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赞美庐山诗句

赞美庐山诗句

时间:2023-05-30 10:4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美庐山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赞美庐山诗句

第1篇

??《辞海》对瀑布的诠释是“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泄下来的水流。主要成因是水流对河底硬软岩层的差别侵蚀,在两者的出露处,硬岩层突露于易受侵蚀的软岩层之上成为陡崖,水流便在这里陡落成一条瀑布。”

??瀑布是大自然的奇观,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瀑布带给人们无限的情趣与美感,它就像是依傍在大山臂膀上撒娇的少女。关于瀑布的最初记忆是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这诗句犹如奔泻的瀑布一样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让我记忆永恒。

??认识瀑布则是通过邮票:《祖国风光》中的“黄果树瀑布”及《黄果树瀑布群》,台湾的“天祥大瀑布”,《庐山》的“黄龙潭瀑布”、“三迭泉瀑布”、《长白山》中的“长白山瀑布”,《雁荡山》中的“大龙湫瀑布”,《天山天池》中的“悬泉飞瀑”等等,这些瀑布也到得几处。

??瀑布,在诗人眼里“疑是银河落九天”,在画家的笔下是流淌着的诗句,在音乐家的心中是富含韵味的自然交响曲,在集邮人的手中是爱不释手的珍邮,因为它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憾。

??人们为瀑布写下了千古传扬的楹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清代诗人田雯曾写一首《白水岩放歌》来赞美瀑布:

??“匡庐瀑布天下称奇绝,何如白水河灌犀牛潭。

??银河倒倾三叠而后下,玉虹竹涧百丈那可探。

??声如丰隆奋地风破碎,涛如天女织锦花景簇”。

??无论对联还是诗作,留在人们心中的是瀑布的诗情画意。

??几百年前的徐霞客赞美瀑布:“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伟”。

??中国古代的诗人、学者们对瀑布的赞美与崇敬,佐证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瀑布是美的,邮票上的瀑布实际上就是在那流泉飞瀑的地方增加了一个画框,搬到了邮票上,那瀑布是一枚邮票图案,也是一幅优美的自然风景画,绵亘起伏的群山是瀑布画的背景。

??你看那《庐山》的“黄龙潭瀑布”,好象一条白花花的巨龙从那绿荫葱茏的山顶猛扑下来,似有吞天化地之势。巨大的水瀑气势汹汹地撞击着刀削斧砍的峭岩,被划成无数水花,飞溅的瀑布不忍分离,又极快速地集拢起来,更疯狂地向下面的岩石扑去,再次激起无数冲天水花,瀑布没有被征服,即使摔得粉身碎骨,也要重新凝聚起来,汇成更大的力量,翻滚着,吼叫着,向既定的方向奔去。瀑布奔泻的吼叫声,就是博击命运的交响乐章,动人心魄的场景让人折服。

??黄果树瀑布在我国的瀑布景观中堪称之首,它象从九天落下的银河,又象千万头抖动银须的雄狮,怒吼着冲下山岗,扬起了弥漫山野的尘雾,站在瀑布前总能给人一种虚怀若合的教益。

??庐山的瀑布秀丽而峭拔;九寨沟的瀑布绚丽而多姿;台湾省的天祥瀑布,刚健而坦荡;长白山的天池瀑布,飘逸而高峻;雁荡山的大龙湫瀑布,劲挺而矫健;黄果树瀑布则以豪迈而粗犷、雄浑而魄丽著称于世界,可以算得上是瀑布中的伟丈夫。

??瀑布,因为它包纳众汇,不择细流,才有雄伟的瀑流冲击;因为它不畏艰险,无往无前,才吼出雷鸣般的声音;由于它毫不吝惜的献身精神,才能映出七色彩霞。人们只知彩虹总是伴着瀑布,却不知是由于瀑布的献身,产生了那来自瀑布的水雾,和着阳光的反射,五彩缤纷的彩虹出现了,同时,有了彩虹,瀑布也因它而生机盎然,充满活力。是瀑布的激扬,才致使水雾升腾,有水雾的反射,才有金光四溢的奇景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97―01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词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其中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表现为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体化,更易于使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如,在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通过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言、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能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使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在教学“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在丝丝微雨中,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些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一心理作用,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能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古诗词因时空跨越度大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言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小学教学古诗词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在教学“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词是诗人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教者教学古诗词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在教学《咏柳》一文时,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

