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

时间:2023-05-30 10:4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徽高考作文题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徽高考作文题目

第1篇

笔者研究了一些高考题目,阅览了大量的优秀作文,我们发现,命题形式虽然在改变,但其命题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是不变的。现作简要分析。

一、关注时代。与时俱进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前还是“”后,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命题总是社会热点,引导考生关注时展。出题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为时代而唱。

正因为一些高考题目与时代密切相关,所以一些考生在写作时能以新闻时事作材料。世界发展风云变幻,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时事涌现。比如战争、地震等等。以这些时事为材料,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使文章富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蕴含哲理,体现思辨

哲理是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哲理蕴涵类话题作文有利于考查广大考生的思维品质与写作能力(包括审题能力),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热点。

比如2004年江苏提供“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两句富有哲理的话,给所有考生以思考的起点与思考的方向,也给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间。

还有体现哲理性的题目如:2005年全国卷《出乎意料和寓情理之中》;2006年重庆《走与停》;2007年四川《一步与一生》;2007年浙江《行走在消逝中》。

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哲学观点有:一分为二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涉及的哲学观点是新陈代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高考命题蕴含哲理,体现思辨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三、注重品质,凸显人文

可能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的《诚信》。高考作文注重人文性是必然趋势。叙述亲情、描绘美景、评论现实、反省思想、注重修养是中学生重要的生活内容。检测中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是很有必要的。这类题目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6年北京卷《包容》;2006年广东为:《雕刻心中的天使》;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为《生有所息生无所息》;2007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目:关于“帮助”2007年宁夏省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2009年宁夏、海南卷高考作文:《诚实善良》。

这些考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所应体现的人格人品、道德情操、道义责任,充分显示了人性的美。看来关注人类自身,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将是高考命题必然关注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用高尚的思想约束自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自我,立足“做人”这一根本。

四、发掘体验,感悟人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命题者,必然会考虑生活这个因素。所以发掘情感体验,让考生写出对人生的感悟应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天津卷《人之常情》、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考生就可以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来写出真感情,真体验。

五、蕴含诗意,富有美感

第2篇

命题作文审题有很多角度和方法,本文着重从命题作文标题的呈现形式方面加以探究。命题作文标题的呈现形式不外乎这三种:一是单个词语,二是短语,三是句子(复杂短语)。在这三种形式中,词语是基础,因为短语和句子都是由词语构成的,如果标题是短语或句子,审题时则可以分解成若干词语加以审视,在搞清各个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即可。而命题的开放性特点,令学生在写作时把握不好思考的方向,搜索枯肠,无从下手,或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审题时设置一些问题,用问题来引导思考的方向,缩小写作的切口。

首先,来谈谈单个词语的审题。

词语,从逻辑角度讲就是概念。词语的审题,要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要搞清楚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看有没有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还要明白词语适用的对象,界定范围,防止偏题离题。因为此类标题只是一个概念,表意不完全,所以通常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即在原有标题词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提出若干个问题,用来引领审题的方向。问题的设置,一般都应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一条认知思路。

比如2008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他们”。这是个独词命题,范围太广,如果不用问题来引导思考方向,审题时似乎无从下手。不妨采用增词扩充提问法,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可以是哪些人?2.他们怎么样?3.我要写他们的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他们”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类型,而非某个个体,可以谈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根据2、3两个问题,因为“他们”所属类别的不同,立意时可以褒扬“他们”的崇高人格、拼搏精神,或批判“他们”的平庸生活、鄙俗志趣,或者可以采取中立的态度,谈谈“他们”的生存方式、酸甜苦辣。如此设置了几个问题,我们的思考就有了方向,甚至连立意选材和谋篇布局也能豁然开朗。

又如2007福建卷的作文题“季节”。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1.“季节”的本义是什么?2.有没有比喻义?根据这几个问题,我们能想到的是,“季节”的本义是指自然的季节,如春去春会来,寒来暑往等。而“季节”的比喻义则可以是生命的季节,由此联系教材张洁的《我的四季》可知,生命的“季节”只有一次,于是在立意时,可以谈谈自然界中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能给人不用的感受;根据“季节”的比喻义,可以谈人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作为,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今年高考重庆卷的作文题是“情有独钟”。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熟语,从意义上看,它只能作为一个单位,“痴情所向,十分专注”,相当于一个词语——钟情。审题时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谁对谁(什么)“情有独钟”?2.为什么“情有独钟”?3.怎样“情有独钟”?

