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述职述廉

高校述职述廉

时间:2023-05-30 10:4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述职述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述职述廉

第1篇

提质、提速、提效”专项治理活动开展以来,为期半年的治庸、治懒、治散。学院党总支的组织要求下,本人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了三治三提”重要精神。这个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这次全市开展的三治三提”专项治理活动是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

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按照学习计划。对自己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理论、业务学习方面

通过学习“三治三提”重要精神,我对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有了进一步认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一次新时期下的机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也是一样,作风决定作为。“治庸、治懒、治散,提质、提速、提效”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其深刻内涵需要我们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行挖掘和运用。我觉得这对我们教师,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需要谨记在心,也就说我们要时刻以我们的服务对象为本,以我们的教育对象为本,以我们的工作性质为本。

对于学习深度而言,我觉得由于主、客观原因,自己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学习深度还不够,对其深刻内涵和要求理解得还不够透彻,这跟自身学习的时间太少和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关系,需自己进行适当的“补课”。此外,我对其他政策、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性也还不够,有时只注重本身业务有关的内容,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需进一步改进。

二、政治思想方面

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掌握一些基本观点,而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因而对“三治三提”重要精神实质理解得不深不透,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是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和矛盾,不能自如地运用理论的基本方法去分析、判断和解决这些矛盾,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反思自身的工作,发现自己较多的是机械地完成了那些传统工作,工作方法、形式的创新意识还很不足。有时候还存在着畏难情绪,感觉很多条件都不成熟,导致怯于创新;有时候觉得作为新手完成该完成的工作即可,导致惰于创新。

深刻地反思之后,认为而作为一位一线教师,一定要带头改变这些思想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着眼于新思路、新视野、新举措来推动新情况、新问题的新解决、新发展,努力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开动脑筋、着力研究适应教育工作新发展形势的新方法和新举措。

四、自身形象方面

作为一名高校的一线教师,我认为自身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德高为师、身高为范”这种形象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不仅要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一线教师,也要做一名让学生及家长满意的班主任。对照自己,我觉得这两个目标对于我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但我一直在努力。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从自身做起,切实落实工作效果。注重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时时处处把自己的表现与两个目标相对照,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照好镜子、把好尺子、找准差距。工作上要积极开拓创新,牢固树立争一流的思想,对个人要求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让领导放心。

以上是我对自己各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剖析,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我将继续以“三治三提”重要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向那些敬业、积极向上、群众认可的同志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工作中多开动脑筋,少瞻前顾后,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质、提速、提效”。

第2篇

 

又到一年述职季,是自己回顾、总结、反思的契机。本人将自2018年8月以来个人在行政工作、教育教学、学习成长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政工作:

本人分管的工作主要为:招生就业、对外交流、食堂,分管招生就业处与国际交流处,协管安全科,同时完成学校需要承担的有关工作。

2017年,本人第一年负责招生工作,在守住积极反对有偿招生的背景下,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摸清招生工作的流程与工作要点,在主要领导的指导下、全校老师的配合下,较成功完成2017年招生工作。但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所以进行了及时总结与反思,在2017年底的南京市招生工作会上做交流发言。

在2018年的招生工作这个漫长的战线中,学校已经完成了2018年招生准备工作,目前按照步骤有序启动运行,已经完成了招生宣传片、册的制作、编制确定计划及上报、专业调整、新专业申报、“五一”校园开放日、区中招咨询会的宣传等。

根据学校要求,本人还承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3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申报工作,具体负责协调、申报,目前6个专业、对应的4个高校的申报工作已经完成。

在国际化交流方面,由于对外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的工作,且学校还处在开始阶段,所以工作的推进有一定难度,但作为现代职教的标志之一,又是必须做好的工作。国际交流工作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理念;以有序推进、规范操作、控制风险为要求。目前,中加PEQ项目在探索中有序实施,2018年拓展了药学系赴美国留学的直通车项目,与美国艾弗里特社区大学签署了协议,目前正在大力宣传阶段。

在实习、就业工作方面,完成了13高职、15中专的实习安排,协助南京市职教教研室完成17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完成了17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上报。可喜的是,学校五年制高职的就业率达到100%,得到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认可与表扬,中职就业跟踪数据调查获南京市三等奖。

二、教育教学工作:

本人坚持一线教学,坚持教学五认真,且工作量饱满,所教班级合格率高,在行政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坚持开设校级公开课。

树立教育科研是育人教书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课题研究与撰写论文,在省级课题《跨界复合型人才校企协同创新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担任核心成员,并积极编著《跨界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目前书稿基本成型,预计在2018年底出版。

三、学习与继续教育:

积极参与教研与继续教育,认真完成继续教学学时与校本培训,2017年12月参加了南京市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目前成功结业,并完成了6000学时的网络学习;2018年3月参加了由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的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培训团,目前也成功结业,并在全校做了学习汇报,撰写的《德国职业教育的考察报告》即将发表。2017年还成功加入南京市书法家协会。

四、     工作作风与廉政:

本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职业教育事业,有看齐意识、全局观念,保持政治敏感性、先进性,维护团结,在工作中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善于向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学习。认真学习区教育局下发的《校长手册》,遵守党政领导廉洁自律规定,认真排查自己工作领域的风险点,按规定办事、按要求操作,坚决执行“八项规定”,做到勤政与廉政相结合。

第3篇

为规范选聘生的培养、教育、管理和使用,全面落实《关于印发〈省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培养实施意见:

培养目标

按照党对青年干部的培养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增强选聘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决心,并从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丰富阅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选聘生的综合素质和在基层干事创业的能力。

培养措施

1、引导选聘生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政策法规、农村基层工作的基本知识、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基层工作安全防范知识等。

2、确定党委组织委员、挂村领导及驻村工作队长为选聘生的培养联系人,从各个方面对选聘生进行传、帮、带。

3、要求选取聘生参加村里的相关会议,全面掌握村里每阶段的工作进展情况,并积极主动地组织、参与到其中去。

4、凡是要求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参加的会议、学习、培训等活动,原则上都要求选聘生随同参加。

5、选择适当的时机,安排选聘生到镇里跟班学习,使其进一步熟悉镇村两级的相关工作业务。

6、要求选聘生积极主动配合村主干做好农村计划生育、防汛抗旱、矛盾纠纷调处等阶段性重点工作。

7、把选聘生纳入我镇村级干部队伍,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考核。

考核办法

1、镇党委定期派培养人到村里督查选聘生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选聘生平时的表现,与选聘生面对面了解情况,并做好选聘生的思想、出勤、工作、学习、生活等有关情况记录。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党风廉政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11-02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职责。辅导员队伍的政治意识、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如何,不仅影响着高校党的建设水平,也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实际情况看,一些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党风廉政建设重视不够、摆位不正,特别是在辅导员队伍中是否存在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是否有必要抓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

