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铜器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近两年青铜器的拍卖价格迭创新高是合理的。就上海崇源2005年秋拍以2640万元拍出的周宜壶为例,近几年来内地市场上几乎没有这样大型且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出现,它的出现打破了沉寂多年的青铜器市场,也为我们提出了重新认识青铜器价值的问题。
青铜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之所以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末周初。至西周中期,青铜器无论在艺术成就上还是科技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相继问世。青铜器出现伊始,就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贵族祭祀、朝聘、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并非一般平民百姓可以使用。青铜器还是当时礼制的体现,即“器以藏礼”。古代文献记载“禹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代表王权,可见青铜器的地位之高。
青铜器收藏可以说是伴随青铜器的产生而产生的。史书记载,西周时人们就开始重视收集前朝的青铜器,并视之为圣物。对青铜器的研究从汉代就开始了,宋代形成了金石学,明清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民国时期的研究又加入了科学考古,使青铜器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在当时,拥有青铜器,会鉴别赏玩青铜器,几乎成了上流社会高贵身份的一种标志。这种对于青铜器的狂热追逐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到1949年,研究青铜器的书已经达到上百种,数量远远超过了国内研究其他任何器物的专著书目。
青铜器品类多、制作历史悠久、数量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世界上各大博物馆都非常注重收藏中国青铜器,如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都设有专门收藏中国青铜器的馆中馆,不遗余力地收集青铜器之珍品。在西方,青铜器被认为是和雕塑、油画齐名的艺术品而加以收藏。
青铜器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青铜器上记载的铭文对于研究断代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商周时代距今已很遥远,由于历史的变迁,遗留下来的文献极少,想要根据这些资料对上古历史有比较真切的认识是很困难的,而青铜器铭文,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经过后世的修改,保留了当时的真实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些铭文真实地印证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为研究失载或记载甚少的上古国家提供了宝贵资料,为历史的断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
除此之外,青铜器还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灿烂的青铜艺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失去人身自由却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奴隶们创造的。这些种类繁多的纹饰、式样,不仅表现出铸造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奴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历史的见证。
青铜器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上。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标志着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了不同时期采矿和冶炼的水平。青铜主要是铜、锡和铅的合金,古代如何取得锡和铅,至今尚未有任何具体资料,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炼炉的构造,冶炼的方法、原料、燃料,浇铸的铜锭形式和合金成分等等,都是值得反复研究的问题。
经济价值就更自不待言了。青铜器物毕竟年代久远,工艺复杂,最值得收藏的珍品都藏身于国家博物馆。另外,国家对于这些国之重宝有一定的法规政策保护,民间收藏的精品很少,一旦出现,拍卖价格就非常高,让一般收藏者望而却步。
影响青铜器价格的主要因素有:
一、要流传有序,出处清楚,其拥有权的历史清晰可循。就周宜壶为例,此器从清宫散出以后,曾经鉴赏家丁彦臣,著名甲骨、铜器收藏家刘体智收藏。此器最初由乾隆年间编成的金石名著《西清古鉴》著录。《西清古鉴》乃乾隆二十年编成,主持编修的梁诗正为一代名臣,曾任吏、户、兵三部尚书,授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梁诗正在该器的著录中推测,此器可能是春秋时宋桓公的后人“向宜”所制。其后相继著录的有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孙诒让的《古籀拾遗》、刘承干的《希古楼金石萃编》、刘体智的《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以及《金文总集》、《商周金文集成》等巨著,总计著录达十余种。故宫所藏者晚出约三十年,最早曾经乾隆五十六年王杰主持编修的《西清续鉴甲编》著录,其后著录的有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刘心源的《奇觚室吉金文述》、邹安的《周金文存》、吴大澄的《斋集古录》、于省吾的《双剑吉金文选》、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等。值得注意的是,此器最初器盖也是完整匹配的,但传至近代,壶盖散失。
二、历史年代要久远,尤其是商周时代的青铜器。
三、制作精美,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铜质好。
四、有铭文,内容与某王或某重大事件有关。
中国青铜器本身蕴涵的王者风范
中国青铜器从它诞生之日起,即确立丁它象征王权的等级,无沦王朝怎样更替,拥有者依然是“王者”。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即将消亡,才轮到达官贵人来收藏,李鸿章、端方、罗振玉、梁上椿、刘体智等即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代表人物。
中国青铜器本身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陕西省董家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的“裘卫四器”上的铭文内容得以证实。该器物现在分别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其中“卫B”与“卫鼎”上的铭文记录了青铜器和玉器当初的交易价格。铭文的大意是:天子举行建旌大典,诸侯皆须送礼,于是矩伯为筹备一份礼品,向裘卫订制了一套车马上配用的青铜器,以及一对玉虎和一件玉璋,以八十朋(一朋十贝)、十三田(一田等于一百亩)和一大片林地(大而无法丈量)进行交换。可见青铜器和玉器在当时的订制价格已是千亩土地的等价(据相关资料,当时最贵的地是中原地区种粮食的十地)。
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原本的收藏秩序疲打乱,固有的艺术品价格被颠覆。自古以来为王公贵族专享的青铜艺术精品,目前却由于认知的缺失而被贬值。于是原本岂敢奢望的青铜器收藏,尤其是中国青铜铸造工艺中的许多极品恰在当下时代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今,只要你具备了基本的审美能力,只要你对古代青铜艺术有起码的了解和认知,并愿意花费心血从事青铜器收藏,你将是这千年难遇的盛世收藏时代中最幸运的人。
不要失去青铜器收藏的大好时机
改革开放,中国崛起,中国人有能力更有义务来收藏这了不起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令人欣喜的是,不少散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在回流,如今2010年3月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举行的赛克勒旧藏专场拍卖,其中的中国古代玉器和古代青铜器90%以上据说都被中国上海的刘先生和陈先生竞买回来。在目前全球艺术品市场刚刚企稳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率先复苏应归功干国内购买力的强势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宏观环境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领先全球的重要原因,而经济的增长就催生了更多的藏家。藏家数量的迅速攀升,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苏富比公司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对内地藏家的崛起印象深刻:“单是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参加另:富比拍卖的内地客人的数量迅猛增长,和2004年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笔者也是一名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自然被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之美所吸引,青铜器那种令人震撼的、充满神秘的魅力无法言表。笔者为收藏青铜器几乎有点疯狂,一见到好东西就抑制不住激动,常常倾囊而出,将以往开餐馆、办工厂经营贸易所得差不多全部投了进去,还热心说服朋友们一起参与收藏,并帮他们鉴定把关。
笔者屡次去欧美、日奉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搜寻早年流落在海外的青铜珍宝。去得最多的要算是香港了,近十年来几乎每三两个月就会走一趟。香港的中环有一条古董街叫“荷李活道”,这条街上大大小小的古玩店开了有白,多家,其中经营青铜器的有十多家,坊间青铜器真真假假,鉴e全凭自身眼力。在这条街上有声望的要算“台湾王”和“日本陈”了。“日本陈”的古玩店我去得最多,店老板号“日本陈”自然对日本“渠道”最熟悉了,因此经常可以收集到一些早年流失日本的中国青铜器。店老板同样非常热爱中国青铜文化,在经营的同时保存了大量的极其珍贵的青铜艺术资料,设想在退休后编写一本中国青铜器过手录。店老板时常提及目前懂得一件青铜器卖几千万港币的全世界只有3个人,一个是台湾的曹兴诚,一个是比利时的吉赛尔,一个是英国的埃斯,肯纳奇。可惜,尽管近两年来国内艺术品购买力出现强力增长,但除了保利艺术博物馆,国内够实力的懂得买青铜器精品的私人收藏大家一个也没有,目前那些几百万美元成交的青铜器几乎都由海外买家得标。想来那些顶尖的青铜铸造工艺极品,如果中国收藏家失去眼前的好机会,将来可能用十亿百亿的代价都难以买得回来。
