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所见古诗词

所见古诗词

时间:2023-05-30 10:4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所见古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所见古诗词

第1篇

关键词:古诗词;创设情境;朗诵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历史的发展中,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艺术,其中古诗词则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闪烁的星星,熠熠生辉,辉映着如今的后人。古诗词词句凝练,意境深远,富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因此,被小学语文教材收纳很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结构。

一、做好古诗词教学中的读

古诗词都是具有一定韵脚的,因此非常上口,适合朗诵。老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朗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额联、颈联、尾联的朗读技巧要教给学生,朗朗上口才能熟背成诵。学生在读中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感悟越深理解得越透。当一首古诗词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词,然后再指导朗读。学生熟读后,脑海中就会出现相应的场景和画面,为后续的理解感悟做好准备。

二、做好古诗词教学中的悟

古诗词的特点是凝练,几十个字往往就勾勒出一幅非常具有意境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就是这七个字,足可以写上一大段的散文。学生需要对每一个字所表现的含义进行感悟,然后才能将作者的整体写作思路连续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画面。学生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指点,教师要恰当地点拨,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诗词内容描写的主题上来。悟的过程是古诗词学习的重点。学生有了读的基础,再进行感悟提升就很容易做到,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在感悟中,教师要专注重点词句的教学,哪些词句是诗词的精华,可以凸显诗词的内涵,教师就要抓住这些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三、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情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适当引用情境教学法,在构建教学情境的环境下,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形象、生动的场景;通过有意识地构建教学情景,进行教学模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不断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在教学情景模拟中,让学生通过表达完成各种学习、生活、工作任务,老师通过对总目标以及教学任务的整合,设置符合学生生活、学习的活动,并且让其主动参与、体验交流合作与实践。

四、激活古诗词教学中的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激活学生的兴趣,驱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鉴于此,笔者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设置了古诗词背诵、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活动和游戏,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一旦开启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大门,再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例如:教学《所见》时,在学生都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后,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牧童吹着笛子,蝉声了了的情景,从而让大家体会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学生在表演中轻松而又快乐地体会出诗意。

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品味鉴赏;感悟诗词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7-01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是中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奇葩,有着独特的神韵气质,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忽而气势磅礴,雄浑激荡;忽而柔和细腻,委婉缠绵;忽而萧瑟苍凉,寂静寥落;忽而忘情阡陌,韵味悠长。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诵千古,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初中教材所选的诗文可以说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品,古诗词教学亦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途径。现就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进入诗境

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应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查询作品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学知识、格律特点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思想及生活状况。通过查询这些知识,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触摸诗词的神韵,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调查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诵读,感受诗韵

古代诗词乃古人语言之精华,诵读,是读出古人。诗词之要义,品味其思想与艺术之精髓的重要途径。在诵读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诗词的韵脚及格律,熟知其平仄音的规律。其次要划清其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反映出诗人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情感。再次,把握诗词主题,了解作者的思想,把诗词读的声情并茂,通过听读、跟读、自读、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加强语感,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创设语境,领悟诗意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感悟诗词的诗情画意,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在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是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比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全诗不足30字,意象简单明了,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了解到在作者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心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到诗词意境,体会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和悲凉心境。再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作唐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诗人通过描写在黄鹤楼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空留白云悠悠,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深情。

全诗气象雄宏,意蕴深厚,前四句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同时也是诗人面对苍茫天地对人生发出的慨叹,视野开阔,抒情真挚,实为吟黄鹤楼之绝唱。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的文学信息展开联与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四、品味语言,揣摩词句

中国古代诗词讲求遣词造句的功夫及比喻、拟人、 对偶、反复等修辞的运用,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美谈,都说明遣词造句的讲究与艰难。在初中课本所选的诗词中有许多词句的精妙运用,让人叹为观止,至今吟诵不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让人耳目一新。再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七绝,每一个字读起来都是那么耐人寻味,说小雨润如酥,形象地描述出春雨打在身上那种酥软醉麻的感觉,说早春的小草远远看去已是朦朦绿色,近了去看却没了绿意,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只有韩愈的神来之笔才描绘得如此准确,作者写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享受。王安石的名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终觉不如“绿”字贴切,“绿”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江南春风和煦的自然特点,而且还概括出诗人奉召入京的喜悦、彷徨的内心世界,让人称道不已。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词句的时候,不仅能体会古人遣词造句之妙,而且能提升自己的文学品味,充分感悟古典诗词之美。

