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

时间:2023-05-30 10:4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镇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镇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核心问题;产城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7302

1引言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实现“内生增长模式”的关键,是整个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引擎。

自从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来,关于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探讨不断见诸媒体,形成了不小的波澜。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各有各的理解,其中也涉及到许多关乎全局的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内涵,如何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如何提高城市的产业支撑等,这些核心问题的厘清,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内涵—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城镇化的中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让人在城镇中更好地进行生产生活,要让少年、中青年和老年等各类人群都能在城镇中找到生存空间。

传统的城镇化在价值取向上是“以物为本”,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以至于出现了“空城”、“鬼城”现象。在“人造城镇”这一发展理念下,传统城镇化道路过度依赖资源投入,重发展数量而轻发展质量和效益,已经难以为继。

当前,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土地强征,房屋强拆,甚至造成了一些恶性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城市的城镇化建设,仍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思维上,以投资来拉动地方GDP的增长。其结果就是以就业、收入、福利为内容的民生没有得到改善。而且,过度建设只是重走过去的老路,是违背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的。

新型城镇化必须始终牢牢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一真正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百姓。这里面有两层寓意,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城镇的一切应当以人为核心,要牢固树立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使城镇具有人情味,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牢固树立人本思想,把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着力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良好的民生服务,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发展成果,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实现社会安定和民众幸福。

3新型城镇化的保障—体制机制改革

3.1户籍制度改革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衡量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志。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医疗、教育等各种福利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52.6%,而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35.3%。这说明2.6亿农民工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我国国情复杂,区域差异大,户籍改革应充分考虑我国区域差异性、发展水平的差距性,不能简单搞一刀切,而是要分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首先,要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全面推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小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固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且享受城镇户口的所有待遇,这包括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考虑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其落户政策,合理控制规模。

其次,逐步取消城乡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划分方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推行居住证制度,破除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逐步剥离粘附在城镇户口的各种福利和保障,最终实现二者完全脱离。户籍制度改革是要让目前已经处在城里的2.6亿农民工以及未来还将陆续进城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能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终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这些公共服务将包括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3.2土地制度改革

农民要进城变成市民,自然离不开土地问题,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土地的节约利用。因为城镇化,城市建设用地要增加,但我国耕地要控制,所以一定要把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让土地节约利用。加大城镇内部闲置、废弃土地的再开发利用,通过复垦整理增加耕地,以高密度、集约化的用地模式,提高土地承载力,建设集约型城镇。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允许农民的宅基地及房产流转,允许农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改革征地制度,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小农民的城镇化成本。

土地制度的改革及相应配套措施的完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作为关键要素,能否通过市场实现有效配置直接关系到城镇化的成功与否。只有从根源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扩大建设用地供给,减少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才能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城镇化而非“人口”城镇化等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角,是大量进城的农民,因此相应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应围绕这一群体进行全面调整,而这种调整要进行复杂的制度设计。

4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口聚集的前提,选择未来型持续成长产业,是新型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中一种广泛认可的模式。

农民变身市民后,唯有乐业,才能安居。城镇化须有产业支撑,不能人为造城,防止城镇空心化,出现所谓的“空城”、“鬼城”。政府要创造条件,去推动产业发展,人口积聚,推动二者良性互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推进产城融合。

首先,要做好科学的产业规划。每个城市特点不同,应根据城市文化特色和产业优势来发展产业,不要过分依赖房地产,不要千城一面,盲目模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主要应当有市场规律来决定,政府应该提高产业规划水平。推进产城融合需要对区域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其中涉及到产业项目、生活设施、交通配套等各个方面。这种规划本身应该是多层次、综合性的,要满足综合需求。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而生产要素如何向城镇聚集是一个难题。资金、技术、人才、资本都在向高端城市聚集,要想推进城镇的建设,生产要素的聚集相当重要。可以通过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推动生产要素的聚集。产业园区模式应该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支撑方向。产业园区的城镇化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综合配套,结合现代服务产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产业的人本关联性,从而实现产业与城镇配套的双重效应。

新型城镇化应以市场来做导向,以政府来做规划主导,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同步进行,引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确保当地农民和城市分散到这的市民,确保他们的幸福指数达到市民的水平。

5结论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立足国情,汲取国内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积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产城融合,促进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发挥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载体作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J].求是,2012,(04).

[2]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J].求是,2012,(05).

第2篇

一、改革创新、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进步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现在我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我市城镇化建设与全国同步进行,通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林地保护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和山地城镇规划、共域发展机制,城镇化率达40.4%,比2007年提高9.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过去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城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也转移了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但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与此同时,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普遍出现了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涨等“城市病”。在此背景下推进城镇化,决不能重复以前的老路,而应赋予其新的内涵,特别应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城镇,这样才能发挥城镇化的作用。再者,资金问题是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应考虑统筹解决资金问题。因此,在下一阶段城镇化建设中,必须依靠改革创新驱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

(一)城镇化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

目前,城镇实际上是涉及县域、中心城镇、小城镇和新农村的结构。分散的城镇区位形不成集聚效应,达不到规模经济。新阶段推进城镇化需要政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做到规划先行。应科学合理地规划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布局和功能,实现城市和城镇规划一体化。除了功能规划,还应重视空间规划,突出城镇发展的集中、集约和生态要求。按照曲靖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坚持“麒沾马”同城规划,共域发展,全面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功能、产业带动功能、要素集散功能、服务中心功能、管理中心功能,努力建设珠江源大城市。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动县域扩容提质,扎实开展特色小城镇和新村庄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以城镇化促进城市现代化

应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口城镇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坚持以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带动中间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不竭动力。通过发展城镇,使偿付土地租金功能差的大量工业、普通住宅等从城市迁出进入城镇,为租金偿付能力强的金融、商务、公司总部及公共建筑等进入城市腾出空间。与此相适应,增强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就业吸纳、人口集聚功能,使其具有吸收城市产业和人口的能力。这种城市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转移意义上的城镇化,可以克服“城市病”;可以在提升城市经济价值的基础上,为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创造条件;可以优化城市中心业态,提高城市单位土地使用效益。

(三)以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在现阶段,最为紧迫而又有可能优先缩小的就是城乡居民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差距。其基本路径是发展农村城镇,使其具有城市功能。首先,使城镇具有城市生活功能,让城镇周边的农民能就近享受城市生活。这样的城镇就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点。相应的城镇就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点。相应的城镇建设包括:适宜人居的城市设施支撑体系,如安全饮用水,环境卫生和能源供应;达到城市水平的文化、教育、医疗服务等设施;便捷通畅的交通、信息网络等。具有城市功能的城镇,不仅能留足农村的人力资本,还能吸引城市人来居住,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种支持。其次,使城镇具有城市的增长极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市场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地,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发展农村城镇,提高城镇的市场化水平和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发展达到城市水平的金融、商业等服务,可以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间顺畅流动,增强城镇以及农业获取资源的能力。第三,使城镇具有带动新农村建设功能。根据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要求,许多支持农村发展的公共设施只能建在城镇,通过城镇向周边农村辐射。相应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推行农民集中居住的村庄集中化。这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和供给,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这方面的主体是政府,主要涉及两大问题:第一,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优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特别是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基本上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城乡享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巨大差距。推进城镇化,应扩大基本公共产品在农村的覆盖面,同时逐步把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安排到城镇,使农民在当地城镇就可以就近享受城镇化的成果。第二,基本公共服务能否实现均等化实际上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相关,说到底同现行的财政体制相关。目前,不同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财力越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就越强。显然,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就要将之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脱钩,政府需要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行城乡统筹协调。当城镇发展水平提升到与城市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实现,政府就可以将调节任务主要交给市场了。

二、多措并举、助推城镇化建设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金融机构则可通过这一视角审视和发现下一轮城镇化发展大潮中的重点投向领域。发展城镇化相关业务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一)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明确支持重点

一方面,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通过增加再贷款的投放、延长再贷款期限、放宽再贷款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调整自身战略规划,围绕当地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布局,配套专项信贷计划。农业银行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一是要明确“双全双重”的战略思路。即把支持“以人为本”、全面的城镇化和由内而外创新、全方位支持城镇化作为基本出发点,把支持国家重点城市群建设和县域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作为两大战略重点;二是构建分类指导的服务模式。如政府主导型模式、产业集群、骨干企业支持型模式、特色资源依托型模式、生态宜居型模式和交通枢纽型模式。三是明确支持城镇建设的重点领域。其一支持城镇化建设重大项目。如城镇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新社区建设等。其二支持城镇化产业支撑项目。如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内的土地开发项目、产业项目发展、县域内旅游、矿产等优势资源开发。其三支持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项目。如科教文卫项目、城镇商业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等。其四支持进城居民生产经营和消费升级。如购房需求,生活消费需求、生产经营需求等。

(二)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发展农村城镇,需要民间投资,但政府的引导性投资是不可或缺的。国家应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城镇。政府按照规划在城镇进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并给农村集中供水、供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通网络,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办学校、办医院。当然,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投资主要是引导性的,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先导作用,增加开发性金融在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开发;扩大商业银行在支持产业集群化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信贷供给。商业银行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判断其城镇化潜力,根据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规划和配套措施选择支持重点,在政府承诺的项目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再介入,不应俎代疱;大力发展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提高市场化融资水平;适时引入风险投资,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完善退出机制,进一步激发城镇创业活力。

(三)深化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首先,针对城镇化背景下不同细分市场的服务特征要求,要区分不同区域需求差异,重点就客户营销能力、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客户贷后管理能力以及信用评估能力、市场反应能力等加强投入,尽快提升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水平,使之与农行立足县域,着力投入城镇化进程,重点服务与城镇化进程相关的中小企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相吻合。其二,农业银行应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加大金融产品研发力度,创新供应链和资金池融资模式。适时开发城市基础设施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城中村”改造贷款、县域土地整理和小城镇综合开发建设贷款、土地开发贷款、商业用房开发贷款和经营性物业贷款、普遍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和商品流通市场建设类等贷款,因地因户制宜,按照贷款条件,择优发放城镇化贷款。其三,面对城镇中小企业可供抵押资产少、信用评级普遍不高的现状,创新担保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中国梦”的提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度是重中之重,当今,农村仍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建设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困难之石在阻挡这我们前进的步伐,要完全实现农村城镇化并不简单,仍然会面临诸多考验和挑战。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

