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念家李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静夜思》这首诗的“主人”是谁?不用说,连三岁小朋友都知道,是李白。有一天,李白突发奇想:穿越时空,去21世纪看看!于是他四处奔波,终于在珠穆琅玛峰的山脚下找到了一位世界顶级知识分子(连牛顿、爱迪生见了他也会低声下气的那种)——“不三不四”大师。他听了李白的想法后,沉思了一会,说:“嗯,可以帮你,但只能在21世纪呆一天时间,OK?”“OK!”李白眉开眼笑地回答道。“不三不四”大师手持魔棒一挥,李白就在他眼前消失了。“不三不四”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急得大喊:“事后记得请我吃烤鸭呀!”……
话说,李白来到了21世纪后,对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他想去看看自己写的诗是否对后代产生影响,但又找不到学堂,便拉着身边一个刚路过的小孩,问道:“如今孩童在哪里念书?”“?”小孩一脸腭然,眼睛直视面前一身古装、留着长长白胡子的老人,心想:他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呀?算了,别理他了。可妈妈说过要尊老呀!小孩只好硬着头皮回答道:“如今的孩子都是在幼儿园、学校等地方上学的。”话音刚落,小孩惊讶地发现,面前的老人不见了!
噢!原来李白找幼儿园去了。好不容易找到一间幼儿园,李白趁门卫不注意,溜了进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琅琅的读书声从身旁的“房间”传来。李白不禁感叹道:“想不到我李白写的诗,就连三岁孩童也会吟啊!”与此同时。下课铃响了。一位看起来虎头虎脑的小孩,站在椅子上,大喊道:“过来,大家都过来,我为大家演译一句‘经典’,大家可要听好了!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看到X光,牙齿掉光光。”“哈哈!”小朋友们都笑得前俯后仰。李白气得七窍生烟,真想把那小子痛扁一顿。但转念一想,自己是“名人”,肚里能撑船,不跟那小子一般见识。忽然,眼尖的李白瞧见门卫正向这边走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白一溜烟似的逃走了。
离开幼儿园后,李白又来到了一间别具一格的小学,正巧赶上放学时间,李白轻而易举地混进学校里。正当李白昏头转向的时候,一道声音从他身后传来,他转身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帮小学生。其中的一位说:“我昨天改写了一首古诗,名为《望烤鸭》,诗句是这样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李白正“回味”这首古诗时,“李白”一词让他眼睛一瞪,不由地大怒起来:这不正是自己写的《望庐山瀑布》吗?我写的明明是瀑布,他竟然改成是我想吃烤鸭,太过分了!不知何时,一位调皮捣蛋的同学站在李白跟前,说道:“老头儿,你比我们穿着还‘潮流’呀!”此时,李白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红,但为了保持“形象”,强作沉默。他感到自己快要窒息了,马上飞也似地冲出校园。“唉!”李白一声叹息,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耷拉着脑袋走在大街上,心中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到21世纪来了。
当李白穿越时空回到家时,刚好是午夜。他回想起一天的游历与见闻,顿时来了精神,将今天“美好回忆”整理成书。相信在老虎吃草之日,蜗牛会飞之时,这本书就会发行了。
开平市金山中学六年级:余婉华
摘 要 新时期,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满足以后,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旅游是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活动之一。文章从文化和文化学的角度对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两种不同价值观和价值标准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互动发展进行研究,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开拓。以期使得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产业能够实现互补交融,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 李白文化旅游 休闲体育旅游 互动发展 研究
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利于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相结合的进一步研究,为其它地区和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于文化旅游和休闲体育及其产业的概念、价值、发展原则、理念、发展战略和措施的认识,有利于对李白文化旅游进行整体规划,确立李白文化旅游开发和整体建设的思路,为李白文化旅游体系建设确立标准。对该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
一、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旅游研究现状
(一)李白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非常高的旅游形式[1]。对学者们的研究,概括起来有三类观点:第一,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第二,认为文化旅游在作为一种具体的旅游产品前提下,特指民俗文化层。第三,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其中第三个观点是比较流行的观点。如胡敏羡在《李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综述》中认为:文化旅游是“通过一个能够真正的代表其文化和历史内容的广泛的途径进人其他文化和地区以了解其人民、生活方式、遗产和艺术的一种特定的游览方式”。徐菊凤在总结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文化旅游是“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满足他们文化需求的一切移动”。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文化旅游概念和内容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定论,对李白文化旅游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2]。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看,主要有:胡敏羡的《李白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综述》;王胜远等的《江油市李白诗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研究》;张怡的《李白诗歌文化旅游产品组合模式研究》;屈桂春等的《马鞍山李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析》;吴敏等的《灾后江油李白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李白文化旅游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具有生态性、可持续性、高附加值等特点,但学界对于李白文化旅游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化类资源开发的论述上,这与李白文化旅游的发展实践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李白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休闲旅游研究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到20年的时间内——自1995年起,开始了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实施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2008年又实施了清明、中秋两个小长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休闲成为了国内外许多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休闲体育旅游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样得到了众多学者的青睐。学者们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见仁见智,呈现百花争艳的趋势。经济学家认为休闲体育是第三产业,社会学家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家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境界[3]。但总体来讲,所强调的休闲体育都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休闲体育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以旅游目的地的体育资源及体育设施为基础,达到锻炼、健身、探险、消遣、娱乐等多种目的而参与进行的旅游活动。就笔者目力所及,主要有叶小瑜的《休闲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组合策略研究》,张小林等的《西部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的投融资研究》,陈玉霞的《我省体育休闲、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李平的《试论青岛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陆元兆的《桂林城市休闲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二、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研究
