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4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四季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俳句;古诗词;过滤;创新
俳句是日本的古典诗歌,本身起源于日本的连歌。连歌分“上句”(五、七、五)和“下句”(七七)的形式,两人或更多的人合作,一人咏上句,另一个人咏下句,句句相连,称为“连歌”。室町时代(1393-1573)和江户时代(1603-1867),连歌的上句逐渐独立出来,到了明治时代形成了现代所说的俳句。
一、回归造化
“徘圣”松尾芭蕉(1644~1694)在《笈之小文》中提出:所谓俳句,随造化、友四时也。所见无处不花,所思无处无月。所思无花之时等同夷狄,内心无花之时与鸟兽同类。作为人应该出夷狄而离鸟兽,随造化而回归造化。顺从造化的思想庄子就提出过,西晋的陆机(261~303)在《文赋》中也早已提出类似的思想: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中国古诗词中吟咏四季的诗歌比比皆是。芭蕉以后的俳句主张回归造化,在闲静中体悟生命的活力,用一颗纤细的心体悟自然之美,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古诗词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俳句在吸收中国古诗这一思想的同时,结合自己语言文字及文化进行了转化与创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季语的使用。大部分的俳句除了形式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必须带有季语。
季语, 顾名思义, 就是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变迁有关的自然现象、景物、传统节日、纪念日和与之有关的仪式和活动。季语是整个俳句的灵魂所在,也是俳句的一大特征。
其实,在《万叶集》、《古今和歌集》里早已出现吟咏四季风物的题目。“‘飞瀑击岩上,岩际幼蕨青,原来春已到。’《万叶集》第八卷卷首志贵皇子的这首和歌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日本人盼春的心情。以蕨菜这一细小的自然现象为契机象征地歌唱春之到来,可以说这是在大自然细微的变化中敏锐而巧妙地捕捉季节变迁的典型的日本式感性。”①而俳句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和歌领域里这些表述四季自然的代表景物。也就是说,俳句既吸收了中国古诗词,又继承了日本古典的传统。
在漫长的过程中,季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日本,还有专门汇集季语的书,被称为《岁时记》。“岁时记是关于日本的季节性风土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客观记述,是在日本的季节现象熏陶下培育起来的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日本人经过千百年漫长岁月千锤百炼建构起来的一个美的创造物,亦可谓是一个虚拟的世界。”②《岁时记》的编法, 通常分为春、夏、秋、冬、新年五个部分。并且每部分都分的很细。比如, 阴历八月份的月亮根据不同日期, 其称谓亦各异。如八月初的月亮叫“初月”,八月初二的月亮叫“二日月”,八月三日的月亮叫“眉月”,八月十四日的月亮叫“待宵”,八月十五叫“小望月”,八月十六叫“十六夜”,八月十七叫“立侍月”,八月十八叫“居侍月”,八月十九“卧侍月”,八月二十“更侍月”。
也就是说,俳句通过季语来表达对自然的亲近,将诗歌与生活中的季节感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反映了古往今来日本人心底形成的对于自然的共同的人生观。
二、造境
在意境表现上,日本俳句吸收中国古诗词将主观情思溶入到客观景物之中,借景抒情,使读者从景物中感受诗人的心境。但俳句又结合了日本文学中惯有的余情美,意象简洁,更强调瞬间性,即简单、压缩地表达某一瞬间片段的场景,抒发的是一时的感受,以有限的空间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思想。
日本的很多徘人对中国文化都很崇拜,而且,他们具有丰富的中国诗歌的修养。如松尾芭蕉对杜甫最崇拜,他的俳句中大量吸收了杜诗中有关“闲寂”、“拙”等内容。与谢芜村因崇拜陶渊明,遂用其《归去来兮辞》中“田园将芜”之意,取名“芜村”。他们在学习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诗词中造境的方式。
比如说,意象的借用。日本俳句中也经常使用“月”的意象。芭蕉在《气古寺玩月》中有“明月照座间,不见美容颜”;再如高滨虚子的“夜船过旧港, 月是放乡明” 、河东碧梧桐的“强饮离前酒, 送别月寒中”等等。这里写到的“月”,都借用了中国古诗词中以月来怀乡思人的意象。 菊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高尚人品的象征意味,日本俳句中也经常出现菊的意象。如松尾芭蕉之作《山中十景》:“山中不采菊,温泉有香气”;“茅舍日将暮,赠来酒”。体现了日本人对菊的喜爱。
但是,由于日语是表音文字,而俳句又局限在十七个假名之内。因此,日本徘人多借用中国古诗词中秀丽、温婉、纤细的意象。注重用简洁的意象来构造一种精巧纤细、韵味深远的意境。下面笔者试以松尾芭蕉的一首俳句简单分析一下。
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
这首俳句是芭蕉俳谐的典型集中,充分体现了芭蕉的俳句创作理念。共描写了三个意象:古池、跳入水中的蛙、水声。表面上看就是三个十分平淡的意象,但三者的微妙组合却创造了一种余韵袅绕、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首先,这首俳句的季语是“蛙”,点明了是春天,万物复苏,冰雪融化。古池是“过去”的凝结,幽深、神秘;蛙入水是现在的动作,具有蓬勃的活力;水声打破了这个静谧的世界和千古的沉默,是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之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但,这种沉寂已不是先前的沉寂。作者在草庵内听到了这声水响,但也并非偶然,因为作者将自己溶入到了自然之中,以凝练的闲寂情调使俳句达到了纯艺术化的境界。
三、 抛去了功用性、政治性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本质的认识。主要指诗要表达人们的志向和愿望,当然身处的阶级不同,人们的志向和愿望也不同,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诗人常借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报复,忧国忧民的情感等。而日本俳句在吸收中国古诗词时却摒弃了这点,抛去了政治性和功用性,它所表达的只关乎自然,关乎日常生活,关乎这两者带给诗人瞬间的感悟,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下面试以一首芭蕉的俳句加以分析。
芭蕉野分してたらひに雨を聞く夜かな。
译文:雨击芭蕉纷纷落,陋室传来滴雨声。
一个暴雨的晚上,芭蕉独自呆在草庵,屋外雨正打着芭蕉,屋内从破损的屋顶滴下来的雨敲打着脸盆。这首俳句明显借用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意象。“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在这首诗中,表面看是写自身的贫困潦倒,实则是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的真正心声。而芭蕉在借用时则完全抛弃了这方面的意义,他感受到的只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种闲寂,一种与自然的融合。原因也是容易理解的。
诗圣杜甫,一生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他的抱负是治国平天下,但他又处于社会转折期,时局动荡不安,因此他的诗政治色彩浓厚,山河美景在他眼里也投射出一种人生的感叹和忧国忧民的感情。而徘圣芭蕉所信奉的日本的儒家文化更强调修身,一种个人的约束和道德的培养。而且芭蕉生于德川幕府隆盛期,社会相对稳定。因此,芭蕉在化用杜诗时,往往将其中对民生疾苦的哀叹,对国家的担忧转化为一种个人感受,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慨叹。
四、小结
通过上述简单的探讨可以发现,日本俳句在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对自然的感悟上,还是在意境的构造上,都从中国古诗词中吸收了很多养分。但又不是全盘吸收,始终融合了日本文学中所固有的古典思想与审美意识,对中国古诗词或引用,或创新,或改写,或借鉴。这也反应了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时的一个特点,即根据自身文化的特点和需求来决定对中国文化的着眼点与摄取角度。
[注释]
①小原信. 日本人の时间意识[M].东京:三笠书房,1987.
②《すばる》编集者. 季语再考——短诗形文学の试み[J].すばる:特集, 2004 , (10) :213.
[参考文献]
[1](日)松尾芭蕉等《日本古典俳句选》.林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1.
花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
2.
有哪些关于花的迷语,古诗?
具体实施研究方案
1.
上网查资料:
a谜语:
高高个,一身青,圆脸金黄喜盈盈,天天向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
