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关键词 “拼图法” 同组异块 异块复组 异块复组 分工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工作之余,笔者阅读了最近的畅销书――《正能量》。学习到德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阿伦森发明的一种新学习方法叫做“拼图法”,他以此成功帮助当地一所学校解决了校内的不同种族学生之间存在的怀疑以及不信赖,并培养了学生自信。于是,笔者思考并尝试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生物课堂教学中,尝试是否能通过这种方法,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能力,并意识到学生间合作的重要性。
1 “拼图法”的由来
德克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实地考察当地几所学校的现状后,发现大部分学校在学生之间营造了一种激烈的竞争气氛。教师不自觉地鼓励班级学生互相竞争,以取得好成绩。但是阿伦森注意到让男孩子们通过合作时可以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同组的孩子进行一致的团队活动,当行动一致时,也能够帮助人们的关系密切起来。由此,阿伦森发明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被称为“拼图法”。
2 课堂“拼图”三阶段
笔者尝试在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拼图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能力。以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2节“细胞中系统的分工合作――细胞器”为例,基本的活动分三个阶段:
“同组异块”:首先,让学生每5~6人一小组,确保每个组中学生学习能力各异。然后,将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板块”。如:以每个细胞器为一个“板块”,即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小组中每个学生只需要学习其中的一个部分,通过阅读课本及资料,自主学习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分布特点、作用功能。
“同块异组”:一段时间后,在学生获取各自“板块”相关信息和知识之后,重新安排学生分组,让之前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们坐在一起。新组中,每个成员都要说说他们学到了什么,并通过相互讨论与互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如说,其中的一个小组中,学生们会分享他们对叶绿体的认识,而另一组则讨论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分布和作用功能。每个新的小组总结整理,共同学习交流的成果,可以表格形式体现,为后一阶段的合作学习准备尽可能详细的知识材料。
“异块复组”:讨论结束后,学生们回到原来的组中,向本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所学。由于每个人自学内容不同,又经过与同学习本块内容的学生的讨论完善,再向本组学生展示时,相当于一个“小老师”,分享别人的学习成果时,又是一名学习者,在此过程中还有了双重体验。每个人只有完整的与别人分享了所学知识,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这个阶段结束后,每个小组可以得到以下表格。
下课前,教师组织一次小测验,让学生以此了解自己学到了什么,没学到什么。
3 “拼图”的拼接粘合――分工合作
“拼图法”的三个阶段通过同板块的学生的总结和各组学生的逐步合作,学生学习到了几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分布特点以及功能作用。“拼图”初步完成,那么这个拼图如何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则需要初步拼接“拼图”的每一位成员,进一步分工合作起来。先找到“同块”的“战友”,根据自己板块细胞器的功能,再去联系其他板块的伙伴,将彼此的功能串联起来,使得全班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条“生产线”――细胞系统内分工合作的实例之一(图1)。
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在活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各种细胞器之间是密切联系的。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4 “拼图”没有边界
“细胞中系统的分工合作――细胞器”是作为运用“拼图法”的课例之一。“拼图法”还可以用于其他内容的课堂教学,如“ATP的主要来源――呼吸作用”,将呼吸作用分类分阶段进行“板块”分解,再拼接。“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将光合作用的不同阶段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不同因素,进行内容分割。每一个章节可以运用“拼图法”学习拼接成“小节拼图”,而不同章节之间也可以进行再次拼接。如: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连接起来,即可相互连接,又可相互影响。这样两个“小节拼图”又可以拼接成一个“大拼图”。日积月累,此法可以帮学生把每个时间段所学,每本课本所学联系在一起,形成更为完整的“拼图”。
关键词:生物教学;个体差异;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01
高中教师面对具有丰富个性的学生,应该“将学生差异当作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业的布置更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做到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课后练习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分层次作业有一定的认识和探索。在这里,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在具体实施时的粗浅体会和看法。
一、在生物教学中实施作业分层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存在弊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绝大多数是“一刀切”,并且存在着随意、重复、繁琐等现象,严重制约学生的发散思维,加重学生学业负担,随着学科难度加深,使学生失去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生物学科上不会有很好的发展。这些问题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切实解决的。
学生的智力、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其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统一的作业布置,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二、作业分层设计的原则
分层作业,是指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它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进行分类,目的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生物分层作业内容既有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也有脱离教材贴近生活的,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两个方面进行分层设计。“学困生(C组)”增加基础知识的作业量,减少有难度知识的作业量,使“学困生”牢记解题思路;“中等生(B组)”可塑性较大,教师在对这类学生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使他们在确保完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完成发展目标,拓宽解题思路。“优等生(A组)”减少对基础性知识的练习量,做一些融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高智力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实现创造目标。
三、作业分层设计的案例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题:(C组必做题B组选3题)
1. 玉米的叶肉细胞里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B. 叶绿体和中心体
C. 核糖体和液泡 D. 液泡和叶绿体
2. 春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地下根毛细胞,下列结构中均不能观察到的是( )
A. 液泡和中心体 B. 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C. 叶绿体和中心体 D. 液泡和内质网
3. 对细胞能量转换有重要意义的一组细胞器是( )
A. 中心体和核糖体 B.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叶绿体和线粒体 D. 液泡和叶绿体
4. 下列细胞中,含线粒体最多的是( )
A. 心肌细胞 B.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C. 皮肤表皮细胞 D. 蓝藻
