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观察法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有性生活史的已婚和未婚女性,自愿接受妇女子宫颈癌筛查者。
1.2 方法
询问生殖健康史,目前的避孕方式,填写妇科疾病普查表,常规进行妇科检查,观察阴道、穹隆、宫颈部位的病变,宫颈刮片后,行醋酸和卢戈氏碘液宫颈染色并肉眼观察。醋酸染色试验是将一个浸透3%-5%的醋酸溶液的大棉签均匀敷于宫颈表面,等待1min,仔细查看靠近鳞柱交界处的转化区上皮是否变白。醋酸染色后行卢戈氏碘液染色,宫颈表面涂卢戈氏碘液即刻观察,重点是醋酸试验阳性区域。醋白和碘试验阳性者嘱进一步宫颈活检及行hpv检查。
1.3 阳性判断标准 醋白阳性:锐利、清晰边界、致密的(不透明的、灰暗的或牡蛎白)醋白上皮区域-有或没有隆起的边界;病变在转化区内接近鳞柱交界;柱状上皮内或靠近宫颈口的致密醋白上皮;接近鳞柱交界的湿疣或白斑在醋酸作用下变得更白。碘试验阳性:在转化区内可见致密、厚的、发亮的芥末黄或土黄色不吸碘区,接近鳞柱交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进行普查的妇女280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0.2岁。有妊娠史2442例,占87.2%,有阴道分娩史的1765,占63.0%。主诉白带多898,占32.1%。曾有接触性出血者179例,占6.4%。
普查出慢性宫颈炎1526例,占54.5%,其中糜烂1225例,占43.8%;肥大467例,占16.7%;纳囊798例,占28.5%;息肉147例,占5.3%,合并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病理分型的592,占21.1%。宫颈刮片可疑不典型增生111例,占4.0%;醋白试验阳性324例,占11.6%;卢戈氏碘液试验阳性189人,占6.8%。其后经阴道镜下取活检或leep刀宫颈环切术后标本病检,查出宫颈早期鳞状细胞癌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级49例,ⅱ~ⅲ级26例,镜下可见挖空细胞及鳞状细胞样增生27例。
3 讨论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有发病年轻化和各阶段发病年龄向前推移趋势。我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13.15万,约占全球发病数量的1/3[1]。50年代以来,由于子宫颈细胞学的广泛应用,全球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仍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主要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能够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系统或现有的筛查系统起不到应用的作用。近年我国推广宫颈疾病的三阶梯诊断程序和tbs诊断标准,大大提高门诊人群宫颈疾病阳性检出率,但在基层妇科疾病普查时,大批被动员来的妇女,因为没有自觉症状,思想上不够重视,主要也是宫颈疾病检查结果不能立刻得到,使得很多病人没能及时咨询医生,完成下一阶段的检查,随后在忙忙碌碌中丢失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因此在基层,即刻的结果回馈显得很重要。醋白和碘试验肉眼观察法在宫颈疾病筛查中可以立即得到结果,医生经过培训,可以提高宫颈的癌前病变以及外阴、阴道、宫颈的湿疣病变的准确性。
醋白反应是指宫颈上皮在3%-5%的醋酸溶液作用后变白色,这种反应是由于细胞内蛋白凝固后变得不透明造成的。异常的宫颈上皮,尤其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及受人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细胞增生活跃,含有更多的蛋白,应用醋酸后比周围正常组织显得更加不透明。碘试验是利用糖原遇碘变棕褐色的原理,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含有丰富的糖原,涂碘后呈棕褐色,异常区域(cin或炎症)不含糖原,不会染为棕褐色。此次在2800例的妇科查体中,醋白和碘试验阳性人群几乎涵盖了所有经病检证实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病人,醋白和碘试验结合宫颈刮片使得一些重点人群凸显。有资料显示醋白的敏感性为82.6%,碘试验为87.2%,醋白的特异性为86.5%,碘试验为84.7%,醋白和碘试验的准确性与巴氏涂片可比,在基层医院醋白和碘试验肉眼观察有望成为一种取代巴氏涂片的筛查方法[2]。肉眼观察法优点是可以立即得到结果,在大批量妇科疾病普查时能及时转诊病人,局限性是有一定的假阳性率,这样可能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
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由于制片方法的改进,提高了宫颈癌细胞学筛查质量,但价格贵,妇科疾病普查中广泛推广应用有困难,目前多数情况下,仍然以行宫颈刮片为主,因此宫颈病变的筛查仅靠此确实显得防治力量薄弱,联合应用醋白和碘试验肉眼观察法可以有效提高筛查质量,不失为基层妇科疾病普查中值得推广的做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PSIM;Boost升压电路;PID控制
1.引言
近年来,太阳能以其清洁、无污染,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优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光伏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球能源专家一致认定:太阳能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由于光伏电池输出特性具有明显的非线性,仅在某一电压下才能输出最大功率。为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控制光伏发电变换器,使系统始终运行在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MPP)。本文在PSIM仿真环境下搭建Boost升压电路,并对比了传统的扰动观察法,验证了这种数字PID控制扰动观察法具有良好的跟踪效果。
2.光伏矩阵数学模型与最大功率点跟踪
2.1 光伏矩阵数学模型
光伏电池的特性与太阳辐射强度和光伏电池温度有极大的关系,即。采用单结晶硅为材料的光伏电池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
为考虑载流子产生与复合以及沿电池边缘的表面漏电流而设计的等效并联电阻,为扩散顶区的表面电阻、电池体电阻及上下电极之间的电阻等复合后得到的等效串联电阻,由图1可以得出:
(1)
式中,是光伏模块输出电流;是光生电流;是暗电流,指的是光伏电池在无光照时,由外电压作用下P-N结内流过的单向电流;是光伏模块漏电流。
根据电子学理论,由材料物理特性决定的理想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的特性为:
(2)
其中,为光伏电池内部等效二极管的P-N结反向饱和电流;为电池的开路电压;为电子电荷,;为波尔兹曼常量,;为绝对温度;为P-N结的曲线常数。
2.2 最大功率点跟踪
光伏电池的的输出功率随着太阳辐射强度和环境温度的变化具有强烈的非线性,当输出电压为某一特定值()时,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为了提高光伏电池的效率,应实时保证光伏电池工作在最大功率点,这一过程称之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如图2所示。
目前,常用的MPPT方法主要有定电压跟踪法、扰动观察法、电导增量法、模糊控制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其中定电压跟踪法启动特性好,但是忽略了温度的影响;扰动观察法控制算法简单,但是扰动步长难以确定,跟踪速度比较慢;电导增量法控制算法复杂,扰动步长难以确定,跟踪速度较慢。
3.数字PID控制的变步长扰动观察法
3.1 扰动观察法
光伏电池的P-U曲线如图3所示,光伏电池MPPT跟踪的目的就是使光伏电池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始终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传统的定步长扰动观察法是通过不断扰动光伏电池的工作点(输出电压U),比较前后两次功率之差()来确定占空比扰动方向:
此时在MPP左侧,占空比应增大,即;
此时在MPP右侧,占空比应减小,即;
此时在MPP左侧,占空比应增大,即;
此时在MPP右侧,占空比应减小,即。
当选用较大步长时,跟踪速度比较快,但在MPP点处震荡较大;选用较小步长,在MPP处跟踪震荡较小,但是会减缓跟踪速度,扰动观察法程序流程见图4。
3.2 数字PID控制器设计
数字PID控制器的算法为:
式中为积分系数,;为微分系数,;为采样周期;为数字PID控制器的输入;为第个采样时刻的偏差值,为第个采样时刻数字PID控制器的输出;
数字PID控制算法的增量式为:
本文采用防止PID算法积分饱和,程序的控制流程图如图5。
4.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PSIM是专门为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系统设计的仿真软件包。由于PSIM仿真速度快,用户界面友好,已成为电力电子、模拟和数字控制等领域研究的强大仿真平台。
本文介绍的光伏电池MPPT仿真采用PSIM9.1,它提供了两种光伏电池模型:Solar Module(physical model),如图6和Solar Module(functional model),如图7。其中Solar Module(physical model)考虑光照强度S环境温度T变化,本文选用Solar Module(physical model)。光伏电池还提供了给定条件下理论输出最大功率(theoretical Pomax)。
5.Boost升压电路的仿真模型
在PSIM仿真环境下,搭建基于Boost升压电路的光伏电池MPPT仿真模型(如图8所示)。通过外置DLL功能块(动态链接库),允许用户用C语言或C++或Fortran语言编程,用Microsoft C或C++,Borland C++或Digital Visual Fortran来汇编,并用PSIM连接起来。
光伏电池的参数设置为: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功率点电压,最大功率点电流,最大功率60w。
6.仿真结果及分析
仿真结果如图9图10所示:S为光照强度的变化,T为环境温度的变化,Pmax为理论输出的光伏电池最大功率,Po为实际光伏电池的功率。
我们在0.05s的时候分别改变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两种方法均能跟踪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定步长的扰动观察法在稳态时,波动较大,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较低;而PID控制的扰动观察法在稳态的条件下,波动很小,从而获得更高的转化效率。
7.结论
本文直接使用PSIM仿真软件自带的光伏电池模型,并可以根据实际光伏电池的datasheet设置光伏模块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搭建了Boost升压电路,采用PID控制的扰动观察法进行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并与传统的定步长扰动观察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PID控制的扰动观察法能够准确快速的跟踪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承栋.浅谈国内外太阳能发电技术发展状况及展望[J].通信电源技术,2011,28(1):35-37.