(向日葵)
四季它常绿,总是不开花,摊开一只手,满手刺来扎。
(仙人掌)
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飞到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生根基。
(蒲公英)
一个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荷花)
b许多花都可以吃,如:用新鲜玉兰花瓣,裹上面粉和糖芡,油煎后便成玉兰饼,香嫩可口,别有一番风味;把野栀子采摘后清炒,只需放些盐,就清香扑鼻,吃起来鲜嫩爽口,栀子花可舒筋活血,有解疲劳、健体强身的功效;木槿的白花,烹调作汤,味颇清香,有名的木槿豆腐汤,就是把它加在豆腐汤里做成的;用脑的花朵,以甘草汤和盐少许焯后,投入米饭同煮而成的“黄饭”,香味浓郁,久食可以明目延年;将玫瑰的鲜花铺在席上散热,揉脱花萼、花蕊、花柄,扬弃后,把纯花瓣加糖搓揉成团,可制糕饼夹陷,如与糖霜和糖乌梅捣烂,名为玫瑰酱,曝晒后收于瓷罐内,经年香色不变;用桂花拌糖,加入少量柠檬酸,可以做成糖桂花、桂花羹等食品;紫藤,又名藤萝,春季开花后于未落花时,摘下整个花序用清水洗净,放在加水、加白糖调成的面糊里,让它裹上面糊再放人热锅里炸熟,就是炸藤萝饼,将花朵摘下掺人面粉中合面烙饼,面里也要加糖的是藤萝面饼,用花蘸水裹干面加糖蒸熟的是蒸藤萝糕,用藤萝花做的食品,受到不少人的欢迎。
2.问问身边的人:
花不仅可以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而且有的花还可以吃,如:就可以泡茶,洗脸有去火的功效。
3.看书查找:
题画兰墨梅
早梅
(清)郑燮(元)王冕
齐已
身在千山顶上头,我家洗砚池边树,
万木冻欲折,
突岩深缝妙香稠。朵朵花开淡墨痕。
孤根暖独回。
非无脚下浮云闹,不要人夸好颜色,
村前深雪里,
来不相知去不留。只留清气满乾坤。
昨夜一枝开。
研究结果
1.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有益身心,而且,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创造氧气。更神奇的是,有些花还可以吃。例如:桂花,,玉兰,野栀子,白花,梅花,紫藤等。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以其独有的风姿脱颖而出,它们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让诗词中蕴藏着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呢?如何使学生能感悟到诗词中的精髓,让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诗词意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的扎下根?对于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粗略的研究,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一点教学见解付之于笔。
首先,对于诗词的美感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而这个感知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读诗文并非如读课文一般逐字逐句朗读,这里的读指的是吟诵,即有格调、音律的读,甚至可以让学生仿学古人闭目想象,摇头晃脑的读。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在观看了西湖的美景图片后让学生自由畅谈观图后的感受,然后在图旁赋上这首诗,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如:自由读;跟着老师读;闭目摇头晃脑的读……在吟诵时音乐不失为一个好道具,因为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便会不知不觉的走进诗词的意境,此时在这样的情形下老师不用多言,诗词的整体基调已映入学生心中,后面对诗词的讲解也是水到渠成。另外,我偶尔还会把一些诗词谱上曲调教孩子们唱,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原来枯燥乏味的诗词也可以变得这么有趣。
其次,当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由这单独的一首诗而牵连出同类型的诗。如学习《饮湖上的初晴后雨》后再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类诗词相互比较,评味异同。同样的景物、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情诗中就有不同的味道;或者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节、相同的心情、不同的诗人描写的景色也不同,描写的手法也是多样。同样在教学某一诗人的诗词时也可以把这一诗人的其它作品,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对比,以诗词走进诗人了解诗人。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唐代田园诗的奠基人,虽描写田园风情的诗词众多,但不同时期诗的情感色彩也不同。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在诗中多有体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透过诗词看诗人,老师可以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方式有选择性、侧重点的进行教学,将散乱的诗词内容整合成有序的板块,让学生融会贯通,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言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还应该粗略的教给孩子们一些关于诗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明白押韵的规律。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当触击到诗词的教学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诗词的规律,例如提到为什么有的诗四句,有的诗八句,有的诗每行五字,有的诗每行七字,让学生粗略的分清楚律诗、绝句的分类,词与诗相比有什么不同。记得有一次在教到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这一板块时遇到几句诗句,在以前的单元里也常遇到对诗句的教学。我想每次教学都是孩子们读、理解、背,这次能否让孩子们学些新鲜的东西呢?于是我出了一副对联“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问:“孩子们,你看这副对联哪句是上联,哪句是下联,如果咱们在春节时把它贴在家门前应该怎么贴呢?”学生胡乱猜测一番,最后我让他们观察上、下联最后一个字,揭示其奥秘:最后一个字为“仄”的为上联,为“平”的是下联。然后再去读书中的诗句并细心观察,这样让孩子们在学习诗句时也明白了贴春联的一些常识。总之在教学中慢慢的渗透一些古诗词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以后进入初、高中古诗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好基础,这是很必要的。
古诗词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歌谣传唱、延续下去,让我们借用诗的甘霖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孩子都徜徉在浩瀚的诗海之中,让他们的心智沐浴在诗风里,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把学生觉得枯燥的诗词变得生动,让学生把古诗词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同时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充分让每个学生从多彩的古诗词中去谛听到落叶的叹息、感受溪水的欢畅,探寻春花的芳踪!让孩子们在古诗文的百花园中深情诵读唇齿留香,看尽那满园春色!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在教育的总目标之下,建构跨学科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跨学科统整学习的切入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通常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国学”教育,就其学科内涵而言,中华传统文化融汇了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不同时期文化的思想、体例、流派都包容其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仿佛在与历代文人对话,与不同思想交锋,观历史变迁,品人生百态;就其学科外延来说,传统文化与历史、人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孕育于其中,又独成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认清了国学教育的综合性特质,开展国学教育也随即成为了一项统整学习活动,将国学与历史、人文、音乐、美术等统整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场,让学生通过主题式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学科的壁垒,让国学与其他学科以一种自然的、和谐的、完整的形式“共处一堂”,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其生活呢?基于这样的质疑,我们创新研发了移动终端支持下的国学精品课程APP,以移动学习软件,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国学精品课程APP一共分为九大板块:分别是“四季主题”“国学相关主题”“诗词解谜”“配乐背诵”“知识竞赛”“音乐欣赏”“场景化学习”“校园实践”“个人成就”。该APP各大模块以场景化的形式铺开,音乐、美术、科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兼容其中,通过移动终端的支持,课堂内外得到链接,自学与指导有机结合,跨界统整成为现实。
