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猜谜语小动物

猜谜语小动物

时间:2023-05-30 10:46: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猜谜语小动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猜谜语小动物

第1篇

摘要:游戏的创设应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关键字:适应性,参与性

Discuss on game design of the primary school class

No. 1 primary school of 143 Group in Shihezi City from Xinjiang Huxinyan

Abstract: games creation should be followed b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cognitive laws at the different ages, it needs to be designed in according with the students' real life experience. For the junior or the middle school children, we can build the situation such as telling a story, games, intuitive or others; for the senior school students, we can the situation to help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solve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problem to attract students by the games themselves.

Key word: adaptability, participation.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游戏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一、适应性 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开展学生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她们的参与兴趣。例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猜谜语,我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就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环节。具体的游戏过程是这样的: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了一些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剪成的,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高兴地回答说喜欢,于是我让他们一起看黑板上的小动物,说:“这些小动物每人给大家出了一则谜语,你们谁猜中了小动物的体重,老师就把这个小动物送给谁。”大家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要来猜,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最后大家都猜对了,所以我就把小动物奖给了他们,看到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的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全员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 所以在教学中要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参与性 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分子,千万不要做局外人、旁观者。小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 四、迁移性 在游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因为设计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求得知识,如果忽略了这一目的,游戏也就变成了玩,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游戏的过程,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加以引导调控,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

第2篇

  分园大班张淑娟 

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幼儿在有意无意间都会注意到影子。影子充满了神秘,并且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以及便利。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并乐于主动解决问题。本次活动,旨在将幼儿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与幼儿年龄特点结合起来,

 为幼儿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正确地认识物体的影子,知道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

2.在游戏中探索影子变化的特点。

3.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1.用猜谜语引起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1)师问: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

(2)教师出示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请你猜猜它是谁?

(3)引导幼儿在阳光下走动,注意观察身边的影子,揭示谜底——影子。

1.在游戏中探索影子。

(1)组织幼儿玩游戏“踩影子”,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2)师生一起玩“踩影子”游戏。

(3)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说一说影子有什么特点?

幼:——影子爱动,跟着人动。

——影子是黑色的。

——影子和自己跑的一样快。

(4)带领幼儿来到荫凉处,发现影子全不见了。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3.发现影子会变化。

(1)教室请一胖一瘦两个幼儿站在一起,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一看他们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2)幼儿分别变换不同的动作,发现影子的变化。

师:你的影子怎么变的?请仔细观察。

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交流。

幼儿:动作变了,影子的样子也会变。

4.教师出示挂图,请给图中的小动物找到对应的影子。

幼儿集体找出答案。

第3篇

【关键词】谜语 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一、谜语和小学语文教学特色结合的意义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后经文人的加工和创新有了文义谜。一般称民间谜为谜语,文义谜为灯谜,也统称为谜语。它是古代人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猜谜语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其知识型、趣味性、益智性深受人们喜爱。哪怕到了今天,时尚气氛浓郁的大型晚会上,猜谜也是主持人和观众互动、赢得观众好评的一项重要节目。

语文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学活动,它既有普通课堂教学的固定性,又有着文学活动的灵动性,它一方面作为一门考试课程需要对固定知识进行牢固掌握,另一方面,语文教学更是对学生头脑、思维进行洗礼,提升其品位修养的重要学科。在如今愈发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语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尤其是改革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人格修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将谜语突破性地植入小学语文课堂,这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一项突破,更重要的是,通过谜语激发兴趣,继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在我国强调素质教育、强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谜语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谜语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包含多个方面,主要有:用谜语导入新课、用谜语巧记常识、用谜语理解词义三项。

1. 用谜语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不是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采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爱好,从而自发地积极地获取它。而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程要做好,一个吸引人的导入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谜语本身就是一种提问,加上猜谜活动生动有趣,这对于小学教学而言,无疑是一种极为生动的引入方式。

以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在这篇课文教学开始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用脚印画画,其实不正是对学生关于动物脚印这一常识的积累吗?因此,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打开课本,而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面画有各种小动物的脚印,我让学生们自行猜测,哪个脚印对应的是什么动物。在大约5分钟的猜谜过程中,学生们发挥集体的智慧,认识了各个小动物的脚印,同时,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将他们引入了新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中来了。

此外,除了通过这种直接对课文内容设计的猜谜活动,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还发现,对于引入新课,可以采用将课文作者的姓名设计一个字谜,让学生猜出来,同样也不失为引入新课的重要方式。

2. 用谜语巧记常识

我国谜语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常识性的内容。例如,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陆游这样一位著名诗人可能是众人皆知的了,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记住陆游可能需要将某个诗篇反复背诵才行。为此,我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对陆游这个名字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以“大地旅行”为谜面,猜一个著名诗人。同学们经过激烈的探讨后,终于找出答案:陆游。在这种谜语的方式下,学生会形成对这个名字的深刻记忆,以至于后来只要提到陆游,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大地旅行”的谜语。

又如,本市电视台推出元宵有奖灯谜竞猜活动,其中一则谜语是“元宵节后传捷报”(打一成语)。我认为这个谜语中蕴含的文学常识十分有趣,便将它引入了课堂中。然后课堂就有了如下的对话:

师:“元宵节是农历哪一天?”

生:“正月十五!”

师:“每月的十五,在我国古代有什么专称吗?”

生(讨论):“望。”

师:“那么元宵节后传捷报的谜底是什么呢?”

生(思考):“喜出望外!”

