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责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绿色矿山建设;问题;路径;政策建议
一、绿色矿山的建设背景
矿产资源从来都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其本身的开发过程就是环境的破坏过程。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矿产的开采、选冶和加工过程始终伴随着废弃物的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矿产资源开发从来就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经济行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强;另一方面是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口渐觉醒,邻避运动一浪接着一浪。在这种“前拉后拽”的形势逼迫下,矿产资源开发必须积极做出调整,切实转变矿业发展方式,才能保证矿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1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 〔2010〕119号)(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矿山建设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根据《意见》要求,力争1-3年开展试点规范,然后整体推进,到2020年基本形成绿色矿山格局。截至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先后公布了220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二、绿色矿山的含义
“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严格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先进合理的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的存在、发展直至终结,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的一种崭新的矿山形象。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矿山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它着力于科学、有序、合理的开发利用矿山资源的过程,对其必然产生的污染、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破坏失衡,最大限度的予以恢复治理或转化创新。
三、绿色矿山的标准
建设绿色矿山应达到如下标准与需求:
1)矿山资源开发利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应制定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作到不在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其附近采矿,且矿山开采不能造成对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公路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地貌景观造成不良影响和破坏。
2)矿山建设项口应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应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产方式。
4)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有一定的处理措施,确保达到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
5)闭坑矿山应实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的对策建议
1.绿色矿山建设应以管理变革为突破口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不可能一蹦而就,这就要求必须从长计议,而不能暂时应付。从长远来看,绿色矿山建设应从管理变革入手。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矿山企业首先需要比对标准找出差距。差距所在就是问题所在,也是需要变革的地方。开展管理变革,不只是要撤设管理机构,甚至要对生产系统进行改造,彻底变革生产方式。单纯设立管理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变革必须从生产过程入手。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对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进行生产系统的变革对绿色矿山建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因此,不能把绿色矿山建设表面化、简单化,要抓住创建机遇,大力开展管理变革,实现生产工艺与技术优胜劣汰,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矿业发展方绿色矿山建设。
2.应注重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的管理标准、制度和办法基本完善,试点规范工作已进入尾声,转而将进入整体推进阶段。从建设目标来看,到2020年大中型矿山建设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这一目标如果按照试点阶段的推进速度来测算,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绿色矿山建设的艰巨性。在全面推进阶段,应在巩固试点阶段所取得建设成果的同时,把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努力培育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上,引导矿山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形成行业风气乃至行业标准,着力构建新的矿业门槛。只有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建立绿色矿山建设的长效机制。
3.应结合小型矿山的实际突破绿色矿山建设的难点
从矿山规模结构来看,小型及小型以下矿山占绝大部分,但这些矿山大多不具备全方位履行社会责任的条件,成为矿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所在。大中型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的不范效应对小型矿山带动作用有限。他们既没有能力开展环境保护,也不可能开展技术创新。这将直接影响绿色矿山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主管部门需要针对小型矿山的实际,尽快制定具体的严格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符合绿色矿山条件的要求,以保证小型矿山开发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4.资金投入和建设进度是保障
绿色矿山建设的所有工程,包括绿化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环境保护工程、井巷标准化工程、文化与管理工程、厂房生活办公用房改造工程等,以及各项经济与技术指标的达标,均需要矿山企业业主真金白银的投入。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可能完成各项工程,也不可能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以提升各项经济与技术指标。实践证明,舍得投入和敢于投入的矿山企业,一般一年内就可以达标通过验收。而少数企业,因舍不得投入,几次验收均不合格。绿色矿山建设进度是由绿色矿山建设方案所制定的,在建设过程中,各项工程的完工进度以及各项经济与技术指标的提升,均要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任何拖延工程和指标达标进度的工作,都将导致绿色矿山建设的滞后。
结束语
只有通过绿色矿山建设,才能实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负而影响的最小化,使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修养、社企和谐得到了有机统一,更是系统提升了矿山企业的形象和矿山企业业主的品位,达到建设美丽矿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我国矿产资源能否可持续供应而临重大挑战,经济参考报,2008
[2]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2010
一、关于村庄整治工作
一要更好地把村庄整治与生产发展、农民致富、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村庄整治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根本问题离不开生产发展。生产不发展,农民不富裕,就村庄整治而整治,那么,我们的工作是徒劳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暂时的。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村庄整治工作才能有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所以,我们要在村庄整治工作中寻求生产发展、寻找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和有效途径。比如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休闲游、毛竹产业等,以发挥村庄整治的投入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生态好转。
二要更好地把发挥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村庄整治工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更加关注研究政策措施,建立激活群众主体的激励机制。如研究和出台项目申报、户建村补、以奖代补、结对帮扶、鼓励先进等相关政策,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整治工作格局。
三要把加强领导与项目整合、合力推进有机地结合起来。村庄整治工作,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部门、经济主体、人民群众等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同时,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整合,着力解决支农项目分散和低水平的问题,达到共建共享、合力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要更好地把村庄整治与村级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村庄整治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在村级班子,成败也在村级班子,整治成果的巩固与否还是村级班子。实践证明,哪里的村级班子战斗力强,那里的村庄整治工作就能顺利开展、整治的进度就快、效果就好。所以,我们在抓村庄整治工作的同时,要把村级班子建设、村级民主管理等纳入到村庄整治的综合目标中来,有效地推进整治工作,巩固整治成果,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五要更好地把加强政策研究与创新办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政策研究就是要“吃透上情”和“摸清下情”。“吃透上情”,要求我们了解、理解、掌握中央和省、市关于在村庄整治工作方面的政策,争取和享受到上级的政策支持,用足上级的政策。“摸清下情”,是要根据我区农村的区情实际,制订好中长期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村庄整治工作能够早见成效。
六要把村庄规划与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有机结合起来。针对目前我区农村村庄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和农民建房杂乱无章的实际情况,一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村庄布局和农民建房作出明确规定,并分步抓好落实。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各村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情况,因村制宜,扬长避短,着力形成衢江新农村的特色。三要结合实际,适度超前。村庄整治工作既要抓好当前以改水、改路、改厕、改环境和通有线电视为重点的“四改一通”工程,又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按照“房前屋后,植树种草”,着力打造“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优美环境。
二、关于创建教育强区工作
前些年,我区通过学校改水、改厕、改食堂、改寝室,为教育创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去年,我们开展了七个乡镇的教育创强工作实践,摸索了一套办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总体看,我区的教育创强是政府重视,部门、乡镇努力,创强学校积极,工作计划、步骤、组织严密;创强思路清晰、责任明确、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教育创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指标与省教育强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教育创强氛围不够浓;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标准化学校比例低;学校教育装备不全,信息化水平不高,资金缺口较大等等。在这里,结合代表们审议时提出的意见,我根据教育创强工作的要求,再谈几点意见:
一要加强领导。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创建省教育强区工作的领导,建立区领导联系教育创强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创强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有效推进我区教育创强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将省教育强区的25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创强工作保质保量落实到位。
二要科学规划。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群众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前几年,我们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对学校布局作了较大的调整,为提升我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发展的趋势看,教育向城市、中心集镇集中的势头不可逆转。因此,我们在教育创强工作中,首先要抓好教育规划,优化学校布局,科学设置规模,整合教育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三要注重实效。教育创强虽然有许多硬指标、硬任务,但教育创强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归结点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育创强中,既要千方百计完成硬指标,又要通过教育创强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检验我们是教育创强的标准。因此,要通过教育创强,努力提升我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要增加投入。对于我区财力弱,投入不足,学校硬件设施配备不足等实际,代表们在审议中非常赞同“软件不失分、硬件少失分”的创强工作要求和“一点三线”的创强线路谋划。区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各乡镇、部门要充分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注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为教育创强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资金保障。