该APP的核心板块是“四季主题”板块,主要学习的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诗歌,通过时间轴和四张国画,巧妙将四季变化融入一个界面,季节诗词暗藏画中,充满探索的乐趣,提升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季节,开展不同主题的学习。以 “秋”主题下的诗歌为例,这里有《山行》《望洞庭》等描写秋季景观的诗歌,学生可以逐一学习相关的内容。每一首诗歌都包含“诗词欣赏”“诗人故事”“视频欣赏”等几个栏目,学生通过学习诗歌的词句解析、学唱根据诗歌谱写的歌曲、阅读诗人写作的背景、观看与诗歌相关的科普动画片(例如,学习《山行》一诗时,配套的视频是《枫叶为什么在秋天会变红》),获得对于“秋”主题的立体全面的信息。
“配乐背诵”板块是女生非常喜欢的栏目。学生根据诗歌来选取自己认为合适的古典乐曲,并借助PAD录制成自己的配乐朗诵音频,就像“卡拉OK”一样,糅合了对音乐的欣赏和对古诗的理解,是一种巧妙有趣的统整学习。“闯关题目”里要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选择最适合诗词意境的音乐,这打通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壁垒,让学生在闯关中潜移默化感受文化的浸染。
男生们特别乐于在“场景化学习”板块中流连。他们可以穿越时空,化身为不同朝代、不同场景的人物,并且跟随里面的人物一起吟诵诗歌。学生在场景中面临各种选择,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路径。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首首诗词,还有当时的文化背景、历史变迁、诗人的情怀等。这是传统课堂上无法呈现的学习内容。
“校园实践”板块里,我们把学习的内容扩展到了整个校园,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朵都蕴含着丰富的“国学”教育资源。学生通过APP扫描二维码,无需上网就可以了解和这些景物有关的诗词及相关知识,包括诗词里蕴含的情感、名画的欣赏、名作的赏析等。学生通过里面的注解,不仅学习了有关诗词的诗、情、画、意,同时也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这种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
“知识竞赛”板块有三种不同知识类型的闯关,分别是“文学理解”“国画欣赏”“科学认知”,通过学生最喜欢的闯关形式来测评孩子们学习了有关诗词知识后在文学、书画、科学领域的掌握水平。这种测评,是对古诗学习的一种跨学科的整合,每一种闯关都会给学生不同等级的激励。
在“个人成就”板块里,APP系统可以从文学、科学、实践、艺术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浸润度的考量,记录学生所有操作数据,用于后期分析,辅助教学研究。
国学精品课程APP内容丰富多元,界面精致典雅,形式妙趣横生,吸引着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加入学习的队伍,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季节里的某一首诗歌深入学习,指导学生查找资源的方法。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运用方法自学、闯关、配音、欣赏、检测……课内是对课外学习的一个方法的指导,课外是对课内学习的一个有效延伸,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古典诗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文学精品。为了传承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数量较多的中国古典诗词,语文课程标准也增加了15篇诗词背诵篇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古典诗文,增加诗文的积累,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教化、品德的提升,还应引导学生把诗文运用到自己的说话和写作之中,让古诗文成为学生的有效库存,让学生在运用中提高表达能力。
一、教给方法,读懂诗句
教材中的古诗,是引导阅读、教给学法的范例,须予以重视。诗句是文字、画面、情感的统一体,如果仅仅要学生死记硬背,那它所给予学生的就只能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诗句的背诵效果,须以教材提供的诗句作为范例,教给学生读诗句、释诗义、想形象、悟情感、促积累的学习方法。读诗句就是借助朗读,读正确,读流利,做到朗朗上口;释诗义就是根据文后的注释,借助字典,由字到词,由词到句,把诗句的意思体会出来;想形象就是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使诗句变成活的画面;悟情感就是根据意思,结合形象,进入情境,感悟情感,并借助朗读表达感情;促积累就是熟读成诵,使诗句的语言文字、语言形象和语言情感有效地贮存于头脑之中。达尔文说过: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诗文初看起来似乎艰涩难懂,但只要精心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二、随课拓展,积累诗句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优秀诗文的背诵量为160篇,如何达到课标的要求,提高背诵的效率呢?笔者以为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随课延伸,巧妙穿插,拓展阅读。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拓展阅读与课文中的古诗描述的情境相似、表达的情感相关、说明的道理相近的诗歌,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诗句意境的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将课标中规定的诗歌背诵任务分解到各个年级相关的课文中,降低背诵难度,提高背诵效果。一般来讲,每册教材中安排4首诗,教学中可以教1首诗带3首,那么每学期仅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背诵就可以达到16首,一学年可以完成32首。从三年级算起,在小学阶段可以背诵120多首。这样,平时只要稍加重视,小学阶段的160首古诗背诵任务的完成应该是很容易的。这样处理是不是难以在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呢?不要担心,只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并注意引导他们迁移运用所学的方法,一节课完成3首诗的学习任务是完全可能的。教学中,教者要将重点放在诗句朗读、意境想象、情感感悟上,不要条分缕析,不要深挖细掘,不要在微言大义上花太多的时间,要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背、自练。
为激发学生积累古诗文的热情,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累,乐于记诵。如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背诵闯关”活动,以背诵40首古诗为基础性要求,每增加40首突破一关,授予相关的等级证书,依次为初级、中级、高级。学生在闯关活动中,你追我赶,不甘示弱,体验挑战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巩固学生古诗积累的成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专题背诵。如反映爱国热情的诗句有 ,说明人生哲理的诗句有 ,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有 ,表达友情的诗句有 。
三、重视盘活,运用诗句
