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5 03:0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计人才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情况
(一)招生盲目扩大,就业困难。由于高校的无目的扩招,导致了恶性的情况,很多毕业生都被移出了艺术的工作领域,没有办法找到与自己对口的工作。就算找到了对口的工作,很多人却因为待遇低、工作量大的问题而被迫转行。例如,广州XX广告公司所招聘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广告设计师,基本工资只有每有2800元,而现在一些流水线工厂上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水平至少与有3500左右,低水平的工资极大程度上打消了艺术专业毕业生投入艺术工作的热情。
(二)教师素质不足。最近几年,很多高校所关注的是提升教师的学历,造成许多教师将精力都集中在学历的提升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学的质量。而且,部分高校分配制度上有着官本位的观念,也是造成很多优秀教师从教学岗位转成行政岗位的原因。再加上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需求不同步,教师本身的知识落后,对新兴技术和手法无助,让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
(三)学生不具有实践能力。我们国家艺术设计教育从计算机成为了基本的工具之后,因其实验课程、设施手段的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大大下降,只简单对着计算机画图,忽视了艺术创作的启发过程。与国外相比,国外的学生更重视思维生成的过程。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对基础课程教学要有针对性。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专业,具有完整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色彩、字体设计、设计心理、设计理论等等。而这些基础课占的份量还不轻。只是,在教师讲授或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未能引导足够的重视,或是方法落后等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多数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程提不起兴趣。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中没有打好基础。所以,一定要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方法。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有目性的对专业方向进行授课,方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中找准定位。例如,在对技巧的基础课程设计进行学习的时候,环境艺术专业所偏重的是空间感的训练,而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则要偏向有机造物及平面意象的训练。第二,与审美结合。教师除了要用丰富的材料知识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和专业方向有机结合,选择一些吸收了传统审美的因素以及优秀的作品来供学生欣赏。并且帮助学生在艺术美术的历史过程中把握住行业发展的情况。实现专业课程、应用课程的结合。
(二)对专业应用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性课程包括了标志设计、书籍设计、插画等等。通常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会循规蹈矩的把各个课程的知识教给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而这种固定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厌烦。此时,教师应该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并拓展视野,多与外界交流,关注设计教学的形势,吸收先进的教学方式。
(三)与生活有机结合。设计来自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也是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生活有机融合。一方面,教师要启发学生,观察生活范围当中的设计样式,从生活中去体会到设计的风格。在生活中,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因素到处都是。比如,在超市里,多留一个心眼去观察各种物品的包装设计,由色彩、文字等对其进行欣赏、分析,多积累设计的相关经验。
三、结束语
综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方法都要与时代同步,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做出一定的调整。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要有优化教学形式,融入多样性的设计元素,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设计。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专业的应用课程教学方式,与生活有机结合,优化视觉设计教学,让专业的课堂可以更高效,加快专业知识以及技术转变成为社会的生产力的速度,达到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一同发展。
作者:刘佳琦徐咏阳单位:长春大学
摘要:多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多元需求下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然受到挑战,改革目前的培养模式便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同时对设计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属于大众型教育,侧重于一般的理论普及,并不注重思维发展训练和实践锻炼,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因此改革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紧要问题
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的现状
当前,高校在进行设计人才培养时大多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三段式模式在造型基础、设计教育和专业设计各段中又设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学校培养具有综合创造能力的人才。
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每门功课都优秀的学生却做不出优秀的设计,甚至不懂得设计程序,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为,现有的各阶段课程教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使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被相对割裂、各成体系的,学生很难在这样一些缺乏相互有机联系的知识基础上,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他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很难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进行综合化的、系统的设计创作。
二、建立满足多元需求的设计人才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体系
(一)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安排课程
根据现阶段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设计人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制定符合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要具有学科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教学管理部门一起探讨,共同建立、尝试相关配套的、可操作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教学中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化的需求选择课程,并且合理安排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专业基础课程强调技能培养,专业设计课程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完成整个一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把大量的知识点融入到完成课题的实践中去。课题的选择要具有实际意义,最好是和公司合作,获得课题来源,这样就能够避免专业理论课程中理论知识的乏味,提高学生完成课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享受成就感。
(二)校企联合形成教学实践一体化培养
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怎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的,要培养动手能力就要广泛的建立实习地基,让学生在每一学期都有一定时间的进行实际操作,而实习基地的最佳去处就是各种类型的公司,例如广告公司、装潢公司等需要设计环节的公司,因为公司是设计的第一线,他们的信息丰富而且超前,与市场接轨,而学校在这一点上相对落后,所以要加强与各种设计公司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学校为设计公司输送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设计公司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三、以满足多元需求为目标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所谓多元需求就是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多元需求。从目前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设计专业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使设计的整个过程更为快捷和便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更多的人只能在电脑上做设计,忽视了对基本功能力的训练,无法进行徒手设计,也就缺少了创新的空间和能力。计算机某种程度而言仅仅是个操作工具,无法代替我们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大脑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的设计修养,只有不断提高造型基本功的训练,即徒手绘画能力,才能使我们在进行设计创作时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在徒手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眼光与品味,同时可以锻炼你敏捷的思维、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更好地帮助你在计算机上游刃有余的运用软件进行各种设计。
(二)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在设计应用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设计发展的轨迹,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设计工具,具有快捷、便利,而且其虚拟的画面显得直观而且生动等特点。因此,现在的设计人才将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教授最先进以及最流行的设计软件,例如平面设计,三维立体影像设计,网络及媒体设计以及利用各种CAD软件进行的辅助设计等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真正的创造力应该是创新立意、改造与发明的能力。就创造力而言,它是智力、阅历、创造动创造方法与有关知识的函数,即创造力=智力×阅历×创造动机×创造方法×有关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设计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决定其所设计的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可以针对设计课题的主题、类型、内涵等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专门训练。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是不可能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一个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可以引发多种联想,从而在另外一个设计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综合设计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面向未来,并从幻想中寻找思路,在创新中实现目标。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了满足多元需求下的人才需求,应当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予以改革,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谓复合式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位一体的复合教学方式。