其次,关于短语类标题的审题,因为短语有不同类型,所以在把短语分解成各个词语后,审题思考有不同的侧重点。

1.偏正短语类标题

对于偏正短语类的标题,侧重点应该在附加成分上。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我的时间”,就可以分解成中心词“时间”和定语“我的”两个部分。然后据此设置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时间”?(2)什么是“我的”时间?第1个问题对于所有高中毕业生来说应该都不是问题。而第2个问题恐怕就让每一个考生都很苦恼了,而且还是这个作文题审题时不能绕开的一道坎。从理论上说,每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拥有了造化赋予的不可预知的一定数量的时间,起于生讫于死,其间的年年月月昼昼夜夜乃至分分秒秒都属于每一个个体的“我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即时间,时间即生命。这个作文题要求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就是引导考生审题立意时去观照思考自己的人生,不管你之前有没有关注过审视过。许多考生考前比较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关注的都是历史文化名人们的人生,即便也关注了当代名人(如“感动中国”人物),可是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明白人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因为谁都不想让“我的时间”成为“屈原的时间”“司马迁的时间”。在搞清标题含义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以问来谋篇布局,如“我的时间”怎么了?“我的时间”属于谁?我要怎么把握“我的时间”?把短语增加一些词语构成若干表意完整的问句,审题立意就有了方向,何愁无从着手呢?

2011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旧书”也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审题时除了不能忽略定语“旧”字以外,还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白“旧书”指的应该是什么书,须要思考的问题还有:(1)谁的“旧书”?(2)什么样的“旧书”?(3)我是怎么看待(对待)“旧书”的?重点是第3个问题上。

2.动宾短语

对于动宾短语的标题,要抓住动词做文章,同时考虑宾语涉及的对象和范围。

如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从标题看,这两个短语的宾语含义不难理解,应该是两种生活环境。所以,宾语前的动词就成了审题立意的重点。利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我是如何感受乡村的?我感受到了什么?在这个题目中“我”是主体,被掩盖(隐藏)在题目中,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将“我”体现出来,要让读者感知“我”的存在。因此在立意时,可以从“我”的视角,谈谈都市的繁华、喧闹、发达,以及快节奏、新气象;或者谈谈“我”对乡村生活的淳朴、宁静、和谐的感悟,也可以写“我”对感受到的乡村生活的美好或落后的思考。

再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1的作文题“期待长大”。可以分解成宾语“长大”和动词“期待”两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长大”。从个人角度看,“长大”就是意味着成熟。对于一个团体、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还意味着发展壮大,标志着文明科学。其次,“期待”说明目前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长大”的状态,对“长大”应该还是一种设想、祈望。审题时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期待长大?怎么样去期待长大?

2011年高考作文题以动宾短语呈现的还有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广东卷的“回到原点”和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加以思考。

3.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的审题,除了分别搞清楚两个词语的含义,关键是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用“增词扩充提问法”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仰望星空”?(2)什么是“脚踏实地”?(3)“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第1、2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搞清这个联合短语分解后的两个词语的分别含义。“仰望星空”就是人生的追求、奋斗的目标,而“脚踏实地”指的是要踏实肯干,勤劳付出。由此,可看出二者关系:人生要有追求,志当存高远,这是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与此同时,更应该把目标细化为每天的踏实付出。

又如“一步与一生”(2007四川高考作文题),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一步与一生存在什么关系?放眼整个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或者处在十字路口,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候,成也一步,败也一步。

4.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的标题,审题的重点应该在谓语成分上。

如“我能”(2007年辽宁高考作文题),总共才两个词语“我”和“能”,对于“我”是根本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因此宜把思考的重点放在“能”上。“能”是什么意思?“能”实际上是“我”对自我的一种肯定认识,“我能”,则体现了对自我的一种信心,对生活、学习、事业的一种信念。

最后,来谈谈句子类标题的审题。

这类标题,说是句子,其实也是主谓结构,所以在分解句子思考命题时,也应强调谓语。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2007高考江西卷作文题)。谓语“想说爱你不容易”是审题的重点,为什么“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是个比喻拟人说法,谈的是因为语文学科的意义和作用,很热爱语文学习,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尴尬。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中,也有两个句子类的标题,即山东卷的“这个世界需要你”和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在审题时,同样应该抓住谓语来设置问题,如“你跟这世界有什么关系?”“这世界为什么需要你?”“你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面对时间的流逝,我们该怎么办?”“我在时间的流逝中感悟到了什么?”等等。