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在生动的猜谜活动中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常识,对于“既望”一词也留下来更深刻的印象,关于它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3. 用谜语理解词义

语文教学活动,注重形式的同时,一定要把握传递知识的内核。解析词义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础,而开展谜语教学,不仅可以营造更好的课堂气氛,更能让课堂富含新意,增强学生的记忆。将其用于理解词义,可以更快达到相关目的。

以对文言文中“卒”字的理解为例,由于“卒”在古文中十分多义,单调地逐条陈列很难让学生形成深入理解。于是我就采用了谜语教学的方式。谜面是“刘邦见之笑,刘备见之哭。”通过讨论,我告诉学生,刘邦最高兴的就是打败项羽,而刘备最难过的就是关羽死去,二者的相同点就是“羽死”,而羽加上一个死是构成不了字的,死还有别的表述,就是“卒”,所以,谜底就是“翠”。这种层层诱导下,学生运用对字形的理解,猜出来谜底。同时对“卒”这个字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第4篇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儿童更是喜欢小动物,智障孩子也不例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

本单元选自我校校本教材中度智障二年级生活适应教材《常见的动物(一)》第二课的内容。教材编排从认识常见的动物开始,了解到动物的外形,认识动物的生活习性,教育小朋友要爱护小动物。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常见动物开始,认识到一些常见动物的外形特点,了解到它们的成长过程极其本领,辨别这些动物的叫声。。

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是智障二年级中度班级,共有13名学生,其中一个自闭症儿童,平均年龄8岁,智商介于40—60之间。因年龄小,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控能力比较差,自闭症儿童有突绪的倾向。

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分为三类:A类学生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B类生语言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差。C类学生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

教学理念

智障学生的具体认知概念比抽象认知概念强得多,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具体的形象感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这几种小动物学生都比较常见,对动物的外形和声音比较熟悉,重点引导C类生认知。所以学习时间可以缩短。拓展的小动物的成长,可以使A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小动物。综合来说,本主题中,A、B、C类生都能在自身学习范围内有所提升,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听狗、猫、鸭子、鸡的叫声说出相应的动物的名称或找出相应的动物。

A类生能说出狗、猫、鸭子、鸡的名称,能模仿叫声,掌握儿歌《动物怎么叫》。B类生能模仿狗、猫、鸭子、鸡的叫声,并能根据叫声找相应动物的图片。C类生能根据叫声找相应的图片。

2、了解狗、猫、鸭子、鸡的本领。

教学重点

动物的叫声和各自的本领。

教学难点

动物的本领。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1、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中间链接了音频文件和动画,在图、文、音、动画的组合下,学生兴趣较浓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

通过动物的叫声,导出相应的动物图片。然后让学生复习这些动物的名称。

[设计意图]从动物的叫声导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了解到动物以及相关声音的联系。

二、新授:

(一)动物的叫声

1、播放这些动物的叫声,并请学生模仿。

练一练:请学生在电脑上演示根据动物的叫声找出相应的图片。

演示儿歌:《动物怎么叫》:小狗怎么叫?汪汪汪。小猫怎么叫?喵喵喵。公鸡怎么叫?喔喔握。鸭子怎么叫?嘎嘎嘎。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动物的叫声,使学生能够闻声音猜相应的动物,对事物的关联性有很好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动物的本领

1、狗的本领。出示相关图片。提问:图片上都有什么?小狗在警察叔叔带领下抓谁?(教师引导:小狗能鼻子很灵,牙齿很锋利,跑步也很快,能协助警察叔叔抓坏人。而且,还能看家护院。)

2、猫的本领。(1)出示小猫爬树和抓老鼠的图片。提问:小猫的本领是什么?(爬树和抓老鼠)(教师引导:小猫会爬树,还会捉老鼠。老鼠是有害的动物,喜欢偷吃粮食,猫把老鼠抓来吃掉,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2)让学生表演猫捉老鼠的游戏。

3、鸡的本领。播放公鸡的叫声。(教师引导:公鸡会打鸣。公鸡每天喔喔握地叫,那是催人们起床。)让学生演示公鸡的叫声催人们早起的情景。

4、鸭的本领:(1)出示鸭子游泳的图片。(教师引导:鸭子会游泳,并能在水里抓鱼虾吃。);(2)演示鸭子游泳的情景。

[设计意图]: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通过对这些小动物本领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小狗动物的好感,形成动物是我们的朋友的初步形象,而对这些小动物的本领让学生进行演示,可以使C类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小动物的成长过程

1、狗的成长(要点:小狗是狗妈妈生下来的,小狗小时候是吃狗妈妈的奶长大的)

2、猫的成长

3、鸭子的成长(小鸭是从鸭蛋里出来的,长大候就变成了大鸭子)

4、鸡的成长(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化出来的,长大以后就变成了公鸡或母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认识到这些小动物的成长过程,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小动物。意识到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三、练习。

1猜一猜: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说出相应的动物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反思:

第5篇

1.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2.通过饲养小动物、接动物警报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通过点击“乐乐猴动物乐园”、开展动物小博士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学着饲养喜欢的小动物。

4.通过交流、游戏、浏览、饲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资源开发

1.鼓励并组织学生阅读有关动物的书报,如《小青蛙报》、《我们爱科学》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谜语、儿歌、图片等资料,丰富、积累有关动物的知识。

2.在父母的带领下参观动物园,创造亲近动物的机会。

3.收看《动物世界》等有关动物的电视节目及其他视像资料。

4.回忆有关动物的经历,如养小乌龟、小鸟等。

三、教学准备

1.准备蜗牛、猫头鹰、燕子图片。

2.准备八块题板、八支水笔和若干动物奖章。

3.去电脑教室上课,创建“乐乐猴动物乐园”资料包。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猜谜语。

(1)说他是条牛,无法拉车走,说他力气小,却能背屋跑。(蜗牛)

(2)白衬衣黑外套,尾巴尖尖像剪刀,从早到忙不停,捉来虫子喂宝宝。(燕子)

(3)远看像只猫,近看是只鸟。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觉。(猫头鹰)

2.贴图片。

活动一动物猜猜猜:

(1)刚才我们猜的都是小动物,板书:小动物。

(2)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接着猜,请一个小朋友学小动物的动作或叫声,大家猜是什么动物。

(3)小动物真可爱!你们瞧,它们来了――播放《动物世界》片段。

(4)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我与小动物”的事,补充课题。

(设计意图:以游戏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的播放使学生产生了与小动物亲近的感情,为了解小动物做了准备。)

活动二我当饲养员:

(1)谁养过小动物?能说说你和小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吗?

