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作文素材积累

作文素材积累

时间:2023-05-30 10:45:58

作文素材积累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技巧;作文素材;积累

初中生语文作文的整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应用向量定向的方法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所谓定量,指的是素材积累的数量要确定,学生需要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外时间来完成相应素材的积累。在一周的时间内,每天依次完成生活日记、佳句天成、读书笔记、诗海泛舟、成语演义、名言撷珠等定向专题的素材积累。语文作文教师还可以在作文课前带领学生进行“课前十分钟”等活动,每天对学生的积累工作进行抽查,让抽到的学生让给全班师生分享自己所积累的素材。所谓定向,指的是素材积累的方向要确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言、小诗、成语、名著经典片断、生活细节、佳词妙句等素材进行定向积累。同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背诵、简评、品味自己所积累的素材, 并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形成良好的习惯。实践证明,初中生通过定量定向法的实施,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一、读写结合,从课文阅读中积累素材

当今时代信息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阅读,但是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课本永远是学生最好的学习途径之一,而且课本中收录了多篇优秀的文章就是学生的作文资源。比如初中课本中的《少年闰土》《故乡》一文中,鲁迅描写闰土的句子是这样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而句子中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小毡帽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如同学们能用什么样的句子来描述你周围的人?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用仿写、想象写话以外,还应该在课后安排学生写读后感、改写课文、续写课文等等。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让学生们做到读写结合,细心的阅读课文,准确的找到读写结合的点,学生就能够在阅读课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优秀的写作素材。

二、大量阅读、背诵,丰富素材积累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读书背书的文化传统。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时候有内容,就必须让他们背诵佳句、朗读好词、多读多背、勤读勤背,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是有益无害的,因为只有他们脑袋里有东西,才能在写作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主题不断涌出大脑记忆的词句或片段。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收录了大量的小段篇章来让学生们作为课外阅读,而这些文章都是琅琅上口的,而且有一定篇章的课文都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默写或背诵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或抽查,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首先要合理的利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资源,来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爱积累、爱背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做到“笔下有话”。

其次,对于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包括语段、诗文、文选,都是作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琢磨,推敲出来的,不管是文章的整体布局还是措辞都值得借鉴。我们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多记、多背、多看、多读。

三、注重运用,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学生在积累作文材料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素材常常都是不连贯的、零星的词句或者片段。而作文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范围非常广,这个范围不仅包括课堂上的阅读部分,还包括校内及校外丰富的课外实践、日常生活实践等。身边的事和人,不管是昨天的,还是今天的,与学生的美好梦想相关的,只要是关系学生的思想活动以及生活的,都可以成为作文的源泉,与作文息息相关。作文的素材主要的来源是生活,生活越丰富,感触越深,写作的功底越好。我们教师应该有意的去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身边就地取材,让他们学会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不管是观察什么事物,应该努力做好“四多”:多问、多记、多看、多听。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仔细,反复推敲,比较分析的优秀习惯,做一个用心观察和生活的人。比如我们教师在课上讲授的是一种动物或者植物的课文后,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学过的写作方法,进入大自然,了解社会,走出教室去观察一种动物或者一种植物以及周围的事物,自己体会怎么想,怎么看,怎么描述,并同作者的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把生活实践中丰富多彩的印象和描述装进脑子,收录多种多样的素材,牢固他们的记忆,作文的时候就可以有米下锅啦。

四、小结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上面的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积累也是语文作文的活水和源头。作文的灵魂是主体,作文的血肉是素材。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多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技巧,努力坚持并养成良好积累素材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将这些素材很好的运用进来,带有丰富生活气息的好作文就手到擒来了。

参考文献:

[1]张秀珍.浅谈作文素材积累教学[J].科技文汇,2008.12.

[2]唐晓红.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小仪[J].教育科学,2011,3.

第2篇

高投入地进行广泛阅读的确是“开采”作文素材之“正道”,但学生往往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旺盛的精力去扩宽课外阅读面,从而难免产生“管他新与旧,能用便是料”的心态,大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素材,言必称李白、杜甫,满篇老例酸词,又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鉴于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开“源”扩流,才可使已弱化为涓涓细流甚至有干涸之虞的素材之河日渐丰盈,碧波荡漾。

可供挖掘的“泉眼”,除了不少老师公认的初高中各科目教材(不只限于语文科)以外,各次语文测试卷以及高三复习资料书中的阅读题文本同样具有不容小觑的利用价值。这些资料学生熟悉程度相对较高,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要“另找时间阅读”的顾虑与花费,而且它们往往横跨古今中外不同时空领域,融合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海量知识,的确是积累素材的又一绝佳选择。譬如文言文中清白坚贞、宽容待人的王述,深谙民瘼、才德兼备的拜住皆可一一入文,选考类文本中“干净了一生”的傅雷、以创新理念改变了世界成就了自我的乔布斯都有着可歌可泣的经历……学生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主动发掘近在咫尺的素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目标又怎会难以企及呢?