(一)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研究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一千多年来,李白其人其诗历久不衰的影响,已大大超过了文学诗歌的范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有的文化现象。他的生平、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他创作的诗歌,是李白文化的原生体[4]。从学者们对李白文化结构现有的研究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李白精神是李白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李白文化的物质层面与行为层面是李白文化的现象。李白是伟大的诗人,更是出色的旅行家,自述“一生好入名山游”,“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所到之处皆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美丽的传说。因此,李白文化旅游资源既是高品位人文旅游资源, 也是令人陶醉的自然旅游资源。
综观国内学者对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多是从某一点或某一现象进行探讨。这虽有利于休闲体育旅游开展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但这种孤立和静止的研究问题的方式不利于我们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整体性和前瞻性的把握。我们认为,“文化和文化学的研究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从文化和文化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人类更加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并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开拓和创新。本研究以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文化旅游两种不同价值观和价值标准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互动为过程,在其融合过程中,找到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文化旅游差异中的共通性,遵循李白文化与休闲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神,从而达到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互补交融,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5]。
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交叉融合模型。第一个方面,李白文化旅游要逐步的向着休闲体育旅游方向融合。李白文化旅游在自身的表现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一定的制作手段和虚拟技术等,把文化元素糅合在旅游产品当中,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通过把人文古迹和自然风景融合在真实的景点里面,营造一种全新的创意,从而丰富了休闲体育旅游的内容。第二个方面,休闲体育旅游要向着李白文化旅游渗透[6]。只有将二者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打造全新的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
其次,延伸融合模型。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可以突破自己原有的发展范围,加入到一个新的范围中,实现文化旅游的休闲体育旅游的共赢。通过把李白文化旅游产业向着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延伸,以自身的文化魅力打造自己的旅游市场,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另外,把休闲体育旅游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得能够在李白文化旅游的范围内有立足之地[7]。两大产业通过互相延伸,互相渗透,达到互动发展,促进体育事业繁荣。
第三,重建融合模型。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实现文旅产业的全面融合。借助于一些节假日举办一些活动晚会等,使得大量的人口被吸引,从而互相宣传,互相促进。二者在表现的时候,尽量的把自身的东西和对方的东西融合起来,打造全新的表现模式,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
(二)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互动发展策略
第三产业包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因此,李白文化旅游和休闲体育旅游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8]。关于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首先要把握好创新这一特点。任何事物,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长远发展,关键是要有创新性。只有在经营理念方面、产品特色方面、营销手段方面等均有好的创意,有所创新,才能够满足竞争的需求,才能够稳步发展。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互动的发展,还需要互相带动,互相促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旅游事业。当然,打造品牌化旅游事业,是必须的发展策略之一。能够打造出在国际上知名的品牌,是更好的发展旅游事业的桥梁[9]。同时,还可以采用企业驱动策略。只有企业互相之间有竞争,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发展。
(三)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互动发展关系研究
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互动发展关系,处于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一种状态。休闲体育旅游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娱乐休闲服务,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10]。而李白文化旅游则可以和休闲体育旅游结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而旅游本身是属于一个行业,是有一定的依赖性的,这样的发展才会有动力,有新意。只有将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进行互动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向着旅游事业迈进。
三、结语
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的互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相结合的进一步研究,为其它地区和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还能够对李白文化旅游进行整体规划,确立李白文化旅游开发和整体建设的思路,为李白文化旅游体系建设确立新的标准提供有效建议。同时,通过二者的互动发展研究,能够为李白文化旅游与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互补交融,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相信在未来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成熟。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项目,课题编号:LB10-24。
参考文献:
[1] 韩新明.江油市李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初探[J].新西部.2008(10):19-20.
[2] 纪建敏,孙伟.中国休闲体育发展趋势[J].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4):130-132
[3] 唐静,蔡淑华,马遵平.用文化旅游打造北川震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J].管理关察.2009(4):245-246.
[4] 王祺.论李白的自由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9(5):85-86.
[5] 薛天纬.李白文化研究序[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6-40.
[6] 何平香.中西方休闲观念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7.
[7] 日兴.三杯拨剑舞龙泉[J].韶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55-56.
[8] 胡小明.体育休闲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是我们熟知的酒中仙。酒后的李白豪气纵横,狂放不羁,桀骜不驯,傲视王侯。世间流传的美食与大诗人李白皆有因缘的也不少,下面跟大家交流一下。
太白鱼头 之所以取“太白鱼头”之名,也是因为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来歙拜访隐士许宣平,却相遇不相识,被其“门前一竿竹、便是许翁家”所迷惑,十分懊丧,正在惆怅之际,听到西干山寺庙钟声隐隐传来,便寻声前去。在五明寺,方丈特用寺旁的泉水为其解渴,李白饮后顿觉精神倍增,一鼓作气游完了西干十寺。不觉已是傍晚,腹感饥饿,见河边有一酒肆,便步入其间。酒家见来客相貌不凡、气宇轩昂,但厨中菜已用尽,只剩一个鱼头和两块豆腐,酒家感觉如以豆腐待客甚为不妥,便索性将鱼头一起放入锅中做了个鱼头炖豆腐,并摸黑到菜园里切了两颗青菜与干香菇一起做了道香菇青菜。菜上桌后,李白一见,两个菜色泽鲜艳,特别是鱼头炖豆腐只见锅内汤汁浓白,香气四溢。李白尝了一口,鲜美异常,十分满意,连心中寻觅不遇之烦恼也随之而散,遂开怀畅饮。当他眺望窗外,看见月光下流水潺潺,银盘似的月亮被流水抖碎的景致时,不禁诗兴大发,即展笺挥毫,洒墨成诗:“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 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一首传诵千年的佳篇就这样留下来了。后人为纪念大诗人李白的歙县之行,便将这酒肆取名为“太白楼”,一直保存至今。人们呢也就把这道菜起名作太白鱼头。