五要特色创强。我们在教育创强中,要从区情实际出发,注重特色创强。代表们在审议中同意我们调研报告中提出的以“六化”为主要内容和开展“五园”活动,打造“一乡镇一特色、一学校一品相”的特色创强工作建议,以特色创建教育强区,全面推进我区的创强工作。
三、关于加强代表工作
代表是人大工作的基础,也是人大常委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代表工作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最近,主任会议专题研究了怎样加强代表工作,提出了一些做好代表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如代表小组活动办法,关于推选先进代表小组和代表履职积极分子办法,关于确定优秀议案、建议办法,关于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部分代表的意见,关于建立区十三届人大代表履职档案等等。这些办法和意见,都是围绕加强代表工作、做好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落实。
做好代表工作,仅仅有办法和意见是不够的,应当要有载体,所以,主任会议确定今年7月份为走访代表和检查督办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活动月。同时,决定在全体代表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学好一本书,提好一件议案、建议,办好一件实事,出好一份力,走访一次选民”。这两项工作,我们将很快行文下发具体实施意见,特别是“五个一”活动,要作为本届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代表工作的重要抓手,我们还准备在下次乡镇、街道人大专职主席(主任)会议上进行动员和部署。
“学好一本书”。就是最近发给每个代表的《人大代表行权履职百问》。这本书对怎样当好代表,怎样行使代表权力、履行代表职务都阐述得非常清楚,也很实用,我们要把它作为代表工作的指导书、当选代表的必读书。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代表的综合素质和增强代表的履职能力。
“提好一件议案、建议”。通过提出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行使权力、履行职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最近几年我区人代会的情况看,代表提议案、建议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议案、建议的办理的确也解决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但就代表议案、建议的总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想,评判代表议案、建议质量的高低,应该由“一府两院”评判为主,对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的高低,应该由人大代表评判为主。所以,我们今年的优秀议案、建议推选工作要充分征求“一府两院”的意见。我们提出要“提好一件议案、建议”,目的是要求代表深入调查研究,不断联系群众,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体现民本,反映民意,真正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权。
“办好一件实事”。前两年,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在代表中开展的“三个一”活动,其中一个一是“为身边群众解一难”,活动效果不错,群众反映很好。现在我们提出“办好一件实事”,既可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又可以是惠及身边群众的好事,还可以是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的难事。通过办实事,去体现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真谛。
“出好一份力”。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好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职权是人大代表的责任。同样,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大代表息息相关。人大代表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又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在现有的区十三届人大代表中,许多代表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提出要“出好一份力”,是要求每个代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尽到一个人大代表的社会责任。
“走访一次选民”。我们要教育代表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是人民群众选出来的人民代表。代表的本质是人民,代表的生命力也在于人民。所以,要求代表“走访一次选民”,是最起码的要求。通过走访选民,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有利于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继而能够为民呼,代民言,以此不辜负人民群众的重托。
关键词:和谐油田;新形势;企业发展
时下,构建社“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构建和谐油田是改善国有企业发展形势、化解企业实际困难、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构建“和谐油田”的重要意义
“和谐油田”,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油田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服务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促进油田内外“和谐”,达到油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油田可持续协调发展。作为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战略资源型企业,构建“和谐油田”,对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改革与加快油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构建“和谐油田”是油田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由“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区”以及“和谐企业”等众多“和谐细胞”组成的。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这些“和谐细胞”入手。作为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国有企业,构建“和谐油田”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二是构建“和谐油田”是油田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油田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子女上学、买房、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个别单位曾一度出现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职工之间彼此猜忌,团队意识淡薄,风险意识、大局意识不强等等“不和谐”现象和问题。这些现象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导致企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符。因此,消除这些“不和谐”现象和问题,构建“和谐油田”,是油田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油田职工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和谐油田”应正视职工群众的呼声,妥善化解职工群众心中的疑虑
(一)“和谐油田”建设是油田职工集体的需求
“和谐油田”建设包括油田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内部和谐”主要是油田上下级单位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油田集体与职工的和谐,职工与职工的和谐等; “外部和谐”主要是油田内有经营业务的企业与客户的和谐,油田与地方政府、油田与相关企业的和谐,油田与安全环境、社会的和谐,等等。因此,中原油田要构建“和谐油田”,就要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不断促进油田系统中各部分和要素的和谐发展。做好和谐油田建设,必须实现油田系统中各部分要素和谐,形成全局上下团结一心,共同面对风险和挑战的格局,做到利益目标趋同一致,企业情感认同一致。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通气,互相鼓劲。积极促进油田内各职能部门的互相协调、相互配合,实现各职能部门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
(二)促进单位职工的和谐,是确保油田和谐建设的根本保障
只有实现油田集体与职工个体和谐了,油田构建其他方面的和谐才有了根基和依托。而要处理好集体与职工个体的关系,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油田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关爱职工,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深入实施文化兴企战略,开展“送温暖”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形成局部和谐与个人、家庭全面和谐的局面;三是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争做知识型员工等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营造职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工作环境
(三)要正确处理好油田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油田在营造自身“小环境”的和谐氛围同时,还应该促进油田与地方的“大环境”相和谐。对中原油田来讲,处理油田与地方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职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并通过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激发油田职工的创造性活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油田秩序的和谐稳定。
三、运用有效载体,在职工中努力营造“和谐油田”的品牌意识
(一)要把油田的员工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近几年,国家面临重大灾害之时,中原油田相继派出多支专业救援队伍支援抗灾救灾,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成功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救援任务,打出了中原油田人的品牌,树立了中原油田人的良好形象。对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抗灾救灾”精神,把中原油田广大职工的爱国热情、奉献敬业精神激发出来,把搞好油田经济和造福社会结合起来,为搞好中原油田的“和谐”建设打牢基础,巩固成果,叫响中原油田的精神品牌、文化品牌。
(二)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创建活动
通过各种活动提高职工素质,增强职工团队的合作意识和企业的向心力,及时有效地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开展经常性的“三德”、“三观”教育,使油田内部员工形成一个融洽相处的氛围,进而将自身的理想奋斗目标与油田发展融为一体,把油田社区变成职工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将油田和谐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形成的良好风气进行有效引导,并加以认真推广,使中原油田人的精神面貌及时展示。
为发展繁荣全区文化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确保全区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成立文化事业工作义务监督员队伍,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聘任
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是指义务承担文化事业监督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反馈文化事业发展及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动态的志愿人员。监督员由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每个社区推荐1—2名适宜人员。此外,通过媒体等面向社会招聘部分人员。
二、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热爱文化事业工作;
(二)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正廉洁,联系群众,有较高的群众威信和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身体健康,男女不限,在30—60岁之间;
(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支持文化事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五)了解文化事业工作管理政策、法规。
三、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职责范围
1、宣传文化事业工作政策、法规,了解文化事业工作有关要求和重点工作部署,让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文化事业工作;
2、对区文新局及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检举揭发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3、收集和反映社会各界对文化事业工作的意见、建议,重点是街道和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管理使用情况。每半年至少提报一份工作建议或意见,电话、信函、邮箱均可。
4、积极协助区文新局开展的其它工作。
四、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职责履行
(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政府的法律法规;
(二)主动参与全区群众文化活动;
(三)参加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文化事业工作相关辅导、调研活动;
(四)参加文化行政部门召开的工作例会、年末通报会等专题会议,并对文化事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公正履行监督职责,不吃请、不收礼,保持清正廉洁。
五、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的奖惩
依据实际情况,对为我区文化事业工作建言献策、工作积极、监督有力、社会反映良好的社会监督员给予通报表彰;对敷衍塞责、工作消极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资格。
六、文化事业工作社会监督员聘任程序
五年前笔者开始专注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并直接参与了报告编写工作。这几年,也曾遇到不少同行对编写报告这个新生事物怀有这样那样的疑问,笔者愿就相关问题与同仁们探讨和分享些许体会和思考,以期相互交流学习和提高。
CSR报告有无“一定之规”?