(2)你亲手喂食过小动物吗?喂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让我们当一回小小饲养员,注意刚才小朋友们提到的注意点。

(设计意图:“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孩子亲身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感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课堂上让小动物走进课堂,使得课堂的教学更有现实感,构建一个互动的真实的生活化课堂。)

活动三逛“动物乐园”: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乐乐猴动物乐园”资料包,内容很丰富,有小动物的照片、叫声,还有动物明星表演。小朋友可以自由点击,尽情游玩。

(设计意图:“乐乐猴动物乐园”资料包内容丰富,学生眼、耳、手、口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玩中学,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动物“小博士”知识竞赛,请队长把答案写在题板上,答对一题,得一个动物奖章。

①(?摇?摇)是中国的国宝。

A(金丝猴图)?摇?摇B(东北虎图)?摇?摇C(大熊猫图)

②下面的小动物中冬眠的有(?摇?摇)

A(乌龟图)?摇?摇B(刺猬图)?摇?摇C(老鼠图)

③蚂蚁的触角用来(?摇?摇)

A传递信息?摇?摇B找路?摇?摇C吃东西

④小海马是(?摇?摇)生的。

A海马妈妈?摇?摇B海马爸爸

⑤“森林医生”是(?摇?摇)

A(青蛙图)?摇?摇B(啄木鸟图)?摇?摇C(蜜蜂图)

⑥看图,这些小动物中属于十二生肖的有(?摇?摇)(多选题)

A猫?摇?摇B鼠?摇?摇C狮子?摇?摇D狗?摇?摇E猴子

看来老师的问题难不倒大家,那么哪个小组再出题考考大家?

(3)评选优胜小组,得动物奖章最多的队为冠军队,奖励一只小乌龟,其余每队奖励小金鱼,带回教室成立“爱心动物乐园”,比比哪一组喂养得好。

(设计意图:“动物知识竞猜”环节既是对前一环节的检测,又有效地激发所有学生的表现欲望,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游戏中获得更多动物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活动四小动物立大功:

(1)小动物不仅可爱还有很大的本领,你知道吗?

(2)补充:有的小动物还是科学家的好助手呢!(课件显示:小鸟――飞机,鱼――潜水艇,蝙蝠――雷达)科学家从小鸟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从鱼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小动物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小动物不仅看起来可爱,很多时候还是人类的老师。此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知识、探究动物奥秘的欲望。)

活动五动物SOS:

(1)可是有的小动物生活得并不是很快乐,播放视频――

青蛙:(直喘气)好闷啊!放了我们吧!

猴子:咦?是谁把树都砍光了?这下我们没有家了。呜――我想要有个家。

狗熊:求求你,小朋友,别用石块扔我,我会流血的,很疼很疼的。

鸟妈妈:孩子,危险!(众小鸟:妈妈快救我!)

(2)看到这样的事,你想说什么?你还见过伤害小动物的事吗?

(3)讨论:我们能为小动物做些什么?

(4)其实,有很多人已经成为小动物的好朋友了。你们看!(课件显示人们保护小动物的画面,如:爱心人士收留流浪猫、有关部门放养水生野生动物并发放宣传报纸等)

(5)如果大家都做小动物的好朋友,那么它们可以生活得更快乐。现在,让我们跟小动物们一起玩起来吧!(播放智慧树《动物模仿操》,师生一起跳操。)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情感上受到触动,在讨论中追问自我、辨析是非,品德得到发展。)

活动六拓展延伸:

第6篇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低年级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儿童生活中的情境,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把所有的拼音当做是一个大的家族,将这个大家族中又分成几个小家庭: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我们不但要认识每个家庭中的成员,而且还要学会给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分类,了解它们住在“四线格屋子”的哪一层或哪几层,等等。像这样,把一些枯燥、乏味的拼音赋予了“生命”之后,它们的生活就富有了色彩,使课堂不再黯然失色,而充满活力和生机。

二、方法多样,学生乐学

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也难以持久,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及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在具体教学每个字母时,就需要采用灵活多样,形式新颖的方法。

1.结合插图,巧识字母。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很容易在视觉的刺激下引起注意,在教学中,色彩鲜艳的插图,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极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aoe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可以看到图片上有位小姑娘,正在河岸旁娓娓动听地唱着歌(a),而在小姑娘对面,有只大公鸡也在嘹亮地打着鸣(o),河中的白鹅正在优雅的欣赏着自己美丽的身影(e),其次,根据图片上人物和动物所做的口形,联系实际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去发音,在他们已有感受的基础上,老师教学规范的发音和字形,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2.讲故事,记规律。讲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法之一,在故事中渗透知识,不但记忆深刻,而且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j、q、x”与“ü”相拼时,去掉“ü”上两点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叙述:“ü”与“u”出去玩,碰到了“j、q、x”,“ü”很有礼貌地脱帽问好,而“u”却站在了一边。因此,“j、q、x”就和“ü”做了朋友,而不和“u”做朋友,以后再看见“j、q、x”旁边的“u”时,学生就不会认成“u”了。这样,一个教学难点就在有趣的情景中突破了,而且印象较为深刻。

3.编儿歌,巧记形。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为了能帮助记住字母,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儿歌,如:圆圆脸蛋扎小辫儿,张大嘴巴aaa;大公鸡,哦哦叫,拢圆嘴巴ooo;大白鹅,水里游,水中倒影eee;1加小点还念i,牙齿对齐iii;乌鸦的小窝像个u,突出嘴巴uuu;小鱼跃起吐水泡,像吹笛子üüü。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编入儿歌,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儿歌背熟了,单韵母也掌握了。还可以编顺口溜:伞把伞把ttt,一根拐棍fff,公鸡打鸣ooo,挨在一起aiaiai,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等等。教学拼音四声时,我找到这么一首儿歌———拼音四声要分清,牢记形状心要明。一声平平一路直,二声由低向上升;三声由高到低再扬起,四声从高往下降。我与孩子们边念边打手势,创设了一个充满韵律的课堂,在朗朗上口的儿歌声里,孩子们很快弄清声调符号的特点与四声特点。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锻炼,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记住。

4.玩游戏,固知识。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采用有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让它们广泛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主动快乐地进行学习。例如:

①摘苹果。将字母或音节做成苹果的形状,将它贴在黑板上,学生可以上前“摘苹果”,如果能正确读出苹果上的字母或音节,就请他领读,并将苹果奖励给这位学生,如读错了,请他下去再想想。

②找朋友。“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拼读音节时,老师请两个学生上来分别找出声母和带调韵母,然后组合起来拼读。

③钓鱼。拼音卡片别一个回形针;另外做几个钓鱼竿,用小磁铁石作鱼钩系在线的下端,把卡片当鱼撒在桌上,请几个同学上来,老师报一个音节,学生就钓那个音节,看谁先钓上来。