五、比较鉴赏,善于归纳

第3篇

读古诗词?那么如何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营造氛围激诗心

1.1 诗意校园,诗意教室。我校开展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全校师生一起动手,给校园中的各种花草树木都制作了古诗词卡片,挂在枝叶间。课间,同学们三三两两一起边观赏花卉,边诵读古诗词,忙得不亦乐乎。很多教室也用学生的诗词书画作品装点,班级黑板报开辟了“古诗园地”,教室前面的黑板左上角设立了“诗词角”,作为抄写每周一诗的固定版面。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日日诵读经典。鲜活的诗词拨动了孩子的心弦。

1.2 诗画结合,诗乐配合。许多诗描绘的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起古诗来。

如我在古诗课堂尝试了一个游戏“赏画吟诗”。让孩子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的是写实的照片,但却以强烈的画感引起孩子与诗人的共鸣。如几只引颈高歌的白鹅,孩子们快乐地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枝探出围墙的红杏,学生迫不及待地背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些画面含意深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如当一幅明月图浮现在孩子们眼前,单纯活泼的孩子笑着说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感情丰富的内敛的孩子却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对比阅读激诗情。

我们按主题进行资源整合,把题材相同,立意不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学习,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

2.1 四季篇――感受自然风光美。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在季节的交替中我们一起寻找,一起诵读:春天,在“杏花雨”“杨柳风”中欣赏百花的娇艳,领略诗词的美妙;夏天,伴着荷花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生命的轮回;秋天我们诵读杜牧的《山行》,沉浸在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中;冬天,走进雪的世界,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这样,我们用生活验证经典诗词,唤醒了沉睡中的文字,还原了诗词美妙的意境;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诗意,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他们不自觉中就会随口吟诵出一首首经典诗词来。传统诗词文化和孩子的生活编织在一起,融为一体,经典诗词就沉淀在孩子们的心里。

2.2 童年篇――感悟古诗里的童年。学生从《宿新市公店》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无比,从《小儿垂钓》感悟到了童年的富有趣味,从《村居》想象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从《所见》感受到儿童的调皮可爱,从《池上》体会到儿童的天真无邪……此刻古诗里的童年激起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一幅幅儿童嬉戏图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忘怀。

2.3 友情篇――品味友谊地久天长。《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四首诗都是写送别内容的,但表达的对离别的态度是不同的。放在一起诵读学习,学生能从字面上的意思比较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忧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爽大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满怀。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古诗中的爱国情怀、节日主题、风花雪月、山水风光等分门别类吟诵。

3.丰富活动激诗趣

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活动: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1.引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纵观中国文学史,我们会发现从《诗经》到楚骚,从汉赋到魏晋风骨,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每个阶段诗歌都是其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体现。在现今流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2、必修3中各选入7首诗歌,必修4选入8首宋词,可见古诗词所占比例之大。但通过笔者的见习、实习所见和实践,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诵读古诗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一定的差距。故本文将指出现阶段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2.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默写层面,不能真正地去鉴赏和体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2.1教育环境缺失

虽然语文学科一直是高考的主要科目,古典诗歌鉴赏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管理者和学长家长、学生那里,语文学科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数学和英语,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也就处于弱势。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许多老师不得不对古诗词鉴赏的课时进行缩减,而学生在课后也不愿意在此项学习上分配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学生兴趣不足

现阶段,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普遍提不起兴趣,更不能养成自学或情感诵读的好习惯。其中的原因:首先,诗歌创作的时代离现在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会因时代隔阂而有困难;其次,古诗词在高考试卷中会以默写的题型出现,为了不在此题上丢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看,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最后,在学生的主观认知中,语文属于母语,课上学不学与成绩似乎关系不大。

2.3教师方法欠佳

在当前的高中诗歌鉴赏课上,教师多采用串讲式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庖丁解牛似把完整的诗歌进行分解,并且从背景介绍到整体的感悟再到意象解读、选词炼字的赏析都亲历亲为,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与新课标所指出的:“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相背离。甚至,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有限,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够深入透彻,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

3.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诗词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新课标规定,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有意识地在学习、体悟和运用古诗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而要想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诗歌教学的力度,笔者就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了解背景,体悟心境

《毛诗序》 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所处的境遇和心态,与写出的作品息息相关,诗歌某种程度上是诗人主体意识的外在折射,正如白居易所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必须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交代,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了解时代背景,才会更好地感知作者所发的人生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2琅琅书声,悦耳华章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学诗具有悠久的传统。诗词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无声的文字,也是音乐,可以低吟浅唱。[1]因为诗歌创作的年代与我们现在相去甚远,语言环境也不尽相同,通过反复的吟诵可以更好地辨音识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再者,诗词本身具有韵律性和节奏感,反复诵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古诗吟诵是当下比较适用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是通过反复吟诵而产生的,而现今让学生通过吟诵练习,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缓急来体味情感的变化,充分领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3艺术探究,理解主旨

