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说作者

师说作者

时间:2023-05-30 10:4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说作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说作者

第1篇

提一 (16)班 张龙

铁锤捶蛋锤不碎

铁锤锤蛋锤不碎?你一定不会相信吧!

今天老师一开始上课,给我们拿来一个袋子,老师说:“你们猜猜这里面是什么。”苹果、游戏机、锤子、鸡蛋。”同学们议论纷纷的说着,这 时 老师发话了,说那里面的是鸡蛋和锤子,这时我们想有什么用了?我们看见屏幕上写着九个字。“铁锤锤不碎。”这时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老师说:“不信你们就来实验一下。”

这 时 老师请了一位同学,他神情自若的走了上去,拿着锤子,老师说:“你要听我的口令才能不碎同,如果你不听这个鸡蛋它马上就会碎。” “好。”那位同学说道。

1、2、3等一下等一下,老师说,这个时候,全班的同学都扫兴的看着老师,老师说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位同学的表情变化。只见那位同学一开始高高的举起锤子,激动的看着老师,可老师一句话让我们扫兴到了极点,“好那马上开始,1、2、3,再等一下,再等一下。”老师又说道,我们又一次扫兴的看着老师,真希望时间快一点儿过去,这 时 老师说,你们在看一下他的动作,只见它双脚拉开,就好像盘古开天一般。“好开始”。这时的教室静的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这时我们看见的只是锤子完好无损,可是鸡蛋不幸的碎了,那真是四分五裂、皮开肉绽,老师骗人,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这个时候我们把疑惑不解的目光投 向了 老师。老师说:“我没有骗人,谁来说一下。”这时一个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没有骗人,他说的是锤子不碎。”我明白了,我们是中了老师的文字陷阱,中国的文字有多种意思有多种意思。

从这一节课使我知道了,文字不一定只有一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语言的意思,中国的文字真有意思呀!

老师点评:

作者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恰当词汇表现人物一举一动,突出了重点。作者善于把握细节,做得很好!

第2篇

“母后这是什么意思啊!”大公主(天合)

“这就说,你们要去寻找真真正正的友谊,天香,你有什么看法吗?”女王

“我没什么意见,只是……”天香(二公主)

“那好了,先送你们去学校,看你们能找到真挚的友谊吗。”女王说。

===============================上学了=====================

护发把俩位公主送到了不同学校,大公主去了苏格兰学校。二公主去了爱雪百合X(第二所的意思)学校,二公主来到教室发生了惊人的一目,(作者∶咋的了!

二公主∶没啥。作者∶晕……~~)

原来教室里只有三位女生,可能是因为她们来得太早吓到天香了。

“你好啊!你是新来的吗?”三位女生异口同声地说。

“是的,我的确是新来的,我叫百合天香。”天香回答道。

“哦,我是静儿。”第一位女生说。

“我是莲儿。”又一位女生说。

“我是春儿。”最后一位女生说。

=============================上课了!=======================

新来了一位老师,名叫甜纯。

甜老师说∶“今天来了位新同学,她叫天香。”(老师好多嘴哦!)

“天香同学你和莲儿坐吧。”甜老师说。“嗯。”天香说。

(读者∶这个班级有男生吗?

作者∶没有,都是女生。

读者∶那就奇怪了。

作者∶晕…~~)

(天合∶怎么还没到我啊!

作者∶还没到,你滚边去。

天合:我三脚,五棒。把作者踢出去了。

第3篇

今天是小主人新闻学校开学后的第一节课,给我们讲课的是一个年轻又漂亮的刘佳音老师。她非常活泼,也是一位可爱的大姐姐,我很喜欢她。

一上课,她让我们选班长,我左看看,右看看,没有一个同学举手。老师也觉得很奇怪。我想了想,勇敢地举起了手,老师说:“唐睿琪已经举手了,还有谁?”等了半天还是没人举。老师说:“好,没人竞选,那就是唐睿琪,同学们有意见吗?”有几个调皮的男生说:“有”。老师又说:“那好,你们来竞选吧?”话音刚落,他们如霜打的茄子不吱声,我暗暗高兴,这也来的太容易了吧?昨天竞选失败,没想到今天却轻而易举地当上了小主人新闻学校的班长,我心里终于找到了一种平衡。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作文库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4篇

