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与人之间关爱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星期六的早晨,我打算去长寿路探望年过七十的外公。
这一天我早早的来到车站好不容易等到公共汽车,我上了车想从背包里拿钱,才发现自己没带钱,我假装在找钱,时不时向司机害羞笑笑。司机等得不耐烦了,他说:找到钱了没有?后面的乘客也不约而同的说:没钱就下车吧!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穿金戴银的中年妇女走上来,手握着四元的人民币,对我说:女儿啊,你别跑那么快!她把钱放在投币箱。温暖的手紧握着我。
这位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中年妇女,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她对我的关心,我铭记于心,我从心里感谢她。
华怡小学六年级:陈小莉
考场作文,为了写出新意,为了让语言生动、鲜活,为了把抽象、生疏、难懂的事物表达得具体、通俗、形象,可以用比喻来实现。
巧设比喻都有哪些方法
1. 异类事物比喻法
譬如:“一曲终了,礼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这一比喻是以声音比声音的。再譬如:“园子里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的。红的火红,白的雪白。”这是以颜色比颜色。这样的比喻,只是一般性的比喻,不够新颖。再看下面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坪,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这两个句子,前者以“歌声”比喻“清香”,是听觉与嗅觉相比;后者,以“乐曲”比喻“草坪”,是听觉与视觉相比。这样的比喻,以此类事物比喻彼类事物,新颖巧妙。文学史上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无不是作者运用超乎平常人的思维、匠心独运的结果。李白《秋浦歌》中用“白发三千丈”来比喻“愁”之长;李煜《虞美人》里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愁”之多。这都是在以视觉喻心理,以看得见的喻看不见的,以形象的喻抽象的。这样的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2. 状物比喻法
这种比喻贴切、生动、形象,能直接把深奥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巧妙地表现出来。如作家严文井在向读者介绍什么是寓言、寓言有什么作用时,就用了四组比喻: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它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作者分别用“魔袋”“怪物”“桥梁”“钥匙”作喻体,用来比喻寓言的作用。读者看了此文,会对寓言这一抽象的事物有形象的理解。可见,考场作文,最好不要直接表述事物的概念,直接给事物下定义。给事物下定义,语言可以做到简练、准确,但不够生动、形象,也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博喻比喻法
这种比喻方法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比喻中深深体味主题的意韵,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如,“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蜡烛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溅起整个海洋……”取喻形象,色彩鲜明,引人深思,极为精巧也极具形象感和饱满的感彩,构成了文章的亮点。
4. 设问比喻法
先用一个设问提出问题,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如,“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唱尽哆来咪发梭拉西的歌;青春是一幅画,一幅画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画;青春是一页诗,一页写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诗。青春需要纵情歌唱,需要挥墨如泼,需要细细斟酌”。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来回答,且每一个分句都是比喻句,让人在不经意间认清了“青春”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章文采斐然,诗意盎然。
比喻在考场作文中如何使用
1. 标题设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简洁醒目、动人出彩的标题,会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效果。如《黑色星期天》《友谊是怎样炼成的》,运用比喻把学生在周日的生活、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锤炼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2. 开头设喻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想使文章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在开头上要下工夫。一考生在作文开头这样写道:“理解,是从信任中开出的鲜花;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关爱的光环。它能让误会变成点缀美丽的小瑕疵,在社会中,人们相互的理解,能使这个大家共有的家园更加繁荣、安定。”用这样的比喻开头,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突出作文的亮点。
3. 主干设喻有以下两个好处
