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5-30 10:4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关键词:“三美”论;典籍翻译;《醉翁亭记

引言

中国古典散文如同中国古诗词,同样具有意境深邃,语言凝练,结构优美的特点。《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佳作代表。《醉翁亭记》由唐宋家之一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记录了他虽被贬滁州做知州,却安得自在的心境。文章在描写醉翁亭的自然美景和太守与民宴游的画面的同时,透露出了欧阳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因其文笔轻快流畅,旋律优美爽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美的,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这篇如诗歌一般的散文,历来受到了很多翻译家的关注,英译本颇多。本文将在许渊冲“三美论”框架内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Herbert A.Giles的两个译本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许渊冲“三美论”不仅适用于古诗词翻译,也同样可运用于兼具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的典籍翻译。

一、许渊冲“三美论”

“三美”说首先由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他说,写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后来,许渊冲先生基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将其嫁接到译诗领域,并加以发展,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相辅相成,层层递进。三美之中,意美居首,因为意美是诗美的必要条件,是音美和形美的出发点和归宿。音美次之,中国古诗格律严格,翻译古诗必须考虑其音韵特点,在译文中加以再现或曲达,以求留存其音律之美。再次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音美的基础上,尽力保存古诗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及其视觉上文字排列营造的形美,使译诗三美俱备。许渊冲先生在译诗语言表达上极其注重译诗与原作在意境、音韵和形式上的一致,出产了很多令人赞叹的美的作品,为国内外读者所追读和欣赏。

二、“三美论”视角下《醉翁亭记》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一)意美再现的对比

所谓意美,是指译文传达出原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使其产生与原作同样的感染力。许渊冲先生另一个翻译说论“三似”中的“意似”是指表层结构,类似于严复“信、达、雅”中的“信”,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而“意美”尤甚于“信”,它指的是超越作品物质形式的深层结构,指其深层之意,亦或是言外之意。因此,在做内容饱满意境丰盈的典籍翻译时,要选择最适合而又最有表现力的词汇,以期达到最大程度的意美再现。

例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杨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closed all around by hills, of which those in the southwest boast the most lovely forests and dales……

Giles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tirely surrounded by hills, 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欧阳公写醉翁亭,没有径直写去,而是委婉道来,从环滁群山到西南诸峰到琅琊山,再山行渐闻水声至酿泉,最后在峰回路转处引出了整个画面里的聚焦点醉翁亭的所在。“环滁皆山也。”文章开篇,就可以领略到欧阳公惜墨如金,简练不凡的文笔。寥寥五字,就描绘出了滁州被峰峦叠嶂的群山所环绕的绵延景象。“环”在此处应为动词,“围绕”“环绕”之意,对此,杨译为“enclose”,Giles译为“surround”,通过翻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知道,“enclose”的解释为“to build a wall, fence, etc. around something”。而“surround”为“to be all around something”。由此可知,“enclose”的词义更局限于围以墙等,使用范围不如“surround”广,所以杨译“enclose”不符合原文的“环”的含义,此处滁州是被群山所环绕,而非为墙或者篱笆之类的篱障封住,故用“surround”更切合原文的意义。Giles译本的另一出彩处是用“entirely”来修饰了“surround”,使得滁州被崇山峻岭包围之势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出来。

对于“林壑尤美”这句的翻译,两个译本选用的动词也截然不同。杨译用了一个“boast”,词典里其释意为“(通常不指人)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如:The hotel also boasts two swimming pools and a golf course.杨译选用“boast”说明“西南诸峰”有值得骄傲的尤美的林壑。而Giles用“be clothed with”则恰与词典中例句“The valley was clothed in trees and shrubs.”有着同工之妙,运用了暗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西南诸峰之上有尤美的林壑覆盖着。笔者认为这比杨的选词更高一筹。但Giles的翻译也不无错漏,似是因文化差异导致了理解上的偏差,而没有翻译出“壑(山谷之意)”。类似的误译在全文里面有几处,“琅琊”译为“Shangtung”,“亭”译为“kiosque”等,这些是译文失色之处。但是总体看来,Giles凭借其母语的优势,用词更为文雅地道(如翻译“渐闻水声潺潺”借用习语“within earshot of” 等),信手拈来,把欧阳公笔下的醉翁亭周遭的人物风情传达得形象到位。