第3篇

【关键词】苏轼;山水诗;积极入世

“苏轼诗、文、书、画无所不能。是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1]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晚唐开端的进步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2]这是李泽厚从美学的角度对苏轼的评价。若从苏轼的思想人格上说,可以说苏轼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我们如何在困境中生存下去,如何坚持自己的操守。这些精神反映在他的诗文中,我们通过他的山水诗来讨论苏轼留给我们的积极入世精神。

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苏轼一生的主导思想。他少年时期,在母亲的教诲下,立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在他10岁的时候,他父亲有感于欧阳修的《谢宣召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让苏轼拟作一联,苏轼写到“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苏轼少年的心中就已立下将来获玉带金马之封的志向。北宋嘉二年顺利通过了礼部考试,在殿试答御策时,他写下《二十五策》,展示出“奋厉有当世志”的青年政治家风采。《二十五策》既表明了苏轼的政治见识,又体现出儒家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态度。一股旺盛的激情涌动在匡世济民的理想之中,也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1 立德

他一直追慕那些忠于国家的仁人志士,敬仰他们的高贵品质。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叹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母子简单的对话,含着深刻的道德情感。不仅有对仁人志士的仰慕之情,也包含这两代人坚守道德、伸张正义的决心,这影响了苏轼的一生,在王安石变法中,他遭到变法派的排挤。变法失败后,保守派上台执政,废除一切变法形式,他站出来反对这样做来保护有利于人民的变法形式的实施,他又受到保守派的迫害。他一生坚守“从人民利益”出发这一观念,故政治上经常受到打击。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苏轼坚定的人格操守。北宋嘉四年经忠州时写下《屈原塔》,诗中高度赞美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独立不倚的气节。“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此节。”既是对屈原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态度――“持此节”。《虞姬墓》“仓黄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称道虞姬与郑君的坚贞意在表明自己的坚贞不二。

苏轼有着独立的人格操守。在做杭州通判时,他去拜访好友惠勤、惠思,留下了“道人有道山不孤”(《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的著名诗句。“道人有道”是对二位僧人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自况、,如果有高尚的品格德行,即使在深山中也不会孤单。《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花开时节在四、五月份,游人纷纷踏至,而东坡却在冬至举目无花时儿来,他看花不因众人热而热,也不随众人冷而冷,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一生的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嗟我本直狂,早为世所捐”是他一生坚守着这种独立人格的写照。

苏轼是忠君爱国的臣子无论在朝在野,他不忘忧国忧民。《八月十五看潮五绝》之五“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诗人呼唤强弩射潮头的激越胸怀,大有改造山河的气概。他一生多次被贬谪,但他没有因贬谪而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他以积极入世的精神面对一切,每到一处,融入此地的山水之中。“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五)诗人因上书神宗谈论朝政得失,被外调杭州,心情比较苦闷。但他没有沉陷在苦闷中,游览西湖美景,以消解胸中块垒,同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著名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贬杭州是他贬谪生涯的开始,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被押解京城途中,他本欲投太湖,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顽强地活下来,并留下恬静豁达的诗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青山绿水是他的良朋,他在山水间舒展着顽强的生命力。他开辟东坡山,在东坡山上躬耕,虽然谪居黄州的生活很苦,但他很快融入这种生活中,自得其乐。“雨洗东坡月色新,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晕确坡头路,自受铿然曳杖声。”(《东坡》)虽然被贬谪,但他没有忘记朝廷,得知官军攻破银川时,他喜极赋诗,“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被贬惠州时。苏轼已经59岁,饱经迁谪之苦,他却没有丝毫的抱怨,融入岭南山水中。在《食荔枝二首》中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充分体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之情。苏轼以四海为家,过着宦游生活。他性情豪放,喜爱山水,每到一处,便以其为家,陶醉在此地的山光水色中,怡然自得地生活。“此心安处便是吾家”是最生动的证明。被贬海南蛮荒之地,“食欲不具,药石无有”,所“促房屋,仅足以避风雨”[3]的环境中,他“齐物”、“济时”的思想却不曾泯灭,“却登梅岭望枫宸”(《次韵韶食李通真》),思恋国家。“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有奇葩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杜海》),纵然九死一生在万里的南荒,我也没有遗憾,因为这次远游,遇到的景色之奇绝可谓超过平生!苏轼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得以在贬谪时顽强生存下来。