其一,巧妙的比喻可状难明之理。有的道理非常抽象,难以具体表达清楚,或是表达出来了,别人很难理解到位。如果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使枯燥、抽象、难懂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如,“人生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跷跷板的左端站着我的观点,右端站着别人的建议。而人生的追求则是在上下摆动的跷跷板上使自己不断地运动并不断寻找平衡点。真正的人生属于勤劳的人和勇敢的人,他们不辞劳苦地奔走在跷跷板的两头,偶尔,也会因为失误而跌倒在跷跷板的一头,但是勇气和自信鼓舞他们从右端爬起,拍拍身上的灰土,向前方奔去;别人的激励也能使他们从左端站起,寻找成功的另外方向”。作者把“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一抽象的道理,用人人熟知的跷跷板游戏作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其二,巧妙的比喻可抒难抒之情。有时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了,也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把这些思想感情化为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就会表达得畅快淋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树不直,无以成栋梁。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开启合作的‘大门’,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放飞心中的喜悦。留住信用,我们的眼睛便成了遗忘的‘监视仪’;留住信用,我们的耳朵便成了背约的‘除尘器’。人间纷繁芜杂,留些信用给自己,我们才能日不怕雨淋,夜不怕霜打”。作者连续以“大门”“监视仪”“除尘器”为喻体,将自己渴望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 结尾设喻
市场经济是以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竞争经济,企业这样一种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要有竞争力,前提是能够根据市场的要求去整合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以获得最大产出。管理是为资源的最大产出服务的,这就明确了管理的基本逻辑:先确定做哪些“对的事”,并明确做这些“对的事”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再探讨如何组织人把事做好。
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之上,我们提倡的科学管理方式是:以恶对事,以善对人。做事最重要的是体现法治精神,约束的是人“恶”的一面,法不容情;对人最重要的是体现人文精神,弘扬的是人“善”的一面,利他就是利己。
具体说来,这种方式包含以下3个方面:
第一:以恶对事,就是“以法对事”。对事管理的起点是“我不相信”,只有在事实与数据的支撑下才能够相信。
曾任IBM总裁的郭士纳讲过一句经典的话,那就是:“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这句话讲清楚了对“事”的管理逻辑,那就是凡事不要讲愿望、讲希望、讲良心,而是要讲制度、讲流程、讲检查。与其相信人的良知,不如相信制度的力量。
对事为什么要用法治?或者说,做事为什么要先从最坏的地方去打算?这涉及到思考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即科学精神。从理论上讲,一件事之所以能够做成功,是因为遵循了科学原理,或者说遵循了事情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当然,经营公司的规律性在短期内也许体现得不充分,不容易体现在每一件事上,但如果把公司管理的科学性抹杀了,把经营公司当成“玩权术”,那就是对这几百年产业变革的无知与狂妄。
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说的就是只要按照科学规律去探索,就总有实现的一天。由此我们知道了在做事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做事”本身的难度,事情做不成,最大的敌人是“人为破坏”。
众所周知,六西格玛管理就是以消除“人为破坏”为目标的流程管理方法。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思想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优化流程,减少人为因素。”道理很简单,管理中人为因素越少,主观因素就越少,客观因素就越多;管理中人为因素越多,主观因素就越多,客观因素就越少。
这就是说,“以恶对事”是一种预防管理,预防意味着在事件发生之前采取行动,把如何行动用流程提前固定下来,而不是在事中或事后作出反应,把企业管理者培养成“救火队长”。
第二:以善对人,讲的是“以人为本”,对人管理的起点是“严爱文化”。
与做事不同,在人的意义上,追求的是在做事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比如在检查的层面上,对事要设想人可能会“腐败”、会“偷懒”;但在人的层面上,检查与监督体现的却是“关爱”,所谓“爱谁,就检查谁;害谁,就纵容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意味着我们在企业中要培养一种“严爱(严格执行规则就是爱)”的文化。中国现在被刑事处罚的官员越来越多,他们的官位也越来越高,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法冶的力量在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体制不是基于“严爱”,而是基于道德说教的“溺爱”——权力不约束,害了官员啊。我不太相信有那么多官员腐败都是出于“人心”问题上,我更相信这是由于制度监督不到位,导致“以善对事,以恶对人”。
法治文化便是“严爱文化”,西方企业制度中有不少体现出基督教的原罪精神。社会学大师韦伯很早就指出,西方企业制度与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督教的原罪文化。所谓原罪,讲的是:人就是人,是人都会犯错,没有人不犯错。既然大家都会犯错,那我们基于对错误所制定的规则之上的“爱”便成立了。我想,这就是对事要讲规则,讲规则要从抑制人性中基于“原罪”的“恶”出发;反过来,对人要宽恕、要慈爱,既然是人就会犯错,那么多一些敬畏之心,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就产生了。
第三,以善对人,讲的是一种利他的合作文化,一种“利他就是利己”的团队文化。
按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说法,企业的使命是创造客户。这一使命显然是通过员工去实现的,没有员工,就没有企业。从更大的范围上讲,企业的员工其实也是整个社会客户的一部分,企业的终极目的中当然也包含了员工价值的实现。所以,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帮助员工实现其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员工的认同与自愿付出,显然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要求。
更重要的是,世界千变万化,环境日新月异,市场的不确定性每天都在增加,特别是中国大部分企业正在从以产品为核心的制造体系转型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企业中大量的行为并不是事先可以规划好的,对于客户需求的变化更需要每个员工的创新行为来适应。