店老板“日本陈”还说到一位青铜镜收藏大家,名字叫千石维斯,他目前收藏的中国青铜镜号称世界第一。几年前笔者曾想请店老板帮忙从千石维斯那里转让两件唐代海兽葡萄镜,愿每件出价200万元人民币。然而店老板笑着说:“这根本不可能。”并解释说:千石维斯对中国青铜镜非常有研究,认为中国青铜镜具有世界顶尖的青铜铸造艺术,其中的极品是世界顶尖艺术品之一。千石维斯请了早稻田大学的专家学者专门研究了中国古代青铜的铸造技术,认为战国以至汉隋唐的铜镜艺术成就已远远超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所以在他经营的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他宁可把所藏商代子龙鼎以4800万港元转让给,中国国家文物征集机构,把商周时期的青铜觥和青铜提梁卣以数百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台湾的曹兴纾而不愿意割舍青铜镜精品,日本一家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崇尚艺术美的美秀(MIHO)博物馆,曾分e以300万与500万美元的价格请求千石维斯转让这两件唐代海兽葡萄镜,结果仍然被谢绝。前两年这位大名鼎鼎的“千石”先生经店老板“日本陈”介绍笔者在上海相会,并鉴赏了笔者收藏的铜镜,先生对每一件铜镜都看得非常仔细,连吃饭都忘记了,看到累了,干脆坐在地毯上继续看,越看越来劲,他万万没有想到除他收藏之外还能见到如此精美的中国青铜镜,大为惊讶,他称从此打破了以往铜镜收藏没有对手的寂寞局面(图1、2)。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把他收藏的青铜镜在中国展览,认为这些最好的青铜镜更应该在它的祖国放光彩。
店老板“日本陈”说的台湾曹兴诚,是台湾联电集团的掌门人。曹兴诚喜欢收藏各类艺术品,尤其喜欢青铜器精品,包括特别精美的青铜镜。到目前为止,他是唯一能够与欧美的青铜器收藏家抗衡的华人收藏大家。据店老板说,数千万港元一件的青铜器从2002年起大部分归于曹兴诚收藏。曹兴诚家中的陈列柜摆放着许多青铜器精品,犹如一家博物馆。几年前曹兴诚荣列全吐界艺术品收藏最杰出的一百位收藏大家之一,他是唯一在世的华人代表。
要知道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如何,起码要了解它艺术的高度、制作的难度、存世的稀缺度;其次要开拓视野,了解世界艺术精品,将每一种艺术品与吐界上同类艺术品作比较,最后得出自身的等级。艺术品收藏千万不要只看到自 己的小天地。收藏艺术品还必须会进行不同艺术成就之间的比较。好比自行车与汽车比,汽车与飞机比,飞机与宇宙飞船比,要通过比较知道它们之间谁的等级更高。
玩艺术品也不要被一句所谓“生活用品”之类的活愚弄,其实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祭天祭祖的行为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说祭天祭祖的器物被冠以礼器的称号就等于最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了。只是每一件艺术品对人类生活的作用不同而已。可以说离开了人类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比方说中国的家具难道不是生活用品吗?但是王世襄先生看到了中国明清时期登峰造极的家具艺术,尤其是中国明清宫廷家具堪称世上一绝。在王世襄之前被人贬为生活用品的明清家具,如今一件上奸的已值几千万人民币,因此要区分艺术品的等级,艺术的价值是第一要素,用途的价值是其次。
笔者收藏的几件精美的回流青铜器
笔者多少年未能买到精美的青铜镜,但买到一些青铜容器。据店老板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日奉。因为自1900年“庚子之乱”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大量的古董被日本的一家“山中商礼”转卖到日本及欧美,这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有商代晚期的皿天全方。此方的盖子尚在湖南省博物馆,其器身早在20世纪20年代被转卖到日本,一直到10年前才在美国纽约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当时上海博物馆决定动用2000万元人民币赴美竞标,设想让尚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器盖和失散了六七十年的器身重新团聚。然而未能如愿,此皿天全方惕器身被英国的一位收藏家以900多万美元标走,可谓一大遗憾。笔者收藏有一件商小期的同类款式的青铜(图3)。商中期的青铜铸造技术尚不成熟,因此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精品尤为珍贵。
近三五年来,笔者购得几件从日本回流的非常精美的青铜器,其中一件是商晚期的方鼎(图4),鼎内侧有铭文“父乙天鼋”四字。天鼋氏乃黄帝的后裔。长方形鼎的四周有4个大兽面纹饰,与众不同的是大兽面中间鼻梁处无一道扉棱。由于没有扉棱的方鼎特别难做,浇铸时十有八九要破裂,故所见方鼎几乎鼻梁中间都有一道棱,虽增强了青铜方鼎大兽面的平面强度,但多少影响了图案的视觉效果,因此该大兽面无棱脊方鼎实为珍贵。另一仆是商晚期的尊(图5),约高37厘米,口径27厘米,整器兽面纹,器身上四面带4条扉棱,扉棱自圈足直至器身卜端,并飞出口沿之外,就此平添了一股气势和力量。器身共分三段纹饰、三层工艺,底段为小眼兽面纹,中段为龇牙咧嘴大眼兽面纹,上段最精彩之处是有8片兽面蕉叶,纹。三层工艺以云雷纹为地,兽面纹装饰第二层,兽面纹上再加以勾勒线条纹为第三层,整体工艺层次分明,大工套小工,立体感强,图案华丽庄严,近两年来,笔者还购藏了另外两件堪称鬼斧神工的精美青铜器。一件为西周的秃(图6),另一件为西周早期小圆鼎(图7)。
一
2006年的海外中国青铜器拍卖市场呈现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趋势: 欧美市场成绩平平, 亚洲市场开始崛起。首先来看欧美方面, 欧美的中国青铜器拍卖市场一直是由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巨头把持的, 2006年也不例外。另外宝龙(BONHAMS),德国纳高(NAGEL), 虽有少量中国青铜器推出, 但所占市场份额甚小,其余拍卖公司不经营或偶尔经营很低档的少量中国青铜器, 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苏富比2006年3月30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场中推出15件中国青铜器, 其中5件为铜镜, 成交9件, 成交率60%。 此次拍卖的青铜器大都为一般器物, 只有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261号, 成交价40.8万美元)堪称精品。此件圆通高43.8厘米, 平唇, 圆肩, 肩上有一对兽首衔环耳,腹斜收, 颈饰一周波曲纹,肩饰交替的火纹和龙纹, 腹饰垂叶形龙纹, 整器形体端庄, 纹饰精美且保存较为完好。
苏富比 2006年9月21日在纽约举行中国艺术品专场, 青铜器本来是此次拍卖的重头戏, 推出27件不同时期的青铜器, 估价超过50万美元的有5件, 包括曾被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收藏过的西周晚期的师鱼莹、商晚期兽面纹尊、春秋战国之际鹰首提梁壶等精品。但后经鉴定,3件重要拍品为赝品:147号青铜方、155号青铜错红铜卧鹿形器座、156号青铜牺尊(此消息来源于ORIENTATIONS杂志, 2006年11/12期, 未经笔者亲自验证)。拍品的真伪一直是市场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拍卖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虽然这3件器物后来撤拍, 但还是极大的影响了买家的信心, 使得本场所有的青铜器只成交了13件,成交率仅为54%, 并且卖出的都是一般器物, 拍前倍受关注的重器无一成交, 最高单件成交价仅为8.64万美元。
苏富比2006年于7月和11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两次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中, 推出12件中国青铜器, 绝大部分为普通器物, 只有一件战国时期的错金银嵌宝石豆形熏炉较为引人注目, 为咨询价, 但最终流拍。
佳士得2006年在中国青铜器方面表现平平, 没有值得一提的精品推出。 以其2006年9月19日在纽约举行的中国艺术品专场为例,这是2006年佳士得推出的青铜器最多的一次拍卖会,共22件(组),成交16件(组),成交率73%,拍品大多为普通器物,最高单件成交价仅9.6万美元。
二
与2006年欧美青铜器拍卖市场的一般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崇源国际拍卖(澳门)有限公司在青铜器拍卖上取得的良好成绩。上海崇源2006年初进驻澳门并分别于5月和10月举行了春秋两次大型拍卖会,均推出了不少的青铜器精品,成绩斐然。在5月2日举行的澳门首拍上,青铜器是一大亮点,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收藏家,众多精品都以高价成交,较重要的有商晚期^卣(成交价862.5万港元)、西周早期蜗身兽纹方座簋(成交价437万港元)、西周早期兽面纹鼎一对(成交价109.25万港元)、西周早期兽面纹方鼎(成交价109.25万港元)、商晚期平底爵(成交价86.25万港元)、商晚期兽面纹角一对(成交价86.25万港元)。
崇源10月5日在澳门举行秋季大拍,更是一次难得的青铜器盛会。在首先进行的“千石藏金”专题中,39件拍品全部以高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在近年来的青铜器市场中是十分少有的。35号拍品战国错金银云纹鼎以517.5万港元的价格成为全场之最。该件拍品器、盖相合呈扁球形,盖面有三个环形纽,上有乳钉,可却置,附耳上端折角外侈,短兽蹄足。此鼎通体以金、银错成细腻、精美的云纹,几何纹,装饰华美,金壁辉煌。虽经两千多年岁月的侵蚀,仍然保存完好,风采依然,实属难得。陕西咸阳也出土过一件错金云纹鼎,两者相似。其他成交价超过100万港元的拍品有43号西周早期鸟纹扁足鼎以207万港元成交、53号商晚期兽面纹方彝(图6)以322万港元成交、54号商晚期^形幸264.5万港元成交、55号西周晚期凤鸟尊以322万港元成交、61号西周中期波曲纹壶以402.5万港元成交。
崇源2006年在澳门拍卖青铜器取得的巨大成功,改变了以往海外青铜器拍卖市场由苏富比和佳士得把持的局面,是一次重大突破。这也是亚洲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拍卖高等级青铜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中国艺术品拍卖格局-即以青铜器为代表的高古文物历来在以纽约、伦敦为代表的欧美市场拍卖,以香港为中心的亚洲市场则以官窑瓷器、书画、玉器等为主。导致这一市场格局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与中国大陆近几年青铜器市场的逐步升温是密不可分的。回顾2003年以来的大陆青铜器拍卖市场,崇源成功推出了商晚期父己祖辛尊(成交价550万元人民币)、西周中期周宜壶(成交价2640万元人民币)等精品,加上中国嘉德铜镜专场的良好成绩,极大的刺激了市场,使得青铜器在国内市场开始逐步升温,市场需求量增大。但国内对于青铜器上拍的政策极其严格,很多流失海外的青铜器精品不能在国内上拍,所以崇源选择在澳门进一步开拓青铜器市场是明智之举,既充分利用了澳门在艺术品交易方面的宽松环境和紧靠大陆的地缘优势,又得益于大陆青铜器逐步升温的市场契机,势必会吸引国内外藏家的注意力,2006年的成绩足以证明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三
