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

时间:2023-05-30 10:4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

第1篇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第2篇

一、知人论世――作品背景教学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中国石油大学附小的陈晓梅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会上的演讲中强调:“要有滋有味,传情达意,感动自己亦感动他们地诵读一首古诗词,不可不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词的内容。”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二、细读文本――字词语句教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

3、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三、解读作品――作品内涵教学

每一首作品,结合当时的实际都蕴含着无穷的意境。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为什么说它写出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呢?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上京任职,行李、车辆,送别的情景都与平时不同。”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京师天子脚下任职,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记得我在进行这一首诗的教学时,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我让他们读了题目后,找出了“送”这个重点词,向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从题目看,这首应该是送别诗。我们学过几首送别诗,有的表达作者恋恋不舍的感情,有的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的感情。这首诗看起来似乎是写荷花的,到底是不是写送别情景的呢?如果是,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他们一下子被激发起了兴趣,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阅读,有的还展开了讨论。终于有一个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很肯定地认为它也是送别诗!还基本上表达出了诗中蕴含的意思:作者祝林子方在天子身边成为红人。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

第3篇

一、整体感知诗意,应从诗题着手

诗题就是古诗词的眼睛,也是古诗词心灵的窗户,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只要我们从诗题入手,就可以具体感知到诗的大概内容。例如从《赠刘景文》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描绘,从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从《山行》一诗中,我们可了解到这也是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从《回乡偶书》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抒发热爱家乡的千古名诗;从《赠汪伦》一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成功地写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义重,从而抒发了作者十分珍惜友情之感。其它如《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词、诗题与内容也有关系,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从诗题着手,我们应舍得在诗题上下功夫。具体的可以通过诗题,让学生在课前整理资料,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时间、地点、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描写对象的相关材料。

二、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句。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浅显易懂,一般来说,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只要借助于书中的注释,借助于字典、词典,自己应该会懂,我们这里讲的重点字词,提的就是那些需要教师指点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疑难字词,还有就是一些虽然是常见词,但在特定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的那些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诗句,教师应有意识帮助学生弄清“坐爱”的意思,“谁言寸草心”重点应放在解释“寸草心”这一词。请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找一找,诗中体现诗题意思的是哪句,请认真读一读,体会它的意思。

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你们知道“坐爱”的意思吗?“红于”又是什么意思?

生:“坐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生:“红于”就是比什么还红的意思。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红于”深秋枫林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

师再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寒山”“白云生处”的地理位置。

师问生:你这样标出的根据是什么?

生: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说“寒山”,白云飘浮的地方。

学生从这两个重点词的解决,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诗句的意思。

三、品赏佳句,体会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名词,这些名句如同镂精绣,炫转荧煌,让人玩索不尽,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它们有的想象丰富,情感饱满,如“一年美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有的清疏泉永,激人联想,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的哲理深蕴,耐人咀嚼,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句子脍炙人口,神韵悠远。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吟读,领会其意思,并熟读成诵。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教学,我们可以还诗句从为一下几个具体景物,具体形象,具体画面:江河两岸上猿猴的叫声清晰悦耳,江中的小船却飞快地向下奔流,早已绕过一座又一座数不尽的大山了,虽然两地远隔千里,但坐船却一天就能一个来回,这些画面可以让学生脑中有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从而体会到诗人官复原职的快乐的心情。又如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教学,可以通过解决“诗人拿什么跟什么比较?”和“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天里的鲜花还更红艳?”两个问题,来体会诗句的哲理意蕴,小学教材诗词中的佳句是不可少,如“野火烧不尽,春天吹又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目边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村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却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指点迷津的,让学生多读多背,铭记于心。

四、吟诵诗词,体味声律美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吟读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讲究用韵,特别是韵律诗,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还有严格规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大声吟诵来体味其中韵律的和谐之美,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联想,感悟诗句中的含义,在诵读中,结合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诵读时,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一般地说,七言绝句诗要把握好四、三停顿,五言绝句诗要把握好二、三停顿。

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小学生而言,指导朗读还要注意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全班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范读、领读、配乐演读……等等。

五、拓展学习空间,博闻强记在心间

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词浩如烟海,璨若繁星,文本中那些古诗词只能是沧海中之一粟,仅仅依靠书本中那几首诗词的学习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把古诗词教学置于古典文学的大文化背景之中,注意对课堂广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古诗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古诗,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古诗词阅读,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再读读《无题》,把你由此想到的告诉给大家,(先读古诗,看插图,联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我想到了李清照的《秋思》,(接着高声地读了起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你读得真是太棒了,把它写在黑板上。请你领着同学们读一读,好吗?