二.精选萃取,笔运妙理,才能铭记于心、翕张自如

“记忆”与“使用”是更为重要的写作环节,而教师往往让学生围绕某话题抄录3-4个相关素材,再施以“背多分”法,这种传统方法难脱“高耗低效”的怪圈,学生用时多、记不牢、不会用,难免对素材积累敷衍了事,这甚至成为其在作文中“堆砌例子、言不达意”的主因。

因此,笔者认为,“死记硬用”不如“巧记活用”,原始素材一般篇幅较长、指向多样化,只有去粗(与话题无关的内容)取精(能够论证话题的核心部分),才能化繁(原始素材)为简(话题与论证要素),让学生记得牢,用得好。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使用以下方法巧记、活用作文素材:以“由果溯因法(因果分析法)”从作文素材中提取2-3个话题根据话题对原素材进行萃取,用3-4句话概括论证的基本要素(背景或原因,具体做法,目的、意义、成就、影响或后果),再结合话题以及这些要素记忆素材或运用该素材进行写作。

例如,以该方法从人物通讯《乔布斯的双面人生》中萃取记忆及运用要点,步骤如下:

话题:热爱

背景:乔布斯遭受公司高层排斥,曾被赶出苹果,后又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

具体做法(人物热爱事业的表现):当他不幸患上胰腺癌时,他对事业的热爱却并未减退,在他主导之下,苹果推出iPod nano,重新回归市场宠儿;当他因病休假时,他对科技产品更广阔的图景和未来的思考却从未止息,不久他又推出iPad,引领全球私人计算机进入“平板时代”。

意义或成就:他对事业的热爱,不仅让他重获命运之神的眷顾,取得令全世界为之咋舌的成就,更使苹果获得长足而持久的发展。

不难看出,以该方法提炼出来的恰好是写作议论文核心论证段的基本要素。该方法注重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增强学生挖掘素材中的有效信息的敏锐度,从而实现对素材的有效记忆,进而提高了对素材进行有效运用的能力,从源头上解决了学生写作时“贴标签、依赖性套作”的弊病,可谓是“一箭多雕”。

第3篇

那么,如何才能在考试时将这些素材信手拈来呢?我们要在平时有目的地对课本中的名篇名句、主要内容、典故事例等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就是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的几点归纳与总结,以飨读者。

1.表现坚守气节,特立独行的

如:《屈原列传》中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唱“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葬身鱼腹”,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陶渊明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性的扭曲,“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儿”而归园田居,那幸福与超脱,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李白自力士脱靴、玄宗醒酒、贵妃研墨后,便看透了所谓的官场与名利,放白鹿于青崖,游天姥于梦境,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

2.表现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一位很有魄力的君主,采纳邹忌的进谏,去除弊政,广开言路,内修法度,政治清明,最终“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听取触龙的劝说,派出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兵乃出,救赵国于危急之中;唐太宗多次接受魏征的谏议,并把魏征当作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当魏征病卒后,太宗感慨:“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表现不盲目听信,敢于怀疑的

如:关于石钟山命名有许多说法,而苏轼对这些说法表示怀疑,亲自考察,找到真相,所以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王安石对褒禅山名字的由来也考证了一番,得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启示。

4.表现治学要专心致志的

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反面的则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奕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表示对理想执着的追求的

如:从我国古代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再到近代革命的先躯孙中山先生的“以天下为己任”,都告诉我们,成功背后都有理想的支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勃《滕王阁序》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都表现了坚持追求自己理想的豪迈气概。

6.表现口才重要的

刘勰曾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合围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郑国被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迂回包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7.表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

因为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了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亦犹未悔”,才有了苏武“云天雁断胡天月,塞上烟草陇羊归”,才有了班超的投笔从戎,才有了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有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8.表现百折不挠精神的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本人更是百折不挠精神的楷模。