小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力很强,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古诗积累并不困难,但是所积累的古诗句,如若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被运用,成为听从自己调遣的语言素材,时间一长就会遗忘。积累的目的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为了在言语实践中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调动学生语言仓库中的诗句积累,帮助学生将所积累的诗句与相关的生活建立联系,使古诗积累成为学生语言库存中的积极语言,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阅读情境中引导学生回忆诗句。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古诗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师可灵活捕捉其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诗句,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累,强化学生的记忆。如阅读《黄果树瀑布》时,引导学生回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阅读《荷花》时,引导学生回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阅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引导学生回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课文情境与诗句的情境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课文情感与诗句情感互相促进,情意共生,既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容,又强化学生的诗句积累。
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诗句。生活中有许多情境与诗句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相关联,教师要善于捕捉其联系点,为学生创设运用的语境。如:春天到了,百花争艳,用一句古诗描写校园一角的美景;中秋之际,用一句古诗表达你内心的感受;临近毕业,用一句古诗作为临别赠言送给好友……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诗句。如:“为了起一个笔名,我苦思冥想了好多年始终没有一个结果,今天偶然间听到《鲁冰花》这首歌,‘鲁冰花’一下子定格在脑中,就选它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要学会养水仙花,光听讲座是不行的,还得亲自养几棵试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常进行类似的训练,为学生的“厚积”创造“薄发”的机会,背诵的诗句就能成为学生的有效库存,成为学生说话、作文的语言素材。
(责编 莫彩凤)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学习兴趣 巧用教学方法
一 现代媒体教学法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如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映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如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抽象难懂,因时间和位置的局限,学生对天体的观测又不可能是完整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模拟、分解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将浩瀚星际空间浓缩于咫尺屏幕,分秒之间直观立体地表现了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的复杂过程,使学生能“飞”离地球,从宇宙空间的各个不同角度俯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看、乐听、乐学、乐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优美诗句
古诗词、成语中蕴藏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对地貌、地形、月相、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它们与相关课本内容的联系,上课就能应用得当。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水土流失是现在植被破坏地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还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剧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时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黄土高原。其实在古代的成语中就有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泾渭分明。
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泾渭分明有几种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浊泾河清;唐宋时是泾河浊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浊泾河清。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有一条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为古代工业污染对环境几乎没什么影响,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产生河流之间明显的水质不同。泾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围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水质的转换,既反映了古代黄土高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了,还出现过植被恢复了又被破坏的现象。这就是很好地理教学案例。为什么有时是渭河浊泾河清,有时是泾河浊渭河清,这就是植被对河流含沙和对水质影响的经典故事。也符合现代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则河流水浑浊。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先听《长江之歌》,从中理解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很高的唐古拉山脉;“你向东海奔去”得出长江是外流河,顺地势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同时可以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节"长江"时,我借来电子琴边唱边弹《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在学习“亚洲地形和河流”时,让学生先齐唱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使学生脑海中涌现出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然后结合课本讨论:这里的“山”如果是世界的“头”那么这座山是指哪座山?“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河流众多,奔流不息,请在地图上找出亚洲主要大河,亚洲河网分布有哪些主要特征?从河流的流向归纳出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
五 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时比教师讲解效果好得多,因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如在讲日、月、地三者的运动关系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三球仪,然后用三球仪演示,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地理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才能使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从“被动、枯燥”变为“主动、有趣”,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新型的地理人才。
