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

时间:2023-05-30 10:4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

第1篇

2013年辽宁高考英语作文题目:介绍中秋节

作文考的是“介绍中秋节。”作文给了几个条件,“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旅游”,然后根据这些材料用100词介绍。

您可以点击收藏此页,及时了解2013高考作文信息。

更多高考作文信息请点击:高考作文频道

推荐:2013辽宁高考作文题目:沙子与珍珠

2012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点击查看更多2013高考作文题目

第2篇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各具特色、命题水准高下不一,社会各界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总体上来讲,其导向性还是大体一致、清晰可辨的。这个可以把握的“导向”就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对传统的守望和传承中,着眼未来,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公民。这个导向,清晰地透射出现代语文学科以“立人”为终极目标的学科价值取向。

一、直面社会现实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活力,都源于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直面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局。这一点是非常清晰的。在18份高考作文题中,取材于社会生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命题有: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北京卷、广东卷、广西卷、湖南卷、浙江卷、江西卷、重庆卷、天津卷、辽宁卷等,共计11份,涉及到全国24个省(市)的考生。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取材于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这一社会现象。这是在当今社会旅游业日益发达、游客素养亟需提升的问题,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到此一游”式的刻字、拍照等现象,此前也都是网络上热议过的话题。广西省高考作文题,选材是农民工老王患病住院、在医院打工抵债的事情。看病贵、看病难,医疗保障不健全,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矛盾焦点。广大考生大多不会全都有这种亲身经历,但是日常所见、耳濡目染,对此也不陌生,作为国家公民自然应该关注此类民生问题。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是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讨论。这一话题与社会其他人员无关,但是与考生自身的校园生活、学习经历密切相关,也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这样直面现实生活、正视社会现状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导向”自然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单纯“应试”的狭小窠臼,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全面对接。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思路和做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历来遭到批判的。所谓的“圣贤书”,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一不是直面社会人生、与“窗外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学习与关心现实生活、关心社会人生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唯有如此,考生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好文章来;而那种只知道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死记硬背那些堆积如山的所谓《作文素材大全》的应试做法,除了搞出一堆套题、宿构、七拼八凑的“新八股”来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写作过程中汲取素材、提炼思想的不竭之源。这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也应是中学生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重要规律。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溯历史,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吸收优秀的、积极的因子,二是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因子,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积极探求新的出路。无论是哪一种途径,都会存在一个对接、转换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就显得异常重要。高中时期是人生思维最活跃、最有创新点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思考关于人生、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一定要求他们立马就有什么高深之论,但至少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大多数命题正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导向。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卷、新课标Ⅰ卷、辽宁卷等。

2014年北京卷作文题是“老规矩”。所给材料中,有很多好的“老规矩”是当今年轻人身上所缺失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找回来的,以弥补现代社会的不足,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也有一些“老规矩”是有前提条件、值得商榷的,如“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等。这里就涉及到对传统的继承和转换的问题,要求考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作文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新时代不可忘记老规矩;老规矩也应“与时俱进”;不要迷信“老规矩”;等等。

2014年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陈述了传统的“山羊过独木桥”游戏规则与当今现实中的“新做法”不相适应的现象,要求考生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老规则遇到新问题;打破陈规,敢于创新;思路创新,别有天地;合作才能共赢;是对手亦是朋友;等等。这个现象本身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不仅仅体现在这个传统游戏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通过对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对比,以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频率也必须随之加快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中,很多人一时无从适应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焦虑和不安,这也正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表达的主题。对于高考生来讲,这样的问题并不陌生,也是有过思考的。这个作文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照片永流传,真情恒久远;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科技时代,我们该怎样守护人间真情?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的材料,表面上看是祖孙俩对现代科技、环境的不同看法:孙子肯定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祖父怀念古老的自然美景;深层次上,仍然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接与转换问题。这一材料主题,直接与“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主流意识相联系,也是高中生几乎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涉及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可参考的角度有:科技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科技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等等。

三、着眼未来的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和要求。现代语文学科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是以“立人”为其学科价值追求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终极指归,还是“立人”。中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公民。作为最直观地体现“立人”的学科价值追求的高考作文,其命题的核心要求,自然应该着眼于未来,包括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备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素养,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2014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的反映也是颇为明显的。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涉及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的代表性命题有:新课标Ⅱ卷作文题,通过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普遍现象,提出的是现代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公共素养问题;重庆卷作文题,通过房东老人因为游客不够重视玻璃碎片而不租房子给他、同时将玻璃碎片单独放入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提示语这样一个细节,提出的是人文关怀意识和注重细节的重要性;浙江卷作文题,通过引导考生对大学之“门”与大学之“路”的思考,提出的是人生规划意识的问题。这些作文命题所提出的现代意识和素养,是每一个考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导向性。

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命题,则显得尤其突出。例如,2014年湖北卷作文材料中,不同的游客对所观景物有不同评价,要求考生对此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山东卷和福建卷与此有些类似。山东卷是对“窗外”世界见仁见智的看法,福建卷是对“空谷”的不同联想和想象。这三个考题都表现出明显的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倾向,对考生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天津卷作文,是对未来“智慧芯片”的畅想与思考;辽宁卷作文,是对科技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辩证思考;广东卷作文,是对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思考。这3个作文命题,都是有关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活关系的问题,也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上海卷作文,要求考生对“自由”、“不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自由相对论”、“自由是有限度的”、“带着镣铐跳舞”等角度切入;四川卷作文,要求学生对“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这句话进行独立思考,可以从“不抛弃,不放弃”、“爱拼才会赢”、“自尊者,人尊之”、“站直喽,别趴下”等角度切入;江苏卷作文,要求考生思考的是“青春不朽”的话题,可以从“拼搏(激情燃烧、奋斗)的青春永不朽”、“我的青春我精彩”、“青春如何不朽”等角度切入。这3个命题均与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相联系,也是对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的考察,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第3篇

又是一年高考来,又是一年高考到。综观2007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发现命题者都在引导学生关心现实实实在在的生活,关注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已向我们充分展示,考生只有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吸取养料,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样的作文才能从众多的考生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分数。这也是2008年考生作文备考时要注意的方向。

我们平常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生活的小天地,要拓展视野,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乃至关心人类的前途与未来。当然我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身经历,那么阅读积累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我们平时应多阅读时文报刊,从报刊中了解社会。

