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与健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身体教育 运动 健康 疾病
学生的健康与体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追溯到我们熟知的一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健康与体育是怎样意义上建立联系的,对于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怎样理解,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众所周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自然环境、生活习惯、药物以及运动等因素。另外,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也是影响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谁也不会期望单靠体育运动及学校教育控制诸多营养、生活习惯、遗传、自然环境等这些对学生健康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健康所说的运动显然不是指奥林匹克选手所参与的那类运动,作为一般人所需要的是使自己作为生命体的自然存在不可缺少的那种运动。疾病是由于人处于非自然状态所致的。所谓“参加运动有助于增进健康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不过是从运动不足这一非自然状态恢复到“运动=生命”的自然状态。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暂时忘记患病的痛苦时,对于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健康状态并不觉得是一种幸福或享受,只有当人们头痛脑热吃药打针病愈之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不生病为好。这也许就是健康作为一种人们追求的观念得以形成的起因。然而“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这一通俗的说法,表明了病态是相对于健康状态的一种不为人们欢迎的自然状态。既然如此,与其追求非人力所控制的健康状态,倒不如从影响健康的诸因素入手,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内做一些事情。所以,对“健康第一”的理解与其说表现为对学生健康的追求,不如理解为注重健康的培养和健康观的形成更为确切。
二、运动与体育的关系
将皮球踢出边界的特定区域——足球门——“足球”,或将球抛进一定高度和大小篮筐中的——“篮球”,使“踢球”、“抛球”这一行为被赋予新的意义。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长久以来就属于学校教育的职责,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态的体育充当其不可缺少的角色显然是理所应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学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的今天,包括体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了相对的强制特征。作为被监护人的学生必须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上学或离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从事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活动,学生与体育课或校内被组织的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样属于此范围。在学校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作为教育形式或教育活动的运动与可以自由参加和退出这一意义上所说的游戏之间已经不能画等号。尽管学校体育在外部表现形式上与游戏的性质接近,但是既然它属于教育行为也就决定了组织和实施某一体育运动的目的,首先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
三、对体育陶冶性价值的再认识
在我国的今天,健康之所以在体育中被作为一面大旗或一个口号,处于绝对高度的位置上显然有其社会性的原因。但是如果对体育和健康关系的理解上出现误差就可能对实践产生误导。更明确地说,当前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可以测量的身体指标方面,并且根据这些指标从国家立场赋予其健康与否的意义。在进行属于法规性测量的基础上,赋予比照结果以等级性价值,而比照结果又是和对教师工作的评价直接挂钩。这种操作系统自身迫使体育教师不得不以国家代言人的身份,将那些与国家规定的测试指标有高度相关的活动作为表现体育的主要形态予以实施。在此时,那些身体指标自身与健康关系的恰当性与否暂且不论,单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中所指出的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健全状态说已经荡然无存。我们所看到的是学生不得不听命于制度的驱使,硬着头皮参加那虽然在身体指标方面有可能发生变化,然而几乎没有运动文化枯燥乏味的运动。这种基于体育健康关系理解基础上确定的制度,以及这种制度而表现出来的操作形态与我们所真正期望获得的健康是一致的吗?这与今天很多学生不喜欢按照规定组织起来的体育活动是不是有着某种内在关系呢?
单就体育学科的陶冶性价值而言,体育运动及其保健知识等作为文化实体构成了本学科内容的实体部分,运动在生活中的意义等在作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作为人类对其价值的认同以各种形式传递给学生。教育者所组织的运动过程,一方面需要学习者通过操作身体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联,同时由于运动的团体性氛围使得他们需要学习解决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必需的态度和方法。按照教育目的所组织的体育活动具有游戏的性质,他们可能唤起人类自身原初具有的运动欲望,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热爱运动的情感意向。
教育是指向未来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证明都是如此。仅就健康而言,对作为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在内的健全状态的追求,应该理解为是贯穿生命全过程的,是与生命存在同步的过程。也就是说身体状况总是游移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既然教育是指向未来的,那么我们不仅要着眼于运动与学生在校期间健康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学校阶段所实施的运动,对于学生未来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影响学生在未来是否愿意终身喜欢体育运动,又是与他们在学校阶段参加运动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基本运动技能密切关联的。谁也不期望由于学校体育的实施而使学生得到与我们的期望截然相反的结果
论文摘要:健康是保健学与学校体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中,人们能够左右的只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为了健康,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也从以前单一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到对学生多元化的培养,不但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增强体制,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给学校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怎样才能使学校体育更好地发挥这些作用,培养学生的这些基本能力?这门技能突出的学科怎样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本人现就结合自己几年来的观察和研究谈一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首先,关于保健学的见解:
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许多高精尖的医疗设备的出现,使得对疾病的诊断出现了一次新的革命。一些过去认为的疑难杂症现在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治疗,医学研究的成果是极其辉煌的。但是,我们看到这对于人类的健康和身体机能的改善及提高,其贡献却并不显著,甚至极其微小。这从近几年的一些医疗研究的统计中即可看得出来:心血管疾病、肝癌、肺癌的发病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一些其它非常见病的出现。这种现象表明:医学对人类的健康好象并未起到多大作用。
由于上述现象的产生,人们则更加关注健康,于是就纷纷把健康问题作为重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在社会上对于健康的研究就渐渐热衷起来。当然,这种研究还仍然是医学界对于健康的研究更为突出。由原来的对病理的研究、以治病作为重点的医学界现在转而把人类的健康研究和对疾病的预防作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全面对人体健康进行描述,并把这一研究学科称之为(健康学科)保健学。这也是世界健康组织对人体研究之后所称之为的人类保健学的前身,并且制定出关于人体保健的各方面的指标和特征。这些健康教育和保健活动方面的理论已被人们广泛的采用。它也从过去的保健医疗体制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为以预防为主。这种理论的出现无疑对人们的健康思想以及人们从事健康保健的活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医学研究统计显示:在我们国家,肺癌、肝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处于高发病的前几位,其致病因素是运动不足和饮食过量,特别是摄入过量的动物性脂肪所造成的。而运动不足和饮食过量等都属于生活方式上的问题。所以说现代人的健康问题与其生活方式的关系致为密切。生活方式也就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医学博士拉龙德(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在1974年就提出了关于健康的构成的观点,他说健康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人类生物学、环境、生活方式及医疗保健体制(四个方面)。所谓人类生物学是指人类的生物特性:遗传、成熟、年龄增长及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的生理机智。这些机制对构成人的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家庭的等因素,对人的健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医疗保健体制过去主要是以治疗为中心,近年来也已向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转移。
