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时间:2023-05-30 10:4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夜洛城闻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3、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洛城是现在的洛阳。

2、洛城现改名为洛阳,如唐朝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2、《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第4篇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

2、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叔本华。

3、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探春。

4、你对盛少是愧疚不是爱,你爱的是我!

5、你这么可爱被大风吹到我怀里我是不会还的。

6、赵本山不是打白条,咱都有钱。(递出100元)。

7、朋友结婚了,在这美好低的日子里给朋友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吧,祝愿他们永结同心,希望大家喜欢!

8、

9、人生有限,心路无疆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需要带着一首诗远行,心的旅行,不会有尽头!

10、不是我愿意牵扯不清,而是放不下那所谓的曾经!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121―01

高考诗歌鉴赏千头万绪,但剔除枝蔓,抓其纲领,不外乎三个方面,若用一字来概括,即“景”“情”“事”。下面举例论述。限于篇幅,每项只举两例。

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离不开“情”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三、“事”。叙事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强项,诗歌中的事是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6篇

摘要: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以明亮圆润的音色与丰富独特的技巧演奏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本文从笛子的发展史、技巧、派别阐述南北派笛子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笛子形制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笛子 发展史 派别 技巧 现状

笛子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步发生与发展,由于它的悠久性、广泛性、群众性,几千年来成为大众的亲密伙伴。可以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它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它的内涵包含着文、史、哲、声、律、美等等诸多学科。它已经有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特有的音色在中国民族乐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笛子,又称竹笛。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笛身上面各开有吹孔和膜孔1个,按指孔6个,笛尾有上出音孔两个下出音孔两个。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常见的笛子分两类,就是曲笛和梆笛,为民间广泛运用。曲笛善于表现悠扬温婉细腻的情致,有浓厚的江南韵味。而梆笛要比曲笛短小,它的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现在的演奏家一般都是曲笛、梆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一身。李白曾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这样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从这首诗中可感受到笛子艺术的魅力。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骨笛与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近,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而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子,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战国初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等等,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最原始的乐器。我国最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竹子制成的笛子,到了汉、晋根据音律学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宋朝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笛完全一样了。由于地方戏曲的大范围发展,笛子成了地方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之一。

笛子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两个基音孔和两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共有6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曲笛:最初因给昆曲伴奏而得名,因盛产于苏州,就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主要以C、D调笛子为主,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浑厚而柔和,温婉、清新而圆润,广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它适于合奏与独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地方戏曲音乐中最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梆笛因伴奏二人台、梆子戏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以F调、G调、A调为主。管身较曲笛细而短。音色高亢、明亮,适合吹音域比较高的曲子,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二人台、梆子戏等一些的伴奏,也多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的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低音笛:近几年随着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发展,笛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如:弯管低音笛、低音长管笛等等。在笛子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比如:大G调、大A调、大C调、大降B调等。当代笛艺呈现五彩缤纷、水平很高的繁荣景象。名家众多,各地出现极富代表的新作,极大地丰富了笛艺的舞台。

在历史长河中,民族

第7篇

春诗句: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6、《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10、《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2、《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成语:

秋实春华 春光漏泄 一场 阳春有脚 春*撩人

马耳春风 春宵一刻 大地春回 春*满园 满面春风

回春之术 大地回春 丽藻春葩 秋月春花 阳春白雪

雨后春笋 如坐春风 春意阑珊 料峭春寒 春生秋杀

回春妙手 春诵夏弦 春树暮云 春秋笔法 春冰虎尾

触手生春 寸草春晖 春蛇秋蚓 春花秋月 春葩丽藻

春蚓秋蛇 一室生春 春花秋实 桃李春风 春风夏雨

笔底春风 如登春台 春秋鼎盛 皮里春秋 虎尾春冰

暮云春树 春去秋来 万古长春 春风化雨 春山如笑

春露秋霜 杏花春雨 寒木春华 春兰秋菊 沂水春风

关于春成语

1、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是指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2、春风和气:春天和煦春风吹拂着人们。是指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3、如履春冰:履:踩。好像踩着春天薄薄冰。是指在危险境地而提心吊胆。

4、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是指人文采和德行。现也是指学习有成果。

5、百草权舆: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

6、春回大地:好像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7、暮云春树:傍晚云,春天树。表示对远方友人思念。

8、燕语莺呼:莺:黄鹂。燕子话语,黄鹂歌声。形容春天里大好景象。也是指女子说话声音婉转动听。

9、枯木逢春:逢:遇到。枯干树遇到春天,又恢复活力。是指垂危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10、花红柳绿:形容明媚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11、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是指游览、观赏大好时机。

12、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春天景象。也是指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13、秋月春花:春天花朵,秋天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4、春兰秋菊:春天兰花,秋天。是指各有值得称道地方。

