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商行业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总收益(TR)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总收益的亏损状态会逐渐减少,当业务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收益开始为正,并且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总收益会越来越大,如图4所示。从实际业务发展来看,也证实了上述理论。如国外以美国银行为例,传统银行渠道和电子银行渠道在成本上相差显著,如表1所示:国内工商银行曾做过调查,其营业网点单笔交易成本为3.06元,ATM机为0.83元,而网上银行仅为0.49元。从某城商行的电话银行来看,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其平均成本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如2008年每笔业务成本为0.94元,2009年为0.59元,2010年为0.48元,成本下降明显。从收益来看,电子银行的收益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和派生收益。直接收益是指电子银行业务收取的手续费;间接收益是指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进行银行相关产品的有关操作而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派生收益是指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实现的业务所带来的资金沉淀以及替代网点所带来的收益。电子银行带来的直接收益或许不是很高,但是其带来的间接收益和派生收益则十分可观。如以中国银行某省分行2008年电子银行的综合贡献情况来看,其直接收益为212万元,间接收益为78万元,派生收益则高达2774万元[1],间接收益和派生收益是直接收益的近10倍。
电子银行是信息时代抢夺市场的必要措施和手段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国内网民数量早已跃升为世界第一的位置。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已经达到4.8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6.2%。这部分人群数量庞大,文化知识素质较高,对电子银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高,是银行业务的重要客户群体。就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如果假定20~50岁之间是处于消费能力的旺盛阶段,那么国内网民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比例达到66%,如果将10~19岁视为潜在消费者,那么未来处于消费阶段的网民将达到80%左右。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渠道偏好也发生了变化。支付习惯也随之改变,电子支付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从网民的数量及处于消费阶段的网民年龄结构来看,电子银行业务是扩展这部分人群的重要手段,谁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占据了先机,谁就把握了主动,否则,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先进银行的竞相发展迫使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跟进当前市场上,先进银行的电子银行独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如工商银行客户以几何数增长,其网上银行客户目前已经达到了1.02亿。电子银行的业务替代率不断提高,如2010年上半年农业银行电子渠道分流率达54%,工商银行已经超过了60%,浦发银行更突破了70%。先进银行的电子银行服务品种十分丰富,除了现金业务外,物理网点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电子银行大部分都可以胜任,如工商银行电子银行能够提供的产品达1085个,占全行产品总数的一半。先进银行的电子银行服务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网上银行、ATM机、POS机、移动POS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等,多方位满足着客户的需求。
现代银行业是全方位的竞争,任何一方面短腿都有可能被拉开距离甚至被淘汰。作为城商行,本身就具有很多先天不足;如果在后天的发展中,再自断其臂,生存空间必然会进一步被压缩。电子银行是弥补城商行跨区经营网点不足的重要手段从城商行的发展愿景来看,其绝不会固步自封,安于一隅。各城商行近年大肆扩张的势头也足以说明了其跨区经营的野心。但是,在开办异地分行的时候,必然面临着营业网点十分稀少的问题。网点的偏少对于业务发展非常不利,如客户办理业务不方便、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低,对于发展负债类业务尤其困难。由于银监局对于异地开办支行有严格的限制,加之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开办大量支行,因此网点稀少的问题会持续较长时间。而电子银行对物理网点的替代作用,恰好可以较好的解决营业网点不足的问题。网络的普及,使得网上银行应用十分方便;通信网络的全覆盖,使得手机银行随时随地可用;ATM机的设置,使客户完全可以自助操作。电子银行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传统的营业网点。
工行、农行、浦发等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量占比已经很好的表明了电子银行的替代作用。电子银行有利于增加客户粘性和拓展销售渠道根据美洲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仅仅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大约有50%的客户会在1~2年内离开;仅仅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约有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大约只有1%~2%。随着客户对电子渠道利用的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度也会随之加强。此外,随着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电子银行已成为营业网点和客户经理之外的第3个重要营销渠道,成为银行提品服务的重要平台。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的地域性、发展历程、体制、规模、人才、技术等固有的特殊原因,造成了其电子银行发展滞后的必然困境。从城商行的发展历史来看,城商行基本都是各个城市的城市信用社联合组成,而城市信用社则是由当时的政府、机关、街道、企事业单位等各自组建而成,类似于三产企业。当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城市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因此其构成主体、员工组成等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后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监管当局把各个城市的信用社进行强制联合改制,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城市银行。以本地城市为其经营范围是城商行最显著的特点,跨区经营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即使从跨区经营来看,城商行整体跨区经营地域十分有限,无法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全国经营同日而语。城商行的规模普遍较小,全国近150家城商行的资产规模仅为全国银行业金融资产的8%左右。再从体制来看,城商行的最大股东都是政府,依然是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而正是由于城商行特有的发展历史,其人才素质普遍较低,技术应用能力差。同时由于城商行特有的机制原因,又造成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外流,这样,城商行实际上面临的人才制约比较严重。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城商行电子银行发展滞后的困境。
电子银行建设需要较强的技术、较高的投入,其发展与银行自身实力、发展阶段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资产规模大、市场地位高的银行普遍更加重视电子银行的作用,其发展水平也更高。国有银行全部成立电子银行一级部门;股份制银行绝大部分成立了一级部门;城商行资产规模靠前的城商行中,大部分成立了电子银行一级部门,但是绝大部分中小规模的城商行均没有专门成立一级部门。没有建立电子银行一级部门,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没有获得银行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其发展也必然是滞后的。城商行与先进银行在电子银行发展方面的差距对比2010年全国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94.26万亿,同比增长19.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5.9万亿元,增长14.4%;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4.9万亿元,增长26.1%;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5.7万亿元,增长21%,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7.9万亿元,增长38.2%,增速远快于其他金融机构。但与先进银行相比,城商行在电子银行方面可以说是处于全面落后的局面。城商行中电子银行发展较好的是几家上市银行和资产规模靠前的城商行。下面就以总资产在城商行中排名第二的上海银行为例来看其与国内先进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巨大差距。#p#分页标题#e#
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电子银行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大电子银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借助电子银行来突破限制从而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不失为城商行发展的良策。在发展电子银行过程中,城商行没有准确把握电子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始终没有将电子银行发展放到较高的战略位置。城商行的电子银行发展还是属于“被动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针对城商行电子银行业务分散管理、发展缓慢的特点,需要全面梳理其电子银行业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规划。在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有效促进城商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之既能够满足城商行发展实际的需要,又能够在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
相比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电子银行的市场影响力、市场份额也相差较远。在服务手段上,城商行电子银行服务还不是十分丰富。在服务能力上,城商行能够为客户提供的电子银行服务产品较少,也没有什么特色,远逊于工行、建行、农行、招商等银行成百上千的产品体系。因此,城商行需要完善电子银行的服务手段,尽早采用各种电子银行的不同渠道,同时加大电子产品研发,不断增加电子银行提供的服务品种,将电子银行从负债和中间业务领域,逐渐向资金业务领域延伸,实现与各种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204
随着现代社会上各个行业及领域发展越来越专业化,各个行业对于高技能人才也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在当前电商行业领域内,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及方向。在这种大形势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当积极培养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并且要积极通过有效措施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更好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
1高技能人才内涵
“高技能人才”是近几年在教育行业新提出的一种概念,通常情况下而言,高技能人才要具备必要专业理论基础,能够将现代化操作技术及设备掌握,在实际生产及服务过程中能够将各种高难度动作完成,并且应当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其属于高级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是社会上各个领域内急需的人才。对于高技能人才而言,其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素质,即基A素质、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
