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5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时间:2023-05-30 10:4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5的乘法口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5的乘法口诀

第1篇

关键词:学习起点;生活实际;亲身经历;记忆深刻

【教材分析】

本堂课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1页“5的乘法口诀”。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意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教学时,教师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的课程设计理念是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记忆深刻。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个小谜语,大家一起猜一猜吧!

老师出示: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生:手!

师:大家猜得很对,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手。每个同学都有一双手,一只手有5个指头,是一个5,一双手有2个5,请前排的同学举起手大家数数看有几个5。

老师带领学生依次数。

师:一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节课我们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

2.探究新知

师:出一只手是5个手指,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成1×5或5×1,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那么一只手是5根手指,2只呢?3只呢?4只呢?5只呢……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手指?怎样计算?

生1:5,10,15,20,25。

生2:用乘法算。

生3:10,20,25。

教师带学生一起5个5个地数,并板书:510152025。

师:这样5个5个加太麻烦,所以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新办法。

揭题:“5的乘法口诀”。

3.教学新课

师:1个5算式怎样表示?

生:1×5=5,5×1=5。(师板书)

师: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生:1个5是5。

师:1个5是5,可以编一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五得五)

师:“一五得五”表示什么意思?

生:1个5是5。

师:那算2只手的手指根数,怎么列式?

生:我们能根据上面方法计算吗?

师:当然能啊!以此类推(左手出5,右手出2,两手分开,然后再把两手慢慢地合拢,表示2×5)。学生跟着老师动手一起做,写成:2×5=10,再用同样的方法,左手出2,右手出5,表示5×2,写成:5×2=10,读作:5乘2等于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启发学生自己编成口诀“二五一十”。强调:除“五五二十五”外,一句口诀两个算式。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试编口诀,3只手、4只手、5只手各有多少根手指?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写出它们的口诀,学生很快就写出来了。

……

【教学反思】

加强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口诀,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2篇

“乘法口诀”包括“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口诀”两个内容的教学。

低年级儿童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乘法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教学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乘法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要从他们已经熟悉的加法运算中过渡,才能巩固旧知,启迪新知。

1、让学生画一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画成组数,每组个数相同,喜欢画几组就画几组。数学课突然变成美术课,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2、展示优秀作品,激发竞争意识。演示教师的水果课件。(课件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图片,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我班喜欢吃草莓的同学较多)

3、鼓励他们用加法算式表示出自己的水果个数。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不同的算式。

3+3=6

4+4+4=12

5+5+5+5=20

2+2+2+2+2+2+2+2+2+2=20

……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说说它们的特点。(加数相同)像这些算式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如3+3=6,题目里有2个3,就用2×3=6或3×2=6。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展示作业,鼓励写出正确算式的学生。

3+3=6 2×3=6 3×2=6

4+4+4=12 3×4=12 4×3=12

5+5+5+5=20 4×5=20 5×4=20

2+2+2+2+2+2+2+2+2+2=2010×2=20 2×10=20

……

通过改写,让学生体会到“写乘法算式真简便”。强调: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写成几×加数或加数×几。反过来,以上的乘法也可以改写成加法:(鼓励能写出括号里的算式的学生,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

3×4=12 4×3=12 4+4+4=12 (3+3+3+3=12)

4×5=20 5×4=20 5+5+5+5=20 (4+4+4+4+4=20 )

10×2=20 2×10=20 2+2+2+2+2+2+2+2+2+2=20

(10+10=20)

……

由此可见,,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它的意义就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如3×4=12,表示3个4的和是12,或4个3的和是12。在这些乘法式子中,引导学生读乘法、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6、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途径。生生合作,通过“你说我改”的活动,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你说我算”,用加法算出乘法的得数,为后面学习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乘法口诀”教学

在“你说我算”的活动中,收集一些乘数较大的乘法算式,如8×9=( ),7×8=( )等,让学生用加法算出得数。使学生明白,会写乘法算式了,虽然比写加法简便了,可如果我们总要用加法来计算得数,乘数较大时很麻烦,所以我们得学会使用乘法口诀,才能提高我们的运算速度。

“乘法口诀”的教学,要教会学生推理乘法口诀。

1、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画一组5个的。即1个5。提示:1个5就是——1×5或5×1,看图知道得数:1×5=5,5×1=5。为了方便记忆,引导学生编口诀:一五得五。强调:乘法口诀中规定小的数在前,大的数在后,不说“五一得五”。由题目引出口诀,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哪道题该用哪句口诀。

2、再画2组,不要接着第一次画,让每次画的图独立成一题 。引导学生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数图知道得数:2×5=10,5×2=10。引导编口诀:二五一十。强调:得数大于或等于十的口诀中省略“得”字。

3、以此类推,编出“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4、展示学生作品,演示教师课件。(学生用品上大多是喜羊羊。)

(1) 1×5=5,5×1=5一五得五

(2)

2×5=10,5×2=10二五一十

(3)

3×5=15,5×3=15三五十五

(4)

4×5=20,5×4=20四五二十

(5)

5×5=25五五二十五

5、编完口诀,不要急于让学生背诵,先观察发现:5的口诀第一个字是从一到五,得数都是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容易多了。再让他们在“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开火车”、“送信”、“接力”、“登山”等游戏活动中巩固推理口诀的过程,加深对口诀的记忆。

6、要求学生用学习5的口诀的方法来一一学习其它数的口诀。

第3篇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具过程:

1.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个好消息;在刚刚结束的亚运会上,划龙舟比赛中国队获得了金牌,大家想看看吗?(课件出示龙舟赛图片)

龙舟上来了。(出示书上图片)

2.新课

2.1 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1)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有9条船,每条船上有9人。

(2)根据这两个信息提问:一共有多少人?

(3)用连加计算。

现在我们从起点O开始,一条船一条船逐一相加计算。

1条船有多少个人?可以说成1个9是多少。

2条船有多少个人?你是怎么计算的?9+9=18.