读报刊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们的快速写作文的能力。

1.吸取新观点,把握主旋律。我们学生经常坐在教室里学习,如何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有通过读报刊。对什么问题,应该怎么看,正确的提法是什么,都可从报刊中获得启示。当然,要善于选择报刊,最好是《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主渠道报刊。有些同学平时不读报刊。于是对什么问题应怎么认识,应怎么个提法,往往拿不准。反映到作文上就是不善于提炼观点。

2.获取新资料。读报获取的资料,更典型,更新颖,运用起来更有吸引力。我们有些同学的作文,所用材料太陈旧了,别人耳熟能详,就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获取新材料,而读报刊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3.多观摩好文章。写文章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读”出来和“写”出来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报刊上的好文章,写作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把别人的长处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其实是无形地调动了他人之长为己所用。

我们在平常的练笔中还要注意:一是要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自己的生活是最熟悉的,你的爱好、你的看法、你的认识和感悟,都可以在话题中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形成文章;二是把社会生活融入到作文中去。面对社会大舞台、大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以及各种社会矛盾,可以借助作文话题说出来;三是文章一定要写有“我”之文,从“我”说起,说“我”的感受和体会。高考作文命题返璞归真,紧密结合考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生、关心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科学的世界观。

同时,作文时还要注意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风采。我国古代的诗人都能在自己的诗中充分张扬其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雄浑,陆游的激昂悲壮,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因此,我们在平常的练笔中无论是针对的问题,材料的选择,还是写作的风格,使用的语言上,都要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有个性特征”。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在高考中我们的作文才能在众多的作文中卓尔不群,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赞赏,这样得高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4篇

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兼具“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特点,在借鉴中融合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成为我们备考2008年中考作文的主要依据。

一、以纲为纲,吃透课标精神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吃透课标精神,是备考2008年中考作文的第一要务。

二、以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作文,标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题意(材料)作文,都体现着以考生为本的精神,降低了审题难度,使?位考生都有话可说。2006年最为显著的变化,是选题作文占了主流,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考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在材料提示或备选填充的标题中,要求考生以我手写我心,彰显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这一命题原则将贯穿于2008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之中,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三、融合借鉴,凸现地方特色

中考作文的命题总是相互借鉴的。一是借鉴其它省市或地区的命题经验,二是借鉴高考作文的命题经验,在继承中借鉴,在借鉴中出新,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大特点,也是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趋势。同时,各地的作文试题又更具地方特色。一是指试题体现了本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二是试题内容反映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所以,借鉴创新,凸现特色将成为命题又一趋势。

考生的备考,同样需要借鉴各地满分作文的特点。考生可从“为什么这是篇满分作文”切入,借鉴他山之石,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我手写我心”注重个性化表达,为到达成功的彼岸而起航!

第5篇

审题,是作文第一件要事。只要你动笔写文章,就存在一个审题问题。题目一到手,铺纸提笔,随心所欲,这是很不可取的。首步走稳,行文顺畅;首步走错,全篇受挫。

综观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作文题型主要有两大类: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我们针对这两大类型谈谈如何审题。

一、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主要有单纯的命题和配阅材料的命题两种。但近几年由于命题作文在审题上难度较大,单纯的命题在2013年高考作文中已没有了,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也有点销声匿迹。2013年只有天津卷在一枝独秀,但作为高考备考,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这种题目的审题。

在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中,材料与命题的关系是我们审题的重点,材料往往是对命题的解释起限制作用,所以要重视配阅材料的审读。

对于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审题,我们以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审题。

(一)审清配阅的材料内容,明确材料的内涵

天津卷配阅的材料:首先对“学而知之”进行了解读,这里就是暗含考生,你的题目就是依葫芦画瓢,后面的内容对命题进行了限制,指明了方向。首先要考生确定“知之”中的“之”所构思的范围就是“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而“____而知之”中的空要写上就是上面内容的途径。

(二)审清命题作文中的题目

可以按照单纯的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____而知之”

1.逐字逐词研究题目,明确题目中各个字词的含义,初步了解题目的含义。如填写你“玩”,我们考生必须分析“玩而知之”这里的每个字的含义。“玩”,是知之的途径;“而”在这里是连接两者之间的关系。“知”,就是获取、掌握或懂得;“之”,就是“知识、技能或道理”。

2.分析题目的结构形式,抓住题目中心词语,仔细推敲,分解题目的暗含的内容。在这里你就要对“玩而知之”进行结构分析,“玩”,是知之的途径,“玩”是什么?“之”是什么?你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

3.思考题目所提示的文章体裁,选材范围,中心内容。如果你写记叙文可以填写比如“打球,参加夏令营,做家务,给妈妈写信,做了一天的家庭主人,演讲比赛”等。不管怎么立意,一定要强调是通过以上这样“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如议论文写常规内容“实验而知之”,可以写实验能巩固课本的知识,实验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实验还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三)把握题目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通过材料考生明确学而知之的意义,明确了“____而知之”的范围以及含义。在素材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横杠上可以填写“玩,交往,实验,旅游,游戏,读书……”,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广,就能填多少。

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新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给材料,给要求,不给话题。从形式上讲,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给考生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它的要求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这种题型开放程度更高一些,它把话题的拟设权和选择权都交给了考生,这是高考作文的命题的主流。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的方法:

(一)明确材料的类型

在高考中题目所给的材料往往不同,但近几年来大多数材料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1.平实的叙述性材料,2.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3.给几个不同材料,4.引语式的材料。

(二)推敲材料,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理清材料蕴含的道理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当然有的材料给出不同的角度,但这些角度就是我们立意的依据。

1.推敲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材料的表层含义。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2.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挖掘材料的内蕴实质,深入理解题旨。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内在的,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更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因此要想深入开掘材料的内涵及本质,还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思维引向深入。比喻、寓言性材料是寓义性材料,其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要先概括材料大意,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三)审清要求语

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近年来要求越来越宽泛,大多坚持“三自”的原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但也有作一些限制的,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自选文体”是告诉我们除了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外,我们还要注意文体的规范,即写记叙文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要像议论文,不能写得“四不像”。要求也是阅卷人的给分点,要有强烈的分数意识。

(四)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中这种类型的作文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其中有两类:

一类由材料引出观点。

2013年广东省的作文就审题来说,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比如从富翁的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第一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从第二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从第三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