5. 在细胞其中具有膜结构的有:_________。不具膜结构的有:_________ 。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的:_________。 主要存在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_ 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_________ 。植物特有的:_________ 。
提高题:(A组选做3题,B组选2题,C组选1题)
6. 下列细胞的各种结构中,具有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结构膜的一组是( )
①细胞膜②线粒体③高尔基体④中心体⑤染色体⑥核膜⑦内质网⑧核糖体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⑧⑥⑦
C. ①④⑥⑦⑧ D. ①②④⑤⑦
7. 不在内质网上合成或加工的生物分子是( )
A. 抗体 B. 胆固醇 C. 维生素 D. 核酸
8. 右边模式图表示几种细胞器,据图回答(只填标号)
(1)在不同生物中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_________,抗体是在_________中合成的。
(2)在酶的参与下,为进行多种化学合成有机物创作有利条件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
(3)从化学反应来看,互为相反的两个反应过程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 。
(4)高等植物没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5)不含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6)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
9.下图甲为人体内某种细胞物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膜外颗粒状物质为抗体。图乙表示抗体合成与分泌过程中细胞内几种膜结构表面积的变化。据图回答:
(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合成场所是[③]__________________ ,加工分泌的过程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⑥⑦,这一过程说明细胞内的各种膜在_________ 和_________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有人把膜结构组成的[⑥]_________ 比喻为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而[④]_________ 在其中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3)若图乙表示的是细胞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的面积变化,则①③分别表示的结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题:(A组必做,BC选1题)
10. 某研究小组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示有,“-”表示无),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没有线粒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 乙生物一定是真核生物,但不可能是植物
C. 丙生物由于没有叶绿体,一定不是高等植物
D. 丁生物一定是绿色开花植物
11. 收集资料谈谈自己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认识。
四、实施作业分层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分层作业的要求能够真正促进各层次学生取得应有的进步,在实施该环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作业分层实施需要防止某些学生将此当成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的借口;2. 分层作业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在作业中证明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作业的积极表现及时地给予肯定评价,以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热情;3. 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及时地帮助解决。解决问题时还可以发挥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协助作用,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1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2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3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4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 蛋白质 糖类
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5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
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一、结构教学,培养自主学习
我们过去的教学中,上课都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现在我们都在追求更好的教学模式,可见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一定问题.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很多教育者在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将取代老师的主置,可以自主地规划时间并进行学习.而知识结构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一定的整体意识,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使得自主学习的效率更高.对于生物这门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学科,运用知识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是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一节时,我突发奇想地做了一个实验.把班里的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这两组学生各方面相差无几.第一组学生按照正常的模式进行授课,我来讲他们听,最后10分钟对这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一个小测验;第二组学生在上课的前10分钟我让他们自己列出这一节的知识结构,中间20分钟由我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最后的10分钟同样用来作这节课的课堂测验.两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卷子来进行测试,结果却相差甚远.虽然第一组学生也在认真的听课并且做了课堂记录,但是第一组的成绩和第二组的相比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TP9GH10.TIF,BP#]
所谓自主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思考,在没有人讲授的前提下,自觉地提出问题并思考.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比老师讲授的方式接受知识的效率更高.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大乐趣.这样的自主学习模式,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加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运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方式不仅适用于高中生物的教学,而且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结构教学,习题举一反三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体会到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当学生拿到一道陌生的题目时,首先要做的是对题目进行分析,让知识点在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形,再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思维发散,找到与所选题目考查点相吻合的.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举一反三也就不成问题了.
如下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化学元素可以分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B.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仅大体种类相同,而且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含量也基本相同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D.碳是组成玉米和人的最基本元素
做这道题目时,脑中应该有一幅这样的知识结构图.