(一)精选教材,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立足当前的多元需求背景,选择合适的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将教学目标课题话,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
教材选定,经过基础教学之后,教学方式便进入到了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学生自我发现和研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研究能力,包括“学习、思考、提问、研究、解决”五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使学生们在自我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学习,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研究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必须有的一个条件,而设计问题往往不可能凭一个人的能力完成一个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阶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又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多元需求下的人才培养除了对教学结构本身的改革之外,很重要的一面就是任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全面提高。在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资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中,教师由原本只担任一、两门课程转向全面负责知道学生的整个课题设计环节,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因此,那些既有专业教学经历,又有多学科知识,并且有跨学科实践背景的教师,将是当前设计教学最为理想的教师。当前学校在引进复合型教师的同时,努力培训现有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一 国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一)国内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组成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结合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课程设计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程项目实践,自主设计,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对自己的成果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完成论文和相关专业的的实践,为学生独立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问题与挑战
艺术设计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交叉性领域。高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如何跟随其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和调整其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艺术设计交叉两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面临着前沿性、交叉性、实践性及如何系统化的问题,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将艺术设计推向市场的策略和能力,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二 多媒体艺术交叉两型人才培养定位
(一)建立基于创新型、创意型“两型”人才素质标准的艺术设计人才素质模型。
通过调查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现实需求的变化,分析出艺术设计学科多元融合的特征,以培养具备良好素养的人才为目的, 研究出艺术人才素质标准模型。为了让学生掌握人文、科学、工程、市场等综合知识, 建立了“大艺术”理念,确立体现“两型”人才要求的培养体系,“创新型”指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造表现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等;“创意型”是指培养具有创新性能力和异质性创造思维的艺术设计人才,以及具备将设计创意推向市场的策略和能力。将该体系纠正了传统艺术人才培养沿用美术学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
(二)建立“基础+实践+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打通学科基础平台,建立“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共性与个性,实行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完全打通,专业基础平台基本打通;专业方向实施模块化课程分流,学生可依据职业规划选择相应模块学习。创立教学新体系,实现不同课程间的关联性。采取加法、渗透、融合式方法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有效性。达到解决培养方案中课程间的孤立性,体现课程间有效性和关联性问题的目的。
三 艺术设计交叉两型人才教学体系化
艺术设计交叉人才培养的定位下的教学模式设计的体系化,突出了其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本教学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
对多媒体艺术本体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学科知识、美学等理论课程,计算机基础等技术课程学习。以对今后的课程打下基础。
(二)主题性项目课程
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视野,并在研究过程中了解科研实践的过程。要求学生撰写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分析数据、论证分析、阐述其研究成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对实践学习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三)师生交互研讨课程
研讨课程首先是由老师或业内人士展开一个主题讲座,对某一课题进行研讨,之后由学生提问并与老师展开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收获独特的见解,并有助与学生对感兴趣的领域展开探索研究。
(四)跨学科研究课程
让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和教师打破院系的界限,设置公共课程并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学生参与到课程或项目研究以及研讨课程中,让学生掌握人文、科学、工程、市场等综合知识, 建立了“大艺术”理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实验与实习课程
实验与实习课程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将以工作室的形式体现,工作室体系贯注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虚拟工作室”主要面向低年级,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市场调查及专业素养培养等多种形式活动,树立学生创新理念;“学生工作室”作为校设创新实践分园区,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设计竞赛准备常态化的场所;“教师工作室”以项目为载体,成为学校与行业、社会联系的窗口、实现设计创意的平台,使学生进入课外科技活动的实战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开设与行业挂钩的第二课堂,整合各种教学和社会资源,开发多种培养途径和措施,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解决了封闭式教学问题。
(六)职业规划课程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机及就业指导展开咨询与培训,为学生最终顺利的走向社会提供实践经验。
四 结语
当今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作为审美的实践,更是将艺术与社会相结合。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其艺术性、技术性、交叉性、前沿性决定了,其艺术人才培养的定位需要不断更新,跨学科人才以及创新人才的市场的需求和培养任务都摆在了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对于对艺术设计交叉两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的教学体系的思考和构建不仅有利与该学科的发展,而且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本论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工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四维互动一体”美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LB1101129)
参考文献:
[1] 沈致隆 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01
[2] 黄光雄,蔡轻田 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
论文关键词:义乌,饰品出口,对策
义乌饰品行业发端于80年代初,当时一些义乌商人去广东进货然后在义乌进行销售。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饰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义乌的饰品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义乌凭借着品种齐全、价格低廉的优势先后超越了广东、青岛这两个饰品生产基地,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饰品生产地和销售地并占据了全国销售量的70%。义乌饰品行业目前已有多达八千余家企业并吸纳了近15万人就业,它已经形成了从产品开发、原材料加工、配件生产到销售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配套链。因此义乌饰品行业集聚效应在国内无出其右。
坐落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的饰品区域是义乌市场中生意最旺的区块,这里共有将近3000个商铺8个大类80万种商品,年销售量200亿人民币。借助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的市场优势,义乌饰品70%出口国外行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占据了世界市场客观的份额。
一、义乌饰品行业整体存在的问题
从零发展到全国最大的饰品产销地义乌饰品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然而尽管发展成就令人侧目,但饰品行业也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饰品生产方式落后,设计人才缺乏