[2]冯垛生.太阳能发电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95-142.
[3]赵争鸣,刘建政,孙晓瑛.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4-26.
[4]奚轶芳.光伏发电DC/DC变流器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5]郭润睿.光伏发电系统直流变换器的研究[M].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0.
一、参与观察法的起源
1890年德国保罗?果赫(Paul Gohre)以学徒身份在议价工厂中工作,并且在那儿生活了三个月,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要做非常详细的笔记,凭借这种方式来研究工厂的生活。他的著作深深地影响了大学校园内的学者,包括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
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布朗尼斯诺?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ski)把密集田野工作当成一个新方法介绍,并主张“在直接观察与当地人的陈述以及观察者推论”之间做出区别。他认为社会研究应该直接与当地人互动并且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学习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交往过程。[2]
20世纪中期,美国的威廉?富特?怀特对纽约的意大利社区进行了长达三年半的深入研究,将其称为“参与观察法”。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末,芝加哥学派把参与观察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技术,扩大应用人类学模型来探究研究者自己社会内的团体与情境,于是便出现了三个原则:(1)研究自然状况或情境下的人群;(2)通过直接与人互动的方式来研究他们;(3)获得对社会世界的了解,并且对成员的观点提出理论陈述。[3]
二、参与观察法的特点
(一)优点
参与观察使得研究者在“没有先入之见”的情况下开展观察互动,很少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自身试图理解的那个社会世界,是为了获得有关社会的真实生活的最好方法。
区别于一般观察,参与观察法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连续的动画,让研究者得以清晰了解研究群体在某个时期的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例如,怀特对于科纳维尔的街角青年、意大利人社交和体育俱乐部、科纳维尔的非法团伙、科纳维尔的政界要人等等进行了长期持久的观察,使怀特得以关注各类团体和组织的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其内部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状况。
(二)缺点
参与观察法的缺点是指其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信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的观察是无系统的,资料难以用数量去衡量,研究结果也是无法重复的。同时,参与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敏感性、领悟能力和解释技巧。当研究者在参与观察中参与得越深,体验得越深,其主观情感、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方式等方面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这个时候就很难保持比较客观的标准。怀特在书中曾这样描述:“开始时我是一名非参与性的观察者,但是,当渐渐为这个群体所接纳时,我发现自己几乎成了一名非参与观察者。”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危险:观察者因陷得太深而失去其观察的超然性和敏锐性,并变得过于想当然。
假若研究者不主动参与研究群体的活动,不积极与对方闲聊,则自身永远被看作外来者,永远不可能知晓他人的秘密。然而,若研究者表现得太积极,个人行为有可能影响研究群体的发展轨迹,影响研究群体的真实面目,从而无法说明自身使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因此,参与观察法的研究者的角色问题显然比一般观察要复杂得多。
三、参与观察者的角色
在实际的社会研究中,当研究者采用参与观察法收集资料时,对于研究者在参与观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选择,要根据研究的目的、方法、技术、人力和物力等因素来进行衡量。
林德曼(Lindemann)将观察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观察者,指观察者透过访谈,从外部研究文化;另一类是参与观察者,指观察者透过实地观察,从内部研究文化。[4]
乔根森(Jorgensen)则主张,凡具有下列特质者都可称为参与观察,例如,内部者的观点、开放式求知的过程、一种深度个案研究方法、研究者直接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以及将直接观察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参与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从扎根在人类每天的生活事实中发掘实践的和理论的真理”。[5]
四、参与观察的步骤
(一)决定研究场域
根据研究主题,决定采用参与观察法进行收集资料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研究场域。以怀特的《街角社会》为例,当他决定研究贫民窟的主题时,他立即从波士顿这个研究场域的大背景出发,根据他个人对贫民窟的印象,例如“断壁残垣”、“破烂的建筑”、“拥挤不堪”的概念,选择波士顿的北端地区为实地观察的研究场域。
(二)进入研究场域
对于研究者来说,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不论自己研究的议题有多棒,自身多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场域负责人的同意才能开始研究。所以,应该事先演练如何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2)利用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怀特在进入波士顿北区大街时,经历了好几次失败,后来他得到一位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这个社会工作者安排他与当地青年帮伙的一个头目多克会面,经过坦率的交谈,多克同意给怀特做“担保人”――即允许怀特作为“多克的朋友”去参与和观察各种活动。
(三)建立良好关系
观察者需要明确自身担任哪种角色,然后根据角色的要求建立与被观察者的关系。观察者应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之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胡幼慧认为建立关系应该注意五个诀窍[6]:(1)谨慎的;(2)诚实的;(3)不作预设;(4)当一个反思的听众;(5)愿意表露自己。
(四)实地观察工作概要
包括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么(why)以及如何(how)六大要素。参与观察者应有意识地、详细记录发生的事情,以便于从事件中去了解团体意识是如何建构的?
(五)实地笔记和深度访谈的记录过程
如何撰写实地笔记,包括笔记内容、笔记形式及笔记撰写时间,是参与观察法的一个重要过程,因为实地笔记就是资料,记录笔记就是资料收集的过程。实地笔记和访谈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空间、行动者、活动、主题、行为、事件、时间、目标、感受等。实地笔记的形式有四种:心灵笔记、摘要笔记、时间表或实地笔记和实况笔记。
关键词:观察;比较
一、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比较观察法。由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总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因此总有可比之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物理现象分析比较,要善于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不同事物和现象中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如,观察“音调与频率关系”实验现象中,两次用轻重相同的力拨伸出桌面长度明显不等的同一根钢尺时,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之处及实验现象的不同之处,再通过实验现象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2、顺序观察法。顺序观察法;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观察,一般的观察顺序为,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等,应按照一定排列顺序进行观察。如,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观察顺序为:第一步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再确定电源电压。电源电压应略高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第二步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第三步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和最大阻值;第四步按要求连接电路前电键是否断开,滑动变阻器是否滑在阻值最大位置;第五步电压表是否并联小灯泡两端,量程是否选得合适;第六步电流表是否串联在电路中,量程是否选得合适;第七步实验开始时,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重点观察电压表示数,电流表示数的大小。这样有顺序的观察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时抓不到重点,手忙脚乱。
3、分步观察法。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所制定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如,研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在弹簧下面挂上金属筒,筒下面吊上金属块,指出弹簧伸长后指针的位置;(2)将金属块部分浸入水中,再逐步增加浸入体积,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和溢出水的多少;(3)将金属块全部侵入溢水杯中的水流人小杯中;(4)将小杯里的水慢慢倒入小金属筒里,观察指针所指的位置。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会有条不紊,沉着冷静。
4、重点观察法。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强调:(1)水开始加热时杯底和杯壁上的情况。(2)水沸腾前小气泡脱离杯底和杯壁形成新气泡。气泡如何变化。(3)水沸腾时随着温度升高,气泡如何变化。
依据观察的目的区别哪些是该观察的,根据观察提纲确定观察的重点项目;在观察装置时,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优先观察核心部分;在观察实验操作时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操作进行重点观察。
二、应充分认识“比较”在学习及应用物理知识时的地位及作用
在观察的基础上必需进行比较;有比较才会有所认识和理解,才会有归纳、总结,才会有鉴别、扬弃,才会有发现、创新。
1、在观察中进行比较。杰出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毕生从事科学研究。他的信条是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他从观察相同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位置在粗糙同一的物体表面滑行距离的远近,分析出不受阻力时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为后来的牛顿第一定律垫定了基础;富兰克林对“天电”的探索从观察闪电和莱顿瓶的火花放电现象开始,比较两者放电发光的特点,在金属或者其他介质中传导的特点、产生的声响、对动物的影响、引起物体发热燃烧的效应等方面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从而得出“天电”与“地电”是一致的猜想。
2、在实验中进行比较。实验可以使人们认识自然现象,研究自然规律,揭示自然奥秘、验证科学结论,可以重现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帮助研究者将其掌握的规律上升为理论,再来指导更高层次的生产和生活。伽俐略强调“从观察开始”经过分析得到的假设,必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牛顿更是坚持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的同时强调比较,应用比较,学会比较是加强巩固实验效果的一条捷径,也是深化概念,掌握规律,开拓思维,培养能力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物理;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062-01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是先提出物理现象或规律,设计好实验步骤,再让学生用实验去验证前人证实了的物理规律并记牢规律
而加以应用。这样的后果是学生背概念记公式、死记典型题目,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材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没有拘泥于科学知识的逻辑线索,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完善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特征。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教法和观念必须转变过来,做到让学生有目的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学习物理知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初中学生观察能力还比较薄弱,在实验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许多仪器所吸引,盲目乱看,不知道需要观察什么。此时,教师的演示或引导就起到示范的作用,要由学生自己注意观察去领会。再经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在思想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再经过有目的的探
究、观察就很容易形成物理概念,这样掌握得也就比较牢固。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一)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二)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三)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三、在运用仪器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物理仪器使用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演示使用过了的仪器,部分学生在实验时还是不会使用。究其原因,除了仪器使用的难易程度外,与这些学生不重视观察,不善于观察和不认真观察有关系,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边学习边观察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练习使用温度计这一节课,在实验室进行教学活动。第一步,课前布置家庭预习作业:每个同学回家后,观察一下自己家里的体温计;要求每一位学生测一下自己的体温,测定晚上睡前和清晨刚醒时的体温有没有区别,并作记录,回校后作交流。并带一个体温计来学校。第二步,课堂上海两个同学共用一个常用温度计,让学生边仔细观察温度计边学习温度计的说明书,并注意其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教师将实物进行投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读数,然后由学生自己对桌上准备的三杯水(冰水、自来水和热水)进行用手摸估测温度和用温度计实际测量温度,并把相应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比较。第三步,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把部分学生记录结果投影出来,并列举个别学生在实际测量时的错误做法及错误记录,由学生加以改正,从而能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际的测量,让学生体会到温度计热胀冷缩的原理。第四步,提出两个问题:(一)某同学在测体温前,用开水将体温计浇了一下来消毒,问这个方法是否妥当?这样的结果将是什么?(二)比较体温计与实验室中常用温度计在构造和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学生在讨论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情绪高涨,可以温是人人参与,效果自然也是非常的好。
四、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只有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学习的物理现象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门捷列夫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的,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
牛顿从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观察到单摆的等时性而发明了“摆钟”,奥斯特观察到通电导线能改变小磁针的指向,从而找到了电和磁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电能生磁.所以观察是一切发明、发现、创造、创新的条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首先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物理实验及其现象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积极引导、演示过程中规范的操作、生动的描述、激情的讲解也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适度把握、把兴趣与观察的目的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使观察成为学生入门的向导.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引导,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生活中的点滴有趣的现象,并尝试用物理知识解释它们,如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让学生尝试解释家中电视机遥控器对电视机的控制.既可以使学生从观察、思考中学习物理知识、学会观察方法,又可以使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中学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而且比较持久的思维知觉,一般需要重点地观察实验的基本仪器,实验的设备和装置,在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数据、图象、图表,以及教师的规范化操作等.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能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具体内容,学会捕捉观察的对象.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时,观察的目标为:①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在同一深度改变橡皮膜方位,观察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的变化;②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变化;③在同一深度,不同液体中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的变化.确定了观察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观察的目标为:①电磁铁吸引大头针多少的变化,若吸引大头针增多,则表明磁性增强,反之磁性减弱;②在线圈匝数不变、铁芯不变时,改变电流的大小,观察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变化;③在电流与铁芯不变时,改变线圈匝数,观察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变化;④在电流与线圈匝数不变时,有无铁芯时,观察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变化.从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结论.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观察的目标是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偏转的方向、偏转的角度,再根据导体的运动情况和磁场方向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得出磁生电的规律.
