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

时间:2023-05-30 10:4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社区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社区建设

第1篇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并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但是要想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仅靠国家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建设的过程中去。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农村社区的建设水平,是当今社会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农民迁居的生活保障

提高陕西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离不开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进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和建设部门将关注重点放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而忽略了对农村社区中的主体―迁居农民的关注。迁居农民作为农村社区的主体,其生活保障是农民关注的重点,农村社区建设相关部门应该定期调查新入居的迁居农民的生活是否有所改善,对国家出台的农民生活保障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陕西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将迁居农民的生活保障作为建设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建设水平。

(二)管理体制的不明确

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是离不开明确的管理体制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体制在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管理与城市管理是不同的机制,但是政府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管理机制的建立的时候忽略了农村社区的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依旧沿袭传统的管理机制,导致在农村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与发展目的相矛盾、不适宜社区居民发展的情况,因此要想完善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要明确农村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社区发展趋势,并且制定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二、农村社区建设注意事项

(一)明确建设目标

英国的名言“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由此可以看出明确的目标对事件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陕西农村社区建设的之初,必须要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直击目标制定方案而不做无用功夫。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建设紧密联系的,并不是独立而行的,它是以村民自治为依托、以资源整和为手段,农村社?^建设发展的重点是服务群众,因此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时候,要致力于建设一个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服务完善和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只有明确了社区的建设目标,才能够在社区建设设计时尽可能的满足社区农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才能够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明确建设模式

要想发展陕西农村社区建设除了要明确社区建设目标之外还需要明确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根据陕西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模式的确定。例如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村社区,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在每个村中设置社区服务中心。针对一些经济条件不理想的农村社区,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降低社区的运行成本,比如在社区中交通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几个村中设置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建设相关部门在进行建设规模的设置的时候必须要进行农村的实际考察,明确社区的经济状况来制定相应的可行性的规模建设设计。

三、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陕西农村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具体的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建设规划出现问题不符合实际情况,即使后期的工作尽善尽美也是无济于事。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时候,需要明确社区建设的目标、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具体的实施步骤,这样才可以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相应的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指导书,才能够为后期的建设施工提供明确的方向。在进行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借鉴以往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并且进行总结,将有利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进行有效的采纳,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局限在陕西省,还要时时查看陕西省临近的省市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获得成功的经验,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

(二)建设资金投入机制的完善

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社区建设是关键之处,如果没有足够的建设资金作为建设的基础,社区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将难以开展,比如社区工作人员的补贴、建设设施的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强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单位、社团团体和个人积极投入到农村社区项目的建设中去,并且采用相关奖励政策来鼓励他们进行捐赠或者投资,只有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才能够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工作队伍的建设

工作人员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在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中,不能忽视对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队伍的建设包括管理队伍和施工队伍,在进行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在进行管理者的招聘中必须要设置相关要求,并且扩大招聘范围,要有相关能力的高技术高水平人员担任其职,让他们能够在所在的职位上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在建设施工人员队伍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建立相关的测试过程,让真正具有施工操作能力的人员加入建设队伍中,这样才能够打造一支具有高能力、高素质、高水平的建设工作队伍。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治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42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社区”一词最早由斐济南・滕尼斯定义为:“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这一定义用在我国的农村社区上同样比较贴切。我国农村社区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着,当前很多地方也开始了对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社区的建设仍推行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1 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将村民自治制度引入法律轨道,为农村社区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群众基础。而当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还不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模式,仍是一种缺乏参与、缺乏合作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管理方式落后,民主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村民自治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4个方面,村民自治制度主要是通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等形式来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推动农村事务的公开。然而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尽管采取了这一自治模式,实际上仍沿用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很多地区村委会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未定期召开村民会议,一些村务活动常常是部分干部说了算,未做到及时公开,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就无法保证村民的自治权,村民自主这一民主制度就没有落实到位。

1.2 农村社区居民缺乏主体意识,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村民自治制度中,村民本应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缺乏参与积极性,“面对农村社区推行的政治民主建设,村民广泛存在着村民政治冷漠现象”。从主观因素来看,农民受自身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限制,缺乏民主观念和参与热情。从客观因素来看,受我国几千年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农民形成一种“唯官是从”的习惯性思维。尽管当前赋予了农民自治的权利,但很多农民仍然认为作决策的应该是部分干部而不是自己,对于农村社区重要事务他们更愿意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意“出头”,甚至对于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事情,也选择忍气吞声。

1.3 农村社区资源利用率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使农村社区缺乏规划者、引领者和建设者,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建设。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社区建设无法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导致了农村社区的资源闲置和流失,使我国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 农村社区由管理向治理变革的必然性

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而治理理论却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改革思路,治理模式不同于管理模式,它要求各主体能够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这一理念同样适应当前农村各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1 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升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经济基础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了,他们希望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自己所享有的权利,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参与意识,这为推动村民的自治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资金和人才的流入,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民间组织的进入,其中经济性的民间组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为实现多元共治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2 政府政策支持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政治基础

过去农村和农业为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国家开始扶持农业。2003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改变了传统的建立在税费收取基础上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扭转了乡镇政府乱收费的状况,缓和了干群矛盾,也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就为治理模式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我国执政为民理念的不断推进,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必然要作出新的调整,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基层政府转变“大包大揽”的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协同社区居民、企业和非政府部门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

2.3 农村社区建设的复杂性要求实现多元治理

过去农村社区是一个封闭而同质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大量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打破了封闭而同质的农村社区结构,增加了农村社区的流动性,使农村社区结构逐渐向开放性、异质性和流动性转变,改变了传统的礼治秩序。当前农村社区的建设就同时面临着发展问题和秩序重建的问题,要实现农村社区的有序建设,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治理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参与主体的资源和积极性,更好地应对农村社区建设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3 实现农村治理转型的对策

农村社区建设的迫切性和复杂性,要求从根本上改革之前的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社区的治理改革,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3.1 优化基层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忽视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更正之前越位、缺位以及错位的现象,发挥好政府在整个治理系统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相关政策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实际,使乡村社区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其次,乡镇基层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来行使手中的权力,根据当地的特色对农村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最后,基层政府还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并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3.2 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调动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村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村民主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村民自己依法管理村务,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最终依靠村民自己达到善治。在村民自治条件成熟的地区,基层政府应该放手发动群众,充分保障群众的自治权。在一些自治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在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加大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村民权利的宣传,增进村民对自治的了解,逐步推进自治制度。只有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参与治理的好处,才能带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财物的进入