9.表现胸襟乐观、豁达的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10.表现美好爱情的

《孔雀东南飞》里“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只可惜在强大的阻力面前这种对爱情的表白最后化作一曲悲歌。秦观《鹊桥仙》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把凄凄婉婉的别情点化到神奇高尚的精神境界,成为千古绝句。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见两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足以证明双方爱之笃,情之深。

当然,课本里的素材并不限于以上归纳的这几类,这几类只不过是课本这个素材库的冰山一角。素材库里还有更丰富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采,去利用。

第4篇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是要有内容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如果没有素材也是写不出作文的。那么小学生怎样才能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为我们的写作服务呢?在这里教大家几招:

1、写日记——这种方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虽然比较传统但是很奏效,用起来也很容易。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先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时可以记得详细一些,如果你真的不能详细的记录也可以简单地先把事情的大致内容记下来。一些细节等以后用到时再回忆。所记的内容一定要有意义,要健康,这一点很重要。字数可以是数百字也可多一些,这有你的写作水平来决定。记录时一定要记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我们在日后回忆的时候也会很方便。

2、做摘抄——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通过看书阅读将一些好词好句或者名人轶事摘抄下来,储备到自己的素材库中为以后作文服务。着这里摘抄的内容和范围一定要清楚,千万不能什么都抄,要有所选择和借鉴。应掌握这样几个原则:(1)内容不新颖,全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没有新意也无创新可言的内容不要抄。

(2)经常看见的常识性的素材不抄。

(3)内容太深奥太难理解的素材不抄。

(4)内容不健康的素材不抄。

3、广收集——这里是指有意的广泛收集写作文的素材。形式包括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别人的交流谈话中搜集有用的写作素材,并把它们记载本子上,为我们作文服务。

初一:zjj2013

第5篇

一、高中作文素材积累和运用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缺乏积累素材的恒心和细心,素材来源相对单一、陈旧。

学生在高考升学压力下,大多存在“功利性”选择,更倾向于快速直接转化为分数的知识点学习方式,而阅读、写作等对提高个人素养大有裨益,但相对耗时费力的内容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更多的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写作练习。一些学生的个人活动、课余生活贫乏,在阅读量上不能充分保证,生活范围相对狭小,决定了其所掌握的写作素材比较单一陈旧,甚至仅靠几本作文素材汇编应对各种写作。

(二)缺乏分析素材的眼光和能力,不善于裁剪素材。

高考作文要求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学生分析、运用素材并将其巧妙表达出来的能力的考查,经常看到不同学生在同题作文训练中使用相同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对素材剪裁处理的方式不同,表达效果相差较大。这种素材处理上的差异,成为学生作文表述水平形成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对素材的分析和运用停留在表象,缺乏深度。

在一味追求信息“快捷”传播的时代,学习生活中充斥大量“碎片化”、“泡沫化”信息,很多人往往只关注各种“终端”信息,并不追究其来源,更无心考证其是否正确、属实。加之高中阶段学生本身在各学科知识领域存在较多自区,一些学生引用的素材不够准确或分析仅停留在表象,缺乏深度。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

(一)博览群书,开卷有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强调多读的重要性。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最重要方法,也是作文的基础。因此,在日常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使学生作文时有东西可写。首先,应引导学生在多读课文的基础上广泛涉猎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精品散文、美文、小说等,并从中撷取一些精彩语句。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选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列出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如《西游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等。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周为单位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量,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最后,鼓励学生多背诵。作文素材的积累不仅要讲求数量,还要保障质量。如果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式阅读,而没有记住和理解阅读的内容,那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应鼓励学生对积累的素材,尤其是古诗文中的名篇、名言警句等,做到熟练背诵。如果学生能对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出口成诵,作文时自然会文思泉涌、下笔成文。

(二)回归教材、回归生活。

其实高中作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已经具备了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功能。同时,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语文的影子,因此,学生生活中充满丰富的写作素材。所以,在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回归生活。但是回归教材、回归生活要使素材有新意,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避免学生一味收集陈旧、老套的素材,如刻苦的爱迪生、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这些毫无新意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没有新意。在当前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别具一格的经典人物,包括贝多芬、余光中、梅兰芳等都可以作为联系生活的经典素材,文中更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至理名言。这些素材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从而熟练掌握素材。除此之外,学生生活中也有可收集的素材,如广告语、店名及家电的宣传口号等,都是最直接、最健康有效的素材。

