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情感好文章

情感好文章

时间:2023-05-30 10:46: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情感好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情感好文章

第1篇

首先,注重对学生观察方向的引导。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也可以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

其次,注重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

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就产生不了写作的要求。没有写作的要求而又必须完成任务,那么只能是编造一个故事,无病。所以,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帮助学生成为关注生活的有心人,应该和学生一起来观察、理解、发现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保持敏感的心理,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对生活倾注情感,做生活的多情人。

感受生活,最需要倾注情感,做生活的多情人,生活才会有无穷韵味,饱含诗意。只有有韵味、有情感、有诗意的生活,才会真正成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也只有这样的感受才会写成文字、铸为文章。刘勰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

再次,注重对学生思考深度的指导。

思考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坚持思考生活,才会使生活更有品位,更有理性,更有深度。生活给人生命的真谛,深入思考,做生活的理性人,才会让人获得一种有品位、有理性、有深度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寓理于人、事、物、景之中,写成文章,给读者以思考、启迪,让读者受用无穷。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就是作者对生活思考得不够深入。而思考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思考,遇事多想想: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思考生活。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

第2篇

一、积累素材记录多彩生活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刮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关注生活。每一个地方都有风景,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家庭生活几许感动,故其材料生动贴切;学校生活真情无限,写作素材充实典型;社会生活苦乐交织,所见所闻真实新颖。每一个地方都有风景,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好作文必须进行多方面的素材积累。郭沫若有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多彩的生活要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观察,用脑去思索,用情记录点滴。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体味生活真实、细腻、深刻。学生养成记录自己零星感悟的习惯,把自己随时的感悟和想法记录下来,把生活中的有趣事物和观察所见随时记录下来,成为日后写作的素材积累,同时这也是练笔的过程,对于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有效的帮助。

二、积累阅读厚积薄发

阅读对于作文的提高,其作用世人皆知的。有人说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便不会写出好文章。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实践支持,在教学中,我们也看到,那些善于读书、爱读书的人,写作水平都是很高的。所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这好比做菜中的调味剂,可以使作文更有味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自古以来形容读对于写的重要性的经典阐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这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学生在书中浏览,在文字中畅游,享受文字的滋养,享受书香的熏陶,之后把这种文学的积淀化作文化的底蕴,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是著名作家冰心的名言。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文字的培养中,提高作文水平。

三、积累情感谱写精彩华章

思想是内容的灵魂,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作文训练就是训练自己用语言文字正确、生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没有一颗易感的心,没有一颗慈悲的心,没有一颗博爱的心,难以有创作灵感。善于联想和想象、善于创新和思考,这是一个人有情感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有思想的表现。有了情感才会具有写作的灵感,才会具有写作的欲望,之后的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等都要建筑在自己的真实感受之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中的一切,培养学生具有爱憎分明的情感,都是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适时捕捉细节,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切地抒感,这是高中学生写作文的必备条件。写作历来有这样的说法,“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提炼生活中的美和善,是高中语文教学写作中,教师要大力灌输给学生的思想情感。我们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完全再现生活,完全将生活不折不扣地记录下来。学生在积累各种性质的故事的过程中,头脑中会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有了高尚情趣的人,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佳作。小至身边树木抽芽,大至宇宙奇观,尽在视野之内,如此历练一定是山也含情水也笑,情感会变得很细腻很丰富。于是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情溢于海。有了情感,定会写出精彩的华章。

四、积累习惯,提高作文水平

学生的习惯决定其最终的学习结果。对于高中学生的写作教学来说,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犹如生活中的水与植物,有了水的滋润,植物才能生长。培养高中学生养成摘记的习惯,多读书中,就可以实现多记录,多学习名家、经典中的文字运用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动笔写作的习惯,及时记录读书体会;养成学生编列提纲的习惯,指导学生有条理的作文;养成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保证作文水平的稳步提高。学生具备了上述习惯,提高写作能力指日可待。积累了良好的作文习惯,写作时才有东西可写,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我的具体做法是:每生准备专项积累本,定期检查,看谁积累得多,查后奖罚分明,然后抽出一条典型的语段命题,精心设计考查内容,认真批改,及时讲评,研讨精彩,加深印象。至于修改作文,我首先鼓励同桌间进行修改,然后拿到学习小组中,发挥小集体的力量,多鼓励,少批评;多督促,少放任;多引导,少纵容;慢慢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尝到了修改的好处。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要写好文章,就要重视修改文章。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重要的知识,而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靠平时的阅读积累和观察积累,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作者:汤世才单位: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第3篇