15、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阳光。小草微薄心意报答不春日阳光深情。是指父母恩情,难报万一。

16、红情绿意:红:指红花;绿:指绿叶。形容艳丽春天景色。

17、韶光淑气:韶光:美好时光;淑:美好。春天美好景象。

18、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是指将快死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19、回春妙手:回春:使春天重返,是指将快死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20、春花秋月:春天花朵,秋天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21、雨丝风片:形容春天微风细雨。

22、春蚕自缚:缚:缠束,捆绑。像春天蚕作茧那样,自己把自己缠束起来。

23、春风雨露:像春天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生长。

24、一阳来复: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

25、莺吟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景象。现常是指蓬勃兴旺景象。

26、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美好景象。

27、春*撩人:撩:撩拔,、招惹。春天景色引起人们兴致。

28、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景象。

第8篇

一、美读感受――半学修心半读书

“所谓美读感受,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实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

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的劳动中喊出来的吗?表达他们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平时养成良好的美读习惯,加大文学底蕴的积蓄,带着激情品读诗歌,深入体味诗作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在美读感受中体味“芳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的山路寂寞之感;“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游子不归、红颜将老的心中情;“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过晓烟低”的初秋晨景的凉意……在美读感受中,揣摩山水诗、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的趣味。

二、意境品味――不畏浮云遮望眼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歌是对意象意境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诗歌作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这就可以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朱光潜论诗时说,“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这里的“画境”或“戏景”就是构成诗歌全篇的整体形象画面,往往由几个画面组合而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如《竹里馆》选择竹林与明月描写周围景色,选择弹琴与长啸抒写自我情怀,以声响托出静境,表达出全诗清幽澄净的意境;而《送元二使安西》则从整体勾勒,细处刻画,描绘出一幅春雨湿尘洗柳,古城客栈外诗人与朋友饮酒话别的形象画面。

又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意境,表现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如“折柳”,这是古人送别的习俗,因而“折柳”也就成了赠别的代称。“亲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就是写的送别的情况。又如“羌笛”本义是羌族人吹的一种歌曲,曲调哀怨,多含思念。后来就用“毛笛、竹笛、羌管”作为思乡的代名词。另外还有以“鸿雁、雁族、尺素”来代书信,更多地在这些词句中寄寓了思念的意思。

三、诗眼推敲――心有灵犀一点通

古代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之说。“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诸如“孤灯燃旧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闹意”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好的诗歌往往妙在一字一词传达出全诗的精神。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末句“应是绿肥红瘦”就是诗眼,经李清照这一组合,其色泽和韵味便油然而生,委婉地表达出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融合起承转合结构的脍炙人口的七绝。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如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容和舒缓;“此夜曲中闻折柳”却是陡然一转,“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更是用“折柳”点染一种场景,一种情绪。具体地说,在诗歌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壮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渲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所以,鉴赏诗歌时,我们应抓住重点字眼,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

第9篇

[摘要]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以明亮圆润的音色与丰富独特的技巧演奏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本文从笛子的发展史、技巧、派别阐述南北派笛子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笛子形制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笛子 发展史 派别 技巧 现状

笛子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步发生与发展,由于它的悠久性、广泛性、群众性,几千年来成为大众的亲密伙伴。可以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它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它的内涵包含着文、史、哲、声、律、美等等诸多学科。它已经有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特有的音色在中国民族乐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笛子,又称竹笛。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笛身上面各开有吹孔和膜孔1个,按指孔6个,笛尾有上出音孔两个下出音孔两个。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常见的笛子分两类,就是曲笛和梆笛,为民间广泛运用。曲笛善于表现悠扬温婉细腻的情致,有浓厚的江南韵味。而梆笛要比曲笛短小,它的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现在的演奏家一般都是曲笛、梆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一身。李白曾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这样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从这首诗中可感受到笛子艺术的魅力。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骨笛与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近,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而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子,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战国初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等等,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最原始的乐器。我国最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竹子制成的笛子,到了汉、晋根据音律学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宋朝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笛完全一样了。由于地方戏曲的大范围发展,笛子成了地方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之一。

笛子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两个基音孔和两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共有6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曲笛:最初因给昆曲伴奏而得名,因盛产于苏州,就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主要以C、D调笛子为主,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浑厚而柔和,温婉、清新而圆润,广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它适于合奏与独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地方戏曲音乐中最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梆笛因伴奏二人台、梆子戏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以F调、G调、A调为主。管身较曲笛细而短。音色高亢、明亮,适合吹音域比较高的曲子,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二人台、梆子戏等一些的伴奏,也多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的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低音笛:近几年随着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发展,笛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如:弯管低音笛、低音长管笛等等。在笛子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比如:大G调、大A调、大C调、大降B调等。当代笛艺呈现五彩缤纷、水平很高的繁荣景象。名家众多,各地出现极富代表的新作,极大地丰富了笛艺的舞台。