饰品的价值高低与否与加工的工艺、生产的方式直接相关。目前义乌饰品企业制造方式依然以手工和半手工操作为主,先进的制造设备应用很少,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控制困难的问题。受生产设备所限国际贸易论文,镶嵌工艺以及点钻工艺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某些工艺环节比如电镀工艺还存在着污染严重的问题。企业的饰品开发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基础,然而总体而言仍然有待提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义乌饰品行业中的不少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设计力量,但除了新光饰品这样拥有国际化的设计团队的龙头企业外,普通企业中高水平的设计师依然是凤毛麟角毕业论文范文。因此较低的设计能力加上仍需提高的制造工艺使得义乌饰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缺乏竞争力的低附加值产品位置。
(二). 企业良莠不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饰品生产所需的资金以及技术门槛低,产品利润率相对较高,因此造成了饰品行业整体庞大,大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现象。虽然义乌饰品行业也孕育了以“新光饰品”为代表的大企业,但相对于八千多家的企业总数规模企业比重很低,绝大部分企业还是以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小型家族式企业,甚至是小作坊为主。这些企业均为纯劳动密集型,它们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着生产设备简陋,产品档次低的问题。由于经营者缺乏长远眼光,热衷于模仿市场上畅销款式,依靠低廉价格优势招揽生意,因此造成了市场上饰品产品相似度高,相互压价现象严重的现象。
(三).饰品出口渠道过于单一
饰品企业主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依赖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辐射作用从事国内贸易,很少去做开发市场的工作。因此他们普遍存在着重视销售,忽视开拓销售渠道的问题。在从事饰品出口业务时企业主要也是等待外商来市场进行直接下单采购,或者通过外贸公司进行出口,真正通过自身开发的渠道进行外销的企业则是少而又少。这种单一的出口方式致使生产企业没有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动权,造成了商品的利润大部分为中间商所攫取,生产厂家所获取利润空间相当有限的情况。
(四). 饰品原材料面临安全考验
义乌饰品企业目前普遍使用铅锡合金做为金属饰品的制造原料,然而铅锡合金所含的铅合金含量稍微过高就会对人体血液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因此发达国家对含铅、镉成分的合金在饰品上的应用给予严格的限制。由于一般企业对国外相关检测标准了解很少,它们片面注重饰品的造型,因此企业内部普遍缺乏控制有害物质的质量监督体系。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只有1.6%的经营户能够提供原材料的检测报告国际贸易论文,因此义乌饰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阻击的风险很大。在2007年欧美就发生过要求大规模召回铅含量超标饰品的事件,使相关的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类似召回事件对义乌饰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带来了严重影响。
义乌饰品出口企业总体上面临着设计能力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由于大部分企业不具有设计、技术、品牌方面的竞争力,其产品出口一旦面临市场波动便陷入了被动局面,如前两年的次贷危机导致的出口订单减少就使千余家饰品企业关了门。此外,由于越南、印度等国家的生产成本更有竞争力,因此已经有了外商采购对象从义乌市场转向印度等市场的现象。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上欧美各国饰品进口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义乌饰品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将逐步丧失,其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二、多种措施并举,扩大饰品出口
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出口形势日益严峻,饰品企业单纯依靠“薄利多销”,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的生意法则将难以为己。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企业要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努力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重视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引进高端设计人才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捷径,如新光饰品就拥有一支由国外设计人才组成的团队,他们能够紧随世界时尚潮流,及时推出大量设计作品。对于普通的企业而言,由于条件所限引进高水平的设计师较为困难,更多地只能依靠现有的团队,因此它们的设计能力得到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行业协会可举办设计师进修班,可教授电子化打版,三维设计等实用课程以提高设计师的创新能力。此外企业可以引进受过正规设计教育的人才来充实设计团队,行业协会可以同中国美院等设计院校联手国际贸易论文,建立人才选拔机制,从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设计血液。
(二).强化出口饰品质量管理
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收集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开办培训班或技术讲座,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就有关的变动情况向各企业进行通报,督促企业调整工艺,做好相关的检测工作;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应成立专门的检测中心对企业出口的饰品进行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采用有毒材料或者检测多次不合格的企业可采取公示的方式进行警告,对于情节严重的企业要给予严厉处罚以维护义乌饰品出口的质量声誉,对于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则给予政策支持。
(三).企业之间应加强协作,形成专业化分工
目前义乌企业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分工少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引导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接触,鼓励大企业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流程承包给他们去做。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市场上的仿冒现象,使大企业减少因恶性价格竞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分工从大企业处学习到相关的技术,逐步提高其生产水平,在某一个工艺环节变得具有竞争力毕业论文范文。
(四).积极研发新型材料应对国外贸易壁垒
欧美国家不断提高的技术贸易壁垒使义乌饰品出口难度日益加大,因此开发环保型的原材料已是饰品行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可利用大专院校的雄厚的科研实力,建立合作关系来破解上述问题。如饰品界的龙头企业“浙江新光饰品有限公司”会同高校研发了环保型金属饰品高塑性锌基合金材料,该材料的有害成分远远低于国外标准,有力地提高了新光饰品在欧美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企业应对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以及OHSAS18000职业安全标准认证,它们有助于提高企业声誉以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饰品行业依旧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饰品生产中繁多的加工环节基本上靠人工完成,因此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一方面随着劳动力薪酬水平的不断提高,饰品生产的成本也不断;另一方面饰品企业的员工流动性也相当大,使企业中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出来的饰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稳定饰品的质量,饰品企业实现新型设备代替人工操作以提高生产效率将是必由之路。
(六). 积极拓宽饰品出口渠道
企业应当改变销售观念,更新商业模式国际贸易论文,突破传统销售渠道,从“坐商”转变成“行商”以争取更多的商机。饰品企业可以跳出义乌国际商贸城,去国外参加诸如米兰珠宝饰品展等展会,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外饰品流行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展会推销企业产品,结识客户。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可在有关国家直接收购国外的饰品企业或者是开设分店,例如新光饰品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二十余家分公司,它们有效地拓展了该公司的销售渠道,扩大了出口业绩。而对于实力有限的普通企业则可以针对饰品高价值运费低的特点利用“环球资源”、“诚信通”、 “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外市场。此外针对国外消费者网购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企业可在拥有3亿多的注册用户覆盖了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Ebay开设专门的网店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专注于提供小额批发的“速卖通”平台向国外小型经销商直接销售饰品来扩展业务。
目前义乌饰品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行了年销售额200亿人民币,占据了中国饰品出口额的三分之二,产品开始销往欧美国家。但总体而言饰品出口依旧缺乏竞争力,相关企业仍需在产品设计、原材料质量、销售模式等方面进行努力。据统计欧美日每年珠宝首饰的进口额达到了200亿美元,义乌饰品企业应当将市场重心转移至发达国家并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如能够获得成功,出口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参考文献:
[1]曹前.浅析义乌饰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10).
[2]楼晓靖.义乌饰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07,(5)