(三)模仿造篇,增加积累。

学完教材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语言或写法特点谈谈自己的感受认识,这是思想情感积累、写法积累的要求。这里自己的认识及感想应由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引,是课文内容的巩固与延伸。而在语言文字上,为了增加学生的积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要求学生运用本课或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生字、词语,进而用文中的佳旬,不怕出错,不怕多,只要敢于运用。

(四)精心设计活动,组织学生接触社会。

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定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学生写的作文之所以会显得空洞和幼稚,根本原因还是没有能充分接触、观察社会。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并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好习惯。当然,学生的任务是在学校好好学习,不能把学生放到社会中。不能因为这样就堵塞学生和社会接触的途径,因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有权利认识和感知这个实实在在的社会。考虑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设计一些活动,使在校学生真实接触这个社会。比如,曾经设计一期活动,要求学生到自己家附近的小区调查分析最近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及大家应对物价上涨想出来的办法。结果学生写出来的社情调查都很贴近生活,都很生动,还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感受到父母为生活付出了多少艰辛。接触社会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观摩实践才能写出更真实和生动的作文。

(五)记练结合,强化指导。

第6篇

一、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写作目标中提出,写作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中的素材是最鲜活的,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积累素材,是作文生活化的主要途径。我国学生生活的大环境无外乎农村和城市,农村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大多与繁忙的农事有关,就劳动而言,有种植技术、劳动过程、收获喜悦、稼穑艰辛,勤懒不同酬等素材;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就有婚丧嫁娶、节日风俗,集体活动等素材;在自然风光里,有山水林壑,有民间古迹,有寺庙村居;在农村生活里,更有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充满童趣的游戏以及生动的村人村语。城市学生生活的环境与农村不同,素材主要来源于闹市,就城市而言,有市区变迁,商贾贸易;就社会关系而言,有邻里友情和纷争,有市民生活百态;就人文景观而言,有闹市建筑,广场园林,书肆小吃,居住环境等。

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一是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最原始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了,发现的原始材料就更多;二是把有感触的材料写成日记或随笔保存;三是写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材料概括提炼,进行思想内容上的升华;四是鼓励应用,在尊重学生写作个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联想,拓宽素材的内涵和外延。

上述四步,既是积累素材的方法,也是积累的步骤,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在开始接任班级语文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训练这种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熟读范文,在教材中学会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精神,是训练语文四项基本能力的凭借。教材中的作文素材比比皆是,如仅人物系列就有:王二小、刘胡兰、赖宁、林浩等现实英雄,小雨来、海娃等小说英雄;王冕、祖逖等刻苦学习的榜样;司马迁、奥斯托洛夫斯基、张海迪、史铁生、霍金等身残志坚,凭借惊人的毅力,成就了不俗的事业;刘邦、项羽等各类历史人物成功失败的原因,个人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等,都是作文素材。就课文故事而言,《伤仲永》中仲永的故事,生动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说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中都包含了一定的道理,是极好的素材。就课文内容而言,仅古诗词中的名句就有许多,每个名句都有丰富的哲理信息,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是历史的沧桑,是新事物的欣欣向荣,是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规律,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了。

但学生往往对这些素材要么视而不见,没有积累的意识,要么意识到了,却认为教材素材太熟悉,没有新意,根本不用。其实,素材是为作文的主题服务的,关键在于恰当,从这个意义上讲,越为大家熟悉的事物越是好素材,更具说服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做到:一是平时分类记录,用时反复推敲,熟练后,再看是否恰当;二是定时整理,深挖素材,找出素材的深层含义,同时注重素材的多角度价值,如刘邦和项羽,可构成对比素材,可看成用人的技巧,也可看成领袖人物性格对事业的影响等;三是注重让学生翻出新意。如霍去病的指挥经历,大家往往只是看到他的英勇善战这个内涵,可一深究,霍去病经常轻装前进,孤军深入敌后,这是违背当时的军事原则的,但能屡建战功,可看作是锐意创新的典范;四是注重学科素材的整合积累,往往说到写作就只想到语文的事,其实物理、化学、数学以及政史地生、音体美等教材中都有鲜活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的整合利用会使学生的写作素材更全面、更丰富、更有张力。