要想实现农村城镇化,我们的理论是很切合实际的,但在时间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一些阻碍,要从几个方面分析来看,尤为突出的是传统的农业方式从业人员对土地依赖的观念很强,思维方式难以改变,众所周知目前由于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让很大一部分农业从业人员担忧自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未来如何保障,如果有一天一旦由于投资方面经营不善,导致亏损乃至破产,最终对于农民来说自己依然还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很难集中。其次是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宗族势力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有一定的阻碍,传统的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结构体系中的最底层人民,在这样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下地方宗族势力的影响通常非常大,本尼迪克特就曾在《菊与刀》中这么描述我国的宗族文化“时至今日,在中国,个人仍然必须对其大家族尽忠。这个大家族可能有成千上万成员,宗族对全体成员拥有裁决权,并且受到这些成员的支持”,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有利的协调各方利益,这也是建设过程中最大的考验。

当然农村劳动力持续不断的流失,如何使得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是个很大的考验,就目前来说,虽然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的各项社会福利在逐步提高,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大部分农村地区和大城市相比,受教育程度、文化生活等的软件方面以及医疗水平、生活必须品的购买等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毕竟,要进行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程度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对于当下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流失,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城镇地区的年轻人,会更加向往大城市地区的生活,不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哪怕是自己的家乡逐渐城镇化,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如今的社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特别低,要想从农村过渡到农村城镇化,以农业为主的农村转变为到农村城镇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这点必须改变,发展好农业,仍然是一个重要过渡,对于农业效率低,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三点:第一,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第二,无法接受新型管理模式,第三,没有一个系统的统筹管理,很难将农业现代化推广到祖国的各个地方,更别说实现农村城镇工业化,就连专业的人才也很少对应在抓的岗位上,例如三星、联想这类电子类的巨头到今天依然会面临各种困难而造成损失,所以大多数农业从业人员几乎不可能独自承担全部的农业生产,而且传统农业中农民们对农产品的市场预判能力几乎没有,那么出现三人成虎这样的跟风行为就不觉得奇怪了,这带来的最直接的现象就是市场饱和造成价格冲击,最近听到很多消息,关于大丰收但是卖不出去,农民拿不到钱的新闻案例,要长期依赖于政府的调控和技术上的支持,然而就算得到了这么多的帮助,我们的实际效果也并非宣传那样好,如果市场上的预判稍有差池,很容易激化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此外,再生产百姓的口粮的生产周期决定了当地的土地利用率低——通常是一年两季的和一年三季的播种,到了作物成熟了,再收割,一种一收割。花费的劳作时间约一个月左右,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恰恰的反应了农业收入不高,进行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必然。

然而很多地方如广东,湖南等地出现的租赁承包方式的机械式耕作收割法,大大的将时间缩短了。我的家乡是湖北农村,在夏秋的季节,我就会看到田地里到处都是拖拉机(目前我国的农机工业发展与国家农机化发展战略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拖拉机作为农机产品的动力源,其市场需求空间仍然很大。),他们进行着作业,农民也很省力,这样的话会使得很多的农业从业人口农闲期间出外打工,特别容易造成农民成群结队的出去务工,导致了农民也就是从业人群的大量流失,对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阻碍。所以,要进行农业生产方面的改革,要通过农业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这也是由农村到城镇化过渡的必然,交通方面,要把道路硬化,升级。水电方面,将灌溉和水柜如何满足地方,改善农村地区电网,能源环境方面,建设农村沼气池,治理污水垃圾等,再满足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后,将我们的优势推出去,将资金引进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为下一步的工业化打好基础。让出资方自行去针对市场需求来进行农业的选择性生产,把农民变为工人,这样的“农民”将不在负担农业生产以外的职能,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利用土地和人力资源,推动城镇化建设。然而时间和实践才能检验我们理论的唯一标准。所以说,就目前来看,农村城镇化建设仍然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王勇辉.《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国际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荣兆梓.《历史•现状•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

[3]简新华.《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作者:何柏青 王垚灿 赛夫

第4篇

关键词:北京;绿色产业集聚;绿色城镇化

课题: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绿色产业与绿色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编号:13JGB013)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7日

一、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原理

(一)绿色城镇化和绿色产业的内涵

1、城镇化。就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绿色城镇化,是基于以人为本宗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注重生态平衡,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兼容和人们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同于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绿色城镇化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有序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模式,集中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从城镇化和绿色城镇化定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城镇化更倾向于发展二三产业,尤其以第二产业为主,而绿色城镇化的“绿色”要求节能减排,这是绿色城镇化更加进步的地方。

2、绿色产业。就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从事绿色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绿色产业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理念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具有正外部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其能带来明显正外部效应,企业生产的绿色产品,在给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收益。企业从事绿色产业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循环经济开发,不但前期需要人才的储备、大量创新设备的购置和资金的投入,而且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其结果也有失败的概率。

(二)绿色城镇化与绿色产业的相关性。绿色产业可以有效推动绿色城镇化的进程。促进绿色城镇化发展,就要把握其中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例如工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基本上是支撑一个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而这类产业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经济效率低,不符合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宗旨,所以不能无限制地提高这类产业的比重,因此传统产业并不能完全支持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还要靠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其中包括大部分服务业,其就业更富有弹性,能实现城镇化人口的充分就业,由此可以带动消费增长,更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经济转型。

绿色城镇化又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城镇化产生了绿色产业聚集,集聚的绿色产业带动大量人口就业,从而带动了绿色消费,又进一步促进绿色生产。因此,发展绿色城镇化,需要发展绿色产业,而绿色城镇化也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绿色城镇化与绿色产业有着相同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北京绿色城镇化发展分析

(一)北京市绿色城镇化发展现状。(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2015年公布的数据报告中绿色城镇化已居我国首位,这表明北京在我国的绿色城镇化水平中处于高水平的位置。然而,北京的绿色城镇化环境指标排名却已被挤出前三,位列第四。绿色城镇化指标包括三项,即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而在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中,北京市均居全国第一,由此可以分析出,北京市的绿色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领先的优势,而环境方面却“拖后腿”了,这也能说明北京市发展绿色城镇化需要绿色产业推动的必要性。

其实,近年来北京已经做出了很多举措,如北京推动了城乡结合部的50个重点村改造,以及与城区棚户区改造同步进行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借助奥运机遇,中心城陆续停产搬迁首钢、北京焦化厂、北京化二等传统工业企业,工业和仓储用地占中心城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从2003年的16.2%降至2014年的不足10%,且中心城区已明确不再供应上市工业和仓储用地。但对于绿色城镇化来说,这些举措都过于被动,而北京目前仍有更严重的问题,如2013年北京市交通委的交通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工作日平均每天堵车1时55分钟,与2012年相比平均每天多堵25分钟。根据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2008年安装的空气监测仪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数据换算可知,2008年4月至2014年3月收集到的2,028天数据,只有25天的空气质量在美国标准下可被视为“良好”。自2008年4月以来,北京有1,632天的AQI日均值在100以上,占全部天数的4/5。

可见,北京市在绿色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高耗能产业居多,污染大,占地多。由于北京市中心城区不再供应上市工业和仓储用地,所以新城已经成为全市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2014年新城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0%左右,比2006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这表明新城区聚集了许多工业企业,而工业属于高耗能的产业,会制造很多污染,并且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阻碍绿色城镇化的发展。

其实,今天新城区附近会有工厂也是由于城市化造成的。在20年前,北京市要求搬迁四环以内的工厂企业;10年前,要求迁出五环内的工厂,可是当初的郊区到现在也要向绿色城镇化转型了。如,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北京制药三厂,它从北京西郊搬至现在位于东五环外的常营乡;而现在,工厂已被五个住宅小区包围。每天工厂排出的废气引起了居民的不满。据了解,它们的新厂即将在河北秦皇岛动工。将来,高耗能的产业迟早要离开新城,而真正应该占主流的是绿色产业。

2、基础设施条件差,不够绿色环保。北京的“雾霾天”已早有耳闻,一年中将近一半的天气是处于污染状态的,而每到夏秋季节,北京的天气就要好转一些,虽然也会出现雾霾,但是浓度和出现的频率都远低于春冬两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冬季取暖问题。

北京城区大部分已经实施了集中供暖,而且越来越注重对清洁能源的使用,但是对于要转型城镇化的城郊地区来说,集中供暖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城郊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供暖方式。传统供暖则会燃烧煤炭等非清洁能源,无疑加剧了空气污染,但正如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所说,在优先保证居民取暖的前提下,也要采取降污减排的措施。其实在绿色城镇化背景下,电采暖业发展潜力巨大,这类清洁能源更有利于促进绿色城镇化的转型。

3、人口多形成“城中村”,缺少绿色建筑。2005~2014年,北京新增城镇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占80%。2014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达到8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38.1%。而这些人口入京,大部分都聚居在城郊,目前已聚集了全市近50%的常住人口,并且是全市人口增速最快的区域,形成了“城中村”。

许多城镇化地区的建筑形成了“贴面楼”、“接吻楼”,街道狭窄,“暗无天日”,因居住人口多,造成了大量的用水用电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实际上,绿色城镇化的建筑发展要用绿色建筑,要节能、省地、节水、节材、环境友好,关于建筑垃圾可以利用百分之百,另外还有绿色照明,要用LED。构筑微风廊道、生态格局。这才符合绿色城镇化的目标。

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快速扩展,给资源环境和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压力,出现一系列“大城市病”。上述现象就是北京出现“大城市病”的典型特征,因此发展绿色城镇化的道路既是光明的,也是曲折的。

(二)绿色城镇化问题原因分析

1、绿色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绿色产业集聚。根据上述出现的问题来看,无论是清洁能源使用的不足,还是绿色建筑的缺少,都属于绿色产业的问题。绿色产业是绿色城镇化所要依赖的动力,是真正可以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源泉。但是,新城区的产业主要以“两高一剩”为主,绿色产业显然很少,而且也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也不能有效带动区域内其他企业转型。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就会影响这个区域的发展,而绿色产业便是绿色城镇化产业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产业带来的污染,供暖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建筑群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都源于城镇化进程中绿色产业发展缓慢。