另一类对材料的内容就事论事或是一事一议。

第6篇

一、九年回顾:看上去很美――期望美丽而缺憾不断的跌宕历程

按照命题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文化特质和与时代的关联性,我们把江苏省九年的作文题粗线条梳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04-2005年),底蕴深厚:一个晦涩而定位失当的共识

江苏是人们公认的文化大省与教育大省。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仅江苏一地便有44科状元,居全国之首,可见江苏人文鼎盛与教育发达;如今江苏省经济与教育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基于这样的历史积淀与现实环境,期许文化底蕴深厚,期许命题积淀厚重,江苏省高考自主命题一开始便有了一个较高的自我定位,而且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

开篇之作,2004年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此题源于《论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005年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则取自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

两年的命题,出发点都定位于文化教育大省,文题都取自历史典籍,呈现底蕴深厚的特征,结果却是形成期许很高而落脚失重,期望美丽而操作无措的尴尬局面。更始料不及的是,后遗症影响深远。此后若干年考生以为只要写古人就是文化作文,以至于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后来说:“一到6月7日,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汩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

同时期全国各地的作文命题时有亮点,跟江苏卷形成了鲜明的比照。2004年,有着眼于现代生活与现实处境的,如上海卷“忙”;有关注生活与立身处世的,如全国卷(甘肃、青海等地区)“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北京卷“包容”。2005年,山东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上海卷以“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为话题,北京卷的“安”,广东卷的“纪念”等。

(二)第二阶段(2006-2009年),拥抱生活:一个简单而定位清醒的常识

经历了最初文题注重文化味的探索之后,命题者基于社会舆论的分析和阅卷的基本状况,找到了命题的基本立足点,那就是现实性要强、生活味要浓,不仅要学生容易理解还要学生有话说。于是社会舆论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命题面向大众、走向学生、正视现实的道路。

2006年,作文命题依然坚持话题作文,但却有打破江苏省连续三年为话题作文的固定命题模式的倾向(当年全国多个地方不约而同开始了命题作文),作文题“人与路”让人眼前一亮。

2007到2009年江苏省进入了命题作文时代。直到今天,这一方式依然是主角。话题作文相对宽泛,给考生的束缚与限制少,容易展示考生才情,但套作宿构问题突出,考生用考前精心准备的套作去获取高分,严重影响了评分的信度。而命题作文考查了考生对题目理解的准确程度,考查学生对写作对象本身的认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把握得愈准确,理解得愈深刻,作文才愈可能得到高分,这样使作文评分能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

2006年“人与路”侧重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路”之间的辩证关系,2007年“怀想天空”侧重探究人的精神宇宙,2008年“好奇心”侧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2009年“品味时尚”则侧重人与时代潮流的相互影响,这些题目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同时命题关注时代,拥抱现实,坚定不移地走时代性生活化道路,把学生的写作视野引向关注身边的事,引向关注身边的物,较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引导功能。

这几年的命题进入了佳境,年年有可圈可点之处。命题实现了从虚实结合、空灵飘逸、追求积淀深厚和文采浮华,到平实简明、质朴精练、追求严谨朴实和生活气息浓郁的转变,体现了命题者对朴实文风的追求。命题立意没有限制,呈现开放性;文体没有倾向,呈现多元化;题材没有导向,呈现多样性。

(三)第三阶段(2010-2012年),回到昨天:一个明确而定位失误的认识

作文立意无所谓高低,只要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抒发的是源于生活的喜怒哀乐,就应该得到宽容的首肯与热隋的鼓励。

但是,从2010年开始的命题则失去了与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共振的基础,令人失望。2010年的题目是“绿色生活”。这是一个有着高尚和美好愿望的命题。国际国内在此前的一两年间有三个重要会议与此有关――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世博会和奥运会。命题虽切合时代,但与现实没有拉开足够的距离,带有浓重的时政化倾向;更重要的是,“绿色生活”圈定正面立意倾向,没有一种足够的开放性与多元化,与“立意自定”的要求可谓背道而驰。

作文命题的限制与开放始终是一对矛盾,不开放,难以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创作,考生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不限制,则宿构、套作、抄袭泛滥成灾,有失选拔的公正公平。协调两者关系,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提高高考作文的安全性始终是命题者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2011年这种态势则更变本加厉,“拒绝平庸”等同于十多年前全国高考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强迫近五十万考生集体说谎。此命题与《标准》中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存在较大落差,也与先贤倡导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背道而驰,值得深思。

2012年的命题则在男一个层面走向了歧途,题材选择多为亲情,主题呈现多为离别,情感表达多为爱中有忧、忱中有爱,语言叙述多为阴柔清婉。一句话,就是风格相对柔婉,这大概也是香港岭南大学许子东教授所批评的“文艺腔”吧。

江苏省2010-2012年连续三年的命题,谈不上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基本是倒退,是许多人批评过的2008年全国多省市命题时政化、政治化思想的卷土重来。横向看,全国各省市命题或多或少都有这个倾向,如北京市2010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大地”,虽是好题却失之于亦步亦趋,基本复制了当年的谈话。我们相信这种时政深度影响作文命题的行为,不会是最后一次。

二、思考展望:吃起来很甜――期望理性而科学合理的未来命题

笔者以为高考命题应该考虑四个层面:

1.是否符合课程标准

《标准》中提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而江苏省2010―2012年三年的命题或限制了思想立意,或圈定了体裁风格,或者暗示了题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命题思想有脱离时代、僵化守旧之嫌。

《标准》还说:“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江苏2006至2009年的命题,或者提供思考范围,或者提供思路方向,但基本不限制立意,更不限制风格、题材,基本属于符合课程标准的好命题。

2.怎样契合时代脉搏

比如,2005年上海市高考题,要求对一组“社会广角镜”进行思考,谈谈它们对自己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此题时代特色鲜明,涉及当下文化生活与学生精神成长的关系,提供的材料开放程度较高,同时又有规定性。学生选择、舍弃较为自主,选材空间广阔,容易激发起写作欲望。相对而言,江苏省2010年“绿色生活”的提示语开放性则远远不够,有暗示题材的意味,更有立意限制的倾向,所以此题出发点很好,但与时代贴得太紧,有时政化意味。

3.能否有利甄别选拔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我们不是选拔文学人才,如果命题始终倾向于文艺性、文学性,势必压制了其他人才的脱颖而出。法国的高考,根据文科、经济科、理科的学科特点分别命题,而且各科的命题是多道而非一道。这就是为学生而想,为最大可能选拔人才而想。

4.是否引领教学改革

第7篇

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

从现阶段的高考招生体制来看,各大高校排序来看,先是一本,二本,三本,再是一专,二专,一共分为五个层次,而高职学生属于二专,录取的学生高考成绩大多在200到400分之间,与其他学生相比,单是成绩这一项就可能相差200到400分,学生素质基础就可想而知了。(四)初、中等素质教育力度不够从中国初、中等传统教育来看,评价学生能力的高低主要以学生的学科成绩为主;从学校课程开设来看,学校比较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升学考试课程,较少重视思想品德课程。思想品德课程不仅学校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家长也学重视,升学自然也就不重要了。比如:今年高考尽然有高考作文用脏话作答的情况。这也许是一个个案,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是否也反映出一个片面问题——对素质教育的忽视!