太白鸭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唐玄宗之诏入京供职翰林,文武百官都敬重他。当时李白虽然想为朝廷出力,但在政治上并未受到重用,相反由于杨贵妃、杨国忠、高力士等人,在唐皇面前对其进行谗言攻陷,而逐渐被疏远。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设法接近唐玄宗,他竟然想起了年轻时在四川曾经常吃过的美味鸭子,就用肥鸭,加上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和调味料等蒸制后,献给玄宗。玄宗食后,觉得此菜味道极佳,回味无穷,大加称赞,询问李白:“卿所献之菜乃何物烹制?”李白回答:“臣虑陛下龙体劳累,特加补剂耳。”玄宗非常高兴他说:“此菜世上少有,可称‘太白鸭’”。
后来李白虽然仍被玄宗疏远,但李白献菜之事却成为烹任史上的一段佳话。“太白鸭”便由此历代相传,成为四川的一款名菜。
诗山焗草鸡 相传,诗仙李白独自一人来到敬亭山游览,午时,腹中饥饿,偶遇山中采药一老翁,便上前与其搭话,当老翁得知此人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时,非常热情地邀请他到寒舍做客。可家中一贫如洗,无待客之物,遂将家中仅有的一只鸡宰杀,烹饪后拿来招待李白,李白吃后惊呼,为何如此这般鲜香、可口,便问药农是如何烹制而成,药农说,因家中无喂鸡之物,平时用废弃的中药叶喂之,杀后,再用佐料腌渍,待入味后,烹之,乃肉质鲜香、细嫩也。对药农的盛情款待,李白甚是感谢。告别药农后,李白带着微微的醉意登上敬亭山,盘腿而坐,望着山中的美景,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寂寞,顿时感慨万千,便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佳句来。后人为了纪念李白,便将这道菜起名曰“诗山焗草鸡”。
安陆翰林鸡 相传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自26岁出川入楚,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春来到安陆。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李白寓居安陆时,结交了不少名人,并以“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而著名。传说他饱览古泽楚风后,常豪饮高歌,语惊四座,其才华深受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安陆人)的赏识,次年便将自己的孙女嫁给李白。“涢水波于酒,碧山俏作诗。”李白十年酒隐安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以及关于李白活动的不少珍贵遗迹。经考证,诗人当年的饮食生活表明李白平素嗜酒佐食之物,最喜食鸡、鸭、鹅、鱼及蔬果菜肴,也吃牛、羊肉和野味,唯独不食猪肉。友人素知诗人生活癖好,故常以鸡、鸭、鹅等作菜佐酒助兴。在众多酒肴中,而李白尤对“烹鸡”最感兴趣。这在后来李白出游离开安陆,当他接到朝廷诏令时,还回想过烹鸡的美味。曾作诗曰:“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嘻笑牵人衣。”由此流露出诗人功名即在眼前,兴高彩烈,志得意满,而痛饮白酒,笑尝烹鸡的得意情景,不久李白便入京任翰林职。传说“翰林鸡”一菜,就是友人为钦佩诗人才华而精心制作的佐酒佳肴之一。因诗人李白喜食烹鸡,故后人便呼之为“翰林鸡”,缘出于此。
【关键词】李白 积极浪漫主义诗风 社会原因
The rainbow of times
------Brief analysis of the social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of Li Bai’s active romantic poem style
Li Zhiguo
【Abstract】The biggest character of the poems, written by Li Po, is the romanticism. It is not enough to know about the style just from his works, we should put him in the big social environment, the royal Tang Dynasty to analyze the forming reason off his romantic style. First, the flourishing sign in the society of Tang Dynasty is the base on which he got great achievement and the romantic style existed. Second, the culture achievement that Tang Dynasty has had is the pabulum that his romantic style has drawn. Third, that he is edified and affected by Confucianism, Taoistic idea and chivalrous idea has advanced the formation of his special style.
【Keywords】Li Bai Active romantic poem style Social reason
在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独树一帜。他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纵横驰骋、腾挪变幻,展现出一往无前的吸收与创造,也诠释出他一生中存在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现实的痛恨等。于是,他开创了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可以说,李白的诗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浪漫主义。如果只从他的作品中去了解其风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将李白放在盛唐这一大的社会环境中,来分析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首先,唐朝社会全面繁荣的盛唐气象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的王朝,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定的时代孕育着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国逐步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文化交流与交融的伟大时代。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他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高亢豪迈的性格,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反映。
其次,唐代已有的的文学成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汲取的营养。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母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泛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
李白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善于从多方面来学习并吸取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对李白影响极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所有这些已有文学成就李白都是兼收并包、广为接纳,并加以批判地继承,转化为自身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吸取不尽的给养。因而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豪气回荡着,反映出自身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其三、李白所受儒、道、侠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促进了他独特风格的最终形成。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李白也深受道家“无为”、“无用”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人自由与解脱。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喝酒取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代入到他的诗中,无形中消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月明时最浓
清代有一位词选家,曾推崇北宋秦观和晏几道二家的词,说他们的长处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用这句话来评价李白的《静夜思》,再适合不过了。
这首短短的二十字诗,字面上并无什么惊人之处,构思也算不上特别新奇。它明白如话,却又韵致无穷,素有“千古思乡第一诗”的美誉。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月明如霜,天地为静。李白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既然睡不着,那就起来吧!他走出房间,走出院子,来到屋外空旷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水井,井栏前是一层白花花的秋霜。走近才知道,原来是月光洒在地上。
水井是最能勾起人思乡之情的,所以出远门客居他乡,被称为“背井离乡”。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对像他这样的孤身远客来说,明月最容易触动他的情思。
他想起早年居住在故乡时,看过的一轮明月,看过明亮的月光,并且曾经忽然产生过地上结了霜的怀疑。如今,年纪大了,人已不在故乡,可是明月依旧,怎能不让人愁肠百结?那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明月,故乡的亲人……恍若历历在目。
诗人想到自己前途迷茫,归程难期,抱负不能施展,有家不得安居,不禁悲从中来,内心盈湿一片。于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举”一“低”之间,又是怎样的百转千回?