什么是好文章?能够感染人并能够引发人思考的文章。怎样的文章才能够感染人并能够引发人思考?有真实内容和真情实感的文章。真实内容和真情实感从何而来?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生活是“真实”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就没有真实;没有真实,就写不出好文章。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拙见。

一、在观念上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学生如果只注重埋头读书,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时代的发展,作文很难写得有血有肉,很难感染人并引发人的思考。因此,我们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必要的社会活动、家务劳动和有益的课外活动。学生的生活内容丰富了,他们的真情实感也就会相应的丰富。在写作中,他们储存的这些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一次春游,笔者班级搞爬山野炊活动。一个残疾生在同学的鼓励下,也参加了这个集体活动。回来后,他含着泪写下了当天日记:“当我看着面前的高山准备退缩时,是同学鼓起了我的勇气;当我终于不能行走时,是他们轮流背着我;当我心里在哭泣时,是身后老师的安慰抚平了我的伤口……”这诗般的语言,平时他是难以写出的。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他真实地记下了当时参加野炊的经过和感受。当他带着真诚的感激读完全文后,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响起了掌声。没有真切地体验过,哪来真情?没有真情的文章,怎么能感染人呢?

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

学生要写好作文,就必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关于这一点,语文教育界已达成共识,笔者无需多言。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培养学生从平常事件中发掘深意的能力。

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应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学生对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却不会运用,其原因是没有思考自己掌握的材料,没有真正理解材料所包含的深义。所以,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思考材料,培养学生从平常事件中发掘深意的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很多年前,学校曾分给笔者班级一块搞实验的菜地,同学们欢天喜地地锄草、松土、整畦、播种、施肥。一周后去看,发现有的菜畦已绿茸茸一片,有的稀稀拉拉,有的则已焦黄。那周作文课就写《种菜》,结果发现作文立意单一或只是纯粹将种菜过程记下而没有提炼事情所含意义。于是笔者让大家分析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大家议论后汇集成几点:平时不劳动,技能差;做事不坚持,忘记浇水;不懂管理,乱施肥料……笔者总结说:作文不是对事情的单纯记录,重要的是对材料要加以思考,挖掘其含义,即提炼出一个中心。透过一件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为人、做事的道理。接着笔者对此文提炼了几个主题:做事要持之以恒,才能出成果;种田也需要科学;做事需多用脑子等。

有些学生由于写作能力的提高,着眼点往往过高过远,却难免有时眼高手低,易犯空洞无物的毛病,对身边十分熟悉的事物熟视无睹。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事物,思考身边的事物。

一次初三作文课,笔者仔细观察了一下室内物品,一切杂物摆放都那么整齐美观。想了一下,便以《鸡毛掸子》为题要求写成记叙文。学生们大眼瞪小眼。笔者问:“这鸡毛掸子多长寿命?”“好像开学初买的,还这么好。”“大概有三个月了吧?”“还记得你们刚进初中时第一把鸡毛掸子的寿命吗?”笔者又问。“一个星期吧?”“没有,只有两、三天就散了。”“是王×ב打仗’弄的。”大家回忆往事,嘻嘻哈哈。笔者及时提示:“从这鸡毛掸子的不同‘命运’上你能悟出点什么?”大家思考一阵后陆续回答:“我觉得以前那做法很幼稚、可笑。”“说明我们现在懂事了。”“说明大家懂得爱护公物,集体观念强了。”“作文可以以鸡毛掸子为线索,实写我们的成长过程。”笔者趁机总结:作文,贵在“以小见大,真实自然”,只要留心去“发现”,身边处处有生动的材料。