[JZ][HT6]不同种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JB({]C、H、O、N四种元素含量最多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元素含量差异很大[JB)]
有了这个知识结构图,这时再来解这道题目就很简单了,显然B中所说得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不同生物体内含量也基本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可轻松得出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是B.
有了上一道题目的基础之后,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是完全的透彻,下面我们再来看这道题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中的最基本元素,其他还有C、H、N等
B.小鼠和花生细胞内的化学元素在种类和含量上基本相同
C.很多生物化学反应会生成水,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D细胞中所有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碳
同样,考察知识点类似,运用上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A、B、D均是不正确的,B选项与上一道题目的B选项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C.
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琐碎的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整理成这样的知识结构,教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很好的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时间利用率,又能让学生轻松接触更多的题目,真正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三、结构教学,加强巩固记忆
国外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亲身调研发现了记忆曲线规律,通过这条曲线,人们知道,遗忘是学习结束后会立即开始的,且在最初有最大程度的记忆衰减,所以知识学习万不可抱着“我现在记住了,以后就不会忘了”这种心态.即使现在记住了日后不复习还是会忘.通过结构教学,可以在学生脑海里搭建知识的组合框架,从而大大降低知识的遗忘可能.
例如,在复习“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这个知识点时,因为这个知识点比较复杂,容易记混乱,所以我列出了一个表格如下,来方便学生的记忆:
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按照知识结构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引导学生按照结构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记忆,讲课结束后,按照结构图的内容,对学生列举例题进行当堂测验,活学活用,达到对学生的记忆进行加强巩固的目的.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复习时按照结构图便可以清晰的记忆各细胞器的区别与联系,并将这种学习方法应用在其他章节的复习过程中.学生运用运用知识结构来进行复习记忆,搭建每一章知识的结构框架,将琐碎的知识变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既利于学生整理,又利于记忆,还能提高解题速度,达到更好、更快、更高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注意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这就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我正在专心看书,听见别人谈到使我感到兴趣的问题,我的注意就不由自主地转向他们的谈话内容,这是无意注意。如果当时我想到必须坚持学习,经过一定的努力,仍旧把注意集中到书上,这就是有意注意。这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一定目的要求的注意。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对于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1.无意注意的应用
在生物教学中会涉及许多有关细胞的结构,动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生命的本质,遗传和变异,基因工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都会引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新颖感。生物教师应该应用生物科学内在的新颖性作为教学策略,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1 直观的教具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示、投影仪等教具来组织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事物。例如:在学习《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一节课时,可以展示细胞整体纵剖模型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热情。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逐一展示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细胞器模型,如绿色扁平椭球形的叶绿体、短棒状的线粒体、折叠网状的内质网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立体动态效果图,从而加深印象。
1.2 生动的语言
在教学时,利用生动的比喻,动听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时,将载体蛋白比喻为运输货物的船,将跨膜运动的离子、小分子比喻为被运输的货物,将顺浓度梯度和逆浓度梯度比喻为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学生丰富了想象力,在学不厌、习不乏的过程中,集中了注意力,不知不觉地提高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师在讲课时,音调的变化及讲话快慢节奏的变化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2.有意注意的应用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不可能整节课保持紧张兴奋状态,课堂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才能充分调节学生注意,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2.1 课前明确学习目的
在讲授新教材的时候,要向学生说清楚学习的目的任务,包括每一章每一节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把通过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列出来,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没有直接兴趣的内容集中注意力。
2.2 课堂适当引导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疑,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上新课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展示人工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提问:“氨基酸、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要的物质,但是为什么却无法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呢?”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联系已有知识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来回答。
2.3 兴趣的培养
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是未来世纪的前沿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可以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是保持有意注意的一种好方法。
3.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
