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

时间:2023-05-30 10:46: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

第1篇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1-04

一、概述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其中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对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007年,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开展了系列创新方法工作,并在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创新方法工作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源头上激励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工作在当今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开展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的推广运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结成败得失,明确改进方向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并对整个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日趋丰富。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内外一般遵循OECD(经济与合作组织)所规定的《奥斯陆手册》,手册主要评估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七个不同部分: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创新数目、创新的新颖性和性质、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创新的扩散以及专门问题如专利等。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研究较早的Steele教授,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估。

Bart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由掌管技术的人创新管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组成。

Ransley和Rogers对企业的最佳R&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应考虑的7个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

这些指标虽然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比较粗略,而且是针对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太适合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项保华、王伟强、李廉水和关士续等。目前国内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其中前者由于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较多。

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先生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吴运建、吴建中、周良毅从投入产出、知识的产生和交流、商业化以及分类测度四个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魏江、郭斌、许庆瑞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区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曹崇延、王淮学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成了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方面,对应于每个能力,分别设计了7个指标体系,共40个分指标,同时对每个分指标的内涵给予了设计说明。

戴冬秀、李睿、宋化民从技术积累、R&D投入、生产消化新技术、销售新产品能力等4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上述研究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评估少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依托科技部21世纪中心“技术创新方法辅助创新体系和推广机制研究、培训教材开发及成效评估”课题,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及成效评估的完善提供支撑。

三、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指标是评估系统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引用成效进行评估,必须确定评估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情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一)评估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的对象当然是应用了技术创新方法的各类企业。在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过程中,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优势及不足,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当中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二)构建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在本质上是对“科技一经济一社会”这一复杂系统运行机制和内部规律的深刻反映。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具体说,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是指该指标具有稳健有效的特点,能够对成效的评估起到支持作用,数据的来源权威可信,指标本身与评估对象的关联度大,敏感性强,指标体系的层次清晰。

第二,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评估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抓住主要信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总目标出发,进行系统分解,逐层建立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系统集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成本及质量的可靠性,尽量选取较为容易、获取成本低且质量可靠的指标。并且在考虑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可以有效进行量化分析计算。

第四,平衡性原则。为体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效的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兼顾多方面的均衡。例如,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用绝对指标反映总量、 规模,相对指标反映速度、比重;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以综合反映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管理指标与创新效益指标的结合,以综合反映管理效率等。

(三)指标体系

本指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两级构成,一级指标有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二级指标共有17个具体指标,见表1: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分解为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以此作为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现对这四个方面说明如下:

第一,技术产出。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的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找到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投入尽可能少、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可靠途径,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及实现。技术的先进程度,包括发明专利或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有重要影响。

第二,经济产出。没有需求的技术没有生命力,经济产出反映的是社会接受企业创新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产出是企业各类资源投入转化的价值形态,通过技术创新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推向市场,以收回企业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的现实体现。

第三,研发效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企业生产研发的效率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实施过程的品质得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效率既是创新实施的表征和结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尺度和主观实力,体现创新实施的水平、质量以及竞争能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主要从项目研发周期、成果转化、单位R&D投入的专利产出数量等方面来衡量。

第四,创新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创新管理水平表现为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应具有明确而实际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研发机制。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管理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为主观指标,采用1-5量表实现量化评价操作。

四、总结与讨论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测度指标,对于这个领域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于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的探讨却非常之少。本文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构造了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评估原则上,除遵循一般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外,突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利于间接绩效评价等原则。

第二,在评价体系内容上,基本涵盖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的各个方面,一级指标包括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方面,二级指标再细化共17个具体指标。

第2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

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

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第3篇

关键词: 正泰集团 技术创新 问题 对策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 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 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 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 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

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类。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进行设备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节省活劳动的使用。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第4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第5篇

一、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直是近年来现代经济社会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的,弗里曼(Freeman)在此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索洛(So-low)将技术进步从生产函数中分离出来,构建了“技术决定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丹尼森(Denison)考察了美国的经济,创新性地提出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罗默(Romer)的知识驱动模型重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认为是由内生技术进步带来的;库兹涅茨(Kuznets)将知识引入到经济增长中来,认为知识存量的增长得益于技术创新。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阐述二者的关系。刘和东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揭示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郭新力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贡献度;范柏乃等人利用广义差分法进行回归,揭示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十分明确的单向因果关系;朱学新等人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中国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洪名勇构建计量模型,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理论整合为一个分析框架,从新的视角研究我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地区经济增长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一)初步建立技术创新指标体系要分析技术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必须正确判断技术创新的能力。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式,而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方面的复杂活动,因此,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能够表示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构成,它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侧面。本文采用计量模型确定技术创新的能力,并用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的实证研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个部分。技术创新投入是指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投入的各种要素,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它制约着技术创新产出,直接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技术创新投入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两个方面,下设5个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结果,它反映技术创新活动取得的技术成果,主要包括科技成果、知识产出和产品产出三个方面,下设5个评价指标。技术创新的客观环境对技术创新起到很大的作用,长期影响着技术创新的能力。有利的创新环境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环境可以从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教育环境三方面考虑,下设5个评价指标。这三部分虽然在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功能,但是互相之间又存在着统一的逻辑关系。基于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本文把技术创新投入子系统、技术创新产出子系统和技术创新环境子系统作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建立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指标数据的收据与处理本文选取2001-2012年的年度数据来评价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表1中各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大科技网站。尽管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是正向指标,但各指标间的量纲仍存在着差异。为排除不同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将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剔除了单位不一致因素,数量级相同并且所有处理后的数据均值为0、方差为1,且服从正态分布。本文利用SPSS软件,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结果见表2。

