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结束送给孩子的话

高考结束送给孩子的话

时间:2023-05-30 10:4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结束送给孩子的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结束送给孩子的话

第1篇

“最开心的就是放假的前一天,最悲剧的就是开学的前一天。”这是很大一部分即将结束暑假生活开始上学的青少年学生心理活动的真实反映。假期过后,许多小孩儿不想回到学校,还有的对新学期的临近感到极度害怕,出现了厌学、抑郁等症状,这种心理疾病被称为“开学恐惧症”。每次长假之后很多孩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开学恐惧症”,如果不妥当解决好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最大的危害是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成绩。

“开学恐惧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主要特点是对学校产生恐惧。它不是一个专用的医学术语,只是由于近几年此类学生较多,才形成了这样一个俗语。它的主要症状有以下三点:

1.害怕开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开学。

2.如果父母强迫患儿去开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焦虑马上缓解。

3.焦虑的症状表现为:心神不宁,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尿频、便急等。

开学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表现行式,可以说是一种特殊恐惧症,因为它针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

一般来说开学恐惧症多见于小学生,但是高中生与大学生中也会存在开学恐惧症的患者。

主要的病症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对学校或学习出现恐惧与焦虑情绪。主要的诱因是“开学”这个特殊的事件,导致自己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产生焦虑和恐惧或对分离性焦虑、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唤醒。前者是由于自己的人格缺陷或对学校和学习过于紧张所致;后者往往在学校学习或在其他活动中有挫折和遭受委屈、羞辱的经历。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不适应等方面是导致“开学恐惧症”的重要原因。

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部分过于追求完美的优秀生等五类学生是“开学恐惧症”的易发学生群。

开学恐惧症的三个现象

现象1:一位家长说,为了让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她在暑假里就早早地对他进行了训练,结果因压力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

现象2:一位小学生说看电视、卡通、游戏、外出游玩是他暑假的主要生活方式,现在一想到将回归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他皱着眉头说:“还没有玩尽兴呢!”

现象3:除了新生以外,最怕开学的是毕业班的学生,这以初三或高三的毕业生为主,原因主要是中考、高考的压力。暑假作业和父母另外布置的练习题已经让毕业班的学生无暇娱乐了,想到开学在即,心里更加紧张和恐慌。

开学恐慌症的原因

一、饮食不当

在假期里,学生们没有什么学习的压力,脑力劳动减轻,精神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同时活动及体育运动量相对减少,家长也想借此时机给孩子补养身体,学生们的进食往往没什么节制,从而造成营养过剩,使身体发胖,有的学生还暴饮暴食,甚至会出现急性肠胃疾病。

二、荧屏伤害

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上网是许多学生在假期中的“重点项目”。有些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废寝忘食,连续十几个小时打“车轮战”。久坐不动,缺少运动,会造成大脑疲劳,给眼睛、肢体带来损伤,并造成睡眠不足,导致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影响身高增长。

三、起居无序

由于假期没有明确的作息时间,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睡眠时间得不到保障,体内生物钟发生紊乱,造成食欲减退,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振。

如何防止开学恐惧症

1.学生本身应该从暑假那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中走出来,适度紧张起来。新学期开学前学生应确立新目标,目标要切实可行,切实可行的目标才能对自己起到激励的作用,精神饱满地迈进新学期。

2.注意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家长和老师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于严格。相反,宜劝导这些孩子处事不要过分认真,要让他们了解生活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道理。

3.对孩子期望不应太高。家长切勿对这类孩子期望太高,由于这类孩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受失败和挫折能力较差,因此,期望太高易使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学生“开学恐惧症”。

另外,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在开学前做好以下五准备:

准备一:父母应抱乐观的态度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新的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开学前,父母不要把老师描绘成严厉凶狠的人,也不要把学校描绘成痛苦难受的地方,应给学生以幸福感。