再来看古玩商市场方面。2006年,欧美重要古玩商推出了不少中国青铜器精品,其质量远高于2006年的欧美拍卖市场。这些古玩商在欧美青铜器市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长期的经营和世界各地的藏家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关系,有着畅通的征集和销售渠道,而且较之拍卖更为灵活,所以他们推出的青铜器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和拍卖行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提到的这些古玩商是欧美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青铜器经营者。
2006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亚洲艺术节”期间,欧美重量级古玩商纷纷推出专题展览,中国青铜器成为一大亮点。英国著名古玩商ESKENAZI于3月27日至4月8日在纽约举行名为“中国早期青铜器精选”的专题展览,共展出8件(组)青铜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商晚期的青铜带盖方校器高34.4厘米,重7.6公斤,口微敞,口沿上立两伞形柱,器身微鼓一侧具附耳,4足粗壮有力,柱、足和口沿饰蕉叶纹,口沿下饰一周长喙鸟纹,器身主纹为兽面纹,雷纹为地。方薪现圆懈为少见,是珍贵的青铜礼器,加上此卸俗厚重,品相良好,十分难得。ESKENAZI展出的其他精品还有一对西汉铜鎏金嵌琉璃板和长46.5厘米的西汉鎏金铜龙等。
美国著名古玩商J.J.LALLY于3月27日至4月12日在纽约推出题为“古中国艺术”的专展,青铜器是此次展览的核心,在展出的23件(组)中国艺术品中,青铜器占15件(组),3件青铜器堪称精品:一是战国青铜宴乐狩猎水陆攻战采桑纹方壶,壶高44.5厘米,壶体四面饰有宴乐、狩猎、水陆攻战、采桑等纹饰,内容丰富,画面精美,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二是西周早期青铜提梁壶,含提梁总高37.5厘米,此壶腹部光素无纹,仅有突起的十字形棱脊加以划分,盖口、器颈、圈足各饰有以雷纹为地的鸟纹一周,提梁饰以雷纹为地的蚕纹,两端为筒角龙头,器内底有铭文7字,此壶品相、铜质堪称一流;三是一件殊为别致的西周晚期青铜卧虎轮盒,高10.8厘米,长14厘米,盒身四角饰立鸟,盖面中间有立熊扑虎状锁头,盖面饰龙纹,器身主体纹饰为波曲纹,盒下四角设四卧虎怀抱的四轮,此器虽小但设计独具匠心,铸作精美。
比利时知名古玩商GISELE CROES于3月28日至4月6日在纽约举行“中国珍稀早期金属器第三部”特展,其中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有商晚期青铜角、西周青铜车形方盒、一组四件西汉铜鎏金神兽(高15.9厘米,长 22.9厘米)等。
2006年9月15日至24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3届巴黎古董双年展”上,也有少量上乘的中国青铜器亮相,其中最显眼的要属GISELE CROES的一对战国青铜高足方壶(高28.6厘米)和一只尺寸巨大的商晚期青铜校ǜ42.3厘米)以及法国知名古玩商CHRISTIAN DEYDIER展出的一对汉代青铜鎏金马(高24.6厘米,宽 24.7厘米)。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欣赏不仅指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作品美及作品的含义,评述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
在青铜器一课的学习中,要使学生赏识古代青铜器,了解青铜器和现代生活的关系,就要拉近古代青铜器与现代学生生活的距离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教师以问题情境为引入的起点,激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例如,在课堂引入中,教师利用广州特有的俗语,把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话题带入课堂。老师问:“今年过年时大家有没有吃到“九大簋”啊?广州人通常说请你吃“九大簋”,那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教室里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九大簋”是什么?是鸡鸭鱼肉?是不是火锅?满汉全席?……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簋”字,注解拼音“gui”。教师再问:“这个“九大簋” 里的‘簋’字是什么意思呢?”这时马上就有学生注意到:这个簋字的下端是“皿”字。学生提出,簋应该是一种器皿。教师顺势利导地引入了青铜器的鉴赏学习中,使学生从生活的情境自然地进入到本课学习的内容里。
二、组织多元的学习方式
1. 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形式。在组织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时,教师在课堂里运用图像展示艺术品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艺术品的喜爱,引导学生理解、讨论艺术品的美感价值。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相、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图画可以把课本中所描绘的景物,具体直观的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受。⑤例如,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组同学一张印有各种不同的青铜器图片。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请每组同学辨认图片中的青铜器中哪些是用来装食物的,哪些是用来盛酒的。学生拿到后指指点点、觉得非常有趣。教师然后引导学生赏析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感知青铜器的外形之美,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说说自己对青铜器的认识。教师通过自己的介入、讲解和姿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一种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真正潜在价值的意识,一种寻找有意义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和培养一种真实品位的意识。”⑥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想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学生主导的表演形式。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古代青铜器的独特美感。在这一课里,教师让两位学生以说唱的形式表演了《我们眼中的青铜器》,向全班同学展示两件古代的青铜器。表演开始时,两位学生说:“大家好,我是李汉杰、我是陈卫军,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商朝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和铜何尊。现在进入我们的正题,介绍古典青铜艺术中的青铜器之尊。”然后其中一位组员走到电脑旁全程负责操作过程,当幻灯打出字幕“我们眼中的青铜器”时,同时响起了优美的流行伴奏音乐。在乐曲声中,学生播放课件展示不同时期的青铜器,流行音乐、熟悉的伙伴、模仿电视人物的表演,《我们眼中的青铜器》的表演引起其它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的共鸣。通过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提问,全班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青铜器美感价值的课堂辩论状态中。声情并茂的学生主持人和嘉宾、观众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自由的欣赏和聆听过程中,传递出青铜器的另一层社会、文化的含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但有精湛的工艺、精美的花纹和形状,更是根据当时社会的贵族阶层审美观念而铸造的,它体现了特定的精神目的和神权思想。
在活动中,教师也不时引导学生加深对青铜器美感的认识。比如,教师问:“铜何尊是周朝时期的青铜器,你们认为它与商朝时期的尊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们利用之前小组讨论和表演中获得的知识,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了:“周朝的尊是圆的。由于造型独特,因此看上去美观又别致。商朝的青铜器造型凝重、朴实,(如鼎)庄重典雅,而四羊方尊是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不同点是四羊方尊的羊脚部份像龙的动物形状的就是兽面纹,还有细雷纹,而且是遍布整个尊的。”“这不是羊的外形吗?”“四羊方尊的外形顾名思义是由四只卷角的羊头组成,并用手指轻触幻灯片中的羊头,它让我想起藏羚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其实,我想这件四羊方尊是因为制作者看到了四只羊十分兴奋活跃,才制作出这么生动的形象,把四只羊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古代青铜器的独特美感价值,还逐步融入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情。
三、撰写艺术评论
1. 初步学会欣赏评价
亨利・艾肯指出,艺术教师“应有选择的利用所有这些有助于理解的资料……他们的职业就是使学生能更全面的意识到艺术作品中对生活不断创新的表现,而这又构成了所有人自觉存在或现实存在的一个主要层面。”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欣赏评论的初期,可以先教学生欣赏借鉴别人的评论。教师通过摘抄些不同的艺术评论,让学生分组对评论进行讨论学习。比如,为什么要写评论?他们觉得哪个评论比较好?为什么那个评论写得好?写得好的评论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些不好的评论有什么不好,哪里可以改进等等。或者教师可以对同一个艺术作品列出几种不同解释,要学生分辨其中的优劣。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观赏艺术作品时更加接近作品的特殊本质,学会明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及其审美价值。