一 把握政治要求,切实在维护政治纪律上下工夫

政治纪律是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和核心。辅导员肩负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科学知识,培育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在维护政治纪律上标准应当更高、要求应当更严、行动应当更自觉。但在实际中有些辅导员政治敏感性不够强,在工作中信口开河,向学生讲授偏激甚至错误的观点;在学术研究上,片面强调学术无,盲目选题,在研究方法上存在错误导向;在与学生交往中,对不当言论听之任之,不批评、不抵制,甚至对一些政治笑话和“灰色段子”津津乐道,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辅导员形象,影响了育人质量。同时,也反映出少数辅导员理论素养不高,政治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

1.注重打牢思想根基

坚持把提高理论素养作为辅导员的首要政治素质来抓,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学习,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

2.注重强化纪律观念

坚持把纪律教育从党风廉政建设中突出出来,狠抓政治纪律教育,切实把纪律要求转化为辅导员队伍的自觉行动。同时,狠抓警示性法制教育,大力增强辅导员队伍维护纪律的紧迫感。

3.注重加强督查指导

坚持把维护政治纪律纳入辅导员工作督导体系中,采取“随即查、集中议、定期评”的办法,加大辅导员队伍中政治违纪问题的处理力度,把“虚”的要求“实”起来,把“软”的指标“硬”起来,以执行纪律的严肃性,保证育人工作的纯洁性,确保培养人才政治合格、全面过硬。

二 把握职业要求,切实在规范管理权力上下工夫

规范权力运行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辅导员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或多或少都掌握一定的管理权力,如果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势必会发生问题。例如,当学生遇到诸如表彰受奖、入党选班干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时,不看学校规定的条件、标准如何,闹着挣名额,仿佛名额越多越能体现其对学生的关心;当领导分配艰巨任务或需要局部利益做出牺牲时,与领导讨价还价,甚至拒而不受,以此显示自己“爱护学生”的“良好”形象,换取学生们的感情。又如,当学生要求入党、申请奖学金,而自身又不符合条件时,有些辅导员不是认真帮助其查找原因,分析不足,制订进步措施,而是积极地为其想歪点子,出馊主意,甚至亲自帮其牵线搭桥,搞不正之风。

必须克服“辅导员岗位比较清贫、廉洁方面不会出问题”、“辅导员无职无权、搞党风廉政建设没有必要”等模糊认识,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向辅导员队伍延伸,把规范管理权力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紧抓不放。

1.抓好全体辅导员的规范用权

针对整个辅导员队伍在各项活动组织、实施和经费的管理、使用上,权力集中、影响力大的实际,充分发挥党委、支部的组织监督功能,认真落实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纪行为;发挥纪检部门的职能监督作用,建立辅导员廉政档案,加强对权力运行的跟进指导和专项检查;发挥群众民主监督作用,设立廉政举报信箱,确保规范用权、公正用权、廉洁用权。

2.抓好特殊环节的规范用权

针对当前学生入党、保研、申请奖学金等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健全相关的制度规范,避免程序漏洞,限制人为因素,确保手中的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坚持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利用广播、告示、校园网等及时公开各项信息,把录像监控技术引入整个活动过程中,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不良现象和违纪问题的发生。

3.抓好重点领域的规范用权

针对辅导员手中活动经费日益增多的实际,及时建立健全对各项活动经费管理、使用的措施办法,把辅导员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有效地避免监督“真空”,确保经费安全管理和使用效益。

三 把握道德要求,切实在纯洁师德师风上下工夫

师德师风是辅导员作风的集中体现,反映着辅导员的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平,连接着学风考风、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综观近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在肯定主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辅导员受个人利益影响,心浮气躁,精力外流,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急功急利,弄虚作假,滋生了各种腐败现象;还有的境界不高、行为不雅、不能很好地为人师表等等。

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在新形势下,部分辅导员的价值追求发生偏移,道德要求有所放松,服务育人意识有所弱化。对此,必须克服“辅导员是教育别人的,参加教育没有必要”的模糊认识,切实把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紧抓不放。

1.积极倡导新风正气

坚持把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来抓,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观、荣辱观、事业观和政绩观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之风,引导广大辅导员自觉献身使命、扎根一线,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大力倡导学习研究之风,引导广大辅导员自觉提高素质、潜心钻研,使学习、研究、交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需要、一种追求;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引导广大辅导员严谨作风、勇于创新,端正人生价值追求、树立一流工作标准。

2.健全机制,科学管理

坚持把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紧密联系辅导员岗位职责,细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使师德师风建设有据可依。积极构建师德师风监管机制,建立辅导员道德档案,畅通不端行为举报渠道,以严格的监管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加强对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全程监控,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取得实效。

第5篇

截至2011年底,集团内部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党群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已见雏形。其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263人,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172人,专兼职党群工作者78名,高级技师56人,高级工1469人。他们都在集团公司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集团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近几年集团都超额完成与省国资委签订的经营业绩指标,连年获得年度业绩“A+”等次。

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注重培养选拔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集团公司根据投资项目需求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用人观念,加大了对年轻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从2008年起,逐步培养选拔了一批年龄在35岁左右、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综合素质高、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并确定了一批年轻后备领导干部,为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了储备库。

2.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为充分调动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性,集团公司在控股子公司中实行年薪制,薪酬分配与岗位职责和企业效绩挂钩,为吸引、留住人才,年薪标准向偏远艰苦地区和高危行业以及经济贡献大的单位倾斜。

3.加大监督力度,建立科学考核体系。一是加强对子公司经营班子经营业绩考核,通过与子公司经营班子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经营业绩目标和奖惩。二是规范对经营管理人才的监督和考核,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干部述职、述廉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归入个人工作档案。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4.加强人才培训,全方位提高人才素质。近年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培训方式,通过组织部分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外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培训、走出去到外省投资公司参观学习、聘请高校教师和有关专家对集团系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专门培训。

三、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积极引进外部智力

从生产一线和艰苦偏远的企业选拔具有丰富现场管理经验、专业素质过硬、有群众基础的优秀中层干部充实到集团公司系统高管队伍。唯德才是举,不以文凭为杠杠,不把年龄做框框,注重工作业绩,大胆选拔任用有实践工作经验、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口碑好的人才。