4 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4.1 对比观察法
4.1.1 在相同事物和现象中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如在引入电阻时,利用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或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得出不同导体阻碍电流的作用大小不同;对比电流表与电压表的读数方法;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对比使用;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通过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或玻璃管内液面变化得到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等;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比较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与电阻的关系,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或电流表示数的大小得出相应的结论.
4.1.2 在不同事物或现象中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如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天平的标尺、量筒的刻度、温度计的刻度即刻度尺的应用;发电机和电动机即电生磁与磁生电;汽油机和柴油机;管乐器与弦乐器的发声;带电体和磁体的性质(电现象和磁现象)等.
4.1.3 对同一现象发生前后进行比较
如观察水在沸腾前、后水中产生气泡的变化、声音的变化;相同型号的新旧灯泡亮度对比;灯丝升温前后的亮度对比、电阻对比;晶体与非晶体吸热熔化的温度对比、状态对比;物体形状变化、物体状态变化前后的质量对比;新旧干电池分别对同一电路供电对比;灯泡的灯丝断了重新搭接起来,与原来的亮度相比等.使用对比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特征以及它与其它类似现象的区别.
4.2 归纳观察法
在总结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实质时,研究一些涉及变化因素较多的问题,通常采用归纳观察法.即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结论,再分析、归纳,从而得到一般的规律.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斜面小车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自由向下运动时,到达斜面底端具有相同的速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时通过的路程不同,进一步归纳推理出小车不受力的运动情况,再通过伽利略和笛卡尔的结论归纳、推理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要改变不同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和方向,多次实验使杠杆平衡,并记录归纳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要多次换用不同功率的灯泡重复实验,归纳总结得出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归纳观察法在实验教学、生活实践、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中使用最多.
可见,使用归纳观察法,有利于掌握现象的实质以及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4.3 步骤观察法
一些较为复杂的物理现象,要遵循实验步骤,一步步地观察,即边实验、边观察.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要按步骤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首先用弹簧秤测出小石块的重量G物和小桶的重量G桶并记录;其次往溢水杯中加满水至溢口,将空桶置于溢口下接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之后将小石块挂于弹簧秤下浸没在溢水杯中,直到杯中的水不溢出为止,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并记录;再次用弹簧秤测出小桶中水的重量G排,利用称量法测出浮力的大小F浮=G排-F;最后比较F浮与G排的大小,总结出结论.
4.4 重点观察法
抓住事物的核心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找重点,抓关键.如进行托里拆利实验时,观察托里拆利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玻璃管是否竖直、玻璃管的长度、粗细、管口浸入水银槽中的深度、水银槽中水银量的多少等是否有关时,最后得出结论.在进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观察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浸没的深度,比较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最后得到结论.
4.5 点面结合的观察法
如在探究焦耳定律的实验中,重点是观察两根玻璃管内煤油液面的高度,通过它来认识电流产生的热量,并找出煤油液面高度差变化的原因,得到电热与电阻、电流及通电时间的关系.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重点是观察电流表示数随电压表示数变化的情况,从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关系找到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对于小灯泡电流与电压的变化关系,还能找到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这样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挖掘现象的本质,分析并总结得出相应的物理规律.
【关键字】心理学史;内省法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79-02
1 内省法的根据
内省法,又称自我观察法,是对自己心理活动进行观察的方法。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又根据的。第一,内省法是心理学现象的主观内在性决定的,即意识的可对象化,能够成为人意识的客体。第二,内省法在许多心理学派和心理学分支的有关实验研究中不同程度的使用着,而且内省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第三,内省法是一种独立的方法,它可客服客观观察的实验法的局限,弥补实验法的不足。综上三方面,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可以确定的,尽管人们对内省法提出了众多的批评和指责,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林所指出的那样:“内省还是跟着我们,只是用了不同的别名而已。”(Boning,1953)[2]。
2 内省法的种类
第一,经验内省,即以个人日常经验或体验来陈述心理学问题的方法。如柏来图、奥古斯丁、笛卡尔对心灵的思考、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家(经验主义者)陈述意见的方法以及对心理现象(观念)的解释等。
第二,实验内省,即借助于实验进行内省的心理学方法。实验内省由冯特所提倡,之后又有构造心理学派的古典实验内省法,符恣堡学派的系统实验内省法等等[3]。
第三,科学内省,即现代心理学应用方面,用一套经过标准化了得实验程序要求被试做出的内省反应,比如人格测验、态度量表等。
3 西方心理学史上内省法的应用
3.1 柏拉图用内省法去探索独立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或真理。
对柏来图来说,本质与形式有关,它独立于自然界而存在,只有通过忽略感觉经验,把思维转向内部(即通过内省)才能获得。柏来图以回忆说阐述灵魂的形成过程。这是欧洲心理学实验史上关于天赋观念和内省法最原始的表达方式[4]。
3.2 奥古斯丁的《论灵魂》。
奥古斯丁认为心理是主观自生的内部经验,无法为他人直接认识,灵魂只有通过内省才能接近,并以自我报告的形式陈述出来为人所了解。因此心灵就是通过自己认识自己的。在欧洲历史上人们把奥古斯丁看作是心理学上第一个内省主义者[5]。
3.3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不承认感觉经验的真实性,只承认理性思维的真实性。笛卡尔正是用内省开思考真理的,或者说正是用内省来思考和探究人的心理现象的。
3.4 经验主义者用内省研究观念和联想。
经验主义者就是强调经验在知识获得过程中得重要性的一种哲学[6]。这三种观念的形成,都是以人的联想为链条和中介。也就是说,这些观念都是由一同出现的有关观念联结或者集合成一个东西的结果。
3.5 冯特―实验内省法
“实验内省”德文词是Experimentelle Selbstteobachtung。就冯特本人来讲,他得实验内省指的是利用实验技术,如反应的测量、词语的联想以及对刺激的辨别反应等对心理过程所用的科学研究。
3.6 构造主义的内省法
铁钦纳采用的内省法在运用上区别与冯特的实验内省。首先,在应用范围上,铁钦纳把实验内省应用于复杂的、高级的心理现象,如记忆、思维等上,打破了冯特的限制。其次,铁钦纳实验程序要求更加严格。铁钦纳对实验内省方法的使用比冯特更加复杂,被试必须寻找到他们经验中的元素成分,他们的工作是描述产生复杂认知经验的、基本的、最初的元素经验[7]。
3.7 式塔学派的直接观察法―不破坏自然经验的内省法
格式塔心理学家即以直接经验为研究的对象,而直接经验是自然而然观察到的完整的现象,因此他们主张采取自然的观察法,而主张观察是离不开直接经验的,因此他们并不否认内省法,只是反对人为的分析的内省法。比如对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的分析上, ab两线由于附加了两种不同方向的箭头,各自组成了一个格式塔,他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把他们看成是一长一短,才是真实的自然经验[8]。因此他们极力的反对传统的内省法。
3.8 行为主义的言语报告法
尽管古典主义心理学家摒弃主观意识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反对使用内省法,但还是采用了内省法,只不过是换了名字―言语报告法而已。以致有人说:“他(华生)把内省法从前门赶出去,又以语言报告法把它从后门迎进来”[9]。
3.9 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技术是弗洛伊德由催眠术的启发所创造的,相对于实验内省和言语报告法更加自由、灵活,它所反映的内容完全是患者的主观思想,导致一些人批评他得研究结论主观臆断不准确。
3.10 罗杰斯(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疗法与认知心理学的自我观察法
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对心理现象的研究都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内省法只体现在其中的某一种上。首先,罗杰斯倡导现象学方法,把它作为对意识经验的一种直观描述法。其次认知心理学家采用自我观察法,即在解决问题时让被试者口头思考,把他们在进行各种运作活动时的想法。
3.11 科学心理学的心理测验法
比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态度测验等等。这些测验所用材料都是经过预先标准化的,被试根据指导语按自己主观思考来完成。完成心理测验的过程也就是被试进行内省的过程,较之以前的内省法更加科学有效。
4 小结
关键词:关系;表现;物理教学;作用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还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
一、学法指导与物理学习
物理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六大类:物理知识、物理观念、物理学方法、物理知识结构、物理应用和物理技能。
进行学法指导必须依据物理学习的过程来进行。在物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不同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地进行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的发展。
物理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中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亦即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变化。