诗词是十分精巧的艺术形式,除了讲究音韵和节奏之外,诗人还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而对艺术手法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经常运用比喻、借代、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特别是用典,诗人常常借用典故来阐释自己特殊的情愫,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弄清典故的来龙去脉,就不能正确地解读诗歌。因此,要对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

3.4植根文化,感发生命

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与传统文化血浓于水的关系,古典诗词之美正是从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显现出来的,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对传统文学之美的体味恐怕只会流于表面。[2]因此要植根传统文化,对诗词感发生命的力量进行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体味出他超越时空的悲剧意识。

4.结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博大精深,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其学会积累相关知识,促进其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希望本文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能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吹入一股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张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第5篇

听诗词

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述,使幼儿深受感染。以听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词教学,幼儿听得认真,学得主动,也会对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例如:在学习唐诗《池上》时,我先把诗句内容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幼儿听:“从前,有一个小孩,他很顽皮,有一天,他一个人悄悄地撑着小船到池塘中去,偷偷地采摘了一些……”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儿讲述着:“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低矮的茅草屋,附近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里长满了又大又嫩的莲蓬,小溪边长有青青的小草。他们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很勤劳,在小溪东边的庄稼地里锄豆;二儿子也很能干,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只有最小的三儿子很顽皮,他正趴在小溪边剥着莲蓬呢!”幼儿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讲述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有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古诗词。

背诗词

组织幼儿学习古诗词,尽量不要让他们死记硬背,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背诵方法:

据意背 教师说句子的意思让幼儿猜出相应的诗句。比如教师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到年老的时候才回来,虽然家乡的口音没有变,但须发已经变少变白了,小朋友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幼儿听后便迅速背出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教师在说句意时,幼儿都能认真倾听,且反应很快,思维敏捷。

表演背 教师做动作,也可请幼儿做动作,然后大家猜句子。例如:我做出使劲划船的动作且表情夸张,接着又请许多小朋友学水鸟飞。此时,幼儿便轻松地背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请一名幼儿上来做边走边害羞的动作,走到门前倚门回头看,再做嗅一嗅的动作,幼儿便能轻松背出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据画背 教师任意出示一张图画,请幼儿根据画面内容猜出是哪首唐诗或宋词。例如:我出示了由大树、明月、喜鹊、知子、青蛙、稻子、星星、雨点等物体组成的画面,幼儿便迅速背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示一张图画,上面画有凋零的、枯萎的荷花、橘子树、茅草屋、竹篱笆等,幼儿便立即背出苏轼《浣溪沙・咏橘》。另外,我还将幼儿平时画的诗词画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选出一些特征明显的优秀作品装订起来,逐一翻看,让幼儿看画面背出相应的诗词。

问答背 教师说上一句,幼儿对下一句,同时说出这首诗词的名称及作者。例如:我说“燕子来时新社”,幼儿接着说“梨花落后清明,是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我说“外湖莲子长参差”。幼儿接着说“霁山青处鸥飞,是张先的《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此外,还有接龙背、分组背等方法,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让幼儿巧背、想背、乐背。

改诗词

在幼儿已经能熟练背诵所学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诗词中的人物改掉。此时,幼儿的兴趣更浓,亲切感倍增。但须注意:宋词字数有规定,不能随意增减;且讲究平仄押韵,所以押韵处也不宜改动。例如:在复习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时,我把“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中的儿童改成班内任意一名幼儿的名字,把老夫改为老师,这样一改,一首现代版的《清平乐》就完成了;在复习唐诗《池上》时,我将诗中的小娃改为班里任意一名幼儿的名字,他们听后觉得很亲切,犹如身临其境;在复习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我将词中的大儿、二儿和小儿改成班内幼儿的名字,八百多年前的词一转眼成了身边的事,令他们兴趣勃发,教学效果很好。