在上述的四个方面中人类生物学即人类具有的生物技能(如年龄增长,成熟等)几乎是个人力量所不能改变的(现在对基因方面的医学研究还努力的进行,希望通过基因方面的医学研究能改变一个人的遗传性状)。至于环境我们个体的力量更是无法改变它,保健医疗体制也非个人力量所能左右。也就是说在人类生物学,环境和医疗保健体制这三个方面,我们个人的力量几乎是不能改变的。而生活方式则可按个人的想法随意改变。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个人生活方式能促进年龄老化,也能延缓其老化。对于处在社会自然环境下的个人,我们只要采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尽可能的去适应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就能够适当地控制它对于人们的刺激。因为人不能改变自然社会环境,但是人能够适应这个环境。无论你保健医疗体制如何优越,社会保障多么健全,但是如果你的生活方式安排不当,那将会极大的损坏你的健康。这样看来,不难理解要想维护和增进健康,生活方式不进行合理化的安排那是绝对办不到的。
其次,学校体育和生活方式:
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学校体育的宗旨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制,增进健康。是提高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由上述规定可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体育目标之一。而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要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现代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达到身心俱健,“健康科学”一一也就是说保健学应该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个人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健康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这种见解应该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去。我前面已经谈道,造成现代人死亡的慢性疾病:如肺癌、肝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致病因素,几乎都包括在生活方式中。
如果生活方式不改变。随着这种一贯的方式的延续,天长日久就会引发上述各种病症。
现代人怎样去克服运动不足这一生活方式呢?我们知道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由现代的科技发展所左右的:交通发达、人们步行的机会就会减少,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家用电器的出现,人们的体力劳力就相应减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养成了不爱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其结果就是体育运动不足。
改变一下具有致病因素的生活方式,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现行的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才能把这种运动不足的生活方式改变过来呢?本人认为这是当今学校体育教育所应解决的关键任务。
关键词 体育运动 生活方式 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统计显示:在我国肺癌、肝癌、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处于高发病的前几位,其致病原因是运动不足、饮食过量,和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等。特别是摄入过量的动物性脂肪所造成。而运动不足和不良生活习惯都属于生活方式上的问题。所以说现代人的健康问题与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要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人体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使交通更发达,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家用电器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体力劳动大为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不有意识的加强体育运动就会导致运动不足,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现今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饮食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吃得好喝的好,然而由此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疾病成多发态势。同时由于就业的压力,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有的人甚至导致心理失衡,而由此产生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如精神紧张、失眠、记忆力下降,疲劳等。长期的心理疾病又会导致生理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何促进身心健康减少疾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可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全面促进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证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谓身心合一。体育运动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健康,也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身患身心疾病的人,通过多年的体育锻炼,减轻了体重,降低了血糖、血脂,血压也有了很好的改善,增强了体质.人也变得更开朗、更自信。
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运动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项人体直接参与运动的活动过程,而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太极拳、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长跑、登山等。这些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促进智力发展。因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机能,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作用,提高人体的感知能力,使大脑思维更灵活、反应更迅速。
(二)体育运动可増强人的自信心
体育运动大多属于户外运动,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进行运动,
人体可以直接感受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这对人体和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的户外运动可以大大提高人体对自然及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许多体育项目属集体项目,且对抗性较强,经常参加这些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及协作意识,还可以培养人的勇敢及拼搏精神。运动可以使人们更健康、更勇敢、更富有活力,同时也使人更拥有自信心。
(三)体育运动可增加人的社会交往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交往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人更容易出现烦躁、易怒、忧郁、孤独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可谓久郁成疾。而体育运动是一项及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快乐运动,有较强的趣味性。许多体育项目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并需要大家的配合共同完成,通过参与这样的体育项目可有效地增进人们间的交往与沟通。另外,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们以健身与快乐为目的,彼此间没有利益间的冲突,因此在谈话及交往过程中会十分的轻松友好,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亲近感,增加友谊。这既改善了人们的心情,也扩大了人们的社交范围。而这种交往对人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它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紧张和孤独感。
(四)体育运动可消除心理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在工作时心情紧张,情绪低落或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超出个人负荷时,生理和心里都会产生疲劳。生理上的疲劳可以通过适度的休息,及增加营养就可以消除。而心理疲劳大多是因为长时间的脑力工作或长时间处在一种较单一枯燥的环境,缺乏愉快、轻松的氛围,给人以压抑感,使人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而导致。而大多数的心理疲劳会使人产生植物性神经紊乱导致失眠、乏力,食欲减退。因此,心理疲劳不同于生理疲劳,单靠休息是难以消除的。它需要人为地去改变环境,创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变换一种工作方式。而体育运动就可以满足以上条件。首先体育运动大多在户外进行,使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鲜空气和阳光。花卉和绿色植物可使人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轻松、快乐的体育运动可以使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根据神经兴奋学理论,当人体在运动时主管运动系统的中枢神经高度兴奋,而大脑皮质的其它神经如主管记忆、思维的神经会相对抑制,也就是说得到休息。因此,体育运动可有效地消除心理疲劳,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增进食欲。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长跑、自行车、游泳、登山、舞蹈等。我们每一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两种以上运动项目常年坚持锻炼,就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有力图认识、掌握它的迫切愿望和强烈的要求。现代运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控制论、行为科学等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激素”,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重大推动力。古今中外许多卓越的思想家、科学家在事业的起点上,作为动力的往往始于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加强体育兴趣的培养。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科学技术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体育已全面进入人的生活领域,学生对体育的价值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加上体育具有竞赛、健身、健美等特点,这些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小学生自尊心强、自信心足。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孜孜以求、奋力进取、充分意识到人的价值以及应尽的义务。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他们一方面尽量表现自己的才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鼓励;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经验丰富的长者和学识渊博的老师的教诲。因而,尊重、爱护他们,热情教育、帮助他们是培养体育兴趣的关键。因此,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特征对培养体育兴趣至关重要。其中有积极增力的,又有消极减力的因素,我们的责任是善于把握和抓住积极成份因势利导,而对消极因素防患于未然,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二)在教学中“寓兴趣于知识之中”。