充分理解物理学习认知的模式图对于我们进行学法指导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包括了物理学习的认知准备,物理学习认识中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
二、学法指导在物理教学、学习中的表现
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说方法、数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物理学方法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也就是说,物理学法指导在物理教学中也相应地分为:观察法指导、实验方法指导、理想化方法指导、类比方法指导、假说方法指导和数学方法指导。
观察方法指导。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了解观察法的一般程序是:(1)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2)制订观察的方案。要引导学生在判断观察方案时,方案应尽量选择典型对象,并对观察对象存在的条件、发生的现象、过程、时间的顺序和空间的分布等,力求作出全面系统的反映,引导其选择适应观察仪器等。(3)进行实际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现象的发生过程及结果等。(4)翔实的记录。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列表、绘图、摄影、自动记录仪表等把观察结果详细记录,并要注意记录观察中出现的“意外现象”。(5)进行初步描述。(6)进行初步解释。此项记录要结合详尽的思考来进行。(7)进行观察结果的核实。可以通过随机取样、反复核对和取平均值等有关方法进行详细具体的核实,尽量使观察结果接近真实结果,很多物理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得来的。
还有其他诸多的方法,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学法指导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活动。当前,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教师教法探讨而轻学生学法指导的现象,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应重视教师教法的探讨,更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也就是说,学法指导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观察法指导的作用。教师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法的指导,能让学生接受物理环境的刺激,通过眼睛等感觉器官把环境刺激转变为神经信息。就物理学习的主线而言,是把与典型物理情境有关的信息传入大脑,为思维加工提供素材,使学生感知物理现象,获得对物理现象的第一手认识资料。由于观察这种感知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思维参与的,所以,通过观察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物理现象,明确对象的特点及其变化等。同时定量的观察还能取得数据,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提供资料,观察还能挖掘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方向。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进行物理学习,通过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目标,从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抓住最重要方面的东西,排除无关或次要方面的东西,就会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学重点、学习要点,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总而言之,学法指导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学法指导的目的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很多的特殊的学习方法,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学会利用一般的学习方法去解决学科特殊的学习问题。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的,并且教法中要渗透学法。通过优化教学程序,让学生领悟到学法,从而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任务、要求、个人特点、问题情境等相应地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物理规律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同时也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实现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树森,阎金铎.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03-01.
[2]孙国友.学法指导动力系统刍议.中国教育学刊,1997(01).
[3]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物理实验 物理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对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我国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通过对我国现行教材(93年人教版)和发达国家物理教材对比不难看出,我国在“实验教学”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有数据表明,西德初级中学通用物理教材中实验次数(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344个,是我国(138个)的2.5倍;尤其是学生实验,西德(296个)是我国(19个)的16倍;此外,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物理教师更是普遍重理论轻实验。这样势必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素质方面带来负面效应。
二、物理实验方法教育的内涵对教学意义重大
中学阶段所涉及的科学方法教育主要有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假说的方法,理想化方法、数学逻辑方法、纯系统方法等。
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源泉。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可以了解现象的特性及其发生发展的条件,认识事物的属性和特点进而发现现象间的联系。对学生而言,主要的是进行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三种科学的实验观察方法: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重点观察法要求在观察过程中集中注意与实验目的有关的事物及现象的主要特征和发生的条件;对比观察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现象的特征或同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比较来把握现象间的区别和各自的特征;而归纳观察法则是先对个别现象分别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的结论,再通过归纳得出一般规律。在实际观察中,三种观察方法常常是综合使用的。如在初中进行压强概念教学时,通过观察长方体物体平放、横放、竖放在泡沫塑料上分别下陷不同的程度,得出压力产生的效果不但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从而引入压强的概念,就体现了观察方法的综合运用。
实验归纳法是一种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地控制条件从大量的实验事实中找出普遍特征,进而形成规律的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如理想气体三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总结,就是这种实验方法的具体运用。该方法的特点是实验在前、结论在后,以实验作为探索物理规律的主要手段。
实验验证法是一种判断推理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如研究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时,先由总电流与分电流之间的关系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从理论上推得: ,再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以实验验证这一关系,并从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存在的联系这个角度,对并联后总电阻减少作出解释,即为实验验证法运用的典型。
以上两种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探索物理规律,使学生逐渐过渡到独立地进行设计性实验大有裨益,学生将领会实验中的精巧构思,学习分析和抓准实验关键,解决实验难题的本领,也是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方法教育的一个内容。无论是物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还是中学物理课本上的各类实验,均有构思非常精巧的实例,如库仑扭秤实验,在不知道电量单位的情况下,利用等分电荷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电量改变的问题;杨氏的干涉实验则用一双狭缝使获得相干光源的难题圆满解决;用描迹法画静电场中等势线的模拟实验法是以稳恒电场模拟静电场,更是构思独特。
三、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任重道远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
、学生实践是物理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例如讲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就近带学生到湖边看倒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他们看到在平静的湖水边,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彤,即光线平行射入湖面,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形成镜面反射,这时让一个学生自己将一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阵微波,湖面的平静被破坏了,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却发现在其它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平静的湖面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湖面,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生动而且直观的学生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在实贱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严谨作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素养。例如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这一实验课时,在给学生热水之前,先给每人发医用温度计和常用温度计各一支,让他们仔细地对比两种温度计的异同。有不少学生通过实验对比总结得非常完善,相同之处有:都是采用带刻度细长玻璃管制成;下端都有装液体的薄壁玻璃泡。不同之处有:它们刻度范围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因医用温度计是用来测量人体温的,非离开人体读数不可,所以在玻璃泡和玻璃之间和衔接处有一细且长的弯径,常用温度计则没有;医用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的容积之比大得多。这个实验,学生亲自参与动手,仔细观察,认真对比,深入思考,最后自己总结归纳,效果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2、拓宽实验教学新思路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是相对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由学生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探究性实验不仅强调获得实验结果和亲身经历实验过程的统一,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如易拉罐、可乐瓶可以做小孔成像;滑轮可以做机械能转化的小制作。运用这些学生熟悉的器材,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另外还应充分开发实验室资源,讲到透镜的应用,搬来几台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内部光学系统的构造;讲到电流热效应,拿一个电吹风机拆开观察电热丝的工作原理,使学生随时接触并熟悉身边的仪器和器材,从而用以填补实验室的资源,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实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条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陈俊森.物理考试分析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电视机 检修 问题 分析