公司年度报告源于公司经理人制度的诞生和资本市场的需要。本世纪初,世通和安然事件后,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对公司管治和透明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强制性要求,企业必须向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做更为充分的信息披露。应该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对公司财务运营年报的丰富,向公众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企业非财务业绩信息。全球最早的可公开检索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读到的一本较早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壳牌1997年的Shell Report。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议题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涉及到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还涉及到企业商业伦理道德等诸多层面,再加上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都有所不同,因而与财务年报不同,各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信息披露范围、角度、关键业绩指标等方面也都有差异,似乎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仅从报告名称上看,世界上此类报告的名称就有五六种,有叫《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环境与社会报告》的,也有叫Ⅸ可持续发展报告》或干脆就叫《报告》。尽管这些报告名称各异,但基本都是围绕企业履行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责任进行阐述的。其中《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说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站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企业的责任并阐述企业非财务业绩信息的。尤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那些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因坐拥丰厚的社会资源、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并产生着的巨大社会影响而让人们愈发意识到企业界需要恰当地为应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担当责任;企业界也愈发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确实能影响企业的长期经济表现。
基于上述背景,本世纪初,一个名为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的国际机构,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比性”的概念,并开发了一套广泛适用的报告框架指南。《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目前已经开发到了第三代,广泛吸收了全球各类企业、各类机构对于编写该类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对编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原则、报告范畴和非财务业绩指标给出了总体指引,并通过报告评级鼓励和促进报告质量提升。当然,由于该《指南》是西方机构开发出来的,许多内容体现了西方价值观,未必兼顾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但其所提出的编写报告应遵循的6项基本原则(中肯性、可比性、准确性、时效性、清晰性、可靠性)、基于共性的履责考量设定的报告框架以及121项履责指标参考,对促进企业增加非财务业绩信息的披露,以及引导该类报告编制方向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就个体而言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但总体而言又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和指标体系做参照,尤其是报告编写的原则更应是共同遵循的准则,这样才能真正让人们通过该类报告全面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和业绩,让外界的比照和监督推进更负责任的企业行为。csR报告是“编写”出来的吗?
从本质意义上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公司年报(财务运营报告)同属公司年报系列,是公司公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年度公报。相比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则兼顾了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关切,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活泼,赋予了更为浓厚的人文色彩。正因如此,也容易让人将该类报告与公司对外宣传手册相混同,或界限不清。这就导致在企业内部,报告编写工作经常被简单地认为是对外宣传工作或是纯粹的文字工作,这很大程度低估了报告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特别是由于报告的编写工作流程不能全面覆盖公司履责范围,无法科学合理地筛选报告中的关键议题,使报告很难真实全面地传播公司履责业绩,也就削弱了报告“沟通桥梁”的作用,最终难以保证报告质量。
笔者五年前就曾经提出“报告不是‘编写’出来的,更不是‘编’出来的”。从形式上看,报告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字“编写”过程,但其本质上更是公司履行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责任情况的真实反映,是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流程和业绩信息的集成与外化。鉴于其真实、客观属性的要求,报告所披露信息必须真实有效,不能带有任何夸张性质或使用溢美之词,因而也绝不能“编”,更不允许弄虚作假,瞎编乱造。那些被“刷绿”的企业报告因不能长久,而常常会给企业帮倒忙。
对于许多刚从事报告编写的同仁而言,常常感觉有许多“难言之苦”。分析其究竟,大致包括以下几点:其一,牵头该项工作的不外乎是公司的战略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安全环保部门,或办公厅(董秘局)之类,这些部门尽管行政职能可能有强有弱,但都基本属于平级部门,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要求的信息覆盖全面、突出战略性,同时,利益相关方关切议题也需要调集全公司的各方力量,这几乎就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需要置于公司的战略层面加以规划和实施,这对于上述任何一个部门而言,都有难度,更何况在人手紧张或工作还需要兼顾的情况下,就更难开展了,其二,在一些企业内部,社会责任未获得统一、全面的认知,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和战略意义还未得到充分认识,使得报告编制推进工作困难重重,报告编写人员在报告编写过程中还需要做大量的沟通说服和推动工作,其三,对该项工作的驾驭不仅需要有行业和企业背景以及一定的工作经验,还需要时时“换位思考”、帮助企业从外部人的角度审视企业,从“内宣”转换成“外宣”角度,把以往对内、对上级报送的各种总结材料加以汇总分析和提炼,变成报告中对外传播的相关内容。此外,要把握一种客观、中肯和亲和的文风,也需要一定的功力,需要编写人员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所以,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不完全在于“编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公司的管理基础和战略眼光。目前,一些领先的跨国公司都建立了报告编发制度,形成了覆盖完整的报告编写流程,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外部审核机制也已进入程序化 安排。这些都使报告编写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报告“创新”是怎么回事?
“创新”这个词是一个持久力很强的词汇。尽管中国企业编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但报告创新却是许多编写报告人士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尤其是首发报告后,马上希望第二本报告能以全新的面貌示人。其实,作为一本公司年报,有些信息是需要逐年更新的,有些则恰恰是需要保持稳定和延续的。
从报告编写方式上看,一些跨国公司的创新做法是在报告编写过程中不断引入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报告的各部分都贯穿了外部响应,增加了报告的客观性和可读性。有些公司还让利益相关方对其在经济贡献、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方面的做法做评判,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把有代表性的访谈内容直接移植到报告当中。也就是说,经过十几年的摸索,跨国公司越来越清楚报告的价值,就是要通过编写和报告,全面披露公司履责信息,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管理提升,防范外部风险,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
从报告内容上讲,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兼顾针对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对大公司而言,随着其担当的责任范畴的扩展,越来越需要对全球性的责任议题做出回应,比如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反腐败、人权、价值链管理、劳工权益和保护、贫困和疾病、社区建设等等。而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则更注重合法合规运营、职业场所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社会公益等。对多数企业而言,能否提供真实可信、信息完整的实例例证,能否提供一套反映企业自身履责业绩的定量的非财务业绩指标是体现其责任管理和报告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从报告形式上讲,报告创新的空间很大。一方面,随着企业品牌意识的提升,企业形象设计进入理性规划阶段。有些公司已经把公司年报、公司影视广告和平面广告、对外宣传册等系统纳入公司形象设计体系加以统筹考虑,以达到良好的企业形象识别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殊属性,即要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利益,因而相比财务运营年报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增加许多自然和人文的色彩,这为该类报告在平面设计方面提供了创意发挥的余地。人们可以从世界500强的许多相关报告中看到时尚的、动感的、自然和谐的,甚至震撼的画面。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创新”做法可以吸引读者,提升报告水平,但年报终究是年报,它不是企业画册,必须保持自身的严谨和规范,不能一味追求“好看”。笔者近年来的跟踪研究发现,许多跨国公司早些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也是处于不断尝试和变动之中的,比如报告不断更改名称、篇幅忽多忽少、报告设计风格一年一变等等。但之后这些公司都会选择一种相对稳定的做法:报告封面和正文的设计风格与公司广告等宣传品保持一致,注重对公司LOGO的规范和突出使用;报告内容框架基本稳定,对公司披露各方面履责信息有合理的比例安排;报告所披露的非财务业绩指标相对固定或逐年略有增加;在报告中引入持续改进的信息披露模式,都会对上年的履责承诺和改进目标及措施、本年的落实情况、下一年的规划和工作重点做持续性的交代,年报“味道”更加浓厚,可比性更强。
什么样的报告是“好”报告?