三、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分析本部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原始数据的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既减少了指标选择的工作量,又可以消除评估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选择主成分时应保证特征根的累积贡献率足够大,最大程度解释分析对象,确保综合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说明提取主成分的可能性很大,满足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条件。将处理好的标准化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9.267%,表明这两个主成分基本上包含了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因此,选取fl和f2为主成分,代表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中的15个指标。对上述提取两个主成分建立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以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计算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本部分是将代表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X与代表经济增长的核心指标Y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一步探讨技术创新综合得分与评价体系内各项指标的关系,分析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指标的贡献程度,对促进经济增长提出相应的建议。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GDP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为了剔除人口规模变化造成的影响,本文选用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状况,用Y表示。2001-2012年我国人均GDP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见表5。根据表4和表5,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同发展趋势。绘制散点图并进行相关性检验,表明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SPSS软件对X和Y进行线性回归的结果如表6所示。因此,经济增长水平对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的回归方程为:Y=1.020X-28.651将回归方程和技术创新能力计算公式联立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三)结论1.技术创新能力呈现逐步提升趋势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2001-2012年期间我国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10至2012年间的提升幅度最大,由此说明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且趋于稳定。2.技术创新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回归模型,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水平存在正的回归系数,并呈现趋同现象,说明技术创新可以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增长。3.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有待加强采用计量模型做简单的一次回归,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偏小。由此可以表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存在一定阻滞,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这一障碍,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李朝洪李侃蔚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统计学硕士生

第6篇

近年来,创新及创业的发展受到高度关注。从大学生创业“5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到国家及各省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层层推出,全民创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国家了各种优惠政策进行鼓励,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支出加计费用化等,都大力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如何确定能够带来符合期望产出的有效投入成为企业不得不解决的难题。通过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判断出何为有效的投入、何为无效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战略。在系统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创新绩效,这极大地帮助了企业提高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有助于企业选取合适的经营战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现如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引入了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但由于非财务指标在定量化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性因素,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偏差、企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财务评价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基于财务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准确把握和客观评价技术创新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财务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的综述。

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

(一)技术创新。创新一词来源于ShcumpeetrJ.A.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Shcumpeetr提出创新概念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将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从而获得潜在的利润。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一直存在较多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MueserR.在搜集大量相关论文并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较为简洁准确的表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即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二)绩效评价。据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的阐述,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在特定的指标体系下,通过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相关原理,在统一的标准下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形成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该概念在国内外目前还未有较为规范的说法。较多学者将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解分为两部分,一为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二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结果(包括其影响)上。Hagedoorn和Cloodt(2003)认为从狭义上理解创新绩效即为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从概念生成一直到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全过程所取得的发明、技术以及创新三方面的绩效。高建(2004)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即为技术创新绩效,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其中“产出绩效”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给企业带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效益和影响,“过程绩效”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执行的质量,它是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变量来反映,并且认为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绩效应该是在产出和过程两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本文提到的技术创新绩效即是基于高建所提出的观点,即该绩效包含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

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综述

现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方法众多,常用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DEA方法、灰色评价法。因子分析法是搜集一定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通过少量、相关性较低的指标整合数据信息。该方法主要的特点为通过降维简化数量较大的指标并消除本身变量之间较强的相关性,从而形成较为客观、方便、有效的评价结果。但对于企业而言,该方法需要收集的数据较多,故可行性不强。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将一些边界不清的因素进行量化,并通过“最大隶属度”的原则来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中专家显得尤为重要。专家的意见构造成判断矩阵,从而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形成评价结果。其最大的弊端是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运用DEA方法是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所有决策单元,然后根据其相对位置来判断各自效率,从而确定绩效。在处理复杂系统时该种方法具有相对优势,而且其不受计量单位影响,可用单一综合指标来评价绩效情况。对于DEA方法而言,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则需决策单元的数目达到其指标个数的三倍以上才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该方法的应用程度相对复杂,使得其在评价时有一定的难度。灰色评价法是以灰色系统的理论为基础,对预先设定的评价对象进行某一阶段所处状态的评价。相比于其他评价方法,灰色评价法更具有实用价值,是由于其主要采用非统计方法,使得在数据量较少、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时,还可用该法进行评价。该种方法也可处理机制相对复杂、层次相对较多、对于定量角度建立精确的模型系统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但由于数量指标均是由相关人士进行打分,因此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相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评价法而言,因子分析法、DEA评价方法采用真实数据或是特殊算法来代替人为主观成分,故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但前期准备的工作量也相对较大,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财务视角的评价方法包含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的多个角度,如产出视角、过程视角,但往往这些视角的评价结果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上述四种方法则通过相应计算方法将多个指标汇总成最终的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结果。

四、基于财务视角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对企业战略选择、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一直广受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不断地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但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增加了该领域的研究难度,学术界仍未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文就企业实际中采用的创新绩效评价方法进行汇总。

(一)基于结果的财务视角评价。1.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现阶段进行绩效评价时应用财务指标较多,因其定量方法较为准确,对绩效的评价更接近真实情况。其中企业进行产出绩效评价时最为常用的财务指标为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之相关的财务指标有新(改进)产品的利润率。新(改进)产品的利润率即为新产品实现的利润占当年企业总利润的比重。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相应时期的利润水平,既可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又可从横向、纵向比较其经营管理水平。该类财务指标是从新(改进)产品的经济效益方面评价其产出绩效。2.新(改进)产品的销售率。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与新(改进)产品销售率不具有相关性,故可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绩效的评价指标。其产品销售率即为报告期新(性能具有重大改进和提高)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同期企业销售总收入之比,反映了新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可用于分析新产品产销衔接情况,研究新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3.新(改进)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评价时,企业常常使用新(改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其直接经济效果。市场占有率即为企业新(改进)产品销售收入占市场同类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该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改进)产品在市场的渗透能力,从而反映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地位。4.专利申请数。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也可从技术效益角度来进行测评,专利申请数则是技术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专利申请数是指当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期人们从事科学技术发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部分专利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企业形象、企业品牌以及市场地位。专利数据比较容易获取,较长时间内专利标准也较为客观,且专利发明活动与创新直接相关,因而专利申请数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相对可靠的指标。