“教学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可见任何一门教学要想得到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显然,如果学生对教材感兴趣,就能产生积极情感,学习有主动性,掌握运动知识就快,上课的效果也就好。反之,对教材感到枯燥乏味,上课势必情绪低落、运动技能掌握的慢,上课的效果自然就差了。其实教材本身蕴含着兴趣,每种教材,每个进度都有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新的动作都会使学生不断产生疑问,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任务,严格而有系统地组织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材的潜在趣味性,把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使兴趣寓于科学知识之中。
(三)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合理、清晰的场地布置和有趣的情景,极能激起人们的运功热情,使人备受感染,因景起兴。此外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和生动活泼、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创设兴趣情境,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体育感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运动习惯及智力、情感、意志、品质等。因此,我们必须要善于发现和积极引导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勤奋刻苦的精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教师进行教学引导
教学理论的发展,已将教学方法的模式从注入式发展到学导式,即“学前导后”但是在当代体育教学中,如果开始时不通过教师一定形式的“教”,就让学生自学,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因此,
学导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自有一定困难。那么,根据“三力”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导学为主的过程。学习离不开教师,但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应从“独奏者”角色,从学习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改直接教学为间接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返还给学生,引导他们独立制定学习计划,实施计划。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组织协调、督促和咨询作用。 为此,可进行“导学----学导”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教学除了智力活动外,更主要的是身体练习,因此体育教学中除了智力因素方面的引导外,重要的是要体现对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在教学中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 探究性“引导”
在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提供的直观教具(或动作示范)各自练习,互相探讨,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卡壳”时给予启发点拨,还可在一些动作的细节处或锻炼方法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设想,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钻研探究,加速分化抑制的发展,直到有所发现,有所觉悟。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教学,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后,可在手指,手腕的动作及出手弧度上提出确切的要求,使学生在探究性实践中掌握规律,发展能力。
(二)情感“引导”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能直接对认知产生影响并与学习动机、兴趣、信念、内驱力等有极度密切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存在大量触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教师必需适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情感引导。
在进行情感引导时,首先要遵循体育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身体活动中消除抑郁,烦恼等不良心境,产生愉悦,爽快的情绪感受。其次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对动作技术的主动探索,使他们产生追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新动作的美感体验。再次,教师自始至终应重视自己教态的感染性,从尊重学生出发,做到目光期待,语言诚恳,手势恰当,表情和蔼,才能以情动人,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友好相处的亲近感,促进学习情绪和责任心的提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反映和心理变化,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态,计划和方法,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获得教学的成功。
(三)评价“引导”
正确而适时地运用表扬,鼓励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而对学习情感起调节作用,即产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情感反应。评价的方式除语言评价外,还可运用眼神、表情、动作等,但关键在于准备恰当。
关键词:体育教学;安全防范;传统健身;乐疗歌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学校体育教改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的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需要。因此,应继续研究和扩大体育的教学范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虽然对学生的教学安全有所重视,如把掷铅球换成了掷实心球,有些项目铺设了塑胶场地,设了围栏,增设了一些社会流行项目,如跆拳道、国标交际舞,但这些都是较狭隘的安全教育和课改。我们应该从宏观方面来看待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知识,让他们在社会的实际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真正学会躲避危险,保障安全,增进健康。应将《体育与健康》教课书中增加安全教育、医疗保健、乐疗歌曲等有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的知识技能纳入体育课的教学中去,丰富与完善体育课的功能,切实保障每位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体育与健康安全课程的设置应按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学制和开设学习项目,体育内容应本着由易到难、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而且学会处置应急事件的方法和能力,这也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该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应把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做为今后体育教学的宗旨和方向。
一、各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一)小学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小学阶段应以跑、跳、投项目和体操、跳皮筋、扔沙包、踢毽子、双扛、游戏、武术基本功及其套路为主,以球类、棋类为辅,也可以增加滑板,掌握这些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意识,树立体育强身健体的理念,在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掌握正确处置防煤气中毒,防雷电、防触电、防火、防震、交通安全教育与陌生人的交流与防范知识技能,掌握一些歌曲,突出校园特色和儿童、少年心理特征以及爱国主义歌曲,音乐教育由学校的音乐教师具体实施。
(二)初中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初中阶段应在跑、跳、投、武术基本功等简单基本技术上,增加难度技术的练习,棋类、舞蹈也可增加难度,同时应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球类基本技术的学习,武术套路和体操技巧的学习,增加跆拳道、剑道、柔道等。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学会使用灭火器,学会易燃易爆的防范处置,学会防空知识、防洪知识、被毒蛇和狂犬咬伤的急救方法以及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自救和学会灾情报警的方法,乐疗应掌握几首优美动听、陶冶情操的校园歌曲和奥运歌曲。
(三)高中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高中阶段应主要开设以球类为主(篮、排、足、乒、羽、网)的课程,让学生接受跑、跳、投的高新技术的学习,同时可以学习武术的器械、擒拿、散打等,也可增加台球、交际舞等。在安全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应让学生学会保健、按摩、拔罐、刮痧、穴位理论等基本医疗技能,学会救护病人(脑中风、骨折、溺水、中暑)等技法,并且应该组织逃生演练,以及传染病的预防。另外,在高中阶段应继续提倡学习音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可以演唱一些流行歌曲和民族歌曲。
(四)大学阶段的体育健康安全课程设置