这就是“以善对人”所包含的另一种意义。在这里显现出一个顺序:在做事前,要讲科学分析,讲流程优化;但在做事的过程中,却要以人为本,讲合作,讲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时候就要假定人性是善良的。如果与同事合作的时候,或者上下级一起配合的时候,再以“恶”对人,去假定别人会算计你,会陷害你,那合作起来的成本就会非常高,事情也就难以进行下去。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在这漫长的暑假中,有时是为了打发时光,有时是心血来潮,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书,有世界名着、连环画、故事书、作文书等等。但是,那本《爱的教育》是最让我刻骨铭心的。
在这本书里,它的主人公:安利柯,他经历了许多事。在他四年级的学习生涯中,他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和是是非非,有幸福和欢乐,当然也有痛苦和难过。他新认识了教他们四年级的老师,一位从格拉勃力亚来的同学,还有一位盲眼少年等等。在他这四年级的一个学期中,他看了卡隆对科洛西的侠义行为,看到科洛西家虽然很贫穷,但他却还是很喜欢去上学,还看到了好多女同学都热心地帮忙一位小烟囱扫除人等许多助人为乐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是不好的行为,但是最后他们都承认了自我的错误。这一学期让他最开心的事就是和代洛西可菜谛、耐利这些友人的来访,而他最悲哀、遗憾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学期的期末,他要离开这个他生活了四年的学校和他出生的这个小镇。
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做为一个小学生不但就应有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好品质而且还要学习他们那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在这点上,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有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要掩饰,但是我想,我以后必须不会再这样了。我会理解别人的批评,承认并改正自已的错误,我将在改正错误中不断地成长。另外,他们在艰苦的状况下还在努力的读书,而我们此刻是多么好的教学环境,可还是有人不珍惜这完美时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是与非,懂得了美与丑,能辨别善与恶。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一向深深地牢记在我心中:爱,好比一个环,把一颗颗心联系在了一齐。是啊,只有有了爱,世界才会变得更完美。让我们把爱奉献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光,最后把这本厚厚的《爱的教育》读完了。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述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持续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最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必须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光,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忙,最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忙下,马可尔和妈妈最后重逢了……读到那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我。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就应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东西啊!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必须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忙我、我多幸福呀!
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必须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忙的人,是不是?
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我的爱的人生。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我最近读了一部经典名着——《爱的教育》,是意大利着名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
《爱的教育》风靡世界,历久弥新……
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泼泼地呈此刻我面前。作者透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现出人们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此书并不刻意讲究修辞与结构,语言也异常朴实、流畅,但它饱含了对社会中下层艰辛度日人民的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的热忱赞颂,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此书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我阅毕全书,激荡于胸怀的感情与波澜久久难以平静。不妨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扉。
我读完全书,觉得《感恩》这篇文章最感人;读完全文,我学到了许多。
全文语言巧妙,值得我去体会学习;更为我的语言积累下了丰富的底蕴——为我今后的语言道路铺了一块台阶。
本文教会了我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老师其实是恨铁不成钢。老师是神圣的,因为他把自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他是启发你的心灵,培养你的智慧的人,他在你的一生中差不多和你的父母一样重要。老师是亿万儿童心灵的智慧之父,他们得到极其微薄的报酬,却在培养未来一代的优秀国民而辛勤劳动着。永远要爱自我的老师,永远要以尊敬的口吻来称呼“老师”这两个字,因为世界上除了父母亲之外,“老师”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崇高、最亲切的称呼了。
全文阅毕,我像刚吃饱饭一样;此文沐浴了我的心灵,进化了我的灵魂。爱是阳光和雨露使我的人格更完整。
读完全书,我获得了精神食粮的满足。我体会到了人生哲学,收获了感恩的心,关爱他人,无私为他人奉献……
《爱的教育》交给了我做人的基本人伦常识与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
作家陈大超,以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辛勤耕耘在文坛上,在国内外发表了几千篇文章。对自己的女儿,陈大超关爱有加,但却从不娇惯她,女儿穿着朴素,没有钱物奖励,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一日三餐加水果,带着凉开水上学。