二、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议

(一)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感悟人生

1.开展集体观看视频活动。对整批大班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观看视频(如:湖南电视台的“变形计”,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中国教育频道的天才知道等)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人和事。这些节目还得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因为学生的自制力较差,让他们自己看,也许就不了了知了。2.开展当前社会实事热点的评论、辩论会。如:近几年的热点话题——“扶老人”、“让坐”对于“扶不扶?”“让不让?”“该不该扶?”“该不该让?”“如何让?”“如何扶?”等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最后找到正确的道德价值观。3.开展“我说我”、“说真心话”、“背后的我”等主题班会,走进大家的心灵世界,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内心中的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关心与温暖。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教育。

(二)老师的言传身教

作为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比如:在一次上机课中,我们要求学生穿鞋套,但是我自己忘记了,没有穿鞋套。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老师你自己怎么不穿?”他们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他们会觉得这是争取自己权利的机会。如果我们自身都不能做好,又如何去要求学生。在要求学生十个不准的同时,更要要求老师十一个不准,十二个不要,才能树立榜样和模范作用。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与家长共同努力,高职学生进校时大都十七八岁,他们行为习惯已经养成,要想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必须找到根源。只有家长才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从而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1.建立家长飞信群、QQ群、微信群等方式随时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大学生来全国各地,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与家长取得联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开展大学校园亲子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与家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为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可在开学或期末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到学校与学生参与亲子活动。孩子们也可利用此次机会与家长游玩、谈心。(四)加强与本科院校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与优秀学生的接触,让本科学生来影响我们高职学生,让高职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从而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加认知与理解能力。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他们身上总会找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他们身上还是有很多闪光的地方。比如,近几年重庆市高职学生就业率高出本科学生就业率近十个百分点。相信只要通过老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高职学生素质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作者:李建英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第8篇

语文中、高考作文对标题的批阅要求是:自己拟题,缺标题扣2分。许多学生也许不太重视这2分,也就是说不太重视作文的命题,因此出现了命题不准、不简练,或没有文采的现象,这种现象就直接导致了文不对题,题不切话的后果。其实,一个好的标题何止是2分的问题,从学生所拟的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驾驭语言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知识的积累能力等等。

那么,如何去给话题作文拟一个好的题目呢?笔者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对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进行些探讨,力图使学生明确作文拟题的基本要求,并掌握一些拟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为今后文章的写作打好基础。

一、大中取小,化虚为实

话题作文的出现决定了话题作文有很大开放性,而我们所面对的话题常常是一个抽象的不很实在的概念,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抽象概念所涵盖的大范围加以限制,即在话题前后进行适当地补充和删减,使话题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这样在审题时就轻便多了。如以“感谢”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拟题训练:或心灵收获,可以拟题《感谢〈简爱〉》;或生活故事,可以拟题《没有人收的谢意》;或情感意义,可以拟题《寄自天堂的感谢》等。也就是说,当遇到涉及范围广,意义抽象的话题时,我们应调动积累,联系实际,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鲜活的生活现象,大中取小,化虚为实。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可以拟出以下题目:《追求幸福》《追求幸福没有错》《体味幸福》《幸福是一种心情》《幸福在哪里》《为了幸福而努力》等等。

二、引用俗语,朴实亲切

话题作文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作文形式更能表现生活,也更贴近生活。所以我们进入写作话题时,最先的思维便是活生生的生活记忆。因而,引用群众口语,民间俗语,谚语歌谣以及惯用语拟题,显得自然生动,朴实亲切。如以“结伴”为话题,我们可以拟出《你是我永远的兄弟》、《一个好汉三个帮》等。有时我们使用最普通、最平凡的带有口语色彩的俗语,一定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都是答案惹的祸》、《条条大路通罗马》、《谎言不开花》、《钦差大臣请下岗》、《回扣――好大一个“瘤”》等。这样入时化俗,显得自然、朴实、亲切。

三、移用点染,雅俗共赏

话题作文的取材来自于纷繁的社会生活以及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拟题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来自生活的内容作些包装点染。例如,我们可以借用歌名、歌词、广告语、成语、书名、影片名等为题。如以“美”为话题,可借用歌曲名《最美》,可借用书名《完美人生》等。如以“结伴”为话题,可借用电影名《甲方和乙方》、《牵手》等。如以“责任”为话题,可移用歌词《真正的英雄》、《男儿当自强》等。当然,除了对歌名、歌词、广告语、成语、书名、影片名等的移用借用外,还可以就具体内容对歌名、歌词、成语、广告语、书名、影片名等进行改变、仿造、组合等手法来拟题。这样,所拟的题目常常可以起到妙趣横生,雅俗共赏的双重效果。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如《道德苦旅》(余秋雨《文化苦旅》);《诚信无价》(电视剧《情义无价》);《坡的选择》(历史名人)等。如此机智地移用点染,推陈出新,妙趣横生,往往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再如《为诚消得人憔悴》、《若为诚信故,一切皆可抛》、《让我悄悄告诉你》、《天长地久(酒)》等。如此化用,暗含旨趣,妙化无痕,点石成金。