在电子产品调试过程中,经常会调试失败,甚至可能出现一些致命性的故障,如调整元器件电路不能达到设计指标,或通电后,出现保险丝烧坏、电路板冒烟、打火、漏电、元器件烧坏等情况,造成电路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对电子产品故障的检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电子产品故障检修的步骤
电子产品故障检修分为故障查找和故障排除。通常是先查找、分析出故障的原因,判断故障发生的部位,然后排除故障,最后对已修复的整机的各项性能进行全面检验。
1.1 正确判断故障现象
对于新安装的电路,首先要在不通电情况下,检查电路是否有元器件用错、元器件引脚接错、元器件损坏、掉线、断线,有无接触不良等现象。对于不能正常工作的电路,应在不通电情况下观察被检修电路的表面,可能会发现变压器烧坏、电阻烧焦、晶体管断极、电容器漏油、元器件脱焊、接插件接触不良或断线等现象。
1.2 认真进行电路测试与故障分析
通过观察可能直接找出故障点,有些故障可直接排除,如焊接、装配故障。但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故障仅为表面现象,表面现象下面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必须根据故障现象,对相应电路的相应电路参数进行测试,并结合电路原理对测试结果(现象)进行分析,才能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和真正的故障点。
1.3 准确排除故障根源
在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找到之后,排除故障就很简单了。排除故障不能只求将功能恢复,必须要求全部的性能都达到技术要求;更不能不加分析,不把故障的根源找出来,而盲目更换元器件,只排除表面的故障,没有彻底地排除故障根源。
故障的根源和真正的故障点找到后,应根据故障原因,采取适当的方法,或补焊不良焊点,或是更换已损坏的元器件,或调整电路参数等。
1.4 进行功能和性能检验
故障排除后,一定要对其功能和性能进行全部的检验。通常的做法是,故障排除后应进行重新调试和检验。
1.5 总结和归档检修资料
故障检修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对检修资料进行整理归档,贵重仪器设备要填写档案。这样做可以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给用户作为参考,推荐优质、适用的产品,还可将检修信息反馈回来,完善产品的设计与装配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2 电子产品故障检修应注意的问题
2.1 正确分析故障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①不能盲目拆机,应弄清楚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后再决定是否拆机,以免浪费时间和扩大故障。
②不能盲目拆卸元器件,拆卸时用力应适当,切忌用力拉、扯和撬,以免损坏元件和造成新的故障。
③不能盲目调整,调整时应做好相应的记录,用力适当,对故障无作用时应调回至原位。
④拆卸时应做好相应的记录。不能丢失和混淆各种部件,弄错元器件以及导线的安装位置与方向。
2.2 认真清理残渣焊锡,严禁底板造成短路
严禁底板造成短路;避免碰倒元件造成短路;避免焊锡或残渣造成短路;带电操作,应确保安全和绝缘,避免造成短路。
2.3 注意运用检测方法,确保用电操作安全
在检测特殊元器件时应注意因检测方法不当,而造成元器件损坏。如在检修MOS器件时,由于MOS器件输入阻抗很高,容易因静电感应高电势而被击穿,因此,必须采取防静电措施。操作台面可用金属接地台面,最好使用防静电垫板,操作人员需手带静电接地环。
在接通电源前,应检查电路及连线有无短路等情况。接通后,若发现冒烟、打火、异常发热等现象,应立即关掉电源,由维修人员来检查并排除故障。
检修人员不允许带电操作,若必须和带电部分接触时,应使用带有绝缘保护的工具操作。检试时,应尽量学会单手操作,避免双手同时触及导体,以防触电。在更换元器件或改变连接线之前,应关掉电源,滤波电容应放电完毕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3 电子产品故障检修方法
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查找、分析、判断和确定故障原因及具体部位,是故障查找的关键。故障查找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应用时,要针对具体检测对象,交叉、灵活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以达到快速、准确、有效查找故障的目的。这里,仅对几种常用的故障查找方法进行介绍。
3.1 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人体感觉发现线路故障的方法。观察法可分为静态观察法和动态观察法两种。
3.1.1 静态观察法。静态观察法又称不通电观察法。静态观察要先外后内,循序渐进。对于试验电路或样机要对照电路原理图检查接线有无错误,元器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集成块的管脚有无插错方向或折弯,有无漏焊、桥接等故障。
打开机壳前先检查产品外表有无碰伤,按键、插口电线电缆有无损坏,保险是否烧断等。打开机壳后先看机内各种装置和元器件,有无相碰、断线、烧坏等现象,然后用手或工具拨动一些元器件、导线等进行进一步检查。
3.1.2 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又称通电观察法,是指线路通电后,运用人体视、嗅、听、触觉检查线路故障。对于较大设备通电观察时,要采用隔离变压器和高压器件逐渐加电,防止故障扩大。一般情况下还应使用仪表,如电流表、电压表等监视电路状态。通电后,眼要看:机内或电路内有无打火、冒烟等现象;鼻要闻:机内有无烧焦、烧糊的异味;耳要听:有无异常声音;手要触摸:一些管子、集成电路等是否发烫(注意:高电压、大电流电路须防触电、防烫伤);有时还要摇振电路板、接插件或元器件等观测其有无接触不良等现象;发现异常立即断电。这就是所谓的“望”、“闻”、“听”、“摸”、“振”诊断法。
3.2 测量法
测量法是使用测量设备测试电路的相关电参数,并与产品技术文件提供的参数作比较。测量法是故障查找中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测量的电参数特性又可分为电阻法、电压法、电流法和波形法等。
3.2.1 电阻测量法。电阻特性是各种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基本特征,利用万用表测量电子元器件或电路各点之间的电阻值来判断故障的方法称为电阻法。由于电阻法不用给电路通电,可将检测风险降到最小,故检测时通常首选电阻法。
测量电阻值,需要考虑被测元器件受其它并联支路的影响,测量结果应对照原理图分析判断。“在线”测量方便快捷,不需拆焊电路板,对电路的操作小。“离线”测量需要将被测元器件或电路从整个电路或印制板上断开甚至脱焊下来,操作较麻烦但结果准确可靠。
3.2.2 电压测量法。电子线路正常工作时,线路各点都有一个确定的工作电压,通过测量电压来判断故障的方法称为电压法。电压法是通电检测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方法。根据被测电压的性质又可分为直流和交流两种电压测量。
①直流电压测量。测量直流电压一般分为三步:一是测量供电电源输出端电压是否正常;二是测量各单元电路及电路的关键“点”;三是测量电路主要元器件的直流偏置电压。在比较完善的产品说明书中一般会给出电路各关键“点”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有些维修资料中还提供集成电路各引脚的工作电压。另外,也可以和能正常工作的同种电路测得各点电压相比较。偏离正常电压较多的部位或元器件,可能就是故障所在部位。
②交流电压测量。一般电子线路中交流回路较为简单,对于由50Hz市电升压或降压后的电压,只须采用普通万用表选择合适的交流量程即可,测高压时要注意安全并养成单手操作的习惯。对于非50Hz的电源,例如变频器输出电压的测量,就要考虑所用电压表的频率特性,超过频率范围的测量结果误差较大,甚至是错误的。万用表和一般交流电压表都是按正弦波信号设计的,示值即为有效值。故被测信号为非正弦波时,测量结果可能不正确。对频率较高的信号或非正弦波交流信号,可使用示波器检测电压。
3.2.3 电流测量法。电子线路正常工作时,各部分的工作电流是稳定的,偏离正常值较大的部位往往就是故障所在,这就是用电流法检测线路故障的原理。电流法有直接测量间接测量两种方法。
①直接测量法。就是将电流表串联在欲检测的回路中直接获得电流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直观、准确,但往往需要将原线路断开,或脱焊元器件引脚后才能进行测量,因而不大方便。
②间接测量法。实际上就是先测电压,再利用公式I=U/R换算成电流值。这种方法快捷方便,但如果所选择的测量点元器件有故障则不容易准确判断。
3.2.4 波形法。对交变信号的产生和处理电路来说,采用示波器观察信号通路各点的波形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故障检测方法。在电子线路中,一般会画出电路中各关键点波形的形状和主要参数。用示波器观察信号通路各点波形的各种参数,如幅值、周期、前后沿、相位等,与给出的正常工作时的波形参数对照,找出故障原因。
3.3 替换法
替代法是利用性能良好的备份器件、部件(或利用同类型正常机器的相同器件、部件)来替换产品可能产生故障的部分,以确定产生故障的部位的一种方法。如果替换后,工作正常了,说明故障就出在这部分。替换的直接目的在于缩小故障范围,不一定一下子就能确定故障的具体部位,但为进一步确定故障源创造了条件。
3.4 比较法
使用同型号的优质产品,与被检修的产品作比较,找出故障的部位,这种方法叫比较法。检修时可将两者对应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找出故障所在。
3.5 加热与冷却法
3.5.1 加热法
加热法是用电烙铁对被怀疑的元器件进行加热,使故障提前出现,来判断故障的原因与部位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刚开机工作正常,需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故障的整机检修。
当加热某元器件时,原工作正常的整机或电路出现故障,则说明故障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元器件工作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使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当然不一定就是该元器件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其它元器件性能不良,造成该元器件温度升高而引起的,所以应该进一步检查和分析,找出故障的根源。
3.5.2 冷却法
冷却法与加热法相反,是用酒精等易挥发的液体对被怀疑的元器件进行冷却降温,使故障消失,来判断故障的原因与部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旭.现代电子设备设计制造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真空集便器;故障;判断;处理
0 引言
随着铁路客车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真空集便器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与传统的直排式便器比较, 真空集便器不但用水量少,节约资源,而且降低了对车辆和外界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保。但从故障处理方面来讲,真空集便器相对于直排式便器的检修也更加复杂,需要不断摸索和改进。
1 集便器故障的判断方法
1)观察判断法――它是根据观察指示灯亮、灭情况、压力表的读数、供给系统的状态等来判断故障,是一种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2)替代判断法――它是用新配件代替旧配件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不可拆分的配件,如真空发生器等。