农村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以及物资的支持,然而当下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和服务体系配置不齐全,难以吸引人财物的进入。因此,围绕农村社区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就变得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和民间组织加入农村社区的治理行列中,从而针对农村社区提供更多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社区建设效率,节约社区建设成本。

3.4 鼓励农村社区中民间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第3篇

村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科学谋划村镇建设是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民生、建设“幸福台儿庄”的重要举措之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更是村镇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探索我区村镇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我对全区的村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村镇建设基本现状

(一)村庄建设基本情况。台儿庄区地处山东省最南部,下辖5镇1街,辖区内设有211个行政村(居)、336个自然村。全区土地总面积53179.12公顷 ,其中耕地 33013.08,城镇及工业用地1816.92公顷,村落占地4517.22公顷(农村总户数65158户)户均1.04亩。近几年,通过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村通油路工程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等活动,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条件好的村庄甚至达到了户户通,其他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庄规划缺失,村民建房散乱无序,随意性很大,占压耕地建房日趋严重,空心村现象十分突出。二是建设标准不高,缺乏地方建筑风貌和特色。三是“三大堆”现象十分突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处可见。四是厕所大部分是露天的,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禽舍的粪便、污水露天排放,晴天苍蝇满天飞,雨天臭气熏天,严重影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五是基础配套设施严重缺失,比如绿化、路灯、自来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二、村镇建设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措施

针对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2011年台儿庄区结合“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和城乡一体化活动,重点对全区5个乡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工作措施。一是科学规划,注重节能减排。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齐全、节能环保”的原则,对新建的5个农村新型社区进行统一规划,新建住房的选址、功能配套及户型设计,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实际,建筑模式为四层楼房前后带院,用于存放农耕机具等杂物。结合生态示范小区建设活动,推行“四节一环保”的标准,全面推广应用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二是生态建设,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注重绿色、环保,重点做好小区的绿化美化工作。以小区道路两侧、文化健身广场作为绿化重点部位,见缝插绿、建造园林小品,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依托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结合全市实施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活动,在小区内定点投放垃圾收集设施,对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实行定时收集处理,有力促进了我区“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垃圾处理模式的建立。同时,按照“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要求,根据居民需求,为5个新建社区同步配套建设了社区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环保功能,营造了整洁优美的小区环境。三是综合配套,完善社区服务。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区、留足(活动、发展)空间”的原则,对农具存放、家庭养殖、供水供电、道路亮化和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统一进行综合配套功能,实现农民集中居住与集约服务的一体化。涧头集镇李楼、泥沟镇红东等社区,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房、文化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小区内家家户户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宽带,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的全覆盖,有力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对已入住社区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入户走访,通过调查走访,大部分村民的意见是:一是房屋质量不好;二是楼间距太小;三是公共卫生清理效果不好;四是认为原村庄确实需要改造,但住楼房不习惯,向往二层独家独院的户型。

四、村镇建设工作的思路和构想

通过对村庄和社区的调查,可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单纯的通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村庄脏、乱、差等问题,必须标本兼治,从根源解决问题,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势在必行。二是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兼并临近村、撤并弱小村、改造空心村,进行合村并居,新建大型农村社区,提升村民居住环境。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维护村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依法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真正让村民得到实惠,让他们满意。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首先听取村级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的意见,确保村民有效参与,做到整治前村民同意,整治中村民参与,整治后村民满意。各级各部门不能用命令代替民意,擅自上报试点村。项目规划设计、住宅设计、回迁安置方案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必须履行公告、听证、论证、公示等程序。

(二)坚持因地制因,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不搞“一刀切”。 根据各村区位优势、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村民意愿等情况合理规划建筑模式,可以是多层楼房(原则上不超过4层),也可以是二层小楼,城乡结合部、镇驻地的村庄可以考虑多层,其他村庄应该以二层为主,也可以二层多层兼有,老年人住二层、年轻人住多层。我们以1000户的村庄为例,对规划建设二层独家独院户型的节地情况做了测算:目前全区村落占地4517.22公顷,农村总户数65158户(以上数据均不含运河街道办事处和各镇驻地村),户均占地为1.04亩。依据《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要求,新村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100平方米,按户均人口3.5人计算,户均占地350平方米,约0.525亩,每户节约的土地为0.515亩,则该村庄通过旧村改造可节约土地515亩。如按现行的每亩16万元的补偿标准,补助资金共计8240万元,户均补助6万元,节余资金2240万元加上整合其他部门的补助资金可用于新村路、水、电、绿化、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调查,有80%多的村民同意在新村统一规划建设二层,然后将原有住宅无偿的交给村集体复垦;如果能再给予适当的补助资金,将有90%的村民同意这种方式。

(三)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要借助外力驱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建设。比如靠近镇驻地的村庄,村庄占地比较大,某大型工矿企业想落户或扩大企业规模苦于无地可用时,可以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来实现。先建安置房,村民全部回迁后,在把旧村复垦,这样该企业可以使用原村占地面积减去安置区占地面积这个土地指标,用于厂房建设或扩大经营规模,复垦后的土地交给原村民耕种,这样既增加了耕种面积又解决了企业用地难的问题。

四、有关建议

(一)合理确定安置区容积率和住宅高度。土地挂钩项目要严格执行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有关要求:项目区内节地率原则上不超过50%,安置区容积率原则上不超过1.0。社区住宅原则上不高于4层,要突出农村特色,避免盲目建高楼。科学划定生活区、生产区和服务区等功能区,强化社区基础设施配套。

(二)最大限度降低安置成本。在优先满足社区各种发展建设用地后,经批准将节约的指标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省政府规定:“为提高土地收益,最大限度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挂钩指标用于土地收益高的经营性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40%”。建议适当提高这个比例最大限度降低安置成本。

第4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资金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蓬勃开展。然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据测算,一个8000人的中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5000万元,按每户180平方米算,共需资金4亿元以上。下面就我在河南省方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中关于资金严重缺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策如下:

1、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议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其中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比重。同时,建议中央和省委把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要对河南城镇化建设第五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对河南粮食主产区县,中央要加大转移支付额度,以便有更多的财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每年比上年增加50—100%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关于整合统筹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问题,要认真落实省市县人民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关键是各级各单位尤其在名录的20个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县委、县政府要定期督查,对工作不力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党政纪责任。

2、鼓励农民出资自建房屋,这是最重要的一项资金。方城县柳河乡西峰社区、广阳镇袁庄社区、独树镇砚山铺社区多为此种资金模式。这种模式应成为主要模式。

3、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建设。该项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金。本外地人员、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捐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中道路、广场、幼儿园、小学、卫生所、敬老院建设等,这是一项重要的资金力量。如柳河乡西峰社区由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支持建设卫生所及防疫站,并协调民政资金建设敬老院。广阳镇袁庄社区准备在宛北水泥厂寻求支持。可以由省市县政府发文号召,开展企业、单位一对一或多对一助建新型农村社区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以表扬、鼓励、树碑立传等形式吸引国内外至县内外的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建设进程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4、鼓励开发商垫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从调研的8个社区看,多数为开发商垫资建设模式。为了调动开发商垫资兴建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要允许开发商有一定利润,但乡政府或社区筹备委员会必须予以控制。在这方面,清河乡瑞祥社区经验值得借鉴。

清河乡瑞祥社区建设由乡政府与建筑商签订建设协议,对规划、公共设施、售房形式、价格等内容逐一约定。根据协议约定,开发商从政府获得土地后,必须按照社区规划进行统一建设。对新建别墅实行限价销售,每套185平方米的别墅一般在14万元左右,原则上不高于成本价。购房款必须交到乡新型农村社区办公室指定的专用账户,然后由新型农村社区办公室与建筑商统一结算。建筑商不能私自销售房子。对所建商住一体房屋,实行低于市场价格、略高于成本价格的微利销售。

5、鼓励银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据调研,农业银行有一定的信贷额度准备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就是因信贷政策约束和担保问题制约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信贷投放,。破解信贷难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房屋确权办证工作。建议省政府出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将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颁发给在社区自建或购买房屋的农民,为农民信贷提供条件。

(2)在信贷政策上,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会同国务院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出灵活宽松的支持河南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政策。如:比照商品房的按揭贷款政策,未贷款或贷款、担保贷款比较少又有经济实力的人担保政策,社区居民五户或十户联保政策等。

(3)省、市、县三级银行要创新方法,率先尝试一些既能保证金融安全,又能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法措施。如允许使用一些担保方法:以房产抵押担保、五户联保担保、其他人保、财产保、财产权益担保等方法。

(4)财政贴息鼓励信贷。省政府出台由省、市、县三级财政贴息政策,以缓解社区准居民或居民还本付息的压力,调动银行、入住社区农民和信贷积极性。

(5)对社区信贷利率要低、贷款期限要长。利息与国债持平或略高于国债即可,期限可设置五年期、十年期、十五年、二十年期贷款政策。

第5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探索;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39-02

2007年11月,国家民政部公布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共251个,沧州市唯一的入选者就是青县一家。青县为此在农村社区建设创建活动中承担六项任务:一是推动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二是制定农村社区发展规划,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四是开展农村社区互助服务;五是组织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六是进行农村社区社会服务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研究。历经五年,到2012年底,青县已经把345个行政村规划为78个中心社区(包含11个乡镇、农场驻地和13个城郊社区),初步勾画出“以县城为中心,以各中心社区为大小网点,以快捷的路网相连”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抓好农村社区整体建设布局

青县管辖六镇四乡和一个国营农场,345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人,其中居住在县城的大约10万人,散居在农村的大约30万人。多年来的二元化结构造成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面对新形势,青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主要载体,加快统筹城乡建设步伐”的工作思路,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中心村为基础,将基础设施投入及公共服务向中心镇、中心村倾斜,促进土地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经过认真调研论证,编制了《青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将全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作为一个整体,一体规划、统筹建设。把345个行政村规划为78个中心社区(包含11个乡镇、农场驻地和13个城郊社区),初步勾画出以县城为中心,以各中心社区为大小网点,以快捷的路网相连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宏伟蓝图,同时配套制定了实施办法。各乡镇、农场根据县域总体规划分别编制了各中心社区的详细规划,县相关部门分别编制了路网、水网、文化、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的建设规划,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以乡村城镇化为目标,夯实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是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乡村道路、电网改造、集中供水、集中供气、休闲健身广场等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截至目前,马厂镇的王胜武屯、陈缺屯、东姚庄、耿官屯、范官屯5个村建设集中供气工程,总投资3 000多万元,项目全部完成后将有8个村的村民实现集中供气;投资7 000万元实施13个集中供水工程,共涉及296个村,使全县农村全部喝上了安全水,并实现了24小时集中供水。交通路网建设上,围绕“六纵六横、两环、两中心”的路网格局,几年来,全县共投入2亿多元实施了28条、总里程260多公里的乡村路桥建设。电力设施建设上,投资1 200万元使15个村通过了电气化村达标验收。同时,全县还新投资400多万元,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投资210万元开通了11个镇(乡)“网络工程”网站;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30多个高标准的休闲文化广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等设施。

二是抓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自2007年以来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投资750万元实施了4所中小学的教学楼建设,15所小学的校舍改造工程。投资800多万元实施了7个乡镇卫生院的升级改造,32个农村卫生室的达标升级;投资560万元新建乡村卫生站15个,促进了城乡人民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三是抓好产业布局规划。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工农业品向主产区集中的原则,规划了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韩商工业园区、觉道庄工业集中区、木门店物流园4个大型工业园区;同时,还规划启动了红木家具市场、县蔬菜批发市场、小洋人工业城等十几个中小型工业集中区。

四是抓好城乡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青县是率先实行“新农合”和“新农保”的试点县,目前,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98%;“新农保”在完成首创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成功与国家标准对接,并获2009年国际政府创新奖提名奖。目前“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00%。同时,青县还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各培训组织对农村富裕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建立起统一的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