[关键词]课堂 教学 学生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始终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上课就如行军打仗,胜利与否,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是公认的事实。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②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③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首先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其次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备课时不仅要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材料有机重组,而且每次备课时都认真阅读课本,仔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搜集适量的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我还特别重视二次备课,即课前进行10至15分钟的对上课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教学预设做最后思考,并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再进课堂。这样做既保证了教学的实效性,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①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②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③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2.1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首先是教材方面:①拼音板块: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在课外阅读方面: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另外在生活方面: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2.2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首先是教材的分类整理: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例如:①成语的分类整理: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再如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速度快”的成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词语数量量的积累与分类积累结合;②句子的分类整理: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③古诗的分类整理: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④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关联词合成句子等。在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1)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②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③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2)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__死___悲;___头___尾。);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在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①下小雨的声音;②下大雨的声音;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⑤小鸡的声音;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1、雪涵盖着厚厚的被,百年的枯枝、落叶、乌粪、兽毛和苔藓……在森林的雪地里可以埋葬往昔。我跟着鄂温克猎人和驯鹿。我听到雪压枯枝的微响,听到我自己粗鲁的呼吁,我的脸和手的皮肤被极地的寒气搓得通红。
2、皑皑的雪山,茫茫的雪野,洁白的山路,如缎的小河……这就是一个雪的世界。
3、是个严寒阴冷的日子,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4、冬天井台高如小丘,水泼上。带着流逝成冰。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儿白,一道暗黄,给山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落日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放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6、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7、北风开始还只是轻轻地吹呀吹的,后来一不小心就把冬天给吹过来了。
8、初冬,像一位美丽的、高贵的、矜持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凛冽的寒风。
9、冰城哈尔滨的冬天是素雅壮丽的,冬季的冰灯是奇美迷人的。冰城以它的晶莹美丽而闻名于世,冰城人的心灵更晶莹,更美丽。冰雪有情,人更有情。你、我、他、咱们大家,正用火一般的热情、金子般的爱,编织着冬天里的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10、冬天的哈尔滨,正是冰雪节期间,大地冰封,我们哈出来白色的蒸气在飘散。
11、隆冬的凌晨,地面上铺着一层薄薄的银白色的霜花,四周一股股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
12、当人们正忙着添衣加被、猫儿狗儿什么的正忙着长毛的时候,那些树枝却不合时宜地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跳起了脱衣舞。
13、不知什么时候,地上起了一层白茫茫的雾。早晨,当我推门去上学的时候,眼前一片迷迷蒙蒙。雾就像乳白色的牛奶一样,把我团团围住,不一会儿,我的睫毛上挂满了小小的水晶花。闭眼再睁开后只觉得眼睛湿润润的,有一丝凉意,非常舒服。多么奇怪的雾啊!我想伸手去摸,可它却调皮地飞了,飞了,飞到我的脸上,沾到我的头发上,飘到我的衣服上。爸爸带我开着摩托车,像是在云里飞翔。我的视线被雾挡住了,好像世界就只有眼前这么大。啊,初冬的雾是多么美妙!()
14、没有到过昆明的人,总以为这地方四季皆好,在这里住久了的人,却以为冬天最美。冬天无风无雨,天空最高最蓝,花色最多最妍,滇池五百里,水净沙明,山上无云霭,数峰青碧。说西山如睡美人,也只有这时候最像,偶然一抹微云,恰如一袭轻纱,掩映住它的梦魂,或者如一顶白羽冠冕,罩住它那拖在天边的柔发,只是更显出山色妩媚罢了。
15、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16、冬天,在白冰的井台上压水,井水在寒冷的早上飘着白雾泻入桶里,清澈渊深。
17、数九寒天,冰封雪地,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地在颤抖,河冻地僵硬了,空气似乎也要凝固起来。
18、寒冷的严冬,河水一改往日的活泼,似乎恬静地睡着了。
19、就在我们几乎已经忘却上海的冰凌和雪花的时候,地面上的水渍冻住了;窗台外的芦荟成棍子了;街上的人勾住了头、缩起了脖子,全身都封得严严实实了。冷,襄挟着万物。
20、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
初识“语文主题学习”是在2014年4月。当时杭锦后旗教育局安排了一次培训学习,听完课后,语文老师们惊呆了:那位老师竟然在一节课内带领学生学习了四篇文章,课内两篇,课外两篇!于是,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议论开始了:反三归一,质从量出,不要用学习理科的方式来学习语文。
难道这么些年我们的做法出现偏差了?
以往我们是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该怎么样课内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倡导课堂上用1/3的时间学习课本,2/3的时间来阅读,初中每年课堂阅读总量200万字左右,三年课内外阅读总量800万字左右。可能吗?一连串的疑问在我们脑中急速盘旋。但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多读书对学生一定是有益的!于是,我们带着大量的疑问,开始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方法开始了严密关注和慎重思考。
原来“语文主题学习”已经是一项很成熟的实验课题了,它由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主持,从2006年开始启动到现在,在全国各地得到了5000多所中小学的热烈响应,在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4年7月,我校何玉彬校长赴赤峰参加第八届全国“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归来就组织学校的分管校长、相关的管理人员、语文老师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可操作性进行了积极的论证。9月,全旗中小学全面推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校在初一年级全面推开。学校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选用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王俊玲、潘虹、樊爱、乔美蓉、袁桂清、康雅玲、张慧超等组成实验团队。校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了旗教研室编印的“语文主题学习”资料,理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先进理念,转变思想,树立信心。学校还安排教师外出听课,一年时间内我们多次到先进的实验区――潍坊、赤峰、北京等地听课观摩,对“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教学特点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