增加了1条船,也就增加了1个(9)。两条船就是多少个9,2个9是(18)。

(4)那3条船、4条船、5条船…….9条船一共有多少人?生独立计算,并填在书上。

(5)汇报。

师:27是怎么算的?生:18+9=27.

师:27是多少个9相加?齐读:3个9是(27)。

师:4个9是多少?谁来往下说几个9是多少?

师:81是怎么算出来的?72+9=81 81是几个9相加?

(6)完整地读一遍:1个9是9,2个9是18……9个9是81.

2.2 观察发现得数中的规律。

2.2.1 请仔细观察几个9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1)每次增加9;

(2)个位依次-1,十位依次+1;

(3)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等于9;

(4)9的个数比得数的十位上的数多1;

(5)有4组得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反。如:18和81.

2.2.2 根据刚才的发现,我们来快速记一记:1个9是9,2个9是18……9个9是81.

2.3 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

2.3.1 那1个9是9用乘法怎么表示?1 9=9,9 1=9.

2.3.2 小结编口诀的方法。

(1)回忆一下,口诀有哪几部分组成?前半句是后半句是

(2)在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 口诀都是大写。 小因数在前,大因数在后。

2.3.3 写乘法算式和编口诀。

(1)这两个乘法算式可以编出哪一句口诀?一九得九。

(2)你能根据2个9,3个9………….9个9的得数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吗?生独立完成。

2.4 订正。

2.5 揭示课题。这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9的乘法口诀。齐读课题。共有几句?

2.6 理解口诀的含义。

四九三十六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四、九是乘法算式中的什么?三十六又是什么?

这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六九五十四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4X9=36,9X4=36.

2.7 是不是每句口诀都能计算两个算式?九九八十一只能计算一个算式:9 9=81.

2.4 背口诀。

2.4.1 齐背(自己拍手背)

哪句口诀你觉得好记?哪句难句?

2.4.2 观察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来帮助我们记口诀。

(1)第一个因数依次+1,第2个因数都是9,积依次+9.为什么?

(2)联想前后句记忆口诀。

记住了二九十八,不知道三九( ),怎么想?

九九八十一,八九( ),怎么想?

2.4.3 用前面找的规律记忆口诀。

把我们刚才找的规律在9的乘法口诀中找找“它们的影子”,它们在哪里?

师举例:“9的个数比得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多1”这个规律,三九应该是几十几?

生:三九二十几。

师:“得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都是9”这个规律可以肯定是二十几?

生:三九二十七。

师:七九( )。

2.4.4 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么多特点,再来熟练地记一记9的乘法口诀。

2.4.5 拍手对口令。

(1)AB派对口令。把全班分为两个大组。

(2)师生对口令五九( ) 二九( ) 八九( ) 七九( )

(3)生生对口令。

3.练习

3.1 看算式说口诀。(卡片)

1× 9= 9×5= 2×9= 9×6=

4×9=8×9=9×9=9×7= 3×9=

3.2 补充口诀。

二九(十八),四九(三十六),九(九)八十一,(五)九四十五,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 ,一(九)得九,(三)九二十七,六九(五十四),四(五)二十

3.3 计算。

9×5= 9×6= 9×4=

3×9= 1×9= 9×9=

9-8= 7×9= 9+9=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4篇

关键词:中庸思想;恰到好处;教W方法

一、阅读有思,何为中庸思想

笔者眼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始于师之智慧。教师在教学育人时,做到思考在前行动在后。笔者认为,处理问题时需把握好那个“度”,尤其是教学,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的同时力求步步为营。中庸思想源于生之爱戴。二年级的学生,感情丰富,对幽默风趣但不失严格的教师较为喜爱,师生之间除了教学,友谊也非常重要,要反思自身的教学观,要爱护学生对你的尊重。

二、学习有感,制造轻松课堂

于永正老师一直追求轻松的课堂,在愉悦的环境下,学生沉浸在高效的课堂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学习、成长。在笔者看来,轻松的课堂来源于对教材的熟练把握和对学生的充分认识。

在一次本校教研活动中,听得丁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一课,让我至今难忘。

【片段一,丁老师的课堂】

1.引入课题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2~6的乘法口诀,接下去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在炼丹炉里整整七七四十九天,在取经路上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妖怪就打。请同学们从故事中找出数学信息。

生1:七七四十九。

生2: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

2.回归教材

投影展示人教版二上第72页有关“七巧板”的情境。

师:观察图片,每一个图案用了几块板?

生:用了7块板。

师:继续观察,完成填空。

【听课小评】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设定顺应学生思考的教学活动。回顾丁老师的课堂,创建《西游记》故事和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为情境,创设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学生满载快乐探索数学问题,感受到了数学学习是如此简单。

三、实践有悟,运用中庸之道

“表内乘法”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教学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经历编写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运用多种方法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升口算能力。中庸之道倡导教学的灵活性与适用性,教学“表内乘法”切不可让学死记硬背乘法口诀,而应当加入课堂的趣味性,融入贴近生活的情境,把重点放在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上,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究意识。为了提高“表内乘法”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深入感知

【片段二,乘法的初步认识】

1.鼓励自由地说

依次呈现教材提供的三个游玩场馆的情境。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自由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选取带有趣味性的素材,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愿意主动阐明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学生在主动参与“说“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2.提倡针对性的说

师:思考,小飞机、小火车中、过山车中分别有几个小朋友?

学生尝试用加法算式解决相应问题。

汇报:3+3+3+3+3=15,6+6+6+6=24,2+2+2+2+2+2+2=14。

读一读算式,说一说每个加法算式可以用“几个几相加”表示。

生1:第一个算式可以用“5个3相加”表示。

生2:那第二个算式就是“4个6相加”。

生3:第三个算式是“7个2相加”。

师:第三个算式可以用“2个7相加”表示吗?