第3篇

一、咬定标题不放松

1.抓住中心词(主干),确定立意大范围

中心词往往能透露出题目的大范围。审题首先要抓住中心词,这样才能确定大范围。如2009年北京市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首先,要抓住“我有翅膀”这个主干,是“我”不是他不是你,是“翅膀”不是手臂不是头。又如2007湖南省高考作文题目“诗意地生活”,中心词是“生活”。这些好像都无需多言,但总有考生弄错这个大方向。

其次,要明确中心词的概念意义,进而再去联想其深层含意。

2.分析修饰词,确定立意重点

修饰词往往是作文立意的重点,要重点进行分析。如2007年湖南省高考作文“诗意地生活”、2008年重庆市高考作文“在自然中生活”,这两个标题的关键都在于状语部分――“诗意”“在自然中”。“诗意”,可以指诗情画意,心灵和谐,超越物质注重精神,浪漫惬意,更富人性化,更具理想色彩,等等。“在自然中”,既可以指与城市相对应的大自然,也可以指自由发展不受束缚,还可以指自然状态,不勉强,不做作。

3.分析标题结构,确定要素关系,避免偏题

标题结构往往揭示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把握好标题结构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标题含意。在写作“诗意地生活”“在自然中生活”这两个作文题时,不能孤立地去谈“生活”或者“诗意”或者“自然”,必须要明确怎么生活,在哪里生活,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扣题。

有些考生常常忽略标题的结构关系,把重心单独放在一个词上,从而偏离题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先分后合:先分析中心词或者主干,再分析修饰词,最后分析结构,全面把握标题的含意。

4.变化重音,体会不同含义

同一个标题,重音不同,强调的意思自然也就不一样,考生可据此拟出新颖的题目来。如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若把重音落在“我”上,强调的就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而不是他想握住你的手,可能是他不重视你,“我”重视你,他未看到你的价值,“我”看到了你的价值。若重音落在“你”上,则强调不是别人的手,而是“你”的手,因为“你”与众不同。若重音落在“手”上,则强调不是你的脸,不是你的背或者脚,而是你的“手”让我感动,你所做的事让我感动。若重音落在“握住”上,而不是别的动作,握住让人感觉比较平等,比较动情,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可见,立意因重音的不同而不同。

二、展开联想的翅膀

标题常常有非常丰富的含义,这也给善于思考的学生以广阔驰骋的空间。命题作文要立好意,学生必须展开丰富的联想。

1.由实到虚

很多词都可以进行由实到虚的联想。这类词往往有比喻义。审题时,学生要由实到虚进行联想,要抓住事物的相似性。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隐形的翅膀”含义就非常丰富,它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理想、梦想、追求、信念、亲情、关爱、良知、责任、勇气、文学、艺术等。但要注意,这些东西都应该是隐性的,不容易看到、感受到或者领悟到的。又如2007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一标题,关键在“春光”一词,“春光”可以指什么呢?不仅可以实指春天的鲜花,更可以指像春天一样美好而充满生机的事物,如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顽强的拼搏、美好的情感等。

2.由此及彼

联想不仅可以由实到虚,还可以由此及彼。如2006年上海市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这里的“手”既可以实指手,也可以指虚的“手”,“握手”可以表达“愿意交往”“愿意了解”的意思。“你的手”可以是同学的手、父亲的手、母亲的手、爷爷奶奶的手、朋友的手,等等。那虚的“手”可以指些什么呢?文学、艺术、音乐、军事、诚信、责任等。这里列举的事物,都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得来的。

3.增加内涵

很多标题只是简单的一个词,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立意,这种宽泛的标题能给人以很大的创造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对标题增加内涵,说直白点,就是围绕标题进行造句。造句要造一个有价值的句子,一个既能紧扣标题同时又能吸引人的句子。如2006年辽宁省高考作文题“肩膀”,就可以造这样一些句子:我想靠住你的肩膀,我想成为你的肩膀,中国需要这样的肩膀,要做强有力的肩膀,站在巨人的肩膀,真正的肩膀是怎样的……又如2008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这是一个方位短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考生要立意自然就必须对标题进行补充: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举手投足之间,彰显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举手投足之间,足以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