2. 模仿、借鉴、评论技巧
在认识到评论的基本写法后,教师就要开始指导学生通过模仿专家的评论学习写艺术欣赏评论。哈罗德・泰勒说过,“让学生从事写作的目的和让他们进行真正的阅读是一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真正想的是什么,实际上感觉的是什么。”在青铜器这一课中,老师先摘选一段有关专家对青铜纹饰描述――“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器皿上的装饰就与祭祀有关。这样看来,被称作饕餮的兽面纹,应是祭祀的牛羊猪等作为祭祀牺牲的形象表现,但这种表现,往往并不是采用完全的写实手法,而是加以象征化、抽象化,或予以综合处理。” 教师在展示了以上描述后安排学生续写这段评论,并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你有看到过有古代青铜器纹理的器具吗?那些器具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在学习了青铜器一课后,你对这些器具有什么新的看法吗?”学生对商周时期的纹饰特色是这样进行点评的:“青铜器的纹饰丰富多彩,并能很好的组织在统一变化中,如对称、均衡、集中、放射等各种美的形式,这件凤纹尊就是利用对称的纹饰,通过凤鸟回顾的动态,巧妙地与尊的口部造型完美的组合在一起。”通过模仿、借鉴、续写及评论进行循序渐进的评述训练,既降低了学生写作评论的难度,不断提升写作评论的才能,也激发了学生撰写美术评论的积极性。
【关键词】青铜制品业 现状 存在问题 壮大建议
近年来,前卫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青铜制品业的发展,将青铜制品业作为旅游产品提档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制定了“一街、一村、一园区”发展规划,为我镇青铜制品业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垫定了基础。但我镇青铜制品业发展不尽人意,经营分散,规模偏小,无统一品牌,不能成为镇支柱产业。为研判我镇青铜制品业生产经营状况,我镇与县统计局于2014年11月6日―11月12日对我镇青铜制品业进行联合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卫镇青铜器制品业现状
(一)青铜制品业基本情况及分布
2014年10月底,前卫镇青铜制品业有52户,其中工业50户,批发零售业2户;从事工艺美术制品制造的15户,从事手工生活用铜器制品制造的35户;其中从事手工生活用铜器制品制造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从业人员1-3人。
全镇52户经营户中,10户位于渔村澄川路旁,30户位于新河咀村,其他零散分布。
(二)青铜制品业人员情况
到2014年10月止,全镇青铜制品业从业人员358人,其中30岁以下56人,占比15.6%,30~50岁272人占比76%,50岁以上30人占比8.4%。
从文化程度看,全镇青铜制品业初中及以下151人,占比42.2%,高中192人,占比53.6%,大学及以上15人,占比4.2%。
从技术力量来看,全镇青铜制品业拥有职称者5人,占比1.4%,4人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中工艺美术大师3人,工艺品铸造师1人。
(三)资产负债情况
截止2014年10月止,全镇青铜制品业资产总计10104万元,千万资产以上企业有2户,占3.8%,500万~1000万的1户,占1.9%,100~500万的5户,占9.6%,100~50万的6户,占11.54%,50万以下的38户,占73.08%。从资产集中度来看,全镇青铜制品业资产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制品业,资产总计8526万,占84.38%。
截止2014年10月止,全镇青铜制品业负债2130万元,资产负债率21.08%,负债主要集中在在工艺美术品,本年负债2009万,占94.31%,35户手工生活用铜器制品制造户无负债。
(四)注册登记情况
全镇52户青铜制品业,企业法人3户,其中1户正在申报纳规手续,个体经营户49户,其中仅12户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其余个体户无证经营。
(五)青铜制品业各项经济指标情况
2014年前卫镇青铜制品业年用铜量达537.25吨,年产量483.52吨,年实现利润1823万元,平均销售利润率达13.6%,年销售收入13361.4万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7%。
从以上可以看出:1.我镇青铜制品业主要分布在渔村及新河咀村。2.从业人员以壮年为主,青年从业者较少,为技艺传承及产业发展留下隐患,且大多数从业者学历较低,普遍为初、高中学历。3.产品开发能力弱。全镇青铜制品拥有工艺美术制品类职称者仅有3人,占比不足1%,导致青铜制品业发展思维固化,创新能力严重缺失。4.前卫镇青铜制品业年实现产值1.3亿元,仅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5.7%,整体行业规模较小,还站在工业化发展的起跑线上。5.前卫镇青铜制品业前景广阔,主要表现:有文化底蕴、有技术人才。
二、前卫镇青铜器制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经营场地紧缺,成为制约前卫镇青铜制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在调查中还发现,青铜制品业个体经营户平均生产经营用地不足20平米,且大部分处偏僻地段,不利于未来发展壮大。
(二)资金不足困惑着前卫镇青铜制品业的发展
调查资料表明,绝大部分青铜制品经营户资金充足,但部分经营者受资金的影响生产经营难以顺利开展。在全镇52户青铜器制品业经营者中,表示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有31户,占比59.6%。资金不足影响经营者对青铜器制品业的发展信心,经营者不能扩大生产规模,影响行业发展,是前卫镇青铜制品提档升级的关键问题。
(三)经营环境存在不足
经营环境包括方方面面,在我镇主要是生产经营者间的产品
竞争、价格竞争,经营位置等,问题主要是经营者恶性竞争,互相诋毁压价销售等。调查中,80%以上的表示经营用地偏僻,购买者难以找到,对经营环境表示差的占24.14%,一般的44.83%,好的仅占31.03%。
(四)人才缺乏,产品创新能力不强,行业发展受限
1.从业人员年龄构成老化导致青铜制品业发展后劲不足。前卫镇青铜器制品业从业人员构成逐渐老化,30~50岁的从业人员有272人,占比达76%,30岁以下的青年从业人员仅有56人,占比15.6%,缺少青年从业者加入,新生力量缺乏,人员储备不足,对青铜制品业的后续发展难以提供持续动力。
2.产品设计人才空白与高技术工人不足抑制前卫镇青铜制品业的发展。大部分经营户仍然停留在手工打制生活用品和模仿铸造出土文物的初级生产阶段,缺乏优秀产品设计人才,设计理念差,即便有娴熟的手工打制技巧和先进的铸造技术,也无法生产出造型精美的手工艺品。到2014年10月止,前卫镇青铜制品业仅拥有工艺品制造类职称者4人,占1%,这个说明前卫镇青铜制品产品设计人才较为缺乏,产品创新设计不足,不能适应青铜制品业的发展。
3.前卫镇青铜制品业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缺乏创新意识,思维固化严重。前卫镇青铜制品业从业人员基本由初中以下、高中学历者构成,两者占比达95.8%,大学以上学历仅有15人,占比4.2%。由于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对前卫镇古滇青铜文化认识不够,了解不深,创新不足,,没有将古滇历史文化精华附加于产品内,手工铜制品工艺含量不高,难于高价出售。
(五)对青铜文化核心价值认识不足,建立文化品牌意识淡薄
铜器制品对古滇青铜文化的核心价值缺乏提炼过于单一。家庭作坊以生产铜锅、铜盆等生活用品为生,较大的铜器工艺品厂以仿制文物为主,没有将古滇文化价值与产品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没有树立文化品牌规划意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不能使消费者区分该文化品牌和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缺乏以文化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媒体广告宣传和有效的公关活动,品牌还没有为大众熟知。
(六)前卫镇青铜器制品业没有与旅游业形成有效联动
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需要文化的融合,旅游的求异互补特征需要文化的支撑,从这个角度讲,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青铜器制品业作为承载古滇青铜文化的最好载体,与旅游业还处在各自为阵,虽偶尔相互借鉴,但融合不足的起步阶段,青铜器制品对前卫镇的山川地理、人文风俗的开发还比较欠缺,旅游业对发展和继承古滇文化还没有充分发掘,青铜器制品业和旅游业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相互促进的局面没有形成。
三、前卫镇青铜器制品业发展建议
前卫镇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生产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层次较低,对市场需求依赖严重,市场供需状况的影响。从长期看,工业结构与全省工业可持续型发展道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青铜器制品业对调整前卫镇工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有着重要意义。青铜器制品业无污染,产品附加值高,文化底蕴深厚,市场需求旺盛,有着巨大的产业升值空间和潜力。积极促进青铜器制品业提档升级,加速工业化发展,对前卫镇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是较好突破口。
(一)落实党委政府关于青铜制品业政策,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今年党委政府制定了青铜制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一街、一村、一园区”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确立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为前卫镇青铜制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现在关键是贯彻落实。尽快把“一街、一村、一园区”发展思路落到实处,让青铜制品经营户落地生根,产生效益。
(二)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服务质量
要加大力度宣传前卫镇青铜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极积引导青铜制品业经营户改变观念,强强联合,努力发展生产,共同推进前卫镇青铜业的发展;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从思想上重视,把青铜制品经营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行动见成效,将服务从嘴上变到心上,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推进前卫镇青铜制品业的发展。