首先,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相关基本素质。在当前社会上各个行业及领域内,高技能人才往往都从事于一线工作,就素质方面要求而言,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其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其二,要求其具备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应保持良好态度,要能够积极认真工作;其三,需科学合理处理相关人际关系,维持人际关系良好。
其次,高技能人才需具备一定技能素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高技能人才属于主要技术劳动者,因而必须要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这一点属于其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体现,在具备这些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更好从事生产工作。另外,还应当具备相关辅助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学习及积累经验。
最后,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一定能力素质。对于个人能力而言,其属于个人素质及知识的一种外在体现,通过不同能力也能够体现出个人所具备的相关素质及知识,同时个人能力也是各种工作能够得以完成的基础。对于高技能人才而言,其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在具备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保更好执行相关工作,为工作更好开展提供良好保证。[1]
2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21培养高技能专业跨境电商人才
在当前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对高技能专业人才加强重视,积极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及专业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从事相关电商行业工作。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对高技能专业跨境电商人才所需专业知识及能力加强认识及了解,并且应当以这些专业知识培养作为目的,从而使学生专业技术及专业水平能够得以提升。
22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于当前社会上的电商行业而言,其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一个行业领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及内容,包括管理学知识、物流知识及电子商务相关知识,而对跨境电商而言,其还涉及商务英语知识及外贸知识。所以,在当前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能够更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必要方面就是应当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及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除在电商运行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培养之外,应当在管理知识、物流知识及商务英语与外贸英语等知识及技能方面作为入手点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提高各方面技术及能力掌握,最终可使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得以实现,最终为电商行业发展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
23培养创新型人才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上各个行业及领域内对创新人才也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对于电商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就当前电商行业发展而言,其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电商行业仍不是十分规范,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传统理念及商业模式也会影响电商行业发展,特别是在跨境电商领域内,因而积极实现行业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需要,也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所以,在当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能够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使其能够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必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当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重视,使学生能够形成创新意识,并且要通过各种方式及相关途径培养其创新能力及水平,能够具有一定创造力,从而保证其今后在电商行业领域内积极拓展,从而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更好人才支持。[2][3]
3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31合理设计人才培养课程内容
在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能够较好实现课程体系构建。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过程中,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当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对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对于人才实际需求及要求充分了解,在此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加具备科学性及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培养高技能人才。另外,在实际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理论课程比例与实践课程比例应当合理设计,使理论课程内容及实践课程内容能够实现有效结合,最终使学生理论能力及实践能力均能够得以提升,促进其更好发展。
32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在当前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法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关键内容,对于人才培养效果及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院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对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运用,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得以提升,使其技能水平得以提高,最终保证其综合素质及能力提高。
33实行校企合作办学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不但能够为电商行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并且对于学校教育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使学校及企业之间实现双赢。在实际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与社会上的电商企业加强沟通交流,使学生更好进行开展校内实习,同时学校也可安排学生到电商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使其能够尽早了解今后实际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自身提升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且也能够获得一定经验,对学生自身及企业发展均十分有利。[3][4]
4结论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电商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因而对于电商行业内高技能人才也就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清楚认识当前形势,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重视,积极选择科学合理培养模式对跨境电商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同时应当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便为更好进行人才培养奠定理想的基础,促进高职院校及电商行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新形势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2]朱超才“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2)
农商行中间业务是农商行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业务内容及范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也不断地得到蓬勃的发展。这种开拓与发展不仅仅是农商行服务功能及范围的扩展,也是农商行服务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中间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已成为农商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任务之一。
一、农商行开拓与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首先,在当前金融机构激烈的竞争中,农商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在传统的结算、储蓄、信贷等业务方面以及行业服务方面已不存在较大差距,专业银行原有的竞争优势已不十分明显。所以对于新业务范围的开拓和业务品种的开发将逐渐成为竞争的焦点。而作为以新业务的开发、业务功能的增加为主要内容的中间业务,其发展就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目前,农商行中间业务的办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具有着潜在的生命和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因而,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为农商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间业务可使得农商行的服务功能得以增强,服务范围得到拓展,这不仅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也是农商行增加自身收益的需要。第三,中间业务可以及时、灵活地适应广大企业客户的需求,起到稳定一批客户、吸引一批客户的作用,对于组织资金、塑造农商行新形象、提高农商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商行开拓与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前景。
中间业务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结算、储蓄、信贷等业务发展到融资、收付、代保管、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等多种领域,给农商行改革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工资、保险、代收有线电视费和交通违规罚款等,这既方便了客户,也无形之中为农商行引来了更多的客户。另外,农商行信用卡的发放,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消费者,并对私营企业和农民朋友个人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但我们应该看到,农商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其他专业银行相比已显得滞后,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虽然,中间业务的某些方面农商行已落在其他银行的后面,但仍有着广泛的市场,尤其在农村等待我们去开拓,去占领。
三、商行开拓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建议。