纵观全诗,平多仄少,读起来低沉、舒缓、悠长,与作者的低徊犹疑的思乡节奏正好吻合,可谓巧夺天工。韵脚“光”“霜”“乡”,开口呼来,一往情深,余味无穷。除此而外,“床”“上”“望”三个与韵脚同韵的字遥相呼应,使全诗读来更加神韵饱满,稳妥和谐。
李白一生爱月,一生写月,最终扑入水中,抱月而去。月是他的朋友,月是他的知音,月是他的亲人……亦或许,月就是他自己!
请轻声念一念“床前明月光……”吧!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情景?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月光无言
喜欢沙拉・布莱曼。第一次邂逅她的歌声,惊为天籁。
她的一曲《斯卡布罗集市》,几许深情,几许思念,几许惆怅与眷念。“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开口的瞬间,她那清澈透亮的歌声,如月下山泉,潺潺而至。
尽管她的音乐地位和声望都极高,可是一提到月的神秘,她依然和孩子一样,充满了原始的好奇和天真的幻想,故有“月光女神”之美誉。
“诗”“歌”本一家。在中国古代诗坛,最对月情有独钟的,非李白莫属。据统计,在李太白全集中,有月的古诗三百多首。在我的想象中,他们都是“月亮的孩子”。因为无论是沙拉・布莱曼的歌,还是李白的诗,都是“此曲只应天上有”。
“行”,是汉代乐府诗歌延续下来的一种音调,也就是歌曲的调子,可以依靠这个调子放进很多字,编新歌词,然后就成为可以重复唱的一首歌曲。
《古朗月行》是一首乐府诗。如果让“月光女神”沙拉・布莱曼配乐歌唱,会不会湿润我的心?
诗的前四句,写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瑶台镜”,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呼”“疑”两个动词,传达出一个孩子的天真浪漫之态。
诗的后四句,运用“月桂树的传说”,写出了月亮初升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以及宛若仙境般的美好景致。当月亮初升时,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接着看见树影婆娑的桂树,然后看见白兔在忙着捣药,它是要给谁吃呢?
一句“问言与谁餐”,写出了孩子的稚气与想象。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答案,但是无拘无束的幻想却是孩子幼小心灵飞翔的翅膀。
这首诗写到这里,其实并没有结束。后八句,由喜转悲忧。诗人叹息好景不长,月亮由圆而蚀,不再可赏。这样的诗句可能有所讽喻,另有所指,但诗人并不明说。可是,如果你去读一读晚年的唐玄宗、杨玉环、安禄山……再读一读李白此时的境遇,也许一切就明白了。
于无言之处,给予你可以的想象和沉思的空间。
川菜是中国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声誉,它起源于古代蜀国。自秦朝至三国时期,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川菜得到较大发展。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川菜种类繁多,其菜名也是包罗种种,有以人名命名的,有以川菜材料和做法命名的……这里笔者将从以人名命名的”太白鸭”和“东坡肉”等系列川菜中对唐宋文人的生存状况加以阐述。
“太白鸭”,从这个名字我们不难想象,它与诗仙李白有着不解之缘。李白,字太白,幼年随父迁居锦州隆昌,即现在的四川江油青莲镇,直至25岁才离开四川。在四川近二十年生活中,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厨师宰鸭后,将鸭子放入盛器内,加酒等各种调料,注入汤汁,用一张浸湿的绵纸,封严盛器口,蒸烂后保险原汁原味,既香且嫩。天宝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供奉翰林,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焖鸭子为蓝本,用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肥鸭献给玄宗,皇帝非常高兴,将此菜命名为“太白鸭”。
“太白鸭”的出炉正昭示了李白人生的顶峰。唐玄宗御赐“太白鸭”之名,就如同为他颁发了一个商标专利,而这个专利的实质当然是李白开始受到重用。这个时期,正是他由于玉真公主的引荐而受到皇帝厚爱的辉煌时期。“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正是其最好的写照。李白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天宝三年春,李白被放还乡,于是诗人开始了他的浪游生活,在四处漂泊中,把他的满腔抱负化作一首首传世佳章。
李白的际遇,可以让我们看见一代文人在政治道路上的心酸与艰辛。他的二入长安,经历了由大喜到大悲的重大转折,这不能不使他的心境与诗风产生重大影响。在他出京前后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到他初入长安后那种鲜亮的色调背后的隐隐的电光石火,开始变得郁怒而显得更为深厚,他的政治生涯在此也即将走到尽头。可以说,“太白鸭”的诞生既反映了李白政治生活中的甜蜜,又预示了他此番道路行进中的挫折与无奈。
无独有偶,宋代也有位大文学家与川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是豪放词代表作家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从小受川菜习惯的影响,创制了东坡肉.东坡羹等系列川菜,为川菜作出了可贵的贡献。然而,这一系列川菜却不是苏轼辉煌时期的杰作。苏轼作为一代词人和美食家,这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
苏轼受父亲影响,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后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后应直言极谏策问,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始了他医生坎坷的仕宦生涯。在为官生涯中他被卷入变法改革的浪潮中,因与上层官僚的政治冲突,曾被贬职,外放,而这些苦难的开始就是“乌台诗案”。在此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才情横溢、心怀旷达的他并没有被打倒,他在秀丽美好的自然山水中找到了出路。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与山水,用诗、词等文学样式排遣心中的抑郁,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解脱及出世的途径。同时,他摒弃了“君子远庖厨”的观念,醉心研究美食,自小在四川长大的他,深受“味在四川”的影响,创制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系列川菜。
显而易见,东坡肉等系列川菜正是苏轼精神闲暇之余的杰作,是他为自己找到的一个心灵宣泄的出口。而其之所以会选择开发川菜,大概是因为他的思乡情结吧。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会更容易想家。他把这种思乡之情融入到川菜的创制中,“秋来霜露满冬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芥蓝如菌覃,脆美牙颊响,白菘类羔羊,冒土出熊掌”,反映了他对川菜、家乡的深厚感情,显示了他作为一位美食家的不凡功力。而在创制、品尝川菜的生活中,苏轼那因政治挫折而疲惫的心也得到了些许补偿,从这个角度上看,川菜发挥了慰藉人的心灵的作用。南宋的大诗人陆游也可以作证。
陆游虽是浙江人,却奉皇命在46岁时入蜀,54岁出川。其间九年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时期,虽“孝宗念其久外,趣召东下,然心固未尝一日忘蜀也”他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作》中咏出‘还吴此味那复有”的动情诗句。虽然他在为官从政与爱情生活方面皆不如意,但其85岁的高寿应当是受益于豁达的气度和合理的饮食。
