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念奴娇昆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律 》是在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的诗词胸怀世界,大气磅礴,一首短短的七律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的题材写过《念奴娇 昆仑》《清平乐 六盘山》等,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昂扬、激越、奔放之情。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七律 》这首诗,走进那险峻的山、苍凉的水,倾听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
全诗首联“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颂扬了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是全诗的中心。 “不怕”二字是诗眼。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全篇,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对困难的蔑视,它是承首联“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的路线,选取了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桥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名――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途中的“万水千山”。“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愈大则愈显之难;“细浪”“泥丸”是也是诗人心中的山,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小则愈显之不怕,也突出了对困难的藐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诗人运用得十分巧妙。
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句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基点。“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起伏跌宕,张弛有致。
末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同学们,不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也是各自的一段吗?
【回看历史】
观赏历史题材片《》,感受的艰难和的乐观精神。
在世纪转百换千的庄重时刻,在世人一步步走近二十一世纪的那段日子里,一种特殊的世纪意识在诗人常法宽老先生的脑海中盘旋,一种新奇的除旧布新的愉悦情怀在他的胸中涌动。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了祖国的悠久历史,想到了华夏的古老文明,想到了大中华的和平崛起,想到了世纪之交给神州大地带来的一片生机。
“新纪龙来早,龙腾人欢欣。”这是《百龙吟》长诗的开篇之句,短短的两句十个字,诗人的喜悦情怀跃然纸上。神龙乘时而腾飞,何谓“新纪龙来早”呢?这里有一段趣闻需要向读者交待。大家都还记得,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各国,包括我们中国,竟然都把2000年元旦作为二十一世纪来临的日子大加庆祝。直到庆祝活动结束之后,才发现错了,将二十一世纪整整提早了一年。这真是莫大的国际玩笑!常老的诗句巧妙地把这个花絮记录下来了。
诗人为什么用“龙”来表现表现自己喜迎新世纪的思想情感呢?因为“悠久龙文化,马龙情陪亲。黄炎龙世系,皆云龙子孙”。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不能不感念龙文化研究龙文化。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及其发展。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龙在中国文化中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困扰人们,至今也没有全部解开,依然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百龙吟》将带我们追寻龙的踪迹,探索深奥莫测的龙文化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二
