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节新鲜事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些同学由于平时阅读面狭窄,积累不够,作文时往往爱选用那些“老掉牙”的事例,“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这样的文章必然缺乏新意,读来索然无味。而作文要想胜人一筹,在素材的选用上就必须避免陈旧、过时,力争让材料丰富、新颖、新鲜,让文章彰显时代特色,这样才可能获得好评,取得高分。
制胜策略一:关注现实,紧跟时代潮流和时事热点。
当今社会,新鲜事物、新闻人物、时事热点层出不穷,同学们平时不妨多关注现实,将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或人物)纳入视野,注入笔端。
流水在碰到有障碍的地方,才能释放出它自身的活力。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农民歌手组合“旭日阳刚”意外蹿红,让世人震撼。其实,成名之前的王旭,如同许许多多的“北漂”一样,也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日子,在地铁通道唱歌里的他常常被赶走,几次参加选秀节目的海选也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正是这样的挫折,使得他更加坚定了梦想,更加执著地去努力、奋斗,从而才有了后来的成功。正如他在那首《笑着哭》中唱的那样,“生命就像一场云游,坎坷也是一种收获……”
——《感谢挫折》
素材运用技法解读
选段将目光聚焦于当红农民歌手组合“旭日阳刚”,通过王旭的成功经历来论证“只有经历挫折,方能抵达成功”的观点,素材新鲜、典型,富有时代气息。
建议同学们在积累素材时做好分类,如时代人物、社会焦点、青春榜样、励志故事等,然后在写作中随时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加以运用。
制胜策略二:关注影视,向虚构作品汲取新鲜看点。
除了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同学们还可以从影视、小说等虚构作品中汲取新鲜看点,借助影视、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展开文章,阐述观点。
有些人在行将就木时会慨然长叹自己这辈子活得不快乐。是啊,一个不懂得及时享受生活的人又岂知快乐为何物?就像《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一个即将咽气的人竟然还在想着灯中的两根灯草。这是何等可悲!他哪里还有什么生命的乐趣,一生得到的恐怕只是对金钱的吝啬和对生命的苛刻吧。
我赞赏《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他是一个把生命当做旅途的人,崇尚一种“在路上”的感觉。他在生命中充当过很多角色,而他所做的,是努力地当好每一个角色,一如既往地入戏,并从中收获快乐。他没有因为“”的影
响而停止对未来的追求,他也没有因经济上的失意停止他在路上前进的步伐。也许我不理解“老三届”一代人,但我知道,钟跃民这个人物,这个经历了半生坎坷的人,活得很快乐。因为,他懂得及时享受属于他的幸福生活。
——《享受生命》
选段精心选取了《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以及《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这两个事例,一古一今,一正一反,对比鲜明,突出强调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一个人要懂得及时享受自己的生命。所选素材既符合文章主旨,又给人以新意。
平时作文,大部分同学都是写现实生活或现实人物,如果我们能打开视野,适当关注一下影视、小说等虚构作品,从中撷取或典型或新颖的写作素材,相信一定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制胜策略三:关注网络,向网络潮人学习新鲜语言。
作文时,除了在选材上要遵循“喜新厌旧”的原则,在语言表达上,我们也不妨尝试着创新。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很多新鲜、生动的时尚热词应运而生,作文中如能适当加以运用,也可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在这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前有师长掌舵,后有父母加油,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在学习上,我们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永不知足;面对挑战,我们绝不能被挫折和失败吓倒。不要怕输,青春是永远“伤得起”的,只要你肯努力,梦想终会实现,我们会将胜利的旗帜高高举起——我的青春我“给力”!