三、作文命题要恰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好的命题,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但要写出好文章,一定要有好的命题。命题要恰当,要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状态。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才不会胡编瞎扯,从而写出真实的文章来。一般命题角度可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习、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等。《我的同位》《童年二三事》《生活告诉我》《老师,我想跟你说》《一种惊人的现象》《又是一个新起点》《一件让我深思的事情》等,学生对这些题目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并能抒发真情实感,从而达到感染读者并引发读者思考的目的。

第4篇

一、传统作文评改的误区

针对传统习作教学中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当前新课标所提出对习作教学中的要求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传统习作教学中评改这一环节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地位失落。长期以来批改作文、评价作文都是教师的事。学生难以体验到修改习作的喜悦,淡化自我修改的意识,难以养成自评自改的习惯。

2.批评多于鼓励。不少教师在评改学生辛辛苦苦写就的作文时,打分低,批评多,表扬鼓励少,有的教师常常把学生的作文改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这样,学生失败的感受多。成功的体验少,大大挫伤了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拔高要求。不少老师总是不自觉地以“中心明确、立意深刻、选材新颖、构思巧妙、语言生动、结构严谨、详略得当、条理分明”等传统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习作,大部分学生的写真写实的表露自己真情实感的习作,就只能获得较低分数,造成学生对作文兴趣不高,畏难情绪大。

根据课标提出重视培养学生评改能力的要求,提出“以赏析自改为主”的评价思路,努力发挥作文评改的激励、导向作用。

二、学生作文赏改的策略

1.以赏析学生的作文为主,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1)自找闪光点。教师为学生创造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作文展示栏”上进行自我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适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语或体态暗示,让学生体验到被认同的乐趣,为下一次习作积蓄热情。

(2)当成名作来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以赏识肯定为主。将同学的作文当做名家名篇来欣赏,互相寻找作文中的优点,并在自己所欣赏的作品上标上一些符号、图形等直观形象的评价记号,写上评语,摘抄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片断等。在全班中展示,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3)情感沟通激励。要求在作文批阅评改中,一改“权威性结论”的做法,而是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2.把批改权还给学生,以学生自改为主

(1)学生自改。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激励,比老师精批细改得体无完肤都要强得多。因此,以学生自改为主,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体验修改后的成功来激励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能力。

(2)师批生改。教师批而不改,教师在文中做上提示符号,在总批、眉批中提出修改建议,具体修改由学生参照提示自己完成:最后再由教师查看评定。

(3)集体评改。教师导改前,先了解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选准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在习作评改课上,引导学生对照本次评改重点,进行集体赏评,找寻“闪光点”,找准“修改点”,并有所侧重地针对错别字、标点、病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某一方面进行集体修改。

第5篇

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常听别人朗读好文章,可以使自己扩大视野,学习优美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常朗读好文章可以在阅读中展开想象,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巧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取得显著效果。

一、以景激情,诱发朗读兴趣。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运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各种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古诗《鹅》一课,教学时,教师一边播放音乐并出示投影片,一边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鹅从远处慢慢地来了,红色的脚掌轻轻地拨着绿波,边游边唱着欢快的歌……”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外形、颜色、姿态,通过品析“白毛、红掌”浮、拨等词语来感受到美好的形象,古诗在语言上,还给人以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平仄得当,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的美感,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诗的味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人喜爱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来。

二、以声传情,指导感情朗读。

带有感情的朗读,是对朗读的一项要求,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以声音来表情达意的规律,懂得音色、音高、音强的相互融合与变化,把握停顿、快慢、高低、语调的调节,才能更好地表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借助音响,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深入领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读者的心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文,通过播放录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桥的全景,耳听轮船的马达声,火车的呼啸声,汽车的喇叭声,想象这些音乐合奏成一曲经济腾飞的乐曲,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怀着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可喜成就的激情去朗读,就会读得有声有色,就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观色思情,指导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利用幻灯、录像显露出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使画面与课文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感染,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先放映小兴安岭全貌幻灯片,让学生看到小兴安岭有着茂密的森林,连绵不断,就象绿色的海洋,这样,一开始,小学安岭的景色整体美“绿”就自然映入学生的眼帘,接着播放录音,学生边看图,边被那优美的文字所吸引,尽情地欣赏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景,体会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和情趣。在指导欣赏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依次投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灯片,学生从中品味四季树木美的特色,多种色彩绿、白、红、黄、黑互相映衬,这色彩传递着作者的情感激发着学生的情趣,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祖国林海美,资源丰富的自豪感,增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把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做好充分阅读,在阅读中张扬个性,表达真情,体会人情冷暖,通过听、看、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如何将语文读写相结合,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读写结合,重视语言的积累