[3]钱栋、黄艺.义乌仿真饰品行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4]王虞薇.义乌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 现代物业,2011,9(7).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市场需求,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核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2年11月,在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之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化,中原地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传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比较模糊,忽视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必要的专业设置调整、教学模式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调整高职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设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置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受区域经济的影响;因此,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为依据,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并且还要考虑到产业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专业设置应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里面提出要加快中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就促使设计艺术人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现如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传统的单一技能应用型人才已不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 为此,在同等学力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多层次的学习选择,可以有效解决生员素质差距和市场人才需求不一致的现状。以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教学中除塑造专业基本能力完整课程体系外,还增加了分层分流和能力拓展的课程群组。一方面可以适应市场设计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发展的兴趣空间。
2.专业设置应适应市场不平衡发展的需求。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建设需要专业技能人才,作为与市场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然而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就国内而言,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特征,不同行业领域的发展也不尽平衡,因此,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要求高职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深入研究当地或临近发达地区的行业特征以及对设计人才需求细分市场,将其作为设计艺术办学的重要依据。另外,在教学培养计划制定中,最大限度增加专业方向的适应性,也能够满足设计人才市场需求的不平衡性。
3.专业设置应体现中原经济的区域特色。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要体现其区域特色;首先,郑州航空港区和各种专业园区建设,需要大批建筑装潢设计人才;而以往的毕业生由于培养方向的局限性,实践操作技能普遍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高层次的装潢设计人才的需求;其次,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乡村民俗游、采摘游等旅游项目,但与此相适应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和富有文化内涵的景区形象策划极其匮乏,最后,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一个很好的机遇,需要大批平面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媒体动画类的设计人才,这些都为高职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支撑。
二、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调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以职业为导向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材,因此其课程结构的设置应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共举等特点。
1.课程结构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中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相互渗透交叉发展,传统的单一技能应用型人才已不符合当今的需求,随之而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是对高职艺术设计领域大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形成较为宽广的艺术设计综合知识面,需要把课程内容的实行横向整合,主要是跨专业的整合,即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2.课程结构应强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列宁曾经说过 :“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因此,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通过学生全面、多样、自主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自主性、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三、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强化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课程建设与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未来就业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需要的 “双师型”与“技能型”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发展改革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为了保证课程设置的有效性,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终,在实习、实训基地里学生以一个准设计人员的身份进驻实习单位,参与企业工作,亲身参与设计与实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实训过程中得到锻炼,为将来由学生到设计从业者的转型做好准备,同时为顺利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积累实践经验和作品。
综上所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高速发展的前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遇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和更激烈的竞争压力,因此,要求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应当深入思考职业教育内涵,在专业建设中把握科学性、增强预见性、提高灵活性,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泉.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区穗玲.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东5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广州大学,2011
关键词:高等院校,设计专业,设计史论,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64-02
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建立在针对学生的基本指导思想、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几个方面。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门人才为方向的,而“人才”是整个培养方向的主体。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史论和理论才能是其必不可少的能力。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专业,历史的积淀性是其文化和表现力的活力之源。掌握历史,并从中提取养份,是高等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理论、史论和实践在高等院校美术教学中地位均等,缺一不可。但在当今的高等美术教育课程中,史论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脱节,各成一体,各专业教学中乎略了史论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一幅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品,而这“灵魂”,必然是理论和历史所赋予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安排,应在技能学习的同时,在史论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
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艺术的发展史,艺术文化的传承就是民族文化信仰的传承。而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史的学习尤为重要,每段设计历史,每个时期的设计风格和运动,就是一堂堂生动的课程,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掌握了设计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有影响力的理论对现代的设计师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在当代设计界依然风行,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独特的艺术。现代高校美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其作品应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的,也只有在历史中汲取养分才能使其作品不至于是苍白无力的,所以,设计专业的教育中应适时地加入设计史,有利于培养新型的设计人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方能深入浅出,达到预期效果。
一、探索内涵,传承文化
各国艺术史论、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从宋应星的《天工天物》到莫里斯的《桥沙集》,都充满先人智慧,也为我们设计的教学打开一道密钥。
1.百家争鸣,研究各种理论观点
高校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设计人才,在艺术设计中希望能够同时带来经济效益。但审美性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性相关,现代设计人的设计目的在产生效益的同时还要为使用者带来积极的艺术体验。前辈大师的设计理论可谓百家争鸣,各种不同背景和观点的理论家和设计家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艺术本质问题做最后的解释,不免出现了众语喧哗的混乱局面。甚至一些相对的观点不断出现,密斯・凡・德・罗强调“少即是多”。丘文里则坚持“少即是乏味”。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这就需要教育者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消化,坚持一家之言或杂糅各种说法都是不可取的,而我们必须要给这些观点一个特定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差异性地理解和吸收。
2.跳出桎梏,寻找更高的语境
设计史给我们留下的设计理论是大师们智慧的结晶,是后世设计者保贵的精神财富,但一味模仿先贤是不够的,教育者还要再跳出其所制定的桎梏,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而非纸上谈兵,遵循着某种设计观念,即便是研究的多么透彻对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来说也只是一种限制,不利于设计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由于艺术创造活动的本质容易产生局限性,教师在引导专业学生学习史论的同时要明确史论与技能的辩证关系,即史论是为技能提供了更好的创作依据,但最终将是为设计服务的。教师更应该明确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最终目的是为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服务的,为教学所用。