(三)打造知名品牌,让前卫镇古滇青铜文化家喻户晓
目前前卫镇青铜器制品品种多,各自为阵,少宣传,省内外知晓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镇青铜器制品的发展壮大。必须打造前卫镇统一品牌,多角度,多场合,多层次加大宣传力度,让让前卫镇古滇青铜文化家喻户晓,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对外交流,打造精品前卫镇青铜品牌
我镇青铜制品业缺乏优秀产品设计人员,无法生产青铜精品,产品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弱,和市外、省外青铜制品不可同日而语。我镇青铜制品除3户法人外,其余全部是个体户,资金实力弱,开发青铜精品实力不足,产品提挡升级困难,为此必须走校企联合,引进优秀产品设计与设计理念,逐渐培养自主设计和开发能力,共同打造精品前卫镇青铜品牌,将古滇文化中多民族性、广博的包容性和开放的世界性等特点通过青铜器制品融合为一,展现古滇文化的璀璨一面,同时提升青铜器制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设计特征启示
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龙纹,也是商代比较常见的花纹,在我国器物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纹饰,到了封建社会,龙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龙纹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青铜器的纹饰当中,凡是形体蜿蜒者都可以称作龙纹类,龙在商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现在这样确定的形象,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龙的造型,这些龙在角形、头型、鳞节、爪子、身躯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双体龙纹等。
凤纹,在东周典籍《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所以大家公认鸟应该是商代的图腾,以至于青铜器纹饰和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系的论断在商代没有体现出来。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自然界美丽羽饰和华丽鸟冠的大集成者,凤纹的鼎盛时期是在不在商朝,而在西周早期,那时候的青铜器纹饰有大量的凤纹出现,那个时代的在青铜史上被称为凤纹时代,凤纹中除了羽饰华丽,在凤冠上面也有很多的变化,根据冠的造型不同、可以分为多齿冠、长冠和花冠等种类。
一般动物纹,是指的从纹饰上看,能够看出动物的具体的形象来,这类纹饰虽然没有占据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地位,但是它的种类繁多,例如牛纹、马纹、羊纹等家畜、虎、兔、鹿等野生动物,还有蛇、鱼、蟾蜍等小动物,都在动物纹之列。
虎纹青铜器的经典之作是比较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的耳部,对称的两虎食一人头的形象。一般的虎纹出现的时候,是那种具有威吓、森严的纹饰,这也符合商代的统治阶级的需要;牛纹单独的在青铜器的装饰比较少见,但是饕餮纹的主要造型来源于牛头形象的说法也是比较盛行的,因为牛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牛的地位相对的也是较高,所以有些地方的青铜器上面装饰牛纹。二、动物纹饰的历史价值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中称青铜器的饕餮纹为一种“狞厉的美”,的确有他的道理,同时也体现出了动物纹饰在当时的历史价值。青铜器在商代和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用途是有区别的。在商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酒器居多,以祭祀为主,可见当时的人们特别是上层阶级比较尚酒。并且纹饰以饕餮居多,饕餮纹的威严、恐怖、神秘、诡异、残酷、凶狠的形象,始终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力量,指向某种似乎是超出人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这主要由于在商代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在生活中间解释不了事情,而又想去努力的解释,最后只有走向了唯心主义的神,这也是那时候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统治阶级那些劳心者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占卜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所以不论是在农作、出行、还是战争、祭祀、帝王登基都要巫师占卜问天。在此之前的陶器上面的生动活泼的写实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取代它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到了周朝,统治者吸取了商沉迷酒色以致灭亡的原因,基本上就不再饮酒,到了周朝青铜器基本上都是食器或者礼器,开始以“礼”治国安邦平天下。周朝的列鼎制度也正是通过青铜器鼎的区别来树立统治者的地位,那种威严、狞厉的饕餮纹也逐渐的减少,取代它的是窃曲纹,其实这也是动物纹样的简化和抽象。另外,在周朝的青铜器上出现了“明贵贱,辨等列”“记功烈,昭明德”的铭文,这些主要记载祭祀、战功、婚嫁等的青铜器是上层阶级重大事情发生的见证,也是他们树立自己统治地位,彰功显德的重要手段。到了春秋战国,铁的出现也迫使青铜器走下坡路。“礼崩乐坏”也验证了周朝的统治地位不存在了,青铜器出现比较多的是兵器、食器,开始向生活日用器皿上发展。青铜器的应用,则是是钟鸣鼎食的组合,那种以“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已经消逝了。在纹饰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开始向几何纹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大场面战争、狩猎或者生活的图案场面,例如“宴乐水陆攻战铜壶”的纹饰就属于此类。由于青铜器是只有帝王、将相等上层阶级才可以使用,这些器物反映是只是当时上层阶级的生活、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尽管这些青铜器是由普通劳动者或者是奴隶来制作的,但是,整个造型设计和装饰基本都是当时的上层阶级来实现的,体现的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青铜器文化基本也就是帝王文化。
三、研究青铜器动物纹饰的现代价值
作为现代人来研究青铜器纹饰,只有靠出土的实物和历史记载资料来考察。出土的实物靠科技手段来推测年代比较可信,但是,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就很困难了,因为这些在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文字还不是很成熟,处于发展阶段,后来的文献记载也是自己的研究和听闻。但是,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来考证,就会出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局面。但是这些青铜器纹饰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以及艺术设计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不论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是龙纹、虎纹、鸟纹等,是夸张、想像力的精华和浓缩,是富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究其设计的创意源泉仍是生活、自然界以及当时的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对今天的艺术设计工作者,无论深居高校,还是战斗在设计工作的第一线,在进行设计创意的时候,都在思索同样的问题:设计的创意点是什么?设计创意的源泉在何处?为什么有的设计师作品层出不穷,个个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有
的设计师的作品却依然平淡无奇。研究青铜器的纹饰,就会给出我们这个谜底。青铜器上的怪兽纹、夔纹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动物的抽象,那些动物有的生产劳动中所必须的畜力,在生产劳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是部族图腾崇拜的对象;这些都和生产生活有关,我们现在的设计也不能脱离生产生活而存在。这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指出了一个途径:当设计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妨出去深入生活,了解一下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给自己的设计思维添加新的活水。
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否也应该深思一下?设计高校培养的未来的设计师,培养的对象是一些在教室中成长的孩子,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体验真正的生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的学习就是从素描、速写、色彩应试的基础课开始,进入高校就强化基础、构成的训练,一般只有一、两次简短的采风,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到农村,第一次以设计的眼光考察中国传统建筑、服饰等,当他们毕业成为职业设计人的时候,才思枯竭是不会令人感到以外的。增加采风时间、深入体验生活是我们高校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2、中国青铜器宝典,郑春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美的沉思,蒋勳,中国艺术思想刍论,文汇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
新锐企业奖
自2002年起,青铜器开始搜集客户需求,在研发产品推出前的6年时间内,一共调研了50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遍布各行各业。有技术员的地方就是青铜器调研的地方,就有青铜器的客户。