背诵美文,不愁笔下没佳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充分说明:写好文章要靠积累。当语言的积累达到了一定量以后,才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如若不然,即使细心观察,即使内心有丰富的感情,写出来也只是只言片语。我国古现代的大文豪:韩愈、鲁迅、朱自清……他们没有接触过语法、修辞等,却写出流传千古的好诗文,主要是靠他们喜欢熟读甚至背诵优秀作品或者好文章,有了语言的积累,就可以培养语感,所以,小学生还要多读多背。实践得出,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还需要多读多背,不但课内多读多背,而且在课外多读多背。教学时,还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字正腔圆,能够比较正确地朗读文章,读时要做到三到:就是眼到、口到和心到,逐步加大背诵的数量。在读、背中使学生把握文章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储备,有了积累,再让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写出自然美、生活美就不难了。

二、在模仿中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写作,第一步是仿写,做好初期工作,在学习中创作。当模仿达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为创作打下了基础。在仿写过程中可以积累创作的教材,模仿不是孤立地进行,除了形式和结构上的模仿,还要鼓励学生要用上自己的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模仿到创作的过渡。

从模仿到创作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做到读写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完成。比如,句子的“扩写”,文章的“续写”、看图写故事、写新闻稿件,出手抄报等。以上的练习形式,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读”完成“写”,在读中学会仿写,在模仿中学会创作,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模仿、积累及创作,三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他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学生要从读中悟出“如何写”,这还需要教师们长期的、有目的培养,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和语言材料。

参考文献:

[1]赵振民.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协同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7).

第7篇

同学少年您所说的作文“失语症”,是不是指同学们在作文中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

是的。就像画家用画笔表达对世界的理解,雕刻家用刻刀抒发对美的感受,作文用语言来表达的应该是自己的生活、感受与思考,而不是别人的。 而有些同学的作文, 拥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完美的“凤头”、“猪肚”、“豹尾”,却内容虚假,既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也缺乏真挚的感情表达。这样的文章,如同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我们称之患上了“失语症”。

同学少年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在于作文学习的“模式化”。不少同学会在作文前预设若干种模式,用这些模式套作各种作文题,认为只要按照模式写,作文就可以得高分。模式,《辞源》 解释为“模范,楷式。”通俗地说,模式可以是一种很好的研究范例,如兵法 “三十六计”,条条皆可称模式。但是,我们这种“模式化”地写作,是将“模式”庸俗化了。

同学少年您不认同“模式化”的写作训练就像学习书法先要临摹字帖一样,是一种很好的写作入门方法?

这种观点存在的前提在于,你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不相信自己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写出好文章。华丽的辞藻并不代表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事例也不等同于说理透彻。我们真正需要提倡的,是去“模式化”的个性作文。

个性作文必然要基于生活,反映生活。对于记叙文而言,就是写自己亲身经历和有深刻感受的事;对于议论文而言,就是写自己弄懂的道理,哪怕只是平常之理;对于散文而言,就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到底,就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身边的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声。

同学少年那么,您认为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是什么样的?

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说“日札优于作文”,我深以为然。日札,指日记和读书札记。日札的写作比较私密,内容与形式都可以随意为之,长期坚持,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能提高对世界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如果你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在博客上写日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8篇

站在人生最顶峰的人,便是高人。

生命就像一场爬山旅行,而人从一件件事情中,慢慢成熟,踩着事情所表达的情感,一步步升高。

而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多悟,多思,多想。

一件事情包含着千万种感情,它所带来的道因人而异,然而,人要拥有的,是对自己能有帮助的那些,来帮助自己踩稳,越来越高。

生命的尽头是人生,在其中,有命运和生活两个,文章是叙事的,但却不是以事为中心,而是以事里所包含的情感为中心,去一步步升华,走向作文的最高峰,事例是文章的根基,而情感是文章最美丽的绽放,要用情感去拓展文章,使文章展现独特的价值。