2 立言

苏轼一生的创作都在实践着“有补于世”的目的。在他的的政治生涯中,曾两次自请外任,来逃避党争不休的政治漩涡,到基层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以便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同时作为诗人,他的眼光始终紧紧投向现实,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一种急于表现现实生活的强烈欲望和淋漓尽致的抒感的创作激情,使他全身心地体验生活的激流,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形象和创作灵感,及时而深刻地反映着现实生活。无论朝廷的政令得失,百姓的喜怒哀乐,还是人间的悲欢离合,是非善恶都是他抑扬褒贬的对象,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皆有触及,从而达到“有补于世”的目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耕女废筐,白衣仙人在庙堂。”看似说观音不帮百姓忙,实际讽刺当政的官员不替百姓排忧解难,不体恤民情。即使在游山玩水中,苏轼也会不经意地将山水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新城道中》就是这样一首诗。“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水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茶烧笋饷春耕。”[4]首联两句呈现出爽朗的物镜,折射出诗人欢畅的心境,他欣然上路。远山端坐披上絮帽,煞是老成持重。树木挺秀悬挂铜钲,显得精干英武。野桃含笑,探身于竹篱之外,俏皮而又活泼。绿柳依依,荡于清溪之上,给人以潇洒超脱之感。山性即我性,一系列神气活现的景物,实际上又是诗人自我的化身。物景交融,景中有诗人在。他的笔触转向生活的纵横,使全诗在一派春耕大忙中做了精彩的收束。由于他把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沟通起来,至此,诗歌境界大开,给全诗带来炽热的生活气息。

苏轼有些山水诗含有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自谓远眺也罢,鸟瞰也罢,胸中凝聚的庐山形象怎么也比不上庐山真实的面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能跳出境外,如何窥见全圆?[5]诗人在赞美庐山的景色中,恍然悟出有关全体与部分,微观与宏观的一条哲理:人们认识事物,由于角度不同,只能各自见到事物的一个局部,难免以偏概全,失之片面;由于身在其中,更不易见到事物的真像和全貌,实践而得真理。诗人对庐山有了局部的真认识,才产生对全貌的深刻印象。由于认识了庐山的真面目,才悟出上述的哲理,东坡称道吴道子的画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自己的诗何尝不如此呢!“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其子,要使此意留要荒(《谪海南诗》)”,生动地表明了诗人立言的决心。

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无论立德立言都以此为准绳,可以说苏轼的一生是积极进取的一生,尽管忠君爱国是对封建君主而言,但他掩饰不住苏轼的耿介、忠直、光明磊落的品格,他的积极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第2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14.

[2]李泽厚.美的历程.第2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15.

[3]苏辙.苏辙散文全集[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1:298-307.

第4篇

1. 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2. 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3. 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教学时要注意:

①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过“全”,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只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②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边读边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

③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的原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④分析讲解不要“深”。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古诗教学应用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觉得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要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网络媒体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爱学。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网络媒体的介入提供给学生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教学《望庐山瀑布》为例。课始,学生点击进入“背景介绍”,了解庐山是我们江西省的一个旅游胜地,它以风景秀丽著称。庐山山脚下的瀑布更是远近驰名。画面上随即出现游人纷纷前往观赏庐山瀑布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也随游人一同前往的兴趣。接着,学生点击进入“画面欣赏”,学生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的云雾像紫色的云烟袅袅上升;巨大的瀑布如挂在山腰的江河,飞泻而下。学生在流水的“哗哗”声中仿佛已来到庐山脚下,与诗人共赏这壮丽的景色。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古诗的描绘当中。当教师板书课题“望

庐山瀑布”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庐山瀑布好壮观,值得我们去歌颂、赞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轻轻地点击鼠标,就在极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形象直观的视频、古诗的解释等。教师有步骤,有秩序地教学,从而避免手忙脚乱或顾此失彼,赢得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在一堂古诗教学课中,既完成了诗句的理解、朗读、背诵和训练,又对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古诗写作的背景等,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诗人、作品、古诗的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就需要教师把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到古诗教学中。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三、展示古诗场景,感受诗人的创作情感