四、吸纳后备人才力量,完善人才晋升机制

2010年集团公司成立工程系列职称评委委员会,在职称办的指导下8家控股公司成立了工程系列初评委。两年来,近300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集团公司及控股公司评审,取得了中、初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一支人才队伍逐步建设成立。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高科技、复合型人才。高端科技人才尤其是具有领军作用的人才缺乏,在技术和管理领域同时具备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制约着煤炭采掘及煤田地质等事业的发展。二是年龄结构梯次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断层仍然存在,中间力量缺乏,新进学生虽然从数量上可以填补空白,但在工作质量上仍然不能独立担当项目,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三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煤田地质公司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比例不平衡,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缺乏。四是员工身份影响流动。集团公司所属西安人民大厦、陕煤地质公司的老员工均属事业单位身份,由于工资待遇及退休待遇的不同,影响了重组后的人才合理流动。

六、促进人才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培养全员学习能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企业管理者要时时关注环境的变化,关注新技术的出现,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内部人才内部培养、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大胆提拔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有经验有能力的各类人才,以弥补各岗位人才的不足。

2.用好用活激励机制,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首先,应以留住并用好现有人才为主,出台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制度,鼓励内部开拓创新,改善薪酬及奖励制度。其次,采取有吸引力的市场化、行业化薪酬,有计划地引进单位缺乏,一时又难以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第三,要定期对各类人才和职工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技术的考试、考核,并结合工作业绩优胜劣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充分激活和开发好人才资源。

第6篇

陈教山

今年来,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委统战部和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工作方针和参政议政、协调服务等职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在调查研究、参政议政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宣传,认真学习,努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思想工作

一是针对工商联会员集中组织学习难的问题,通过组织召开和参加各种会议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来。今年来,先后组织参加了市委、市政府召开的“迎新春座谈会”、“市工商联执委会”、、工商联主席会、常委会、执委会等会议9次。

二是针对企业会员涉及的人员多,思想复杂,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对政治学习抓得不紧的实际,我们利用召开议会、征求意见建议会和到企业调研的机会,督促企业负责人加强对员工的学习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组织引导广大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会员踊跃投身到光彩事业中去,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回馈人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围绕经济中心,做好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工作

一是在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知名度上做文章。为抓住机遇增加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打造企业形象品牌,我会对民营企业主动进行推荐摸底工作。经我们和有关部门推荐申报的企业,有6家企业获得了著名商标,10家企业获得龙头企业称号。

二是积极为会员和企业会员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元月份,组织参加了市迎新春联谊活动。2月份,组织参加了对执法部门工作征求意见建议会;市委组织召开的各界人士迎新春话发展座谈会。3月份,组织召开了工商联执委会议,研究确定了2010年工作重点。5月份,我们组织20多名企业会员和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赴我市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交流,并进行了联谊活动。6月份,我们组织部分执委以上人员举办的民营企业家学习交流活动。同期,我们会同统战部组织民营企业家和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观考察新农村并进行了联谊活动。

三是利用各种机会对机关人员和企业人才进行培训。我会机关干部接受了公务员普通话培训及考试,我们选派了一批企业优秀人才赴高校的培训,我会的7个企业会员中的15人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

三、加强调研,为全市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我们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征求到了部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了参政议政的质量。

一是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会员、工商联领导先后参加了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对执法部门工作征求意见建议会”、市委、市政府“各界人士迎新春话发展座谈会”、“市工商联关于外出考察学习问题探讨会”。

二是在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上打基础。为适应新形势下工商联进一步为全市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做好服务工作,特别是帮助企业搭建好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等问题,争取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努力构建和谐企业。今年来,我们深入企业调查统计用工信息,经过调查统计有四个企业需要7个工种,31人,并将统计数据报送有关部门。

三是根据活动及时报送信息。在市工商联组织较大活动时,我们都邀请了媒体进行报道,宣传活动情况,扩大社会影响力,并经常到会员企业征集信息,宣传会员企业和会员中的新人新事。半年来向省、市、县上报信息和推荐材料14篇,被采用8篇。

四、致富思源,回报社会

一是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关爱员工,和谐双赢”活动,坚持企业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企业在和谐中健康发展。

二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光彩事业。我会企业会员共为25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5万元。为农村贫困孩子圆了上学梦,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五、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今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工商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招商引资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全员上阵,全泛联络,主动出击,以商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截止日前,已开工项目二个,在建项目二个,在谈项目两个,实际到位资金1800多万元。

在廉政建设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同志、努力工作、自觉学习各项业务知识。

 

第7篇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市场主体稳步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08405户,较2005年增长了50969户,增长率为88.74%。其中,内资企业9284户,较2005年增长了70.69%;外资企业82户,较2005年增长了32.26%;个体工商户96083户,较2005年增长了47.21%;农民专业合作社384户,带动农户7.3万户。市场主体总量持续增长,行业布局渐趋合理,第三产业持续占据领先地位,工业主体数量不断增加,遂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是企业融资更加便捷。利用职能协助企业融资达68.37亿元,年平均融资15.13亿元,较2005年融资额5.60亿增长了166.55%,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突破融资瓶颈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以来,办理动产抵押936件,融资42.22亿元;注册担保公司28户,融资19.6亿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3户,融资2.7亿元;开展股权质押登记10份,融资3.85亿元。

三是品牌战略成效明显。目前,全市拥有注册商标1847件,比2005年增长了68.7%。其中知名商标83件、著名商标18件、驰名商标5件、地理证明商标2件。通过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助推华纺银华、高金食品、天齐锂业等3家公司陆续上市,使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7家,居全省第二,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油气盐化工、机械配套和电子等5大优势产业。

四是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查办各类违法违规案件9722件,年均查处2430件,较2005年增长了42.6%。2009年,查办违法违章案件2867件、案值4719万元,较05年分别增长了68.3%和59.2%。4年多来,与公安机关联合行动,端掉传销窝点113个,挡获传销人员1731人,刑拘传销人员31人、其中C级以上头目8人,执法惠民得以体现。

五是民生服务逐步完善。单独或联合举办招聘会4次,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在政务中心电子显示屏、工商网站等企业用工需求信息2万余条;帮助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55575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建立健全12315联络站点2548个,较2005年增长了106.32%。消费提示和消费警示588条次。开展12315“五进”活动,受理解决各类消费咨询、申诉、举报26089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86.9万元。

六是队伍素质显著提升。系统上下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提高,执法为民的理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改善,履职能力和业务技能进一步提升,全市工商系统先后有6人次荣获了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

