰明了。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5.有效拓展显开放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说明文;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67-01

不少的语文老师不太重视说明文教学,或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或认为说明文通俗易懂,不值得花什么工夫去钻研,去讲解。对待说明文的教学,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或索性让学生自学了事。由于教师不重视,学生也就容易被误导,以为说明文不重要,可学可不学。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严重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教学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说明文教学中,应不断揣摩恰当有效的教学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1 树立明确的目标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 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3 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4 引领学生感受说明语言的魅力

说明文语言之美,往往被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掩盖,被其他文体的文学美所淹没。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表现在其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等方面。品析说明文语言首先在于其准确之美。如《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提到“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文章中“比较”“大约”“可能”“几乎”“当时”等词或表程度,或表推测,或表限定,不能删,不能换,无不显示出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

品析说明文语言其次在于其生动之美。《中国石拱桥》中的引用把人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对狮子的描摹更是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让人呼之欲出。

品析说明文语言还在于其形象之美,为了把人们不易看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阐述清楚,作者多采用形象的语言进行说明。

渴求知识学问的学生需要说明文,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需要说明文。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应该在说明文的教学多下功夫。

5 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四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它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把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文体知识融入在教学内容极教学内容的扩展中。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8篇

说明文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也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了。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于说明文,在实际教学中要教些什么呢?

一、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教学生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从而正确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大多数的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大多数的事物说明文都在开篇使用中心句点明了事物的说明对象。有的时候,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的对象。尤其要注意揣摩关键性的语句,如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这样就可以找到说明对象。无论是事物说明文或者是事理说明文,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对整篇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三、运用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我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我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我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我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第9篇

这一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宋老师对说明文、诗歌这两种文体认识不清,选择诗歌中的语料作为辨别说明方法的材料,混淆了文体特点。本文试以此设计为例,对说明文的特点作一分析。

一、说明文与诗歌的区别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表达目的不同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的主要目的在于表意传情,一切的叙述、描写都为了抒情。而说明文则主要通过介绍和传播关于事物的具体知识来让读者有所知晓。

(二)表达态度不同

诗歌带有较为浓厚的感彩,传达出的往往是某种独特的体验,个性化、主观性明显。说明有时也会有一点情感流露,但其本质上是冷静的、客观的。

(三)表达效果不同

诗歌中的描写、叙述侧重于对事物存在状态情感化的表现,重在“动人”,不对事物自身为何如此作科学探讨。而说明文不但介绍事物的一般存在状态,而且更注重对事物为何如此作符合科学的剖析和阐释,重在“明白”。

比如,宋老师作业题中《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绘了两个画面:出征时,春光明媚,杨柳依依;返家时,寒风萧瑟,雪花飘飘。诗句是不是单纯为了说明出征与返家时的状况7不是的。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归根结底一个“情”字。春和景明,却要告别家人奔赴战场,自然愁肠百结;况且“柳”与“留”同音,描写杨柳意在抒发难分难舍之情意。归家时,虽大雪纷飞,却不能阻挡似箭归心,难抑心头喜悦,景虽哀,情却乐。不过,后一句也有人认为,雨雪霏霏表现道路险阻,又反衬心绪纷乱,去时家人相送,归来物是人非,心中悲苦万分。

上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诗歌可以“无达诂”,但说明文不可“无达诂”,说明的知识应当科学、准确。第二,不管如何“诗无达诂”,有一点可以明确:诗歌表达的是情,描绘的形象浸润着诗人的情感,使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是其意义所在。这与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说明文截然不同。

二、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说明方法是指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两相比较,同中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提高表达效果为目的。不同之处有二:第一,说明方法仅适用于说明文,而修辞手法适用的文体较广。第二,说明方法强调“恰如其分”,以“物的真实”为前提提高表达效果;修辞手法除此以外,还可以”情的真实”为基础,进行一种超越寻常逻辑的表达,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之间有一种交叉关系。