在教学中,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往往是相互穿插,互相结合的。仅仅利用无意注意,学生是不可能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要达到学习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有意注意。但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利用有意注意,用填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很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需要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
人类社会正处在跨世纪的新时代,各国的竞争最终会落实到人才竞争,落实到人的素质的竞争,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具创造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左右大脑的结合,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有着高度分工,左脑擅长于语言和逻辑思维,而右脑则擅长于形象思维,左右大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传统的教育偏重于逻辑和语言训练,重视了发挥左脑的作用,而忽略了右脑的训练与开发。这种重逻辑轻形象的教育模式,正是造成传统教育中“高分低能”现象的直接原因。要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起决定作用的不仅来自左脑提供的学习能力,而且来自右脑提供的创造能力,单方向发展左脑或右脑都难以达到培养目标。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应提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重,实现左右脑机能的互补。以下简要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兴趣和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产生真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去发奋学习。实践证明,只有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其左右脑的思维才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人入胜的讲述、谈话、创设问题的情景、有趣的演示和实验,饶有兴趣的活动和游戏等都能有效的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讲“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这一节时,一般规律是,光合作用在白天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加强;但在夏季中午12时,此时光照最强,而光合作用的强度反而下降,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一问,沉闷的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进行多媒体教学
采用图象、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CAI课件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常用模式。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它还可以引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使学习变得自然,为掌握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多媒体的组合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中,可动画显示细胞内与之有关的结构,解读DNA信息的过程(即DNAmRNA),让学生学习“转录”过程所需的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然后,动画显示mRNA的移动、与核糖体的结合及翻译蛋白质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翻译”过程所需的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并了解“转录”和“翻译”的区别与联系(如场所的不同等),使学生掌握不易观察到的生命现象,把右脑的直觉与左脑的语言逻辑概念结合起来,对“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条件、意义等知识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此,教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手段,能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学生通过对大量具体材料的观察、对比、分析、综合,有利于对比较复杂抽象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抽象概括的能力,以视听为主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供鲜明生动的形象,辅之语言的有机配合,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有利于左右脑的相互促进,两种思维的互补,对输入的知识信息记忆长久而牢固。
三、开发形象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大脑功能认识的局限,使传统教法忽略了对右脑的开发,从而导致形象思维的发展受阻滞,大大的限制了大脑的潜能发挥。教学实践表明,由于忽视了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科知识的理解过程脱离了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使知识难以理解。为了培养更聪明和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不可忽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开发。可参考以下做法:
(一)、情景教学
结合教材,创设多种情景。通过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思维调节到最积极的状态,以此引发学生进行想象,如在讲“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时,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入并加以形象的比喻:植物的叶子像庞大的“工厂”,叶肉细胞是“车间”,正利用现代化太阳能系统接收的光能做动力,推动叶绿体“机器”运转,将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源源不断地加工成产品——有机物和氧气,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然后引导学生设法联想,最终在学生的右脑中就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出一幅光合作用的景观图。
(二)、直观教学
为了揭示矛盾,激发思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中要善于使用直观教具,通过直观的作用形成表象,结合教师生动的描述,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如在讲“细胞器——细胞内的分工合作”时,可利用真核细胞结构模型进行观察,然后结合课后作业“模型构建——尝试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让学生在了解了真核细胞结构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并和教材中加以比照。这样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右脑的感性认识输入到左脑思考整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四、开展生物绘图
绘制生物图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促进学生右脑智力的开发。生物绘图将原来抽象、枯燥的表达变成具体可观的演示,使之贮存和浓缩了大量的时空信息以一种易为学生接受的图象语言注入右脑,活跃了大脑的思维。生物绘图与美术绘图有根本的区别,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观察时用左眼朝目镜里注视,辨认细胞形态、染色体的数目、形态、行为及纺锤体等,并进行不同细胞、不同分裂时期间的比较。这样刺激活化了右脑,右脑就会开动起来。同时右眼睁开,观察着图纸,把观察到的物像在图纸上绘出。绘图时先考虑图形定位布局,用铅笔勾画轮廓,再整形落实,绘好后,在图的右边引出水平线标注结构的名称。经过显微镜的观察和绘图,学生最终能形成立体观念,起到动脑、练脑的作用,会使形象深深的印在大脑的记忆中。