经过上面两个大的步骤,学生一般可以拟很多好的立意了,这之后自然还有一个择优的过程。

1.选择新颖的立意

在众多立意中,要选择最新颖的立意。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一作文题,立意如下就不新颖:我想握住朋友的手,我想握住父母的手,我想握住老师的手。但如果是“我想握住某位古人的手”(某个未见过面的人的手或者未来某个人的手),就比较新颖了。如果是“我想握住音乐的手”“我想握住命运的手”,就显得更加新颖,因为这里的“你”是抽象的事物。

2.选择有思想的立意

有思想的立意更能给人以冲击,启发人思考。比如作文题“肩膀”,如果立意为“我赞美父亲的肩膀,因为他肩扛一家人的重担”,就显得比较一般,缺乏思想深度。如果立意为“让自己的肩膀强壮起来,早日担当重任”,就显得更有思想,更容易刺激读者好奇的神经。如果立意为“揉揉你的肩膀,因为肩膀也需要休息”,反弹琵琶,强调一个人既要承担责任,同时也要善待自己,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3.选择有针对性的立意

文章要有时代感,要针对当下的现实生活。所以要选择有针对性的立意,这样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比如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如果完全崇尚一种像古人一样归隐山林的生活,写得再好再美也不太切合实际,毕竟没有多少人愿意过那种生活。如果立意为“身在闹市,也要寻求诗意的生活”,或者“在追求物质的时候,不忘过一种陶冶性情的生活”,就显得更有针对性,更具有现实意义,更容易引起读者关注。

第4篇

――2013年教师节,新华社邀请“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中小学生写了一封信。信中,王亚平通过对自己学习经历的回顾以及对航天员这一职业的理解和阐述,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对学习和梦想的认识与感触。

不论你的梦想是大的或小的、现实的或不现实的,首先一定要有梦想。只有对未来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为了你们的梦想,努力地去学习吧!知识就是心灵的眼睛,多一双眼睛看问题,角度和深度自然有所不同。

他们是知识分子,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

――作家刘醒龙用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天行者》,讲述了他眼里乡村教师的模样。9月10日晚,在这个向教师们致敬的日子里,由《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合举办的第三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亮相央视荧屏,把爱的光芒洒向四面八方。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和推选,阿力太(新疆)、仲威平(黑龙江)、格桑德吉()、廖乐年(广东)、廖占富与张兴琼(四川)、吉思妞(云南)、王金花(海南)、杨元松(贵州)、刘坤贤(重庆)、潘立华(安徽)以及由7位80后乡村教师组成的团体“会泽七子”(云南)获得“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唐文汉等19名乡村教师被推选为“特别关注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活动组委会了爱心企业公益计划,为“最美乡村教师”及团队和“特别关注乡村教师”提供现金和物资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我最想收到的礼物是孩子的微笑和进步。

――当很多人为教师节送礼与否感到纠结时,四川成都某教师的这句话犹如一阵清风,让人倍感温馨。不必讳言,当前教师节在一些地方变了味,甚至演变成了家长间的豪礼比拼。这不仅是对尊师重教精神的误读和偏离,也在很大程度上玷污了社会风气。礼品比拼的背后,恰恰缺少的是尊重和真诚。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让我们尊重教师,学会感恩,重视教育,让教师节回归本义,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关系回归本源。

“学好”与“好学”是两种不同的“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地接受,“好学”是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好学”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好学”追求的是真理。“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

――清华大学201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该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告诫莘莘学子:“好学”比“学好”更重要,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是“好学”的五个要素。

十条规定的举措,基本都是可以操作可以执行的,里面规定了一些底线,这实际上反映了从严治校的一些要求,有的网友觉得小学不留家庭作业不好,有的说好,通过征求大家的意见,把真知灼见进一步吸收到十条当中,使这十条既好看又管用,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想法变成可以做出的行动。

――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副司长王洪元做客人民网参加“理论热点面对面”座谈时表示,“‘减负十条规定’是非常好的想法,不单单是释放素质教育信号的问题”。面对网友对“‘减负’是否释放了素质教育的信号”的提问,他认为,这次将减负的若干要求和规定集中在一起,反映了教育部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决心和意志,也反映了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促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硬招实招。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从目标任务来说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都是要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克服片面的发展,克服应试教育倾向。