由上述内容可知,与文人有关的川菜菜名,多多少少是此文人生活际遇的些许写照,从太白鸭可以窥见李白的人生高峰,但也预示了他人生的下坡,从东坡系列川菜可以看见文人因政治上失意而寻找的一种另类补偿方式。
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637002)
关键词: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道家文化
一、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至唐代成为国教,并达到鼎盛时期。什么是道教?“所谓道教,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以女性生殖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进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囊括儒、道、墨、医、阴阳、神仙诸家学说中的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份和伦理观念,在度世救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体道合真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1]
二、李白与道教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道教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统治者尊崇道教,以道教为正宗,重道士,甚至有陈希列这样的道士被提拔做了宰相,同时还修建道观,开设道举,收集编印道家经典。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李白同样受到严重的浸染。
李白自幼生活在道教的发源地——巴蜀,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就是在巴蜀创立五斗米教的,并在蜀汉传道30余年。[2]李白的家乡绵州昌明县西南40里的紫云山,就是一个著名的道教胜地。李自从小就接受正统的道教,“五岁诵六甲”中的“六甲”就是道教术语。《神仙传·左慈》中云:“乃学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3]李白常与道教人士交往,追随道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感兴》)20岁与东严子,元丹丘等著名道士交游,与东严子同隐于岷山之阳炼丹,并养奇禽千计。25岁畅游江南名山大川,尤其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素以幽静闻名天下,有“青城天下幽”之誉。自古以来,不少羽客、隐士来此结庐居住,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在此设坛传道,此后青城山上道教宫观逐渐兴起,有许多美好的羽化升仙的传说发生在此。42岁游会稽,与道士吴筠共居剡中。45岁赐金还山后便索性授符入道。
李白结交的道士很多,从其诗文中可以约略知道有:东岩子、丹丘生、元演、司马承桢、紫阳先生、盖寰、高尊师、参寥子、贺知章等。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道士有三位:一位是司马承桢;一位是元丹丘;一位是贺知章。司马承祯是重玄学证仙派的代表。上承“上清茅山派”[4]的形神双修传统,借助庄子的理念来阐发他的养生理论。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序》中明确地说:“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虚,归根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足见其崇庄之心。由于对庄子重“心”意趣的重视,司马承祯特别强调“心”对人生的特殊意义。他认为心之奥妙,不可思。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师。只有经过不断地遣滞、修心功夫,去掉心中的污蔽,显现心中的本性,“道”才能从心中再现而出,而这就是成仙。司马承桢在江陵见到李白时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后来李白的行为举动处处往“仙风道骨”这个方向强化,可见李白的修仙追求、成仙信仰,与司马承桢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白称元丹丘为“异性天伦”,与元丹丘的交游,几乎贯串了李白的一生。可谓“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他还在其他诗文中多次提到元丹丘,元丹丘脱俗的道士生活、高雅的情趣,影响了李白,使李白在感情上更加贴近道教;更有道士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这都激发了他对仙道的追求,最终在辞京还山后,正式加入道教,成为一名“身在方士格”的道士。
三、《梦游》意象透道教文化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由东鲁南游吴越时,作为给东鲁诸公的临别诗。它极尽洞天的奇幻和驰骋游仙的飘逸,把道教的斑斓存想编织成离奇的艺术创造。盘点此诗的道教文化根砥,不妨来看诗中的重要意象。
首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瀛洲”:《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中有五座仙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此处表明,“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然而难求才退而求其次梦游天姥的。他的另一首诗《西岳之台歌送丹丘子》写道:“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蓬莱仙岛是道门中人的理想境地,也是诗人的理想之所。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此句描写天姥山、赤城山和天台山。这三座山的地形地貌奇特,从地理文化看,附着诸多道教文化。天台山一带晋宋以降向以道教洞天福地著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把道教宫府列为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洞天中第六赤城山洞、第二十七金庭山洞,福地中第十四灵墟、第十五沃州、第十六天姥岑、第十七若耶溪等,皆在天台山区域内。孙绰《游天台山赋》反映天台一带当时即是所谓的“仙都”,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与道教有关。李善引顾恺之《启蒙记》注:“天台山,列双阙于青霄中,上有琼楼瑶林醴泉,仙物具备”来解释天台的道教仙都气氛。另外,天台山还是那些道教文化的头面人物经常出没的场所,如《南岳魏夫人内传》载,西王母曾率众仙临诣天台:“九微元君龟山王母、西域真人王方平、太虚真人赤松子、桐柏真人王子乔并降小有清虚上宫绛房之中,各命侍女,金石发响。……”葛洪《抱朴子》认为,合金丹大药,炼八石气英等,凡飞炼神药必人名山,大、小天台山即为精思修饵其药之地,因为山上有神,皆生芝草,有道者登之可得神助。由上看来,天台山在道教文化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是对类似瑶池阆苑景色的描绘。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下》描绘玉界仙居阆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道教把它们画成碧波洪涛浩渺,烟雨云霓飘忽的样子,让人虔诚相信它们既宛在目前又飘忽恍然。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洞天”。“洞天”是神仙所居胜境,道人修道的风水宝地,地仙通天的胜境。道教中人终生追求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地洞天,此中一切尽善尽美。晚唐道士杜光庭作《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其中写道:“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扶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