在基础教育中,每门课程都有其独当之任。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语文教学只有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独特任务,才能够让语文之美如潺潺溪水一样沁入学生的心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

语文姓“语”,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语言,且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语言意识,要抓住文本的语言这个核心来展开教学对话。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换言之,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而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我以为,彰显这种独特之美,在语文教学时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几个点:

其一,关注语言的音、形、义。要引导学生在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形体之美和意蕴之美,体会语言背后所蕴含着的情趣、意趣和理趣。比如,教学《孔子游春》时,一位教师把生字新词用投影出示出来,先让学生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这些字词中,在字音字形方面,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一位学生说:“凿”字“业”的下面不是一个“羊”,而是“羊”去掉一横。老师说:对,《说文解字》中说这叫“缺横羊”。又一位学生说:“飘逸”的“逸”上面是一个“兔”,不是“免”。老师说:你猜猜,为什么是“兔”?学生说:可能是兔子跑得比较快,而且又是“走之底”。老师说: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境,见其形就能知其意。从这个体认生字的教学场景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汉字的独特之美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是多么的醇厚而又绵长。

其二,关注文本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揣摩语用的过程中,能够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中领悟到语言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情味,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比如,《赶海》这篇课文,语言活泼俏皮,尤其是语气词的妙用,使课文妙趣横生,情趣盎然。一位教师在教学《赶海》时,先引导学生抓住“嘿”“哎”“咦”“哦”等语气词,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赶海的情趣。这样教学,文本语言的和谐之美,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泻到学生心灵深处。

其三,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要引导学生在掂量语言的轻重,触摸语言的刚柔的过程中,体味语言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一字一句总关情。语言其实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人生感悟的外在表现。比如,《珍珠鸟》的开篇:“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里作者为什么要把“真好”前置,而不放在句后?这需要细细琢磨,才能够感悟出其中情韵和作者的匠心。这样的琢磨,这样的掂量,文本语言的张力之美,就会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其四,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比如,《水》这篇课文,作者是以“有水之乐”来反衬“缺水之苦”来构思谋篇的。其实,作者身处极度缺水之地,饱尝了“缺水之苦”,然而,在文中,作者却不惜笔墨地描写了雨中洗澡之乐和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之乐,并且两次写到了母亲的“笑”。作者这样谋篇布局就是为了表达这样的写作意图:“不仅是教育人们爱惜水资源,更是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乐观、向上。”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个特点,适时地启发、点拨,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触摸语言、整体感悟的过程中,发现文章在表达上的秘妙。

言意兼得,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使命,是语文课程性质之使然。用语文的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第5篇

好的文言文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文”的熏陶或“言”的理解,而是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水融,在情感的把握中掌握知识,在知识的学习中传承文明,最终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文言文,而不是视为畏途。

一、诵读是沟通“文”与“言”的桥梁

文言文语言凝练,文气贯通,适合诵读。古人读书大都使用这个方法,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就再现了那人声鼎沸的诵读情景。当然我们现在不倡导这种和尚念经的读书方法,一读可以读半天,读到可以溜号儿,今天的学生毕竟与旧时代学生的学习内容、科目截然不同。但是作为语文,没有“读”的功夫就没有基本的感悟。关键看老师怎么引导学生的读。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文章义正辞严,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

1.文章共五段,哪段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生在浏览之后很快得出结论――最后一段。

2.读一读,看看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在学生的自我感受阅读和齐读之后,有了这样的体会,“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这句意在激励。“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句则意在警告,以此警戒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3.怎样读出这种感情?