第7篇

我的变变变

我还在妈妈的怀抱里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长大成为一棵爱心树,我整天抬头望着蓝蓝的天空,看着在我头上飞过无数的大鸟,我真想离开家乡出去闯闯看看世界……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的梦想实现了,那是我被一股怪风刮到了一个美丽而古老的村庄,我没有向亲人告别,也没有向兄弟姐妹说再见,就离开了一直抚养我的树妈妈。

我落户到了一个乡村的草坪上,几个星期后,我已经长出了几片绿油油的叶子,我也不寂寞,因为我身边也有些不同品种、不同故乡的树苗跟我一起共同成长。时间很快地过去了,不知过了多少的春秋,我已经长成一棵树叶茂盛、树干高大而粗壮的大树了。

春天,小鸟来我的树枝上造窝,晚上我会给小鸟宝宝们唱摇篮曲。当有野猫来偷袭的时候,我会用我粗壮而有力的枝条赶走它。

夏天,许多爷爷们在树下下棋,婆婆们在聊天。一些孩子在说笑话,有的在猜谜语,还有的在玩游戏。我身旁总是充满快乐和笑声。

秋天,我的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子,当过果子成熟了,人们会把果子摘下来分给大家品尝,大家吃了后,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甜蜜的微笑。

冬天,我为需要冬眠的小动物们准备一张舒适、温暖的床,让他们做个美好的梦。

不知过了多少年,我渐渐地老了,叶子落光了,人们把我砍了,造了许多桌子、凳子……我每天都可以陪伴他们快乐的生活,现在我只剩下一个树桩。爷爷、婆婆们在树桩上下棋、打牌、喝茶,我也静静地陪着他们老去……

第8篇

关键词:儿童;品德与生活;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原本枯燥的,让低年级学生难以接受、理解的品德课,现在改成了富有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课。课程改了,标准也改变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

然而,要想让学生掌握好这门“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课程,我认为,教师就必须珍视儿童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儿童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为了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材观,我觉得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巧妙”的环境中“巧妙”地掌握知识,接受品德教育;“巧妙”地让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我认为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在教学《我与小动物》时,教师可以准备小猫、小狗、小白兔等几种常见的小动物,再把教室四周贴上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同时播放鸟类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如同来到动物世界一般,真正地感受到动物的可爱。这时,学生的兴趣一定很浓,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二、巧设活动,调动气氛

杜威曾通过词源学的考察发现,“知识”和“行动的能力”是同源的词,他由此得出结论“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的最基本的意义”,并一直倡导“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这也正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经验特征。活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合理,直接影响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以下几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

1.找一找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在教学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能让学生感受到被教师的重视、自己的重要。

如,在教学《游戏快乐多》时,让学生课前找一找自己的身边有哪些民间传统的游戏,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怎样玩……上课时向学生进行介绍,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游戏,并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通过找资料,加深了学生对游戏玩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乐于游戏的情感。

2.猜一猜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猜谜语一直是他们喜欢的游戏,在猜谜语中进行教学,学生兴趣会更浓。

如,在教学《眼睛与耳朵的诉说》时,让学生通过“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这两个谜语,引出主题“眼睛和耳朵”。又如,在教学《我会打电话、看电视》时,让学生通过“一物长得真稀奇,耳朵嘴巴在一起,两人远隔千里外,声音传递一线牵。”“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这两个谜语,引出主题“电话、电视机”。这种猜谜语导入新课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

3.做一做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都喜欢做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更加乐学、善学。

如,在教学《走进聪明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推理游戏”――猜猜看,既让甲组学生在纸上写出几种常用物品的名称,乙组学生可以向甲组学生提问,甲组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乙组学生猜测甲组学生写的物品名称,猜对即得分,提的问题越少得分越高。通过这个“推理游戏”,可以训练学生学会动脑,并在游戏中练习联想、推理、归纳、判断等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遇事勤动脑、善思考的行为与习惯。

4.写一写

低年级学生对广告语充满了兴趣,如果让他们自己设计宣传语、倡议书等,相信他们一定会很开心、很乐意学。

如,在教学《别把花草弄疼了》时,让学生动手写保护花草的宣传标语,并把它张贴在校园里;在教学《我最爱读的书》时,让学生动手在卡片上写一条读书名言或一个读书金点子、一句读书感言等,可以赠送给朋友,也可以作为书签自己使用。

5.说一说

低年级是训练说话的最佳时期,品德与生活课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行为规范性,对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在教学《我的好习惯》时,让学生通过击鼓传花话优点的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和发现自己身上的好习惯,并且说出来,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必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以活动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此基础上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同时,事实也证明,只有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提出难度适中的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学生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自觉接受教育。

三、巧设总结,升华情感

课堂教学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归宿,是教学设计“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的组合”,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对情感的升华。巧妙地总结能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教师,在《关心老人》的结尾时,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的发言、表演,让老师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由此看出同学们真的长大了,知道孝敬爷爷奶奶了。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同学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尊敬老人,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唱得好,希望你们多陪爸爸妈妈常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看看,为他们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后背揉揉肩。(放音乐《常回家看看》。能唱的跟着唱,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末这位老师向学生提出了希望,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关心、帮助老人,常去看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以生活为基础的,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事引入教材,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道路上,在亲切的生活情境中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地为学生设计体验、经历、通往生活的各种游戏活动及情境,与学生共同成长,使他们乐学、爱学,真正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总之,我们要“巧”上品德与生活课,让“巧”字驾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巧用象声词

低年级学生虽然爱说爱动,但是他们观察、创造、模仿的能力都很强,而且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因此,我常常利用模仿小动物的声音来帮助学生练习发声,掌握简单的节奏。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通过教师的体态表演,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声音;也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完成,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小动物的叫声学出来,大家就会一起来模仿。如,小鸡“叽叽叽”、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这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达到了良好的练声效果。

二、抓好课前“一分钟”

低年级的小学生爱动爱闹,大都源于他们喜欢唱唱跳跳和敢于表现的天性。如果教师能在课上专门为他们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展示空间,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把上课前的一分钟变成表演一分钟,学生可以在音乐课的小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如唱歌、跳舞、讲故事、猜谜语等,以此带给他们无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和盎然的情趣。如教学《我们的田野》时,我以“田野”为题,通过多媒体画面,歌曲伴奏音乐作为配乐,营造一个诗一般的意境,如美丽的田野、金色的鲤鱼、碧绿的湖水……让小朋友用自己的语言和舞蹈对画面的环境进行描述和表现。从而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从中得到陶冶,带着美的感受演唱歌曲。