学生讨论,发现:“2个7相加”的加法算式是7+7,与第三个加法算式不同,无法用“2个7”表示。

生4:我还知道第一个算式可以写成乘法,3×5=15。

教师指点,3+3+3+3+3表示“3个5相加”可以表示成“3×5”或“5×3”。

……

【设计意图】注重探究,发现相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和简便的乘法算式间的联系与区别。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相互借鉴,形成认识。针对数学问题,学生有话说。让学生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说出各个加法算式转变为“几个几相加”的分析过程。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加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数学逻辑思维得到提升。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逐步掌握规律

“2~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旨在通过具体生活情境,提取相关数学信息,初步体验“2~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1.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教学“5的乘法口诀”

出示例题情境:一套玩具,有5个福娃。

师:仔细观察,寻找数学信息。

感知“1个5”……“5个5”的形成过程。

师:你可以将“1个5”表示成乘法算式吗?

生1:1×5=5或5×1=5

师:1×5=5中的1×5可以说成“一五”,“=5”说成“得五”,连起来就是“一五得五(板书)”。

师:根据“一五得五”这句乘法口诀,你能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生2:“一五得五”可以写成1×5=5或5×1=5。

……

【设计意图】创设富有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利用讲授法,指导学生编写乘法口诀,学生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逐步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含义与规律。

2.尊重认知规律,学习“3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展开。创设教材提供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帮助强化乘法口诀的编写技巧。

以“2、3、4的乘法口诀“中的“3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

师:观察,一束气球拍有几个,表示几个几?

学生思考,尝试列示。

生1:一束气球有3个,表示1个3。

生2:可以用1×3=3或3×1=3表示。

师: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生3:一三得三。

出示第二束气球。师:现在一共有几个气球,是几个几?

依据上述教学过程,得出乘法口诀:二三得六。

师:观察3的乘法算式及3的乘法口诀,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学习“3的乘法口诀”,提供熟悉的气球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知识的推移能力,理解相同加数的和与几个几的联系,根据乘法算式,编写出相应的口诀,找到“3的乘法口诀”的变化规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启发。

四、教学有得,畅想西游之乐

(一)挖掘喜欢的素材,让学生领略数学课堂中的“奇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学可以从学生已认知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知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课堂呈现故事般的教学素材,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教学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以孙悟空为教学素材,利用v故事的方法创设“不管三七二十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等学生喜爱的情境引出课题。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设计“数字密码门”,取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摆成两位数,开启数学智慧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合理把握教学难易程度,让学生爱上“奇幻”的数学世界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可以达成”和“难以达成”之间寻找平衡点。扎实掌握课堂基础知识,适当加深教学的难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一旦过分脱离学生现有能力,拔高教学难度,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恶数学。

当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时,倡导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当学生遇到理解不了、思维出现认知障碍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梯度的阶梯,从简单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

(三)调和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让老师谱写教学“真经”

教师的每一次教学实践,都可以成为反思教学的材料。于永正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中这样写道:把课上好,是老师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领”。

教学自有门道,教师需要不断践行、感悟。笔者认为在课堂实践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依据学生现有的思维状况与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内容。预设和生成,经常在教学中统一又矛盾的存在。生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而预设则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为了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教学设计不能硬搬硬套于课堂实际,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带动课堂生成,但不能过度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学生在探索问题时的意外精彩,应当积极鼓励;学生难以完成教学初定的目标,教师应当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由浅入深,尽可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对于数学价值不高的课堂生成,教师应及时引导,回归探究问题的历程。

实践着,富有实效的课堂,是每个老师的追求,合理把握教学尺度,与学生平等相处,从此让学生无比喜欢。思考着,数学课堂的生动、有趣,是每个孩子的期待,精心设计,让学生踏上“西游”般的奇妙旅程。

参考文献:

第5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4.通过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西游记》动画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喜欢看动画片么?现在可以满足大家的愿望,但我有个要求,你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字信息。播放动画片《一个师傅三徒弟》。

告诉我,你找到了哪些数字?

想知道孙悟空是如何用七十二变破解八十一难的吗?只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你就会揭晓答案。

二、学生合作探讨,引出9的乘法算式

1.(课件1)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格子?

你是怎样想的?(空了一个格子,就是比10少1,是9。)这是几个9?

能写出1个9的乘法算式吗?(板书1×9=9)看到这个算式,你还会想到哪个算式?

2.现在还能很快说出有多少颗星星吗?这是几个9?

1个9和10比,猜2个9和谁比呢?2个9比20少几?

说出2个9的乘法算式,得数是多少?

3.再往下看,这是几个9?(3个9)

相比几十少几?是多少呢?怎样写乘法算式?

4.9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以此类推,猜4个9比几十少几?是多少?那5个9呢?猜下一个会是几个9?7个9呢?8个9?最后一个是几个9?

5.通过看图,老师写出了1个9,2个9,3个9的乘法算式,那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像老师这样看每句话中的前半句列式,看后半句算出得数么?

6.说出你的答案,师板书。

7.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9的乘法)师板题:9的乘法。

三、学生合作探讨,编出9的乘法口诀

1.为了方便,在计算9的乘法时除了用刚才与几十相比的减法来计算外,还可以用9的乘法口诀(板:口诀)

2.想一想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八十一难,是几个9?

(板:九九)齐读

九九八十一中前半句九九即是9个9,算式是9×9后半句八十一是得数。

那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几个9?所以说八九七十二(板:八九)

3.余下的口诀你会编么?先在书上84页从下边起填上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

结合板书继续往前编写其他口诀,生编写时师板书。

4.谁能介绍一下你编写的口诀,你是怎样想的?

5.观察9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思考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规律:

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积差9。

积的十位数字是从1到9,而个位上是从9到1。

9和几相乘就等于几十减几。

每句口诀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都得9。

有几句口诀,积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都得9。(课件2)

四、记忆口诀

1.让你记忆9的乘法口诀,你觉得哪句好记?