唱诗词

诗源于歌,歌促成诗,宋词也是如此。但时代久远,古谱多已失传,且仅有的那些音律唱腔也太老了。这就需要教师大胆突破,可以用幼儿熟悉的儿童歌曲取而代之。例如:在唱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我选用了歌曲《小格桑》的音乐,其节奏合拍,字数相差不多,音乐风格与词内容所表达的感情也基本吻合“欢快、愉悦”,幼儿唱得投入,学得轻松;唱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一词时,我选用了《柳树姑娘》的曲调,词中美景被优美的曲调诠释得淋漓尽致。只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动脑,选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能让之接受的歌曲去唱古诗词,将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经典文化遗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达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也是对学生思想引导的有效素材,让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理解,也是奠定其良好文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当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诵读引导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其中一条是教学诵读方式的引导不得当。古诗词本身富含了较深的思想内核以及情感价值,有作者自身的情怀。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引导中容易走入形式化,更多地集中在古诗词具体字词字面的分析理解。而对于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美以及浓厚的情感色彩,却缺乏足够的引导与诵读,不能将古诗词的价值最大化。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本身就有很强的实际价值。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认为古诗词“三分诗,七分读”,“读”占据了其中主要的价值内核。而在小学教师古诗词引导过程中,更多地采用满堂灌形式,将字词做拆分后分析,而后掌握整个诗词大意。在情感的体会上,也更多地集中在浅层次的理解,无法对整首古诗的意境美得到深入的领会,甚至在古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解释都相对有限。例如,在四年级的《暮江吟》中,是一首写景的七绝。运用了巧妙且创意性的比喻来展现红日与江水所映衬的景色。可以播放视频材料诵读,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诵读体会,感受文字的精炼美妙。

(二)缺乏古诗词情景的领悟引导

在教学引导上,更多地注重了知识点的理解,缺乏情景的深入感知。古诗词如果单纯从字面去理解,往往不能获得其深层价值,甚至在理解上容易存在片面理解,甚至错误理解的状况。如果不能把古诗词与其背景材料、情景意境结合起来,其价值将荡然无存。对于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更多情况下需要给予学生一种情景意会的过程,而不能简单地走流程的理解字面含义。古诗词所蕴含的诗情画意,需要调动多样化的情景体会,理解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其作品的魅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陷入惯性思维,为了降低教学工作的压力,更多地停留在考点、知识点的学习,缺乏在此之外丰富内涵的挖掘与引导。例如,在四年级的《清平乐·村居》中,作品展现了五口之家的生活之美与生活的趣味。可以通过图文、视频材料做辅助展现,让学生对这种家庭和乐的感受做直观的理解。甚至可以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的生活经验做类似的模仿描述体会。

(三)缺乏古诗词整体的感悟引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多地集中在细节,而往往忽略整体的体会感悟。这种情况下,最为常见的就是教师认为将每一个字词做了深入的分析理解,就可以让学生对整篇古诗词有整体的了解,但是缺乏了整体价值深入挖掘引导的意识。字面意思往往不能涵盖深层的内涵以及意蕴,深入地分析古诗词需要把其整个作品的旋律美、音调美、个人背景、社会条件的时代风貌,做丰富的背景式教学,才能有效地让人有更强的感同身受以及其意蕴价值的领悟。但是由于过多的纠结细节,停留在细节的理解记忆,这种整体的感悟则相对缺失。古诗词有自身的韵味与灵性,如果纠结于字词,往往就将其内涵的情感价值进行了削弱。例如,六年级的《宿建德江》,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是一种羁旅之思。这种感情可能学生们较为少有,但是可以通过对学生在外地旅游探亲的感受来引导学生去感受。要引导学生去感受那种淡淡且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含蓄文学作品之美。

(四)学生自身的学习局限性

教师古诗词教学上,缺乏开放性思维的引导,更多地让学生领悟大纲教学要求所需,提升应试教学能力,而缺乏对古诗词丰富价值的拓展,不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感知能力,这样就导致在古诗词教学引导上存在较强的局限性。除了教师引导的问题,学生自身在古诗词学习中也会存在自身因素影响。首先,学生自身的发展年龄受限,在社会阅历、人生感悟上相对浅薄,不能够深入的体会。作为古代大诗人,他所经历的一切感悟理解,尤其是很多古诗词中蕴含了很深的人生感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无法在思想层面上领悟到这一层,进而导致教师在教学引导上也无法进行深入。其次,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本身停留在具象思维能力上,对于较为抽象的思想价值观、情景意蕴的理解,本来就相对薄弱。介于此,教师则不会朝更深度的方向上去引导,避免构成学生思想层面的压力。字词的细节理解、翻译则符合学生具象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师引导方式的局限也与学生自身理解能力发展有关。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超前则可以做引导,但是对于普通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既无法感知到诗词的魅力,也不能领会到其中的人生感悟之美。例如,五年级的《己亥杂诗》,内容表面是一种游玩的景色描述,但是实质可能是对社会与过往的反思。手法丰富,思想巧妙。对于成人,很容易领悟其中的整体妙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会有难处。他们可能缺乏同理心,也缺乏职场沉浮的历练,所以感悟不到,要保持耐心地引导与合理的比喻来指导。