——《我的青春我“给力”》
一、鼓动探究行为,尝试作文趣味
一个人的兴趣往往是始自好奇心,进而想了解和探究,最终产生兴趣。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许多心理实验都证实,儿童对新异刺激有着本能的反应。我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自办“小杂志”。首先自己办“小杂志”本身对于学生就是一件新鲜事。学生更多的是看杂志,而这回让他们自己办杂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另外,在杂志中还设立了学生感兴趣的栏目:名人名言、校园随笔、试笔园、我喜欢的故事等等。有的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喜欢和精力增设其他栏目,每个栏目的名称也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避免出现“命题作文”、“读后感”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教烦的字眼。
二、抓住新奇事物,巧设作文题目
“好题一半文”好的题目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如果题目假、大、空就会使学生感到“老虎吃天——难以下口”因此,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选择作文素材,更便于学生把握,引发作文兴趣。
1、重大节日及纪念日探究意义,抒写情境。如春节、元旦可出题目为“今宵多美好”和“缤纷的夜空”;国庆节、中秋节出题为“我们为你祝福”和“中秋夜的圆月”等。
2、特色活动记录下瞬间感受。如春游、升旗仪式、参观博物馆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不仅帮助学生学会记录生活,而且在抒写中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好。总之,要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就会教学生“会看、会听、会想”,心理要装着许多“事情”,肚子里要装着足够的“语言”,换句话说,要做到心中和笔下有话,必须有足够的效果,如果这方面的积累明显不足,那就无法作文。
三、激发成就动机,巩固作文兴趣
人总是有自尊心的,希望受到人的尊重、赞许、羡慕,自己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这一心理需要,使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会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如:每周对学生“小杂志”都有所评价,尤其对一些优秀作文、优秀片段或与个人作文水平比有明显提高的,请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宣读作文,并由学生自由评价作文优点,既巩固了作文优秀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又为不同层次学生树立不同的标杆,使学生急于动手,乐于动笔。变作文为学生不可缺少的体验生活,表达心境,记载精彩经历所必不可少的对象。
四、加强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来积累知识和获得作文材料。
关键词:手机短信;语文教学;创新题型
【中图分类号】G633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手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而手机短信作为新兴事物,以其方便快捷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相互问候以及表达情谊等的重要手段。
手机短信的编写,可以说是多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训练,所以手机短信已从日常生活交流走进了语文考场。例如(2010年黑龙江牡丹江市中考试题)今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灾情严重。即将初中毕业的桑姆,因为伤情严重,无法参加毕业考试。请你带着牡丹江人特有的情意给她发一条短信,鼓励她战胜困难,重返校园。又如(2010年湖南邵阳中考试题)今年5月8日是第61个“世界微笑日”。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有了微笑,就多了阳光,多了欢乐……请你给远方的朋友发一条祝福短信。要求其中含有“微笑”一词,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此种类型的题目在中高考试卷上俯拾皆是。手机短信-------语文园地里一朵艳丽的奇葩,一道亮丽的风景,一种创新的题型,它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考查了学生对修辞的运用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深受学生欢迎。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关注此类题型实属必要。下面笔者就手机短信的特点及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略谈一二。
一、手机短信的特点
手机短信大致有如下特点:1、主题突出,简明扼要: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短信不要超过70字,一般是三五十字。2、语言得体:短信的语言应针对不同的对象要做到文明得体。3、构思别致:精彩的短信应有精巧的构思,才会让人过目不忘。如:新年到,愿君天天娃哈哈,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4、富有文采:好的短信应讲究文采,要特别注意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排比等)的运用。
二、认识手机短信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手机短信由于能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已从日常生活交流走进了语文考场。手机短信题作为中考高考语文命题的一种创新题型,包含了丰富的语文价值。
1、手机短信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短信用途十分广泛,如传达通知、政策等,还有节庆祝贺功能、娱乐功能,如祝语、小故事、笑话、顺口溜等,都可以通过短信传递。这些似乎游离于正统语文之外的短信语言,更显示了一种运用语言的机智,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更广泛的新空间。学生接触和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自由、活泼、新颖、诙谐、鲜活的手机短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他们喜爱的短信,学生在体味和欣赏这些手机短信语言生动、诙谐的表达效果的同时,对这些手机短信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和创意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手机短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短信能够比较好地承担这一使命。祝福、思念、慰问等内容都可以用短信来表达,大家熟悉的教师节、国庆节、春节、元旦、端午节、中秋节等,人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客户甚至陌生人,都可以通过短信向他们表达问候与祝福。真挚美好的短信能沟通人们的情感,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文明,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例如:新的一年,心的希望;新的开始,心的收获;新的起点,心的快乐。愿幸福财富永伴你左右,新年快乐!这个短信中“心”与“新”谐音,一语双关,反复强调,从而将春节的祝福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开发手机短信的几种方式