三、用图片、游戏等辅助教学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他们学唱歌都是以听唱为主。一旦歌词过长或不被学生理解时,就会影响学唱效果。教师若采用图片与教唱结合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歌词内容,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我在教唱《我有一只小羊羔》时,亲自动手绘制了小羊羔的卡通图片,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些可爱的小羊羔吸引住了,非常容易地记住了每段歌词,也轻松地学会了这首较长的歌曲。

音乐游戏能在教学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参与和竞争心理。如在教《火车开了》这一课时,刚开始学生们情绪不高,这时我就告诉他们:“现在,老师愿意带你们坐火车去旅游,你们愿意吗?”于是,学生们兴奋起来。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找个“司机”,其他学生跟在“司机”后面,他们高兴地唱起来,好像真的坐上了火车。学生们和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充满了愉快真挚的情感。音乐课上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做跟着电子琴的节奏读歌词的游戏,也可以和学生做“我来唱,你来接”的游戏,以巩固学生对歌曲的掌握。在教学中,还可以开展“听声音找朋友”、“听敲鼓快慢走”、“高音低音蹦蹦跳”等活动,都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提高学习的乐趣。

四、注意多赞扬、常鼓励

“争第一”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一句简单的赞扬,都会让他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即使是某个学生上课发言的声音大了些,我也会把握时机,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赞扬。这样,不仅可以暗示大家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也使表现好的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另外,通过小组竞争的形式也能达到激发学生不服输、争上游的教育效果。把学生分成小组,展开竞赛是他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虽然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不够强,但他们争优的好胜心却很强。我在教学中,常通过“争夺小红花”、“颁发小奖章”、“书上印朵大红花”等做法来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交流。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心灵在交流,充分展现着集体的力量与智慧。

五、发挥最后“一分钟”的作用

第10篇

一、话题选定体现交际性

口语交际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所选定的话题具有交际性。以下两个教学案例话题特点不同,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示了达成交际的基本策略。

(一)《猜谜语游戏》

1.师生互动

师:老师先出谜语,请同学们猜,谁猜到卡片上的谜语,美丽的卡片就送给谁。

……

师:这儿还有几则谜语,不过,这次不但要猜出谜底,还要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

2.生生互动

师:刚才大家猜的是老师收集的谜语,谁想把你收集的谜语说给大家猜猜?

指名并交代:想让谁猜就请谁,而且要记得问问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上台自由与人交际。)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一问一答,态度大方又有礼貌,合作得多好呀!请四人小组在一起猜猜组里的谜语,小组长要组织大家有秩序地进行,并且选出组里大家认为好的谜语。

师:请每组的组长把你们组选出的谜语贴在教室的周围,等会儿请其他组的同学猜一猜。如果猜对了,就把谜语送给他。

……

【评析】

这个案例以“猜谜语”为话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首先,猜谜语需要一人说一人猜,或一人说多人猜,话题内容要求参与的双方进行言语交流。其次,猜谜语时,出谜者要步步诱导,让对方接近谜底,而猜者既要猜出谜底,还要说清楚理由,话题的展开对参与者的言语表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选定了具有交互性的话题后,还需要教师充分挖掘交际内涵,拓展话题的交际功能,使得口语交际过程真正成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其综合素质的途径。这个案例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1.交际目标分层。

制订目标是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前提。目标的确定应当体现三维内涵,符合实际,兼顾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案例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中注意分层,并呈现逐步递升状态:

 目标意图

①教师出谜语让学生猜,猜对了奖励谜语卡。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尽快投入学习过程。②请猜对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学会清楚、明白、完整地说话。③学生出谜语,自主选择对象猜一猜,并说出是怎样猜到的,说的时候注意大方有礼貌。学会清楚、明白、完整地说话,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④四人小组猜谜语、选出最好的谜语。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言语评价能力,在团队中逐步形成合作能力和大局意识。⑤将小组推荐的谜语贴在墙上让同学猜。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体会感受口语交际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体荣誉感。

2.交际对象广泛。

由于口语交际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以言语为媒介的互动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当有“对象”意识。只有交际对象广泛,才能使学生的言语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这个案例中,既有师生间一对一的互动,又有学生与学生个体间的自由互动,还有四人小组间的群体互动……通过对象广泛的口语交际,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在不同场合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面对不同对象,选择恰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在集体中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合作的能力等。

3.交际形式多样。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发挥他们在交际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这个案例中所出现的交际形式比较丰富,如猜老师出的谜语,猜同学出的谜语,猜小组推荐的最佳谜语,举行猜灯谜活动……丰富多样的交际形式,使得口语交际课生动、活泼、有趣。

(二)《我们的画》

……

学生经历了评画、改画、说画的过程后,教师指导学生举办画展。

师:现在,我就是“一年级图画展”的主办人(挂“主办人”牌)。谁想参加画展,就把画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将从这些画中选出“最受欢迎的画”。

师:现在要成立评画组,谁想当评委就要先在小组中自荐,然后大家推荐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担任评委(给评委挂“评委”牌)。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就是“副评委”。

师:每小组在评委的带领下选出最受你们欢迎的画,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并说出你们喜欢这些画的理由,最后由每组的评委总结大家的意见上台发言。

获奖学生上台谈感受,台下学生随机提问。

【评析】

有些话题本身缺乏交际性,容易上成以学生言语单向输出为主的听说训练课。因此,这类话题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交际因素,调动学生参与交际的积极性。“我们的画”在挖掘交际因素方面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

1.无中生有──创造交际契机。

第一阶段的教学以“评画、改画、说画”为话题而展开。而在第二阶段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创设生生互动的交际情境,教师以“举办画展”为话题对原有的话题进行了必要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创造了良好的交际契机。“举办画展”,看似与话题主旨关联不大,属“无中生有”的教学设计,但它却是教师基于话题又不拘泥于话题的大胆尝试。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报名参加画展”“自荐和推荐小评委”“选画并说说理由”“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等教学环节,既有个别表达,也有小组交流,交际的形式比较丰富,使学生在言语品质上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这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打开了生生交际的途径。