(二)基于过程的财务视角评价。1.投资报酬率。也称为“投资的获利能力”,指通过投资而返回的价值,从侧面反映了技术创新的使用效果。2.研销比率。行动产生结果,结果反映行动。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结果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进行过程绩效评价时,研销比率则是一个较为直接的评价指标。研销比率是指当年技术研发投入的费用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对研发新技术产品的重视程度及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研销比率有助于企业判断新产品研发投入的必要性,并据此调整下一步的创新投入及经营战略。3.成本变化率。部分企业在对技术创新过程绩效评价的时候,引进了成本变化率这一指标。成本变化率通常指本年销售成本与上年同期销售成本之差除以上年销售成本。该比率考虑到销售成本增减的变化,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成果对成本的影响。以上过程性或产出性指标经过量化,均能客观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但因多数指标基于财务报表得出,只是对历史财务结果的描述,使得评价后得到的数据大多是对创新活动成果的评价,而缺少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前瞻性预测、发展空间估测以及发展方向估计。此外,上述常用评价方法中,影响指标变动的因素并不唯一,即除技术创新影响变动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如专利申请数,企业应剔除未引发技术创新的专利,且对于企业有市场前景的发明但并不注重申请专利的企业,应将该指标剔除或是降低其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

五、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软件外包;技术创新;系统动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007-03

0 引言

我国的软件外包一直以来从价值链视角被看作一个相对比较低端的行业,由于国际发包商一般不会将最核心的产品外包出去,仅将“边缘“技术部分外包,因此缺乏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实际外包过程中,有些项目具有一定的技术预言性,需要视顾客需求而定,世界上大多数外包咨询公司也可能没有做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针对技术领域的创新。因此,有必要对软件外包企业技术特征和技术创新内涵进行分析。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检索和研究发现,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研究视角各有不同,大致从技术管理、市场、政府政策制度、技术能力、网络能力这几个方面来研究,但针对软件外包的技术创新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在对软件外包企业技术特征和技术创新内涵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成果,探讨影响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动态行为对企业持续创新的影响。

1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分析

1.1 软件外包企业中的技术特征分析 哈佛商学院教授Christensen[1](1996)认为技术是企业将劳动里、资金、源材料和信息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方法。这一定义说明“技术”的广义性,即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职能和科学开发部门,整个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广泛的技术。斯坦福商学院教授罗伯特·A.伯格曼[2](2000)认为技术主要指用于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和交付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巧和手艺。这一定义说明“技术”的狭义性。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从其狭义特征分析,主要体现在软件的生产方面,是软件系统开发方法和应用技术,即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使用的信息系统规划技术、信息系统分析技术、软件设计技术、软件实施技术和测试技术,从应用技术的结构化程度来看,呈现出结构化从低至高的特征,从企业价值链属性来看,则相反地呈现出由高至低的特征,如图1所示。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从其广义特征分析,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和商务运营两个方面,即商务项目承接活动、项目技术管理活动和售后服务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技巧。

1.2 软件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范畴分析 熊彼特(J.A.Schumpeter)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创新”的含义,并列举了技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对技术创新并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90年代,技术创新经历了开发性研究、系统研究和综合研究三个阶段[3],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获得研究与开发成果,而是实现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但对定义的广义性和狭义性方面存在争论。狭义的定义仅限于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技术活动,而广义的定义则将非技术性创新也包括在技术创性活动范围之内,如人才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营销活动创新等。

形成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的范围争论,其本质是技术狭义性和广义性在创新活动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的纵深程度决定的。从软件外包企业的主营业务来看,是通过技术性产品来获取利润,项目开发方法、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是企业的“生产性”技术,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为使企业能持续性成长,市场开发技术、人力资源培养技术以及组织管理技术是企业的“运营性”技术,因此软件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指以狭义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主,广义的技术创新活动为辅的技术创新系统。

2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

2.1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性特征 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它不仅是由多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变量因素构成,同时还是一个具有动态复杂性的由各种相互影响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关联关系的集合整体。主要的系统性特征:①技术创新系统的整体涌现性。动态行为特性是系统所有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系统的整体行为,是企业系统整体涌现性的一种。如果将技术创新系统分解开,这种整体行为特性就不复存在了。②技术创新系统的开放性。软件外包企业是知识型企业,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知识型企业要受到技术、市场、产业和社会等各方面环境的影响,需要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快速成长。技术创新是知识型企业的重要活动,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该系统应及时掌握外部环境信息,并从企业外部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③技术创新系统的自适应性。软件外包企业必须了解知识型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化需求,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主动地对自身系统进行修正,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能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使知识型企业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自身成长状况以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或利益。④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性[5]。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非线性相互作用会给系统的变化带来关联放大效应。知识型企业由于自身成长的不稳定性,更容易产生由于某一系统关键要素的变化而对整个系统产生的加速放大效应。如知识型企业中出现关键知识员工流失或核心技术泄密等问题,则会带来企业快速衰败的危险。因此,在技术创新活动的子系统中过程中都潜伏着这种放大效应,处理不当就会给企业成长带来危机。

2.2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要素动态因果关系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6][7],在充分考虑国内外技术信息的前提下,企业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商业化程度,规划技术创新战略;在技术管理的体制下,科技人才在技术学习、技术吸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技术设备、技术手段完成技术创新过程。企业家创新意愿受到企业利润、市场潜在需求、R&D费用、技术差距和优惠政策个因素的制约。当企业技术创新导致企业利润增加或减少时,政府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和竞争压力的存在,使企业家创新意愿也会增加或减少,从而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形成一个增长的正反馈回路,构成企业持续创性的路径依赖。与此同时,由于技术持续创新过程中难度的加大会导致R&D费用的增加,市场潜在需求的减少以及企业与国内外技术水平差距太大会降低业家创新意愿,形成一个负反馈回路,该路径依赖可能回导致企业持续创新的终结,也可能对正反馈增长回路起到积极的稳定作用,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性。通过上述分析,可构建软件外包企业具体的因果关系循环图[8],如图2所示。