2.对口令记忆,同桌坐对,师生对。

3.猪八戒在计算5×9时,口诀忘记了,能帮他想想办法么?(课件3)

方法:一个9一个9地加,一直加到5个九、用50-5、用四九三十六再加9、用六九五十四减9。

4.其实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里,有一个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妙招,你想学么?(课件3-11)他的武器就是我们的双手。让我们试试:两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向上。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算一位数乘9,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3×9,就弯起左手左起第3个手指,左面的2个手指表示20,右面的7个手指表示7,所以3×9的积是27。

五、练习

1.学完了9的乘法口诀,我突然有了一个疑问,能帮我解答一下么?(课件12)

2.9不仅是一个特殊的数字,而且还是一个吉利数字。古代的皇帝被称为九鼎之尊,官员被分为九品,其中一品大元是最大的,九品却是最小的,官员家的花圃也是按职称的大小布置。(课件13,观察一至九品大元的花园)分别用哪句口诀计算?用手势表示。

3.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课件14)而他们师徒四人此时却被困在火焰山,愿意去解救他们么?只要破解这四个魔咒就会得到铁扇公主的八蕉扇灭掉熊熊大火,有信心吗?

(1)看第一魔咒,书法(课件15)

(2)走进第二个魔咒。阅读(课件16)

(3)看铁扇公主的第三招是什么?(课件17)

(4)让我们一起努力破除第四个魔咒。(课件18)

4.用我们的智慧破解了铁扇公主的四个魔咒,解救了唐僧师徒四人,可我要考考大家,(课件19)看到12、24、18你能说出几道乘法算式。选择其中一个数说一说。

六、小结

在今天的西游之旅中,你学会了什么?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最后让我们再次问候9的乘法口诀,看板书齐读口诀。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1×9=9 一九(得九) 9×1=9

2×9=18 二九(十八) 9×2=18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7

4×9=36 四九(三十六) 9×4=36

5×9=45 五九(四十五) 9×5=45

6×9=54 六九(五十四) 9×6=54

7×9=63 七九(六十三) 9×7=63

8×9=72 八九(七十二) 9×8=72

第6篇

【关键词】 乘法口诀;教学模式;改进 探讨

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是计算乘、除法的关键,是后面计算学习的基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提高乘法口诀的教学效果呢?对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一、教学前浏览口诀教学的整体内容,形成整体认识

教材把口诀教学分成六块进行,并且这六块内容的编排非常类似,都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提供同数连加的试题,进而引发对乘法运算的介绍,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加法推算编制出口诀,让学生感知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同时体验乘法运算的简洁性. 每块的教学目标也大体相同,一是让学生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二是熟练的记住口诀,三是运用口诀快速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参考书中课时教学建议改动也较少;所以口诀教学时用到的一般教学方法也就差不多了,比较好的教学模式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编制兴趣――经历编制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多种练习――实际运用.

二、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效果的反思与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时,我们也是将口诀教学当成一类研究,研究的目的是用一种更为科学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口诀教学,那么运用相似的教学方法,运用同一种教学模式能将口诀教学进行到底吗?

在执教口诀教学的过程中,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采用的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练习形式多样,有一定的层次,先入为主,这一课时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一直到后面的学习,学生对这一课时的内容始终是印象深刻,但是用这种方式进行“2、3、4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发现学生的探究兴趣已经大大减弱,其编制过程也因为学生已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而变得形式化. 如果再按照这种原套路教学,教学就会变得程式化,静止化,教学也必陷入枯燥、低效的境地,这不得不让我对口诀教学时学生的情况、知识的脉络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

1. 从学生情况看,在进行乘法口诀教学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有些知识从生活经验中已有所获取,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起点,把学生的这些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加宽、加深课堂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自主意识、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纳入课堂教学范围,同时也要求口诀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紧随学生的实际状况而设计.

2. 从教材的编制来看,虽然口诀教学的编排方式类似,但是每块除了口诀教学外,还有关于乘法应用题的教学,这就要求后面进行口诀教学时,要从理解算式的意义过渡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而且用连加来推口诀时,也由具体的加法算式,过渡到抽象的数轴. 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

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来看,后一课时的口诀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前一课时执教后的具体情况分析之上,而不是一开始就能有效设计的.

三、乘法口诀教学的有效尝试

1. 编制过程是发展式的

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编排时,是利用1只手有5根手指,即得出一五得五及算式. 第二课时“2、3、4”的口诀是学生自学课本,汇报交流编制. “6的乘法口诀”是让学生自己创造编制方式,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正方体6各面,2个正方体12个面……一组有6人,3组就是18人,三六十八……及用六根小棒摆成的长方形、六边形,田字等,一个充满创造与交流的编制过程,而学生的这种创造来源是前面口诀编制经验的积累.

教学“7、8、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经像念顺口溜似的说出一七得七,二七十四……,所以教学时,是先从口诀出发,看口诀说出每句口诀的含义,写出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及加法算式,采用了逆向的编制方式. ”8的口诀“仍采用逆向的编制方式,不过编制时间缩短,增加了对8的口诀结果的估算,因为是估算,学生就想到到,把8看成十,用减来算加的逆向计算. 到了“9的口诀”教学时,没有了口诀编制过程,而是直接出示口诀,引导学生发现“9的口诀”的规律,手指记忆法及在8的基础上进行的逆向计算.

口诀的编制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其编制经历了“师生合作――引导自主”,也经历了“顺向编制――逆向编制”的过程,发展到最后“9的口诀”编制过程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在课外完成,运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在课堂上则可针对难记的几句,重点分析. 课堂的重点放在运用上,能让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2. 口诀的练习方式是延续式、深化式的

在一开始的口诀教学时,“对口令”练习口诀的方式易行,实用,学生也感兴趣,就一直保留在口诀学习过程中;而“口诀接龙”的练习方式始终让学生充满挑战,也一直保留在口诀学习过程中;边唱边跳“九九歌”的活动也持续进行. 行而有效的练习方式并不被学生排斥,反而因为熟悉而兴趣更高.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二年级 7的乘法口诀 教学探索