五年来,我局先后两次荣获全省工商系统综合考评一等奖;连续四年目标考核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胜单位。同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表彰为全国工商系统先进集体;被国家工商总局表彰为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先进单位;被省人事厅、省工商局表彰为人民满意单位;被省总工会、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表彰为四川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被省人事厅、省整规办联合表彰为四川省整规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联合表彰为五创联动、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国资工作等先进集体。市广协被中广协表彰为全国先进集体,射洪县工商局、直属分局城南工商所被国家工商总局表彰为全国商标工作先进集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8次。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全力服务,进一步优化服务措施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2006年以来,我局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发挥工商职能实施“惠民”行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六大园区及区县工业集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支持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务服务工商窗口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3个优惠政策文件、229条措施,从开通绿色通道到降低准入门槛,从下放登记权限到简化办事流程,从优化服务措施到提高服务效能,多方面多角度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企业落户遂宁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强化职能介入,提升服务效能。把行政许可、行政指导、行政执法等职能充分介入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在园区派驻工商特派员、重大项目配备工商秘书等措施,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全面指导,建立和优化省市重大项目登记、返乡民工、招商引资、外商投资等四个“绿色通道”,全市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将动产抵押登记权限授权下放至基层工商所,不断完善了股权质押、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四个协企融资平台,企业融资更加便捷。实施商标战略,加强宣传指导和引导培育、落实中长期规划、制定短期目标,不断开创了全市商标注册和“三名”争创工作的新局面。省工商局沈健副局长评价“遂宁工商局为全省各市州的商标工作做出了榜样”,市政府专门发文对我局商标工作进行了通报表彰和奖励。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增强经济活力。2006年以来,我局开通了“招商引资企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施行“招商企业工商秘书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并赴上海、江苏、湖南、新疆、辽宁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5次,引进市外企业68户,引入资金3.06亿元。2009年,为促消费、扩内需,市工商局在8个社区和12个乡镇发放问卷300余份,开展了“遂宁市居民消费状况及预期情况调查”,为促进经济回升提供了决策参考,得到了保华书记等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自2008年开始,我局每年编写两期《市场主体发展报告》,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市场主体理性投资提供了依据,得到了保华书记和昌升市长的充分肯定。

(二)加强执法,进一步强化监管手段

一是加强常态监管,促进守法经营。几年来,全市工商系统运用“进货索证索票制、重要商品备案制、信誉卡、商品质量承诺”等“两制一卡一承诺”制度规范了食品经营户的经营行为;实行市、县(区)、所三级巡查,落实“六查六看”动态监管等系列措施建立健全了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强化了食品安全。在“禽流感防控”、“三鹿奶粉事件”及后续的“奶制品”等专项整治中,措施落实,工作到位,全市流通领域食品经营秩序良好,安全稳定。组织开展信用遂宁建设,“文明市场”、“诚信个体工商户”、“诚信私营企业”、“守合同重信用”创建活动,实施信用分类监管,营造了诚信的竞争环境。

二是施行精细管理,提升监管效果。在基层局、所全面推行“所为网、网划格、格定人、人定责、责定效”的属地网格化管理,使管理责任精细化;按照市场主体经营规模、经营特点、行业类别和信用等级,实行分层分级分类管理,使管理分类精细化;网格员每周对辖区经营情况进行巡查,各县区、分局每月对巡查情况进行复查考核,使管理方法精细化;建立完善经营户的电子档案,做到经营状况、监管重点清楚,使管理内容精细化;实行网上监管信息共享,实时掌握监管新信息,为网络监管打下基础,使信息管理精细化;推出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AB岗制,为经营者提供深层次的人性化服务,使服务精细化。

三是开展专项执法,营造公平环境。几年来,我局陆续开展了“粮食市场”、“旅游市场”、“产品质量”、“校园周边环境”、“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奶制品”等专项执法行动。同时,持续开展了以强化消保维权的“节日市场”,强化重建建材、下乡家电和一次性餐具监管的“重点商品”,强化汽车市场监管的“红盾金轮”,强化合同监管的“反欺诈”,强化烟草市场监管的“金叶维权”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特别是在“五创联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全市工商干部充分践行“五创精神”,出色圆满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四是改革执法方式,实施人性执法。2007年,我局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指导实施行政约见制度的意见》,在登记注册、年检审查、日常监管、执法办案等环节推行行政指导,运用行政建议、行政预警、行政告诫、行政约见等方式,引导经营者知法守法。对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者,全面实施行政约见制度,指导企业加强管理、依法经营,达到事前指导、事中规范、事后监督的目的。几年来,我局实施行政约见1298余件,这一做法得到了保华书记和昌升市长的充分肯定。

(三)注重建设,进一步提升干部素质

一是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新建、改造基层工商所29个,新建县级局办公楼2个,基层规范化建设基本完成。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全系统计算机硬件进行了优化更新和改造升级,目前,全市工商系统办公环境逐步改善,人手一台电脑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摄像机、照相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更加完备。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增强能力素质。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引导,全市工商系统干部职工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目前,有研究生14人,占2%,本科242人,占42%,专科233人,占41%。开展在线考试、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等,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得以强化、素质得以提升。5年来,我局在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浙江大学等学府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6期,举行综合业务知识在线考试4次,开展各种专项业务培训300余次,效果明显。以创新干部任用机制为突破口,加强干部的上挂、下派、外派等交流学习,选好班子、锻造队伍,班子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干部素质明显提升。

三是加强机制创新,促进管理科学。不断革故鼎新,大胆探索人事考核和工作管理的新模式。2006年,率先在全省引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次年通过国际质量认证,促进了机关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和法制化。2009年,实施“岗位绩效管理”,落实职位,使工作无缝链接,让管理更加科学精细,得到了保华书记的高度肯定。同时,通过OA办公系统的应用,彻底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开发应用“基层管理系统、案件管理系统、流通许可证发放系统、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等9大系统,7个子系统,科技手段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和广度不断扩大。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推动廉政勤政。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大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双风险”查找和防控,基层工商所述职述廉、党员示范创建、创先争优和“三满意”活动等,“阳光工商”深入人心。几年来,我局签订廉政承诺书和责任书248份,开展专题廉政教育10次、述职述廉500余人次,廉政文化建设活动30余次,系统上下为政清简、政治清明、作风清新、氛围良好。

三、主要工作体会

(一)党政人大政协的坚强领导是工商履职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一直高度的关心和支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给我局认真履职、做好服务指明了方向。同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优质品牌,争创驰名商标的实施意见》,为全市“三名”商标争创工作增强了动力;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工商所建设的通知》,为全市工商系统工商所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将“市场三化”建设纳入“五创联动”,不断提升了全市集贸市场建设水平;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下拨食品质量监测专款,缓解了我局经费压力。