五是抓好农村新民居建设。青县把农村新民居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抓手,积极引导、强力推进,取得初步成效。全县共有32个村(社区)被列为省级新民居示范村,13个村被列为市级示范村,其中双庙堤、打虎庄等4个村被指定为省级新民居建设先进村。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治理;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39-02

一、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社区

关于中国传统农村社区,等学者以“熟人社会”等词语准确地描述了它的特点,几千年来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而农村社区的封闭性也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社区变化。随着现代农村社区的发展,传统农村社区逐渐走出孤立的自然状态,融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徐勇认为,和传统社区相比。目前中国的农村社区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异质性、变化性四方面特征。

首先,农村社区变得具有开放性。传统农村社区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社区居民不必和外界交往就可以满足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社区的这种封闭性正逐渐被打破。尽管还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他们生产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更大一部分是为了交换;在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社区居民也不可能自己制作,需要外界提供,农村社区具有日益开放的特性。

其次,农村社区变得具有流动性。限于农业的特点,在传统农村社区里的农民很可能一辈子即固定在社区里面,人们长年累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交往,社区具有凝固性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农村社区出现了很大数量的剩余人口,这些人为了生计等原因走出社区走向城市,社区就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农村社区既包含了社区居民和非社区居民,而社区的居民也可能生活在其他社区,农村社区不再是凝固不变的而具有了流动性。

再次,农村社区变得具有变化性。如前所述传统的农民会在同一个地方日复一日进行同样的生产,过着同样的生活,社区具有一成不变的稳定性。而在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社区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方面,各种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资料繁荣了居民的生活。徐勇教授用“边在田野上耕作,边打手机的农民”形象地说明了现代农村社区的变化性。

最后,农村社区变得具有异质性。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居民从事同样的职业,进行同样的生产,进行同样的生活,甚至拥有同样的祖先,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就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而在当下,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区居民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首先,社区内出现不同的行业,居民不再都以农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其次,即使从事农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出现不同的变化。传统农村社区的同质性正逐渐走向现代农村社区的异质性。

2006年,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们农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对农村社区的新特点,我们农村社区各建设主体该如何发挥作用,对实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主体作用分析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居民、家庭、驻区单位为基本构成单元,小小的社区蕴涵着公共部门(政府)、私人部门(市场)和第三部门(非营利、社区组织)合作博弈、相互作用的全部要素。政府一方面在社区建设中由于自身所处地位,在社区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失效,有时也会阻碍社区的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但在涉及到社区公共物品上市场也总显得无力;非营利组织能很好的弥补市场和政府的缺陷,但也会存在自身的志愿失灵。因此,从社会工程的角度看三大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衡、良性互动的机制无疑是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最佳选择。

(一)基层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社区的总目标的道路上,基层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有效地发挥基层政府的职能,协调好农村社会的各种关系,关系到实现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总目标的实现程度。

首先,基层政府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基层政府能够有效地向上级政府反映社区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为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制定农村社区建设治理对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直接面对社区群众,是居民了解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有效渠道。

其次,基层政府能够有效地维护农村社区的稳定。基层政府与农村社区联系最为密切,其中很多干部自身就来自于农村社区,对农村社区的各种情况比较了解,因而,在处理社区内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是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农村社区的自身特点有关,很多矛盾在其发展初期很好处理,基层政府干部因其自身就处于社区当中,就能很好地发现矛盾的原因,尽早地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从而保证农村社区的稳定。

再次,基层政府是展现政府形象的窗口。一方面,基层政府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在处理居民各种需求时,能否及时有效让群众满意,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居民的形象;另一方面,基层政府采取何种措施,带领农村群众进行社区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让居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影响到农民对政府的信任。

(二)市场主体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本文所述市场主体指的是以营利性为目标的企业。且在广大农村地区中为数众多的企业都为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故本文探索在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中市场主体作用是,主要探讨中小企业在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

首先,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居民增收的关键。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而扩大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在扩大农民就业方面有它天然的优势,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处在社区里面,社区居民可以在上班的同时照顾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它就最大限度地扩大农村居民的就业。因此,在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中小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地区往往是农民一家一户进行单独生产,劳动效率不高且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它在资源配置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把众多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新农村的标志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有效地扶持中小企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农村地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任务之一。

再次,中小企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城镇化实现前提条件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变成城镇人口,

而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社区居民在选择中小企业就业的同时,自身也可能从分散的地方聚集到城镇;另一方面,城镇化还要求农村社区工业化发展,而中小企业本身就是工业发展的一分子,并且它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服务业和商业的繁荣,促进工业化的进步,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可以说,发展中小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农村城镇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第三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社区第三部门组织的本质特性体现在“公益性、民间性、非营利性”上,公益性特征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民间性特征有助于新农村建设;非营利性特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对实现农村和谐社区的目标影响积极而深远。

首先,农村社区第三部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任凭这种差距的扩大,将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政府提出“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第三部门组织将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一些社区服务组织和社区经济组织可以在信息服务、合作渠道等方面帮助居民,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抑制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其次,农村第三部门组织在筹集社区建设所需资源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目前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的情况,在加强这方面建设上,资源问题是关键,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毕竟是有限的。而你农村市场部门由于其自身逐利的特性,不可能不追求利润而为社区建设提供其本身就有限的资源。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使农民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是建设成败的关键。第三部门因为一方面它本身的非营利性特征,另一方面贴近社区居民,与农民直接打交道,就能很容易把农民组织起来,将社区的资源最有效地投入到社区建设和治理最需要的地方。

再次,农村第三部门组织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社区“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贯穿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始终,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干预”或者“基层自治”,而农村社区组织在这方面就可起到桥梁的连接作用。一方面,社区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推动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促进了政府和社区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组织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民间的资源服务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农村第三部门组织构成了社区管理的组织基础,有力地推动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xx市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一)立足市情,确立建设重点。紧密结合市情,xx确立了本地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重点。一是工矿所在地新农村社区建设。分煤矿所在地和产业集聚区内两种类型。煤矿所在地新农村社区建设侧重于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实现企地融合发展、共建共赢。产业集聚区内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则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以产促城的理念,与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共同建设。目前,7个煤矿所在地社区基本建成(有两个煤矿所在地不宜建设社区)。二是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地新农村社区建设。随着煤炭的不断开采,xx沉陷面积越来越大,目前已有9个乡镇53个行政村176个自然村因采煤沉陷。搞好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xx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也是xx最大的民生问题。该类新农村社区建设侧重于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态良好。