古诗词创作一般情景交融,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何让古文知识、历史知识、生活体验欠缺的小学生体会到几千年前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呢?此时,教师就应该运用电教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古诗场景。

如,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诗人时逢秋日黄昏,在异乡漂泊的愁苦、悲凉、孤独之情。如何让小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如何让小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独自在外,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之情?此时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两幅场景:第一幅图片中几根枯藤缠绕着凋零了黄叶的老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在寒风中破败的农家小院。在第二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缓缓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余晖,这本是飞鸟回巢、牛羊回圈、亲人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愁肠满怀,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呢?通过这两幅图片的展示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哀情和愁苦之情。然后,我现场引导学生:“此时,你们能体会到作者那种思乡的情感吗”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下,很自然就会想到:在秋日的黄昏,作者独在异乡孤苦伶仃,一个人是多么思念家乡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到:正因为寂寞和落魄,触景生情,诗人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很快就读出了那浓浓的游子思归之情。

四、展示古诗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语调轻快,充满了喜悦之情,张继的《枫桥夜泊》充满了旅途的愁苦之情,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反映出浓浓的爱国之情……这里,每一种心境都与诗人作诗时的境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常说“诗言志”,想要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体会诗句背后的内涵,就必须去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历史背景,与诗人的心境进行沟通。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第6篇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第7篇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3分)

1.在朝(cháo zhāo)着阳光的堤(dī tí)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2.魏格纳发现,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xiānɡ xiànɡ)应的突出部分。

3.他就像软禁(jīn jìn)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4.叶子长得那么均匀,不留一点儿空(kōnɡ kònɡ)隙。

5.平台经过仔细耙(bà pá)扫,收拾得很平坦。

二、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10分)

chónɡ dié hén jì zhú jiàn pāo qì sōu suǒ

( ) ( ) ( ) ( ) ( )

zhù zhái yǐn bì qīnɡ xié róu ruò kuān chǎnɡ

( ) ( ) ( ) ( ) ( )

三、轻松演练。填填看,看你们谁填得又准又快。(3分)

( )地选择 ( )的阳光 ( )地吻合

( )的洞穴 ( )的工程 (

)的细丝

四、按字典的要求填空。(7分)

1.“弃”字是( )结构。用部首查字法查,可查( )部,再查( )画;也可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弃”的意思是( )。

2.“凹”字是( )结构。用音序查字法查,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再查( )画,它的笔顺是: 。

五、选择带点字的意思,填序号。(3分)

尽:A.完,完成 B.全部用出 C.达到顶点 D、全部

1.桌上摆的尽是我喜欢吃的菜。( ) 2.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

3.爸爸用尽力气才把我送到了医院。( )

六、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引人( )意 毫不可( ) ( )遇而安 浩如( )海

不可( )议 精神大( ) ( )费心机 坐( )不安

七、加标点。(8分)

1.大体上讲 住所是很简朴的 清洁 干燥 很卫生

2.他画完了大洋洲 又画南极洲 画完了非洲 又画南美洲

3.1912年 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 魏格纳作了题为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 的演讲 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 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八、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设问 E.反问

1.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3.魏格纳在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

4.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九、花落谁家(选词填空)。(3分)

突然 果然 居然 仍然

1.鸟的天堂里( )有许多鸟。 2.他来得很( )。

3.陈老师生病了,( )坚持给我们上课。

虽然……但是…… 如果……就…… 即使……也……

4.屋子的内部( )没有布置,( )墙壁很光滑。

5.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 )感到疲劳,它( )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6.( )你想取得好成绩,( )得刻苦学习。

十、小小裁判员。(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在错误的说法后面打“×”)(2分)

1.爬山虎是一种动物。( )

2.蟋蟀是用前足、后足和钳子来建造住宅的。( )

3.他总是经常这样和别人开玩笑。( )

4.上课了,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讲。( )

十一、句子沙龙。(4分)

1.这几本课外书,大家已经看了几遍。(改为被字句)

2.不仔细观察怎么能对爬山虎有如此细致的了解?(改为陈述句)