(二)勇于担责是做好工商服务工作的首要前提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工商的第一责任。“责任”是完成监管任务、维护市场秩序的客观需要,是履行工商职责、实现职能到位的内在要求,是服务经济发展、建设服务型机关的必由之路,是市局党组要求全系统每一名干部职工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一份权力就需承担起一份责任,勇于担责才能保证工作绩效,才能走向成功。我局城南女子工商所被视为全省工商的一面旗帜,曾获得“全国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二字,成为全市工商人的一个缩影。新晨

(三)公平公正是确保权为民用的充要条件

只有公平公正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才能树立执法权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只有做到公平公正,工商工作才会有更大作为,工商工作才会有更高位置,工商工作才会有更深根基,工商工作才会有更大活力,工商工作才会有更好发展。近5年的行政执法案件,没有一件因执法工作而产生复议、没有一件因执法问题而提请诉讼,群众的口碑渐好,有力地推动了遂宁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

(四)优质高效是促进工商事业发展的有效支撑

有效率才有效益、有效率才有公平、有效率才有服务,只有“建设高素质队伍、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高效能监管、达到高质量服务”,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真正促进工商事业发展。我局政务中心工商窗口,高效履职、全心服务,连续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窗口”,2009年又被评为“省级优秀示范窗口”,有力地践行了效率的原则。

第8篇

一、着眼大局,强化服务,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一年来,市工商局领导班子紧紧围绕打造独具鹰潭特色经济“小巨人”的总体目标,努力做到创新机制“想在先、谋在前”,扶持创业“强措施、求实效”,优化环境“抓重点、促发展”,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市场引导、培育促进作用。

(一)创新机制增强信心谋发展

当前经济危机尚未见底,为帮助企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我局由局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带队深入全市150余家企业走访座谈,召开负责人座谈会12次,深入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分析研究应对措施,帮助企业在危机中抢抓发展机遇。为应对停征“两费”后工作职能的调整,我局创新机制,努力实现由粗放监管的“收费”型工商向注重事前规范、事中指导、事后监管相结合的服务型工商转变,就企业注册、私营经济发展、消费维权等方面出台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15条措施。服务“旅游发展年”主题,我局出台了《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十二条服务措施》,为就近服务景区旅游业发展,在龙虎山工商分局开通了服务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五个便民通道”。

(二)强化措施排忧解难助发展

我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项目投资、工业园区建设,采取成立服务团,全程跟踪、零距离服务等方式,千方百计助发展。一是围绕保民生,促进创业再就业。为申办个体营业执照提供申请、审批、发照“一站式”服务,在半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照手续。按省局统一规定,从1月1日开始,我局两年内对所有新开业的个体工商户,一律免收开业登记费及工本费。年初,针对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我局出台了《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再就业16项措施》,积极开展农民工创业再就业指导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工728人次。一季度,我局帮助1800多农民工成功创业或在“家门口”再就业。二是围绕保市场,推动商标带动战略。去年,我局指导“三川”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培育“塔桥”等12件商标继展并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依照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组织认定了“塘湾”、“小英”等10件“鹰潭市知名商标”,为产品提升市场占有量,争创品牌企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市注册商标达520余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22件,驰名、著名商标占有比例在全省领先。三是围绕保生存,搬除发展“绊脚石”。,我局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519起,先后协助三川(集团)水表公司、鸽鸽食品公司等企业开展跨省、市(区)维权打假行动13次,有力的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去年底,针对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我局发挥职能作用,为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12件,帮助融资2640万元。年初,江西世茂铜业公司因工商营业执照未年检,客户拒绝签约。我局了解此情况后,立即备齐资料上门为企业服务,指导该公司于当日顺利通过年检,成功签署了合同。

(三)转变作风优化环境为发展

我局牢固树立发展第一、服务为本的理念,在全市率先实行行政许可“一审一核制”、“首办负责制”,公开办事项目、流程、时限及收费标准,在窗口单位实行无节假日上班制度,24小时电话接受企业咨询,方便企业办事。一是推行提前介入服务。我局遵循“提前介入、参与论证、政策引导、完善方案”的原则,对拟落户我市企业,了解企业投资意向,提供法律咨询,对提交材料所需文件进行指导,经营范围需要办理前置审批的项目,提前告知企业到相关部门办理前置审批,使企业到窗口登记第一时间就能领取营业执照。二是实行提速限时服务。凡申请登记注册的企业,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注册程序简化为受理、核准两个步骤,开业、变更登记由法定30天提速为5个工作日内完成,名称核准当场办理完毕。在受理沃尔玛集团(鹰潭)有限公司登记注册中,我局窗口人员加班加点审核材料,当天就办好了营业执照。三是服务铜产业发展多元化。铜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铜都”的政策方针,我局积极做好培育和发展铜精深加工业服务工作,在各铜加工企业设立工商服务联络员,建立“一对一”经常联系制度,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及时沟通情况,不断提高抗击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至一季度,全市实有内资企业2032户,注册资金34.36亿元;外商投资企业58户,注册资金2.21亿美元;私营企业2995户,注册资金39.87亿元;个体工商户1.85万户,注册资金3.63亿元。

(四)服务“三农”富民兴农促发展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局认真实施商标富农、合同帮农、经纪活农、红盾护农、市场助农、维权保农六项工作机制,服务“三农”工作取得实效。切实加强对“家电下乡”市场监管,对下乡家电实施了备案、公示、进销货台帐、市场巡查、申诉、举报受理查办、违法打击六项制度,确保了国家政策的具体落实到位。去年,我局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56户,抽检农资商品189个批次,立案查处农资不合格产品案件17起;解决涉农投诉10起,挽回农民经济损失30余万元。全市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6户,全部免收登记费和工本费。

二、严格执法,科学监管,维护市场稳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我局把维护消费安全作为关注民生、加强市场监管的重要举措,推行“阳光执法”工程,努力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一)确保安全,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根据市场监管的规律和特点,我局精心制定了《鹰潭市工商局商品流通秩序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方案》,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执法结合起来,全年查处假冒伪劣商品6056件,对经检测不合格的3293公斤食品依法进行了处理。在清查问题奶粉专项行动中,我局快速反应,组织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食杂店进行全面清查,责令商家下架、退市不合格奶制品5150公斤,为消费者退换奶粉600余公斤,销毁“三鹿”牌不合格奶粉12吨,2万余袋(箱),进一步稳定了消费信心,使我市奶制品消费市场现趋于稳定。