中间业务的开拓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有其特定的市场和特定的研究对象,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规律。为促进中间业务的开展,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更新观念,重点扶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因此,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是开展好这项业务的思想基础。此外,加强对这项业务的人、财、物以及科技力量的投入,是这项业务得以开拓与发展的物质保证。同时,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金融政策,符合农商行内部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只有如此,中间业务才可以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2、客户需求分析与研究和市场调查。中间业务作为一项服务工作,首先必须对其服务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对客户的需求分析、研究和市场调查应成为首要工作。农商行不能人云亦云,要通过对取得的信息加以科学分析,并通过具体的市场调查,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的业务发展动向和业务需求,然后设计出既符合农商行自身特点又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项目和服务种类。对一些大户和有潜力的客户,除了做好对业务种类和服务方式优越性的宣传外,还要加强公关力度。这样才能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又保证了效益经营这一前提。另外服务项目及其具体内容,在运行中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需求和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
3、加强领导和管理,加快电子化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农商行电子化是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硬件基础。国外早就出现电话银行、居家银行等服务。在我国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业务量和工作量将大幅增加,如果硬件基础跟不上,中间业务的开展将受到限制。其次,人才建设是关键。中间业务已经不是传统的农商行业务范畴。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将更高,不仅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有高超的服务意识和技巧。第三,是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做好各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工作,使中间业务有序稳健地运行.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农村商业银行)
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纵观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电子商务仍呈持续激增的发展态势。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CECA)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突破了27万亿美元。2011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可达40.6万亿美元。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7万亿元,互联网用户人均每月网络消费则达260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7%。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作为传统银行变革的根本动力,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帮助银行突破传统的营销模式,一改以往商业银行依靠设立网点吸引更多客户的营销渠道,以从线上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2010年度银行业改进服务情况报告》称,2010年银行业电子银行交易达138.62亿笔,交易额高达523.7万亿元,业务收入(包括年费收入和手续费等)118.33亿元。截至2010年我国银行业共有网上银行个人客户27194.11万户,网上银行企业客户574.41万户;电话银行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数量分别达33556.5万户和385.23万户;手机银行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数量则分别达7256.34万户和1.22万户。
城商行在电子商务领域存在的问题
相比较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及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受区域限制,产品与服务也基本采取对大行的“跟踪策略”,竞争的同质化、不具备竞争优势是其主要弱点。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各家银行已逐步开始为分享电子商务带来的广阔利润空间而争夺客户,作为信息化建设水平并不高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路径选择上存在诸多问题。
从业务层面看,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应用范围狭窄,未能全面融入到电子商务服务的大环境中。首先,在整个大电子商务环境中,城市商业银行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目前开展的银行电子商务主要集中于电子支付业务和网络银行两方面,其中支付业务还局限于银行卡类支付工具,较少使用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国际贸易金融界已广泛采用的支付工具;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形式单一,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只是简单的把门户网站当作企业宣传的工具,未能透彻理解其作用内涵、充实门户内容、搭建立体的网上金融超市。其次,城市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电子商务化相对滞后。城商行业务的应用范围狭窄,不能将银行传统业务充分融入电子商务平台。
从技术层面看,城市商业银行基于电子商务的技术体系相对落后。城市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城商行,由于缺乏独立开发本行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的人力物力成本,在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时,与技术网络公司的合作缺乏对网络设备和技术的整体规划,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尤其是缺乏一套银行自己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再者,银行安全技术问题仍待提升。银行在选择网络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失误风险,在信息系统环境的安全也存在一定设备故障风险,以及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的系统安全风险和加密技术风险,这些都成为城商行发展电子商务不可规避的技术问题。
从管理层面看,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商务环境不甚成熟、经营管理不到位。在银行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尚未健全的背景下,银行内部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的自我监管意识和监控能力不足。目前来看,城商行内部电子商务环境不甚成熟,加之银行对线上信贷业务、保险、理财、网上支付等业务运营风险的监管防范意识不到位,有些银行为了追求较高收益,在超过风险预警指标的情况下仍冒进操作甚至违规操作,增加了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再者,城商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到位,缺乏一整套成熟的技术风险控制体系;同时,欠缺具备专业金融知识、计算机应用及网络技术知识的复合型监管人才。这些欠缺因素无疑增添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商务的内部阻力。
城商行发展电子商务的必然性
业务拓展的内在驱动
金融产品虚拟化加速银行电子商务战略的构建。金融市场是信息市场,也是虚拟市场。随着网络技术的引进,金融业信息的虚拟特性被强化,同时也进一步虚拟化了银行金融实务的运作。相对城商行,大型商业银行在构建自身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的基础策略下,越来越多的在综合网站市场之外寻求专业化金融产品细分领域的发展。电子货币、线上融资、电子保险单、基金外汇债券的网络化服务、理财产品在线购买等金融产品的虚拟化发展,为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未来银行向网上营业厅渐进发展的方向也使金融产品加速虚拟化创新、完善客户服务,从而将对各类银行电子商务的策略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银行支付与电子商务密不可分。银行作为电子化支付和结算的最终执行者,起着联结买卖双方的纽带作用,银行支付与电子商务天然结合、密不可分。网上银行所提供的电子支付服务是电子商务商情沟通、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三大环节中的关键要素。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所产生的支付结算需求将给银行业带来无限商机。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社会需求的个性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社会和客户对支付服务的层次和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传统城商行业务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银行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建立起相应的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
银行电子商务逐步由线上向线下拓展。电子商务在线上业务的发展壮大仍不可忽略客户的线下消费,数据显示,即使在电子商务最发达的美国,线下消费的比例依旧高达92%。正如目前电子商务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其核心就是将线上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消费者在线购买线下商品和服务的同时,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而银行在经历了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跟随其步伐,不仅将金融产品电子化进行线上销售,同时吸引客户深入了解银行、体验银行线下服务。银行低柜、私人客户经理、VIP财富中心等形式的个性化服务,给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加分。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和拓展关系使得银行与电子商务具备相通的发展模式,拓展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商业模式是电子商务未来盈利的重要方向。
通过以上对商业银行和电子商务内部联系的分析可见,银行与电子商务是天然结合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银行队伍中重要分支,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对其业务拓展的内在驱动,创新虚拟金融产品、支付方式及开展线上线下一体的电子商务业务必将是大势所趋。
抓住客户的必然途径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对中国网民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网络购物的使用率为43.3%,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使用率为33.9%。由此数据可推测,使用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占比33.9%的人群也必定是使用网络购物占比28.1%人群中的主力军。如果城市商业银行未能利用地域性优势、提供这些网银用户良好的使用感受和完整的购物体验,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却恰恰满足了客户购物、支付的全套流程,那么未来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竞争结果将不仅是流失电子商务市场中1/5的网络购物客户,甚至是本行最基本的网银使用用户。占领了客户资源,就掌握了发展先机,客户营销和争夺必然成为未来银行电子商务发展的竞争焦点。