激励的语句应读得慢但却昂扬,而警告的含义则要通过缓慢而悲凉的语气表达出来。

当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诵读指导和示范阅读之后,在师生共同的诵读体验和实践中,文意不言自明。由此便过渡到第一段的阅读,并在中心论点的解析中扩展到其他段落。老师或读或问,学生或思或答,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情感的熏陶,更有知识的落实,整个课堂文气弥漫,意兴盎然。

通过诵读,可以品味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文脉。正是在这样大量的诵读实践中,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得到了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舍得时间让学生读,很多的“言”的问题是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解决的。

二、理解是因“文”悟“言”的钥匙

现代文言文的教学当然不同于古代的教学,它更需要学生边读边理解边记忆,对于一些重点的文言现象,又必须在理解全句全段甚至全篇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准确的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比如《师说》第二段的教学,不妨重点抓住三组对比来展开。

1.首先找到第二段的三组对比。

古圣与今愚、爱子与于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2.这三组对比作者用来论述什么观点呢?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作者用三组对比阐述六类人对待从师的态度,其结果是怎样的?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在这样的三种结果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作者的感情是越来越激动的。

5.从哪里表现出这种激动?

“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和“其可怪也欤”。

从这三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批判的对象从“今之众人”到“于其身也”,再到“士大夫之族”,可以说,批判的矛头所指,范围越来越小,地位却越来越高,力度也越来越强,感情当然越来越激动。

在这过程中,看“其”字的用法,“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表示推测,姑且是不确定。而“吾未见其明也”是明显的陈述句,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做法的否定。到了“其可怪也欤”中,作者是惊讶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怪现象,很明显的一个反问语气。很显然,除第二个“其”是个代词,其他的两个则是副词。

在这样的阅读理解中,本段的重要内容解决了,同时还可以带动本段其他的“其”字的用法的理解,再加上对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最后一句“吾其还也”中的“其”的婉商语气以及《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祈使语气的复习,“其”这个虚词作为副词的几个义项就全面了。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点内容,但虚词只有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孤立地讲虚词的用法毫无意义,而在这样的对文章的理解中,虚词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文化的解读串起“文”与“言”

文言文不仅包含着作者的情感,还承载着文化,学习文言文当然要学点儿文化,这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以《师说》为例,《师说》一定绕不开一个“师”字,对于这个词语,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词语简单地处理和解释,更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

1.师有“经师”和“人师”,那么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是什么师呢?

当然是人师。所谓人师,是“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所以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这是作为名词的“师”,那么文中其他的“师”字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吾从而师之”等等,这些“师”,或用作动词,或词类活用,虽词意丰富,但并不难理解。

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同时又由这个词语拓展开去,加强了对老师的含义的理解,对学生的思想的形成也是有好处的。

2.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是士大夫之族对从师的态度,很显然,这是一个省略句,如果把成分补充完全应该怎么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补充出来――以位卑者为师则足羞,以官盛者为师则近谀。这时便具备了文言文的语感,不断积累和强化,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自然就形成了。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说过:语感是文言文“言”的最高层面。语感一旦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就具备了。而这语感又是在这语言的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四、作业是“文”与“言”的落实和补充

教师讲过的知识如果不落实,就还不能算是学生的东西,当然也就更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时,作业就显得很重要了。作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课后留作业,其实作业还可以留在课前。对于文言文教学,课前作业的确是有其优势和独到之处的。

在《师说》的教学中,在第一课时可以预留这样的作业:

1.找出你认为文章中最容易错的五个词;

2.找出课文中能作为高考试题的五个句子,并圈出考点;

3.为《师说》设计一个板书。

这些作业的布置,极富有弹性,同时又把课文的学习与高考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找这样的知识点,最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高考考点的敏锐的感知能力。经过不断的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文言文便会敏感起来。

第二课时后,可以留这样的作业:

1.背诵《师说》;

2.联系《师说》,抄录有关学风问题的困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3.整理“师”和“道”两个词语,还有《师说》中的重要语句四个。

现在,很多老师忽略作业这个环节,其实,只完成练习册是不够的,作业仍然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文言文教学的作业仍然需要扣紧“文”与“言”。这既是课堂内容的复习,又是课外知识的迁移,更是一种拓展与升华。这样课内课外的结合,才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6篇

韩愈的《师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在这段话中,韩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圣人无常师。”并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事以论证之。

按常理,提出观点之后,继而应该列举事实论据,以论证所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说,韩愈提出观点“圣人无常师”之后,列举“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个事实论据的目的,自然在于论证“圣人无常师”这个观点。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韩愈并没有紧紧沿着这个论证思路往下走,接着的阐述竟然偏离了“圣人无常师”这个观点,另起炉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然后,顺理成章地接着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并且,又令人奇怪的是,接下来,思路又回到了“圣人无常师”上来了,他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再接着,又非常奇怪地回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上来了。他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如此,这短短的一段话,似乎不断交织着两个观点:一是圣人无常师。二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者的侧重与联系

一代文章宗师韩愈的论述文章,无不思维缜密,阐述严谨,怎么可能在这样语意紧密联系,逻辑前后相关的一段话中,出现了两个观点“交织而下”的情况呢?