文章的升华最高峰是人生,一切事物以人生为最高,生命为根,所以好文章的叙事不是拘于事例,而要有所升华,升华的最高处,便是人生,因为,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追求人生的足迹,到达最高峰,每个人,都有对梦的渴望,那站在人生最高峰的人,便是高人。

因此,一切问题最终的答案都指向人生,人生,是不可超越的。

所以,我,现在处于山脚前,想登上山顶,成为高人,山登绝顶,我为峰。

人生,是一个不断去悟,思想的过程,而从那一件事情中所获得的情感,便是那山上的一个个阶梯。

情感贯穿一切,只有把握好这份情感,并加以运用,生命,生命才会到达最高峰。

第9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现今语文教学的同行们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作文教学中如何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写出让人叹服的好文章,实在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如何使学生能自如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情境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最好方法。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情境教学"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1.语文"情境教学"是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策略的有利法宝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教师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从这里可更充分地看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重要性。其内在规律始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学生与作文的活动之中。只有把"情境教学"自始至终运用到"教"与"学","学'与"作文"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授学生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语文"情境教学"实践中,我无论是对词、句的讲解,还是对篇、章结构的分析,都想方设法利用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和神态动作创设出符合教材要求,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教学"环境。让学生"身在此山中",全身心地去领悟知识的内涵,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2.语文"情境教学"是写好作文的根本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各方面的特点,创设出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有利环境。俗话说:"见景生情。"学生身处美好有利的环境之中,情感的思潮奔涌起来,学生在写作中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例如:教小学语文第六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作者重点抓住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三方面的特点来写。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掌握都很好,在写《我喜爱家乡的一种水果》作文时,大部分同学都会写,但有少部分同学有畏难情绪。为了使会写的同学写得更好,不会写的同学力求会写,我根据家乡是中外有名的水果之乡,水果品种繁多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大家对家乡的水果品种进行评头论足展开讨论,找出自己最喜爱的一种水果,结合《我爱故乡杨梅》一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讨论中大家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有的讨论了长把梨,有的讨论了桃子、杏子、李子,还有的讨论了草莓。个个发言热烈,争先恐后。教师适时引导:在写你喜爱的一种水果时要注意其生长的季节性。要写出你为什么喜爱?重点是写出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讨论后让学生拟写提纲,然后班内交流,再进行写作。

"情境教学"作文的具体指导,打开了同学们发散思维的闸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方面写出了《我喜爱家乡一种水果》的好文章。如姜慧芸同学写《我喜爱家乡的长把梨》是这样写的:"……刚谢花后的小长把梨浑身毛茸茸的,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疏密适中地挂满了枝头,害羞似的整天躲在枝叶后面不敢露头。半个月后,长把梨浑身的茸毛不见了,变成了清绿光亮,个个水灵灵的,个头像绿色的乒乓球。有的挂在枝叶后面,有的吊在树杈中,蓬勃向上,很讨人喜欢。"

谢艳娟同学写到:"……成熟后的长把梨,全身绿黄,个头像个小葫芦。果面光洁,斑点变细,手感滑丽细腻,压弯了个个枝条。如果你摘一个放在手里会觉得沉甸甸的。当你咬一口长把梨会有甜酸的汁水溢满舌头口腔,味道让你陶醉。白嫩细脆的果肉让你越吃越想吃。"语文作文"情境教学"的初步尝试使学生作文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是写好作文的最佳契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可见情感是教师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根本途径。

3.语文作文"情境教学"是促使学生写好作文的金钥匙

第10篇

一、导出写作的兴趣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要让学生乐于动笔。这就要求老师在习作指导课上准确揣摩学生的内心,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轨迹,努力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的突破口。利用一切能引起学生情绪高涨的手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习作训练内容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着手,让学生写自己所能写的,所愿写的,所要写的,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笔尖流淌出的就是点点滴滴的真情,生动具体的事例,塑造出的才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

如让学生写“观阅兵仪式有感”,教师课前应搜集受阅士兵关于受阅生活、感受的录像、录音,在指导课上播出;搜集阅兵仪式的碟片,通过壮观、气势的场面再次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模拟受阅士兵练习站队、训练,体验士兵们的受阅生活;引导展开联想,在酷暑的日子里呢……在严寒的日子里呢……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起习作对象的生动形象。有如此多的情感积淀,学生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语言发自内心,感情出自肺腑。