竞争创新的技术要求
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银行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已不仅仅是一种电子渠道,而是对银行传统柜面业务的补充,同时将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并带来整体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行。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电子银行又提出了新的业务与技术要求,由于其特殊的运作模式可以将后台产品进行整合(包括新维度、组合、定制模式等),改变业务组织结构,从整体上提升银行对特定用户的服务能力。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顺应整体经济社会的互联网化进程,加之廉价而可靠的网络通讯服务,为银行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将不断提升银行服务的效率。
当今银行不仅需面对同业竞争,还需应对来自非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诸如企业资金流聚集在第三方电商平台分流了银行的资金流;大量银行客户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日常业务操作造成的银行客户群流失;大量的用户通过电子商务网站来进行业务交易及其他增值服务,使得银行的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个用户平均收入)值的相对减少;以及银行转账支付业务的相对缩小等状况都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电子商务在银行领域的渗透,使得银行的经营理念正逐渐由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这使银行亟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吸引客户、了解客户需求、主动营销并提供相关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为银行带来的主动服务理念是革命性的,它使银行的竞争原则更趋向于服务客户,从而加速业务创新使银行服务更贴近客户需求。
城商行分享电子商务盛宴的建议
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圈
从业务层面来看,城市商业银行首先应对整个电子银行业务体系进行全面的战略规划,将各业务系统与电子银行多渠道进行整合。在建设网上金融超市的基础思路下,搭建银行电子商务平台,将门户、网上银行、网上商城、呼叫中心、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充分融合。在渠道畅通的基础上,强化网上银行的产品功能,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一切产品的设计和服务都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力争以核心特色产品赢得客户信赖。在构建网上金融超市的战略规划下,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圈,将银行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以及实体商户三者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已有的核心资源及潜在资源建立互利多赢的电子商圈营销体系。尤其对于具备区域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地区经济特色,深入分析商圈业态,将本行的产品创新、电子银行业务与实体商圈结合,建设商圈平台系统和网络软环境,拓宽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并通过多种营销策略,如零门槛网上开户签约、积分联盟、微博、社交网、创新支付手段、体验式营销手段等,使商户入驻电子商圈、客户融入商圈、银行受益于电子商圈。
强化基于电子商务的技术体系建设
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一,城市商业银行应先行制订电子商务技术体系的整体建设规划,搭建银行产品聚集的网上金融超市。这需要银行从技术上打通银行门户和网银的界限,使用户对银行产品的知悉、申请体验、挑选比较、在线申请或购买支付的全流程有非常流畅的使用感受。将门户的前台展现与网银、核心系统的后台连接,实现门户管理平台与网银系统后台的融合,是银行发展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第二,城市商业银行应构建一个先进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提供多种形式的支付结算服务。在支付方式上,不仅局限于现金、卡类、票据支付,更应体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支付应用,进行数字证书、网银支付、积分兑付、手机银行的推广以及通过各类移动终端进行的支付收单业务等,这就需要加强银行支付媒介软硬件的研发与应用。经过普及和深化支付服务,进一步提供相应增值服务,如客户信用评级,电子对账,贸易链、资金链的三方清算服务,信用服务下的资金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在技术支持上,银行应加强与IT企业联盟合作,借助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加深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以提供客户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及服务。第三,加强银行网络技术和网络硬环境建设,确保系统安全。城市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网络系统建设的投入,以更高的安全标准、更先进的安全认证手段保证用户交易的连贯性和安全性,为城商行发展电子商务提供强大的系统安全后盾。
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管理模式
重庆农商行能顺利上市,与其此前进行的流程银行建设密不可分。自改制以来,重庆农商行以国内外优质银行为榜样,通过稳步推进流程银行建设,使得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构建灵活顺畅的业务流程
在推进流程银行建设过程中,重庆农商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基本形成了扁平化、垂直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架构。
重庆农商行紧紧围绕战略转型重点和流程管理规划,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对原来层层递延、分散处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初步建立起了差异化、专业化的业务流程体系。细分条线,持续优化营销机制,完善业务营销体系,在原有公司业务、个人业务的基础上,根据“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短、小、频、急”的特点和风险水平,增设“三农业务管理部”和“小企业业务部”,并成立了公司金融总部,对“三农”和小微金融业务实行专业营销和管理。
在对公条线,建立系统性的营销机制,成立专门团队加大对市级重点机构的营销力度,为全行畅通信息渠道,突破重点资金账户。大力运用分层营销、整体营销、联动营销、交叉营销等方式,深入园区、行业协会,以及对优质骨干客户展开营销。优化授信流程,对优质的、符合条件的客户不再报总行前台部门核准立项,直接报授信审批部审批,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客户服务。
为了强化业务指导和管理职能,总行前台业务部门均建立了行业调研和贷后回访制度,即按片区成立服务小组,按期进行行业调研,对支行进行业务指导和交流,引导各支行信贷业务健康发展,促进风险管控与业务发展的有机统一。
打造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重庆农商行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运营经验,按照业务前后台分离和运营集中处理的思路,大力推进远程集中授权、集中作业处理、集中事后监督“三大中心”建设。2011年4月,该行增设运行管理部,专门负责“三大中心”项目开发和集中业务处理的操作风险防范与控制。
第一大中心——远程集中授权中心已投入运行。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影像传输等技术,柜面操作人员将会计业务的交易信息、资料影像、环境影像等信息传输至远程集中授权中心,由集中授权人员进行独立审核和非现场授权,实现业务操作与业务授权相分离。在运行过程中,遵循“风险可控、减少环节、简化操作、利于执行”的原则,对部分交易的授权模式和授权起点金额进行了调整优化,实现了集中授权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操作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第二大中心——集中作业处理中心。通过运用先进的流程控制和影像处理等技术手段,将柜面非现金业务的凭证影像、交易信息传输至集中作业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业务前台分散受理、后台集中处理。
第三大中心——集中事后监督中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核心业务、财务业务、信贷业务等各种交易进行监控分析,采用多种方式采集交易、账务、客户信息等数据,建立数据平台,根据业务监管规则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过滤,对可疑事项及时报警。同时,通过OCR识别技术和手工补录辅助的方式,对凭证进行监督和建立精确索引,对重点交易、重点账户、重点柜员、重点机构、挂销账业务等进行监督。
建设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流程银行建设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自成立以来,重庆农商行始终坚持IT建设与业务发展并重,支持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改造,保障业务稳定高效增长。
加快系统开发建设。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综合大前置群以及信贷管理、资产负债、FTP、问题检查跟踪等各类基础业务、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如:通过科技手段,对原柜面系统进行改造优化,建立新柜面系统,实现了员工身份统一认证,细化了柜员可操作的业务范围,增加了柜员交易金额、授权金额、工作时间控制以及机构交易时间段和日期控制,将客户身份核查整合至交易中,拆分和修改部分交易,实施档案影像化保管。
加强电子银行建设。随着业务的迅猛发展,传统柜面和ATM等自助终端已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重庆农商行加大了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发和投入,拓展各类电子支付渠道,完成支付宝、百易通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接入开发工作,实现实时跨行汇款、理财产品在线购买和网上商城交易。
与常熟农商行相呼应,同处于苏州市的张家港、吴江、昆山农商行亦相继进入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2012年4家行分别排名第666、709、745和964位。
十年来,苏州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取得的诸多发展成果背后,闪耀着银监部门怎样的监管智慧?春意融融、柳絮飘飞的四月,记者走进“中国第一地级市”苏州,对话属地苏州银监分局,试图在十年回望中求解答案。
改制:股权是关键
怎样的股权结构,决定怎样的成长路径。
2007年,常熟农商行成功引进交通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通过与交行在业务拓展、风险防范、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公司治理、机构管理等领域开展针对性合作,较好地实现了引资、引智和引制的目标,画出了常熟农商行提质发展的完美曲线。
“农信社改制有助于解决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等系列问题,而推动股权有序流转、持续优化股权结构则能够加速其机制转换和技术革新,提升民营资本话语权,推动其摆脱固有的路径依赖,快速向现代金融企业靠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谈及苏州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现任苏州银监分局局长朱厚志深有体会。
有别于一般地级市,近年来,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一直释放着强劲的经济能量,扎根于此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因此收获了改革发展的“黄金十年”。十年间,产权制度改革和持续的股权优化成为农金机构综合实力迅速跃升的致胜法宝,其间,苏州银监分局始终扮演着引领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
“怎样的股权结构,决定怎样的成长路径。”朱厚志笃定地说。
2004年12月,苏州市最后两家信用联社——昆山和太仓信用联社成功改制为农商银行,自此,农村信用社在苏州成为历史。
2012年末,苏州5家农商行(常熟、张家港、吴江、昆山、太仓)总资产达到2694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2049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325亿元,5家行法人股占比由改制初的19.91%升至52.32%,职工股占比则从24.45%降至11.84%。太仓农商行引入6家优质民营企业入股后,民营资本占比达62.44%。常熟、吴江、张家港3家行先后获得银监会同意上市的监管意见书。