二、当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

(一)提升古诗词诵读教学水平

要提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内容的比例与技巧。要注重整个诵读环境的建设,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配合一定的音乐做辅助,提升整体的情景感受能力,提高整体的古诗词学习趣味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投入更多的兴趣去感知。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节律、抑扬顿挫的理解,懂得基本的停顿、拉长、音调的变化,同时要懂得情感的收放自如,要体会到古诗词在诵读过程中所展现的魅力。可以提供对应的诵读模板,让学生去听专业的诵读专家所展现的诗词意境。尤其是现在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下载对应的古诗词视频诵读材料,里面包含的文字、视频、图片、音乐等各元素,由此更好的保证整个诗词意蕴的展现效果。甚至条件允许,可以将古诗词表现过的影视剧剧情拿出来做展示,提升整个内容的趣味感。也可以对古诗词展开班级内部的诵读竞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生在诵读中展现的技巧与特点,提升其丰富的感受能力。

(二)注重古诗词情境的构建与领悟

在教学引导上,需要从整体的情境入手,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注重背景式教育的引导。古诗词本身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尤其是古诗词多半是作者在个人际遇不佳时所做,包含了很深的人生感慨。这些内容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做阐述,而不能做独立性的分析理解,否则会导致其整个情境理解的折扣。情景的领悟,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材料搜寻专业诗词背景材料做直接的图文阐述,也可以通过整个作品相关的时代影视材料做辅助,由此提升学生的感受能力。情景领悟更多情况下需要意会而无法言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引导上,教师也需要保持开放性心态,鼓励学生创新思想,让学生自我去感知这种情境之下作品所需要传达的感受。甚至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喜好去分析作品的情境,而不能单独的集中在某个考试模板之中。要充分的引导学生意识到文化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多样性理解特点,每一个人都是作者,每一个人的理解不同都是赋予古诗词作品更多的生命。

(三)加大对古诗词整体感悟的引导

古诗词从应试教育来说,需要对其具体的字词做理解,掌握古诗词字词表达的特点。但是并不意味着整体上的体验感悟就不重要,尤其是在对整篇古诗词作解释之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开拓思想,感受其整体的作品效果。包括其整体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者在面临不同时代问题之下,自己表现出情绪状态。甚至可以将这种思想拿到学生群体中去做讨论,去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合理性或者是不足之处。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的大诗人,也有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也有自身的缺点,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们所作的诗词在某些思想上也可能是片面的正确,而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这种思想态度的引导,不能够概括每个人整个人生所需。在思想的领悟之上,也需要学生懂得辩证性的思考。

(四)尊重学生的局限性,从实际出发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引导之上,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遵从学生的基本特性。要充分的理解学生认识的局限性,而不能一味地好高骛远与拔苗助长。在现阶段,学生在古诗词的领悟上有局限,要保持理解的态度,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学生。学生们可以有超前思维,能够理解则应该鼓励表扬,如果不能够深层次地去理解,也不能做批评,或者强制性要求去理解。

三、结束语

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层面,理解上面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历练与成长,保持宽容的心态。作为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急躁,要保持充分的耐心。要提供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积极引导,而不能采用单一片面的方式去压制学生的思维。要充分的表扬学生开动脑筋的成果,无论这个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答案要求,或者是考试知识点的标准,要保护学生的表达欲与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岑永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读与写,2021,18(6):44.

[2]林芳.探析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J].家长(上旬刊),2021(1):165-166.

[3]王玲.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散文百家,2021(2):95-96.

第7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意象策略

1意象的概念解读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具有真实可感、朦胧含蓄的特点。如,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月”,它已不纯粹是客观存在的明月: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月”,是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兄弟离散,身处异乡之所见,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更迭,人生美好,可这样的美景却触动了词人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无限伤感,甚至希望它早些了结。诗歌创作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古人讲究“立象以尽意”,强调要借助客观物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因此,意象无疑是体味意境的美妙,走进诗人词家内心世界的一道桥梁。也只有对意象有了深刻的感悟,才能对古诗词中深邃而丰富的意蕴有全面深入的把握。