笔者以宋老师设计的作业题为例试作分析。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这一句歌词,宋老师的意思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其说明对象是什么?是屋檐,抑或是风铃?不清。想说明什么知识?不明。如果说用悬崖作比还能明白屋檐高耸的形态特点的话,那么用沧海作比,又是为了说明风铃的什么特点呢?不解。从“物理”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均难以作答,可见这并非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其实,这甸歌词的表意重点落在“我等燕归来”这几个字上,抒发的是一种思念之情。“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看似不合常理,实际化平淡为奇崛,旨在渲染情境,引发联想,表现心情之沉重,思绪之浩渺,属于运用比喻修辞借景抒情的范畴。这句歌词使用的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我的心每天都藏着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这句歌词宋老师意在让学生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歌词中确实列了数字,那么这两个“一千四百四十”是不是为了说明时钟每天的转数以及“我”思念的数量呢?是不是为了说明时钟转一圈,“我”心中便产生一个思念的心理现状呢?细细阅读歌词,笔者觉得并非如此。首先,“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只是顺应上句“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而写的,并非是经过统计后的实指,有夸张的成分,旨在表现每天埋藏于心的思念之深、之重。其次,“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使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将所要强调的数量加以换算。在这里,不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地感知一天时间的具体长度,而是通过将一天时间换算成“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引入具体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表现抒情主人公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再次,从抒情角度看,这叫“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只是为了引出下一句“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

由此可见,由于文体差异,诗歌中使用的比喻、列举的数字基本与说明方法无关,仅可作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分析。

再看人教版课标教材五上《鲸》一文中的一个句子:“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作者以常见事物(公园里的喷泉)比喻陌生事物(鲸呼气时喷出的水柱),旨在使知识介绍准确而形象,从说明角度看,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时又是一个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的联结点在于两者形态相近。说明文中的比喻,本体、喻体的联结一般都很具体客观,比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等,不像“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那样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

又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这些数字直接说明鲸的重量,让读者对鲸的大小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准确客观。其中“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以常见的肥猪的体重与鲜见的鲸舌头的重量进行比较,将鲸体型庞大的特点介绍得具体可感,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由于比较也是一种换算的方法,且有“肥猪”这一具体形象作为中介,所以它同时又使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不过,这里的换算只是恰如其分地、形象生动地介绍知识,没有歌词“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那样浓厚的感彩。修辞手法相同,语体风格却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说明文中的修辞手法可以同时又是说明方法。不过,说明文中的修辞与诗歌中的修辞相比,只保留了表达的形象性,而舍弃了浓郁的抒情性,这是它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往往与说明方法无关,讨论说明方法只能在说明语境之中进行,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10篇

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为大家推荐的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素材,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特点。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

2.通过题目,我们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现在,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 、概括内容,初步感知。

1. 反复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抓住母亲的语言,走进母亲心理,感受母亲之温柔之爱。

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老师就是作者,谁来当母亲来夸夸,看谁最像“我”的母亲?指名读——齐读。

还会怎么来夸赞自己的儿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巴迪,心情如何?(积累相关描写高兴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从而走进人物内心。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指名读,齐读。

如果你是母亲,你真觉得巴迪的诗写得精彩极了吗?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用什么词语或者句子来形容?

2.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1) 写父亲对“我”的评价,批评“我”在哪儿?

父亲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读出父亲的语气。

交流父亲心理。

那你觉得还要不要感谢父亲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

2)生再汇报。文中有四处理由,师都让学生自由找,谈感受。

3)师:当巴迪拿着国际大奖去给父母亲看时,他们又会怎么说呢?根据上下文思考一下,谁最像我的父母亲。

3.师小结。其实,我明白,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都是父母对“我”深沉的爱。

板书:爱

4.对于父母的爱,作者在文中也有文字可见,找出来读一读。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5.书面练习,概括提升

师:学了课文,谈谈你对父爱、母爱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

四、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学到这儿,我们再来替巴迪写写获奖感言,我们只要把练习的话稍作改变就能变成获奖感言。

2.生自由写,师巡视。

3.生发表获奖感言,师生共同赏析。

五、深度开掘,提升主题。

1.我们的成功还应该感谢谁:(自己 自己的谨慎)

2.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3.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赞扬 父亲 批评

谨慎

成功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性文章的写作目的,了解说明文。

2.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3.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谁来说一说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太阳、松鼠的什么特点?