陈大超从不给女儿买玩具,但却乐于跟她玩沙,玩小石子,玩泥巴。有次女儿生日,见他从外面回来,就问:“爸爸,你给我的生日礼物呢?”他牵起她的小手说:“走吧,我陪你到沙堆上玩去――这就是爸爸给你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女儿又一次玩得很高兴。因为,陈大超深知,孩子童年幸福的标志,不是有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玩具,而是爸爸跟她一块玩的许多美好记忆。
一次,女儿被别的小朋友打得哭着回来,要他为她去“报仇”。 陈大超为女儿做了一个沙袋,要她每天练小拳头。并告诉她:手有劲了,就能制止别人欺负自己,不必搬兵为自己报仇。他希望她能认识到,一个人不受他人欺侮的能力,全在自己身上。
陈大超重视女儿的进步,她造出好的词句,写出好的文章,都能得到他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她画的太阳、洋娃娃,还有她从幼儿园得的小红花……他都给她当宝贝似的装进了特意为她制作的档案袋里。这以后她不论画了什么、写了什么都会交给他,还骄傲地跟小朋友说:“我爸爸会把它好好保存起来的。”
女儿爱看报纸,妻子总是把那些“乌七八糟”的版面藏起来,陈大超却找出来又还原到报纸里去。他说谁也没有剥夺孩子看一份完整的报纸的权力。一份完整的报纸等于完整的世界。眼睛里有一个完整世界的人,才不容易被世界所迷惑、所欺骗。
女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专心自觉,因而深得老师的器重与喜爱。从上初中开始,每天晚上学到11点多钟,凌晨5点多就起床,从不要人督促。因此,她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成绩都很优异,总是排在班上前五名,而且一直担任班干部,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鲜明的是非观,美国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她向父母提出要投笔从戎。她写了大量的日记与作文,1997年5月2日,上小学时,《小学语文报》上发表了她写的《家里有个病人》的文章,编辑给她寄来了贺信;1998年在《故事作文》第三期上发表了她写的《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西红柿》的文章……这时,陈大超劝她,你现在要集中精力学好基础课程,不要急于写作。
女儿说他们班上的同学,某某跟某某谈恋爱了,陈大超告诉女儿说:高考的时候,别人是不会因为他们早恋就给他们加分的。相反,他们倒会因为早恋耽误了学习而失分――人活着,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学习的时候就好好学习,恋爱的时候就好好恋爱,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他要让孩子知道,把快乐的事弄颠倒了,自己会饱尝更多的痛苦。
后来,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湖北省重点高中――孝感高中,不少人都说陈大超的女儿为他们家节省了几万元的“入校调节费”。陈大超却说,证明她的学习基础打得牢固,说明她过去的生命没有白白浪费,这比节省那几万元更重要。
女儿得了一张全校十佳的奖状回来,说该怎样奖赏她。陈大超接过奖状看了一眼,然后还给她说:“我已经奖赏你了――要记住:有人欣赏你,就是对你最大的奖赏!”陈大超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欣赏,才是人们不断奋斗的真正动力。
就读于湖北省重点高中孝感高级中学的陈大超的女儿――陈啸,在2005年高考中,以高分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又顺利考取了香港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这既是老师教育和她本人勤奋刻苦学习的结果,更与陈大超对女儿特别的关爱和良好的家教密不可分。■
我喜欢诗,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我感动。一首诗代表着作者内心世界的奇思妙想,一首诗能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一首诗能流露出人的道德修养……诗,能告诉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被后人千古传诵。而我最喜爱的,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每每吟诵它,我的脑海中都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满头银发的老母亲埋着头,弓着背,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那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母亲对儿子无比深沉的爱。这浓浓的母爱,全都倾注在这一针一线间。母亲那无私的爱,作为儿子何时才能报答呢?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什么?有人说母爱就是无私的给予和关爱,而我认为母爱的另一种伟大是爱意的痛弃!
从懂事起,我就认为我的妈妈不太爱我。我比同龄的孩子断奶早,走路早,自己吃饭早。我自己去上学,自己收拾书包。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妈妈也总是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我自己去克服困难。看到别人的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忙前忙后,接送孩子上学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甚至怀疑我不是妈妈亲生的。
20xx年我参加了大连夏令营活动,别的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而且还想妈妈。我是营队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乐在其中。这个时候,我真庆幸我有一个不太管我的妈妈。整整一周,妈妈一个电话也没有打给我。最后几天,我也有些想家了,不过想到妈妈那么狠心,我也就不怎么想了。回家的那天晚上,我从车里老远就看到妈妈站在广场的灯下,一下车,妈妈跑过来,一下子抱住我,泪水夺眶而出。一进家门,爸爸就告诉我妈妈这几天,妈妈一直吃不好,睡不好,知道我今天要回来,好几个小时前就做好了饭,然后就去等我了。我从来不知道,妈妈竟然这么在乎我!再仔细看她,比我离家时瘦多了。我这才明白,不是妈妈不爱我,冷落我,而是她深深地爱着我才让我自己学会去独立!
以前的母亲节,我从没有送给妈妈礼物。今年的母亲节,我的作文《送给母亲一束康乃馨》获奖了,妈妈读了感动得哭了,她说这是我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慈母的眼泪和一大束绚丽的康乃馨,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
母爱是无价的,也是深沉的,就像孟郊的诗一样,如此有韵味,又如此让人回味!