四、妙用修辞,隐理生趣

话题作文作为考场作文有它特殊的地方,比如要能够在题目中尽可能地显露文章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但又不能过于繁琐直白。为了弥补话题作文的这种缺憾,我们可以巧妙地使用比喻、比拟、移就、仿词、反诘、引用等修辞手法来拟题,使文题鲜活生动,含蓄隽永。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可用比喻手法《落花母爱》、《父爱如树》,可用拟人手法《月亮偷着哭》,可用拟物手法《心会跟爱一起走》,可用移就手法《亲情永不褪色》等。拟题时,使用一些合适的恰当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文题形象具体,而且在无形中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如99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考生拟题《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人的记忆”比喻为“在杀伤别人时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准确、形象、生动。我们不妨再举一些运用修辞拟题较好的范例:如以比喻入题的,《送老人一轮暖阳》(话题:孝);以夸张入题的,《那个障碍粉碎了我》(话题:挫折);以反问入题的,《我是谁?》(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以设问入题的,《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话题:效率);以对偶入题的,《一头白发,满山青葱》《梦绕吴山翠,情随湘水流》(话题:环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话题:人生感悟);以拟人入题的,如《地球就诊记》(话题:环保);以呼告入题的,《回来吧,妈妈!》(话题:亲情);利用谐音《从心做起》(话题:亲情);利用双关,《冬日暖阳》《花落春仍在》(话题:温情)。

五、诗化语言,含蕴丰富

话题作文虽然给予相当宽泛的写作范围,但考生在选择写作内容时仍会出现大量选材撞车的现象。那么,如何在众多类似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在语言的使用上下功夫了,而语言使用时的第一亮点当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拟题,诗化语言能使文题与众不同。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美妙的诗句为我们所传诵,同时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也渗入我们思想的领域。用诗化的语言来拟题,不失为一种极具双重功效的方法,既能体现出考生的知识积累,又能考查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常用的方法:可以引用诗句,可以锤炼文字等。如以“结伴”为话题,可引用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以“人生关怀”为话题,可锤炼文字《成全一棵树》、《给世界注射爱》。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而诗化语言的实质是诗化的思维。诗化拟题要求思维的个性和创新。我们可以由感悟、发散、求异等思维方法拟题。以“美”为话题,可以《拾到的美》、《羞色最美》、《破碎的美丽》为题;以“结伴”为话题,可以《不老的等待》、《把月光打包送给你》、《孤独是一根刺》为题;以“亲情”为话题,可以《这个冬天并不冷》、《亲情在寂寞中开花》、《冰冻的父爱》为题。用诗化的思维和语言来拟题,能展现个性品位,独特的审美,意蕴丰富。

第9篇

一、时政类素材――避热就冷

考场作文中,因为素材趋同性过强而屡屡撞车的情况不少,此时,只有与热点素材相关的冷素材才更为阅卷者认可。这样的素材,既联系了热点,又有自身的个性与代表性,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对于一些时政类素材,避热就冷才是明智的选择。

热词之一:纪念曼德拉更要纪念德克勒克

【热点素材】2013年12月5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曾被南非法院判罪入狱27年。但他始终坚信:1.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看似不可能;2.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3.怨恨如同牢狱,原谅别人,等于升华自己。他199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至1999年任南非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详见本刊2014年第5期24页)

【避热就冷】曼德拉的人生故事,是与世界的冷漠、隔离、冲突相对抗的过程,是他让经历过苦痛、战争、敌视的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感受到宽容与善良的力量。曼德拉固然值得纪念,但是南非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同样值得纪念。在废除种族隔离的斗争中,曼德拉需要的是坚韧和顽强,但德克勒克需要是对权力和利益的放弃,这比曼德拉的坚韧更为困难。如果没有德克勒克对入狱达27年的曼德拉宣布释放和南非白人政权对自己享有了几百年的垄断特权的放弃,南非可能不会迅速废除种族隔离,至少种族隔离和民主自由的进程会推迟许多年。我们纪念曼德拉,更要纪念德克勒克。

【素材运用】选取与热门事件相关而一般考生容易忽视的周边素材。

二、科教类素材――浓缩精华

每一个素材,都是一个丰富的载体,而在具体运用中,如果能够将素材进行合理压缩,抓住素材的本质,提炼出关键内容,使其以最精练的表述展示丰富的意蕴,从而在整个论述中充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科教类素材非常实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科教类素材本身的内涵得到最深刻的表现,最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热词之二:中国人首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本色素材】2013年11月5日,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54岁的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作为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接受全场掌声祝贺。郝平说,我能当选,背后是祖国的强大和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高。

【浓缩剪辑】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8年来,中国代表首次当选“掌门人”。郝平的当选,不仅刷新了中国人就任国际组织职位的履历表,也续写了十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登上国际组织重要职位,以中国智慧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精彩篇章。它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热情,还有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增加中国的话语权。郝平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世界同样需要“中国声音”。

【素材运用】突破与崛起;中国声音;走向世界

三、文艺类素材――合理混搭

高考作文,常常蕴含对考生文艺类素材的考量。将具有同质性的文艺类素材按照某个主题组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充分展示丰厚文化底蕴的写作技巧。组合时,可以时间为线索,可以人物为线索,可以事件意义为线索,只要选取最合适的角度,配合一定的修辞方法,就能让文章显得新鲜而有底蕴。

热词之三:王铮亮一曲《时间》唱哭观众

【素材展示】央视马年春晚,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出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纠结,真挚而平实的歌词引爆观众共鸣与泪点。随歌曲播出的一组父女照,正是北京女孩赵萌萌2012年6月17日父亲节那天发到网上的和父亲每年一张的纪念照。那是母亲30年来用相机一张一张拍摄后珍藏下来的。

热词之四:《爸爸去哪儿》收视爆棚

【素材展示】湖南卫视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收视爆棚。明星奶爸们面对星二代手足无措的样子令观众捧腹,很多观众表示《爸爸去哪儿》十分接地气。屏幕上小朋友欢乐互动,屏幕外爸爸抢尽风头,全新的亲情视角十分触动人心,第二季未播就已获得3.11亿的天价冠名,“爸爸”究竟能走到哪儿?