秩序:定位和错位
提升“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水平需要“鲶鱼效应”,但如果“鲶鱼”越来越多,则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秩序,形成恶性竞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苏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金融机构蜂拥而至,2012年末机构总数已达58家,其中外资银行16家,国有股份制银行县级分行也普遍升级;辖内金融机构网点数达到1903家,相当于苏州市平均每5500人即可拥有一家金融服务网点,金融服务饱和度在全国首屈一指。
提升“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水平需要“鲶鱼效应”,但如果“鲶鱼”越来越多,则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秩序,形成恶性竞争。
如何把握好“鲶鱼效应”发挥的度,推动形成良性的金融秩序,苏州银监分局把引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定位和错位这两个关键词上——
鼓励和推动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下沉服务重心,严格遵循差异化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服务,与大型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展开错位竞争。
作为全省标杆行,常熟农商行在准确定位和谋求差异化发展方面的进展尤为突出。该行针对小微企业融资设立了准事业部制的小企业贷款中心,简化限额内小企业贷款程序,同步开展小微企业营销调查与授信预调查,在年初批量处理小企业授信业务,实现了90%的贷款可在支行一线审批完毕,首笔贷款3天内完成,老客户立等可取。
针对小额贷款无抵押融资需求,该行成立了事业部制的小额贷款中心,通过“下户调查,眼见为实”、“交叉检验”等原则和技术,结合客户软信息对比,通过标准化的财务分析模板,建立起了一套可复制、标准化的小额信贷服务体系。
针对农村家庭金融服务需求,该行成立了准事业部制的家庭金融部,首批组建了由48名专职人员、13名带教人员组成的家庭金融服务团队,包干89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占全市218个行政村的41%。该团队采取“扫村式”工作方法,建立了20万户家庭信息档案,涉及农村人口70多万人,现已完成授信12.55万户,授信金额83.31亿元。
与此同时,该行还启动了30亿元小企业专项债券发行工作;在全市建立了104家物理网点,实现常熟市每万人即可拥有该行一家网点;布设“易付通”机具361台,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设立自助设备209台,安装电话POS机6175台,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签约用户达5.5万户,电子银行替代率44.68%。
作为全国四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市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面临重大变化。为实现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对接,苏州银监分局引导辖内农商行创新理念,赋予“三农”新内涵,先后推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贷款、农户安居贷款以及弥补城乡社保并轨自筹资金缺口的“农保转城保”贷款等业务,真正实现富民惠农。张家港农商行向20271名农户发放“农保转城保”贷款3.4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苏州银监分局积极组织农商行学习招行小贷中心等良好做法,推动各行相继设立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联合创建“送金融知识下乡服务站”,支持农村青年、个体和私营小企业主创业。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补充,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却日益呈现出“发起行分支化”的趋势。对此,苏州银监分局及时加强引导,优化支农指标考核,鼓励村镇银行在网点布局上以“弥补市场空档”、“远离竞争激烈区域”、“首选农户集中区域”为原则,突出“支农支小,小额分散”的经营定位,积极打造苏南特色的村镇银行。
常熟建信村镇银行于2010年由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现已分别在常熟东南开发区东南街道小康村、常熟董滨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徐市里睦村曹家桥、常熟海虞镇周行办事处中宏新农中心农贸市场、常熟沙家滨镇沙家滨办事处设有4家支行,2012年末存贷款总量分别为12.4亿和10亿,涉农贷款占比达到了96%,额度最小的1笔只有8000元。
2012年末,苏州5家农商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16.5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69.16%,总体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创新驱动下的错位竞争避开了同质化竞争的锋芒,赋予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强大的市场生命力。
发展:理性的回归
在浩瀚的金融蓝海中,仅仅学会游泳还不够,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游得更加久远。
经济催化金融,当做大做强的梦想冲击着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头脑,引领其在炽热中冷却,理性回归到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使命不可旁落地成为监管部门的责任。
“按照一行一策、优势互补的思路,加强监管引领和风险管控,引导农商行实现从做大到做稳的理性回归,是我们这几年所做的主要工作。”朱厚志向记者介绍说,“在浩瀚的金融蓝海中,(农商行)仅仅学会游泳还不够,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游得更加久远。”
在推动农商行改制的同时,苏州银监分局提前介入审查各行年度薪酬绩效考核办法,增加风险管理指标权重和延期支付比例,引导农商行树立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不盲目追求规模、速度、排名。吴江农商行聘请国际顶级咨询公司设计薪酬体系,强调经济资本考核,完善行员等级和专业岗位序列,通过建立与长期风险责任挂钩的合理薪酬激励机制,资本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2008年以来,在江苏银监局的大力支持下,苏州银监分局鼓励各农商行加强理财产品的研发创新,引导规范创新流程,强化事前审核,关注销售流程和后续管理。辖内农商行已形成“粒金”、“金港湾”、“锦鲤鱼”等理财品牌,2012年共发行理财产品276个,累计募集资金183亿元,未发生理财产品负收益及声誉风险,在县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顺应江苏银监局有关农村金融机构“南水北调”的号召,苏州银监分局引导辖内农商行稳步实施跨区域经营,5家行在苏中、苏北地区以及山东等省份设立异地支行48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9家,参股16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截至2012年末,异地机构(不含村镇银行)存贷款和利润分别达231亿元、228.55亿元和9.29亿元,占总行比例分别为11.27%、17.25%和26.07%。南北金融合作的实践,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为当地金融市场竞争增添了活力,也促进辖内农商行体制改革和业务转型,进一步拓宽了总行的发展空间。
以实施新资本协议为契机,启动项目联合建设,提升农商行精细化管理水平是江苏银监局推动省内农商行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此间,苏州银监分局也进行了大力推进。2011年初,张家港农商行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县级农商行试点单位。苏州银监分局积极支持该行先行先试,针对该行单独试点导致数据样本较小难以满足建模的实际情况,及时向江苏银监局建议有关农商行联合建设,扩大建模范围。在省市两级监管部门共同指导下,苏南8家农商行统一思想认识,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步开展新资本协议项目,共同设计完善了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和路线图,整理完成合并数据的质量分析和敞口分析,提出了220条主要差距点及187条初步改进建议,并成立了科技合作协调小组,联合启动信息系统改造工作,降低招标采购成本,共同开发业务模型,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新资本协议项目。
除此以外,苏州银监分局还积极推进农商行与大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如推动国开行苏州分行与常熟农商行开展微贷业务合作,交通银行与常熟农商行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等;积极协调地方政府资源,推动设立小企业贷款等多项风险补偿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农商行申请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券。目前,吴江农商行和常熟农商行分别发行20亿元和30亿元金融债的申请已先后获银监会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质量是农商行在A股上市时监管部门较为关注的指标,截至今年6月底,青岛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为2.29%,在已经上市及准备上市的农商行中不良贷款率较高,且贷款客户主要来自青岛地区,区域集中程度较高。
不良贷款率偏高
在上市前,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是监管部门的关注点之一。据悉,今年几家农商行在证监会的发审会上,发审委曾就银行贷款涉诉问题的原因和进展,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情况询问了几家农商行及其保荐人。
根据青岛农商行预披露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2015年12月31日、2014年12月31日和2013年12月31日,青岛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29%、2.38%、2.40%和2.29%。
尽管低于银监会二季度末公布的同期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行业平均水平2.62%,但在已经上市及准备上市的农商行中,这样的不良率却排名不佳。例如此前获批上市的无锡农商行和常熟农商行今年三季报的最新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9%、1.41%,均低于同期商业银行水平。
《投资者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青岛农商行之所以选择上市,是综合考虑到银行发展需要、监管需要、品牌效应及股东价值实现等因素,同时进一步增强银行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应对未来金融体制改革、银行业竞争、实现业务持续稳健增长和提升市场影响力。
该行表示,此次上市有利于补充核心资本,提高稳健经营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贷款能力,为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急需的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支持“供给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上市进程加快
市场还关注到,青岛农商行的上市节奏十分紧凑。从7月拟IPO公司接收辅导公告,到10月报送IPO申报稿尚不足3个月。而此前,该行包括投资者公告、年报等公开资料中从未出现过任何与上市有关的字眼。
青岛证监局信息显示,该行于今年7月1日完成辅导备案,辅导券商为招商证券。8月26日,青岛农商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多项上市相关议案,标志着该行A股上市准备工作进入冲刺。而10月29日,青岛银监局原则性同意该行A股上市发行申请,并要求募集资金应全部用于充实该行核心资本。
招股书显示,青岛农商行前十大股东持股占比合计52.72%,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超过10%,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其中,青岛国际机场集团、青岛国信发展(集团)并列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为10%。