我以为,无须为尊者讳,如此“交织而下”,实不应该。

不过,我们今天深入分析原因,则也可获得许多。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这二个观点,各有其侧重点,又有其联系点。分析如下:

(一)整体・个体

所谓“圣人无常师”者,是就“师”的整体情况而言,指“师”的数量多,不固定,不唯一。

比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者就有四人。

比如,“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其“三人”者,就是许多人的意思。

而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者,就最有可能是就“师”的个体情况而言,指“师”的个体学术水平并不一定全都胜过学生,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紧接着这句话,便引出了结尾,“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其中,既表达了对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热情褒扬,也隐隐表露了虽然如此而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决心。因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优势・劣势

所谓“圣人无常师”者,是从肯定“师”的优势方面着眼,肯定了每位“师”都有着各自的长处,肯定了每位“师”都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所以,应该向每位“师”学习,所以说,“圣人无常师。”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而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者,是从“师”的劣势方面着眼,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学生而言,每位“师”在某些方面有着优势,而在某些方面则完全有可能存在不足,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尤其不能以此作为拒绝向他人虚心学习的理由,相反,则应虚心好学,以能者为师,博采众长,广泛学习。所以说,“圣人无常师”;所以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为什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综上所述,韩愈在《师说》中的这一段话,的确存在“交织而下”的问题,尽管由于种种原因。

《师说》一文的主旨,在于“力复师道,提倡从师”。但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句的出现,的确显得突兀,乃至于对文章主旨构成侵犯。

其实,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韩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根本目的,绝非意在讨论“师”与“弟子”之孰贤孰能,绝非鼓励学生不必迷信老师,也不在于证明“学生完全可以超越老师”。而是为了服务于这段话的中心论点:“圣人无常师”,“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也就是为《师说》文章主旨服务,希望大家虚心好学,以能者为师,博采众长,转益多师。

韩愈《师说》一文,多从分析现象,批判错误入手,直接立论却少;但是,“立在其中”。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必须从师。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所以,必须从师。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必须从师。

最后,水到渠成。韩愈终于给出了从师的建议:“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引经据典,字里行间自然真诚地表露了敢为人师的态度;同时,也有力地反驳了各种的讥讽与攻击。

结语

由此可见,《师说》中的这一段话,其实只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圣人无常师”,而貌似“交织而下”的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者,只是为论证“圣人无常师”而衍生的副产品而已。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告诫我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第7篇

练在学生表达的兴奋点上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在学生交流的兴奋点上,巧妙地设计练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如人教版六上《山中访友》的第五段,作者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很亲切地与山里的朋友打招呼,同时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表达方式的独特,正是语言学习的“练点”。可以这样巧设读写并行:第一步,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情谊。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让我们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师引读――同桌对读――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配乐齐读。第二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即“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与山中的朋友的情谊的?”学生发现了拟人与排比的表达效果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本段称呼那些朋友都用“你”,让人感觉特别亲切。第三步,进行迁移片段训练。教师说:“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出示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接着,老师说:“还有很多很多,谁愿意像作者这样也跟他们热切地打招呼?你想跟谁?是蝴蝶?是野花?还是其他的?”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让学生练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 )的蝴蝶!你 ,你好,( )的野花!你 ,你好, 你 ,你好, 你 。”学生们在课堂里交流地兴致盎然,此时提醒学生像作者一样用笔写下来,一次随机的课堂练笔就练在了学生表达的兴奋点上。

学生作文摘记:“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色彩斑斓的蝴蝶,你娇小美丽的身躯在空中有节奏地扭动着,如同一位披着彩衣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真美!你好,五颜六色的野花,你灿烂的笑容,缕缕芬芳,让我忘记了一天的烦恼!你好,湛蓝的天空,你一望无际,犹如浩瀚的大海,到底蕴藏着多少奥秘呢?你好,婀娜多姿的柳树,你甩着绿色的秀发,在湖边尽情地舞蹈,使我陶醉其中……”