生讨论并总结:

板书:说明事物的特点

太阳------远 大 热

松鼠------漂亮 乖巧 驯良

作者为了把说明对象交代清楚,就使用了说明文这种体裁。(出示课件2)

二、整体感知。

师: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和同学们交流。(出示课件3)

师总结: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

师:为了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得更清楚,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会采取哪些方法?

生讨论,并回答。(出示课件4)

师总结:

板书:1.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介绍。

2.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师: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出相应的例子。

生总结并回答:(出示课件5)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出示课件6)

《太阳》一文就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三、比较鉴别

师:同样是说明文,《太阳》和《松鼠》相比较,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生总结并发言(出示课件7)

同样是说明文,和《太阳》相比,《 松鼠》一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出示课件8)

师: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太阳》一文语言较为平实,《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描述更细致。

板书: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四、初试身手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也知道了怎样写说明文。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写一写身边的事物吧。

要求:选择身边的事物,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生自由选择,组织语言

师请同学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提出优点和不足。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白鹭》这篇散文的2-5自然段改成说明文。要改成说明文,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白鹭的特点。然后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熟悉的课文引入说明文这一体裁,明白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方法。同时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这样学生们会对说明文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作业的设置,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2.在教学过程中,我用问题引导学生,让他们层层深入地了解说明文。这样既环环相扣,又非常紧凑。

第11篇

[关键词]说明文;科学美;精确美;趣味美;条理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1201

现在的中学生渴望美,追求美,甚至希望创造美。中学生获得美的途径很多,从课堂上、从书本中体味美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其中蕴含的美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有自然美、人物美以及艺术美等。说明文也很美。

一、说明文的科学美

说明文在内容上具有科学美。丰富的科学知识不仅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也能起到开发智力、丰富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说明文所反映的事物多姿多彩,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从宇宙到粒子、中子,无不包含。文艺性的说明文也好,说理比较抽象的实用性说明文也罢,当把科学知识作为说明对象的时候,就有利于学生发现科学的美,进而爱上科学,培养其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态度。如《叫三声夸克》中,作者用了一个盒子的比喻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美是很明显的。作者对于物质结构的说明并没有因为有生动的比喻而变得似是而非,他言必有据,据必确凿,既没有夸大缩小,也没有弄虚作假,使学生在了解这一科学的同时,体会到它的美,喜爱上科学。而一些科学小品文,在趣味性的基础上表现了浓厚的科学性。如《松树金龟子》,作者从观察入手,对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和繁衍等进行了科学的说明,对可以确定的内容,用的是非常肯定的语言,而对没有观察到的方面,用的是不确定的语言。科学的说明,增添了说明文的可信度与魅力。这就使学生在了解松树金龟子各方面情况的同时,也知道了做事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二、说明文的精确美、趣味美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精确美、趣味美。说明文具有科学性,这也决定了其语言的精确性。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且保证严密的科学性,必须要有精确的语言。高尔基曾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说明文的语言并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形象、含蓄、富有音乐感,也没有议论文语言那么强的逻辑性,说明文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那就是简明准确、通俗生动,这也是说明文语言美的主要特点。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写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用精确的数字准确地写出了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巍巍中山陵》中写平台运用了描法“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非常生动形象。说明文反映的内容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要把这些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语言必须通俗易懂。如《叫三声夸克》中,用了一个比喻:“有一种礼品盒,看上去只是一个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空的,还是装了什么东西。打开来看看,里面又是一个盒子。好奇心驱使,打开这个盒子,里面仍然是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盒子,不知道最里面的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这样一来,原本很难理解的科学道理,变得易懂有趣。