1、积累手机短信来丰富素材
通过积累一些经典、富有创意的手机短信,让学生去把握手机短信的特点,从语文知识的各个角度分析短信包含的语法因素、文学因素、情感因素等,可以对手机短信进行内容分类,如祝福、思念、节日、励志、娱乐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积累多了研究多了,学生的语文素材就能更丰富,要运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2、编机短信来学习创作
手机短信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和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它要求编机短信时,语言必须简练、隽永,以最少的字数传达最多的信息,能直接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在同一情境下进行短信写作,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善于运用新颖的形式、别致的话语、巧妙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利用手机短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好手机短信,可见,手机短信与语文是互相促进的。
3、借鉴手机短信来美化作文
关键词: 地方文化 中职作文 实践探索
新课标要求,中职作文教学要注重生活化拓展,强调语文学习实践性延伸。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中职作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中职生写作兴趣,创新教学模式,而且可以强化中职生文化意识,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促进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本文以闽中当地文化为例,探讨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中职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当前,中职作文教学难于令人满意,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作文课上,教师理论指导过甚,真实体验缺失;题目布置后,大多学生愁眉苦脸,无从下手,显出痛苦万分的神态。究其原因,学生写作与实际生活脱节,不注重积累与观察,缺乏情感体验,致使无话可写。其实,我们身边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写作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独具慧眼,善于唤醒并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走出一条具有中职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
笔者根据多年写作教学实践,在收集素材、开阔视野、指导写作,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唤醒学生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意识,回归生活真实进行写作方面做了尝试。
二、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认识家乡环境,了解地方文化。
古诗云:“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人们遗忘。年轻一代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文化了解很多,对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感到陌生,这是现代人精神家园的失落。中职语文教育就是要肩负传承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责任。而地方文化,是我们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引“地方文化活动”进课堂,是贯彻和落实“以活动促进职业教育,以教育促进专业成长”的理念,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创设课堂写作生活化、内容地方化情景性教学,拓展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的兴趣,强化学生文化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文化中成长,有利于提高中职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闽中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方文化特色鲜明,茶文化、高甲戏、狮子舞、板凳龙、元宵节、庙会,古堡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与符号。在地方文化的引领下开展中职作文教学,让中职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美,能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的人文价值,同时进一步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为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三、地方文化引领下中职作文教学实践的途径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创造活动,学生的实践过程,其实就是生活体验过程,是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须广大,勿作井中蛙”。《2009版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强调: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生活,观察风土人情,了解历史文化,把地方文化资源引入作文教学中。牢牢树立“生活大语文”的意识,整合生活化作文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手段,实现写作生活化、生命化。