[关键词]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DOI] 10.13939/ki.zgsc.2015.08.125
1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通过预算的形式对企业的财务或非财务资源进行的分配、考核和控制等管理活动。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讲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财务状况预算、投资预算、现金量预算和经营成果预算。换言之,全面预算管理就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资本运作活动进行预算管理。从全面预算管理本身的内容来讲,全面预算管理的每一项活动对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财务状况预算是实现企业保值增值目标的重要环节,投资预算是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现金流量预算是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收支平衡和业务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预算管理顺应时展的趋势,我国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中,这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增强我国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谁出资,谁受益”这是市场规律,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失去对资产的控制力,甚至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在国有企业中树立“谁出资,谁受益”的理念,要求国有企业投资是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了解,保证投资收益的收回。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其次,强化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战略应变能力。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过程和企业的战略目标息息相关,企业的战略目标会分解到企业的各个预算单位,各预算单位协调发展能够确保预算的顺利实行,进而提升企业的战略能力。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有利于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
2 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不够,缺乏权威性
国有企业的员工及管理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较为低级的水平,甚至还有些人一直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观念。不少国有企业的职工思想落后,他们一致认为全面预算只是形式工作、数字游戏而已,预算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从事预算工作时消极怠工,全面预算工作形同虚设。甚至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也认为全面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企业领导只要对财务部门提出的建议进行决策即可。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只是财务部门的参与,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工作,需要领导层高度重视自上而下推动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
2.2 预算编制不合理
国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缺乏经验,预算的编制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首先,由于领导不够重视,工作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在编制预算时工作人员消极怠工,按照上级的指示编制简单的预算,使预算形式化,无法达到国有企业实际预算管理的要求;其次,国有企业预算的编制依据不合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从预算目标的制定开始就脱离了工作实际,导致结果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国有企业在实际的预算编制中没有全面反映全面预算的管理要求,主要以财务收支和投资为主,忽略了对生产经营及多元开发等内容的预算,以上问题导致预算编制的总体质量不高。
2.3 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预算管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健全成为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迫切要求。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预算考核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不科学,目前很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只注重的对现金流的分析,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预算,违背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真正目的。第二,预算管理考核忽略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注重调动国企员工的积极性,忽略了全员参与的重要性,使企业内部出现分化。第三,预算考核和激励缺乏公平性,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过于注重财务指标的考核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的考核,有失于公平,严重损害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4 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不到位
如果预算编制做的很完美,缺乏执行和监督力度,也会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的失败。国有企业预算的编制是由国有企业的各部门分别编制,最后由财务部门汇总后上报,预算的执行同样要各部门将预算执行到位,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目标。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预算部门的执行力度到位,但各部门对于预算的执行缺乏力度,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很多企业重视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但忽略了实施预算过程中的监督和检查,不能够及时解决预算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阻碍到企业的全面发展。
3 完善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理念,提高全面预算的权威性
我国国有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缺乏认识,导致预算形式化,影响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提高国有企业从上至下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把全面预算管理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在国有企业要开展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教育宣传,帮助国有企业员工摆脱陈旧的落后的思想束缚,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我国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加强各部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工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做好。企业的总目标是要细分成各个分目标有各部门分别完成,只有各部门严格执行预算分目标,企业的预算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最后,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成立专门的预算机构,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全面提高预算权威性。
3.2 规范预算编制工作
国有企业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所以要对预算编制加以规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规范。第一,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和方法,在编制预算时,管理层要从企业的长远规划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企业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各部门依据分目标制定适合本部门的预算草案,预算部门对草案进行审核,将审核意见反馈到各部门进行修改,经过多次提交反馈修改形成正式的预算。第二,规范预算调整管理,正式的预算一旦形成,不能随意调整。但不能将其绝对化,如果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编制的预算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应该着实进行调整,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规范预算报告编制,制定统一的预算格式要求和指标口径,以便于满足报告使用者的要求。
3.3 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
有效地考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考评激励机制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公平性,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的考评和激励,严重损害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信任,一个企业失去了员工的信任,就好像一个人被抽干了血液,最终等待的只有死亡。因此,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是企业的生命活力所在。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赏罚分明,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检查各部门员工对于工作的落实情况,优秀的员工予以肯定和奖励,对于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员工要帮助其及时改正。另一方面,构建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责任人的考核指标,逐一落实每项考核指标,并与绩效挂钩,做到公正客观。
3.4 国有企业要强化监督
对于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要贯穿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以及后期的预算考核。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强化监督,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每一环节提出强化监督的建议,一是强化对预算编制的监督,让预算编制人员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各部门预算编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联系,根据预算编制的格式要求以及各部门的预算目标,监督各部门按要求完成规范的预算编制。二是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预算执行是实现预算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跟踪调查,确保预算实施过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三是强化对预算考核的监督,建立全面预算评价机制,将预算目标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确保预算执行到位。
3.5 将社会责任理念纳入全面预算管理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不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全面预算管理中也要纳入社会责任理念,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反映了国有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步进行。因此,首先要建立社会责任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管理组织机构的社会责任,组织专门的人员保证社会责任目标的完成。其次,将社会责任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中,要明确社会责任预算编制的内容,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财务状况预算、投资预算、现金量预算和经营成果预算,纳入社会责任后,又增添了员工责任预算、环保预算、产品责任预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专项基金预算等内容。最后,要制定合理的实施社会责任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方法、管理流程,并通过社会责任考核衡量社会责任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成效。
3.6 加强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必然要求。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数据复杂、工作量大,借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够有效的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国国有企业要加大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购买或者定制先进的预算管理软件,缩短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时间,同时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进而大大提高预算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徐长泉.对国有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苏盐科技,2009(2).
[2]周泽民,邢小明.对于完善我国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6).
[3]朱红梅. 浅议战略导向下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市场,2014(11).