准备二:放假时,许多孩子的生活秩序打乱了,常常是看电视或上网到很晚,而早上又贪睡不能按时起床。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孩子的心理就还在“放假”,开学后很难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父母应及时地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最好在开学前几天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临近开学,父母要督促孩子按时起床、饮食。保证孩子开学后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准备三:对于有“学校恐惧症”的孩子,开学前可以与孩子一起回学校逛逛,可能的话参观一下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地方。

第2篇

“不长身体”的“神童”

覃甫政出生在贵州山区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弟弟。父亲覃良昭为了承担家庭开支,租了一间店面,自立门户开了缝纫店,聊以维持生计。刚出生时,覃甫政和哥哥、弟弟没有什么不同。但覃良昭夫妇慢慢地发现,二儿子“不肯长”。到了两岁半,身高体重和半岁的孩子差不多,与同龄人相比,足足要矮两个“拳头”。

一天,一个客人无意间说:“这孩子这么矮小,是不是有什么病?”覃良昭听了,心里也很紧张,他想起那种叫侏儒症的先天性疾病,不免感到害怕。要不,覃甫政能吃能喝,从不偏食,连发烧感冒都极少,为何不长身体?为防不测,他将孩子送到医院进行了检查,结论是一切体征均属正常。医生怀疑是营养不良,特别是缺钙影响了骨骼生长,便建议覃良昭多给孩子补钙。但由于经济条件太差,加工一件衣服不足两元钱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要保证每顿有一个荤菜都难,因此覃良昭虽然很想给二儿子开小灶,但是力不从心,他只能偶尔给孩子买一点鱼肝油,算是特殊照顾。

但“不长身体”的覃甫政,却聪明好学。偶尔在地上捡到一张废纸,他也会好奇地询问上面写了什么。一天,覃甫政又捡来一张废纸,硬要覃良昭把上面的内容读给他听。他正在忙着裁衣服,便让覃甫政去问妈妈。原来那是从小学语文课本里撕下来的一页书,内容是“乌鸦喝水”。妈妈瓦庆兰为了逗儿子高兴,便教他读了两遍,不料覃甫政竟背诵了下来。他乐不可支的跑到覃良昭身边,手舞足蹈地说:“爸爸,我会读书了!你送我去读书吧。”覃甫政这时刚过了两岁生日。覃良昭想,既然他有兴趣,不如因势利导,教他认字。他记不清在哪里看到过,孩子的智力开发得越早,潜力就越大。晚上关门打烊以后,覃良昭找来纸板,用粉笔在上面写字教覃甫政认读。后来他买来一副积木,用积木代替纸板,单个的字认识以后,他让覃甫政将积木拼接起来,那些字就组成了词语。每天晚上三五个汉字,教读几遍,覃甫政便基本能读会写了。孩子过人的记忆力,让覃良昭进一步相信孩子没有侏儒症。

接着,覃良昭从孩子的姨公那里借来《唐诗三百首》,教覃甫政背诵,然后又教他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对儿子进行开导和启蒙。

很快,覃甫政过目成诵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都说裁缝覃良昭家出了个“只长知识不长身体”的“神童”。覃甫政的姨公是位退休老教师,对他非常宠爱。无事可做时,老人便领着覃甫政到街上去玩。“这孩子不但会背唐诗,还能读会写。”姨公逢人就介绍、就夸奖,街坊们一看覃甫政还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为了逗他高兴,便当场出题“考”他。“表演”结束后,人们便用掌声、糖果、水果对他进行褒奖。有一次,姨公带他来到一家小杂货店,对里面的老板说:“你信不信,你店里这些商品的名字,这孩子起码认得一半。”老板出于好奇,便慷慨应战:“他认得哪样,就送他哪样。”最后覃甫政赢了,他装了满满一袋“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当覃甫政和姨公把这些东西一一展示在覃良昭面前,却引来了一顿责骂。覃良昭一直反对姨父这样教育孩子,他认为长此下去,孩子必然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和不劳而获思想。覃良昭回头用严厉的目光注视着覃甫政,语重心长地说:“爸爸不允许你随便要人家的东西。”覃甫政撅着小嘴,狡辩道:“姨公和他打赌,他自己赌输了。”覃良昭说:“你这么小就学会打赌,你不怕哪天姨公把你输给别人了?”懂事的覃甫政听了,点着头说:“爸爸,我知道了,下次再也不会了。”