二、导出开拓的思路

有人说:“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虽然充实的生活是习作的源头,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即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创作空间很广阔,却因为他们认识肤浅,文笔笨拙,思路狭窄,文章仍然会空洞无物。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开拓学生习作的思路,让充实的生活成为源源不断的习作之源呢?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身心高度放松的状态下,自由地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其间的酸、甜、苦、涩,实现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而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应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帮助学生打开思绪之门,情感之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生的情感总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为此,要想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就离不开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直观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入情入境的语言,气氛的感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情动而辞发。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感谢”的习作题。在交流构思时,果然如所预料的一样,他们感谢了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给予过他们关怀或帮助的熟悉或陌生的人。待他们再也无人发言时,我拿出小黑板,出示了一段话:“感谢花儿向我绽放笑脸,感谢绿阴带来阴凉,感谢小鸟动听的歌声,让我心情舒畅……”孩子们先是愕然,继而互相投以会心的笑容,言语重新开始流淌、撞击、奔流、倾泻。在感恩者的眼中,一草一木总关情。于是他们的笔不再乏味,不再生涩,不再拘谨,生活在他们的眼里鲜活而灵动。他们笔下有了挥舞着大钳子的螃蟹,有了小燕子的呢喃,有了雾的迷蒙,云彩的多姿,他们为小演员们的精彩杂技表演而赞叹,他们因自然课上奇妙的发现而振奋……,他们真实、精致、出彩。

三、导出新颖的创意

正如女作家殷健灵介绍写作秘诀所言:文章要“用我手写我心”,以心写文,文为心声,要语言文字富有个性,还应注意习作指导课上重视引导学生在创意的表达上下工夫。

很多学生在描述人物外貌时都喜欢用“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樱桃小口……”所举事例也无外乎公交车上让座体现乐于助人、不贪钱财拾金不昧之类,笔下的人物几乎从一个模子刻出,缺少鲜活的个性。“文成于思”,构思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写出富有新意的东西,就得靠老师引导学生敢于超越常规,打破思维的定势,大胆求异,独辟蹊径,形成独特的构思方式。

如果说谋篇构思是组织安排好材料,理清思路,为落笔成文搭架子,那么下笔成篇就是实现有创意表达的关键环节。完成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感受,以自己的语言特点出发,用个性化语言表达头脑中的意象,做到怎么想就怎么写,爱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从独特的角度倾诉独特的感受。这样,必定能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第11篇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好不容易交上来的作文,由于写得质量太差,批改起来很是费劲,虽然也有个别写得好的作文,但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平时,有不少学生向我反映,不知道写什么,无话可说,甚至害怕写作文;而有的学生在作文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可作文成绩仍然不理想,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为此感到十分苦恼。

经过自己的思索,我认识到问题的原因: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山区农村,并没有从初学语文起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的习惯,加之平时阅读量少,积累的东西也就少,因此写作的底子差,基础薄。我个人认为突破和提高学生作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一个从来没有写作习惯的人,又怎么会去主动的写作呢。既然有的学生没有从初学起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就一定要督促、鼓励他们去写作。要想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就必须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要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要求学生每天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多种媒体中吸取营养,增加生活的积累;通过阅读,学生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所无法接触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最好的途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写什么内容不做要求,但一定要写,让学生养成每天写一写的习惯,也许这样的要求开始可能很难落实,但只要学生进入一个写作的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关注,长期以往,脑子里就会越来越深刻。所以要解决学生“怕”作文的问题,感到写作“难”的问题,除了阅读积累之外,一定要养成一个每天写作的习惯。有个叫方仁工的教师就搞过一个“每天写作九百秒”,反映很好,是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我想可以从中借鉴经验。

第二,要避免写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目前,学生写作除了缺少积累的情况外,就是容易写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似曾相识的作文可以说比比皆是。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说明学生缺少思想,缺乏思考,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关照自己的生活。“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作文是不受欢迎的。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说明作文是要写出自己有感触的东西,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东拼西凑、东拉西扯。如果是同样题材的作文,一定要写得让教师眼前一亮,让教师心里产生波动才行。