一、内部审计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作用
1.保证组织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目前我国部分组织已经实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内控制度的执行不够理想,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性,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加强组织内部审计工作执行力度,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才能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达到内控管理目的。通过对组织内部日常业务流程进行检查,并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保证组织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监督检查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通过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检查监督职能,确保组织内部相关人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的制度和法规,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对组织的财务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避免财务会计人员违规操作,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可以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防止组织经济损失。因此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内部审计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应用措施
1.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为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一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需加以立法支持,明确机构职责及内容,负责组织财务的检查监督工作。二要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通过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化、制度化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明确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排除外界干扰因素,使得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过程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三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聘用高素质人才或是加强原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四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制订内部审计法明确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审计结果全权负责。同时可以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律可循,提高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2.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能主要是对经济的监督、评价、鉴证、管理四个方面。组织是由多方利益参与者组合而成的,组织的会计信息不可能同时满足各个参与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实施内部审计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实施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实现内部审计对组织经济的监督、评价、鉴证、管理。对组织的日常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经济评价方面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组织日常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分析,找出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在经济鉴证方面,要注意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组织管理者的工作,为组织管理者的考核做参考。在经济管理方面,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和审计结果进行分析,为组织的经济决策提出科学的建议,促进组织的发展。
3.扩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
扩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可以全面地收集组织信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扩展需重视组织战略、明确社会责任、加强第三方风险管理和确保信息的安全性。组织战略决定了组织发展目标和组织资源的配置。因此,审计工作要配合组织的组织战略决策工作,利用审计工作优势,以审计结果为组织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明确组织的社会责任对组织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组织的社会责任标准,制定相关制度,为组织承担社会责任提供制度支持和审计依据,促进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第三方风险主要是合作组织的风险,在市场竞争中,任何商业伙伴本身也存在诸多风险,因此审计工作要对组织的合作伙伴开展调查,有效降低第三方风险。确保信息安全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的信息对组织的发展和风险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组织办公的信息化,使得组织办公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组织的信息一旦泄露会给组织带来巨大风险,因此审计工作要注意确保组织信息的安全性。
【关键词】 环境审计; 推动; 企业社会责任; 履行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已经与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必须关注获取利润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关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和根本利益,也关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利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资源的利用者,也是污染物的产生者和排放者。切实保护环境和推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政府承担的责任,更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环境审计是促进企业承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社会责任的有力手段,可以引导企业更好、更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环境审计既是评价、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必须引入环境审计;要全面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就必须引入环境审计。
一、企业环境审计的内涵
企业环境审计是通过对企业的环境报告以及经营管理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并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评价和鉴证,同时对其提出的有关环境管理问题提供咨询,从而实现对其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履行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活动。它的目标是“确保受托责任主体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人类与自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理想环境”。
二、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审查企业环保专项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
主要审查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环保补助和造育林费等专项资金的筹集是否足额到位,是否用于环境治理项目和环保设备设施。比如是否用于建设矿场扬尘筒仓或防风抑尘网、污水处理厂以及设备改造,是否进行矿山植树造林等。
(二)审查遵守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和企业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情况
主要审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规定采取了环保措施,环保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有关建设项目是否遵守了环保登记等制度。审查内部环保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设立环保组织机构,是否配备环保专业人员等。
(三)审查环境会计资料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
环境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都会形成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必须对环境活动的会计处理进行审查,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主要审查:环境活动会计估计的正确性及其会计估计变更所产生的影响,环境管理费用支出会计处理的正确性,环境税费计提缴纳的会计核算,违反环境法规支付罚金的会计核算,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
(四)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真实性
环保法规要求,一些工程项目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交报告。审计环境报告主要是验证报告中有关内容的真实性。比如审查环境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验证环保投入的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环境管理措施是否已实施,环保工作是否取得了预计的效果,环境报告中所列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是否真实等。
三、开展企业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一)企业环境审计是确定和解除企业环境责任的需要
首先是社会环境责任。企业的生产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由此对社会生活和生产环境产生了危害,应承担环境污染治理责任。其次是法律环境责任,企业在生产和其他活动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法律要求企业应承担治理污染、恢复生产环境责任。再者是经济环境责任。企业在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下,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和居民造成的损害,应承担赔付、处罚以及治理花费方面的责任。
(二)企业环境审计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内在需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并且在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否则任何一项或几项环境决策的失误,都可能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危机,引起财务失败,严重地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和清算。重视环境并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维护企业经营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生存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管理当局关注自身生存的根本原因,也使企业环境审计有其内在的动因。
(三)企业环境审计是提供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信息的客观需要
企业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而发生环境费用支出,治理产生的污染物而支付环境直接费用和环境教育宣传费用;或企业积极参与治理环境污染而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环境经济收益。这些环境经济活动势必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审计企业环境经济活动,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可为企业环境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四)企业环境审计是企业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
管理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影响企业管理效率和效果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借以提出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和改善管理措施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环境审计是通过定期开展对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分析产生影响企业管理效益和效率的环境因素,健全环境管理控制系统,提高环境管理质量,促使企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就成为企业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环境审计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贡献
环境审计为保护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企业进行环境审计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生产产品,另一方面也消耗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这不利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开展环境审计,促使企业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人民群众的利益、自然环境承受能力和社会的利益,促进企业及其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企业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可以监督企业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对企业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供有效建议和改进措施,所以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的影响,资源的约束。特别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走不通。开展环境审计,尽早发现和揭示资源环境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防范资源环境风险,保障资源环境安全。推广企业环境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五、开展环境审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检查、监督和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开展企业环境审计必须关注五点:
(一)关注环保管理部门是否设立
环境管理部门统筹负责企业环境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本企业环保工作的管理、监察和监测任务。负责组织实施企业环保规划、参加项目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提出环保意见和要求。组织企业内部环境监测,掌握原始记录,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台账,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可见环保管理部门的职责特别重要,如果没有环保管理部门,企业的环保工作将无人问津,环保工作将无法开展,企业就没有环保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环境审计人员也获取不了有效的环保资料信息,环境审计将不能有效进行。
(二)关注资源开发设计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
开发设计的科学性、设备的先进性,是决定资源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的先决条件。科学的开发设计、先进的设备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浪费,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关注资源环保制度的健全性,制度执行的到位情况,各项措施实施情况及其效果
资源环保法规制度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外部动力和法律保障,企业内部健全的环保制度是执行国家资源环保法规制度的保证,这样企业内部形成的环保制度化、长期化的体制,有利于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及其效果的实现。
(四)关注环境会计资料的健全性、真实性
环境会计资料是环境审计的重要对象。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必须向社会披露有关污染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污染的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这给环境审计增加了难度。企业的环境会计资料提供越完整、越健全,审计结果就越可靠,越能有效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环境审计时,应特别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外部节能减排资金、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环保补助、造育林费等专项资金的会计信息是否健全、真实;这些专项资金是否用于污染治理项目和环保储备项目以及使用金额多少是否合理。
(五)关注周围相关环境实景
切身感受周围环境是获得环境审计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其作为直接证据最为可靠。因此要实地考察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山林植被是否保持,是否适度合理地造育林,河水是否污染严重还是水质较好,地面是否塌陷,周围居民的房屋建筑是否受到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损毁等。
六、结语
环境审计固然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国开展企业环境审计的经验缺乏和理论研究有待完善,因此有赖于权威部门的规制和指导以及广大审计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同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普遍不强,因此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的意识,充分认识环境审计的重要性,特别是国有大型资源类企业要勇于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履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未来企业环境审计将会普遍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将会得到有效履行,为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济建,张为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探析[J].财会通讯,2010(11):102-103.
[2] 刘长翠,陈增雷.企业社会责任初探(上)[J].山东经济,2006(4):117.
[3] 胡玲敏.略谈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审计的协调[J].财会研究,2006(6):69-70.
[4] 侯利强.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7(12):61-62.
[5] 徐明星,沈洁.企业环境审计初探[J].新会计,2010(12):57.