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市海淀区建立。区内聚集了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众所周知,中关村不但聚集了大量高新产业,还聚集了大量的人口,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日消费量大,基础设施较海淀区其他区域也要完善得多,并且带动了上地和西二旗的产业发展,这些都是绿色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推动了北京绿色城镇化的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地区,仅有绿色产业的存在,并没有形成绿色产业集聚的效应,如房山区拥有首都最大的山前暖区,最适宜种植酒用葡萄。房山区委、区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国际葡萄酒庄产业,计划投资300亿元打造高端葡萄酒庄园产业带。而这只是发展一个绿色产业的表现,尽管打算葡萄种植园与文化产业、工业、旅游产业挂钩,但是目前并未实现。然而,根据相关数据及资料预测,如果北京房山国际葡萄酒庄产业集群可以建成,将会大力发展旅游及服务业,促进农民非农就业。2010~2020年旅游接待人次将增加1,800万,新增直接就业10万,间接就业带动30万。吸引高端人才,带动高素质人才就业4万人。预计实现综合生态价值达15.19亿元。显然,只有真正地发挥绿色产业集聚效应,才能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才会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发展。

2、 “绿色”成本大,缺少资金支持。补齐城镇化的欠账,将GDP从黑色变成绿色,城镇化要支付较大的发展成本。而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金融调控不合理,货币供求不平衡,使得绿色产业的企业难以获得融资。

金融市场体系也存在不完善性,北京市的金融业对绿色城镇化的支持力度不够,金融产品单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动力不足,使间接融资也成为难题。同样,金融监管体系也不健全,使得绿色城镇化融资业务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

例如,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自2007年就出现了融资难问题,到目前仍是政府、金融机构、投资界和企业热议的话题。作为全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0%,但北京文化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现阶段金融业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尽管国家出台文件明确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但实际上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的融资始终障碍重重,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企业缺少担保物。因此,要实行创新文化产业金融担保制度、深挖投资机会等经济手段方法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心城过度集聚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新城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在带动城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成为难题,这使绿色产业没能得到应有的资金支持,也很难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建设。

三、实现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城镇化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绿色产业效应。西欧国家为了保持城镇化绿色发展,各国政府积极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发展。而美国由于联邦政府的放任自由,导致城镇过度郊区化,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人力成本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而发挥绿色产业效应,不单单体现在绿色产业数量上的增加,还要注重质量,即是否能产生集群效应。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传统产业为绿色产业,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发展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例如,昌平区金六环农业园发展现代化农业,小汤山蔬菜基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海淀区的中关村、上地和西二旗注重高新技术产业,怀柔区的雁栖湖注重旅游业的发展等。

其次,实现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单独一个企业很难支撑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因此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形成绿色城镇化特有的产业链。积极借助政府的力量,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绿色城镇化产业聚集的政策,吸引资金和人才。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促进跨部门和跨区域之间的创作与发展,推进绿色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通过先后使北京福斯特汽车电线有限公司、法国波马嘉仕其索道有限公司、北京北方凌云汽车悬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落户到雁栖工业区渤海园区,坚持山下搞企业,山上搞旅游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截至目前,全镇已有80%的村办起了民俗旅游,其中市级民俗村5个,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镇村两级累计安排生态就业岗位648个。

(二)完善支持绿色城镇化的金融体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说绿色产业是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那资金就是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而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会给资金支持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完善金融体系支持绿色城镇化发展尤为重要。

首先,发展资本市场,扩大金融资本,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为绿色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使用好政府资金,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合理刺激消费,以助于绿色城镇化经济结构的转变。如北京银行在2007年正式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采取了为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设立50亿元的专项授信制度;2008年,以版权质押的方式向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多个项目打包贷款;为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发放5,400万元贷款。

其次,借助政府力量制定政策,激励金融机构提供对绿色产业及绿色城镇化的信贷,加大对现代化农业、新兴工业、生态园区的投资支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注重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改善金融产品供需不均衡的现状,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多渠道助力绿色城镇化。如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赵景光2015年8月1日表示,在新能源行业,北京要打造成相当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未来的投资高达几百亿元。为推动北京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北京市相继出台了不限行特权措施与补贴与免税政策,新能源汽车也进行专门的牌照配给,中签率远高于传统燃油汽车。据北汽新能源高管透露,2016年北京摇号15万个指标中,其中预留有近6万个纯电动车指标。这些都表明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融资和政府政策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支持,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最后,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绿色信贷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引导新区金融机构正规化,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控制风险,建立有序的区域金融秩序,同时也要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合法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新平,杨卫平.国际绿色城镇化对湖南城镇化建设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2014.3.

[2]杨晓优.走绿色城镇化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之路[J].城市探索,2011.8.36.

第5篇

一、城镇化及城镇建设的现状和主要成效

1、坚持高起点规划,城乡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灵魂,是指导城乡建设的“龙头”。近年来,我县开拓规划视野,借鉴先进规划理念,加大规划设计投入,高起点编制规划,设计品位加速提升。一是规划全覆盖。策应城市发展需要,积极对接抚吉高速公路,按照“一江两岸、一轴三区”的总体布局,实施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总规成果于11月组织省市专家评审通过,成果待市政府批准实施。全面编制完成城区控规面积13.5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100%。统筹城乡发展,编制完成了城中村建设规划27个,二是规划投入大。近年来,县财政投入规划编制经费达1000万元,积极委托名院、高手,编制完成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给排水、燃气、道路交通、商业网点等8个专项规划;完成了佐龙新区控规2.5平方公里,一期修规1平方公里,桥南4000亩工业新城控规准备报市专家评审,新城区3平方公里城市设计正在编制之中。三是规划精细。对城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按照“邀请招标、方案比选、名家设计、专家点评”的方式,精心组织编制了新区中轴线慢行系统、滨江公园、下西坊棚户区改造、环城西路行政区修规、抚吉高速连接线两侧城市设计和三桥桥头修规,努力塑造规划“精品”,力求使规划超前、科学、合理,富有特色,既符合时代潮流,也经得起历史考验。

2、坚持高标准建设,城镇品位快速提升。今年是我县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实施的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达46个。为把各项重点工程落到实处,我们周密计划,精心组织,责任到人,科学施工。同时,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主要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现场,目前,各项工程正在按计划要求有序地进行,城市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抚吉高速公路连接线主体工程已完工,12月底建成通车;环城西路景观林带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2.6公顷;滨江大道与恩江南路连接线工程全面完成15米宽主车道建设;下西坊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企事业单位土地、房改房的征收补偿协议签定,各单位正在腾空房屋;肖家中路开发建设已签完拆迁协议,12月进行土地挂牌出让;恩江北堤城防工程和滨江公园一期建设完成方案设计;佐龙大道、迎宾大道街景工程已开工建设,2013年元月底完工;大道东段拓宽改造工程已完成征地、部分拆迁、施工图优化设计、项目审批、标底编制等工作;跃进西路“白改黑”工程全面完成;新城区中轴线慢行系统工程已经方案比选正进一步优化设计;规划六路工程待总规成果出来和征地工作完成后确定道路走向,进行测设;城区管道天然气工程(一期)已确定经营主体,与香港华润公司(央企)合作开发已筹建天然气公司,正在开展调查、规划等前期工作;投资2000万元完成城区森林城市创建绿化工程;城区单位楼体及公园广场亮化工程完成招标,正准备开工建设,2013年元月底完工;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和两条道路的施工图设计,并启动招标工作;二是加快民生及公共建筑项目建设。麻洲水厂二期2万吨/日扩建工程11月中旬开工建设反应沉淀池;投资177万元完成环城西路东南侧、大园、曾盘岭、直街、濠李等城区小街小巷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物资农贸市场工程基本完成施工图纸设计,启动招投标工作,确定施工队伍即开工建设;220KV输变电站工程已完成三通一平,正在实施土建部分施工;城中村及小街小巷市政配套设施改造12月底前完成排水管道、给水管、公厕、垃圾池等地下隐蔽工程,2013年春节前完成合同工程量;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12月底完成主体工程的80%,2013年3月完工;林垦系统危旧房改造工程第一、二期正在组织实施;桥南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进行征地及规划设计招标;信用联社大楼、中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精神病医院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行政中心大楼已完成主体框架工程;森林公安指挥中心大楼、林业要素大楼及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已全面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公安刑侦大楼、消防指挥中心已动工建设;三是加快招商及商住开发项目建设。六一居国际大酒店(四星级宾馆)建设正在进行室内装饰,争取早日开张;城北物流园开发建设12月底完工;天成壹号小区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东湖花城小区(原皮革厂厂区土地开发)完成主体工程;新城区四星级宾馆北面A地块150亩土地出让开发开发单位正在制作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镇品位。为推进绿色生态建设,通过多方筹资,先后实施了一批“生态家园”建设项目,如葛溪河湿地公园、北晖园、市民广场、县城垃圾填埋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000万元实施城区森林城市创建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投资1800万元实施环城西路景观林带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2.6万平方米。七都乡投入100万元新建公园广场2000平方米。

3、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县城镇体系规划,全县恩江、藤田、沙溪等8个镇和潭头、三坊、上固、君埠、龙冈等13个乡初步构筑了联系密切、布局合理的三级城镇建设体系,形成了“一主”(县城主中心)、“二次”(藤田、沙溪两个次中心)、“三轴”(永抚、永吉、永龙公路分布的三条城镇发展轴)、“三区”(即北部城镇区、藤田城镇区、沙溪城镇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在乡镇小城镇建设中,按照市委、市政府小城镇建设要求,建立健全了示范镇督查考核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确定以藤田、龙冈为市重点镇,沿陂、古县两个乡镇为县重点建设示范镇,大力推进乡镇规范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沿陂镇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古县镇完成了阳丰商贸中心修规,征地近400亩,沿陂、古县、七都正在抓紧实施庐陵风格街景立面改造。加强对乡镇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的指导、监督,完成沙溪、沿陂、君埠、七都等乡镇总规修编,完成217个行政村规划和82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规划,乡镇总规和行政村完成率达100%。在农民建房审批管理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村(居)民建房规划管理实施意见》,农民建房均按照程序依法审批、发证。在圩镇建设上,全力推进乡镇建设“提升”工程建设,积极完善圩镇基础设施,截止目前乡镇圩镇基础设施投入近1.27亿元,圩镇的服务能力和承载功能不断增强。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存在的主要差距