对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征订,学校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动员,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对于贫困学生,学校资助,保证每名学生一套。学校还为实验教师征订丛书、购买配套的教师用书,订阅相关的书刊,保障教师们的实验需要。丛书到位后,师生的课内大量阅读就得到了物质保证,实验终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第一,对教材进行整合:哪些“一带多”精讲,哪些阅读后汇报交流,哪些单元整体导读……实验教师们因为做到了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手中有丛书,所以课堂上不再烦琐地讲解,而是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来读书。我校老师除了借鉴、灵活运用全国实验校已经打磨出的比较成熟的预习过关课、课文品读课、单元整体导学课、汇报交流课、一带多精讲课、学法指导课、读写一体课、专题活动展示课等课型外,还着力研究更适合我校学生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每周增加专门的阅读课,实现课内有效阅读。刚开始实验时,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必须在教师和家长监管下才能有效进行,有时候家庭作业就是读书,由家长签字;在第二学期学生们的读书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渐渐由强制变为自觉。
第三,以班为单位,随堂开展各种读书汇报活动。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实验教师根据自己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如擅长国学经典,就进行经典诵读;如擅长演讲,就进行演讲比赛;如擅长写作,就进行作文比赛。一年来,实验班级开展了手抄报展评活动、师生读书知识竞赛、古诗词默写比赛、读书笔记展评、汉字书写比赛等展示语文素养的活动。每班每月都评选优秀读书小组,授予“悦读星小组”的称号;每学期学校规模的大型读书展示活动,只搞一次,以便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而不是疲于应付各种活动,挤占了读书时间。
“语文主题学习”中,教师“教”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他们正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课堂上的阅读方法在不知不觉中也被学生应用在课外阅读上,他们渐渐地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渐渐地爱上了阅读。
【关键词】地理教学;兴趣;培养
兴趣即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下面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引言的设计,突出“精心”
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你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接着按教材内容往下讲,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又如,在讲地震时,可用低沉的语言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之中,却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劫难。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2万多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这时,同学们都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怎样才能预报地震,并把地震带来的灾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二、教学中注重古诗文的巧妙借用,突出“巧借”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讲地形地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沧桑之变时用“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吴空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三、教学中注重歌谣谚语的引用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一山不存二虎”谚语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引用“不违农时”、“抢季节”谚语,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中注重趣味故事的穿插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学生对“宇宙”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教师只要把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一讲,然后问“孙悟空是不是到了天边呢?没有,他翻百个跟头也不能到达天边。这样给学生形成“无限大”的概念。“天”就是“宇宙”,那么“宇宙”就是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又如讲“日界线”时,可先讲一对孪生姐妹出生的故事。问为什么妹妹反比姐姐大一岁?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思想特别集中,对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变更情况容易理解,掌握得牢。
五、教学中注重地理漫画的利用
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所以,小鸟要伐木工人把它带走。
六、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文化建设 主题活动 创设环境 幼儿参与对话 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2
幼儿园文化建设是幼儿园管理、幼儿园保育教育、后勤等工作过程和长期积淀下来的,为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认可、共同追求的精神风貌及教育风格,文化传承方向所构成的导向文化。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开始关注园该文化建设,并将之作为树立品牌、提升办园水平的主要途径。
那么,在推进幼儿园发展的道路上,一所幼儿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至于成为优质的品牌园所,靠的是什么?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不同类型学校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不能千园一面,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在幼儿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幼儿园打造园该文化特色,彰显幼儿园品质是幼儿园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
关键。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环境给予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和熏陶。《幼儿园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进行室内环境创设时,充分考虑到他的教育功能,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我们注重“会说话,能互动”的主题环境。如何有效的把主题活动中的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环境与幼儿产生互动。那么如何发挥幼儿园主题墙面布置的真正价值呢?结合我园在环境创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谈一谈我个人的所做、所思、所想!