关键词: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社会责任 第三方审验
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如中海油渤海漏油事件)、产品安全(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员工权益受损等事件的频频曝光,企业社会责任逐步深入到公众、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视野,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关乎公司生存与竞争力的话题和评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不仅企业开始积极行动,中国政府关于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层次也逐步提高。与此相适应,社会责任披露也渐行渐近。1999年,壳牌(中国)率先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紧随其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企业健康安全环境报告。此后,福特汽车、宝钢股份、东芝(中国)、江西移动也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在早期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外国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外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对中国企业无形中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开始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相关信息提出了规范和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活动进行引导性规范。200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2008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应根据所处行业及自身经营特点,形成符合公司实际的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及工作机制。上交所《通知》与深交所《指引》的内容并无实质性差别,但是上交所的《通知》对部分公司具有强制性,并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做出了具体规定,明确每股社会贡献值包含的内容和计算方式,但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一般内容则没有具体要求。相关监管部门的引导性规范文件虽对大部分公司不具有强制性,但无疑会对上市公司和央企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
总之,中国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和实践与经济全球化、中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大背景有关。由于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国际社会责任标准和披露指南的外部压力和中国相关制度规范的约束等诸多因素,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日渐完善。本文拟以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分析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规律,针对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最近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它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影响,就在于促使企业环境报告、安全卫生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绩效报告的不断发展。宋献中(1992)提出了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包括简单、中级和高级三种模式,简单模式包括陈述性反映,中级模式包括独立报告,高级模式包括社会收益表、社会-经济营运表、综合社会效益-成本模型、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等。赵文娟(1998)认为中国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模式宜由简到繁,由粗到细;在初级阶段采用简单模式,逐步采用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等较复杂方式披露。阳秋林(2005)认为中国企业应当编制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对外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的社会责任报告。沈洪涛(2007)在对目前国际上广为接受的三种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即GRI(全球报告行动)的G3报告框架、SAI(国际社会责任)的SA8000标准和ISEA(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的AA1000系列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的借鉴思路。陈政(2007)选取了深交所20家专门2006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社会责任报告是公司传递社会责任信息的有效途径,政策指引对报告披露具有良好的引导推动作用,公司实力是践行并报告社会责任的基础。宋献中(2009)以2005-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已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中国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纷杂,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社会责任报告信息质量较差,缺乏定量披露,定性披露存在内容散乱、逻辑混乱、语言修饰过度等严重问题,且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
总体而言,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集中于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形式和参考指标体系的研究;鉴于社会责任报告样本数量的不足,实证性研究从近两年才日渐兴起,相关研究成果相对局限。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试图揭示其报告披露的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的建议。
样本选择与统计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的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主页,巨潮咨询网、和讯等网站。剔除了部分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和数据不完整的社会责任报告,本文获得429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深交所172家,上交所257家。
(二)统计分析
1.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字数(见表1)。报告文字的长短从侧面反映了不同上市公司对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的不同认识。在429家上市公司中,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字数最多的为建设银行,约53000字;披露字数最少的为万通地产,不足1000字;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字数统计为7788字左右。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字数统计情况分析,多数单位报告字数在3000到8000字之间,占60.84%;从平均值来看,社会责任报告字数低于平均水平的共294份。68.53%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字数达不到平均水平,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数流于形式,所包含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实质内容较少;多数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较差,处于被动响应监管部门号召的状态。
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见表2)。按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13个行业均有上市公司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制造业比例最高,达到51.75%。比例最低的为传播与文化产业,只有0.47%。所有行业均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表明企业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的意识有所加强。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公司占报告公司数绝大多数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中国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另外,制造业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属于社会责任敏感企业;随着社会和时代进步,也使企业不得不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报告。
3.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上市公司的地区、所属交易所和企业性质分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京津、广东、福建和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其他地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较少(见表3)。表明全国各地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意识并不均衡。上交所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有257家,占所有报告公司数的59.91%,而中国有51.74%的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挂牌。这表明在上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更高。比较来看,说明全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意识已有普遍提高,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从独立来看,深交所公司独立数量为168份,独立率为97.6%;上交所为9份,独立率为3.5%,这与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规则直接相关。有292家国有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了独立社会责任报告,占所有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的68.07%,而中国国有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数量有863家,只占中国上市公司总数的51.13%。这表明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积极性更高,国资委颁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发挥了一定作用。
4.报告内容分布。社会责任报告在详细程度、侧重点和规范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93.24%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价值观进行了简要概述;约60%的企业提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的差距及未来展望;社会责任报告中有企业管理层致辞和企业治理结构仅10%左右。中国并未引入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但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可以提高报告的质量,上市公司可以聘用第三方审验机构对报告进行审计鉴定。只有2.80%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第三方审验,这个比例比较低;虽然仅有约5%的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了国际GRI索引的详尽指标体系和报告说明(附录),显示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日渐执行国际化标准的趋势。中国的社会责任报告在报告内容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并没有统一的报告框架作为参考,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大大降低了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5.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分布。在报告中,大多数上市公司都用不同的篇幅介绍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市公司普遍重视股东权益保护,其定量披露主要集中在公司的治理结构、经营业绩和公司股利分红方面;对于环境保护,上市公司主要是从环保投入、废弃物排放标准的执行和对循环经济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定量披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定量披露则主要集中在建设和谐社会,帮困扶贫、捐资助学、赈灾捐款、新农村建设、关注弱势和特殊群体、创造就业等方面。比较而言,定量披露较少的集中在债权人、消费者和供应商方面,反映出上市公司对于债权人的重视程度不如对股东的重视程度,仅有少数公司对资本结构、负债清偿情况和公司信用等级进行了定量披露。同样,对于供应商和消费者权益也只有少数企业定量披露,反映出公司对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重视程度不高。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统计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存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均衡现象
从对沪深429家上市公司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均衡现象,主要包括:一是行业分布不均衡。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其他行业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且本身属于社会责任敏感性强的行业,这也同时说明其他行业的公司对社会责任重视不够。二是地区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报告的公司数量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少。三是包含的内容不均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该包含哪些项目在企业的意识中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有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包含了诸多项目,但有的公司则只是简单敷衍了事,社会责任报告中包含的内容寥寥无几。四是信息质量不均衡。有的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较为详实的进行了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而有的公司简单粗陋,报告没有实质内容,披露的信息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五是沪深两市之间不均衡。由于相关制度规定,在独立报告方面,深交所起着一支独大的作用;但在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社会责任履行、读者反馈意见表和第三方审验等方面,上交所的企业要比深交所积极,从社会责任履行的各项指标来看,深交所的评分结果均在上交所之下,这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氛围相关。
(二)报告框架不同
报告的使用者即利益相关者阅读报告时方便,能提高阅读预期和有效性,使报告之间可比,提高决策有用性。同时,鉴于报告的编制者即企业在编制报告时降低编写成本、使报告符合社会预期等原因,组织规范社会责任报告统一的指南框架是必要的。从本文前面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知道,中国目前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由于没有统一的参考模式,横向不具有可比性,这为报告的使用者和编制者带来诸多不便。