一、《7的乘法口诀》教学课现状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学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本课我尝试让学生通过观察乘法口诀与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现阶段在口诀教学中,很多学生只记住口诀,但对于先理解再记忆的过程,往往忽略了前一步骤。如学生列出3×7=21的算式,老师会问:“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很自然的会根据一些定势回答:“因为三七二十一”,这就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因为三七二十一是新课,这样显然本末倒置了。而21的来由应该是学生通过看图,或根据前面的14再增加7得来的,使学生明白口诀是我们为了容易记住这个答案而编出的顺口溜。

二、“7的乘法口诀”教学课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时老师在注重生活教育的渗透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和验证,学生的推理验证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7的乘法口诀》教学对策

1、关注学生活动,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是现代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课前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这节课的活动主要是师生互动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索。)

如课前,我设置了《小小调查员》环节,每小组桌面放上一本台历,让学生完成下表:

小小调查员

星期 1 2 3 4 5 6 7 8 9

共几天

学生经过观察台历,从数一数1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12天……再到每增加一个星期就增加7天,使得乘法口诀渗透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而且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把抽象的口诀降低到形象的“数”、“算”去理解,学生容易接受,课前探究气氛浓厚,也能从小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关注学生回答,调控教学思路。

在教案设计中,备课除了备教法,更重要的要备学法,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家庭教育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也出现层次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现实的反映,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对于乘法口诀的引入,一般先根据所创设的情境列出乘法算式。但我觉得二年级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了,对编口诀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利用《小小探究员》,让学生合作把它完成,这样的设计,使“7的乘法口诀”导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小小探究员

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1×7=7 7×1=7 一七得七

1×7=14 7×2=14 二七十四

3×7=21 7×3=21 三七二十一

4×7=28 7×4=28 四七二十八

5×7=35 7×5=35 五七三十五

6×7=42 7×6=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在教学中,学生会直接得出6×7=42,根据口诀六七四十二得到,如果教师没有再引导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可能学生就套在了“由口诀得出得数”的误区里。因为六七四十二是新课,学生用新课来解释旧知了,这就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学生应该说出6个星期就是6个7相加,根据“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计算”确定列式为6×7,而在原由5个7等于35基础上再加1个7就是42。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嗦,只需要抽其中两、三个乘法算式引导学生说出类似以上的想法就可以了。

3、关注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时间。

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我们有时怕中下生回答不好问题,怕耽误教学过程,往往就由个别优生以点代面的回答问题,为了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显得课堂高效就采用口头练习的方式。这样,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中下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来得及理请思路,个别优生已经回答出答案和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中下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就不思考,等别人的现成答案。这节课教师充分注意这点,在编写口诀,让每个孩子都动手算一算,编一编、做一做、再背一背。

4、关注课堂的练习形式,体现新课标思想。

低年级小朋友更喜欢开放的课堂,希望在“玩”中学。我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性,课后设置了一个抽扑克牌游戏。课前我先准备好扑克牌,说好要求后,同桌两个同学轮流抽出两张牌(只有数字A――9的牌),另一个同学说出两张牌相乘的得数和相应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练习环节中,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也复习了1――6的乘法口诀,游戏中生生互助,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态度。

5、关注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认识自己,关注他人。

课结束前,教师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随后教师问“你觉得哪个同学在这节课表现得最出色,为什么?”这样的环节看起来对解决本节课的知识点没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学生从小培养认识自己,关注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戒掉骄傲情绪,踏实做人,情感再次得到提升。

时间允许的话,我还让他们把这节课的收获写成数学小日记,把掌握到的知识和课堂上的情感及操作的技能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中也锻炼到语文写作能力,融入了学科之间的科学合理联系。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探索,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的设计教学时,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走进课堂,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大胆的修改教材,在课堂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真正体现生活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标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变“分散教学”为“集中教学”,变“注入式”教学为

    “启发式”教学

    1988年以前,我们采取的是“分散教学”的常规教法。即按目前义务教材的编排形式(原现行教材与 此基本相同),将表内乘除法分为表内乘法(一)(2—6的乘法口诀),表内除法(一)(有2—6的乘法 口诀求商)与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进行教学。据我们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表 明,这种“分散教学”的常规教法,对大面积提高表内乘除法口算教学的质量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8年以后,我们开始采取“集中教学”的非常规教法,并对两种教法作比较研究,逐步形成了有自 己特色的口算训练方法与理论。在“集中教学”中,我们对教材作了调整与组合,将表内乘除法分为表内乘法 与表内除法两块进行教学,并以表内乘法的教学为重点。即把乘法口诀集中起来教学,将乘法与除法划分开来 教学,突出重点,以“乘”促“除”。由于表内除法是从表内乘法运算的可逆联想着手进行的,它利用一句乘 法口诀逆算的正迁移来口算同一被除数的一组除法。例如,18÷2=?,想:二( )十八,商是几;18 ÷9=?,想( )九十八,商是几。在掌握同一被除数的一组除法后,同样的方法又有利于迁移到另一组除 法运算中去。因此,以乘法九九口诀作为表内乘除法运算的主体结构,以“乘”促“除”,其心理学的依据就 在于此。我们近五年来的研究表明:按“分散教学”形式进行表内乘除法教学约需60课时,而按“集中教学 ”形式进行教学只需35课时,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且又可进一步提高表内乘除法口算教学的质量。

    在表内乘法的教学中,较为普遍的教法是:根据乘法算式,由教师把乘法口诀编写出来,再让学生反复读 ,仅从现象上揭示了编口诀的规律,割裂了乘法意义与编口诀规律的内在联系,加重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应该 说这是“注入式”的教学。