(二)促进稳定,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继续保持对传销活动的高压态势,去年,我局会同公安机关联合端掉传销窝点262个、教育遣散传销人员4265人。强化竞争执法工作,运用行政建议和行政告诫等方式,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予以制止和查处。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网吧,做好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安置帮教、禁毒防艾等工作。

(三)维持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

通过狠抓“落实分工负责、定期通报、督导办理、考核激励,狠抓重点领域和案件地域的突破”五项工作制度的落实,打击各类不正当竞争取得成效。去年5月至今,我局立案查处商业贿赂案件12起;以奥运期间广告市场监管为重点,积极开展保护奥林匹克标志及奥运特许商品专项整治工作,监测各类广告8.7万条(次),制止商家散布虚假信息127起,没收销毁涉嫌“傍名牌”酒类、饮料426瓶;取缔无照经营1千余户,捣毁制售假冒伪劣窝点35个。

(四)关注民生,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局建立完善了“12315”消费维权进企业、超市、市场、学校和社区工作,在全市200多个村、67户居民小区、21家大型商场设立了红盾维权点。一年来,共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4968件,为消费者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190余万元,申诉办结率达100%。,全市工商系统为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免收工商规费554万余元。停征“两费”后,我市平均每户个体工商户每年可减负822元,全市1.85万户个体工商户一年将减负1521万余元。

三、打牢基础,强化素质,切实加强系统队伍建设

一年来,我局突出以党风正、政风清、行风优为目标,按照建设“三个过硬”干部队伍要求,努力打造效能型机关,锻造服务型团队。

1、抓班子,打造团结协作的坚强集体。建立健全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党组会和局长办公会集体决定。每周召开一次局领导碰头会,对需要决议的事项,事先广泛征求班子成员意见,增强班子的整体合力。改进对副科以上干部的考核方式,细化“德、能、勤、绩、廉”的考核内容,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体系。带头落实领导干部“五项制度”,使班子时时处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凝聚力、战斗力有了明显增强。

2.强队伍,提高实践科学发展的能力。严格按照市委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立了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阶段性安排,开展了党员干部培训和学习调研活动,使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实践。着力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了以计算机操作、执法办案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队伍培训班31期,培训1661人次。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选拔任用24名年富力强的干部到副科级(含副主任科员)岗位工作,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市局绩效考评成绩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名次前移,市局被市政府评为政务信息、综治工作、工作等先进单位。

3.促廉政,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全系统推行了机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代表及基层分局长、窗口单位负责人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制度。积极探索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强化对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队伍管理权的监督。邀请专家进行反腐倡廉专题讲座,开展了“三个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活动,详细列举了11项禁止事项和违禁处理办法,不搞“下不为例”。开展了对工商机关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和停止征收“两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19个基层分局、3窗口单位及龙虎山分局进行了明查暗访,下发督察通报3期,全市系统无一人受党纪政纪处分。

在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的同时,我局始终坚持把参与全市中心工作作为推进发展、服务群众、锻炼干部的重要抓手,努力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压力,积极投身到联建共创、帮扶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去,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参与联建共创方面,我局按照“划定路段、明晰责任、规范作业、跟进执法”的原则,以“五无”为目标,对胜利东路责任路段进行市容监督,通过采取指定专人每日定时巡查,每月组织一次非法小广告集中清理等强有力措施,使该道段路的环境卫生和街面秩序有了显著改善。在帮扶新农村建设方面,去年我局为新农村建设帮扶点流口镇细叶村委会李家村捐助建设资金1万元,水表76只。通过新农村建设,该村道路通畅、环境整洁、干群关系融洽,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今年,我局新农村帮扶点是锦江镇马荃村,目前,“三清六改”和垃圾处理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在挂点督导乡镇工作方面,切实落实工作标准和督导各环节责任制,有力推动了农村基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结合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在挂点村大力推广“2+5”垃圾处理模式,使挂点村卫生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第9篇

一流园区办一流教育

2013年9月1日,总投资2.2亿元的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和10所配套幼儿园启用开学,一批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而在去年11月,独墅湖学校、独墅湖幼儿园新建,斜塘学校、跨塘实验小学虹桥校区重建,胜浦实验小学、车坊实验小学、唯亭实验小学改扩建,这七个教育项目集中开工。近年来,园区步入教育事业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时期,每年都有类似的一批学校投入使用,一批新建、改扩建的教育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新城、星海、星港、二实小、星湾、西交大附中等一批学校已成为市民争先选择的“热门学校”,成为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的代名词,并带动了周边居民区入住率爆满,房产升值……

然而在园区开发之初,1994年的情况却是这样的:园区5个乡镇,大多数在水网地区,学校数量倒不少,足足有100多所。由于交通不方便,几乎村村都有学校,大多数都是复式单班。那时,去学校基本上是一次“小”,雨天穿着高帮雨靴,烂泥一直甩到背上。一盏白炽灯,一块破黑板,10几个小学生,一排一年级,一排二年级,一个民办教师。这就是一所村办小学的全部“内容”。全区1400多名教师,大约有1/3的教师是学历不合格的民办代课教师。老百姓为了孩子教育,不得不舍近求远去择校。教育基础条件薄弱、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与现代化新城区远不相适应是园区早期教育的显著特征。

随着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园区教育面临两大“硬任务”:拆学校、建学校。“拆学校”中,园区各镇抓住动迁机遇,先后撤并了80多所薄弱学校或办学点,异地新建了3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完成了每一所乡镇学校的提升改造,办学条件达到了现代化学校标准。“建学校”中,紧跟开发建设的速度、城市化的进程和居民、外国客商的进入脚步,园区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超前谋划,按照适度高于江苏省现代化学校标准统一建设,教育技术装备全部按照江苏省一类标准配备。目前,在中新合作区内先后新建了42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科教创新区快速发展,累计入驻国内外知名院校23所,师生总数8.5万人。一流的园区建设了遍布全区的一流学校。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园区始终持续创新发展举措,让教育现代化水平螺旋上升。2008年到2010年,园区通过实施“达标升级”工程,三年投入了2.4亿元对15所乡镇学校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教育技术装备升级。2012年,园区又启动了达标升级“后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三年投“两个2000万元”,使得刚达标升级的乡镇学校由省教育技术装备二类标准进一步提升到一类标准,在全市、全省率先实现所有中小学省教育技术装备一类水平全覆盖。同时,在全区学校中选拔一批学校,支持他们进行特色示范专业室场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窗口学校,实现了又一轮硬件水准“短板补齐,长板更长”。据统计,近三年园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过43亿元,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处在苏州乃至江苏的最前列,达到与新加坡相同的水平。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大手笔的规划、超前的高水准的学校建设,优化了教育布局,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现在,走进园区每一所学校,都会发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均等的教育机会成为了现实。在高水平通过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估验收反馈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园区教育发展起点高、机制活、理念新、视野宽、工作实;园区的教育现代化已初步实现了高位均衡,整体水平位于江苏前列”。