(这位学生领读了几遍,学生达到人人能背的程度)

第4篇

关键词:设诗境;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64-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目标为:第一学段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会正确默写古诗,会在考试时解释几个“重点词语”,更不在于会完整地背写整首诗的意思。

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古诗的自主探究及情感体验,通常采用逐句串讲的机械模式,用分析讲解代替思考探究,用强行灌输代替自主体验,使得古诗中优美的意境及深邃的韵味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久而久之,古诗的教授与学习变得简单、乏味,教师认为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学生认为古诗学习无非是读、抄、背、默。殊不知,这样僵化的古诗教学,不仅淹没了诗歌意蕴深长、内涵丰富的魅力,也大大扼杀了学生感受传统古诗丰厚含蓄的兴趣。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应当改变观念、改变方法,让古诗教学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一、以趣导课,设诗境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它凝结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及独特的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文化氛围,是学好古诗的重中之重。

1.故事生境。对于孩子来说,美妙的故事通常具有一定的魔力,它能召唤孩子的心灵,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上课伊始,教师选择一些短小简洁、符合诗境的故事开启教学,能点燃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热情。如教学《小儿垂钓》,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有一个头发蓬蓬的小男孩,他想学习钓鱼。于是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由于个子小小的,他的身子几乎被周围的草儿盖住了。但他非常专心,目不转睛地盯着鱼竿,这时,忽然有一个人路过这里,想去跟他问路,没想到这小男孩却急忙摆摆手。咦,你们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这么做吗?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2.语言画境。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渲染力,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遐想。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娓娓而述:“当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波光闪闪的西湖,就像是一位盛装打扮的美人,令人无限憧憬;而在雨幕的笼罩下,迷茫的西湖,又像是一位淡雅妆饰,蒙着神秘面纱的女子,让人遐想万千……”一时间,西湖的美便萦绕心间,如梦如幻般吸引着学生。

3.串词引境。运用提示语,激发学生联想能力,也能够为古诗情境的设置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教学《牧童》时,教师提供一组词语:“牧童、草地、笛声、黄昏、蓑衣、明月”,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词,大胆展开联想,描述出情景。这样,便事先在孩子心中勾勒出古诗生动的情境,无声无息地将古诗幻化成鲜活可感的画面。

4.声画造境。如教学《望洞庭》时,课件出示月夜里洞庭湖的精美画面及文字描述,伴着悠扬的古筝乐,学生的内心也跟着平静了下来,他们静静地感受水光月色的交融,开阔辽远的湖面,林木葱茏的洞庭山,一切显得如此澄彻空明,宁静和谐,仿佛时间停止于今宵月夜、洞庭湖畔。这种视觉与听觉的渲染,让学生从有限的画面想到了无限的画外,感受到的是画中情,听到的是画外音。

5.诗眼设境。王国维说:“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紧扣题中的“送”字提出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为什么送?怎样送?什么时候送……这种缘题设疑的方式犹如一把调动学生情绪的指挥棒,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只有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终生受益。

1.查询诗人,了解背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诗人资料,熟悉写作背景从而解读诗题。如教学《独坐敬亭山》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整理诗人李白的生平资料及写作背景,并让学生在课上汇报。其中一位学生把整理好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们也较为清晰地了解到一代“诗仙”李白怀才不遇,长期漫游在外的经历使他饱经心酸,看透世事,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他只好向大自然寻求慰藉,寻觅知音。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理解就更加准确了。

2.自主摸索,互助讨论。首先自读古诗: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联系下面注释查解字词句,然后根据插图,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其次互助讨论: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诗意,并对个人依然存在的疑问再次进行集体讨论。最后汇报交流:先由各小组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问,由其他组或老师解疑,然后小组派代表解释诗意。教师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后,教师重点讲解“西辞”、“下扬州”、“孤帆”等较难理解的词句。这样的教学过程免去了老师不厌其烦的字字落实,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己的摸索和大家的协调合作,富有动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尝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古诗教学中,把握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如教学《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用低沉的声音浅吟慢诵,更应引导学生把诗中的“只、又、何时”读成重音,从而加深对诗人思乡之情的理解。

同时,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分读、小组合作读、全体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贯彻课堂始终,再加上教师富有激情及诗意的过渡语的渲染,学生便能入情入境地用心感受诗句的情感色彩及诗人的情绪变化。

四、活动体验,入诗境

1.画中生情。缘诗作画,让学生边读诗,边想象,把心中对诗句的理解幻化成充满色彩的画卷,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寓诗意理解于绘画当中,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诗意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然后让学生评价黑板上的画。有的学生发现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不符合“未成阴”的诗意,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抽出的新芽、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这样的古诗教学,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架设了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桥梁。

2.演中育情。对于一些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角色,进行即兴表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绎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的情境时,学生们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神态、动作、语言的设计也有所不同,酣畅淋漓地把一对好友执手相看泪眼的情境生动地再现于课堂。

3.唱中咏情。古诗新唱,能使学生强化识记,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即将完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陈小奇改写的《烟花三月》,让学生跟着唱和,“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此时,帆尽而情意未尽的忧愁在课堂中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