我县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处偏远,基础差、底子薄,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

1、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县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推进较慢,目前全县城镇化率为40.09%,低于全市1.5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5.91个百分点;城镇人气还不是很旺,各项建设缺乏相应支撑,城镇框架和规模难以拉大,建设成效不是很明显。

2、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差,城区道路建设滞后,断头路较多;公园、广场休闲健身绿地少,群众业余活动缺乏场地;县城无管道燃气,群众生活成本较高;给水管网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刚起步,排水管网不健全,污水处理收集率低,承载能力较差;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公共厕所等环卫和消防设施不足,服务半径有限;停车场少,城市公交线路覆盖面低,公交设施老化,群众出行不便;到目前,县内尚无正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村镇管理滞后。由于国家扶持村镇建设资金较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心无力。全县除龙冈畲族乡和藤田镇以外,其余19个乡镇小城镇规模小、层次低,基础设施差,圩镇和村庄道路、给水、排水、公厕、垃圾收集等环卫设施不健全,环境脏乱差较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4、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投资巨大,目前我县大多数建设项目仍然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和土地出让等收益,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市场化运作的步子不宽,思路不广,资金短缺仍然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

5、建设用地征用难。土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国务院即将出台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中提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额将提高至现行标准的10倍,这将给土地征用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今后两年我县城镇化及城镇建设面临的形势、预期目标、工作思路、主要举措、拟实施的重大项目

(一)面临的形势:城市化、工业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动力,今后至少20年,城市化、工业化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中国国情,我国的城市化率要达到75%以上,城市化进程才会基本结束,而现在我国城市化率只有50%,还有20多个点需要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也落后于省、市,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清形势,继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预期目标:力争城市化率比上年底提高2.5个百分点,2013年底城市化率达42.59%以上,2014年底达45.09%以上;建成区面积比上年底增加1平方公里,2013年底达12.1平方公里,2014年底达13.1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上年底增加0.5平方米,2013年底达到12.8平方米,2014年底达到13.5平方米;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项目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30%以上。

(三)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以加速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为着力点,以城区为主战场,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以服务民生工程为重点,大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城镇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动我县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建设进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四)主要举措:

1、以做大城镇规模为重点,加快城镇开发步伐。

(1)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一是积极做好《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成果的完善和报批工作,并根据总规对城市生态系统、供水、道路交通等城区专项规划进行修编。二是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会议制度,推进规划审批的科学化、民主化,所有城市规划设计项目都必须经过规划委员会的咨询论证。三是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场所和经费,实现人员的专业化,确保村镇规划建设“有人管”、“会管事”。四是启动重建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加大县城总体规划宣传和建设项目规划公示力度。五是进一步规范村(居)民建房行为,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活动。

(2)做大做强县城极核功能。以县城人口产业加速集聚、功能全面提升为核心,做好山水文章,融入欧公文化、庐陵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城市新形象,成为全县发展的极核。紧紧围绕“西扩南进、打造新城、完善老城”发展战略,加快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一江两岸、一轴三区”的县城新格局。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继续抓好麻洲水厂二期2万吨/日扩建工程、物资局农贸市场工程、精神病医院、行政中心、信用联社大楼、林垦系统危旧房改造、林业要素大楼及行政服务中心、公安刑侦大楼、消防指挥中心、接待中心、天诚壹号小区、新城区四星级宾馆北面A地块、北晖公园北面B地块开发等13个继建工程建设。强力推进下西坊棚户区改造工程、肖家中路开发建设、恩江北堤城防工程及滨江生态公园一期、中轴线慢行系统工程、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恩江北路拓宽改造工程、跃进路中段市政配套工程、新城区二期路网工程、城区管道天然气工程、新城区单位业务用房和2013年保障房建设等新建工程建设。

(3)重点打造各具特色中心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藤田、龙冈、古县、沿陂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中心镇。依托自身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三产”共生演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模式,成为统筹城乡的有力支点。重点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提高中心镇在产业、人口方面的聚集功能。创新中心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中心镇的建设,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实力和辐射功能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带动周边集镇及乡村的发展。

2、以美丽城镇建设为导向,提高城镇建管水平。

(1)积极开展“生态宜居城市”和“生态特色宜居村镇”创建活动。对照《省生态宜居城市评选办法》标准,积极开展好“生态宜居城市”和“生态特色宜居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我县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大力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强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整体提升市政管护能力;科学制定年度管护计划,对公园、广场、喷泉、雕塑等进行美化改造,加大市政设施综合巡查力度,及时修复路面、管网出现的问题;实施城区立体灯光夜景工程,统一安装照明智能管理系统,对主要桥梁、沿街楼体、居民小区进行亮化,确保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及时维修更换各类设备,结合街景改造推行雨污分流制,逐步解决老城区雨季内涝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精心打造城市优质绿化空间。实施见缝插绿立体绿化工程,增加小型绿地、绿色广场数量,结合下西坊区域改造开展老城区绿化,增加老城区绿地面积,弥补绿化空间不足的缺陷;坚持高水平的园林建设理念,邀请知名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不断提高城区绿化档次;全面推行城市绿线管理制度,严格审核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绿化配套方案,达不到要求的不予发放施工许可、不予竣工验收,确保各项绿地指标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努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使市容环境卫生脏、乱、差和道路反复挖掘、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创建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

(2)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乡镇总体规划要求,合理调整镇村布局,配合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完成所有村庄的规划编制。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将中心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修路、植树、保洁为重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中心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支持有条件的村庄逐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合理建房,保持农村特色建筑风貌。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3、以繁荣城镇经济为目标,提升城镇产业发展承载力。

(1)加大城镇建设投入。一是确保各级财政对城镇建设稳定投入,并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县本级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城镇化建设,乡镇一级每年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随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同时,要严格执行市政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确保每年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附加、市政设施配套费等项税费,全部专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二是提高土地收益对城镇建设投入的比例,采取科学有效手段,加大城镇土地调控与运作,保证土地收益对城镇建设的主投入。要切实落实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推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划拨的外,城镇其他国有土地一律实行有偿使用,严禁土地违规出让或低价划拨,最大限度盘活国有土地资产,确保国有土地收益最大化。同时,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城镇规划区范围的土地出让收益,除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税费外,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今后两年,县城规划区力争出让土地亩,争取实现土地收益亿元。

(2)创新城市经营理念。整合资源,做好机关单位搬迁后的资产收储工作,捆绑城区存量房地产等优质国有资产,对接争取江信投资、农发行、赣州银行、稠州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力争融资4亿元以上,重点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功能配套,熟化土地,促进建设、发展、投入步入良性轨道。合理规划户外广告布局、内容、主题等,对公交站亭、路灯、大型场所广告经营权实行有偿出让,盘活利用空间资源,借力社会资本,提升经营城市效益。

(3)抓好城市日常管理。坚持疏堵并重,加大“两违”整治力度,提高县城区村(居)民建房审批效率,坚决遏制非法买卖土地、非法占用土地及违规建房等违法行为。建立管护实效与经费支付相挂钩的管理机制,将广场、居住小区、道路、绿化、亮化等管护权、保洁权,通过竞争性谈判或竞价拍卖出让,选择责任心强的管护队伍作业;完善城市管理联系工作机制,强化市容、交通、市场秩序等方面管理,确保城市整洁卫生,人流、车流畅通有序。

(五)拟实施的重大项目:

1、基础设施项目(共28个):下西坊棚户区改造工程、肖家中路(跃进西路连接商贸城)开发建设、恩江北堤城防工程和滨江公园一期建设、永叔路街景改造、恩江北路拓宽改造工程、跃进路中段(地王大厦至跃进桥)市政配套改造工程、大道东段拓宽改造工程、新城区景观轴线慢行系统工程、规划六路工程、新城区一期景观优化工程、行政中心前广场及周边配套工程、

城区管道天然气工程(一期)、城区森林城市创建绿化工程、城区单位楼体及公园广场亮化工程、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麻洲水厂二期2万吨/日扩建工程、城区小街小巷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城区截污干管工程、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工程、220KV输变电站工程、城中村及小街小巷市政配套设施改造、体育大道工程、文化南路工程、人民南路工程、桥南水厂5万吨/日扩建工程、工业新区道路配套、新城区道路延伸工程。

2、民生及公共建筑项目(共26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特教学校、体育中心、桥南九年一贯制学校、县机关幼儿园、中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精神病医院、行政中心、信用联社大楼、2013年林垦系统危旧房改造工程、2013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林业要素大楼及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卫生综合服务大楼、广电网络大楼、公安刑侦大楼、

消防指挥中心、交流干部楼、接待中心、环卫楼及垃圾压缩中转站、停车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大楼、民政老建大楼、农行综合大楼、农发行综合大楼、移动公司综合大楼、审计大楼、交通局业务用房。

3、招商及商住开发项目(共10个):天成壹号小区(新城区北晖园北面116亩土地)建设、新城区四星级宾馆北面A-1地块国际都会小区、新城区四星级宾馆北面A-2地块天成中央公馆小区、新城区北晖公园北面B地块62亩土地出让开发、城南现代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城南建材、家居、医贸综合市场、产学研大楼、城南工业园综合服务体(园区办、商贸、商务、酒店、公寓等)、商会大厦、工业园标准厂房建设。

四、几点建议

1、恳请为我县规划编制结对帮扶指导。我县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等专业人才缺乏,请求提供城乡规划建设业务技术指导,帮助完成重点村镇规划编制,解决部分村庄规划编制经费,帮扶我县搞好城乡规划编制,带动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发展。

2、恳请在建设资金等方面安排专项建设资金,支持我县供水管网改造延伸、供水设施增产扩容及污水处理、天然气管网、道路桥梁、排水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城镇环卫、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补贴投入,给予优先立项扶持。

第6篇

当前,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转型推进的关键时期,通过分析新常态视阈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剖析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推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一、新常态视阈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