3 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学模型

由上述因果关系循环图,适当引入技术创新活动所需其他变量,可建立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学流图,如图3所示。本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子系统;企业家创新动力子系统和技术创新运营子系统、技术创新企业成长动力子系统。企业家创新动力子系统主要由促进和阻碍企业家意愿的主要因素构成;技术创新运营子系统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技术人员、研发资金、人才政策、技术设备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技术创新企业成长动力子系统反应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对企业商业化的贡献程度。

4 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4.1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本文利用Vensim软件,使用西安软件园某大型软件外包企业近5年由于开发过程改进和中间件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利润值,以2005年的数据为起点,回测2006-2010年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利润值,并与历史数据相比较,同时调整模型部分结构和参数,具体结果见表1。从整体看,平均误差率为3.4567%,小于10%,说明被优化的模型拟合度较好,具备政策实验的功能。

4.2 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主要因素敏感性分析 经反复模拟,确定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和技术人员激励方式为企业政策的敏感性因素。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分别为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和政府驱动,仿真的结果见图4。图中可以看出,企业有原先的政府驱动创新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时,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而基于技术导向的创新驱动力并没有产生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原因在于软件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基于模仿性产品创新和渐近性的开发工艺创新,而这两类创新有利于满足发包商的产品需求和低成本接包两个方面。

企业技术人员激励政策按时间分为短期(一年)、中期(一年至三年)和长期(三年以上),模拟的结果见图5。图5中可以看出,企业有原先的中长期激励政策转变为短期激励政策时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具体的说是提高基于模仿性产品创新和渐近性的开发工艺创新的水平。

4.3 缩小技术差距的可能性预测 在企业原有的条件和即定假设条件下,从图6中可以看到,若要将技术差距缩减为零,需要45年时间,即2045年,将企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政策改为中短期激励,并将创新驱动力转变为技术驱动和政府优惠政策驱动相结合,技术差距为零的时间大约在2034年,将减少10年左右;可见,缩小技术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需要较长期的持续创新。

4.4 企业家创新意愿与企业技术水平增长的动态分析 企业家创新意愿是企业创新系统因果关系中的核心因素,是企业技术水平增长的源动力。两者的关系如图7。企业家创新意愿受到企业利润、市场潜在需求、R&D费用、技术差距和优惠政策多个因素的制约,波动较大,而企业技术水平则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由于企业前期投入较多的研发经费,企业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企业利润增长缓慢,企业家创新意愿处于较低水平,在企业由于技术创新带来稳定的利润增长后,企业家创新意愿强烈增长,并保持较高水平,后期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赢利渠道的增多会使创新意愿强度有所下降,但企业技术水平会呈现惯性提高的趋势。

5 结论

通过对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机制的分析和仿真,得到以下结论:

影响技术创新的企业政策因素较多,其中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和技术人员激励方式为企业政策敏感性因素,通过企业政策调节,可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①缩小技术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国外技术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提下,需要企业长期的持续创新才有可能,企业敏感性政策的调节,可以缩短缩小技术差距所需时间。

②企业家创新动力子系统是整个企业创新系统的核心。在技术创新运营子系统正常运行以及技术创新商业化利润有效的前提下,影响企业家创新意愿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相互制约,即正反馈回路的持续增长和负反馈回路的有效调节,最终会保持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稳定增长。同时,仿真结果也表明企业家创新意愿的主观强度应高于企业技术水平增加的强度,即强烈的创新意愿是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动性前提。

③本文所构建的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由于数据源选择的局限性,虽然不能完全反映软件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的准确情况,但为企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政策和预测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Clayton M. Christensen and Joseph L. Bower.用户力量、战略投资与领先公司的失败[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97-218.

[2]罗伯特·A.伯格曼.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刘绍坚.软件外包技术外溢与能力提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曲明军.知识型企业成长系统的分析设计与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 2007,12.

[6]陈功玉,邓晓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内部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89-93.

第8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 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 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 、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 。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 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 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 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

开题报告范文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M[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xx.07-xx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xx.09-xx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xx.11-xx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xx.01-xx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xx.03-xx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xx.04-xx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第9篇

[关键词]中国技术创新理论 研究前沿 共词分析 可视化 知识图谱

[分类号]N99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第一步,选取国际上被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所)的SCI、S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10个技术创新创新理论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见表1)。

第二步,从SCI、SSCI中下载2001―2005年间英语语言的文章3 066篇,提取3 233个关键词,依出现频次的高低提取186个关键词。

第三步,确定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期刊。首先,在中国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技术创新”,搜索登载“技术创新”方面文章居多的期刊(2001―2005年);其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统计出的期刊,同时被CSSCI收入及包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指定的管理类、经济类、科学学期刊范围内,或只包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指定的管理类、经济类、科学学期刊范围内的期刊(见表2)。

第四步,利用CSSCI数据库,将由表1所示期刊中得到的关键词,对应地输入所得到的中文期刊中,最后得到纯文本格式的文章共有41 869篇(次)。

1.2 研究方法

从下载的41 869篇次的文章中,提取关键词26 083个,出现总频次为134 925次,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5,17次。同时提取出现频次为112次以上关键词97个,其出现总频次为23 775,占出现总频次的17.6%,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245.1次。由平均出现频次可知,97个高频关键词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

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自编软件,对出现频次居前97位高频关键词(见文后附表)进行共词分析,生成共词矩阵,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分别绘制以高频关键词为内容的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2 前沿图谱与研究领域