(三)第三方审验不足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能够帮助公司达成更广泛的战略目标。第三方审验与内部审验相比,审验机构是与被审验单位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从样本数据来看,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的公司数量仅为上交所的12家,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日渐趋向于国际化标准,为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跨国对话提供了一种可能。
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完善建议
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上市公司在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中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各经济利益主体依法分享自己应得的成果。强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首先是强化企业的守法行为,在遵守国家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利润。在公司法中应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其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是公司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和履行社会责任效果的重要信息来源。数据分析证明,国家政府部门和监管机关的强制性要求,对完善和规范企业管理和信息披露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现阶段监管机关可以考虑联合相关行业组织,结合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和社会责任监管重点,以行业为标准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具体规范。同时,为了便于比较分析,监管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对不同类别社会责任披露方式提出要求,对于定量信息和需要进行比较分析的定量数据,是否可通过数据表格的形式提供辅助。
(二)引入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机制
随着利益相关方对信息真实性的期望和需求不断提高,在利益相关方看来,由第三方出具的审验报告仍是目前提高社会责任报告可信度的最佳选择。为了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质量,在继续发挥已有规范、指引作用的前提下,可以引入具有可操作性的第三方审验制度。
中国公司履行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在引入第三方审验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验证第三方审验机构是否具有出具审验说明的资质;结合企业自身和行业的特点,选择相关的验证机构时考虑其审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的审验制度,对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社会责任的技能培训,以顺利配合独立的第三方审验人员工作。
参考文献:
1.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J].南华大学学报,2002(4)
2.陈玉清.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
3.刘长翠.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4.沈洪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
5.杨亚娥,刘建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
6.沈洪涛.国外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模式试评[J].证券市场导报,2007(8)
7.陈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解读与完善建议[J].证券市场导报,2007(8)
8.吴丹红,王章渊.我国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解读[J].财会通讯,2009(6)
9.宋献中,李诗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统计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6)
近年来,青岛市委统战部从服务全市大局着眼,从促进“两个健康”着力,通过搭建四大平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统一战线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彰显。
一、发挥合力,服务民生,积极搭建促进就业平台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市委统战部会同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开展了“促进就业工程”,通过十一项具体活动,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009和2010年连续两年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根据就业群体特点和民营企业需求,采取综合招聘和专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分设不同板块开展招聘,参加招聘企业达到4814个,提供就业岗位10.4万个,4.31万人实现就业,较好地发挥了“为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搭桥,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铺路”的作用。为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别在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举行“民营企业进高校专场招聘会”,433家企业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4800多个,来自10所高校的1.35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招聘。为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组织成功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家深入到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举办“民营企业家创业论坛”,面对面地与大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和体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今年,市委统战部会同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市双拥办在驻青某部成功举办“民营企业进军营”招聘活动,共组织30家企业提供适合军嫂就业的岗位500多个,受到了部队的热烈欢迎。“促进就业工程”相关信息2次被中央统战部《统战工作》采用,4次被市委办公厅《青岛信息》采用,《人民政协报》、《青岛日报》等介绍了“促进就业工程”情况。“促进就业工程”被评为市级机关优秀工作成果二等奖,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二、加强引导,精心组织,积极搭建服务新农村平台
按照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关于“民企帮村”的一系列部署,自2008以来,突出特色和重点,分别开展了“千企帮村工程”、“民企帮村创业工程”和“民企帮村富民工程”。在“千企帮村工程”中,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结对帮扶”活动,选择103家实力较强、项目具体的企业与127个村庄签订协议书,协议金额2.6亿元;推动“民企助学”活动,组织民营企业投资2277.2万元参与改扩建小学60所,资助特困户2761户、特困学生7161名,捐赠额达到3590万元。在“民企帮村创业工程”中,引导民营企业把自身的资金、管理等优势与农村的资源、人力等优势相结合,依托农业、农村和农民建立农业科技园创业基地和农村旅游观光园基地,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已投入资金12.96亿元建立农业科技园创业基地和农村旅游观光园基地83个,使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农业增加了新的增长点,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基地建设和管理增加了经常性收入。在“民企帮村富民工程”中,积极推动民营企业领办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这种形式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品牌农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加农民经常性收入,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已领办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51家,合作社社员在100人以上的42家,使民营企业的加工、出口优势与合作社的产品、资源优势实现了有机结合。三年来,全市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达到4000多家,各项投入40多亿元。“民企帮村”系列活动连续三年被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重点要办好的实事,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亮点工程,并受到省委统战部、省农工委和省工商联的联合表彰。
三、强化职能,完善措施,积极搭建服务民企平台
始终把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增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一是开展投资服务。先后选择130多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开展了“民营企业区市行”活动,组织他们与平度、莱西和胶州达成投资协议20个,投资额达到18.55亿元。“民营企业区市行”活动在扩大民间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既帮助民营企业拓宽了发展空间、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又促进了郊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开展科技服务。针对民营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发挥驻青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举办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对接会,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2009年在青岛科技大学举办了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对接会,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各类科研成果100多项,70多家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部门进行技术洽谈,有30多家企业找到了适合的项目,当场达成了合作协议38个。今年,在青岛农业大学举办了民营企业产学研对接会,30家企业与青岛农大签署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合作协议47个。项目对接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帮助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开展融资服务。加大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协调,与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联合举办银企对接会6次。2010年,依托青岛市融投资担保商会,先后在市北区和城阳区开展了“青岛金融服务区市行系列活动”,组织民营企业与相关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项。截至目前,共帮助133家企业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发放贷款近23亿元。四是开展跟踪服务。建立了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定期深入联系点了解情况、反映意见;对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组织召开了4次与政府部门的联席会议,并安排专人“一对一”做好帮扶协调,共为民营企业解决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的问题100多个。
四、汇聚民意,集中民智,积极搭建建言献策平台
围绕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是统一战线的优势所在。2009年,在全市统一战线开展了“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献一策”活动,组织统一战线各部门和广大统战成员重点围绕金融危机发展趋势、社会各界反应强烈的问题以及民营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建言献策,共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221条,通过《统战专报》和《诤言》呈报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的意见建议11条,整理上报中央统战部、省委统战部及市委办公厅的意见建议48条,其中一条建议得到张德江副总理的批示。2010年在全市统一战线开展了“我为‘转方式、调结构’献一策”活动。截至目前,共收到意见建议411条,其中,《关于建设数据中心的建议》得到了夏耕市长、王文华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的批示,《关于建立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和低碳节能环保城市的建议》得到夏耕市长和分管副市长的批示,有7条建议被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采纳。这些意见建议有情况、有问题、有对策、有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建言献策这一平台,全市统一战线形成了群策群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以上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现了统一战线的特点和优势,较好地诠释了“以作为赢得地位”的理念。对此,我们有以下四点深刻体会:一是必须把握关键,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来开展工作。只有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出发点,我们的工作才能找准位置、体现作为、赢得地位,永葆生机和活力。二是必须强化服务,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实现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才能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提供雄厚基础,必须通过服务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温暖,进一步增强回报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必须立足创新,不断拓宽工作范围和领域。只有开拓创新,工作的路子才更宽,空间才更广,作用才更大,必须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关注点、兴奋点有机融入到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工作才能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四是必须搞好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义利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教育引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教育、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成长,成为一支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队伍。