几乎不做任何定制;大部分客户不拜访,最多做远程演示;前期考察,不适合客户使用时主动放弃客户……看到上述信息,很难想象这是一家管理软件公司对客户的回应。一般管理软件企业定会尽量迎合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但这家名为青铜器的研发管理软件公司则反其道,个性地坚持其另类的原则。
青铜器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提出这些要求?“定制意味着成本高,部分软件公司就会想方设法在研发交付等环节上节约成本,很可能就不会派优秀的研发人员参与开发,所以这又必定会是一场双输交易。而只做远程演示是因为青铜器要求工程师要把软件做到容易看懂和使用,客户通过远程演示和视频就可了解青铜器软件的功能。”青铜器软件CEO朱学奎这样解释公司的特立独行。
而主动放弃客户,一方面是为了青铜器的声誉和品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客户。“试想若客户勉强采用我们的产品,但最终使用率过低,得不偿失,而我们也无法得到后续回报,这种交易就是双输。”朱学奎强调。
六年换来的经验
青铜器定位在企业价值链里的研发管理链条,而且定位的是研发管理中人与过程的管理,并非产品数据的管理PDM。不过,即便创立初期就对公司进行了定位,但青铜器并未马上开始研发软件推产品。他们选择了先调研。
软件企业都知道需求的重要性,但真正去调研和搜集企业需求的太少。青铜器CMO唐纯感慨道:“自2002年起,青铜器就开始搜集客户需求,在研发产品推出前的6年时间内,我们一共调研了50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遍布各行各业,有技术员的地方就是我们调研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客户。仅搜集客户需求一项的开支就高达1000多万元,而总共软件开发成本为3000万元。”
2009年,青铜器推出了首款研发管理软件。“四年间我们共出售了400多套产品,客户反馈的数据和使用情况都比较好,有250家左右的客户升级和扩容。”唐纯介绍,“我们的理想就是把中国的研发管理提高一个层次。”
小公司 大客户
清华大学、恒生电子、TCL、科大讯飞、京信通信、神州数码、浪潮……这一串名字都是青铜器的客户。有趣的是,像恒生电子、科大讯飞本身就是研发实力很强的软件企业,恒生的研发人员多达3000人,科大讯飞也有一支2000多人的研发团队,而青铜器的开发人员只有10个,他们为什么会甘于购买青铜器的软件?
在朱学奎眼中,中国的研发管理市场就像30年前中国的ERP市场,虽混乱但大有市场潜力。市场上需要的是更懂中国企业研发管理的公司,不过目前还没几家中国软件企业专注于此。
朱学奎认为:“80%的客户会选择青铜器,因为市场上还没有第二家在做研发管理软件。不过,另外20%的客户会货比三家,会把青铜器与其他项目管理软件进行对比,但这些项目管理软件很多都是做工程管理的,并非专业做研发管理。”
[关键词]饕餮 青铜器 特点 美学价值
从北宋时期,科学家们把商周青铜器上那些凶猛神秘的兽面纹称为饕餮纹。在中国古代装饰历史上饕餮纹是最有神秘气息的装饰纹样之一,饕餮作为神话和传说的神秘动物,它被描述为一个奇怪的凶恶的动物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却用它那神秘而又凶恶的面目,感染几代的中国人。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为商周时期审美时尚与时代精神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通过对饕餮纹样的探究,可以分析祖先的审美发展过程,从而解释隐藏在那凶恶和神秘的饕餮纹样的中华民族逝去了的审美情趣与人文倾向。
1、饕餮纹——原始的审美情趣的展示
从良渚文化到商代饕餮纹虽然经过千年的演变与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但它的艺术表现方法始终没有大的改变,谁都不去刻意描述这些怪异动物形象的自身面貌,只将它作为一个象征符号的抽象描述,它的审美思想已经上升到人类所不能超越的神的世界领域,并努力消除任何对抽象的方式存在的真正意义,用它独有的表现手法将人们带到他们所崇拜的神的领域去探索神灵的存在。古人将他们的审美思想隐藏在神秘的饕餮纹样之中,饕餮纹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意义,意味着那个时代许多的人文思想,以它特有的、原始的神秘感展示它所包含的原始人文观念。
商朝和西周都属于奴隶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认识水平低,青铜器被当做贵重的物品所保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部分青铜器都被作为“礼器”,主要用来祭祀和祈祷。从其诞生之日起,青铜器就充分反映了奴隶社会区别于原始社会在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而且表现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当时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饕餮的神秘恐怖形象作为统治人们思想的精神符号,无可替代地统治着那时人们的内心世界。恐怖、怪异、神秘的饕餮纹是神圣的,巨大的眼睛和张开的大口无不表现出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想象,将统治阶级的高贵、权利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以饕餮纹样为主体装饰纹饰的青铜器中,所有的装饰表现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它承载着当时人们心目中最高的统治者——神灵,为后人们描述出一种原始的、神秘的、凶恶的审美情趣。
2、饕餮纹——精神文化的承载
如果人们从一件器物中只是看到凶恶、狰狞,是无法引起观看者的普遍共鸣的。时间上的不同其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而饕餮纹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之后,依然能表现出它的无与伦比的魅力,让每一位观看它的人都有发自内心的震撼,这就表明饕餮纹的背后不仅表现的是原始社会的审美情趣,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镇压与征服,更重要的是它表现着当时社会文化与人们生活的一种和谐。原始、夸张的装饰手法也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天真与淳朴。由此可以看出饕餮纹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代表着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的精神内涵。
饕餮纹器物是统治阶级用于祭祀神灵、祖先或记录他们战争取得胜利的载体,一方面它是恐怖的化身,代表了统治阶级和贵族部落的无上权利以及对异族部落和被统治阶级的任意杀戮,另一方面它又是维护统治阶级权利的神灵,用它所代表的神秘力量,它的凶恶恐怖的面貌确保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力。它不仅表现出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惧怕,也表现出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权利,承载了统治阶级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以及巩固和延续他们的统治的愿望。定期的祭祀使青铜器这种最初生产工具变成了权势和崇拜的象征物,从而脱离了它的实际作用,被人为的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以原始的、非理性的神秘力量来恐吓和支配着人们的内心思想。
3、饕餮纹的审美的演变过程
青铜器向精致化、贵重化、审美化方向不断发展是统治阶级层次化分明的结果,当等级制度被给予另一种意义并以其他的形式再次出现时,器物本身就具备了一定意义上的美感,它的审美价值不仅表现在外部装饰和器物的外部形态上,更多的意义是器物本身所包含的意义。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所蕴含的意义是对原始宗教的崇拜和统治阶级政权不可动摇的观念。饕餮纹被统治阶级看做是具有神圣能力的具有通神能力的神兽,它是神灵的使者,可以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自己的统治,消灭反对他们统治的人或物,可以达成自己和神灵世界的联系,神秘的意境就此产生。饕餮纹的狰狞、恐怖形象给统治阶级一种认同感、归属感,认为它们是神灵派来为他们服务的,相信自己可以借助祭祀仪式来达成自己与神灵的交流的目的,人与物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因为这种和谐的关系,饕餮纹给统治阶级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欣慰,这样才能欣赏饕餮的狰狞、恐怖,才能追求铸造的精美性,才产生了最初的审美情趣。
虽然统治阶级具有了最初的审美意识,但是他们并不把饕餮纹当做是一件艺术品来欣赏,更多的是把它们当做对宗教崇拜的一个载体。原始的宗教观念表现出的是人对于神的统治的屈服,是宗教对人性的禁锢,所以它所具有的审美能力是有限的,只能作为一种审美的特殊和谐状态存在,这种状态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能从中分别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4、饕餮纹的装饰手法
饕餮纹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论如何变化、传承,无论是前期的简洁庄重还是后期的繁杂绚丽,一般都强调和夸大其头部特征,服务于主体的各种细节装饰与主体装饰形成了完美的层次效应,它们有规律的排列,随着器型的转折而变化。
对称的装饰手法的应用,装饰线条的均匀感和距离相等的间距给人以强烈的平衡感和秩序感,具有强烈韵味的形象、强有力的线条等等因素都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宗教美感。那凶恶神秘的形象和简单的装饰手法,是当时审美的体现,其浪漫与简单的造型,使饕餮纹样在它那狰狞凶恶形象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淳朴与稚气。
饕餮纹不是努力的去表现任何真实的存在物象,而是运用抽象的装饰手法努力去跨越现实,来达到抽象的超现实存在。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动物形象本身的意义,而在于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性符号,指向了具有最高的统治阶级——神的世界,它为我们描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观念和人文意识。
饕餮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狰狞、粗犷、豪放不羁,显示出的震撼人心的威力等等,都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容庚 张维持《殷商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 2009.8
[2]杭春晓《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2.