3)拔管判断法――主要用于判断集便器水(气)路上的部件状态,“拔管”简便易行,是判断集便器阀类配件作用的主要方法。
4)短接判断法――适用于判断集便器电路中开关类电气部件,例如冲洗按钮、压力开关、真空开关等。
5)排疑判断法――排疑法是查找水、电、气路中关联部件故障时经常使用,一般是从源头查起,按顺序依次排除配件故障。
6)辅助判断法――是指借助于一些简单可行的手段来查找故障,常用的有手摸、表测、水试、纸吸等。
2 在故障实例中的应用
在查找集便器故障时,熟练掌握以上几种判断方法,就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判,从而在故障处理中少走些弯路。下面举例说明几种判断方法的实际应用。
2.1 “集便器系统无电”故障的判断
(1)使用观察法检查Monogram型集便器控制箱门是否关严,门到位开关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等。
判断处理:①集便器控制箱门未关严,则门到位开关不闭合、系统不得电。此时关严控制箱门即可。②门到位开关作用不良,造成系统无电。需更换门到位开关。
(2)使用辅助法检查集便控制柜工作指示灯是否正常,有无输出过压、过热现象。万用表检测配线是否有短路、断路问题。
判断处理:①集便系统逆变器输入过、欠压;输出过载、过流时停止输出。此时应按集便器逆变器指示灯所示内容,处理相应故障。②配线断路会造成电路不通,短路会造成空开跳闸,需更换配线。
2.2 “按下冲洗按钮集便器无动作”故障的判断
(1)使用排疑法从总风源开始到水增压器为止,依次检查各正风压气路环节的状态。
判断处理:①查看总风表,过滤调压阀表压力,确保客车总风压力在420~900kPa之间;调整过滤调压阀表压力―Monogram集便器为(500±20)KPa ;EVAC2000P集便器为(450±50)KPa 。②确认风路塞门是否打开,再次打开集便系统供气塞门。③系统内风路管道是否有折弯、堵塞现象,如有则需疏通气路管道。
(2)使用观察法检查100%箱满指示灯是否亮起。
判断处理:①箱内污物满,100%灯亮;系统自动切断电源,强制停止使用。此种情况下应先抽空箱内污物。②箱内污物未满,100%灯亮;则表明浮球存在故障,更换浮球开关。
(3)使用短接法检测冲洗按钮,短接按钮进出接点。
判断处理:①短接后恢复正常,则为按钮故障,修理或更换冲洗按钮。②如短接按钮不能恢复,则检查接线盒、冲洗控制单元FCU。首先排除接线盒进水漏电因素,如冲洗控制阀故障,则更换FCU。
2.3 “便器抽真空正常,但无冲洗水” 故障的判断
(1)使用排疑法从水箱开始到便器喷嘴为止,检查供水系统是否通畅。
判断处理:喷嘴的水管路、排便管等冻住或堵塞时,对喷嘴水管路与便斗下的排污管解冻或疏通。
(2)使用拔管法先将增压冲洗电磁阀排气端快速接头拔下,按冲洗按钮后,观察该阀口是否排气,然后分别将气控冲洗阀的进出口的水管、气控冲洗阀通往便器喷嘴的管路拔下,观察是否出水,最后分别将系统进出口压力管路拔下,观察水压大小。
判断处理:冲洗管路是冲洗水必经之地,不出水则判断该水管路堵塞。①电磁阀作用良好则该阀口排气;若阀口不排气,则表明电磁阀失灵,更换增压冲洗电磁阀。②气控冲洗阀是冲洗水的重要通路,冲洗阀失效则无法进水、出水,检修或更换气控冲洗阀。③排气压力不足,冲洗系统空气管路被堵塞或卡住,阻力大,压力降低,此时要处理或更换水管路折弯、冰冻、堵塞的部位。
(3)使用观察法检查便器各冲洗喷嘴是否出水。
判断处理:便器的喷水嘴、冲洗环是常见易堵部位,便斗无水喷出,则为喷水嘴全部堵塞,需用4%柠檬酸浸泡喷嘴、清洗冲洗环,清除污物。
2.4 “便器冲洗正常,但不抽真空”故障的判断
(1)使用替换法更换真空发生器电磁阀,通电后检查是否动作。
判断处理:替换真空发生器电磁阀正常,则说明原真空电磁阀失灵,检修或更换真空电磁阀。
(2)使用短接法短接真空开关两接点。
判断处理:按下按钮后,真空发生器无动作,短接后若发生器能正常工作则表明真空开关失灵,检修或更换真空开关。
(3)使用辅助法确认真空发生器进气口有压力,但排气口不排气。
判断处理:不排气说明真空发生器堵塞,压力空气不能通过,无法抽真空,需用压缩空气吹扫发生器上下进出口,清理污物。
2.5 “便器真空度不足,抽力小”故障的判断
(1)使用辅助法首先用手感觉发生器排气口流量,然后听便斗内的进气声音,冲便阀汽缸是否动作;最后将薄纸片放在发生器排气口或怀疑漏泄的真空管路上,观察是否被吸入,如被吸住,则说明此处漏泄。
判断处理:①手感压力流量小则说明真空发生器排风不畅,用压缩空气吹扫发生器上下的进出口。②冲便阀气缸被卡住或活塞油润不好造成活塞杆不动作,应拆卸冲便阀,清理污物、注油后重新安装。③如纸片被吸入成凹形,说明摆门止回阀的单向导通作用失灵,出现逆吸,造成真空漏泄,更换摆门止回阀。
(2)使用观察法确认真空发生器抽真空时间。
判断处理:如时间很短说明真空度值上限调整过低,此时应重新调整真空开关上限值。 Monogram集便器为(-32±1.7)KPa ;EVAC2000P集便器为(-45±2KPa)
(3)使用辅助法检查车下污物箱各阀门是否关闭到位或漏泄。
判断处理:如各阀未关严或漏泄,会造成系统真空度下降,需关严或更换污物箱上的排泄、排气和冲洗阀门。
2.6 “便器冲洗正常,但污物排不下去”故障的判断
(1)使用拔管法拔管检查冲便电磁气阀是否工作。
判断处理:如冲便电磁阀动作、排气口排气,则表明阀良好;不排气则该阀失灵,更换冲便电磁气阀。
(2)使用观察法:在车下卸下冲便阀保护罩,一个人按"冲洗按钮",另外一人在车下观察冲便阀的气缸是否动作。
判断处理:①如果气缸不动作则冲便阀打不开,冲便阀及蝶阀气缸被卡死,需拆卸检修冲便阀,并对气缸杆进行油润,调整。②如果气缸动作,则冲便阀正常,说明有污物堵塞管道,拆下便器至污物箱的管道,清理污物。
(3)使用排疑法检查单向阀和真空发生器排气口排气量。
判断处理:排气口堵塞、单向阀失效同时发生时,压力空气逆流而上,造成污物排不下去,此时需用压缩空气吹扫发生器上下的进出口,清理污物,并更换单向阀。
关键词 亲子沟通;对话定向;服从定向;沟通能力
分类号 B844
亲子沟通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它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成为一个被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共同关注的主题。早期的亲子沟通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仅作为传播学中一个应用在家庭成员身上的研究主题。因此,早期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专门界定,通常采用行为科学中对人类沟通的一般定义,认为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传递感受、态度、实事、信念和想法为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亲子沟通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两种:量表或问卷法、观察法。其中,采用量表或问卷进行的研究通过自陈量表考察被试在某些沟通测量指标上的得分,研究者据此概括出被试家庭中稳定的、抽象的沟通特征和模式。而采用观察法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对若干亲子沟通过程的观察,归纳出核心的研究变量来描述亲子沟通的一般模式(Dailey,2008)。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在探究亲子沟通的稳定沟通模式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1 亲子沟通研究中测量方法的使用与发展
应用量表和问卷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其研究内容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理论框架及测量工具的发展。本文就以亲子沟通研究中的主要测量工具及相应理论框架的发展为主线来综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使用情况。早期亲子沟通研究缺乏独立的概念体系导致这一时期研究工具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所谓的理论,大多只是作为测量工具编制基础的简单理论构念而已。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测量内容界定不准确,影响测量效度。例如,1969年由Bienvenu(1969)编制的家庭沟通调查,其项目主要来源于以往亲子关系研究涉及的变量及作者有关家庭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调查大致包括如下五个部分:(1)父母的批评、挖苦和缺乏信任;(2)信息的倾诉与分享;(3)感受的表达、倾听和语调;(4)父母的尊重、表扬和肯定;(5)父母的期望和理解。虽然该量表几乎是最早出现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完整测量工具,但对其项目进行内容分析之后,我们发现问卷的31个有效项目中,近一半实际测量的是教养行为与期望。可见,最初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框架建构和测量工具发展两方面都不够完善。
亲子沟通早期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测量工具是由传播学者McLeod和Chaffee(1972)编制的家庭沟通模式量表(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FCP)。虽然这一量表及后来的修订版量表都冠以家庭沟通的名称,但实际上,量表编制者和众多使用者都以家庭中的代际沟通,即亲子沟通为研究对象,因此其家庭沟通概念、相应理论观点的提出及测量工具编制都是围绕亲子沟通展开的。McLeod和Chaffee(1972)认为,亲子沟通模式对儿童信息加工方式有重要影响并决定儿童对传播信息的加工方式。他们提出家庭中稳定的亲子沟通模式可以由概念定向(concept-orientation)和社会定向(socio-orientation)两个维度描述。其中,概念定向指在亲子沟通中沟通者强调对概念和观点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判断行为合理性的依据而社会定向指沟通中信息或观点提出者的社会角色及其与儿童的关系在信息加工中起较大作用,可能影响后续的行为。与此观点相对应,其家庭沟通模式量表也以这两个维度描述亲子沟通。概念定向得分较高表明在沟通中儿童更重视对概念和观点的加工;社会定向得分高意味着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对儿童信息加工影响较大。这一工具被广泛应用到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如Blandon和Volling(2008)考察了亲子沟通倾向与儿童服从行为的关系。
1990年,Ritchie和Fitzpatrick(1990)提出,由于学科兴趣的限制,McLeod等人的量表不能从整体上描述亲子沟通模式,因此他们对这一工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家庭沟通模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RFCP)仍由两个维度构成,只不过维度名称稍有改变,分别称为对话定向(conversation orientation)和服从定向(conformity orientation)。其中对话定向的沟通指父母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容忍亲子之间的观点分歧;而服从定向的沟通则强调儿童对父母的服从。可见,Ritchie和Fitzpatrick所做的修订仅仅是针对量表项目表述和维度名称的调整,其修订工作并没有突破原来McLeod和Chaffee所设定的两大维度的理论框架,也没能超越亲子之间服从与被服从关系的基本理论假设。
尽管如此,这一量表仍被国内外致力于亲子沟通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广泛采用。根据对话和服从定向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还可将家庭沟通划分为4种类型:高对话一低服从型、高对话。高服从型、低对话一高服从型和低对话,低服从型。这种清晰的“两维度四类型”的分析模式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让这一工具广泛传播。而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两种定向的沟通模式能有效区分和预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认知复杂性(Koestcn & Anderson,2004);同时,4种亲子沟通类型的儿童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Shearman & Dumlao,2008)和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上(Vashchenko,Lambidoni, & Brody,2007)存在显著差异。
除了以上两个理论观点明确、测量工具结构较清晰的亲子沟通量表之外,还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所需编制了其他一些测量工具。例如。Lucchctti和他的同事(Lucchetti,Powers, & Love,2002)编制了亲子沟通理解量表(Child-Parent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C-PCA),侧重考察亲子关系在沟通中的表现;McCarty和Doyle(2001)编制了亲子沟通量表(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Scale)在亲子沟通总体状况之外专门加入测量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但是,这些工具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大都就事论事,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未能提出专门的理论观点或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例如,McCarty和Doyle(2001)仅提供了量表的测量常