练在学生的情感触发点上

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文中与学生相似的生活经历,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让学生的心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文字的呼吸,从而能够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此时,在学生的情感触发点上进行语言教学实践活动――读写并行,能有效促进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如人教版语文六上《穷人》一文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咀嚼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习作者如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然后进行语言迁移训练,让学生像作者那样,把经历过的一次“忐忑不安”写下来,注意标点的使用。适时迁移仿写,既积累词语,又让语言得到训练,让孩子学会细致地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教学片段如下:第一步,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忐忑不安)。第二步,数一数,画一画,桑娜想到了哪几件事?第三步,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这几件事?第四步,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按事情的先后顺序改写这一段话,让学生比较是否更合乎逻辑了。教师说:“与原文比较,文学大师为什么没有按这样的思维习惯来写呢?”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忐忑不安”的特点――人物的思维很乱,是没有条理的,即省略号的表达效果。第五步,进行迁移片段训练。教师说:“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种‘忐忑不安’的经历呢?像作者这样,把你经历过的一次‘忐忑不安’写下来,要注意标点的使用。”然后学生练笔。

学生作文摘记:“咳,昨天的电视太好看了,看得我都忘了写作业,这可是我第一次没写作业呀!叮铃铃,上课了,向来严厉的林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面无表情地扫视着教室,好像是在窥视谁没写作业。坐在位置上的我忐忑不安:老师会不会发现……老师问起这件事我该怎么说……就说……哎,不行!老师会狠狠地批评我的……早知道没完成作业这么难受,我就不看电视了!后来,课堂上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练在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里

读写并行,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挖掘,借助形象显化语文,让学生在漫无边际的想象里练笔,读写联动互促。如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草虫的村落》围绕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读文找画面“追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画面?”在找画面、品画面中,在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的基础上,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并设计“练笔”:跟随作者继续在草虫的村落里游历,以“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学习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课堂片段如下:

师:文中草虫们的生活有趣吗?想不想跟随作者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游历一番?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你心中的世界里自由飞翔。想象着,想象着:我们的身子在缩小,在缩小……我们也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甲虫,追随着甲虫们的脚步穿过细密的草茎组成的茂盛森林,到了这神奇的草虫的世界。听!(多媒体播放应景音乐)草虫们在寒暄,在攀谈,在演奏。看!那儿有俏丽的小圆虫,还有粗壮的黑甲虫,还有远方来客大蜥蜴呢!虫儿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生活着、工作着,我们看见了许多许多……

师:都看见什么了?把眼睛睁开,赶紧拿起笔把看见的情景写下来

(生写,教师巡视)

师:你们跟着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作文摘记:“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瞧,许多小甲虫在草丛里玩捉迷藏。有的躲在岩石后面,有的藏在草茎下,还有的藏在树叶大伞下。哎呀,一只小甲虫被捉到了,大家都咧开嘴笑了,多开心呀!我还看见天空飞来一只麻雀,降落在草虫村落里,麻雀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它们向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但一点儿也不害怕。对视良久后,它们开始友好地攀谈,不知它们津津乐道的是什么,但可以感觉得出它们已成为好朋友。麻雀身上坐着几只可爱的小甲虫,哦,它们要麻雀带着它们一起飞上天空,感受飞行的快乐呢!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第8篇

人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天老师说我们还有第二双“眼睛”,我想那是什么呢?所以我疑惑不解。老师让我们猜,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有人说是大脑,有人说是耳朵,到底是什么呢?老师说做一个试验就知道了,老师让一位同学面向黑板,我们热火朝天的拍手、拍桌子,让那位同学猜,她仿佛看出来有一半同学拍手。一半同学拍桌子,现在我和知道了耳朵就是第二双“眼睛”呀!我们都恍然大悟。

这节课我又学会了耳朵的构造,有外耳、中耳和内耳,我们用肉眼只能看到外耳,看不见中耳和内耳。

外耳有:耳廓,像一个c、一个3、一条小船和月亮;耳道,像赛车跑道、有趣的迷宫、蛇和绳子;耳垂轻拂渺渺,像香甜可口的棉花糖、像雪白的棉花,很舒适、舒服,也很柔软。

耳朵的功能是听,我们接下来就听一段音乐,第一次我们把耳朵堵住,声音好象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模糊不清。第二次我们把手放下听,这次听的声音就很大,看来耳朵的学问可真多呀!