跪着读书的日子

不能让儿子像个小叫化子一样,到处去哗众取宠、丢人现眼了。覃甫政四岁时,覃良昭决定提前把他送进学校,让他知道人上有人、山外有山,他的那点知识还不足以拿去向别人炫耀。其实,覃甫政早就想进学校了。因为家里离青山小学不远,他经常偷偷地跑到学校去,趴在窗户外面看别人读书。那时,他还不到入学年龄,加上身材出奇的瘦小,青山小学硬是不肯收他。后来姨公出面求情,总算在多交126元“特殊护理费”的前提下进了学校。而这笔多交的费用,覃良昭夫妇要苦挣一个多月。

入学不久,覃甫政就遇到了麻烦。班上最矮的同学都要比他高出一头,坐在凳子上,尽管他直直地伸长腰背,都无法在课桌上写字。他只好双膝并拢,跪在凳子上,但只消几分钟,膝盖便疼痛难忍。后来,覃良昭给他缝了一个大枕头,里面塞满碎布、棉花,垫在凳子上,以减轻痛苦。但尽管如此,每堂课上到一半时,覃甫政便支持不住了。这时他便从凳子上下来,踮着脚尖,伸长脖子,高昂着头听课。

覃甫政在凳子上一跪就是四年,直到五年级,身体稍微长高了一点,他才把那个已被双膝磨得油光锃亮的枕头扔掉。而这时,他的双膝早已磨出了老茧。直至今天,有人谈到他学有所成的原因时,用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语气感叹说:“覃甫政为何能考取北大,因为他从小对文化知识就抱着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因为身材瘦小,覃甫政经常被同学欺负。一下课,同学们便将他的枕头抢去,在教室里抛去抛来的逗笑取乐,有时候他们趁覃甫政去上厕所了,就把它偷偷地藏起来,直到覃甫政急得团团转,满教室到处寻找,才冷不丁给他扔过去。覃甫政一直坐在第一排,有时老师不在,捣蛋的同学便跑到讲台上,对着他大喊:“覃土豆,抬起头来,给我跪下,磕头!”对此,覃甫政从来不屑一顾,他一开始就觉得那些同学很浅薄。

矮人、土豆、茶壶、小不点,都是同学们送给覃甫政的绰号。对此,覃良昭说:“他们想怎样叫你,你都答应,这不奇怪,有些家长还用猪、狗来给孩子取名呢!你千万不要因为这个问题和同学们红脸。”覃甫政觉得有道理,便牢记于心。

有一次,一个转学过来的同学不知道底细,趁他不备,抬脚从他的头顶跨过,同学们哄堂大笑。覃甫政受了侮辱,非常生气,便报告了老师 ,那个同学受到了严厉批评,并当众向覃甫政道歉。覃良昭知道后,便给覃甫政讲“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消除他心理的阴影,增强自信心。

因为父母的正确引导,早熟的覃甫政从小养成了豁达乐观、知书识礼的性格,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和别人一直相处得很融洽。而在学习上,他几乎没有怎么用功,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和姨公都建议覃良昭,让覃甫政跳级。但覃良昭不同意,他认为儿子年龄太小,没有必要超前,弄不好会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而覃甫政自己也不想跳级,他的课余时间都被课外书填得满满的。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覃甫政在学校里俨然就是“名人”,这让覃良昭觉得心里压力很重。他觉得应该给儿子换个环境,不然他有可能会在这种赞美声中失去个性。再说将来进入初中,孩子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而当地中学的教学质量又不太好,所以他考虑了半天,决定搬到晴隆县城去。但瓦庆兰担心到县城去的话人地生疏,消费又高,日子过不下去,覃良昭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妻子搬家。他们搬家的那天,岳父岳母一边帮忙收拾东西,一边禁不住老泪横流,两位老人也很舍不得女儿一家。