(二)音美再现的对比

韵律之美之于中国古典文学是极其重要的,表现于诸如平仄、叠音、形声、押韵等等形式。《醉翁亭记》节奏明快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要重现音美,着实需要下工夫。

例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这句描绘出了滁州人熙熙攘攘、扶老携幼畅快游玩的场景。“负者”“行者”、“歌于途”“休于树”“前者呼”、“前者”“后者”都押尾韵,“伛”与“偻”、“提”与“携”韵母相同或近似,加上“……者……也”经典判断句式的运用,使得行文流畅,读来琅琅可诵,具有音乐和诗歌一般的韵律和节奏。

杨译文中“infirm” “ infants”、“calling” “answering”简单运用了头韵和尾韵;而Giles译文按照原文的断句,在句与句之间的韵律再现方面做出了更大的努力,“Burden-carriers” “travellers”、“shouts” “responses”、“hobbling” “children in”、“along” “arms”、“backwards and forwards”皆运用了押尾韵或押头韵的方式来弥补译文在韵美和谐方面与原文的差距。Giles译本还有一大特点:多用少音节词(单音节、双音节词),读来利落爽快。

Giles译文整体在韵律节奏上有一股洋洒轻快、欢快愉悦的格调。但散文翻译毕竟别于韵律感十足的诗歌翻译,穷尽各大译本,都没有在音美方面做到极致的。这里不赘述。

(三)形美再现的对比

所谓形美,许先生认为,主要体现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该尽可能做到和原文相似。在翻译中保持意美和音美已经实属不易,再在两者基础上传达出形美则更是加大了难度。欧阳公的《醉翁亭记》是诗句化的古典散文,里面包含有三、五、六、九字之骈,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行文流利潇洒,英译过程中也必然也要考虑到形美再现的问题。

例2这句原文运用了五字骈、三字骈,句与句之间有凝练对称的美感。按许氏“三美论”之说,原文的句子骈散结合,则相应的译文也要采用富于灵活性变化性的句式。

杨的译文读来有一种白话文般清晰活泼之感,对于原文语序也有所调整,把“滁人游也”放在了段首,可能是出于英语行文习惯的考虑,起到总括这段的作用。译文总体来说是原文内容及意境上的忠实再现,但句式较为冗长拖沓,有失原文形式上的美感。对于“前者呼,后者应”的对偶之句,杨译干脆做一句话翻译,变成了“前呼后应”。相比之下,Giles的译文则保留了和原文一样的结构。他临摹汉语的流水句式,选择不用连词而用分号将句子意义分层,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完全按照原文中的五字骈和三字骈相应地翻译成对仗的长句和短句,使得译文读上去轻快畅达,看上去怡然舒缓,再现了原文的形式美。再者,对于“歌于途”的翻译,Giles用的“sing their way”比杨译的“sing as they go”要文雅地道。本例只是Giles译本和原文形式美相呼应的一处代表。再如 “朝而往,暮而归……”杨译为“A man going there in the morning and returning in the evening”,Giles译为“Morning is the time to go thither, returning with the shades off night”,“朝而往”和“暮而归”是三字骈,形成对仗,杨译也直接把这两个分句缩减为一句“朝往暮归”,如他在前文中对“前者呼,后者应”合二为一的做法如出一辙,不仅有损原文的音韵,更是对原文形式美的破坏;而Giles根据原文的对仗形式,仍以两个分句处理,实现了原文的形式美再现。依此,Giles在骈句的翻译上实现了与原文在句子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的一致。