2.1 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

从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图1),可以看出由高频关键词聚类而成的8个前沿知识群。这8个前沿知识群亦是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8个前沿学术领域。

从这8个前沿知识群所构成的前沿研究领域频次居于前列的关键词(见表3)与其他高频关键词(见附表),可以了解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基本内涵。

从知识图谱中各知识群的分布态势来看,知识群1、2、3处于核心知识“地带”,其中,知识群1与知识群2的知识含量最大,占据着主导之地位,知识群3发挥着“桥梁”的功能;知识群4、5、6、7、8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它们却聚集在一起,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知识群1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战略联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核心能力”、“人力资本”、“产品创新”、“评价指标”、“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知识共享”、“全球化”、“网络经济”、“互联网”、“学习型组织”、“竞争战略”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主要关注在全球化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技术创新的主线,以产品创新为核心,集中于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联盟的建立、人力资本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等领域。

・知识群2中,“企业”、“风险投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创新”、“R&D”、“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实证分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科技政策”、“基础研究”、“中国企业”、“信息不对称”、“企业家”、“市场结构”、“组织创新”、“科学哲学”、“评价方法”、“企业创新”、“层次分析法”、“合作创新”、“国际创新系统”、“技术能力”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首先着眼于企业的有关问题,包括跨国公司、中国企业中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中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激励机制及R&D的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的关系,企业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立足国家创新系统的视角,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市场结构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企业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关系等问题。再者,科学哲学的视角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反思,技术创新的有关评价方法,特别是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是该知识群的―个研究亮点。

・知识群3中,“企业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组织学习”、“WTO”、“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组织结构”、“项目管理”、“企业战略”、“创新能力”、“信息化”、“制造业”、“高技术企业”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注意力集中在WTO、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加强企业管理,这涉及到战略管理、组织学习、组织结构、项目管理等内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尤受瞩目。

・知识群4中,“上市公司”、“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中在有关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等问题上。

・知识群5中,“公司治理”、“股票市场”、“证券市场”、“高新技术”、“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聚焦在高新技术公司的公司治理及其与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方面。

・知识群6中,“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聚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及其评价等领域。

・知识群7中,“管理模式”、“企业绩效”、“经济全球化”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中于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其绩效的关系问题。

・知识群8中,“企业信息化”、“科研管理”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企业的科研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某种程度而言,企业信息化为企业良好的科研管理创造条件,而企业有效的科研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

2.2 因子分析

在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基础上,再利用因子分析对研究前沿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以利于解释。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占71.599%的前8位主成分,如表4所示:

考察高频关键词因子分析中的原始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可知:

在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中,最为活跃的研究前沿是知识群1,这表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极为引人注目。第二活跃的研究前沿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制度创新、知识创新、R&D管理、跨国公司的管理等为主导的知识群2,这说明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维度下,区域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的核心――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等问题,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知识群3是居于第三活跃的地位,亦即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学习及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等呈热点趋势。其中,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已取得普遍的共识与肯定。这三个知识群在知识图谱中占据的地带最为“庞大”,知识含量也最为可观,知识群1与知识群2引领着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的前行,知识群3则在其中起着一定程度的“贯通”作用。

知识群4、5、6、7、8在知识图谱中,虽占据的位置有些“偏僻”,学术活跃性偏弱,但其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所占分量不可小视,对整体研究的进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3 结论与展望

第10篇

Abstract: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is the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and the important standard of measuring reg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of operating mechanism. It reflects the leve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a reg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 paper determines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apita GDP structure coefficient matrix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Cross efficiency matrix are obtained through measur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by applic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matrix of cross efficiency model of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our country in 2009, finally use entropy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and the final efficienc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30 regions all have room to improve efficiency, this method can fully sort all areas and conforms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an the traditional kind and aggressive than cross efficiency method.

关键词: 技术创新效率;数据包络分析;交叉效率;系数矩阵;熵权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cross efficiency;coefficient matrix;entropy weight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16-03

0 引言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竞争中显示出了日益强劲的作用。技术创新在提高生产率和创造新兴产业方面起到了根本作用,成为影响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的核心因素。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是否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提升区域技术效率成为区域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对区域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横向对比为提升效率提供基础。对区域进行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可以判断区域发展过程中资源是否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等问题,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于提升技术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区域的科技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成为研究热点,如何选择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从而制定出适合各区域的发展战略以提高区域经济效益成为了关键问题。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不同,从形态的角度是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在初级发展阶段可能倾向于模仿创新,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开始注重自主创新;在降低成本阶段注重工艺创新,在差异化发展阶段注重产品创新。我国区域间差异很大,创新的取向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时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既有的技术效率评价方法包括DEA,SFA和综合评价方法等。本文将对DEA方法进行分析,常见的用于评级技术创新效率的DEA模型包括BCC、CCR和交叉效率模型,由于BCC、CCR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唯一,所以很多人引进了交叉效率模型,通过构造算法实现竞争和合作关系的效率计算,但是所有区域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只能以一种形态存在,本文将计算通过构造区域间的发展的相似系数体现区域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区域间的发展阶段相似,其所处的阶段越接近其评价取向一致,更多的体现为合作关系,反之体现为竞争关系。本文立足于DEA方法,通过引入基于GDP构造的关联系数矩阵改进DEA交叉效率模型,将系数矩阵与交叉效率相结合,实现对不同发展阶段和区域间竞争和过关系的体现,并通过横向对比提出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策略。

1 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基于投入产出的思想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主要的方法包括SFA和DEA等。因为相对于基于参数方法SFA,DEA方法无须估计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避免了因错误的函数形式带来的问题和避开了参数估计的严格假设,同时其结果不仅能判断被评价对象效率的相对有效性,还可对非有效的决策单元给出改进方向,因此DEA方法相对应用更多。