在晴隆县城菜场附近,有一间破烂不堪的旧瓦房,面积约20多平方,通过朋友帮忙覃良昭把它租了下来,一家5口住在这里。覃良昭在城里观察了好几天,发现满街都是成衣店,权衡利弊,他决定放弃干了多年的老本行,然后在菜场里租了一个菜摊,夫妇俩起早贪黑,依靠买卖蔬菜聊以维持生计。覃甫政则进了晴隆一小读四年级。

晴隆县城坐落在大山之巅,缺水少土,时鲜蔬菜要到两百公里的兴义市去进。每个星期,覃良昭或瓦庆兰都会约上几个同伴,包一辆小货车,下午出发赶到兴义,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把菜进好,马不停蹄回到晴隆,非常辛苦。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脚勤手快的覃甫政也从来不偷懒,他知道一家人的生活来源靠的就是那个菜摊。但尽管是坐在摊子前,他手里总是抱着书本。开始那段时间,顾客经常把他当成不谙世事的孩子,要买菜便让他去叫父母来,弄得他很尴尬。时间长了,顾客们熟悉了他,他也能按照要求,熟练地装菜、称秤、收钱,俨然就是个大人。在这种体验中,覃甫政找到了发愤读书的无穷动力。

不论是帮忙父母打下手,还是在学校里,覃甫政从来不会乱花一分钱,不会乱买一样东西。窘迫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懂得了节约。有时父母叫他上街买一点什么,剩下的钱哪怕只有三角两角,他都会如数还给父母。

六年级的时候,覃甫政有一个厌学贪玩的同学,学习不努力,用钱却很大方。他知道覃甫政家里穷,身上从来没有一分钱,便拿钱引诱覃甫政帮忙做作业。覃甫政推辞不掉,便答应了。然后,他把得到的钱拿去买了两本书,不料覃良昭知道后,非常气愤,不仅把钱退给了那个同学的家长,还严厉批评了覃甫政,使他明白:做人不怕穷,怕的是没有骨气。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深深的教育着覃甫政,使他从小就明白了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小学毕业后,覃甫政参加省级示范性中学兴义八中的招考,以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三年以后他又顺利升入高中。这一年,哥哥初中毕业了,同样考进了一所重点中学。兄弟俩都离开父母,到了同一个城市读书,家庭经济负担更重了。每个月,父母辛苦积攒,省吃俭用,给他们兄弟俩各寄200元钱。由于兴义八中每月的生活费是160元,覃甫政便把剩下的40元钱转给哥哥。

2005年高考,覃甫政和哥哥双双被重点大学录取,但由于发挥失常,覃甫政与梦想中的北大失之交臂,收到的是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面对一贫如洗的家,高兴之余的覃良昭夫妇眉头紧锁、一筹莫展。此前,为了供孩子们读高中,家里早已债台高筑。看着父母焦虑的表情,覃甫政和哥哥的心里也特别不是滋味。临近开学,家里东挪西借,好不容易才凑得近一万元钱,这只够一个人的学费。懂事的覃甫政决定让哥哥先走,自己再复读一年等待机会。他觉得自己年龄比哥哥小,机会也会比哥哥多。他拍着胸脯对父母说:“我还要再考一次,我要进北大。”

“小不点”终圆北大梦

兴义八中知道覃甫政没有去中山大学报到的事情后,免费让他回到母校复读。同学们又看到了“小不点”那活跃的身影。

自从进入学校那天起,体育课一直就是覃甫政的弱项。特别是进入中学以后,跳高、跳远、长跑、铅球、单双杠等田径方面的内容,因为身高的制约,他感觉并不像学习书本知识那样得心应手。为了弥补不足,从进入兴义八中开始,覃甫政坚持每天早晨跑步,即使假期回到家里也不放弃。他坚信,只要身体素质过关了,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每天早晨,他总要比别的同学早起半个小时,等同学们列队走进操场,他已经沿着足球场转了两圈了,然后又满头大汗的和同学们一起晨练。也许因了这个缘故,上课时他总爱睡觉,以致成了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瞌睡大王。但由于他睡觉没有影响学习效果,老师也没有和他认真计较。