不过据了解,自组建起,青岛农商行几乎是一步不落地在为上市做准备。根据资料,青岛农商行是经银监会批准,在青岛市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的基础上,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而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而自2012年6月成立以来,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构建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根据《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即建立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并自正式启动了A股IPO工作以来,在中介机构的指导下完成了各项申报材料的准备。
而日前,青岛农商行向中国证监会正式提报的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上市的申请材料,并正式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区域风险集中承压
与其他区域银行相比,青岛农商行地区分布单一化同样突出。青岛农商行目前拥有360家营业网点,其中350家位于青岛范围内,其主要业务也集中于青岛,且该行贷款客户主要集中在青岛地区。银行发展严重受制于地方经济,如果青岛地区出现经济下滑,该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截至今年6月底,青岛农商行1亿元以下的公司贷款金额为339.44亿元,占该行公司贷款和垫款余额比例为48.20%;个人经营贷款余额为180.48亿元,占该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比例为70.33%。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财务信息透明度低对银行资产质量形成压力。
青岛农商行表示,如果相关贷款集中行业处于发展的下行周期、行业指导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客户因经营困难出现财务危机,或该行对中小企业和经营业主的信用风险做出不准确的评估,均会造成不良贷款增加,从而对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对此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青岛农商行目前也在进一步夯实大零售业务的主体支撑,并强化金融市场业务及投资理财业务、公司业务及国际业务,而由于靠近日韩,其国际业务在农商银行中具有优势。
据记者了解,目前青岛农商银行正着手打造与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相适应的跨区域金融集团,已成立1家异地分支机构,主发起设立8家村镇银行,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的计划也在推进。
关键词:国际贸易;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
城商行在金融业中起步不久,处于发展的初期。长久以来都处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夹缝中生存。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城商行开设快速发展,国内已有数家城商行上市,但在广大的二线城市发展中仍面临很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商行的发展,不应仅限于本土金融业务进行发展,应该将城商行国际业务作为发展重心。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优势
1.独特的城商行的总行信息传导机制。城商行的客户群体与城商行的总行所在地是直接面对,客户群体直接面对swift系统主机和外汇交易主机所在地的好处是,客户有了直接面对外汇交易银行总部的机会,客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利用城商行swift系统收发报文,快速获取有关信息,拉近与国外客户的距离。
2.有利的保障体制。由于城商行是一级独立法人,因此,城商行具有开办国际业务最有利的体制保障。相对于国有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其扁平化的管理架构,使得城商行在信息收集、授信评估、业务办理、审批决策等方面,都能够自主决策,先人一步。
3.强大的费率竞争力。城商行的费率竞争优势是其与其他银行竞争的杀手锏,同时也弥补了城商行自身的不足。由于城商行总行与客户的近距离接触,使之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的综合贡献率和营销策略,并结合自身业务或资金成本自主确定相关费率和贸易融资条件,而城市商业银行具备外汇交易中心的会员资格,对于汇率的报价能做到灵活自主,这是其他银行所无法竞争的的实力优势。
二、现阶段我国城商行国际业务发展的状况
1.目前我国城商行国际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国际业务因其在银行业务中经济效益很高,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各个城商行靠国际业务的竞争来争夺市场。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模式和理念的限制,城商行对国际业务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人民币的重视。长期以来,人民币业务一直是城商行的业务重点,对于国际业务的发展给予重视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国际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总量中所占比例不高。另外我国城商行进行的机构设置也是以发展促进人民币业务为核心设置的。对于国际业务的专业从业人员的配备较少。城商行在国际业务的银行考核体系方面,缺乏像人民币业务那样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
2.业务体系复杂,成本颇高。城商行国际业务体系由诸多子系统构成,它不仅包括电讯系统,清算系统,还包括交易系统和外汇资金补给供应渠道等等。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构成使得费用支出不断增加。例如城商行在在对外清算业务中,各大清算中心设置了不同币种的清算账户,当清算量较小的时候,账户沉淀资金不多,收到的效益回报相对来说不高,因而账户的维护费较高,单笔借贷业务的手续费增多,造成客户的往来扣款金额与主流国际业务银行相比居高不下。
3.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 绝大部分城商行管理者开办国际业务很积极,开办后却面临着种种困惑,机构设置怎么合理?怎么赚钱?国际业务部开办筹建很辛苦,从结算到信贷,从表内到表外业务的所有制度都要制定,从系统看,从核心系统、信贷系统到国际结算系统全部要改造,还要安装个人结售汇系统、国际收支申报等外汇管理系统。
4.缺乏政策研究和避险机制。银行国际业务的政策性和技术性远远高于国内人民币业务,它与其他专业领有很高的关联度,因而,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也就往往需要更多的手段,需要实现电讯、信息、外汇资金等资源共享。但是现阶段我国城商行在很多领域与全国性的银行还有些差距,如对国际惯例的掌握和应用,对境外银行业务的了解与研究,对外汇政策的研究与理解,解决金融纠纷的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研发和推广新的业务品种等等。在专业人才储备方面有很大缺口,信息对称性发展不均衡。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城商行在获得衍生产品交易中很难具有资格,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增值和避险服务。
三、城商行国际业务的发展对策
1.走向全球化发展
城商行在国际业务领域想要发展壮大,靠其自身显然实力不够,必须借助外力,通过跨区域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因此,城商行要立足于一定区域,并向其他地区延伸,设立分支机构。在区域内广设分支网络,在区域外则主要靠行或其他形式的国际业务网络为客户提供服务。采用这一战略,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给客户提供更高的运作效率,较高附加值的贸易服务,并将国际业务服务融入其它公司业务之中,是一种比较稳健的发展模式。
2.建立“三位一体”的外汇业务经营管理体制。城商行国际业务作为主要的外汇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其业务完成需要多个银行网点的配合,城商行可以利用其覆盖面广的优势,走全员全行办外汇的路子。建立和完善业务处理、市场营销、风险控制“三位一体”的外汇业务经营管理体制。形成各个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运营体系,注重对营业网点的落实情况,各分理处做好协助工作,完善外汇业务的各项职能,提高外汇业务的竞争能力。
3.积极创新,打造新的银行产品,提升国际业务的活力。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城商行的国际业务发展状况,大胆改革创新,提高发展动力,保证国际业务竞争能力的稳步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了国际业务水平的快速发展,加强市场竞争规范管理,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创新业务品种,积蓄后发力量,使外汇业务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注重新业务品种的营销,尤其是对远期结售汇和福费廷等国际业务新产品的运营,加大力度对汇率和利率走势进行分析,扩大非贸易结算业务,持续退出新产品,健全国际业务品种。
四、结束语
国际业务是银行业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发展国际业务是城商行为客户开展全方位服务的客观要求,发展国际业务既是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又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国际业务以其高收益、低成本的特点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适时调整不同行业在信贷总量中的比例
查尔斯亨利道(音)的道士理论,明确提出,一个企业的好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宏观经济决定了一个企业好坏的30%,行业决定了一个企业的50%,企业自身决定了20%,企业做得最重要的决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入什么行业,这是企业做的最大的决定。当一个行业上升的时候,几乎所有企业都赚钱。如果当一个行业开始进入下行周期的时候,大半的企业下沉的速度会比下降的速度快很多。不少企业发现了宏观经济的变化、行业的转换,也在调整自己的战略,转换发展方式。金融机构作为实体经济提供血液的行业,需要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调整行业分布。
目前企业进入下降通道,房地产行业下滑,外贸疲软,导致相关行业跟着下滑。房地产、钢铁、玻璃、水泥等产能过剩明显,沙石、混凝土、木材、家电等也跟着下滑。但是新型的行业跟着兴起,环保产业、信息消费、智慧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农业、水利等投资加大,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在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以县城和乡镇为主的农村市场是农商行耕耘的主阵地。农村养老、农业观光、农村建设、农村消费等。特别是现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的加工和网络销售在农村兴起。中央扶贫政策和社保的普及,农民的消费在不断释放,网络消费、旅游消费、出口消费等消费方式也不断出现。
农商行信贷结构需要尽快跟着宏观经济和行业进行调整。从偏重资产的行业转到侧重资金流动快的行业;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转换到消费相关的行业;从能源消耗大的行业转换到环保、节能的行业;从侧重生产性行业转换到商贸流通性的行业;从一般加工型企业转换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如果农商行不能快速有效地转换信贷结构,那么这些信贷需求,将会被互联网金融和创新性的金融机构占有,农商行品牌形象也将失去未来信贷主体的认同。以沭阳县为例,该县属于人口大县,房地产相关行业占比高,木材加工相关的行业前期发展较快,相应的贷款占比较高。同时消费比较旺盛,花卉、特种养殖也发展迅速。新型行业如网络创业和快递发展良好。轻资产的创业、现代化的消费越来越多,土地流转加快,传统信贷机构还没有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推出创新信贷产品。
2 将第一还款来源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纳入信贷体系
一个完整经济周期是从复苏到高涨,然后是危机、萧条。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国家经历了无数轮,但是中国只经历了一个经济周期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半,还没有经历到危机、萧条。经济危机实质就是产能过剩,主要特点是危机和萧条,带来整个经济的波动。
重资产思维方式在国内金融机构中根深蒂固。在国内经济的上行阶段,大部分的企业主营业务不断增长,现金流稳步上升。跟着上升经济形势,银行也是高歌猛进,大部分客户的现金流持续稳定上升,资产价值增加,交易活跃,抵押物也在不断增值,容易处分,所以银行简化对现金流详细分析具有经济背景。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将资产作为重要衡量指标,忽视第一还款来源。多年重资产习惯和思维已经深入到银行大部分人员血液中。