我不清楚自己当时看到的是蝴蝶还是蛾子。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材料是“山洞里的蝴蝶”,有动物专家断定山洞里的应是蛾子而非蝴蝶,面对质疑,原文作者称自己不清楚当时看到的是蝴蝶还是蛾子。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是根据钻石切割谈“经验与勇气”,又有宝石学博士用图示、数据等方式,列举了宝石切割过程,证明“宝石的切割和勇气无关”。以上两道作文题目饱受非议,甚至被人“恶搞”,其原因是题目本身脱离生活实际,违背科学常识,向学生传达了一种“负能量”。高考作文题承载了社会的许多期待,命题也是经过许多专家层层把关,结果还是出现了这样的科学常识错误,这无形中影响了对青年学子科学素质的培养,也为我们的科普工作敲响了警钟。

第5篇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语法 高考复习 重要性

语法知识对于指导高中语文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高考复习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很多高中学生的语法知识严重缺失甚至没有,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了许多的障碍,以致高三复习效率非常低,许多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清晰、深刻。其实,学生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语法知识,有些问题的解决就可以一针见血,高三的复习也能收到事半功效的效果。我就高三复习中的若干知识点,谈谈语法知识在高三复习中的重要性。

一、体现于成语复习中

运用成语时,没有注意其语法搭配,如有的谓语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能带宾语也须防搭配不当的情况,还有其他句子成分间的问题也应注意。

例1:他往四周一看,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出奇制胜”意为“用奇兵奇计制服对方,取得胜利”,可作谓语、宾语,其后不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叛军”不当。

例2:这则笑话,因为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广为流传。

“漠不关心”,多作谓语,谓语前常有介宾短语作状语,后面也不能带宾语,句子带上了“人民疾苦”不当。

例3: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惟妙惟肖”与它搭配,显然不当。

二、体现于语法病句复习中

对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之类的病句,更是手到病除,立竿见影,分析起来全不费工夫。如病句:“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09全国卷一)句中“病情”和“蔓延”不能搭配,可将“病情”改为“疫情”。又如:“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09宁夏、海南卷)句中“防守问题”和“改善”不能搭配,应将“改善”改为“解决”。再如:“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09全国卷一)句中“学雷锋活动”前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其前面加上“开展”。再如:“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09安徽卷)句中“总结”后面缺少宾语,应在“改革和发展”的后面补上宾语“经验”。

上述病句,如果学生具备句子成分和压缩句子主干的知识,辨析并修改病句就不再是一个知识难点。所以,我们在复习病句时,不妨先把语法知识复习到位之后,再对病句作专题复习。这样也才能确定病句辨析与修改方法:“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

三、体现于文言文复习中

由于古今语言的演变和差别,有些文言现象,如实词释义辨析、句式倒装、词类活用等,用一些语法知识来分析和理解,确实通俗易懂,省时又省力。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语法知识在文言文复习中的运用。

1.实词释义辨析。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中的“乳”,我们可以根据它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判断它的词性为动词,这样就能很容易地解释为“喂养”。再如:“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08江苏卷)。“度”在句中的词性为名词,所以可以判定它的释义是错误的,应该解释为一个名词词性的意义。

2.句式倒装。句式倒装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三种。我们可以根据“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这样的句子成分结构来判定句式倒装特点,进而对其能准确地翻译。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我们可以对其划定成分,“古之人”是主语,“欺”是谓语,那么“余”就是宾语,而这句就应该是宾语前置,我们翻译的时候就应当把“余欺”翻译成“欺骗我”。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与“强”是“爪牙”和“筋骨”的定语,所以这句是定语后置句,我们就可以把它翻译成“锋利的爪牙”和“强劲的筋骨”。我们在翻译中一定要顾及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要将文言中的倒装句式还原成现代汉语中的语法顺序,这样才能翻译准确。

3.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应该活用为动词,因为它的后面还有名词“吏民”,所以应解释为动词“登记”。同时,如果一个名词的前面有一个名词,而它的后面是一个动词,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语法知识来判断它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因为主谓之间是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前面有主语“吾”,后面有谓语动词“事”,所以“兄”应该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像对待兄长那样”。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可见,在词类活用中,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体现在作文的审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