2例说古典诗词教学中意象策略的实施

2.1“读”出意象之美

古人在诗词学习中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的方法在今天依然得到了证实。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同时情感也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古典诗词起初皆可入乐演唱,平仄交错,音韵和谐,极适于朗读。学者叶嘉莹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传统而成长起来的,诗本身就是一种心物交感的产物。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所在,因此,朗读就要充分读出意象的音韵美,力求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注意重音的处理,读出诗词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律动。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首先要明确朗读节奏,五言律诗多是二三或二二一的节拍,而细草、微风、危樯、舟、星、平野、月、大江和沙鸥等意象,及韵脚就是朗读的重音所在。首联可读得轻缓,读出渺小、寂寞之感,颔联则可逐渐上扬,音量加强,读出雄浑阔大的气势,通过对比强烈的语调来突显两组意象,表现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处境和颠沛无依的凄怆。颈联应读出强烈的反问语气,以表现诗人遭排挤而被休官的愤愤不平。尾联又转为语调低沉缓慢,且可一字一顿来处理“一沙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慢慢感悟到诗人身世际遇的凄苦,及弥漫全诗的深沉凝重的孤独感。另外,我们还可有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名家的配乐朗诵视频,借助优美的音乐,动感的画面,名家极具感染力的诵读,带动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进而在情感激流中提升审美能力。

2.2“想”出意象之美

诗词鉴赏,是读者根据诗词意境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还原作者所见所感的过程。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和体验,将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立体画面,在脑海中重构丰富多彩的意境,弥补语言描写的空白,才能更有效地感受诗词的意蕴。王维的诗歌素被誉为“诗中有画”,《山居秋暝》便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之作。诗人将精选入诗的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组合成句,同时也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诗化语言来再现画面:秋雨新霁,山间幽寂;明月初升,月影斑驳;泉水如练,淙淙流淌;笑语如铃,浣女夜归;莲叶纷披,渔舟下水。这幅山居图景,绘声绘色,动静相宜,山村的自然美、生活美淋漓尽致地渗透在字里行间,理解诗人“王孙自可留”的教学难点,也轻松得到了突破。

2.3“写”出意象之美

古典诗词是一种表意含蓄的文学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往往趋于功利,把精美的古诗词拆解得支离破碎,对意象的品读、意境的涵咏常常被忽视。其实我们不妨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与作者、作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如运用恰到好处的写作练笔。千古名作《青玉案元夕》,词人用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蛾儿雪柳等意象,极力营造元夕夜的盛况空前、热闹非凡。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把这些词句改写成散文化的文字,适当加入修饰语和修辞手法,尝试再现当时的场景。再如,《春江花月夜》,诗人以淡寓浓,将春、江、花、月、夜、人等主导意象,错落重叠,勾勒点染出一幅淡雅清幽的水墨画,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浑然忘我的诗意境界。在鉴赏教学中,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认知与生活体验,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努力还原诗人笔下的幽美意境。这样的改写,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引入了一股活泉。

第8篇

1、默写古诗《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思考。北京小升初

(2)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我们要用心品味。诵读于谦《石灰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读着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让我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之情。

3、补充诗句,填写出处、作者,并选择正确答案。

①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其中_____(写序号)是表达友情的;____(写序号)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4、古诗默写

(1)( ),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唐李贺)

(2)春种一粒粟,( )。(《悯农》唐李绅)

(3)( ),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高鼎)

(4)牧童骑黄牛,( )。(《所见》清袁枚)

(5)(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池》宋杨万里)

5、古诗默写

(1)远芳侵古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2)( ),树头花落未成阴。(《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3)窗含西岭千秋雪,( )。(《绝句》唐杜甫)

(4)( ),笼盖四野。(《敕勒歌》北朝民歌)

(5)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6、古诗词填空:

1,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_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出塞》)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

8,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元日》)

9,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_________________。(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0,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参考答案】

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

3、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唐李白

②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③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别董大》唐高适

①③④/②

4、答案:(1)生平不敢轻言语

(2)秋收万颗子

(3)儿童散学归来早

(4)歌声振林樾

(5)泉眼无声惜细流

5、答案:

(1)晴翠接荒城

(2)篱落疏疏一径深

(3)门泊东吴万里船

(4)天似穹庐

(5)夜深篱落一灯明

6、 1,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2,九曲回肠万里沙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今我来思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6,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7,孤村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8,春风送暖入屠苏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低段 古诗词 意会阅读 模糊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54-01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诵读古诗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学习目标。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刚刚接触到文字的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藏着的美,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无疑是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一项严峻“挑战”。

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废寝忘食”,为什么不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加以借鉴和学习呢?古人讲究“不求甚解”,是为了保全文章的整体美、韵律美。所以古诗词的学习完全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笔者想,在低段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果也能多几次“不求甚解”,多留给学生反复吟诵的时间,也许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1 立足全诗,欣赏意境,整体意会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它亲切可感。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