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有了追赶,不安分的心有了可牵挂的念想,情感的波涛有了可依靠的港湾。于是你追我赶成了快乐的倾慕、成功的源泉和幸福的靠近。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你追赶着,也被追赶着。
请以“追赶”为话题作文。
1。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2。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3。不少于600字。4。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范文1]
追赶
有这么一些人,不甘与自己的梦想只是一场梦,因此去追赶、追逐自己的梦畅。
美国的莱特兄弟,因为儿时与父亲的一番对话而确立了自己想飞的这个梦想。正如跑马拉松一般,在到达终点之前你会遇到各种困难,体力不足,缺水,全身酸痛等问题。而莱特兄弟发明出飞机的这一场马拉松也例外,一路上困难重重。在经过一次次观察,一次次绘图,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后,每一次,便朝这场马拉松的终点更进一步,终于,他们获得了成功,终于,他们追赶上了梦想。
而另一位与莱特兄弟一样追赶自己梦想的人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夏洛特黄蜂队的一号球员博格斯了。
博格斯从小就酷爱篮球,几乎天天都与同伴在篮球场上“斗牛”,于是便产生了他的梦想,有一天可以打NBA。
然而,在这一场梦想的追逐战中,他的敌人便是他的身高,他那1米6的身材在东方人中便不算高,更不用说是在身材高大的NBA了。可他不愿就此放弃,依然坚持不懈的追赶着。像控球、投篮这一系列的球技练习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可他仍在不断改进,试图利用技术来弥补自己身高这一缺陷。
因为他的这种追赶、坚持不懈的精神,于是,便有了现在NBA中的控球一流,远投神准,表现最杰出且失误最少的的博格斯,他甚至在高个队员面前带球上篮也毫无畏惧。常打胜仗的他,在这一场梦想追逐战中也用行动来证明了他的追赶成功。
不仅是梦想,有人会去追赶自己的一个誓言,例如为了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奋斗了一生,终于如愿以偿。有人会去追赶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有人会去追赶自己的愿望等等,但不论追赶的是什么,我相信,只要有一颗勇于追赶和坚持不懈的心,你终究会追赶成功!
[范文2]
追赶失去的童年
很久没有回想过童年了-----其实,也并未觉得童年已经远去,因为一切都是渐渐的来,渐渐的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看到了好多曾经不懂的事,享受着童年时的关爱。
一书中,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通过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将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风光切恰的容入字里行间,让人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
在中,好奇心使英子结交了人人避而远之的“疯子”秀贞做朋友,秀贞曾于一个大学生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了,秀贞生下了一个孩子---小桂子,英子经常听小桂子讲故事,有一天,英子偶然发现自己的玩伴妞儿就是“小桂子”,于是安排她们俩相见,并将妈妈的金镯子送给了她们,让她们去找思康叔。这人与人之间的帮助,照顾之情,让我深受感动,哎,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心,都懂得去帮助照顾别人,那么世界将会充满爱。
世上没有十足的好人,一文中,英子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放弃了自己年轻的大好时光,不惜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7―0091―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作文激情,消除学生“谈写色变”的恐惧心理,让学生乐于写作,大胆写作,并为学生的写作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写,写活,写真。“六字”作文教学策略,就是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关注每个学生,以学生乐于写作、大胆写作为前提,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就是指学生乐于写作,喜欢写作,主动参与写作,这是写作的前提。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枯燥无序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作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教师要立足于阅读课教学,利用对教材所选美文的欣赏,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也可通过成立写作兴趣小组、文学社,给学生创造展示作品的平台,提供交流作品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激起写作激情,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
二、勇
大部分学生往往是“谈写色变”,对写作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勇”就是要勇于写作,大胆写作。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舒展开放的写作平台,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发掘他们的潜能,强化他们的内驱力,使他们深刻意识到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去写,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逐渐增强写作勇气。
三、多
量变可以引发质变。多说、多写是写作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发言,并经常寻找一些没有定论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起作文来也就思如泉涌,文畅语顺了;教师必须在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各个学段的写作计划的同时,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等,培养学生自觉的写作习惯。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全面的对话氛围,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与大自然对话,投身自然、感受自然、亲近自然;与自我对话,发现自我的烦恼、自我的快乐、自我的价值,并畅想自我的未来;与社会对话,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尊重自己、珍惜生命,形成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完成了一定的写作量,就会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四、活