(一)积累写作素材,唤醒乡土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社会生活就是写作之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唤醒乡土意识,进而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1.关注自然景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罗兰论艺术》)美莫过于自然,但是,睫在眼前长不见,中职学生对生活的冷漠使他们失去对自然美的感悟,失去一些美好东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别致的村庄,清澈的溪流……我的家乡虽然没有泰山的雄奇之美,却有着“绿树村边合”的清秀之美;虽然没有惊涛拍岸的壮观之美;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之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青瓦白墙,松柏苍翠,青山巍巍,稻花飘香;屏山被称为“高山茶之乡”;济阳是“油菜花基地”;武陵有“雪山萝卜”之称……各地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让我们走出学校,投身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领略一下大仙峰、大鼓山、象山的风姿;体验一下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于是作文命题时,笔者设计了一些小而美的题目,如:《云雾下的村庄》、《家乡的油菜花》、《山村风景独好》等,这些题目都切合学生实际,能较好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沉淀写作素材,诱发乡土意识,激发写作兴趣。
2.关注家乡的变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新楼林立,道路宽畅,村落整洁,这些变化都为学生写作乡土作文提供了良好素材。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家乡今昔变化,引导学生做细微观察,抓住具体事物,选择恰当角度展现家乡的变化;让学生真正言之有物,缘“情”作“文”。农家新居是建设新农村的一大风景,曾指导学生描写农家事,农家美。例如《邻居的婚房》将爷爷辈、父辈,哥哥三代人的婚房变化进行对比,抒发了一家人幸福感,突出了家乡的变化。这样作文才能朴实自然、情真意切,写作题材才能永远新鲜、有活力;同时又将乡土资源引进作文课堂,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路》、《家乡的那座桥》、《家乡喜事多》等优秀之作,展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在写作中学生也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了热爱家乡之情。
3.关注民风民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生长和生活在闽中这块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积淀。在作文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地方文化特性,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关注家乡的民风民俗,学生可以感受家乡昔日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生活的富裕,但仍然沿袭着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如结婚寿庆,开业典礼,起居造屋,祭祖扫墓、龙灯庙会等等,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都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渠道(网络、图书,采访等)收集材料,并整理成册在班级进行交流,写些农家事,农家人,感受农家人自然、淳朴的人性美。如:《邻居家的新鲜事》《节日趣事》《打糍粑》《做草@》……农家的节日,不仅有春节和元宵节,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正月初一穿新衣,正月十五吃汤圆,迎龙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地方风俗。如果将它作为作文教学中的素材,学生作文定会增色不少。
例如,板凳龙是我县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韵味无穷。从最初的村民自娱自乐到逢年过节的联欢表演,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百姓文化。每年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放鞭炮,点烟花,龙子龙孙舞起板凳龙,举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且让各地民众领略到闽中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本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当地民俗风情为题材开展作文教学,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去调查、搜寻和了解每个节日的形成与发展,并通过整理写出具有浓浓民俗气息的文章。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独特的写作材料,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有了传承家乡传统节日所寄寓的情感。
如陈波同学在《节日》中写道:“这是一种古老而又热闹的活动,也许它对人类的创造进取没有多大意义,然而,却为村民们提供了一种世俗的欢乐。它把全村人的情感联系起来,通过这一盛大的民间活动,祈求来年吉祥安康、五谷丰登、安居乐业,表达美好心愿,从而使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如今,城里的人关系越来越冷漠,年味也越来越淡,我们不妨回到乡村过年,尽情享受这民间的欢乐吧。”
学生有了对家乡风俗民情的了解,那么对沈从文的《边城》、孙犁的《荷花淀》等描写本土文化人性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学生的习作中飘逸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乡土情怀。