模资料,还未针对量表背后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框架建设进行介绍和说明。这可能导致工具所使用概念(如“交流开放性”“交流技巧”“情感表达”)和测量维度都因缺乏专门界定和说明而被误解、误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测量工具的传播和推广。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的研究者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以家庭功能研究著称的Olson及其同事。Olson以其家庭功能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两个与亲子沟通有关的测量工具(Galvin,Bylund, & Bromine,2004)。虽然Olson的家庭沟通理论明确提出沟通是家庭实现其各种功能的途径,也是提升其家庭功能的核心但是他并未在理论上详细界定亲子沟通的结构和特征。这为其工具编制带来一定困难。果然。Olson所编制的第一个测量工具: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th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Scale,PACS)在后来的应用中就出现了测量维度难以区分、测量内容含糊不清的问题。
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主要关注亲子沟通质量,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开放的父母沟通”,描述了积极的亲子沟通,如“父亲努力理解我的观点”;另一个维度是“有问题的父母沟通”,测量消极和冲突的互动,包括“母亲生气的时候伤害了我”等项目(Hartos & Power,2000)。这一工具在家庭咨询实践和实证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它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1)量表结构不清晰。量表两维度实际代表的是沟通质量这一量尺的两个极端(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之间必定存在较高负相关,这为两个维度的计分和分数解释带来困难,也导致该工具在后来的应用中普遍存在计分方式不统一的问题。(2)测量内容不明确。虽然,这一量表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被作为衡量“亲子沟通质量”的工具,但对其具体项目的分析表明,该工具实际测量的是父母在与儿童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沟通能力和倾向”。后来,Olson吸取教训,在其第二个家庭沟通量表中明确强调其测量目的为家庭沟通中个体的沟通能力。该量表结构也较简单,主要从倾听技巧、说话技巧、自我表白、说话的清晰性、话题集中程度和对他人的尊重等六个方面测量了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GaNm,et al.,2004)。
综上所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一些独特优势,如其通常采用的被试自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者迅速把握亲子沟通中抽象的、稳定的特征和模式;再如,各种测量工具从沟通模式、沟通能力等不同角度描述亲子沟通状况,丰富了我们对亲子沟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专门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缺失,导致测量工具缺乏理论支持;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沟通中的服从性和开放性,缺乏对其他重要沟通模式的考察:由于缺乏理论背景和相应概念体系,目前测量研究中测量层次(关系模式层面、个体能力层面等)混乱。鉴于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观察法直接收集、分析原始的亲子沟通过程,希望能从中抽取并概括出更丰富的、更有代表性的沟通模式。
2 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使用与发展
在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中。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关心亲子沟通过程,并能从丰富的沟通行为和复杂的沟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沟通模式。但是两者在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维度,同时,两者对观察中所设定的沟通任务的看法也有一定差异。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观察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2.1 观察资料的分析维度
虽然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者都观察并记录了亲子沟通过程,但在分析这些过程时他们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点分别抽取不同的分析维度,因此也发现了不同的沟通规律和模式。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关心某些心理病理学问题(如焦虑、抑郁、攻击行为等)在某些家庭内的代际传递现象,于是深入到亲子沟通的实际情境中探究特殊被试的家庭沟通模式是否有别于正常被试(DiBanolo & HeR,2007)。多数研究者对亲子沟通过程的分析沿用鲍姆林德在教养行为研究中提出的“温情”和“控制”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分别从情感和行为两方面考察了亲子沟通特征,也符合多数家庭功能研究、家庭咨询和治疗实践者的分析思路。因此,“温情”和“控制”成为亲子沟通模式的观察研究中最常见的分析结构。例如,Barrett,Fox和Farrell(2005)对有能力的、攻击倾向和焦虑的三类幼儿与父亲在认知任务中沟通行为的研究就是从控制行为和积极情感这两个维度的比较中发现三类被试的亲子沟通模式差异的。虽然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的分析维度会冠以不同的说法。甚至还有研究者增加了其他,如身体控制、打扰性卷入(Hudson & Rapee,2001)、积极情感(Rubin,Cheah, & Fox,2001)等指标,但当研究结果需要解决理论或假说层面的争论时,这些指标又会被归为“温情”和“控制”两大类。
教育心理学家们将亲子沟通看作一个“教学”过程,希望通过观察亲子沟通中双方的具体行为来研究父母提供的“脚手架”质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通常不会使用教养方式研究中惯用的“温情”和“控制”维度,而是根据父母沟通行为所充当的“脚手架”或“认知支架”的水平或类型来命名沟通行为,如“开放式提问”、“提出建议”等,通过分析沟通行为所引发的儿童认知活动的类型来判断亲子沟通的优劣(van derVeer & van Ijzendoom,2000)。例如,Portes,Zady和Dunham (1998)对母亲和儿童在科学任务解决中的沟通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了由“父母问开放式问题”、“儿童启动任务操作”、“儿童打断父母”等沟通行为组成的“合作性问题解决行为模式”,这种沟通模式能够预测儿童在科学任务上的表现及学业成绩。再如,Tenenbaum和同事们(Tenenbaum & Callanan,2008;Tenebaum & Leaer,2003)的研究以“使用科学术语”、“做概念性解释”、“运用因果推理”作为衡量亲子沟通质量的指标,发现父母高质量的沟通与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突出的能力表现有关。
2.2 观察研究中沟通任务的设置与作用
采用观察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时,研究者通常设置一些任务情境以展示亲子沟通过程。研究者们常用的实验任务有三类:认知任务、社会性任务和自由活动。其中,采用认知任务作为沟通背景的研究通常选择对儿童被试而言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内儿童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复杂的折纸任务(Barrett et al.,2005)、迷宫找捷径任务(Dumas & LaFreniere,
1993)、复杂的七巧板拼图任务和拼词任务(Hudson & Rapee,2001)、科学实验等(Portes et al.,1998;Tenenbaum & Leaper,2003)。这些对儿童认知能力构成较大挑战的任务能够充分激发亲子互动,从而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亲子沟通过程。这个过程在临床心理学家眼中是一个生动的教养实践过程:父母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做出各种适宜的和不适宜的行为。而它展现给教育心理学家的则是一个“教学过程”:父母作为有能力的成人、“教师”和知识权威与认知水平上处于弱势的儿童之间展开的知识传授和沟通过程。
认知任务背景中的亲子沟通过程呈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各取所需。临床心理学家关注特殊儿童(如具有焦虑、抑郁、退缩等问题的儿童)的父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是否出现特殊的行为或情感反应。因此,他们的分析重点是父母的行为模式,而不关心任务的完成情况(如Barrett et al.,2005;Greco & Morris,2002;Hudson & Rapee,2001等研究)。与此不同,教育心理学家更关心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行为对儿童任务完成的影响,因此,其分析更加侧重沟通行为与任务完成之间的关系。例如,Portes等人(1998)详细观察并记录了母亲与儿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行为序列,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儿童在任务中的表现评价各种沟通行为的有效性,最终挑选其中最利于任务完成的沟通行为组合。可见,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认知任务本身就是分析对象,研究者对沟通行为的分析不会脱离沟通任务。
亲子沟通研究中常用的社会任务包括制定度假计划、社会冲突情景讨论、模糊情节故事讲述与讨论、亲子冲突事件讨论等(Root & Jenkins,2005)。这类任务通过压力事件引发亲子之间观点的充分交流,而且对这类问题的讨论会增加沟通双方的焦虑水平,使他们表现出未经思考、已经自动化了的沟通模式,以模拟家庭背景中自然的消极沟通过程。这种任务常被临床心理学家用来研究具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被试所表现出的消极亲子沟通模式(Root & Jenkins,2005)。
家庭中的自由活动被认为最真实,因此也被用来作为亲子沟通的分析背景,如考察母亲与害羞程度不同的幼儿之间的自由沟通(van Ingen,Moore, & Fuemmeler,2008)。但是,自由沟通由于无法控制亲子沟通内容和难度,可能给沟通行为评价和比较带来困难。此外,自由沟通普遍缺少压力刺激,不能体现亲子沟通的深层模式和动力特征(Granic & Lamey,2002),而这些特征可能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导致儿童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自由活动任务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较少使用。
3 测量与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建设和观察资料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测量研究普遍缺乏理论依据