三、创新积累空间,在现代多媒体中学会获取素材

2011年版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并指出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对于写作来说,手机、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正如一张无形的大网,铺天盖地向我们输送各类信息,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信息,绝大多数来自多媒体。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2008年雪灾、四川地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无一不是通过电视网络,第一时间传递给我们的。因此多媒体信息将成为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地,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这方面的指导,这是没有认识到多媒体对作文教学的巨大优势。

多媒体的优势是把影、音、图片、文字和其它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传达给我们,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全面、深刻;同时多媒体信息的接收、阅读、编辑、输送,学生比写作文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写博客,编辑短消息,与人聊天交流本身就是写作。

多媒体的另一个优势是素材是分类编辑的,输入需要的关键词,就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每条信息都有多种详细的解说和链接。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占有材料越多,越有精挑细选的余地,越有助于写作。

对多媒体素材的积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一是勤搜索,多记录,有感就写;二是辩真伪,从多种解读中挑选有价值的,经得起推敲的素材;三是分类整理,有意识的应用,在应用中拓宽思路,加强记忆;四是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博客上写作。

四、躬亲实践,在体验中学会积累素材

实践不仅是各种能力得以检验的过程,获得新的技能的过程,更是探究积累和获得真实体验的过程。学生作文的最大弊端一是无真话、抒假情,二是写空话、套话。这些写作弊端,与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式的单一生活有关,也与学生仅靠阅读书本获得素材和间接得到体验有关。解决这一弊端的最好办法,就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积累写作的素材,获得真实的体验,写出实事、发出真情。

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方法简单,无非是“亲身参与――感受体验――写成随笔――整理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一是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发掘素材,获得体验,写成随笔。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升降国旗、晨读、开学、毕业典礼、演讲、竞赛等)都蕴含了一定的教育主题,都可能产生一些感人的事迹,参与其中就会有所体验,把这些活动、事迹、体验写成随笔,既是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又是学生素养形成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去做。二是指导学生参与参观访问,观察自然,在与社会、自然的亲近中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社会的变迁,感受自然的美丽壮阔,在感受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和体验。三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也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写作的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设计一个个活动去完成的,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阅历,增加学生的体验,发现写作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类素材,写出活动报告,写出活动总结,写出让人深思的事、感人的情,积累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

当然,很多方法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必普遍适用,也许还有很多更好的积累素材的方法。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每个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学生才能得法;同样,每个学生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知生活,用一双勤劳的手去记录生活,用真诚的情感去表达生活,并形成习惯,积累的素材多了,锅里有米,作文自然不会难写。

第7篇

作文是对自己的积累素材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是作文的基础,积累越厚实,作文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不出作文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呢?

一、材料的积累

材料是作文之源。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作文材料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

二、语言的积累

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作文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三、情感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作文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作文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作文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四、精妙写法的积累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作文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些,不该怎么些。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作文实践,必能提高作文水平。

实现作文的积累,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要想方设法扩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和阅读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级书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积累创设广阔的阅读天地。当然,积累素材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第8篇

写作是一种极富创造力、综合性极强的思维过程,作文教学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俗语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素材对作文写作的重要性,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些看法。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场所,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课堂并不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唯一场所。现代的初中生应该在广阔的课内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材料。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一.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非常重视在阅读中积蓄力量,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对于中学生言,阅读也是他们吸取养分,茁壮成长的沃土。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写作是一种外化的表达,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那么通过阅读拓展积累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初中阶段的6册语文教材共计约200篇课文,这些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是学生阅读首选和必选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类积累,如按亲情、成长、爱国、自然山水、科学探索、社会现实等题材分类积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建立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库。

其次,阅读大部头名著是学生积累人生体验的必要途径。经典名著都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魅力无穷。正如余秋雨说的:“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找一些名著来垫底。”除了课本推荐的作品,还有着广阔的名著天地,《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老人与海》、《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飘》、《傲慢与偏见》、《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等等,甚至于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应该向学生推荐,并加以阅读指导的。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笔记法等进行阅读积累。让学生在阅读中沐浴快乐,收获知识与体验。当然这部分阅读需要时间长,我们提倡最好利用寒暑假期来进行。

再次,阅读一些短小而又充满哲理启示、人生教诲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萌芽》、《启迪》、《时文选粹》,还有一些语文专业杂志如《散文》、《散文百家》、《杂文》等,这些材料阅读时间随意而又充满实效,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大量有参考和借鉴价值的素材积累。那么,利用什么时间来读这类书呢?古人读书有“三闲”。学生们也可以创造并利用“三闲”:早到校的空闲,中午吃完饭的空闲,还有自习课写完作业的空闲。当然,这需要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