农商行需要尽快将信贷思维方式转变到重视现金流上。现在经济进入下行轨道,产能过剩,“钱不好赚”成了很多人共识。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本来抵押物不足,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他们的资产可以参考的价值更低。随着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农商行作为小微企业贷款主力军需要改变思维惯性,调点放在第一还款来源,重视现金流分析,侧重对企业造血能力分析,对上下游供应链做出价值判断和分析。对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陷,农商行更需要调整调查方式,增加科技手段,提升对价值链和现金流分析判断。
3 调整担保物种类和结构
房地产占据了抵押物绝对高比例,在经济上行时期,房地产具有保值、增值功能,容易变现,获得了金融机构青睐。经济下行,房地产跟着缩水,价值波动增加,变现难度加大。在中小城市,房地产过剩现象更是明显,交易清淡,手持现金人越来越多。江苏北部有些经营较弱农商行,手中持有大量房地产为主要抵债资产,无法及时变现。
农商行需要调整对于担保物态度,寻找可以保值、增值,容易变现的担保物,如黄金、存单、持续稳定现金收入(如租金、分红),应收账款等这类担保物。而房地产更需要在经济角度以现金流作为主要评估方法进行筛选,选择地理位置好、租金收益稳定的房产。特别应当重视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具有变现快,优质应收账款具有不减值等优点,所以保理业务在国内外高速发展,国内的各大银行的保理业务也在高速发展,但是应收账款一直被农商行忽视。很多的农商行还没有充分将应收账款作为主要的担保资产提上议事日程。农商行应当积极行动,将容易变现的资产作为主要的担保物来提升信贷水平和信贷发展。
4 增加以供应链为中心的创新产品
经济下行,资产缩水,抵押、质押物不足,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更大,融资更难。传统的金融产品对担保要求高;信贷资金易流出实体,用于投机,导致风险增大。供应链是以行业的整体供应链的价值作为评估,以整体的供应链的监控为核心监控货物流、资金流来控制风险,所以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担保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问题,让信贷资金流入实体;可以给银行带来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其他收益。国内大型银行和城商行几乎都建立了供应链金融事业部,其信贷的占比不断扩大,有很多金融机构将供应链金融作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在科技支撑和人才方面加大资源支持。
农商行需要将供应链金融作为重要的战略进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特别适合担保不足的小微企业,但是对于金融机构的自身也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农商行来说是挑战。现在战略上没有重视,投入上不足,人才不够等成为农商行构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障碍。
5 调整客户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没有受过创业培训个体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管理严重不足,导致寿命很短,也给农商行贷款带来风险。银行组建了很多为内部服务部门,完全可以转变思路,由拼价格、拼费用、拼关系转换为拼服务。
5.1 由被动的贷后检查转变为主动客户服务
银行放贷之后,主要是通过贷后管理对客户进行检查、管理和服务,其积极性和要求远远无法和贷前信调查主动和深入。客户经营中所存在风险难以发现或者发现风险为时已晚,企业经营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贷后管理也需要进行调整,积极主动地介入客户经营之中,更早地知晓企业的经营信息,及时地提出化解危机的方式方法,对风险提前进行预防、管理,同时有利于提升小微客户的管理能力。
5.2 由存款或者贷款的阶段转变为全程的客户服务;
目前,农商银行的服务主要是存款和贷款,阶段性割裂的现象比较明显。如何从阶段性的服务转变为全流程的服务,是需要进行转变。存贷挂钩就是一种打破阶段性割裂,向全流程的客户服务的一种尝试,就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将存款、贷款和贷后管理以及提升客户经营能力的服务融合起来,打破流程的割裂,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和咨询。
5.3 由静态咨询转变为动态服务
客户服务主要理解成被动性、静态的咨询分析,主要集中在贷款、存款咨询、业务办理等,很少积极主动地深入客户事务中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发展。小微客户的金融知识欠缺,积极主动的咨询意识较弱。农商行需要转变方向,加大对于客户的主动服务,深入客户的业务发展之中,真正做到“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提供他们应当需要的服务,而不是他们询问的服务。这样不仅从情感上获得客户的信任,更从客户的角度成为合作伙伴,从而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客户群;也从传统的竞争中转换为客户发展中的咨询发展顾问。
经济发展状况在不断变化,农商行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转型,围绕客户做文章,才能在县城区域做强做优。转型之路永远在路上。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再加上我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商贸往来的迅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逐渐从传统的国际贸易中独立出来,成为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与传统的发达国家不同,一带一路国家在语言文化政策上都大大有别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贸易伙伴.因此,研究适宜区域性、地方性的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和专业性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1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问题
1.1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根据《2016-2020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跨境出易规模达4.49万亿元,跨境进易规模达9072亿元.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率也很高,但相比于亚马逊等跨国电商企业,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起步相对较晚,因此,跨境电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大致总结为以下两点:(1)沿线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跨境电商的发展受到语言、习俗等文化差异的阻碍.(2)沿线国家的贸易机制不完善,导致了贸易过程中存在通关手续繁杂、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致、收退税问题不明确以及贸易纠纷难解决等问题.一方面,这是由于跨境电商作为一个亟待发展的新兴行业,行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项制度和模式还未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人才培养未能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速度同步.1.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跨境电商突然崛起,导致相关人才的培养变得十分迫切.而全球化,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又使得尚未成熟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转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前各高校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多是已经较为成熟的管理人才、计算机人才及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嫁接和拼凑.在电商行业,尤其是跨境电商领域的实践中,就凸显出了其培养针对性不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专业性与职业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不得不思考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2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2.1产品质量标准与标注的学习.(1)重要性各个国家都对各类产品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对所交易的产品也有着不同的产品标识标注规定.为了更好地进行跨境贸易,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与损失,要尤为注重各国产品质量标准与标注的学习.(2)培养针对性学习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标志标注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仔细研究国际有关产品的各类规定,熟知国际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对产品各项要求的惯例;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展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标志标注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搜集各国有关规定、法律法规的文献资料,进行读书报告、法律讲堂、模拟交易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各国产品要求,熟知国际标准、精通跨国交易要求.2.2跨境电商相关税种的学习.(1)重要性税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跨境电商的虚拟性、收付过程的不确定性、各国税收标准的不一致等各种因素,导致交易的监管难以达成,税收标准难以确定.究其根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宽领域,在全行业的广范围进行的跨境电商仍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各项规章制度、标准流程都还没能建立系统完善的国际标准.为了促进跨境电商的更好发展,一方面,国际组织与各国都应积极促进跨境电商的国际标准尽快出台,并加快实施;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培养出更专业的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2)培养针对性高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不仅仅应注重学生对于我国税种的学习,也应注重跨境交易中他国税种的学习,以便在行业中更好地处理跨境交易.结合传统贸易方式以及相关贸易法律常识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我国税法的规定、他国税种的要求等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在目前跨境电商各国税种不匹配情况下,交易处理的实操能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传统的国际贸易地区主要是欧美地区,而一带一路沿线中东国家的政策与税种与欧美还是有一定区别的.2.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学习.(1)重要性语言是交流的基础,在交易过程中的协商、谈判、合同签订等环节,语言交流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和沿线国家建立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贸易联系.中东地区近年来电商发展迅速,尤其是女性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出门较少,电商需求大,但多语种及多民族文化给贸易交流带来了一些障碍.因此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学习是十分必要的.(2)培养针对性高校在培养语言能力上,可以实行“1+1”模式,即英语+小语种的学习模式.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以及职业规划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促进学生从业的适配度.另外,随着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与各国在留学层面上的合作也日益加深.对于高校来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留学生不仅仅是生源,也是通往他国的一扇窗户.因此高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展开交流会、协作组等各种方式,促进高校学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听说读写都能适应行业需求.