在亲子沟通的测量研究中,虽然有些研究工具被广泛应用,但是当我们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时却发现这些工具背后的理论建构工作极为薄弱,有些甚至缺乏相应理论基础。例如,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亲子沟通工具(Ritchie & Fitzpatrick,1990)虽然对维度名称等进行了修改,但其理论框架却仍然沿用传播学的沟通理论,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和理论目的相脱离,阻碍研究者深入、有效挖掘研究结果的意义。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者大都放弃对沟通过程本身的深入研究,而采用被普遍接受的工具研究不同群体的沟通特征(colaner,2009;Zhang,2008),或者研究亲子沟通的各种影响因素(Keaten & Kelly,2008;Koesten,Schrodt, & Ford,2009),这可能与该领域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或有效的理论模型有关。
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主要是对测量工具的说明)、所使用概念体系不尽相同。这导致相应测量工具中出现使用不同概念称谓同一特征,或者使用同一概念测量不同内容的情况。例如,上文中McCarty和Doyle(2001)的“亲子沟通”既指父母沟通开放性这类沟通模式特征,也包括父母或儿童的沟通行为特征。这些表现在测量工具中的问题很多都与理论建构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影响亲子沟通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3.2 测量工具存在的问题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主流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理论说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抽象沟通模式的有效手段和合理的解释框架,但这些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量表维度界定都不尽相同,但在实证研究中却经常被相提并论,进行直接比较。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亲子沟通测量工具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对个体沟通能力的测量(如Olson的家庭成员沟通能力量表);(2)对沟通模式或关系的测量(如McLeod和Chaffee编制的沟通工具,以及Ritchie和Fitzpatrick的修订工具);(3)两者同时测量(如McCarty和Doyle的家庭沟通测量工具)。显然,有些工具测量的是沟通的不同方面,但在实证研究中却会出现将不同类型工具得到的结果互相比较,或者将测量不同方面的项目合成一个总分作为亲子沟通模式测量指标的现象(Lucehetti et al.,2002;McCarty & Doyle,2001)。
此外,这些工具大多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陷:缺乏对沟通目标和具体行为特征的区分。通常,沟通是有目的的,或者旨在解决某个问题(如父母和孩子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或者通过沟通增进双方的关系或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定地位(如父母显示自己对孩子拥有权威)。而沟通行为特征则是亲子之间典型的沟通行为特点,它可以是习惯化而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为达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做法。现有的量表要么是将沟通目标与具体行为(达成目的的手段)特征混为一谈,要么只是测定某个方面,缺乏方法论层面的思考。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已严重阻碍了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3.3 观察资料分析维度界定不清晰
采用观察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温情”和“控制”维度是应用最广泛的沟通行为分析维度(DiBartolo & Helt,2007)。虽然这两个维度在理论界定上较为成熟、统一,但是在实证研究层面却出现操作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中含义不同,这为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带来困难。
在观察研究中,研究者用来测量“控制”的指
标包括敌意策略、打断、过度保护、关系退缩、命令、语言或行为垄断、过分溺爱以及在认知任务中接触儿童的游戏材料或给予太多提示(Rubin et al.,2001)。显然,其中的许多行为是不同性质的,应该划归不同类型,但在观察研究中却被视为对同一变量的测量。同样的问题在“温情”概念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质的行为被作为温情的操作定义,如低温情指退缩行为、不关心、拒绝,同时也指批评和消极行为。这就导致同样是温情得分低的父母可能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也可能是对孩子有敌意的,但这两种类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却根本不同。除此之外,温情和控制两个概念在实证研究中还存在很大交叠。例如,Rubin等人(2001)用“过分热切关注”作为控制的形式,而其中却包含了明显的温情成分:Greco和Morris(2002)在其研究中将明显的“退缩”归为低温情,而这可能被其他研究者评为低控制。
3.4 观察资料分析中的还原论倾向
还原论思想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个是将连贯的亲子沟通过程肢解为单个的行为元素;另一方面指对亲子沟通行为进行“去背景”的分析,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发生的具体任务背景剥离开来。下面将分别论述这两种情况。
第一个方面,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通常按照某个编码系统或分析维度对连续的沟通过程进行拆解,挑选编码系统中的行为或维度(如控制、温情等)进行分析(Barrett et al.,2005;Dumas & LaFreniere,1993;Hudson & Rapee,2001;Kubin etal.,2001)。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肢解完整沟通过程的还原论思想,可能导致许多有价值信息的流失。整体的行为序列和过程对研究结果的巨大影响在Capaldi对攻击性儿童的亲子沟通研究中可见一斑。Capaldi和同事的研究(capaldi & Stoolmiller,1999)采用观察法比较了纯攻击和混合攻击两类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行为,未发现显著差异。后来,有研究者(Granic & Lamey,2002)抛弃了Capaldi等人研究中所采用的测量指标(沟通行为各维度分数之和),转而通过分析沟通行为变化的即时模式,发现了两类儿童亲子沟通存在的结构性差异。
第二个方面,在肢解沟通过程时,研究者无意中剔除了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也消解了观察法相对于测量法而言较强的即时性和生态化优势。而且,行为对背景有天然的依赖性,那种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赖以发生的具体背景剥离开来的分析方法可能带来对沟通行为界定和解释的偏差。例如,Rubin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自由活动和认知任务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的沟通行为不同;Tenebaum和Callanan(2008)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博物馆和在家庭两种环境中与儿童进行科学问题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深度也不同。这表明,只有结合亲子沟通发生的背景才能准确判断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5 对儿童沟通行为的普遍忽略
目前。有关亲子沟通的大部分测量工具都将关注点集中在父母行为上,较少关心儿童作为一个独立而具有主动性的个体在沟通中的表现。在此仅以亲子沟通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工具――修订后的家庭沟通模式量表为例说明这种研究设计中的偏差。该量表共有26个描述亲子沟通的项目,而其中只有4个项目是描述儿童沟通行为的(Ritehie & Fitzpatrick,1990),即使在这个工具的儿童版中描述成人与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数量亦是如此。
这种对亲子沟通双方关注程度严重不对称的现象也体现在观察法的应用中(Barrett et al.,2005)。多数研究在编码和分析亲子沟通行为时根本不对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进行处理。有些研究即使对儿童行为进行了编码,也不会将其作为正式结果呈现。而确实有证据表明沟通中儿童行为特征对父母行为具有一定影响。例如,Dumas和LaFreniere(1993)的研究发现焦虑儿童的父母在同一任务中与自己孩子和不熟悉儿童的沟通行为不同。这说明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可能部分取决于儿童的沟通行为。
其实,亲子沟通模式本来就是在父母和儿童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应反映“亲”和“子”双方面的行为。Portes等人(1998)对亲子沟通行为序列的研究就发现,良好的沟通模式既包括父母的提问、指导,也包括儿童对父母提问的反应、建议和主动发问等。同样,Granic和Lamey(2002)的研究也指出,稳定的亲子沟通模式源自父母和儿童之间上百次的行为尝试和互动,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稳定结构,即沟通模式。所以,研究者们不应忽视沟通的双向性,在未来的实证研究中应同时关注沟通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这样才可能看到真实的沟通行为序列,发现亲子沟通的真正规律。
4 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测量和观察两种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的建构、测量工具建设、观察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上文中谈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源于这一领域缺乏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例如,观察资料分析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和操作定义混淆的问题意味着那些在理论上被确立的维度可能缺乏生态效度,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实的亲子沟通,所以我们在指出具体研究的不足时也应当反思一下亲子沟通理论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同样,测量工具存在的测量内容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概念体系明晰、观点明确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而且,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能够为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两类研究结果的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亲子沟通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推进。最近,国外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就亲子沟通研究内容、相应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研究(Edwards & Graham,2009;Vries,Bakker-Pieper,Siberg, & Vlug,2009)。例如,Edwards和Graham(2009)试图突破以往服从定向、对话定向的二维沟通模式,发现其他有意义的沟通模式,于是提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内隐的亲子沟通理论,这个沟通理论会影响个体在亲子沟通中对交流信息的编码和解读;Vries等人(2009)则通过多项词汇研究,归纳出清晰性、反应性、支持性等七个衡量亲子沟通能力的维度,并用实验证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沟通能力的评价维度不同。这些结果都为今后的亲子沟通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