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如果说读书是学习写作的法宝,那么生活就更是学习写作的法宝。如果说“阅读积累材料”是间接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则更为直接和鲜活。对于生活范围相对狭小的中学生而言,更应该认真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留意家庭、校园、社会中的人和事,观察大自然的草长莺飞,斗转星移,山川之美……只有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在有限的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写作素材的营养,让自己的作文开出美丽之花。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实践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比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在高兴之余,引导大家写作。要求同学们具体详细地把比赛过程叙述出来,他们写出的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十分逼真,收效很好。各校还组织庆元旦长跑运动、春季秋季运动会等活动。这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为同学们的写作积累了鲜活的素材。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每年我们都要举行春游、秋游等活动,还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参加清除街头小广告、到养老院去关爱孤寡老人等爱心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物,鼓励他们及时地把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表达出来,把令人难忘的瞬间描绘出来。

总之,现代的初中生应该在广阔的课内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材料。

邹立德,教师,现居安徽怀远。

第9篇

【关键词】开放式 作文教学 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是写作准备的一个重要阶段,即把观察后得到的结果以各种方式保存起来。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作文教学也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难。开放式作文教学,就是引领教师从僵化、封闭的应试作文模式中走出来,引导学生走向沸腾的社会,走向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放开思想、用他们自己的手、自己的口表达他们熟悉的事物,促进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

一、开放式作文教学素材积累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8年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可见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作文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反应,素材积累又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方法,较高的审美品位、较强的实践能力等高素质。

2.有利于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母语教学,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仅仅依托于教材上的几十篇课文是不行的。生活是最好的大课堂,只有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去听说读写看,去感知、领悟、体会有关语文的以及社会的、人生的真谛,学生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成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素质。语文作文教学必须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未来,关注自身、关注人生、关注理想,在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中创造性的学习,材料积累体现开放式作文教学时间、材源、体裁上的开放,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体验及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开放式作文教学素材积累的探索过程

1.激活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智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也指出:应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因素。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地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失去兴趣的语文学习,犹如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收集材料又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因此,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1)以“热点”诱趣。社会热点向来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随着克隆、纳米技术的诞生,人类已走进高科技时代。笔者以“大话科技”为题,抛出“高科技是否毁灭人类?”的锚,满足学生好奇争胜的心态,为此紧紧抓住这股热情,让学生查阅各种信息资料来阐述这一问题。

(2)以“媒体”激趣。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如选择与作文内容相关的音乐,各种容易唤起学生知觉的画面、声音及相关素材,努力营造唤起学生作文意识的良好氛围。其二可以提供虚拟现实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还从网上下载了大量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或根本看不到的稀有动物的画面和材料。以此激活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

2.提供学生收集材料的场所

学生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当然信息的来源是多渠道的,书、报、电视、广播、网络等。

3.创设材料交流、材料运用的课堂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捉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有利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4.永葆学生收集材料的热情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师一定要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与学生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情感脉络。如是,我们教师的情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破一池春水,让学生真正动心,动情,人心,入神。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己”的程度,从而将收集材料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班级开展知识竞答,朗诵演讲,戏剧表演,说话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社会组织举办的演讲朗诵写作等比赛;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电台投稿。劳动的最大乐趣,在于体现自身价值。学生在活动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成功,往往会萌发强烈的语文材料收集的激情。

第10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整合运用;观察生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58-01

目前的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较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生活阅历比较浅薄,可用的素材较少。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拓展教材内容

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该时期的人生阅历比较浅薄,很多人生经历也是从书本和长辈身上间接获得的。因此,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首先,在讲解作文的时候,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观察内容。例如,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教师可根据当前的季节,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公园参观,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力。其次,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多教师可能潜意识里觉得低年级学生尚小,暂不适合写日记,实则不然,良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尤其是作文需要的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第三,适当延伸教材内容。例如,学习《青蛙看海》时,教师就可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写一下感想,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二、注重课外阅读,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课外阅读的范围,即不一定是专门的课外读物,可以是平时做题过程中涉及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是精彩的阅读片段。现在的语文课本配套练习材料中,都有与课文内容类似的阅读材料,具有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辅助作用,也是值得积累的作文素材。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句子画下来,进行背诵,而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他们对精彩段落和优秀字句进行鉴赏,还应该鼓励他们模仿。第三,帮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文章,可以是报纸杂志,也可以是比较经典的小说,一方面可以摘抄下自己比较喜欢的字词和句子,另一方面是把自己觉得有用的文章剪下来,制作成专门的剪切本,甚至还可以贴上喜欢的歌词。