十二、课文链接。(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1、2题每题3分,3、4题每空一分,共9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

诗句的意思是: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

诗句的意思是:

3.爬山虎的脚像 又像 。

4.列夫·托尔斯泰生前坚持写日记,他是 国著名作家。

十三、阅读直通车。(请你欣赏美丽的文章,然后理解并回答问题)(12分)

夏天到了,荷花开了。雷雨后的夏夜,空气清新,星星和月亮像刚刚洗过似的。此时此刻,去西湖散步,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且不说西湖凉风习习,且不说西湖湖畔如同仙境一般,光是西湖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了。一片片荷花亭亭而立,尤其是荷叶上的一颗颗水滴灿若明珠,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刚刚闭合。荷花虽然闭合了,但却关不住一湖清香。

荷花不畏风雨,也从不孤独,要开就开满湖,方圆一片,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荷花也不娇贵,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开花结果。花儿开在蓬蓬勃勃的绿色中间,荷梗立于涟漪荡漾的碧水之上。有一朵花就献出一个莲蓬……

荷花毫无私心,它把自己的根、茎、叶、花、果实,毫不保留地全部献给人类。

荷花啊,荷花,你多美呀!人们怎么能不赞美你、称颂你呢?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

2.请在文前的横线上给短文加个标题。(2分)

3.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5分)

。 把( )比作( )。

你能仿写一个句子吗?

4.人们赞美荷花是因为:( )(2分)

A.满湖的荷花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B.亭亭而立的荷花能给人一种壮观的美。

C.喜爱荷花的清香、美丽 、壮观,更喜爱它的不孤傲,不娇贵的性格和毫无私心、毫不保留的献身精神。

D.开在蓬蓬勃勃的绿色中间,荷梗立于涟漪荡漾的碧水之上。

5.把短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写在横线上。(1分)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巧设情境; 演绎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99-001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由于小学生爱玩、好动,因此,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主动学习,获取知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角色表演,体验情境

老教师常说,课堂好比舞台。有的课文可以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当演员,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演绎精彩。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及富有表演情景的动作神态,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走进文本,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与对话。如《狐假虎威》一课中有这样一段:“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教师在讲课时,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让他们根据课本文内容进行表演,进而体会“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一些词语的含义,其他学生也能从他们的表演中真正理解文章内容。这样,教师既可免去“口干舌燥”之苦,学生又学得高兴轻松,何乐而不为?

如果在朗读时,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有利于学习的。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有的教师在指导《狼和小羊》的分角色朗读时,为学生准备了头饰(狼、小羊),让学生到讲台边来表演。由于头饰渲染了气氛,学生们都格外地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来表演、朗读,甚至有的学生将对话背了下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

二、动手实验,演示情境

有不少课文,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较远的,所以在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亲自动手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验来创设情境:先找来一个小瓶口的瓶子,里面装一点水,再找一些小石子,用两个手指作乌鸦的嘴。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从中还理解了“渐渐”“一个一个”等重点词的意思。实验演示,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了教材内容。