“仙之人兮列如麻”中道出了神仙即是道教的理想人格。道教的基本宗旨简言之可以概括为“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人物。诗中“云之君”即指仙人。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登虚蹑景,云举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神仙生活何其美妙,令人神往。
“日月照耀金银台”中“金银台”是传说中神仙居处。郭璞《游仙诗》:“吞鱼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李善注说:“《汉书》,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据此,“金银台”当仙人所居之宫阙。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此句极言神仙超凡脱俗而又神秘的装束打扮,来去迅急,具有奇异的能力。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神仙“能策风云发腾虚,并混与而永生也。”
虎鼓瑟、鸾回车:极言天姥山之奇特。有老虎为其鼓瑟,鸾鸟为其驾车,足见道教人物、神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云笈七签》中写郑思远仁及鸟兽,曾喂养幼虎,公虎前来投奔,他下山便以虎为坐骑。后一相识牙痛要以虎须止痛,郑思远示意,老虎便乖乖躺下,让他拔取。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委华驷而辔蛟龙,或弃神州而宅蓬瀛。“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句不是梦中呓语而是李白对道教文化的有意接收整合。诗中神奇诡谲的车骑仪仗,其实是仙人出行时司空见惯的鸾舆随行,如《登真隐诀》说三昧真人“乘云龙车”,《白羽经》说太真丈人乘“白鸾之车,驾黑凤”,张衡《西京赋》说“总会仙倡,戏豹舞黑。白虎鼓瑟,苍龙吹篇”,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此句是描写西王母率领众仙的盛大典礼的瑰伟场面和隆重气氛。
诗中最后还提到了“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须行即骑访名山”正是要表明自己要开始游仙行为,骑鹿云游。[5]
四、析《梦游》一诗之独特
道教的“仙境”说和“洞天福地”说,这是李白一直所信仰的,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很好地表现出来。李白对神仙一直有着一股浪漫的幻想,他坚定地相信神仙世界的存在,而李贺虽然也信仰道教,在诗中也表现出道教文化,但是他本质上对神仙是怀着一种全然否定的态度,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总是身处仙境与神仙直接接触;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刻画出来的意象跳跃大,交错现实、神话、历史。这些都是与其他诗人的游仙诗截然不同的,并且很少有诗人与李白一样,完完全全继承了道教所崇尚的洒脱精神、出世的思想。李白的求仙访道,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而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线索来看,李白游仙天姥梦幻的破灭,这正是李白思想中道教文化与儒学文化力量的冲突,《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表现了诗人想通过云游道教胜地、追随仙人来排遣从政不能、建功无望的失落,貌似豁达超脱,实则无奈不平。一种“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道教思想相互碰撞。在李白的文化人格建构中,儒家文化入世建功人格巨大而无形的力量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整合的道教文化出世游仙人格之间,发生着隐形的剧烈冲突,道教文化人格所渴望的蓬瀛、金阙、王母梦幻瞬间即被摧毁。然而李白的儒家人格和刚正性格又与俗世权贵的市侩人格和谄媚性格发生了更为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犹如雷鸣闪电般,迸发为极度悲愤的旷世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正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他人之处。
五、《梦游》一诗寄托的道教理想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出了道教文化中“出世”、“自由”、“玄幻”的思想精髓。
道教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我与万物合而为一”的人格观念,主张返朴归真,在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中体验“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追求自然造化,致力于对自然宇宙的本体探索,企图超越尘世,超越自我。
道家重旷达,崇飘逸,尚清远,讲玄幻,常以奇思妙想引人入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化了一个超脱现实的奇妙的神话世界。梦境中的天姥山雄奇高峻,神奇瑰丽。诗人梦见自己在朦胧的月光下,一夜千里飞跃镜湖,见半壁海日,听两岸猿啼,空中鸡鸣。景物一步步变幻,幻想一步步加浓,忽然之间,眼前出现仙境:虎跑龙吟,声震岩泉,雷鸣电闪,石门中开;天风浩荡,日月耀闪,各路神仙纷纷了然而降。很好地呈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出世思想境界。
道家把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主张摆脱“物役”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位置,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即所谓的“真人”、“至人”、“神人”观。道家文化的这种理想人格又恰好触及了李白诗歌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观照在其游仙诗中体现了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遒劲灵活的笔法、飞动飘逸的气势、绚丽耀眼的色彩,淋漓尽致地表述了他对“至乐”的道家思想人格的追求和神仙世界的向往。特别是一些和仙家相联系的色彩语言频频出现,诸如紫霞、紫殿等,这是他潜意识中蕴藏的长期积淀的得道成仙意识的一种释放。诗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风骨中,所包含的正是道家所提倡的与他人互不相争,淡然、出世的傲然态度。《梦游》诗正是为了排遣入市无门,治国无望的无奈与失落,利用道教理想,描绘出的一幅仙人胜境,想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超脱,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逍遥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一种保存天真、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M].中华书局点校本、第一册:264.