在历史长河中,民族器乐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庙会等习俗中,在历代的宫廷、官府的礼仪及宗教活动中,都有着大量的器乐演奏活动。同时在歌舞、说唱、戏曲等姐妹艺术中,器乐得到了发展。而在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中,器乐常常与歌、舞相结合为一体。如《周礼﹒春官》记载中说的“大司乐…:而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组成唐大曲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散序”,是纯器乐演奏,而第二部分“中序”和第三部分“破”(或“舞遍”)中,器乐与歌和舞相结合。又如:周代的琴歌(自弹自唱)、间歌(奏与唱相间);秦汉时的鼓吹(以打与吹为主,还常加入歌唱)、相和歌(丝竹与歌唱相和)。以及宋代的秧歌和说唱;明代的戏曲艺术中,器乐除有一些单独演奏的段落外,它主要是和歌、舞相结合。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中,不断涌现一些将声乐曲和舞曲加以器乐化加工而发展成独立的器乐曲,所以笛子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近代以来从合奏走向了独奏的舞台,开创了新的历史。

第10篇

那天早晨到来的前一夜,我做了个梦,梦中狂风暴雨无休无止,在半夜醒来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狂风暴雨意味着什么呢?是为我们的分离悲伤万分幔壳宄科鹄慈捶⑾郑没有狂风暴雨,只是蒙蒙细雨。

走出家门,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抬头一望,往日路边灰蒙蒙的树,今天都变得清新。再吸一口气,空气里都是绿色的味道,柳芽儿的味道,桃花的味道。眼前的道路,闪着一道道银光,似乎每一道光都有着若雨的影子在里面。

“若雨,你真的要走了吗?”嘴里喃喃着,我往若雨家的方向走去。

我和若雨一起长大,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在一个班,一直到现在。我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写作业一起做手抄报,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绘画一起吹笛子,一起外出踏青,一起去菜市场帮妈妈们买菜,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如今,若雨的爸爸工作调动,要带着一家人离开了。

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那么多年的点点滴滴,连接起来真像春雨一样连绵不断。若雨,以后你生病了,谁给你安慰?你取得成功了,谁和你一起分享?你心情低落了,谁又会给你以鼓励?

若雨怕我感伤的眼泪无法停止,不让我来送。可我还是固执地来了,在若雨的家门口,我看到若雨的爸爸在细雨中把一家人的行李搬上车,然后发动车子,慢慢地驶向远方。

不知不觉,我的眼泪流了出来,和眼前的细雨一起,交织在我的脸上。若雨,让我的祝福化作春雨, 一路陪伴着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稳稳行走。

佳作点评

这篇文字令人动容。姜雨辰同学的送别,和诗人一样,也定格在一场春雨中。我们发现,这场雨一直延续在行文中,从开头到中间再到结尾,雨是一直存在着的。这不仅仅是离别的环境,更是离别的感伤心情的呈现呀!

这样借助环境来渲染人物情绪的写法,小作者运用得如此精彩,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共鸣呢?

佳句锦囊

柳树常常出现于唐诗宋词中,下面几句诗歌中的“柳”,都有什么意涵呢?请你想一想、查一查、背一背。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唐]刘禹锡《竹枝词》)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文化链接

第11篇

默写题一般有三种类型:

1. 识记型默写

即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中选取一些名言警句或者直接取自课文中的名句,这类默写答案明确,只要加强记忆,配以一定的训练,完全可以迅速准确作答。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_______________,下自成蹊。

(2)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3)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

(4)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_______ 。

2. 理解型默写

要完成这类题,必须过好三关:其一,准确无误地记忆课标要求的内容;其二,认真审清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其三,对背诵的内容应理解透彻。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5)《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题目问什么就默写什么,本来并不难,但有不少同学错答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其实原因很简单――审题不清,题干中的“通过植物的变化”这一关键信息被忽略了。因此,我们平时应加强对原文语言、背景、情感、修辞、写作技巧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开放型默写

即给出宽泛的语言空间,让考生自由默写出相应的句子。所谓“开放”体现在这类题的答案不唯一,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局限于课本。解题的关键是平时注意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6)“思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连续两句):         ,         。

在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提示的范围,抓住关键信息。本题中“思乡”是关键词。但很多考生写了思念亲人、友人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确答案应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

总之,做好此类题必须有一个前提――打好坚实的基础,中考考纲明确的考查范围以内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做到句句落实。另外复习阶段还应进行强化训练,在发现及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当然,考场上细心的逐字检查更不能缺少。

【举一反三】

(一)识记型默写

1.(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卷)用课文原句填空。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二)理解型默写

2.(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卷)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洛城闻笛》中的“    _______________ ”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等。

3.(2011年北京市卷)杜甫在《望岳》诗中抒发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卷)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放型默写