耳朵不但引起我无穷的瑕想,还有很多学问呢。

老师点评:通过这堂课的认真学习,让你懂得了耳朵的构造、功能,通过这次试验的形式,这会使你印象更加深刻!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作文库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9篇

自从认识白云飘飘网以来,感觉自己的写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题目,越来越觉得现在写作文,题目越来越难起,或许是因为现在初中的应试作文和课堂作文都是命题作文的原因吧!又或许,自己私人事了白云飘飘网,也开始学会了用随感这么一个敷衍的词来代表其他我根本就想不起来的题目吧!

结构,曾经,喜欢运用一些比较新颖的结构,因为我记得老师说过,如果是没有好的内容,那么新颖的结构也是一种提分的好方法!因此,自己较为喜欢用蒙太奇式,喜欢用小标题,但如今,渐渐地,发现,自己已经好少用这样的结构了!感觉用这样的结构写出来给你自己的感觉就是一种空虚。或许是自己练习的还不够吧!

内容,记得小学的时候,即使很反驳那些虚拟的故事,把自己置身于较为凄惨的身世里面,然后来获取读者的同情,让读者痛哭流涕,但是,现在的自己,仍旧是讨厌,却也不再干过那些违心的文章!记得初中的老师说,语文作文其实不需要多么真实,有的时候需要撒些谎,因为查卷老师根本就不可能娶你家查户口!当时很多同学都反对老师这样的说法,都反驳老师说,作文应该求真实才是,老师却说,我们这个时候,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每天都是做题做题,能有什么阅历,写不出多么真实的好文章!当时同学们也是感觉老师说的在理!但是,自己却也不喜欢那样子。记得在学校写作文的时候,最喜欢互换作文看了,那个时候,经常看完会听到那句话,是真的吗?我也格外喜欢这句话,喜欢问作者那是真实的故事吗?

或许吧,现在或许已经没有了那么多的感人的故事,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也实在是太少!有些时候也是需要自己脑补的!

不知是该庆幸自己这样的改变呢,还是?是该庆幸自己渐渐地丧失了那种看到文章就能想到标题的能力,还是该庆幸,自己学会了看到题目,就能想到文章?自己是该庆幸,自己现在已经不再做那些违心的事情了,还是该庆幸自己的作文并没有那么感人?是该庆幸自己自己渐渐地用上了自己喜欢的结构,而不是用那些自己根本就不熟练的结构 ?还是该叹惋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练其他的结构!

第10篇

1、有一个人是园丁,也是母亲,她辛勤的哺育着我们,她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李老师。

2、我们班的李老师可漂亮啦,她长发披肩,一双清澈而明净,闪烁着智慧的眼睛,好像总能看透我们的心思。我特别佩服她那张嘴,只要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古今中外,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她都能侃侃而谈,我最喜欢李老师给我们范读课文,那声情并茂地朗读把我们都带入了文章,和作者同喜同悲。

3、李老师也非常有爱心,去年我得病了,一学期没去上学,妈妈怕我学习跟不上,就跟老师说了,李老师二话没说,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到我家给我补课。一节课一节课的教我,给我讲解,让我明白,使我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这学期开学,老师怕我身体吃不消,照顾我让我每天都上半天学,在学校里老师也不让我下楼,每天都关怀问候我身体状况,在我的心中李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温柔,慈祥。