Li, S. J.等(2007)以2005年的30个地区和34个制造业子行业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两阶段超效率DEA模型进行了技术创新效率评价[1]。Liu, J.(2009)采用C2R模型和超效率模型对中国东部11个省市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上海等7个省市DEA有效外其他地区应通过联合输入和产出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2]。Hu, X. M.(2010)利用DEA—tobit两步法计算了1997~2004年中国各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东部区域创新效率明显高,其总行业结构和企业规模是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3]。Chen, H. M.等(2010)将主成分分析与DEA相结合对中国各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结果发现大部分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4]。

针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张江雪、朱磊将DEA模型分为四个阶段,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工业进行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结果表明将环境因素去除后总体上会提高全国企业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值[5]。冯缨等应用DEA-BCC模型从两个角度对江苏省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预算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6]。李博等应用Super-DEA模型对我国30各地区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通过面板门限回归模型预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确定其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7]。钱燕云考虑技术创新效率和有效性的问题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有效性进行测评,为指导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参考[8]。郭思亮等应用数据包络分析对山东省各地市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区没有技术创新效率达到1的,并分析了影响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的因素[9]。张沛东应用序列数据包络分析和面把数据模型对天津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影响因素对与技术复杂的企业影响作用较大[10]。王俊峰等对我国工业行业的细分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验证,并得出影响技术进步程度和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11]。

本文借鉴以上文献所用的方法模型,综合既有文献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各省市实际情况建立适宜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将考虑区域差异的竞合关系系数矩阵引入到DEA交叉效率模型中对2009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可以充分地考虑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避免了传统交叉效率模型一边倒的缺陷。

2 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理论是20世纪初由熊彼特首先提出的,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发凸显。能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能否在竞争环境下屹立不倒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效率是指由技术创新过程中多投入和多产出之间的转化效率,因此首先要确定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出项和投入项包含哪些;由于企业主要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因此技术创新主要是由企业完成的。

本文选用刘志英(2011)的技术创新指标体系[12],即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技术流入合同金额。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表示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财力和人力,用来衡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技术合同流入额表示企业向外部学习的能力,通过向其它企业学习来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效率的指标。

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包括高技术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和出口额。前两项是衡量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重要指标,出口额是衡量企业产品对外出口的能力,代表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模型与方法

3.1 传统DEA模型 在传统的CCR模型的基础上,Sexton(1986)首次提出了交叉效率评价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将交叉效率方法的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消除传统CCR方法单纯依靠自评体系来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的缺陷。该方法自提出后,就被广泛地应用到决策单元(DMU)的评价排序中。不失一般性,设DMUj的输入向量为Xj=(x1j,x2j,…,xmj),输出向量为Yj=(y1j,y2j,…,ysj),j=1,2,…,n。表示一共有n个DMU,每个DMU有m个输入指标和s个输出指标。?棕1,?棕2,…,?棕m和?滋1,?滋2,…,?滋s分别表示DMU输入和输出指标对应的权向量。基于以上假设得到传统CCR模型(1)。其中?兹dd表示DMUd的自评效率值。

max■?滋ryrd=?兹dd

s.t.■?滋ryrj-■?棕ixij?燮0,j=1,2,…,n

■?棕ixij=1

?棕i?滋r?叟0,i=1,2,…,m,r=1,2,…,s(1)

在模型(1)的基础上,同时为了避免权重最优解不唯一,研究人员引进两种相反的交叉效率模型。一种为“仁慈型”策略,来计算满足使得所有其它DMU的效率值最大的“仁慈型”交叉效率评价值:

max■?滋ryrk=?兹dk

s.t.■?滋ryr-■?棕ixij?燮0,j=1,2,…,n

?兹dd■?滋ryrd-■?棕ixid=0(2)

■?棕ixik=1

?棕i,?滋r?叟0,i=1,2,…,m,r=1,2,…,s

另一种为“进取型”策略,即在保证各DMU自评效率值不变情况下,选择使其他DMU交叉效率值最小的权重。进取型交叉效率模型只需把模型(2)中目标改为最小化。

3.2 引进系数矩阵的交叉效率模型 交叉效率模型使其它DMU的效率值要么都最大,要么都最小,很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情况是两种极端。测度区域技术效率时,由于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在指标权重选择上即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合作关系,阶段相近的倾向于合作关系,阶段差异大的倾向于竞争关系。因此本文在交叉效率的第二阶段引入系数矩阵(n阶方阵),体现不同DMU之间的竞合关系,1表示纯合作、-1表示纯竞争,在-1和1之间的数表示DMU之间表示部分倾向于合作程度。

根据钱纳里的发展阶段模型,度量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是人均GDP,因此本文采用人均GDP,不同地区人均GDP相近程度越高表明地区间经济结构体系越相近,因此它们在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指标权重体系越相近,因此它们处于合作关系,反之亦然。构造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均GDP,生成一个n阶方阵A,其中A中元素aij表示DMUi和DMUj人均GDP相减的绝对值。如果aij=0,取aij=0.001。

aij=GDPi-GDPj

步骤2:计算方阵A中每列元素的和,用它们分别除以对应列上的不同元素,计算得到的值再除以n-1生成矩阵B。

bij=■ j=1,2,…,n

步骤3:将矩阵B中的元素和1比较,若bij大于1,则取bij=1。若bij小于1,则取值不变。则生成新的矩阵C,即为系数矩阵。

对于系数矩阵C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cij表示DMUi和DMUj之间的竞争关系,cij表示DMUi和DMUj之间的合作关系。基于以上信息构造引进系数矩阵的交叉效率模型如下所示:

max cdk■?滋ryrk-(1-cdk)■?滋ryrk

s.t.■?滋ryr-■?棕ixij?燮0,j=1,2,…,n

?兹dd■?滋ryrd-■?棕ixid=0

■?棕ixik=1(3)