2.匠心独具──铺设交际“点”。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能够诱发学生兴趣的交际“点”,教师应当匠心独具地在教学中铺设这样的交际点。案例中,“自荐和推荐小评委”“选画并说说理由”“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就是容易引发交际的“点”。“自荐和推荐小评委”,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孕育表达欲望,自然而然形成生生互动的交际过程;“选画并说说理由”,学生既可以倾听伙伴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和伙伴商量,达成一致的意见,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真实的、自由的、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鉴别能力和言语品评能力;“总结发言和随机提问”能形成一问一答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言语表现的灵活性都将得到较好的发展。

3.穿针引线──形成交际“场”。

口语交际中的“场”,指的是依附在口语交际活动之中并对其活动产生有力作用的交际要素。口语交际的“场”往往不定,或是外在的物质氛围,或是内在的心理感受,或是交流中言语所达成的默契,或是讨论时思想所形成的撞击……但这种“场”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并影响着它的进程。有利于教学的“场”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场”内的氛围是和谐的、平和的、愉悦的;“场”内的活动是积极的、活跃的、富有挑战意味的;场内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包容的。在缺乏交互性的话题中,教师的穿针引线能使得原本封闭的“场”变得开放。教师亲切的语调,和蔼的态度,恰到好处的串连、提示、点拨、应和,能形成一个自然、和谐、温馨、愉悦的交际“场”。在这样的“场”中,交际的可能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情境创设体现交际性

以下两位老师分别执教《奇妙的动物世界》和《快乐拼图》,教学过程中都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

(一)《奇妙的动物世界》

1.师生交际,交流互动。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动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动物世界》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了解了哪些动物的习性?除了录像里介绍的动物,还了解哪些动物的习性。

2.组内交际,生生互动。

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小动物;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它的生活习性;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同学讲的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3.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组内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请发言的同学补充。

(二)《快乐拼图》

1.情境设计。

课前教师为每一组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小图片。在提供图片时有意识地少放几种,为课堂拼图设置一定的困难,为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做好铺垫。

2.情境展开。

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发现缺少图片,很自然地产生了疑问:

生:老师,我想拼雪娃娃,可是缺少大圆。

师:哎呀,少图片了,你说该怎么办呢?

生:我可以拼别的图。

生:还可以问同学借。

师:问同学借图片还有些讲究呢,你能说说吗?

生:问同学借图片要有礼貌。

生:别人如果不愿意借,不要硬借。

生:借的时候,要把自己为什么需要图片的原因告诉别人。

师:是呀,借图片的讲究可多了,希望同学们注意这些问题,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凭借自己的甜嘴巴借到你需要的图片。

课堂现象:缺图片的学生有的向周围的小伙伴借图片,有的离开座位向其他小伙伴借图片,有的一次就借到了图片,有的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借到图片,有的没有借到图片,同组的小伙伴商量换一种图形……

【评析】

上述两个案例在表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特点时有以下共性:即教学中注重师生、生生间的言语交往,准确地将口语交际过程的展开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言语活动中。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向组里的小朋友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谈谈自己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而且对听的学生提出了“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的要求,并且要求“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允许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形式上保证了口语交际活动双向互动的可能。第二个案例中,学生发现缺少图片后,先与教师进行了一问一答的言语交际;借图片过程中,小伙伴之间进行了你来我往的言语交流等等,这都体现了口语交际的交际特点。

然而,因为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不同,在两个案例中,学生参与交际的态度,交际时所产生的情感,所达成的交际效果也有所不同。

第一个案例所创设的交际情境是播放动物录像。教师预设通过播放录像来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从而展开口语交际过程。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以下几点引起我们反思:

1.情境创设是否具有交际性。录像所呈现的情境是动物介绍,提供了有关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的常识。这一情境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产生亲近动物的情感有一定的作用,但从交际层面来看,情境本身蕴涵的交际因素不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说说了解了哪些动物的习性”。此时,学生的口语交际以独白为主要形式,是一种单向言语输出,缺少与同伴的互动。而这种状况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创设情境的局限造成的。

2.情境创设是否最优化。第一个案例中。录像情境的创设比较孤立,所发挥的功能也比较单一,只是在交际活动的初始阶段起到激发兴趣,引出话题的作用,对后继的口语交际活动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3.情境是否引发学生内需。交际情境的创设应当引发学生交际的需要,只有发自内在的交往需求,才可能产生富有实效的口语交际活动。从第一个案例看,学生的言语活动基本停留在“说”的层面,即便是所产生的口语交际现象,也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的,情境的创设很难引发学生主动交际的需求。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尽量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二个案例所创设的交际情境比较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要求。首先,“借图片”这一情境本身就具有交际的意味。“借”是发生在两个人(或以上)之间的。“借”不仅需要运用口语,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表达技巧。“借”还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修养。因为“借”的结果只有两个,借到皆大欢喜,借不到就需要合理调整心态,忌出语伤人。所以,“借图片”这一情境,不仅具有交际性,还渗透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的思想,内涵丰富,空间开阔。其次,“借图片”这一情境接近生活,为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而设。我们知道,“借东西”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发生的行为。当学生拼图时发现缺少图片,凭借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借”。这样,口语交际随即产生,交际过程不露痕迹。在这一情境中,口语交际活动不是教师刻意安排的,而是学生发自内在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师生间、生生间水到渠成的口语交际场面。

三、路径选择体现交际性

构成口语交际活动的要素有四个:一是交际的主体;二是交际的对象;三是交际的媒介(口头语言);四是交际的环境。四个要素中,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就成为交际的路径。

(一)《保护有益的动物》

1.了解动物面临的危险。

播放课件:有益动物被伤害的录像。

2.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如果你是被伤害的动物,你想说什么?

4.说说你所知道的伤害有益动物的现象。

5.讨论:如果我们继续伤害、捕杀有益动物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二)《有趣的小动物》

师:今天,老师把一个小家伙带到教室里来了,你们瞧……

生:是小金鱼!

师:快,和小金鱼打声招呼。

生:小金鱼你好!