    我们坚持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实质上揭示编口诀的规律。例如,根据6×3=18编口诀,先让学生 思考:“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告诉学生:“为了很快地记住这个算式的结果,我们来编句口诀,因 为这个算式表示‘三个六相加得十八’,所以它可简化为‘三个六,十八’,再简化一点,就是‘三六十八’ 。”这样揭示,把乘法算式的意义与编口诀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口诀的记忆和运用。在教学乘法口诀 前,我们预先在每个教室里挂出一张乘法口诀表(未学部分用纸盖住,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空白的乘法口诀表。 教师教一组口诀,揭开一组;学生学一组口诀,填写一组;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并使学生较快地对口诀表形成 完整的认识。在教学2—4的乘法口诀时,我们重点使学生理解口诀的来源和推导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各组口 诀的编排特点,如每组口诀句数的特点,每组口诀中被乘数、乘数、积变化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口诀的 编写方法。在教学5—9的乘法口诀时,开始逐步放手让学生自编乘法口诀。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又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并调动了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针对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征组织练习

    学生表内乘除法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能正确地以口诀为中介抽象地 进行口算,能按照口算方法一步一步清晰地进行思考。口算的准确度,联想思考方法的清晰度,是这个阶段口 算能力的主要特征。第二阶段是降低意识口诀的清晰度,即减少想口诀所用的时间,提高口算的速度。能否简 缩联想,提高口算速度,是这个阶段口算能力的主要特征。第三阶段是不用意识到口诀口算,使口算自动化。 学生感知算式后,不再想口诀,就立即说出或写出得数。不用意识到口诀口算,是这个阶段口算能力的主要特 征。

    当学生的口算能力处于第一阶段时,口算练习不宜多,口算速度要放慢,以确保口算的准确度,以及口算 思考过程的清晰度。可多采用一些口算口答的形式,多让学生讲讲口算思考的过程,务必使每个学生意识到算 什么,怎么算以及为什么这么算。只有让学生有了对口算方法清晰的联想,才能为形成口算能力打下基础。

    当学生的口算能力处于第二阶段时,应适当增加口算练习量,逐步提出限量口算的要求,并针对错误频率 高的算式进行重点练习。可多采用一些口算笔答的形式,多采用如听算、口算表、口算练习册等形式,还可以 让每个学生自制表内乘除法口算卡片,尽可能使人人在课内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逐步使学生建立起算式与得 数之间的直接联系。

    当学生的口算能力处于第三阶段的前期时,这是从意识到口诀口算进入到不用意识到口诀口算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口算的练习形式、口算的练习量、口算的练习次数、练习的时间等设计至关重要。我们采取的“短 期集中训练”的方法(本文第三单元将作具体介绍)极为有效,它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较快地达到口算自动化的 程度。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只需坚持每天一两分钟的口算基本训练,或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采用分布练 习法,先是隔日练习,再是隔周练习等等,直至学习多位数乘除法。这样遗忘可以减少,已形成的口算能力也 得到了巩固。

    三、消除口算能力形成中“高原现象”的实验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表内乘除法单元结束时,学生的口算能力基本上都能进入第二阶段,各班 的口算口答平均水平在每分钟20题左右,口算笔答的平均水平在17题左右。但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几乎大部分班级的口算水平提高不快,甚至在期末结束时,较多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未能进入熟练阶段,未能实 现口算的自动化,出现了教学心理学中所谓的“高原现象”。怎样消除表内乘除法口算能力形成中的“高原现 象”?我们的研究表明:应该实施“短期集中训练”的方法。“短期集中训练”,是指在短期内集中一定的时 间,设计一定量的口算练习,以完成对学生口算训练的强化过程。下面是1994年的实验概况:

第9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部分,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知识能力要求,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这几个方面来表述。

一按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理解,我认为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一下几点:

1,在乘法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会用口诀解决同类问题,理解并经历口决的导出过程,发现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探索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在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3,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根据不同程度的同学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评价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乘法知识、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思考、计算等活动过程。

4,在教学设计中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包括数学的结论和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把课堂生活化、情境化。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5,,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特点 

1,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整个乘法的学习模块中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窗口,比如魔术,做沙包等。让学生有一个兴趣学习的起点。

2,难度降低,重视基础性

在上一版本中2和5,3和4的口决,占了2个窗口,现在占了4个窗口,这就在教材编写上体现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思考、计算、总结、发现、交流等活动过程,一方面学习难度降低了,另一方面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时间增加了。以前怕学不完,现在课内基本能够熟练掌握口诀。这也要求我们的课堂应该体现更多的素质目标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技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经历思考讨论反思的过程。应该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3,内容安排更合理,适应学生学习规律

例如倍数的问题在以前是在除法的学习中接触的,现在和八的口诀放在一起。经过前面口诀的自主学,8的口诀很多同学课下已经完成,加入倍数的关系,降低了这个知识点的难度,充实了课堂,也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4,提高了对学生理解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在新课本22页中加入了相关链接让学生活学活用。计算5+5+5+5+4=?比以前理解乘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活中并不是都是相同加数的问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设置了这节课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与能力要求

    1,掌握乘法的基础知识

    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竖式及各部分的名称,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理解倍数关系。

    2,经历并能够导出口诀

   这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编写乘法口诀,并能够发现一般规律。

    3,初步学会合作探究

    二年级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处在起步阶段,只进行初步的合作探究。例如在编写口诀时可以一个同学编前半部分,另一个编后半部分。在自主编写时可以说说谁的方法更快更好,编完后相互查找错误。

    4,能用乘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建议

1,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以前的学习中往往忽视乘法的意义,注重乘法的计算能力,在整个学习结构中乘法的学习处于加法以后,除法以前,乘法是由相同加数的和引出,它的逆运算又是除法,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能够更好的解决生活问题。让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贯穿整个乘法学习过程。经常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时候用或不用乘法。

2,口决导出的学习

乘法口诀的导出过程基本是以前学习的加法知识的应用,区别在于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并感受口诀的导出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完成自主学习目标的良好习惯。

3,合作探究的学习

我认为二年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索方法都有待培养,在现阶段要求学生做以下几点:1,探究结果同学评价。2,探究方法自己说出来。3,遇到的困难说出来。4,能够帮助他的同学站起来。

     4,把乘法应用于生活

    苏教版的课本窗口都是取自生活中,学完以后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6的口诀时,课本情景是做沙包,做6个沙包是36块布,一块布是一个小方格做6个沙包要多大的布?让学生画一画,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