3总结
跨境电商行业的新兴发展,刺激了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加快对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分析跨境电商行业的特性,了解从事这一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并据此整理出培养跨境电商行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的方案,建构具有跨境电商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素养的地方性人才培养机制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樊瑞.“一带一路”视域下跨境电商法律合作机制构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1~33,37
[2]杨楠.校企合作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研究[J].海外英语,2018(7):5~7
[3]宋海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37~39
[4]王辉,王亚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语言战略研究,2016(2):13~19
网络广告主体行政管理的完善
首先,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信息产业管理部门的合作,实现信息互通,举报和行政处罚及时有效处理。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关已经实现了网站的经营者登记备案制度,每个登记注册的网站分为企业登记主体和个人登记主体分别进行登记备案,个人需要凭身份证等证件认证,企业也需要上报一些证明自己企业资质的文件,通过国家信息管理机关的审核,但是对于网络广告的整体经济发展状态,涉及的经济效益以及经营不能做到很好的规制,对于市场主体的损害其他经营者和相对人利益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也不能依据自己的职能进行处罚,因此,两个机关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很重要。现行的《广告法》还没有对网络广告的主体做出明确的区分,但是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中,对于网络广告的主体进行了区分,即“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两类.只有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才可以从事网络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业务,还应该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备案,这就需要互联网信息管理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并且建立机制对网络广告的违法行为联合进行处罚,比如关闭网站一个月进行整顿,或者取消某自然人或者企业的经营网站资格,列入黑名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可以对信息管理机关列入黑名单的人和组织拒绝进行工商登记,实现两个部门互通有无,明确网络广告的主体。
其次,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ISP)和网络内容提供者(ICP)的责任。互联网在本质上是提供电子信息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ISP)和网络内容提供者(ICP)搭建的电子信息的传递的平台,笔者认为,这两个主体对于自己提供的内容还是必须负起责任的,不能消极的不作为,首先,事后及时反映。对于有用户举报的内容,应该及时关闭信息来源,不但要追究网络广告者的责任,还要追究ISP和ICP不作为行为的责任,其次,前的适当审查义务。虽然这两个主体不能做到能对自己的内容进行全部的事前审查,但是对于有明显违法内容的网络广告,比如说药品、烟草等国家规定需要许可证才能的广告,在广告之前应该进行审查,对于明显违法的网络广告,应该禁止,对于内容严重影响污染网络环境的网络广告,应该拒绝。
再次,赋予一定前提条件下个人网络广告的权利。随着微博,淘宝等网上媒体的火热,很多学者提出了质疑,个人用户的信息不能证明真实性,也有可能侵犯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但是,笔者认为还是应该赋予个人在网上网络广告的权利,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媒体,在这个时候限制个人用户的权利,对于网络环境和互联网信息化生活的发展都没有益处,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暂时可以让相对人对网络加以必要的防范,对触犯法律的网络广告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在网站登记的信息进行追查等方法规制。最后,积极推进网络广告主体商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推进行业自律性建设。在商品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看不见的商业习惯和商业道德标准,如果能在行业中建立起一套能在全行业都能执行,能在行业内形成一种遵守受尊敬和受欢迎,不遵守受到行业内的谴责的氛围,这对于规制行业内不正当经营行为和减少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要加强全国性统一自律性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结语
为了使网络广告的制作和更有规范性,只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电信管理部门之间做好协调,信息共享和公布,就能使网络广告的主体更容易追踪和定位让网络广告出现问题时有责任主体可以作为追究的对象,同时,明确ISP和ICP的责任,给予个人用户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加强网络广告行业道德建设,都有利于网络广告市场更加有序,安全,健康的发展,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网络经济更快速的发展。
作者:潘莹单位: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摘要】本文从工商管理的概述入手,以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的现存问题为基点,探索工商管理职能转变的措施和策略:尝试市场准入新举措;健全执法监管新体系;构建信息服务新平台;架构专业人员新队伍。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新形势;转变措施
一、工商管理职能概述
1、工商管理概念在本文中工商管理,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指“国家为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政府的市场监督部门和行政执法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进入市场的生产经营者及其时间、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1]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主体,在我国,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相关部门承接其职责并履行管理的职能,其客体是商业活动主体,市场经营主体,以及一些相应的大中小企业等。就我国而言,目前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一些行政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发展、繁荣经济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建立起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工商管理实质就是国家通过一些行政机构,运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一些相关规章为手段,来实现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职能。2、工商管理职能概述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是依据《公司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界定出来的,其主要的职能一共有三:市场准入职能、执法监管职能以及服务发展职能。市场准入职能。这一职能是工商行政管理的首要和核心,是一切管理前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步骤。这一职能主要的职责就在于审查一切将要进入市场进行经济活动或商品生产活动的个人或是企业等各种主体的经营资格和生产条件,它包括:登记注册、资质审查和行为管理。它不仅规范了市场活动主体的范围,限制了他们活动的方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基本利益。执法监管职能。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监管职能,就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对准入市场的经济商业主体的经营、生产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这一职能有效地保证了市场的正确方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发挥的前提下,对于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理,不仅保障了市场中其它正常合法的经营和生产活动,同时也保障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正确发展,也维护了市场的正确秩序。服务发展职能。工商行政管理的最为重要的职能即为服务发展职能,它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促使其逐步形成一个符合规范的、健康的市场经营秩序。这既包含了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也包含了对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品牌权益的保障”。[2]其服务发展的职能,不仅有利于市场中的经济和经营主体的利益发展,有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和谐,更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
二、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现存问题
1、市场准入问题市场准入过程繁琐,手续繁多,审批周期过长,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我国由于建国后,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资源配置一直都是政府主导,原有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再加之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思想和意识还没有转变,他们还有吃拿卡要的思想,尤其在东北经济相对落后,工商行政机关管理人员职业操守不高,职业道德不纯粹。再加之,工作方法不创新,还是按部就班地依照原来的工作程序进行,工商行政管理上并有没有相对正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工作程序和步骤,所以手续审批繁重,过程周期时间长。而且,我国有一些行业,比如像药品经营、宾馆开设、教育培训等这些特殊的行业,都必须由一些主管的单位进行前置性审批,才能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这些行业工商管理一般把关过于严格、登记程序复杂、流程过于繁多,导致了工商部门管理的诸多问题未能解决。2、执法监管问题新形势下的网络环境,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很多微商的出现和电商的渗入,不仅挤兑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微商并没有进行工商行政管理的准入审批和资格审查,有的微商有着百分之二百的暴力,甚至有的微商在网络上兜售假货和劣质产品,使市场经济秩序遭到冲击。再者,监管手段相对落后,市场准入审批宽松,实行宽松进入,然后后续的审查和监督跟不上,使一些投机公司、皮包公司,有可趁之机进行违法乱纪的经济活动,又没有适应现在网络经济的审批手段,所以审核程序和手续都需要去办理大厅去办理,即便近几年也出现了网络申请,但由于对于核实上还缺乏一定的手段,也导致了当前新形势下的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上的诸多执法方向的缺陷。3、服务水平问题新形势下的工商行政管理,首先是服务意识问题,由于原来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一些行政管理和体制上的问题,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和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一直都没有办法转变,思想固化,不与时俱进,认为政府人员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是领导和指导层面的人员,所有的市场中的经营主体都是来求人办事,求人登记,求人审核。这种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吃拿卡要风气不止,经济就不会繁荣。第二,由于信息时代的全面深入,使原来需要面对面办理的业务,变得更为便捷和轻松。然而由于信息平台不完善,信息数据并未完全公开,很多信息披露不全面,使审查和核对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再加之,政府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各部门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只有当某一经营主体出现问题,需要理清责权时,各部门才有机会进行沟通和合作,然而由于信息平台体系相对封闭,企业征信问题更难以核对了。4、履职定位问题首先,履职体系不健全,工商行政管理的各个部门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工作体系,原本计划经济的以罚代管模式,早已经不适合网络信息社会了。加之工商行政管理内部部分员工思想跟不上时代,专业素质也相对较差,更不用谈工作激情和业绩了。第二,组织外部问题层出不穷,当工商行政管理遇到一些相对专业的领域时,像教育、医药、文化等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这不仅仅是外部因素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中专业人员少,整体团队素质不强,更没有相应的培训机会和深造课程。
三、我国工商管理职能转变的措施
1、尝试市场准入新举措首先要大胆创新,积极变革,改良注册资本的登记制度,放宽经营主体的经营条件和资格审查,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和中小经营主体进行市场准入,简化不必要的冗长手续,节省准入时间。可以在相应的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培训社区相应工作人员,或是定点定时间,派一些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下社区进行业务处理,不仅可以使办理人员进行分流,节约等候时间,而且使市场准入落实到社区,在社区的平台上就可以办理相应的手续和审核,提升办理速度,加快办理过程。2、健全执法监管新体系法律是一切的准绳,不仅仅约束着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也规范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各个职能。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过程,健全执法监管体系,是最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原有的以罚代管的模式,罚款不是目的,如何改变和处理问题才是核心,要把执法办案落实到维护市场秩序上来,坚持打击垄断、不正之风,打击贿赂、不正当经营,打击假冒、强卖强买。再者,放宽处罚,积极配合和引导首犯市场主体进行整顿和整改,容期限,正经营,使初犯的主体经营活动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第二,把被动执法转变到主动执法上来,改变原有的由上级交办、下达落实的模式,主动筛查,积极处理,不定期进行审核,保障消费者的基本利益。第三,国家也应该不断的补足相应的法律,出台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法条,来约束经营主体的行为,保护其利益。3、构建信息服务新平台新环境,要有新举措,新时代,要有新征程。网络时代,信息化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不仅市场走上电子时代,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也应该从固化状态转变为网络平台。APP、电子终端、计算机化平台等都可以为工商行政管理全新的职能手段。不仅可以让所需信息随即可查,还可以把相关的部门和涉及到的机构,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协调监管,使一切办公公开化、信息化和透明化。4、架构专业人员新队伍人才,永远都是各个时期的重头戏。要想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就需要从人才入手,不仅吸纳更多的专业人才,还应该有相应的培训和深造机会,不断提高人才工作能力,近而提升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体职能。
【参考文献】
[1]许光建,工商行政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昀,商事登记改革背景下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以扬州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例[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