大学阶段应主要让学生学习医疗气功、太极推手、养生保健、舞龙舞狮、武术器械、传统套路、健美操、《五禽戏》、《易筋经》以及球类的高难技术和实战战术、规则等。音乐方面应掌握乐疗歌曲和流行歌曲。安全教育方面应让学生学会预防艾滋病,学会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行车安全的知识。在教学方面,可以把应激事件和音乐医疗的预防制作成电子版的VCD,这样比较直观,容易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先让学生有直观的正面了解,初步掌握处置危险的方法技能。还可以在体育课上由体育教师详细介绍并演练,把每种情况应该运用什么的方法和怎样去解决运用到实处,让学生确实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从体育与医疗、音乐、安全之间的关系三方面谈谈认识,从而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体育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体育与医疗、音乐、安全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与医疗的关系
体育与医疗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体育的目的在于强身防病,而医疗的作用在于治疗顽疾,使人健康,如果两者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那将对人类的健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或者说两者相辅相成会对恢复病人的健康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其实,在我国有很多传统医疗保健方法值得继承和运用,比如医疗气功、医疗按摩等。这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演练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人的健康作用却是非常明显而有益的。比如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道家“养生内丹功”,孙思邈创编的“六字决”少林秘籍《易筋经》另外,还有一些医疗保健操,比如目要常运、头要常梳、齿要常叩等等,这些小动作通过练习,往往均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功效。这些医疗保健技能演练不仅简单,而且也不用购置器材。占用空间很小,有些原地就可以徒手练习,有些采用坐姿即可。想什么时候锻炼就什么时候锻炼,而且一旦学会将终生受益,即使毕业后也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大力推广和普及这些易学易练不受场地和器材约束的保健医疗技能对于学生的终生身体健康将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些穴位的锻炼也能起到治病、防病或减轻痛苦的作用,比如按足底的涌泉穴对人的健康很有益,鸣天鼓可以增强记忆力,还有迎香穴对于治疗和预防感冒都有很好的作用。这些看起来简单朴实无华的穴位按摩手法对人的健康有非常大的益处,可谓小动作大健康,是对学校体育项目的有益补充。所以,在编排教程时,应该关注这些简单实用的手法、动作。
(二)体育与音乐的关系
体育能带给人健康,而现代健康观是指不仅要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还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音乐的作用恰恰就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抚慰人的心灵,所以对于心理健康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治疗作用。比如在四川地震灾害中,有许多的歌手都为四川地震灾区谱写了很多的歌曲。在这些歌曲中有些是歌颂灾区救援人员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还有的是鼓励灾区人民的,这些歌曲使人们有了生活信心,不再悲伤、消沉,使人民充满了希望和重建家园的勇气,所以对灾区人民的心灵创伤给予了很好的积极的治疗作用,对帮助灾区人民克服恐慌、建立自信,及早从灾难中解救出来,积极面对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音乐不仅有利于智力开发,还通过演唱可以增大人体的肺活量,锻炼肋间肌肉。另外音乐还就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节奏,促使人体分泌有利健康的激素酶、乙酰胆碱,增强细胞活力,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消除精神障碍,从而陶冶情操,祛病强身,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目的。
体育课程的音乐教育可以选择能提高自信的乐曲,如《步步高》、《命运进行曲》和集中注意力的巴赫的《恰空舞曲》、李斯特的《冥怨》、傅彪西的《月光》以及忘掉烦恼的歌曲《门德尔松》等。
(三)体育与安全教育的作用关系
体育的目的是使人健康,而如果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还能健康吗?所以人健康的前提是安全,如果没有安全,人也就没有了健康。据调查,只有10%左右的学生在学校仅受到过紧急避险的集体演练,绝大多数学生在安全教育方面就是空白,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制约:①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认为安全教育用处不大;②学校组织困难,受制于学校的环境场地设施等因素困扰;③没有真正懂得紧急避险和救援知识的专业人士;④认为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钱财。
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认识问题,即没有把安全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高度,心中存在漠视、侥幸和麻痹大意,没有把人的健康、安全放第一位。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中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同胞,如果能在体育课中多交流开展避震救灾的方法和演练,也许就会把生命损失降到最低。
之所以把安全教育放到体育课上,这主要是由体育跟安全的结合最紧密,体育教师跟学生接触最多,而且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另外,体育教师对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演练和调动队伍驾轻就熟,而且需要广阔的场地,体育老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虽说比以前在安全教育方面有所重视,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安全教育的需求,应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全方位、多样化的安全学习和演练,应该让全国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避险抗灾的实用知识和方法,应该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功课贯穿在人的受教育过程中。在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该将普及安全教育的活动写进体育教科书,应该使《体育与健康》课变成《体育与健康安全》课,这样受益的人群才会是空前的。
笔者还认为应在大学本科阶段加大改革力度,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与社会密切联系并且实用的体育项目,因为他们今后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如果学习内容不能切合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那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就会受到影响。不能把正确的实用的体育健康安全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就会造成浪费,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参考文献:
[1] 赵之心.运动养生精华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吕韶钧.小动作大健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 张鸿懿.音乐疗法[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1).
【关键词】职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兴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今方兴未艾,前景也非常光明。职业技术教育既是对学生所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筛选整合巩固的过程,也是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社会交流、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等能力方面进行塑造的过程。目前,因职校学生年龄偏小,大都处于初中升学阶段,其品性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已受到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正确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是对职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体育教学中能正确地、适时地对职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将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一、当前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前职校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心理承受能力弱
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2、自私狭隘,虚荣心强
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3、缺少意志、毅力
当前,职校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4、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
5、有的职校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 发展 起着特殊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 自然 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因此体育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在体育教学中合理有效灵活地运用教材教法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构建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