语言意会法。 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既能把学生的思绪从春天过渡到夏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夏天的记忆。利用以往夏天的趣事为依托,奠定起夏日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夏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绘画意会法。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及山歌的回荡后,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声,这样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

又如在教学《草》时,笔者采用全诗配画的方法,让学生给每一句诗配上一幅画,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学生也在配画过程中直观地理解诗意。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

想象意会法。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吟诵意会法。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吟诵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感情地反复吟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诗的真味。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学《村居》,没有复杂的教学设计,只准备了一首美如春花的古典音乐,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男女生对读、配图诵读。以读代讲,不但省去了烦琐的分析,而且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吟诵时间。学生在轻轻的音乐声中,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感受着文字的美。在古诗教学中提倡“意会阅读”――“不求甚解”,其实是将更多的阅读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欣赏,享受古诗文的优美韵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去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 淡化讲解,模糊解读,朦胧才美

第10篇

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而小语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相当数量的古诗词让学生学习、吟诵,这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从而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真谛的感受,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呢?

一、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近诗的意境

学习古诗,我们总是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本首诗之前,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查看一下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恐怕就不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了。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诗中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几个词把诗人的惊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诗人还想象着自己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不就是回家嘛,高兴成什么样了。但只要让学生先了解当时的背景,我们就会和诗人感同身受了。可见,探究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学习古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直观图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插图,或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成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后面插入一段知了的叫声,这样声情并茂的创设诗中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的同时,很快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

三、指导感情朗读,深入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教学中,老师固然要讲诗的意思,但不宜多讲,尤其不能讲得太繁,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古诗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首先是“试读”,就是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在了解诗词背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准就行。然后是“范读”,这可放在边理解诗意边指导朗读上,当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有表情地示范一遍,既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游园不值》一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学生对诗人当时愉悦的心情只能意会但无法用语气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引路,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顿时恍然大悟,感情一下子就上来了。让学生评读、品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充分理解诗意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读,全班交流读,师生赛读等,体会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句通俗易懂,但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愁却缓缓道来,多次品读,韵味十足。

四、启发想象,拓展诗的意境

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理解诗意,真正感悟诗的意境。如教《所见》,对“忽然闭口立”进行讨论,牧童在什么地方?从书上插图可知牧童立在地上,有的同学却认为立在牛背上,可知牧童立在牛背上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牧童非常想捉知了,站在牛背上似乎比地上更方便捕捉,根据作者描述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只要符合诗的意境都可以成立,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乐趣,只有按要求进行训练,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进行基础训练,最后启发学生想象合理的结局,牧童想捉知了,他的神情由动态转入静态,是一刹那的,全诗也要戛然而止,那么牧童捕蝉结局如何呢?我便启发学生想象,牧童是怎样走近蝉的?怎样捕捉?捉到了没有?若捉到了会怎么样?若没有捉到呢?

可能是垂头丧气,边走边细听树上有没有蝉鸣;也可能牧童惋惜片刻,又笑而向前,进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意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更拓展了诗的意境,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总之,深藏于古诗中的内涵和底蕴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才能更好地感悟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

第11篇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犹如一棵大树,大量的积累是这棵大树的根,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丰厚的底蕴,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它依然溢彩流光,熠熠生辉,滋养着现代人的精神。小学生,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在这年龄段让他们大量背诵经典,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让传统文化精髓在吟诵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大有益。

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

1 诵读积累

诵读方法分自由读、对读、小组读、集体读,又可分为默读、有声朗读等。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更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由“小老师”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书写在黑板一侧的诗词,直到任课教师到来。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前三分钟,每周可熟记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便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了。

诵读是对美的感知过程,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千万不要定死任务。教师应该很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让古诗词这种当时的“流行歌曲”,成为我们的学生一唱就会的、现代的“流行歌曲”!