3.坐今顾古,陶冶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的创作过程是:构思、创作、完成以及接受,人类的活动也可以分为:认知、实践和审美几个方面,艺术从属于审美的人类活动。设计专业学生所面临的未来是设计美观而具有实用性的作品,那么其审美能力必定要高于使用者,才能引导审美风潮。设计专业课中的设计理论的教学就是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做的必要准备,学生的设计理念不是空想的,是对生活美的认知,把生活中的美的事物进行加工和提炼高度概括,糅入自我风格,并通过实践一次次地修改和进步,最终达到能力完善的过程。一个设计师对于美的感悟能力直接影响着设计作品的表达力,而设计史的学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各民族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设计风格,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的标志,在其艺术品中能找到民族兴衰的蛛丝马迹。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给予适度的史论的引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技理同堂,培养发散思维
1.方法革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设计是集艺术、自然、人文学等诸门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史论课和设计理论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外设计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流派,为学生的设计实践起到前瞻的作用,但由于设计专业所特有的与经济和外化的物质的关系,使得人们注重其实用性而偏向快速的技能培养,忽略了史论课和理论课根基的重要性。在教学上一味倾向于实践能力,出现重技艺、轻理论的局面,看似快速技能的掌握,实际上是拔苗助长,学生普遍形象思维发达,作为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抽象表达能力相对薄弱。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地渗透理论的重要性,注重技理同堂,而不是只靠作品说话,引导学生发掘作品最本原的东西,每一个细节的出处,使其技能有所提高的同时,全方面地掌握各种知识。
2.教学改革,改变考核方式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地方高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近几年全国各大高校都相继迎接了本科评估,并且都相应的通过了各种考察。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司[2004]21号),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评判的一种方式,是对一所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各项工作的一次全面评估,是国家行政部门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国家级、权威性的评估。然而通过这些评估和衡量的标准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从事的艺术设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要通过一定的改进和研究才能让我们地方高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走的更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要求》指出高校的首要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以评估为手段,通过创新和对外开放等方式,实现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高等教育大国向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而针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要求》(高教30条)对于我们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明确和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尤其是这几位专家提到的目前我们国家高校的教育模式对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的艺术设计本科教育从表象上看是在蓬勃的发展,招生人数是在逐年增加,不同的地方院校都在争相增加和开设这个专业。在目前大力提倡的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所输送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否能为社会所用?根据社会反馈的信息对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诸多的不适应。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艺术设计已从单纯地解决人类最基本的要求转向人类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技术的灵活运用,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其中对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型模式、研究型模式和创新型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字样,逐渐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就非常重视。艺术设计教育在这几年也得到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比较强的专业,尤其是国家提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面临的挑战是生源持续下降,直到2010年高校数量继续增加,国外高校争夺中国生源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选择和学校的选择就不是能不能上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这几年我们感觉到我们艺术生的生源还算比较稳定,但其实也还是体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因此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就是如何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以及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由于很多大学对教育模式还存在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同样在面对大批量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就有失妥当。最终设计人才一边被大批量、快速的生产着,而另一边社会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常常就出现毕业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能马上走上工作岗位不能胜任这份工作,问题就在于思想理论水平缺乏和实践技能的不熟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不把握好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就不能起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样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就没有得到完善。当前很多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强调学生传统知识技能的传承,一味的模仿其他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不够。现有模式中存在的另外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对实践的不够重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让学生树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动手实践能力。
结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接下来应该做的是更加清晰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针与目标。同时办学的宗旨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专业人才培养中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人才定位为前提。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教学研究与管理者要通过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在不断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同时,促进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在原有的大批量扩招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质量监控这些方面进行实际的努力与行动,真正做到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宗旨。
本文系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论文,项目编号2009K111
(第一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艺术系 第二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中国以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是工艺美术专业,其人才培养注重技能训练,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中国以后,虽然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借鉴了西方经验,但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一时还难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新要求,难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沿袭传统的技能培养理念。调查发现,国内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多是从专科层次起步的,教学的核心就是技能培养,升格为本科层次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仍普遍存在着偏重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培养明显不足问题,以至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独立从事设计工作,只能是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员,这种状况不仅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少问题,也直接导致地方设计产业低水平发展。可见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地方性高校提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水平的当务之急。因此,地方性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当前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状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认真研究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集思广益,统一观念,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首要任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合理制定地方性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找准自己的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标准是实现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方性高校的发展环境、服务对象、生源状况等均具有特殊性,其培养的人才应与当地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因此,要制定出一个能够适用于地方性院校自身条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就需要充分把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通常人们会认为技能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只要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就具备了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事实并非如此,技能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理论是技能的指导和规范,而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首要的是创意,其次才是技能,没有创意的设计无论是多么华美的表现形式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设计,缺乏创新能力,纵然掌握了一定技能最终也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当然,没有熟练的技能,再好的创意也很难表达出来,因此,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缺一不可。我们在制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加强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构建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的基本办学定位,更要牢牢把握“创新型”的规格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上应坚持“理论”与“技能”协调发展、“应用”与“创新”并重的培养规格。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