【合理混搭之一】时间都去哪儿了?儿时的我是爸爸、妈妈的儿子,无忧无虑总盼着长大,青年时的我总想找老婆成个家,后来结婚成了家,成了我儿子的爸爸,我才知道当爸爸的滋味和不易啊。前段时间看了湖南卫视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把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我是爸爸,爸爸真的是参天大树,真的想一生一世陪着儿子看日出,可爸爸这颗参天大树终究也会老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我学会了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父母养大了我,我养大了我的儿子,如今我老了,所有人生的亲情冷暖,爱恨情仇都在我的回忆中,时间就是这样的让我们一年一年地在不知不觉中老去。

【合理混搭之二】4小时20分钟,42个节目,600多名演职人员,触动着13亿百姓的心:刘欢携手苏菲玛索的《玫瑰人生》,李敏镐、庾澄庆的《情非得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剑心书韵》……在集体“致青春”的2014年马年春晚,冯导以他最擅长的“中外混搭”、“老少通吃”的创意,让人在怀旧中带着感动,在回顾经历的风雨中,清点着一年的收获。

四、体育类素材――挖掘偶像

许多同学喜欢将自己最钟情的偶像放入作文中,认为这样既新潮又独特。殊不知,偶像的事例选不好或是叙述不好,就很容易让作文流于轻浮,得不到高分。选择潮流偶像并不一定都得是正面偶像,但每个体育类素材的偶像人物背后,必定有可供深入探讨的话题,只有挖掘出偶像的精神品质,才能将你的作文打造成内涵之作。

热词之五:“残疾女神”廖智:最美的奔跑者

【素材展示】2013年12月1日,上海城市国际马拉松赛在外滩鸣枪起跑,在5・12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也参与其中,虽然不时要停下调整“假腿”,但她依然微笑的和大家一起快乐地跑到终点。比赛结束后,廖智通过微博上传比赛照片,并表示来年再跑十公里。

【挖掘偶像】5公里的马拉松健身跑,对于常人来说,也许并不困难,可对于廖智来讲,却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但是我们看到她一脸灿烂的笑容,那轻松的姿态,那坚强的运动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动,更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很多网友称廖智为“最美马拉松选手”,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学习她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后退的乐观精神,做生活中最美的奔跑者!

五、民生类素材――多维解读

民生类素材来自老百姓身边,真实质朴,同一则素材如同一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观看,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得到不同的启示。一个观点,需要多个事例来支撑;同一个事例,也可证明多个观点。事例的具体运用,需要多维解读,然后根据观点的需要,各取所需。所以,拿到一个事例,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特别是对材料作文中的事例更要如此。具体到运用于一个具体的主旨时,就要考虑事例与主旨的对应关系,根据需要截取事例,使素材的某个意义点与这个话题勾连起来。

热词之六:夺命快递:网购一双鞋,夺走丈夫命

【素材展示】2013年11月28日,家住山东东营广饶县大王镇的居民刘兴亮在收到其妻网购的一双鞋子几小时后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29日因抢救无效死亡。据医院诊断,刘先生死于有毒化学液体氟乙酸甲酯中毒。此事缘于氟乙酸甲酯作为快件在投递中发生泄漏,污染了其他快件。

【多维解读】

1.快递乱现,值得警醒。谁都没想到,一次平常的网购,竟然招来杀身之祸。这场悲剧并非偶然,它是目前快递业混乱现状的投射;一是快递收寄验收不规范,二是快递公司暴力分拣,三是运输过程管理不善,这些都值得我们警醒。

2.国人安全意识淡薄。据报道,11月28日,快递公司人员在卸载快件运输车时,嗅到刺激性气味,两名员工呕吐。对此,公司的措施只是疏散员工,将员工送医,并与发件企业联系,但企业一句谎话就把这件事轻易遮掩过去。紧接着第二天,悲剧不幸发生。“夺命快递”案中,涉事快递公司明明发现了问题邮包,却依然照常投递,这反映出快递公司对安全的漠视。

3.行业管理,亟待立法。快递业要发展,同时更要规范。出了问题,不必因噎废食,而是应针对快递业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完善行业内部自我管理,加强政府监管,拿出务实的举措,让“夺命快递”不再重演。

【素材运用】意识;规则;法律

热词之七:爱心大逆转:丢六千血汗钱,收两万爱心款

【素材展示】2014年1月8日下午,从重庆到福州打工的熊发明大姐在一栋大厦8楼擦玻璃时,系在腰间的钱袋子松了,辛苦攒了一年的6000元血汗钱从高空撒落,被路人抢拾后只找回了300元。熊大姐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多方关注。两天后,熊大姐陆续收到部分退款和全国各地好心人的捐款共2万余元。“拿了这么多捐款,我感觉很不安心。”熊发明表示,现在收到的善款远远超过了丢失的钱,夫妻俩打算把多出来的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多维解读】

1.爱暖人心。一位外地打工女的血汗钱不小心飘落后先遭遇哄抢,后得到捐助,不仅让熊发明夫妇经历了如坐过山车般的大悲大喜,也让我们见证了“爱心大逆转”所传达的正能量。或许正是熊大姐在东方百货楼下痛哭的这一幕,触到了很多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或许,我们无法拒绝钞票,但我们更无法拒绝自己的良心和爱心……看到好心人送来的善款,大家都感觉特别温暖。

2.人性大考验。 从女工的6000元钞票丢失那一刻起,实际上就是女工与公众在进行着无声的博弈,这是一场事关城市文明的诚信考试。值得欣慰的是,在这场持续的考试中,虽然也有一些市民因道德失衡,交了“白卷”,但经媒体曝光后,女工“丢六千收两万”的悲喜两重天,似乎给了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诚信与爱心,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熊发明的一次掉钱事件无意间成了一次社会良心、爱心的大检阅,照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当然也凸显出部分人心的假丑恶。

3.好市民才是城市的名片。也许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女工“丢六千收两万”,只是发生在日常生活的一个小细节,不值得过分解读。然而,正是这些小细节,折射出了市民的道德素质。首先,少数市民贪图蝇头小利,捡钱不还;再者,是社会风气好转,部分市民拾金不昧;最后,更多市民向女工伸出了援助之手,献上了自己的爱心,给处在“寒冬”的城市带来了丝丝暖意。正是这些好心的市民,代表了这座城市的良心和名片,守望着诚信和爱心,传递着正能量。

【素材运用】诚信和爱心;正能量;人性之美

六、环保类素材――中西比对

中国古代的环保决不逊色于西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式环保与西式环保形成了天壤之别。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对于环保类素材,在比较中让我们看到差距,找到对策。