三、综合利用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实现素材的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都已经有了手机和电脑,对于QQ和微信的使用也比较熟悉,更别说是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虽说信息化时代有利也有弊,教师和家长更应该转化劣势,帮助学生找到现代通讯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整合写作素材。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动画、歌曲和视频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展开作文教学。例如,在布置学生写关于母爱的作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然后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鼓励学生就电影观看后的感想进行交流和汇总,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其次,学生在观看电影和电视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尤其是那些比较励志的电影和电视剧节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三,注重QQ和微信的使用。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加好友,教师每天在空间里转发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而学生也可以自己阅读和转发,组织学生进行空间文章转发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指导学生运用素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素材的积累和整合,说到底还是素材的运用,这也是作文教学中最关键的步骤。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续写和改写活动,这主要是针对课文内容而言。例如,很多文章阅读过后,总感觉意犹未尽,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跳跃性,鼓励他们展开续写和改写活动,对于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其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去学校附近的景区参观,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功课,对学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一些熟悉的景点参观,组织观后感大赛等。第三,让学生关注时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五、结束语

总之,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教师已经讲清楚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学生听来依然一头雾水,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杂乱无章,还很少融入感情,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深思。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实很多素材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亮丽的风景,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引导,而学生也应该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观察、体验和阅读的良好习惯,逐步改善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写作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范艳君.素材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困惑说起[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4).

第11篇

【关键词】:作文 素材 积累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18-01

从事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作文的内容空、泛、杂;感情假、大、空;语言陈、俗、陋;构思程式化,套路化等。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写作主体的丧失。因为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丢失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丧失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最终只能以公众的话语替代了自己个性的言语。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以多元化文化,特别是体现人间情怀、关注现实、关心社会、关爱自然的作品来濡染我们的学生,熏陶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原汁原味的生活作品中学会认识生活,理解生活。

事实证明只有经过自我价值澄清的思想方能在心中生根。本人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在每一节语文课中,用五分钟投影向学生展示我所精选的文章,它们反映多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体现鲜活的人间情怀的事件,或来自名人轶事,或来自普通人的小事,或来自国内,或来自外国,或来自今人,或来自古人。这些生动有趣的小事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思考的情境,在这些思考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其实我展示的不仅是学生写作的素材,更是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材料。当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是,如能迅速地在头脑中产生一场头脑风暴,激活相关的材料,并对材料作认真的分析,就能容易得出有个性的思想。我的一个学生在参加江苏省2009年“高考杯”第三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回来后告诉我:“当看到‘曲线’作文题目时,我就想到你在课堂上投影给我们的材料中有关自然界曲线式的山山水水;想到了最美的曲线在江南以及有关的江南文人文化。自然是一种曲线美,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曲线?我又想到了越国范蠡帮助勾践复兴后,寂寞离去的曲线人生,执着的屈原虽九‘死而犹未悔’曲线人生,旷达的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曲线人生……人生就是这样一条曲线:处于低谷时,不言弃,不移志,相信会迎来另一个高峰;处在高潮时,不张扬,不猖狂,用平常心对待喜乐所得。曲线并不是循环往复,而是波浪式的上升,柔美中蕴含刚毅,含蓄委婉又锐意进取,这才是曲线美的真正内涵。”学生的话反映了积累素材对学生思考的作用。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运用才是写作的关键。那么,如何合理巧妙地运用所积累的素材呢?

(1)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一个素材可能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尤其是经典的人物传,人物众多,内容繁杂,如何才能凸显中心人物,突出中心?其实古人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如《三国演义》,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仔细品读不难发觉作者在处理材料时处处尽心,为了表现某一人物就采用“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方法的来取材,其余涉及甚少或不涉及。

(2)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丰富的文章不仅内容显得厚实,中心突出,而且使内容显得斑斓多彩,引人入胜。为了突出中心,庞杂的素材必须有所取舍,就要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有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列朝列其人咏其事者不胜枚举。如:汉代太史公:“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晋代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唐代贾岛:“荆柯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2001年四川一考生在高考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中选取上文诗句,合成一个,这样写道: “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效果窥见一斑。