具备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有着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外,还与自然科学、哲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联系紧密,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知识结构应充分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也应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自现代艺术设计引入中国以来,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采用的都是绘画、传统工艺与设计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单一技能训练而忽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且教学形式刻板,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经验至上,感性为先。不可否认,以往我们实行的单一型、强化型、机械式的训练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甚至对艺术设计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会起到阻碍作用。为了满足当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当然,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做些局部调整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
作为地方性院校由于不具备部属院校的办学优势,同时又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满足地方市场需要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技术设计上难度更大。如何满足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如何体现地方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色?这些问题都是地方性院校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那么,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就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大创新思维训练,强化自主探索意识,实施一种有利于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即:“探索式”、“过程式”教学模式。所谓“探索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为目的所构建的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课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围绕课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过程式”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从过去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对实践过程的体验,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亲身实践来验证相关理论,从而促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此,教学过程应从以“理论讲解为主”转变为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实行真课题进课堂,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给学生营造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迅速提高学生设计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既然我们认识到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在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以下我们将针对地方性院校如何实施教学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做进一步分析。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应侧重于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几个方面。为此,应对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结构性调整,实行课程体系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等五大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及公共选修课程模块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度缩减理论学时,增加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加强学生创作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接下来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前文我们已提到:“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是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不过要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加以比较,找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以及“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具有哪些优点,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教师讲解演示、学生临摹写生、教师辅导、学生综合作业、教师评分等几个环节;而“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则是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宗旨,通过教师讲解基础理论、学科专业前沿信息设计课程模块;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完成学习内容,进行随堂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结合模块内容完成本门课程的综合作业,进行课堂陈述,教师再次点评这样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经验教学、灌输式教学,教师是课题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而“探究式”、“过程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这种主客位置的互换,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显著增强。另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通常包括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等三个环节。以往我们的实践教学仅限于课堂的模拟训练或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这种实践只是一种预设的实践,学生的操作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步就班的模仿操作,无法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设计课题,尤其是要把课堂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与企业合作,通过直接参与企业实习训练形式来加强实践技能培养。这就要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硬件建设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学时,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管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相关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是培养创祈设计人才的,“.创街设计”不仅指产品设叶中的追型创断,也可以是街材杆运用,新设计思维方法,新设计理念以及街的创祈管理模式等子。我们的设计教育也面临看这样的问题,学院教育模式一向是沮和的、按部就班的,在这个时代中,缺乏创街和效牟就将面临看例闭和姜编,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市场。工业设计教育也必烦突玻“当代性”和“地城性”,突破“个性”与“共性”,“传统性”与“琉代性”。
1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日益繁荣,设计人员在市场上的走俏,以及企业对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刺激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促使我国的设计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态势。设计专业的院校由80年代的20来所增到400多所,每年毕业学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到几万人。30年的发展,设计教育已取得不可否认的成绩,培养出大批的设计人才,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改善人民生活的品质和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设计教育“爆发”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2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材与教学设施的问题
近年来设计教育如火如茶的发展致使国内设计类出版物的蓬勃发展,各种名称的设计教材琳琅满目,各类五花八门的工业设计相关书目充斥着图书市场,让人眼花缭乱,虽然图书名目很多,但想找到一本合自己心意的图书却是非常困难的。腾小松教授在《美术院校教材的“贫血”与“失范”》一文中谈到一本列人国家规划的《设计概论》教材抄袭了十年前出版的一本同类教材中的5万字,就以“新”教材的名义拿到另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大多专家学者写书的目的是为评职称,而潜心著作的人也是寥寥无几。部分设计教材的抄袭,知识体系更新慢,甚至是停顿,这样落后的教材怎么可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学生?