热词八:中国网民争相买口罩

【素材片断】2013年,是全民开始为雾霾买单的一年。这一年,全国淘友花了8.7亿元在防霾用品上。淘宝数据显示,购买口罩的人,已经比前一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也多了131%。连黑木耳,也打着防雾霾食品的头衔,销量蹭蹭地上去了。改变的不只是数量,还有地域。去年在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上遥遥领先的北京网购人群,今年悄然被江苏超越了。有网友说:“我无法掌控外面的空气质量,却可以首先防御好口鼻前的方寸空间。”

热词之九:阿联酋用金钱买环境

【域外传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地处一片荒漠之中。谁都知道沙漠中植物最难成活,在阿联酋要想养活一棵树,一年成本需要1500美元。可在阿联酋不仅城市中树木比比皆是,绿草也是一片连一片,就连高速公路两侧都有接连不断的椰枣树。要知道,使这些树木花草成活的水都是阿联酋人花了重金淡化的海水。在阿联酋看谁家富有,不是看房屋多么豪华、汽车多么昂贵,而是看谁家的绿树最多。

第10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写作是学生运用文字表达、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与深入,作文教学更倍受关注。研究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作文考查形式异彩纷呈,作文能力检测的力度呈上升趋势。由此,我们不能不意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而现实情况是,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依然很严重。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就指出,以往“少慢差费”的办法不能不放弃,怎么样转变到“多快好省”,总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切实有效的改进。但20多年过去了,特别是在“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尽管不断深化,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实际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当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处在一种低效的教学困境之中。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投入很多,但收效很小,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难以令人满意。所以,无论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写”的角度,都令人担忧。

二、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三、问题探索的方法和过程

笔者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尝试运用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试图探索一些能够提高我校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的思路与方法,以推动我校作文教学的发展,内容如下:

(一)笔者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营造写作氛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1. 将下水作文作为学生写作范例。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天职,张玉新教授就曾经指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语文教师不写作而教学生写作。王栋生老师在分析“教师自身的写作”时,也说到了“语文教师不写作、怕动笔”的现状。语文教师动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笔者通过与学生同步写作,并将自己的下水作文作为范例,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其对我这个教师的信服,进而亲我师,信我道了;笔者同时也根据自己的写作体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以自己写作的切身体会与感受指导学生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积极性。

2. 推荐学生佳作发表。曾经有一位学人说过,对一个人写作热情最好的激发方式就是把他的文字变成铅字,所以笔者不仅经常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评析学生佳作,而且推荐许多篇学生作品在校报——《写作学习报》以及《语文学习报》上发表,有几十名学生在校内外征文比赛中获奖,其中有30名学生参加中语会组织的作文大赛获得了多项奖励。自己或身边同学的作品发表或获奖,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就感,进而迷恋于写作。

3. 培养学生练笔的时候,选用的材料尽量是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例如,药家鑫事件发生后,笔者就把这一事件作为练笔的材料,学生们对这种蔑视生命的行为义愤填膺,争先恐后地发言声讨,并形成反思的文稿,不仅起到学生品德教育的效果,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

“学到什么程度”既是教师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目标。有人认为教室里坐着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诗人”。这么说显然是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诗人或者作家来培养的,把中小学的作文课定位在“未来作家和诗人的摇篮”。这种美好的愿望听起来很美丽、很动人,其实这就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笔者相信自己的课堂里可能坐着诗人,但绝不相信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诗人。笔者清楚,我们的课堂里可能坐着诗人,但一定还坐着大量将从事实用性很强职业的未来各色的公民。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诗人作家来培养,那是对绝大多数孩子丰富的生命个性最大的抹杀。其实,即使课堂里坐着一两个未来的作家、诗人,我们作文课堂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决定他们成为诗人、作家的最根本因素是他们独特的生命个性和丰富的生活实践,而不是我们的作文课堂。

所以,笔者把作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每个学生都能写,都能让人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而不是要培养他们成为作家。这样就使得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学生就可以以轻松、自如的心情面对作文了,逐渐由害怕作文变为喜欢作文了。

(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写作习惯,丰富写作体验

1. 扩大阅读,读写结合,注重积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倾吐能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即随而增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给学生订阅了《语文学习报》,该刊一期8版6万4千字,每周一期,一年40期,共25万6千字,这份报纸的栏目丰富,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使得学生阅读的内容更为丰富。笔者还给学生印发了一些经典的文章,文体包含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等,通过这种阅读训练,学生汲取了思想内容、精美词句、写作素材等,而且也训练了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写周记的习惯。写作水平的提高仅靠课堂上的训练远远不够。笔者一直要求学生勤写周记,随手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与人生感悟,在一种真正自由的情感抒发中找寻写作的乐趣,在文字与心灵的对话中体悟写作的意义,真正把写作当作一种习惯与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这个周记也成为笔者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渠道,碰撞了笔者和学生的心灵。

3. 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常练笔,写随笔或自由作文,是提高写作素养的重要途径。平时学生也可自由练笔,不受主题和文体的限制,可以自由抒发真情实感,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写作体验。

(四)作文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

1. 教师评价。在作文评价过程中,笔者坚持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思想。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容质疑的,教师的评价是学生作文发展的方向。但教师评价也存在着某些弊病,如单调僵化,既高耗低效又不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等等。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面面俱到,只选若干部分作为重点评价或专题评价。同时把“面评”引入到教师评价中来,虽然这种评改方式受时间和空间局限,但取得的效果颇佳。通过面评,笔者深入学生之中,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正面认识了自己习作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明确今后须努力和改进的方向;笔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活动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使学困生受益匪浅。此外还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

在评价过程中,笔者始终秉承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第11篇

然而,随着这场“汉字听写大会”的持续升温,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也从未间断。尽管多数人对这档节目的意义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不少人担心其“过火”,会把“认知汉字”带向娱乐化的迷途。据该节目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大赛持续办下去,势必会引发大众的火热关注。正因如此,静下心来对“汉字听写大会”做一次阶段性的审视,显得十分必要。

现象:听写的是汉字,反思的是文化

“明明知道是这个字,就是写不出来。”观看“汉字听写大会”时,不少观众都这样感慨。电脑对汉字书写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警惕,“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现象已经变得十分突出。在数字化时代,各种输入法都在以帮助人们减少打字困难为“卖点”,从最初的拼音首字母联想,到如今你不会读、只要使用部首也能顺利把字打出来。这样,大家习惯了电脑打字,时间一长,就遇到了“会打的字不会写”的问题。