1 主题墙环境创设能使幼儿有探索学习主题活动内容条件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幼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手脑并用。让好奇心和探索与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很多教学活动很难在“一节课”里让幼儿“尽兴”或挖掘出全部的教育内涵,而有的活动,只放在一节课内进行,有些幼儿很轻松就达到教育目标,而有些幼儿则遇到困境无法完成。这是我们就要利用环境资源,为幼儿探索创造继续学习主题课程内容的条件。
(1)主题墙应是动态的,它随着幼儿的学习、活动的需要而变化,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
(2)主题墙应是互动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园互动”的有机结合,最终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墙面应成为幼儿、家长、教师进行环境创设的平台,墙面材料的收集者应是幼儿、家长和教师。
案例1:主题活动《雷锋日》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雷锋是一位战士,了解雷锋叔叔做了很多好事,产生对的崇敬之情;乐意表达自己要想雷锋叔叔学习,学做好人好事的美好愿望;雷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培养幼儿的坚强意识,使他们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爱护、相互交流,体验爱情感;让幼儿了解每年3月5日是雷锋的纪念日。在创设环境时,教师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师生共同收集相关雷锋的图片,以绘画、手工的形式呈现在主题墙上,突现出该主题的重点,并围绕重点开展各种有关纪念雷锋的互动的活动。如:“到社区扫垃圾”、“我心中的雷锋”“帮助残疾人”等等,主题墙成为引导幼儿关注主题、发展主题、深化主题的引导线。
案例2:主题活动《保护环境》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有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愿望;知道环境变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根据“环境的变化”幼儿开始讨论如何布置主题墙,要求突出“环境”的变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用绘画、剪贴的形式布置主题墙。当小朋友看到他们自己参与动手布置的主题墙时,兴奋地围在那里,每到空余时间,总会拉着自己的同伴来看看议议,非常兴奋。这为主题活动的展开拉开了序幕。墙饰与课程之间也互动起来。即鼓励了幼儿参与性,又激发幼儿去积极地探索答案。
2 使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超越主题活动的自身的限制
有生命力的主题环境,应是属于幼儿“自己的环境”幼儿应能自由地与环境互动,从而使主题课程超越了“一节课”的时间与内容的限制,是学习能够更灵活、更个体化,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
每一个主题墙饰的创设,既可以展现出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还可以记录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在专家眼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幼儿能与主题墙饰进行“对话”,因此我努力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设计的主动者。那怎样让墙饰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并能与幼儿互动、对话呢?首先,墙饰的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或幼儿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生成有益的教育内容,在主题环境创设的时候我们时刻关注孩子,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点和需求,激发他们创设墙饰的积极性,多倾听孩子创设墙饰环境的构思和想法,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然后,要将收集布置的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可以结合主题课程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孩子能想到的让孩子自己想,孩子能得到的让孩子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准备就绪后让孩子自己协商如何装饰墙饰,而老师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随时观察幼儿,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可以问幼儿:“需要老师的帮忙吗?”在征得幼儿同意后,老师再介入。再征得孩子的认可后,我们园的低墙面就显现出一幅幅生动而有趣的画面,有“各种各样瓶子”“瓶子变变”“我的发明”、“四季花”、“四季的树”、“有趣的小动物”等多彩缤纷的主题环境,孩子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下,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中了。在整个创设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审美观或标准去衡量幼儿的作品,不应对幼儿的作品看不上眼,更不该采取选“优”方式展示少数幼儿作品或让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参与布置。但是可以与幼儿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修饰,如:边框修饰、背景衬托、创意组合等,引导幼儿的审
美观。
在开展《拥军》主题活动创设的《各种各样新式武器》主题墙,作品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先在墙面上精心设计好底面,再让幼儿亲手将自己设计好的武器粘贴到墙上,很快“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就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又如创设的表现四季《古诗》主题墙,引导幼儿把自己对古诗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完成后,我们将作品展示在走廊的墙面上,并将作品框成了春天的花,确实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课间他们会指着自己的作品向同伴炫耀到:“瞧,这就是我画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展示的方式陈列出所有小朋友的作品,更好地调动了幼儿参与主题墙创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一位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在这种整合、有序的环境交互作用下,自主地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和环境的改变,获得了观察、记忆、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
3 使环境成为幼儿学习分享和呈现自我的媒介,成就审美与学习的双重价值
“幼儿园的环境,应尽量是优美的、亲切的、与幼儿情感相同的、情趣相符的。”在主题活动“秋天”中,考虑到该主题的特征,决定环境布置以空间装饰为主,将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的图片、幼儿的手工、幼儿绘画作品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与墙面上。同时我们预留了空间,幼儿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随时添加环境中。环顾教室,处处都有幼儿的作品,虽然水平各异,手法多样,但他们再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整过程中,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也感受到了与同伴合作的快乐;通过动手、动脑看看、讲讲也获得了认知上的发展和语言能力、动手动脑的提高。在主题环境创设中,教师里应是支持者,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发明、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的环境”是环境与幼儿真正对话,让主题环境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的发展,是体现幼儿在园所有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要搞好环境创设,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可见,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主题墙面无论从内容来源、主题的产生等多方面都生动、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幼儿与教师之间亲密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氛围。
总之,在主题墙创设的实践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有了很多反思,比如:认识到幼儿园班级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把孩子作为创设环境的主人,从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幼儿获得收获;对每一个主题的构思、生成和发展,今后还要更开放些,大胆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设计主题的进程。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很值得老师在环境创设操作中进行反思、调整。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不断的探索,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与之产生互动的墙面环境。使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像海绵吸水那样融入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让环境的内涵“从幼儿中来,到环境