据情报学家的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人20世纪90年代,每隔4年有75%的知识被更新口信息时代,新产品、新知识、新体系、新词汇甚至是新的生活方式频频出现,信息科技的发展,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可见,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设计教育该如何更新知识体系才能与时代接轨?又该如何完善教学设施?如今的互连网技术和多煤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给设计教育带新的教学方式,设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老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的教学历史,而是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了解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但是大多院校没有全面引进相关联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和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停留在旧知识体系下,而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2.2师资人员短缺与结构性残疾的问题
首先,由于近些年设计教育规模的爆发式扩大,各大高校设计类教师极为短缺,部分设计院校的老师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学校的学生走到另一所学校讲台,由于缺乏社会实践、设计实践和教学实践,大都按照固定的模式开始着新一轮的纸上谈兵“理论式设计教育”或“竞赛式设计教育”;其次,教师的素质、特长、理想参差不齐,院校教育模式二向是温和的、按部就班的,大锅饭的教育体制极易造就一批不思进取的师资。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有部分老师对学术是没有任何抱负的,但也有部分老师专注于学术研究,具有研究潜力,更有一部分老师只爱创意设计,如此这样一个理想与素质迥异的师资队伍该如何将它完善配置,使这种残疾性的师资结构转化为配置优良的师资结构,这是一个教学管理人员与要去深思的问题。
2.3工业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
工业设计教育是现代型的设计教育,更是未来型的设计教育,从教学模式上讲,工业设计教育不能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很难令社会满意,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紧密的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多数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又没有企业的介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以至于企业对我们的学生不认可,对学生的评价是:设计观念陈旧,设计手法单调,设计能力不强,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不会为企业的利益着想;学生的实习实践也都多流于形式而已。
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应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材、教学场地和教学方式上须加以创新。
3信息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制造业的快速工业化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社会型“产业链”和“工业文化意识”并没有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中积淀和成熟,设计仅停留在“外观美化”上,设计开发的“产业链”严重缺失。我们所能看到的“设计现象”或“设计时尚”.“设计款式”或“创新”;设计“技巧”或“方法”;设计“领域”或“理念”;“设计机构”或“设计园区模式”都是对“落后经济模式”、“保守机制”或“商业利润”的羞答答的臣服或无力的抗争。“工业设计”需要一种社会化、循环性的“产业结构机制”,当前我国迫切需要构建工业设计的产业链。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论文关键词]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
据教育部权威统计,目前地方性院校已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表明更多人才培养任务是在于地方性院校,而且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比例每年递增,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必然面对着就业压力。而对于高校来讲,毕业生不能就业,将对高校生存、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自然成为地方性院校首选目标。尤其是应该重点发展艺术设计这类的应用型学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中的各行各业均在不同程度上急需艺术设计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急剧需求,目前全国大中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就业前途。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亦对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地方性院校应用型艺术设计学科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则成为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院校艺术设计应用型专业教师业务水平较难适应社会实际设计的要求。
艺术设计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文化层面是设计教学成败的关键。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几年来获得大力发展的应用学科,虽然是地方性院校重点发展建设的专业之一,但是还存在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由于地方教学经费投人不足,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得不到更新,特别是教师的学术交流、学术考察等进修任务不能按正常计划进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文化修养设计理念得不到提高。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扩招后,许多院校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程。教师年龄层偏低,教学经验不足,很多教师要同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做到对课程的熟练和精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学生自主性普遍缺失,迫切需要学业导师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师生比例的加大却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教师无法担负起这一责任。教师普遍存在着知识面较狭窄,教学能力偏低等状况,与教学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不能适应设计教育高速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A学历层次较低。研究生学历教师偏少。知识结构多限于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能满足艺术设计这一综合性学科的实际需求;;B自身缺乏文化修养。文史哲等学科知识基本上不感兴趣,设计理念粗俗,没有文化内涵;C不少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背景。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只重视理论知识和课本知识的学习,不重视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与研究;D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职业责任感淡漠、教学毫无责任心;;E知识更新、教研教改、科研探索意识和能力薄弱,照本宣科、读课本,难以适应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求;F相关专业教师间缺乏知识沟通、学术交流和教学的交叉、互融,各教学环节间缺乏联贯性、整体性、综合性。
面对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教学改革的方兴未艾,高等教育的扩招与大众化趋势,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深人反思自身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弥补自身缺陷以适应现代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高要求。
二、弥补地方性院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业务水平较难适应社会实际设计的对策。
在当代,设计教育者的教学实践涵盖了政治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等众多领域,时代赋予艺术设计教师这一职业以全新的内涵。艺术设计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质,实现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同步成长。
首先,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艺术领域的多门知识综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广泛地摄取相关专业知识,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适应艺术设计学科教学的多元化知识体系。
其次,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引发了社会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与思维方式的更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也必然带来设计思想和观念的新变化。教师既要认真学习与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设计艺术的历史沿革,又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及其艺术思想、设计观念、教育科学的发展动态,完成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与拓展。并随时把最新知识融会贯通在设计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使教学更趋科学性、时代感。