除了坚持早锻炼,覃甫政还特别热爱足球。这种迎难而上、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让同学们敬佩不已。作为班上的主力队员,学校里每次组织足球比赛,他那显眼的身影总能引来掌声。因为个头小,他常常冷不丁的从对方球员的腋下钻来钻去,让人防不胜防。有了身体强壮这个基础,覃甫政的体育成绩虽然分数不高,但也没有拖他学习的后腿,更没有影响他被大学录取。

当然,担心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随着高考的临近,他的担心也就日益强烈。尽管班主任咨询了许多大学的招生办,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但覃甫政还是害怕到时会遇到“以貌取人”的学校太“小看他”。还好,2006年高考前夕,北大负责贵州招生的老师到学校和考生面见面,覃甫政便大胆地站起来举手发言,他直言不讳地提了两个问题:“老师,我对政治怀有浓厚兴趣,我想知道北大的政治气氛如何?” 老师当场给了他满意的回答。接着,覃甫政又问:“我很想报考北大法学院,但像我这个身体,只有132厘米高,北大会录取吗?”那位老师肯定地说:“只要分数上线,北大绝不会因为你个子矮而不发通知书。”覃甫政这才彻底消除了心里的顾虑。

在兴义八中,因为校风学风都很好,覃甫政没有感受到任何学习之外的压力,老师和同学都很尊重地叫他“小不点”,使他感到格外亲切。通过一年的努力,覃甫政在2006年的高考中,终于以642分的优异成绩,圆了他的北大梦。

第3篇

然而,在我们小学科学老师看来,错误却是科学探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因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强调的是发现,绝不是去寻找我们已经知道的答案。科学课堂是促进学生质疑并且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进行反馈、分析、假设、举例、处理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失败,从头再来继续不断尝试的过程。Lewis Thomas(美国的一位小学科学老师)曾经这样说过:“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学习尝试错误并在受到挫折时,不断奋进的过程。”在他的书《最充满活力的科学》中这样描述错误:“错误是一种状态(方式)。错误并非真正意味着事情做错了;它意味着‘事情处在运动变化中。’为了能让某些事情正确,首先我们被迫要使大量的事情错误。”然而,在我们科学老师的主观意识中,很多科学老师仍然对错误心怀戒备,似乎教师的天职就是让学生少犯错误,在这样一种教学理念支撑下,小学科学的课堂行为就呈现这样的现状――

现状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细过碎

课堂上老师害怕学生犯错误,于是想方设法把问题切碎,甚至切了再切,为的是害怕学生的思路走“歪路”,所以教师不断地拨乱反正。让我们来看四年级《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教学设计:

一、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这是四年级《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其中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经历观察描述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从教师的这份设计看,从组织孩子们观察不同的液体到预测液体在水中的分布状况,然后教师演示实验,组织交流,无不体现了教师害怕孩子出错,所以要先演示给学生,然后孩子再照着老师的示范操作。从教师设计方案时的心理分析,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在自行操作中会出错,会达不到教师预想的结果和答案,于是一步一步提前做好指导和示范,把本该属于孩子犯错的机会少了又少,因为教师预设教学方案时就已经详细了又详细,细致了又细致。

当我们理解错误是一种状态,理解错误意味着“事情处在运动变化中。”我们被迫要使大量的事情错误的时候。我们试着去接纳错误,允许错误存在;理解错误,从错误中思索真理,享受思维的快乐,我们就不会拒绝排斥错误了。因为科学最终的目的不是得到正确答案,而是经历错误尝试错误,并在错误中不断奋进,就像罐头汤和自己做汤一样,孩子需要不是给他一个现成的罐头汤而是学着自己做汤。