“活”既指活写、写活,又指活批、活改。学生每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不同的思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做苛刻的限制,不刁难,不设卡,放手让学生去写,放弃种种束缚,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主性。活批、活改就是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处理形式要灵活多样,做到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组内批改、教师批改、教师范评相结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五、真
作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照,是生活中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写作是一个作者与自我、作者与自然、作者与社会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心灵对话,只有真才能打动读者。教师要教育学生端正写作态度,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切忌无病,为写作而写作。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 偶然事件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1-0077-02
作者简介:杨彬彬(1977―),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一天晨会课上,笔者给学生讲了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中《扫烟囱的孩子》的故事。学生都被这涤荡心灵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们的话匣子也由此打开了。有的说:“我们要像故事中的那些孩子一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有的说:“我们应该帮助别人,特别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应该伸出救援之手,献一份爱心。”有的说:“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你帮助了别人,那份快乐将永远留在你的心中。”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班上也发生过。开学交学费那天,于敏之同学的妈妈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轮到她交钱时,她的手放在袋子里却怎么也不拿出来。您就催她快一些,可她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才轻声说钱没带足,回去拿了就来。过了大约二十分钟,于敏之妈妈来了,却仍不作声,好久才说家里只有五十块钱了。老师您先愣了一下,然后默默地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二百块钱帮她垫上。”这个孩子的话让笔者限入沉思,整个教室也寂静无声。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于敏之同学的家庭很困难,让我们像故事中的女孩们一样吧,拿出实际行动,捐出零花钱,帮助他渡过这一难关!”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全班学生的赞同。
捐款从当天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杨子江同学捐出自己认为最珍贵的第一次发表文章挣得的十元钱稿费;双胞胎王思宇和王思颖姐妹俩带来了一百元,同时还带来她妈妈的一封信,在信中她说:“……我听了于敏之同学的经历,眼泪都快下来了。我们捐这些钱,不是在摆阔,我们也知道每分钱都来之不易,只是实在有点舍不得他们母子,所以多捐一点,让自己的孩子懂得珍惜幸福,更不要忘了身边还有不幸的人……”
笔者被学生真挚的举动和这位家长质朴、动情的来信深深感动,同时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题材,于是在当天下午的作文课上把这封信读给全班学生听了。笔者又让他们从双胞胎的妈妈胡阿姨、于敏之的妈妈周阿姨、全班同学、于敏之和杨老师中任意挑选一个对象写封信,说说事件过程,谈谈亲身体验,表露自己的心声。
学生写给两位阿姨的信片段摘录:
“胡阿姨,您好!您给杨老师写的信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信中可以肯定您有一颗博爱的心,您不但爱自己的孩子,还爱别人的孩子,您真是一个好母亲!”(陈蕴伟)
“阿姨,你的来信把我给感动了。你的教育方法很独特,我们小学生特别喜欢你这种教育方法。”(杨清竹)
……
“周阿姨,您好!我们捐的一点点钱只是一点点心意,帮于敏之买一些学习用品吧。”(双胞胎姐妹王思宇、王思颖)
“周阿姨,我们知道你家很困难,所以,我们进行了捐款活动。如果以后还有什么困难,请尽量说出来。”(杨文倩)
……
学生写给全班同学和于敏之的信片段摘录:
“同学们,虽然我只捐了十元钱,但这是我的一片心意,愿大家从这一刻开始,多帮助身边的同学。”(杨子江)
“于敏之的家庭的确很困难,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多多帮助他。”(邵雅杰)
“同学们,在新学期里,我们要多多帮助于敏之。虽然我只捐了五元钱,可是这也是我好不容易省下的零花钱。于敏之,祝你幸福、健康。”(赵梓安)
“同学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份温暖。让我们伸出关爱之手,帮助那些家里有困难的人渡过难关吧。这样,你会无比的快乐!”(王泽宇)
“同学们,这一次帮助了于敏之,让我真正感悟到了助人为乐的含义,我好像还要感谢他。”(吉奕秋)
……
“于敏之,我想对你说:‘你的妈妈赚钱很不容易,对你又那么好,等你长大挣了钱,首先要回报妈妈。’”(王思颖)
“于敏之,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不是不帮助你,而是别人没有这个力量帮助你,有些人的家庭不也很困难吗?比如我。所以,用你的力量战胜困难吧!送你一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吴聪)
……
通过这次作文,笔者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充盈的心泉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情感更是文章的灵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万趣会文,不离辞情。”人,感受深刻,情感充盈,自然要宣泄,这就产生了写作需要。学生有了通过文章表达精神世界的需要,自然情辞共生,奇言妙语会如清泉喷涌,不可遏止。学生写出的一封封信,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皆孩子的心曲。一个个文笔流畅、情真意切、言语独特的片段,带给我们的岂止是惊喜,简直是震撼。这就如同先蓄水后开闸一样,垫付学费、朗读胡阿姨的信、组织捐款,分三个阶段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激发至高峰,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写作需要,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在“欲罢不能”的状态中进行了作文训练,从而大获成功。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源于何处?笔者认为,是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是孩子们情感的自然倾泻。学生是充满情感的灵动个体,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创造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境,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他们必然会情动而辞发。