河北省自2003年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33.51%提升至2015年的51.33%,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3年的3.6倍,为261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3年的3.9倍,为11051元,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明显。截至2015年,河北省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有2个,人口在100-300万和50-100万的城市各有4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比重达到16%,果品、蔬菜和畜牧三大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了71%,第三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35.2%上升至2015年的40.2%。完成了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5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增加了约1150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建设近1万个美丽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当前,河北省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间,向城市型社会发展新阶段步入,以土地财政为支撑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也无法继续,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该是转型提质,走集约、智慧、绿色、低碳的路子。

二、新常态视阈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落差较大

一是河北紧邻京津,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存在巨大落差。相比京津两大城市,河北的吸附力明显较弱,短期内优质资源向京津集聚趋势难以改变,京津“虹吸效应”依然明显,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升和优化城市层级结构任务艰巨。二是河北省内城乡落差较大。各设区市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同一城市内部的发展也差异明显,省内还有310万贫困人口,贫困县较多,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等多因素导致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较困难。农村收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较大的落差使得就近城镇化也存在很多实际困难。

(二)城镇布局形态不合理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最大的短板就是城镇布局形态的不合理,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有吸引力的次级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小,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仅仅10个,人口不足10万的县城占了近60%,县城规模小,没有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城镇分散发展、单体建设的态势较明显,亟待提升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三)城镇化水平较低,进程不快

由于河北省的区域特征及先天不足,其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滞后于河北省工业化水平,虽然河北省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下降为11.5%,但是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仍然占了1/3。全省约有1100万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状态,近1000万人处在“半城镇化”状态。由于河北省历史欠账多、投资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11个市城区经济总量在全省GDP中的比重仅占36%,城市经济不强,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并且由于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功能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城市管理总体比较粗放等原因,导致集聚各类先进要素的能力差,棚户区、交通拥堵、“逢雨必涝”、“马路拉链”等城市病日益突出。

(四)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根据国际公认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仅307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地下水超采严重,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2016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城市空气质量数据中显示:中国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中前八个都是河北省的,河北省已成为PM2.5污染重灾区。由于河北省平原环境整体超载,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所以城乡结合部、部分农村人居环境较差。

三、新常态视阈下促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驱动,错位发展

河北省应走创新驱动、错位发展路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吸附力。一是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与京津共同打造创新链来带动创新资源链在河北的再配置,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将石家庄打造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一方面更好地吸纳河北的各类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与北京、天津形成良好互动。二是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加快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升级优化传统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增比进位突破,增强经济活力,着力改善营商环境,为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推进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树立智慧城市理念,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对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对城市治理进行优化,以达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度整合。四是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等方式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河北省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出了“两翼(石家庄、唐山)、四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五带(京石邯城镇发展带、京唐秦城镇发展带、沿海城镇发展带、石衡沧城镇发展带、京衡城镇发展带)、多点(发挥保定、邯郸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强化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定州、辛集等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的城镇空间布局,在扩大石家庄、唐山城市规模的同时,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和配套设施,重点提升城市的能级,着力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提质。重要节点城市扩能和县城攻坚,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小城镇,改进基础设施,优化城镇和村庄布局,构建布局合理、梯次有序、疏密有度、功能互补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型户籍制度,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稳定住所或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全面放开各类人才落户限制。通过创立社区公共户口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等迁入人员租赁住房无法落户问题。二是深入推进居住证制度,凡在河北省城镇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本地户籍人口,符合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就业或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即可申领居住证,居住证持有人可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务、基本公共卫生、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符合居住地政府规定落户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还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登记。三是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尝试建立进城落户人员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积极调动农民进城落户。

(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全面规划引领,加强城市设计,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街道路面及附属设施进行扩容、升级和改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诸如供排水、电力、管道燃气、集中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园绿地、信息网络等的建设,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科学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文化场所、群众健身设施等,有条件的设区市可重点建设综合性的高教园区。对社区服务和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合理配置,大中城市应建有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快快速交通网的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骨干、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和民航机场为补充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枢纽。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保障水资源供给。遵循以水定城、定人、定地、定产的原则,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强保障水资源安全的能力。二是在中心城市进行PM2.5监测,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烟尘、粉尘、扬尘、二氧化硫等的防治,关停并转污染严重的违法排污企业,搬迁改造市中心的重污染企业,严格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创建绿色园林城市。

作者:唐敏 朱叶 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

1.支树槐.河北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领导之友,2011(8).

2.阎东彬.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剖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1).

第7篇

【关键词】上海模式 作用 城镇化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城镇化对于我国来说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底的城镇化水平为54.77%,虽然已经略微超越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的54%,然而与发达国家80%~90%的城镇化水平而言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相对滞后的城镇化水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言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城市文明的需求,这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和造成社会结构的短缺。本文就上海模式对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作用进行研究,对我国上海市的两大模式即政府驱动发展模式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更深层次的探究其对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

上海模式概念界定

相对来讲,上海模式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上海模式所对应的具体概念。本文对于上海模式主要从城镇化建设方面来作概括和研究。一方面上海模式是指上海市浦东开发之后,上海地区所采取和呈现的城镇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基本上依靠政府驱动。即上海市政府作为其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对上海浦东的社会资源进行调节和配置,而且通过政府的驱动力量来带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不断地引进外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通过上海市政府的强势权力来对城镇化建设进行初期的保障和后期的经营完善,使得上海市浦东区城镇化发展十分迅速和成功。另一方面,上海模式指的是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采用的创新驱动的模式。通过创新驱动模式来带动起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让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继北京中关村以及武汉东湖之后,成为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它的成功给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很大的启示。所以本文的上海模式指的是政府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的总称。

政府驱动的上海模式能够让城镇化建设在政府的直接管控下发展的较为顺利和平坦,却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隐患和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上海模式因为由政府来进行直接的参与和指导,导致和政企合一的现象出现,潜在巨大的道德风险。二是由于政府进行资源调配的控制,易存在决策风险。政府对于工业资源调配的在意程度远远超越了服务业等其他产业,时间一长会导致城镇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三是政府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区别对待,对重点的企业和产业格外照顾,而忽略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产业。这些大型的企业和产业由于资源较为集中,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割裂从而压制了规模较小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最终容易导致“拼盘”型产业结构的出现,这也和上海政府驱动模式的强力推动发展密切相关。

相对来说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的优势很明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较低的土地成本。依靠“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现在都开始难以为继,过去凭借的要素驱动显然已经不能够继续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了,而且还会给城镇化进程带来负面的影响。上海模式的创新驱动给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带来活力,圆满实现了从外延式的注重数量转变成了内涵式的注重品质的发展。创新驱动要求推动城市的产业进行升级,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将城镇化和工业信息化成功的融合。

上海模式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上海模式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需要首先了解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且持续的发展,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当中有18个省的城镇化建设率超过50%,12个省的城镇化率处于35%与50%之间。上海以88.02%的城镇化率高居第一①,城镇化率为86.30%的首都北京紧跟其后,排名第三的天津城镇化率为78.28%。由于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城镇化建设呈现出了一些独有的特点。一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受到制度的影响较大。制度上存在一定的隔离性,这种隔离导致移居到城镇的农村原居民成为了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在与之相关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基本教育、保险以及社会福利方面,遭遇不公平待遇。二是我国的城镇体系发展十分不均衡。一方面是我们经常提到和熟知的城乡差距,另一方面是城市之间的不均衡。三是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与城镇规模密切相关,城镇化建设的行政等级对于城镇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上海模式的成功能够为改变我国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不足之处提供标尺。

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一,“城市短缺”依然是我国面临的较为严重的发展问题,更快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上海作为我国的一线发达城市之一,其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89%,全国城市排名第一。研究上海模式对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为各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方向。上海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创造出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通过一定的总结和推广,能够给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的选取提供便利。例如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是由国家政府以及上海市政府共同投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负责建设的。2008年5月26日,大飞机公司的总部在上海浦东新区落户,其总装基地在浦东机场落户,研发中心坐落于上海闵行紫竹科学园区,整个生产链都在上海,不仅大大带动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大大带动了上海本地很多基础产业的发展。这些项目的成功就是由政府驱动来促成的,针对一些工程规模较大、工期较长以及工程成果对国家和城镇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工程项目,采用政府驱动的上海模式能够更好地带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②。

二是能够让更多的地区意识到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无限潜力。上海在改革开放以来最先经历了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上海重化工业的比重降低,进入先进制造业发展阶段,到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上海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模式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先进的制造业齐头并进。上海不仅在国家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所涉足,而且其中有些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全国的先进水平,例如生物医药产业以及软件产业。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也是城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的保障。③例如,上海松江新城开发和规划核心示范区的时候遇到了资金需求的矛盾。通过进行投融资的创新和实践,对财政进行转移支付或贴息,用优质的土地吸引企业参与开发等创新手段,不仅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短缺进行解决,而且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让上海松江新城成功地驶入了可持续发展、多元投入以及自我平衡的轨道。

三是上海模式对于城镇化建设所涉及到的关系的处理十分到位。一方面,城镇化建设需处理好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的关系。④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政府各方面的资源配置以及全面推动的工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活动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城镇化建设也不例外。市场经营的理念告诉我们,要想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就必须按照市场化手段来管控城镇化建设。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矛盾点,即时间的有限性要求城镇化建设供应土地的时间足够快,而市场原则需要将供应土地有限化,以更好地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

上海模式中对于此类问题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首先对土地价格合理的定位和严格的控制。⑤防止泡沫出现,上海政府将地价规定严格且恰当的范围,将城镇化建设的地价门槛放低,开发商和发展商的开发实力的门槛放高。与此同时,通过政策和措施,避免地块的转让和炒作。⑥其次,将开发公司的规范化运作控制好。各级开发建设公司严格的按照政府明确规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建设开发,明确各级建设的职责,并且对于各级建设的关系要维护好,互相尊重且不能越权。