有一首歌叫《龙的传人》,歌词写道:“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每次唱这首歌,听这首歌,总能让我们心潮澎湃,涌起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东方“龙”所独有的魅力。因此,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谈龙追远祖,舞龙庆当今”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古籍识龙象,四龙形俱神。”诗人查阅古籍发现,龙大致分为四类,即长翅膀的应龙,身披鳞甲的蛟龙,头上长角的虬龙和不长角的螭龙。蛟龙身上长的鳞甲也有讲究,都足九九八十一之成数。所以,诗人笔下便有“龙鳞皆九九,八十一龙鳞”的诗句。请注意,这个“九”字是很有讲究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吉祥之数,《易经》中称阳爻为九,寓长寿、长久之吉意。
“龙有五色种”,哪五色呢?有青龙,有赤龙,有白龙,有黑龙和黄龙。据《帝王纪世》载:因为有龙瑞出现,故“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太昊,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黄龙为中官,声名显赫,所以,现今在舞龙盛会上,我们常见的大都是黄龙。
龙有时显,有时隐,喻时势之兴衰焉。如今,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国步龙腾,全国人民大步进入小康,处处歌舞升平。“龙飞在大汉,潜龙入海深。龙腾江山丽,龙跃震乾坤。龙骧括四海,龙兴太平春。”这六个排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华和平掘起的兴旺发达之势。
“龙视亮如日,龙暝夜色昏。蟠龙镇山岳,烛龙千里身。秋分龙入海,龙出在春分。龙翻能搅海,龙嘘气成云。”这四韵,着意描述龙这个庞然大物巨大无比之力量和守时应节之灵性。据古籍记述,龙身硕大,力量无比。烛龙身长三千里,目如太阳,眼睛一睁,亮似白昼;双眼一闭,地暗天昏。巨龙在海里摆摆尾巴就会四海翻腾云水怒,嘘口气则是满天行云。龙又是守时之灵兽,秋分天气凉,则潜于川;春分物候新,则登于天。
“巨龙图帛画,龙画代代新。画龙不点精,点睛龙飞奔。”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因为它绌含了龙的气息,具有“龙飞风舞”之姿。中国画独具一格,谁要是画得过张僧繇,那就了不得。《神异》记载,梁・张曾繇曾在金陵安乐寺绘四条龙而不点眼,并对人说:“点之则飞去矣。”人们不信,一定要他点上龙晴。
张氏刚刚点完龙睛,顿时雷电破壁,见二条龙腾飞而去,未点睛者则不动如故。真是“画龙不点睛,点睛龙飞奔”呀。
三
诗人在上面讲丁这么多龙的故事,意犹未尽,还有活要说,于是又特地讲了两个典故。
一则是“龙马负图出,龙虎斗晨昏。”这个典故出自《尚书中候・据河纪》:“龙之形象马,故云马图,是龙马负图而出。”又云:“伙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册府元龟。帝王部・符瑞》载:“太昊伏羲氏受龙图,画八卦,有景龙之瑞”。据濮阳西水坡古墓遗址考证,墓主就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太昊帝。同时还发现在龙虎墓中,虎除了与龙配合成为东西两宫星象外,在第二、第三组蚌塑图案中龙和虎都是一同山现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崇虎的古西羌民族和崇龙的古东夷民族过去斗得天昏地暗,伏羲以其睿智把这两大民族融合为一休了,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于是就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
诗人讲的另一个典故是“长江有龙种,龙即洞庭君。世传龙女泪,龙女爱世人。说的是古时有个儒生名叫柳毅,应考举人落榜了。他在回湘滨去的途中,遇到一位牧羊。见其风鬟雨鬓,衣服褴褛,面容憔悴,便问她“何苦而自辱如此”?哭着说,她是洞庭龙君的小女儿,父母包办把她嫁给一个浪荡公子。她讨厌他,便去求舅姑解救,不曾料把舅姑给得罪了,被罚牧羊。长天茫茫,家里音信全无,她“心目断尽,无所知哀”。泣诉过后,求柳毅能台帮忙给她老父带封信。柳毅听罢,十分动情地说:“闻子之言,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柳毅慨然应允,一路风尘仆仆地找到洞庭龙君,把信交给他。老龙王接到小女儿的信,深为愧疚,对柳毅说:我人老聋瞽,以至使爱女辱害至此。你一个陌生人,不远千里送信来,我“何敢负德”?于是大摆宴席款待。柳毅离去时,洞庭龙君又送给他大量的金银财宝。柳毅回到家乡,富族见了他都自愧莫如,纷纷给他做媒。可是,柳毅娶一个死一个,心情极其沮丧,遂举家迁到金陵。这时一个媒人来说,有个姓卢的女子,死了丈夫,想“择德以配焉”。媒人间柳毅:“尊意可否?”柳毅欣然同意。结婚一个多月,突然有一天柳毅发现妻子很像龙女,便向她说起往事。妻子说,别胡扯!一年过后,妻子生下个漂亮儿子,甚得丈夫疼爱,就对柳毅说:“君不忆余之于昔耶?余即洞庭君女也。衔君之恩,誓心求报……。值君累娶不终,卜居于兹,得遂报君之意,今日死无恨矣!”