发展好每一所学校

“胜浦实小最大的变化是气质上的,现在根本看不出从前乡村学校的样子了,我们学生和老师的视野都更开阔,心态也更开放阳光!”作为园区名师、名校长交流工程的实践者之一,校长徐海鹰比同行们付出了更多的艰辛,说起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这几年的变迁充满了自豪。据统计,至今园区已有近千位骨干教师、校长到师资力量薄弱的乡镇学校进行“轮岗”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2010年寒假刚结束,当时已头顶苏州名校长、语文学科带头人光环的徐海鹰调任胜浦实小当校长,这对家住高新区的他来说,等于职业的空间距离一下子增加了一倍。于是无论寒暑,每天一早6点半出门、晚上6点半到家,他每天都要穿过大半个苏州城。说起这一变化,徐海鹰说当时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像他这样调到乡镇学校去的“不是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然,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徐海鹰经历着胜浦义务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伴随着园区开发建设一步步向东推进,胜浦新建小区和外来人口进一步增加,短短三年半间,胜浦实小学生规模从1600人达到了3000人。通过达标升级工程,学校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最近这几年更是通过招聘和交流优化、名师工作室指导、学校共同体捆绑发展、骨干教师共同体促进成长等“软件”工程,一步步缩小了与开发区学校在师资力量上的差距。

胜浦实小可以说是园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教育机会与办学条件得到保障后,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同等受教育权的实现,就是对教育内涵、办学质量的关注。但由于每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师资力量、管理水平都不尽相同,致使学校间的教育理念、办学行为、质量保障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就是园区从“硬均衡”走向深层内涵“软均衡”的生动体现。

越深入内涵核心,越显现突破难度,因此,实现“软均衡”首先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园区教育人充分发挥园区开发开放的先行优势,勇立改革潮头,锐意创新。

早在2007年,为破解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时代命题,园区创造性地实施了“达标升级”工程。短短三年时间,园区15所乡镇中小学按照20条评估标准,坚持硬件提升、软件攻坚,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升级为园区直属学校,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所有学校实现了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收入待遇。

在大力推进多元化办学方面,园区教育人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加快探索民资、外资多元化办学的新路子,积极开展与知名高校的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先后与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共建了苏大附中、西交附中,依托知名高校资源优势,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品质。率先实现改制学校回归公办,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全面规范。学前教育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模式,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公开招标举办者,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连锁幼儿教育品牌入驻园区,实现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新加坡国际学校、德威国际学校、苏中园区校和外国语学校等一批多元投入、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型学校快速崛起。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模式实现了突破,激发了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致力于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建立发展共同体,发挥星海实验中学、园区十中、星海小学、园区二实小等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扶持薄弱学校发展;将东港小学并入星港学校,实现一校三区的捆绑发展;推进星湾学校和莲花学校联合办学,实现“四个统筹”,促进双方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同时,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落实学校办学自,促进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以达标创建为抓手,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目前,超过八成的幼儿园成为省市优质园,所有小学、初中创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高中段学校全部是省四星级学校。

“办好每一所学校,体现机会公平;教好每一个学生,体现育人为本。”为此,园区不再是一把尺子评判所有学校,而是认可差异,从2004年起,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学校年度综合发展评估制度,建立多把尺子衡量学校的成长性评估体系,从而让“好学校”丰富多样,这已经成为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内涵提升的“指挥棒”,在全国、全省、苏州教育系统许多地区广为学习借鉴。

实现“软均衡”要靠“硬功夫”,这功夫之核心就是教师队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关键,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根本保证。为此,园区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措施。

坚持事业聚人,待遇引人,感情留人。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向园区集结,近三年就招聘各类教育人才1500多名,加快了师资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2011年起,园区在5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设立“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并共建教育实习基地,为园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在原乡镇学校连续三年推行了离岗退养政策,178名学历低、业务能力弱的老教师提前退养,腾出岗位,输入新鲜血液,加快了原乡镇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促进了这类学校的达标升级,推动了区域一体化教育格局的形成。同时,先后实施了“柔性流动”政策和“刚性流动”制度,建立了学校管理干部和优秀教师向达标升级学校稳定流动机制,交流人数逐年递增,2013年符合条件的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5%。

园区不断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提升广大教师专业发展,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广大教师持续提升高层次学历和中高级职称;与南京大学、南师大等高校合作,开展全覆盖的专业化岗位培训;引导学校构建人才辈出的品质校园和积极进取的教师生态文化,为全体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沃土。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深化校际合作,开发区学校与达标升级学校组成学校发展共同体,教师之间跨校实行“传帮带”;各学校实施青蓝工程,教师之间拜师学艺;引导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组织薄弱学校教师到开发区学校挂职学习;组织开发区学校42名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薄弱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每周一天到“工作室”带教学员,指导教研。实施骨干教师专业提升工程,建立26个中小学学科的“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引领更多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深入推进“名师名校行动计划”,通过挂职锻炼、国外短训、专家指导、教改实践等方式,促进一批名校长名师脱颖而出。职业院校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行业和企业建设教师见习基地,从行业企业中聘请管理专家、技术人士作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专家。目前,全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优秀教师群体比例达到了32.4%,其级教师25名、全国优秀(模范)教师9人、大市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133名,并且分布大体相当。

园区还注重干部人事改革,不断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全面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建立了教师能进能出的畅通机制,形成了凡进必考、末位不合格淘汰的竞争机制。全面推进了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近三年,共有131人通过竞争上岗的形式走上了校级领导的管理岗位,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满意度。建立了以德为首、注重能力、业绩优先的教师专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同行、学生、家长等多元评议制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去年起,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年薪制度,完善述职述廉、专项督导和综合评估等制度,促进了校长专业化发展。优先保证教育人才投入,强化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园区教师收入水平,始终在全市处于领先位置,并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2013年是园区师资队伍建设年,园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积极有效的投入、体制机制创新、内涵发展攻坚、师资队伍优化,换来了园区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统计数字显示:园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始终保持99.8%以上;高考本二达线率连续6年大幅提升,从22%跃升至2013年的68.2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星海实验中学高中部首次参加高考不同凡响,本二达线率100%,本一达线率高达87%,文科、理科三科成绩均分均列全省前茅。园区中考成绩连续9年位列全市前列,8所地处街道的“达标升级”学校进步极其明显,与开发区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这对园区超过26%的外来务工子女来说,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得到进一步保障。苏州工业园区八中初三(6)班的胡宇亮就是这样一名有机会选择外区名校而又放弃的孩子,他的妈妈胡美珍说:“八中的变化确实非常大,环境设施好了、师资力量强了,以前车坊只要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外边去读书,现在没这个必要了。”