?棕i,?滋r?叟0,i=1,2,…,m,r=1,2,…,s

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到新的交叉效率矩阵,在计算DMU最终效率时,传统做法是求平均,这样处理问题虽然很便利,但是其没有充分利用各决策单元所提供的评价值信息,不能有效区分决策单元之间的影响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引入熵权来确定交叉效率矩阵中不同评价值的影响因子。如果决策单元j对所有决策单元的评价值之间差距越小,则它所提供的有用信息越小,因此该决策单元的影响因子pj越小。熵值法公式如下:

Ej=-K■gijlngij,j=1,2,…,n(4)

其中,gij=hij/■hij,K=1/1nn。hij为交叉效率矩阵中的元素。则第j个决策单元的影响因子定义为:

pj=(1-Ej)/(n-■Ej)(5)

最后计算每个DMU的效率值?棕j=p*?兹jj,其中p=[p1,p2,…,pn],?兹jj为交叉效率矩阵。

4 实证结果

通过以上方法计算我国30个地区技术创新效率,指标数据均来自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信息技术创新效率较高的地区是江苏、广东、吉林和天津,说明这些地区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利用率较高。处于效率值低端的地区是青海、甘肃、新疆和黑龙江,这些地区技术创新效率严重偏低,说明它们的资源利用率远远没有达到平均水平,有很大的效率提升空间。从表中可以看出30各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都没有达到1的,这说明所有地区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江苏省效率排名第一,可以作为其它地区的效率基准。

5 结论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首次应用人均GDP构造区域间竞合关系矩阵并将它应用于DEA交叉效率模型中。该DEA模型充分考虑了区域间的竞合关系,克服了传统交叉效率方法决策单元要么全是竞争关系,要么全是合作关系,应用到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中更符合实际。应用熵值法确定交叉效率矩阵中决策单元权重是本文另一创新点,克服了传统交叉效率方法无法区分决策单元之间的影响能力的缺陷。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值在进取型效率值和仁慈型效率值之间,充分说明了该方法有很强的有效性和实际性。全部30个区域技术创新新效率都有提升空间,进一步分析表明理清技术创新过程运行机理是解释各地区技术创新差异的关键,也是需要紧迫研究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Li SJ, Song H. DEA model application on evalu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for regions or manufacturing sectors[M]. Marrickville: Orient Acad Forum, 2007.

[2]Liu J, Fu LP, Soc IC.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Study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 Evaluation Mode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alysis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Eastern China[M]. Los Alamitos: Ieee Computer Soc, 2009.

[3]Hu XM. Study on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Discrepancy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M]. Wuhan: Wuhan Univ. Technology Press, 2010.

[4]Chen HM, Wu ZY, Jin W. Evaluation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DEA. In: Zuo DW, Guo H, Xu HL, Su C, Liu CJ, Jin W, eds. Advances in Functio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Stafa-Zurich: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td; 2010: 378-82.

[5]张江雪, 朱磊. 基于绿色增长的我国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12): 113-124.

[6]冯缨, 腾家佳.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7): 107-112.

[7]李博,李启航.经济发展、所有制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J]. 中国科技论坛,2012,3(3):29-35.

[8]钱燕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有效性的DEA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1(18):106-111.

[9]郭思亮,李海涛.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2):140-143.

[10]张沛东.生产业对天津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3(12):84-86.

第11篇

【关键词】突破性技术创新;隐性知识;样机

1.渐进性技术创新与突破性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依据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技术边话强度和对象,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

1.1渐进性技术创新的概念

渐进性技术创新是指持续的、不断积累的局部货改良性创新活动,它是对现有技术小的改善或者简单的调整,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创新。这种创新涉及的变化是在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上的变化,并且与现在的市场与顾客群的变化相联系,即在现有市场为现有技术提供新的特征、利益和改进。(1)在目前产业技术方式和技术制度下进行的创新;(2)是按主流客户要求对现有产品或工艺进行的改进。

1.2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较高层次的创新,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赋予了不同的内涵,统一突破性创新的定义比较困难。但是不同角度的定义却存在着相同之处(1)与技术不确定有关;(2)与新市场有关,并经常改变目前市场规则和竞争格局;(3)常常摧毁旧的产业,发生产业更替;(4)建立在新的技术知识原理上,对公司知识基础有很大影响。

无论内部开发还是外部产生,它改变了公司的技术过程,并且创造了新的行业、产品或市场。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突破性技术创新是能使产品成本、产品性能等主要指标发生实质性改变、创造新市场、具有改写市场游戏规则、竞争态势等潜能,甚至导致产业更替的创新类型。

2.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就是能够用言语表述的、可交流的、且能用正式的、系统的结构化的方法进行转移与交流的、大众化的信息,如组织的程序、规则、科学方程式、手册等。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隐晦的,非常规的知识形式,所以并不被我们所感知。隐性知识是个人化和非正式的,因其根植于行动,程序,承诺,价值观和情感等。或者说,隐性知识是不可编码的,不能通过“语言”来交流,需要共同的经历,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沟通。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互补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也就意味着这两种知识类型都需要知识的创造。没有隐性知识辅助的显性知识重要意义便会稀释。知识的创造需要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不能依赖其其独立发挥作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动态循环、并产生新的知识。很多研究已表明,在显性知识被其他竞争对手识别的情况下,公司只有通过评估其隐性知识来获取其竞争优势。隐性知识能够创造出其他相关者的学习曲线,提供未来成功企业的竞争优势。

3.突破性技术创新隐性知识的类型与结构

隐性知识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每一种都会为创新提供独一无二的优势。隐性知识识别的最直接方法是对隐性知识进行分类。对隐性知识分类有助于研究不同类型隐性知识识别和获取的方法,对企业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效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认知角度看,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中所利用的隐性知识,按所依附的对象可以分为员工、团队、组织、组织外部四类。