(3)移花接木,为我所用。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灵活巧妙地运用所积累的素材才是我们的初衷。在运用时对庞杂的素材,我们有必要进行取舍,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进行“移花接木”,为我所用。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实是司马迁借回信给友人之机,揭露自己无罪受屈辱之刑的真相,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无比愤慨之情和坚守自己伟大志向而苟活的决心的宣言书。司马迁悲惨的遭遇、高洁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而,他的《报任安书》常常被移花接木,广泛运用。例如有考生在我《想握住你的手》中这样写道:“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你,一个小小史官,没有多少家产,面对这样的牢狱之灾,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选择……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滚动的痛苦和无奈,有谁能体会到你内心所翻腾的屈辱和泪水?假如时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诉你一句话: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你,司马迁,就是一个大大的英雄!”活用自己阅读的素材,适当进行剪裁,移花接木,为我所用,文章自然会熠熠生辉。

总之,广泛地积累素材,你可以谈古论今厚积薄发,濡染熏陶;科学灵活地运用素材,你能够旁证薄引,文由意生。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专题搜集

根据习作的训练要求进行专题搜集。如,要写雨景,那么就引导学生特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凡接触到写“雨”的文章,让学生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断或恰如其分的词句;凡碰到下雨的天气,应让他们仔细观察当时的雨景,及时记下自己观察所得和感受,这样,写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一位教师让全班学生搜集描写草的词句,以“草”为题摘录或自由写片断作文,并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张贴在作文专栏中。一段时间之后,可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如下:

描写“草”的佳词佳句、优秀片断:

【词语】

草木欣荣 枯黄遍地 枯草纷飞天涯芳草 疾风劲草 风吹草低

寸草春晖 春草如丝 枯草萧瑟荒草连天 绿色渲染

芳草沃野 绿遍山野 莺飞草长

【句子】

1.新长起来的草,像是一片碧云……

2.草滩上的牧草随风抖动,好似幽暗的大海上掀起一阵银色的波涛。

3.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根根直立,有如铜丝。

4.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直达天际,像是给大地铺了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

5.你看那一畦畦、一垄垄的良种草,绿的一色碧绿,恰似平原上的花田,微风过处,泛起了绸缎般的绿浪。

【片断】

1.春风刚过,故乡的万物还在沉睡,是它――小草,第一个给故乡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清晨,打开门一看,堤坡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嫩嫩的、淡黄的小芽,一个个像刚坠地的娃娃,挤眉弄眼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不几天,再看,它们一个个又像变魔术、玩魔术似地变了:多了,绿了,高了,在微风的吹动下,欢快地抖动着身子向你点头微笑呢!

2.雨落在小草上。看,草儿轻轻地在微风中摆动,雨珠顺着它那翠绿的茎滚下来。有一滴一下子钻进土里去了,又一滴钻到了另一棵小草的嘴里,找不着了。

3.春草的生命力很强。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为村外的小草担起心来。心想:下这么大的雨,小草一定会被雨水淹没的。下过了雨,我迫不及待地来到村外的草坪上,只见一棵棵小草在浅水里摇摆着。我望着那些东倒西歪的小草,自言自语地说:“唉,这些可怜的小草!”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水都浸到地里去了,小草顽强地挺起了身躯。草叶上晶莹莹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一阵风吹过,小草轻轻地向我点点头。望着这些小草,我不由得想起一首诗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定期搜集

一般地说,大中型的集体活动或比较重大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对这一类材料,可以让学生定期回顾整理,制成卡片,作为以后习作的第一手材料,或将某月或半年内所发生的重大事情做好记录。学生习作时有若干内容可选,还愁无话可说吗?让学生互相传阅卡片,会了解更多的事情,还能受别人的启发补上自己遗漏的材料,或把一些重要的材料补充得更加充实、完整。这样,作文内容将极为丰富。

三、随时搜集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回忆与记录的事情,有不少令人难以忘怀的景物,学生随时记下,或三言两语,或详细记叙,到作文时,便信手拈来。随时记录的内容很多,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方面:第一,可以记下学习、生活、劳动、娱乐活动等方面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各种事。第二,可以写看到、接触到的各类人物,像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亲属等,既写他们的外表,又写他们的内心活动。第三,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常会看到、听到、遇到一些事情,产生一定的看法或感想,记下来就是极好的材料。第四,可以写自然景物或自然界的变化,如,风、雪、雨、露、闪、电、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还可以写祖国各地及家乡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