三、结语

通过以上译例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两个译本在三美再现方面各有千秋,也存在失彩之处。作为深谙中国文化的杨夫妇,其译本基本做到了对原文意义的忠实再现,但是对音美和形美的传达有所欠缺。而Giles重视再现这篇古典散文的审美信息,尽管因文化差异有几处在意义的传达上出现了误译,但无伤大雅,总体上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美的视听享受。总而言之,“三美论”框架下,Giles的译文要略胜一筹,在更大程度上重现了这篇古典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

参考文献:

[1]Herbert A. Giles.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M].Shanghai. Belly and Malsy, Limited. 1922. P158.

[2] 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聂影影.古代散文英译的启示[J].英语教师,2014(12).

[4]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第2篇

一、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古人“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等众多生动的例子也正说明兴趣所产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多开展一些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我们在教《桃花源记》这一课时,在熟读疏通文意之后,就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把武陵人的奇遇再现出来,学生积极参与,情感相当投入,特别是扮演武陵人的方言许,他先是模仿武陵人划船的动作,接着通过自己的创造想象,再现了武陵人发现桃花林时的心理活动,并把讲桌当成桃花源的洞口钻进去••••••。此时学生已置身于世外桃源,沉醉在陶潜所勾画的理想世界中了。同样,《黔之驴》《出师表》《愚公移山》等都可以作为课本剧题材让学生尽情的发挥。学生在编排、表演课本剧时可以打破常规限制,增加一些时尚元素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这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就会趣味无穷。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幽默故事,诗歌、传说、名人轶事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讲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从学生们熟知的桃园三结义、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引入;林嗣环的《口技》可以播放一些生动的现代口技表演,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比干劝谏纣王善待民众却遭挖心而死,伍子胥进谏却被杀,韩愈因劝谏皇帝迎佛骨一事而遭贬等历史故事引入,让学生认识到邹忌的责任心和爱国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不过,使用这些方法切不可漫无边际,点到为止即可。

二、 强化阅读能力

强化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须先打好学生阅读的基础,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例如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比较多,而现代文的词一般都是两个以上的,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的结构也与现代文有许多差别等。

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的活用,其中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个:而、以、于、之、其、则、乃、也、者、然、何等,其中最重要的五个是:之、其、而、以、于。

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书名等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在这个句子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均不用翻译,这句话就可以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介宾倒装)可以翻译为“没有这样的人,我归心与谁呢?”;刘禹锡《陋室铭》中“何陋之有?”是谓宾倒装,“有何陋之”可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管是何种特殊句式,都不能违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

最后要学会思考作者蕴含在文字里的写作意图。有的作者是将主旨蕴藏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有的是在结尾直抒胸臆,发表议论。如范仲淹的《醉翁亭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写景、抒情中,全文极其生动的描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及滁州人民怡然自乐的生活,从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政治清明的氛围,作者的醉与乐更是画龙点睛,勾出了文章的主旨,那就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一些常用词句及写作特点后,还要多读,多练,阅读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三、 熟读背诵提高写作能力

第3篇

综观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题,所选取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课内外兼而有之。即便是比较阅读,也是课内课外兼顾的比较阅读,其考查内容涉及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断句、特殊句式、文言翻译、原文填空、文章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含开放性试题,主要由客观向主观表述题发展,近年来一些展示个性的开放性创新题应运而生。要想在短短的中考总复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复习备考策略尤为重要,下面简要谈几点复习备考策略。

【方法导航】

一、立足教材,归纳梳理,夯实基础

无论阅读材料来自于课内还是课外,读懂一段文言文所需的知识都跟课内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因此复习时要立足于教材,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文言实词的积累

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上面,其中考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又是书下的注释,因此应熟记书下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