第三,写作的技法。写作是有技法,有技巧的,但一定要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到技法的妙处。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让他们有积累有思想有情感,自己慢慢就会有这样一种愿望:我有东西想说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推动甚至要给学生一点压力逼着他们去写,将写作的规律技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有一个参考的模版。同时要经常督促他们,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作文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写作,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写作就是要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我写作时有意思的,让他们感到教师欣赏我了,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任何一个闪光点,让他们感到写作文和做一个数学题一样,是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可以把写得好的作文贴墙上供大家欣赏,交流的对象多了,学生就会有一种满足感,不会觉得实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一项作业。

第四,提高教师的水平和写作教学的质量。有的专家指出,现在有的教师自己的阅读量少的得怜,自己不写文章,指导学生当然就很难说到点子上。在学生的作文上,教师可能要负起一定的甚至相当重要的责任。因此,要突破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学习,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素养,不然怎么能让学生服气呢。例如写下水文章,它可以起到最好的提示指导的意义。

教师要重视写作教学。虽然写作教学研究本身还是比较薄弱,但教师自己要认真对待写作教学,每一堂写作教学课最好都要有系统的设计。在批改这一环节上,不要面面俱到,求全责备,应该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指导,不要拿一把尺子衡量的所有的学生,也不要把所有的尺子都拿过来约束学生。要懂得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多尝到成功的甜头,一旦尝到甜头,学生也许对写作不会感到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不是一件苦差事。要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在教学方法上可能需要做一些调整。比如说,让学生写出他们最熟悉最真实的生活,能够创造一种理想,创造一种生活等等。

教师要把学生作文回归到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位,这样作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比如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的指导方法。其实各种的指导和方法还是很多的,需要教师去努力地探索,让要我们的学生懂得:好文章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好文章不是矫揉造作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真情实感,是一种至性深情。也要让学生知道,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是一种精神的化装;而一流的文章,才是一种真正的生命的化装。所以好文章它就是内心的真实流露,它存在于中然后才能形于外,只用这样,生活的多彩,人生的百味,学生的情感,才能在笔端尽情地流淌。

第12篇

作文品质是指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所表现的思想、认识等本质,它包括作文的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是学习作文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学生作文品质的培养:

一、正确的作文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

作文态度是指学生对于作文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学生如果认为作文是自己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是自己今后学习、工作中必备的一种书面交际能力,那他就会努力学好作文,使自己具备这项能力。这样的作文态度就是积极的、正确的。相反,如果学生不把作文当一回事,认为自己的作文写好写坏无所谓,再下功夫也没用,那他就会对作文敷衍了事,为了完成作业而作文。这样的作文态度就是消极的、不健康的。

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的功用,会作文是自己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作文态度,这是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积极的作文情感是写好作文的永恒动力

作文情感是指学生作文时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胆怯等。如果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有浓厚的兴趣,那他就会时时留意作文,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如果学生厌恶作文,一接触作文就头痛,自然不会写出好文章。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才能谈得上怎样写好作文。其次,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生活的真谛。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作文时才有东西可写,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学生在生活中既得到了乐趣,又学会了做人,这样还容易写好文章,何乐而不为呢?

三、坚强的作文意志是写好作文的根本保证

作文意志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写好作文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见效的,它需要长期积累,不断学习。教师应要求学生从观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积累一词一句做起,从学习作文的一招一式做起,长期坚持,日积月累,以坚强的意志努力写好作文。

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对作文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对生活没有独到的观察和体验,对社会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缺少恒心,缺乏毅力,单凭几点写作技巧就想投机取巧写好作文,这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意志,让学生具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提高作文水平。

四、健康的作文价值观是写好作文的正确导向

作文的价值观是指学生的人生态度、思想认识等在作文中的体现和反映。学生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作文就会表现出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就能给人以积极的影响,起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是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问题。表现在作文中,有的悲观厌世,有的满腹牢骚,有的情趣低级,沉迷于吃喝玩乐、网络游戏之中……这样的作文会怎样的影响呢?

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写好作文的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