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的历史底蕴,强化地方文化自豪感,积极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目的就是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乡土情怀。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深入民间以调查采访、摄影、收集材料等方式展示地方文化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充分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在生活中学习作文的自觉性,提升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笔者组织开展以“土堡文化之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写作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社会现象,深刻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收集,调查、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大田土堡区别于永定、南靖的土楼、江西的围屋、傣族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是独一无二的乡土性建筑,数量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大田土堡与永定、南靖土楼、北京四合院等地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易腐蚀,耗资巨大。如明代山岗类型的琵琶堡,清代水田类型的凤阳堡,清代山坡类型的安良堡等,都是宝贵的写作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挖掘、利用好以上的乡土资料,使学生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使学生主动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信息及写作的能力。
(三)景点现场教学,触发乡土情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素材的积累,生活的关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茶园,开启“茶文化”写作之旅,给学生最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体验,游玩家乡景点。以“走进茶乡,感受茶文化”为例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就能有感而发,抒写真情实感。
(1)茶园定向。我们选择了屏山万亩生态茶园,在定向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采茶环节。向茶农学采茶,注意采茶过程,在参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
(3)制茶过程。了解采青、晒青、杀青、制茶等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制茶的全过程,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4)了解茶文化。民风茶俗、名人茶事,茶史溯源、茶叶分类、品味茶诗、赏析茶联、学习茶道以及介绍江山美人茶。
(5)茶艺表演活动。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6)指导写作。通过指导并结合实践,学生写出了不少优秀习作,如优秀例文《感受茶文化》、《悠悠茶香》、《人生如茶》、《茶香暖人心》等。
通过“走进茶乡,感受茶文化”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农民劳作的艰辛,并亲身体验制茶过程,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开展现场写作教学,让学生懂得融入团队,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了适应社会生活和职场变化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唤醒了学生对家乡的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了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四、结语
以地方文化为引领开展中职作文文教学,不仅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教学关系的有效沟通,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中职生实践能力,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感,而且有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职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突破口。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全面融入中职语文作文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打造生活化、人文化的中职作文有效课堂,中职作文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月标.让乡土课程资源融进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7).
2012年我校被定为“李吉林情境教育实验校”,在阶段性总结的报告会上,冯华校长谈到我校对情境教育的理解,情境教育的非凡之处是能“把儿童的注意、观察、思维、想象以及非智力因素同时都调动起来,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会上,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彭建伟局长也给了我们鼓励和支持。这次的命名、挂牌其实是对我们的情境教育探索之路的一种肯定。
回顾初次接触情境教学法是在多媒体大屏上观看李吉林老师的《小小的船》一课,没想到仅仅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产生想象的力量却如此巨大。回想不同层面的多次培训,教研员层面的艰深的理论培训,骨干教师们的听评导课、沙龙研讨、对话,教师全员参与的研读、观摩,让我们一点一滴地积累着认识和经验,转变着观念。
所有语文老师一定还记得张兴丽老师的《秋天的雨》,那是学校骨干教师上的第一堂情境教育示范课。课上得很成功,孩子们兴奋、专注、自由发挥的表现说明了一切。这堂课是我校情境教育的转折点,此后,更多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或说课坚定了老师们的信心:我们也可以上情境教育的课。
今天,我们依旧坚定地走在情境教育的道路上。全校的语文教师都参与到了情境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来,他们从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我们注重让学生触“境”生“情”,创设的重点放在要让学生有情感上的共鸣。为此,我们总结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情境创设方式:
1. 至少要新鲜
好奇是儿童的特点,当他们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时,总爱动手去摸、动脑去想、睁大探求知识的眼睛去认识。比如,指导状物类作文《一种植物》时,教师就可以在讲桌上放一盆红艳艳的杜鹃花……在教室里出现一件新的东西,就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兴趣。新,是情境创设的必要因素,老师构想一个情境时,首先就会想到:它新颖不新颖,学生有没有兴趣。