现已建成形成规模的沉陷区安置社区6个,处在起步建设中的7个。三是旅游景点所在地新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旅游开发,将景点所在村与景点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实现新农村与旅游景点相协调、相配套、相融合、相促进。4个旅游景点社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四是乡镇政府驻地新农村社区建设。围绕宜商、宜业、宜居的目标,充分发挥乡镇政府驻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将周边村纳入镇区规划,提高乡镇政府驻地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现代化小城镇网络。xx市酂城、李寨、陈集、王集、高庄、太丘、黄口、顺和、卧龙等一批现代化小城镇社区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庄整合建设中心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一般性村庄整合并点,建成一个个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中心村,推进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顺和乡高平房社区、太丘镇黄桥社区、卧龙乡浑河社区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后春笋般纷纷拔起。

(三)创新机制,搞活建设方式。xx市新农村建设五个重点,在建设侧重点上各不相同,在建设方式上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主要有工农共建、部门帮建、民企助建、村民联建、市场促建等五种类型。一是工农共建。工矿所在地和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地的新农村建设与煤矿企业紧密相联,xx市五个重点新农村建设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两大集团的关注,他们认为该思路可以有效解决煤矿企业多年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与地方群众沟通难、沉陷区居民搬迁难等长期不解的难题。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上形成了乡村1/3,市1/3,工矿企业1/3的工农共建共识。二是部门帮建。发挥市直部门联系面广、门路多等优势,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部门帮扶工作。xx市向新农村社区派驻了市直部门帮扶工作队,发挥了很好的帮扶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xx市通过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累计已超过14000万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家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目前已有6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了新农村社区建设。如,华星集团投资50万元支持了李寨镇政府驻地社区道路建设,投资30多万元为十八里镇李窑村安装了高杆路灯100套;小龙人教育集团投资16万元为芒山镇陈楼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业公司帮助酂城镇酂东社区实施了旧房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四是村民联建。由村民民主选举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理事会具体负责工程预算、组织招标、资金筹集、质量监管等,所有程序公开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厢乡沱滨社区,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公开招标施工企业、监督进料、监督质量等,农民按成本价住房,大家十分满意;酂城镇政府驻地社区建设中,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全程参与,农民达成了一致意见,旧村拆迁和新社区建设十分顺利。卧龙乡浑河社区、太丘镇黄桥社区、新桥乡朱楼社区等,都是通过理事会管理实现村民联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场促建。即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新农村。按照群众有利益、政府有收益、开发商有利润、社区有形象的原则,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经营城市的办法,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参与,将新农村社区建设推向市场,调动各种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为强力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财政、土地、税费、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财政政策。市本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今年市财政预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880万元,较上年增长20%。二是税费政策。新农村社区建设产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专项拨付的形式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相关的质检费、实验费、避雷检测费、主体结构检测费、屋面防水检测费等,相关职能部门全部免收,并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到新农村社区建房或购房的农户,旧宅基拆除复垦成耕地后,市国土部门、房管部门免费为其办理相关土地使用证、房产证。三是土地政策。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在拆旧建新中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除保障新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外,富余指标转让后收益全部用于整治村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对农户的拆迁补偿等。三是信贷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符合贷款条件的,市政府协调金融部门给予小额贷款支持。今年以来,已发放新农村建设小额贷款9000多万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农村社区的农民可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实行双重户口(农村户口、城镇户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国家惠农政策;在养老保险、子女入学、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xx市新农村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农户之间的现有经济基础差别影响新农村社区建设进程。除急需建房户外,由于户与户间经济基础差别很大,富裕的农户搬入新农村社区热情很高,较穷的农户短期内很难向社区集中。

(二)现有的大量新建楼房影响新农村社区建设进度。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积极性很高,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乱,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现象,特别是在市南乡镇,这种现象占到50%以上,这些农户让他们搬迁到规划区建房难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限制了新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上级每年下达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有限,很难满足新农村社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建设资金不足成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市财政每年预算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十分有限,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单纯依靠农民自身建设新农村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五)各部门支农项目投入机制不协调。近年来,国家、省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但这些投入是通过多个部门、多种渠道下达的,由于没有一个正式机构进行统筹管理、协调安排,存在各自为战、效率偏低现象。尽管xx市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做好项目整合工作,由于部门利益十分严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见和建议

(一)树立短期造局,长期建设的思想。短期内,新农村社区要规划好,启动好,着力完善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要做好打长远丈、打攻艰战的思想准备,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户率先搬进新农村社区,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带动、循序渐进的路子,逐步把xx市新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

(二)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建设新农村社区,将多个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问题是最大的瓶颈难题。要将新农村社区建设与占一补一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置换充足的用地空间。

第8篇

一、物业管理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物业管理不仅在城市的发展、完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业管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的市场化。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难免会产生出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能够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就会造成大量的废弃物甚至是垃圾的堆积,不但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从而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再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农村社区化过程中实现物业管理的专门化,不仅能够实现节约资源、降低农业生产、生活成本,还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来增加农民收入,这对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加强物业管理对于维护社区治安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农村社区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居住水平,但是与城市完善的公共服务相比,农村社区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尤其是社区安全方面。村民的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社区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等等,都对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安全问题造成一定威胁,因此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对于促进社区安全作用重大。

最后,加强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也有助于村民养成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区。新农村社区中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散落的村子中,生活方式比较自由随便,养成了一些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例如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生活污水随便倒,喜欢大声说笑等等,但是农村社区化之后,社区居民的人口密度比较大,相互之间都是对门或是上下楼,距离比较近。如果还是延续之前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造成邻里之间的矛盾,因此,物业管理在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例如不随便倾倒生活垃圾等)方面以及协调邻里之间的纠纷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完善新农村社区建设物业管理的措施

物业管理公司属于微利行业,流动资金有限,于是资金短缺就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村民的传统生活观念短时间内难以转变,长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使得物业公司在统一管理上也遇到一定难度,再加上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村民的法制观念淡薄等等问题,使物业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但是,为了加快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物业管理是当务之急。