应对策略:

多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给各小组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以活动卡片的形式呈现学生操作的过程和记录形式。如上面的例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可以这样设计:

活动卡片

材料分组准备:

5个一次性杯子(可以使用用过的杯子),米醋、酒精、胶水、洗发水、食用油各一小瓶,5支筷子。

给教师的建议:

总之,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不易过细过碎,要留给学生自己尝试错误,经历错误的时间和空间。

现状二:教师的反馈语言带有过多的指向性

让我们来看一段课堂实录,《淀粉的追踪》课的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一张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白纸,提起喷壶在白纸上喷了几下,白纸上立刻出现了一个紫色的大大的“变”,孩子们很好奇,教师随即问:“看到了什么?”

生:“变”字。

师:还有呢?

没有学生回答。师引导:“变”字什么颜色?

生:紫色。

师:是怎么变?猜中有奖。

生:是碘酒在作怪。

师:就这样完了,能说说得更具体些吗?(看来这个答案不是老师想要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向着老师需要的答案方向思考。)

生:用碘酒和淀粉这两个合起来。

师: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老师这样说一定是有道理。)

于是学生异口同声说:有道理。

师:老师的意思是猜猜我是怎么做的?(看来老师还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生:我只知道一半,把碘酒和淀粉放在一起。

还没等学生说完,老师打断了这个学生:是一起吗?

另一生:不是。(既然老师这样问那一定就不是了。)

那个孩子继续:把他们放在那个字里然后拌匀。

师:恩!拌匀。

生:然后涂在纸上,至于那个“变”字是怎么出来的,我就不知道了。

另一生:淀粉先涂在纸上,用碘酒一喷就出来了。

师舒了一口气,终于把我要的答案给说出来了,边板书边说:因为我们知道淀粉遇上碘酒就会变成紫色。没错,老师就是用淀粉先在纸上写好字,然后用碘酒一喷字就出来了,这位同学猜对了老师要送给她一个奖品。

这个课堂实录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目的就是猜出老师是怎么让纸上出现“变”字的,本来这样的猜测毫无意义。在出示游戏后,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因为之前学过遇到过淀粉遇上碘酒会变色的事实,因此轻而易举地想到了淀粉和碘酒在作怪,我认为学生点到这里就够,至于老师具体是怎么做这个游戏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或许孩子们想到的方法比老师的更妙。但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怎么做的?孩子说的稍有偏差,立马打断,牵转牛头,“是一起吗?”“是碘酒在作怪吗?”用指向性语言,给孩子的思考指路。孩子不断地思考“老师到底需要怎样的答案,让我再想想。”“老师用这个语调是在告诉我,我的答案是错误的,那一定还有别的答案。”我可怜的孩子,他们在老师带着倾向性引导性的话语中不断地否定自己,揣摩别人,从而渐渐地磨成一个缺少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人。不知道科学老师您是否用过以下这样的语言反馈孩子的回答:

“你仔细看看,蜗牛真的只有一对触角吗?”

“你真的认为,那很不错吗?”

“我知道你真的不是那个意思,你还能想出别的来吗?”

孩子提出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可接受的也是都要接受的。为了给学生表达思想创设安全的氛围,教师不能判定学生的表达方式是“错误的”或者“正确的”,“好的”或“坏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给出我想要的答案,而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审视已呈现的想法,帮助孩子“处理”想法。教师如果试图代替学生清晰表达他们的想法时,就会削减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

应对策略:

曾经何时,课堂上我用怎样一种方式在回应孩子的回答,我需要孩子给我怎样的答案,或用语言或强化语调来暗示孩子,使孩子渐渐地削减了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不知道如何做自己,不知道“我是谁?”怎样做我?因为从小学开始,老师就没有让孩子做自己。