[3]李长之.李白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116.
[4]袁清湘.道士李白所属道派探析[M].道教论坛,2005(1):40.
一、黄鹤楼上看美景,紧扣“藏”字,感受别情缠绵之美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短短一句话洋溢着依依不舍的浓浓真情,这份依依不舍蕴含在一个“藏”字里。他们是怎么藏的?为什么要藏呢?这个“藏”字让你读懂了什么?男子汉的别情背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字,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灵,“藏”字中流淌的是一种含蓄的缠绵之美。
师:同学们轻声读看景藏情的场景,哪个词最关键,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藏”字最关键。
师:“藏”的是什么?
生:藏伤心。
生:藏离别之痛
生:藏埋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他们是怎样藏的?
……
师: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来读出这一份情谊?
从关键词语“藏”入手,经过“藏的是什么?怎样藏的?为什么要藏?”层层剥笋,学生的理解“拾级而上”。学生透过字面“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 眺江上景色”,看到了文字后面的一片真情,感受到了别情含蓄、缠绵之美。
二、一杯酒里盛深情,紧扣“满”字,感受别情炽热之美
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逢到喜事,以酒相庆;遭遇烦恼,借酒浇愁;知己重逢,千杯也少;好友分别,酒,也就成了重要的表达情意的东西。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 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请您满饮此杯吧!”这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不,还有对孟浩然“人品高洁”、“诗篇誉满天下”的敬仰情,还有对孟浩然如“兄长和老师”般关爱和提点的感激情,还有对两人跨越十二年的忘年之交的留恋情……李白把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无限的深情都装在这满满的酒杯中,酒满情更满。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无限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满”字中勃发的是一种豪放的炽热之美。
师:离别的时刻并不因两人的不舍而停止前来,所谓的“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个分别的时刻必然地到来了。
师:同学们轻声读举杯话别的场景,抓住“满”这个词,谈谈你的感受。
……
从关键词语“满”入手,教者挖掘了“满”的三层意思:“满饮此杯”饮下的是深深的情;“誉满天下”表达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孟浩然的“满怀豪情”则是劝慰李白。课文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仅仅只写了一句话,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补充了李白和孟浩然的资料,使学生对“敬仰之情”具体化、立体化。
三、一叶帆中聚思念,紧扣“凝视”,感受别情无尽之美
白帆渐行渐远,朋友也渐行渐远,李白的目光却未曾稍离,直至白帆早已消失。这一叶帆,凝聚着李白深情的目光,无限的思念。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凝视”是专注地看,长时间地看。李白看什么?先是看孟浩然,再是看孟浩然的船。孟浩然的人和船都不见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了,他还在凝视着“滚滚江水”。
波涛滚滚的长江之中,千帆竞发,为何在李白眼里却只见孟浩然的“孤帆”呢?李白的目光里面也许有什么?“凝视”中展现的是一种不尽的思念之美。
师:践行的酒喝下去了,友人该登船离岸了,友人就要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了。
师:同学们轻声读目送吟诗的场景,抓住“凝视”这个词,谈谈你的感受。
师:“凝视”是什么意思?
……
(多媒体出示李白伫立江边的画面)
师:是啊,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伫立岸边,望着渐渐远去的朋友,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把心里想的话写下来。
从关键词语“凝视”入手,教者丰富了“凝视”的内涵:凝视时看什么?从小船离岸一直“凝视”到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凝视”的目光中有些什么?把不尽的思念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抓重点句子,抓关键词语,是对学生粗略的阅读方式的改良和补充。《黄鹤楼送别》教学中紧紧扣住“藏”、“满”、“凝视”三个词语,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文字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演绎一场诗意的离别。
祖国古诗是瑰宝
敬爱的同学:
大家好!谢谢大家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古诗是瑰宝》。
是谁家的庭院里飞出了这么美妙的玉笛声,这声音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这让诗人李白听见了。他就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常年在外的游子李白写的,你看,诗人李白在自己的国家中都思念故乡,别说远离祖国了。
庭院里泛着银白色的月光,树上栖息着夜归的鸦雀,冷冷的露水浸湿了桂花树。这个夜晚人们都在赏月。作者就写下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作者王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写下的也是因为自己思念家乡时而写下的。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很多,如:李白的《静夜思》、陆游的《示儿》、《金错刀行》、文天祥的《扬子江》、《过零丁洋》``````
这些爱国诗句让我们感到中国的古诗不仅是给人欣赏,还是表达作者爱国的情感,表达作者为国尽力的心情。古代人都每时每刻的想着如何为国尽忠,我们更要时时刻刻的想着如何建设祖国,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另外,我们要将古诗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祖国;让以前破坏过自己祖国的人,让他改过自新,将功补过。我们还要让少年多读古诗,因为民族英雄文天祥说过这么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为人民的未来而奋斗;为祖国更加繁荣而奋斗。
早发白帝城
J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释义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声在不停地啼叫,轻快的小船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1.辞:别,离开。这里指出发。
2.白帝城:古城名,东汉公孙述所筑,在今重庆市奉节东白帝山上。
3.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莞咚剩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4.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5.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6.啼:鸣叫,猿的叫声像啼哭。
7.轻舟:指载得轻行得快的船。
赏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的诗大多是描写祖国山川和抒发内心情感的内容,诗风雄奇豪放。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在李白一千多首诗歌中,以长江三峡为题材的诗作达30多首,而《早发白帝城》这首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他在58岁时的忧去喜来之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天资聪明。少年时代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他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25岁时离开巴蜀大地,奔波了半生,经历了人生的巅峰和失意,最终不仅没能实现自己雄伟的抱负,到了晚年,反而因为在“安史之乱”中不留意站错了队,被唐肃宗李亨下诏流放夜郎(今贵州铜梓)。
我见到李白
黑龙江省铁力市四小学刘相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老师领着我们朗诵起了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大家都对这位大诗人崇拜的不得了。下课了,我打了个哈欠,再一睁眼,我发现我站在了一个小巷里,那里的人很奇怪,单说这衣服,袖子那么长,帽子后面还有两根细长的飘带,有的穿着唐装、旗袍……我非常纳闷,刚才还在校园,怎么一眨眼的功夫,我就来到了喧闹的大街上,还碰上这么多奇怪的人,真是闹鬼!