5.(2011年安徽省芜湖市卷)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写友情的名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每小题有错、漏、添、倒均不得分)

1. (1)悠然见南山 (2)天涯若比邻 (3)长风破浪会有时

2. 琴瑟友之 谁家玉笛暗飞声 胡琴琵琶与羌笛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12篇

比喻这种修辞在文学作品中较普遍,它把无形的、抽象的东西比作用眼睛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通常称这种比喻为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它通常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赋愁以形

愁本是郁结于胸中的块垒,别人无从得知。自从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问世后,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景物写法越来越受到诗人们的关注与效法。在李煜的《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把离愁具体化,用剪刀去剪,用手去梳理,可是离愁太多,根本剪不断也理不好,故而给读者呈现在眼前可触可剪的物象。“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女词人的国破家亡之愁用双溪中的蚱蜢舟来装,可是这愁太多了,用船根本承载不起,这就化无形的愁为有重量的物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这里的闲愁到底有多少呢?原来这闲愁就像是满川的烟草无边无际,就像满城飘飞的柳絮飞扬,就像梅雨季节飘飞的细雨密麻,这闲愁转化为烟草柳絮和梅雨,成了可触可见可感的物象了。“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都是把愁比作迢迢不断的春水,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二、赋声以形

古典诗词中,描写声音的篇目并不多,把这种抽象的、无形的听觉转化为眼睛看得见的物象确实较为困难。这种绝妙的比喻在《李凭箜篌引》《琵琶行》《赤壁赋》《听颖师弹琴》《夜上受降城闻笛》对乐音的描绘可谓淋漓尽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时分,周围静穆,士卒侧目倾听着这随着东风散满整个洛阳城的玉笛之声,诗人此处用“散”旨在表明这笛声仿佛一点一点吹散在洛阳城中,难怪士卒们会彻夜难眠,眺望故乡了。《赤壁赋》中洞箫之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吹洞箫之人忘情地吹着,引出听者哀怨思慕,哭泣倾诉,乐音如千丝万缕牵动听者之心。《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本是箜篌的悦耳动听,诗人为传达出这种乐声的精妙,用声写声,用形比声。带露珠的芙蓉娇艳欲滴,楚楚动人,香兰绽放出笑脸来体现出这箜篌之声的清丽动人。声音是听觉,可诗人把它描绘成我们眼前实实在在的场面,以至于汉皇唐皇被打动,女娲忘其职责,神仙佩服,老鱼跃波,瘦蛟起舞,吴质不眠,寒兔沉醉。这都源于那乐声如昆山玉碎如凤凰啼叫,如芙蓉哭泣如香兰微笑的精妙展现。《琵琶行》中,更把以形写声发挥到极致:大弦之声像急雨气势盛大,风雨泻城,小弦之声仿佛人在说着悄悄话。一会儿又如莺儿立于花下轻啼,一会儿又如泉水潺潺作响。可诗人笔锋一转,声音立即高亢,如银瓶突破水飞而出,如铁骑踏过,刀枪呜鸣。这里的琵琶之声让我们看到了变化无常的天气,春暖花开的温馨,情深意浓的密谈,刀光剑影的沙场。由抽象的琵琶之声化为有形的画面。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琴声仿佛勇士奔赴战场,仿佛柳絮浮云,接着又是一个百鸟喧闹的场景中,凤凰孤出,这些音乐形象都是一幅幅具体的可视可触的精美画面。

三、赋梦以形

梦境常常是瑰丽却又虚幻的,要把无形之梦写成有形之物却是非常难得。“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晚唐,唐温如《题龙阴县青草湖》)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极为精彩:船在天上与船在水中正相吻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本无形,作者却赋梦以形,说满船清梦;梦本无重量,却赋梦以重量,用“压”字来表现梦的重量,把无形之梦写得如此真切。再如“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唐刘慎虚《句》)中,作者思归心切,日思夜想,以致成梦。这种思归之梦实在太多太多了,就像漫江的春水绵延不绝,又如漫江春水那么多情动人,蜿蜒围绕故乡,把归梦写得如此温婉多情且无穷无尽。当然,梦境中的内容与这表现手法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为做梦时,可能上天入地,什么都能梦见,而梦见的客体与化无形之梦为有形之景的表现手法并不是同一概念。

文学是一脉相传的,古人的开拓与尝试让我们的现代诗及歌词都极为注重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如“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周杰伦《东风破》)中,明明是灯才用一盏,而这里却用一盏修饰离愁,使这种离愁具体化了,还有“一壶漂泊”,壶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容器,可在这里盛放的是漂泊,一个抽象的“漂泊”成了具体的可用来盛放的东西了。可见,经过对苏轼词《东风破》改编后的歌词虽然大为不同,但是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表现手法却使这首曲子打动了万千听众的心。

总之,这种用比喻的方式来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全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