2010年9月,园区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实验市(区)”。

“一校一品”,给学生优质多彩的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会不会导致千校一面?这是许多人都会担心的问题,不过,这种担心不会发生在园区。

走在园区的中小学校园,最大的感受就是“每所学校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色”,让人过目难忘。

漫步星海小学校园,处处有“星”,步步皆“海”,群“星”璀璨、“海”纳百川的校园文化特质扑面而来。这所短短10年时间发展起来的园区教育名片、苏州名校,矢志不渝地秉承“人人成功、人人成星”的教育理想,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个性飞扬,焕发生命活力,幸福健康地成长。星海实验中学“让教育成为发现与创造的艺术”、苏大附中实践“爱与智慧的教育”,西交大苏州附中的导师制,园区八中少年科学院系统研究极地科考,星港学校以航模、机器人和头脑奥林匹克为主的科技教育活动,星湾学校的朋辈教育,园区二实小为孩子的人生幸福奠基,唯亭实验小学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等等,都个性鲜明地书写教育之风华,各领。

早在2003年,园区就提出了“一校一品”特色化发展战略,制定出台《苏州工业园区学校特色建设评估办法》等考核制度,落实学校特色建设经费,鼓励各学校在“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思路引领下,将教育的基本要求、统一规范与学校特有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结合起来,凝练各自的办学理念,打造各自的办学特色,体现各自的办学水平,涌现出了一批以书香校园、双语教学、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书法教学、科技活动为品牌的特色学校,一批业务特长兼备的教师快速成长,每年数以千计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多年来,园区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运动,努力构建具有校本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行之有效的大课间活动体系,创造性地举办了“暑期阳光体育运动会”,每年3万多名学生参加20项体育运动,荣获江苏省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区称号。2008年,园区在全省、全市率先提出了“一校一项、体教结合”工作思路,以此作为园区深入推行素质教育、优化区域特色建设结构、提升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水准的突破口,选取了12个项目,确定了15所学校作为首批“体教结合”的试点学校,并统筹推进,逐步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使“体教结合”实施具有连续性。2010年,园区成为全省首个体教结合创新实验区,实现了学校体育“一校一项”发展的全覆盖,达到了“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目标,如苏大附中、斜塘学校吹响灌篮高手集结号,园区二中建立科研引领下的“三模”小组,园区八中在无线电波中行走,新城花园小学上演风火轮上的追风少年,园区二实小乒乓小将向国手叫板,娄葑实小千余“绳娃”跳出万千花样,胜浦实小、车坊实小演绎楚河汉界的博弈等。“一校一项”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园区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在苏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冬季三项”比赛中,园区团体成绩囊括冠军,在全市高三学生体质测试中,园区高中校各项指标遥遥领先。

国外修学、国内留学等成为“家常便饭”

每年12月的“双语节”是园区孩子们最开心的嘉年华日,双语义卖、影视配音、英语歌曲、故事会、朗诵会等各种形式的双语活动,延伸了课堂教学,检验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成果。

每年两批,来自园区各校数百名中小学生走出国门,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开展为期一周到三个半月的浸濡修学活动,孩子们在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增强了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带队的杜玲老师说,这些孩子通过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多了一分礼貌,少了一分脾气,学会了生活的自理和自主,学会了尊重合作。

每年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元化”生源构成,使世界多元文化与苏州传统文化在园区各学校相融交汇,在这里相生共长。园区的教育,根在传统,目光和视野却是国际的。

2013年6月30日,36名同学在星海实验中学国际课程中心读完了国际高中课程,收到了包括英国剑桥大学在内的178份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100%被国外名校录取。

开放的,是文化,是眼光,更是教育的未来。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崭新的上网视角和思维方式,那么,教育国际化必将导致我们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国际化变革。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时展对于教育的呼唤。

园区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发展平台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区域优势,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各项指标位于全市、全省前列,成为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瞩目的亮点。为坚持培养国际化人才,园区出台了《双语教育实验实施意见》,所有中小学都配备了全日制外籍教师,根据不同学段的不同特点,全面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坚持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每年暑期,组织中小学校长代表团赴新加坡学习考察,开阔视野;组织教育代表团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交流考察,拓宽思路;选拔数十名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提升业务。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各类国际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办学。目前,园区有5所中外合作大学、2所外籍子女学校,与新加坡、加拿大、德国、丹麦、韩国、日本等国学校实施了20多个合作交流办学项目。4所高中分别引进了剑桥国际课程、国际文凭课程、加拿大高中课程、美国AP课程,满足了广大学生多元教育的需求。坚持友好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4个国家和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教育部合作举办“中加金鸡湖国际论坛”,目前已经在两地举办了4届;与新加坡南区第七校群开展了以集群化资源共享为特色的国际交流合作,双方任一所学校都可与对方所有学校开展交流互访、分享信息和资源。目前,每所学校都有国外“姊妹学校”或国际交流项目,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每年接受参观、访问或修学的国外师生逾千人,外籍学生近3000名,在全市占比超过80%。

2012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对园区教育进行全面检查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教育普及率高、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一校一品”特色鲜明、素质教育示范效应好的发达地区之一。

未来更美好

展望未来,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表示,园区打造智慧教育,实现美丽的教育梦,必须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绘制具有园区特色的发展路线图。

园区教育人从三个层面明确园区教育发展愿景:坚持教育是为了人的事业,培养身心和谐的园区人;坚持教育是为了民族的事业,培养品性美丽的中国人;坚持教育是为了人类的事业,培养才华卓越的世界人。

从四个维度确立园区教育的发展理念:树立“没有成功不了的人生,只有没有成功的教育”的价值观,强化“以人为本,提升智慧,创造成功,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确立“创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事业精神。

让教育更好地回归本质,努力培养人格与团队精神,努力提升兴趣与社会责任,努力兼顾全科与人性发展,努力尊重自由与创新精神。抓实抓好“三生”教育,即生存、生活和生命教育。强调格物致知,注重推进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推进实践与开拓的教育;强调融和致远,注重推进立人与立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