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需处理好开发与改造的关系。首先,要重视对自然生态以及面貌的保护。⑦以上海新天地的开发和改造为例,建设团队结合未来经营场所的需要和相应的功能,对新天地的旧住宅进行有条理的改动,突出了石门库建筑,具有悠久历史的石门库弄堂不仅重见天日,而且通过对其修旧的改造和开发注重历史感,使用原有的砖和瓦进行建设和修复,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特色。对于总规划的设计需要建立在对实地的认真考察基础之上。对于城镇化建设当中要涉及到的自然景观以及历史等要做重点标注,注意对其的利用以及保护。其次,要结合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对城镇建设开发和改造的时候提供技术帮助,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设计和研究,尽可能的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赋予其现代设施的功能。最后,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对于改造要更新理念,要在改造的同时注意与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相一致,应该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出现过度的冲撞和反差就会导致景观的不和谐以及建筑风格的不一致。

基于上海模式城镇化建设的策略建议

对于上海模式的总结和探究,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策略建议,以供我国城镇化建设参考。

一是城镇化建设要注重规划的龙头地位。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规划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以及战略引领作用。从1978年至今,上海先后一共编制了两个城市总体规划,为上海的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确立了一个长远的框架和蓝图。一个好的规划能够给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前瞻优势,将建设发展的大局设计的更加科学有效,也有利于及时地调整和修改。应该对该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进行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预测,对未来的方向和趋势进行科学探索。总体规划要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要与城市本身的优势和基础、历史和现状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而且必须和国家对该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期望所一致,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联系国家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势进行规划和定位,对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进行全面的考量。各地区应该对自身的结构布局清晰,更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如果考虑不周全,就会导致颠覆性错误的出现,所以充分地利用公众的力量,汲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汇聚民智。让民众对于周边的城镇化建设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最终将促进规划的内容更贴近民众、贴近现实。

二是城镇化建设要在进行基础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商业化。众所周知,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些大量的花费无疑是建设当中的难题之一。⑧如果只靠政府的投资作为唯一的资金来源,那么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肯定不会达到满意的效果。向当地的居民等征收杂费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引来更大的问题。如果有当地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则会让政府本身担负大量的债务。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应该让企业来进行投资,即将投资的主体由政府转为企业,使投资的性质由行政性转为商业性。城镇化建设的各类基础设施全部由企业来进行筹资建设。当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可由企业外租、出售或者通过自身经营来获取投资的收益。这样一来,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不仅有了充足的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样投资主体的范围就大大扩展了,上到国家、集体,下到企业或者个人都可以进行投资。实行商业化的投资,城镇化建设的投资者就可以享受城镇化建设滞后的收益。将市场机制巧妙地引入到我国城镇化建设当中来,让多元化投资来带动投资体制的发展和创新,带领我国城镇化建设步入到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当中。

三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应在土地的应用方面注重多元化。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通常都是以单一的行政性征用土地的资源配置方式为主,如果土地的应用采取多元化方式,将土地的利用从粗放向集约进行转变的话,不仅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城镇化建设的门槛,而且能够促进城镇人口的集中,有利于对农村土地权益的维护。一方面可提供集约利用土地的方式,来对异地开发非耕地资源进行鼓励和支持,对老旧的城区进行改造和开发,对小城镇的建设用地进行盘查和统计,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提升分散用地的成本,同时采用较为优惠的信贷政策以及税收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乡镇企业集中到城镇化建设的工业区当中。⑨另一方面,土地供给方式力求多样化。目前,上海在土地方面按照存量补地价的方式,支持现物业权利人或其联合体,依据规划重新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而且坚持对土地有偿使用以及科学规划进行严格的控制,而且继续延续使用城中村改造以及旧区改造土地政策,对于城市更新中存量补地价的土地出让收入,在计提后返还区县专项用于城市更新工作。同时,对于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村居民,应该保留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利,并且鼓励他们将其土地使用权利进行转让,将他们农村住房的面积按照一定的转化比例进行转换。建设城镇商品房或者合并一些自然村,将分散的居民进行集中规划,退宅还田,这一举措可以以县为单位或者以镇为单位进行,且小范围的实施更便于控制和推行。

(作者单位:铜川市公安局印台分局,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中国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排名:上海88.02%排第一”,中国经济网,2014年4月21日。

②“新型城镇化引擎点燃综合试点方案62城镇试点”,《上海证券报》,2015年2月9日。

③“中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四大底线详解”,人民网,2014年1月22日。

④“上海援助泽普小城镇化建设”,天山网,2012年7月26日。

⑤“上海启动‘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东广新闻台,2015年12月3日。

⑥“国开行500亿元支持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21CN财经综合,2009年12月16日。

⑦“上海:83项城镇化建设工程投资逾千亿元”,中国搜索智慧城市,2015年3月24日。

⑧“2015智慧城市暨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在京举办”,网易房产,2015年12月2日。

第8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融资

一、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风险

1.金融支持政策不到位。目前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缺少专门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政策,只有农业银行开办了惠农特色产品服务——农村城镇化贷款。范围窄、品种单一,对于全国来讲政策支持不足。另外,银行信贷产品在创新上一般是由总行设计开发,基层金融机构缺乏自主创新的政策和能力。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品种主要是针对工商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基建和技改贷款),缺少对农业的扶助开发贷款和10年以上的长期建设投资,而且贷款方式主要以抵押为主,缺少信用放款,有的基层金融机构虽然提供信用贷款,但是政策的缺失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能讲城镇化贷款按照普通商业贷款来实施,加重了城镇企业的负担,阻碍城镇化建设步伐。

2.地方融资不规范。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房、水、路、电、讯)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科、教、文、卫、保)建设,主要的承办者一般都是地方政府部门,而这些部门从目前来看是不具备直接的贷款主体资格的,所以在实际中主要通过地方投资和融资平台进行。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运作,很多地方的政府的负债规模偏大,融资运作不规范,以至于国务院和银监会都分别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以及商业银行地方项目贷款进行严格规范,造成金融机构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投入规模变得十分有限。

3.建设项目收益存在不确定风险。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各种项目建设。从全国范围看,国家主要是通过补贴等手段来进行基础项目的运营,那么对于资金投入的金融机构来讲就会存在收益的不确定性。此外,我国地方政府的换届选举及政策的不连续也会加大银行投资收益风险的不确定。最后如果在实施城镇化建设投资过程中,金融机构投资方向过于集中,那么整体各家金融投资就会出现风险,万一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一些项目与实践发展不适应的时候,项目收益就会从稳定变为波动,暴露潜在的风险。

4.城镇化房地产金融风险。目前,随着国家继续对房地产的调控以及国务院对于加强城镇房地产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深入开展,县域以下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商往往在实力和规模上都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资格,一些民间开发商信誉度比较低,金融机构在对这些贷款对象实施贷款时往往要求其提高保证额度以及担保。同时,县域及以下的房屋建造质量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再加上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强行拆除村民住房,等等。这些问题会加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房地产市场资金投放的回收风险。

二、完善城镇化建设融资的相关建议

1.制定、完善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法律制度,以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尽快制定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促进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贷款,也可以成立新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专门满足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需求。三要尽快构建和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比如《资产证券化法》等;完善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技术体系,成立必要的相关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创造有力的政府支持机制和监管机制,抓紧研究相关细则;培育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环境,包括信用环境、市场环境等。

2.积极引入社会投资,建立城建债务化解机制和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公益性项目上,并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部分投资、贴息、信贷担保和减免税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全社会投资。二是通过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现金流量、培育收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及以资产划拨方式降低资产负债率等途径提高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贷款融资能力,并从未来可借资金总量中划出一块用于债务重组。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债券发行、借壳上市、企业股票上市、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等途径融资。四是对经营性项目运用特许权经营、BOT、TOT、ABS等形式吸引融资。五是对准经营性项目或非经营性项目可实施财政贴息、基准收入补贴政策、政府购买产品或提供项目原料保证项目合理回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

3.金融机构应找准切入点,加大支持力度。自2007年2月8日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到2013年,村镇银行的数量已达到1502家。一是金融部门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之一。人民银行要把支持城镇化建设列入金融工作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小城市建设。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在坚持“三性”原则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积极探索并找准支持城镇建设的切入点。优化工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是城镇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途径。

4.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消除市场的波动对经济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促进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制定了一系列信贷政策指引和金融监管规定。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应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在加强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的同时,加快调整房地产信贷结构,优先支持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积极支持城市政府加快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继续推动房地产金融创新,提高房地产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识别和分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中国进行城镇化的进程当中,金融支持必将发挥重要职能。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完善城镇金融的运行体制是实现中国城镇化的基础。(作者单位: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土地规划 利用 福建

1.前言

在经济、政策的多方面联动导向下,城镇化建设已经发展成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加上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当今土地资源紧缺已经成为阻碍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难题。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是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诉求。特别是在丘陵山地居多的区域,如何实现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的高效利用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推进开辟了新的战略前景。但是,土地资源紧缺仍然是制约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问题。因此,探讨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的利用方略,寻求科学高效的城镇化土地规划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现状

2.1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产生的积极效用

城镇化建设是时展的整体趋势,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度,有效地整合了分散式的城镇土地,通过集聚效应加强了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的合理统筹规划效率。[1]进而增强土地资源的集约效应。城镇化建设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根据人民生活的主体诉求集中式地统筹城乡居民的住宅用地,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农村分散式宅基地的占用,通过土地集约进而将部分腾让出来的宅基地释放为农林用地。此外,城镇化建设还优化了土地规划利用的整体战略布局,通过交互式的统一集中规划,全面联动分散式的城乡工业小区,集中打造区域产业园,加强了工业用地的科学布局,既节约土地资源又合理降低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

2.2城镇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用地模式粗放,缺乏整体规划。土地的利用效率一直都是城镇化建设中备受关注的指标之一。在城镇化建设整体良好的大趋势下仍存在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盲目采用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模式,缺乏科学合理的结构规划,各类设施用地的结构比例缺乏专业性配比,在用地紧张的现状中仍遗漏部分闲置土地资源,不进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科学占用和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总体表现为利用模式粗放导致土地资源不能获得合理地优化配置。(2)城镇工业用地布局不均,分散式的企业占地导致土地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造成浪费。[2]由于区域性土地资源表现为丘陵山地居多的格局,在地域属性的制约下,零星分布的工业用地将严重影响城镇化土地资源的科学规划。(3)缺乏城镇建设用地的有效监管,用地规划主体作用缺失,造成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用地秩序紊乱。部分地方政府依靠各种区域性的优惠政策及政府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盲目招商引资,粗放配置工业用地,缺乏对城镇建设用地的最大吸纳程度的考虑,造成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占用。(4)新城建设与废城改造顾此失彼,造成新城建设占用大部分土地资源的同时,搁置了对废城的改造利用。既不对废城进行复垦利用又不进行改造利用。最终造成占用了农业用地,造成用地格局出现冲突。(5)农村宅基地的统筹布局实效,造成部分农业用地被无形变更为宅基地,而原有的部分宅基地闲置或者被违规交易。