现今的设计教育者,应从单纯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引导者和创造者。摒弃传统教学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完美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提高运用语言进行符合逻辑的系统讲述能力,加强专业课程中的理论讲解与传授,以系统地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的进一步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汇聚人文、理工、艺术等领域的交叉,综合各方面要素才能完成。为此,教师之间应加强学术交流和探讨,并从纵向上和横向上进行联系:从横向上,与条件、环境相似院校的教师,进行随时或定期的学术交流与研讨;纵向上,加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广泛而深人的教学研究和探索,以达到学术的相互交流与知识的相互补充,促进教学的共同提高。
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其教学方法亦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好的教学方法如同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学生不同个性的思维,启迪才智的发展,设计专业教师应顺应时展趋势,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以适应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需要。将单一的课堂教学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这是现今艺术设计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加强对其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展览、参加设计大赛、进行专业考察和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等,让学生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生活实例和实际情境的接触,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通过促进教学与市场的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开放性教学方法研究。将过去封闭式、灌输型教学方法向开放性教学方法转变,这是设计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应注意这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学中可采取教师示范、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答疑、分组讨论、多媒体电化教学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和互动的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语言表述、团队合作等多力一面能力,以适应未来设计工作需要。进行综合性教学方法研究。综合性教学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对其全新的领域进行深人的研究和探讨,针对艺术设计这一综合性学科特色,教师应加强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并融汇于自身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理解相互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整体把握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以综合知识去分析、解决设计中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关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目标
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思想和理念,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及艺术素养的室内装饰设计人才和装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规范装饰行业市场,提高室内设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室内设计原理,室内界面组织处理及材料、施工、工艺、照明、色彩、织物、家具、绿化等内容以及室内设计施工图和效果图的学习和绘制。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学生熟悉最新的材料、施工工艺及国内外流行设计风格,并能够运用施工图和表现图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准确表达出来。在本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观、考察和市场调研,使学生掌握室内设计三视图的绘制、效果图的绘制以及室内模型的制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室内家庭装修的步骤和程序
二、关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为目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宗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制教学、实践教学、事实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一)项目引导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著名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领域引用项目活动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整体提高,对于开发学生创新意识、体现个性差异、培养操作技能、生存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均有较大的作用。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项目教学活动分为三个大阶段:即活动的开始、展开和结束。首先安排学生与老师开展项目的探讨,思索如何立项、立什么项、如何解决项目问题?要求学生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并沿着这个思路前进,在过程中随时准备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自主解决问题。其次是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感受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氛围。在实践过程中尽量与企业的生产接轨,老师积极参与到项目小组的设计贯彻、工作进行和工艺讨论和指导之中。活动结束后,要有明确的项目考评和总结。
(二)课堂搬进工地。国家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本系的实训基地实地参观学习,实地测量,绘图,把课堂从学校搬进企业,在实地训练中应用理论知识,围绕实际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利用实际工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闭合式、开放式教学共存。校外专家、资深设计师作为外聘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交流,形式有主讲、答疑、现场会、多媒体讲座、国外专家交流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即有讲授课,又有研讨课,还有现场课。灵活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互动性的建立。
(四)竞赛法。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室内设计大赛的真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设计潜能。
(五)答辩、交流式。对学生课程设计的指导,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首先学生自己讲解设计思路与设计创新,再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或是提问。在答辩的过程中,锻炼了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考核了同学的专业知识面,使同学认识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
(五)事实课堂教育。联系往届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到班级进行交流,谈自己毕业后的事业、为人处世、以及成功的案例等,使学生明白在学校学好专业、学会做人、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六)“实战课堂”。“实战课堂”是大学生的实践课堂。通过对外的技术服务,促进专业教学与同学实践的能力。有课程指导老师带队,组织同学进行社会公益服务,在新交付小区设摊位,为居民免费提供装修设计咨询服务和设计平面方案。
三、关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机房、多媒体教室,设备先进,网络发达,利用教师终端控制系统,使课堂教学得到有利的保障;制作多媒体课件,上传到建筑室内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供教师上课选用和学生下载;在室内设计课教学指导中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措施,给学生定制相关的实际工程设计,并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实践参观,在工程指导中使学生能进行实践设计;设置对外的学习市场化窗口――设计事务所,学生可以在跟老师结对设计实际工程中学到实践知识,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直观的实习场地;通过设计沙龙、参观、推荐公司实习等形式进行教学。
四、关于室内设计课的考核
(一)室内设计课的理论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学生要想设计出高水平的设计方案是不可能的。因此,室内设计课要注重大学生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掌握。这部分考核可以占总分数40%。
(二)具体项目设计。在室内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大学生要设计一份高水平的项目设计作业。具体设计项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确定。这部分考核可以占总分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