第一,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权责明确,为物业管理行业提供坚实的后盾。论文格式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对物业管理的领导不力,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领导,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对物业管理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因此,明确落实各乡镇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为物业管理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建立完善的新农村建设的现代物业管理制度。物业管理提供的产品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管理思想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理论研究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

第二,提升物业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围绕着“服务”这一特性,物业管理的发展就是要实现竞争机制的完善、管理规则的健全、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营运而生的物业管理公司,其员工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然而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却经常遇到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现场解决,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因此,物业管理公司要想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争得一席之地,物业公司就必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应答村民的好评,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赢得业主的认可。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 农村社区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以来,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就一直在探索中发展。农村社区的建设涉及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急剧变迁,大量农民走出农村,农村社会已变得越来越开放、多元,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已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社会的管理与发展需要。因而,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除了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之外,还需要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保障,需要充足的社会资源包括广大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作后盾。动员大学生志愿者自愿为当前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而且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1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功能定位

1.1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自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公益行动之风,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入社区积极开展大量的服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但是总体上说,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的主要在城市,广大农村较少,主要包括“西部计划”、“村官计划”等,从常态化和普遍推行的角度来看,这些服务农村基层的服务形式因成本较高、对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较高的原因,还未能充分整合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规模资源。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村志愿者参与的是“弱势群体服务”,这无疑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深化,农民对于如何提高生活品质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因而当下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更多的来自社会的健康力量,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参与。

1.2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

(1)弥补社区资源不足,创建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环境。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公共事业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这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和城乡关系和谐的最大变量。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民间一股强大的健康力量,能够将自身的专业优势、奉献精神就近就便发挥到周边农村社区建设中,提供环境保护、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网络信息咨询等多样化服务,充分弥补农村社区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的缺陷,提升了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风尚,对创建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社区环境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2)丰富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经验并提升其专业技能,增进了其社会化的进程。大学生在为农民服务时,他们走出狭窄的校园生活圈子,大大开阔了眼界,不但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与农村发展的实践相结合,获得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农村社会,而且在农村社区的有效服务活动也能使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格、心理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从而更有利于促使其成为较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快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3)促进社会合作与互助,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及公民社会的培育和成长。大学生志愿者不计报酬,在参与农村社区服务中体验并付出,激发了其社会责任感和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增强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升了社会道德评价。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在为农民提供了服务的同时,也为农民呈现了服务他人、服务公益的价值理念和实践途径,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民参与村民自治,进而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沿着健康的轨道蓬勃发展。

2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途径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以及农村社区建设的特殊情况及现实发展需要,本文试图对大学生志愿者如何有效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基本途径:

第一,设立农村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在农村社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民工集聚的城中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资源较为稀缺,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立足社区发展的需要,建设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站,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站的设立,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关注三农问题、关心农村公益、关注农村在社会变革中不断产生的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管护和教育欠缺等焦点问题,充分利用高校各方面的有利资源,促进农村发展。

第二,充分结合专业优势,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者应注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所学知识与农村的生产、建设充分结合起来。农村普遍存在耕作模式不科学,销售模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大学生能充分结合其专业知识,为农村提供包括诸如教育、心理健康、法律、农业技术、电子商务、营销策略、节能减排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创收,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高校可以结合学科特色和人才资源优势,与农村社区合作,将农村社区发展成为高校专业实践的重要基地,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探求专业知识的兴趣,推进其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农村社区的科技含量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发挥高校文化的辐射功能,推动高校与社区文化共建。农村的文化建设普遍存在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匮乏,文化消费整体偏低的情况,农民对于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大学生志愿者能充分带动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与农村社区管理部门以及辖区内的单位联合开展文艺汇演、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与农村社区文化的融合,传播农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时代的新型文化,充实农村文化的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学生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其精神生活的层次,同时促进了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3 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经过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深入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参与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精神。因此,探索如何整合大学生志愿组织的服务资源,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的有效机制,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必要。

3.1 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和扶持社会志愿组织

要发扬大学生志愿精神,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政府必须对社区志愿组织给予必要的支持。首先要减少对志愿组织直接的行政干预与控制,努力营造其健康良好运行的外部环境。其次要积极引导志愿组织参与社区事务治理,帮助树立志愿组织的公信力,完善监督和考核体系。再次加大对志愿组织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和社会应该对志愿服务给予道义和关系上的支持,形成政府、社会、高校良性互动的协调机制,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农村社区建设搭建一个运行通畅的平台,为其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3.2 完善法律与政策的制定,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推进志愿服务在法律与政策方面的完善,有利于界定清楚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结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条例,对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地位与作用、志愿者的来源与职责、服务对象的构成与领域、物资保障等方面应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从自发状态上升为自觉状态,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促进志愿服务活动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事业更加深入发展。

3.3 健全培训制度,充分挖掘农村志愿服务群体资源

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素质决定着志愿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他们对志愿精神的正确认识、对社区工作环境的充分熟悉以及服务技能的掌握程度等因素,决定着志愿者能否有效参与志愿服务,因此,高校各团组织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以便让大学生逐渐更新思想认识,将理论知识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起来。

3.4 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志愿者服务是一种无偿无私的奉献,但这并不代表志愿者不需要任何回报。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必须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置丰富多样的荣誉奖项,纵观国内外的志愿服务经验与发展来看,社会给予志愿者的精神激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到奉献社会的满足感,获得参与融入社会的学习机会,以及一种被人需要的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因此,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适当地表彰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将不断地激励大学生志愿者乃至社会其他志愿力量无私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孙元.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制度化的建议[J].青年探索,2008(1).

[2] 贺红霞.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3] 马冀.农村社区建设和大学生志愿服务互动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10(1).