2 参照朗诵

参读法就是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获得较完整的诗词形象和系列化的思想内容。如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西湖”的名诗。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所描写的是西湖上“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夏日荷花,“接天的莲叶”与“别样红的荷花”相得益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的则是晴天和雨天时西湖上“淡妆”与“浓抹”总是恰到好处的美丽;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西湖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描写的是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将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3 情景再造

读诗词的过程是将诗词“泡开”的过程,也是读者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示现法要求我们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如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回忆自己见过的桃花、鸭子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遍地桃花和“三两枝”桃花的情景有什么不同,鸭子在水中或水边是一种欢快的情景呢,还是其它的情景。

正所谓“诗中有画”,因为古代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示现法的运用,除了老师的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绘画、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如诗配画,就是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在诗情画意间,学生自然会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

可以说,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往往让成人吃惊,而感悟形象,又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意义深远。

4 表演朗诵

表演法是让学生将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诗词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寻隐者不遇》一诗,可以让学生扮演“童子”和寻师者,以便将寻师者那急切、惆怅的形象表现出来。

放学时,同学们背诵着诗词走出校门。从操场整队出发,到距校门百米以外解散,这段路程中每支队伍要背诵不少于三首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琅琅的诗词朗诵一路响起,路人纷纷侧目。背诵诗词出校门,避免了拥挤打闹现象,又给校园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一举两得。

5 比赛诵读

每学期临近期末,我都在班上隆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小组赛。竞赛设有必答题,如“请你们小组背出含有动物名的诗句”“请你们小组背出含有颜色词的诗句”等等;有抢答题,如“请说出下列名句出自谁人之手?”还有一场难解难分的擂台赛――各小组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冠军花落谁家。

第12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古典;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61-02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多少代中国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风格迥然各异,内容五彩斑斓,意蕴含蓄绵长。其中广为传诵的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都是不可轻视的。

早期古诗文的教育渗透,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启蒙教育过程中古诗文的阅读、诵读、背诵等训练,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还陶冶了情操。不但让学生拓展了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为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课标下,我是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的。

一、古诗文诵读训练的必要性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般而言,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没有任何杂念,记忆力好,小时候一旦学会,终生都不会忘记。另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熏陶、道德修养自然渗透在古诗文中。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能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最快,到13岁时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发展。对于处在流行歌曲和广告词包围中的少年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无疑是一种极好的素质教育。

二、古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古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晓之以情、践之以行,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文的内容丰富多彩,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古诗文的诵读训练也必然是多种模式。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课堂结构是难以达到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目标的。在实践中,我按照古诗词内容的特点,来设计课堂结构和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及策略,探索并尝试了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一:以读代解。对于一些新接触的小诗文,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琅琅上口。例如《古朗月行》这首诗描写作者儿时对月亮的神往和遐想,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好奇的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单纯、可爱!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我便采用“三读”的诵读方法,即:读通——读懂——读好。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诵读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理解了这首诗是描写月亮的。从而与古诗文内在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古诗中寻找你我的童年。在孩子兴趣盎然说童年之时,我灵光一现,又推出《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村居》等“古诗里的童年”系列。这些都是描写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我领着孩子诵读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孩子们似乎也窥见了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学生在体会到了诗中那富有趣味的童年的同时,也爱上了古诗!中华古典文化的精粹也正慢慢地浸入骨髓!

模式二:情景教学。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直观的手段有:形象的板书、挂图、实物、录音、录像及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情境——和学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穿过时空隧道,似乎我们进入到久远的唐朝,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我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很快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学的内驱力。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我创设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了杜牧诗的明快、豪放的风格,陶醉于清新明快的意境中。

再如,在学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教学重点应是如何完成教学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琅琅上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便越读越有劲,越读越有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对李白的诗歌奔放、洒脱、飘逸、雄浑的风格有所感悟。

2、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小学低年级古诗文诵读训练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三、让古诗与生活相连

古诗来源于诗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将对社会万象的理解倾注于笔端构思而成。最终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只有学生们在生活实际中去发现、去体现才能领会一些古诗的真正含义!因为在生活中所发现所感悟的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例如:蜜蜂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所以没有太注意蜜蜂的习性和规律!自从学生学了罗隐《蜂》后对诗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理解了其中词句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回忆教学《咏柳》时,正是春花灿烂、杨柳依依的时候,我把课堂移到了学校附近的小塘边的柳树下,让学生深切地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生机盎然的柳树令人心宽眼亮,它细长的叶子均匀地缀满柔软的枝条,整棵柳树焕发出亮丽的绿意,那不是“碧玉”是什么?柔顺轻飘的枝条倒垂而下,怎不让人想起轻柔飘逸的绿色丝带?这小巧精致的叶子叫人禁不住想问一问:它们是怎么来的?是春姑娘精心地用剪刀一缕缕裁剪。

学生们置身于迷人的自然怀抱中无限春光令人心潮涌动,大家自然而然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和向往。在春光、池柳、欢情的和谐旋律中感知柳树的形象,领会诗人借赞柳树颂春天的情感,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特别喜欢著名学者叶嘉莹说过的一段话: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日于天边一丝流云。像沈从文说的那句话: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