二、作文教学生活化,生活内容作文化,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给作文带来勃勃生机
反观这次作文训练的过程,该案例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模式,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在课外与课内,作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了彩虹,使学生在写作时有了广阔的认知背景和丰富的情感基础。学生切身感受、仔细观察、深入体验,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极深的感受。学生有了这些感受,作文时就会自然联系起来,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也是乐意做的事,这时他们的表达才能得心应“口”。 让学生在宽广的心境中、在活跃的状态下写作文,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作文教学中正确的情感引导也是陶冶学生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让公交车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再现
惭愧也是一种美德
重庆一考生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人都会做错事,只要会内疚,会惭愧,就是一种美德。因为,会产生惭愧之心的人,一定有一颗崇善之心。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刚上车的男孩请求司机等一等他的妈妈,一分钟后他的妈妈还没来,车上的人开始抱怨,孩子的妈妈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孩子的妈妈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看故事时,我们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到了车上的乘客身上?他们为什么沉默?是因为他们先前并不知道孩子母亲是残疾人,对自己错怪了他人而惭愧,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故事,因为乘客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惭愧。可以这样说,他们抱怨行动迟缓的母亲时,心中的善良尚未复苏,可当他们的双眼看到残疾母亲艰难行走时,他们深藏心底的善良被激活了。这是令人高兴的。
原谅他人的错误,是一种美德;漠视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恶习。车上乘客没等他人提醒便能自省,他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给他人以理解,在沉默中感到了惭愧,这也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如是说。《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少年叫周处,年少时胡作非为,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为乡野除掉了“三害”,名扬古今。
别因感到惭愧而羞耻,因为惭愧本身是向善向美的。只是,别让你的惭愧迟到。
2015年3月2日,在T168次列车上,一位母亲说儿子才上一年级,没超高不用买票,随后测身高,男孩已超1.2m的购票标准。母亲因儿子虽高,但年龄太小不愿补票,男孩在这时说道:“我今年10岁,上四年级了,这是我的压岁钱,可以给自己补票。”母亲看了看儿子,没有说话,默默地低下头,从身上拿出钱为儿子补了票。等列车员转身离去后,母亲对儿子说:“儿子,这件事是妈妈的错,你做得很对,妈妈为你自豪,以后妈妈再也不会这样了……”
男孩纠正了他妈妈的错误,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而母亲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惭愧,儿子的车票补上了,差点在儿子心灵上留下的阴影也及时抹去了。一切都没有缺憾,一切都还算完美。能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并改正,这也是一种美德。
惭愧,是人类应有的态度,是道德的意向,倾向于善,亲近于善,惭愧自然生成。人要有向善远恶的自觉――惭愧,这才算具备了人的资格。人难免犯错,你在错误面前感到过惭愧吗?不要因羞愧而不愿表达惭愧,惭愧也是一种美德。
满分分析
小材料蕴涵大主题,小细节彰显大关爱,小对话体现大境界。本文即通过小材料发掘出人的精神世界、文明素养、道德情操,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立意准确,观点鲜明。题中材料叙述的事件虽小,但贴近现实,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亲情的可贵、关爱的珍贵,反映了社会正能量。刚上车的小男孩为什么要等妈妈?因为妈妈残疾,体现了对母亲的体贴和关爱、孝心与呵护;乘客最开始抱怨,因为时间很宝贵,当看到残疾的妈妈后,车上的人沉默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乘客的惭愧之情。本文剖析材料中蕴含的思想,立意为“人都会做错事,只要会内疚,会惭愧,就是一种美德”。观点鲜明,主旨突出。在浮躁的今天,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让人沉下心来反思社会,体现出和谐健康。
第二,选材精当,新颖应时。第一个故事引自材料,重庆2015高考作文题来自两年前的热门微博,材料内容即现实生活。第二个故事也是真人真事,发生的时间更近,发人深省。文中的材料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精当”,所谓“精当”,是指所选用的材料能有效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主题,没有偏离之感,没有叠加之嫌,更没有虚假之疑;第二是“新颖”,即所选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能反映社会的“热点”与“亮点”,有生活色彩,有个性特征,有独到的发现等。本文即具有时代特征、社会气息,蕴含了正能量、闪耀着情感光华,积极健康,引人向善,启人心智。
第三,引用佳句,多姿多彩。第一段中引用狄更斯的名言“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第四段中引用孔子的名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结尾引用具有哲理佳句“惭愧,是人类应有的态度……人要有向善远恶的自觉――惭愧,这才算具备了人的资格”。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吸引阅卷者的注意,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四,首尾呼应,凸显主旨。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本文首段引用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名句:“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继而点明中心:“人都会做错事,只要会内疚,会惭愧,就是一种美德。”结尾则再次强化中心:“人难免犯错,你在错误面前感到过惭愧吗?不要因羞愧而不愿表达惭愧,惭愧也是一种美德。”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人难免犯错,不要因羞愧而不愿表达,惭愧也是一种美德。
写作借鉴
本文首尾呼应,主旨突出。那么,作文首尾的写法有什么地方可以模仿和借鉴呢?