3.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基准

根据福建省出台的土地利用整体规划书显示,福建省丘陵山地居多的土地形式,坡度小于15度的土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23.67%,但分布着全省现有71.64%的耕地和66.40%的建设用地,现有及规划的生产、生活和各项建设的用地都集中于此,行业间用地矛盾突出。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严格土地利用的基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优先统筹规划落实基础设施用地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城镇协调统一的基础保障。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统筹规划落实基础设施用地,按照科学的总体规划最大程度满通设施用地的要求。进而全方位达到优化城镇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

3.2合理规划布局工业和污染处理用地

城镇化建设依托工业积极的反作用的推动,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全方位统筹规划布局工业和污染处理用地。确实保障工业发展的用地规划,推动城镇工业的良性发展。针对工业行业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工业用地布局,进而降低污染处理用地的占用率。

3.3优化配置生态用地

福建地区的土地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丘陵山地居多的形式,其农业耕地面临着淡水源匮乏、土壤贫瘠等诸多问题。[3]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用地收到挤压。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妥善优化配置生态用地,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业因地制宜的科学引导,推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全方位拓宽土地资源利用潜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资源不足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最大瓶颈,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日益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与区域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全方位拓宽土地资源利用潜能,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对当地利用潜力的综合评估,加强对拓宽土地利用率途径的探求。

4.城镇化建设中土地科学规划利用的方略

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实行科学的土地规划利用方略,有效统筹城镇化建设用地,加强土地规划的调控力度,解决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矛盾。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保障,极强集约化协调统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为做到土地资源的保障性发展。

4.1健全城镇化土地规划监管体系

城镇化土地规划监管体系包括土地整体规划、基本农田的保护规划、提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城镇化建设的规划等。该监管体系不仅能够帮助政府调控好土地的市场,还能实现土地的合理使用。健全城镇化土地规划监管体系要妥善处理好各规划环节直接关系,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规划的执行和制定。城镇规模要和土地利用规划为前提,同时还需结合土地整体规划和基本农田的保护规划,明确规定每块土地用途。此外,城镇化发展还需福建省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增长情况来准确预测用地数量,土地规划时要以镇区为基础形成集聚的核心把镇域人口与资金向核心处移动,并防止各地分散发展形成低效土地的利用模式,要严格监督,当土地利用批准后就具备法律效用,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制裁。

4.2全面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规划战略

全面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规划战略要求将保护耕地和保障经济有效结合,要以内涵挖潜为立足点,采取集约型模式合理使用土地。[4]目前,福建省城镇化构建特征是以外延和粗放为主,有很大内涵挖潜。因此,务必要将该种土地大量浪费现状进行转变,变成集约、内涵式发展模式,并通过构建土地供给制约与引导体制,从而限制和规范城镇化构建对土地使用数量的增长。其主要途径有:(1)通过合并大量村落、乡镇节约土地;(2)将旧城改造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来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3)加快城镇企业集中连片的发展,从而达到节约土地目的。

4.3建立新型的区域城镇化土地利用创新性模式

建立新型的区域城镇化土地利用创新性模式,要求不断健全土地市场并构建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土地使用模式,以促进农村地区其生产要素优化结合,如此一来,也就为城镇化构建寻来了新资金的来源,为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建了有利条件。为落实创新性模式要做到:科学化调控市场的供求、深化规范土地的二级市场、进而严格公开操作程序、按照法律规范征收管理在土地上获得的收益等。

综上所述,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福建省丘陵山地居多的土地形式,因此,制定城镇化土地规划措施时要针对福建省地形特点,正确处理好规划中所存在问题,并有效给予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玉东.浅析城市规划及土地规划对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

[2]崔新宏.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提升城镇化建设整体水平[J].中州建设,2011(23).

[3]陶海.紧扣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中国人民防空,2011(11).

[4]彭万力.城镇化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思考[J].经济视角:中,2011(09).

第10篇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绿化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31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今天的生活与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局限于城镇化中的空间限制,所以在城镇化中的绿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绿化建设强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等,让绿化生态环境能够全面的改善现代人生活的居住环境,这是当代城镇绿化建设的根本。

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程度,既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反映其精神文明的总体程度,同时也反映我国总体的小康水平社会的进程。因此,城镇化的绿化建设工程的主体就是“植树造林、生态绿化”。经由我国推出的《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可以明确地了解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必须围绕着提高城镇化的整体绿化水平而展开。搞好绿化建设工程,既是完善我国的城镇化的总体进程,也是改善与构建全新的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生活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的速度正在不断地加快,相适应的造林、植树、绿化的工程从某种角度上是缺乏很大的动力与机制约束。这样就会造成城镇化的农田、绿地等大幅度减少,整体的环境自净能力全面下降,城镇化内部原有资源被损害,其绿化的质量全面降低。这就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脚步,阻碍了城镇化绿化建设的积极性。

2 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的特点

2.1 规划标准高

从我国整体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目标上看,其绿化面积与植被覆盖的情况具有较明显的转变。通过近10年的努力,基本上绿化建设现已达到9%以上,全民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所以不难看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绿化建设的要求标准及实施力度,都在逐步的提升,整体的规划标准的尺度,始终处于不断提高趋势。

2.2 绿化地带色彩鲜明

我国城镇中的绿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地域、区域的划分。其整体的绿化地带的建设部分情况都会依据各自不同情况而设立。主要是以大的自然环境为主,辅助后期的添加、再规划、设计、实施等,将城镇中的道路、桥梁等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全部融入到大的绿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去,建立色彩分明、独具风格的绿化地带。

2.3 绿化建设景观的全面性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始终具有其部分园林景观建设的特点。与此同时,还融入了人文自然特色景观风貌。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会以整体的城市风貌加上自然景观的双重组合来完成绿化建设,让整体的绿化建设景观具有全面性、高覆盖性。其城市生活的特点与整体的风景区的风貌、景观等有机的相融合,全力打造完善的、富有观赏价值的城镇化的绿化建设特点。

2.4 绿化建设投资全面扩大

从2006年以来,我国为了快速加强城镇化绿色建设的进程,因此,在绿化建设中的投资不断的增加。通过购进、投资、扩展等,全面的将我国城镇化绿色建设的进程推向阶段。从绿化投资的50多万元,升级到1 700多万元,在经济投入上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整体的绿化建设具有多样性,强而有力的改善着当今人民的总体生活、居住水平、环境质量等。其城镇化的绿化建设进程也因此从曾经的“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改变为“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这样,既可充分的发挥绿化生态的效益,还能够全面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大量新环境、新风景、新空气、新鲜感。

3 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城镇化进程与实际的发展需求的冲突

针对于我国现展的城镇化进程来看,整体的城镇绿化建设起步还较晚于其他国家,整体的绿化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绿化的涉及范围并没有做到全面普及,只是从中国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开始向经济能力较弱的地区扩散。这样,经济较弱地区的绿化建设就明显的低于大城镇化的建设进程、发展需求,让整个的城镇化绿色发展进程与实际的总发展模式、面积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冲突。

3.2 技术人才匮乏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的基础资源――人才,还是相对匮乏。目前,我国绿化建设队伍的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完整的专业知识、职业操守。只是单一的依靠个人经验、感觉等进行绿化建设。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到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脚步,遏制了其发展的动力。

3.3 绿化建设中的生态建设有待加强

在当代的绿化建设中,应注重生态绿化建设。我国的城镇化的生态建设还处在于初级阶段,在实施、监管上存在极大的缺陷。没有严谨、完善、健全的绿化建设管理方法、制度,这样生态建设主导的绿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生态绿化的建设。

4 城镇化进程中绿化发展建设的对策

4.1 广泛宣传提高对绿化建设的认识

通过让我国的人民群众进一步的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建设意义与目的,应扩大宣传力度,通过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改善生活环境、丰富绿化能够为他们带来的益处,让全民都参与到绿化建设中来,这样就能够在“质”上推动城镇化进程的绿化建设。

4.2 健全管理绿化建设的机构

通过完善、丰富城镇化进程中绿化建设的实施细则,让整体的管理力度、治理方式等能够引领绿化建设有效实施。落实好每一步的绿化建设,让责任、建设、结果等能够进行明确的责任承担。在管理力度上具有可监督性,从绿化建设的考核中,明确城镇化的进程。

4.3 注重聘用高品质的规划师

从绿化建设的源头抓起,通过提升绿化建设的整体人员队伍,让绿化建设的实施、品味都能够进一步的帮助我国城镇的发展。通过聘请具有园林设计、生态林业规划管理的高端规划师来完成绿化建设的规划工作,再通过聘请高素质、高专业知识的人才,来完善绿化建设中的高要求。根据各个城镇的不同点,进行规划管理,为每一个城镇的绿化建设都提供相应的指引,让其完善、丰富的设计通过自身城镇的特色反映出高品质的城镇绿化进程。

4.4 创新绿化建设机制监管力度

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绿化管理,要通过开展全方位、高品质、高监管性的机制来完善其监管力度,以此确保绿化建设的质量与城镇化的总体绿色进程。通过强化绿色苗木、花卉等管理,坚持运用优良种苗进行绿化建设。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绿化建设管理;通过将绿化工程分包给高专业性、高素质的绿化团队所要实施的合同监管制度要不断的细化、完善。以此,为绿化建设寻找出良好的实施团队与实施方案。通过结合其管理制度,强化其监管力度,让高技能绿化建设人员能够对于整体的建设实施工程监督,确保其绿化的质量。

4.5 加强绿化建设成果的保护

通过进一步的结合城镇化的进程,加强整体绿化成果的管理与保护,保证其实际的效果与成活率、日后的监管等方面成效。全方位的提升绿化植被的成活率、保存率,让绿化的规模全面扩大。为此,应聘请专业的养护队伍来进行绿化建设的养护、监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高品质的绿化环境而不断努力。

5 结语

通过进一步地了解我国现代城镇化进程中绿化建设的现状,了解其固有的特点,对相应的绿化建设中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以克服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针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绿化建设与发展提供解析与对策参考,为未来我国的整体城镇化建设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发展能动性,帮助我国城镇的绿化建设全面扩展。

参考文献:

[1] 朱仕俊.朱锦忠.城镇绿化发展建设对策[J].华东森林管理,2010(8):16~17.