第10篇

来到河南省封丘县尹岗乡牡丹苑新型农村社区,记者眼前一亮,一排排竣工的整齐漂亮的小洋房,矗立在清澈的人工湖边,两层一个单元,设计精美,建设精致,非常招人喜欢。

近年来,封丘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顺应农民诉求,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自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来,该县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仅2012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完成投资6.8亿元,比上年增加151%,完成建房116.5万平方米,入住农户4352户。封元社区作为新乡市第一批建成的15个示范社区之一,已完成各项建设指标,在全市率先建成。全县新型农村社区正在从县城周边扩展到黄河沿岸,从重要镇区扩展到快速路沿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一幅幅精美画卷正在古老的黄池大地徐徐展开。

封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其纳入全县“八项重点工程”,成立了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组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建立完善了各项督导、奖惩激励、责任追究等推进机制;坚持每半月召开一次例会,县委书记李晖、县长荆汝大每次都亲自参加,现场点评。县委副书记李东方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经常带领社区建设工程指挥部成员深入社区进行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督导、指导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贫困县,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该县算清“四笔账”,充分利用好“四个有利条件”,坚持“五个结合”,收效显著。

“四笔账”,即节约资金账、节约土地账、提高城镇化率账、经济账。该县很多村庄小而分散,农民居住不集中,分别搞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必然造成巨大浪费。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社区,能够提高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使投向农村的财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四个有利条件”,即潜力大、包袱小、群众积极性高、可整合资源多。长期以来老宅基地闲置,“空心房”、“空心村”大量存在。大部分农村房屋还比较破旧,进行村庄合并的成本低,难度小,农民建房和改变居住环境的愿望强烈,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当其时。通过统一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县可节约土地9万亩,每年可整合23个涉农项目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充分发挥资金的整体效应,避免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同时,封丘县始终坚持“五个结合”进行全盘统筹。一是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在实践中,该县把新型农村社区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大的框架内来规划和建设。积极引导县城、镇区周边的农村融入到城镇,扩大县城和镇区规模;在距离县城、镇区较远的农村,鼓励通过村庄整合,人口聚集,完善基础设施等,实现就地城镇化,逐步形成“县城—中心镇—新型社区”新型城镇化格局。二是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扶贫开发、整合涉农项目相结合。据统计,该县每年可以整合23个涉农项目的2亿多元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整合使用。三是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园区发展相结合。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即引导人口向镇区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农民“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良好环境。四是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空心村”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的改变,阻碍了农业发展,浪费耕地。通过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有效消灭空心村,节约耕地,破解资金、用地难题。五是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黄河滩区搬迁相结合。黄河流经封丘56公里,涉及43个行政村,居民达7.8万人,耕地13.5万亩。该县借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进行安全搬迁,不仅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杜绝了他们因水致贫、因水返贫现象,使他们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同时还促进了土地流转的顺利开展。

第11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问题;南陵县

中图分类号 F3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06-03

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在理论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而且在实践中因其适应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对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拟通过对安徽省南陵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分析研究,希望以点及面,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1 南陵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1.1.1 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南陵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伊始,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注重体系的理念,从人口规模及预测、居民点密度与等级规模控制、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编制出台了《南陵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2006―2020年)》,确定新建农村社区11个、在原有中心村基础上通过整治建设23个、扩建24个、整治扩建13个,科学规划了全县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动向。

1.1.2 试点先行,梯次推进 南陵县农村社区建设起步于2008年,此后陆续出台了《南陵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南陵县2013年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考核标准》等相关文件。按照先易后难、分批推进的方式,2011年,确定34个建设试点村(占全县总村数20%),当年年底有28个村基本达标。2013年,安徽省民政厅在南陵县8个镇中的7个镇,确定50个村作为试点村。在当年确定的试点村中,年底有18个省级试点村、8个市级试点村、20县级试点村通过达标验收(部分村为交叉试点村)。通过试点,为全县后续农村社区建设有效开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1.1.3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 南陵县属皖南低山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丘陵地貌占2/3,圩畈平原占1/3。各镇村在区位、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差距较大。因此,在考虑各试点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生活等习俗前提下,本着立足现实、适度超前、凸显特色的原则,积极展开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南陵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特色新型农村社区。如从建设类型来看,可分为村企共建型、城镇开发连建型、原村改建型;从试点村的地理位置来看,有地处山区的、有地处圩畈平原的、有地处半山半圩的;从建设形式来看,可分为以中心村为圆点多村联建型、多村并村型、原村改建型、移民新建型;从建设主体来看,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村企共建型,规划引导型等。

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1)推动了农民向市民化转化。南陵县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通过土地流转、转移就业、集中居住等方式实现了居住集中化、就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市民化。(2)实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了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3)通过涉农建设资金的集中重点投放,村庄整合,修建配套商业网点、文化体育等相关设施,促进了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经济发展。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南陵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政府推动为主,农民参与程度低 在南陵县社区建设试点中,政府是直接主体,在社区选址、规划、建设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行政强制性”和“政府推动性”。多数情况下,农民只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和参与机制,农民对社区建设的目的、功能认知模糊不清。再加上在社区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农民差异性诉求综合考虑不周,违背部分农民意愿、损害部分农民权益的问题发生,导致农民对参与社区建设动力不足、认可度不高,甚至在拆迁、征地补偿、住房安置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合作。

2.2 社区建设重形式轻内涵,“形似而神不似” 从南陵县试点建成的社区来看,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首先,社区建设更多关注能够看得见的社区硬件建设,而如社区居民的参与度、社区文化培育、社区配套产业发展等软性指标重视不够。其次,社区治理方式滞后,并没有实现居民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社区居民缺乏一定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再次,社区居民没有完全脱农离土,日常生活与农业“脐带”并没有被剪断。

2.3 生产生活等方式强制变迁,部分家庭生活负担加重 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的强制变迁,但也加重了相当部分家庭的生存负担,生活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导致社区居民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多数中低收入家庭在拆旧建新中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往往还背负起较为沉重的债务。三是生活成本明显上升。在农业经营方式未发生改变的条件下,单纯地改变其居住方式,必然会对其农业经营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1]。农民虽集中居住了,但是生产内容、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不少农民在集中居住后仍除既有的电费、电话费外,新增的水费、物业费、燃气费、垃圾处理费等日常生活开支也成为一笔长期的重负。

2.4 建设资金筹措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因受产业支撑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约,目前从社区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无论是土地置换、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扶持资金整合等均筹资有限。同时,由于缺乏有效政策引导和融资方式,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均远未形成,资金短缺导致社区建设及正常运转困难,存在后续维护资金和管理服务费用缺口的隐患。