“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的教学互动,这些互动是最具有进取性的但也可能是最费神的。它们要求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自己的思考扩大到新的、未开发的领域。它们要求学生能从问题中走出,站在更高的点子去证实他们的思想和价值。”当教师抛回的球会挑战学生思考,使得讨论转向对新问题的审视,教师抛回的球才是有价值的,以下这些教师的反馈语言值得参考。

“你能提出什么样的假设去解释为什么蜘蛛能穿越屋顶却不会掉下来?”(要求学生提出假设)

“告诉我你的发现?”(与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就所发生的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如果重的东西下沉,你又怎么解释大的船不下沉的事实呢?”(要求学生将原理应用于新的情况)

……

看来不带任何倾向性,教师保持中立且无判断性地反馈学生的回答,实在是一门艺术。

现状三:评价方式以标准化测验和其他纸笔测验为主

为了减免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缩短科学活动的时间,教师在孩子的科学活动中把最后的结局直接指向了标准答案。也有教师认为花这么多时间让孩子尝试错误,最后不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答案吗?我们别再活动后探究探究后活动地搞了,简直就是浪费儿童时间,儿童在生命的早期教授更多的东西,大量的练习册习题和静坐纸笔测试可以缩短儿童认知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概念、信息。于是对学生的检测也出现了标准化测试进行检测和审视,对孩子学习成果的反馈也出现以纸笔测验为主,如我们使用科学作业本,期末考试全市统一的科学考试,都是以纸笔测验为主,然后把孩子像鸡蛋一样分成三六九等:出类拔萃的、优秀的、一般的、凑凑合合的、差的。

素不知科学课程如果忽视了学习经验层面,忽视了尝试错误的经历,依靠强调多方面信息积累的纸笔作业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本来就歪曲了科学本质的观点。当今世界,大多数儿童已经很少有感官的经历,因为他们的业余生活被电视、电脑游戏、QQ所侵占,而不是在泥巴、沙土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因此学习尝试错误并在受到挫折时,不断奋进的过程自然就少了很多。特别是中考高考这根指挥棒指挥学校老师,家长的思想时,各高校用分数选拔人才的教学机制下,教师给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于是就出现了评价以标准化测验和其他纸笔测验为主的单一模式。难怪,有老师发出了内心的感叹:“中国的教师是带着镣铐在跳舞啊。”

应对策略:

无论纸笔测试是多么的复杂精密和深奥微妙,我们也不能用单一的纸笔测验来衡量。我们更不能用一种单一的数字记分来反映学生发展的综合观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评价学生:

课堂观察

这些观察是观察学生小组的互动、观察学生在既定任务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等。这种教师的专业观察是诊断评价工作最丰富的数据资源。

系统的集中观察

采用量表作为评价工具,量表评价的设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积累的知识复述和再现。

设制档案袋

档案袋是收集一个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中长期表现的数据的一种重要途径,用一个大的文件夹,信封、档案袋从开学初开始记录并放在这个袋子里。这些记录可以包括的学生的纸品作品,还可以是参与的活动记录。学生是档案袋的唯一贡献人。

现状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越来越弱

让我们一起来看,我所遇到的一个课堂实例――

五年级《光与热》单元进入设计太阳能热水器这一活动。在经历了“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的活动后,孩子们开始设计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由于我设定游戏的目标是只能利用太阳的光和热在规定的时间内给100ml水加热,看哪一个小组的水温上升得最快。先是孩子们独立设计方案,怎样制作这个热水器?需要用到什么材料?我所想到的加快升温的办法?设计简图等。由于小组间要展开竞赛,所以所有小组的设计和交流都在小组间相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孩子们显得很神秘,惟恐邻居组偷用自己小组的设计成果。

在孩子们完成设计交流和材料的清点工作后,我把孩子们带到了阳光充足的空地上,孩子们带着我给各小组提供的温度计、平面镜和其他一些材料,兴致勃勃地来到阳光下。孩子们开始分小组在适宜的地方摆放各自的太阳能热水器。说是太阳能热水器,其实也就是一个瓶子或杯子,装上100ml在阳光下爆晒,因为各小组采用了不同的升温和保温措施,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各小组水温上升的幅度是不同的。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五年级其中一个班各小组的合作――