 

五、评价建议

根据以上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形成良好的反馈。提出以下几点评价建议:

1,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评价。

2,对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的评价。

3,对学习过程评价。

4,对解决问题能力评价。

5,对自学能力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珠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了珠算课程有两个用途:一是为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二是为通过“会计上岗证”考试,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无论是什么用途学习珠算都有必要。

珠算教学主要是精讲多练,教给方法天天练习,一定时间后,顺利通过珠算等级考核,达到普通五级以上水平。

一、珠算加減法

珠算加减法是珠算乘除法的基础。它旳准确与否,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到珠算乘除法旳运算质量与运算速度。在财会工作中,需要进行加减计算的业务占整个计算量的80%以上。实践证明,用珠算来进行加減法计算远比其他计算工具要准和快。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这一道理,并较快地掌握其方法,

一是要将珠算加减法与手算加减法对比来讲。讲清楚珠算加减法和手算加减法的异同(如表1)

二是要让学生熟悉珠算加減法的基本口诀(如表2、表3所示)

三是要多用例子来说明,让学生举一反三,手眼脑并用

在珠算定级中加减算试题主要是竖式加减算,熟记加减法口诀。只要从左至右,从高位向低位,数位对齐一目一行地加减,看准数拨好珠,手、脑、眼并用,坚持练习,熟能生巧就一定成功。

例如:计算:

操作方法是:

1) 将369置到算盘上

2) 加287,用到的囗诀是:二下5去3;八上3去5进1;七去3进1,一下5去4;

3) 再加4105,用到的口诀是:四上4;一上1;零后一位,五去5进1;

4) 加5280,用到口诀是:五上5;二上2;八上3去5进1,一去9进1,一去9进1;

5) 再加713,用到的口诀是:七上7;一下5去4;三上3;

6) 再加697,用到的口诀是:六上1去5进1;九上4去5进1;七去3进1,一下5去4。

结果为:11451。

运算难点是:要用到直接加、满五加、进十加、破五进十加的口诀,对于初学者来说口诀不熟,就难以上手。因此,教师一定要先讲口诀的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勤练多记,自然囗诀就熟了。其实珠算减法很少在普通五级的竖式加法中出现,即使出现也可以用直接减、破五减、退十减、退十补五减的口诀运算。

练一练

二、珠算乘法

乘法是由加法转化而来的,它是同一个数连加几次的简便算法。珠算乘法与笔算乘法既有相同处,又有区别。

它们的相同处是(1)被乘数与乘数均可以互换;(2)所采用的乘法囗诀一致;其区别是:笔算乘法,从乘数的右边最低位开始,依次与被乘数的各位相乘;而珠算乘法,因釆用的具体方法不同而不同.现举例说明乘法旳教学方法..

(一)熟记大九九囗诀表

(二)举例说明

首先在算盘上定位,用被乘数位数与乘数位数相加得多少位直接上盘。即:被乘数位数十乘数位数=算盘上位数

例如:1234。26乘以256。75即位数为:4位+3位=7位

方法是:在算盘上定好小数点位置,然后在小数点位置从左数第七位档上拨上123426被乘数,从被乘数末位6开始乘以25675;口诀是六二12;六五30;六六36;六七42;六五30;依次加积;然后用被乘数2乘以25675;囗诀是二二04;二五10;二六12;二七14;二五10;依次加积;然后用被乘数4与25675相乘,依次类推直到将被乘数从右至左全部乘以完,保留两位小数写上盘上结果为316896.25。这种方法称为留头乘,也叫后乘法。优点是:首先定位,“两数相加”(被乘数与乘数位数相加),容易定位,因为是一位一位地相乘只要是不看错就不会漏乘。应注意的是:熟记乘数(或把乘数放在视线里,看得见的地方),手不要离开算盘,直到乘完,盯盘写出结果。

练一练

三、珠算除法

珠算除法相对珠算加、减、乘法较难。在实际工作中不常用。但出于珠算定级考证的需要,着重教给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即商除法。

珠算商除法与笔算除法的运算方法基夲相同。被除数与除数不能交换位置;用被除数除以除数时,应从左到右,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依次到末位;每次运算试商后,将商与除数的乘积,从被除数(被除数余数)中递减。

(一)熟记估商囗诀

为尽快试商,归纳出估商的口诀:二除一商5;三除一商3;三除二商6;四除倍加1;五除商加倍;六除七除商大1;八除商大2;九除商相同。头同下小挨商9。

(二)举例说明

例如:计算:258÷35;

首先定位:被除数位数与除数位数相减.即:3位一2位二1位,找好小数点位置从右向左数第一档置上被除数258,用除数3的口诀估商,囗诀是:三除二商6,在被除数2前面商6,将6与除数3相乘的积18从被除数中减去,再将6与除数5相乘的积30从被除数余数中相减完成第一次试商;这时盘上余数为48比除数35大了说明估商小了,不怕再补商1,用1乘以35的积依次相减,应注意的是:估商宁小勿大,补商容易退商难.,然后.,第二次试商,盘上数为13,估商3,口诀是:三除一商三,用3乘以35的积依次从被除数中递减;第三次试商,盘上数为25,估商6,囗诀是:三除二商六,用6乘以35的积依次相减,这题是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这时就可以看小数点有几位了,如果估商己经是小数点后三位就不要再估商了,不然,太浪费时间。这时就停止计算,将小数点向左移一位就是结果为7。37.