1.一词多义。这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家应对七~九年级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很突出。如《桃花源记》中的“舍”“志”“寻”,《捕蛇者说》中的“毒”“悲”“已”等。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类词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且临时作为另一类词来使用的一种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不仅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更是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根据语境推断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常见的活用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衣素衣而出(穿着)(《杨布打狗》);(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疏远)(《出师表》);(3)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驰的马)(《三峡》);(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出师表》);(5)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6)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孟子・告天下》);(7)意动用法,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觉得少;轻,觉得轻)(《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3.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不仅是理解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命题者的关注点。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出师表》);(2)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隆中对》)。

4.通假字。初中三年的文言文中通假字有几十个,应当熟记,并且要掌握通假字读音规律。如甲字通乙字,则读乙音。比如“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见”通“现”,读作“xiàn”,并且还要有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是否是通假字的能力。

(二)文言虚词的积累

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等。如:(1)吾于天下亦不轻矣(“于”在这里是一个连词,可以解释为“对,对…来说”)(《说苑・敬慎》);(2)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土(因为……就……)(《韩诗外传》);(3)夫君子之行(主谓之间的“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诫子书》);(4)险躁则不能冶性(就)(《诫子书》)。

此外,“而”字在古文中出现几率很高,也是应重点掌握的虚词。(1)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表转折。如:而乡邻之生日(《捕蛇者说》)。(3)表承接。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4)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时,表示偏正关系)。如: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5)表因果。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6)表递进。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三)文言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要着重复习。

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为“……者……也”,有的在主谓之用“即”“乃”“则”等词表示判断。如: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

2.被动句。古汉语多用“为……所……”,“于”“被”等表示,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v室铭》)。(4)介宾短语后置。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4.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比较多,例如:(蛇)触草木,(草和树)尽死;以啮人,无(能够)御之者。(《捕蛇者说》)。

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

(四)文言文名句的积累

积累文言名句不仅是完成默写类试题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对于教材中那些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语句,不仅要能够熟练地背诵,还要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尽量不在这上面丢分。

(五)文化常识

这些内容不一定直接考查,但是在文言文阅读中会以不同形式出现,比如古代礼俗名目、人物典故、名号称谓、历法时节、历史地理、官职科举等,因此复习时需注意积累。

二、强化积累,重视翻译,掌握规律

文言文的考查,基本源自课内,所以要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思想感情等,找出要点,总结规律,要逐篇过关,并形成运用能力。

1.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大部分考生失分多的地方。如201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题,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评分说明中有:如“躬、于、闻、达、于”以及宾语前置等词语,句式,落实不够,酌情扣分。这说明中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评分要求很严格,不仅仅要求准确、通顺,尽量做到语句优美,符合原文风格,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还特别强调落实到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上,可以说是所有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

文言文翻译可以采取“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另外对三类特殊句子要重点强化记忆:(1)课文注释里整句翻译的句子。这类句子很容易成为命题的内容,复习时应该注意。(2)本身有特点的句子。如: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变化的句子;文中的名言警句;含有特殊实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3)特殊句式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2.妙用诵读,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功夫到位了,默写、断句、解释、翻译、理解和运用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理解和感悟能力自然也会提高。因此,在平时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应养成反复诵读课文的习惯。

三、遵循规律,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考试大纲》规定,要有计划地阅读课外读物。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遵循我们自身的认知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先事例后归纳等。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翻译能力,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之后,还要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短小、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求灵活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对于课外文言文应该按照课内文言文的阅读要求进行模拟训练。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内容的理解;开放性试题。对课外选文中的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或是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对课外文言文的内容,要能按要求进行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认真积累,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总之,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是从课内积累、延伸、迁移、反复训练中得来的。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言文阅读,我们都应当学会通过文中的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学会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至于文言文比较阅读,对同学们来讲有一定难度,建议同学们解答此类试题要抓住四个关键点:一是正确解读材料,尤其是相关的课外材料(一定要借助注释读懂);二是认真审题,按题干要求逐一比较作答;三是要确定两文的内在联系,明确两文的异同点;四是积累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