3 推动安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策建议

3.1 立足现实,选择适宜的建设模式 本着立足实际、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走多元化农村社区建设之路。可从城郊区和小城镇规划区、产业集聚区、中心村、特色村4个层面,分层分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对毗邻城镇或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可以利用区位和发展优势,建设一些高标准、高规格的城镇依附型社区;对临近或处于产业集中区范围内的村庄,采取标准适度超前的方式,完善原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建设城乡融合型社区;对位处圩畈平原的,可以条件较好的中心村为依托,实行社区化改造,以点带面,引导农民从小村向中心村集中;对位处地理位置较偏的丘陵山区,可依托当地生态、自然等资源、民俗风貌等特色,建设特色生态型社区。在社区选址上,要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减少成本、村民意愿的原则,实现区位较差的村庄向区位较优的村庄集中、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在建设规模上,考虑目前安徽省多数农村地区农民经济状况、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传统习俗和邻里观念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村社区建设规模不宜过大;在社区建筑设计上,要注意符合群众愿望、基本功能完善、引领城镇生活、体现当地自然和人文特点。

3.2 突出主体,提升农民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 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无论是社区工程建设、主导产业的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都必须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监督、自主评判[2]。二要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地方政府在算清算好“三化”协调、土地集约节约这本长远“大账”的同时,更要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置于社区建设的首位,尽可能减少农民的投入和负担。三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育。要加强对农村社区居民就业、生活方式和理念转变的引导,自组织能力的培育,互信机制的重新构建,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身,是增强其对农村社区认同感、归属感的关键。

3.3 产业支撑,为农民“转身”提供经济支撑 必立足现实,充分考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三者之间互动融合。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促进资源集聚、人口集聚。一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发展适合于本地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面向市场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面向现代城镇居民需求的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确保社区居民有业可就。二是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并以此促进农民就业理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三是发展必需的社区服务业。可组织社区居民积极从事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既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时也可以就地实现就业。

3.4 完善服务,保障生活质量和水平 社区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增强人们对社区认同感和吸引力的关键,并最终决定着农村社区的生命力。首先,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从社区居民最基本、最迫切的内在需求出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其次,健全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和保障。建立完善就业培训和指导、卫生保健、物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内的各类服务资源,拓展社区公共服务方式和渠道,“让居住在农村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得到平等、良好的公共服务”[3]。特别是要加强社区居民信任机制的构建,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融合,培养和提高社区居民既服务于自己,又服务于社区的意识和能力"[4]。通过人人互助的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再者,提升社区居民自组织能力。鼓励社区自组织特别是社区志愿者组织、互助组织等的发展完善,不仅是增强社区内部整合,拓宽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利益表达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而且可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

3.5 破解难题,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农户多方联动的资金链条,形成多方联动投入机制。可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基础上,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破解资金瓶颈,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一是财政支持。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整合、统筹使用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涉农惠民专项资金和土地整理复垦的专项资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等资金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市场运作。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市场原则,积极鼓励城镇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采用投资筹资、人才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公益事业和供排水、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农民自筹。对社区居民住房建设所需费用,应以居民自筹为主,政府可通过信贷和物资补助等形式对居民进行资助,并支持居民把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获得的收入补偿用于社区建房和生活支出。四是政策支持。包括优化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环境;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探索“让社区居民对自己的房产拥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为农民办理住宅房产证”[5];借鉴城镇居民购房按揭制度,尝试农村社区居民按揭购房抵押贷款制度;制定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

参考文献

[1]田毅鹏.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J].浙江学刊,2011(5):31-35.

[2]房方.新村建设,让农民充分参与决策[J].t望,2012(44):40-41.

[3]卫平.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乡镇论坛,2009(6):21-22

[4].全集:第六卷[J].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65.

第12篇

一、存在的难题

(一)政府职能混乱

乡镇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独揽“大权”,忽视了农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乡镇政府在资金利用方面也由于一直以来存在着的行政化思想,过多干预市场,对市场经济没有明确认识,以及缺乏投资的合理化规划,造成了社区建设的低效率,未能发挥乡镇政府的优势,极大地浪费了资源。其次,村委会与社区委员会的关系不清,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多个村的居民,这就使得社区管理和村委会的职能发生冲突。

(二)社区管理利益目标不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企业,而这也就使政府或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而农民也往往因此成为被动的一方。基层政府或投资方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最大化利益,忽略了农村社区的社区管理问题。另外,社区居民想要获得社区的基本服务和居住体验,这也就使乡镇政府因为资金及意识的差距难以满足农民所需的利益诉求。同时,外部力量的挤压侵害了农民利益,降低了农民的社区自我管理能力。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以前,农民生活在各个村子,受乡镇政府的管辖,短期内形成的社区管委会并不能有效兼顾原村利益,常会引发原村村委与社区管委会的利益冲突。

(三)地方政府的政绩发展理念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已推广开来,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某些地方政府因为政绩的考量而急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未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和规划调查下,盲目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造成了土地的极大浪费,也就使新建社区出现大面积空房,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另外,乡镇政府对建设项目的疏于监督造成了社区建设的质量层次不齐直接带来了二次建设的问题。

新时期,乡镇政府存在的固有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需要,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对策

(一)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现阶段,农民已搬入新型农村社区,但农民作为社区居民其参与程度与自治程度一直存在问题。乡镇政府要保障农民居民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社区自治,推动居民的参与意识。乡镇政府应及时转变职能,加强适应统筹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管理思想,向服务农民的治理理念转变,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同时,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健全相应评估体系,建立严格的公共服务问责制。由居民民主选举社区管委会,对社区事务进行自主管理。乡镇政府应为社区发展提供资金,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证社区的规范化运行,监督社区的运作。逐步取消原村的管理体制,让社区自治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加强村委会和社区管委会的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更好地服务于村民。

(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乡镇政府应从农民的自身利益出发,征求民众的意见,从行政化转向社会化、民主化的管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权利,加强与农民的沟通。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促进多元主体的投资,鼓励村民自我供给公共服务,对互助型的社区机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建立长效的社区投资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社会资金的投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区建设资金。乡镇政府通过整合利用原村的资源,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承担村民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