站在李家山古墓群前,硕大的复原坑洞错落排列,不由人心生肃穆。到江川探访李家山的念头一直盘踞在心,作为云南人。对于“牛虎铜案”和它所代表的数千年前谜一样的古滇国文明可不能一知半解。比起安静地埋头阅读专著,直接走进青铜博物馆是快速恶补的好办法。
李家山,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却尘封了数千年的繁华往事。30多年前的那次偶然的发现,使两千多年前古国之梦被隆重开启。牛虎铜案就是首次发掘的27个墓穴中,唯一独有的器具,因为独有和精美,使它一时间威震八方。我国定为国宝级的5件文物,李家山就占了两件。内行人常说“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当年牛虎铜案赴美国巡展,其保险金额高达1000万美元。古墓群大小不一的布置和几千件设计别致、工艺精湛的青铜器,展现着古滇国的青铜文明。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具有魅力的时期,李家山青铜文化的价值在于体现了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丰满了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形象,疏理了几千年前历史的脉络,勾画出滇国史和滇文化的框架,为社会学、民族学、美学、宗教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江川县“青铜器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县级青铜器博物馆,博物馆虽然没有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恢弘和气派,可两个青铜器展室内的陈列却足以让人惊叹,一件件精美绝奇的青铜器绝对引爆你的想象,丝毫不逊色于中原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有绝世的个性。进门就见大名鼎鼎的“牛虎铜案”,这个是1:1大小的复制品,真品国宝现存云南省博物馆。这里的镇馆之宝是著名的“祭祀贮贝器”,35人的仪仗队护卫着神秘的女主人进行祭祀。每一个人神态各异,身份也不同,栩栩如生,一场盛大的祭祀由此开始……走廊仿佛一个时光隧道,随着讲解员的讲解,人们彻底进入了关于古滇国的遐想:什么人家才会使用如此精美的贮贝器?什么样的社会中女子才会是祭祀和权贵的主宰?什么时代的劳作者。曾用如此昂贵而精美的青铜农具耕作?疑问然后沉迷,我遐思万丈。
时间在现代和古国间交错,一股诱惑的力量让人无法自拔。着迷的我在回程的路上去了江川铜器工艺制品厂,搜罗几件心爱的宝贝回家。准备慢慢研究了。
链接
孤山古滇国文化园
以孤山风景区为核心的“古滇国文化园”,规划占地20平方公里,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山古墓群。文化园是集青铜器的收藏、展示、研究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并将建设仿青铜器的制作和加工坊,用文化丰富抚仙湖的旅游内容,周边“农家乐”等各种休闲设施将得到更快发展。
关键词:纹饰;青铜器;文化
青铜器纹饰种类繁多,其中要数动物纹出现最早,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动物纹是青铜器纹饰中门类最多的种类,其内容丰富,主要有:兽面纹,龙纹,鸟纹,蟠璃纹,虎纹等,这些纹饰中大部分动物形象都经过变形化、图案化,大部分属于虚构的奇特动物,多种动物特征的结合导致有的都无法准确的推测出它们的原型是哪些。有的可能反映了原始人对神秘莫测大自然的理解和幻想,是远古时代各种文化长期融合、选择、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一、动物纹产生的原因
1.产生的自然现象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有很多许多可爱的动物,离开了它们,人们的生活真的难以想象。动物和人类解下的不解之缘,从远古时期的家畜养殖到现今的宠物饲养,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动物的存在。因此,在人类创造的文化中,有关动物的内容极为丰富,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比喻,绘画作品中的表现,以及在各类器皿上的装饰效果,都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动物与人类特殊关系的内容。
2.产生的文化现象
青铜器纹饰总的艺术状态给人形式上的狞厉感和内涵中的神秘性,既积淀着原始社会远古图腾的深沉气息,有散发着奴隶社会宗教礼仪的浓厚气氛,而这种权力至上使得青铜纹样承载着更浓重的文化内涵。动物纹饰在古代青铜礼器上普遍存在,这也与动物在古代神话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有关。
3.技术水平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技术和加工装饰工艺具有独特的科技风格和精湛技艺,从青铜器的手工发展来看,“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如金属采矿、冶炼技术,石范、陶范、金属范等范铸方法先后出现,陶范的出现让在青铜器上绘制精美图案起到了质的飞跃,创造出大量器形复杂、纹饰精致的青铜器。”【1】
二、动物纹装饰性的特征和文化象征意义
青铜时代的图案纹样这要是以单独纹样为主。这种单独纹样是以变形奇特且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怪兽纹和自然界动物纹为主。其主要常见的有饕餮纹,也有用相对的两个“夔”纹组成。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形式。兽面的正面对称表现可以更强烈地衬托出青铜祭器的肃穆威严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器物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早期装饰方法脱胎于陶器的雕印,后期则运用刻花的方法,且在主纹和地纹之外,再勾刻以细线,形成三层花纹,增加了器物的层次感。而对于青铜器的文化意义来说,“《国语•楚语》中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月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肿、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2】。这一段射父和昭王对于“民”与“神”之间的沟通,就能充当这种沟通者即是巫。其沟通的媒介是“牲器”与“彝器”,即是青铜器。从中可见商周青铜器是为通“民”“神”,通天地之用,其纹饰正是这种巫术礼仪的传输形式。正是因为如此,青铜纹饰才显得那么神秘威严和狞厉深沉,具有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与天人合一的象征性。实际上,青铜器上的这些纹饰,其主要的意义是在加强青铜器的神秘性,使其更好的成为通天地的有利器物,是老百姓乃至统治者对其产生敬畏心理。这种用意在这些纹饰上也深刻的表现出来,如动物纹中的饕餮纹,双目圆睁、齿牙森列、有耳与角。其眼睛表现力最强,能从很远的距离抓住人们的视线,其狰狞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总之,由于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通过对这些怪异动物形象的塑造,在恐惧、残酷和凶狠的表象后面,蕴涵了某种似乎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对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对传统动物纹样的继承和创新
如今在对于传统艺术的“去”“留”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继承固然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要与本质规律,但继承与创新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没有继承,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继承就失去目的。归根结底,继承是为了创新发展。不同时期的青铜纹饰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民族特点,时代精神赋予他们更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又决不仅只是艺术样式的借鉴,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是一种巨大的创造力量,从历史的源头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动物纹样从古至今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在当代纹样发展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流行风潮中,动物纹样更是风靡全球,设计师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元素运用在不同的领域,利用自然地元素来表现时尚同时也是对动物纹样的进一步创新与实践。
四、结语
青铜器装饰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象征性的根源却始终存在。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发展,历史给装饰艺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的装饰艺术既要有民族风格,又要具有时代特色,适应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更为我们的装饰纹样开拓了新得领域。继承与创新是建立在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在探索实践中获得创新与发展。今天我们作为艺术大军的后备力量更要以时代的审美和创新历理念进行探索、实践和不断的创新。
注释:
关键词 殷商 青铜器 现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殷商古城地处洹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平均海拔75-80m,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殷墟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虽距盘庚迁都至此已过去3300多年的时间,但是对于殷商遗址安阳地区的经济文化影响持续到现在。其设计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载体,也是一种传达时代信息的文化形态。它与人类文化永远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同步发展的。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基本文化特征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而王权又自然地嵌入神权系统之中。这一“神权――王权”系统经过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西周繁冗而又谨严的蔚为大观的礼制。无论是商代的周祭制度还是西周的封侯制度,都无非是对神权的顶礼膜拜。手工业、商业、艺术、战争、祭祀等各方面活动都成了神权崇拜的组成部分。