针对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体育手段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6.2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74-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自然环境中完成各种身体练习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若能根据教材本身和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自然又贴切,其效果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环境教育中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有着双重的价值。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将使学生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获得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到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的,要接受日光、空气和水的锻炼,使学生们深切的体会人和自然,人和环境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户外运动时应具备的环境保护常识。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并使学生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例如,在以前体育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利用自然力进行锻炼的教材,让学生即掌握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力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要求,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日光、空气和水等环境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较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在遵循以上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应该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无疑与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教材本身的性质及教学形式等因素有关。在课堂中使他们学到必要的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具有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还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关。情感和体验是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环境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希望获得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欲望,并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中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主题式情景教育法
主题式情景教育法是指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环境问题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是师生共同将教学内容、角色和场境高度融合后的一种“仿真”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一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指融于高效的教学中的许多技巧和活动,指好的教学改变或者激发孩子的思维。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在无比兴奋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把环境教学因素和体育游戏紧密结合组织教学,可以做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饶有兴趣和不知不觉中学习环境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环境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环境教学内容,理解环境知识。
3.自然教学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发现自己与大自然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而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也使人们迫切感到环保的重要性。于是,加强保境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呼声愈来愈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7―9年级)的课程目标体系中明确提出了有关环境方面的目标,如运动技能目标中的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中的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的目标等。因此,运用自然教学法,通过越野跑、登山、等活动既能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又渗透了环境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在大自然中的运动,诱发每个人最可贵的本质和可能连他自己都未必意识到的潜能,使他们融入自然,并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在亲身体验的情感基础上产生对自然的强烈使命感,进而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分量,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的旧观念,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包括环境意识、知识、技能的发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应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主动地选择环境教育的渗透点进行教学,在丰富,拓展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学科环境渗透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运动 身体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劳动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但是由于缺乏身体运动,各类身体疾病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更需要在健康方面投入更大的时间精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每年300万左右的致死率是由于缺乏身体运动引起的。由此可知,人类未来生活水平、平均寿命、娱乐生活、医疗卫生设施、得到提高的同时。必须要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身体运动,保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身体活动量。近年来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提出的运动是医药(exercise is medicine),认为在病人的治疗的过程中,必要的身体运动量结合药物用来作为治疗疾病的处方,其效果非常有效,远远的超过单纯的药物治疗疾病。
一、体育运动概念
体育运动(physical activity)是指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身体活动,也是指在基础代谢(RBM)的基础上身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可见,增加身体锻炼的运动量能够预防疾病,大大地减低患病风险。体育运动包括职业工作、家务、交通、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exercise),其中体育锻炼是余暇体育活动的一种组成形式。闲暇体育活动(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是指出去一切工作之外的自己可以只有支配的时间内进行的体育活动。
二、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是最首要目标,还包括精神和社会层面的良好状态。大量的科学研究显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相比那些缺乏活动的人拥有较高的水平健康体适能。发生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风险较低,降低死亡率。
1.体育运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影响。通过经常性的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大大的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适能健康水平以及情绪效益。对比于那些缺乏活动的同龄人来说,积极活动的儿童和青少年拥有更高的心血管耐力、肌肉力量和满足感,更少的身体脂肪比重,发生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的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焦虑抑郁的症状发生的可能性,使得骨骼更加强壮。更好的促进身体综合指标的发育,更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降低抑郁症的发生可能。
2.体育运动对患病人群的影响。孕妇适当强度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女性的心肺健康水平,同时运动可以降低孩童的出生体重,降低发生早产、流产的风险。产后坚持适当科学的体育锻炼水平可以增加母乳的质量适当的运动量和合理的营养膳食相结合能够更好的促进产后身体的恢复,保持产前的美好身材,以及减低产后抑郁的发生几率。近十年来我国在运动处方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 针对不同性别人群以及患病人群进行了运动干预, 如儿童、老年人、心血管病、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等患者,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目前正处于慢性疾病迅速攀升的阶段,因此用运动锻炼的方式预防身体疾病的发生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正在处在运动处方和药物配合治疗预防慢性疾病的起步阶段,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二)体育运动不当与健康的关系
1.体育运动不足对健康的影响。Haskell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系统的总结后发现只要通过小强度或者中等强度的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因此,在不要求运动强度的前提下,相对的增加运动的时间来增加运动量也是增加运动计量的一个最重要的科学手段。由于目前体育锻炼缺少对体育运动最低临界值的合理依据,体育运动的量与身体健康关系的相关趋势比例,造成了严重的实际体育运动不足情况,但恰恰就是这种体育运动不足大大的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反过来合理有效的体育运动水平能够更好的预防身体疾病的发生,促进更好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心理效益。