这两个典故多优美呀!前一个故事歌颂了伏羲氏融合龙虎两族奠定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功劳,后一个典故则高扬了龙的传人追求自由和高尚爱情的情操。
四
诗人继续写道:“神州龙无算,处处留龙痕”。的确,中华民族崇拜龙的情感,简直渗透到了炎黄子孙的每根而管,龙痕龙迹俯拾即是。君不见九曲黄河喻黄龙,东北的中俄界河叫黑龙江,京九铁路起自北京而止于九龙吗。宇航员在太空俯视地球,那长城就是一条卧龙,“龙头饮沧海,龙尾绕昆仑”――巨大无比呀!说到“龙尾绕昆仑”,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念奴娇・昆仑》词
国的名句:“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这是毛化用公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诗句,以龙鳞形容莽莽昆仑皑皑白雪之大观。登山健儿勇攀珠穆朗玛峰,五星红旗在世界屋脊飘扬,雄壮的国歌在高空飘荡,这就是诗人所谓“人有攀龙志,屋脊奏龙音”也。
“故宫是龙宫,京城龙易寻。”首都北京的龙踪龙迹更是随处可见,紫禁城可称龙宫,北海公园的著名的九龙壁彩色陶绘,城东有龙潭湖,西山有龙泉寺。“塞外龙庆峡,龙舟往来频。冬日龙不蛰,冰龙映山林。”这是讲的京郊延庆县龙庆峡水库,夏日,龙舟穿梭于波上:寒冬,库区内龙的冰雕与山川相辉映。北京市环城桥多,宛如神龙狂舞,所以诗人说:“环城桥如龙,横空有龙形。”有一种柏树,枝叶苍茫,躯干坚挺,树皮多邹折,有如一条条龙筋分布其上,故名龙柏。如今北京像全国一样大搞绿化,大种松柏,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所以,诗人又有“古柏如虬龙,巨干显龙筋。域为苍龙翠,苍龙锁黄尘”之赞叹……。
龙,神龙!时时见龙影,处处有龙踪。
五
“龙在苍冥外,龙在人民心。改革龙抬头,龙力行万钧。”龙并非虚无缥缈之神,龙就在人民的心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大得人心,龙欣然抬起高昂的头,行万钧之力。请看,开放有如蛟龙入海,尽遂其志;改革阔步向前,全国已经跨入小康,龙的光焰为世人所瞩目。正是:“龙行虎步走,龙光照世林。”
庄子是具有艺术天才的哲学家,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在他是“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在《养生主》里他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若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尧乐章)之会(节也)。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棨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音乐的节奏是它们的本体。所以儒家哲学也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易》云:“天地絪蕴,万物化醇。”这生生的节奏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石涛题画云:“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艺术家要在作品里把握到天地境界!德国诗人诺瓦理斯(noValis)说:“混沌的眼,透过秩序的网幕,闪闪地发光。”石涛也说:“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艺术要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内,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个使命是够伟大的!
那么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为这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象一照像机的摄影。所以艺术家要能拿特创的“秩序的网幕”来把住那真理的闪光。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意匠。
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所以唐代大书家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说:“庶因猛厉以通幽冥!”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上说:
“唐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縗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诗人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说:“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前句是写沉冥中的探索,透进造化的精微的机缄,后句是指着大气盘旋的创造,具象而成飞舞。深沉的静照是飞动的活力的源泉。反过来说,也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德国诗人侯德林(Hoerdelin)有两句诗含义极深:
“谁沉冥到
那无边际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他这话使我们突然省悟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庄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说明只有艺“象罔”才能获得道真“玄珠”: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司马彪云:玄珠,道真也)使知(理智)索之而不得。使离朱(色也,视觉也)索之而不得。使喫诟(言辩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吕惠卿注释得好:“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非无非有,不皦不昧,这正是艺术形相的象征作用。“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真理闪耀于艺术形相里,玄珠的皪于象罔里。歌德曾说:“真理和神性一样,是永不肯让我们直接识知的。我们只能在反光、譬喻、象征里面观照它。”又说:“在璀灿的反光里面我们把握到生命。”生命在他就是宇宙真际。他在《浮士德》里面的诗句:“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征”,更说明“道”、“真的生命”是寓在一切变灭的形相里。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首诗说得好: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这诗和中国宋僧道灿的重阳诗句(译):“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都能喻无尽于有限,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
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参见拙作《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于是“舞”是它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首段云: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天地是舞,是诗(诗者天地之心),是音乐(大乐与天地同和)。中国绘画境界的特点建筑在这上面。画家解衣盘礴,面对着一张空白的纸(表象着舞的空间),用飞舞的草情篆意谱出宇宙万形里的音乐和诗境。照像机所摄万物形体的底层在纸上是构成一片黑影。物体轮廓线内的纹理形象模糊不清。山上草树崖石不能生动地表出他们的脉络姿态。只在大雪之后,崖石轮廓林木枝干才能显出它们各自的弈弈精神性格,恍如铺垫了一层空白纸,使万物以嵯峨突兀的线纹呈露它们的绘画状态。所以中国画家爱写雪景(王维),这里是天开图画。
中国画家面对这幅空白,不肯让物的底层黑影填实了物体的“面”,取消了空白,像西洋油画;所以直接地在这一片虚白上挥毫运墨,用各式皱文表出物的生命节奏。(石涛说:“笔之于皴也,开生面也。”)同时借取书法中的草情篆意或隶体表达自己心中的韵律,所绘出的是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凝合。自由潇洒的笔墨,凭线纹的节奏,色彩的韵律,开径自行,养空而游,蹈光揖影,抟虚成实。(参看本文首段引方士庶语)
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词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面具同样的意境结构。
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尤能传达这空灵动荡的意境。唐张怀瓘在他的《书议》里形容王羲之的用笔说:“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然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在这里,我们见到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王船山在《诗绎》里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高日甫论画歌曰:“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三人的话都是注意到艺术境界里的虚空要素。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盛唐王、盂派的诗固多空花水月的禅境;北宋人词空中荡漾,绵渺无际;就是南宋词人姜白石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周草窗的“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也能以空虚衬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但就它渲染的境象说,还是不及唐人绝句能“无字处皆其意”,更为高绝。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到.