2.要让情境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情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感官刺激,要让孩子产生感情,必须先要让他们走心,让他们看进去、听进去、想进去。有一个简单的小方法:教师有意创设某种情境之后,可以要求孩子们凭着短时记忆,把刚发生过的情境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是一种让学生走心的好方法。张念老师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就利用了此种方法。课中有描写颐和园横槛上图案的句子,张老师将横槛上的图片通过PPT的动画效果实现了滚动式的播放,让孩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叹。张老师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把这些情境当作写作素材,让孩子通过回忆写作。这种训练的本质是让孩子们有更敏锐的观察力,久而久之能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有心人。
3.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要让学生体验事物内在情感,而不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如青年教师陈媛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找到痛苦的词语不难,但如何体会雷利的“丧父之痛”是一般孩子难于理解的。陈老师引导孩子想象:雷利除了在等待爸爸回来后给他戴上蓝盔之外,他还等着和爸爸一起做什么?有的说“等着和爸爸一起放风筝”,有的说“等着和爸爸一起踢足球”……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在假设美好的画面之后,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课堂上又响起了低沉缓慢的音乐,爸爸灵柩回来的图片,让学生如同身在机场……孩子们马上体验到了情绪的落差,对文章后面向往和平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巧妙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美好情感,通过反衬、对比,让涉世不深的孩子也体会到了痛苦,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
4. 要细致、具体,抓住事物的本质细节
尹宜春老师的《北京的春节》的第一稿教案在五年级(6)班试教时,效果不佳,尤其是“借助词语,想象画面”这个环节出现了致命的问题。于是,有老师建议增加一些视频和图片来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降低孩子借助语言想象画面的难度。但尹老师认为,这样改动只会冲淡孩子们对老舍作品语言的品味机会,以复杂的多媒体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热烈的课堂“对话”代替对个性化的语言品味,这样就忽视了课文本身的魅力。但如何让学生产生更多真切的想象呢?尹老师意识到第一课创设的情境过于笼统,再上课时,他提出了更多、更细致的问题,紧扣文本的关键细节,还通过激发孩子们的想象达成了一个完美的情境,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细节,便是艺术上所说的一种境界——传神,能瞬间把孩子们送到“那情那境”之中。
这些年对情境教育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要承担起情境教育的责任,语文教师们还需要有一些过硬的特殊素质,这主要表现在情感素质上。
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有深厚的情感修养。情境教育的很多教育目标都是通过情感达成的,要陶冶学生的情感,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要激励与感染学生,老师也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细腻的人、一个情商较高的人。他必须能够深刻感受、领会人类的诸多的情感,才能把语文课教好。
其次,语文教师还要能够了解孩子们的情感。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个独立的世界,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怎样面对这样的世界。他们要用孩子的眼光观察、思考、记忆;孩子们有许多连最亲的父母也不愿告诉的秘密,这些沉睡的记忆是学生情感的结晶。如果我们找到触发他们情感的刺激因素,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就很容易唤起他们的情感。
再次,语文老师要由衷地热爱自己学生,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要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课堂上40分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就是师生长期关系的一部分。平日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愈是真诚,课上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其表达的话就愈可信。教师用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引发学生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心情,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以上这些特别的情感素质,不是能够机械地学习来的,我们发现,这些特点在李吉林老师的身上都有足够的体现。认识到这点,我们又重新发现学吉林老师精神品质的重要性,我们组织观看《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专题纪录片,再次在每个人心中发现李吉林老师的宽厚仁爱,发现这个“长大的儿童”始终葆有的一颗童心;我们在全体教师中间开展了“走近李吉林老师,走进情境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对李吉林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来源及内涵有了全面的认识,走近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可爱的儿童教育家。学校还组织了“学吉林思想”的征文以及阅读《李吉林文集》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我们期待这些活动最终能影响到每一位教师的内心,让他们首先成为李吉林一样的人。
又经过了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学校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的情境教育,也逐渐转移到其他的学科中去了。现在,老师们的课堂生动了许多,学生们的负担减轻了。同时,近年来市区两级的各项各类考试、素质摸底,孩子们的成绩也都名列前茅。老师们还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爱学习了,更爱学校了。
时间久了,我校情境教育的研究也出现了“高原反应”。其表现为,对情境教学实践缺少适时反思,反思的形式与内容过于滞后,形式太单一,内容太笼统不够细致;一线教师的研究队伍缺乏整合,不能高效地完成研究任务;教师们的热情没有起初那样高了,尽管情境教学课堂仍显得那么异彩纷呈,可是细细琢磨似乎有效的内容却在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