2.体育运动过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虽然体育运动不足能够引发许多疾病的发生,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水平能够更好的预防疾病,促进个体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但是并不是身体活动水平计量越多越好,体育运动过量同样能够导致身体疾病,对机体造成严重不良的负面影响。过量运动或不合理的运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具体表现为: 1.一次或长期大运动量的训练,可造成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抑制,血睾酮水平下降,表现为兴奋性差,竞争意识下降,体力恢复慢.2.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运动后,会增加运动性贫血的发生率,这种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原因不明,反过来,贫血可造成运动能力下降。 3.过度运动可造成运动性血尿蛋白尿,运动性哮喘等发作。
三、结论
(一)但是由于其影响因素较多且关系复杂,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体育运动过量的预警机制,这有待于今后加大研究投入,建立完整的预警机制,这对于人们进行合理体育运动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锻炼配合药物治疗疾病:是否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一定量的体育锻炼与一定量的药物最有利于健康的恢复。
参考文献:
[1]Mc Ginnis JM ,etal.actual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j]JAMA.1993;270:2207-12
[2]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Phyc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M].Atlanta,GA:U.S.Depare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Centex for Distanc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tionalCenter for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ention,1996.20-144.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管理
以往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候,对其不够重视,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学生也很难提高对体育与健康的兴趣。体育与健康的作用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所以,老师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的提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水平。
一、提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水平的方法
(一)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往的教学方法灵活程度不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兴趣也不大,所以,老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便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帮助学生找到这正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引领学生更好的发展。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比如说可以不断的对体育教材的活力和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在练习的时候采取不同的形式,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发出来,老师也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只有老师真正的做到了与时俱进,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够真正的提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水平。
(二)重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
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若是学生真正的对一门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么其想象力、记忆力以及观察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也会有明显的提升。所以,老师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兴趣。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有些学生喜欢球类运动,有些学生喜欢舞蹈,还有的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比较浓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样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调动起来,他们会更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老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水平提高便会比较的容易。
(三)将体育实践以及健康知识教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候不但包含以往体育实践方面的内容还包含了理论的修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理论的教学并将其和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体育观念的树立,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要,学生和老师也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为其进行了一些实践。
(四)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校办学条件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在中学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一般没有具体严格的规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比较的灵活。学校和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制定的时候,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老师也可以更好的进行自己才华的展示,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水平才能够真正的提高。
二、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管理的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的开设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自主性更好的发挥出来。而想要做到这点便必须保证教学结果评价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将自我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
在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的时候,老师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方面可以包括学习态度、表现以及学习效果。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能够帮助其更好的进行查缺补漏,找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弥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认知方面的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优势,在将来学习中,更容易掌握进步的方向。
(二)将个体评价和全面评价结合起来
全面评价一般指的是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成绩以及动作的实际质量进行一定的评价。老师能够通过全面评价的方式更好的了解学生全面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实际教学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个体发展则是对学生性别、先天方面的差别以及年龄进行一定的评价,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的特点,更好的体会体育锻炼。
(三)将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结合在一起
一般情况下,进行理论考试会采取提问、讨论、总结以及笔试等方式。进行理论考试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实践和锻炼,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实践考核一般包含了技术方面的考核、体能方面的,考核、健康考试以及进行运动成绩的测试等等,进行实践考核能够更好的将老师的教学效果反映出来,并且通过实践考核,学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身体方面的素质,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锻炼中来。老师在进行教学结果评价管理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体育习惯以及自信心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结语:
在中学中,做好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在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时候,应该根据所在地区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也必须全面,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我国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中平.浅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安全的预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2]李继承.浅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