三、说明文的条理美

说明文在结构上具有条理美。说明文要严格按照客观事物固有规律来安排说明的结构,构成系统的逻辑美。不同的说明文,根据说明的内容、角度的不同,其顺序也不相同,它们的篇章结构各有特色。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使读者对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全貌留下完整、具体而清晰的印象。《巍巍中山陵》按由外到内、从总体到局部来展开说明,先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环境,后说到陵园的总体设计,再说到陵墓,把中山陵“巍巍”的形象说得很清楚。《国宝――大熊猫》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加深了读者对大熊猫是国宝的了解。

第12篇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说明文阅读复习课,对说明文类题进行了变式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重新寻找类题训练的切入点,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成为可能。

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对阅读最没把握,我们常常看到,全班学生都把阅读题做完了,可是得分悬殊很大,成绩再好的学生也对已经完成的阅读题心里没底,大部分学生对阅读题望而却步。初二学生刚接触说明文,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对说明文的基本常识似懂非懂。在定好复习课的目标为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这是说明文阅读的高频考点)后,我决定布置学生从第三单元的课文入手找出:1.课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顺序?3.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词语(作为课前预习的内容)。

二、重组类题训练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组合也是一种生产力,教学环节的不同组合,自然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相对过去的阅读课,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整合、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为此,我安排了这样的复习环节:小组交流预习内容―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质疑补充)―小组归纳考点的考查形式―小组成员命题(根据课文内容)、小组交换做题―小组点评做题情况―课外文段阅读。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一改过去学生“听老师讲考点怎么考―学生训练――老师评讲”的流程,到学生主动围绕专题“整理、分析材料―交流、展示成果――总结、归纳规律―运用知识”的过程,老师从原来的“告诉”到现在的“指导”,由过去的“督促”到现在的“激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到充分尊重。

三、重建类题训练课堂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学合一”提高多维互动的效益。

“教学合一”这一概念,最早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针对当时学校“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现象,他指出其中的一条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作为一节说明文类题复习训练课,以整个单元为训练内容,要求老师也必须读懂读透单元的五篇课文,必须对每篇课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否则无法对学生展示、质疑、补充的内容进行点评,更无法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点拨、回应。学生的活动只能停留在平面滑动的层次,无法进行螺旋上升的思维活动过程,这样的课怎么能有效、高效?一节培养学生整合、分析、归纳能力的课,它对老师也提出至少同样的要求,老师的整合、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个也不能少。

教学合一的本质在于,具体而言,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更不是简单的操纵、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平等、协助、互助的“伙伴”关系。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真正做到情义、知识的深刻交流。

四、重构类题训练课堂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这节说明文复习课,教学的形式改变了,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预学环节,小组分工增加课堂容量。复习时间有限,怎样在一节课中复习更多的内容是每一个老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复习说明文最重要的三个知识点,任务比较重,因此在布置预习时,我让每对PK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问题,具体如下:

(1)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课文语句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1、4组完成)。

(2)找出运用的说明顺序,并从采用这样的说明顺序的作用或原因方面作简单的评价(2、5组完成)。

(3)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分析其如何体现准确的特点(3、6组完成)。

就是每个学生只完成一个问题,如果任务太多,预学的效果肯定不尽人意,但是如果全班学生都是完成同一个问题,课堂的复习容量就大大减少。安排PK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问题,引进竞争机制能够提高预习的效果,能够让学生在研学环节发生更多的思维碰撞。

2.研学环节,小组合作提高课堂质量。“活动有层次”是一节好课的标准,要使“活动有层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研学环节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第一,小组交流预习内容。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说明文的知识,比如有些学生在《苏州园林》中找到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有些学生在《说“屏”》中找到分类、引用的说明方法,小组成员在交流中对类题掌握更牢固。

第二,小组展示、补充质疑。小组的展示因为有PK小组的补充、质疑更精彩。不同小组展示,使学生在一节课内掌握几种类题的解答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小组成员命题。经过个人预学、组内交流、小组展示质疑几轮学习,组员对说明文的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和解答方法是否已经了然于心?活动是否能够内化为积累?为了把学生往前再推一步,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预习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在本子上写下答案。以备批改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