练一练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就上珠算,按一学期20周,每周4课时计算共计80课时,讲课20课时,其余60课时练习(当然也要排除节假日、预备周等因素)。.总之,三分之一讲,三分之二练,真正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特点,举一反三,坚持不懈,经常督促,多发试题或进行模拟定级或参加竞赛,锻炼学生胆量就不太紧张了。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千锤百炼,顺利通过珠算考级。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第一单元《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原来在第三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之所以把这个单元后移,主要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理解起来有困难。本单元三节课的主情境图均有修改,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问题串,引导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与第三版教材比较,主要的变化有以下几点:1.重新修改了主情境图,正文中主情境图数学信息更加突出,版面安排更加合理。2.问题串的设计与小学生的思维同步,真正做到便教利学。3.教材中增加了学生之间对话与交流的环节,通过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读别人的想法。4.每节课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5.根据一线教师的建议,去掉了不必要的插图,补充了一些数学理解的题目和联系拓展的题目,使题型更加多样,素材更加丰富。

二、第二单元《购物》

本单元是在大部分学生已有购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原来第三版教材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进行教学,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兑换人民币过程中的计算有一定困难,故第四版教材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教学。二年级的小学生购物经验更丰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更加自信。

与原来第三版教材比较,主要的变化有以下几点:1.压缩了每节课的主情境图所占的版面,重新设计了问题串。2.在“买文具”和“买衣服”两节课中进一步落实了学生付钱和找钱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经历认识和使用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3.适当增加了每节课的练习量,增加了如何付钱的练习,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适时补充了与人民币有关的数学文化内容。

三、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时努力实现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把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恰当地结合起来,使教材真正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有效载体与工具。本单元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重新修改了主情境图,按照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重新设计了问题串。

与第三版教材比较,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1.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数数活动更加充分。结合数数的活动,进一步积累与乘法相关的活动经验,感知乘法的生活原型。2.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沟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教材在附页部分增加了点子图。还专门设计了“有多少点子”一课。在教学中通过“横着数”“竖着数”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表示的意思。通过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个算式,进一步加深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四、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图形的运动经验而专门增加的一个单元。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认识的经验,沟通图形和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为学生三年级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是组织学生活动,定位在“初步感知”与“积累经验”,“平移”“旋转”与“对称”等概念不必告诉学生。

五、第五单元 《2~5的乘法口诀》

教材将口诀的编制建立在解决问题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本单元的主要变化如下:1.调整了原来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学5和2的乘法口诀,再安排一节5和2的练习课。(原来第三版教材是学完5的乘法口诀后就安排了一节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2.重新梳理了问题串,使问题更加有层次。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口诀的设计与编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在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按乘法意义把几个几写成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教材中增加了点子图和实物图,在问题串中增加了“如何记口诀”的环节。4.注意选择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例如,对口令、数线图、圈一圈、儿歌、游戏等。注重在实际应用中巩固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加了结合点子图“圈一圈、数一数、说一说”的练习。

六、第六单元《测量》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并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本单元的主要变化如下:1.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度量的经验,教材增加了“教室有多长”的测量活动。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所选素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所组织的测量活动学生更加感兴趣。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测量的兴趣。3.更加重视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例如,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1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或1米;先估测再测量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长度,或者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等,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变成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

七、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为了帮助学生积累除法的学习经验,教材安排了“分物游戏”“分苹果”与“分糖果”,通过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分物的经验,为进一步学法知识打基础。2. 以“平均分”为主体将两种分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来分,有利于培养儿童问题解决的能力。3.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的过程和结果,在正文中增加了学生作品。4.注意到数学文化的渗透。

八、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主情境图进行了修改,使图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更加明显。2.增加了直观模型的运用,如点子图、数线等。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感,提高乘法口诀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含量。3.在口诀教学中注意通过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4.练习中增加了数学理解的题目。

九、《数学好玩》

重新设计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彼此交流、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班级旧物市场”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加减混合运算、认识人民币、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求商和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本次活动的定位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让学生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测量,把厘米和米的认识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再与用工具测量进行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测量的兴趣。

十、第九单元《除法》

第1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 教学情境 能力培养

乘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的运算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乘法运算,乘法的分配律、交换律、结合律等主要内容,要想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得非常牢固,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乘法运算有很好的了解,并牢固掌握乘法运算。

1.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并实现学习数学乘法的多样化

在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让学生单纯地背诵乘法口诀和乘法公式,而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趣味活动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并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借鉴其他同学的思考模式,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好乘法,乘法口诀是前提条件,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本身具有的规律进行记忆,也可以对乘法口诀表进行整理,采用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等多种方法,熟记口诀。教师也要教给学生利用相邻的口诀之间的关系进行记忆,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乘法口诀。

2.教师应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乘法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应尽量多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乘法的意义。教师可以巧用生活中的资源,在课堂上开展有趣的活动,将数学乘法与兴趣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数学乘法知识。例如,教师依次分别给每一位同学3块巧克力,连续给了三次,问学生现在手里有几块巧克力?这样的趣味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获取乘法的知识。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一改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时,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更重要的是在游戏过程中掺杂数学乘法的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回答,并对其思路进行调整

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因此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他们的思考方式会大不相同,最后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对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规避学生错误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式和解题技巧。教师要适当进行课堂提问,因为过于频繁的提问会使学生比较紧张,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老师的问题上和自己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上,而忽略了课堂上知识的学习;相反,如果老师从来不进行课堂提问,就很容易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产生怠慢心理,容易在课堂上走神。所以,教师要有原则地进行课堂提问,既不要让学生过于紧张,又切不可让学生上课时无所事事。

4.注重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选择比较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原因就是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是会支支吾吾、拖拖拉拉,不能准确、快速地回答问题,就会导致课程进度的减慢。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小测时,为了增加练习容量,往往会选择口答的方式。这对于中下等的学生来说是不合理的,中下等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来就反应比较慢,他们还来不及思考,优等生早就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久而久之,中下等的学生就会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惰性,不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只是一味地等现成的答案。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思考,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动脑,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乘法。

5.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数学乘法教学中应加强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数学乘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数学乘法的口诀和运算法则,还要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数学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处处会有体现,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乘法口诀的背诵,就很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结果是违背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要求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根本。

结语

数学乘法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想要教好数学就要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所在,并在生活中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即乘法口诀和乘法运算,还要灵活运用数学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才可以在学习数学乘法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深化新课标教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徐丽华.小学数学乘法教学探讨.考试周刊,2013(75).

[2]王云.小学数学乘法教学反思.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