三、借助图画,体验情境

在苏教版小语课本中,插图不是配角地位,而是与课文并行的主体。在教学时,只有使图与文两者互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有情境感、快乐感。苏教版第六册的《庐山的云雾》一课,虽然编者只为这篇课文配了两幅插图,但我们在教学时,却可以多次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插图的使用价值。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两幅插图,对庐山的云雾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此时学生的感知是浅显的,但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受弥漫在学生的心田。学习重点第二自然段时,有一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是巨大的天幕。”两幅插图,一幅就是如巨大天幕的云雾,另一幅就是如茫茫大海般的云雾,此时,图文结合,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学完再看插图,用书中的语言或者自己的语言来赞美庐山云雾,此时,学生对庐山云雾的认识,从原来的朦胧感受转为深刻的体验,他们尽情地赞美着,抒发着自己的情怀,从而把教学效果推到了最佳地步。同幅插图多次使用,产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是呈逐步上升态势的。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利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生说、写一段春天的景色时,教师可以先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用动漫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视听情境中感悟。之后,引领学生走进歌词――“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问:“春天怎么会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呢?”学生很轻松地说出:“小朋友看到了春天。”接着,老师再问:“小朋友看到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有红花,有绿草,还有会唱歌的小黄鹂。”同学们把歌中有关春天的语句找了出来。然后,教师再启发说:“我们看到了春天的哪些景色?”让学生自由发言。至此,这节课说话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教师领着学生一起唱这首歌,同学们个个陶醉于其中,脸上显露出灿烂的笑容。可以想像,在师生尽情的歌声中,同学们仿佛真的看到了“红花”与“绿草”,看到了“会唱歌”的“小黄鹂”。这时再让学生写几句关于春天景色的语句,他们自然是非常乐意,而且一定能写得生动、优美。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也许运用多媒体教学最占优势,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声色并茂、妙趣横生的动漫课件,创设出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最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感性体验,以趣引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如《大江保卫战》一课,学生没有与洪魔搏斗的情感体验,如何使学生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呢?在教学时,有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学生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与洪水搏斗,抢运沙包,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受到感染和教育,体验到了人民子弟兵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学生带着这样的体验走进文本,感悟体验就会更上一层楼。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年幼的小学生,由于直观思维仍是他们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多媒体对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等的发挥,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一.巧用多媒体 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小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惫,也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片。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海底美丽、神奇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二.巧用多媒体 化解文中知识难点

小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启蒙阶段,对任何知识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对新知的学习都有一个过程,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地采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接受新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简单的知识是容易引导的,但一碰到比较复杂的内容教师就要费一翻周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为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条件。如在讲授《九寨沟》一文时,假如单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学习,虽也能让学生初步感知九寨沟的美,但要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九寨沟奇丽原始的自然风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采用多媒体的教学理解起来就较容易了。在讲解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自然在老师指导朗读时也能把课文读好。

二.巧用多媒体 创设意境启发想象

比如对于一些诗歌的教学,要从分析诗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人的感情,把学生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如何如何,对于小学生而言的确理解上会存在困难,如果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试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形象立体的画面,并配合以适当的音乐和解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力,再现意境,从而逐步去品味诗情,理解诗中深邃的内涵。

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我先是熟练地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紧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如提出:“诗中哪个字用得好?你从这个字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使学生从中领悟想象意境的途径,从而进入这首诗所表现的青山陡峭、烟雾缭绕、急流飞泻、气势磅礴的意境。

第10篇

C424李可可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掬水轻抚,花余香纤指柔,爱那柔情的诗,品那清新的香。

“白云依静诸,芳草闭闲门”刘长卿喜爱山水,其诗清新自然,寻南溪常道土,虽不见其人,但观松色,溪花,恍然明白山中隐藏的禅意。同样寻隐若不遇的,为写出“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星”,“及兹契幽绝,自呈荡心耳”两者诗不近相似,淡泊宁静,清静无为的禅意,再现安祥和,淡雅怡人的环境,令人欣喜,令人沉醉。

读诗如品茶,观其色、品其味、闻其之芳也。

古来思乡之诗众多,游子在外,思乡玉断肠,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留人睡。漂泊在外的范仲淹,怎能安然入睡,只站在月下,独自倚高楼,借酒消愁,哪知李白早已吟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诗句,回望杯中,这哪里还是酒,分明是自己的相思泪。

同为游子的欧阳修,在暮春时节,徘徊在长安城中,想着家中的桃李村“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再繁华的城市,也不如故乡的小院,催人回家的东风,却吹落游人的泪。

一句句诗,感人至深,让人浮想联翩。一句句诗,催人泪下。留下的,不仅仅只是感动,还有那长长的余韵。

相传为杜秋娘做诗中告诫人们应惜时进取“花开甚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唯独对的时间内进取,再不会在老时空叹息。时间如流水,不会昼夜;时间如白马,忽而而已。抓住的,抓不住的,成功了,叹息者。几亍看前古人就懂的道理,几拮看后依旧有人参不透,悟不懂,红颜时不知努力,白首时独自伤悲。

轻轻捧起清水,留住里面的芳香。品味道古典诗中的细微之处,处处留情。

“一切景语皆语”古典中犹为突出。如“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晏几道区重游故地。人去楼空佳人已不知何去,只有满院荒芜之景。“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人乘船走后,渡头空荡荡的,连垂柳都见之哀伤,叫多情的他彼能不悲切呢?