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王船山又说:“工部(杜甫)之工在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右丞(王维)之妙,在广摄四旁,圜中自显。”又说;“右丞妙手能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这话极有意思。“心自旁灵”表现于“墨气所射,四表无穷”,“形自当位”,是“咫尺有万里之势”。“广摄四旁,圜中自显”,“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这正是大画家大诗人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代表着中国人于空虚中创现生命的流行,细组的气韵。
王船山论到诗中意境的创造,还有一段精深微妙的话,使我们领悟“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终极根据。他说:“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然因此而诗则又往往缘景缘事,缘以往缘未来,经年苦吟,而不能自道。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中国艺术的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唐、宋人诗词是这样,宋、元人的绘画也是这样。
尤其是在宋、元人的山水花鸟画里,我们具体地欣赏到这“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空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老子名之为“夷”、“希”、“微”。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画家、诗人对万物一视同仁,往往很远的微小的一草一石,都用工笔画出,或在逸笔撇脱中表出微茫惨淡的意趣)万物浸在光被四表的神的爱中,宁静而深沉。深,像在一和平的梦中,给予观者的感受是一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的领悟。
中国画的用笔,从空中直落,墨花飞舞,和画上虚白,溶成一片,画境恍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内,亦不在外,既无轮廓,亦无丝理,可以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借王船山评王俭《春诗》绝句语)。中国画的光是动荡着全幅画面的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的流行,贯彻中边,往复上下。古绢的黯然而光尤能传达这种神秘的意味。西洋传统的油画填没画底,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和气氛仍是物理的目睹的实质,而中国画上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无笔墨处却是飘渺天倪,化工的境界。(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这种画面的构造是植根于中国心灵里葱茏絪緼,蓬勃生发的宇宙意识。王船山说得好:“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这不是唐诗宋画给予我们的印象吗?
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名句。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坡《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金。”唯道集虚,中国建筑也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
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倪云林诗云:
“兰生幽谷中,
倒影还自照。
无人作妍嫒,
春风发微笑。”
希腊神话里水仙之神(Narciss)临水自鉴,眷恋着自己的仙姿,无限相思,憔悴以死。中国的兰生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赏,虽感空寂,却有春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怿风神,悠然自足。(中西精神的差别相)
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唐朝诗人常建的《江上琴兴》一诗最能写出艺术(琴声)这净化深化的作用:
“江上调玉琴,
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
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
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
可以徽黄金。”
中国文艺里意境高超莹洁而具有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的作品也不可多见。我们可以举出宋人张于湖的一首词来,他的念奴娇《过洞庭湖》词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片舟一叶。素月分晖,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对空间之超脱)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对时间之超脱)”
这真是“雪涤凡响,棣通太音,万尘息吹,一真孤露。”笔者自己也曾写过一首小诗,希望能传达中国心灵的宇宙情调,不揣陋劣,附在这里,借供参证:
“飙风天际来,
绿压群峰暝。
云罅漏夕晖,
光写一川冷。
悠悠白鹭飞,
淡淡孤霞迥。
系缆月华生,
万象浴清影。”
(柏溪夏晚归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