青铜时代是人类的艺术时代。艺术在此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获得如此的重要性――也许是因为艺术史通神、娱神的最直接的手段,是人神对话的基本语言。当时的手工制作除纺织、车架、兵器外,都直接和通神有关,因而有太多具有极强的艺术意味。这一点在青铜器制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中国,青铜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器具,另一类是礼器,故亦可称为青铜礼乐器。尽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青铜礼器都显得暗淡,甚至锈迹斑斑,,但当时却是金光灿灿的“吉金”。从功能上分析,礼器无疑具有更高的精神价值。正是由于这些青铜器具有的精神功能,人们才在上面极尽雕镂装饰之能事。青铜器虽然弥漫着原始宗教礼制的气息,但其造型却完全是艺术的。进一步说,当时人们的艺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青铜礼器的制作和使用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青铜礼器便成了艺术经济活动的中心。
前15世纪,青铜铸造是中国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艺术经历了一系列风格上的演化,并进而反映出技术和装饰上更复杂的变化,因此风格分析可以将器物的年代卡在一个世纪的偏差之内。青铜铸造技术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纪晚期已经遍及中国各地,不同地区都极具特色。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到了殷墟时期,青铜冶造业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目前,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已超过了5000件。其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铸造工艺精美,并出现了较长的铭文,达到了中国青铜时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殷墟申遗成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落成,大大提升了殷商文化的高度和厚度,为我们做好殷商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更带动了安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安阳成为了新兴旅游目的地热区。有人说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而殷墟的品牌则全是文化,对于安阳来说,文化是它的灵魂,是它的标签,是彰显安阳城市魅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青铜器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承继至今,在现代中国文化中仍蕴含着特殊意义,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到传统文化的骨髓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
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由甘肃省政府赠送给北京奥组委的奥运盛鼎,是国际奥运史上的第一尊鼎。鼎高2900毫米,象征着第29届北京奥运会。鼎腹直径2008毫米,象征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时间。大鼎底座高960毫米,象征着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青铜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及文化内涵的变迁。纵观青铜器发展历程以及对于当今社会下设计形态的生成产生的作用,设计艺术中形式美的表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的是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的同样的结合,技术结构和审美表现的同样的结合,艺术形象的同样的建造的、非再现的结构。最初我们认识的形都是自然界的形态,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我们接触的越来越多的是人为造型。在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运用高科技产生出来的艺术形态,但归其根本笔者认为一切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本质和根源。以其自身的文化艺术为本,传承的基础之下进行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仍需进行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向民.中国美术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关键词】青铜图案 构成 教学
校级项目:图案设计中宝鸡地方特色图形的融入(JGYB15026)。
引 言
旧瓶能不能装新酒?在西方,据《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里记载,耶稣说:“没有人把新酒装到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唯独把新酒装到新皮袋里,两样都保全了。”[1]在中国,鲁迅在《重三感旧》一文中说:“近来有一句话常谈,是‘旧瓶不能装新酒’。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倘若不信将一瓶五加皮和一瓶白兰地互换起来试试看,五加皮装在白兰地的瓶子里,也还是五加皮。”[2]“旧瓶不能装新酒”“旧瓶可以装新酒”更多的是一种比喻,瓶子与酒的关系在艺术中寓意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其重点在于旧有形式能否承载新的内容。而目前高校图案设计课程亦面临着形式与内容的协调问题。
图案设计教育的现有形式
“我国的图案学最早取法于日本,是日本的图案家在明治维新之后,受到西方的影响并应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这个学科。”[3]然而“图案”在中国随后的发展道路却越走越窄,本是建立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的一门W科,却蜕变成了设计基础教学的一门技法课,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协调方式大致如下。
1.旧瓶装旧酒,传统图案设计教育方式的延续
张道一先生曾说:“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经过老一辈图案家的开创和苦心经营,使‘图案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措施,至今还没有任何理论和方法能够超越它。它是‘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的基础,特别是从艺术思维、构想、创意到具体方法、表现形式,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框架。”[4]正因为此框架、此系统是如此的全面,现有部分高校的图案设计教学一直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再循环。课程内容以传统图案的临摹,单独纹样的变形以及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纹样的模式化训练为主。通过对自然物的造型、构图、色彩进行加工,以便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目的。这样的课程安排存在严重的重经验、轻创造;重技能、轻理解的倾向,学生囫囵吞枣地寻找传统图案的样本,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模式的重复和艺术的再现上。
2.新瓶装新酒,三大构成对图案课程的取代
“将图案纹样程式化的所谓‘四大变化’视为全部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作为原理解释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而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上的具有理性色彩的构成教学,讲究以单位元素在特定的结构方式作用下,形成千变万化的视觉秩序与抽象表现效果,当这种以抽象形象体现组织规律的三大构成一经由香港引入,顿时大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5]故有些学者适时抛出“图案过时论”,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的核心教学内容从而取代图案课程。
当图案教学和“三大构成”争论时,“从事图案教学的教师们也加强了对传统图案教学的改进,将三大构成的逻辑思维方式吸收到图案教学中来,进行有机融合教学”。[6]宝鸡文理学院地属具有“青铜器之乡”美誉的宝鸡,故教师将图案教学中的传统图案缩至青铜图案的范畴,从而进行图案与构成、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旧瓶与新酒的融合性教学研究。
图案设计中青铜器图案的介入
青铜器的图案作为青铜器的主体部分,集中体现了青铜时代的精神风貌。奴隶社会独有的阶级对立、信仰变化赋予了青铜器的纹饰狞厉之美。在教学中,引入青铜图案,引导学生完成从写生到变化的设计思维的转变,帮助学生理解图案设计的方法。
图案教学以青铜器图案的介入展开,整个教学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青铜器图案的收集整理”,让学生归纳青铜图案中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掌握特征;第二个阶段是“单形变化”,让学生找出其中最感兴趣的青铜图案,揣摩掌握该图案的视觉特征和造型规律,进而变形;第三个阶段“图案的具体应用”,学生将自己变化完成的图案选择其一,结合面具进行再设计,创造价值!
1.分析归类――青铜器图案的收集
对于青铜器图案的收集,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无需借助书籍、网络获得二手资料,直接去地属宝鸡市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就可以收集第一手资料。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目前最大且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馆内汇集了众多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器物图案按时间排序分为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和人物画像四类,因为学生在前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当中主要是针对商周青铜器的了解,所以图案的收集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主。动物纹中的兽面纹、龙纹、凤鸟纹、蝉纹、鱼纹;几何纹中的云雷纹、窃曲纹、波带纹、目雷纹、如意云纹均有出现。当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也暴露得非常明显:首先,走马观花,盲目收集,到博物院里面见什么拍什么。因为现代化智能手机拍照的便易性,资料的收集就是不经大脑的简单拍摄。不对比、不挑选、不总结,几乎每个同学都拍摄了上百张的青铜器图片,更有甚者,因为着急,连图案都没有拍摄清晰。再者指鹿为马,分类不清,理论知识显得薄弱。因为收集的资料太多,教师要求学生分别以动物纹、几何纹为主题,从资料中各选8个进行分类,并且每个图案都要标注其名称。分类中,学生通常将窃曲纹与双头龙纹混淆,放置在动物纹的分类里。名称标注中,动物纹尚能识辨,只是少数学生将双体龙纹误作羊纹标注,但到几何纹,学生只知其形而不知其名,明显不能将理论的学习代入到实践课程中。最终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整理出名称详细、分类明确的青铜器图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