[2] 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马忠玲.生态城镇建设现状与对策[J].四川林业,2001(12):61~62.

第11篇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金融服务;模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引擎,也是商业银行发挥城乡联动优势,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切入点。但由于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特征,普遍存在社会性,商业效益短期内不明显,其具有的投资规模大、沉淀成本高、建设及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对于资金投入的金融机构更是存在极大的收益不确定性;此外,由于地方政府的换届以及短期行为带来的政策不连续性也会加大金融机构投资风险,由此造成金融机构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投入规模十分有限,这种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瓶颈主要表现在:

首先,各金融机构均未出台全行性、分层次、系统性的城镇化业务发展政策,而各基层分行由于缺乏制度引导,在实际操作中更趋向于“避险机制”,未充分考虑当地城镇化水平及发展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一律将城镇化贷款按照普通商业化贷款来实施,未实行差异化的准入政策和特色化的信贷审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县域、乡镇经济活力较强,城镇化建设需求旺盛,但各行业务支持政策相对欠缺,部分二级分行的客户难以达到主体准入要求,部分项目(主要是公益性基础设施类项目)存在准入难度。

其次,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其主要承办者为地方政府部门,而这些部门基本不具备直接的贷款主体资格,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进行,在当前商业化运作模式尚不成熟、还款来源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业务发展受外部因素制约较为明显,政策的持续性不强。近年来,由于很多地方政府负债规模过大,投融资运作不规范,以至于银监会出台了相应政策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管理及商业银行地方项目贷款进行了严格限制和规范。

再次,随着国家对房地产持续调控,城镇化房地产金融风险凸显。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流动与集聚必然带来商品房和保障房项目的巨大需求,但一些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商往往在实力和规模上都不具备承担风险的资格,同时县域及以下房屋建造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强行拆迁村民住房等等加大了金融机构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房地产市场资金投放的回收风险,在对接此类贷款主体时金融机构往往要求其提高担保额度或直接实施投放限制。

此外,从城镇化建设融资结构来看,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而间接融资却居于主导地位,但金融支持城镇化仍依重传统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城镇化进程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各地政府为扩大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已开始尝试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化建设运作模式多样化,委托代建、BT(BOT、PPP)、联合开发等模式被广泛应用,面对城镇化蕴含的多种差异化金融需求,各金融机构尚不能快速适应城镇化过程中需求结构的改变,对融资主体多元化现状研究不足,因而缺乏足够的产品支持以及产业链式的金融服务。

如何破解上述瓶颈,各金融机构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地评价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为前提,改革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制定全行性城镇化业务指导政策和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做到既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大局,又能将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投放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一是科学评价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探索金融助推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模式。在目前城镇率统计口径下,选取与城镇化建设有关的五个主要指标,即: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增长水平、城乡收入协调指数、可支配收入的GDP弹性、建设用地消耗系数,分析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其他指标的协调性,从而科学判断各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政府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与主要金融需求,重点在资金需求主体、业务建设领域、产品整合创新和风险防范关键上下功夫,努力探索金融助推城镇化具体模式,并据此开发专项贷款产品和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为纽带,连接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各类企业和个人,为城镇化建设提业链式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出台全行性城镇化业务配套政策、实施差异化平台准入政策。支持城镇化建设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市场潜力巨大。建议尽快出台全行性的城镇化业务行业信贷政策,对城镇化业务发展的政策适用范围、业务内涵、信贷原则、发展目标、信贷政策和管理要求等进行明确规范和要求。针对目前城镇化建设基本由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建设平台层级将下伸至县级甚至镇级,建议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及沿海地区适当调整平台准入政策,实行差异化管理,为符合条件的经营性城镇化建设项目提供支持。

三是把握风险防范关键点、以商业化经营视角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在城镇化建设金融投放中突出现金流全覆盖要求,对于由地方政府出资成立的承贷主体,现金流测算须严格执行银监会口径要求;在明确将财政拨付资金、土地复垦整理指标交易收入、土地征迁补偿款等作为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第一还款来源的前提下,鼓励运用符合规定的各类收费权、经营权等提供补充性质押担保;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物权提供抵(质)押担保;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通过联合贷款和反担保业务提升担保公司的信用担保能力,开展担保信用保险等中间业务,间接引导各类商业金融增加对城镇化建设企业的融资力度。

四是建立城镇化建设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积极对接新型的BOT(建设-运营-移交)开发性金融模式。BOT开发性金融模式是以投资经营公司为融资主体、由地方政府给予投资者一定的特许权作为融资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建设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政府号召、引导和规划,降低运营成本,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运作该设施并取得收益归还银行贷款。这种“BOT项目融资、金融孵化、市场出口”模式克服了当前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融资主体所面临的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债权虚置化等问题,同时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市场增信和制度支持的联合功能,政府由过去主导项目建设的“家长”转变为联合商业资本的项目合作者和监督者,因而在投资者和地方政府间实现了合理的风险分担,使得公有部门和民营资本专注于发挥各自优势,在降低项目整体风险的同时,实现更高的收益目标。

五是通过逐步推行项目资产证券化措施,使商业银行从城镇化建设的信贷资金提供机构转变为信贷服务机构。目前在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仍是一个信贷资金提供机构,由于项目资金占用时间长、流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城镇化建设项目贷款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通过商业银行逐步推行项目资产证券化,可为现金流充足、承贷主体信用良好的城镇化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在提高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引入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而银行本身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服务机构,既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又降低了对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投资比例从而有效化解和分散项目贷款风险。

第12篇

介绍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规划、资源、管理、环境四方面阐述了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新要求,探讨了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的途径,以保障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城镇化,项目管理,绿色建筑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产业的建筑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这一切都对建筑业提出更高、更严、更多的要求。通过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切实推动建筑业整体水平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当前形势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项目管理如何面对并适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有效措施。

1城镇化带给建筑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其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2012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地说,在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我国的城镇化步入了正式的提速和发展轨道。

1.1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机遇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建设必将有效的拉动市场需求,随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相关的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带给了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1)城镇化意味着现有的城乡居住格局的改变。农村原有的独门独户的独立的居住格局将向系统的社区居住格局的转变,不同的社区,通过共享水电、管道、供暖、清洁等市政建设工程等纽带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城镇化意味着相关设施的全面升级,由原来独户格局向系统格局的发展。2)城镇化意味着居住需求的提升。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将提出新的住房需求,其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3)城镇化对商业、服务、产业等居住配套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农村拼凑,而是类似于城市的系统发展,需要商业、服务、产业等配套设施协调发展。

1.2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挑战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在我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国外的城市化建设很少有与我国类似的情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是建筑行业面对的最大挑战。同时,还存在着整体基础建设低,规划布局相对薄弱,城镇资源环境承受压力大,开发建设管理手段落后的缺陷。针对每个建筑个体而言,规模小,内容多,这些都是以前很少遇到的。面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业需要分析城镇化建筑市场的特征,把握机遇,克服存在的困难,着眼于事关建筑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确保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2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项目工程管理就是建立一个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工程资源的管理机制体系,使人、机、料、法和环等五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协调统一的最佳状态。总体来说,我国的项目工程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在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及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对工程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城镇化建设对传统的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城镇化建设带给我国建筑行业的挑战来看:1)长远规划要求更高。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就有可能出现边拆边建,造成极大的浪费。2)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农村地区建设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信息化水平低、技术工人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都是项目管理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包向打包的转变。传统的项目管理是将工程进一步细化,由不同的专业公司分别负责,但是城镇化建设项目规模小,内容多,分包显然不适合城镇化项目管理,最好的是整体打包,一个承包商综合负责一个城镇建设的模式。4)宜居环境要求更高。重视建筑的文化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是对建筑行业最高的要求。建筑师不仅是盖房子,更是建设城市,塑造未来的城乡宜居环境。建筑行业应将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改建、古旧建筑的合理使用、城市和地区的整治、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都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3创新工程项目管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可是,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困扰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这些都影响着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项目管理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风险的合理分散,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1)通过项目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的一体化项目管理模式。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在我国,由于工程总承包市场并不成熟,可以通过重视BT,BOT,PPP等工程发包和融资建设模式的应用,实现发挥承包商在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优化和创新作用。2)通过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实现建筑业企业现代化建造水平的提升。采用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工业化是一种科学的大工业化生产方式,是通过建筑设计体系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机械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来实现的,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研究表明,与传统建筑业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施工周期缩短约2/3,节约钢筋水泥20%~30%,节约木材80%,可降低水消耗60%,人工费50%,施工现场粉尘、噪声、污水等大大减少,建筑垃圾就可减少80%,总体造价降低10%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3)注重工程风险管理,不断提高识别并抵御工程风险的能力。在工程管理中,掌握风险识别技术,重视发挥合同在项目管理创新中的作用,警示和规避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合同执行中,要重视加强工程项目内在的管理风险的抵御,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同时,还要重视工程项目的承发包风险的规避,量力而行的承接EPC工程项目,加强BT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规避。4)重视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两个关键。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高度上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BIM技术,加强工法的开发与创新,重视形成企业自有的知识产权项目,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形成管理层面横向到边,项目管理纵向到底的管理模式。5)注重现场文明施工,提升和创新项目文化建设。项目文化是提高项目管理的重要资源,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6)重视绿色建筑理念,着力提高建筑业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绿色建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4结语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必然经历的自然进程,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项目工程管理如何适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合理把握城镇化带给建筑行业的机遇,同时,充分总结传统项目管理的经验,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挑战,针对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把城镇发展质量、品位、内涵、特色放在首位,真正建设宜居城市,走出一条健康有序、高度文明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发展及工程项目管理创新[J].中华建设,2013(10):90-91.

[2]裴海强,王雅婷.城市化浅谈[J].山西建筑,2008,34(3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