4、如果说花儿感谢阳光,是因为阳光哺育它成长;雄鹰感谢蓝天,是因为蓝天让它自由。那么老师,我要感谢您,是因为您传授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作为您的学生,我感谢您为我们无私地奉献出青春,在这里我想对李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你玩过猜字谜吗?我玩过,相信大家也一定玩过,在家里,我可是大名鼎鼎的猜谜语大王,平时我猜的百分百的对,感觉猜谜语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当听到张老师说这节课猜字谜的时候,我恨不得马上就开始猜字谜比赛,当然,比赛比赛,不能少的就是规则,规则是:老师给五分钟的时间,全部猜对的同学就是我们猜谜语的冠军,并能得到七仔贴画一个,我很有把握当冠军。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三条谜语,我看见同学们的有抓耳挠腮,像一只小猴子;有的用手托着下巴,像一位思考者;还的有用本堵住纸,防止别看自己的。而我很容易地就猜出了前两个,可第三个我怎么也猜不出来,我看看这个字,不像,看看那个字,也不像,可马上就要交纸条了,我怎么也想不出来,我不想放弃参赛的机会,于是,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来,我想:瞎猫碰见死耗子了,瞎乱胡猜吧,但是,我怎么也想不到是什么字,时间不等人,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我总觉得只过1分钟,最后我写了一个“桌”字,然后忐忑不安的交到了张老师的手中。

要开始公布答案了,第一第二个我全都答对了,当老师说第三个答案的时候,我这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是“捉”字呀!用提手旁代替了手字,提手旁加上足字就成了捉字了。

这节课我知道了猜字谜语还要多多动一动脑筋,只有多多的动脑筋才能答的答案最接近正确的答案。

老师点评: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字迹工整,着重写了自己游戏中的心理活动,而且还从中悟出了道理,这一点很重要,继续努力!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作文库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12篇

点评人:吴晓婷(小学高级教师)

星期五下午,蔡老师说要跟我们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我们

(的)

好奇心马上被吊了起来,迫不及待地叫老师开始游戏。

这里的心理活动写得好,写出了自己的期待。

老师说:“不急,不急,先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首先

(说完)

,老师

(便)

把我们分成四个大组,接着告诉我们这个游戏的名称:传口令。一听是传口令游戏,同学们更加激动,有的大声欢呼;有的疯狂地拍着桌子;有的在吹口哨。老师让我们安静,给我们讲了游戏规则:“先把一个口令告诉每一组第一排的‘龙头’,再由他绕‘S’形的路线传给下一位,传口令的同学要伏在另一个人的耳边悄声说。再由‘龙尾’说出口令,说

(得)

又快又准的那一组获胜。”我们听着、听着,不耐烦了,更加迫不及待地

(要)

老师

(赶快)

开始游戏

简要介绍游戏规则,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先透露出“趣味”来。

(一)

讲完

规则,

来时

(老师便)

迅速地伏在各组的 “龙头”耳边,悄声地说出口令。“开始!”老师一声下令,“龙头”一刻也不敢缓慢,生怕一慢,就被组员骂。

当一个人在传给另一个人时,旁边的人就一拥而上,都想听见,听不见的就在那直绕后脑勺。

四组全传完了,每一组的“龙尾”报出口令时,大家都认真倾听,教室里鸦雀无声。听了第四组的口令,大家捧腹大笑,笑得前仰后合,他们的口令是:妈妈妈妈干妈妈。(注:干:读第三声。)我心想:老师真可笑,怎么会说这种口令呢?

(整个游戏的过程叙述清楚,既别开生面又让我们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气氛。“老师真可笑,怎么会说这种口令呢? ”这句心理描写再次向读者释放出游戏的吸引力。)

面对这五花八门的口令,老师要宣布正确口令了,大家深吸了一口凉气,竖起耳朵

(,)

“正确口令是:‘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被第一组说中了,他们高兴

(得)

又蹦又跳,其他三组个个垂头丧气。

(然而,不久)

第一组组员

高兴不久后

(便“乐极生悲”)

,老师判他们犯规,各组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一头雾水,

老师告诉我们:“一组‘龙头’在‘龙尾’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时,跑去告诉‘龙尾’正确口令了。”“哦。”我们恍然大悟,都幸灾乐祸;他们则重演刚才我们的表情:垂头丧气的。

游戏参与者的神情可谓千姿百态,作者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多么生动的情境啊!但“一组‘龙头’在‘龙尾’支支吾吾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时,跑去告诉‘龙尾’正确口令了。”这句表意不完整,是谁“跑去告诉”才导致法规呢?