“月华收,云淡霜天署”游子这时离开,月光都快裉去,清晨的黑光升起,写尽游子离别时凄凉之景。而另一诗“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二三烟树。”写诗人的无限留住。不独人不见,即城亦不见,但见烟树隐隐而已。一顾再顾,总见诗人步步留念之深。

唯爱太白诗,爱他的狂发不羁,“弃我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之日多烦忧”;恋他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怜他的高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思他的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这个孤立世俗的人,后世留下“白也诗无敌、飘然不思群”的赞美,而对我们的影响又彼只是吟诵?

第11篇

关键词:玄言诗; 佛学; 山水; 艺术风貌

东晋时期是玄言诗发展的,这一时期的玄言诗创作呈现出诸多与前人不

同的艺术风貌。

佛教的般若思想,在其时掀起了一阵名士学佛的风气。所谓的般若思想,是

佛教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如何解决佛教内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解决。般若是智

慧的意思,但并不是一般的智能,而是一种直觉、直观的大智慧,引导人们超脱

对立的世界,使人们从种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当时的名士和僧侣交往甚密,有着

大量的共同语言。名士们爱好研究佛教的典籍,而僧人们也研读儒道的今年高点。

玄佛的互相交融大量体现在玄言诗的创作中,其一就是僧诗的集中出现。

东晋时期的高僧有康僧渊、支遁、鸠摩罗什、慧远等人,现存诗最多的是支

遁。张廷银先生在其《魏晋玄言诗研究》中将这些僧人们的诗作分门别类:康僧

渊有玄言诗二首,支遁十七首,鸠摩罗什一首,慧远一首,庐山诸道人、沙弥各

一首。这些僧人在创作玄言诗时,往往直接以佛语入诗。如康僧渊《代答张君祖》

中有"大慈顺变通"、"摩诘风微指"等句,"大慈"和"摩诘"是明显的佛教用

语。既然是佛语,为何归入玄言诗类呢?因为这些僧人的诗作中玄佛交融,要么

是以玄论佛,要么是以佛论玄,都具有鲜明的玄学色彩。如上诗中的"幽闲自有

所"句,明显具有道家的出世观,说凡人应该自己在幽静清闲之地修行,方能得

到心灵的解脱。玄佛交融的僧诗,最典型的数支遁的《五月长斋诗》。全诗过长,

在此不全部引用。诗中有"匠者握神标,随风吹玄芳,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

句,其中已经直接出现了"玄"的字眼,可见在僧人的诗中谈玄,也不是什么稀

奇事。又有"略略微容简,八音振道纲,掇烦炼陈句,临危折婉章"句,记录当

时谈玄悟道的情景,语言清妙,令人神往。而支遁诗中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如真人、

至人、神人等则多具相通之处,具有老庄色彩。如《咏八日诗三首》之三,在赞

美佛的时候用这样的诗句:"动为务下尸,寂为无中镜",在《四月八日赞佛》中

有"感降非情想,恬泊无所营,玄根泯灵府,神条秀形名"等句,"恬泊"、"玄

根"等词具有明显的玄道色彩。

除了僧人的诗歌中谈玄以外,玄佛合流还体现在文人诗歌中的佛理思想中。

如王羲之《兰亭诗》中有"悠悠大象运,转轮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句,诗中之意,叹息宇宙轮转,万物来去不由人控制,只得顺其自然,以达生命

之不朽,具有鲜明的佛家般若智慧。

东晋时期玄言诗的独特艺术风貌,除了玄佛交融之外,还体现在山水玄言的

兴盛上。虽然正始时期的诗作中意境有了不少借山水以抒怀的作品,但到了处在

风景明秀的江南之地的东晋,则达到了鼎盛时期。最典型的山水玄言,自然是流

传千古的《兰亭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会虽然名为"修禊",但实际上却是一场文人聚会