生:小金鱼欢迎你到我们教室里来。

师:小朋友真热情呀。小金鱼说些什么呢?让我听听。(老师将小金鱼放在耳边,侧耳倾听。)

师:小金鱼说:“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来到你们的教室真是太高兴了。

师:小金鱼那么可爱,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

师:小朋友夸小金鱼长得漂亮,小金鱼可开心了,你们瞧,它摆动着尾巴高兴得跳起了舞。

(三)《一场××比赛》

比赛前,教师请每组学生推荐三位参赛选手和一位评委,并说说推荐的理由。其他学生当啦啦队,从中选出一位啦啦队队长。

参赛选手搭积木,啦啦队呐喊助威,评委仔细观察。

积木搭完后教师请大家谈谈看到了什么。

评委、啦啦队、参赛选手从各自的角度谈自己看到的情况。

根据现场比赛情况,教师请评委说说谁能得第一。

请选手夸自己的积木,说服评委。

请啦啦队对评委的现场评价提提建议。

教师当记者,采访获胜组啦啦队队员,请他们和队友说说话。采访获胜的小组的参赛队员,请他们对其他小组提提建议。采访失败小组的啦啦队员和选手,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

【评析】

第一个案例中,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能触动情感的动人画面。教学情境的选择对促进口语交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从交际主体和交际对象的互动过程看,显然路径比较单一。“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被伤害的动物,你想说什么?”“说说你所知道的伤害有益动物的现象”。这一组教学设计,侧重从交际主体角度出发,言语形式以主体独白为主,交际对象很难介入交际过程,双方缺少互动的可能。这种单向输出式的交际路径影响了口语交际的质量。

第二个案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取了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话题,内容有趣,能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兴趣,但在交际路径的确定上值得商榷。首先,“和小金鱼打招呼”“对它说些什么”等教学设计中,教师显然把“小金鱼”当作学生口语交际的对象。但小金鱼不能运用口语,学生无法与它进行你来我往的交际活动,因此,这个教学设计中缺少了口语交际的最基本条件──交际对象,使得交际明显缺少回路。其次,当交际对象无法回应主体时,教师越俎代庖,替代了“小金鱼”成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对象。这样使得原本应当通向生生之间的交际路径被截断,演变为单一的师生交际,学生的参与面缩小,交际对象的丰富性锐减,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效率不够高。

第三个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连贯的互动情境,在多回合、多情境中,展开多种形式和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使得口语交际路径成为阡陌纵横的“通途”。从交际对象看,全班学生被分成参赛选手、评委、啦啦队,教师承担记者的角色。这样,口语交际出现了以下路径:

选手评委

选手啦啦队

选手记者

评委啦啦队

记者啦啦队

评委记者

选手选手

啦啦队啦啦队

评委评委

……

由于口语交际的对象不同。所出现的情境也不同,对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时的要求也不同。如啦啦队和参赛选手之间的交流,就应当采用呐喊鼓劲方式,交际语言应具有鼓动性,语气激昂;和评委交流,就应当委婉得体,使自己的语言能尽量打动评委,抑或据理力争……由于交际对象丰富,因此交际路径多向,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显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交际路径的选择,前提是充分设计好交际的对象。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交际对象单一和不当,往往会影响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展开,使得交际过程变得拘谨、呆板、程式化。而只有交际对象多样,才能使交际过程灵动、自如、多样化,使交际路径成为“通途”。

四、学习方式体现交际性

新课程强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达成互动的效果。

课题:压岁钱怎么用?

1.导入课题。同学们,过年的时候,你收到过长辈送给你的压岁钱吗?今天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来谈谈压岁钱怎么用。

2.小组交流。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同学听听。

3.小组汇报。

(1)每组推荐一位小朋友,上台讲讲你是怎么用压岁钱的?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听;看看台上哪位小朋友说得清楚、明白。

(2)台下学生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如果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师小结。下面讨论讨论: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得最有意义,谁说得清楚、明白,然后当小评委评一评。

5.小组准备短剧。下面我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

6.小组汇报。

(1)老师指导学生表演,学生分角色扮演,目的是使学生交谈起来。

(2)再请一组学生表演。

……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口语交际的特点使然,这种学习方式的倡导有其必要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否形成口语交际活动,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有没有自觉参与的兴趣和愿望,因此口语交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口语交际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个体围绕话题、自主地进行语言酝酿、组织和表达的基础之上的。由于个体的思维、表达和交往的习惯、方式不相同,口语交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其次,口语交际互动性特点,决定了交际的产生必须有赖于交际主体和对象之间以口语为媒介的交往,而合作学习为这种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划分不同学习区域,组合不同学习群体等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以此充分满足不同交际需要。口语交际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都离不开对话题或相关信息的探究,也只有从不同角度开展深入的探究,才能使口语交际质量提升,具有实效。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倡导这一学习方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不是为了培养口语交际明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使得人人都成为口语交际过程中备受瞩目的主角。当然,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能孤立、狭隘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们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的。自主中有探究,合作中同样有探究。即便是自主与合作也绝非对立的,水火不容的,它们之间依然有着独立运行和相互融合的特性。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中倡导这样的学习方式,还应当避免机械、刻板,提倡灵活运用。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活动前有任务。

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在进入口语交际活动前应当让学生明确地了解活动任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充分体现教学的效率意识。虚假的讨论、浮华的热闹、放任自流的交际只能使口语交际在漫无边际的闲言碎语中耗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每一次活动前都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第一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小朋友听听”。第二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得最有意义,看谁说得清楚、明白”。第三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教学中所设计的三次合作学习,交际任务不同,目标逐步递进。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压岁钱的用途,并且“说得清楚、明白”,口语交际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次合作,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要积极启动思维,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并且要“说得清楚、明白”,口语交际目标指向对学生听的习惯的训练和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第三次合作,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编写短剧的故事梗概,而且要分配角色,设计台词,还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要借助肢体语言等辅助手段进行口语交际……整个学习过程展开充分,落实了知识技能,使学生形成乐于交际的良好情感,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上述设计体现了口语交际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展开教学过程的理念,目标明晰,螺旋上升,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优势。

2.活动中有支持。

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愈来愈深刻的认识,对教师角色也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师角色需要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一味的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当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随时了解课堂动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来自学习伙伴的支持,这里的学习伙伴既是学生也是教师。而教师更应该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为整个口语交际活动起到推动的作用。上述案例中,学生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促进作用也发挥得恰到好处。在小组汇报“怎么用压岁钱”时,教师一方面鼓励台上个别发言的学生“说得清楚、明白”,一方面要求台下的学生想想刚才上台介绍的同学中“谁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明白了”,还鼓励台下的同学“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如果台下小朋友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教师无疑像一座桥梁,沟通了台上和台下学生间的交流,使得原本只局限于台上发言学生的单向言语输出,转变为台上、台下生生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在小组汇报短剧时,教师作为口语交际活动的一员,积极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指导学生表演”。正是由于教师的学习支持,才使得人人参与了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需要指出的是,学习支持并不仅局限于教师,它应该包括一切可提供支持的个体或群体。