一、写好开头,吸引眼球。我们常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开好了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写作思路流畅而顺利地展开,而且能抓住阅卷者的心,博得阅卷者的好感。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引用开头法”,引用诗词、歌词、格言等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开门见山法”,就是直截了当地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写景开头法”,景物描写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还可以铺垫情节,导出下文;“抒情开头法”,通过抒发某种感情,或赞美,或悲痛,或激动,或欢乐等;“设问开头法”,开头提出疑问,既能总起下文,又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理,引导读者急切地阅读全文。当然,还有其他开头方法,写作时应根据写作实际巧妙运用。
关键词:音乐课堂;感恩教育;必要性;内容;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41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各级学校的重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 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 对初中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对初中生来讲,感恩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在初中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历史上流传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
其次。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的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学生群体中的忘恩现象。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也是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
第三,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让人们尽可能以感恩的心态和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等关系,可以有效地化解校园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防范各种尖锐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和谐的感恩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感恩教育的内容
1. 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2. 承担责任。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3. 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还要联系社会实践,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进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 感恩教育要融入到音乐日常教学中。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中学生感恩之心的如此“迟钝”,甚至没有这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出一种感恩教育的氛围。
(1)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音乐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音乐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音乐、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要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3)要践行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促进中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自身素质的中心环节和动力源泉。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教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教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标准
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中心首要问题,怎样进一步完善提高他们心理素质成为一个合格健全的人,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当前,各级教育部分对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加强高中职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心理素质,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的教师应是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一、高中职生存在着心理问题
首先是到高中职求学的学生基本上高考、中考,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较多来的学生到职业学院、职业学校也是一种极无奈的选择,入校后,自己心态一直调整不过来,学习上缺乏目标,缺乏动力,进取心不强,方法不当,自治能人与自控能差,当遇到困境,自信就会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我认为这就是心理障碍问题。再一个换了环境周围发生变化,也让我们这些高中职生不适应,新环境,新朋友,以前在初高中阶段紧张学习的生活,在家庭的呵护中一下变得轻松愉快,对自己诸多方面的严格要求变得松散了,心理压力得以较好的释放……,家庭里包括家长也不是那心关心和关注子女的学习了,特别像我们这样高职、中(体育生)职学生中,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有一定比例的,出于家长不负责,对孩子只养不教,把他们放学校交给教练教师们来管理的确是某个别家长再好不过的选择,学费不贵,生活有保障,又住在学校里,又可以学得一技之长,身体锻炼了,又有人管理,又不会变坏,这样的学校的确很少见,虽然学生们有些判逆、自卑行为,和同学们在一块总比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要好玩多了,愉快多了,他们的情感和情绪发展不平衡,高中职生学生大多数处于青春期,欲望强烈,思想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独立性有所加强,心理生理变化也大,对异性也有感知认识,交异性朋友,也学会赶一些时尚时、时髦,开始注意个人的形象,其实他们的自制能力是比较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差,处事方法简单,当然不计后果。
二、加强对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这些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很好的分析一下,作为我们老师,首先加强进一步与学生们沟通,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开展多形式的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促使他们逐步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解答他们在思想上和生活中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更深刻熟悉自己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我们学校要针对我们这些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及心理辅导,举办一些促进心里健康的活动、讲座、趣味运动会、晚会、作文比赛,利用传媒方法手段,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和我们高中职生心理辅导,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个场合、全方位、立体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心理上健康得到较好的发展。老师们要多动脑筋,结合某些学科进一步挖掘学生们的潜力,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多方面的发展,拓展他们的视野,老师们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多表扬,多鼓励。表扬是人的天性,少批评,少指责,尽量不要伤害他们自尊心,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要拉长,尽量缩短,这样能更好地打开学生们的心理之门。
三、高中职生的心理的健康标准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里应为主导,就是心理健康的应有条件。心理健康只要求我们保持平静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态度、乐观人生,有着高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充满未来的希望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切合实际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力求探索的精神,善于寻找,发现自己的兴趣,乐于吃苦,敢于吃苦,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务真求实,争取成功,寻找快乐,享受人生的乐趣,使潜在能力充分发挥。良好的自我意识,就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行为能力的适度的评价,全面客观积极看待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给予肯定,正视自己弱点和不足并加以改正,搞好人际关系与人和谐相处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与人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是复杂多变,我们抱着一种心态正视对待,多观察别人长处、好处,保持人际交往中自尊、自信、自重,乐于与别人交往,与人为伴,与邻为善,敢于面对矛盾,有效的解决矛盾,不回避,不消沉,有一定的责任感,有较强的协调和控制能力,既使面对压力、挫折有一定忍受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善于做好以上几个方面。总之要经常保持较为平静的心态和控制行为的自觉性。
总之,我们要努力、加倍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更全面、细心、扎实地观察学生们心理变化、身心变化,把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整个工作过程中,更全面的,必须的向我们的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排忧解难,为学生们健康成长、愉快成长,拥有更多的未来,和谐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