听起来简单,写起来难。“汉字听写大会”让许多观众既尴尬又不服气,纷纷在节目播出时自发参与比赛。该节目官方微博经常转发观众的“答卷”,不但很少有人全部写对,而且还有许多人交了白卷。随着节目的一期期播出,看着“癞蛤蟆”“邋遢”“龋齿”“僭越”“醍醐灌顶”这些词,许多观众自嘲“我觉得我就是个文盲”,并对能正确写出这些字的小选手们膜拜不已。

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节目,听写的是汉字,反思的却是文化。目前,汉字的文化生态确实不容乐观,对于“提笔忘字”这样的文化危机,《咬文嚼字》名誉主编、著名文字学家郝铭鉴表示,这一切源于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不复存在。郝铭鉴举例说:“你看看网上那么多错别字,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不会再有人指出。还有一些名人故意写错字。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郝铭鉴认为,教育界和评论界必须对目前这种汉字书写混乱的局面进行反思。

正因如此,“汉字听写大会”这个类似于小学课堂上“听写”的节目,可以说是达到了“以正视听”的效果。许多观众表示,这个节目“莫名戳到了自己的痛处”,唤醒了深藏在心中已逐渐淡忘了的汉字情结。许多观众不敢怠慢,“惭愧”之后,把该节目当做了一次识字、写字的课堂。

说起传承中华文化,大家都认为很重要,很必要,但在行动上,一些人似乎又成为“旁观者”:强调客观原因的多,查找自身责任的少;等待别人先做的多,自己率先做起来的少;宏观的话说得多,具体实事抓得少。要让汉字回归正确使用的传统,我们的媒体不仅有责任,而且完全有能力率先行动起来,激活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重新激发汉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魅力,让汉字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获得新生。

无疑,“汉字听写大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正面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

争议:生活中真的需要认读这些

汉字吗?

“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持续攀升,但质疑与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不少观众觉得某些听写的汉字“太偏”“太难”,远远超出了中学生的知识范围,并且有的生僻字恐怕一辈子都不会用上,有脱离实际生活之嫌。一名观众说:“有些题很过分,很多字过于生僻,某些汉字甚至早就退出现代汉字的行列,如‘木铎’‘瘐毙’,出自《水经注》的‘滹沱河’。试问,生活中真的需要认读这些汉字吗?”

郝铭鉴一直在关注“汉字听写大会”,他对该节目使用生僻字考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个挺聪明的小姑娘,败给了‘’,我有点为她叫屈。这个词处在现代人的语言知识结构之外,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碰不上!”他认为,单一依赖汉字的生僻程度来制造吸引力,就很有可能滑向一个误区:参赛的学生为了取得名次,刻意去背字典,成了‘应赛学习’,这样一来,大家对这个节目的美好期待就很可能会落空。四川师范大学训诂学教授宋子然也认为:“汉字是复杂的,其字形字义都在随着时代不断发生演变,不能将能否准确无误地书写汉字作为判断知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四川大学广告系副教授彭虹则指出:“这个节目只是考查参赛选手的记忆力,而不是创造力。”这与郝铭鉴的其中一个观点不谋而合,并且还有事实作为支撑。据媒体报道,在接到中央电视台的比赛邀请后,厦门市双十中学5名初二学生从6月中旬开始手捧《现代汉语词典》备战,方法很简单:背!参赛选手姜力玮的班主任说,整天就看着他抱着词典在背,每次都忍不住要拍他一下,就怕他走火入魔。每天下午6点,则是“魔鬼教练”陈秀珍老师上场的时间,她每天要进行1个多小时的听写测试。参赛选手胡雅倩说:“有时候真想把词典给扔了。”那段时间,她吃不好、睡不好,一躺下去,就“睡死过去”,因为太累了!5名学生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基本上都把1750页的词典看了4遍,陈秀珍说:“他们也成了我的老师了。”

不单是厦门队,其余的参赛代表队几乎都有“背字典”的“备战”经历,“临时抱佛脚”的问题确实十分突出,无怪乎有教育界的人士表示担心,甚至直接质疑:“如此机械的背诵,他们真正理解汉字的意义、出处和文化背景吗?这很明显就是为参赛而备战的一种手段,与应试教育无异。”面对这样的质疑,该节目组的负责人则回应:“是这些小选手们太厉害,不得不提高出题的难度。”

类似的争论还在持续,估计也不会有结论。其实,凭心而论,我们不应对任何一档电视节目过于苛责,未尝不能这样看待:让电视的归电视,学术的归学术,生活的归生活。电视节目固然不能过于脱离生活,但也不能失去了看点;学术研究不一定都得平民化,也不能要求平民都“学术”起来;强行的学习固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但本着求知的兴趣,懂得多一点、深一点又有何妨?

启示:仅仅一个“汉字听写大会”

还不够

要振兴汉字,从书法、考试、比赛等方面入手当然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等问题,还必须让人们了解汉字的内涵,不仅要了解一个字怎么写,还要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其字形结构、本义、流变过程如何,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识记。

历史上,汉字本身的流变非常复杂,在“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基础上,经过了隶变、简化等重大变革。过去语文老师教识字,都是从“字理的层面”引导学生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学生日后写到这个字时,往往就会联想起与这个字有关的历史和传统,这对于认知汉字属于“深层记忆”。可是现在,许多老师教识字一般都是将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点横竖撇捺”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的“浅层记忆”,显然是不牢固的。

有不少老师反映,现在的教材识字量大,但书写要求不高,容易造成“会读不会写”。小学起步阶段,不少汉字的教学要求不再是以往强调的会读、会写、会默、会用,而只需在一定语境中“会读”即可。以小学一二年级教材为例,生字有

1 600多个,但达到“会正确书写”要求的不足900个,这种“识写分离”的教学法看似扩大了小学生的识字量,但汉字书写的基本功打得并不扎实。因此,适当增加低年级“会写”汉字的数量,同时加大“字理教学”的推广力度,对于学生深刻理解、认知汉字,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此外,在应试大环境下,小学各年段的语文教学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现在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教学重心就开始转移到阅读和写作上,生字教学被视为“小儿科”。有的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就开始阅读理解、看图写话,认知汉字倒成了“教学小头”。这种对认字基本功的忽视,直接导致小学生汉字学习不够精细,书写错别字现象也由此一直延续到初中、高中,高考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愈演愈烈,就连很多优秀作文也不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