的文化活动,"畅叙幽情",正是为了体会玄幽之道。如孙统的《兰亭诗》,先写

"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表示诗歌的创作是在"观山水"的环境之下,而

后"回沼激中逵,疏竹间修桐。因流转轻觞,冷风飘落松",描述兰亭集会时周

围的山水景色,最后以"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淡然结尾。全诗均在写景,

无一字谈到"玄",但是其诗句这种的山水平淡纯净,适人性灵,流露出来的感

觉,正是"畅叙幽情"的体现。诗人在山水中感受到的疏竹修桐树、万籁过峰,

无不是以玄体道的最真感受。

王羲之的五言兰亭诗,更是山水体玄的代表。"悠悠大象运,转轮无停际",

宇宙浩大,人归何处?不若"逍遥良辰会",兰亭集会的众人在当时都具有很高

的社会地位,功名利禄如何安放?"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顺其自然则心

灵也泰然自得。诗歌中有大量的"蓝天"、"绿水"、"玄泉"等温润名利的自然物

象,更有"仰观"、"俯视"等体察方式,耳之所闻是山泉之清越,目之所视是造

化之神伟。自然的大美呈现在世俗之人的眼前,使心灵受到极强的震动。"遥想

千载外,何必谢曩昔?"想到千年之外,人类并不能主宰自己卑微的命运,不如

"鉴明去尘垢",在明镜一样的精神境界中超脱出"止则鄙吝生"的功利尘俗。

诗中有"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这种直接赞美自然造化的言辞,也有"立言

同不朽,河清非所俟"的人生感叹。作品在山水中用全新的目光去发现自然之美,

在其中体会人生的卑微短暂,是出色的玄言佳作。

在兰亭诗之外,东晋的诗人还有很多以自然山水体玄的诗作。如桓玄《登荆

山诗》、刘程之《奉和慧远游庐山》等,都在登临山水之时体会玄理,寻求山水

与人完美契合的精神境界,这是东晋玄言诗与以往玄言诗作的一大不同,并直接

为后面的山水诗作出了重要铺垫。

注:本文中所引用诗句均选自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1983

年9月

参考文献:

杨合林.从东晋玄言诗看佛、玄之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5

卷第5期.   2006年9月.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6月.

皮元珍. 玄学与魏晋文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王澎.  魏晋玄学与玄言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第12篇

[摘 要]古诗语言含蓄凝练,言简意丰,加上其中不少古诗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古诗教学带来不少困难。但当古诗教学与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多媒体美丽“邂逅”时,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变得诗情画意,生发出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古诗教学;多媒体;兴趣;理解;情感

古诗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它以极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正因为古诗的语言极为含蓄凝练,加上其中不少古诗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古诗教学带来不少困难。但当古诗教学与具有丰富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的多媒体美丽“邂逅”时,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变得诗情画意。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使古诗教学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西湖夏天荷花绽放的图片制作成课件。在上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湖吗?”大部分学生在摇头,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西湖,而且看夏天最美的西湖,高兴吗?”学生一听兴高采烈。接着,我播放了有关课件,配以深情并茂的解说。学生边听边看,对西湖的喜爱之情都写在脸上,我趁热打铁:“喜欢美丽的西湖吗?”(生:喜欢。)“我们刚刚看到的西湖美景,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都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这首诗,看看诗人描绘的西湖美景与你们刚才看到的西湖美景一样吗?”学生没等我说完,迫不及待地捧起书读了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只有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巧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古诗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哲理性强,比较难理解。如果在古诗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使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题西林壁》一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通过教师的反复解释,学生对诗句的意思是明白了,但仅仅凭其有限的生活经验是很难想象出这种景象的,也很难理解诗中的哲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逐一展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妙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古诗是汉语言的精华,言少意深,蕴涵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可因历史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学生不易体会作者含而不露的感情。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缩短时空的距离,提供相关的历史信息,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化解难点,由浅入深,准确地把握古诗蕴涵的情感。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的第一首快诗。这首诗写的是由于战乱杜甫在他乡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忽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不禁大喜若狂。教学这首诗,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为什么“喜欲狂”,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和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在讲这一课时,我播放了反映“安史之乱”的一段电视录像,一边播放一边介绍:“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得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通过观看录像,学生明白了杜甫为何而喜——是为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是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可以安居乐业而喜;更为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喜。学生从这“喜欲狂”里,深深体会到诗人那股浓浓的爱国之情。

综上所述,当古诗教学与多媒体美丽“邂逅”时,多媒体以她独特的魅力使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变得诗情画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可以唤起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古诗教学生发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