[3]伊柏清.高中体育与健康走班制选项教学及其管理的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0)
关键词:创新 ;主动体育 ;研究与实践
当前,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与健康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又如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可采用游戏、竞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等方式进行,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学巧练,达到自我锻练、自我体验乐趣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各自优势和特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运动,可引用韵律操或舞蹈等形式进行,让师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跳起来、舞起来、笑起来,并在欢快的气氛中调节肌体、放松身心。使学生在欢乐、团结、成功的喜悦中结束课堂教学。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能够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这样的体育课才是名符其实的快乐体育课。
准备活动后,不象以前那样,师者先讲解示范所学技术的动作要领,而是让大家根据要学的技术动作,每人先实践一次,然后,师者根据大家的实践,把技术动作会的(姿势正确的)分为一组,从而进行下一个技术动作的(或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剩下技术动作不会或掌握不好的,由师者进行个别的讲解、示范和纠正动作(错误的动作),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有的放矢;二是提高了教与学的实效性;三是体现了超前教育的创新性;四不但发挥了学生主动地学习的主体性,而且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教法上的主导性。
综上,通过实验说明,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启发式和讨论式,以及先实践的方法,从反馈的信息中来决定每一次课的教法与学法了。例如,如提出的课题教材内容,学生都明白,都会做,而且还有创新和超前,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再按新授课来对待,来教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类似上述情况的课,大家就应作为锻炼课,以锻炼为主体了。相反,如果学生对课题教材内容不懂,也不会做时,当然就是新授课了。古道: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属于新授课,那就要以教为主,以学为主了。
一、遵循大纲,由浅入深,引导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编写,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适宜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排列,每一教材都存在自身的相关内容,而且,每一个年级都有完整的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循序渐进的教学,更加符合教学原则。
二、剖析教材,多种手段,分解教学
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是由多技术环节组成的完整技术动作,都有重点、难点,将此类教材剖析,分环节,按步骤实施教学,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例如:跳远的动作技术可按“助跑、踏跳、腾空、落地”的先后顺序实施教学。一次新授课不可能完成一个完整技术动作的教学,多半是分解后的某一环节,最起码也要以某一环节为主,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剖析教材环节,实施教学。又如:跨栏跑中,“过栏”这一重点环节的教学,采用由浅入深、多形式、多手段,可以使教学更具实效。
三、多向联系,利用已有知识教学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这是中学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只要与运动、活动有关,与以上任务相适应的相关动作,我们在教学中都可以借鉴、利用。
例如:学生都会跑,可以利用“慢跑”,引导学生学习“快速跑”、“耐久跑”“跨栏跑”等体育技术动作。在“慢跑”的基础上融进新授内容的有关动作要领,且加以区别、比较,对技术动作学习是较有利的。
以上教法也体现了教法的多样化,充分利用简单即学生已有知识由浅入深,层层引导,便于学生掌握难度较大的新知识,新内容。
四、巧用自然,寓教于趣,寓教于乐
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其它学科的有关知识引入体育课堂,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动作及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从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文化知识,还应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较强的身心承受能力。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80年代就指出:“健康,不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病症,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况。”这使健康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然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不健康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能根据心理测验,具体观察和个人主观体验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北京大学王登峰,张伯源提出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是: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这8条标准,更多地考虑了心理健康的个性(人格)因素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应当看到,人的心理健康都是通过自己对他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更加剧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面临这些威胁。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独立生活能力差,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又加之社会上各种各样“浪潮”的冲击和误导,从而使他们的心灵过早地承受各种的压力。近年来的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许多高校调查表明:
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根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1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15%(包括恋爱问题、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互动作用
1、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体育教育的全体性,正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身体技能的传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集体或对学生个别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技能的学习及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通常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指示器。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也应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育教学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
2、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除了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外,本身还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这种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正是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的突出表现。由于体育活动具有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应变性,规范性等特点,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和创造、应变、协作能力,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等,开拓进取精神和文明行为。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或比赛,使学生忘记疲劳,性格豁达开朗,从而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障碍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使不良情绪得到合理渲泄,消除了不健康的情感,消除了紧张的情绪。部分教学内容,如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球类等项目,随着美好音乐的变化及富有竞争协作的团队群体气氛,使学生自己能充分体验到人性美的一面,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培养了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力和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回的承受力,让学生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伟大哲理。体育运动这种特有的教育功能正是其他教学功能无可替代的。而正是这些体育手段对学生各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面对科技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当代大学生这一高智商群体来说,与其说是智商的竞争,不如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在人才成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丰富的情感,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健康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等高品味心理素质所构架的高“情商”,已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要素。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高校体育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直接渗透于体育教学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身心全面健康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一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 Course