小组一:准备了一个营养快线的瓶子,已经撕去外层塑料包装纸,由于装营养快线的塑料瓶是乳白色不透明的瓶子,大约可以装450ml的饮料,因此装上100ml水,自然只有底下很浅的一点,当测量水温的玻棒式温度计插入液体的时候,红色的液柱顶端在离瓶口很远的瓶身内,温度计无法读数。孩子们急了,

“袁老师,温度计的读数看不见了,怎么办呢?”

“你们自己想想有什么办法解决?”我把孩子抛出的球踢回给了孩子自己,说完我就溜到其他小组,去观察其他小组的合作。

小组七:把黑色的纸包裹在一只塑料杯的外面,用平面镜作反射汇聚太阳光想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我没有做任何表示,只是询问该组策测出的水的初温。

小组四:用旺仔的牛奶罐(铁制的)装了100ml,并在罐头的外面涂上了黑颜料,铁制罐头放在一个鞋盒里,鞋盒里放了许多棉花絮,鞋盒连同铁制罐头一起倾斜着放在向阳处,照样我没有做任何表示,只是询问该组策测出的水的初温。

当我巡视完回到小组一的时候,只见这个小组还是原来的营养快线瓶,还是原来的装置。因为看不清温度就估计了一下温度,当我询问该小组水的初温时,他们根据自己估计的水温报给了我。

“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液柱顶端平视,而你们小组的温度计红色液柱一直深埋在瓶内,怎么能读出温度?”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一脸疑惑,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到温度计的读数,同时红色玻璃泡又不离开液体?”

其中一个孩子开口了:“用剪刀剪掉上面多余的部分。”

“行啊!快动手啊!时间快到了!”听我这么一说,一个孩子才匆匆跑到教室里去拿剪刀,想用剪刀剪去有些生硬的多余的营养快线瓶身,但是这个营养快线瓶实在有些厚,孩子们怎么用剪刀都无法撬开这个瓶子。旁边的孩子就这样干看着,既不帮忙也不想办法,似乎这个事情跟他无关。眼看时间快到了。我实在看不下去,“你们大家动动脑筋,有其他办法,是否可以去教室换一个杯子?”

本来对孩子说解决一个盛水的杯子就可以解决温度计读不到温度的尴尬,如去教室换一只杯子,或用剪刀剪去瓶子上面多余的部分,瓶子的材料很硬,剪刀无法剪开,那就赶快去换一个杯子才对啊。我们的孩子要么坐着什么都不做,要么还是用原来的宽宽的剪刀头用力剪瓶子,剪到下课其他组都已经结束实验了,他们还是没有解决温度计读不到温度的尴尬。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如此之弱?该反思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因为教师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太少了,教师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使孩子本来与生俱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渐渐地被削弱削平了。课堂上,上个厕所要向老师请假,迟到了进教室要叫“报告”,就连这么简单的事情,孩子都不能自己决策,怪不得我们的孩子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会这么弱,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决策,习惯于老师给他们下判断。

应对策略:

1.课堂中少给学生下判断定策略,有些事情可以让自己去决策。有关孩子自主的权利可以放手给孩子自由选择,如孩子课间忘了上洗手间,上课的时候可以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或有书本忘在教室,也可以悄悄地出去拿,不需要向老师请假。迟到了不用叫报告,以尽可能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的方式悄悄进入。一声“报告”使得本来沉浸在思维中的孩子,个个鸭头伸向迟到的同学,而且一直要目送他坐到座位上为止。

2.课前教师对学生探究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要有预设,并事先告诉孩子处理应急事件方法和处理时可能用到的器材以及器材的摆放地方,如拖把、擦布放在哪里。

3.给科学教室设置一个材料专区,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材料区取,用不着先请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