五、开放实验室,培养形象思维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动手能力,培养以想象为主的形象思维。但传统教学只重视理论的讲述,而忽略了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思维僵化,创造能力受制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培养合格的人才,笔者提出开放实验室,大力开展实验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具体做法如下:
(一)、每周除课外活动外,定期开放实验室。
(二)、实验室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专门负责。
(三)、老师设计题目、实验步骤,学生准备仪器,动手做,分析实验结果。
(四)、教师出题,学生设计步骤,分析结果。
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实验,老师评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并通过开放实验室,巩固了课堂学习的知识。此外,利用开放实验室所提供的仪器,可布置学生动手操作课外作业,同时指导学生写出科技小论文,进行评比,将实践提高上升到理论。
【关 键 词】 新课程;直观教学法;高中生物;实践运用
【作者简介】 邹守烁,安徽省无为中学教师,主要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解读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中的“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指:生物学来源于自然和社会,生物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揭示生命本质和生命活动规律,提高人们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们应对自然现象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学课程就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习惯。
二、直观教学法的再认识
早在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为教师们指出了一条教学上的“金科玉律”,即“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觉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觉的跟前, 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到听觉的跟前。”
直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也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或观察具体的事物、现象以及教师运用语言的形象描绘,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取主动表象,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过程。因而从这个角度看,直观教学法也是符合新课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
三、直观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 实物直观。第一,创造条件,进行演示实验直观。如学习“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时,演示“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实验,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三个试管中的气泡数依次增多,插入带火头的卫生香后,第一支卫生香火头毫无变化,第二支试管内卫生香火头明显变亮,第三支试管内的卫生香立刻复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该节知识的建构提供了生动的感性素材。
第二,携带教具,进行实体模型直观。如学习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带上叶绿体和线粒体等模型给学生依次传递观看,学生兴趣昂然,面带喜悦之色:有的边抚摸边观察,有的拿在手中掂量掂量,有的模仿橄榄球运动员抱橄榄球的动作,有的把线粒体模型对着自己的脚比划一下,做个穿鞋的动作……笔者微笑着看着他们,知道他们以各自的理解方式找到了建构新知识的节点。
第三,自己动手,制作自制教具直观。如学习染色体结构时,笔者自己动手制了如下教具:剪取2段长20公分的红色电线,用一团黄色橡皮泥或口香糖将2段电线的中部粘在一起,摆成“×”。该教具简单实用:电线内的铁丝代表DNA,电线外部的胶皮代表蛋白质,整个教具代表复制和螺旋化后的表染色体,橡皮泥代表着丝点……这样还顺带突破了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难点。
第四,精选课件,进行多媒体直观。如学习有丝分裂时,展示有丝分裂全过程的FLASH动画课件,学生就可以认真观察宏观视角下的DNA复制、染色质螺旋化、纺锤体形成等等。
2. 语言直观。 语言是人类的交流主要的媒介,相比以上的实物直观,语言直观虽然直观性较小但使用时更方便、简单,不受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一定程度上带有幽默诙谐感,所以语言直观也是使用得更常见、更广泛的直观教学法之一。
(1)抽象的数据具体化。如在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数据,人体即使在安静状态下,24小时体内也有40公斤的ATP发生转化。学生能明白ATP的转化比较多,但印象不是太深刻,理解也不太深入,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不紧。教师可以把这个数据用语言直观化加工:40公斤什么概念,在座的女同学一般都没有这么重,如果人体内储存了这么多的ATP那就不是人,是一堆ATP了。
同样,在学习1克菠菜叶中的类囊体的总面积竟达60平米时,教师可以用直观的语言这样表达:中餐时某个同学在食堂里只买了一两菠菜,那么他吃下去的类囊体面积大约多少平米?约3000平米。大约是我们所在教室面积的几倍?50到60倍。
(2)微观的过程形象化 。如学习减数分裂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这样直观化(把同源染色体比喻成小姊妹):小姊妹手拉手(联会),并肩向着赤道走(排列),到了赤道又分手(分离)。
(3)生疏的概念熟悉化。如在学习杂交实验时,有正交和反交的概念,只需要学生理解即可,无需记忆。教师可以这样直观表述:如果把一个双眼皮的男人和一个单眼皮的女人结婚说成“正交”,那么反交就是“一个单眼皮的男人和一个双眼皮的女人结婚”。
(4)纯记忆内容谐音化。如学习必需氨基酸种类时,教师可以把10种必需氨基酸(含2种半必需氨基酸)编成一句谐音顺口溜:(尽)量(租)借一本淡色书来。
(5)深奥的内容浅显化。如在学习人体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氨基酸后,按照自己的遗传信息指导自身的蛋白质合成。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过程,教师可以这样直观表述:“通俗的说,人吃猪肉,长人肉,不会长猪肉的。”
(6)严肃的内容诙谐化。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时,教材中有“物质跨膜运输特点的资料分析:水稻多吸收硅离子,番茄多吸收钙离子的原因。科学严肃的解释是,直接原因是根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植物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学生在理解根本原因是有点抽象模糊,教师不妨改编《大话西游》中的一句台词幽默一下:根本原因是水稻像水稻它“妈”,番茄像番茄它 “妈”!
3. 构建数学模型直观。数学模型就是用字母、数字、图表、图像、框图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描述客观实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
如在学习孟德尔第二遗传规律时,计算如下问题:“若一对夫妇生下一个多指孩子的概率是1/2,生下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1/4,问他们生下一个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是多少?生下一个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生下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多少?”。笔者带领学生建构如下图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的整个方框代表1,大圈代表生下患多指孩子的概率(1/2),小圈代表生下患白化病孩子的概率,则两病兼患的概率为两圈相交的面积,即1/8;生下一正常孩子的概率为方框内、圈外的面积,即1-(1/2+1/4-1/8);生下一个只患一种疾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2+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