CHEN Xia
(Anyang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has a theroy research and review on the basic concept, target system, content standards,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sports and health course. And it points out that it's a long-term process to construct sports and health course, we should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accuracy.
Key wordssports and health; construction; quality education
1 问题的提出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模式,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的目标,从三维健康观及体育特点出发,将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重新划分,根据各个领域的特点并结合体育活动内容构建了相互关联的内容体系。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体系、内容标准、课程资源开发等也是生产力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受国内外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同时它又在很多方面给予地方、学校及个人以很大的自和创新机会。如何依据文件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少走弯路是摆在每个体育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上对体育健康课程整体构建进行研究,旨在为此构建提供借鉴。
2 体育与健康课程界定
《教育词典》对课程的解释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取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教育的附生物和体现教育要求的手段,也必定具有目的性、方向性、计划性。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这样定义: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体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此定义在肯定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更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具有多维观的“健康第一”理念。
3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体育与健康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它面向全体学生,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都能够达到,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它决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向与过程,对课程的实施起着统领和激励作用。目标十分重视对人的培养,并明确具体了三级目标: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呈递进关系的目标体系。它只以建议的形式提出了若干活动或内容建设,而不是规定。它承认了人的个体差异和地域教学环境的差别,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充足的选择余地和创造空间,能充分调动课程改革和实施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各种体育教育资源,同时也对课程管理者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
首先,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趋势重新构建了新内容体系,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范围,有利于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其次,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更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每节课都贯穿并实现着五个目标,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教育的功能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播通过学生活动得到体验和延伸,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展认识和获得体育学习、运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即通过教师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运动参与中使运动技能得到掌握,在运动技能掌握中得到身心的锻炼,增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在运动实践活动中,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课堂空间上得到拓展。内容的体现表现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还包括社区、家庭、群体活动的参与上等等。
5 课程资源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包括:(1)人力资源;(2)体育设施资源;(3)课程内容资源;(4)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5)自然地理资源;(6)体育信息资源等等。
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不仅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它应该是处于一个立体的大教育环境中,以上多种资源对新课程的开展都起着制约或推动作用,在诸多因素中,课程理念更强调人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及对环境和科技技术的利用,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时要注意更新课程理念,有助于学生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同时体育与健康程应当从教学实际条件出发,努力发展反映学校体育运动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对各种资源要统筹综合利用才能达到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目标。
6 教学及评价
新课程淡化具体教学时数,不确定具体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给教师和学生极大的选择空间。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都教会学生规范动作或高难度技能,而是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教师通过对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并使教学效果得到时间与空间延伸。教师教学方法和形式不拘一格,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都应遵以下原则:(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3)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获得受益。
用新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和老师。它把评价学生处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淡化结果,强调学生参与的过程和行为态度。特别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评价主体和方式、内容的多样化。新建的体育评价体系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建和发展,而不是对其进行鉴定或选拔。但操作时应注意四个结合点:(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3)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4)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7 问题讨论与展望
7.1 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
以学科中心体育课程观念在我国推行实施时期较长,不可避免在人们心中留下烙印,影响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各地区情况错综复杂,师资和场地等数量、质量发展极不平衡,这种状况的改变,特别是体育师资状况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教育周期;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以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竞技中心的观念转变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态度的改变上来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过程。
7.2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各级教育主体的理论培训与学习,提高理论业务水平,增强其时代责任感。(2)加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教育管理体系对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管理,防止出现各种曲解新课程理念的涣散教学。(3)对于同一地方运用行政协调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或进行体育信息资源共享。(4)正确处理和对待新课程贯彻与文化课学习和应试体育的矛盾。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逐步被人们理解、接受,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构建也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它势必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启发和思考,为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7.
[2]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