第一、员工个体隐性知识。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对突破性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技能隐性知识和认知隐性知识,技能隐性知识指的是技能或是具体的“诀窍”,而认知隐性知识指的是根深蒂固的模式、信念和习惯性思维方式。第二、团队层面隐性知识。安德鲁认为隐性知识不仅置于个人之中,而且还置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表明了隐性知识集体性的一面。第三、企业层面的隐性知识。个人和集体都可以拥有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是个体、团队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转化、整合形成的,其知识特质不同于单个个体或团队,如企业层次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共同愿景等,以及企业层次的诀窍、经验和协作能力等。第四、组织外部的隐性知识。企业外部的消费者、合作者等的隐性知识常常是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外部隐性知识经由企业不同层次的知识主体获取掌握,最终转化为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4.隐性知识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4.1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技术创新的模型并不唯一,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创造出技术创新的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有:

Rajiv S. Narvekar & Karuna Jain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Narvekar & Jain(2006)提出了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框架。该框架提出了一个交互的三阶段创新过程:构思、酝酿和论证。过程的输入指的是内部研发(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顾客反馈(相关资本)或偶然事件产生的触机,同时,创新所涉及个体的直觉属性和组织的吸收能力对创新过程的产出有一定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创新过程的产出指的是一项专利权、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的过程。

4.2隐性知识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是企业重要的知识创造活动,与隐性知识紧密相连。在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一般表现为企业内部隐性、显性知识与企业外部显性、隐性知识转移和显性一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在知识转移与转化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知识,促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

4.2.1即兴创作阶段

即兴创作阶段是突破性创新的起始阶段。大量关于模糊前端的研究主要围绕机会识别、概念产生、概念评价等。渐进性创新创新构想一般来自企业与顾客的互动,成熟企业突破性创新构想与来自对大量不同技术等信息的个体领悟与综合更密切相关。突破性创新构想的开发需要潜在新技术必须具有商业潜力。同时,由于突破性创新项目的高度不确定性特点也使得该阶段对技术发展路径进行构思并确定这条发展路径能使企业成为产业领导者是很困难的。主要难度是由于想法与想法启动之间存在很大缺口,而且,在研究的大多数案例中,尽管技术人员能够掌握突破性创新的基础技术,但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来识别创新产生的商业机会。

4.2.2实验阶段(样机阶段)

无论是渐进性还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实验阶段(或者为产品模型形成阶段)都是其研发活动的核心。渐进性创新在该阶段目的是通过样机消除目前技术存在的非重要的不完善之处,突破性创新在该阶段的目的是用样机作为市场(或企业内部)接受新技术的机制。样机有实体与虚拟两种类型,虚拟样机更适用于突破性潜力的评价。领先用户通过实际使用新产品,获得对新产品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有隐性知识、也有显性知识;研发企业通过与用户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获得用户的隐性需要和难以表达的想法,在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基础上,有效进行企业各层面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移和转换,在新的层次上形成新的具体的研发内容和方案,形成新的产品和知识。

4.2.3商业化阶段

第12篇

Summa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occupied sizable propor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having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composition introduces the main typ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influence of governmen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Keyword :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overnment Products innovation Serve innovation The craft innov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Gr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则是这一主体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市场经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维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创新活动。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概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还可能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许多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以及企业体制等呈现无限的多样性,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的类型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u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后者较易做到。

u

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u

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以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常常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2)研究与开发

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可以分为自身的研究开发和合作研究开发两种类型。其中自身的研究开发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对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只局限于一些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等)较好的企业,但提高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应该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努力方向;合作研究开发包括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大企业等的合作,对于缺乏信息、人才、技术等的中小企业来说,合作研究开发活动更加合适和普遍。统计资料显示,在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帮忙,以及利用各种公共资源方面,中小企业表现出更大的效率和热情。另外,积极参与政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形式。比如近些年欧盟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就是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欧盟的研究与开发计划的框架之中。今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二、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与方式还有很多争论,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考虑到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对的种种不利的因素,政府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而且市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都迫切需要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现在很多国家政府都已经把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作为维持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

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各国政府采取的扶植措施都应遵循下述一些基本原则。

u

政策性扶持为主的原则

u

公平与公证的原则

u

公开原则

u

分类指导的原则

u

直接支持方式和间接支持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2)

政府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范围也是相当广泛,加之国情不同,因而,各国政府扶植中小企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各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植方式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u

法律规范

u

组织管理

u

政策指导

u

财税经融支持

u

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

u

实施具体的科技计划

三、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且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中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同时,他们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其中大企业229个,中小企业797个),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不久前,由农业部、国家科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30家企业中,70.7%的企业有技术创新活动,34.4%的企业从事了研究与开发活动,22%的企业有研究活动与开发机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住处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占技术创新总支出的73.4%,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9.3%。调研结果还表明,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开拓新市场;在影响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短缺的市场信息不足。

四、新事物-----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起步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推行。绿色技术创新是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产物。对绿色技术的研究经历了末端工艺、无废工艺、废物最少化、清洁技术、污染预防五个阶段。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概括地说,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和节约原材料与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者产品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绿色产品创新,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或少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以及可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另一类是绿色工艺创新,指能减少废气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降低成本、物耗的工艺技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化解这个危机。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的重要性后,应及时把绿色技术创新提到日程上来,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尽管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深入的研究有待更多的研究者的努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不断深化,是之成为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的武器。最后,我引用萨缪尔森(Samuelson,P.A.)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创新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许多大厂商对研究与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使得那些相册地摧毁大厂商的人或宣称大就是绝对的坏的人举棋不定。同时,小企业或个人也做出了某些最有革命性的突破。为了促进迅速的创新,一个国家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方法与组织并存。”

参考文献

刘东 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6月

万兴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