晚上,我来到了一个花园,正在池塘中央的亭子里睡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听见一阵读书声,我继续听:“举杯邀明月。”我一看,念诗的那人拿起一支小巧玲珑的酒杯望着月亮。就在这时,我打了个喷嚏:“啊,嚏!”那人发现了我,用手一指说:“举杯邀明月,这还有个人!”我立马说:“不对,不对!”是对影成三人!那人捋了捋胡子说:“好诗,好诗!”之后又问我:“你是谁?为何到此来?”我说:“我叫刘相禹,我找不到家了,还有,你是谁?为何诵读李白的诗句?”我乃李白,字太白。我一听,说:“原来是大诗人李白!失敬,失敬!我心里想,原来这是唐朝呀!我又问他:“你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呢?”只见李白双手背后,拍了拍素袍上的灰尘说:“读书有三道:心道、口道、眼道,正所谓多想、多说、多看。我又对他说:“大诗人,你知道吗,你的诗在我们未来非常有影响力呢,你是怎么写出900多首诗的呢?”他笑着说:“原来你来自未来呀!我能写出这么多诗只靠一句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细细的品味了这些话。之后,他又给我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怎样激励他学习,最后成了个大诗人。过了一会儿,李白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李白诗选》送给我当见面礼,我也把语文书送给了李白作为回礼。
“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我一睁眼,原来做了个梦!我还在学校呆着!这时老师说:刘相禹同学,你把李白的“月下独酌”读一遍。我站了起来,发现语文书不见了,难不成我真给了李白?突然,我拿出一本“李白诗选”,可刚一翻页,上面写的全是古文,我看不懂。于是我背了起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这还有个人!”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李白错认了他的时代
15年前,张大春以其代表作《城邦暴力团》在台湾引发文坛轰动。这本书讲述了1949年以后大陆迁台一代人的生死恩怨,试图重述台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真实历史,被誉为“金庸之后最伟大的武侠小说”。
张大春被大陆读者认识,却要晚得多。多年前,张大春首访大陆,他的姑父、书法家欧阳中石帮他在大陆出版过一本小册子,“但结果实在令大家都很尴尬”。直到2008年,大陆出版界掀起了出版台湾作家作品的热潮,《四喜忧国》《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小说稗类》《认得几个字》在当年以及随后的时间中,才终于让大陆读者熟悉了张大春。
近些年,张大春一直沉浸于古体诗歌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大唐李白》正是他的心血之作。在这本书里,张大春通过大量的研究与考证,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他可能杀过人,最后逃难寺庙;他“入赘”十年生了两个孩子,却仍然选择四处游历,结果被妻家“赶”了出去;虽然一辈子没当过官,他的一些诗歌却是吹捧权贵之作……
最有趣的是,张大春说,作为一个“自媒体”的李白,或许正是他名满天下的原因。“李白绝大部分的诗都是拿来干谒、送人的,干谒的对象多半是不成器的小官僚。中国的诗人把自己的诗当礼物送给别人,在他之前很少。把诗送给人,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大名,天下人都知道有李白。”
李白之所以有异于唐朝任何一个诗人,张大春认为是“他错认了那个时代”,“唐朝是一个不断建立集权、架构、官制的时代,但李白还把现实想象成春秋和战国”。
不知王家卫从我这里获得多少启发
谈起担任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的编剧顾问,向来说话直接的张大春笑称:“徐皓峰、邹静之是编剧,他们才是写武侠电影的高手。我和王家卫的确为这个故事交流过很多年,但我既没拿报酬,也无法知道他从我这里究竟获得了多少启发,最后他还给我挂了个编剧顾问。”
张大春原本不认识王家卫,多年前,有一个两人共同的朋友打电话要他提供一些近代拳脚武术资讯,他就提供了。接着与王家卫约见面,从一家小馆一路聊到他家,“两个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有着相当多的同质性,都要想办法无中生有”,因而一拍即合。此后,为了这部剧,他们来往的邮件都有81封。
与王家卫合作前,张大春没想到他是个“拆”的人,“我用一个字,就是拆解的拆。他这方面对我的影响很大,就像玩乐高游戏,把琐碎的小片断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架构后,他总是有办法把一个好的结构拆开,取出一些他认为更重要,也确实是我原来没想到的漂亮细节。他就另外再组织新的结构,当我再去做组织的时候,他又发现了另外的东西,又来拆”。
最近,3D版《一代宗师》再出,很多观众认为在重新剪辑后,这个电影终于让人看懂了。张大春倒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与其说是3D版的故事更好懂,不如说是你愿意把这个故事看两遍,然后终于看明白了。”
传统文化“玩”出新意思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大春就和罗大佑、李宗盛、李寿全等人熟识,他的文字多次被谱成歌曲,包括潘越云的《一片海洋》、张艾嘉的《艾嘉爱家》以及李寿全的《未来的未来》等,他还参与书写了很多人熟知的《明天会更好》。
眼下在台湾,作家重新参与流行音乐创作,被视为音乐文化复苏的一个新契机。2013年,他与周华健推出“文学概念专辑”《江湖》,这部音乐专辑曲曲藏经典,字字有故事,网络上还有解析《江湖》专辑的国学文章,张大春说:“这是对创作者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