近年来,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省委统战部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锐意创新、扎实工作,以更大的作为充分彰显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团学工作;改进;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高校的改革和学生思想的变化,高校团学工作面临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加,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也给团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扎实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务必从政治、思想、态度、行为等多方面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任何工作,无论是科学、教育研究、管理,还是具体的实践作业,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方法,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应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心。新时期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但在新时期,受国际国内各种文化思潮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增强与减弱并存的双向趋势。因此,在新形势下,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价值,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状况,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思路与对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团学工作的意义
1.团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养一支高效的团学队伍。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事关高校团学工作的成败,团学工作开展的好,整个团学队伍都欣欣向荣,充满朝气。团学工作开展不利则整支团学队伍都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
2.团学工作具有一定政治意义。团学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的得力助手,是服务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作风优良的团学。队伍也是各大高校一直探寻不得的圣地。
三、高校团学工作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的原因
当前,国内外形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有不少难题等待破解,有许多新的任务需要团学组织创造性地完成。高校团委、学生会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组织和领导集体,在推进学习团学工作的发展中肩负着重要职责。然而,一些高校的团学活动开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零碎性。不少人在制定团学活动企划时缺乏深度的思考,做不到与时俱进以至于开展的许多团学活动不是延续之前的传统,就是活动目标模糊。活动结束后,参与者总是身心得到了愉悦,但是在与活动策划者深究该活动所达到的深层意义时,策划者和参与者往往都是毫无头绪,不知所措。
目前高校团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影响了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们,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二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当代高校学生主体逐渐过渡到“90后”,这批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受家庭成长环境影响,这批学生更多关注自我需求,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较为匮乏,且考虑问题片面,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危机。部分大学生比较自我,功利性强,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集体荣誉感较缺乏,难以胜任团学干部职务,或在任职期间发挥了不好的带头作用,影响了团学组织的凝聚力。三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们较为关注学习成绩、奖学金等问题,而忽视了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中不少团学活动模式固化,或流于形式,阻碍了团学干部思维的发散及工作的创新。同时,高校团学组织在传承过程中,有些不好的习气可能会影响到新一批的团学成员,这也对高校团学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高校团学工作改进的对策
1.充分认识团学工作的重要性。高校的团学工作是直接的面向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青年学生是共青团的一个重要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导者和接班人。所以说,加强对高校团学工作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整个高校的发展,更是对祖国的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于高校而言,高校团委和学生会的成员是高校团学工作方面的领导者,在他们的身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需要努力培养一批思想过硬、作风优良、品德高尚、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团学工作者,以此来带动高校的团学组织充满正气和活力、并且高度团结、有所作为。所以,在这种压力下,他们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团结和交流能力,为自己以后在团学工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创新团学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参与度。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方式之一,是团组织活力的表现,各类活动也是团组织联系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的载体。一方面,应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把党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打造更多形式新颖、内涵丰富、让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团学工作要紧跟青年学生步伐,多听取青年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一些与高校青年学生成长相适应、相匹配的活动,充分发挥引导青年学生的积极作用。
4.加强高校团学组织建设。校园团学组织建设是加强学院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培养、锻炼、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展现青春智慧和才华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大力加强团学组织建设,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建设。推动落实团中央、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有关要求,结合学生分布状况的变化创新和发展新的建团模式,巩固和活跃班级团干部。以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建设为重点,加强团组织建设。学生组织文化就是学生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为该组织所特有的,并且为大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标准、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称,以及该组织在学生组织行为、工作中的具体反映。它是学生组织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学生素质教育和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团学工作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建设既坚强有力,又温暖和谐的高校团学组织和干部队伍。团学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直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团学干部要以是否满足大学生需要,大学生满意不满意为标尺来衡量高校团学活动的成败,彻底扭转 “为了个人扬名而办活动”, “为了取悦领导而办活动”的 “假、大、空”做法,彻底杜绝。构建学习型的团学组织,设定团学组织的共同愿景,明确团学干部和组织共同成长的路径和要努力的方向,使团学组织永葆青春生机和活力,通过教育,要使团学干部树立彼此信任,彼此依靠,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在团学组织中形成一种坚持公平,正义,赤诚,友善,奉献等人类基本道德规范的良好氛围。
5.认真学习十八精神,引导团学工作实践。在学习生活中多开展关于团学教育等方面的主题活动,构筑广大团员的思想教育体系,提高当代青年学生解决问题的各方面的能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过后,有笔者利用校团委的微博和微信等公众平台设置专题解读和互动平台,吸引青年学生踊跃参加,并进行微心得分享及优秀心得评选活动,以此,来使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同时,我们还应该号召团学干部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表率,塑造良好的形象,带头学习、带头参加各类的团学培养方面的活动,引导团学工作的创新开展和正常的运行。
6.提升团学教师素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高校团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们直接关系到团学教育和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然而各高校的普遍情况是负责团学建设的师资十分薄弱,领导对团学发展未给予足够重视。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人数上,更体现在团学工作者大多数均为行政编制,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指导教师在团学建设方面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因此,应重视师资队伍的优化提升,增加教师数量,同时还要在聘任新教师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理论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的开拓团学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招祥. 以人为本 提升高校团学工作水平[J]. 发展. 2010.
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需要在实际的行业生产工作过程当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识的宣传和推广,以此实现绿色油田建设的基本需求和目标。建设绿色的油田环境对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满足实际的社会进步需求,同时还能够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品质。重视对油田的绿色的建设是天津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表现。在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支持下,油田建设不断创造了经济的收益,还能够有效的保证油田地区的居民日常生活的健康需求[1]。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维护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并且能够为社会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我国社会文明发展和长足进步。
2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建设绿色油田的需求
由企业承担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要求企业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重视对绿色油田的建设需求,希望能够在实际的生产和工作过程当中保证正常的经济收益同时,还能够满足实际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需求,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承担法律及道德层面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在生产和创造经济收益的过程的当中,不仅仅需要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负责,还需要对参与投资的股东负责,同时也需要兼顾到公益事业的相关内容,需要重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充分响应和支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油田企业的未来行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努力方向,也是提升我国社会综合实力的根本[2]。企业能够认识到自身发展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角色和价值,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才能够达成提升社会经济收益总价值,完善生产工作体系的目标,进而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良好的科学保障,促进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关注我国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是实现我国社会长久稳定进步的关键。
3地方与企业联合建设绿色油田
建设绿色油田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目标,在实际的油田开采工作过程当中提出绿色油田建设的目标和计划,能够满足实际的地方环境保护和创造企业经济收益的共同目标。本次研究就针对企业与地方合作开展的绿色油田建设工作展开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实现国家环境治理和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地方与企业联合建设绿色油田的工作目标要求,企业能够与地方政府进行强力有效的合作,在实际的油田建设工作过程中提出相关的优化政策和建议。如何治理油田开采地区的环境问题,需要从地方实际的油田建设情况入手。本次研究针对天津地区的大港绿色油田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充分的结合地方与企业的油田建设意见进行环境保护。第一,应当重视对油田地区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保证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二次生产需求,减少环境破坏;第二,重视对天津大港油田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以退耕还林等方式进行油田地区的环境治理;第三,选择合理的地理位置进行油田开采,设置油田工作区域,合理化分配;第四,在油田区域扩充湖水占地面积,为区域进行水资源增容操作,构建与湖水相连接的蓄水区域;第五,在油田地区种植树木,营造绿化氛围区域,增加油田环境保护意识;第六,重视对油田区域建设的项目设计和创新,并在实际的设计和构建过程的当中进行项目的扩充建设;第七,强化油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督促地方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行业生产工作质量升级需求[3]。
4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重视绿色油田建设是满足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奠定我国社会发展良好趋势的重要政策方针。认识到生态环境良好发展重要性,才能够坚持构建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体系目标,进而在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收益总值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提升需求。
作者:张丙喜 单位:天津大港油田土地公路管理部
参考文献:
[1]许莺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法规是建设绿色辽河油田的重要路径[J].企业导报,2013,1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