中去”。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怎样凸显文化特色,让孩子们在浓郁的文化环境里健康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浅尝辄止,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炼,使幼儿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办成领导满意、教师热爱、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品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7.
关键词 远程教育;小学语文;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72-02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方式得到创新,教育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远程教育资源利用高科技和现代教育设备,将教育资源信息化,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简单方式对课本内容进行灌输、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在传统教育课堂中,教师所能搜集到的教学资源有限,多数教师仅根据课文内容备课,对课文的生词、中心大意、写作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很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也非常低下。
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图像、视频、音乐等多媒体的优势,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远程教育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教学《四季》,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的视频,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每个季节的不同魅力。
3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增加学生阅读量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传播速度。因此,教育也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拓展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增加阅读量。教师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搜集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资料进行自主阅读。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帮助教师获得符合学生特点和水平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如教学《触摸春天》,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熟悉作者对于春天的描写和感受,然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并向学生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文章或者诗词?”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有的说古诗《春晓》;有的说贺知章的《咏柳》通过柳树描写春天的到来,非常精彩;有的说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营造了一幅美丽的春的景象;有的提到朱自清的散文《春》运用多个角度描写春天的景象,堪称佳作……
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并将这篇文章与教材文章进行对比,使学生对春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再介绍一些关于春的散文和古诗,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会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思维得到大大的扩展,M向对比不同作品对于春的描写。学生的阅读量得到增加,知识面得到拓展,都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4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课堂结构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会根据备课内容进行讲解,将本课学习的生词、课文的结构与中心思想等板书到黑板上,课文讲解完后会在黑板上板书一些课后题供大家复习巩固本课知识,要拓展的一些内容也会通过板书向学生展示,这都大大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教师如果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充分提高课堂效率,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使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还能够充分突出本课的课程重点,化抽象为具象,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在传统课堂上,对于重难点知识,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的口舌来给学生进行讲解,但往往效果不好,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将重难点简单明了地展示给学生,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深刻地理解,增强对知识的印象。
如教学《鸟的天堂》,对于“颤动”这个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作者在描写时,为什么使用“颤动”而不是“抖动”或者“浮动”呢?这个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意图,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悟性较差的学生很难理解“颤动”这个词语使用的绝妙之处。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树叶随着微风轻轻颤动的情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风中颤动的树叶的美感,使学生对于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充分优化课堂结构,突出课程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1]。
5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远程教育资源是凝聚国内外优秀教育学者的智慧而制作的,是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极大参考价值的教学资源。当前我国还存在许多经济、教育落后地区,这些地区教育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在远程教育资源的辅助下,贫困地区学生可以接受一流教师讲解的课程,当地教师可以在学习优秀教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远程教育资源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更新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受教育的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教学水平的差距。此外,远程教育资源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如教学《长城》,为了使学生对长城有更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长城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只阅读文字,不能深刻体会长城的宏伟壮阔和气势磅礴;通过图片和视频,仿佛置身其间,不禁感慨长城的伟大,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6 结语
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增加阅读量,促进教育公平。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上起到的应当是辅助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课堂节奏,把握课堂重难点,并实时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会导致学生整节课处于亢奋状态,对于重难点知识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虽然课堂气氛很高,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首先告诉学生哪些是重难点,使整堂课有张有弛,能够灵活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将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还能够弥补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使贫困地区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