第11篇

找快乐的笨笨

琳琳酷爱看书、听故事,真可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她,而每晚的《幼儿睡前故事》则是她的必听课,一次都不能落下。

每天晚上翻开书时,琳琳总能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今天不知为什么,琳琳却闷闷不乐,我问她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琳琳竟然对我说:“妈妈我要找快乐,我都找了一天了。”原来是这样,于是我就给她讲“找快乐的笨笨”,看笨笨是怎样找到快乐的?……笨笨走啊走,他遇到了需要帮助的小猫,小兔跳跳,笨笨没有去帮助他们,因为笨笨在忙着找快乐,森林里的小动物都不理他了,笨笨真寂寞啊,变得更不快乐了,笨笨遇见了一只快乐的小老鼠向他讲了自己的“遭遇”,小老鼠说:“帮助别人就是快乐,当你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温暖的手,你就找到了快乐。”“妈妈我知道了,黄安南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了,我今天很快乐!”今天笨笨找到了快乐,琳琳也有了快乐的理由。明天是小蚂蚁豆豆的故事,琳琳知道了小蚂蚁豆豆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就像我们班的周逸飞一样,不再是一个骄傲的小公主,与小朋友团结友爱。《睡前故事》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吸引着琳琳,有时侯一个故事她总是缠着我讲好几遍,渐渐着琳琳自己也学会讲了,邻居东东来了,琳琳也会拉着他的手给人家讲个不停,有时侯连爷爷奶奶也不放过,高兴的爷爷奶奶直夸:“琳琳真是个故事精。”

《识字三字经》

《识字三字经》共两册,分为《红果篇》和《绿芽篇》内容包括“三字词语”、“练说话”、“游戏”和“猜谜语”四部分。

这部三字经并非我国古代著名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老三字经,而是将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巧妙编成由三字组成的三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便于孩子记忆,并能有效地提高孩子识字的兴趣。

本书每个词语上方都配有一小图,帮助孩子理解、认物,其中“练说话”部分有助于训练孩子的口语能力,大人可对照图教孩子大声朗读,游戏部分在于开阔孩子的知识面,启发孩子的智慧,书后面附有谜底。

第12篇

一、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艺术共鸣

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必须采用形象、直观而且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复习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提高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可以使由旧到新之间的过度自然。如:学习歌曲《粉刷匠》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上学期学的《洗手绢》让学生知道要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现在我们已经是少先队员了,更应该去主动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2、画面导入。课本里有许多插图是歌曲形象化的解释,所以在学歌之前,我采用挂图或投影的形式将一副副优美、逼真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形象感、趣味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3、游戏导入。如《跳绳》一课,先组织学生玩跳绳游戏,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游戏后导入新课。

4、故事导入。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新歌教学之前,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5、谜语导入。猜谜语使儿童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描写小动物的歌曲很多,像《小燕子》、《小蜻蜓》、《小青蛙找家》。以《小青蛙找家》为例,我在课前给学生这样一个谜语:“碧绿的衣裳身上披,大大的眼睛头顶长,宽宽的嘴巴大又大,捉虫的本领真高强”,学生争先恐后地猜谜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导入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结合起来运用。

二、提供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创造美的艺术

音乐课要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而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进一步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用音乐方式进行自我表现。教师要擅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由参与,进行即兴创作,以巩固学过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鼓励学生从一个小动机、小乐句写起,点滴积累。如:在学习了旋律的进行方向后,我让学生自己创作上行、下行的旋律各一条,然后让他们分别根据上行和下行旋律的情绪特点,配上歌词,最后以两人为一组,一人吹口风琴,一人演唱。在这一创作活动中,同学们都一个个投入了创作热情中,争先恐后地要弹唱给大家听。这一创作活动,即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也巩固了音乐知识。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或学唱歌曲的基础上,即兴创作一些舞蹈动作、简单的动作组合,或简单的节奏型伴奏,让学生边歌,边舞,使乐曲的情绪得到充分体现。也可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创作一些音乐小品,充分表现自我。如:在欣赏了《两个犹太人》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穷人”和“富人”两个音乐形象的理解,我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即兴表演题为“穷人和富人”的音乐小品,并为学生提供了西装、算盘、烟斗、破衣服等道具,让学生自由选择,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上台表演,这一堂课使他们久久不能忘怀。

此外,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歌曲开头或间奏部分加入朗颂词,如在演唱歌曲《保卫黄河》前,同学们的朗颂词是这样的:“啊!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多少年来,你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今天,我们要为你而战斗!”通过这样的朗诵,即加强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朗诵能力,而且也渲染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唱歌的情绪。

三、重视唱歌教学,让学生感受声音美的艺术

众所周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唱歌使低年级音乐课教学的一大重点。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往往一开始就用较强的胸声来歌唱,唱歌是以人体为“乐器”,儿童幼小的身体不应该发出那么大的音量。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辨什么是喊叫的声音。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示范和范唱十分重要。如我在教《数鸭子》时,用轻柔的声音一边唱,一边要求学生模仿,要求学生做到耳听、眼看、嘴唱三个方面的结合。耳听——要听音;眼看——看教师口型;嘴唱——要注意发声位置正确。我认为训练儿童嗓音应该保持气自然假声,纠正儿童所喜欢的喊叫唱法。初步的发音练习,我用从头声上面的音移到下面的音,进行上、下行练习。例如:5 4 3 2? 1 2 3 4 ? 5 4 3 2?1 —。应当避免过早地向下扩展音域,防止产生胸声。

四、创设艺术空间,让音乐教室充满艺术美

音乐教室是学生在校内学习音乐的主要场所。音乐教室的布置是否具有艺术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首先,在音乐室的四壁可以挂一些印刷精美的音乐图片,如:中外音乐家挂图、中外乐器形制简图、歌舞剧的经典剧照、中外名曲曲目简表等,营造一种典雅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如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